青少年教育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2-05-24 15:26:1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青少年教育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青少年教育論文

篇(1)

一些青少年貪欲太強。面對琳瑯滿目的商品市場,目睹多彩的外部世界,又看到其他同學享受豐富的物質生活而自己得不到滿足,一些青少年從小就養成了“要”的習慣,并且是無節制地“要”、蠻橫地“要”,通過向父母長輩“要”來滿足欲望和虛榮。更有少數青少年由于通過正常途徑“要”不到他們滿意的結果而誤入歧途,進行偷盜甚至搶劫。

(二)在財富支配方面

一些青少年消費無節制,這主要表現為浪費和消費結構的不合理,可以說是“亂用”。時下,這種現象越來越突出。一些青少年不顧家庭經濟承受能力,羨慕“一擲千金”的生活,在消費方面超越甚至是大大超越自身和家庭的正常消費水平。“太愛亂花錢”成了一些青少年的“非典型性”特征。

(三)在財富意識方面

很多青少年,尤其是一些富裕家庭的青少年,缺乏必要的財富意識,更不用說相應的理財意識和能力。他們不知道“財富”“金錢”意味著什么,沒有“多”與“少”的概念,除了“要”就是“用”。調查顯示,相比日本、美國、韓國等國的學生,中國學生對金錢的意識是最低的,不管是家長還是學生,都只關心學習。對金錢:中國孩子“最沒感覺”。

(四)在財富價值觀方面

部分青少年片面夸大財富在人生中的作用。他們認為有錢就“理直氣壯”,無錢就“英雄氣短”,“金錢第一”的思想極大地影響著一些青少年。他們把個人擁有財富的多少作為衡量人生成功、幸福與否的唯一標準,把今后“賺大錢”作為人生唯一的目標,而未能認識到財富的真正意義。拜金主義在青少年中大有蔓延滋長之勢。

二、青少年財富觀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社會現買的強烈沖擊

許多人將“發財致富”作為“第一要務”,篤信“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有錢能使鬼推磨”等不健康的財富觀,從而催生了拼命追逐金錢、比闊斗富、坑蒙拐騙、欺詐失信等丑惡財富行為。一些不良的甚至是極壞的財富思想和言行給整個社會帶來不可低估的負面影響。人們在迷惑、矛盾甚至是痛苦的選擇中,價值觀發生動搖或跨塌。學校處在社會環境中,社會各種不健康的財富行為,對學生的財富觀形成強烈沖擊。

(二)家庭教育的偏差

家長缺乏對孩子的財富觀教育。一些家長不重視財富觀教育,不愿意讓孩子過早地接觸錢、談論錢,以防止孩子染上“銅臭”;一些家長溺愛孩子,毫無原則地滿足孩子過度的物質要求;一些家長雖然意識到和進行了財富觀教育,但教育方法不科學,往往將孩子應該做的事和應盡之責任以物質(或金錢)交換或獎勵的方式體現出來,長此以往,導致孩子只認錢而缺乏責任感,以為金錢可以交換一切;一些家長沒有采取行動,只“說”而不讓孩子“做”,不愿意青少年在讀書期間參與財富實踐活動,從而使得青少年理財能力差,財富意識淡薄,不按財富規律辦事。

(三)學校教育的缺失

學校未能很好地順應時代的要求,根據青少年的特點,有的放矢地對青少年進行健康財富觀教育。學校教育仍然重書本知識,教育沒有面對生動的同時也是五花八門的財富思想和行為,沒有結合現實情況來分析問題、教育學生。為此,學校必須加強財富觀教育。

三、厘清青少年財富觀教育的主要內容

(一)財富意識培育

財富先是以金錢的形式體現出來。青少年財富意識的發展,大致有四個層次:8~11歲少年具有簡單的金錢意識,認識并能計算錢的多少,意識到錢可以買東西,有比較自覺的買賣行為;12~14歲少年具有了較為復雜的金錢功能意識,認識到錢的多種物質交換功能,買賣行為不僅具有一定的自覺性,而且具有初步的獨立性;15~17歲少年具有了全面的財富功能意識,既認識到金錢的物質交換功能,又認識到財富在精神方面的功能,還認識到財富的社會功能;18歲以上的青少年具有了創新的財富功能意識,亦即具備了運用財富進行財富增值的自覺意識。財富意識的培養就是要讓青少年在其成長發展的各個時期形成對財富的正確認識,這不僅是財富觀教育的重要目標,也是青少年社會化發展的要求。

(二)財富價值觀教育

一方面,要教育學生認清財富的本質。財富“是因稀缺而需要通過勞動生產出來的對人類有用的產品”。財富的創造與增加是勞動因素和非勞動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是人類勞動與自然物質相結合的產物。財富是人類勞動的結晶,它凝結著父母和廣大勞動者的智慧、心血和汗水,所以青少年必須珍惜財富。另一方面,要教育學生正確看待財富的作用和意義,使其認識到:擁有必要的財富是個人基本生活的保障,是追求幸福生活的物質基礎,同時也是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的必要物質基石。但財富不是人們的終極目標,它只是個人在某些方面實現自己的價值和理想的手段與途徑。學校要使學生理解人生的價值在于在創造中獲得財富,在獲取財富中向社會與他人奉獻,而不是為金錢所奴役。這樣的人生才是真正瀟灑的人生,才是充實而高尚的人生。

(三)財富品質培養

財富品質是指一定社會的財富思想在青少年的觀念和行為中的體現,是青少年在一貫的財富行為中表現出來的較為穩定的特征和傾向。它是財富意識與行為的有機統一,是自覺意志的結果。對于青少年來說,學習以下財富品質尤為必要。一是誠信。財富品質的核心是誠信,誠信立業,誠信致富。培育青少年財富品質首先必須使他們誠實守信,真正做到“以誠實守信為榮”。二是自立。要求青少年在財富面前保持自己的獨立品格和自立意識,教育青少年抵制金錢的不良誘惑,不能為財富左右,不能為了金錢做出違法犯罪的事情。青少年要有通過自己的勞動去生存發展的意識,要有自立自強、奮發圖強的精神,不能始終依賴父母,無休止地向父母索取。三是勤奮。任何人的成功都離不開勤奮。四是節儉。要教育青少年懂得,提倡消費不等于奢侈,而是對消費進行合理的規劃和調控,做到量入為出、用之有度。

(四)財商的提高

教育不應該忽略財商,智商、情商和財商這“三商”共同作用,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獲取各方面的成功。在財商教育中,重要的是加強對青少年的理財教育,也即是培養青少年獲取財富的能力和支配財富的能力。社會上很多不健康的消費行為,尤其是年輕人中出現的“月光族”“啃老族”現象,無不顯示著理財教育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財富不斷豐裕的情況下,理財教育的重要性將更加凸顯。這是青少年經濟社會化的必然之路,這不僅是青少年的現實所需,更是青少年的未來所需;不僅是青少年本人所需,更是青少年未來家庭所需。

四、積極采取有針對性的教育措施

(一)要抓住關鍵環節

學校與家庭都應主動將財富觀教育納入素質教育的視野中,納入青少年的品德教育之中,不能使之成為青少年教育的盲點。在正確把握道德教育規律的前提下,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實現有機結合,系統的課堂教育和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相互促進,就能各施其能,各用其功。在這之中,必須要抓好兩個關鍵環節。一是要教育青少年學會控制對財富的欲望,特別是購買欲和享受欲。例如,教育青少年合理地對待學習用品、生活用品和其他用品的需求,克服貪欲。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對青少年進行零花錢教育。“零花錢制度給家長提供了一種非常有利的機會來教導孩子們有關金錢及其功能的知識。”“零花錢無所謂好壞,而給零花錢的辦法卻注入了各種價值導向。”因此,家長給青少年零花錢的同時,要進行財富價值觀的引導。

(二)要勇于直面現實

在課堂教學以及日常德育活動中,在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財富現象以及日益變化的學生校園財富行為時,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實事求是、敢于正視、敢于分析、敢于教育,既不在傳統的財富思想里墨守陳規,也不在現實的經濟洪流面前迷失方向。例如,面對令人眼花繚亂的“富豪排行榜”,教師應該理性分析,可結合比爾·蓋茨和李嘉誠的慈善捐贈行為,教育學生正確認識財富的意義及其局限性;教育學生評判他人的標準除了金錢外,還有品行、性格、特長等,從而對青少年進行科學價值觀的引導。面對不時發生的觸目驚心的現象,學校要適時開展廉政文化進校園活動。面對校園貧富差異,學生會感受到財富的多寡不均,產生心理不平衡。針對這種現象,對于家庭富裕的學生,教師要教會他們遠離“金錢的優越感”,防止他們患上“富裕病”。對于家庭條件較差的學生,教師要教導他們坦然地對待財富差距,同時用多元標準去評價別人。這些教育對學生形成健康的心態非常重要,它是磨煉學生心性、教會學生如何認識世界的重要過程。

(三)要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

財富實踐是生動的、豐富的、精彩的,是充滿感性的活動,因此,適當開展與財富有關的實踐活動,使青少年在財富的具體活動中加深對財富和財富觀的理解與認識就顯得尤為必要。第一,學校要開展適合青少年年齡特征的實踐活動,使全體青少年普遍接受鍛煉。例如:在小學可開展“紅領巾儲蓄銀行”“我是小小理財家”等與學生零花錢相關的簡單的課外活動;中學生可以適當參與學校的某些財務活動,尤其是與學生相關的諸如班費、學生伙食、學生社團經費開支等財務活動。第二,家庭要根據具體情況對青少年進行必要的鍛煉。例如,讓孩子參與家庭財務活動,教會孩子合理分配資源,培養孩子的主動性,這樣既可以幫助孩子樹立理財意識和理財能力,又可以幫助孩子樹立家庭成員意識和寶貴的責任感。第三,貧富家庭的學生都必須參加力所能及的勤工助學活動,使他們從小明白勞動的價值,感受勞動帶來的滿足感、成就感,從而真正理解“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這對孩子將來能幸福而有價值地度過一生是至關重要的。

(四)社會傳媒要正確引導

篇(2)

近年來,世界范圍內的青少年早戀、流產、墮胎、性犯罪等現象與以往相比明顯增多,已成為全球性的社會問題。不光給青少年自身的身心發展帶來很大危害,對于整個社會的道德風尚以及社會的安定、和諧、發展都埋下隱患。產生這種社會問題的原因很多,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具體情況也不盡相同,但性道德養成方面的教育缺失或不足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針對我國目前青少年性道德的現狀,試圖對青少年性道德養成教育過程中的某些問題進行探討,以期對當今青少年性道德養成教育工作有所幫助。

