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28 15:57:3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保險學本科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尤其是本科層次的醫療保險專業人才培養,不應以學術型和研究型人才培養為目的,而應定位于實踐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以滿足社會需求為專業發展目標,強化學生的相關理論知識的應用能力與實踐能力。其中,實踐性教學環節是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途徑。然而現有的醫療保險教學模式長期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多數院校至今仍主要側重于書本理論知識的傳授,實踐教學極為薄弱。
1 醫療保險專業本科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 缺乏實踐操作能力強的專業教師、實操指導性強的教材和模擬軟件。
(1)缺乏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專業教師。
首先,目前大部分醫療保險專業教師都是“從學校到學校”。由于目前的就業問題嚴峻,很多醫療保險專業的畢業生都選擇通過繼續深造以留在高校, “躋身”高校教師行列。
因此,這些教師是沒有在專業實際部門工作的經歷或實踐的,雖然具有很高的專業理論水平,但是實踐領會與操作能力則明顯不足。在這方面,國外政界和教育教師界人力資源的自由流動為專業教育實踐環節的師資問題提供了較好的解決通道。[1]而在我國,由于體制原因、學歷要求等,有實踐能力的人才或有政策實踐的專家由于沒有高學歷而無法從教。
其次,醫療保險專業的交叉性造成了教師專業能力與實踐教學需要存在一定的差距。醫療保險需要教師既具有扎實的保險專業知識,又具有深厚的醫學底蘊。而某些院校醫療保險專業教師主要來自臨床醫學專業,這些教師有著深厚的醫學知識,但只有少數教師有過保險公司實踐經歷,多數教師對醫療保險專業知識了解有限,缺乏醫療保險的實踐經驗;另一個極端是,專業教師都來自于金融保險專業,有著深厚的金融保險學功底但缺乏一定的醫學知識。這些教師都很難將醫學知識和醫療保險實務有效結合。
(2)缺乏實踐性較強的專業教材和模擬軟件。
目前,醫療保險專業的核心課程中一般涵蓋了保險學、醫療保險學、社會保障學、人身保險學、健康保險學、醫院管理等課程。這些課程教材數量多,更新速度快,但是偏重于理論知識的介紹和管理條例的羅列。有些教材雖然名為“××理論與實務”,但是實務部分一般僅陳述某省市的醫療保險政策或者某商業醫療保險公司的條例、細則,缺乏實際操作內容的介紹和指導,缺乏相關案例的討論啟示與實踐延伸。
此外,醫療保險專業在許多高校并未配備實驗室或者與其他專業共用實驗室,并且各大高校在醫療保險實操模擬軟件的引進和開發方面投入過少。
1.2 缺乏專業教育基地和實踐教學基地。
由于醫療保險專業的特殊性,其專業教育基地和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顯得尤為重要。目前,醫療保險專業理論教學體系發展較為完善,而實踐教育教學體系建設卻顯得有些力不從心,其主要表現就是缺乏專業實踐教育教學基地。學生在掌握相關理論知識后無法在實踐中得到進一步的認知和領會,這是各大高校普遍面臨的問題。專業實踐教育教學基地的匱乏造成了培養出來的學生理論知識水平和實際操作能力、理性認知和感性了解與實際情況存在較大差異,從而造成培養出來的學生無法較快地適應市場發展和需求。
1.3 實踐課程設置層次不清、實踐內容缺乏連貫性和遞進性實踐課程教學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必須按照教學發展的規律循序漸進地開展組織實踐教學,為學生提供相互承接、相互聯系的實踐課程。然而,現在部分高校開設的實踐課程沒有統一的、相互聯系的、遞進的、完整的實踐計劃和安排,造成教學混亂的局面,實踐課程教育的重點容易被學生和教師忽視,造成實踐課程被“混著過”,這些不利于實踐課程核心價值的體現和拓展,進一步造成了學生應付實踐課、教師胡亂安排實踐課的現象。[2]為了進一步培養符合市場要求的復合型人才,各大高校紛紛開設與醫療保險業相關的實踐課程,如去醫院醫保科、商業保險公司等實操性實習單位熟悉相關專業崗位的職責及辦事流程,開展醫保政策實操手冊的學習,進行
數據處理軟件的上機實驗等。而這一類的實驗操作課程由于沒有統一、完整的教學安排,大部分支離破碎、流于形式,實際教學質量并不高,也未達到預期的目的。
2 醫療保險專業本科實踐教學內容體系的設計思路。
2.1 醫療保險專業本科實踐教學應具備的條件。
(1)“雙師”隊伍建設。
醫療保險專業教學不僅僅是理論知識的傳授,同時包括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因此,要求授課教師既精通醫療保險專業理論知識,同時又要熟悉醫療保險業務,如醫療保險產品分析、醫療保險計劃設計、醫療保險核保理賠、醫療保險產品營銷等。然而,由于教學任務和科研任務的雙重壓力,一般的專職教師很難達到這樣的要求。所以,在師資配備時,可以考慮安排“雙師”教學,即醫療保險專業理論課程部分由專業教師承擔,而實訓教學,尤其是課外實訓教學部分由保險公司相關專業人員負責。[3]“雙師”教學既有利于專業教師專心負責和深化理論教學、從而減輕壓力,也有利于讓學生接受一線專業人員最直接、最權威的指導,親身體驗醫療保險實務操作流程,加強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避免出現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現象。另外,各院校要考慮培養具有“雙師”特征的專業教師。例如,將現有的專業教師分批送到相關崗位去接受一定時間的培訓,回校后便可勝任醫療保險專業相關課內實訓教學活動的開展,同時也有利于避免完全依賴外界師資力量的尷尬局面。
(2)實踐教學基地建設。
社會醫療保險實踐教學可以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建立校內實踐基地和校外實習基地。在校內通過對現有資源的整合利用,建立包括實訓實驗室、多媒體教室等,進行崗位模擬、現場討論、計算機模擬操作等教學。在校外,各大高校應當積極與企事業單位(如醫院醫保科、政府醫保局、商業保險公司等)、民間團體(如醫療保險協會等)合作,將其建設為長期實踐基地,定期組織學生去參觀、學習和交流,從而提高學生的社會實物參與度和社會問題認知程度。另外,還應當聯系相關企事業單位,了解相關單位在未來發展的知識需求和人才需求,根據市場需要培育滿足企業發展目標與學生發展目標的人才。此外還應加強與外界交流,建立多種渠道,及時為專業學生提供更全面的市場信息和社會信息,以便學生在大學四年的時光里做出更好的安排和計劃。
(3)實踐教學資料的準備。
實踐教學需要有與之相配套的實踐教學指導教材、實踐模擬操作軟件等資料。體現出各部分實踐教學的目的和要求、實踐的方式及手段、實踐教學效果的考核和評價辦法。根據需要編制實踐教學指導教材一部,教學軟件可以通過外購或其他途徑取得。
2.2 醫療保險專業本科實踐教學的形式。
(1)課堂實踐教學。
醫療保險專業本科課堂實踐教學內容分為基礎理論和基本制度兩個部分。在介紹基本理論知識時,由于側重于對基本理論知識的理解,可以采用案例討論的形式進行,具體形式可以小組討論,也可以雙方辯論的形式進行;在基本制度運用階段,其實踐內容應側重于加深學生對基本制度的理解以及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這部分內容著重培養學生的溝通協調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等基本的工作能力。因此,在內容設計上應能夠體現社會醫療保險職位的特點。可以按照醫療保險的職位設計實踐內容,在實踐過程中運用模擬實際職位手工操作與軟件操作相結合的方式進行。[4]具體做法是:提供固定場所建立模擬職場和實訓室,引進保險公司的經營管理制度進行課堂教學企業化管理試點,裝備模擬保險流程各環節的專業教學軟件。
(2)校園實踐教學。
在學校模擬保險企業等開展有關活動,培養學生的保險文化和職業素養。組織辯論會、演講會等,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公關能力,培養其團隊意識和吃苦耐勞精神,增強學生獨立處理問題和適應保險市場的社會競爭能力。通過各種公開和內部的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知識競賽,普及相關知識。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5]還可以組織專業學生在校內向同學開展大學生醫療保險制度、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制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等政策咨詢服務。
科研和創新活動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技競賽也是醫療保險專業本科實踐教學的一種形式,是實現創新教育的有效載體,是展現高校教育教學質量的平臺。[6]科技競賽特別是國家教育部等主辦的學科競賽,對于推動醫療保險專業教學建設和教學改革,促進教學與科研的結合,促進素質教育的實施,激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協作精神和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等諸多方面具有積極意義。醫療保險專業要倡導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挑戰杯”、“新苗計劃”、“未來學術之星”等校級大學生科研課題、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等各類科研比賽項目。
(3)社會實踐教學。
校外綜合實習部分結合學生畢業實習進行。
目前,醫療保險專業社會實踐中的醫學實踐未受到足夠的重視。醫療保險專業開設醫學課程是專業工作的需要,但實際教學中總認為知道一些臨床醫學知識即夠用,忽視臨床操作技能訓練。因此,作為一個完整的校外實踐,醫院臨床實習是必不可少的。醫療保險專業本科的社會實踐部分應建立醫院臨床實習和保險公司、醫保部門“雙實習”制度。[7]社會實踐教學的具體做法是:根據醫療保險專業的課程特點可以選擇醫院、醫保中心、商業保險公司作為其校外實習基地,由實習單位教師指導學生從事具體的工作。其內容應體現社會醫療保險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一般按照實際的工作程序安排實習的內容,以鍛煉學生各方面的能力為主,具體內容和程序可與實習基地教師合作確定。力求使學生在實習期間有良好的實習效果,獲得實習單位好評,為畢業生就業創造條件,實現實習后直接與實習單位簽約就業。
(4)各實踐環節可以相互聯系、相互滲透。
實踐教學課程設置應當有明確的目標和計劃,按照不同年級學生的能力特點和專業知識水平進行安排,可將醫療保險專業理論教學環節、實踐教學環節、畢業論文緊密結合起來。通過專業認知實踐、課程實踐教學、獨立實驗課、專業課題調研課、相關職業技能培訓、畢業實習等形式,開展課內外相關實習課程,課程內容層層遞進、相互聯系,形成整個專業實習課程整體流程,培養出實操能力強、學習能力強、專業與市場對口的學生。[8]
1)理論課程與實踐結合。如《社會調查方法》這門課主要由操作性和綜合設計性實訓項目組成。綜合設計性實訓項目要求學生完成一項實驗課題,主要目的是運用所學理論知識,針對醫療保險改革中的熱點問題,設計問卷并進行
統計分析。每學期的第 1 周布置下去,第 1 7 周上交,學生可自行組成小組、自行選擇課題方向、設計問卷、發放和回收問卷、做統計分析,最后撰寫實驗報告。
2)畢業論文與實踐的結合。如:承擔了校級科研項目的同學,由于有科研項目任務,因此會組織其他學生作為小組成員,利用暑期或平時的實踐課程進行問卷調查,然后進行統計分析,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和對策,最終各位小組成員完成這個項目的子課題并分別作為各自畢業論文的選題,從而較為成功地將學生科研與畢業實習、畢業論文有機結合起來。
2.3 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
對課程的考核應當體現理論知識的掌握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兩個方面。可以結合課堂內外的教學采用“過程評價+考試考核”綜合評價模式,考試考核學生對醫療保險學基礎理論、基本制度的掌握情況,其中過程評價主要對學生活動過程中綜合表現情況進行評價,可以根據具體的內容建立相應的評價體系。在評價過程中,可以選擇相鄰兩屆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結果進行對照,以此來評價其教學效果。
3 結語。
一個完整的醫療保險專業本科實踐教體系應包括實踐教學條件、形式和評價,而開展該專業的實踐教學內容體系的研究,將有益于全面實現專業教學目標體系,并為教學條件和實踐管理提供較為具體的科學指導。充分挖掘醫療保險專業實踐教學內容,擴展實踐教學內容在整個教學計劃中的比重,進一步完善實踐教學體系,使課堂實踐教學、校園實踐教學、社會實踐教學相互補充,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有機的整體,為學生能力的拓展和將來的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杜樂勛,張文鳴。2007 年中國醫療衛生發展報告[M].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59-60.
