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24 18:19:5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古詩中的春夏秋冬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從小學到現在,我學過不少的古詩。古詩中的離別情緒,古詩中的春夏秋冬,古詩中的名勝古跡……讓我感到驚嘆。短短幾十個字,卻表達了詩人的思想感情,山水風光。李白的,《行路難》其中有一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只有短短十幾個字,卻表達了作者他即使仕途有所阻礙,卻依然對未來充滿堅定的理想。王安石的《登飛來峰》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寫出了他登上高山之塔,極目遠望的豪情滿懷。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詩的歷史淵源流長,名家輩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華文明中蔚為壯觀。詩,以它精練的語言,優美的文字抒發了作者的感受。
打開記憶閘門,我尋覓到了一首我最喜愛的詩。那是唐代詩人杜牧的作品——《山行》。全詩共四句,是這樣寫的“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這首詩描寫詩人深秋時節在山中行走時所見到的美麗景色。詩人巧妙地捕捉了山行途中所見的幾副景觀:遠望一條山石鋪成的山路蜿蜒曲折,伸向高山之顛近看山間白云繚繞的地方,隱隱約約顯現出幾戶人家,四周楓葉如火般,更顯得紅艷嬌美,遠遠勝過早春二月的花。在這里,有白云、有紅葉,色彩明麗;山路、楓林、人家,和諧溫馨;還有因愛這楓林晚景而停車觀賞的詩人也在這幅畫中,使畫面更顯得有情有意。寫秋景,全詩卻無半點悲涼蕭瑟的氣氛。特別是最后一句,把楓葉與花相比,十分新穎。二月的鮮花固然美麗迷人,但春風一吹,春雨一淋,就零落成泥,隨流水而去。而楓葉卻是在同秋風、秋雨、秋霜的搏擊中,變成火紅,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這就是詩人之所以特別喜愛楓林的原因。也是這首詩流傳千古、膾炙人口的魅力之所在。
漫步在古詩苑中,我們可以欣賞到各式各樣的古詩。古詩中的離情別緒、春夏秋冬,古詩中的風花雪月、山水風光、名勝古跡,這些都是古代詩人為我們后代人留下的遺產,是中華民族的寶藏。
記得我還沒上小學的時候,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就開始教我讀古詩了。“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的《春曉》我張口就來。此外,像《靜夜思》《登鸛雀樓》《贈汪倫》……等這樣簡短的古詩,我那時就能背出好幾十首了,爸爸媽媽也為我而感到驕傲和自豪,其實,那時我并不知道什么叫古詩文,直到上學后我才慢慢有所了解。李白,杜哺,白居易;唐詩,宋詞,明清小說;
《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中國古詩文的寶庫真是博大精深,星光燦爛!
我非常喜歡古詩文。我喜歡它和轍押韻,朗朗上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的這首千古名詩,不管老人還是小孩,都能一字不差,十分流利地朗誦出來;我喜歡它詞句精練,通俗易懂。“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不管是科學家,還是平常人,只要讀一遍就能懂;我喜歡它意境優美,含有哲理。“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是多少讓人心曠神怡的景象!“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樣的句子又使人心胸豁然開朗,心曠神怡。
太多的曾幾何時,但如今這些痛惜已不再觸及我的心房,留下的只有那一分惋惜與從容。
漫漫人生如棋局,嘆息間,多生一分從容。
常言道人生如棋局,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是啊,十六歲,我多了一分從容,多了一分感悟。何曾想過,狂風暴雨也能如彩虹一般美麗,何曾想過,失敗也是人生的一種享受。多一分從容,坦然面對人生的一切,同樣的風景,有時也有不同的意境,同樣是苦,有時未嘗不是一種樂呢?
