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史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2-07-14 21:18:0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中國近代史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國近代史論文

篇(1)

自然界有著本身的不依賴人的價值,自然生命有著各自的生存和延續的權利,“沒有一種動物……是帶著鐐銬出世的”,我們不能因為自己的需要和利益,抹滅自然生命存在物的永續存在和自在發展的權利,相反,我們要領悟到自然作為“地球母親”對人類的孕育和養育之情,自覺地煥發出對大自然的感恩、贊美、熱愛和敬畏之情,養成關愛萬物、善待自然、崇尚自然、敬畏生命的道德情操,,恢復人與土地的溫情脈脈的關系”。馬克思警示人們,尊重自然就是尊重自身的生存環境,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類自身。善待和養護自然,才能使我們的子孫后代得以延續,使自然界得以持續。我們必須要學會用倫理道德的尺度對待自然物,用倫理道德的態度對待自然界,按照“美的尺度”善待自然、守護自然。

(二)循環生產

雖然循環經濟是一個近來提出的新理念,但是馬克思在他的《資本論》中關于批判資本主義生產的理論中就己經內含著循環的思想。他看到了資本主義生產在對自然掠奪的同時,還對自然環境排放了大量的生產廢棄物和污染物,“破壞著人和土地之間的物質變換”,“破壞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條件”,使人與自然間的正常物質變換受到干擾和阻礙,導致了一系列環境問題。為了解決這些環境問題,馬克思提出了用盡廢料的生產理念和“消費排泄物”的再利用。馬克思提出了農村和城市、工業和農業之間建立合理的物質循環,進行廢物的再利用。同時,馬克思還論述了科學技術對循環生產的重要性。在這里,馬克思的理論實際上已經涉及到了利用科學技術將廢物資源化,產業生態化的問題。

(三)適度消費

馬克思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主義生產對自然的過度消費,造成了自然環境無法修復的損傷。在資本主義下的自然觀,自然只是相對于人的有用性而存在的,自然存在的價值就是為人類提供所需的物質生產生活資料,自然環境系統也是以人類為中心的系統,自然環境系統的價值只在于它對社會環境系統的價值。馬克思主張消除人對自然資源和生活資料的無節制消耗,確立適度消費的生產觀念和消費觀念。他批判了私有制下的生產的“功利的目的”和“利己的目的”,這種以對財富的占有為目的的生產,必然會造成人的生存的片面化和自然界的貧困化。所以,我們需要確立一種基于環境倫理的合理的消費觀念,以人的合理需要為尺度適度生產和消費,這也正是馬克思環境倫理思想的指向所在。

二、西方近代環境倫理理論對當代中國環境問題的啟示

在中國生態問題日益嚴峻的今天,馬克思的生態環境思想向我們提供了一條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基本線索,為我們擺脫危機、走出困境指明了正確的方向。生態環境危機是工業文明發展的產物,同時也是是人性的危機、生存方式和思維方式的危機,馬克思的生態環境思想為解決中國生態問題提供了價值選擇的方法論。

(一)解放大自然

人的解放是馬克思全部理論的出發點。馬克思認為,人的解放是一種歷史活動,而不是思想活動。人作為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獲得解放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大自然獲得解放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通過人的活動去實踐它。羅德里克?弗雷澤?納什認為,大自然擁有權利,這些權利是人類必須予以尊重和捍衛的。①就像人們為鯨魚、海豹、海豚以及瀕危物種爭取權利一樣,我們也要為荒野、河流、巖石、生態系統、甚至大自然和一般意義上的地球爭取權利。作為成熟的公民,我們每個人都應把這種環境倫理應用于自己的生存環境,從而詩意地棲居于地球。從人的利益出發,保護大自然是正確的,破壞大自然是錯誤的。

(二)構建循環型社會

循環社會和傳統社會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循環社會是把自己看做是生態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在這個系統中要按照系統的規律來進行人類的實踐活動,這個規律就是生態規律。所以,循環經濟中最根本的特征或者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一切活動遵循生態規律。總之,發展循環經濟,建立生態經濟,是建設生態文明的物質基礎,不僅關乎經濟發展的可持續,也關乎社會生態環境的可持續。考慮自然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重視能源的節約;考慮技術對環境的保護作用,重視技術對生態的修復;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一種依靠最小消耗、合乎人本性的合理調節和循環。

(三)提高國人生態素質

而人與人之間矛盾的解決以便于共同面對人與自然之間的問題,說到底還是要靠公民生態意識的提高,或者生態素質的提高。客觀上講,我國公民的生態意識水平還處于初始狀態,即有了一定的生態理念與意識,但這種理念與意識沒能與人的日常生活很好地結合起來,生態環保的生活方式還沒有成為人的一種自覺行為,而且自制能力比較弱。如果每個人都能養成生態環保的日常生活習慣,千百萬人的習慣是一種強大的力量,勢必會改善我們的生存狀況,這種全社會達成一致的生態環保意識,也必將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為此,建設生態文明,首要的任務就是要高度重視人本身的培養教育,這不僅意味著人要接受傳統中經濟、文化、道德等方方面面的教育,而且還要對人進行生態方面的教育,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生態人格教育。善待自然,善待他人及生命。這樣才能培養出具有生態人格的人,能夠敬畏生命,尊重生命,才能改善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的關系,生態文明建設也才能真正建立起來。

篇(2)

