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匯總十篇

時間:2023-01-11 02:00:0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從事數學教學多年,經常聽到同行抱怨學生:不好好聽講,講多少遍還不會?學生一臉茫然。我不禁思考這個問題:難道該責怪學生嗎?我們在講課前不斷地整理教學思路,不斷地將解題方法“簡益求簡”三尺講臺上總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學生驚嘆佩服老師的博才多學,教師帶著一臉的滿足走出教室,卻為何收效甚微呢?這是一個值得我們反思的問題。

一、自主學習方式才是數學學習的最佳方式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靠模仿和技藝,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自主學習是對學習本質的概括,它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表現為我要學,是基于學生對學習的一種內在需要。這是學習活動對學生來說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學生越學越想學,越學越愛學。

二、數學的自主學習有其自身的特點

高質量的數學自主學習不完全等同于學生自學。數學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科學,數學學習主要涉及理性思維,完全得讓學生自己看書,進行自學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數學的自主學習有其自身的特點:

1.從學生的接收信息來看:常見的表達方式有文字語言、符號語言和圖形語言,由于不同形式的表述語言所導致地接受方式的差異,不同的學生所接受的信息數量和程度會因人而異。比如:在完全平方公式的課題學習中有的學生擅長接受符號語言,有的學生傾向于圖形的形象理解,大多數不習慣文字形式。針對這一問題,教師應該圍繞數學內容傳遞相關信息,由學生自主判斷所要接受的信息,自主選擇接受方式。

2.從學生進行數學思考的角度看:當學生以自主學習方式學習數學時,可以自主地選擇分析問題的角度,采取相應的方法。這個過程是不可替代的,教師不能只將現成的答案和結果告訴學生。當學生積極主動的是具有潛在意義的新知識于頭腦中適當觀念發生非人為的和實質的聯系,并將新知識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獲得心理意義的理解時,他就已經自主學習了。因此,所有能有效的促進學生發展的學習,都一定是自主學習。

三、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才是自主學習的關鍵

“為學習而設計教學”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加涅提出的口號。我們有理由相信“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必將成為自主學習的重要環節,他與教育內容的確定和教學方法的選擇一樣,應成為課堂教學的重點。我認為應從以下方面設計:

1.激發學習動機。教師應以現實的有趣的書學情景喚起學生的求知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體會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探究、實踐、歸納、類比、思考、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主動學習。但教師的行為必須具備三個主要條件:引起學生的學習意向、指明學生所要達到的目標、采用學生容易理解的方式。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設計挑戰性、探索性、開放性問題,給學生自主探索的機會,在議一議、想一想、做一做等環節中讓學生自己理解一個問題是怎樣提出來的,一個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個結論是怎樣進行探究和猜測的、以及這個結論是如何被應用的等等。開始學生單獨學習,老師適時點撥;而后再小組合作交流,是自學成果得以不斷的輻射、擴散。教師在如何分組時應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以此來保證每個小組大致相同的學習水平,有效的互動、交流。

3.利用多媒體搭建展示平臺。學生初步學習后,要檢測學生是否會數學的思考,即數學應用意識和能力,能夠發現其中所存在的數學現象,并用數學方法和知識去解決。但問題的設計一定要由淺入深、逐漸遞近、螺旋上升的方式進行,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參與到問題的解決中去,體會到成功的快樂。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學生的成果,促進全班范圍內學生的交流。教師在評價是不應以能否解決出問題為唯一標準,而應在思考的深度、方法的創新、審題準確、計算方法靈活等多方面評價。值得一提的是不能忽視學生的錯誤。應該建立一個錯誤展臺,師生共同搜集,共同討論錯誤的原因及改正辦法,對課堂上產生的所有學習結果都充分利用。

數學的學習是一個生動活潑的過程、是主動地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正如魯迅先生向往的百草園一樣豐富多彩,相比之下枯燥無味的三味書屋扼殺了孩子的天性。數學教學又何嘗不是?把老師滔滔不絕的傳授改為學生孜孜不倦的探索,又怎么能有老師埋怨、學生茫然?自主學習的課堂將是我們師生的百草園!

