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級職稱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2-07-14 03:51:2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中高級職稱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高級職稱論文

篇(1)

二、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中高職課程銜接體系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課程設置以學科為中心

國家在2001年頒布了《中等職業教育園林專業現行指導方案》,中等職業學校在指導方案的規定下制定教學計劃。不難看出,中職學校的理論課程較多,理論知識涉獵較全,而我國的高職教育受本科高等教育的影響,課程以學科為中心,沒有完全從其課程模式脫離出來形成自己的職業教育特點,不論是課程的模式還是體系,還以大量的理論課程作為專業支撐,這就不可避免地使中職階段和高職階段的相關課程部分重復。

(二)專業課程內容缺乏統一標準

職業教育在我國的發展時間較短,較之國外的職業教育還具有較多不完善之處,尤其是高等職業教育。就目前的狀態來看,我國教育部并沒有對高等職業教育制定統一的課程標準,也沒有劃分中職學校和高職院校的課程分類標準和課程內容的難易等級。這就會造成職業教育的混亂,中職學校和高職院校制定各自的課程,因此課程標準雷同、課程內容重復的現象時常出現,中高職教育出現“斷檔”的現象

(三)課程實施未能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

遼寧省高職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主要招收兩類生源的學生,并且進行育培養,一類是來自普通高中的學生,一類是來自中職學校的學生,大多高職院校采用混合教學。普高生沒有任何專業基礎,而中職生文化基礎較差。高職院校在課程設計時往往以招生人數較多的普高生為對象,以零起點設置專業課程內容,也是造成中職、高職課程內容重復的根本原因。近兩年遼寧省3所高職院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招生情況,教學模式均采用混合教學。

三、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中高職課程銜接體系

建設應遵循的原則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主要區別是“職業化”,我國職業化教育一是中職,二是高職,因此兩者均屬于職業教育范疇,只是層級不同,為培養優秀的職業人才,中職教育應和高職教育形成一個統一的職業教育體系,這就涉及二者銜接的問題,最終達到有機銜接的核心就是課程體系的銜接,在進行課程設置的銜接中應遵循一定的原則,才能使中高職形成統一的職業教育體系。

(一)能力本位原則

職業教育首先要明確自身的培養目標,要搞清與普通教育的區別,確定自己的培養方向,這就是明確“能力本位”的問題。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無論是在中職階段,還是在高職階段都要明確“能力本位”,要培養什么樣的學生,通過什么培養手段,教授給學生哪些知識,使學生具備哪些職業能力,這些都是需要在“能力本位”上考慮清楚的問題。所謂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能力本位”原則,就是要培養學生具有創意思維,扎實的藝術表現技能和良好的溝通協作能力,以適應社會對該專業人才的需求。

(二)市場導向原則

職業院校的培養目標首先要適應市場的需求,因為職業教育首先要為市場提供人才,職業教育的課程設置一定要遵循市場導向,重視實訓基地的建設和實踐教學的開展,突出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特點,充分開展工作室項目式教學。因此課程設置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預見性,并且要針對崗位需求,開設不同層次的實踐課程來滿足市場的需求。為避免課程重復和實踐能力重復,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根據各自崗位的要求,進行技能劃分,高職培養的職業技能要強于中職培養的職業技能。

(三)多元化原則

職業教育是培養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形式,技能的形成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是由簡單到復雜、由易到難的過程,因此在進行課程設置時,要考慮到學生對技能的接受程度,合理的編排課程,中職和高職兩個培養層次的課程設置要體現技能由簡單到復雜,知識點由易到難。中職的課程設置不宜過多過難,要考慮學生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高職的課程設置要考慮到中職的知識點,否則容易造成課程設置上的重復、斷檔、脫節等問題。

四、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建設的路徑

(一)根據行業需求,確定培養模式

職業院校的教材選用,要具有一定的實踐價值,體現職業教育的特點。目前職業院校的教材編寫主要是教師,而教師多數較缺乏行業背景。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行業人才參與到教材的編寫當中來,把教師的理論知識與行業專家的實踐經驗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個較為完善的符合職業教育特點的教材。同時,要加快畢業生能夠盡快適應企業工作,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環境藝術系于2009年采取工作室教學模式,模擬公司化管理,項目式教學的方式,讓學生提前進入工作角色。

(二)優化課程結構設置

中高職課程銜接涉及到課程內容的銜接,中職學生畢業升入高職,已經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進入高職后與高中生并班學習顯然不適當。高中生的文化基礎較好,但是專業知識基本空白。兩種生源的混班授課必然會影響課程質量。對于普高生源來講應該對其進行技能補課,充分利用其良好的學習能力快速將技能操作課程基礎夯實;對于中職生源來講,文化基礎薄弱,必須對中職生源進行文化基礎知識的補習。在教學資源充足的情況下,建議不同生源的學生分班授課,優化高職的課程結構設置,中職生源的學生在項目設計類課程中要體現出設計方案的延伸和提升,要體現出高職的高層次職業教育。

(三)實施學分制管理

篇(2)

會計類專業由于辦學成本低,會計人才社會需求旺盛,各職業院校基本上均開設了此類專業。《會計電算化》作為會計電算化專業的主干核心課程,在中職、高職會計電算化專業課程體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均安排了較多課時。且在編制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標準和選用教材時,中職、高職是各自為政,沒有進行有效溝通,造成中職、高職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內容重復,沒有體現能力遞進和有效銜接。中職對口學生認為高職講授的內容中職已學,內容重復,學習興趣不濃;而高職老師則認為中職對口學生在中職掌握的會計電算化技能似懂非懂,加大了教學難度。

