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09 04:42:3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監測技術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監測制度不完善、監督管理不夠
環境監測部門屬于行政事業單位,對環境監測質量缺乏有效的監督,一些監測部門忽視了對環境監測數據的真實性監督,監測制度沒有起到強制性和約束力。監測人員違反制度規定,不加以批評和處罰,人性化,顧及個人感情,以不觸犯自己利益為前提,使環境監測質量下降。
2環境監測技術的提高、設備的更新和人員素質的問題
由于環境監測部門的監測資金投入主要依賴財政部門,有限的財政投入引起監測技術投入資金不足,無法對監測技術進行研究以及對監測設備進行更新,更有效地服務于環境監測。環境監測人員學歷和專業結構不合理,缺乏復合型人才,影響新技術、新設備的開發利用,無法確保監測數據的質量。
3工資待遇缺乏競爭力
影響監測隊伍穩定性、工作的積極性某些非專業的監測人員缺乏對本行業的認識,對工作要求不嚴格,監測意識不到位,盲目完成某項任務,不求細節,不認真研究,缺乏競爭力。
二解決環境監測質量的辦法
加強環境監測質量,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建立合理的監督機制,相關的政策
支持出臺環境監測法規條例,增加環保系統環境監測能力與溝通協調能力,規范監測行為,對違反制度的人和行為進行批評與處罰,提高監測數據的質量和權威性,從大局出發,做到鐵面無私。
2擴大監測指標,調整環境監測體系功能
原有的環境質量評估體系的評價指標,隨著污染物種類的增加,已經無法評估環境質量的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因此,要更好地完善環境監測體系中的評價功能,使對監測數據的分析更加有效,真實,從而提高環境監測質量。
3提高環境監測能力,加強監測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
環境保護部門應抓住機遇,積極爭取配套資金,對監測設備進行更新,不斷完善環境應急監測技術體系,在人員配備上,要拓寬進人渠道,選拔一些熱愛環境監測工作,熟知有關環境管理的標準和規定,正確掌握監測中操作技術和質量控制程序。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專業的業務知識。營造一種能者上,庸者下的學習氛圍,增添單位的新鮮“血液”,調動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工作效率。有條件的可以進行業務深造,跨地區進行技術交流和合作,來提高監測能力和監測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
4加強環境監測管理工作切實做好監測工作
提供真實有效的監測數據,承擔監測工作和報告數據者都應具有上崗的合格證,按《環境監測質量管理規定》和《實驗室資質認定評審準則》的要求,加大對質量控制考核、實驗室間比對,加強環境監測技術人員的考核和培訓力度,營造一支有實力、有能力的監測隊伍。
二、通信檢測的硬件系統結構
電力通信系統采用網絡計算機應用模式,采用拓撲結構分布,實現檢測系統的硬件結構傳輸,其有效的傳輸速率達到千兆。其主要的設備有數據存儲器、數據服務分析其、設局檢測通信展等等。電力通信管理機房通過對相關數據的有效采集和分析,對采集的數據進行處理,確定數據類型,分類,對數據結構進行響應,對復合預警的信號返回警告信號信息。中心站設備負責處理數據信息內容,通過數據網路將檢測數據上傳至監控設備中。監控器需要安裝在中心設備的機房內部,用于存儲基礎數據信息。電力通信檢測系統通過模擬客戶服務管理環節,采用網絡交換TCP/IP協議,對數據庫中的內容進行傳遞,實現有效存儲、處理和服務應用的效果。監控設備采用特殊圖形報警,報警設置放置于值班室內,從而方便患者的操作和處理。將訪問數據接口進行連接,建立良好的局域網互聯效果,實現網絡數據信息的實時。及時對數據信息進行有效的采集和傳輸,實現對通信檢測技術設備的有效采集。通過一臺主要設備控制多臺分質設備,從而有效的提高設備的綜合集中化配置過程,對設備的信息終端進行設置,實現遠端設備的連接管理,確保不同協議監控管理下,對不同設備之間數據的有效監測管理。另外,加強信息內容的有效反饋,實現工作站的對應顯示傳遞效果。針對不同的協議,需要采用不同的主站轉換過程。通過信息反饋確定網元數據,從而實現對不用電平信號的有效測定。
三、測定軟件的應用