[2] 況成云,楊江林。公共事業管理醫療保險專業學生的素質[J].
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l(8):478-511.
[3] 藤航。我國本科醫療保險專業的課程設置及教學安排[J].西北醫學教育,2002(3):10-11.
[4] 袁杰,鄭先平,等。我國醫學院校醫療保險專業建設的理性思考[J].中醫教育,2007(1):11-13.
[5] 鄭先平,劉雅。對健康保險專業核保理賠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0(7):86-88.
1904年,《奏定大學堂章程》規定京師大學堂設立銀行及保險學門。當時,大學堂設八個分科大學(注:“分科大學”相當于今天大學下設的“學院”):經學科大學、政法科大學、文學科大學、醫科大學、格致科大學、農科大學、工科大學、商科大學。其中,在商科大學之下,設有銀行及保險學門(注:“門”相當于今天大學學院下設的“系”)、貿易及販運學門、關稅學門。根據當時的課程安排,在銀行及保險學門的主課中,有一門課程是“保險業要義”,它是所有課程中對學時要求最多的三門課程(注:這三門課程是外國語、銀行業要義、保險業要義)之一:第一年每周3學時,第二年每周4學時,第三年每周2學時,三年共18學時。從學時要求看,“保險業要義”這一門課程相當于今天大學里六門課程的容量。
1909-1910年間,京師大學堂分科大學籌辦工作緊鑼密鼓,1910年3月31日,京師大學堂分科大學舉行開學典禮。不過,鑒于師資和經費限制,《奏定大學堂章程》原定的八科46門的宏大計劃被迫大幅縮減為七科13門,它們分別是:經科大學(毛詩學門、周禮學門、春秋左傳學門)、法政科大學(法律門、政治門)、文科大學(中國文學門、外國文學門)、格致科大學(化學門、地質學門)、農科大學(農學門)、工科大學(土木工學門、采礦及冶金學門)、商科大學(銀行保險學門)。商科大學原計劃開設三門,大幅縮減之后,銀行保險學門成為僅存的碩果。
關于這一籌辦和開學過程,北京大學史料有較為詳細的記載。1909年《學部奏籌辦分科大學情形折》記載,“除醫科,須俟監督屈永秋到堂,再行妥籌辦理,計經科、法政科、文科、格致科、農科、工科、商科,分門擇要先設”。1909年《學部奏籌辦京師分科大學并現辦大概情形折》記載,“商科原分三門,現擬先設銀行保險學一門”。1910年《學部奏分科大學開學日期片》記載,“京師分科大學,迭經臣部商同大學堂總監督劉廷琛籌劃開辦事宜。…… 現在中外各科教員均已到堂,應行升學各生,業經詳加考驗,分別錄取。茲定于本月二十一日行開學禮”。經查,該“本月二十一日”為當年農歷二月二十一日,即公歷1910年3月31日。
1912年,保險學成為一門獨立學科。據1912年《民國元年所訂之大學制及其學科》記載,大學商科共設六門:銀行學門、保險學門、外國貿易學門、領事學門、稅關倉庫學門、交通學門。1913年民國政府教育部《大學規程令》對此亦作同樣規定。有學者認為,從學科設置看,商科專業比清末多了三門,保險學從銀行保險學中獨立出來,成為單獨一門,這不僅意味著保險學本身的發展,也反映了民國初年保險業的興盛以及對專業人才的需求[ 張亞光,2011:《中國近代金融學教育考探》,《貴州財經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
當時,保險學門的課程包括:經濟原論、商業數學、商業地理、商業簿記學、商業各論、財政原論、商業史、商品學、商業通論、商業經濟學、保險通論、生命保險、損害保險、決疑數學、應用統計學、商業政策、統計學、民法概論、商法、破產法、國際公法、國際私法、會計學、英語、第二外國語、實地研究。其中,“保險通論”相當于今天大學課程里的“保險學原理”,“生命保險”相當于“人壽保險”,“損害保險”相當于“財產保險”。
不僅保險學門開設保險課程,經濟學門也開設“保險學”課程。1912年《民國元年所訂之大學制及其學科》和1913年民國政府教育部《大學規程令》均規定,大學法科之經濟學門開設“保險學”課程。據《國立北京大學學科課程一覽》記載,1919-1920年度,北京大學經濟學系本科課程設有一門“保險學”,主講教師為教授(注:曾在北京大學擔任經濟學教授,并于1919年出任北大第一任教務長,1951年任北京大學校長)。據1922年《國立北京大學職員錄》記載,經濟系教授講授銀行論、貨幣論、保險學、國際金融論等課程。
除了保險學門和經濟學門,法律學門和政治學門也開設過與保險有關的課程。據《政治學系課程沿革說明書》記載,1917-1918年度,北京大學法科之政治學門開設“保險統計算學”課程。1918年《國立北京大學廿周年紀念冊》記載,北京大學法科研究所法律門設有“保險法”這一研究科目,擔任教員是左德敏教授。《法學院法律學系課程一覽》和《法學院政治學系課程一覽》記載,1935-1936年度,北京大學法學院的法律學系和政治學系均開設“保險法”課程,主講教師均為戴修瓚教授。
一、保險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高校保險專業起步普遍較晚,且開設保險專業的高等院校和科班出身的高學歷保險專業教師數量有限,故在保險學課堂教學中還存在以下有待改進的問題。
(一)教師缺乏行業實踐經驗
保險學課程實務性和綜合性較強,對任課教師的整體要求較高。為確保在投保、核保和理賠等實務性較強環節的授課更接地氣,教師理應具備一定時期的業內從業經驗或掛職鍛煉經歷,然而在應用型本科院校,有很大一部分高學歷教師從校園進校園,盡管理論知識淵博,但對保險學實務篇的認知有待加深。
(二)授課內容與人身保險、財產保險存在一定的交叉
保險學課程是保險專業學生的核心專業課程,同時該課程也是人身保險、財產保險、保險營銷學、保險公司經營管理學等課程的先導課程,因此在保險學教學內容設計和安排上不可避免會與其他課程出現一定的重復,對于任課教師而言,如何適當把握對后續相關課程的鋪墊程度也是教學的一大難點所在。
(三)教學方法以傳統講授法為主,過于單一
近年來,翻轉課堂、微課、慕課等新型教學模式層出不窮,但教學方法改革的最終執行者是教師,有很大一部分教師在自己的求學生涯和教學工作中深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加之高校教師面臨的科研壓力較大和事務性工作較多,缺乏充裕的時間和精力思考和實現教學方法的改革,多采用滿堂灌的授課模式,學生只是被動的聽、看和記筆記,尚未完全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課堂參與度均不高,教學效果差強人意。
(四)部分學生對保險專業的認知有誤
我國保險業雖然起步晚,但發展速度較快,在保險業發展歷程中存在一些不規范的現象,如保險人在高傭金的誘導下對客戶進行銷售誤導,保險公司投保理賠兩張臉等,導致人們對保險存在些許微詞。在社會輿論的影響下,部分學生被動被調劑到保險專業,一旦達到學校規定的轉專業條件,立即從保險專業轉出,而留下的學生中仍然有一部分認為自己畢業后的工作就是保險銷售,對專業認知和職涯發展認知的偏差導致了學習的熱情不高。
(五)考核方式以卷試為主,重結果輕過程
保險學課程學生總評成績一般由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兩部分構成,平時成績、期末成績占比分別在30%、70%左右,且考核方式一般為閉卷考試。期末卷面成績占比較高,即使學生平時表現平平,通過考前突擊取得高分的卷面成績亦可收獲較高的總評成績。此種考核方式不能很直觀地反映學生平時的聽課狀態和課堂參與程度,無法全方位評價一個學生的總體表現。
二、提升保險學課堂教學質量的對策建議
(一)多渠道提升教師實踐教學能力
保險學教學質量提升的關鍵在于教師,學校應努力創造條件以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一方面學校應加大對教師掛職鍛煉的支持力度,如定期安排保險學任課教師到保險公司和保險中介公司頂崗實習,在教師掛職鍛煉期間,不應為教師安排授課任務,同時要定期去掛職單位進行監督檢查,掌握教師在其單位的工作表現,避免實踐鍛煉流于形式;另一方面鼓勵業界精英通過專題講座、合作交流等形式進入保險學課堂,讓師生共同感受保險市場發展的最新動態。
(二)教師定期進行集體備課
為避免保險學和后續課程授課內容上的交叉,應用型本科院校在保險專業各專業課程教學大綱的制定上要細化,嚴格規定先修課程和后續課程的授課內容以實現有效銜接,同時授課計劃、教案等要嚴格按照教學大綱執行,此外還要鼓勵教師進行集中備課,特別是同一專業的不同專業課授課教師要定期溝通授課內容和進度,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狀態及對專業知識的理解情況。
(三)探索多元化教學方法
根據保險學不同模塊課程內容,可采用傳統講授法與案例教學法、分組討論法、核心業務仿真模擬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教學手段,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1)案例教學法。改變傳統先講授基本概念和原理,然后引入某個具體案例的授課方法,采用先對基本內容進行整體概括介紹,然后緊接著給出帶有若干個問題的案例,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去學習,尤其在保險合同的訂立、生效、履行、變更、終止和保險基本原則的講解中,若不能緊密結合實際情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將會覺得枯燥乏味和難以理解。(2)分組討論法。根據課程學習內容,提出學習討論的課題,比如“保險真的保險嗎”、“有了社保是否還需要商業保險”等等,按團隊或者學習小組在規定的時間內討論做出答案,由各組代表上臺匯報,各小組之間可以進行辯論,最后由教師對各組表現進行總體點評,此方法亦可鍛煉同學們的團隊合作能力和有效的分工,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3)核心業務仿真模擬法。傳統講授法的授課地點局限于教室,針對保險學課程實務性強的特點,可考慮將保險費率厘定、核保與理賠等模塊的授課延伸到保險實訓室完成,借助于軟件系統,模擬保險公司不同業務的工作流程,讓學生以不同的角色參與其中,切身感受保險業務的場景、工作流程及其各崗位的工作職責,以加深學生對保險實務環節的認知。(4)角色扮演法。在保險公司晨會、保險產品說明會、保險產品計劃書、核保的四次風險選擇等教學模塊,教師協同學生可以在教室設置具體場景,最大限度模擬保險從業環境,學生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角色扮演,使其身臨其境感受保險職場氛圍,讓學生在寓教于樂中完成相應模塊的教學。
(四)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最大限度消除專業偏見