2012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文科綜合能力測試中的第41題,有材料:“沖擊――反應”曾是國內外史學界解釋中國近代歷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觀點為中國社會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傳統框架的內部動力;從19世紀中期開始,西方的沖擊促使中國發生了劇烈變化。有人據此制作了圖示――中國近代歷史變遷(圖略)。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析“沖擊――反應”模式。(要求:對該模式贊成、反對或另有觀點均可,觀點明確;運用材料中的史實進行評析,史論結合)

在這道歷史考題里,讓學生運用材料中的史實進行評析,這對學生的歷史素養要求較高,并要求對歷史上相關知識有非常熟悉的掌握與識記,同時還可以提煉出個人的觀點與看法,凝結成正確的歷史觀點。從這一點上來講,這道歷史題具有一定的創新性、科學性、靈活性,也適應當代社會的發展需要。另外,第41題材料以圖示出現,沿襲了新課標的教學理念與思想,重視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解答問題的能力,知識點仍然比較主流,考查中國近代史中的列強侵華史與中國人民的探索,在模式方面,沿襲2012年高考歷史試題的傳統,以論述題的形式出現,主要就是考察考生把握與分析歷史問題和歷史事實的能力。這道題主要體現在對于圖示的分析上,然后是對于材料的閱讀,進行試題作答。可以說,這道題是非常典型的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歷史試題。所以,由此可以看出,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材料解析題是歷史學習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內容,也是歷史學習的重點和難點,也是歷年高考歷史主觀性試題重要的組成部分,從近年看,一直占據約25%的高考分值,這一部分得分高低直接影響著高考歷史成績。因此,學生對于歷史材料解析題的解答與學習,也就直接決定學生的考試成績。鑒于此,對于學生這方面能力的培養、學習策略的研究探索也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以下是我對近幾年歷史高考材料題的解答與學習進行探索而得出的一些學習策略,以便為更好地提高歷史材料題成績提供幫助。

解答歷史材料解析題一般分三步:閱讀與思考、分析與梳理、整理與解答。

閱讀與思考是解題的基礎。能答這類題我們通常要先看材料后面的問題,帶著問題讀材料,這樣能夠充分提取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材料原文一般很長,試題只能摘錄其中一小部分,從某句開始摘錄到某句為止,省略號刪去的是與答題無關的內容,省略號兩邊保留的內容必定是重要的,肯定隱含著重要信息。還有開頭和結尾兩句,當然得考慮為答題服務。

分析與梳理是解題的關鍵。閱讀完材料之后,要對材料進行分析梳理,找出材料的中心信息,然后圍繞這個中心信息,確認材料涉及的內容或對課本知識進行遷移,分析材料所涉及的歷史問題,梳理問題層次,探究解題的突破口。同時,還要找出材料與教材的相似點,把材料中的重點信息與教材的史實、觀點相對照,確認材料與教材的哪章、哪節相關聯,這樣便將材料與教材掛靠在一起,掛靠準了,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確了。更要找出材料與問題的相關點,讀材料時要處處想著設問,把設問放到材料中相互對照,或從材料中找出回答設問的信息;或從設問行文的信息中重新獲得讀材料時忽略的重要之處,然后通過分析、判斷得出結論。從近幾年的高考題來看,材料解析題的設問與作答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層層發問、逐層誘導的遞進式;二是歸納評述論證式;三是小論文式材料題。

整理與解答是解題的落腳點。一是材料解析題一般由幾問組成,每問具體指向要根據具體要求組織答案,并根據分值來確定答案內容的多少。二是堅持論從史出。命題者有時為體現自己的學術觀點往會選取與教材觀點相左的材料,用以考查學生提取材料信息和把握正確觀點的能力。三是材料解析題所引用的材料多是原始史料,難免擺脫封建史學家和資產階級史學家落后史學觀點的影響。四是對小論文式的材料題作答時要注意觀點鮮明,中心要突出,贊成什么,反對什么,要清清楚楚;論據要充分,有理有據;論證要有力,有邏輯性。要表述成文,要有史有論,史論結合,最大限度地體現歷史學科的特點。歷史材料解析題的最大特點就是“歷史”性,解答時不論論據還是觀點都應與“歷史”有關,拋開所提供的材料、拋開歷史知識亂發揮,是不可取的。因此,學生一定要掌握歷史材料解析題答題的一些基本的方法策略,確保高考歷史考出滿意的成績。

篇(3)

所謂龍涎香,就是抹香鯨腸內分泌物(糞便)的干燥品,是抹香鯨吞食墨魚之后,腸胃道分泌出的灰黑色蠟狀排泄物。龍涎香味甘、氣腥、性澀,具有行氣活血、散結止痛、利水通淋、理氣化痰等藥用功效,因此被當做藥材使用;由于干燥后具有持久的香氣,也被作為香料、熏香使用。龍涎香在歷史上的各個時期、東西方各地,使用方法不盡一致。

明朝嘉靖(1522-1566)年間,因為幾位方術之士的蠱惑,龍涎香被當成制作“不死藥”“萬歲香餅”的主要材料。所謂“不死藥”,實際上也就是。于是,朝廷下令在全國范圍內搜集此物。

嘉靖皇帝明世宗朱厚如此重視這味的配制,事出有因:為了鞏固自己偶然得來(明武宗朱厚照31歲時猝死,因為沒有子嗣,根據“兄終弟及”的規定,年僅13歲的興獻王長子朱厚就成了皇帝)的至尊寶座,他要盡早生個兒子立嗣。但是,事與愿違,盡管他先后冊立過三位皇后,10年之間,仍然沒能生下一兒半女。情急之下,這位朱厚皇帝一面皈依道教,一面下令尋訪各種奇效藥物,希望出現奇跡。