一、青少年性道德養成教育刻不容緩

(一)性道德養成教育是保證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當今社會由于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的營養狀況比以前大大改善,再加上外界環境的不良信息的刺激,導致青少年發育提前。據有關專家測定,當代青少年生理發育普遍提前,提早進入了青春期。據有關資料顯示,男孩初次遺精的年齡比l960年提早了2年左右。而上海l964年l2—13歲的女孩,出現月經初潮的占15%,l985年已達57.9%,15歲女孩已達96.95%。筆者于2004年對徐州某一私立中學初一女生作了調查,女孩的月經初潮平均年齡是13.1歲。與此同時,青少年的性心理尤其是性道德發展卻嚴重滯后于生理發展。青少年對與性相關的責任、義務等沒有清楚的認識。往往對生理上的變化更多是好奇,在這種好奇心的驅使下,再加上本來這個年齡就缺乏自制力等原因,容易做出一些超出他們年齡應當做的事情。因此,對青少年進行性心理特別是性道德教育,對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二)性道德養成教育是填充性道德領域真空狀態的需要。近年來,商品經濟的飛速發展,在提高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新的問題,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人們的道德滑坡,特別是人們關于性方面的道德滑坡,這種現象在青少年中更是明顯。造成這種滑坡的原因很多,其中社會公認的性價值標準多元化、實際上缺失化,即所謂的“性道德真空”是其主要原因。在傳統經濟社會,經濟形式是以家庭或家族為單位的。適應這種需要,傳統的道德規范尤其是性道德規范也是為這種家族經濟服務的。它不光得到社會普遍認可、接受,社會還賦予其政治和法律的意義。而商品經濟條件下,以家庭為依附關系的經濟形式已不復存在,因此傳統性道德規范也就自然喪失了其政治和法律的后盾,并且正變得日益不適合社會需要。再加上以往我們對傳統道德規范打擊、排斥過于強烈,近年來又受西方20世紀六七十年代性解放、性自由觀念的影響等原因,導致人們特別是青少年性道德標準多元化以至缺失化。傳統性道德不適應新形勢的需要,而適應新形勢的新的性道德標準又尚未確立,使得目前在性道德領域出現了混亂或多元化狀態,即所謂“性道德真空”。而一個健全的社會是需要一種主流價值規范的,因此對青少年進行性道德教育,對于建構一個適應新時期要求的性道德規范體系有重要意義。

(三)性道德養成教育是保證社會安定、和諧的需要。近幾年我國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趨勢,我國每年刑事案件幾百萬起,其中青少年犯罪就占了大約50%。一項調查表明:從14歲開始犯罪人數逐漸增加,l5—18歲是犯罪的高峰,約占犯罪青少年總人數的69.7%,而其中涉及性犯罪占了很大的比重。況且,伴隨性犯罪、婚前、未成年人等問題而來的還有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如計劃生育和國民素質問題,性疾病的傳播與控制、婚姻家庭等諸多問題。其中AIDS的威脅是全世界都關注的問題。據WHO報告,絕大多數AIDS病人及感染者處在l8—45歲年齡段。l998年世界新感染HIV人數為580萬,其中l5—24歲的青少年占一半。截至l998年6月,全球3400萬感染者中50%以上是青少年。我國云南省宏州民族醫學院對皮膚科門診病人為期4年半的血清抗HIV檢查,8例陽性病人全部是18—25歲的青少年。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他們的道德素質狀況直接決定我國未來的國民素質和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因此,青少年的性道德教育是關系社會安定、和諧的一件大事。

二、青少年性道德養成教育的內容

(一)加強個人道德修養,塑造理想人格。所謂性道德,即是人們關于性方面的道德,它的高低是由人們的道德水平決定的。因此,性道德養成教育的根本是加強青少年的個人的道德修養,塑造理想人格,即“修身”。而傳統性教育僅僅局限于性知識的教育,涉及性心理和性道德的很少。西方對青少年性教育的經驗和教訓可以給我們提供借鑒。西方社會20世紀六七十年代由于“性革命”思潮的影響,青少年早戀、婚前、性犯罪、少女流產等問題相當嚴重,他們針對這種現象向青少年傳授性知識,希望消除他們對于性的神秘感。事實證明,這種生理性的性教育沒能從根本上解決青少年的性問題。因此,他們吸取教訓,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主要加強性道德教育,這被認為是治本之舉。事實也證明的確如此:據美國《新聞周刊》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發表的一項民意調查指出,認為發生婚外是羞恥的占62%;而根據芝加哥大學于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性調查,對婚外,美國人多視為例外,而不是常態,有75%的丈夫和85%的妻子都說他們從未有過婚外。中國儒家文化歷來提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認為“修身”是個人立身處世乃至“治國平天下”的基礎。時代雖然不同了,“修身”的內容特別是關于性方面的內容可能有許多不同,但是其中對于性的理性認識是不會變的。人與動物的性的不同之處在于人對于性是有理性的,它不光是男女兩個人之間的事情,它還具有社會性和倫理性,它是與責任、義務、榮辱等聯系在一起的。因此,青少年在性問題上,應保持嚴肅、認真的態度,嚴守道德規范,正確認識由于性而帶來的倫理責任與義務。在遇到外界不良刺激的時候,能夠用理性去分析外界的誘惑,使內心無邪念而歸于善。能夠做到自尊自愛,堅守,自覺維護個人的尊嚴和家庭的穩定。

(二)樹立正確的愛情現、婚姻觀。樹立正確的愛情觀和婚姻觀也是當前青少年性道德養成教育的題中之義。伴隨性自由觀念而來的就是青少年對于愛情觀和婚姻觀的錯誤認識,他們視愛情和婚姻為兒戲。現在青少年早戀現象非常嚴重。北京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32.8%的學生認為高二以后沒有異性朋友會被同學瞧不起,另據廣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最近對廣州市青少年的婚戀狀況的調查數據表明,在中學時期就談戀愛的就占19.5%,其中15歲及以下就戀愛的競有3.7%。有31.1%的學生不僅認為“性解放”、“性自由”是“現代文明的標志、完全可以接受”,而且認為“這是人類愛情發展的必然結果”

,有21.9%的學生認為婚前是“可以理解的”,55.9%的學生認為婚前“只要相愛,毋須指責”,甚至有5%的學生認為“只要兩人愿意、沒有愛情也行”。很顯然,這些青少年對于愛情和婚姻沒有清醒和正確的認識,因此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愛情觀和婚姻觀至關重要。所謂愛情,是指一定社會經濟文化狀態下,兩性間以共同的生活理想為基礎,以平等地互愛和自愿承擔相應義務為前提,以渴求結成終身伴侶為目的,而按一定道德標準自主地結成的一種具有排他性和持久性的特殊社會關系。“’從這個定義中可以看出,愛情并非兩個人的私事,它是以一定的責任、義務為前提的,以婚姻和組織家庭為目的,是受一定標準約束和規范的,是一種社會性的關系。有了愛情不意味著就可以有性的行為,必須等到締結婚姻之后。在締結婚姻之前,男女雙方要學會克制自己的感情,對自己和對方負責。就像列寧所說的:“克己自律不是奴隸主義,即使在戀愛上也必須克己自律。”而婚姻是指兩性基于當時社會制度或風俗公認的結合而形成的夫妻關系“婚姻是家庭的基礎,而愛情又是婚姻的基礎。因此,婚姻家庭道德的第一個要求便是“當事人雙方的相互愛慕應當高于其他一切”(《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75頁)。其次,婚姻應當有公證,在我國目前的合法締結婚姻的方式就是到民政部門正式登記結婚,其他婚姻形式不承認。再次,夫妻雙方必須忠實于婚姻,自覺維護和增殖夫妻雙方的愛情,一切婚外情、婚外戀都是違背這一要求的。最后,堅決捍衛一夫一妻制,反對任何形式的一夫多妻、一妻多夫。理論和事實都已證明一夫一妻不光適應現在的社會,它也必定是未來社會的婚姻模式。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它必將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就像它過去那樣……我們可以推想:它還能更加完善,直到達到兩性間的平等為止。如果由于文明將繼續進步,一夫一妻制家庭在遙遠的將來不再能符合社會需要的話,那就不可能預言它的后繼者將具有什么樣的性質了。”

(三)弘揚符合時代要求的新觀。中國傳統社會也提倡和弘揚觀念,但那只是片面針對女性的,實質是鉗制女性婚姻自由的思想枷鎖。女性絲毫沒有追求愛情和婚姻自由的權利,她們的婚姻實質是包辦買賣的婚姻。傳統觀顯然早已不適應現實社會的需要,應該建構一種新的適合時代要求的觀。它不光針對女性,同樣適用于男性。觀在當今社會非但沒有過時,反而在當今這個婚前日益增多和少女懷孕、不安全流產事件的頻發,性病、愛滋病肆虐的時代尤其重要。新觀對于青少年來說,主要要求他們嚴肅對待和珍惜自己的童貞。童貞是指不濫用不成熟的感情,維護自己的尊嚴,保持身心的純潔。蘇霍姆林斯基在給女兒的一封信中這樣寫道:“那些追求,而且在思想上也不想成為真正男子漢的小伙子是無知的,隨意在不負責任的感情的海浪中嬉戲的姑娘也是無知的。”童貞對于每個人,尤其是青少年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不光能使他們保持良知與身體的純潔性,保持情感與心理的完美性,還能使他們有發展人格和學業的充分空間。保持性純潔更能給人以健康,這是人類以生命的代價換來的經驗。就連曾經倡導性自由的美國,也掀起了大規模的性純潔教育活動(又稱禁欲教育)。

三、青少年性道德養成教育的途徑

最終代表人類進步和文明高度發達的不是原子彈和經濟指數而是道德指數。青少年是未來的主人,因此青少年性道德養成教育是關系未來社會能否安定、和諧的大事,因此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國家多方形成合力,共同完成。