參考文獻

篇(2)

文中,充分描繪出百草園這個荒原充滿著無限的樂趣,那兒有“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這里無疑不是一座兒童的樂園,無一不充滿生氣,無一不充滿快樂,難怪魯迅先生喜歡這兒了。

篇(3)

本文就《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雙重聲音、景物描寫與學究其三個部分進行細讀的分享,希望能對教學這一課的教師有所啟發。

一.雙重聲音

所謂雙重聲音是指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一文中我們能發現作為兒童身份的魯迅與寫作本文時45歲的魯迅這兩重聲音,那么我們是如何發現雙重聲音的呢?以下我們可以從文章中找到這樣幾處細節。

第一處是在文章第四段長媽媽講故事的那一段中,文本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后來呢?后來,老和尚說,這是飛蜈蚣”按照一般的敘述習慣,是不會出現前面的“后來呢?”而會直接說“后來,老和尚…..”,所以“后來呢?”是緊接著前面的包袱下來,而產生這個疑問的對象正好是作為兒童的魯迅。兒童在聽故事的時候,一定會希望結局是什么呢?而發出這樣的疑問。而作為大人角色的魯迅則用另外一種語氣來回答,所以第二個“后來”的“來”字需要在音長上拖長一些。而第一個“后來”語速會加快,表達一種急切的心理。所以教師在示范朗讀這一段的時候,需要注意到這一點。透過這一小部分的文本細讀,我們就可以引導學生而從這一點出發,而來細細體會作為中年的時期的魯迅對于他曾經的童年生活的感受。

第二處則在文章的第十五段中,有一段話“所謂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說。”這段話語的說話風格很顯然是與其他的語句不同的,有文言文中常用的“所…者,乃…”這樣的句式在其中。在進一步深思我們不難發現這里實際上作為,成人魯迅對先生的一種調侃。而作為兒童的魯迅是無法真正知曉為什么先生不回答“‘怪哉’這種蟲,是怎么一回事?”這個問題的真正原因。所以雙重聲音又一次出現了,透過這一分析我們更能體會到的是魯迅是以一種輕松、愉快的心情走進他童年的回憶里的。

二.景物描寫

如果細讀第二段中的景物部分的話,我們一般都會從景物所隱含的季節信息來分析這一段中景物描寫的順序。但是如果我們打破這一分析定式,單以“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這一句作為例子,我們可以試想能否可以將它們出現的順序打亂來進行重新排列呢?先出現石井欄,然后是桑葚或皂莢樹或菜畦?還是說魯迅在考慮這些景物出現的順序的時候是有自己的考慮的。

我們可以再來看一個順序,何首烏成熟的季節是9-10月左右,而覆盆子的成熟時期則是7-8月,但是在文章中“何首烏”出現在“覆盆子”之前。所以很明顯這里出現的所有的景物不都是按照他們在一年中出現或者成熟的時間來進行排列的。但是我們似乎可以看到兒童在他成長的過程中認知心理的變化,從看到的景物(菜畦,石井欄,皂莢樹,桑葚),到聽到的聲音(黃蜂,云雀,鳴蟬,油嶺,蟋蟀),到觸摸到的景物(翻開,用手指按),再到相信神話故事的真實發生的事情(何首烏像人形),再到具有挑戰的意識(不怕刺摘覆盆子,捕鳥)。我們似乎看到了這些景物伴隨下兒童魯迅的成長足跡。研究魯迅文學的專家李何林認為,“此文,景是兒童心理的景,情是兒童心理的情。”對于兒童心理的情的體會我們可以通過細讀這些景物描寫的順序獲得。

3、三味書屋里的學究氣

篇(4)

一、第一環節―――導

要解決教師課堂教學當中重教輕導、一言堂,包辦代替、不放手的問題,要采取學習目標引導或者導學案引導的教學思路,讓教師在課前利用多種手段吸引學生對知識的學習欲望,并有效地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理解所要學的新知識。這個環節大約要用去10分鐘左右的時間。

二、第二環節―――研

這個環節要解決教師多預設、少生成,重結果、輕過程的問題。大約要用去30分鐘左右的時間。在研這個環節中我們設計了四個步驟,既合作、探究、反饋、拓展。加上第一環節:導和第三環節:驗,構成課堂教學的六步。

1.合作。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之間互助學習、交換心得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學生的自學、同桌之間的交流,完成能夠獨立完成的學習內容。