葡萄牙是龍涎香的集散地

皇帝尊口一開,當然是大數目。嘉靖三十四年(1555),下令讓戶部“取香百斤”。龍涎香雖然是中國最早發現的,發現的時間據說可以上溯至殷商時期。但是,這是一種稀罕之物,國內數量十分有限。“遍市京師不得”之后,又下令由龍涎香主要產地廣東藩司負責采買。盡管朝廷為了采買龍涎香,開出了每斤一千二百兩銀子的天價。但是,收效甚微,東拼西湊,不過十幾兩。距離百斤之數,遙不可及。

中國難得覓見的龍涎香,葡萄牙人手中卻有不少。葡萄牙人對龍涎香很早就有認識和應用,1265年已經出現了ambre的定冠詞形式,(ambre是龍涎香的葡語名稱),大航海期間,葡萄牙有關東方的書籍中就有多處提到龍涎香。龍涎香在葡萄牙的用途主要有兩個,香料和藥物。葡萄牙人十分重視龍涎香,將其與黃金、象牙、犀角、海馬牙等一同列為貴重貨物。16至18世紀,葡萄牙人一度壟斷了印度洋和大西洋的龍涎香貿易,葡京里斯本成為龍涎香的歐洲集散中心。

尚方寶劍讓龍涎香成為敲門磚

中國皇帝急需大量龍涎香,葡萄牙人手中擁有大量龍涎香。產需關系,促成了這樣一個事實:葡萄牙人得以在澳門居住下來。比起鴉片,龍涎香是西方強盜使用得更早的敲門磚。

關于葡人入居澳門的原因,中葡史學界有過“受賄說”、“霸占說”、“驅盜說”等不同理論,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這些理論都暴露出了各自的局限性,皆有格難通之處。相比之下,“龍涎香說”顯得頗有道理。最早提出“龍涎香說”的是臺灣學者梁嘉彬(1910-1995),早在1968年,他就在《明史稿佛郎機傳考證》一文中發表過如下一番感慨:

篇(4)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134

1 概述

什么是思辨能力?“中國批判性思維學科”第一人谷振詣認為,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所謂思考,指的是分析、推理、判斷等思維活動;所謂辨析,指的是對事物的情況、類別、事理等的辨別分析。思辨能力實際上是一種理性思考的能力,是一種高級的認識能力。就歷史學科而言,歷史思辨能力就是指用辯證的方法去認識歷史問題,從歷史的角度去認識現實問題和預知未來的問題,并且在此基礎上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那么,在高三歷史復習課中如何貫徹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呢?筆者根據課程標準、考試大綱以及高三教學實際,確定以近代中國的不平等條約為教學內容,試圖從概念入手,從微觀和宏觀兩個層面使學生全面認識不平等條約的影響,以期在高三歷史復習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2 過程

教學片段1:不平等條約概念

師:條約是國家間關于它們相互權利和義務關系的書面協議,是國際社會交往的法律形式,是近代國際關系的一項重要制度。[1]以后,列強通過簽訂一系列條約來規范中外關系。因此,有學者把中外關系的這種做法稱之為條約制度。按國際法專家王鐵崖的統計,中外條約和規章共計約1180多條。高中教材涉及了哪些重要條約?(要求學生呈現課前準備的不平等條約大事年表。)

生:……(此處可用濃縮法指導學生記憶主要條約的內容)

師:但受二元對立思維影響,我們往往認為近代中國只要與外國簽訂條約都是不平等條約。投影材料:

材料一:今大皇帝恩準將香港一島給予大英國君主暨嗣后世襲主位者常遠據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材料二:兩國指定各口,彼此均可設理事官約束己國商民,凡交涉財產詞訟案件皆歸審理。各按己國律例辦理。――1871年《中日修好條規》

設問:要求學生判斷是平等條約還是不平等條約,并說明理由。

生:……

師:要求學生討論不平等條約的評判標準后歸納:①條約的締結形式和程序是否平等;(城下之盟)②條約的內容是否對等,是否損害了中國。

教學片斷2:通商口岸――中國近代化的窗口

師:投影材料

材料一:近代以來,在西方列強的武力脅迫下,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開放了多處通商口岸,下圖表示兩次后清政府開放的通商口岸的分布。(圖略)

設問1:根據所學知識,分別指出兩次后清政府開放的通商口岸的地理分布特點。

生:……

【預設答案】:東南沿海地區,東部沿海各省和中國內地(或長江中下游地區)。

設問2:假如你是當時朝中大臣,你對通商口岸的設置向皇帝提供何種建議?請模擬寫一份奏折。

設問3:這些地區今天發展如何?聯系今天現實,如何看待通商口岸的開放?

【預設答案】:從當時看利弊并存,從長時段來看,中國必須對外開放;說明了歷史的進步是要付出一定代價的;既要維護國家,又要有妥協。

教學片斷3:協定關稅――讓人歡喜讓人憂

師:投影材料

材料一:前第二條內言明開關俾英國商民居住通商之廣州等五處,應納進口、出口貨稅、餉費,均宜秉公議定則例,由部頒發曉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納。――《》

材料二:按中英《》的規定,對1843年稅則作了修訂,重新訂立海關稅則。進出口貨物,一般“均以值百抽五為基礎,換算為從量稅”。

設問1:閱讀上述材料后,你能獲取哪些主要信息?