【論文摘要】案例討論是保險學課程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運用互動教學方式,通過對各類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講解,加深學生對基礎理論、專業理論的掌握及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運用,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和創新能力。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通過模擬或者重現實際生活場景,使學生融入案例場景,通過討論交流觀點的教學方法,其在保險學課程教學中效果明顯。通過組織討論既可以分析各種各樣保險案例,從中總結出一般性的保險學原理,從而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或借鑒他人的思考來拓寬自己的視野,夯實相關理論知識。保險學的課程體系決定了不能只采用圍繞純理論展開的單一的教學模式,而應貼近保險實務,著力加強真實性和可操作性,以較為系統地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因此,在保險學教學中組織大量的案例討論課非常必要。
一、案例教學的特征與優勢
(一)案例教學的特征
案例教學的特征表現在:第一,真實性。真實性是案例教學的最主要特點,它所引用的事件在內容和情節上一般不是虛構的。第二,對于案例的描述重在呈現事態演變的全過程,包括期間出現的問題、隱含的矛盾以及對立的觀點、沖突。第三,案例展示的事件針對性強,每個事件都有明確的教學目的,它是一種教學材料,是為教學服務,它包含有需要學生掌握的概念、理論或方法。
(二)案例教學在保險學教學中的優勢
1 有利于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保險學經過長期的發展,其理論結構日益豐富完整,對于本科階段的非保險學專業的學生來說,很難在短時間內完全掌握駕馭基本理論。而案例能引導學生嘗試運用保險學的基本原理,真正把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起來。在案例分析中,應將注意力集中到案例事件上,以鞏固和加深對所學課程理論內容的理解。同時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教師通過觀察學生對案例的講述和評析,強調學生置身于客觀社會情境,通過具體的分析,使學生主動、獨立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達到深化理論知識的目的。
2 有助于增進師生互動。案例教學反映了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思想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講授教學模式中過于單向的信息傳遞的弊端,使教師、學生的思想通過保險案例呈現的特殊情景交織在一起。一方面,學生通過自己獨到的分析,可以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在教師的引導下,強化所學的知識;另一方面,教師通過學生在案例分析中展現出的多元化的觀點可以及時改進教學,真正做到“教學相長”。
3 有助于提高學習興趣。在教學中引入保險人引發的保險糾紛、理賠過程中的代位求償問題相關的案例,由學生扮演人、投保人等角色,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趣。在案例教學中,學生接觸、分析不同的情景,他們被要求扮演不同的角色,并設身處地從扮演的角色出發參與分析和討論,提出建設性意見。由此,學生雖然沒有親自調查和身臨其境的體驗,但結合自身的學習優勢,即原有知識和經驗背景,他們會更自覺主動地參與到互動中,通過調動過去的經驗積累激發聯想、比較、思考,從而更易于理解和把握學習內容,在對不同案例的分析過程中,悟出幾條可行性方案,為以后處理類似的情況提供參考。
二、案例討論課的實施
(一)設定案例教學目標
案例教學的目標為:第一,通過案例分析,逐步培養學生觀察和分析保險實務的能力。第二,使學生理解保險基礎理論如何運用于實踐。第三,為學生學習保險合同的訂立、保險合同糾紛、保險理賠等方面,營造與實戰極其相近的氛圍。第四,增強學生的獨立思辨能力,使學生在扮演投保人、保險人、被保險人、受益人等相應角色時能根據所面對事態的變化而尋求應對的思路。第五,通過分析不同保險業務類型、不同情景保險案例,促使學生掌握較全面的保險學基礎理論。
(二)案例討論課方案設計
在教學大綱的框架內,方案設計可根據課程內容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既可以采取課堂分組討論分析,也可以采取辯論或學生講解等形式。案例是對應章節中的基本理論而設計的。在選擇案例時,首先,要求所選案例的內容必須是以完成一定的教學目標為目的;其次,選取的案例必須具有代表性和矛盾沖突點;再次,在選擇案例時,應注意選擇范圍,案例的內容應緊密結合保險活動實踐和社會實際,盡量選擇反映我國保險領域的案例,同時也應盡可能反映當今最新的保險學理論、技術和方法;最后,內容應新穎,具有生動性和可操作性,采用篇幅應適合授課進程的要求。
(三)課堂討論的具體步驟
1 課前準備階段。學生提前查閱相關資料,收集理論依據,作好討論準備是組織成功的案例討論課的基礎,因此,在上討論課前教師就應將相關任務布置下去,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前期準備的重要性。教師組織和指導好案例分析是案例討論課的關鍵環節。首先,教師可根據案例分析中的焦點問題,引導學生了解相關理論,查閱案例相關背景資料,不僅要從理論上理解案例,而且應在具體的情境下加以把握。其次,要求學生組成若干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完成案例討論課的相關研究課題,這樣有利于促使學生集思廣益,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團隊精神。當然,也應建立必要的評分監督機制,以防止小組內部出現任務分工不均。在小組成員的具體組成上,應按照學號順序若干人一組,而不能任由學生根據自己的偏好來組織。這樣才能讓所有學生都參與其中,各組討論辨析水平也不至于相差太大。
2 課堂討論階段。課堂案例討論的任務主要包括發現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的途徑和措施。學生從自身視角剖析案例,闡述小組看法,不同意見相互辯論,形成熱烈的探討問題的氣氛,學生成為案例討論的主角。期間教師應注意把握案例討論的方向。在課堂討論中,教師應將講臺讓給學生,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教師的角色是引導學生思考、爭辯和決策,引導學生探詢案例中各種復雜的情形及其背后隱含的各種因素和發展變化的可能性。根據保險學的教學內容,課堂討論的具體形式可以有以下三種方法。
第一,辯論法。辯論是一種強烈地針對問題的正面與反面的討論,它能促使學生更加熟悉該課程的內容。教師應于辯論結束后對正反兩個辯論組分別作客觀的評估。
就辯題的內容而言,要使學生雙方在辯論賽中辯得起來、辯得下去、辯得公平,應盡可能選擇沒有定向性的辯題。在保險學中可以展開辯論的話題是非常豐富的。比如保險合同糾紛中,針對保險公司是否應該理賠,可以根據大家所持觀點的不同明確地劃分出正反兩方。雙方經過分工后可按照辯論賽的一般程序展開辯論。辯論有助于培養和提高辯證思維能力。辯論是一種“去粗存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維過程。保險學案例討論中更需要系統的辨證思考,只有借助辯證思維,才能對辯題作出全面的深刻的透視,才能準確地把握爭議點、切入點和立足點。此外,還有助于學生動手實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合作學習能力等的增強。
第二,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一種以學生發展為本,把創新精神的培養置于最重要地位的學習方式,它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態度、情感和價值觀;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圍繞保險活動的角色主要有投保人、保險人、被保險人、受益人、保險人、保險經紀人等。教師可根據案例的實際需要指定角色或由學生根據自己的偏好選擇角色扮演。要求學生結合案例的規定情景充分地展開想象把角色扮演好。比如結合保險合同的簽訂、保險理賠等環節就可以運用角色扮演法進行教學。通過角色扮演使學生明確保險活動的各參與主體的權利與義務。教師則扮演著編劇的角色,把舞臺讓給學生盡情地表演,使其成為課堂的主角。在保險產品營銷的案例教學中,充當保險人的學生應獨立地思考和解決投保人向他提出的問題,靈活運用推銷技巧、產品特點,以及必要的心理戰術等來推銷出自己的產品。扮演投保人的學生也應想方設法地了解清楚保險產品的所有問題,保險合同雙方全身心地投入到各自角色之中,真實地體驗著保險產品營銷的全過程。這種類似游戲般的體驗,促進學生能深刻地體會和認知保險學的原理和方法,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可以說是一種寓教于樂的最好方式。教師在其中的角色則是以客觀的局外人的立場出現的,主要的作用有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場景、提供背景資料、點評總結等,可見在角色扮演法中,教師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和促進者,學生才是真正的主體。
第三,模擬講授法。模擬講授法是學生模仿教師通過簡明、生動的口頭語言較系統地傳授知識,啟發學生智力的方法。其基本要求包括:科學、自主地組織教學內容;講究語言藝術;善于設問解疑,啟發受眾積極地思考;運用多種輔助教學手段,使之與講授相互補充,避免單純的講授。
3 總結評議階段。總結評議階段是保險學案例討論課的最后階段。在這個階段教師要求學生將案例與理論結合起來,歸納出一般性的理論觀點。同時教師能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幫助學生理清思路,肯定學生的思路和獨到的見解,對積極參與討論的學生給予適當表揚,形成激勵效應;并指出學生在討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不足,對基本知識和觀點作進一步的深化、拓展,在此基礎上提出尚需深入思考的問題;最后,教師要求學生寫出書面案例分析報告,從理論的高度,重新回顧、審視案例的討論經過和解決方案,達到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的效果。
總之,案例討論是保險學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當前應借鑒國內外先進的教學經驗,加大保險學案例討論課的比重,通過互動式教學,以各類典型案例為載體,強化學生對保險學基礎理論、專業理論的掌握及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運用,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孫軍業,案例教學[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該階段自1995至2003年。1994年內蒙古財經大學招收第一屆保險學專業(專科)學生,1995年《人身保險學》課程作為保險專業主干課程開設。在此期間,該課程同時作為金融專業學生的專業選修課開設。當時只有一名主講教師、一本教科書和一本教案,課程建設開始起步。