2.探究。這是一個生生互動、研究探討的過程,就是在自學和同桌之間簡單交流的基礎上再進行合作小組內部的研究、討論,對自學的知識進行進一步的交流和簡單的應用的過程。在這兩個過程當中,教師主要充當的是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合作者的角色,同時也進行必要的引導,學生在教師的參與和引導下進行生生之間的互動,明確簡單的或者說是學生獨立完成的知識,同時解決在合作當中學生未能完成的知識點,明晰問題的所在,在學生的頭腦當中形成知識的基本框架,并能夠運用知識點適當地解決比較簡單的實際問題。

3.反饋。這是一個師生互動、答疑解惑過程,教師通過一些問題的設置,進一步幫助學生明晰新知識,并通過對基本問題的解決讓知識在學生的頭腦當中形成基本的思路和框架,并能夠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教師重點強調知識點,引導學生理清教學內容的條理,并明確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路。

4.拓展。這是一個知識應用、拓展提升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在解決簡單問題的基礎上,教師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拓展訓練,如,對實際問題的解決、與生活實際的聯系、學生角色的轉換等,讓學生在鞏固知識的同時感受到知識的魅力、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這四個環節環環相扣,沒有明顯的界限又可以相互兼容,可以根據教學內容或者學期進行適當的調整,這也算是管理者按照新課程的要求給教師們留有的空白吧。

三、第三環節―――驗

篇(5)

學校的后山是一個長滿青草的山坡。洛小每天下午放學都會到這里來呆上一陣,一直到太陽下山她才會收拾好書包回家去。這里被洛小稱之為百草園。

遠遠的,有個人朝這邊走過來了。洛小像只靈活的貓,迅速躲到了一棵大榕樹后面。原來是樂佚明。他一只手背在身后,另一只手拿著英語書,邊走邊大聲朗讀著英語課文。風吹過來,蕩起樂佚明長長的頭發。

洛小沒有想到,她會在這里遇見這個全校有名的樂佚明。這是她的百草園,而現在,這是屬于他們兩個人的百草園,洛小的心跳突然就有些加快。

有人在身后突然喊她:“洛小,洛小――”洛小慌張地轉頭,卻一個不小心,腦袋重重地撞在了樹上。抬起頭,正好遇上樂佚明看過來的目光。那一刻,洛小感覺到無盡的尷尬,狼狽,真想找個地洞鉆進去。

哎,都怪那該死的安北不早不晚,偏偏這個時候跑來找她。

洛小

洛小在林蔭路上走來走去。她的白色新裙子在這條綠色的小路上格外耀眼。雖然她的小腿還不夠纖細,不夠襯托出裙子的飄逸,雖然她的皮膚不夠白,不能夠給別人造成白雪公主在這里玩耍的假象。可她還是高興地跳來跳去,自得其樂。

嘩啦啦。嘩啦啦。是誰的單車在唱歌?洛小扭過頭,看見安北按著車鈴一路晃蕩過來。

“洛小,你感冒還沒好,怎么又穿起了裙子,來,快把藥吃了。”安北跳下車,從車筐里取出了一個小匣子,里面是各種各樣的感冒藥。安北是個心細的女生,預備了很多藥,每當洛小生病的時候,安北就會照醫生的吩咐按時讓洛小吃藥。

周圍有男生吹著口哨騎著單車過去,一個男生說:“那么胖還穿白色的裙子。”另一個男生說:“分明就是丑人多作怪。”然后就是他們哈哈的笑聲。

車子走遠了,洛小的眼淚卻落了下來。是不是,這樣的她,不夠資格去喜歡別人,尤其是那么優秀的樂佚明?

安北拉拉她的手說:“別理他們,懂什么啊。我買甜橙給你吃好不好?”可是那一刻,洛小的心,還是狠狠的痛了。

樂佚明

學校里的樂佚明,是個桀驁不羈的少年。可是,他的成績那么好,好到讓所有人羨慕讓老師也對他縱容有加。樂佚明留著長長的頭發,后面扎一個小辮,陽光下,他的眼神清澈,讓所有見過他的女生連連尖叫。

看過香港電影《蟲不知》后,洛小覺得,樂佚明就是那個陽光少年陳柏霖,明亮的眼神,笑起來有兩個酒窩。可惜她不是那個會“咯吱咯吱”和蟲子說話的梁洛施。她沒有那么可愛,也沒有那么漂亮。她是個普通的女生,可能還有那么一些不好看。

可是,她居然收到了樂佚明寫給她的信。是在一個充滿花香的早晨,綠色郵筒里靜靜躺著的那個白色信封,信封上工工整整地寫著幾個大字:周洛小親啟。

“你好,曾在校報上看過你寫的文章。很有才氣,很佩服你有那么豐富的想象力。可以和你交個朋友嗎?”