生:……

【預設答案】:中國關稅需同英國議定,關稅遭到破壞;外國進出口關稅稅率為5%,稅率低。

設問2:你認為關稅稅率是低好還是高好?協定關稅好不好?

生:……

設問3:近代中國不平等條約中關于關稅的規定,問題出在哪?

生:……

【預設答案】:不對等;稅率過低。便利西方掠奪中國財富,也使中國脆弱的近代工業失去了關稅的保護。

師:關稅問題既不能完全按照西方規則開放,也要有妥協,還要符合中國國情。

教學片斷4:條約視角下的近代中國外交

師:投影材料

材料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詩經》

“政教不及其人,正朔不加其國” ――《漢書》

材料二:“中西關系是特別的。在以前,我們不肯給外國平等待遇;在以后,他們不肯給我們平等待遇”――蔣廷黻《中國近代史》

設問1: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前后,中國的外交觀念和外交制度有何變化?

【預設答案】:外交觀念:華夷秩序觀(天朝上國)到國家觀。

外交制度:朝貢制度到條約制度。

設問2:你是如何評價蔣廷黻的觀點。

【預設答案】:第一層次:是正確的。前中國在對外關系中堅持中國為中心,形式上不平等;后通過條約獲取特權,侵犯了中國,掠奪中國財富,是不平等的。

第二層次:是錯誤的,前中外關系(來者不拒,往者不追)的實質不干涉別國內政,是平等的。后用條約關系規范中外關系國際規則,在形式上是平等的。

第三層次:具有片面性。理由略。

3 感悟

高中歷史思辨思維是一種較為高層次的歷史思維能力,它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創造性、批判性和開放性思維品質。這對于實施素質教育,實現新課程教學目標特別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加強學生歷史思辨能力的培養也符合高考能力立意命題的指導思想。從課堂教學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出發,采用問題教學法有助于學生這一能力的習得和培養,因此教師課堂設問的策略和有效顯得尤為重要。結合本節課的教學實際情況,從歷史學科自身思維特點,談一談筆者對學生歷史思辨能力培養的體會。

第一,密切歷史和現實的聯系,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

“對現實的曲解必定源于對歷史的無知;而對現實一無所知的人,要了解歷史也必定是徒勞無功的……歷史感的培養并非總局限于歷史本身,有關當今的知識往往能以一定的方式更為直接的幫助我們了解過去。”[2]在教學片斷2和3中,對通商口岸的認識就是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進行教學,使學生形成正確的開放意識;對協定關稅的認識,就是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討論協定關稅和關稅高低的利弊,進而引導學生認識近代史上中國的關稅問題,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國際意識和實事求是的精神。正如雅斯貝爾斯所說:“從歷史中我們可以看見自己,就好像站在時間中的一點,驚奇地注視著過去和未來,對過去我們看得愈清晰,未來發展的可能性就愈多。”[3]

第二,合理運用歷史的想象力。

要使歷史知識變成活的知識,使學生在歷史學習中有創建,就必須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大力開發學生的想象力。在歷史研究過程中,也經常使用這一方法,例如對史前社會研究,學者往往根據考古和文字資料,展開合理想象,為我們描述當時的社會狀況。在新一輪課改過程中,很多老師已進行了這方面課堂教學實踐,例如教師在講述古希臘民主政治一課時,設計了伊阿宋的一天。在教學片斷2中要求學生對開放通商口岸的利弊寫一份奏折,培養學生的想象力。作為歷史老師一定要清楚“學生的想象力往往是他們追求歷史的動力,而抹煞學生的想象力就會阻斷了他們繼續學習歷史的道路”。[4]因此,學生想象力的發展有助于他們學習歷史興趣的不斷提高,也有助于他們理解力和記憶力的發展,有助于他們思維展開。

第三,全面歷史的分析能力。

這也是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方法論在歷史學科中的具體應用。在教學片斷1中,對不平等條約概念教學,首先從條約概念出發讓學生全面認識有平等條約,也有不平等條約,然后對中國近代條約進行歷史的分析,從而讓學生明確不平等條約的概念內涵。在教學片斷4中,對蔣廷黻先生對中外關系觀點的評價,首先要求學生從歷史角度對中外關系進行考察,古代是朝貢外交,近代是條約制度。然后結合材料和史實從唯物主義角度進行分析考察中外關系實質,古代中國外交形式上不平等,實質上不侵犯別國內政和;近代中國外交形式上平等,因為近代民族國家形成后,從威斯特伐利亞和約開始,條約關系是近代國際關系的重要特征,但實質侵犯了中國,掠奪中國財富,是不公正不合理的關系。茅海建先生對此有過精彩論述:“進一步地研究又使我吃驚地發現:今天人們所談論的平等或不平等,都是以18世紀在歐美產生至20世紀在世界確立的國際關系準則為尺度;而生活在‘天朝’中的人們,自有一套迥然相別的價值標準,另有一種平等觀念。他們對今天看來為‘平等’的條款往往憤憤不平,而對今天看來為‘不平等’的待遇卻渾然不覺,因而在外交上舉措大謬”。[5]對于歷史研究和現實生活而言,這句話仍然令人深思,耐人尋味。蔣先生的錯誤在于沒有堅持歷史與邏輯的統一,沒有進行全面歷史的分析。考慮教學和學生實際,此題答案預設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考察學生調動和運用知識對觀點合理解釋能力;第二層次考察學生獨立和創造性思辨能力;第三層次考察學生全面歷史的分析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史論結合進行分析都應給予肯定。因此,全面歷史的分析思維對于學生的獨立性、創造性、批判性和開放性思維品質培養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增加課堂教學的深刻性,對學生思辨能力形成有重要意義。

教育是科學,需要我們認真研究教學規律;教育是哲學,她需要我們傳給學生人生的智慧和啟迪;教育也是藝術,需要我們創造性的工作。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努力,在偉大中國夢的實現過程中發揮歷史學科教育的獨特作用吧!