1.數據庫的管理。系統測定軟件主要應用數據庫、應用平臺和相關的應用程序軟件進行組織簡稱管理。通過對實際管理數據的相關數據庫管理水平,建立良好地數據庫設備實用性管理,確保設備的有效離線數據統計應用,完善通信網絡系統的有效數據同步管理。
2.軟件應用。根據實際數據和通信實時系統進行管理,及時處理數據庫中的相關梳理問題,調整數據平臺的測試運行標準,對設備運行數據進行查詢記錄,采用逐層分析的方法,自動推送語音、文字信息。在短時間內確定計算機網絡可能產生的問題。在短時間內追捕數據信息,確定計算機網絡時間的逐步降低,從而有效的提升軟件應用效率,確保網絡正常管理,及時對網絡故障問題進行處理,保證網絡暢通合理。
四、通信電力檢測技術的優勢
電力通信檢測網絡因為是通過傳輸介質進行傳播的,因此每一個都是具有獨立的傳播通道。通過軟件技術,改善服務器上的服務變化類型,通過信息交換對信息媒體進行處理,從而方便通信設備的傳輸和維護監控,實現網絡數據的有效安全信息互換。電力通信技術在電力系統中具有較為獨立的配套設備。每一個服務器在管理上都有較為方便的后續維護內容。通過擴網絡交換控制通信檢測技術分析,提升電力網絡通信系統的快速發展,在綜合通信技術發展過程中完善信息數據的監控管理。
1.通信圖像的檢測。檢測通信中心的相關調度人員,通過對通信網絡電站中的每一個傳輸設備進行操控,確定固定的攝像圖像和攝像時間。給定一定特定的攝像周期,逐步收錄設定周期范圍內的相關查詢過程,確定實際的通信圖像測定效果。
2.控制遠程遙控控制功能。在變電站內,對需要采取監控測試的工作人員進行遠程遙控控制。例如,對沒有電站值班的地域進行監控,一到發現有不法分子進入,需要通過自動報警測試系統快速的通知工作管理人員。接到通知的工作管理人員會迅速開啟照明設備,記錄犯罪分子的犯罪行為。
2汽車電子監測關鍵性技術分析
在智能交通系統中主要汽車電子技術、傳感器及監測系統三各部分作用于汽車電子監測,下面對前兩項關鍵性技術進行簡要分析:
2.1汽車電子技術
隨著社會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真空管、集成電路、晶體管等技術的發展促進了計算機信息技術電子裝置的發展進程并擴大了其應用范圍。電子技術在汽車中的應用也逐漸受到了國內外汽車行業的重視,自動優化控制技術、機電一體耦合技術以及電子技術等綜合交叉使得小系統商品的發展已逐漸專業化和成熟化。
2.2傳感器
傳感器即轉換器,通過以轉換行駛車輛電子設備之外信號的方式能夠有效實現將非電量轉化為電量并進行監測的目的,最終使得電能形態被轉換。由于傳感器具有獲取電子設備外信息的功能并實現對行駛車輛安全性能的監測,其作為汽車電子監測的關鍵性技術使得汽車能夠實現電子化、自動化及高檔化。通過利用傳感器的優勢從設計角度出發,對汽車行駛過程中的參數進行控制監測,能夠有效降低汽車燃耗及安全故障的發生率。同時將傳感器與微電腦信息處理功能相結合使其在汽車電子監測技術中具有關鍵性的作用。傳感器設置的數量一般都會以汽車的整體設計情況、軟硬件的配置以及機械結構的差異為依據,在其尺寸、形成及價格等方面進行調整。傳感器的使用通常會受到較為嚴格的要求,由于汽車在行駛中需要適應各種環境條件,環境溫度的變化、路面狀況及異常氣候等因素都會使汽車受到溫度變化的考驗,因此傳感器的設計必須達到抗震、溫度耐受性、耐水及抗電磁干擾等要求。
3在ITS系統中對汽車電子監測技術的設計
電子數據的采集方案設計作為ITS系統中汽車電子監測技術的設計首先需要考慮的問題,通常會以ITS系統的功能為前提對數據采集的時間間隔進行合理設置,并對相關信號獲取的設備對象信息進行采集,從而保證數據采集方案設計的科學合理性,這一方式即程序輪詢式數據采集。此外,還需采取必要手段對采集的數據信息進行相關處理,從而保證系統能夠及時對數據信息進行處理以及信號來源設備的級別。例如,在設計過程中應優先對汽車的安全系統、剎車系統等進行數據采集。汽車電子監測系統以車載嵌入計算機系統為主要實現方式,對其進行設計時應保證整體系統的可靠性、實時性與靈活性。監測系統主要包括數據采集、處理及信息傳輸與執行三個模塊,并以下圖所示的具體流程進行工作。其中數據采集模塊是通過集合紅外線、傳感器、超聲波、攝像機及激光雷達等技術從而實現對汽車行駛中的路面情況進行監測,同時能夠對有行駛路線發生變化等因素造成的異常及故障問題進行快速反映,并收集汽車全局信號對其各項數據信息進行采集。通過利用傅里葉對采集數據信息進行分析和判斷,使得故障診斷就有合理的參考依據。
2基于物聯網技術的冷鏈監測系統介紹
2.1物聯網涵義
物聯網是基于互聯網、傳統電信網等信息的承載體,使所有能夠被獨立尋址的普通物理對象實現互聯互通的網絡。具體是指通過射頻識別(RFID)、無線傳感網(WSN)、全球定位系統(GPS)、紅外傳感器、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從物聯網可分外在形式和內在本質兩種情況來看,外在形式可被視作是射頻識別、無線傳感網、全球定位系統、紅外線傳感器、云計算、各種系統軟件等技術的融合體,但從內在本質可認為是“網式JIT思想”的體現。“網式”是針對點、線(鏈)而言,用來形容各種節點間錯綜復雜關系的狀態。“JIT(justintime)”是指信息的快速準確采集、信息的實時更新、信息的快速傳送、信息的快速分析處理等要求,能夠在主體需要時刻剛好響應,幾乎無時滯[4]。物聯網的“網式JIT”對疫苗冷鏈儲存及運輸的影響是變革性的。