2.中高職課程教學銜接不暢的原因。

(1)沒有制定統一的中職、高職專業和課程教學標準。當前中、高職教育體制仍不完善,缺乏完整的政策、法規體系,教育行政部門沒有制定適應中職、高職各專業教學標準及相應課程標準,對于中職、高職教學缺乏全盤規劃,僅僅靠中職學校或高職院校自身進行教學改革還遠遠不能達到中高職銜接的目標。可喜的是,湖南省2013年8月已組織制定會計等25個中職專業教學標準、主干課程教學標準及技能考核標準,但高職相應專業目前僅在國家層面制定專業教學標準,從內容看停留在宏觀層次。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應從國家宏觀層面的要求,具體制定各專業中職和高職的專業教學標準、課程標準、技能考核標準等教學指導方案。(2)大部分高職院校未能針對中職對口生單獨編制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目前,各高職院校會計電算化專業大部分的生源是普通高中的學生,少量的是中職對口升學學生。從省內調研情況來看,除衡陽財經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等少數幾個老牌的財經商貿類高職院外,其他高職院均是普通高中、職業中專招收學生混合編班,未單獨編制中職對口學生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由于職高學生在班級人數中不多,高職院校在制定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標準和授課計劃時往往以普高學生為出發點,對接會計從業資格證會計電算化科目考核標準,零起點設置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內容。這一點是造成中、高職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內容重復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中高職《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內容銜接的思路

1.準確定位中、高職會計電算化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根據教育部和人才需求定位,會計電算化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中職主要培養一線經驗型技能型人才,其職業核心能力包括:會計電算化專業職業認知、收銀業務、登賬、簡單經濟業務的核算(手工、電算兩種手段)等;高職主要培養一線策略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其職業核心能力主要是對經濟業務職業判斷能力、復雜經濟業務核算、成本計算與分析、稅費計算與申報、財務預算與決策、財務報表分析等。在會計電算化專業教學中,中職著重在于培養學生專業基礎、點鈔、制單登賬、電算操作等專業技能;而高職著重于拓寬專業知識面、加強業務技能訓練、提高學生職業能力,強調“一技之長+綜合素質”,從而實現中、高職在培養目標上的銜接。

2.基于職業崗位工作過程開發會計電算化課程是重點。

會計電算化課程的開發應對接會計職業崗位(群)的實際需要和具體要求,根據中職、高職學生就業崗位的不同而確定人才培養規格,以會計工作過程為主線,重新整合會計電算化課程在中、高職的教學內容,整體設計、統籌安排。中職主要側重于賬務處理系統、薪資管理、固定資產管理、UFO報表系統,以適用于小型企業的用友T3財務軟件應用開發教學模塊。高職側重于財務業務一體化綜合運用,在賬務處理各系統的基礎上,增加應收、應付、購銷存系統,以適用于中小型企業的用友U8財務軟件開發教學模塊。3.基于能力遞進、直線式與螺旋式相結合銜接中高職教學內容。依據中高職人才培養規格,以能力遞進為主線,采用直線式銜接與螺旋式銜接相結合的方式銜接中高職《會計電算化》課程的教學內容。直線式是指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內容在中職到高職階段不重復,在邏輯上形成一條前后聯系的直線;螺旋式是指會計電算化課程的部分內容中、高職重復出現,但職業認知廣度逐漸擴大和深度逐漸加深。直接式銜接可以避免教學內容重復;螺旋式銜接則順應學生認知特點,符合學生學習規律。

三、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內容中高職銜接的實施方案

1.會計職業崗位群調研。

依據調查情況,各個行業、企業對不同層次會計人員的技能要求是不同的,會計主要職業崗位群歸納為收銀員、出納員、會計員和會計主管四大崗位。基層會計人才注重基礎技能的操作,中高層會計人才更注重財務預算、內部控制、財務分析和會計管理能力以及稅務籌劃能力。中職會計電算化專業人才培養規格確定為收銀員、出納員、會計員,從事基礎核算等基礎崗位,其技能要求相對簡單,強調理論夠用,會熟練運用計算機進行會計核算,并兼做文員,側重于基本技能和專業單項技能,專業單項技能包括運用手工和電算兩種手段進行原始憑證填制與審核、記賬憑證填制與審核、編制科目匯總表、登記賬簿和編制財務報表等。高職會計電算化專業人才培養規格確定初級會計師,充分勝任會計職業各崗位能力的人才,強調厚基礎、寬口徑、強技能,側重于拓寬知識面和會計職業崗位系統技能訓練必需的技能包括會計具體崗位技能(如出納、會計、主辦會計、成本核算、辦稅員、助理審計、信息化管理、理財)等。

2.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內容中高職銜接設想。

中職畢業生就業崗位主要為中小公司的收銀員、出納員、基層會計核算員等,其職業能力要求是具有相應會計專業基礎知識和較強基礎實務操作能力;高職畢業生的就業崗位為工商業、服務業、事業單位等各個行業的出納、一般會計崗位、稅務會計,有了一定經驗后可能成為企業的會計主管。其職業能力要求是:具備較強的會計核算能力和一定的職業判斷能力,分析、處理指導、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綜合素質較高等。根據中、高職畢業生不同的培養規格和就業去向,對中高職關于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內容的銜接設想如下:中職以用友T3財務軟件應用為主,對接會計從業資格證職業認證標準;高職以用友U8財務軟件應用為主,對接用友ERP信息化工程師職業認證標準。

篇(3)

《工程材料及機制基礎》是一門技術基礎課,特點是敘述性、記憶性的內容多,概念多,內容抽象,使學生學起來感到枯燥,有似易而難,似淺而深,似懂非懂的印象。

針對《工程材料及機制基礎》課程的特點,我們在教學方法上提出了增設課程論文的設想。通過增設論文改革教學方法,轉變以教師為中心、以灌輸知識為主的傳統教學,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教學指導思想、教學內容、考核手段的全面改革。可以將單一的課堂講授擴展到指導學生自學、討論、科研和實踐,有利于加強師生的雙向交流及學生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由“學會”逐漸過渡到“會學”、“會用”。