參考文獻:

[1]李育民.近代中國的條約制度(序言)[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篇(5)

課本是學生獲取歷史知識的重要途徑,也是初中歷史學習的基石,更是考評學生歷史基礎知識掌握情況的依據。因此,自主學習必須立足于歷史教材,從指導學生自主閱讀課本入手,培養學生搜集和整理歷史相關資料的能力,進而培養學生自主理解、運用歷史資料的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根據歷史學科的特點、教材編排及知識難易程度、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新課標的要求等選擇不同的自學閱讀的方法。教學實踐中,閱讀方法運用較多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提綱式”閱讀法。對時間跨度大、教材容量多,學生一時難以把握的教材,為降低難度,便于學生自學掌握,可采用“提綱式”閱讀法進行自主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就教材內容精心設計好讀書提綱,理出知識要點,為學生閱讀指出思路,從而達到降低自學難度的目的。如學習《中華民族的的》這一節,就可以列出這樣自學的提綱:(1)列舉出1931年到抗戰結束時日軍侵華的主要事件;(2)列舉日軍在侵略中國時所犯下的罪行;(3)比較抗戰全面爆發后,國共兩黨在正面和敵后兩個戰場上的表現;(4)分析抗戰勝利的原因和意義。采用“提綱式”閱讀法就可以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能夠抓住教材重點,理清思路,帶著目標去看書,并完成一定的要求,然后讓學生之間進行交流,最后由在教師指導下形成正確的結論。這樣,課堂上學生就能真正的動起來,學生主動性的就能得到充分發揮,學生對重點、難點知識理解得更透徹,掌握的更牢固。

二是“圖表式”閱讀法。新的初中歷史教材一個最新的特點就是有不少精美的圖表,這些插圖以不同的表現形式,給我們呈現了較為直觀、全面的歷史信息,是培養學生最鮮活的資料。圖表式閱讀法就是要求學生在閱讀教材的時候,充分重視圖表的作用,認真讀圖,分析圖表,從圖表中獲取歷史知識、歷史信息,并能夠作到圖文轉換,應用圖表說明歷史問題,尋求各種歷史規律、歷史特征和歷史因果的答案,也能把圖表用語言文字準確的揭示圖表所反映的歷史現象、歷史問題和歷史事件。尤其是在經濟史模塊中,更應該培養學生圖表分析的能力。

三是“習題式”閱讀法。所謂“習題式”閱讀法,就是教師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把教材知識轉化為習題,讓學生帶著習題去看書自學,邊閱讀邊做習題。它適合于知識點較密集,重難點較集中的那部分教材,也適用于復習時。采用這種方法指導學生自學時,選編習題很重要,要求選編的習題要與教材內容緊密聯系,主要知識點都應在習題中顯示出來,而且題目要有一定的綜合性和啟發性,有利于學生對教材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以難度適中,大多數學生通過自學都能得出正確答案為宜。

四是“線索式”閱讀法。新教材的又一重要變化和鮮明特點就是以專題的方式進行編排,這樣就便于在一個專題的學習中抓住主要線索,用線索式閱讀方法進行自學。如在學習“前的中國近代史”這一專題時,我們就可以認為這一專題中包含兩個線索:一是西方列強侵華不斷加深導致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不斷深化形成;二是中國社會各階層不斷抗爭,尋求強國之路的探索。而這兩條線索卻又是在同一過程中相互交織的,相互促進的。這樣,就便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這一專題的內容,形成對歷史知識的全面認識。

以上幾種閱讀自學歷史教材的方法,適合于不同的教材內容和不同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要因材施教,靈活運用。總之,立足于教材,建立在自學和課堂教學相配套的教學模式,把閱讀作為歷史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來抓,并長期堅持,不斷改進,就能讓學生逐漸形成良好的自學習慣,掌握正確的自學方法,就能做到符合新課標要求,達到全面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

二、注重思維培養,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

在教學中,問題如果不是由學生提出來的,就很難引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更談不上達到培養學生創造力的目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鼓勵學生聯想質疑。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教材的過程,已經有了發現問題的萌芽,教師應給予及時的、積極的誘導、表揚,從而激勵學生提問的興趣,培養學生提問的能力。

二是利用討論質疑問難。盡量做到在每一節歷史課中都要展開討論,要積極利用這些討論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聯想發問的能力。

篇(6)

海上畫派, 簡稱海派, 是清末民初在上海浙江一帶形成的一個畫家群體, 大師會集, 成就斐然, 曾一度引領中國畫界, 在中國繪畫史上有重要的地位。盧輔圣指出, 19 世紀中葉以來產生深遠影響的“海派”, 既非慣常意義上的繪畫流派, 更非地域性質所能界定,而在較大程度上呈現出模糊、多元、變動不居的特點,從而導致了人們對于“海派”概念使用和評價的莫衷一是。但不管怎樣,海上畫派以生動活潑、雅俗共賞的寫意花鳥和人物畫為主體的新畫風, 與正統派陳陳相因的復古畫風相抗衡, 沖破了元明以來的框范, 將中國繪畫推向了新的發展階段。