默默傷懷別親人,獨悲傷,多生一分從容。
王維送元二,送出了“勸君更敬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情懷,汪倫送李白,送出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情誼,古詩中的離愁,在我看來都是別樣的從容,與我相同,他們對待與親人的離別,顯得十分坦然,雖有悲傷,但更多的卻已是從容。
于是,就這樣離別,多了一份從容,所有的傷懷已是為日后的重逢而提前做的準備。
落寞惋惜,已往事。今昔多生從容。
詩歌題材的種類不同,所要表達的情感也不同。田園詩:熱愛、向往悠閑、平靜、自由的生活,表達恬淡閑適的心情,如陶淵明的《飲酒》等;寫景詩:描繪春夏秋冬、山川美景,或表達對自然美景的熱愛贊美之情,或抒寫自己的內心情感,如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等;送別詩:對友人依依不舍的留戀,深摯的思念,勸勉安慰,坦陳心志,如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等;邊塞詩:表達建功立業、保家衛國的決心,壯志難酬、報國無門的悲憤、苦悶,久居邊關、思念親人的憂傷、孤獨,如王昌齡的《出塞》、范仲淹的《漁家傲? 秋思》等;羈旅詩:游子漂泊在外的孤獨寂寞和對家鄉、親人的思念,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等。除此之外,還有詠物詩、懷古詩、閨怨詩等。掌握了詩歌題材及詩人分類,將給學生整體感知詩歌帶來極大的方便。
二、 關注標題、序、注
1. 細品標題。有些古代詩詞的題目為整體感知詩詞的思想內容提供了線索。如,題目中帶有“送”“別”字樣的,一般都屬于送別詩,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元二使安西》等;詠(題、贊、贈)+物象一般都屬于寫景詠物抒情詩,如《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塞”“軍”“征”“涼州”“關山月”等都暗示這首詩屬于邊塞詩,如《邊塞》《從軍行》等。2. 關注題序。許多古詩詞的前面都有一個不長的“序”,有的交代了創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創作的緣由,有的交代了創作的經過,有的交代了創作的背景,有的又為整首詩詞奠定了感情基調,它對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也是至關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視。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一詞的序:“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其中的“中秋”“懷”交代了寫作緣由和思想內容是“中秋望月懷人 ”。3. 莫忘注釋。部分詩詞在呈現給讀者的時候,會在詩詞的結尾處給出注釋,或解釋特定詞語的含義,或交代特定的創作背景,或給予某種閱讀提示,因此不能忘讀注釋。
三、抓住關鍵字詞
古詩詞非常講究構思,往往一字、一詞或一句就能成為全詩的線索,構成全詩的感情基調,抓住它往往可以以小見大。詩詞中的關鍵字詞或關鍵句往往透露出作者獨特的感悟以及作者的情感走向。例如:“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黃鶴樓》)“鄉關”即是“故鄉”,從詩中的關鍵字詞,就可推斷出此詩表達了詩人因思鄉而引發了愁緒。
2. 西湖美景無數,最著名的當數這十處景致了。(播放西湖十景配詩圖片,稍作介紹)
3. 這樣的風景,美不美啊?(生答“美”)是啊,連我們宋代大詩人蘇軾也是這樣覺得。(課件出示古詩,師手指課題)你看,詩人和朋友在西湖飲酒聊天,剛開始是晴空萬里,后來卻又下起雨來。于是,詩人寫下了這樣的詩篇,讓我們齊讀課題。
二、循詞入境,誦讀悟情
1. 西湖比西子
(1)好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西子就是西施(出D),古代四大美女之首,有“沉魚”之美。相傳西施來到溪邊,魚兒見了她的美貌,都吃驚得忘記了游動,竟然沉到了水底。美么?不信啊,有詞為證(出詩詞),誰愿意來讀一讀:沉魚落雁、傾國傾城、國色天香。不只是詞,連詩都這樣說到:美人笑靨驚天色,你們讀。美人笑靨驚天色,惹醉魚兒沉下來。
(2)對比“西子”和“西湖”(出示二圖)
驚天之色,該有多美啊?蘇軾之所以把西湖比作西子,是因為他們都很美。是啊,西子嬌美,西湖嬌俏;西子清秀,西湖清雅。蘇軾大筆一揮,妙手偶得,卻成了千古一比,讓西湖有了西子湖的美譽,從此名聲大噪。