白色的信紙下方,落款是樂佚明。

洛小的心仿佛要從胸腔里跳出來一樣,那樣的欣喜。是的,她不再是孤孤單單地喜歡樂佚明了,他告訴她,他很欣賞她。還有比這更快樂的事情嗎?

那一夜,洛小從未有過的失眠了。

安北的外婆

洛小拿著信開心地去找安北。安北正在她外婆的書店里幫忙。洛小過去的時候,安北正抱著厚厚的一摞書從后面出來。

安北的外婆戴著厚厚的眼鏡坐在收銀臺后面,盯著每個進進出出的人。這個書店叫“三味書屋”,是安北外婆開了十幾年的老書店了。雖然書店是安北的外婆開的,可是外婆卻從不讓他們在書店里看那些書。

每當洛小和安北翻看書架上的那些書時,外婆總會從眼鏡后投射出兩道嚴厲的目光,然后兇巴巴地說:“還不快去上課,年紀輕輕地不好好學習,以后怎么在社會立足。”在外婆的說教中,她們倆總會落荒而逃。

洛小和安北躺在草地上看落日,安北說:“你看吧,我就知道你不一般。你寫的那些文章,不知道吸引了多少男生的目光呢。”

“等我們畢業了,我還能再見到樂佚明嗎?”洛小憂心忡忡地說。

安北伸伸懶腰,“我可是知道,樂佚明畢業后會考去北京的。他成績那么好呢。”洛小沒有再說話,只是靜靜地看著遠處那輪要落下去的太陽。

洛小

從那以后,洛小開始勤奮地學習了。已經高三了,沒有多少時間了。

可是,洛小依然還是會和樂佚明通信,見到面,他們也會禮貌地點頭微笑,一切秘密都隱藏在那一張張白色信紙里。這是誰都不知道的秘密。

樂佚明會在信里對洛小說,你今天的楓葉發卡很特別,很適合你。”然后話鋒一轉,他又會說:“今天看到年級排名了,你是第256名,要努力啊。

洛小也會在信里回他,謝謝你留心,我也看到了,你是第7名,等著吧,我一定會追上你。然后她也會話題一轉,冬天要到了,你的頭發那么長,不用買帽子也一定會很暖和吧。

洛小和樂佚明走得越來越近,偶爾,她也會用調侃的語氣和樂佚明開開玩笑。洛小已經不再是以前那個自卑的她了。

就這樣,他們一來一往地交換著心里的話。時間慢慢地過去了,離高考沒幾個月了,快到夏天的時候,樂佚明在信里說,你的名次已經到前50了,真厲害。高考后,我在北京等著你。

安北

很快,高考結束了。

在高考結束后的那個夏天,洛小再也找不到樂佚明的下落了。他仿佛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了一樣。洛小失落極了。自從高考后,安北的外婆已經允許她們在書店看書了,那么多好看的書,洛小和安北天天在書店里看書,慢慢地也就不覺得那么孤單了。

一天傍晚,洛小在百草園躺著看天,安北遠遠地跑過來喊她的名字。洛小站起來,看著大口喘氣的安北。安北拿著通知書,“洛小,恭喜你,你可以去北京了。”

通知書上的幾個大字真刺眼,可是看到它們,洛小心里卻那么溫暖。她沒有辜負他們的約定,她終于可以去北京找樂佚明了。高興之后,洛小才想起她一直都忽略了安北。她問她:“那你呢?你去哪里?”

安北揚揚手中的通知書,“我說過了啊,高考后,我在北京等著你。”

多么熟悉的話語,多么熟悉的語調。是的,那是她最親愛的好朋友安北,她用她的努力幫助洛小度過了那段黑色的歲月,她用她溫柔的心融化了洛小曾經那顆自卑的心。

那樂佚明呢?洛小問她。安北溫柔地攬過洛小的肩膀。傻瓜,最懂的欣賞你的人,最愛你的人,其實就是你自己啊。

安北是最最可愛的一個女孩子,洛小哭紅了眼睛。

三味書屋

在三味書屋里。洛小和安北坐在地板上看書。已經是秋天了,很快,她們就要踏上遠去北京的火車了,心里是興奮,也是留戀。

洛小心里的孤單除了安北再沒有別人可以了解。9歲那年,洛小的父母分居兩地,再不來往。固執的洛小跟著爺爺奶奶住在大房子里,爸爸媽媽會每月寄很多錢來,可他們不知道,洛小的心早已經成了一片荒蕪。遇見安北的那年秋天,洛小才知道原來這個世界上和她同命相連的人很多,安北就是一個。