增設課程論文的意義

(一)一線牽動了全局,一改可以推動教學各環節的全面改革

促進教學主導思想發生根本性的改變長期以來,一種舊的傳統教學思想指導著我們的教學工作,這種舊的教學思想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單純傳授知識,忽視學生能力的培養,認為有了知識就有了能力,把知識與能力等同起來;二是教書不教人,把教書與教人割裂開來。在課堂教學中增加課程論文體現了教學以培養能力、發展能力為主導的思想,突出了學生的“學”和教師的“導”。

在教學內容上原來是書上有啥講啥,現在轉換為“四不講”,“四增加”四不講是:凡屬高中或文化基礎課講過的不講;陳舊過時的知識不講;單純闡述性的不講;學生自學就能掌握的不講。四增加是:增加新知識,新技術;增加科學論文講座;增加實踐性教學環節;增加課程論文。

與舊的傳統教學思想相比較,這是一套全新的教學方法舊的傳統教學思想主要表現有二:一是“注入式”,二是“抱著走”。在這種教學方法指導下,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創造性受到嚴重的壓抑,處于極為被動的地位,改革這些方法勢在必行。增設課程論文則注重四個為主,即學生為主,自學為主,讀書為主,訓練為主。以啟發式、學導式代替注入式,根據課堂性質、學生的特點,采用講授、課堂討論、習題和指導學生自學等各種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通過自學與各種課外訓練,開闊思路,掌握知識,鍛煉能力。

促進了實驗的改革原來實驗是聽、看、抄。聽是學生聽實驗教師講授實驗原理、方法、步驟及儀器使用等;看是少數學生照著教師的示范動作做一遍,大多數學生圍著看;抄是實驗之后大家互相抄數據和實驗報告。現在改為自始至終讓學生親自動手,培養了學生動手能力。

改變單一的考試方式原來是課程結束后一次性考試,一錘定音,現在是以課程論文為前提,沒有參加撰寫課程論文或課程論文不合格的學生不能參加考試,考試成績改為兩部分:課程理論占80%,課程論文占20%。

(二)能夠較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利于開發學生的能力

過去單純的課堂教學法一個突出的問題是:學生不會看書,不會作學習筆記,不會整理數據,也不會把新學到的知識有條理地講出和寫出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很差。通過課程論文的鍛煉,學生減少了對教師的依賴性,動腦、動手、動口的能力會大大增強。增設課程論文是寫畢業論文前的一次預演和鍛煉;是培養學生自學的有效手段;可以鍛煉學生歸納、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可以增強學生動手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在寫論文的過程中,學生自行尋找參考資料,自學讀書,自己處理數據,自己進行實驗查證問題,教師輔導。這樣學生和書本、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可以充分進行教學信息反饋流通。學習好的學生可以向寬、深方面發展,學習中等的學生可以不吃力地完成學習任務,學習差的學生可以在教師充分的個別指導下完成最基本的學習任務。學生各得其所,個個積極主動,因而有利于學生學習成績的普遍提高和兩極分化現象的改善。

(四)為教師和學生都留出了足夠的空間

在論文的審定和批改上,采用教師批閱和學生之間互相交流、互相審定的方式,使教師批改作業的負擔減輕,從而可使教師把省下的時間用于備課,鉆研教材、研究問題、輔導學生;學生通過查閱參考書,也擴大了知識面。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可以極大地提高教學效果,也為師生的發展帶來了活動空間;在檢查論文的合理性上,采用自己實驗自己驗證的方式,經驗及時交流,錯誤及時糾正,教訓及時吸取,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要靠自己鉆研獲得知識和技能,因而理解更加深刻,運用更加熟練,遺忘較少。

(五)能促進教師積極鉆研業務,有利于提高教學水平

過去教師講,學生聽,一本教材講到底,一個講稿用幾年。現在教師必須隨時隨地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這就迫使教師必須認真鉆研業務,研究教材的知識結構和學生的心理特征,盡快用新知識充實自己。這樣在當今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情況下,教學內容也能做到與時俱進,這無疑對教師的業務水平、教學水平的提高是個極大的促進。

轉貼于

增設課程論文的實施步驟

增設課程論文具體做法分為布置階段、撰寫論文階段、實驗驗證階段、質量考核階段四個步驟。

(一)布置階段

在課程教學中,增設課程論文是一個新想法,在學生沒有思想準備的情況下,應及早布置,明確要求。上課前首先應向學生班級作一個通報,獲得他們的支持,然后在第一節課時可向學生布置,要求課程論文的文章要文理通順、簡練,能較為正確地反映國內外新技術、新成果,資料來源較可靠,分析見解基本正確,有一定的技術情報價值或實際指導意義。完成時間在課程講授到三分之二時為宜。過早,學生知識面太窄;過晚,學生已經臨近期末考試,容易流產。考核方法:采用學生互相交流的方式,由班集體按優、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級評定,將學生意見與教師批閱相結合,其成績按20%計入該課總成績。論文題目可由教師確定,也可自選題目。

(二)撰寫論文階段

在本階段需要注意以下五點:

選好論文題目無論自選題目或教師確定的題目,都要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想象力;有利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總的來說就是要有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

作好示范將近年來教研室教師正式發表的與課程有密切關系的學術文章在課堂上向學生宣讀,或發給學生傳閱。由作者談選取資料、處理數據、實驗驗證的方法和過程。這樣不僅把教學和科研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而且也給學生撰寫論文作了示范性的講解。

抓好資料的選取和自學閱讀參考資料時,要求學生作到“四記”。“記心得”:不要抄書,要消化書上的知識,記下自己的理解和心得;“記問題”:記下疑難問題和糊涂概念,以便給教師輔導時提供線索;“記數據”:便于分析比較;記需要實驗的東西。

引導學生調查分析在撰寫論文的過程中有目的地提出些有特點的工藝現象組織學生討論,如可以讓學生對機床主軸進行分析,從其使用的特點引出力學性能要求是多方面的。通過對主軸所需的各個力學性能要求分析,可以逐步論證出機床主軸的工藝要求,從而深化課堂所學的知識。即使學生的設想可能不夠完善,但只要學生自己能主動分析問題,就可以提高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能力。