(3)美景若美人,讓我們一起讀一讀:
(齊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2. 淡妝濃抹在詩中又是怎樣的美景呢?我們來讀讀這兩句詩:
(齊讀)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1)知道它的意思嗎?沒關系,我們先來讀讀詩中的這兩個詞(板書張貼:瀲滟 空蒙)齊讀兩遍。打開書,讀一讀書中的注釋,你就會明白了。誰來讀一讀,現在明白了這兩個詞語的意思了么?請你帶著對詞語的理解再來讀這兩句詩。(生讀)
(2)有點感覺了。瀲滟和空蒙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出示圖片)
瀲滟:你們知道這幅圖描繪的是詩中的哪句話嗎?你能在圖片中找出哪里是瀲滟嗎?不錯,看來你是真的理解了瀲滟的意思了。
空蒙:那么這幅圖又描寫了哪句詩的景色呢?(出示課件)不錯,這就是空鰨云霧彌漫、煙雨朦朧。
相信你們現在再來讀這兩句詩,一定會讀得更美,誰來試試?(生讀)
(3)讀得好多了,如果帶上節奏,再來點韻味,讀得再慢點就會更好了。
(4)同學們,閉上眼睛,跟著老師想象畫面:此刻,我們泛舟湖上,陽光明媚,只見湖面波光閃閃,岸上楊柳依依;不知不覺中,微風初起,雨悄悄地來了,湖面上泛起了漣漪,在雨幕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朦朦朧朧,若隱若現,我們不禁脫口而出“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5)同學們,從你們的表情中,我發現你們已經陶醉了。睜開眼睛吧,讓我們一起贊美這西湖美景。
三、順文拓展,豐富積累
1.同學們,是不是只有晴雨中的西湖才是如此美麗?其它的季節,其他時間就不美了么?杭州人說,這西湖,“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你瞧,這首詩寫的就是月色之下的西湖:
湖氣冷如冰,月光淡于雪。
肯棄與三潭,杭人不看月。
2. 西湖是如此之美,哪怕只是西湖的一角,那美景足以讓人留連忘返。站在西湖的荷花池畔,我情不自禁地就想起了這樣一首詩: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畢竟西湖六月中,
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
3. 蘇軾的眼中,西湖就如西子,楊萬里的筆下,六月西湖別樣美。不論晴雨、晨昏,還是春夏秋冬,西湖都是“淡妝濃抹――總相宜”。(板書,再讀古詩)
4. 最后,讓我們隨著蘇慕白――《西湖尋夢》
(1)師配樂讀:
西湖尋夢(節選)
尋夢,西湖,
踏著歷史的風塵,
看西子的手兒,
夜夜浣洗著波光清流,
語文綜合性學習“漫步古詩苑”則把以前學習古詩的課程轉化為一系列的活動。它安排了三項活動,即:(1)分門別類輯古詩;(2)別出心裁品古詩;(3)聲情并茂誦古詩。而我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又歸納了學習古詩中的幾項活動,即繪聲繪色講古詩、饒有趣味唱古詩、自編自導演古詩。
在多年的古詩教學實踐中,我就是以這六種活動來貫穿整個古詩教學過程中的,它們對于提高學生對古詩的鑒賞能力很有幫助。這里,我將自已的教學實踐總結如下。
一、聲情并茂誦古詩
在古詩學習中,我將此項活動放在首位,因為這是學生學習古詩的基礎,學習古詩離不開誦讀。為了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我常常在古詩課文上選擇一兩首學生喜歡的古詩,認真領會意境,揣摩語言,把握節奏,配上大家喜愛的樂曲作為背景音樂,教師范讀后,學生模仿誦讀。也可讓學生自己根據意境來誦讀,時間充足的話,還可以搞一次小小的誦讀比賽,讓人人來參與,從讀音、語調、表情、背景音樂與意境的配合等方面評判誦讀者,選出優勝者,給予適當獎勵。此項活動會讓學生情不自禁地融入到古詩的意境中去,同時對于提高他們背誦的速度也有很大的幫助。
二、繪聲繪色講古詩
