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19 22:58:1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政治學原理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就業指導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有自身的側重點,但二者的教育對象和教育目標是一致的。在培養對象上,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學生就業指導都是以青年大學生為對象。在培養目標上,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標是培養具有高度思想政治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四有新人”。在教育方法、內容、途徑方面有很多共同點。就業指導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互表現,其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的融入并貫穿就業指導全過程中能夠達到相互促進、相互滲透的效果,既能為就業指導提供新的思路,也能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載體和平臺。
1.2就業指導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互促進
在就業指導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能從根本上彌補學生主觀意識導致的就業問題,為緩解就業問題提供幫助,為大學生就業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精神動力。思想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形式政策教育,通過就業形勢政策教育可以幫助畢業大學生了解當前國家的就業形式和政策,及時回應他們對就業形式的認識和查詢,促使并提高畢業大學生的就業率。由此可見,二者在一定程度上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互補充、互為完善。
2就業指導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是做好就業工作的客觀需要
當今社會很多獨立學院在教育培養過程中目標性很明確,通過幾年的教育培訓可以填補實誠某個空缺,往往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在就業指導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對畢業生進行突擊的“短、平、快”就業技巧培訓和包裝,也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就業指導工作中乃至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統領作用和保障。
2.1思想政治教育是堅定就業指導政治方向的堅實保障
獨立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正確的理解黨的路線、方針同自身根本利益關系;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黨和國家的就業政策和實施辦法,引導學生實現自己的個人價值、社會價值;可以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并自覺的為實現理想而不懈努力;可以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集體榮譽感和民族自豪感。獨立學院思想政治教育還可以運用多種教育方法和教育載體從思想和行為兩方面對學生進行,引導學生把自己塑造成能適應社會需要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確保高校教育的正確方向。
2.2思想政治教育是實現就業指導全面完善的中心環節
思想政治教育能為高校畢業生提供精神動力,可以幫助畢業生客觀認識自我,正視現實,擺正位置,還可以幫助畢業生理解和相應國家的方針政策,實現畢業生到基層去,合理的蔥及人才流動。但是獨立學院通常對這項工作重視程度不夠。第一,為了幫助大學生及時順利的就業,獨立學院可以通過擇業觀教育向學生傳導職業價值觀,努力幫助他們處理好索取與奉獻的關系;處理好個人愿望與社會需求的關系;處理好個人成才與客觀條件的關系;處理好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引導大學生正確衡量自己的能力,參照自己的志趣、特長,選擇能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最充分地發揮并能為社會做出盡可能大的貢獻的職業和工作崗位。第二,獨立學院就業指導中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指導學生建立良好的道德意識,職業道德、社會公德等中華美德的教育為學生走進職場奠定基礎。在獨立學院就業指導中應該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學生良好道德意識的養成,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強化社會責任感,為今后步入社會奠定基礎,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3思想政治教育是樹立就業指導
現念的必要條件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以及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進程的加快,樹立就業指導現念需要讓學生更清楚地了解社會需求,明確想要立足于當今社會的所必備素質。獨立學院學生應注重自身多種能力的培養,通過能力的修煉,提高綜合素質,使自己在當今社會具有較強的核心競爭力。高校畢業生數量成倍增加,對獨立學院的人才培養質量提出了更嚴峻的考驗。獨立學院畢業生普遍存在著眼高手低的現象,就要求就業指導工作需要根據獨立學院學生實際問題進行針對性的指導,需要轉變就業指導觀念,建立以人才培養為核心競爭力,以專業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就業指導教育為保障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模式。探索切實有效的就業指導工作思路和方法。
3獨立學院就業指導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是現實
客觀需要獨立學院要做好培養社會需要的專業人才的工作,就需要從國家經濟發展的角度,依據國家方針政策,根據市場需求制定有戰略眼光的適合的人才培養的方案,在人才培養培養過程中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人生觀。
3.1思想政治教育是獨立學院就業指導內容實施的有效途徑
獨立學院就業指導是對獨立學院大學生進行一種有目的,有步驟的針對性教育,它以國家政策和法律法規為基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擇業觀,認真規劃職業生涯,從而達到讓學生順利畢業就業的目標的一系列指導。獨立學院工作教育者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充分結合,幫助學生解決思想困惑,加強職業素質訓練,充分做好就業準備。思想政治教育是就業指導工作取得成功的必要前提,就業指導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化表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緊密圍繞著黨在現階段的基本路線,它符合現實的社會存在和主要社會矛盾以及人們的思想道德標準。第一,就業市場激烈的競爭,優勝劣汰成為社會競爭的法則。畢業生在面對用人單位的選擇的時候,要想成功地進行社會角色轉化,必須在迎接社會競爭之前做好積極主動的準備,過硬的專業素質,較強的綜合素質,是在面對用人單位挑選過程中必須準備的基本功,才有可能順利用人單位的挑選。人才培養過程中需要不斷激勵大學生在大學期間拓寬專業知識面,引導學生注重社會實踐和動手能力的培養。第二,大學生就業指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讓大學生堅定為社會主義祖國奮斗終身的崇高理想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共同信念。通過結合黨和國家的奮斗目標以和現階段的社會主流價值觀引領,加強對在校學生進愛國主義教育、馬列主義教育、科學發展觀教育教育、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教育,使學生明白作為當代大學生應該肩負的責任和使命。內化到學生的日常學生生活中,有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效果的提高,也間接地表現在求職就業的過程中核心競爭力的增強。在就業指導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高大學生的政治素質、道德素質、職業素質、心理素質。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激發學生內心的正能量養成,激發學生的職業愿景并為之奮斗,增強學生的職業榮譽感和自豪感,良好的職業行為習慣應社會需求。
3.2思想政治教育是就業指導任務達成的重要條件
在大學生就業指導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在新的歷史時期,面對新的就業形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從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出發。進一步加強獨立學院就業指導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切實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一步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在獨立學院就業指導中的作用,全面提高對加強獨立學院就業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改變過去開展就業指導工作的觀念和方式,探索新的途徑和方法,不斷增強獨立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在就業指導工作中的針對性、實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引導和幫助大學生正確地認識自己、客觀地評價自己,轉變就業觀念,促進大學生全面健康地成長和順利就業。這既是獨立學院適應大學生新就業形勢的需要,又是獨立學院穩定、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第一,引導獨立學院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面對市場的選擇,獨立學院學生需要比一本二本學生更加清醒的意識到,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今天,天之驕子、社會精英已經不再是大學生的代名詞了,獨立學院的學生更需要在就業過程中展示出良好的專業知識,熟練地操作技能和較強的綜合素質才能改變社會對三本學生的偏見。獨立學院的學生更應該擺正自己的心態,以較低的門檻進入社會,通過自身的不斷學習和努力去贏得用人單位和社會的認可。第二,鼓勵獨立學院學生懷著平常的心態積極參加就業競爭。獨立學院大學生要面對的就業競爭遠比一本二本的大學生要艱難得多,這更需要獨立學院的大學生在市場競爭中做好充分的準備,持續保持良好的競技狀態和積極進取的心態。面對挑剔和不公正的待遇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萬一在擇業過程中碰到挫折,一方面能夠有效的通過心理調適化解,另一方面通過堅韌的意志品質和良好的專業基礎在茫茫求職大軍中贏得就業機會。第三,教導獨立學院大學生積極響應國家對青年大學生的號召。通過對國家方針政策的解讀,幫助大學生樹立到基層工作,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的觀念。獨立學院可以通過各種正向的宣傳渠道,教育引導和鼓勵大學生樹立到西部、到基層單位、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把國家發展需要和學生自己的理想信念目標有機結合,教育學生樹立肩負國家和社會責任的意識,并把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與國家的長遠發展結合起來,做一個合格的社會主義螺絲釘和接班人。