搞好輔導學生寫論文時,教師要隨班輔導,這時學生提出的問題比過去上課后自習時提出的問題要多一些,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比較容易的,給學生指出思路,啟發進一步思考,不急于回答現成結論,對有共性又較復雜的問題,可以留到課堂解決,這樣可提高輔導質量。

(三)實驗驗證階段

課程論文有些可能是實驗性很強的課題,有的課題甚至需要依靠實驗得到的結果來完成,這樣就可以讓學生由始至終親自動手去做,并可要求學生在實驗中做到以下幾點:(1)需要做實驗的學生首先向實驗室和任課教師提出做實驗的項目。(2)由學生根據題目的需要和實驗室的條件寫出實驗計劃并和教師一道研究實施方案。(3)由學生自己動手做試驗前的準備工作,包括儀器設備的檢查等。(4)學生自己動手完成試驗的全過程,然后整理實驗數據,寫出實驗報告交教師審閱。

(四)質量考核階段

可采取學生互相交流、班集體評選與教師審閱相結合的方式,最后推出較好的論文在班級范圍內交流。

在課堂教學中增設課程論文需要的教師人數較多,也需要教師有足夠的準備及對每個學生的足夠重視,對每一個環節的細致考慮和對實驗的設備條件要求也較高,因此增設課堂論文的教學方式在以后的實施中還要不斷吸取經驗,不斷改進,使其更趨完善。

參考文獻

篇(4)

受到以前教學模式的束縛,沒有形成令人滿意的反映高等職業教育的課程改革特色,出現了一些弊端,如課程設置和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模糊;課程設置在一定程度上帶有隨意性、粗放性和盲目性;課程設置與行業的聯系不夠緊密;課程內容和學生的升學要求沒有銜接等.在此,結合高職教育的特點,針對高職院校計算機專業課程改革加以探討。

1、 高職教育的特點

1?1培養目標的職業定向性

社會需求決定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作為高等教育主要分支的高職教育,擔當的是為社會培養高等技能型人才的任務,因此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必須針對職業崗位來確定.只有針對社會的職業需求制定培養目標,才能讓學生學有所用,當他們步入社會的時候,才能夠成為一個崗位需要的有用之才。

1?2教學內容的針對性

培養目標的定向性決定高職教學內容必須具有針對性.高職院校的專業教學內容的確定應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為基本依據,突出實踐知識的傳授,兼顧必要的理論知識,這樣才能培養出高等職業技能型人才。

1?3專業設置和知識結構的職業性高等職業教育要針對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按照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的實際要求設置專業.專業設置應把握市場的需求性、專業的超前性和可行性.高等職業教育的專業開設和知識結構要突出職業性質,首先要針對社會的某個職業崗位,然后明確職業崗位的技能要求和相關規范,以此來確定知識結構.在確定知識結構的時候,要著重考慮學生能力的培養,不但要強調培養學生的實際運用知識能力和再學習能力,還要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對社會工作的適應能力。

2、計算機專業課程的改革措施

與其他專業的課程改革一樣,高職計算機專業的課程改革應該以正確反映高職教育特點為標準,以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和因需施教為基本教學原則[1],相應教學計劃的制定應當以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個人的需要為依據,要求做到學用結合、學以致用、講求實效.計算機專業課程改革的具體措施如下:

2?1加大實踐課的教學力度

高職教育培養的是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因此高職教育主要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理論性的內容可以在具體問題解決的過程中獲得,做到適度即可.對于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主要培養他們解決計算機故障的能力、網絡維護能力和一線的計算機開發和設計能力,而這些能力只有從具體的實踐和實訓中獲得,因此在授課內容上應該增加實踐內容的比例,實踐課程學時占總學時的50%或更多.另外,授課教師在期末還應該為學生安排綜合實踐任務,以保證學生接受知識的完整性、聯系性和有效性,使學生學有所得.實踐課程由學院內部經驗豐富的教師或電腦公司的專業人員指導,學生必須到實際崗位上參加工作實踐。

2?2加強與“專升本”課程的銜接

教育部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提出:要逐步研究建立普通高等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之間的立交橋,允許職業技術院校的畢業生經過考試接受高一級學歷教育.目前,很多高職學生在畢業時都選擇“專升本”這一途徑,以增加自己進一步深造的機會.高職院校應該為高職學生提供一個繼續深造的平臺,為學生順利考入上級院校提供知識上的支持,這是廣大高職學生的迫切要求。

2?3提供靈活的選課制度

選課制度符合因材施教、因需施教的教學原則,代表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的發展方向[2].選課制度可以使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選擇課程,從而使知識的接受效果達到最好,避免不必要的時間浪費.但是,課程的選擇不是無原則的,它是以專業的教學計劃為基礎的,因此要提供靈活、科學的選課內容,教學單位應該根據社會需求和學生特點將教學內容進行歸類.以計算機應用專業為例,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將課程分為幾個子方向,每個子方向對應培養社會上的一個職業,例如將課程分為軟件開發、網站及平面設計、計算機及網絡維護三個子方向.其中,軟件開發方向以編程語言、數據庫等為主導課,主要培養一線的軟件藍領;網站及平面設計方向以網頁制作軟件、Photoshop、AutoCAD、Flash等為主導課,主要培養網站設計人員、廣告設計人員;計算機及網絡維護方向,以網絡組建和維護、計算機維修等為主導課,主要培養計算機和網絡維護人員。

3、課程改革對教師和學校的要求

高職教育的發展對教師和學校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應該將更大的精力投入到教學、科研和實踐中,而學校應該提供足夠的物質、設備支持。

3?1課程改革對教師的要求

建設一支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是提高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水平和質量的關鍵.與普通高校相比,從事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師,應具有更為全面的知識儲備、較高的專業技術應用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較強的社會活動能力和知識創新能力,既要成為本專業的講師、教授,又要成為本專業的工程師和技師.作為高職院校的計算機教師,要經常到企事業單位、電腦公司和網絡公司去,參與軟件研發和系統設計,學習和掌握現代生產技術,不斷更新知識,豐富實踐經驗,提高教學水平。