2.2系統應用
現在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可以利用物聯網技術建設疫苗冷鏈實時監測系統,通過信息化手段實時掌握冷鏈系統各環節的實際運行狀況,利用各種通信網絡進行自動監測處理,從而確保疫苗冷鏈始終處于受控狀態,消除冷鏈失控而帶來的各種隱患。鑒于物聯網原理,鄞州區應用無線溫度傳感器(RFID)、網關、服務器等設備,結合相關軟件組成了一套覆蓋全區24個接種點的基于物聯網技術的疫苗冷鏈實時監測系統。將采用物聯網技術的無線溫度傳感器放置在區疾控中心冷庫和每個接種點的冷藏設備中,通過無線方式將冰箱的實時溫度傳送到RFID網關,RFID網關設備可以收集多個無線溫度傳感器的實時數據,并且將該數據打包發送到中心服務器,中心服務器將數據進行保存,并且根據預設的溫度告警范圍判斷是否超限。如果超限則通過短信系統自動發送告警提示短信給接種點的相關負責人,以便其及時處理。RFID網關與中心服務器間通過發送心跳信號來監測網絡中斷、停電等故障,當服務器在一定時間內沒有監測到接種點的RFID網關心跳信號,就判斷為接種點發生通信或停電故障,自動發送接種點故障或停電的短信到工作人員手機上。見圖1。其中冰箱內的無線傳感器采用型號為RF100T,其測溫范圍為50℃~零下50℃,測量精度達到±0.5℃,無線傳送距離放置在冰箱內可以至少達到20米,其內置電池可以連續工作3年以上。RG1000E無線網關則提供了100M網絡接口,同時支持GSM無線網絡傳輸,可以同時接收100個的RF100T無線傳感器設備的實時數據,完全滿足實際需要。對于疫苗配送過程的溫度跟蹤,通過將帶記錄功能的無線溫度傳感器放置入冷鏈包內,在疫苗放入冷鏈包的時刻啟動溫度記錄,在運輸過程中按照一定的時間間隔記錄溫度,在疫苗配送完成后,通過無線網關將溫度傳感器內的數據自動下載到服務器。全區24個接種點的所有冰箱內均安裝了RF100T無線溫度傳感器設備,并通過RG1000E無線網關實時傳輸數據到疾控中心服務器,在疾控中心內部網絡的所有電腦上,均可以通過瀏覽器的方式訪問,根據權限可以查詢到各接種點的冰箱實時溫度數據和歷史溫度數據。圖2示鄞州區某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接種門診冷鏈設備某段時間溫度曲線。
3應用效果
運用物聯網技術建設疫苗全流程冷鏈監測系統,在疫苗冷鏈工作中具有如下優勢:①相比較于人工記錄而言,利用物聯網技術進行溫度監測是實時的,RFID在不停的采集溫度數據并自動記錄,每一個疫苗冷鏈冰箱均有一條屬于自己的溫度曲線,數據真實、準確、有效;②疫苗存放在冷庫或冰箱時,RFID會把實時的溫度信息傳送到監測系統中,管理人員即使坐在辦公室或休息在家,只要登陸系統或訪問互聯網網址,就能獲悉冷鏈設備實時溫度,管理人員不必再實地查看冷鏈設備溫度;③當冷鏈車出發送苗始,放入冷鏈包的RFID在忠實地記錄著疫苗溫度的變化,送苗結束可以獲得完整的送苗過程中的溫度監測曲線,解決了疫苗配送過程中的冷鏈監測問題;④工作人員即使休息在家,亦無需擔心冷鏈室冰箱溫度失控,假如冰箱溫度超過規定設置(常溫2℃~8℃;低溫零下18℃~零下22℃),系統會自動告警,發送短信到工作人員手機。工作人員接到短信,可及時采取相關措施,保障疫苗冷鏈安全;⑤便于日常工作質量管理,區疾控中心需檢查和督導基層冷鏈管理工作質量時,登錄系統就一目了然,可看到各鎮(鄉、街道)接種門診冷鏈室內所有用于存放疫苗冰箱的實時溫度數據,此舉不但節省了路途的時間成本和汽車耗費成本,且可真實提高日常工作質量;⑥工作人員可從繁瑣的業務當中脫身,將精力更多地用在對特殊情況的處理及更高層次的管理。
2現場應用情況
2012年在華慶油田G123-164等4口井完成了現場安裝,實現了動液面在線連續監測,采集回放的液面波清晰可辨、計算液面較為準確、可靠。對于低產井,由于地層壓力低,地層能量不足,供液能力較差,而抽油泵排量大于地層供給量,造成深井泵出現“空抽”現象,原油中分離出的氣體增加了機械無功功率和管桿磨損。因此,如何確定低產井合理生產時間,對提高抽汲效率和節能降耗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2.1測試結果準確性分析
為驗證在線連續監測測試資料的準確性,用常規綜合測井儀進行同步測試,與在線連續監測系統測試資料進行了對比分析。測試對比數據(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兩種測試方式測試的液面差值≤38m,最大誤差率為2.8%,因此所測資料比較可靠、準確。