(二)不斷完善階段
2004年經教育部批準內蒙古財經學院成立保險學本科專業并開始招生,以此為開端,課程建設迎來了不斷完善階段。經過課程組多年的探索,該課程的建設得到不斷加強,課程建設規劃情況主要集中在6個方面:
1.組織人員,形成團隊自2004年設立保險本科專業以來,在學校和學院的大力支持下,《人身保險學》課程組目前已經發展成為一支以中青年骨干教師為主的知識結構、年齡結構、職稱結構合理的教學隊伍。團隊成員的專業背景充分融合了保險學、經濟學、統計學等交叉學科,各成員均具有較深的保險專業及相關學科理論功底、洞悉保險理論和應用的發展前沿知識,具備承擔人身保險學授課任務和科研課題的能力。《人身保險學》課程教學小組共有5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助教1人;博士2人、碩士3人,形成了一個結構合理的課程教學梯隊。從學緣結構上,課程組教師分別畢業于中央財經大學、西南財經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國內知名學府,有較好的專業背景。從年齡結構上,課程組成員年齡結構為30-40歲4人、40-45歲1人,是一支富有朝氣和活力的教學隊伍。
2.緊跟政策和形勢,完善教學內容教材是體現教學內容的知識載體,是進行教學的基本工具,更是培養人才的重要保證。所以,課程組在選取教材的時候,充分考慮到了所選教材的權威性、針對性和時代性,優先采用國家規劃教材(教育部、保監會推薦教材)張洪濤、莊作瑾主編的《人身保險》。同時,選擇國外經典教材作為補充材料推薦給學生。在教學內容方面,課程組每學年都會根據政策與形式變化對教學內容做相應的調整,例如,當前延遲退休年齡成了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問題,課程組在教學內容中增加《退休政策與養老保險》專題來探討。
3.完善課程要件《人身保險學》課程在開課初期只有一本教科書和一本教案。經過20年的努力和探索,目前該課程有教學大綱、配套教學課件、教案、教學案例庫、系列專題、習題庫和無紙化試題庫等課程要件齊備。
4.完善教學方法和手段通過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學練結合、學用結合,將理論教學、案例教學和實習教學等方法有機結合,形成了理論教學、案例教學和實習教學“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基本理論的教學以教師課堂講授為主,教師講授中大量運用啟發式方法。實踐性問題主要運用案例式方法。這可以使學生增強學習興趣,提高感性認識,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和重視程度。例如,保險的基本原則、人壽保險理賠可以通過案例加以說明。在教學中增加實踐環節,對于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意識、增強他們的動手能力和適應能力來講都非常關鍵。根據課程實務性強的特點,將課程的相關內容(如人壽與健康保險的營銷、條款分析、理賠等)安排在暑期實習中進一步學習檢驗。
5.加強校際交流2006年派一名青年教師赴中央財經大學做訪問學者。2006年、2008年分別派一名青年教師攻讀博士學位,目前他們均以優異成績畢業回到金融學院的教學與科研第一線。通過青年教師在國內知名高校學習和深造,課程組與這些學校建立并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
6.搭建實踐橋梁,建立實習基地2014年5月,金融學院保險系與中國太平洋保險內蒙古分公司、百年人壽內蒙古分公司草擬了《保險行業產學研合作試點方案》,達成了合作意向。兩家保險公司不僅可以為學生、教師提供調研和實習的便利,同時也可以選派管理人員為學生講授壽險營銷、保險經營管理等實務性較強的課程。通過與上述兩家保險公司的合作,不僅解決了畢業生實習問題,通過實踐環節可以進一步檢驗所學知識,而且也為培養年輕教師的實踐經驗提供了平臺。總之,《人身保險學》課程的教學與研究起步較早,經過20年的探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研究與管理、學生培養等方面形成了鮮明的課程優勢與特色。本課程側重人身保險領域,專業性強,同時兼顧職業化特色,在課程建設過程中注重理論性與實務操作性。本課程在區內同類課程中無論是開設時間還是從師資力量、社會影響來講都是處于領先水平;從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分析,學生就業后能夠很好地適應工作,受到用人單位的普遍好評,已有一批畢業生在保險公司管理層嶄露頭角。
二、《人身保險學》課程今后建設方向及思路
內蒙古財經大學以自治區區內生源為主,以少數民族教育為特色。因此,《人身保險學》課程立足實際,旨在使學生全面掌握開放經濟條件下區域人身風險及人壽保險經營活動的原理和規律,同時注重蒙漢雙語教學,為地方經濟培養能夠適應現代保險市場的風險管理與保險類民族人才。今后的課程建設緊緊圍繞上述定位,同時結合保險行業發展需要,進一步調整和完善本課程教學體系,突出課程特色,力爭將本課程建設成為具有較高的教學水準、擁有豐富的教學資源、具有良好示范作用的精品課程。
(一)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提高團隊整體水平
今后進一步加強教學隊伍建設,在教學梯隊人員學歷水平、職稱結構等方面全面加強,強化青年教師培養,提升整體教學團隊的業務水平和科研水平。
1.建立完善可行的教師進修和出國訪問長效機制通過國內或國外、短期或長期培訓與進修提升本團隊的教學水平,特別是科研實力。國內進修方面,定期或不定期選派教學科研后備人才到國內名牌學校進行期限長短不同(三個月至一年)的專題或系統學習,爭取利用這種快速、有效的方式提升后備人才的教學與科研素養。國外訪問機制方面,鼓勵青年科研骨干到國外做訪問學者,緊跟國際主流研究范式和方法,不斷提升教學科研整體水平。
2.引進優秀人才,特別是具有國際化背景的青年人才
隨著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程度的進一步加深,保險業競爭的加劇,保險業的發展無論是業務結構還是服務對象,都發生著深刻變化。面對全球化,適應變化的復合型保險類人才已經顯得日趨稀缺化。為此,站在行業發展的高度,引進能夠給課程教學團隊帶來新的范式沖擊、具有國際化背景的青年人才,強化教學梯隊的人才建設。
(二)注重課程建設,全面提升課程建設質量
隨著我國保險服務業的迅速發展,商業保險逐步成為個人和家庭商業保障計劃的主要承擔者、企業發起的養老保障計劃的重要提供者,《人身保險學》課程的開課率會越來越高,對任課教師的要求也會進一步提高。圍繞保險學專業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結合國際保險市場發展趨勢,體現現代經濟社會人才需求特點,科學設計課程教學內容,突出實踐性教學環節,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以精品課程建設為契機,全面提高課程建設質量。
(三)加大實踐教學和創新教學的力度
今后進一步強化實訓教學環節,擴展實訓基地,加強實踐教學的軟硬件設施建設。根據《人身保險學》課程實務性強的特點,與《人身保險學》同一學期開設《保險實務》實驗課,來配合講授壽險公司業務經營流程。同時將課程的相關內容(如人壽與健康保險的營銷、條款分析、理賠等)安排在“暑期實習”中進一步學習檢驗。同時將不斷追蹤學科前沿,緊跟行業發展步伐,及時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重視實驗、實踐性教學,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興趣和能力。
(四)加強教學研究和教學改革,鼓勵教師從事教學研究和承擔教改項目
積極參加教學改革與創新,著力打造教學改革工程項目、精品課程、雙語課程改革、實訓基地建設等教改項目。注重教材建設,根據社會和經濟發展,及時更新、提高教材編寫內容和編寫質量;同時開放性引進國內外優秀教材和課程,逐步實現教材建設標準的國際化。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2)13-0093-02
1 引 言
近些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個人財富的積累,保險意識的逐漸增強,國內的保險需求不斷增加。隨之而來的是中國保險業的迅猛擴張,以及相對應的保險市場對于專業人才的巨大需求。各大保險公司積極備戰人才儲備,而高校正是為社會提供高素質保險人才的首選場所。但高校能否為日新月異發展變化的保險業培養合格的保險人才,關鍵在于高校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必須不斷進行創新和改革,爭取做到在理論的指導下,與實踐接軌和結合。
保險學是研究保險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的課程,是一門與數學和法律以及其他自然科學、技術科學、計算機科學有著密切關系的課程,不僅理論性強,而且實踐性和應用性也十分突出。但目前,在保險學的教學過程中,理論與實踐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脫離,多數畢業生在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方面存在不足。原因在于保險學課程原理性的內容較多,具有難以理解的特點,理論學習的枯燥降低了學生的學習樂趣,教學效率低下。
新時期保險業的發展對保險專業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和良好的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對此,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結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特點,對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革,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其實際操作的能力。
2 處理好保險學與各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
保險學是一門較獨立的學科,但是仍然與其他學科有著一定的聯系。如風險管理的基礎知識也是保險學后續內容展開的前提和鋪墊;數理統計的方法和技術始終貫穿于保險產品的設計;市場營銷的基本方法也同樣適用于保險營銷;財務管理和會計知識在保險的經營管理過程中必須應用;還有各種相關的法律法規在保險合同和保險監管等內容中有所體現。所以,如果各門課程講授內容體系缺乏協調,各門課程彼此孤立、互不聯系,就容易造成重復講授或漏講的現象。因此,要注重相關課程之間的交叉和融合,做好各門課程的時間和內容的設置,處理好保險學與相關課程之間的內容銜接和互補。
3 結合理論發展和實踐創新,不斷更新教學內容