2.思想政治教育的隊伍綜合素質較低獨立學院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是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問題。但是目前的現狀是,很多獨立學院還沒有建立起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無法保證獨立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這對獨立學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來說是一大硬傷。
3.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設置不盡合理很多獨立學院的人才培養目標都定位在培養社會所需的應用型專業人才上。然而現實中,某些利益相關部門把這一“有利條件”視為直接獲利的途徑。所以,獨立學院更多的傾向于關注數字,關注畢業生的就業率,這樣就忽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設置的合理性,不利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4.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氛圍不濃厚獨立學院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當具備濃厚的校園環境氛圍,才有利于促進大學生優良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并且起到相互感染、熏陶和激勵的作用。這對獨立學院來說就是一個軟環境的建設,但很多忽視了這一點,顯然這也是一個不足之處。
二、獨立學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
鑒于上述問題,筆者認為,加強改善獨立學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迫在眉睫,建議對策如下:
(一)大力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和氛圍獨立學院要加大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視程度,大力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和氛圍,搭建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校園平臺,對改進獨立學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來說意義重大。廣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還可以充分利用網絡這一新工具,在校園貼吧、BBS以及博客等載體上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政治動態,并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加緊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思想政治教工隊伍一個相對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應當包括獨立學院的相關黨政負責人、共青團干部、輔導員、“兩課”教師(理論課和思想政治教育課)以及班主任等,他們是一個相對龐大的群體,是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直接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因此,獨立學院必須加緊培養一批高素質的思想政治教工隊伍,這樣才能勝任這一教育工作。具體來說,可以從輔導員隊伍著手,首先做好班級輔導員的選拔和培養工作,然后逐漸建設起一支專兼結合的輔導員隊伍,從而不斷夯實獨立學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礎。
(三)切實改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模式在獨立學院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我們首先應該考慮課程內容設置的合理性,它關系到學生的學習效率,影響到教師教學水平的發揮。所以,筆者認為,獨立學院應當加強相關方面的調查研究,分析內容設置不合理的癥結所在并找出解決辦法,以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繼續開展。其次,要切實做到創新教學模式,切忌紙上談兵。教師應從現實生活和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真正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入耳、入腦、入心,真正使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四)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機制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機制是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保障。在獨立學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機制初步形成后,就要不斷地在教育實踐中總結和完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機制,這對獨立學院后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長足進步意義重大。
二、解析案例教學法的內涵
所謂案例教學就是通過分析典型案例,在其中引入真實的生活,在分析的過程中模仿現實生活中的職業情景,并且對其進行分析、理解,最終使學生能夠充分地感受職業的感覺,能夠像真正的從業者那樣去分析問題、處理問題。案例教學法最早是由英國的貝雷斯在十九世紀初期提出的,最早是應用于法律的教學當中,在十九世紀末期,哈佛法學院教授朗德爾也將案例教學法引入自己的課堂。案例教學發展至今,其優勢已經逐漸被人們所認可,一改傳統“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將灌輸教學轉變成了啟發式教學。案例教學法主要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1.案例教學具有互動性
在傳統的教學中,都是教師占據著課堂的主體地位,教學模式具有單向性,然而案例教學法的引入可以增加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互動,使學生和教師共同構成課堂,這種雙向的教學模式可以將“教”與“學”真正地結合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2]。
2.案例教學具有情景性
案例教學可以將學生帶入一種情景模式,可以對實際行動中的行政管理者的職業情景進行了解和感受,在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了解、分析的過程中鼓勵學生盡快進入角色,面對實際問題可以說出自己的想法,得出自己的答案。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運用基本理論知識的能力以及分析、概括問題的能力都會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3.案例教學具有自主性
案例教學可以幫助教師建立民主、平等的課堂教學平臺,教師扮演著引導者的角色,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討論氛圍,組織學生平等參與到案例討論之中。這樣一來,學生就會自主地將消極的學習態度轉變成積極學習,學習的熱情也會被燃起,學生的自主性學習情緒日益高漲[3]。
三、解析案例教學在高等職業院校行政管理專業教學中的優化措施
1.認真挑選教學案例
適合教學的案例應該是一個描述性的故事或者是基于一定的實事基礎和情景創作的故事,要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要使學生能夠在這個案例中有所收獲。案例教學主要是為了借助案例對學生進行引導和啟迪,因此,教學案例的選擇對案例教學的質量有很大的影響。高等職業院校的行政管理教育工作者一定要重視教學案例的選擇,要盡可能選擇真實性高、時效性強的案例,此外,選擇的案例還要具有開放性和典型性。真實案例才能具備實際的應用價值,具有時效性的案例才能提升教學效果。教師在選擇案例時可以充分地借鑒黨和國家公開出版的報紙、雜志等,還可以關注一下各地區的政府網站或者其他一些可靠性較強的媒體作為案例資源[4]。從這些渠道獲得的案例信息內容相對可靠,學生更愿意接受,自然就會提高其參與討論的積極性。開放性也是良好案例資源具備的基礎性質,它可以提供更加真實的問題、矛盾和困境,開放性的案例可以滿足學生從各個方面對其了解、分析的需求。案件的典型性需要選擇的案例能夠充分地體現出行政管理工作的特點,要使學生通過對典型案例的分析能夠對某一類型的事件的規律,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
2.對教學過程進行完善
案例教學并不是課堂上簡單地舉例,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之前一定要做好充足的準備,要不斷對教學過程進行完善。案例教學可以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完成,在課前可以將班級同學分成幾個討論小組,班級同學可以隨意選擇,大家共同推選出組長,組長負責組織組員對案例進行分析、討論,最后由組長負責將討論結果和意見進行統一,教師則要根據學生的表現對其進行打分,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團隊意識得到鍛煉,責任意識也會有所增強。教師要在課前進行充分的準備,要對案例提前進行剖析,要針對案例預設主題,并且要考慮到案例討論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并提出解決對策,同時還要為學生提供案例的發生環境和背景幫助其學習分析[5]。