一、海派繪畫不同前代的新特征

海派繪畫藝術是其現實性、藝術性與國際性和商業性的統一。

(一)、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階段進程

海派繪畫發展時期,正值西方列強,清廷腐敗垂死的特殊時期。這一時期民族救亡圖存,“學習借鑒”西方文明,是彼時社會圖強求存的共識。在十九世紀60至90年代,清廷推動的“”,雖然在理論上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主張,但其實質內容,就是師“西洋”富強之術,來振興國家。而《天演說》等西方譯著的廣泛傳播,使進化、國家、國民等新概念在彼時社會得以確定并產生影響。這種中國特殊時事格局的形成,其原因,正是西方資本主義侵略擴張,,使中華民族瀕臨亡國滅種的危難時局所造成的必然結果。其根源性,正是西方資本主義通過其全球侵略擴張,一方面掠奪他國的資源和財富,另一方面,則推行他們的價值觀和文化。企圖影響被侵略(非西方)國家的發展進程,使其中止本國的傳統演進,而直接向新階段轉化。通過以上分析,海派繪畫形成發展時期,中國社會由封建帝制向民國體制轉變的過程和原因,是極其明顯的。而這一進程,正是中國社會步入新階段的進程。因此,發展于這一時期的海派繪畫,必然受到彼時社會情境的制約和影響,而呈現出與彼時社會歷史景況相對應的,更相對民族繪畫古典形態的中國繪畫新階段的特征。

(二)、繪畫創作的偕俗性、商品性以及畫家的入世觀

海派繪畫的新階段特征,還體現在畫派藝術創作的“偕俗”性,以及由作品商品屬性所帶來的繪畫作品的“量產”、“重復”,以及完全根據買家需要的作品“訂制”方式。“新階段特征”并不僅僅是畫派發展的進步和積極的一面,它只是相對于所謂中國繪畫的古典性和既有特征而言的。古典繪畫多是畫家通過所謂“澄懷觀照”來達成繪畫境界的營建。澄懷,強調自我的修煉,觀照,則是對世事人生的體味思考。因此,藝術創作往往是避世的、個體的精神觀照的產物。而海派畫家在作品中所反映的愛國自強精神,對時事的關切,以及“冬令施米,夏令施藥”的濟世情懷。則非常鮮明的反映出,作為藝術家對世事的關切,對民族前途的憂患,這一方面反映出中國社會由封建制度,向民國近代轉變的社會大變革中,人的自我意識的覺醒,和掙脫封建帝制枷鎖的“民主”意識的形成,更是作為一個畫派在新的時空條件下,區別于古典繪畫的新階段的體現。而這一新階段的實質內容,同時也反證出海派繪畫社會學因素對畫派發展的深刻影響和實際作用。

(三)、海派畫家繪畫藝術的新階段特征

海派繪畫的新階段特征,正是通過海派畫家繪畫藝術所彰顯的。吳昌碩繪畫藝術的新階段特征,是通過吳昌碩繪畫圖式的現代特征來體現的。吳昌碩的“圖式”特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從石鼓文篆書字體的“間架結構”,遷想妙得,而進行的對所描繪客體形態的重新組合、變化,形成的獨特的構圖形式。其二是將作品題跋的書法,作為“塊面”和一個“形”的元素,參予到畫面的經營之中。同時,印章在畫面不同位置的“布局”,既產生所謂詩、書、畫、印的合璧,同時也形成了平面的點、線、面的現代構成特點。其三,“苦鐵畫氣不畫形”的主張,明確宣示了通過作品形成的符號化,而凸顯海派繪畫新階段的精神理念的重塑。“氣”的提出,既有“金石氣”以及涉及中國古典哲學思想的“氣”的內涵,更重要的是強調了作品超然象外的,具有觀念意味的藝術思維方式。任伯年繪畫藝術的新階段特征,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任伯年花鳥畫題材的廣泛性,構圖的抽象性,這里所說的“抽象”,是指其花鳥構圖的設置和造型的變異性特點。同時,因偕俗性影響的繪畫色彩的豐富多樣、艷麗奪目,一反傳統花鳥畫的以水墨為主的特征。其二是任伯年在任熊、任薰人物畫傳統基礎上,對人物造型的處理,通過夸張、變異、線條的疏密,疾徐的對比變化,極具韻律和節奏,呈現出中國繪畫新階段的特征。其三,任伯年人物肖像畫的人物面部結構處理方式,以及《酸寒尉像》等作品的沒骨大寫意畫風,力避傳統人物畫陳式,也呈現出了鮮明的新階段特征。