隨著理論研究的深入和實踐創新的發展,保險學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方法是不斷變化和更新的。對保險學課程而言,一方面要把本學科最新發展動態和理論前沿介紹給學生,這些理論既要是最新的,也應是聯系實際最緊密的;另一方面基礎知識和基本方法的更新來源于保險領域實踐的創新。當今世界和改革開放中的中國,各種理論蓬勃發展,各種實踐創新空前繁榮,這必將推進保險學學科的發展,也為保險學課程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和素材。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當前國內外保險領域發生變化的熱點、難點問題及時地介紹給學生,把教學內容與現實緊密聯系起來。 4 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合理設計講授方法和提出問題,加強師生互動,引導學生閱讀、思考和提問,把注入式教學轉變為啟發式教學。通過課堂教學既要讓學生獲取知識,又要讓學生通過動腦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入手,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盡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真正的發揮,實現最優的教學效果。要求學生自己收集有關資料,在吸收他人成果的基礎上通過歸納整理,提出自己的觀點,使學生在動手動腦的研究探索活動中逐步培養和提高他們的能力。
5 應用現代教育技術來提高教學效果及教學效率
要利用現代電子和網絡技術進行教學,利用多媒體手段增加教學信息量,進行形象教學和實物教學,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效率。利用先進的網絡教學手段,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和學習興趣。例如,通過將教案、習題、案例教學資料制作成網頁,供學生在網絡上自主學習使用;利用網站的BBS或聊天室,給學生在線答疑;鼓勵學生直接登錄保險公司網站或其他相關網站,查閱與教學內容相關的信息。
6 改革考核方式,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傳統的保險學課程的考核主要通過閉卷考試的方式來體現學生的學習效果。一方面,學生的主體作用不能得到發揮,只能體現學生的記憶能力,而不能體現學生的創造能力;另一方面,學生只重視課堂記筆記,而忽略個人的思考。這兩方面反過來又會影響到教學方法的改革。由此,考核方式的轉變會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也會促進教學方法改革的順利實現。應考慮除采用傳統的閉卷考試和開卷考試外,還可采取口試、論文、小組討論和發言等形式綜合考核學生成績。
7 注重保險學課程的教材建設
改革開放以來,保險事業發展日新月異,保險學課程教學也與其他課程一樣,面臨教材跟不上改革形勢的問題。因此,在課程教學中,要及時更新教材,以保證教材的適用性和新穎性。可以通過組織任課教師編寫教材,把保險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動態以及教學體會反映到教材中去。從目前保險學教材編寫來看,一些比較權威的教材、論著在內容上比較陳舊,新出版的教材很多都存在著急功近利、不得要領或者定位不清的現象。從我國保險理論研究與實踐工作發展現狀來看,國內對保險學的研究,基本上還處于剛起步的階段。因此,通過自編教材和補充教材可以彌補統編教材編寫速度慢跟不上保險形勢的不足,把我國保險改革和發展的新變化及時增補進教材中。
8 加強科研與教學的結合,以科研促進教學
科研成果有利于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科研也不應脫離保險教學而獨立,它應該為保險教學服務。保險學教師應從保險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中尋找課題,有針對性地開展研究,并注意把保險學研究成果及時反映到教學中去。通過科研,可以開闊教師的專業視野,加強對保險問題研究的深度,能夠極大程度地豐富教師的專業知識,這樣教師所講的課就會更生動、更有深度,才能贏得學生的歡迎。管理部門要在制度或激勵方面,增強教師進行科研的興趣和動力。教師圍繞教學搞科研,通過科研促進教學,通過教改提高教學質量,進而推動保險教學改革。
9 增加校外課堂,社會實踐環節必不可少
真正的社會實踐能夠拓展學生學習的場所,不再拘泥于校內,而是在校外更廣闊的天地里主動地參與社會實踐。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一定的社會實踐活動,鍛煉和積累實際運用知識、技能、技巧的能力。這種實踐活動的本質是在真實環境的學習中把“實踐”和“理論”結合起來,是一個引導學生應用理論知識在實踐中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其目的是在這一過程中拓展學生的“應變”能力。社會實踐過程中最重要的是需要從實踐中學習,學生要在實踐中獲得提高。學生們通過積極主動地探討實踐中成功和失誤的原因,既鞏固了理論知識,又獲取了實踐的技能。學生在實踐中的感受是真實的,所以理論和概念的教學就不再抽象和晦澀。理論與實踐互動發展,形成有機的配合。
參考文獻:
[1]劉愛華. 保校合作,共育保險實務專業人才[J].中國市場,2009(41).
[2]俞欣陽. 銀行保險發展現狀及前景分析[J].中國市場,2010(27).
[3]金敬仙. 我國保險行業發展現狀及趨勢研究[J].中國市場,2010(22).
[4]王薇. 我國保險業競爭力提升初探[J].中國市場,2011(22).
[5]蘭東娟. 我國保險業誠信體系建設的策略研究[J].中國市場,2011(13).
[6]胡運良,侯旭華.淺談保險實訓教學與保險應用型人才培養[J].當代教育論壇,20096:54-55.
[7]張艷芹.《保險學》課程案例教學的實踐與探析[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10:51-52.
一、引言
本科教育是大學教育的主體與骨干,是國內外教育改革的重點。近20年來,科技革命日新月異、知識經濟社會逐漸形成,大學本科教育的傳統理念和教學模式面臨著新的挑戰。許多國家如美國、英國、日本都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日本政府1991年頒布了“大學設置基準大綱化”,其主要內容是“在制度上取消了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之間的劃分,廢除了通識教育內部各學科之間的劃分和最低學分要求,各大學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自由地調整四年大學教育課程”[1]。我國大學也正在積極進行著本科教育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尤其是在教育部啟動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工程”以及“新世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的帶動下,教育界及各高等學校對高等教育的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教學方法等進行了大量的改革研究與實踐。但董云川教授在《多種形態一樣化的中國高等教育》一文中指出,在教學計劃、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方面“千校一面”的形象依舊沒有得到根本改變,這是必須扭轉的[1]。而教學計劃是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教學方法的依據,也是進行教學改革的突破口,因此對教學計劃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教學計劃總的來說包括兩個大部分,分別為課程計劃和教學形式計劃。課程計劃是人才培養的前提,是學校所實施的教學計劃中課程設置、開課順序、課時分配以及各類課程所占的比例關系;教學形式計劃則是用來規定每門課程所采用的教學形式[3]。保險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社會科學,有其完善的學科體系結構,高校保險專業的課程設置要求是以保險理論基礎知識和保險業務技術為基礎,研究分析保險活動;掌握處理保險業務的方法、技能和了解理論前沿與發展動態[4]。目前保險學專業在我國排名前十的高校是: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西南財經大學、中山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廈門大學和對外經濟與貿易大學。為深化保險學專業教學內容和改革課程體系做好準備,筆者收集和整理了國內外院校保險專業的本科生教學計劃進行了對比研究,在此基礎上提出我國保險專業本科教學計劃的政策建議。此次研究的國內高校選取了上述10所保險專業排名前十的大學和湖南大學,國外選取了賓夕法尼亞大學(美國)、諾丁漢大學(英國)和佐治亞大學(美國)3所大學。
二、國內外大學本科教學計劃比較
(一)課程結構比較
本科課程通常分為三大類,第一類為通識教育,通過知識的基礎性、整體性、綜合性、廣博性,使學生拓寬視野、避免偏狹,使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全面發展。第二類為學科與專業教育,也就是我們平時所稱的基礎和專業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在某一知識領域的專業技能和謀生手段。第三類為實踐課程,它是基于學生所學知識和課程經驗,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和社會實際,體現對知識綜合應用的課程,如課程設計、實驗課程、實習、畢業設計等。我們將13所國內外大學的課程結構進行了統計,結果如下表所示:圖113所國內外大學課程結構由圖可以看出,國內外都是學科與專業教育類所占比例最大,國內院校的通識課程比例高于國外院校。把它們進行更細的劃分之后,發現:在佐治亞大學,通識課程全部都是選修課程,學生們能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通識課程,這類計劃能讓學生的選擇更為自由,而國內的學校,通識課程以必修課程為主;在學科與專業課程中,諾丁漢大學、人民大學、北京大學的專業課比重較大,而中山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廈門大學的學科類課程比重比較大,這取決于學校是注重專業的深度還是廣度。相比而言,國外在專業上區分度不高,且課程跨度比較大;國內的實踐課程中,幾乎各個高校都是實習所占比例最大,尤其是財經類高校,且每個國內高校都有畢業設計,說明在國內,畢業設計或者畢業論文達標是學生們畢業的必要條件。湖南大學實踐環節所占學分比例非常高,達到16%,畢業設計學分占總學分的比例達到11%,遠遠高于上述13所高校,但是湖南大學的實習比重不高,并且沒有實驗課程這一項。
(二)通識課程學科領域分布比較