我國古代的文人騷客在寫詩時,往往都會有自已的寫作背景,或者詩中則蘊含了豐富的人物形象或生動的故事。因此,還是本著增強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引導學生學習一首古詩時,我總會用一分鐘左右給同學們講講有關這首詩的寫作背景,作者情況或由這首詩引發的故事。如學習《赤壁》這首詩時,由于杜牧所詠之赤壁并非當年周瑜大敗曹操的地方,而是湖北黃岡的赤鼻磯,學生學習時往往會把彼處當成此處。因此我先講赤壁之戰的故事,再講作者來到赤鼻磯游覽的背景,由此再談到作者借題發揮帶出東吳兩位美女的命運來反映赤壁之戰對東吳政治軍事形勢的重大影響。這些故事一講,學生誦讀情趣非常濃厚,詩中赤壁之戰,東吳大喬、小喬兩位美女的典故也再用不著我贅述,學生在誦讀中早就對號入座、自我消化理解了。整個古詩從講解、誦讀到背誦不過10分鐘左右。當然,有的詩歌也可由學生由此及彼講講有關的故事。如學習《過零丁洋》時學生知道了文天祥的故事,可在同學們中開個小小故事會,舉辦一次“繪聲繪色講古詩”活動,講講中國歷史上有哪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舉辦此類活動可以引導學生廣泛搜集匯編的資料,互相交流,然后勇敢上臺講誦,它既可以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又能培養交流與合作能力,更能提高學生對古詩的感悟能力,從小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
三、自編自導演古詩
此項活動是在前兩項活動的基礎上進行的,它是在學生已經把握古詩的基礎上,根據學生自己的理解,自己編劇、自己演出來活化詩中的人物形象,把詩中的人物形象具休化,這也是學生自我能力的一次體現。我在上《過零丁洋》時,學生把文天祥被俘,敵人威逼勸降和他寧死不屈,提筆寫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這些過程全都繪聲繪色地演了出來,不僅博得了班上同學的掌聲,在學校文藝匯演中也贏得了殊榮。通過這些活動,學生們學古詩的勁頭更濃了,哪怕只是一首純的抒情詩,他們也往往會帶你聲情并茂地領略一番古人的閑情逸致。
四、分門別類輯古詩
這項活動是專門為古詩有著濃厚興趣活動的學生準備的,有興趣的學生可將已讀過的古詩根據自己的愛好把古詩中的離情別緒、春夏秋冬、風花雪月、山水風光、名勝古跡等分門別類制成一本專題詩集。但作為小學生他們讀過的詩相對來說較少,即使興趣濃厚的學生編輯古詩的內容仍顯單薄。因此,此項活動可視其情況讓個別或少量學生課下輯錄,教師可適當引導。
五、別出心裁品古詩
我國古代詩歌一向追求詩情畫意,許多詩歌只要你留心品味,便會發現許多詩歌都可以繪成畫,譜成小曲,編成舞來欣賞。如學習《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首詞時,根據王菲所唱的這首古曲和這首詞的意境可請音樂老師指導學生編一段舞蹈。
六、饒有趣昧唱古詩
教師應根據不同年級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和方法,如低年級學生他們的認識和思維是形象的、具體、平面、靜止的。要讓七八的歲的孩子體會詩中的百般滋味是很難的,教師不必字字疏通、句句領會、去精講細究、咬文嚼字,只要作適當的講解,以免學生理解句子產生歧義。對中高年級的學生要求可以比低年級的高一些,讓他們讀準、認清、了解一些生僻的字,讀出語氣、節奏、感情來。可以讓他們了解一些詩中的典故,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來體會作者的情緒與感情,體會詩中的意蘊和意境。
二、創設意境,激趣
在古詩文的教學中,教師用自己對古詩的喜愛之情來感染學生,喚起學生對學習古詩的興趣,就要求老師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 ,詩的美在意境,根據古詩的特點創設意境,把學生帶入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感情,想象詩人的作詩的情境,從而使學生與詩人拉近距離產生共鳴,是古詩文教學的有效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詩意配上精美的彩色國畫,對小學生進行深淺適度,簡明流暢的文字淺析,使實畫渾然一體,不僅能使學生有受益匪淺的收獲,而且還能讓他們感受到無窮的樂趣。
如在教李紳的《憫農》時,可以向學生展示兩幅畫面,一幅是盛夏時節,中午的炎炎烈日把正在田里勞作的農民曬得揮汗如雨,辛苦萬分。另一幅畫面是一家人正吃飯的畫面,然后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可以提問學生;“在夏天的中午你走在上學的路上,或是上體育課時,或是坐在教室里,會有什么樣的感覺”,學生回答“太熱了!口渴”,這樣就更能讓他們體驗農夫們的辛勞。再回到詩末二句人們吃飯時,誰能想到盤中的飯食,每一粒都是農民血汗種出來的呢?讓他們明白顆顆糧食都來之不易,應該珍惜每一粒糧食,不要糟蹋浪費糧食。我實習期間在教楊萬里的《小池》時,利用多媒體課件配上一段《高山流水》的純音樂,向學生展示詩人站在水流岸邊的一棵大樹旁邊欣賞風景,在前晴空下,水面上樹陰掩映,在柔風的吹動下輕輕的流動著,荷葉的一個小小的葉角剛剛露出水面,一只可愛的蜻蜓卻伏在上面。