3?2課程改革對學校的要求

首先,學校需加大計算機教師培訓力度,提高學歷層次.計算機學科是知識更新較快的學科,如果不對計算機教師進行培訓,他們的知識水平就會裹足不前,進而影響高職院校計算機專業的發展.其次,要通過“項目開發”等活動提高學校的研發水平和教師的科研能力,促進理論教師得到實踐鍛煉,使教師由“單一教學型”向教學、科研、生產實踐一體化的“一專多能型”人才轉變.最后,要及時投資、更新教學設備,建立網絡實驗室、微機維護實驗室和軟件開發實驗室等實訓基地,使學院的計算機設備基本上與社會的發展同步。

4、結語

高職教育的特點要求計算機專業課程必須改革,只有改革高職院校的計算機專業課程設置,才能使計算機專業的教學更符合社會的要求.從高職教育的特點出發,以社會需求為依據,以培養高級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用科學的態度改革計算機專業課程,就能夠形成合理的具有高職特色的課程設置,使高職院校的計算機及相關專業穩定、健康地發展,從而為我國經濟的發展發揮更大的作用。

篇(5)

從管理會計角度理解,成本是為了實現一定目的而付出的(或可能付出的)用貨幣測定的價值犧牲。所以高職院校成本可以看做是為了培養社會需要的學生而付出的(或可能付出的)用貨幣測定的價值犧牲,包括提供教育服務所耗費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的價值。

基于管理會計高職院校成本的分類

院校成本管理需要不一樣,可以選擇不同的標準將高校成本分為不同的類型,主要有以下分類方法:

1 成本按習性分類

成本按習性的分類是指根據各項成本是否會隨著產量的變動而變動,可以將成本劃分為固定成本,變動成本和混合成本三類,對成本的該種劃分方法有利于學校會計人員進行本—量—利分析,便于做出管理決策。

2 成本按其與決策的關系分類

高職院校所發生的成本很多是與院校領導者決策相關的,而有些是無關的。我們可以將成本分為相關成本和無關成本。對成本的這種劃分方法有助于學校掌握成本的相關性,提高成本信息的有用性,對于學校正確的進行經營決策具有重要的作用。

3 高職院校成本的管理

高職院校進行成本習性分析,其中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的在校學生人數范圍內和一定的教學時期內,學校成本的總額與學生人數增減變化沒有直接聯系的費用。固定成本一般可按照領導者決策行為影響劃分為約束性固定成本與酌量性固定成本。

約束性固定成本屬于教學能力成本,它與整個學校的教學能力及其正常維護直接相聯系,高職院校的管理者短期決策行為很難控制并改變其數額的成本。這類成本與維持高職院校正常運轉相關,例如院校的教學樓、實驗實訓設備、行政管理人員工資、保險費等。這類成本的數額一旦確定,在短期內是不能隨意改變的,因此具有很強的約束力。因此,在不改變高職學院發展政策,要控制約束性固定成本,必須合理地利用高職學院自身條件,增加招生規模,提高教學質量,降低單位成本。

酌量性固定成本是在日常的活動當中,院校的管理者根據院校發展的情況確定的,其行為可以控制或改變的固定成本,比如院校的廣告費、教職工培訓費、課程開發費用等,這部分成本的發生可以因領導的決策而做出適當的調整,發生額的多少代表著學校的競爭實力,因此要控制此項成本,必須要從學院的實際情況出發,精打細算,厲行節約,在不影響高職學院發展的前提下,降低其絕對支出額。

篇(6)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3)10-0122-02

目前,高職院校普遍開設了應用文寫作課程,旨在提高學生的應用文寫作水平,使學生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能學有所用。然而,現實問題是,應用文寫作的教學效果并不明顯,沒有達到課程設置的初衷。其原因自然很多,但一門課程的教學質量,歸根到底還得向課堂要。為此,應用文寫作課堂應該講什么,怎樣講,成為教師普遍關注的問題。對此,筆者試圖對高職應用文寫作課程基本屬性在課堂中的深化進行探討。

高職應用文寫作

課堂教學內容的現況

高職應用文寫作課程越來越邊緣化,有教育管理者對高職教育規律的認識有偏頗等原因,但究其根本,還是應用文寫作課程本身的原因,特別是應用文寫作課堂教學內容的困境。其困境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一)客觀方面

此課程理論知識淺薄,寫作沒有什么嚴密的知識體系,而且其模板的提供也適合學生模仿。對此,學生覺得此課程可有可無,熱情也隨著教學進程逐步降低。但在實際寫作過程中,學生感到寫作難度大,其表現為課堂課后練習不是漏洞百出,就是無從下筆。學生便抱怨自己基礎太差,從而產生厭學感。如此,直接導致了學生眼高手低的現實問題。

(二)主觀方面

教師沒有從事過相關行業工作,沒有相關的工作經驗,從而在課堂中過度重視教材,照本宣科的現象比較嚴重。甚至有些教師把課堂教學內容由照本宣科演化成講解一種文體在寫作中需注意的事項,即寫作課變為注意事項課。這不但不利于寫作課,也阻礙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這些現象可以看出,困境是因沒有解決好該課程基本屬性在課堂中的深化。

高職應用文寫作課程

基本屬性在課堂中的深化

職業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就業教育。高職應用文寫作課堂教學內容的構建需以此為標準,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應充分明確本課程的基本屬性,即“寫作”與“應用文”。這就決定了其既有培養職業人才的任務,也擔當著高職大學語文課程的重任。為此,可從以下四方面組織高職應用文寫作課堂教學內容。