我們把通識課程學科分為4個領域,分別是文學藝術領域、社會科學領域、自然科學領域和工程技術領域。其中文學藝術領域所開課程是為了培養學生們的文學素養和藝術欣賞能力;社會科學是關于社會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的科學,大體上包括經濟學、政治學、法學、歷史學、心理學、教育學、管理學等;自然科學是研究大自然中有機或無機的事物和現象,它大體上包括物理學、化學、地質學、生物學等;工程技術亦稱生產技術,是在工業生產中實際應用的技術。筆者把每個領域的學分分別進行了統計,結果如下圖所示:圖2國內外大學各課程領域學分由圖可知,國外各高校在通識課程中,社會科學領域所占比重最大,文學藝術領域和自然課程領域所占比例相當,并且三所高校均沒有開設工程技術領域的課程;國內則是文學領域所占比例較大,84其次是社會科學領域。由此可見國內高校相對國外高校較注重文學領域的課程,大學語言文化、中外文學經典鑒賞這些在國內高校比較流行的課程在國外很少開設。但相比于國外,國內各校的通識課程結構同一化,千校一面,國外則比較有自己學校的風格,尤其是在自然科學領域。
(三)課程學期分布比較
(1)不同類型課程的學期分布我們所選的本科學校均為4年制,并對每學年、每學期的課程門數和學分進行了統計。發現大部分高校的通識必修課程都分布在前兩個學年,并且大部分學校在第一學期的通識必修課最多,其中對外經濟與貿易大學達到了31個學分,廈門大學達到了26個學分,而后兩個學年學校很少會開設通識課程。在第一、二學期結束之后,大部分通識課程的結束可能會有利于學生花更多時間來學習經濟學大類課程。湖南大學、廈門大學和中山大學到了最后3個學期都沒有通識課程,此時有更多的時間讓同學們放在實踐環節中。學科與專業教育必修課則結束得比較晚,通常在第三學年結束,并且學科與專業教育必修課程相對于通識必修課和實踐課程的時間分布較均勻,前5個學期所修課程門數和學分沒有太大的差別,相對平緩。國內有兩所高校的分布比較特殊,西南財經大學的學科與專業課大部分集中在第四和第五兩個學期,中山大學在第七和第八學期仍然保持著16和10學分的課程,這在高校中比較罕見。實踐課程的時間分布在國內外有明顯的差異,國外實踐課程在四個學年分布較為均勻,而國內的實踐課程除了中山大學分布較為均勻之外,其他高校幾乎都集中在最后一個學年,其中湖南大學最后一學期的實踐學分達到16分。國外的教育主張在實踐中學習,而國內的教育則認為實踐需要建立在扎實的基礎之上。(2)必修課與選修課學期分布大學的課程按能否讓學生自己選擇來說可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必修課指學校或院系規定學生必須修習的課程,學校對必修課程通常有統一的要求和安排。選修課則允許學生可以在一定范圍內對其課程進行選擇,它是各學校課程體系和課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教學模式和教學層次的多元化[5]。高等教育課程設置中選修課的概念,源于1869年美國哈佛大學校長埃利奧特提出的“選修制”,他認為學生智力水平和興趣偏好不同,傳統的強制所有學生學習相同課程的課程體系不能滿足美國對人才的強烈需求。我們把高校的必修課與其它課程的學期分布進行了統計,發現國內必修課程大多分布于前三個學年,第四學年第二學期除了中山大學開設了必修課,其他高校均沒有開設此類課程。而選修課分布則較為均勻,但相對于選修課自身來說,第一學年和第四學年所開課程較少。學生進入大學之后,開始的課程基本上是按照學校的安排,隨著選修課的增加,學生們選擇所上課程的自由就開始提高了。
(四)注冊與學籍管理基本制度比較
為了解所選學校的保險學專業的升學和結業制度,筆者對上述14所學校的的開設課程總數、最低修課門數、必修學分、選修學分、升級時所允許成績不合格課程最多門數和主干專業課程成績不合格能否進入后續課程學習進行了統計和整理。通過對比研究發現開課門數國內的明顯高于國外,通識課程開的比較多。結合開設課程數和最低修課門數來看,佐治亞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大學和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和湖南大學的開設課程數與最低修課門數相差值較大,說明這幾所大學的學生選課范圍較大。佐治亞大學、北京大學的選修學分所占比重較大,再次說明這兩所大學的學生選擇課程自由度較大。在升學方面,國內11所高校對成績是否合格均沒有要求。
(五)教學計劃類型
綜合觀察保險學專業國內外14所知名大學的教學計劃,我們發現大致存在4種類型:國際開放型、通識培養型、學科基礎型、專業方向型,代表學校分別是沃頓商學院、中國人民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南開大學。國際開放型的主要特征是注重對開放性思維的培養,開設課程不局限于一個特定專業內,提倡跨專業聯系思維,認為專業之間的知識聯系緊密并且能夠互補,有助于學生的視野和思維的開闊。通識培養型的主要特征是注重培養學生在認知上的廣度,開闊各領域的視角,這種類型的學校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強調通識課程對學生的幫助。學科基礎型的特征是注重對所在專業學科大類的培養,打好經濟學基礎,認為保險專業屬于經濟系,因此只有在扎實的經濟學基礎下,才能進行保險學的深入學習,這類學校通常開設較多的學科課程。專業方向型的特征是注重培養學生所在專業方面的基礎知識,具有很強的專業性,這類學校所開設的專業課程比重較大,力在培養應用型人才。
三、思考與建議
通過對國內外知名大學的保險專業本科現行教學計劃的比較,從不同角度提示了本科保險專業的總體框架和結構,反映出各院校間和國內外在教學計劃方面的異同點。根據新形勢下社會對保險專業人才培養的不同需求,我國各高校都面臨修改現行教學計劃的挑戰,我國的保險專業的開設和發展遲于西方發達國家,在本科教學方面西方知名學校有很多值得我國高校借鑒的經驗,在與上述學校的比較研究基礎上,提出以下改進建議:
(一)重視選修課在教學中的作用
選修課是高校課程體系和課程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教學模式的多樣化和教學層次的多元化。針對學生所學習的專業的不同以及學生學習能力和興趣的差別,開設選修課由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是體現學生個體的差異性的必然要求。從數量上來看,國外的開課門數與最低修課門數的差值要高于國內大部分高校,說明國外學生的選擇范圍更大,選修課與必修課的學分比例也要高于國內,這兩個方面都體現了國外大學課程選擇相對自由。除此之外,國內眾多高校的選修課并沒讓學生有充分的自主選擇權,尤其是專業選修課,國內很多高校由于開課時間和學分的安排,學生們只能選擇某一課程,這類選修課實際上就是專業必修課的性質。選修課的開設及其教學質量是目前我國高等院校課程體系設置和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一個薄弱環節,其更本原因在于我國長期以來對前蘇聯“專業模式”人才培養方案的定式思維和對選修課的錯誤認識[6]。在國內,還有很多高校認為高校教學重點應當集中在基礎課和專業主干課,,而選修課只是對專業課的補充。因此想要發揮選修課在教學中的作用,加大學生選擇課程的自由程度,我國高校首先需要擺正選修課的位置,糾正認識上的偏差,明確選修課設置的目的是滿足學生個體對學習興趣和自身發展方向的需要,選修課和必修課一樣重要,而不應當處于從屬于必修課和專業課的地位。其次要擴大選修課的選修范圍,讓學生們有充分的資源進行選擇,這僅僅靠增多開設科目所達到的效果是非常有限的,我們還需要打破必修課與選修課之間以及各專業之間的界限,允許同學們在一定范圍內選修其他相關專業的選修和必修課程,從而充分利用學校的課程資源。
(二)注重實踐教學的合理配置
保險作為應用型學科,理論需要與實踐相結合,使實踐完善理論,理論指導實踐。大學學歷教育雖應以理論教學為主要內容,但理論要與實際相結合,實踐教學不能被忽視[7]。實踐在教學中的重要性在國內得到了肯定,越來越多的國內高校開始注重實踐課程的開設。但國內很多高校對實踐的重視還僅僅拘泥于學分比重的提高,而實踐課程的配置卻顯得不如國外知名高校合理。國外大學的實踐課程在內容和學年方面都分布得較為均勻,其實踐環節涉及了實驗課程、實習和畢業設計多個環節,并且沒有明顯偏重或忽視某個環節,而是強調各個環節的作用和配合。由于我國的本科教育過分強調理論教育的作用,把實驗課作為理論教學的附加品[8],實驗課程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實踐環節課程幾乎只涉及畢業設計與實習,很少有大學開設實驗課程,即使有些學校開設了,它的主要目的也是鞏固和加深課堂理論的教學效果,缺乏對學生技能的訓練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在學期分布方面,國外幾乎在每個學年都開設了實踐課程,而大部分國內高校的實踐課程學分集中在最后一個學年,前三個學年基本沒有開設,分布不均。這兩個分布的不合理性實際上是相關聯的,因為實習和畢業設計均是在最后一學年進行。因此使實踐環節的內容和學年分布的合理化其根本措施是要加強對實驗課程的重視,在每學年的教學中適當開設實驗課程,并改善實驗課程質量,達到鞏固理論知識、增強學生運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目的。
(三)培養學生的多維視角
保險需要運用經濟學、法學、統計學、管理學等理論和方法,甚至會涉及生命科學、政治學,以便分析賠償概率、人口、政策對保險行業的影響。國外相對國內專業區分度不高,而且課程跨度比較大,比如佐治亞大學在經濟類通識課程中就開設了量化分析、生命科學和物理課程,而國內經濟類通識課程中自然科學課程一般只涉及數學和統計學。除此之外,在學科與專業課程上,國外很多高校允許學生們選修其他專業的課程,這樣對擴大學生的知識廣度非常有利,如佐治亞大學允許學生們選修法學、市場營銷等課程。因此,國外大學課程設置更利于培養保險專業學生的多維視角,也能防止“千人一面”的問題,利于學生發揮自身特長。佐治亞大學泰瑞商學院保險專業有學校和學院兩個層級的課程計劃,學校層級的課程計劃能使學生們在不同學院不同專業之間進行轉換,并且在轉專業之后接受學分轉換,這類教學計劃的課程安排通常涉及多個領域,能讓學生們在轉換專業之后不掉隊,有利于保險專業吸收各個領域的人才,如數學院轉入的學生在保險精算方面有明顯優勢。我國高校可從國外成功的跨領域課程設置中汲取經驗,通識課程中涉及多學科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在管理學、法學等方面分布全面,允許學生們選修其他專業的課程,從而提高學生們運用多種知識解決保險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們的多維視角。
作者:劉軼 吳亞 單位:湖南大學
[參考文獻]
[1]丁妍.日本通識教育改革成敗啟示錄[J].上海教育,2007(12):40.
[2]董云川.多種形態一樣化的中國高等教育[J].教育發展研究,2004(12):75-76.
[3]翁妮爾.高校教學計劃的運行管理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
[4]李丹.高等院校保險學專業課程改革探索[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2006(4):122-127.
[5]劉佳音,章特,陳怡,童嘉琪,黃磊.淺論高校選課制度[N].企業導報,2012(2):230-231.