讓他們看到一幅幽靜而又生機勃勃的畫面,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角和聽角來體會詩的意境,這樣的導入更有利于我們的教學,使我們的教學內容更形象深刻不空洞。又如教學高鼎的《村居》,這是一首清新活潑的兒童詩,可以引導學生想象或是向學生呈現;早春二月,楊柳和小草欣欣向榮,萬物復蘇,春光明媚,學早歸的兒童,一路說說笑笑,高興地向家中跑去,把從家中拿來的風箏高高的放飛到了天上。讓學生看到一幅情景交融的生動畫面,進而從中得到美的享受。再如教學孟郊的《游子吟》,首先可以將詩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感受和體會母親的愛:每天上學路上的叮囑,每次你生病時母親的擔心和關懷,每次母親外出對你的不放心,每天為你作飯洗衣服等,默默的為你付出的一切。再依詩意欣賞兩幅畫面;一幅是一位年邁的母親坐在暗淡的小油燈旁,正一針一線的縫制著衣服。另一幅是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草木旺盛、鳥語花香,生機勃勃的春境圖。讓他們明白“寸草”好比子女,“三春暉”好比母親的博大、崇高、深厚。
三、引導誦讀,理解感悟詩情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育家烏申斯基也曾經說過:“沒有任何興趣而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愿。”濃厚的學習興趣,強烈的求知欲望是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要動力。那么,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主動學習呢?要在課堂教學中恰當地運用媒體技術展示,播放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音頻、圖片、視頻等,使教學內容更加直觀、形象、生動,有效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集中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種良好的教學情境地創設,喚起了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學習內容。
例如,教學姜戎《蒙古草原狼》時,由于故事性極強,學生對狼的了解甚少的緣故,課前我收集了狼嗥叫聲的音頻,狼相關的圖片和狼捕殺動物的視頻,插入到制作的多媒體課件中。課堂教學剛開始時播放狼嗥叫的音頻,那種毛骨聳熱的嗥叫聲立即把學生帶入到了狼嗥叫的世界中,激發了學生無限的想象力。之后再播放狼相關圖片,使學生進一步對狼有了了解,再次激發了學生對文本的閱讀興趣。在講課的過程中適時播放狼捕殺動物的視頻,學生為之驚訝、感嘆,恰到好處地體現了狼的團隊合作能力,學生熱情及其高漲,使教學活動進入。由于學生被多媒體課件帶入到了教學情境中,因此學生們整堂課始終具有濃厚的興趣,思維活躍,能主動探知,老師只要點到為止,學生便很快地理解了本課的所講內容。
二、把握關鍵內容,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習效率
多媒體技術能將文字、聲音、圖像、動畫等信息有機地組合在一起,是單調枯燥的書本信息更加直觀化、形象化、豐富化,化靜為動,使學生更為直觀、更為清晰地知道學習內容,明確重難點,易于理解和掌握,減輕了學生的認知難度,化難為易提高了學習效率。同時通過多媒體技術,擴大了語文教學內容的容量。課前準備階段所收集的有用信息,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展示到大屏幕上,呈現給學生,無需通過口頭反復重復,節約了大量的時間,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在古詩教學中,利用投影、大屏幕等多媒體技術刺激學生的感官,使學生形象地感知古詩文,收到更好的效果。例如,教學古詩《白居易》、《錢塘湖春行》時,詩中易錯字“啄”、“漸”、“堤”等字時,讓學生在大屏幕上清晰看到這幾個易錯字的寫法,立體直觀、形象深刻。講解詩中名句“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利用優美形象的圖片、動畫等,讓學生有種身臨其境之感,更加形象深刻地體會到名句的獨特魅力。另外,本詩寫的是早春景象,可以歸納春夏秋冬有關的詩句,通過大屏幕呈現給學生脈絡清晰,易于學生整理。
三、啟迪思維,激發寫作才能