(一)明確方向,加強語言訓練

首先,應明確高職應用文寫作課的落腳點是“寫作”,即此課堂是“寫作”課。無論是中學時期的作文課、文學寫作課還是應用文寫作課,都是寫作課。寫作最基本的工具就是語言。因而加強語言訓練,滲透語言訓練,增加語言訓練數量、時間都是應該的。高職學生寫作基礎普遍比較差,更應該加強語言訓練。查閱眾多應用文教材,無論是在教材的概述部分還是在具體文體的闡述部分,都非常醒目地提出了關于語言方面的要求,如簡明扼要、準確平實、通俗易懂等。但是,在應用文寫作的課堂中,有些教師往往視而不見,或蜻蜓點水一筆帶過,結果導致學生不重視,從而在作業、作文中,大話、套話、空話、詞不達意、用詞不準且不得體等現象隨處可見。對此,加強語言訓練勢在必行。對語言訓練方式,不同文體可采用不同的方式。私務文書,如求職信、開幕詞、閉幕詞、競聘辭、演講稿、狀等,其主要特征是“說話”,以口語為主。因此,可以通過課堂誦讀的形式檢查語句是否通順,也可通過活動的形式,如模擬招聘會、模擬競聘會等進行語言訓練。公務文書,如計劃、公告、經濟合同、投標方案、策劃書、市場調查報告等,主要特征是“規范性”,具有很強的現實實效性。因此,可以通過課堂評審的方式,如經濟合同,師生一起評審學生的作業或范文(包括問題文),評議哪些語言合理地表達了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哪些語言沒有準確表達雙方的權利和義務。

(二)強化規范,增強文體意識

不同于中學時期的作文,更不同于文學作品,應用文是人們為了解決日常事務而使用的文體。作為實用文體,在很多方面希望做到“千人一面”的效果,因而特別強調“規范”二字。如,國家對公文(可推廣至應用文)的寫作有嚴格規定,相應文件如《國家行政機關公文處理辦法》。高職院校使用的相應教材也非常強調應用文寫作的“規范性”,特別體現在對文體模板的推薦上。而在課堂上,如何落實好應用文寫作便成了一個難點。為了增強文體意識,有些教師按照教材,或對著電子課件告訴學生應用文寫作中哪些不能寫等注意事項。結果導致一門寫作課變成了一堂注意事項課。為落實好應用文寫作的規范性,除了講解每種文體的格式和結構外,我們還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強化“規范”意識。

注意文體之間的區別,加強相同或相近文體的比較 不同文體之間有差別,就是一種文體其內部的種類也有差別,如計劃、總結、策劃書的比較,求職信與求職簡歷的比較,策劃書、方案與調查報告的比較等等。

注意每種文體具體運用時的側重點 具體寫作中,應根據不同對象對寫作的內容和順序做相應調整,如求職文書寫作。求職信或求職簡歷應根據不同崗位、不同企業,在寫作中有所側重,不能像發傳單一成不變地把一封求職信或求職簡歷給所有單位。

注意語言規范 落款單位、日期也應規范,如日期除了“零”用“O”外,其他數字均用漢字書寫。不同文體對語言的要求也不一樣,如演講稿的寫作重視口語,而學術論文重視書面語。習慣用語也不一樣,如通知和報告的過渡語和結尾語均不相同。

(三)提高興趣,滲透人文關懷

目前,相對于大學語文課程,開設高職應用文寫作課程的高職院校越來越多。從性質上講,高職應用文寫作課程屬于大學語文課程,換句話說,在沒有開設大學語文課程的高職院校,高職應用文寫作課程更應肩負起高職大學語文課程的重任,即文化熏陶和人文關懷教育。應用文寫作特別是公文寫作,因為太規范,過于程式化、公式化,其課堂很容易讓學生產生厭學情緒,覺得這門課程枯燥無味。如若滲透人文關懷,學生的學習興趣勢必會提高。因此,我們可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把現實中的具體事例引入文種講解中 如經濟合同、投標方案、借條收條等文體中,數字一般要用漢字的大寫。這時,可以給學生講解郭桓案這個典故。通過典故的引入,學生不但了解了大小寫漢字標識的來歷,也對其用途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

運用文體特征進行人文關懷和心理輔導 如演講稿的寫作,可鼓勵學生“我手寫我口”,鼓勵學生寫實話,寫心里話,或者在上課前給學生5分鐘的演講時間;又如,求職文書的寫作可以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勵志文化或心理健康教育,因為學生在將來的求職之路上,難免遇到各種煩心事,如沒有健康的心理狀態,則非常不利于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如,在上課時,筆者讓學生一起朗讀:“被誤解時微微一笑,是一種素養;受委屈時坦然一笑,是一種大度;吃虧時開心一笑,是一種豁達;身處窘境時自嘲地一笑,是一種智慧;無奈時達觀一笑,是一種境界;危難時泰然一笑,是一種大氣;被輕蔑時平靜一笑,是一種自信。”課堂的人文滲透有利于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四)突出實踐,推進可行性教學

相對于高職專業課程,高職應用文寫作課程似乎遠離工作、生活實際。基于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學生似乎更歡迎有利于其就業的課程,因為這些課程實踐性強。因此,推進高職應用文寫作課程的實踐感,讓學生覺得此課程對于自己的職業生涯非常重要,就成為此課程的研究重點。在現實教學中,盡管學生能掌握相應文種的格式以及寫作套路,但仔細研究,就會發現具體情況不容樂觀,因為在學生作業中空話、套話較多,能運用于實踐、可操控、可執行的內容卻較少。對此,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

加強作業的可行性評審 如計劃的寫作,可將班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小組之間進行互評、互審,并給出可行性建議,學生按照所給的建議對作業進行修改。當然,在課時如此緊張的情況下,每個文種都如此是不現實的,不過,一門課程進行一次這樣的訓練還是非常有效的。

組建寫作社團 高職院校可以組建應用文寫作社團。最好每個班都有一名或兩名學生作為此社團的社員,并盡可能把本學校的相關材料作為學生實訓實踐材料。在課堂上,社員可以將自己的寫作成果展示給班級的其他學生。如此,不僅學生得到了相應文種的鍛煉,收到了相應的報酬,而且學校也可提高辦公效率,減少教職工寫作的時間。于此,學生與學院雙方將取得雙贏的局面。