(一)學校層面。學校是青少年性道德養成教育的主陣地,因為學校的任務不光是教書,更應該是育人。學校在青少年性道德教育方面應努力做到:首先,應構建青少年性道德教育的課程體系。應把性道德教育納入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衛生保健教育及法制教育的課程體系,逐漸完善課程的內容和評價標準。學校應從戰略上重視青少年的性道德養成教育,配備專業的、優秀的教師擔任該課程的教學,并把該課的考核標準作為青少年平時道德測評和評優的重要依據。其次,在性道德養成教育的過程中,還應注重方法。應靈活采用多種方法,如教師可以利用班會、辯論會、討論會等形式組織學生一起討論,以達到集體教育的效果。由于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真正參與進去,親身體會,況且最終的討論結果是絕大多數同學的意見,具有權威性,因此,往往效果較好。對于個別有早戀傾向的學生,教師應找其談心,做好心靈疏導工作,一定要尊重學生的自尊心,替學生保密。再次,在性道德教育的過程中應注重分層教育。青少年的年齡段一般認為是13—25歲,這其中既有未成年人又有成年青年,因此針對不同年齡段進行分層教育是很必要的。如對小學高年級男女生進行互尊互愛的教育;對初中生在性生理、心理知識教育的基礎上,進行自尊自愛、自我保護、珍視童貞的教育;對高中生進行性道德、性法制教育;對大學生進行愛情觀、婚姻家庭觀、價值觀、審美觀等教育。

(二)家庭層面。家庭的性道德養成教育也不容忽視,畢竟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面對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不應對性教育問題避而不談。在主動給孩子講授性生理知識的同時,應當主要給孩子灌輸性道德觀念。應給孩子講自己年輕時遇到的性的困惑,幫助孩子走出疑團。還應給孩子講授正確處理男女兩性問題的道德規范和原則。應主動關心、體貼孩子,及時發現孩子在性方面的問題和困惑,及時和老師溝通,配合老師共同解決好孩子的問題。同時,家長平時要注重自己的言傳身教,在愛情、婚姻方面要忠貞,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并且努力給孩子營造一種快樂、和諧的家庭氛圍。

篇(3)

二、韓國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

韓國學校為了達到國家規定的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總目標,在道德教育過程中采取了各種各樣的教育方法。

1.課外實踐法

在道德教育過程中,韓國學校比較重視開展青少年學生的課外實踐體驗活動,因為道德的本質就是一種實踐精神。據有關資料的統計,韓國的中小學校共有90多種不同類型的實踐教學活動,如愛國主義教育運動、傳統藝術教育活動、國際青少年交流活動、自我心理調控訓練和各種儀式活動等。正是通過開展日常化和生活化的道德教育活動,韓國學校培養青少年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使之最終成為懂禮貌和守禮節的好公民。

2.學科滲透法

在青少年道德教育過程中韓國學校注重各學科滲透教育的應用,如在國語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精神,通過歷史教學來展現韓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美麗的山河,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嚴肅認真的生活態度和習慣。3.社會服務法學校注重引導學生在參加社會服務活動中鍛煉自己、提高道德意識、增進民族精神和砥礪道德情操。韓國青少年學生經常參加的社會服務活動主要有募集資金、環境治理、幫助老年人和殘疾人、慈善工作等。

4.價值澄清法

價值澄清法是由美國著名教育家拉斯哈明提出來的,主要分為選擇、反省和行動三個階段和七個步驟,非常重視學生道德價值觀的形成,它強調學生的自我選擇和自我判斷,教師提供給學生一定的指導,然后由學生自主進行價值選擇和判斷。

三、韓國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要特色

韓國作為東亞儒家文化圈國家,韓國青少年道德教育也深深地打上了儒家倫理思想的烙印,并體現了其自身鮮明的教育特色。

1.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濃厚的傳統文化色彩

韓國非常重視傳統思想文化教育,突出其民族性。韓國各級學校在開展青少道德教育的過程中非常注重把儒家倫理思想作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例如,學校對學生進行忠孝教育、廉恥教育和國民精神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民族意識和國家責任意識。在家庭里父母要對孩子進行日常生活禮儀教育,培養青少年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的生活習慣。此外,在韓國學校的校園里到處懸掛著本國歷史名人的字畫和肖像,以此來激發青少年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2.道德教育的社會化

韓國政府認為,道德教育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強調教育必須是學校、家庭和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建立了學校、家庭與社會三位一體的綜合教育網。主要做法是:首先,學校召開家長聯誼會,在道德教育過程中始終與學生家庭保持密切的聯系,充分發揮家庭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其次,建立社會教育網、社會監督站與文明社區等。這些社會機構與學校保持緊密的協作,共同參與到青少年道德教育活動中去,從而進一步增強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實際效果。

3.道德教育的生活化

韓國道德教育由于深受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的影響,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思想被韓國學校和教育部門發揮到了極致。韓國學校注重把道德教育的內容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即道德教育生活化。韓國學校把道德教育內容劃分為四大部分,即公民的個人生活、家庭鄰里學校生活、社會生活和國家民主生活。個人生活主要包括尊重生命、誠實守信、平等相待與生活節制等內容;家庭鄰里學校生活主要包括尊敬長輩、寬容他人、家庭禮節、學校禮節與熱愛自己的家鄉等內容;社會生活主要包括公共秩序、民主秩序、幫助他人和維護正義等內容;國家民主生活主要包括愛國家、愛民族、維護統一、促進國際友好和維護世界和平等內容。韓國道德教育生活化有助于青少年學生從現實生活中體驗道德情感,并做出正確的道德判斷與道德選擇。

4.道德教育的連貫性

當前,韓國學校道德教育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德育目標體系和符合青少年學生心理和年齡特點的、循序漸進的德育內容。在小學階段,主要開設生活課和道德課,培養青少年學生良好的道德生活習慣。在中學階段,主要開設國民倫理課和公民法制教育課,培養學生正確的道德價值觀和法制觀。在大學階段,主要開設國民倫理課和歷史文化課,提升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和道德選擇能力,從而最終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

四、韓國青少年道德教育對我國學校道德教育的啟示

在當今世界價值觀日益多元化的形勢下,韓國學校道德教育不僅沒有削弱,反而得到了進一步的增強,并形成了其鮮明的教育特色,從中我們可以獲得一些重要的啟示。

1.大力整合和利用我國優秀的儒家思想文化資源

韓國青少年道德教育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充分發揮儒家倫理思想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核心作用。當前,儒家倫理思想既是韓國學校道德教育的內容,又是韓國學校道德教育的靈魂。在韓國,儒家倫理思想已經成為維系個人與集體、社會乃至國家關系的黏合劑。我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多年歷史的優秀傳統文化的東方大國,也是儒家思想文化的發祥地。我國各級學校在開展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過程中要注重開發和利用儒家倫理思想文化資源,要將我國優秀的儒家倫理思想融入中小學的德育教材中去,進一步加強中小學德育教材建設。各級學校還要逐步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儒家倫理思想教學體系,將優秀的儒家倫理思想切實轉化為青少年學生遵守的日常行為規范。

2.發揮多學科的滲透教育作用

韓國學校道德教育除了開設專門的道德課對學生進行日常的養成教育之外,還注重發揮其他各門學科的滲透作用。而我國學校道德教育基本上是由專門教學部門來完成的,很難取得好的教育效果。為此,我們必須轉變傳統的思想觀念,注重發揮其他學科的滲透作用。例如,在語文課教學中要注重挖掘我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價值,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在歷史和地理課教學中通過講授我國悠久的歷史和遼闊疆域的形成來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在數學課的教學中通過講授我國數學家的愛國故事來激發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愛國精神。因此,我們各級各類學校開展青少年道德教育要注重多學科的滲透教育,切實提高我國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實效性。

3.著力構建生活化的德育目標和內容

韓國學校注重將道德教育與日常生活相結合,即道德教育生活化。道德教育為了生活,必須融入生活。道德教育要引導青少年從當下的現實生活走向未來的可能生活,進一步實現人生價值。因此,學校道德教育一定要引導學生走出沉悶的課堂,走進廣闊的鮮活的社會現實生活,使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感受道德、體驗道德和踐行道德,從而在活動中培養自己的品德。為此,首先學校要制訂生活化的德育目標,制訂以課堂理論教學為導向和以學生日常生活和社會實踐活動為主導的生活化德育目標。其次,學校要大力整合目前的德育教材和教學內容,增加鮮活的能夠滿足學生實際生活需要的道德教育內容,尤其要著力增加學生參加課外道德實踐活動的時間和內容,切實增強我國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活力。

篇(4)

現代意義上的社區文化教育是20世紀初在歐美一些國家興起的,此后,社區文化教育的內涵被不斷豐富和完善,成為現代國際教育的一種發展趨勢和潮流。20世紀90年代以后,國際社會對青少年的關注普遍增強。世界各國也都日益重視青少年社區科普文化教育工作的開展。我國現代意義的社區文化教育形成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1986年,上海市閘北區社區文化教育委員會率先成立,使社區文化教育模式在全國范圍內得到普及和發展。2002年,遼寧省沈陽市首創“社區科普大學”。十多年來,沈陽社區科普大學不斷發展壯大,迄今為止已創辦分校275所,市級重點分校總數已逾百所,在校學員1.3萬人,講師團教師1200名,組織課堂教學8.9萬課時,培訓學員222.6萬人次,開展第二課堂科普活動3000余次,參加科普活動人數達60萬人次。志愿者教師隊伍也越來越壯大,社區科普大學已經成為全市學習型社區建設的有效載體。2011年6月1日,“沈陽社區大講堂———百萬市民數字化在線學習惠民教育工程”啟動。此次活動著力打造十個國家級學習型社區示范點,建設百個網站,實現了同時視頻學習1000人,在線學習10000人的工作目標,每年社區教育覆蓋百萬人次。通過社區大講堂,沈陽將構建全市社區教育體系,推動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城市建設,鞏固沈陽文明城市和生態城市建設成果,提升市民素質和城市素質。

2.青少年社區科普文化教育的主體: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

在我國推進科普文化教育的進程中,青少年的科普文化教育活動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是以學校教育范圍內的課堂教學為主的科普文化教育;二是以校外教育為主的各級各類科普文化教育活動。其具體內容是通過各級各類科技創新大賽、課外學習計劃、非正規教育項目、科技館活動、科學調查體驗、科普教育基地、青少年高校科學營等形式開展科普文化教育活動。而全國各級各類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作為主體承擔了關于青少年的各種科技創新和科普教育任務。(1)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科普活動中心)是中國科協所屬社會公益性機構,從事向青少年和社會公眾傳播科學,開展示范性、導向性科學普及活動,組織青少年科技競賽的工作,是中國科協開展青少年科技教育、向公眾進行科學技術傳播的重要力量。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在青少年中開展了多種多樣的科技教育活動,這些活動旨在培養年輕一代對科學的熱愛,使他們樹立科學的思想和精神,提高未來社會公民的科學素質。(2)遼寧省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是遼寧省科協所屬的社會公益性機構。該中心擔負組織面向廣大社會公眾的科學普及活動的任務,在青少年中開展了多種多樣的科技教育活動,是遼寧省開展青少年科技教育、向青少年進行科學技術傳播的重要力量。中心設置專門機構,常年組織“大手拉小手”、百名專家進社區、科普大篷車巡展,舉辦“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學科奧林匹克競賽、航模比賽等活動,為學生提供相關的科普知識內容。