高職院校以培養技術型人才為主要目標,即目標是實用化,在中等教育基礎上培養出一批具有大學知識,又有一定專業技術和技能的人才,知識講授以能用為度,實用為本。受這一培養目標的影響,大部分高職院校或有意或無意地忽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建設及教育效果,片面強調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動手能力,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成為陪襯“紅花”的“綠葉”,或者一種“點綴”。因此,高職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如果不能真正從思想上認識到問題的重要性,將對我國高職教育全面、長遠、可持續發展造成極大危害。
二、教學手段陳舊,教學方法單一
從教學手段來看,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塊黑板還是多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基本手段,多媒體教學手段沒有得到廣泛應用。有的教師雖然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但大多停留在文字搬家層面上,不能很好地把多媒體與教學內容、教學目的結合起來。
從教學方法來看,雖然我們早已進入21世紀,但很多教師仍采用“滿堂灌”、“填鴨式”等傳統教學方法,由教師控制整個課堂,一講到底,從而忽視學生的創造性與主體性。而且,許多高職院校只是模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死守教材,教學內容的理論性過強,不符合高職學生特點,雖然有時教師也運用課堂討論、社會調查等多種方式,并采用電視錄像、多媒體教學等手段,但還沒有形成多元化、個性化的教學模式,尤其是能將教材內容和電腦等多媒體教學完美結合的教師屈指可數,這些都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變得更枯燥乏味。
三、考核方法不科學,方式方法單一
長期以來,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考核內容上重知識、輕能力。試題往往是書上死記硬背的知識點,偏重于教師課堂所講,主觀發揮題目較少。卷面成績占總成績的比例較高,幾乎是一考定終身。平時成績所占比例少,對學生評價不起主要作用。因此,思想政治課的考試功能被簡化和強化為檢驗和測評學生的唯一工具。死記硬背,唯書是上,使學生淪為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和考試的機器。殊不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日常行為及品德修養。
四、教師外出培訓機會少,繼續教育不足
思想政治課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同時有一定的靈活性,必須與時俱進,增強授課效果。針對高職院校實際情況,許多思想政治課教師外出培訓、學習的機會很少,并且接受繼續教育的機會不多,因而即便想要提高教學質量,有時也心有余而力不足。
針對我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我們應遵循以學生發展為目的這一原則,采取以下改革措施,切實提高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實效性。
(一)提高高職院校管理層的思想認識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正常與否與高職高專管理層的思想認識有非常密切的關系,因此端正該方面認識對正常有效的教學有著決定性影響。加強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教育學生首先學會做人,然后才學會做事,只有這樣才能增強學生在人才市場上的競爭力,才能適應多元化社會對人才的重視與需求,而這正是思想政治課的意義所在。
(二)推動傳統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創新
1.豐富教學內容,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盡量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根據高職院校學生基礎薄弱、學習能力差的特點,弱化理論體系,把學生關注的國內外熱點、難點問題通過案例引入課堂中,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同時,教師必須采用現代化技術手段,制作精美的課件,同時借鑒相關視頻資料,有效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2.創新教學方法。
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把“理論教學”與“學生互動式教學”結合起來,將單向“填鴨式”教學方法逐漸向教師、學生雙向交流的“互動式”教學方法轉變,根據不同階段學生表現出來的特點、類型的不同,采用案例教學法、啟發教學法等教學方式,采用辯論、專題演講、課堂討論等不同方法,力求整體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3.建立多元評價體系。
高校教學改革的著力點在于考核方式的改革。我們重視知識掌握,更應該注重能力考察,改變過去一支筆、一張卷的單一考核模式,從平時表現、課堂表現,社會實踐、期末考試四個方面對學生進行綜合考核。考試內容應該與時俱進,重點考查學生對現實問題的判斷、分析、解決能力,使考試真正起到考查學生能力的作用。同時重視社會實踐,讓學生真正走進社會,進行社會調研,撰寫調查報告,在課堂上與同學們交流、討論。這樣才能對學生進行科學評價,真正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中圖分類號: G6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10)06-0081-02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生息繁衍中創造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和歷史傳統的精神成果的總和,它深遠影響整個民族共同心理狀態、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借鑒中華傳統文化進行思政課教學,是創新美術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有效之舉。
一、美術院校中華傳統文化的教、學現狀
2008年,我們在藝術院校、普通院校中,進行了以文、史、哲、經、法、語言、審美等內容為主的《大學生人文素質修養現狀》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在普通高校,學生回答問卷的正確率為63.27%,而在美術院校,正確率只為54.5%,兩者相差8.77%。可見美術院校學生的中華傳統文化知識的儲備有些偏低。
與此同時,在對美術院校學生的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愿望和教師運用中華傳統文化進行教學的現狀調查顯示:美術院校的學生很希望老師運用中華傳統文化進行思政課教學的占48.9%,近五成;不希望的占18.1%,無所謂的占33%。而美術院校教師能夠經常運用中華傳統文化進行教學的則只占29.1%,近三成;有時這樣做的占43.8%,很少這樣做的占27.1%。可見,在美術院校,學生對運用中華傳統文化進行思政教學的學習期望與教師滿足學生的學習期望二者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師的教,不能滿足學生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的需求。事實上,在美術院校運用中華傳統文化進行思政課教學,既有學生的內在需要,又有外在的有利時機。與普通高校學生相比,美術生雖具有文化基礎相對偏低、個性較強、不愿接受僵化的理論說教的特點,但對中華傳統文化卻有著比較強烈的學習愿望。中華傳統文化扎根于民族土壤,源淵流長,美術史與中華傳統文化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國畫本身就是中華傳統文化領域中的奇葩之一,這也是美術生樂于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的原因。中華傳統文化還是美術創新的起點和背景,是美術設計的靈感和源泉,這也有助于他們形成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認同感。另外,他們對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愛國恤民、愛人孝親、重德修身、勵志圖強、崇節重信、“內圣外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等修身養性、為人之理方面的知識也有較大的興趣。這些都是美術院校的學生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在需要。另一方面,隨著近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熱的興起,高校中也興起了一股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潮,這也就為美術院校運用中華傳統文化豐富思政課的教學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環境。
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創新美術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應做好“五個結合”
學校主導與組織學生結合。美術院校普遍不太重視以中華傳統文化來豐富思政課教學。要解決這一問題,首先學校必須要重視。學校重視,不僅是說說,更要落實到教書育人的各個具體環節,要有共識和具體措施。第一,要把運用中華傳統文化豐富思政課教學的要求,體現到學校的育人目標、育人思路、課程設計、效果評價之中去。第二,領導要親力親為,如親自在教學中帶頭實踐和實現這一要求、親自主持課題研究等。第三,培訓師資。培訓一支能夠把中華傳統文化與思政教學結合起來的師資隊伍,抓好骨干,搞好普及。給教師從事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和研究以經費支持。第四,開展活動、營造氛圍,還可聘請校外專家來校進行關于中華傳統文化的系列講座等。另一方面,單靠學校主導顯然還是不夠的,還必須組織、引導學生廣泛參與,積極配合。第一,要正面引導學生,講清重視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與專業發展二者之間的緊密聯系及其重要意義。第二,鼓勵學生組織成立“中華傳統文化學習協會”或“中華傳統文化興趣學習小組”等學生社團,委派教師,指導學生開展學習活動或競賽活動。第三,給學生從事活動以經費支持。