2.2低產油井合理生產時間探索
利用動液面在線連續監測技術可實時監測液面恢復及變化情況來摸索油井間抽工作制度。通過對G13井進行停抽液面恢復及開井生產液面連續監測,該井日產液1.07m3,泵深1335m。液面連續監測曲線(見圖1),從圖1可看出停抽后液面上升速度緩慢,95h上升387m,平均4.07m/h,開抽后液面快速下降,生產19h后液面降至1312m,開抽后9h內液面下降速度快,平均下降30m/h,9h后液面下降逐步變緩,平均下降13m。開抽后從功圖看出,剛開始功圖充滿度較好,9h后(液面1199m)開始出現輕微供液不足,后逐步變差。通過對該井進行液面監測后,確定該井沉沒度應在120m以上,此時油井功圖飽滿,供液充足,油井合理間抽時間確定為5h~6h,試驗效果(見表2),實施后與全開時日產液量相差不大,泵效明顯提高,日耗電量減少50kW•h。
2環境監測中生物傳感技術的應用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及生物技術的快速發展,作為一個逐漸形成的新型科技領域,生物傳感器是一種具有特殊性的化學傳感器,是通過結合生物感應元件的專一性和一個能夠產生和待測物濃度成比例的信號傳導器的分析裝置。生物傳感技術的工作原理主要取決于生物敏感元件和待測物質之間的作用,利用這種方式,可以將待測對象沖電子組分內檢測出來并進行可測量電子信號的轉變。生物傳感技術具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產生的生物學反應具有特異性及多樣性,因此可以進行全部生物物質檢測傳感器的制作;第二,這種技術相比其他生物技術,操作過程中無需進行試劑的添加,因此具有操作簡單、快捷及精確的特點,同時還可以進行多次應用;第三,這種技術可以進行不間斷地分析及聯機工作。環境監測水體內的BOD、有機磷、酶及NO3-。通過生物傳感技術進行BOD測定儀的制作,這件儀器可以對水中BOD含量進行直接測量。溶液、有機介質內的酶類化合物的件檢測可以通過酶電極安培傳感器進行準確檢測,生物催化劑可以通過不同的NO3-還原酶進行制作,水中NO3-含量的測定可以利用電流測量的生物傳感裝置進行測定。在環境監測中生物傳感技術也要進行大氣內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含量與濃度進行分析。點位傳感器的制作可通過自養微生物與氧電極進行有效制作,起到多種離子、與揮發性酸的抗干擾作用,并對大氣環境內二氧化碳含量進行不間斷自動在線分析,這種技術具有較高的靈敏度。安培型生物傳感器的制作主要硫桿菌屬與氧電極進行有效制作,這種設備可以進行酸雨酸霧樣品內二氧化硫含量的檢測,微生物傳感器主要通過多孔氣體滲透膜、固定化硝化細菌及氧電極合成,可以對樣品內亞硝酸鈉含量進行測定。
(2)跨段監測和跨段故障掃描。通過對無源光器件或在光纜跨接處跳纖,就能夠實現監測多段連續的光纖線路的遠距離在線或者空閑纖芯的工作,針對不同的監測方式,則必須要根據實際的情況對檢測的方法進行重新的設計,以實現跨段監測,在線監測只能測試一段業務信號,不能實現跨段監測,只能實現跨段故障掃描,當使用在線檢測模式的時候,由于OTDR故障檢測信號和業務信號共用纖芯,跨段設計需要在跨段點上增加兩套無源的波分復用設備(FCM),使測試信號可以旁路。上面介紹的所有的測試方法,空閑芯檢測方法不影響相關光纖的正常工作,也不會對相關的傳輸信號造成干擾,系統的穩定性高,且構造比較簡單,性價比高,且空閑芯檢測支持跨段監測和跨段故障掃描,能夠擴大監測的范圍,因此,當前這種方法應用得最多。
2光纜通信監測系統的硬件平臺
光纜通信檢測系統式整個電力通信網絡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子系統,為了確保電力通信系統的正常運行,因此應該有一個個系統能夠對大規模的光纖網絡資源進行管理和維護,且應該支持多級管理和維護,以保證系統運行的穩定性。
(1)一級監控中心。一級監控中心主要負責大區域的監測,去監測多級多層的光纜網絡,并且要有一個與檢測規模相對應的監測中心,數據通信網可以將各級的監控中心有效的連接起來,并且將他們各自監測到數據傳送到總的監測中心,然后對故障進行分析判斷,并生成統計報表。
(2)二級監控中心是一級監控中心下面的一個子系統,它主要負責一定區域內的光纖通信監測系統,對這個區域之內的光纜網絡進行自動的監測、進行故障定位、數據管理等,并且接收來自相關監測站點的告警信號和相關的數據,對發生的故障進行有效的統計和處理,并且生成報表。