二、青少年社區科普文化教育發展存在的問題

科普教育的發展存在三個階段:公眾接受科學階段;公眾理解科學階段;公眾參與科學階段。我國目前尚處于“公眾接受科學”階段。我國的社區科普文化教育基本處于專家對公眾的科學知識傳播普及,公眾被動接受的階段。而青少年社區科普文化教育更是存在著種種不足。

1.青少年科技競賽類活動多,科技活動缺乏創新形式

從目前來看,我國對于青少年的科普活動除了學校課堂教學設置的科技課程之外,青少年科普文化教育的最主要形式就是青少年科技類競賽。國際國內的科技創新大賽、夏令營、冬令營、青少年高校科學營等活動形成了一些效果顯著的品牌活動,但科技競賽占據了相當大的比例。這些科技競賽活動以國家科技部門主導、各地科技部門承辦實施的形式在激勵青少年科學探索、提高青少年科技能力等方面發揮了很好的效果,是我國青少年科普文化教育傳播的成功方式。但存在的比較顯著的問題是:一是太過于依賴這種形式,難以與學校、家庭和社區等多種科普形式有效銜接、形成系統;二是缺乏創新形式,青少年科技活動數量多,但多數活動方式雷同,形式陳舊,大多是學科競賽、科普展覽、科普講座等形式;三是功利性比較強,學校和學生參加競賽往往帶有功利性目的,科普文化教育的主體地位反倒沒有突出。

2.社區科普文化教育對象傾向于中老年人群體

我國的社區科普文化教育活動已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如沈陽市首創的科普大學10年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0年沈陽市科協與沈陽市科技局對市民科學素養抽樣調查結果顯示,目前沈陽公眾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比例為5.8%,比沈陽2001年的2.4%增長了3.4個百分點,比2004年增長了1.93個百分點,呈快速增長態勢。開展了一系列針對青少年的科普實踐參與活動,如在“節水科學調查體驗活動”中,沈陽市有150個活動小組,5萬多名青少年在中國科協網上申報體驗數據,申報數量居全國副省級城市首位。但通過劉嬌在2009年針對沈陽市大東區黎明社區等兩個街道五個社區的一項社區科普調查數據來看,在207名調查對象中,41歲以上的中老年群體人數占91%,25歲以下的占2.9%,說明社區科普大學的對象主要是中老年群體,青少年群體基本被忽略。這雖然有各種各樣的歷史和現實原因,但如何把社區科普大學的教育資源利用到青少年群體,是不得不面臨的重要問題。

3.青少年社區科普文化教育形式上缺乏有效銜接機制

在當前我國的科普文化教育過程中,一方面是社區科普文化教育轟轟烈烈,而青少年社區科普教育難以融入;另一方面是青少年科技競賽如火如荼,卻是在政府部門主導下的學校與校外相關機構的活動。兩者難以形成有效的銜接,沒有形成整體科普教育系統,導致社區科普教育的資源青少年群體無法更好的利用。即使有針對青少年的社區科普教育活動,也隨意性較強,缺乏長效機制。雖然在有些地區出現了由學校牽頭組建的社區文化教育委員會,參與學校課外科普活動的協調與管理,形成了學校主導、社會參與的社區科普文化教育模式。但是,學校在調動社區資源方面存在組織層面的不便,難以調動社區各方面資源的積極性,究竟以學校為主體還是社區教育為主體,需要有關部門予以協調和平衡。

4.青少年社區科普文化教育內容上缺乏針對性與目標性

青少年科普文化教育,是一個整體的系統的教育過程,不僅是科學知識的普及與傳播,更利于科學精神、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的形成。在社區科普文化教育的內容方面,主要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內容上缺乏針對性。社區科普文化教育的內容大多數都集中在醫療、飲食、公德以及休閑娛樂等方面,圍繞青少年的身心發展階段特征的比較少。二是內容上缺乏目標性。由于對象的不同以及對象接受科學技術普及的途徑和方式的差異,在科普文化教育的目標上,有不同的傾向。

三、青少年科普文化教育發展模式的創新

從青少年科普文化教育的問題分析中可以看出,打造一個家庭、學校、社區三位一體的青少年科普文化教育模式已刻不容緩。具體來說,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措施:

1.建立國家科技部門為主導的統一科普文化教育體系

2006年國務院頒布了《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對科學普及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同時成為中國科協科普活動中心,擔負組織面向廣大社會公眾的科學普及活動的任務,進一步擴大了活動的領域。這些活動在全國范圍產生了很大影響。從國家層面來看,現在已經把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的活動領域擴大到所有社會公眾,而不再僅僅局限于青少年群體。因此,應該建立起一個統籌協調的全民科普文化教育體系。

2.完善社區科普大學教育模式

從2002年開始,社區科普大學作為開展十多年的科普工程,不僅在沈陽市區內得到迅猛發展,還開辟了沈北新區等分校,在鐵嶺等地也相繼成立了社區科普大學,甚至在全國范圍內得到推廣。但目前社區科普大學的對象性太強,難以兼顧其他群體尤其是青少年群體。因此,青少年社區科普文化教育若想得到深化與發展就必須完善已有的社區科普大學模式。比如社區科普大學的活動對象、活動內容、活動群體應有意識地兼顧整個群體,而不是只注重中老年群體。社區科普大學也應該是分類、分階段的教育體系,可以擴展成為社區科普學校,分為青少年部、中年部、老年部等,使得各部之間資源共享、活動與課程有針對性,做到協調統一、相互提高、共同發展。

3.針對青少年群體建立家庭、學校和社區三位一體的有效銜接機制

青少年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處在學校教育的發展階段,使得青少年有了更多的渠道獲取科學知識,培養科學精神,用科學的思維方法認識和解決社會問題。因此,首先要抓好學校科普教育,利用學校的師資、課堂、各種實驗設備和一切可以利用的學校資源,鼓勵學生參加各種社團活動,達到對科學思想、方法、精神和知識的訓練;其次,要完善家庭教育,加強對家庭文化生活的引導,建立現代文明家庭概念;再次,要充分利用社區文化教育系統,把社區科普文化教育資源整合起來,大力深入開展青少年社區科普文化活動,利用青少年旺盛的求知欲帶動其他群體,共同促進社區科普文化教育;最后,要有系統性思維,將家庭、學校和社區整合起來,如青少年群體要利用社區科普大學的資源,老年人群體要利用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社區內的所有科普場館要共同利用等。總之,要各有側重,各有特點,既不重復,又突出特色,形成完整的有機的教育體系,完善“校外教育與社區生活正在走向終身教育要求的一體化,即校外教育社區化,社區生活教育化”的終身教育機制。

4.在科普內容上分類,做到針對性和目標性相統一

科普內容由于對象群體的不用,其目標自然不相統一,事實上在當前的科普文化教育過程中,老年人群體雖然與青少年群體有所不同,但僅僅是從受眾的接受內容上的不同,而不是建立在科普文化教育的對象特征不同的基礎上。比如在青少年群體中科學知識的普及固然重要,但與科學精神、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相比,科學知識反倒不是那么緊迫。一般而言,青少年群體掌握的科學知識量往往比老年人要多。因此,在老年人群體中,應著重對科學知識的普及、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的弘揚,然后才是科學方法的運用;在青少年群體中,由于其正在接受學校教育,無論是課內還是課外,都會比老年人接受更多的科學知識,青少年社區科普教育應著重對其進行科學精神、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的教育普及,使其形成良好的科學思維判斷。這樣才能與學校科普教育做到有效的銜接,相得益彰,共同促進青少年科學素養的提高。

篇(5)

2.把硬件安全建設作為安全教育的第一要旨,將安全教育僅僅理解為“安全管理”安全教育不僅僅是要抓封閉、抓安全管理,安裝防火、防盜裝置設備。安全管理不能替代安全教育,安全教育應定位在讓青少年學生了解掌握防護知識、判斷處置突發事件和危情能力上。

3.消極防范有的學校為了防止意外事故發生,采取消極防范措施,減少課外活動,體育課只是讓學生拍拍球,做做操,做重量級或劇烈運動怕出事。殊不知,越是怕出事,就越沒有安全管理教育經驗,越沒有經驗,越不鍛煉,就越容易出事故,這樣必然會陷入一種惡性循環“怪圈”。

4.缺少情景教育、危險情景分析長期以來學校在安全教育理念上缺少情景教育、危險情景分析,把提倡青少年學生學英雄,做好事,勇敢地向壞人壞事作斗爭放在重要位置,而把如何保護自身安全,如何遠離危險,怎樣應對突發事件講的極少,也沒有把相關的自救知識告訴學生。

5.家長在安全教育方面存在著僥幸心理。家庭在青少年學生的安全教育方面也是遠遠不夠的,多數家長存在著僥幸心理,總認為事故不會恰巧發生在自己孩子的頭上,當意外事情發生后,家長只會怨天憂人,叫苦不迭。學校老師在學生安全問題上層層設防,家長在孩子生活中事事包辦,對孩子的活動處處擔憂,將他們保護起來,久而久之,使這些寵兒失去生存本領,缺乏自主意識和自主能力。

二、基本對策

學校的安全教育對象是青少年學生,安全教育的誤區如得不到及時糾正,就會給學校安全帶來隱憂,給師生的人身安全埋下“定時炸彈”。因此,要高度認識學校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轉變觀念,改進安全教育方法,創新教育理念,走出安全教育的誤區,應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出重點努力。

1.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提出未來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條就是讓青少年學生“學會生存和發展”。學會生存和發展是為了更充分地發展自己的人格,并能在生活中不斷增強自主性、判斷力和責任感。因此,學校安全教育的切入點應定位在讓學生了解自我防護知識,掌握安全防范、應急技能,靈活處置突發事件和危險情況的能力上。

2.建立健全教育機制,創新安全教育理念。要把安全工作由事后處理前移到事前防范上來,盡快在各級各類學校開設安全教育課,把安全教育的內容納入到教學的全過程,將其占教學內容的一定比例。學校要根據學生年齡段的特點、認知能力、法律行為能力,確定各學段教育目標,形成教育遞進次。要建立健全安全教育機制,將責任落實到人,措施落實到位,堅持常抓不懈,使安全教育工作經常化,規范化,制度化。