課內教學與課外延伸結合。課內教學應采取靈活多樣的授課模式,可在選修課甚至必修課中進行。如開展課前十分鐘讀經活動,如《論語》、《三字經》、《弟子規》等。同時,還可穿插視頻教學,如“于丹《論語》心得”等。課外方面,要充分利用網絡對課內教學進行補充。“長期以來高校教育比較側重第一課堂教育,而對第二課堂教育重視不夠。”[1]“隨著數字化技術的高速發展,依托網絡平臺改進高校思政課教學成為了必然選擇”。[2]要把教學的課件掛到網上,還可在網上開設讀書欄目,指導學生有選擇地精讀國學經典,同時師生也可在網上互動交流,釋疑解難。另外,還可充分利用學生采風寫生機會較多、跟社會實踐聯系較多的有利條件,實地考察,充分利用社會第二課堂對學生進行中華傳統文化及思政教育。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專業課教學結合。在美術院校的教學中,存在專業課教學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相分離的情況,專業教師只管專業教學,似乎與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無關,個別老師甚至排斥、擠占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時間。其實,美術專業教學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做事與做人息息相關,沒有藝德是難以成為藝術大師的,不會做人,又怎能做好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不僅僅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輔導員的責任,也是美術專業教師的責任,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專業課教學應互相結合、相互配合,教書和育人是美術專業教學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共同天職和使命。
必修課與選修課結合。首先,要運用中華傳統文化豐富思政必修課的教學,如運用中國哲學豐富《基本原理概論》的教學、運用儒家倫理豐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教學,如此可以極大提高思政課教學的吸引力。還須借助當前中華傳統文化熱,開設中華傳統文化方面的選修課,以作為必要的補充和延伸。如開設《中國管理哲學》、《國學精選》等。
校內資源與校外資源結合。美術院校首先應立足本校實際,充分利用校內資源;同時要借助校外資源,可聘請校外名師來校進行中華傳統文化或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學術講座;也可與綜合型高校建立合作關系,在中華傳統文化教學方面實現資源共享;還可組織學生到綜合型高校聽名師國學講座等。
三、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創新當前美術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應處理好四個關系
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精華與糟粕并存,如三綱五常、愚忠愚孝等,這些觀點在現代已成為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糟粕,不可取。但是,重德、修身、孝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觀點在現代依然有相當的價值。既要反對食古不化、復古主義,又要反對全盤否定、。中華傳統文化要面向現代化,其道德教育要面向今天的思政教育,這樣才能“古為今用”。與此同時,當前的思政教育也必須扎根于中華傳統文化土壤,否則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所以,也存在一個借鑒中華傳統文化中優秀的育人內容和方法的問題,既要傳承,又要創新。為此,無論是美術專業教師,還是思政專業教師,都必須注重和探索藝術與中華傳統文化、思政教育的結合,指導學生的生活與藝術實踐,實現藝術、中華傳統文化、思政教育的三結合。
藝與德的關系。在有的美術生中,往往重藝輕德,認為藝最高、藝最重,有藝即行。還有的學生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只對從政的人有用;而自己又不想從政,學起來沒有什么用。事實上,只有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才有利于自身成就事業。美術生如果不重視藝德的學習,其發展必然會受到很大的限制。要使學生明白:德和才一樣重要,職業生涯是否成功不單單取決于專業素質如何,有時更取決于道德素質如何;要拋棄對思政教學的偏見和反感,提高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積極性,使自己成為德藝雙馨的人。
知與行的關系。運用中華傳統文化進行思政課教學的成敗,關鍵在于學生能否做到知行統一,能否把所學落實到現實的生活和學習之中。中國傳統的知行觀歷來主張道德認知與道德踐行的統一,尤其強調道德踐行,反對說一套,做一套。美術院校的思政課教學絕不能僅停留在知和書本上的階段,必須落實到行、落實到實踐中去。
中圖分類號:J01 文獻標識碼:A
德國哲學家鮑姆加通將美學和邏輯學相區分,康德的《判斷力批判》已標志著美學自身的合法性,克羅齊最終完成了美學合法性的確立。在克羅齊之后,卡西爾對語言、神話(宗教)、藝術、科學等各種文化形式的本體論研究,提出美和藝術是文化的一種表現性符號形式的觀點,完成了藝術符號自律性的闡釋,最終確定了各種文化形式的合法性基礎。卡西爾將人類文化視為多樣統一的哲學理念,直接影響著蘇珊·朗格整體觀下符號論美學理論的構建。
一、符號整體觀
蘇珊·朗格整體論美學思想資源極其豐富,但對其產生深刻廣泛影響的莫過于卡西爾的文化哲學整體觀。朗格曾誠懇而謙卑地說過:“是卡西爾——雖然他本人從不認為自己是美學家——在其廣博的沒有偏見的對符號形式的研究中,開鑿出這座建筑的拱心石;至于我,則將要把這塊拱心石放在適當的位置上,以連接并支撐我們迄今所曾建造的工程。”[1](P.477)這里的“拱心石”是人們所熟知的,即卡西爾的符號論。但一直被人們所忽略的問題是,這“適當的位置”在朗格藝術哲學理論構建中到底是處于一個什么樣的位置?其實這“適當的位置”就是朗格從她的老師卡西爾那兒秉承過來的文化哲學理念——現代科學整體觀。朗格如同卡西爾一樣,將現代科學整體觀作為自己理論構建的哲學基石,而卡西爾的符號論只是朗格美學理論展開的關鍵詞。作為新康德主義者,卡西爾遵循康德的“批判哲學”路徑,繼承并發展了康德的圖式論思想,構建了在20世紀產生重大影響的符號文化哲學體系。“圖式”是康德哲學體系中的重要概念,它是起溝通聯結作用的一種認知的形式結構。它是一種“把知性概念在其運用中限制于其上的感性的這種形式的和純粹的條件”[2](P.140),正因“圖式”這一感性條件,純粹知性概念才得以運用。但在現代科學整體觀的影響下,卡西爾已經不滿足康德的“圖式”思想,認為康德的“圖式”缺乏一種伸展性,只是囿于自然科學的狹義范圍。卡西爾試圖將康德的“圖式”擴展為能說明人類諸種文化的“符號形式”。卡西爾認為,人類文化所創造的一切符號形式,無論是神話(宗教)的、藝術的還是歷史的,都和自然科學所描述的世界圖景同樣是真實的,并非實證的才是科學的。卡西爾以符號的獨特視角為起點,切入人類文化的各個扇面,通過對各類人類文化基本特征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人是符號的動物”的著名論斷。那么,“符號”在卡西爾的理論中又作何解釋呢?卡西爾告訴我們:“所有在某種形式上或在其他方面能為知覺所揭示出意義的一切現象都是符號,尤其是當知覺作為對某些事物的描繪或作為意義的體現、并對意義作出揭示之時,更是如此。”[3](P.109)這樣,符號不僅能像康德的圖式那樣在科學認知中起中介作用,構想自然界的景觀,而且也能在人類文化諸形式中顯現出人應有的世界。神話(宗教)、藝術、歷史與科學等都是人類文化打開的不同扇面,各自體現了文化本原性的賦形力量。由此我們可知,人的本質力量是通過符號活動得以對象化的,文化的符號形式展示了人自身不斷發展與完善的歷史過程。卡西爾對符號論的研究方法盡管是分析的,但他的人類文化觀則是以整體論統攝的。卡西爾認為,雖然人類文化形式的符號極其豐富而且多變,但只要我們堅守整體觀就能對諸文化形式進行整體的把握。因為“一種‘人的哲學’一定是這樣一種哲學:它能使我們洞見這些人類活動各自的基本結構,同時又能使我們把這些活動理解為一個有機整體。”[4](P.107)在此,卡西爾運用現代科學整體觀,把具有抽象化的圖式與功能在于象征某種意義的符號統一了起來,把康德哲學中只有在科學范圍內才具有的“真實性”擴大到了人類全部文化領域,以獨特的符號形式作為文化哲學的邏輯起點,闡釋了人類文化的豐富性和獨特性。卡西爾試圖用符號整體統一諸文化形式的構想,為朗格研究藝術哲學夯實了整體觀的哲學基礎。可是,朗格并沒有沿著卡西爾的邏輯路線將藝術哲學理論建構于符號的理性方面,而是從符號的原始功能入手進入到符號的感性方面。卡西爾用分析的方法對思維邏輯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將諸文化符號形式分為邏輯符號和非邏輯符號兩大類。朗格通過細致的考察,認為卡西爾關于符號兩分法中的非邏輯符號可以置換為表現性符號。即所有的符號都存在傳達形式的問題,作為藝術的傳達形式不宜使用“非邏輯符號”這一概念,因為它過于寬泛,沒有揭示出藝術獨特的本質特征。符號應分為推理性符號和表現性符號,唯有如此,我們方能在整體論語境下給藝術一個自足的空間。推理性符號將我們導向“外部的客觀現實”的描述,幫助人類探索外部世界發展的模式;而作為表現性符號則將我們導向“內部的主觀現實”,使我們內在的主觀情感顯現為感性的世界,體驗情感發生的全過程,本真地把握生命的生成運動。朗格在其藝術哲學的研究過程中,自覺地將科學與人文兩大文化形式進行整體性觀照。朗格的看法是,藝術雖然不像自然科學那樣以抽象思維方式為主,但它在根本性上與自然科學達成一致。兩者因文化的歷史發展曾作暫時的揖別,但最終它們將會在人類文化發展的某一個契合點上再次攜手共進。藝術家相對的原則是藝術這個有機的整體,如同科學理論構建中整體性訴求一樣。在藝術作品中,人的生命力彰顯應注意以下兩個方面:一是藝術的形式是作為一個整體性符號顯現在人們面前的,其中每一個符號都不能脫離整體而存在:二是藝術的各符號之間保持自足的契合,不能假借“創造”之名,隨意地割裂。否則,生命形式只能是一種碎片化的人為拼湊。因為藝術遵循的是符號構形,借助直覺思維“言說”著推理性符號不能言說的東西。藝術的符號形式之所以能夠傳達出我們的情感世界,正是這一符號形式與我們的情感世界有著邏輯類似性的緣故。“藝術形式與我們的感覺、理智和情感生活所具有的動態形式是同構的形式。……以至于在人們看來,符號與符號表現的意義似乎就是同一種東西。”[5](P.24)藝術就是通過感性賦形將我們情感世界顯現出來的一種文化形式,這種形式不僅是一種邏輯的形式,更是一種生命的形式。朗格進一步指出,不管是推理性符號還是表現性符號,都存在著非理性的直覺。直覺是新的思想產生和釋放的過程,是一種比思想更深刻的思想。直覺思維在人類思維活動中占據著本源性地位,直覺思維滲透在人類的一切符號活動和文化形式之中,是一種不須經過推理過程而達到對現實把握的特殊認識,凡是文理相通的人無不具有高度的直覺能力。表現性符號中的直覺不是可供理性思維的概念,而是具體的感性表現形式。在藝術具體的感性表現形式中,藝術所創造的符號無疑是一種虛幻意象。這就意味著藝術的虛幻意象是一種具體的抽象,是思維外在傳達的一種特殊的形式。它如同科學中的直覺一樣,引導藝術家越過邏輯思維的理性制約,而直達創造之物的內在本真。藝術直覺形式不是對各種形式要素的機械組合,而是依照藝術家的最終目的荷載意義。像舞蹈,它的符號形式絕不是實體的人的物理運動與組合,而是虛構出來的表現生命力的一種自由的創造,是人的一種純粹的直覺表現形式,它連接著我們整個的生命運動,讓我們從不可分割的文化整體意象中感知生命的意義。
二、形式整體觀