安北一直和外婆一起生活,安北的爸爸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喪生,安北的媽媽改嫁外地再也沒有回來。堅強的安北給了洛小無盡的希望和信心,洛小永遠都記得,她在一次下雪的深夜發燒,打不到車,安北背著她在雪地里走了快兩個小時才走到醫院。

外婆去倉庫拿書了,洛小去前臺幫忙收款,卻無意間看到了厚厚的一沓A4紙,那些紙上密密麻麻都是外婆工工整整的字跡。那些字跡,是洛小無數次看到過的,那分明就是樂佚明的字跡啊。

篇(6)

我將“樂園”作為執教切入點,預設了幾個問題:

1.首段中,魯迅如何介紹百草園?

明確:引出“樂園”,展開課堂。

2.百草園中有哪些樂趣,讓魯迅難以忘卻?

明確:讓學生暢所欲言,感受樂趣。

鑒于學生普遍缺乏對農村生活的了解,對雪地捕鳥存在認知差異。為吸引學生興趣,以視頻作為輔助,讓其在美好純真的年紀里,與魯迅一同感受那份快樂和天真。

3.百草園中有很多樂趣,難道“三味書屋”中就沒有嗎?

明確:我不贊同“三味書屋片段是魯迅對封建教育制度的大力批判”的觀點。仔細研讀本文之后,并沒有在文字中窺見任何批判的意味。

我看見的,是幼年魯迅求知大門打開后的新世界,是成年魯迅不忘在課堂上描繡像的單純和執著,是中年魯迅對私塾先生壽鏡吾的尊重和敬愛,永不忘師恩的深情。

在與學生探討時,他們細心地捕捉到了文字背后的深情。我的學生,不是人云亦云,被牽著鼻子走的孩子,他們會挖掘文章的深意,敢于提出異議和疑惑。

4.全文只有快樂,沒有悲傷的情緒嗎?

明確:在首段和末段,還可見魯迅家道中落后,不得不變賣百草園,不得不將心愛的繡像賣給有錢同窗的那份酸楚和悲傷。

只有敏銳地捕捉這些細膩的情感,才能真正挖透主旨,體味魯迅的全部深情。

5.閱讀全文,你看見了一個怎樣的魯迅?

明確:作為文學大師,魯迅的文章常被收錄教材。然而,解讀魯迅有很大難度。為改變學生“見魯迅皆色變”的現狀,我努力讓他們感受到魯迅柔情的一面。

值得一提的是,課堂結束后,學生紛紛慨嘆,魯迅不再嚴肅、冷酷、犀利,而是有天真、有柔情的平凡人。這也正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想傳達給學生的。

盡管如此,魯迅的文章,始終是困擾語文教學的棘手難題,如:《風箏》《社戲》等。如何攻克“魯迅”這一難關?如何全面地解讀魯迅?這始終需要我們不斷思考。

參考文獻:

篇(7)

魯迅的樂園,是五彩繽紛的,是生機勃勃的.在這里,他可以無憂無慮地嬉戲,自由自在地奔跑;在這里,他有著成仙的夢想,有著摘到覆盆子的自豪……到了三味書屋,或許老師太嚴厲,規定太陳舊腐敗,但魯迅還是找到了屬于他自己的快樂,雖然不多,卻異常珍貴.

小時候,我也在充滿著生命氣息的春天草地里拔草,當時的想法很簡單,現在看來卻也不乏些許童真,只記得只想知道草是怎么長在地里的?為什么它不會跑呢?現在雖然已經知道了它的原理,卻還是幻想著小草可以像人一樣,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思想!長大后,進入小學、中學,功課逐漸多了起來,到家的時間也越來越晚,開始的時候,我確實有些不適應,覺得老師的要求太嚴格。可向在我還是笑口常開,路邊的芳草,周圍的樹木,身邊的同學都是那么可愛!雖然我與同學之間有時會發生點小矛盾,但事后我們照樣一起討論學習,討論生活,討論愛好……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很多困難,也會遇到許多煩惱,我們都應該像魯迅一樣,在哪兒都能找到快樂,在哪兒都能讓心無拘無束地飛揚!