3.積極開展情景教育和危險情景分析。學校要與相關部門聯合起來,請公安、消防、交通等部門的專業人士來校講課,以講道理,講常識和示范演示等生動活潑的教育形式,讓青少年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習掌握安全防范常識、應急技能,提高青少年學生在道路交通、消防、食品衛生、體育運動、教學實驗、勞動及社會實踐活動、溺水、網絡交友等方面的防護知識和防災救災能力,徹底消除安全教育的隱憂。

4.組織青少年學生積極參加各項文體娛樂活動,加強體育鍛煉和野外運動,讓青少年學生參與地震、火災火險等現場逃生模擬演示訓練,增強學生體質,培養安全觀念、公德意識和自我防護意識,掌握和提高安全防范和靈活處置突發事件和危險情景能力。

篇(6)

(一)忽視德育注重智育,導致青少年的判斷力和適應力不強

很多父母都認為青少年應該有一個健康的體魄、高尚的品德,但在對青少年的教育實踐中,還是過于關注學習成績,最大的期望是子女找到一份待遇高和收入穩定的工作,通常以“只要你好好學習,其他由父母操心”的話來教育青少年。很多父母跟青少年談論最多的話題是學習,青少年的興趣愛好和人際交往方面則較少關注。在假期學習輔導方面,父母依據青少年的興趣關注選擇輔導班的占據少數,大都會給青少年選擇數學、語文、外語等文化課的輔導班。以上現象并不是少數,很多父母將教育的重心放在青少年的智力發展方面,忽視青少年身體、道德和心理素質等方面的培養。在這種青少年教育模式下,很多父母以成績論英雄。我們經常可以發現有很多青少年雖然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大學,但由于自理能力以及交往能力較差,不能適應集體生活,很多父母只好在校外租房陪讀。這種現象是一個家庭教育失敗的典型。在“學而優則仕”的思想引導下,很多父母將青少年的學習成績等同為能力素質,注重青少年智力開發和投資而忽略道德教育和自我照顧能力,使青少年很少從事家務勞動,以至于青少年失去通過勞動與他人、社會交往的機會,導致青少年要么高分低能,要么道德水平低下。人才的標準應該是人和才,不能成為正常的人,何來高素質的才。

(二)忽視情感注重物質,應有的精神和情感關懷不夠

很多父母對青少年的零花錢很寬松,在學習書籍方面舍得花錢,對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方面也是毫不吝嗇,但在與青少年的溝通方面,有些父母幾乎半年都不會問一次子女在想什么,除了學習之外有什么愛好,不會陪青少年做功課或傾聽青少年的苦惱訴求。“由于父母不能夠掌握正確的教育方法,有七成多的學生不愿意和父母進行溝通,有八成多的學生想換父母,有的學生還認為父母總是不斷給自己壓力并因此而產生逆反心理。”很多父母已經意識到家庭教育對青少年發展的重要性,舍得花錢滿足其各方面的物質要求,但由于缺少必要的溝通和關懷,原有的家庭教育功能被弱化。當前青少年生活在一個物質條件優越的時代,在物質需求方面,父母已經可以給予極大的滿足。青少年物質上的滿足并不能替代其精神上的需求,特別是伴隨著青少年的成長,父母在感情上的慰藉和精神上的關懷更加不可或缺。很多父母認為自己應該負責青少年物質上的需求,教育應該由學校負責,甚至很多父母認為金錢可以滿足青少年的所有需要,導致父母與青少年溝通頻率過少,關心過輕,感情疏遠,親近感匱乏。

(三)忽視身教注重言傳,影響青少年良好行為的培養

很多父母認為個人平時的言行對青少年良好行為的培養不會產生影響或者影響很小。很少有父母能夠在家中安心陪伴青少年學習,對青少年的教育多采取語言灌輸式,很少用自身的實際行動來教育,也沒有考慮到青少年善于模仿父母的習慣。例如,父母反復教育青少年要拾金不昧,但因為自己一次撿到東西而不交公就會通過行為將語言上的教育完全抵消。“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父母的行為是青少年最好的榜樣。父母反復教導子女要好好學習,自己下班之后打麻將看電視,這樣的環境怎么能培養一個學習習慣良好的子女?父母的行為是家庭教育的基礎,也是最簡單、效果最好的教育方式。很多父母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弱化了自身的示范作用,甚至會在子女面出現不良的行為。據相關研究顯示:“父母的言行失當是青少年行為離軌的直接誘因,因家長生活的不檢點,孩子耳濡目染而走上犯罪道路的犯罪成員約占25%左右。”

(四)離異家庭導致青少年管理教育出現“教育真空”

完整的家庭帶給青少年的是安全感和幸福感,一旦父母離異,青少年只能享受一半的家庭溫暖,這對青少年本就幼小和不穩定的心靈產生極大的創傷。此時青少年的家庭教育更是難上加難,效果低下。破裂的家庭使得青少年提前接觸到陰暗的人際關系,相比較完整家庭,離異家庭不是缺少父愛就是缺少母愛,在離異家庭中成長的青少年,子女和父母的關系都不是很融洽,容易出現性格扭曲和畸形的情況。青少年由于父母離異出現的思想波動需要父母及時發現并引導,但在離異家庭中,很多時候都是父母一方進行教育,容易出現家庭教育的缺失。同時,離異雙方都有不同程度的悲觀和怨恨心理,出現很多不良的行為,如詆毀對方、玩世不恭,更有甚者不愿撫養子女,將子女當成出氣筒等,這些不良行為必然會影響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造成心靈上的創傷。

(五)家庭、學校、社會沒有形成一體的教育網絡

當前很多家庭的教育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聯系不夠緊密,特別是父母與老師之間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目的都不盡相同,經常出現“各自為營”的現象。父母不考慮學校的教育模式,按照自己的想法教育子女,甚至怕子女吃虧,向青少年子女灌輸利己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思想,這與青少年在學校受到的教育完全相反,很可能抵消青少年在學校期間的學習效果。很多父母教育理念跟不上時代,忽略社會環境變化帶給青少年的影響。青少年教育,并不是家庭、學校和社會單獨一方就可以獨自完成的教育任務,三者有機結合才能確保青少年的教育效果最大化。

二、打牢家庭教育基礎,轉變教育理念,改進教育方法

(一)將思想道德培養放在家庭教育的首位

青少年時期是可塑性最強的時期,容易形成好的思想品德,也容易被消極思想腐蝕。青少年時期的道德塑造對其一生都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如果基礎沒打牢,以后的扭轉將更加困難。對于青少年的家庭教育,應該更多地賦予思想道德的培養,給予青少年一個良好個性發揮的空間。青少年的學習成績可能影響一時,思想和道德上的缺陷必會毒害其一生。因此,父母應當將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放在首位,要正確認識德與智的關系,雖然當前的教育競爭機制和學歷的限制使父母很難同時關注品德和智力,但如果父母不轉變觀念,將品德教育放在首位,很可能造成青少年厭學等情況。同時父母要在生活上注意細節,青少年教育并不是只有灌輸大道理,而是要通過小事情等細節方面見微知著。對青少年的評價上,不以學習成績作為唯一的衡量標準,應從青少年的全面發展為出發點,進行科學客觀評價。

(二)營造健康的家庭環境,重視青少年的身心發展

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不僅能夠讓青少年緩解壓力,更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青少年家庭教育要重視家庭環境的塑造,確保青少年能夠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中成長。首先,要與青少年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父母應當與青少年做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當然,也不能沒有原則的慣養,而是把握好度,給青少年一定的自由發展空間。父母在滿足青少年的物質需求時,也應更多地考慮到青少年的學習和生活狀況,多進行溝通,了解青少年到底在想什么,到底需要什么。父母在教育時也要多進行換位思考,而不是想當然的認為。在這種感情的基礎上,青少年會從內心深處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更愿意與父母傾訴,可以有效地避免心理障礙,形成良好的習慣。其次,要有適度的期望和鼓勵。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很多父母的期望,但這種期望要建立在青少年的實際狀況的基礎上才會產生推動作用。如果對青少年的期望值過高,會給青少年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特別是耐壓性較差的青少年,很容易產生任性、退縮等不良性格特征。父母要在充分了解情況的基礎上,從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著手,調整期望,避免因片面的夸大帶給青少年過重的負擔。再次,要努力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和諧的家庭氛圍能夠在無聲無息中帶給青少年愉悅感,使青少年在不知不覺中自動接受教育。和諧的家庭氛圍營造不是憑一己之力就可以完成,而是需要家庭成員的共同努力,理智處理家庭問題,多點謙遜、少點爭吵,通過生活的點點滴滴在潛移默化中提高青少年教育質量。

(三)以身作則,言傳和身教并行

父母在青少年教育中往往扮演著“無形教科書”的角色,對青少年的教育不僅僅只是語言上的教育和引導,而應當言傳和身教并重。青少年的學習模式也并不是完全的語言接收,更多的是模仿著學習。父母自身的行為在教育上具有決定的意義,在生活的每一個瞬間都在教育著青少年。這種無時無刻的教育給父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父母要注重自身形象。“欲教其子先正其身”,父母對青少年的要求首先父母要做到。經常撒謊的父母怎么也教不出誠實的子女;邋遢的父母同樣也教不出講衛生的子女。父母要在平時的生活中充分重視身教,從點滴做起,以自身行動為青少年樹立良好的榜樣。其次,要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青少年最喜歡模仿的對象就是父母,因此父母要堅持提高文化、道德等各方面的素養,為青少年做一個好的示范,以文明的舉止、高尚的情操去感染青少年。特別是離異家庭的父母,要共同教育孩子。既不能過分慣養,也不能將怨氣撒在孩子身上;不具有監護權的一方要定期探望孩子,雖不能給孩子完整的家,也要給孩子完整的教育,確保青少年不因父愛或母愛的缺乏產生不健康的人格。

篇(7)

權威主義在道德教育中的體現就是對教育者在主客體關系上的霸權地位以及受教育者對教育者的不加批判的服從。長期以來,在道德教育的實踐中,教師成為道德的權威代言人,并在道德知識、規范、標準上擁有霸權,因此在實踐中容易出現教育主體和客體之間關系的背離。在教育過程中一個顯著特征就是知識的單項傳遞而非雙向傳遞,即在權威主義的道德教育下,只能是學生向教師學習,缺乏知識的“反向學習”,學生對于教師所教授的道德理論和價值觀念沒有選擇和進行反思批判的自由,在這種教育模式下,青少年的道德教育逐漸滑向權威主義教育的困境。