一、國內外高校產學合作模式經驗借鑒
美國、德國、英國、加拿大、德國、法國、韓國等發達國家的高校都通過各種途徑,采用各種方式,與企業共同搭建產學合作模式。
(一)美國
產學合作在美國的體現方式為:學校為主,企業為輔。學校利用其具備的師資力量為企業培訓所需的人才,而企業一方面向學校提供人才需求信息和設備資源,另一方面幫助教師設計課程,更新教學內容,明確學生應掌握的技能,并委派工作人員輔導學生實踐。同時,還為學生提供就業崗位支付薪酬,與教師共同對學生的成績進行評價。社區大學的教師配比更有利于產學合作的進行,兼職教師的比例至少為50%,其余為專職教師。兼職教師因其豐富的實踐經驗,所以負責講授應用性的課程。[1]
(二)英國
產學合作在英國的體現方式為:工讀交替制度。工讀交替制度即為學生在校學習與校外工作實踐交替進行。根據薪金發放主體的不同分為兩種:學生的薪金完全由企業給付,不考慮是在企業工作還是在學校學習;在學校學習期間,學生的薪金來自學校的資助,而在企業工作期間,則由企業提供工資。[1]
(三)加拿大
產學合作在加拿大的體現方式為:帶薪實習項目。帶薪實習項目是指學生是在學校學習和在企業學習交替進行的學習方式,其中工作實踐學時應占理論學習學時的三分之一。不同于英國的產學合作模式,加拿大的院校建立了專業委員會。專業委員會的職責是確保每個專業的培養目標和教學內容與企業的人才需求匹配融合。同時,建立互相評價的考評機制――學生通過考評機制來決定是否接受企業提供的工作崗位,企業與院校則通過考評機制來決定學生參與產學合作的資格和學分的獲得。[2]
(四)德國
產學合作在德國的體現方式為:雙元制。雙元制指的是企業全程參與合作教育。產學合作中,由企業提供辦學資金和實踐工作的條件,并參與專業培養和課程建設,每個專業均成立企業和教師代表組成的教育委員會,主要負責評價企業的產學參與資格、學生參加職業考試的相關事宜。在教學時間分配上,只有30%至40%的課程在學校進行,其余課程均在企業進行,企業和學校共同對學生的成績進行考核。與美國的產學合作模式相同的是,師資主要來源于企業――絕大多數教師是來自企業的工程技術人員或管理人員。[3]
(五)法國
產學合作在法國的體現方式為:精英教育模式。法國的應用型本科院校建立了嚴格升學選拔制度,即只招收少量優秀的高中畢業生。在精英教育模式下,學生只有通過在校學習和企業實習等數個環節的考核,才能獲得學位,并且與企業簽訂工作合同。成績不合格的則會被淘汰,一定的淘汰率保證了畢業生的質量和就業率。[3]
(六)韓國
產學合作在韓國的體現方式為:進行訂單式教育。大學根據區域特色,專門開設一些有針對性的課程,以培養企業所需的專業人才為主要目的,這種應用型教育模式就是訂單式教育。訂單式教育的實施流程如下:首先由學校進行先期專業特色的深入研究;然后結合對企業的訪問,采取問卷調查等方式,了解企業的需求;根據專業特點及企業需求,學校與企業界人士共同對訂單式教育涉及到的各個方面進行分析;經過細致的分析后,通過研討會的形式,落實訂單式教育的實施方向,同時開發專業課程及對應的應用型教材;最后建立對訂單式教育成果和效率進行判斷的定性、定量的評價機制,并以此為依據,總結制訂下一期的訂單式教育實施方案。[4]
二、民辦高校保險學產學合作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一)專業設計不適用于產學合作
很多民辦高校在設計保險學專業時并沒有考慮產學合作這方面,因此在教學大綱、教材的選擇及師資的安排上還是遵循傳統理論授課占主導的教學模式。為了配合產學合作,部分高校臨時改變原有的教學課時,強行安排一些實踐課時,使理論課時縮減,導致學生在沒有扎實保險專業知識的前提下,進行實踐操作。可見,產學合作僅僅流于形式,高校保險學教育未與企業真正融合,最終的結果就是學生實踐效果差,受益少。
(二)校內教師實踐能力較弱
由于一直以來,對教師的評價標準都局限于理論授課及研究,導致教師本身的實踐能力薄弱,從而影響了實踐課程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對教師的評價仍過分強調學術論文與縱向課題。很多保險專業的教師都是從學校畢業就直接進入高校就職,毫無在保險機構的社會實踐或工作經驗,而在授課的過程中,也從未有機會到相關的企業進修學習,導致與保險行業實際脫軌,因而不具備獨立承擔產學合作項目的能力。
(三)缺乏互利共贏合作機制
目前,保險企業參與產學合作的積極性不強,主要原因是由于缺乏互利共贏合作機制。產學合作的目的在于高校借助企業彌補理論教學的不足,企業則借助高校獲得技能型人力資源。保險行業經營的特殊性決定了其對于保險商品開發、營銷、核保、理賠、投資及管理等一系列環節的廣泛人才需求,但現實是產學合作模式也很難培養出真正滿足企業“崗位零距離”的人才要求[5],學生畢業后上崗往往需要企業再次投入人力和物力進行“二次培訓”,增加了雇傭成本。同時,在產學合作中,保險企業對高校的科研成果和教學資源幾乎無依賴性,導致產學合作成為高校單方面收益,而保險企業收益甚微的“冷門”項目,產學合作的目的沒有得到實現。
(四)缺乏產學合作評價體系
目前,民辦高校還未形成系統的產學合作評價體系,對于學校、企業、學生等參與主體的表現沒有合理的評價標準。教師參與實踐如何考核,企業在合作項目中的參與程度如何,學生在產學合作中的收獲無法量化等問題都亟待解決。
三、民辦高校保險學專業產學合作人才培養計劃
民辦高校與保險機構進行產學合作的過程中,后者往往處于被動地位,因此要求高校能夠制定一套切實可行,達到互利共贏目標的合作計劃,以此來吸引合作企業。下面就以保險學專業為例,具體闡述一下合作計劃的相關內容。
保險學的產學合作計劃應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以專業知識的認知為主,這個階段主要是在大三這個學年。根據保險學專業的教學大綱,學生會在大三學年學習專業主干課,至少包括人身保險和財產保險這兩門課程。在設計以上兩門課的教學大綱時,應該將總課時的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作為實踐課時。同時,學生還會涉及其他專業限選課的學習,這些課程也應安排不少于四分之一的實踐課時。上述實踐課時應該在理論課時完成后進行。實踐課時分為校內和校外兩部分:校內的部分主要是由校內老師以進行,主要幫助學生梳理相應課程的理論知識,指導學生在模擬仿真實驗室進行專業軟件操作,使學生能夠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同時為學生順利完成在校外的實踐課時做準備;校外的部分主要是由合作的保險企業負責,學生在其經營場所由專門的工作人員帶領,先熟悉各部門的工作環境和業務流程,然后在每個部門進行見習或是實踐操作。通過校內與校外的實踐課,學生可以進一步地了解保險業的性質,對所學專業有更深入細致地認識。第二階段是以學生自主選擇金融機構為主,這個階段主要是在大四這個學年。學生結合學習的相關專業課程和第一階段進行的實踐課程,根據自己的職業規劃或是興趣特長,選擇保險公司的某個業務部門進行為期2~3個月的專項實踐。如果有同學對未來并不想從事保險行業,學校應尊重學生的選擇,可以安排他去其他領域的合作企業進行實踐,達到產學合作的真正目的。
四、民辦高校保險學專業產學合作注意事項
根據上述產學合作計劃的具體內容和國外產學合作模式的借鑒,具體實施過程中有如下幾點需要注意:
(一)奠定保險學專業產學合作的基礎
民辦高校在產學合作人才培養過程中更注重應用性,因此在設計培養方案、課程大綱,選用或編寫教材時要將實踐課程或課時考慮在內,奠定產學合作的堅實基礎。因此,學校需要產學合作企業提供一定的技術指導,使培養方案更貼近實際工作,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能力和競爭力,課程大綱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比例適當,教材更具有實用性和時代感。作為保險學專業,就是要在壽險和非壽險兩個領域分別涉及的保險商品(包含市場分析、險種的開發、合同的制定、營銷、核保、理賠)和公司管理(包含計劃、統計、投資、財務、償付能力、人力資源、效益評價、再保險)兩大模塊進行合理設計,根據包含的內容對大模塊進行分解,將其劃分為若干個小模塊,使教師易于傳授,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對應的知識點,并與實踐緊密結合,學以致用。
(二)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民辦高校進行產學合作,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學校應選派教師到合作企業進行頂崗實習,充分了解實際工作流程,并參與相關企業的從業資格考試,進一步掌握和鞏固企業所需的一系列技能。對于保險學專業的教師而言,除了在保險公司或再保險公司進行實踐能力培訓外,還可以選擇保險公司、保險經紀公司、保險公估公司等保險中介機構,如果有機會進入地方保監會學習,更有利于實踐教學工作。對于資金較雄厚、資源較豐富的民辦高校,還可以將教師送到國外優秀的應用型財經院校進行實地考察,學習他們的先進教學理念、有效的產學合作模式來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雙師型”能力的另一種方法就是鼓勵教師指導學生參加技能大賽,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應用能力的同時,教師的實踐能力也會得到顯著提高。
(三)建立互利共贏合作機制
保險企業在產學合作中希望獲得的利益主要涉及三個方面:首先,希望從產學合作中發掘實踐型保險人才日后為企業服務;二是通過與民辦高校的產學合作,提高保險企業的聲譽,樹立良好的保險形象;三是借助民辦高校的學術平臺和學術能力,進行保險新產品的研發。[6]鑒于目前企業在產學合作中“無利可圖”的局面,民辦高校與保險機構應共同建立互利共贏合作機制,即以技術研發、人才培養、長期效益為契合點,充分利用高校與企業提供的差異性的保險環境和保險資源,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專業素養與職業能力的有機結合,共同培養適應未來保險行業發展的綜合型實踐人才。[5]
(四)建立產學合作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9682(2011)11-0073-02
一、學科建設背景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很多重點大學先后建立國際金融學專業;在90年代初,把國際金融進一步細化成國際經濟學下的國際金融、金融與投資、保險學、國際財稅等相關專業方向;到90年代中后期,基本模式確定為國際金融、投資學和保險學三大專業方向的金融學專業教學體系。公司金融也在這個時間段被確認為本科金融學專業學生的必修專業課。
公司金融學由英文Corporate Finance翻譯而來,又譯為公司理財、公司財務管理等。主要由于對finance而言,中文翻譯有財經、財務、金融等。大多數院校課程名稱為公司金融學,但是教科書名字不統一。教學內容按現代公司金融體系主要分三大部分:公司投融資、公司治理結構及其相關技術工具。內容繁雜,涉及理論和實踐皆非常強。是金融類學生專業核心課程的重要組成。
二、目前教學中主要存在的問題
1.課程內容重復
按學科設置,公司金融一般放在大二下或者大三上,甚至于在大三下。在這門課程之前,學生通常已經修完了經濟學中的基礎課程:宏微觀經濟學原理、會計學原理、管理學原理,及其專業課程中的保險學原理、金融市場學、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學、商業銀行管理等課程。學生對經濟運行的原理、金融學的框架都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
公司金融主要研究的是公司資金的流動和運作,涉及面廣。以復旦大學出版社朱葉編著的《公司金融》和西安交大出版社李忠民編著的《公司金融學》為例,前者的課程結構主要時間價值、投資三大基本理論、資本預算和長期投資決策、資本結構和股利政策、短期財務計劃和短期融資管理、兼并和收購。后者的結構類似,刪除了三大投資理論、添加風險管理及其行為、公司金融前沿理論探討。其他國內教材的主體結構也大致如此。
就此分析,時間價值在貨幣銀行學、金融市場學中已學習過,是金融專業學生對貨幣價值的基本思考,早在搭建金融知識構架的最初,就已經被灌輸。有的學校投資學安排較前,更以反復深入運用過。投資理論則是金融市場、投資學中的重點、難點。資本預算在《投資項目評估》整個課程中詳細學習,長期投資決策中的普通股、優先股、公司債券,也是學生非常熟悉的工具。短期財務計劃和短期融資管理中的很多內容和基礎會計學及其財務管理、財務報表分析中的內容有一定重疊。