(3)遠方監測單元。遠方監測單元主要是實現對相關纖芯的監測,并對監測的數據進行采集,然后根據采集的數據繪制出數據曲線,然后進行初級的分析,根據分析的結果對光纜線路進行遠程的控制等工作,通過DCN與上一級別的監控中心數據服務器的通信,支持上級監測中心對本監測站的光纜和RTU設備實施監測和管理功能。主控單元:主控制單元主要指的是遠方監測單元的主控制板,或者是負責遠方監測單元監測控制和數據通信的一個服務中心,它具有網絡接口,以便于更好的進行數據的交換,進行遠程測試等工作;光切換單元:主要有兩種,分別是機械式光路切管開關和電磁式光路切管開關,機械式光路切管開關穩定性好,且抗干擾,但是它的精度比較低,電磁式光路切管開關精度高、體積小、抗震性好,且不耗電不發熱,對于降低整個遠方監測單元的發熱有幫助。
(4)光纜自動監測系統的最大監測距離計算。實際上,光纜自動檢測系統的最大監測距離就是OTRD的極限有效檢測距離,因為在傳輸的過程中可能會有光纜熔接頭損耗、傳輸衰耗等因素,所以它的最大有效傳輸距離應該考慮這些因素。
(5)波分復用模塊。波分復用模塊主要是由光合波器和光濾波器等這些光纖被動元件組成的,針對和纖在線測試方式,FCM可以將OTDR故障掃描信號波與業務信號波耦合在一起注入到受測光纖中。通過在遠端光纜交叉點上設置FCM,可以實現跨段在線故障掃描。
2電力通信監測系統的軟件構成
(l)實時數據庫和管理數據庫:實時數據庫負責實時的數據處理,體現了及時性。管理數據庫負責對歷史數據進行分析處理,不斷總結,為科學監測提供詳細的數據支持;(2)電力通信監測系統軟件的應用平臺:調度應用平臺、圖形數據處理平臺、運行管理平臺,通過這些平臺實行對電力網作者簡介:程巖(1980.1一),吉林四平人,職稱:講師,碩士研究生,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專業,研究方向:職能測控技術。絡的監控和管理。通過對終端數據的實時監測,數據分析,及時發現故障并解決問題,保障電力網絡系統的安全運行;通過系統的升級,提高效率和電力網絡的管理水平;根據終端傳輸回來的數據,軟件可以進行數據分析,找到故障的原因和位子,及時通知電力網絡的管理人員。在管理人員未采取措施之時,迅速作出反應,避免大的電力網絡事故的發生,確保電力網絡的安全。
在環境監測信息管理中,計算機技術的運用主要是實現對收集到的相關信息進行數據的錄入、修改以及查詢、處理等,形成對環境監測數據的備份、恢復等存儲管理,在對數據進行初級的處理之中,形成自帶軟件的數據計算、統計以及簡單的數據分析,從而為數據計算的準確性提供有效的幫助,可以有效地提高環境監測中數據運用的整體效率。
1.2實現監測數據的共享
通過計算機技術的融入,形成對數據共享的管理模式。尤其是在建立局域網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內部網絡系統的方式,將監測到的環境指標與數據,通過文件共享、遠程控制等方式,增強對數據共享的使用能力。不同部門可以形成對數據的共享模式,增強整個數據交流與處理的能力,并實現計算機操作模式下的無紙化辦公模式。
1.3數據的有效性
通過計算機信息技術的融入,環境保護部門對于監測到的環境相關數據,環保部門通過網站、新聞媒介以及其他的方式,將環境信息進行有效的。從而有利于大眾對環境監測信息的攝取,對于環境質量數據信息,在計算機技術的處理下,形成整理、分析、定期向環保部門傳輸的方式,能準確地傳達有關的環境信息。
2計算機技術在環境監測信息管理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2.1監測數據處理能力相對較低
在對環境監測中收集到的信息內容,不管是在有計算機運用的部門,還是部門完全實現計算機管理,在數據的類型、格式、結構、存儲方式還沒有形成規范化的運用,雖然在局域網的操作模式中,還是不能對整個監測數據形成有力的運用。譬如,在水質檢測中,對于某一個監測斷面的監測數據通過文本形式存放,在進行質量控制的過程中,要對斷面污染狀況進行分析,就不能從中獲取準確的數據,要重新錄入,這樣就增加了整個工作量,不能充分發揮出數據的有效性。
2.2計算機綜合管理還存在弊端
在計算機技術的管理中,有些計算機網絡還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由于在操作過程中,對于硬盤數據的訪問相對頻繁,在使用文件設置的過程中,就不能對整個硬盤數據形成共享的模式。這樣可以在沒有權限的情況下,對數據進行復制、修改等,造成網絡管理的安全不強,容易造成網絡病毒甚至是黑客的侵入,從而導致監測數據的喪失或者相關數據的泄密,產生更大的不良影響。
3計算機技術在環境監測信息管理中的應用
3.1整體技術的控制因素