關于海派繪畫,薛永年在《海派對揚州八怪的發展與中國畫》指出,在特殊環境中形成的海派畫家,雖同處藝術商品化進程時代,“揚州八怪”仍隸屬于傳統“養士”范疇,而海派畫家則已叩開了現代社會的大門。嘉道之后,清政府的腐敗程度已經到了極頂,因此,有識之士率先沖破封建桎梏,舉辦各種有益于社會的事業。就美術屆而言,創立學校便是一個例證。光宣之時,有師范學堂的設置,江蘇的兩江優級師范,有圖畫手工科設置,為后來創辦美術專門學校起到了領先作用。與此同時,出現了一批出國留學的美術青年,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就有容閎去法國巴黎;光緒十三年(1887年),有李鐵夫去英國阿靈頓美術學校;接著,自1989年至1911年,先后有周湘、陳師曾、高劍父、李毅士、李叔同、馮剛百、何香凝、高奇峰等,或去日本、或去德國、墨西哥。由于西方資本主義的興起,西歐繪畫的逐漸東來,這批留學生對發展我國繪畫事業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他們把西方的辦學經驗以及西方繪畫的畫法帶回中國,此后,他們興辦學校,擔任教席,使中國的繪畫產生新的發展趨勢。除此之外,還值得我們重視的,那就是海上畫家的集體力量,他們互相激勵,形成一股振興中國畫的力量。當時上海是新興的城市,這個城市,既具封建性,又帶有殖民性,其風尚有本土的,有海外泊來的。就在這種復雜的、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的形勢下,使得清末民初的海派繪畫,呈現出了不同于以往任何時代的新局面。

(四)、繪畫作品的平民性及畫家自我意識的覺醒

海派畫家,名家眾多,各呈鮮明的個人面目,突顯了畫家個人主體意識的覺醒,顯現出現代繪畫語境中的所謂“多元特征”。海派繪畫的新階段特征,還表現在以現代社會之民權民生為基礎的“民主”意識,形成了對古典繪畫文人士大夫人生理想和精神詣歸的高貴傳統的顛覆,使繪畫從“精神圣壇”走向民間,出現所謂平民藝術。海派繪畫,在歷經第一期、第二期的“偕俗”后,最終以吳昌碩的以俗為雅、變大俗為大雅來完成了中國繪畫的新階段建構,并在其后影響了近現代中國畫壇。海派繪畫發生、發展并最終鼎盛于中國社會,由封建體制向民主共和政治轉折的社會政治風云激蕩,且面臨著西方列強對中國的瓜分和瘋狂殖民掠奪的非凡時刻。海派繪畫,必然伴隨著中國社會由封建帝制走入近代民國的新的政治體制,而呈現出其必然的新階段特征。

二、中國繪畫的新階段

正如張鳴坷在《寒松閣談藝瑣錄》中所載“ 自海禁一開,貿易之盛無過上海一隅。而以硯田為生者,亦皆于而來僑居賣畫。” 可見,正在興起中的近代工商業都市文化對他們的吸引, 具有不容忽視的意義。社會與人的變化促使文化藝術也相應地發生了巨變,市民文化或者說通俗文化因此而在上海蓬勃興起。就這樣, 海上畫派使繪畫從文人士紳的雅玩走向貼近大眾的、市民的藝術。海派用清新、活潑、通俗的形式, 突破了傳統繪畫超逸、絕俗、不食人間煙火的隱逸情調。伴隨這個經濟的繁榮, 富商和廣大市民階層對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長, 這就為繪畫作品開辟出廣闊的市場。隨著傳統繪畫的逐漸轉型, 其世俗化、商業化和多元化的特質使海派日益與前代繪畫中的相關特質形成明顯的區別, 并逐漸切入近代城市市民文化的格局之中。繪畫不再局限于過去表現傳統文人畫的隱逸情調, 他們筆下的山水是可游可居的, 是讓人感到親切的自然風景。花鳥不再局限于梅蘭竹菊四君子, 而是畫一些富有象征寓意的題材, 以服務于購畫者為宗旨, 堅持以滿足需求為主的基本態度和藝術取向。雖然在題材上有所變通, 但大多表達祝禱祈盼富貴吉祥的大眾意愿, 常見的題材除梅蘭竹菊四君子之外, 還有松、荷、紫藤、芭蕉、桃花, 牡丹、玉蘭、繡球、石榴, 批把、鴛鴦、孔雀、振魚、鶴、鹿、貓等,這種繪畫風格,迎合了市民、 商人的口味有關。

總而言之, 海上畫派的興盛,促進了美術教育事業,把對西洋技法的參用推向消化,提高了美術出版刷、美術理論與評論的水平,加強了美術對工商業的參與程度,因此,海上畫派的成就不僅在整體上提高了國畫的現實感、生動性和觀賞性,符合新興市民階層對美術審美的要求,而且帶動了其他相關領域的發展,推進了美術文化事業的繁榮,這為上海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成為全國美術的中心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從19 世紀末到20 世紀上半葉的海上畫派,是中國繪畫史上的嶄新階段, 對近現代中國美術有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張彥遠.歷代名畫記[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64.

[2]朱伯雄.世界美術名作鑒賞詞典[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1.10.

[3] 江梅.海上畫派[M].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02.3.

[4]王飛.海派繪畫的商業由來[J].美術觀察, 2006,(10).

[5]王雙陽. 胡公壽與早期海上畫壇[J]. 新美術, 2004,(4).

[6]張長虹.“海派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J].美術研究, 2002,(2)

[7]陳超南.承前啟后的海上畫派[J].社會科學, 2000,(2).

[8]丁羲元.虛古研究[M].天津: 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87.7.

[9]丁羲元.任伯年年譜?論文?珍存?作品[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9.

[10]龔產興.任伯年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82.

[11]何楚熊.中國畫論研究[M].北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4.

[12]盧輔圣.中國畫研究方法論[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6.

[13]李萬才.中國畫派研究叢書―海上畫派[M].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03.2.

[14]曹意強,范景中.20世紀中國畫[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3.