學生在拿到教材時很難發現新的知識點,對系統知識的把握將失去興趣和動力。學生聽課時,一旦發現這部分內容是已經學習過的,聽課效率將明顯降低,甚至出現到課率下降。
2.課程定位模糊
如上分析,公司金融學與很多課程在內容上有較多的重疊,有時甚至連教師也覺得公司金融的教學內容凌亂和難以把握。在教學過程中,有的偏重融資工具分析,在股票、期權、認股權證等上案例頻出;有的偏重財務分析,流動性分析、償債能力分析等試圖揭示公司運作的情況;也有的直接按項目投資分析,如何做現金流、找貼現率,洋洋灑灑大半個學期就過去了。
教師可以根據自己對課程的認識和學校對學生的培養體系來選擇課程重點。但是公司金融到底需要傳達給學生的是什么?是項目分析還是金融工具還是財務分析,或者都是?課程定位模糊,由于內容過多變成了介紹性課程、或者變成了投資學、財務管理、項目分析等的替代課程。
3.課程預計達到目標模糊
不同于宏微觀西方經濟學,其引入教學很早,各方面研究已比較透徹,從廣度學習內容到深度學習難度,從專科、本科到碩士及博士研究生都有不同層次的要求。相比之下,公司金融學在每個階段,學生將達到什么水平鮮有相對統一的認識。教學中,有的偏重理論,研究投資學三大理論和資本結構中的MM理論、股利理論或是短期財務計劃中關于現金、應收帳款最優配置理論研究;有的偏重技巧和實踐,如何在現實中尋找項目的價值、股利分配對公司價值的影響和兼并收購中的企業價值判斷等。當然也有廣譜介紹,一般教材都有十多章,每章一至兩周,點到即止。
從本科生考慮,前者在于培養學生的理論分析能力,對于國內進一步深造研究生的學生有很大的幫助。其次的做法培養學生的應用實踐能力,是國外金融投資研究生主攻方向;但是由于涉及內容較多,以一個學期周課時3課時的安排很難全部完成。最后一種則是完成學分要求是最簡單的做法,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成果難以保證。
4.教學方法陳舊
公司金融伴隨著公司日新月異及其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應該是一門充滿新穎和活力的課程。但是目前來看,大多數教學依然停留在教室。教師播放投影并講解,學生坐在下面聽講并記錄。教材中引用實際案例,特別是中國公司案例分析非常少甚至不涉及。考核手段通常依靠傳統考試,也有通過案例分析(課業論文)對考核進行補充的。
三、公司金融教學改革的建議和意見
1.課程定位
課程基本定位是熟悉公司資金運作流程,融資投資分配。主要圍繞四大方面如何確定項目的可行性、如何為可行的項目融資、項目運行后如何考慮風險和如何回報投資者。學生學習完成后,對公司整體的運作有全面的認識。然后根據每個學校設置學科不同,公司金融可以有不同的側重點。但是全面的框架不可缺少,而且將貫穿整個學期的教學過程,提示每一個具體篇章對整體運作的不同作用。
2.教學層次設計
對于本科生而言,從目前國內頂級學術型高校來看,還是應該以運用實踐為主導。但是由于本科學習在高等教育中的基礎地位,公司金融有的理論仍是學習的主要內容,例如MM理論。以上段介紹的四大方面來看,可行性分析、融資、風險和回報都是先相關理論后運用的基本模塊設計。理論學習以理解為主,推導和深入學習可以依照每個學校學生層次來區別要求。運用以案例分析為主,貫穿整個知識構架的大型案例全程一至兩個即可。點面結合,學生能對公司金融的構架和基礎理論有所了解,方便日后深入學習。同時又具備具體知識點的運用能力。
3.教材及其教學內容選擇
好的教材對課程體系把握將有極大幫助。目前世界主流的公司金融教材一本是英國倫敦商學院財務金融教授理查德•A•布雷利和斯圖爾特•C•邁爾斯主編的《Corporate Finance》,原書翻譯版到第九版。另外一本是美國MIT斯隆管理學院教授斯蒂芬•羅斯主編,目前譯本也到第九版。及其圍繞原書,中國學者進一步出的各種精要版、雙語教材和習題集等。兩本原著各自章節數都在30以上,加之案例都取自英美,信息量大,通常也作為歐美研究生學習書目,再考慮到價格,并不適合直接做中國本科學習教材。但是取兩本教材之精髓,確定課程內容是適用的。
例如以18周每周3課時的教學內容來安排,第一周為學科介紹和緒論,兩周課時為貨幣的時間價值、債券和股票的定價。四至五周課時介紹投資決策的基本方法,其中詳細說明NPV中現金流和貼現率的實際研究及其項目風險分析。接下來三周左右為最優資本結構及其股利政策。兩周介紹長期融資,包括股權債權和租賃。兩周介紹短期財務計劃。兩周為兼并收購中公司價值。
4.教學手段和教學考核改進
現在投影已基本普及,很多學校還成立了自己的計算機中心或是經管類計算機實驗室。在此基礎上,推薦引入少量實驗教學。
最優資本結構中MM理論和最優債務額及公司價值,教學方式為講授,仍然以課堂加投影的方式,這有助于知識的傳授和理論學習。案例分析以實戰為主,例如債券和股票的估值,如何尋找企業的ß,如何利用雅虎財經、新浪財經搜集信息資料;如何尋找及利用企業披露的財務報告。這些有助于學生實際運用和分析能力的提高。第4周左右可以安排實驗設計為債券和股票的估值,第11周為WACC的取值。需要學生按照實驗要求,完成相關數據收集和分析,在實驗完成后提交電子表格結果,用于評定作業成績。考核除出席率和上機作業以外,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傳統考試,用以檢驗學生對理論知識和運算的掌握。另一部分是課業論文,基本設計是要求學生按小組完成,論文選題多樣,但以實際公司案例分析為主導,例如分析公司的資本成本、股利政策、公司價值等。選題之下有3~6個需要完成的問題,按組別每位同學完成一個部分。這樣可以有效規避分工不明和渾水摸魚。
公司金融學內容博大精深,公司金融教學改革也非朝夕可促成,需要教師下大力氣也需要學生積極主動的配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對實際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能力,塑造社會真正可用之材,還需要穩扎穩打、一步一個腳印地推動教學改革前進。
參考文獻
1 斯蒂芬•羅斯.公司理財(原書第六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3
我國自從1980年恢復保險業務以來,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保險業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保險高等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一方面培養了許多保險專業人才;另一方面教育體系逐漸得到完善,初步形成了涵蓋專科、本科、碩士、博士的全方位多層次的教育體系。但是,保險人才在培養過程中仍存在著不容忽視的諸多問題。
一、我國保險人才培養現狀
1 保險人才數量供給不足。目前,我國有九十多所高校開辦了保險專業或設置了保險專業方向,每年畢業生約在兩萬人,但這與保險人才需求相比仍然存在較大的“缺口”。參照國外的統計資料,美國每1萬人中約有143人為保險從業人員,日本每1萬人中約有33人為保險從業人員,中國香港每1萬人中約有50人為保險從業人員,中國臺灣每1萬人中約有66人為保險從業人員。結合我國的情況,按每萬人中有20名保險從業人員推算,未來我國保險從業人員需求數量大約在200萬人。
2 保險人才供給出現結構性失衡。具體來講,我國保險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層次上呈橄欖形結構,即普通理論型人才相對較多,高級經營管理人才、精算人才和基層的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缺乏,尤其是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缺乏。保險專業是實務性很強的學科,要求培養出來的學生除了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外,還要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但目前,大多數保險畢業生缺少保險經營實戰經驗,對經營管理中的實際操作知識流于表面化。
二、我國保險人才培養存在問題的原因
1 我國保險教育起步晚。我國從1959年商業保險停辦到1980年恢復,一直沒有任何保險專業教育,保險教育出現了20年的真空期。這意味著20年間我國保險人才在培養方面存在著一個很大的斷層。直到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需要促使保險業復蘇,保險人才的培養才重新提上議程。1983年,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委托、資助西南財經大學、南開大學、武漢大學和遼寧大學籌辦保險專業。保險專業人才的培養是一個漸進、累積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國保險業卻處在一個高速發展時期,對專業人才有著大量的需求,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現保險人才供給滿足不了需求的狀況。
2 各高校的保險教育缺乏差異性。目前各高校保險教育缺乏差異性,主要表現在各高校的保險專業課程設置非常相似。由于我國保險業的蓬勃發展,許多院校盲目開設保險專業,尤其是地方性本科院校及專科層次的院校。開設保險專業后,其課程設置也照搬其他院校,完全不結合自身的辦學特點、學生的層次設置課程,沒有應有的特色。這種沒有差異的、趨同的專業教育。導致畢業生在就業時無法形成錯位競爭。在理論研究素養方面,一般高校的畢業生遠遠不如一流名牌大學的畢業生,而動手操作能力又并不比名牌大學的畢業生強,這使得他們在就業時缺乏競爭力,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崗位。而另一方面保險業卻存在操作性、技能型人才奇缺的現象。
3 實踐型師資嚴重缺乏。保險專業是實務性較強的專業,要求教師既要有一定的理論水平,又要有一定的實踐經驗。但在保險專業教師中,絕大多數沒有保險公司從業經歷,普遍存在實踐經驗不足、教學脫離實際的現象,培養出來的學生自然實踐操作能力差。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保險教師隊伍中,大多是理論型人才,很多教師是從“學校”到“學校”,從沒有從事過保險實務工作,雖然很多教師渴望實踐,但大量的教學科研任務,擠占了教師實踐進修時間,使教師與業界之間缺乏有效的聯系、溝通與互動,無法了解業界動態,進行教學改革。
三、創新保險教育,培養應用型保險人才
1 準確定位,特色培養。保險業界對保險人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層次性,一般來講對技術型、復合型、管理型、戰略型等高端精英人才的需求較小,而對基層應用型、操作型、業務型人才的需求量較大。因此,從理論上講,各高校在人才培養時應當遵循這一規律,根據自身的資源和條件,準確定位自身的人才培養目標,并進行有特色的培養,尤其要加強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從我國目前開辦了保險專業或設置了保險專業方向的高校來看,除少數保險專業歷史悠久的大學可以致力于技術型、復合型、高級管理型、戰略型人才的培養外,其他的院校則應注重應用型、操作型、專業型人才的培養。通過保險課程改革,加強保險操作和實踐課程的開發設計,把本科生或專科生培養成貼近市場、動手能力強、上手快的應用型人才。而實際上這類人才也正是保險公司需求量最大的群體。
2 根據培養特色,進行課程改革。各院校應根據自身特色進行課程改革。尤其是那些進行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院校,一方面按照專業能力需要設置核心課程,將保險從業能力分解成知識、技能、素質,按專業能力模塊設置課程模塊,并以培養應用能力為主線,開發設計各門課程及教學內容的廣度與深度;另一方面根據教學內容進行專業課的課程整合。如“保險學概論”作為一門基礎理論課,在很多內容上與后續“人身保險”“財產保險”等課程內容存在重復現象,可將這三門課程進行整合,將“人身保險”“財產保險”涉及保險基本原理的部分納入“保險學概論”。將兩門課程變成純粹的實務課程,講授保險條款、保險產品、承保、核保、保險理賠、保全等具體實務性內容。這樣既不會出現重復講授的現象,也避免了教學資源的浪費。另外,根據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要求,可適當增加如“汽車保險”“健康保險”等實務性強的課程,并輔之以必要的實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