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建議

高職應用文寫作課要落實其基本屬性,回歸到“寫作”與“應用文”上來,把上述四個方面的思考落到實處,這需要相關配套條件的建立與完善。其中,應特別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一)搭建應用文寫作的實踐平臺

學校在可能的條件下應給予此課程制度化的支持,比如參加應用文寫作社團的學生可全免修或者部分免修此課程;獎勵策劃活動中的優秀策劃,并支持付諸實踐。

(二)提高教師的應用文寫作水平

教師應豐富自身應用文寫作的實踐經驗,爭取到企事業單位兼職,提高應用文寫作的實戰水平。

(三)督促學生轉變寫作觀念

鼓勵學生到企事業單位兼職,參與應用文的寫作;督促學生轉變寫作觀念,從以前“禁止套作”的寫作觀轉變為“提倡模仿寫作”。

總之,高職應用文寫作課程的課堂教學內容,一要重視“寫作”本身的語言訓練;二要加強文體之間的比較;三要重視“大語文觀”的人文關懷;四要突出文體寫作的實踐可行性。歸根到底,對高職應用文寫作教學,在課堂上必須落實好課程的基本屬性,即“寫作”與“應用文”。

參考文獻:

[1]王開淮.提高高職應用文寫作教學實效性的思考[J].語文教學之友,2008(3):34-36.

[2]趙維良.高職高專教學計劃與教學大綱(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6.

[3]劉秀敏.高職應用寫作課程“公文”寫作教學芻議[J].教育教學論壇,2012(5):166-167.

篇(7)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808(2010)07-0009-03

師資合理流動是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實現教育公平的關鍵。然而,農村師資超常量外流嚴重削弱了農村中小學的師資力量,成為制約教育均衡發展、實現教育公平的瓶頸。理性審視農村中小學師資流動現象,采取相應對策,扭轉農村中小學教師超常量外流局面,對辦好農村中小學具有重要意義。

一、農村中小學師資流動概況

2008年福建省小學在校生2471464人,其中農村小學在校生1311091人,占小學在校生總數的53%。與2007年相比較,農村小學在校生減少了15.7%,農村教師減少了417%。農村小學生師比從2007年的15.1:1下降到2008年的13.6:1。

2008年福建省初中在校生1512936人,其中農村初中在校生629789人,占初中在校生總數的41.63%。與2007年相比較,農村初中在校生減少了3.4%。2008年農村初中教師占初中教師總數的41.58%,其中,調入1568人,調出2732人,凈調出人數是1164人。2008年農村初中生師比是15:1,與2007年生師比17:1比較,生師比相對下降。

2008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在校生748828人,其中農村普通高中在校生占全省普通高中在校生總數的14.51%。2008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教師52531人,其中農村普通高中教師占全省普通高中教師總數的14.48%。農村普通高中生師比14:1,與2007年生師比16:1相比,有所下降。從農村高中教師的調入與調出來看,2008年農村高中教師凈調出36人。高中學生增加26.6%,教師反而流失的現象不得不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

二、農村中小學師資流動特點

(一)師資呈單向性流動為主

根據對2009年農村初中校長培訓班141位校長的問卷調查,141所農村初中三年內調出790人,占10%,辭職138人,占1.74%。根據對參加2010年1月第一期農村校長教育教學管理能力提升工程的76位校長的問卷調查,有教師調動的學校66所,占87%,近三年內共調出教師637人,占教師總數的11%,辭職33人。從流向上看,教師調動是從農村流向縣城,從靠近城市的農村流向發達城市,從非重點學校流向重點學校,從辦學條件差、待遇差的學校流向辦學條件和福利待遇相對較好的學校。流動情況在農村各地區的分布不均衡,比較偏僻的貧困地區流失的情況反而較少;而距離城鎮較近的地區流失情況反而嚴重。

(二)中青年骨干教師流出居多

根據對2009年農村初中校長培訓班141位校長的問卷調查,141所農村初中有高級教師727人。僅占教師總數的9%;而農村師資外流,主要以中青年教師為主,學歷以本科為主。根據對參加校長培訓班的76位農村小學校長的問卷調查,農村小學調出教師的職稱絕大多數是小學高級或者一級,年齡絕大部分在35歲以下,學校領導班子和熱門學科教師流失率偏高。三明市清流縣某農村中學,學校教師平均年齡39歲,近十年沒有分配一位新教師來,而兩年內優秀教師調動或者借用達到13人。近兩年三明市中小學教師中高級職稱論文評審遭淘汰論文比例達到10%,其中絕大部分是農村教師。這也從另一側面說明農村教師流失之后,剩余教師素養不高的問題。

(三)優秀教師外流引發生源外流

師資外流的直接后果就是引發優秀生源流失。城市、縣城高(完)中與農村高(完)中形成鮮明的反差。龍巖某縣城一所獨立高中,目前已經擴展到90個教學班,每個年段20~28個班,一個年段有1500名左右的學生。福州某校也有類似情況,為了應對不斷膨脹的學生數,一年新招聘青年教師就達到30多人。城區高中教育的絕對優勢,對農村普通中學的生存造成巨大的威脅。龍海某農村中學2008年高一只招了279人,臨近的某農村中學只招了150人左右。泉州某農村中學,每屆學生都有輟學的,最多的曾出現一屆輟學100多人。

(四)師資外流的負面影響較大

外流中青年骨干教師的主要接收地區的教師工資、福利待遇都大大高過流出地,造成教師隊伍的嚴重振蕩,人心浮動。特別是年輕教師感到十分困惑和茫然,既看不到學校的希望,也看不到自己的前途;有的教師一邊保留著教師崗位,一邊干起了“副業”;還有一些教師干脆不打招呼就辭職走人,使學校領導措手不及。學科骨干流失,使得留在農村中小學的教師專業化發展陷入惡性循環。