卡西爾將符號視作其文化哲學的支撐概念,但符號何以認知?在卡西爾看來,我們認知符號的途徑便是形式。如果沒有符號形式的有效傳達,就連自然科學中的物理學定律和關系都是不可思議的。卡西爾在談論藝術時指出,藝術是感性的符號形式創造,這種形式不是別的形式乃是一種生命的形式。“生命形式”這個概念是卡西爾在他的三卷本《符號形式哲學》中首次提出來的,雖然卡西爾在這部著作中對藝術沒有進行具體地闡述,但是有關藝術本質的問題,卡西爾顯然已經有了根本性的哲學把握。當卡西爾文化哲學理論形成體系并發展成熟時,這一問題便在他晚期的《人論》中得到了具體集中的探討。卡西爾通過康德的《論德國建筑》以佐證自己關于藝術是生命形式創造的觀點:“藝術早在其成為美之前,就已經是構形的了,……人有一種構形的本性,一旦他的生存變得安定之后,這種本性立刻就活躍起來。”[4](P.21-222)卡西爾主張,包括科學在內的各種文化形式都是人類精神自由創造活動的不同表現形式。這些形式體現了人類精神創造的不同力量、結構和組織原則,共同構造了人的經驗世界。因此,只有通過對各種文化形式的特殊結構和規則的深入研究,才能揭示人的完整的精神結構。藝術形式并不是牛頓式的機械排列,倒是諸矛盾張力經由作家的整體觀照而獲得的內在和諧。即便我們否定藝術創作的整體和諧預設,但我們在接受藝術文本時仍然會運用整體觀念。把藝術僅僅視作一種自足的語詞存在,顯然是狹隘的、不合適的。我們所要做的是,尋找各獨立存在的外在聯系與內在關聯,從整體的語境中指稱存在的角色并賦予其語義。當一部作品離開了其存在的整體語境時,它什么也不能被指稱,只是一堆無法顯現意義的孤立符號。卡西爾的藝術形式整體觀直接影響著朗格對現代美學思潮的反思。朗格認為,符號不僅是世界的表征,也是人類能動把握世界的有效方法。人類的經驗材料通過直覺賦予形式,直覺將內容與形式統一起來。雖然貝爾的“有意味的形式”是對藝術本質一次嘗試性的解釋,但其解釋的意義顯得缺乏邏輯的清晰度,且帶有神秘主義的玄惑。朗格在借鑒傳統美學理論時,以綜合發展的眼光從符號整體論角度對藝術作了新的界定。朗格在其1953年出版的《情感與形式》中明確地指出:“藝術,是人類情感的符號形式的創造。” [1](P.51)因為“藝術品本質上是一種表現情感的形式,它們所表現的正是人類情感的本質。”[5](P.7)朗格借用現代物理科學中“場”的理論構想,在藝術研究中創造了一個“藝術場”的概念。物理學中的“場”是指一個限定的域,是一種整體的存在。場中的每個部分的性質都由場的整體性質決定,但場的整體性質并非其各個部分性質簡單相加或算術總和。從藝術哲學角度理解,“藝術場”是指文本與一切文化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朗格認為,近代科學有礙于這種個性的平衡發展,因為它過于偏重知識的分析和追求公式化的材料。雖然科學的抽象化是必然的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科學的抽象總有自身的限度,科學理論是看不見的,它需要形象化的外在傳達。即便是所謂的抽象的符號,也需要一種形象化的陳述。藝術如同其它文化形式都是符號的表征,只是各種文化形式的構成方式不同而已。我們要想更好地認識藝術的本質,就不能只是在藝術這個圈子里轉悠。我們不但要走進去,還要能走出來,看看藝術生存的環境是什么樣。藝術哲學應具備現代科學整體觀,像克羅齊的表現直覺說只是一種單純的心理學表現,其實藝術符號的表現除此之外,同時還存在著邏輯的表現。因為藝術并不是情感本身,只有當情感與形式形成一個有機的生命整體,藝術才是我們可以觀賞的特殊符號形式。而這種特殊符號形式的獲得,無疑離不開藝術的抽象原則。當美學不能給藝術存在形式一個合法性的描述,就意味著它喪失了描述和被描述之間的內在邏輯與外在邏輯的一致性。為了讓美學研究具有辨證的有效性,必須將藝術這一文化存在從復雜的文化背景中抽繹出純粹的自足的形式,同時還得將其放回生成的文化語境之中。而以往各種流行的美學理論并不符合描述合法性條件的要求,且他們的研究范圍是狹隘的,研究的方式方法是封閉的。朗格如同她的老師卡西爾一樣有著很好的自然科學基礎,對格式塔心理學是相當諳熟的。朗格從該理論完形概念入手,在其《情感與形式》中為我們進行了極為細致的邏輯梳理。朗格指出,藝術家的創作是一個極為復雜的過程,起初往往是捕捉到一個由整體文化長期蘊育而成的“意念”。藝術家在“意念”指導下逐步對物理世界進行處理和心靈世界的轉化,隨著藝術家的想象力的不斷展開而得以造型,從而將藝術中的符號表現為整體性的藝術符號。藝術家“面對著造成其各種不同功能的影響,它似乎堅持著自己最初的目的,并從自己真正的主干中創造出變型,而不是用別的什么東西簡單地取代它”[1](P.141)。這就像音樂基質具有結構有機統一性似的,無論是音調和諧、節奏重復,還是旋律進行,樂句起止,作為整體藝術的符號無疑要遵從音樂基質的有機形式。這種藝術符號形式恰似生命原動力的血脈,讓各藝術中的符號彼此關聯著,共同形成一個承載著生命力推動的合力,使藝術品的表現性形式臻于完形。一個真正具備創造能力的音樂家從不機械地單一地處理音樂符號,而是將每一符號的選擇始終把握在整體音樂的形式構成之中,讓獨立的音樂符號與其它每一音樂符號達成一種畢達哥拉斯式的內在和諧。對于藝術自足來說,藝術是自洽的、封閉的。但對于人類整體文化構成來說,它又是開放著的。因為“具有有機聯系和生命節奏的抽象形式只不過是整個情感表現的小小組成部分,而且自始至終都是以潛在的形式存在于這個大的整體之中”[5](P.171)。在這個裂變的時代,藝術企圖以破碎的意象昭示被遮蔽的世界。但它已無力揭去面紗,獲得神諭。它只能放棄終極意義追求,讓意義無限推遲出場。而朗格在卡西爾藝術整體論影響下所建構的符號論美學,讓差異之物走向歷史的前臺,從生活的碎片之中發現其意義總體性的可能,完成了藝術范式的重大轉換,在有關后現代藝術的一片喧嘩聲中,為我們作出了藝術重構的超越性回答。
三、文化整體觀20世紀后半葉的后現代文化似乎君臨天下,在其碎片化的熱炒聲中忽略了德國哲學卡西爾文化哲學對當下文化運動的特殊貢獻。卡西爾和德國古典哲學家一樣,都將目光聚焦于人類精神的自我認識。但與德國古典哲學家不同的是,卡西爾并沒有將理性歸結為人類精神唯一的決定因素。卡西爾認為,人類精神是一個兼容情感、直覺和思維在內的有機整體,理性與非理性都是人性整體構成的必要部分,不能簡單地將它們中的一項化約為另一項的支配物,語言、藝術、宗教、科學等都是人類整體文化演化過程中的不同存在形式。各種文化形式都開啟了一個簇新的地平線,展示了人性發展歷史的新視面。雖然各種文化形式都有其特殊品性與結構,但從功能方面看,各文化形式是具有內在聯系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任何理論都是我們對這個世界的預設與構想,同樣,“一個文化哲學是從這樣的假設出發的:人類文化的世界并不是雜亂紛離的事實之單純集結。它試圖把這些事實理解為一種體系,理解為一個有機的整體。”[4](P.348)哲學是萬科之母,盡管科學實證主義極力懸置哲學在科學中應有的話語權,但科學發展史告訴我們,所有偉大的科學家都有深厚的哲學基礎。哲學并不是對單純的事實搜集,從中歸納出邏輯的結果,而是試圖把這些雜亂的事實理解為有著內在邏輯聯系的整體,于這整體之中對世界進行根本性的追問。卡西爾的文化哲學給自己提出的任務是,“它的出發點和它的工作前提體現在這種信念上:各種各樣表面上四散開的射線都可以被聚攏來并且引向一個共同的焦點。在這里事實被化為各種形式,而這些形式本身則被假定為具有一種內在的統一性。”[4](P.348)在卡西爾看來,人類文化是有機體的整體,它處于永恒的創造過程之中。構成我們生活的不只是原初的物質或客觀實體,而是由性質與關系構成的符號“有機體”。世界的實在性在于它的符號構建,符號就是世界,世界就是符號。有機體的根本特征是符號的構建活動,而這一構建過程是有機體各元素之間內在聯系的整體創生過程。卡西爾在《符號形式哲學》中明確地指出,我們既不能形而上學地描述人的突出特征,也不能靠物理科學揭示人的本性。要想真實地界定人的本性,只能從人的“勞作”入手。“勞作”既是人的起點,同時又是人的終點。正是人類的生產活動所生成的體系,劃定了“人性”的圓周。歷史不是既成不變的“事實”,它是具有生成性的“事件”,而歷史的生成性全在于人的創造性。盡管不同時期或同一時期不同群體各自的創造對象不同,但是作為一個整體的人類,它總是離不開形而上學總體性的預設,因文化功能的統一性必然地趨向于一個共同的目標。人類的一切文化形式都是這個圓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我們所見到的是已經打開的扇面,還存在著被遮蔽或正在逐漸打開的扇面,它們共同構成了人類文化的一個有機整體。正如笛卡爾在《第一哲學沉思集》所說的那樣,當人們審視上帝的作品是否完美時,不應該只將一個造物孤立起來看,而應該把上帝所有的造物都合起來看。只有當我們以有機整體的文化哲學視野瞭望這個世界時,我們才能真正展示人性的廣度和深度,從而最終展現出一部人類精神文化生成的整個發展史。卡西爾秉承自古希臘已來的世界和諧統一的科學哲學思想,堅持整體論,反對機械論和破碎觀,尋找各種文化最大的內在統一性。他用發展開放的眼光告訴我們,在開放的世界中,我們必須把一般實在的性質和特殊意識的性質作為一個結合的整體來理解,且這個整體是處于運動和展開的無限過程之中的。雖然卡西爾的文化整體論為朗格符號論美學提供了哲學基石,但這并不意味著朗格的符號學美學只是對卡西爾文化整體觀的具體闡釋。卡西爾的符號論只是對神話、宗教、藝術、歷史和科學的性質進行了哲學界定,但并沒有進入到諸文化的深層結構。而朗格則將符號論作為自己美學理論展開的關鍵詞嵌入藝術的各個層面,為我們研究藝術哲學開辟出廣闊的視界。朗格告訴我們,符號絕不是意義的本身,它只是象征著意義。符號與其意義的關系在原始先民的神話思維方式中是融為一體的。在他們的眼中,符號并不代表對象,符號本身即是對象。當人類進入文明時代,已經將符號與其所象征的對象進行有意識地區分。我們應避免邏輯實證主義者的做法,將符號的內在意義抽空純化為一種物理的記號,使符號與其所傳達的意義完全成為一種外化的關系。其實,科學家的心理意象也是創造性科學思維中的重要環節,所不同的是,藝術家頭腦中形成的意象,必須以主觀情感去感受物象,而科學家的心理意象,既可用實際觀察到的對象來構造,也可以從科學理論的傳達物之中獲得。朗格的美學理論雖然像其老師卡西爾重視藝術的抽象特性和理性認識作用,但其理論所堅守的核心是,藝術是人類情感生命形式的表現。作為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符號的構成形式有自己極強的特殊性,它在感性直觀的形式中為我們創造了一個“活生生”的審美王國。藝術符號具有文化遺傳屬性,在一定的社會語境里,不但可融通共享,還可傳達出普遍的文化意義。藝術創作一方面是藝術符號自在性的組織和構成過程,另一方面又是人的“勞作”世界的符號化過程。譬如,一首詩既是一個獨立自足的文本世界,同時又是人類整體文化打開的一個扇面。因為“詩化語言保持了一種奇異的萌發力和創造力,與人類精神的不息的創造力相呼應。它激活那沉睡的活力,煥發出蟄伏在無意識深處的結構性的力。它給予孤立于即成文化中柔弱的個體以創造者的位置。詩化語言在于利用這自然之力即無意識的語言形式把意識的語碼或文化的單元重新結構。”[6]這就是說,藝術形式以其有機整體性開辟著生命的新境界,構建人最高的真實存在方式。藝術創造的目的就是呈現一個完整的感性文化世界,這個世界因其內在組織的功能統一性而成為有“意味的形式”。藝術世界具有不可窮盡的特殊意義,在向人類展示著新的文化天地的同時,擴大和提升了我們的生存空間。朗格以其文化整體觀為我們打開了一個全新的藝術哲學景觀,雖然朗格本人并沒有用“后現代”這個詞,但她卻是以科學與人文想融合的當代思想談論現代藝術的。朗格是贊譽現代世界的,但她也清楚地認識到現代社會的局限性,并指出要修正與超越它。朗格發現在現代社會開始之時,在藝術哲學中反理性主義就已經初現端倪,理性的作用更多地受到限制。但朗格在堅守傳統的過程中同時守望未來,不僅要求重建個性原則,而且還要求重新形成作為整體的知識有機體概念。朗格把自己所處的時代看作是一個辯證發展的文化大綜合時代的開端,并把自己看作是其中的一員參與有關藝術本質的對話。
參考文獻:
[1][美]蘇珊·朗格著,劉大基等譯.情感與形式[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
[2][德]康德著,鄧曉芒.純粹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德]恩斯特·卡西爾著,甘陽譯.符號形式的哲學(第1卷)[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23.