2.教師個人權威與教師權威的混淆

教師權威是一個針對教師群體的概念,如果把教師群體中的個體教師看成是道德規則的來源、解釋者,個體教師就是道德權威的代表。教師對道德的判斷標準成為學生的判斷標準,教師的“人”性和個人價值觀被忽略,成為道德的“完人”、“圣人”和學生應該學習的標榜,忽略教師自身的道德知識水平、施教力量、主觀意志、個體需要以及教師個人的人格等因素,無形中陷入道德教育的他律狀態。在現實中演變為教師認為“善”的就是“善”的,教師的道德準則成為學生的準則,教師對學生個人的評判就成為代表道德權威的道德評判,學生的道德實踐往往以教師的良好評判為目標,泯滅了學生對道德的選擇、判斷和個人動機,雖然在此過程中強調了教師在道德教育中的模范和“師表”作用,但其負面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

3.教師權威與形式權威的混淆

形式權威是國家、社會賦予教師對學生實行管控的一種權力,在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實踐中,這種權力表現為一種強制力,教師對學生教授的道德知識、規范的權威性是不容質疑的,學生對教師的說教要全盤接受和信服,無形中違背了學生道德的養成規律,道德的批判、情感的共鳴、道德的感召力在這種形式威壓下被忽略,學生的道德判斷力、踐行道德的動力被壓制。從師生關系上看,道德教育中,師生關系演變成為命令與服從、機械說教與被動接受的關系,使道德教育變成一種不道德的行為,學生的道德逆反行為被看作學生對其教師威嚴的挑戰和不尊重,由此容易產生道德教育中的種種人際關系沖突,教師失去了對學生的感召力和道德榜樣,在高壓下,導致學生對教師形式權威的畏懼,而非自身的信仰所驅動。

二、當今青少年道德教育中教師權威的消解

1.道德教育的知識化

當前我國青少年道德教育出現了知識化傾向,青少年學生在學校普遍接受的是被客體化了的道德知識。在教育過程中,人的主體性、感情、體驗、邏輯、態度、評判被抽離,被概念化的道德規則、規范、概念所取代,在知識的傳輸過程中,沒有活生生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教師成為道德規則、規范的唯一來源和最終解釋者,基于教師權威的存在,學生開始權衡利益去學習道德知識,反過來又維護了這個知識系統的存在。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出現了學生的知行不一,即道德理論和道德實踐出現巨大反差。當學生遭遇諸如腐敗、賄賂、考試作弊、商業欺詐等“反道德”現象時,道德教育就會處于失語狀態,其中的子系統包括教師所傳授的道德規則的權威性以及教師本身的權威性也就處于失語的狀態。

2.道德教育遭遇“知識爆炸”

在封建社會,教師和天、地、君、親相并列,在道德知識體系中處于上位,受到社會的尊重。隨著人類從農業社會跨入工業社會、信息社會,道德教育無論從教育內容、教育方式、教育途徑、教育環境都發生了變遷,教育體系變得更加開放,知識更新的速度不斷加快,學科分化日益加速,內容海量劇增,道德教育者作為一個個體的人,知識儲備顯然遭到了嚴峻挑戰,在對教師“上位者”、“百科大全書”的傳統觀念下,教師權威遭到消解客觀地發生了。3.多元道德價值觀的沖撞德育是促進個體道德自主建構的價值引導活動,在我國社會轉型的背景下,多元價值觀與傳統的價值觀發生激烈碰撞,傳統道德教育中單一的價值觀逐漸被打破。青少年的道德判斷、道德選擇基于多元道德標準、道德準則、道德理念,最終形成多元的道德行為,呈現出多樣性、復雜性以及功利化、自我為中心等特點。當代青少年一方面面臨著道德選擇的日漸豐富,另一方面他們的主體性不斷增強,通過教師所傳授的被社會奉為道德價值正宗的價值觀對每一個不同的青少年個體的規勸效用不盡相同,面臨著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道德直觀層面如何找到交集的技術性問題,在此背景下,教師權威遭到消解就無足為奇了。

4.道德教育的邊緣化

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人們對世界的占有和征服欲讓當前的教育異化為將教育者塑造成為工具并不斷物化,提升人的品質的德育逐漸被驅逐。學校教育者把絕大多數的資源投入到教會青少年如何認識和改造世界,而實現青少年自身內在品質、完善其素養的德育遭到排擠,這甚至成為一種理想“:‘去道德’成為當代教育的‘潮流’”。美國人在上個世紀60年代就提出:“民主更多地是依靠國家產品的多少和核彈頭的數量而不是個人道德自律”。在科學技術知識成為教育核心的當代,德行教育式微的趨勢使得道德教育中教師的權威遭到旁落。

三、青少年道德教育中新型教師權威的構建

1.實現道德教育中教師的角色轉變

在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中,教師必須要從傳統的教師角色中跳出來,不能將道德權威看作是握在手中用來讓學生無條件服從的絕對權力,教師在道德教育中的本真應是令學生信服的、向往的精神牽引力。因此,在道德教育中應該注重對學生精神上的引導、心靈上的觸動,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符合自己身份的價值判斷和選擇。從知識傳授體系中的單向渠道轉變為雙向渠道,教師不應該僅僅是道德知識的傳授者,也應該成為青少年學習的組織者、管理者、合作者,或者是間接傳授者和教學情境的設計者,在這個教育渠道中,學生可以質疑、可以批判、可以提出異議,教師應該在鮮活的社會現實生活中幫學生答疑解惑,在此過程中學生習得傳統道德教育中所缺乏的選擇、判斷能力。教師要讓學生學會區別教師個人意志和道德準則,讓學生明白教師不是道德準則的制定者,而是教育威權實現的工具。在教育技術上,少些說教,在道德教育中少用“你必須”、“你應該”等指令模式,少些控制、命令,給予學生思考、質疑、評判的空間,通過教師自身的道德權威、行為、師德,激起其心靈的觸動,最終激發學生合理正確的道德行為。

2.實現青少年道德分層教育的角色切換

青少年道德教育是對教育對象施以道德影響的活動,其顯著特征就是教育層次性,包括道德底線教育、道德原則教育和道德理想教育。教師權威應隨不同的教育階段和層次施以彈性調整。在道德教育的底線教育階段,要用道德禁令或道德指令去約束青少年學生的行為,應該充分發揮教師制度權威和知識權威的作用,在知識傳輸過程中讓學生聆聽教師的教誨;在道德教育的中間層次即道德原則教育,用道德指令或用道德倡議去指導學生的道德行為,應該把教師的道德權威擺在重要位置;在道德教育的理想教育階段即用道德倡議去激勵青少年的高尚道德行為階段,教師的師德、人格魅力對學生的道德理想塑造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

3.把握道德教育中教育客體的品德心理結構

品德的心理結構是指個體在外界影響下產生道德行為的中介過程所涉及的心理成分以及相互關聯和制約的模式或動力機制。道德教育最終要將道德原則、道德知識內化為青少年的信念、價值觀、人生觀,內化程度和青少年自身的心理結構有著密切關系,在內化過程中,學生的知、情、意、性的相互關聯性是有規律可循的,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學生道德品質的發展是心理結構的建構,教師應把研究學生心理規律作為本職工作的一部份。因而,教師要從理論、方法、技術等方面,深入去研究和掌握青少年學生的心理結構和運行模式,結合青少年的品德發展規律開展教育,實行“人性化”的教育。多關注學生的需求,尊重學生個性差異,少些強制,多些引導,結合學生的生活空間、社會角色、現實需要,合理預測學生可能出現的思想問題,在教育中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要學會換位思考,站在學生角度合理發揮教師權威的作用,因勢利導,激起學生內心的共鳴,激發學生的善行,避免出現教師的主管權威泛濫,導致教育活動中的獨斷和專制。

篇(8)

(二)家庭教育方式決定了青少年的行為模式在各種家庭因素中,對青少年行為習慣的養成影響最大的便是家庭教育方式,而父母通過具體的教育方式傳達具有父母自身個性的價值觀念、行為模式甚至道德規范,將家庭環境演變成青少年成長的第一環境,因此,家庭教育與青少年的行為習慣之間關系十分密切。國內外針對家庭教育方式的研究都證明,不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會導致青少年出現各種不良的行為方式,并逐漸養成具有自身特點的行為習慣,從而成為阻礙自身健康成長的“絆腳石。”

二、家庭教育在培養青少年良好行為習慣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要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要加強對家庭教育環節的重視程度,突出家庭教育的作用,同時也要注意如下幾個問題。

(一)加強對家庭結構因素的重視家庭結構因素涉及的內容很廣泛,主要包括:離異家庭、留守家庭、多代人家庭等,這些家庭結構的出現,對青少年行為習慣的養成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需要引起家長的關注。

(二)注重營造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圍家庭情感氛圍是指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和態度,是家庭中占優勢的一般態度和感受的綜合體現,如果孩子處在和諧、歡快的家庭環境中,則比較容易獲得安全感,反之則容易引發各類不良的行為問題。因此,家庭成員之間應該避免不必要的爭執和沖突,讓青少年在家庭學習生活中有和諧溫馨的環境,在家長有利的教育引導下,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注重發揮青少年在家庭互動中的作用隨著認識水平的不斷深入和提高,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青少年在家庭中不完全是被動接受教育的地位,其與父母之間的影響是雙向的互動關系,在父母引導教育的同時,也被子女影響著。因此,家庭教育中,要能夠及早認識到這一點,避免在教育過程中采取強制性的態度和措施,限制了青少年主動性、創造性、積極性價值觀的養成,在束縛的環境下,也容易引起親子關系的緊張,從而不利于家庭教育的有效開展,提高了青少年不良行為習慣養成的可能性,從而出現惡性循環。

三、家庭教育中培養青少年良好行為習慣應遵循的原則

家庭教育原則的制定,是指導家長正確實施家庭教育過程的基本要求和準則,為了使得家庭教育能夠更好的適應現代教育要求,在基于各家庭各自特點的基礎上,需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一)量力而行、循序漸進原則青少年身心發展具有一定的階段性和順序性,不能忽視各階段特點,“揠苗助長”,每一個階段有其不同的發展水平和活動形式。因此,在培養青少年良好行為習慣的時候,必須依據其不同階段的特點,遵循由易到難、逐步提高的順序,量力而行,不可盲目求成。

(二)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原則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就需要家長根據孩子的年齡、性格、興趣愛好等特點,有針對性地確定教育內容,運用適當的方法,開展家庭教育活動。通過寓教于樂、有針對性的方式,進行啟發式教育和引導,善于運用激勵機制,逐漸使其建立起自信心,養成獨立創造能力,推動青少年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篇(9)