由于生態環境質量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開展區域生態環境質量評價要求快速、準確、合理。同時由于生態環境質量與植被、大氣、水、噪聲等多種因素密切相關,需要一種快速有效的技術計算出生物豐度指數、NDVI指數、植被覆蓋度指數、水網密度指數、環境質量指數、污染負荷指數和生態環境質量指數來描述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并制定相關的對策。所以,根據《生態環境質量評價規范》,采用遙感和GIS技術,開發一個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業務化運行系統勢在必然。然而,經過調研,國內外雖然已經大規模的應用GIS和遙感技術進行生態環境質量評價,但成熟的、業務化運行的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系統卻寥寥無幾。即使有也過分偏重于GIS,功能相對比較單一,大部分僅限于生態環境信息的查詢與統計以及一些基本的GIS功能,不具備如圖像裁剪、鑲嵌、圖像變換、幾何糾正、分類等遙感數據加工和信息提取功能,而數據加工和信息提取在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業務中必不可少,它為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業務提供了有效的數據信息保障。
3.2數據一體化管理與共享
3.2.1數據互操作
遙感圖像分析功能可以被用來作為一個核心組件和GIS的集成,我們必須解決數據在兩個平臺之間的互操作性問題。要注意兩個方面的問題:首先,遙感數據和GIS數據存儲都支持的標準格式。由于需要借助標準文件格式,處理過程變得復雜;其次,兩種系統都支持對方的文件格式。這種方式不需要對已有文件進行格式轉換,處理起來更方便。
3.2.2柵矢數據集中和分布式管理
遙感數據通常以柵格數據存放,而GIS數據通常為矢量格式,在一體化存儲方案中,同時支持兩種文件格式,并支持分布式管理。
3.2.3基于服務的企業級共享
遙感影像獲取成本相對較高,且需要占用較大的存儲空間,如果為每一用戶都單獨配備相應的影像將需要花費較大的代價。而遙感影像的使用特點是多個用戶經常在同一幅影像上進行相應操作,也就是以共享方式使用影像。因此基于WebServices的共享方式能集中利用服務器的軟、硬件資源,方便終端用戶的使用。
3.3柵矢數據集中和分布式管理
ArcGIS的核心數據模型Geodatabase,它是按照一定數據規則來存儲空間數據或屬性數據,并實現多源空間數據的放縮式管理;它也是一種較好的遙感與GIS數據一體化儲存模型;它分為三個層級:FileBasedGeodatabase、PersonalGeodatabase、Enterprise(SDE)Geodatabase。其中Enterprise(SDE)Geodatabase支持分布式管理與儲存,如圖1所示ENVI完全支持ArcGISGeodatabase各個級別的讀寫,在ENVI、ENVIZoom、ENVIEX中都可以通過菜單RemoteConnectionManager打開相應的面板,也可以通過SavetoArcGISGeodatabase菜單將數據保存到Geodatabase。
3.4生態環境質量評價
經過圖像裁剪、增強、幾何糾正、圖像變換、圖像分類以及分類后處理幾個步驟后,獲得研究區域圖像分類圖。結合數據庫中各個地類匹配關系、侵蝕度級別以及各個指數歸一化指數,分別計算NDVI指數、生物豐度指數、環境質量指數、水網密度指數、植被覆蓋度指數、生態環境質量指數和污染負荷指數,并將計算結果以專題圖的形式表現出來。生態環境質量評價菜單包括以下子菜單,分別是新建評價區域圖層、歸一化系數配置生態環境狀況指數、生物豐度指數、水網密度指數、植被覆蓋指數、環境質量指數等。
在網絡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論文基于網絡的計算機應用已經成為發展的主流。政府、教育、商業、金融等機構紛紛聯入Internet,全社會信息共享已逐步成為現實。然而,近年來,網上黑客的攻擊活動正以每年10倍的速度增長。因此,保證計算機系統、網絡系統以及整個信息基礎設施的安全已經成為刻不容緩的重要課題。
1防火墻
目前防范網絡攻擊最常用的方法是構建防火墻。
防火墻作為一種邊界安全的手段,在網絡安全保護中起著重要作用。其主要功能是控制對網絡的非法訪問,通過監視、限制、更改通過網絡的數據流,一方面盡可能屏蔽內部網的拓撲結構,另一方面對內屏蔽外部危險站點,以防范外對內的非法訪問。然而,防火墻存在明顯的局限性。
(1)入侵者可以找到防火墻背后可能敞開的后門。如同深宅大院的高大院墻不能擋住老鼠的偷襲一樣,防火墻有時無法阻止入侵者的攻擊。
(2)防火墻不能阻止來自內部的襲擊。調查發現,50%的攻擊都將來自于網絡內部。