[4][德]恩斯特·卡西爾著,甘陽譯.人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
[5][美]蘇珊·朗格著,滕守堯譯.藝術問題[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
[6]耿占春.隱喻[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3.206.
Theoretical Relation between Susan Langer's Aesthetic Thought and
Integration Overview of Cassirer's Cultural Philosophy
WANG Zhi-de
中圖分類號:G40-0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156(2013)04-111-03
發展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迫切任務,是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必然要求,更是黨的十對全體國民提出的重要課題。在高校,加強校園網絡文化建設,把高校校園網絡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教學,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教育科學文化素質,對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深遠而重要的意義。
一、增強大學生對高校校園網絡文化的認同度
高校校園網絡文化是高校師生通過網絡進行的校園工作、學習、娛樂等活動中形成的文化,是校園文化內容得以表達和實現的條件與載體。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加快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加速了我國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利益關系、就業方式和分配方式的多樣化,促使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日益增強,這些因素既有利于大學生創新意識、自強意識、創業意識、成長意識的形成,也給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帶來挑戰。高校校園網絡文化的建設就是要通過發展和完善校園文化的各種形式和內容,把符合時代和國家發展需要的先進科技理念和核心價值觀念通過網絡渠道融入校園生活的各個方面,形成“師生共進”的和諧氛圍,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校園化,促進全體師生的全面發展。
當前,文化的交融與繁衍日益廣泛,意識形態的階級性、政治性特征隱性存在于經濟和文化以及社會活動中。受西方不良社會文化思潮的影響,一些片面追求個體自由、以自我為中心的世俗思想沖擊著大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念。因此,充分發揮高校網絡文化的潛性教育作用和滲透作用,培養青年學生的文化自覺精神已是當務之急。把高校網絡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教學,增強大學生對高校網絡文化的認同度顯得尤為重要。
1 高校網絡文化有利于大學生充分發揮高度自主的創造性。大學生可以通過參與創建數字化互動媒體,如論壇、博客、QQ群、手機短信等形式,以發送和接收數字化信息為核心內容,不斷提升青年學生自主創新能力。同時,創建、參與中的互動、開放、平等又凸顯了學生的個性化表達,大大激發了學生對校園網絡的參與熱情和興趣。在參與、互動、創建過程中,學生的思想意識形態也借助高校網絡文化形態進行傳導和散播。這就需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納入到高校網絡文化的視野中加以思考,以校園網絡文化為載體和途徑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建構。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是對高校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應關涉校園網絡文化的內容。尤其是對社會文化“熱點”和學生思想“興奮點”的內容要深度挖掘、深入解讀。在理論課課堂上圍繞“熱點”問題,選準時機,找準事件,設置議題引導輿論,深入挖掘其教育內涵,在潛移默化中進行引導教育。
2 高校校園網絡文化高度開放的社會性為大學生增添了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高校網絡文化具有“載體移動方便,信息來源高度開放,交流共時互動,傳播跨越時空和身份界限”的開放性特征。同時,它還“打破了校園疆界,破除了地獄鴻溝”。為大學生的溝通、交流架構了橋梁。此外,校園網的網絡信息資源極為豐富,這些資源成為大學生學習、生活的精神食糧。但同時又易引起學生對信息資源內容的誤解,對信息處理的錯誤觀念,導致信息污染、信息過載的現象,這又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生活、學習及身心健康發展。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發揮其文化選擇功能,“作為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對各種環境影響進行選擇和調節,充分利用環境中的有利因素,有意識地抵制環境中的消極影響,甚至轉移環境影響的某些因素,將其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常軌道,從而創設一種良好的教育條件和情景”。因此,在理論課教學中,應依據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選擇功能,維護主流文化,批判異質,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高校網絡文化中的主導性作用。
3 高校網絡文化復雜的價值多元性挑戰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和認同。網絡社會是一個充斥著傳統與現代、落后與先進、中國與西方等一系列尖銳矛盾和沖突的紛繁蕪雜的多元世界。高校校園網絡文化是對現實高校校園文化和社會網絡文化的共同反映。信息來源的開放性帶來了內容的多元化,加之新興社會文化傳播方式以更為自由的傳播途徑,無孔不入,使各種社會輿論信息良莠不齊,這些狀況沖擊并消解著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導致少數學生社會道德生活呈現多元價值標準并存的局面。這給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維護和倡導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帶來了困難和障礙。面對如此復雜形勢,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發揮其文化整合功能。要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維護國家意識形態安全性,積極提升國家文化的凝聚力,形成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并將社會主流意識形態觀念有效地傳送給受教育者,內化為他們的政治認同與自覺追求,并始終引領各種文化思潮有序發展和諧共存。在理論課教學中,教師要對校園網絡文化呈現出的多層面、多渠道的不同聲音分門別類,有效識別,唱響主旋律,使校園網絡真正成為宣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豐富大學生精神生活的新陣地。
二、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對高校校園網絡文化的研究
高校網絡推動了大學生文化觀念、價值觀念、生活方式、行為方式的巨大變革。在現實社會中,隨著互聯網與手機的聯合與發展,大學生群體對網絡的依賴性愈加強烈。網絡文化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大學生的成長和發展。由于網絡的自由性和虛擬性,使得部分大學生完全將自己置身于虛擬的網絡社會中,從虛擬空間中得到心靈的慰藉、情感的滿足。網絡文化的復雜性和多元性,填補了他們內心的空虛和無助,緩解了他們生活中的壓力和緊張。但同時,網絡中的污濁和混沌也在腐蝕著他們的意志和心靈,迷惑他們的行為選擇。高校網絡文化的這種特性對大學生性情的培養、行為的規范增加了難度,因此,必須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同時,把高校網絡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加強高校校園網絡文化研究,并將其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重要任務。
高校校園網絡文化是以高校教師與學生作為建設主體,以高校校園為主要空間,以育人為主要導向,以網絡渠道為載體的校園文化。因此,依據高校校園網絡文化鮮明的育人導向功能,探討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如何為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服務,準確概括其不同于一般意義的網絡文化的特殊功能,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進行研究的重要內容。圍繞黨的十報告中提出的“立德樹人”的先進理念,對高校網絡文化功能的研究應以育人為主旋律,構建智育、德育、美育、行育、教育“五位一體”的研究模式。
1 智育,主要是培養大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通過文化知識的傳播和科學技能的鍛煉開發大學生的智能。這就需要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加強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程性研究,積極構建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與家庭教育“一體化”的高校校園教育網絡,營造積極健康的育人環境和良好的學習科研環境,提升大學生自主學習、自愿科研、自專學術的文化氛圍,充分發揮校園網絡文化的智育功能。