中國語文教育深受孔子“誦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思想的啟迪,“吟誦美讀”是語文課程三維目標中“過程與方法”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教育專家劉國正先生說:“讓學生熟讀背誦,感受其中的詩美,受到熏陶漸染。”中華上下五千年,在浩淼的古詩長河中,有許多詩歌均以淺顯含蓄的筆調,抒發了詩人內心的思想感情,或贊美自然景觀,或表達思鄉之情,或謳歌大好河山……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理解詩歌內容有一定的難度,為了幫助低年級的學生積累這些優秀詩文,誦讀不失為一種簡便易行的好方法,即讓學生在反復朗讀的過程中自然成誦。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進入古詩詞所描繪的意境,變單一的學習為有序地引導,我在教學古詩詞過程中進行了內容的整合。圍繞某一主題進行詩詞串聯,如“春夏秋冬”系列,采用“春之歌”、“夏之蓮”、“秋之月”、“冬之梅”四大篇章,用優美簡潔的語句進行串聯。導入:春天是一幅水彩畫,艷麗而真切。春天孕育著生命與希望,春給人以鼓舞和信心,引來無數的文人墨客對它的贊美。可春天到底在哪里呢?從而引出賀知章的《詠柳》、葉紹翁的《游園不值》、孟浩然的《春曉》……結束語:讓我們生活有詩意,心中有詩情,做一名感情豐富,心靈高尚,會生活、懂生活、愛生活的人。“動物篇”“植物篇”,“花之語”“情之思”等等,把適合低年級孩子閱讀的古詩詞進行有效資源整合,因為有主題、有內容,古詩詞的誦讀就變得豐盈而充實,學生吟誦起來就容易把握語言情感,體會詩詞意境,也容易積累和記憶。
二、“寫”詩,龍飛鳳舞的引力
書法是一門學問、一種藝術,詩詞與書法同是與文字有關的藝術。書法家吳善茂先生說得好:“書法是寫字,但寫字不都是書法。”優美的硬筆字和硬筆書法作品,能令人賞心悅目,從中得到美的享受。在“古詩文誦讀”過程中,把古詩文教學和書法作品結合起來,開展一些以古詩詞為內容的硬筆書法比賽,不失為一種學習古詩文的好方法。對于低年級的孩子來說,簡短的五言詩,課內的李白的《古朗月行》《靜夜思》《夜宿山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等,課外的《江雪》《竹里館》《相思》等,都可作為書法比賽的材料。本學期,我們學習了杜甫的《春雨》和孟浩然的《春曉》,這是非常優秀的練字材料,我利用下午的文體活動課,指導學生進行寫字比賽,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對別的小組的作品進行評價,學生們發揮合作的力量,從寫字質量和正確率方面進行挑選,對選出的優秀的作業每組再選出1名小評委進行再評價,最終挑出最優秀的作品進行表揚和張貼。教室的四壁,走廊的墻壁等都可以作為學生作業展示的資源,這些古詩詞書法作品,既給班級中的習字優秀學生創造了展示機會,又讓所有學生受到藝術美的熏陶,還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積累優秀古詩文。
三、“繪”詩,妙筆生花的魅力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語文學科提倡跨領域學習,與其他課程相結合,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朱光潛在他的《詩論》里也提出了“詩不是用來‘解’的,而是用來‘見’的”的觀點。把古詩“譯”成畫,是新課程改革過程中實施拓展型課程的一種創新。課堂內,嘗試詩畫結合,美術和語文學科教學整合;課堂外,給學生創設拓展的空間和探索實踐的平臺。如教學《詠柳》時,我先讓學生欣賞柳樹迎風搖曳婀娜多姿的錄像資料,然后讓學生用畫筆去贊美它。有的學生抓住柳樹嫩綠的顏色來表現春天的到來;有的學生用擬人的方法把柳條畫得像少女的頭發,以表現柳條的柔美;還有的學生從寫實的角度把迎風飄揚的柳條畫得很逼真……然后,教師出示詩句: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讓學生通過畫柳詠柳加深對詩句的理解,體會“畫中有詩,詩中有畫”。這種方法既幫助了學生理解詩中含義、體會作者的情懷,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繪畫的綜合能力。“繪”詩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而且還提高了審美情趣和民族文化修養。以繪畫的方式表現詩的意境,正是古詩詞另類教學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