(3)由于性能的限制,防火墻通常不能提供實時的入侵檢測能力。畢業論文而這一點,對于層出不窮的網絡攻擊技術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因此,在Internet入口處部署防火墻系統是不能確保安全的。單純的防火墻策略已經無法滿足對安全高度敏感部門的需要,網絡的防衛必須采用一種縱深的、多樣化的手段。
由于傳統防火墻存在缺陷,引發了入侵檢測IDS(IntrusionDetectionSystem)的研究和開發。入侵檢測是防火墻之后的第二道安全閘門,是對防火墻的合理補充,在不影響網絡性能的情況下,通過對網絡的監測,幫助系統對付網絡攻擊,擴展系統管理員的安全管理能力(包括安全審計、監視、進攻識別和響應),提高信息安全基礎結構的完整性,提供對內部攻擊、外部攻擊和誤操作的實時保護。現在,入侵檢測已經成為網絡安全中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在各種不同的網絡環境中發揮重要作用。
2入侵檢測
2.1入侵檢測
入侵檢測是通過從計算機網絡系統中的若干關鍵點收集信息并對其進行分析,從中發現違反安全策略的行為和遭到攻擊的跡象,并做出自動的響應。其主要功能是對用戶和系統行為的監測與分析、系統配置和漏洞的審計檢查、重要系統和數據文件的完整性評估、已知的攻擊行為模式的識別、異常行為模式的統計分析、操作系統的審計跟蹤管理及違反安全策略的用戶行為的識別。入侵檢測通過迅速地檢測入侵,在可能造成系統損壞或數據丟失之前,識別并驅除入侵者,使系統迅速恢復正常工作,并且阻止入侵者進一步的行動。同時,收集有關入侵的技術資料,用于改進和增強系統抵抗入侵的能力。
入侵檢測可分為基于主機型、基于網絡型、基于型三類。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英語論文已經開發出一些入侵檢測的產品,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產品有ISS(IntemetSecuritySystem)公司的Realsecure,NAI(NetworkAssociates,Inc)公司的Cybercop和Cisco公司的NetRanger。
2.2檢測技術
入侵檢測為網絡安全提供實時檢測及攻擊行為檢測,并采取相應的防護手段。例如,實時檢測通過記錄證據來進行跟蹤、恢復、斷開網絡連接等控制;攻擊行為檢測注重于發現信息系統中可能已經通過身份檢查的形跡可疑者,進一步加強信息系統的安全力度。入侵檢測的步驟如下:
收集系統、網絡、數據及用戶活動的狀態和行為的信息
入侵檢測一般采用分布式結構,在計算機網絡系統中的若干不同關鍵點(不同網段和不同主機)收集信息,一方面擴大檢測范圍,另一方面通過多個采集點的信息的比較來判斷是否存在可疑現象或發生入侵行為。
入侵檢測所利用的信息一般來自以下4個方面:系統和網絡日志文件、目錄和文件中的不期望的改變、程序執行中的不期望行為、物理形式的入侵信息。
(2)根據收集到的信息進行分析
常用的分析方法有模式匹配、統計分析、完整性分析。模式匹配是將收集到的信息與已知的網絡入侵和系統誤用模式數據庫進行比較,從而發現違背安全策略的行為。
統計分析方法首先給系統對象(如用戶、文件、目錄和設備等)創建一個統計描述,統計正常使用時的一些測量屬性。測量屬性的平均值將被用來與網絡、系統的行為進行比較。當觀察值超出正常值范圍時,就有可能發生入侵行為。該方法的難點是閾值的選擇,閾值太小可能產生錯誤的入侵報告,閾值太大可能漏報一些入侵事件。
完整性分析主要關注某個文件或對象是否被更改,包括文件和目錄的內容及屬性。該方法能有效地防范特洛伊木馬的攻擊。
3分類及存在的問題
入侵檢測通過對入侵和攻擊行為的檢測,查出系統的入侵者或合法用戶對系統資源的濫用和誤用。工作總結根據不同的檢測方法,將入侵檢測分為異常入侵檢測(AnomalyDetection)和誤用人侵檢測(MisuseDetection)。
3.1異常檢測
又稱為基于行為的檢測。其基本前提是:假定所有的入侵行為都是異常的。首先建立系統或用戶的“正常”行為特征輪廓,通過比較當前的系統或用戶的行為是否偏離正常的行為特征輪廓來判斷是否發生了入侵。此方法不依賴于是否表現出具體行為來進行檢測,是一種間接的方法。
常用的具體方法有:統計異常檢測方法、基于特征選擇異常檢測方法、基于貝葉斯推理異常檢測方法、基于貝葉斯網絡異常檢測方法、基于模式預測異常檢測方法、基于神經網絡異常檢測方法、基于機器學習異常檢測方法、基于數據采掘異常檢測方法等。
采用異常檢測的關鍵問題有如下兩個方面:
(1)特征量的選擇
在建立系統或用戶的行為特征輪廓的正常模型時,選取的特征量既要能準確地體現系統或用戶的行為特征,又能使模型最優化,即以最少的特征量就能涵蓋系統或用戶的行為特征。(2)參考閾值的選定
由于異常檢測是以正常的特征輪廓作為比較的參考基準,因此,參考閾值的選定是非常關鍵的。