究竟逆反心理的本質是什么,目前爭議很大,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各種關于逆反心理的說法中,《心理學大詞典》的解釋基本上把它的本質屬性揭示了出來,是比較規范的:“逆反心理是客觀環境與主體需要不相符合時產生的一種心理活動,具有強烈的……抵觸情緒。”換言之,逆反心理是指客體與主體需要不相符合時產生的具有強烈抵觸情緒的社會態度。進一步分析,它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從結構來看,逆反心理是認知、情緒和行為傾向三者的有機統一。逆反心理的認知成分是指對逆反對象的知覺、理解及評價;情緒成分是指對逆反對象的抵觸情緒,即人們對逆反對象是反感或厭惡的;行為傾向是指對逆反對象意欲表現出來的行為,即逆反行為的準備狀態。三者中,逆反心理的認知成分是基礎,如果不對客觀環境是否符合個體需要關系進行認識,是不可能有相應的情緒與行為傾向的。抵觸情緒是主要成分,往往起支配作用。當逆反心理形成之后,只要逆反對象一出現,主體往往使認知、行為傾向服從它,從而維持整個態度中知、情、意三者的平衡。

第二,從特性來看,逆反心理是社會依存性與相對獨立性的有機統一。逆反心理與其它社會心理一樣,具有兩個基本特征:一方面依賴于它所反映的對象,即社會存在;另一方面對所反映的對象又具有相對獨立性。逆反心理受社會存在的制約,它產生于客觀存在不符合主體需要之時,并不是無緣無故的,當需要得到滿足時,則不會產生。另一方面,逆反心理不是人們對社會存在簡單被動的反應,而是經過加工改造的能動反映。

第三,從作用來看,逆反心理有積極與消極之分。現在有一種傾向,提到逆反心理,不是認為它是好的,就是認為它是壞的,甚至認為它是一種變態心理。把逆反心理說成是一種變態心理顯然是錯誤的,因為逆反心理是人腦對一部分客觀事物的正常反映,任何一個正常的社會成員都可能產生。至于評價逆反心理的好與壞,一定要視具體情況而定,抽象地談論它的積極與消極與否是不正確的,因而是沒有多大意義的。其判斷標準是看某一逆反心理能否對客觀事物進行正確反映。

第四,從存在來看,逆反心理是相對穩定性與可變性的統一。某種逆反心理一經形成,將持續較長時間不易改變。每當對象一出現,就以相同態度待之,從而表現出一定的穩定性。但是,逆反心理又是一種可變的社會態度,在導致逆反對象的條件根本變化后,原有的逆反心理也會逐漸淡化,直至消失。

二、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表現

青少年歷來都受到心理學家、教育學家及家長的特殊關注。從十二、三歲到十七、八歲,是兒童生理上基本成熟,認識和情感有了飛速的發展,理想、信念、世界觀開始形成的重要時期。在這個階段,由于生理成熟與心理成熟的不平衡性,受自我意識覺醒等因素的影響,青少年心理發展呈現錯綜復雜、矛盾重重的局面,逆反心理的表現十分突出。

一是對正面宣傳作反面思考。有相當數量的青少年對學校、領導、教師的宣傳,表現出一種不認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他們往往以社會上某些個別的不公正的事實來以偏概全地全盤否定正面宣傳。同樣,也有一些青少年不能從全局出發,從一定高度上去把握現實,片面地夸大社會主義制度的某些不完善和資本主義制度的某些可取之處,有時甚至進行有意無意的反面宣傳。

二是對榜樣及先進人物的無端否定。在教育過程中,許多教育者和家長都希望通過先進人物的感人事跡來教育感染青少年,喚起他們的熱情,以期達到激勵后進的目的。但結果卻往往適得其反。一些先進人物被說成是沽名釣譽的“投機家”或“傻子”,無端懷疑這些先進人物的動機,進而否定他們的先進事跡。對于身邊的榜樣,則冠以“拍馬屁”給予排斥和嘲笑。

三是對不良傾向產生情感認同。在一些青少年當中,打架斗毆被看作是有膽量;與老師、領導公開對抗被視為有本事;哥們義氣等不良的行為傾向卻贏得了很多人的認同。而對于樂于助人、愛護集體、愛護公物、遵守校規校紀的青少年則被肆意諷刺、挖苦,造成在集體氛圍里好人好事無人夸,不良傾向有市場,正不壓邪的局面。

四是對思想教育、遵章守紀要求的消極抵抗。有逆反心理的青少年,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冷淡,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大而空、形式化,不符合青少年的現實生活。因此,對思想政治教育采取應付、抵制、消極對抗的態度。

三、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觀原因

當今的青少年,往往雖未進入社會,但卻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人生、看待社會,然而他們的年齡、心理、思想方法和思維方式以及社會閱歷和社會實踐都與社會發展有著一定距離,表現出一種不適應,常常處于一種困惑的矛盾膠著狀態。

第一,年齡與生理條件。逆反心理在人生的各個時期都可能產生,但青少年時期逆反心理是最重的。這主要是青少年迫切希望扮演的角色要求與家長、老師對他們不合實際的角色期待發生激烈沖突所致。同時,也和青少年知識經驗不足以及思維的片面性有關。當人進入青春期后,生理上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出現了第二特征,各種生理機能基本發育成熟。在心理上正處于斷乳期,隨著成人感的產生,獨立意識不斷增強,他們意識到自己長大了,要求成年人把他們當大人看待,理解他們、尊重他們。而他們不久之前畢竟還是小孩,許多家長、教師的觀念還來不及或不愿轉變,仍把他們當成孩子看待,對于青少年的煩惱、要求不能充分地理解和給予積極引導。于是,青少年因需要不能得到滿足自然產生了很強的逆反心理。

第二,心理過程發展的不平衡。青少年時期,認識、情感和意志的發展往往不平衡。主要表現在他們的情感、意志的發展先于認知的發展。在認知問題上,又容易出現非理性的認識。同時,許多青少年,由于他們的學習目的不同、需要不同、動機不同,在認知過程中,受每個人內部環境的不同影響,造成青少年在由知向行的轉化過程中,不能正確地轉到社會所要求的行動上來。因而極易產生逆反心理。

第三,好奇心的驅使。青少年多數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受好奇心的驅使,他們喜歡新事物和新知識。心理學研究表明,好奇心過強能形成一種特殊的心理需要,這種心理上的認知需要可以轉化為學習活動的動機,誘發學習興趣,促使和推動學習者去探索有關的事物和認知信息。青少年在學習中表現出來的不迷信、不盲從,具有較強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正是他們好奇心的具體表

現。一般說來,人們對于越是得不到的東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觸的東西,越想接觸,這就是所謂“禁果逆反”。我們有些老師、家長禁止青少年做某事,卻又不說明為什么不能做的理由,結果適得其反,使“不要吸煙”、“不要早戀”之類禁令達不到應有的預期效果;對于被禁止、批判的電影、文學作品、理論文章卻懷著極大興趣去觀看、查閱……。“被禁的果子是甜的”,好奇心驅使青少年有時甘冒受懲罰的風險去嘗也許并不甜的“禁果”。

第四,思維品質的發展還不夠成熟。在認知發展的過程中,青少年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等品質雖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但還很不成熟。加之社會經驗不足,不懂得用歷史的和辯證的眼光看問題,認識上容易產生片面性,看問題易偏激,喜歡鉆牛角尖,在論證不足的情況下,固執已見,走向極端。這些青少年往往自尊心、虛榮心很強,但卻不能正確地維護自己的尊嚴,而把教育者的勸說、批評、告誡看成是“管、卡、壓”,看成是對自己自尊心的損傷。因而把自己放在教育者的對立面上,出現了在口頭上加以回駁,在行動上反其道而行之的逆反心理。

第五,身心發展與客觀環境之間的矛盾。青少年的需要,已由低層次的生理、安全需要,開始躍進式地大幅度向高層次的交往需要、理解需要、成就需要、審美需要發展。這個發展過程,常常不是一帆風順的,往往受到客觀環境的限制與阻礙,從而產生難以自解的挫折感。挫折和心理沖突是人的心理發展過程的必然,由于各人的承受能力不同,反映出來的強度大小也不盡相同。心理承受能力較強的人,能夠正確對待一切事物,比較容易調節自己的情緒,有能力把自己心理沖突的頻率減弱,保持正常平靜的心理狀態。然而,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較弱,有時難于正確對待一切事物,調節不了自己的情緒,沒有能力把心理沖突平息下來。結果,挫折所帶來的消極心理影響不斷擴大,反控制情緒膨脹,“逆反心理”就會隨之而來。

四、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客觀原因

第一,傳統的文化觀念的影響。我國傳統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生產力狀態決定了生產關系是以家庭為本位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等級關系。家長是財產、生產分配的絕對管理者,家庭成員必須絕對服從。國家是家族的擴大,人人處在等級森嚴的倫理綱常的羅網中,并以之為天經地義。在這種穩固的自給自足自然經濟的家庭、血緣、宗法、等級關系和社會制度的影響和作用下,形成和積淀了中國穩定的上下、尊卑、等級、秩序的文化心理結構。在這種心理積淀的作用下,在社會生活、家庭生活中,上級或家長強調自身的權威、特權,而處于相對被動地位的年輕一代,受西方文明、民主、自由等思潮影響,其思想、行為與長輩容易發生抵觸、沖突;但東方宗法等級社會形成的消極的、依賴的、茍安的社會心理層面,大多數人不愿亦不能與其發生正面沖突,轉而代之以抵抗方面較模糊、泛化的逆反心理。

第二,社會因素的影響。逆反心理的形成與一定時期的社會條件、社會環境有著密切關系。當代的青少年生長在改革開放時期,在社會劇烈變動的情況下,泥沙俱下,魚目混珠,一段時期以來,由于個人主義和金錢意識的泛濫,有些人民公仆成了金錢的奴隸。他們為了追名求利,置黨紀國法于不顧,、貪污腐化、行賄受賄、執法犯法等現象屢禁不止,在社會上造成極壞的影響。而對現實生活中的丑惡現象,多數人把它化為批評和監督領導干部的動力,少數人則以偏概全,不能劃紀國法與不正之風的界限,不能區別絕大多數干部奉公守法與極少數敗類營私舞弊的本質差別,一概采取不信任態度,于是,助長了逆反心理定勢的形成,對宣傳乃至宣傳內容產生很大的抵觸情緒。這種心理氛圍對青少年勢必會產生一定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第三,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不當的影響。隨著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開展和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當代青少年的思想觀念、心理素質、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發生了明顯變化。首先,生活動機和意向呈多維性。他們愿意接受提供思考、提供選擇的非程式化、非單一結論的觀點,追求享受與奮斗并舉的生活,愿意享樂與奮斗交替存在。其次,重物質、重利益、重現實的價值觀。對物質生活熱烈追求和向往,在精神生活中崇尚現實的快樂原則,對個人對社會十分注重效益的兌現。再次,強調自我的存在,追求自由的人格。他們用懷疑的目光看待世界,不喜歡人云亦云,不喜歡現成的答案,十分珍惜自己的時間,強調自身的價值。面對這些新的特點和新的變化,原有的靜態化、程式化的思想教育工作方式很難適應,產生了一種較強的惰性作用,容易引發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五、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教育