生活中的許多事我們都可以放進生命那美麗的寶盒中,等到慢慢老去時在打開看該是多么美好呀!

篇(8)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散文回憶了魯迅先生小時候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讀書游玩的種種故事。

讀了這篇散文,使我忽然覺得我們的童年還不如魯迅先生小時候有趣。我們在家中只能靠看電視、玩電腦來消磨時光,打發時間;而魯迅卻在園中拔何首烏,冬天在雪地中捕鳥;我們下了課除了追就是跑,根本沒有其它東西好玩,而魯迅在三味書屋時一下課就和同學到三味書屋的后園去折臘梅花,找蟬蛻,有時還捉蒼蠅來喂螞蟻。哎,真是別有一番風味啊!為什么魯迅的童年會如此絢麗多彩呢?而現在我們就是想拔何首烏,把墻翻個遍都沒有,可現在珍貴的何首烏哪里去了?我們要去找蟬蛻,可是卻連個蟬影也沒有;我們要在雪地上捕鳥,那也是談何容易,那時閏土的爸爸小半天能捕幾十年鳥,而現在等一整天也不一定會有一只鳥出現。這都是為什么呢—一切都是因為污染環境、濫捕濫殺惹的禍,污染環境使植物稀少,濫捕濫殺毀壞了生態平衡,使得鳥雀及某些動植物變得非常的稀少,使我們無法享受到魯迅時代的童趣、快樂。

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保護自然資源保護環境,還我們一個充滿生氣的快樂童年。

篇(9)

魯迅,在文學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他寫過很多文章,許多成了經典之作,魯迅幼年時家景更不錯。在常人看來,他不會有什么苦惱,小時候有人侍候,長大了又成為了名人。但是在他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展現出來的卻是封建制度對他的束縛,他其實也生活在一種無奈之中。

百草園是少年魯迅的樂園。百草原長著碧綠的菜畦,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有鳴蟬在樹葉里長吟,有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有輕捷的叫天子忽然從草間直竄云霄里去了。魯迅搬來凳子,爬上大樹,在樹叉上坐下,尋找著鳥蛋,大人來了,他又到草叢里去趴著,在青草的掩護下與大人捉迷藏。冬天,下了雪,他還會照著閏土爹的方法,玩雪地捕鳥。魯迅的童年就是在這個園子里度過的,可是,十來歲時,大人們莫名其妙的將年少的魯迅送入了書塾——三味書屋。那兒還是城中最嚴厲的書塾。魯迅在三味書屋念書,他就只讀書,正午習字,晚上對課。隨著時間的流逝,先生給他讀的書漸漸加多,對課也漸漸地加上去了,從三言加到五言,終于到七言。魯迅覺得讀書乏味透頂,本來現在還坐在樹陰下,吃著可口的西瓜,可如今卻一遍又一遍地讀書。他認為不公平,于是抓緊一切時間玩。于是他們爬上花壇去折臘梅,尋蟬蛻,玩甲套,描繡像。.先生讓他們讀書,他們又只得讀一些枯燥乏味的書。

魯迅到三味書屋,還是玩的年齡,卻很少有機會,他生活在封建社會,制度一項比一項殘酷,童年絲毫沒有空閑,他像一只井底之蛙,成天只能看見高墻上四角的天空,成天只有讀書聲的陪伴,成天被關在深宅大院里。對于他來說,這種生活是乏味的,這個童年是遺憾的。

要使自己的童年沒有遺憾,讀完此文的我會把讀書當成一種樂趣,這樣不斷地充實自己,童年將不再有遺憾。

篇(10)

但是,由于當代中學生和年輕的語文教師對舊式私塾教育方式與內容的陌生,也由于魯迅對百草園景象與生活的依戀更容易引發中學生活潑的興致,因此,通常采用的教學安排都有重前輕后的偏向,即重點閱讀分析百草園一段的描寫,對三味書屋的重頭描寫則一帶而過,這種處理方法表面似乎突出了重點,但卻有避重就輕的偏向。