2 德育,就是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這就需要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講究方法藝術,遵循思想道德形成規律。將學生內在需求和時展相結合,構建全方位、立體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著眼于學生的思想實際,緊密結合國內外發展現狀,解決學生關心的熱點問題;著眼于時展語境,利用校園網絡構建思想政治教育新載體、新途徑,引導學生塑造正確的價值觀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3 美育,是指以美育人,使大學生在美的創造和鑒賞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逐漸實現心理更加健全、人格更趨完美、個性和諧發展的理想境界。這就要求高校網絡文化的建設要以符合時代要求的“大美育”觀為指導,高校網絡文化內容要能夠切實激發學生對真善美的追求和美好未來的向往,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例如,網絡文化內容按照美的內涵分設“內在美”和“外在美”兩個專欄。“內在美”專欄可通過網絡文學、網絡影視等優秀作品的正能量的發揮豐富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引導大學生的精神追求;“外在美”專欄可設置飲食文化、服飾文化等內容,打造青年學生喜愛的時尚、健康主流,在傳遞富于美感的感官享受的同時,對美的外在表現形式加以正確引導。
4 行育,主要指對大學生進行網絡行為教育,加強高校網絡的行為教育是培養大學生良好行為規范的重要途徑。這就要求高校網絡建設要抓好網絡輿情工作。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積極關注校園網、博客群、網絡社區、BBS論壇等網絡空間,真正參與相關內容的建設與交流,建設公平、公正、和諧、友好的網絡輿情隊伍,營造積極向上的高校網絡主流輿論。此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還要積極主動研發網絡產品,如師生共創微電影作品,開展豐富多彩的高校網絡文化教育活動,利用大學生喜歡的個性化溝通平臺,如博客,對大學生行為進行引導和規范,切實提高大學生的網絡素養。
5 教育,指大學文化育人既要通過顯性教育方式。如教學、科研、服務、管理等具體形式來實現,又要通過隱性教育,即大學的學風、教風、校風所營造的文化環境和“潤物細無聲”的隱性途徑來實現。這就要求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要課內教育與課外教育相結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堅持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的前提下,還要注重在高校網絡文化中營造和諧、唯美的校園文化,注重寓教于“境”。如將學校的校史、優良傳統記載于網絡文化中,使學生切實感受到學校的獨特氣質和校園氣派,自覺地融人到校園情境中。此外,校園網絡文化還應匹配相關課程教育的教育資源,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相關人物的介紹、評論。通過榜樣人物實例引領思想政治教育,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
總之,高校網絡文化作為一種亞文化形態根植于社會,容易受到社會網絡文化的影響而呈現出多元化趨勢。特別是受到世界各種思想文化的激蕩和碰撞,更易呈現思想紛呈的局面。因此,對高校校園網絡文化的研究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導,體現社會主義文化的本質和原則,以培養德育、智育、美育、行育、教育“五位一體”的全面發展的人才為目標,切實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
三、提升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實效性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加強網上思想文化陣地建設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迫切任務,也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目前,很多學校開辟了高校校園網絡并將其作為“第三課堂”與理論教學的“第一課堂”、課外實踐的“第二課堂”并駕齊驅。網絡課堂具有超越時空、隨時隨地開展工作的育人優勢。因此,優質的校園網絡文化能夠協助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
一、專科院校采取問題式教學的必要性
傳統的“學科化”教學模式已經不再適應當今專科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作為公共必修課必須要和一些專業性的學科有所區分。但是,一直以來,有些專科院校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把思政課的教學按照傳統的學科化教學模式進行,使得當今的大學生,對照本宣科的傳授更加“畏葸不前”,不能夠有效的進行思政課的教育教學,也嚴重忽略了作為課堂主體的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面對實際生活中的具體問題又不能夠很好的解決。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沒有加強,同時也導致思政課教學逐漸的被淡化,因此,專科院校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可行的問題式教學模式,以應對這方面的不足。
二、專科院校進行問題式教學模式存在的挑戰
1.對專科院校的思政課教師的挑戰。
專科院校改變過去的傳統教學模式,運用問題式教學模式進行對大學生的思政課教學,給思政課教師帶來了許多新的難題。思政課教師必須改變過去的依照教材的編排進行備課,單向度對學生進行授課的模式。授課教師需要進行大量資料的匯總,以及要求具備更多的知識儲備去完成對相關問題的設置,方可完成對專題更加精確的提煉。同時關于課堂的組織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相關問題是由學生主要參與互動去完成的,整個課堂的氛圍會更加的活躍,需要老師去更好的把握課堂秩序,才能保證課堂教學組織過程的順暢。
2.對專科院校學生的挑戰。
專科院校的學生的文化綜合素質相比較本科院校的學生有一定的差距,因為問題的設置需要認真分析,方可真正意義上鍛煉學生的的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其次,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專科院校的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被動接受教師宣講的“依賴癥”,這就給學生帶來了挑戰,因此專科院校的學生必須轉變被動接受知識的習慣。 對專科院校現有的教學資源提出了新要求。
進行問題式教學需要改變過去大合班上課的模式,教學組織上應該是以小班上課為最佳方式,這就要求專科院校的授課教室有充分的保障。同時對于專科院校一些圖書資源、多媒體資源、數字資源以及相關的資源的需求也會大大提高,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專科院校思政課教師獲取信息的渠道。
三、解決專科院校進行問題式教學模式存在的挑戰的對策
1.不斷提高思政課教師的綜合素質,更好進行問題式教學模式探討和研究。思政課教師教學理念必須要以學生為本,尤其是要充分結合專科院校學生的實際文化素質,不斷挖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按照學生的思想現實問題出發,重視對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養。作為課堂問題式教學的組織者,思政部教師首先要具備“通觀全局”的組織意識;同時“還需要不斷的學習文史哲相關的內容以及不斷進行問題式教學的研究,以此來充盈自身的知識儲,從而可以更加從容進行問題式課堂教學”。①思政課還應該更加重視和本學院以及兄弟院校的思政部教師進行問題式教學相關運用方法的交流,從而促進自身能夠更好的把握“問題式”課堂教學的有效途徑。
2.立足專科院校學生的實際,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專科院校的學生適應這種全新的教學模式,需要引導學生建立一種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意識。同時,由于不同學生在面對相同問題所站的角度不同時,其分析的和解決問題的思路會有很大的偏差;學生自身知識儲備的不同,其對問題的把握會存在不足或者缺陷。因此,在整個授課環節,需要思政課教師循循漸進的去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切不可操之過急,以免使得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大大降低。
3.不斷去優化專科院校的教學資源,為實施“問題式”教學模式奠定良好的基礎。“實施問題式教學,必然會涉及到對原有的教學資源進行優化整合的問題”。②采用問題式教學需要采用小班教學,最多不宜超過兩個合班,這就要求專科院校必須提供足夠多的授課教室。同時對思政課教師的人員需求會進一步提升,針對思政課教師的引進工作需要加大一定的力度,同時對專科院校圖書資源、多媒體資源、數字資源以及相關的資源的投入需要進一步加大。
4.思政課問題式教學的考核機制上改變過去“一考定成績”的模式,建議采用操行考核和水平考核相結合的方法。操行評定包括學生的出勤率、玩手機、看小說。亂說話等相關情況的考核。水平考核包括對學生問題的回答、實踐任務的完成度以及平時的階段性測評構成。通過操行評定可以有效開展課堂的紀律組織,通過水平考核促進學生實際的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一般而言,課程考核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問題式教學過程的成敗以及教學效果。兩種考核方法的共同推進,可以有效的推動問題式教學的開展。
參考文獻:
[1]劉偉超.基于問題式學習初探[J].職教論壇,2010,(7):45-47
[2]懷特海.教育的目的[M].北京:三聯書店,2002.