閾值設定得過大,那漏警率會很高;閾值設定的過小,則虛警率就會提高。合適的參考閾值的選定是決定這一檢測方法準確率的至關重要的因素。
由此可見,異常檢測技術難點是“正常”行為特征輪廓的確定、特征量的選取、特征輪廓的更新。由于這幾個因素的制約,異常檢測的虛警率很高,但對于未知的入侵行為的檢測非常有效。此外,由于需要實時地建立和更新系統或用戶的特征輪廓,這樣所需的計算量很大,對系統的處理性能要求很高。
3.2誤用檢測
又稱為基于知識的檢測。其基本前提是:假定所有可能的入侵行為都能被識別和表示。首先,留學生論文對已知的攻擊方法進行攻擊簽名(攻擊簽名是指用一種特定的方式來表示已知的攻擊模式)表示,然后根據已經定義好的攻擊簽名,通過判斷這些攻擊簽名是否出現來判斷入侵行為的發生與否。這種方法是依據是否出現攻擊簽名來判斷入侵行為,是一種直接的方法。
常用的具體方法有:基于條件概率誤用入侵檢測方法、基于專家系統誤用入侵檢測方法、基于狀態遷移分析誤用入侵檢測方法、基于鍵盤監控誤用入侵檢測方法、基于模型誤用入侵檢測方法。誤用檢測的關鍵問題是攻擊簽名的正確表示。
誤用檢測是根據攻擊簽名來判斷入侵的,根據對已知的攻擊方法的了解,用特定的模式語言來表示這種攻擊,使得攻擊簽名能夠準確地表示入侵行為及其所有可能的變種,同時又不會把非入侵行為包含進來。由于多數入侵行為是利用系統的漏洞和應用程序的缺陷,因此,通過分析攻擊過程的特征、條件、排列以及事件間的關系,就可具體描述入侵行為的跡象。這些跡象不僅對分析已經發生的入侵行為有幫助,而且對即將發生的入侵也有預警作用。
誤用檢測將收集到的信息與已知的攻擊簽名模式庫進行比較,從中發現違背安全策略的行為。由于只需要收集相關的數據,這樣系統的負擔明顯減少。該方法類似于病毒檢測系統,其檢測的準確率和效率都比較高。但是它也存在一些缺點。
3.2.1不能檢測未知的入侵行為
由于其檢測機理是對已知的入侵方法進行模式提取,對于未知的入侵方法就不能進行有效的檢測。也就是說漏警率比較高。
3.2.2與系統的相關性很強
對于不同實現機制的操作系統,由于攻擊的方法不盡相同,很難定義出統一的模式庫。另外,誤用檢測技術也難以檢測出內部人員的入侵行為。
目前,由于誤用檢測技術比較成熟,多數的商業產品都主要是基于誤用檢測模型的。不過,為了增強檢測功能,不少產品也加入了異常檢測的方法。
4入侵檢測的發展方向
隨著信息系統對一個國家的社會生產與國民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大,再加上網絡攻擊者的攻擊工具與手法日趨復雜化,信息戰已逐步被各個國家重視。近年來,入侵檢測有如下幾個主要發展方向:
4.1分布式入侵檢測與通用入侵檢測架構
傳統的IDS一般局限于單一的主機或網絡架構,對異構系統及大規模的網絡的監測明顯不足,再加上不同的IDS系統之間不能很好地協同工作。為解決這一問題,需要采用分布式入侵檢測技術與通用入侵檢測架構。
4.2應用層入侵檢測
許多入侵的語義只有在應用層才能理解,然而目前的IDS僅能檢測到諸如Web之類的通用協議,而不能處理LotusNotes、數據庫系統等其他的應用系統。許多基于客戶/服務器結構、中間件技術及對象技術的大型應用,也需要應用層的入侵檢測保護。
4.3智能的入侵檢測
入侵方法越來越多樣化與綜合化,盡管已經有智能體、神經網絡與遺傳算法在入侵檢測領域應用研究,但是,這只是一些嘗試性的研究工作,需要對智能化的IDS加以進一步的研究,以解決其自學習與自適應能力。
4.4入侵檢測的評測方法
用戶需對眾多的IDS系統進行評價,評價指標包括IDS檢測范圍、系統資源占用、IDS自身的可靠性,從而設計出通用的入侵檢測測試與評估方法與平臺,實現對多種IDS的檢測。
4.5全面的安全防御方案
結合安全工程風險管理的思想與方法來處理網絡安全問題,將網絡安全作為一個整體工程來處理。從管理、網絡結構、加密通道、防火墻、病毒防護、入侵檢測多方位全面對所關注的網絡作全面的評估,然后提出可行的全面解決方案。
綜上所述,入侵檢測作為一種積極主動的安全防護技術,提供了對內部攻擊、外部攻擊和誤操作的實時保護,使網絡系統在受到危害之前即攔截和響應入侵行為,為網絡安全增加一道屏障。隨著入侵檢測的研究與開發,并在實際應用中與其它網絡管理軟件相結合,使網絡安全可以從立體縱深、多層次防御的角度出發,形成人侵檢測、網絡管理、網絡監控三位一體化,從而更加有效地保護網絡的安全。
參考文獻
l吳新民.兩種典型的入侵檢測方法研究.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2;38(10):181—183
2羅妍,李仲麟,陳憲.入侵檢測系統模型的比較.計算機應用,2001;21(6):29~31
3李渙洲.網絡安全與入侵檢測技術.四川師范大學學報.2001;24(3):426—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