三、農村中小學師資流動問題分析

(一)守望崗位與心理落差的交織

農村年輕教師大多是20世紀70~80年代成長起來的一代,從本質上說,他們接受過高層次的教育,深受父輩的影響,還是能夠努力做好本職工作的,但他們講究更多的是付出與回報的效率比。影響農村教師穩定的因素主要是農村學校提供給農村教師的生活與生存環境。其實農村教師并不怕苦,他們害怕的是沒有希望,得不到認可。故而要解決農村師資均衡問題,歸根結底就是要解決如何讓教師留得住和好教師愿意來的問題。

(二)鄉土情結與血緣連結的缺失

目前農村教師分為三類:一是通過招考進來的年輕的大學畢業生;二是中青年的中師畢業生,后已進修大專或者本科,這部分人很多已在學校中層以上崗位;三是老年教師,從民辦轉正,這部分教師已經不多了。福建省農村普通中學教師占全省中學教師總數的32%,35歲以下的農村中學教師占農村中學教師總數的65%;農村小學教師占全省小學教師總數的60%,35歲以下的農村小學教師占全省農村小學教師的43%。這些35歲以下的教師大部分是招考來的,由于他們是外來人,缺乏鄉土情結與血緣連結,無論是個人價值觀還是個人生活都無法真正融入農村,總是希望早日離開農村,迅速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

(三)學校管理水平與教師發展的矛盾

福建省中小學校長中,特級教師149人,占校長總數的0.92%。高(完)中校長級教師占全省擔任校長職務的特級教師總數的54%,其中正職校長占了64%,而初中校長中僅有7位是特級教師。小學校長級教師56人,占小學校長總數的0.5%。普通初中校長中具有碩士學位的僅8人。

具有專科學歷的初中校長占總數的26%。調查的76位農村小學校長中,特級教師僅4人。小學校長中,中專(中師)及以下學歷的占小學校長總數的34%。由于學校管理水平問題,部分中老年教師不求進取,一些年輕教師對自己的專業發展甚感擔憂,對學校管理現狀不滿,這也是造成教師流動頻繁的原因之一。

四、解決農村中小學師資流動的措施及建議

(一)現有的“控流”措施

一是提高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編制標準。2008年底,福建省將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編制標準提高到城市學校水平,城市、縣鎮、農村初中學校統一按員生比1:13:5配備教師;小學在校生200人以上的學校按員生比1:19.5配備教師;在校生31~200人的學校按班師比1:1.7配備教師;在校生10~30人的至少配備2名教師;在校生10人以下的配備1名教師。全省增加6500個編制,優先用于補充農村小學緊缺學科教師,到2011年底前為農村小學足額配備英語、體育、音樂、美術、科學教師,使所有農村小學都能開齊開足國家和省規定課程。

二是實行“縣管校用”的教師管理體制。2009年底,福建省政府頒發《關于福建省2010~2012年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點實施意見》,福建省逐步實現縣(市、區)域內公辦學校教職工人事關系“收歸縣管”;建立和完善義務教育師資校際交流制度,促進校長、教師在城鎮學校和農村學校、優質學校和薄弱學校之間合理流動;原則上在同一所學校工作滿一定年限的教師都要進行交流,每年交流人數要達到應交流人數的10%以上;城鎮中小學教師評聘中、高級教師職務應有在農村學校任(支)教一年或在薄弱學校任教三年以上的經歷,其中城鎮義務教育學校40周歲以下教師評聘高級教師職務應有在農村任(支)教兩年以上的經歷。

三是吸引優秀人才到農村學校任教。2008年,福建省財政支出中1/4用于教育,教育財政支出支持農村教育發展:改善農村教師待遇,確保縣C市、區)域內農村教師待遇不低于城鎮教師待遇;設立農村教師獎勵基金,對長期在農村從教、表現優秀的教師予以獎勵;適當提高農村學校(含教學點)中、高級教師崗位的結構比例和農村教師在各級各類評先表彰中的比例;在農村地區學校建設教師周轉房;實施農村緊缺教師代償學費計劃,高校畢業生到鄉鎮及以下中小學任教的,可直接轉正定級,轉正定級時薪級工資高定一級。

四是實施農村教師(校長)培訓工程,不斷加強教師培訓機構建設,強化福建教育學院培訓、教研功能以及在全省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工作中的引領作用;啟動農村教師(校長)教育教學能力提升工程,到2012年底前將全省農村教師(校長)輪訓一遍。2009年福建教育學院中小學教師培訓和校長培訓達10546人次,共舉辦中小學校長培訓班29個,培訓校長3385人次;共舉辦教師培訓班91個,培訓中小學教師7161多人次。其中,舉辦農村中小學教師教育教學能力提升工程省級培訓班55個班次,培訓3760名農村教師;獨立舉辦農村中小學校長能力提升工程3個培訓班,培訓239名農村中小學校長。

(二)進一步“控流”建議

一是建立農村教師服務期制度。在改善農村學校教師待遇、吸引優秀人才到農村任教的優惠政策前提下,對新補充的農村中小學教師和靠農村優惠政策評上高一級職稱的教師,教育主管部門都需要制定服務期制度,在聘用中給予明確規定。根據各地具體情況,可以率先在經濟發達地區和交通方便的地方試行城鄉教師雙向、定期流動制度,所有教師無條件在城鄉學校之間流動,以便徹底杜絕農村教師單向流動的問題。教育主管部門和當地鄉鎮領導都要關心農村學校工作,共心農村教師生活,并對他們的工作績效進行年度評估。

上一篇: 科普信息工作計劃 下一篇: 古跡考察報告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国产欧美不卡在线观看 | 日韩亚洲精品视频 | 伊人大蕉香中文字幕青青 | 亚洲人在线观看影院 | 伊人久久综在合线亚洲2019 | 香蕉超级碰碰碰久久久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