一、國內研究綜述
1.關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方面
歐陽國文、鄭怡飛的《提高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思考》在分析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面臨困惑的基礎上提出提高其實效性的途徑及措施,他們主張要更新教育觀念,加強課程建設,改革、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建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加強實踐性教學,改革考試模式,等等。其措施得當,途徑可行。
歐陽娟的《增強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思考》一文詳細地分析了目前導致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不足的主要原因。她認為復雜的社會環境,特殊的校園環境,部分領導和管理部門的不重視,高職學生的特殊性,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整體素質,陳舊的教學內容和單一的教學方法等都是影響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因素。
李向陽的《高職教育“兩課”效益現狀調查研究》和檀江林的《對理工類大學生政治理論課認識水平的調查》都通過社會調查,用事實說話,從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在教學方面,的《關于高等職業院校政治課教學的思考》探討了高等職業技術院校政治課教學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在分析其原因的基礎上提出了改進政治課教學的途徑和方法。
傳統高職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無論是在形式上,還是在針對性上,都與現實社會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突出高職院校專業性強的教育特點的同時,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實效性不強。全面認識和研究情境教學模式,并把它應用于教學實踐,是提高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時效性的重要課題。
2.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
現在國內高校普遍在積極探索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教學模式的運行機制、保障機制、評估機制,把教學模式創新提高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針對性和實效性的有效環節等方面進行了廣泛研究。歸納起來,主要體現在以下四方面:一是關于影響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因素研究;二是關于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低下的歸因研究;三是關于提高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對策;四是關于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評估。這些研究成果從不同的側面、不同的角度對提高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方法和途徑進行了積極的、有益的、開拓性的探索。但由于種種原因,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創新的研究內容和模式還停留在實驗和觀摩階段,可操作性和教學效果較差,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一是研究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屬于一般性研究,即沒有從高校和高職院校的辦學理念、模式具有不同特點的角度來研究;二是研究的目標和內容認識比較模糊,表述得過于抽象和籠統,可操作性不強;三是教學模式的創新性不夠,沒有形成針對當代高職院校特點的,特別是具有創新性較強的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模式。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應該有所創新,只有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創新的道路,才能充分調動高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情境教學模式
我國古代著名教育著作《學記》中所謂“善喻”之教,要在“道爾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的教學方式下形成融洽的師生關系,進而感到從容安逸,才有“和易而思”的教學情境。葉圣陶非常重視情境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他說:“胸有境,入境始于親。”意思是說,要營造出恰當的教學情境,并把學生帶入到教學情境之中,這樣,學生才能產生感悟、想象、產生思考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產生對知識和理論的親近感。
在我國現代有關情境教學研究的成果也逐漸增多,較有影響的論著主要有: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我國江蘇省南通師范學校第二附屬小學特級教師李吉林,從我國古代文藝理論的“境界說”和外語情境教學中汲取營養,從腦科學和心理學中覓取理論依據,以的反映論為理論反應,形成自己的情境教學觀,并進行系統的教育教學改革實驗,目前已完成從單科情境教學到整體情境教育的過渡,他提出情境教學是“創設典型場景,激起兒童熱烈的情緒,把情感活動和認知活動結合起來的一種教學模式”,結合自己多年的教育實踐探索出了以美為境界,以思為核心,以情為紐帶,以兒童活動為途徑的情境教學模式,后來以此為基礎,全面拓展形成情境教學理論模式。
傅道春編著《教育學――情境與原理》,認為情境教學方法是教師根據一定的教學要求,有計劃地使學生處于一種類似真實活動情境之中,利用其中的教育因素綜合對學生施加影響的一種方法,不像語言傳遞和實際訓練那樣要靠教師向學生直接提出要求或進行具體的指導,而是寓教學內容于各種具體生動形象的活動當中,其目的是創設理智、情感并存的意境,喚起學生的想象,以加深他們對事物的認識和情感上的體驗。
范玉民、范天成主編的《教師創設教學情境能力的培養和訓練》認為,情境教學就是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為落實教學目標所設定的,適合學習主體并作用于學習主體,產生一定情感反應,能夠使其主動積極建構性學習的具有學習背景、景象和學習活動條件的學習環境,是作用于學生而引起積極學習情感反應的教學過程。
論文主要有:賀中元的《情境學習理論研究的最新進展》一文,對情境學習理論研究成果進行了階段性的總結:黎彩虹的《“情境教學法”模式的探索與應用》一文,對情境教學模式做了有益的探索;殷密密在《情境教學法在思想政治課的嘗試與思考》一文中說:“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情緒體驗,從而幫助學生更好理解教材,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一種教學方法。”另外,還有一些散見于報紙雜志的其他有關情境問題研究的文章。
二、國外研究綜述
國外不少的教育家在他們的論著和實踐中留下了對情境教學的思考與經驗。古希臘教育家蘇格拉底從事教學,常常給學生營造一定的問題情境,叫做“產婆術”,它通過提問使人陷入思維困境而反思,讓學生主動思索、探求、獲得問題的解決。美國教育家杜威對情境教學也做了有益的探索,他說:“我們主張必須有一個實際的經驗情境,作為思維的起始階段。”他認為,教學過程必須創設情境,依據教學情境確立目的,制訂教學計劃;利用情境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實施教學計劃和評價教學成果。杜威把情境教學的理論和實踐向前大大推進了一步。
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情境教學有了重大發展,把情境教學推向一個新階段的,當推保加利亞心理學家格奧爾基?洛扎諾夫。他在成人外語學校中首創了“暗示教學法”。暗示教學法又叫“啟發式外語教學法”,它是一種充滿樂趣、舒適而高效的教學法。它把學習和唱歌(音樂)、游戲、演戲等活動結合起來,啟發學生自覺學習,寓教于樂,讓學生學習的每一分鐘都是一種享受。暗示教學的根由是情境。洛扎諾夫說:“什么是暗示教學法?暗示教學法就是利用一定的情境,創造高度的動機,建立激發個人潛力的心理傾向。從學生是一個完整的個體這個角度出發,在學習交流過程中,力求把各種無意識暗示因素組織起來。誰都知道,暗示是一種普遍的心理現象,是環境和個體間連續不斷的信息交流。它以含蓄的間接方式對人們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使人按一定的方式行動。這種暗示是由情境提供的,情境是對人產生暗示信息的源泉,人們從情境中得到了多種多樣的暗示,這種暗示不僅能使受教育者學得好、多、快,而且能最大限度地開發個體的潛力,從而提高個體的記憶力、想象力和創造力,滿足學習的需要,達到充分的自我發展。”因此,洛扎諾夫對情境教學作出了寶貴的貢獻,在理論上解決了情境教學的根由,從實踐上把情境教學推廣到了全世界,充分展示了情境教學無可比擬的優越性。
達克沃斯(Duckworth,1993)這樣描述她的教學觀:“我為學生提供情境,促使他們思考,并觀察他們如何做,他們告訴我如何思考,而不是我教他們如何思考。”
美國學者Jaequeline Grcnnon Brooks等撰寫的《建構主義課堂教學案例》對情境教學方法作出了富有成就性的探索,并號召現代教師應該成為建構主義教師。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教改實驗中,經常把學生帶到大自然中,觀察、體驗大自然的美,讓他們在大自然多彩的情境中培養觀察力和創造力。他給學生編寫了《大自然的書》,對學生進行情境教學,充分利用大自然多彩的情境,對學生進行教育,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他說:“我力求做到在整個童年內,使周圍世界和大自然始終都以鮮明的形象、畫面、概念和印象來給學生的思想意識提供養料……”
客觀地說,國外對情境教學的研究,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取得了許多優秀成果,值得我們開掘和借鑒。
綜上所述,情境教學在中外教育史上源遠流長,在現代也有不少新的研究成果,在我國現今的語文、英語等文科教學研究中,情境教學從理論到實踐都取得了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突破。但是,在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中,情境教學模式理論尚不夠成熟,實踐也還不夠普及,我們需要認真研究和大力推廣,讓情境教學在體現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時效性方面發揮其強有力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祖嘉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2]傅道春編著.情境與原理.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3]李慶明.李吉林與情境教育.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
[4]張玉民,范天成主編.教師創設教學情境能力的培養與訓練.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5]廖和平.增強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實效性的若干思考.求索,2004,(1).
[6]任啟全.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模式探討.職業技術教育.2000,(19).
[7]殷密密.情境教學法在思想政治課中的嘗試與思考.中學教學資料,2005,(3).
[8]賀中元.情境學習理論研究的最新進展.教育學,2005,(2).
[9]崔真.思想政治課中的情境式教學法.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07,(2).
[10]林紅霞.淺論高職生素質的系統結構.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5,(3).
[15]那瑞琴,于民偉主編.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的培養與訓練.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16]李海宗.高等職業教育概論.科學出版社,2004.
[17]蔡炎斌.國外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分析與思考.黑龍江高教出版社,2005.
[18]崔景貴.職業教育心理學導論.科學出版社,2008.
[19]蔡汀等.蘇霍姆林斯基選集.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20]高時良.中國古典教育理論體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1]單中惠.西方教育思想史.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22]呂達等.杜威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3]廖和平.增強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實效性的若干思考.求索,2004,(1).
在完成所有全校通選課的學習后,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的準人課程可以設置為: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公共管理導論、社會學原理、政治學原理、公共政策基礎、國際政治學。準人標準為:在第二學期結束時,完成全校面向本科生開設的所有通識通修類課程。本院學生第二學期結束時須完成上述6J’丁專業準人課程的學習,并取得相應的學分。外院系申請準人的學生在第二學期結束時至少取得4個準人課程,并取得相應的學分。
2.準出方案設置
準出標準為:首先必須修完下列基礎課程:西方政治思想史、憲法學、中國政治制度史、公共行政學、中國政治思想史、政治學方法論、當代西方政治思潮、公務員制度、政治社會學、比較政治制度、中外政治文化比較。其次,完成全校通識通修類課程、準人課程、專業準出課程,并取得所有學分。
3.構建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
根據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辦學目標,應嚴格按照專業學術類、跨專業復合類以及就業創業類這三種類型的人才的培養模式進行運作和施教。首先,認真培養從事本專業學習和深造的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學術氛圍,為他們將來能成長為本專業的高級專門人才做好準備。該類學生除了要認真學習該專業的平臺課程和專業課程之外,推薦選學本專業的選修課程,并且鼓勵選學一級學科選修課。其次,積極支持學生們從事跨學科的、跨專業的學習和深造,在他們完成該專業的平臺課程和專業核心課程之外,可以根據個人的興趣愛好以及社會的需要自由地選學其他學科、專業的課程。在選學過程中,系里將提供一定的專業咨詢和指導。
二、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課程模塊設置
根據上述培養目標和培育方案的設置,政治學與行政學本科專業課程體系可分為三大課程模塊:
1.通識通修課程模塊
這一模塊的目的是加強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基本的哲學、邏輯學等思維。課程包括學校統一安排全校公共課和文科公共基礎課,例如:中國近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基本原理概論、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軍訓、軍事理論與軍事高科技、大學英語、大學計算機信息技術、大學計算機應用、簡明微積分、體育等。
2.學科專業課程模塊
包括所在院系的學科基礎課程和專業核心課程。課程包括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公共管理導論、社會學原理、政治學原理、公共政策基礎、國際政治學、公共行政學、西方政治思想史、憲法學、中國政治制度史、中國政治思想史、政治學方法論、當代西方政治思潮、公務員制度、政治社會學、比較政治制度、中外政治文化比較。
3.開放選修課程模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