對待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教育者應該有一個正確的現實態度。首先,要認識到逆反心理是一種跨文化的社會心理現象,這種現象過去有,現在有,將來還會出現。只要根源存在,它就不可避免地產生。因此,對于青少年中出現的逆反心理,應泰然處之才是。其次,要正確分析逆反心理的性質。逆反心理雖是一種抵觸性很強的態度,但是,積極的逆反心理卻是一面明鏡,如能加以正確地利用和引導,既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又能促進我們改進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對待青少年中消極的逆反心理應注意分析原因進行克服、矯正和教育。對此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著眼于社會環境和社會條件的改善,杜絕逆反心理滋生的社會土壤。只要我們把改革、開放堅持進行下去,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不斷地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只要我們不斷推進社會進步和民主化的進程,通過扎實有效地搞好縣級以上干部的三講教育,嚴厲打擊經濟領域的犯罪分子和刑事犯罪活動,使黨風和社會風氣發生根本好轉,逆反心理的許多消極因素就會失去存在的條件。

第二,要著力提高領導干部和政工隊伍的素質,消除逆反心理產生的誘發因素。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學校領導和教師,應不斷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論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使自己的才智、能力、水平、德行與所履行的職責相符,只有“有理想的人講理想,守紀律的人講紀律,有獻身精神的人講獻身精神”,榜樣示范,現身教育,才最有說服力。

第三,努力增強青少年的信任感。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教育者特別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做大量艱苦的、創造性的工作。我們不能用老眼光看新問題,要根據21世紀青少年的特點,改革和更新教育內容和方法,要努力克服宣傳教育中的模式化、八股調、“假、大、空”。要實事求是,改進工作作風,盡力教育、引導和滿足青少年的政治期待。同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發揮非權力因素,增強青少年的信任感。在充滿信任的環境中,幫助青少年建立正確的思維模式和穩定的心理系統,奠定克服逆反心理的心理基礎。

第四,開展科學的思想品德教育。要按照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發展的規律、身心發展的特點,進行科學的教育。首先應認識到青少年正處在生理和心理迅速發展的時期,這個時期,他們會出現五大高峰:體力高峰、智力高峰、社會需要高峰、創造高峰、超常行為高峰。這五大高峰反映了青少年心理上的五大特點:好勝、好奇、好變、好動、好疑。相應地會出現三大矛盾:思維的獨立性、批判性、廣闊性、靈活性與傳統思維模式及正統思想的矛盾;自我意識的獨立性和社會依附關系的矛盾;強烈的需要

篇(10)

家庭教育對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質是至關重要的,不同家庭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所產生的教育效果也不同。在青少年犯罪的案例中,不當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導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這些家長由于自身教育素質的局限性等各種原因,未能對青少年的成長起到積極的引導示范作用。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錯誤價值觀往往是青少年不良習慣形成的重要誘因,這就要求父母應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和水平,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從而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起到良好的榜樣示范作用。

1.2家庭成員的言談舉止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質的影響和作用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有著不可替代的特殊性,他們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良好的示范作用,成為他們心中的楷模。青少年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逐步形成和發展時期,這一時期仍然處在“搖擺不定”的階段,他們在面對一些現象和問題時仍不能做出客觀和恰當的評價和分析。而在一些家庭中,父母本身存在著不良的癖好,如酗酒、賭博等行為習慣,甚至有些家長在子女面前毫不避諱,這些不良的行為舉止被子女看在眼里,很容易效仿。

1.3家庭周邊環境對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質的影響

家庭周邊環境也是父母對子女教育所要考慮的因素之一。良好的周邊環境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能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而家庭周邊開設的娛樂場所會給未成年人帶來消極的影響。例如,個別青少年由于沉迷于網吧、游戲廳等娛樂場所,逐漸變得萎靡不振、意志消沉,這種現象不僅嚴重影響了他們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同時也不利于其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

2家庭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2.1家長僅重視青少年智力能力的培養卻忽視其道德素質的提高

社會的快速發展使得教育領域的競爭日益激烈,社會、學校和家庭無不從學生的學習成績的角度來評定學生,這就使得家庭在很大程度上僅重視和關注青少年的學習成績的高低,而忽視了其道德等其他素質的培育和提高。青少年教育,只有文化素質、身體素質、藝術素質等方面綜合發展,才稱得上真正做到對學生進行全方面的提高和發展,這種教育才算是合格的教育。因此,家庭教育也不應忽視了德育在素質教育中最重要的地位。

2.2家庭中物質生活豐富多樣,但精神文化生活比較匱乏

當代青少年的物質生活狀況總的來說可以概括為衣食無憂。這種生活狀況下的學生追求的僅僅是對現有物質生活的享受和占有。但是在精神生活中,他們對于傳統文化和一些新的優秀思想潮流毫無興趣。這些現象的出現一方面是受社會的整體氛圍影響,另一方面也是家庭單純重視青少年物質生活保障所致。在物質生活豐腴和浮夸的社會環境下,青少年們已經不再重視精神生活的豐富和發展,注重物質的占有和享受,不思奮斗,追求奢侈,嘲笑簡樸等“去崇高化”的錯誤言行大行其道,這些不良的行為習慣和思想觀念與家庭生活中過分追求物質利益及其滿足有關。

2.3家長因自身素質的限制忽視自身道德水平的提高

家長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第一位啟蒙教師,其一言一行都對子女的成長起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然而隨著時代變遷,部分家長未能及時跟上前進的步伐去提高充實自身素質和能力,從而對子女的培養造成了一定的消極影響。

3在家庭教育中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質的有效途徑

3.1引導青少年的家長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提高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自覺性

部分家長認為對青少年的教育培養僅僅是學校一方的任務和責任,忽視了家庭教育對青少年成長的作用和影響。教育好自己的子女不僅是家庭內部的私事,同時也是社會賦予家庭的職責。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有力保障。因此,要增強廣大家長為國育才的大局意識,樹立正確的理念,以保證家庭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3.2幫助家長掌握正確的教育方法,提高其教育子女的能力

高爾基說過:“愛孩子,這是連母雞都會的,但是我們要善于教育他們———這都需要才能和廣博的生活知識。”在家庭教育實例中,很多父母由于缺乏科學的教育知識和技能,不注重了解子女成長的規律和內心需要,因此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力不從心。在對家庭教育進行調查和研究中,多數家長表達出其對于子女教育的困惑和擔憂,時展和社會進步需要家長與時俱進。家長根據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發展現狀,采用正確且適當的教育方法,以達到教育目的。

3.3提高家長的自身素質,發揮良好的榜樣示范作用

家長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他們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行為都對培養青少年良好的道德修養起著重要的作用。青少年由于其處于模仿性極強的階段,他們在以后的生活中的舉止很大一部分是通過模仿他人而來的。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要注重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通過正確的言談舉止來樹立良好的榜樣,為教育子女做出表率作用。這就要求家長要展現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和最佳的行為方式,通過明斷是非的能力,以正面力量影響和教育子女,以德樹人,以德樹威。

3.4重點把握對青少年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內容

根據青少年身心發展的特點,在對其進行教育和培養時,家長應遵循他們身心發展的規律,根據他們各階段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和教育。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務是思想道德教育,應著重強調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做人的教育、習慣的教育、理想的教育、抗挫折的教育。

3.4.1做人的教育

“道德常常能填補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卻永遠填補不了道德的缺陷。”應試教育下,我們不能僅僅追求青少年文化課分數的高低,而忽視了對他們良好道德素質的培養。無數實踐和實例證明,僅僅在文化課上取得優異成績而不注重自身道德品質培養的青少年未必能在成長路上一帆風順,如留日學生機場殺母案等實例,暴露了在家庭教育中忽視道德培養的惡果。在對青少年教育過程中,如家長注重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與人交往能力的培養等做人教育會幫助子女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從而有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長。

3.4.2習慣的教育

“教育的目的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無數實例表明,成功人士均具備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具備良好的生活習慣。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家長也要注重對青少年良好習慣的培養。一些家長在進行家庭教育的過程中,表達了其教育的難度和力不從心。結合子女成長歷程可以看出,早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取決于父母教育的及時有效。在家庭早期教育中,如重視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會為青少年的思想行為埋下有利的伏筆,他們在以后的生活學習中會因此受益終身。而如果不重視早期良好習慣的養成,在今后家庭教育中家長不僅困難重重,同時也不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長。

3.4.3理想的教育

理想,是人們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形成的,并具有實現的可能性以及對未來充滿向往的追求。崇高的理想猶如一盞前進路上的指明燈,只有樹立遠大的理想,人們才能找到前進的方向。遠大理想的樹立不僅為青少年奮斗過程樹立了重要目標,同時也是他們前進的不竭動力。家庭教育中,對青少年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有助于激發他們生活學習的興趣,激發其前進的動力,從而保障其健康成長。

3.4.4抗挫折的教育

家庭教育中的抗挫折教育也是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每個人成長的道路上,必然會面對這樣或那樣的挫折和困難。當今社會獨生子女家庭居多,他們多是在父母長輩的精心呵護下長大,一些家長甚至為子女成長全程“買單”,使得子女在面對困難挫折時無能為力,不能自理,甚至采取消極的措施和手段處理問題。這就需要在家庭教育中,要積極培養青少年戰勝挫折的能力。首先,要培養青少年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正確的心態,要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去戰勝困難,克服問題,以培養戰勝困難的心理承受能力。其次,應培養青少年在戰勝困難和挫折時適當的方式和方法,以提高其應對挫折的能力。最后,應教育青少年在克服困難后及時作出總結和反思,以積累生活經驗。

上一篇: 商務局消費扶貧工作 下一篇: 主持禮儀
相關精選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中日韩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网站不卡在线观看资源精品 | 日本丝袜综合久久 | 色婷婷久综合久久一本国产AV | 亚洲精品国产超清 | 午夜福利亚洲国产不卡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