篇(7)

素質教育是指“依據《教育法》規定的國家教育方針,著眼于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態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質教育的內容和任務表明,中學歷史課堂教學要把傳授知識為主要任務轉變到以發展學生的智能為主要任務;把以教師或教材作為教學的中心轉變到學生在教學關系上占主體地位;把注重學習的結果轉變到注重學習的過程;把側重學習的內容轉變到側重學習的方法;把強調教師傳授知識的方法轉變到強調教與學方法的結合,尤其強調學生學習的方法;從封閉式的教學組織形式轉變到開放式教學形式,這是歷史教學觀念的重大轉變。中學歷史教學的指導思想,培養學生的目標和任務與素質教育指向是一致的,應該把素質教育當作首要任務來完成。

1 中學歷史教育教學在素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歷史素質是人的素質構成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歷史教育可以培養具有世界眼光的開放型人才,可以涵養民族精神,增強民族的凝聚力,歷史教育在構建人的思想品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歷史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歷史學科具有其他學科所無法取代的愛國主義教育的社會功能,歷史學科具有培養創新人才的德育功能,具有培養其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智育功能,具有培養各學科的學習興趣,加強知識縱橫聯系的特殊功能。學習歷史課程,可以培育學生的歷史智慧和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世界意識,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改革創新精神,使學生更好地迎接未來社會生活的挑戰。由此可見,歷史教學在基礎教育,特別在素質教育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 中學歷史教學素質教育的實施

2.1 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

創新是素質教育的核心,開放式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必由之路,為社會培養創新的智能人才是素質教育的終極目標。創新是一種具有主動性、獨創性的思維方式,創造性思維能力是創新能力品質中的核心因素。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只要老師樹立了創新教育觀,在教學實踐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創造個性,不斷探索創新思維的教法,激發學生敢于質疑、勤于思考、善于實踐,必能為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培養大批創新型人才。因此,教師必須抓住課堂教學的主渠道,開展創造性教學,即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結合歷史學科教學的特點,挖掘教材內容中所蘊含的創造性因素,在傳授知識、發展智能的同時,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創造精神。

2.2 確定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注重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這是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途徑。素質教育的主體性原則告訴我們,要在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下,廣泛地讓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親自實踐;要培養學生的自我意識、競爭意識和創新意識;要發展學生的自我調控能力,創造性思維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學生是歷史學習的主體,推進素質教育,深化歷史課堂教學改革,需要我們認識主體、尊重主體、發展主體,讓學生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學生在自身的“體驗”中學習歷史,在體驗中“學會學習歷史”,就是能力的培養過程和人文素質的提高過程。認識主體,教師要明確“教”是為了學生的“學”,學生要成為教學活動的全面參與者,教師要成為學生主動學習的指導者和組織者;尊重主體,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平等、和諧的民主學習氛圍;發展主體,在教學中積極探索適合學生主體學習的教學模式。

2.3 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思想教育的最突出優點就是潛移默化,不知不覺。在教材所提供的知識范圍內,教師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引導培養學生的歷史感、現實感和未來感。我平時的一些做法有:一是經常挑選報刊、雜志上一些與現實有關的歷史論文、與歷史有關的時事評論輔導學生學習,培養學生歷史感與現實感聯系的素質。二是講課時,對教材中一些在史學界仍有爭論的問題,盡量把爭論各方的觀點介紹給學生。如,對孔子的評價問題,目前有多種不同角度的學術觀點。通過多種觀點的介紹,使學生具體體會如何把歷史感與現實感有機結合起來的方法,拓寬學習思路,提高分析問題的素質。三是針對教材中能與現實有規律性聯系的知識,精心設計一些這方面的問題供師生共同討論,引導學生對其未來發展趨勢做一些嘗試性的預見,培養學生的未來感素質。如,反腐倡廉問題、禁毒問題、改革開放問題、引進外資、技術問題和外商在華租地辦企業問題等,都可以從歷史的角度去進行思考、分析、討論。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同時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在活躍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各種技能的同時,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情感價值觀。

2.4 注重提高學生全面發展素質。

素質教育的一條重要原則即是整體性原則。首先,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它要使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得到全面的應有的發展,無論是好學生,還是差學生,受教育的機會都是均等的;其次,要把素質教育內容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促進學生的整體成長和全面提高,素質教育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整體發展。即不僅要使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而且要使學生個性得到充分的自由和諧的發展;最后,要形成教育合力,使其協調發展互相促進。實施素質教育在人的認識觀念上與應試教育有差距,這就需要學校、家長、社會重視支持,全社會協調一致,教師可充分利用家長學校、家訪、倡議書等形式,曉之以理,闡明歷史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地位,歷史的社會功能以及歷史學科在人格塑造上的意義,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提高學生主體內部的積極性,達到實施素質教育水平的目的。

2.5 科學設問組織教學。

2.5.1 重視創設問題情境,即創造意境,制造懸念。問題的設計,一是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二是內容必須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例如,在講四大文明古國時,我提出:“既然人類文明的發源地在亞非,那么為什么現在最發達的地區卻在歐美” ?在分析中國的沒有取得成功而日本的明治維新卻獲得成功時,可問:“假如19世紀60年代中國也同日本一樣進行改革,會不會成功”?“假如你是19世紀60年代的清朝官員,你將會怎樣做”?問題提出不僅能使學生思考多種答案,又能調動學生的好奇心。

上一篇: 月考表彰總結 下一篇: 電氣學習計劃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一级淫片免费在线观看 | 中日韩国内精品视频 |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久久久 | 在线欧美日韩乱码中文电影 | 亚洲精品免费在线观看 | 日本中文字幕亚洲乱码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