只要我們略微深入地想一下便不難發現,百草園一段中的景物描寫,表現的是一種直觀的感受,切近孩子的生活與心理,學生一讀便能理解,教師反復講解分析實在不很必要。作家對三味書屋內毫無生氣的學習生活描寫,則并非單純的記實,而是作家內心的獨特感受和批判態度的深刻表露。不突破這個教學難點,課文深刻的思想內涵就無法講透。況且,魯迅先生行文中的批評態度表現得十分含蓄、深沉,其中也不乏幽默,最具“魯迅風格”,如果不領會三味書屋一段的深刻描寫,抓住全文的對比和照應關系,進而領悟魯迅散文獨特的批判精神和藝術風格,那么勢必舍本逐末,降低了這篇精典散文在思想與知識兩個方面的教育功能。

要深入領會三味書屋一段描寫中所蘊涵的豐富意味,教師需要了解以下知識,細致把握描寫中隱伏、照應的多重細節聯系。

何為“三味”,古人有兩種說法:其一是前人對讀書感受的一種比喻,“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種體驗合稱為“三味”。其二是借用佛教語言,“三味”即“三昧”,是梵文samadhi的音譯,原指誦讀佛經、領悟經義的三重境界:一為“定”,二為“正受”,三為“等持”,意思是說,誦經之前要止息雜念,做到神思安定專注;領悟經義態度必須端正,具有百般恭敬的虔誠;學習過程中要專心致志,保持始終如一的精神。隨著佛教思想與漢民族文化的融合,“三昧”逐漸引申為對事物本質精神意義的概括,有“個中三昧”,“得其三昧”等說法,用來比喻領悟學問的精確與深刻。由此可知,私塾的主人壽鏡吾先生將私塾命名為“三味書屋”,本意是要創立一種最佳的教育境界。

但是,正如封建沒落時期的其他精神文化產品一樣,總是有著既相互包容、又互相對立、沖突的特征,書屋講壇的安排正隱含了這一特征:“中間掛著一塊匾道:三味書屋;匾下面是一幅畫,畫著一只很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沒有孔子牌位”。魯迅先生為什么要憑空添一句“沒有孔子牌位”呢?從這個簡潔的暗示中,我們可以領悟到更深刻的意味。

作家對三味書屋的描寫,已經不像描寫百草園那樣純粹用孩子的直觀方法了,而是介入了作為思想家的魯迅的文化審視,這種審視首先發現的是三味書屋中“名”與“實”的矛盾。匾上大書“三味”,有鮮明的佛教特色;畫中是“梅花鹿伏在古樹下”,有一種清空消遙的自然情趣,十足的道家風味;可偏偏“沒有孔子牌位”,這對正統的儒家文化無疑是一種嘲諷,它暗示了晚清時期封建思想無法抗拒的衰落。

的確,在18世紀末期,封建思想的神圣地位不僅被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所動搖,并且也由于自身教育的貧乏與空泛而無力振作。這種神圣與貧乏的強烈對照,表現了魯迅對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與諷刺。

書屋稱作“三味”,先生的外表也有三個特征:“他是一個高而瘦的老人,須發都花白了,還戴著大眼鏡”;先生的德行也有三個長處:“極方正,質樸,博學”;他的教學安排每天都一樣:“早上讀書”,“正午習字”,“晚上對課”;教學過程也分為三步:“從三言到五言,終于到七言”……總之,作家對于書屋生活的每一個細節描寫,處處都與“三”字相照應。連孩子們偷跑到園子里玩游戲也是三種玩法:有的“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有的“在地上或桂樹上尋蟬蛻”,還有的是“捉了蒼蠅喂螞蟻”。先生的教育方法也有三個招數:“他有一條戒尺,但不常用”;“也有罰跪的規則,但也不常用”;“普通總不過瞪幾眼,大聲道——‘讀書’!”。甚至連先生的教學用語也只記述了三句,一曰“不知道”!二曰“人都到哪里去了”!三曰“讀書”!如此而已,整個三味書屋中的一切,簡直如同一部固定僵化的《三字經》!

作家不惜疊床架屋的關于“三”的排列,絕非無意中的巧合。筆者認為,魯迅如此精心安排,其目的正是要揭示這樣的思想意義:三味書屋中僵化的教學程式、死板的教育方法、毫無用處而又不知所云的教學內容,同孩子們來自百草園的自由天然的童趣反差太大,不可調和;孩子們對毫無生命力的封建教育,只能報之以無味的興趣,無聊的情緒,無盡的懷疑;而只有當先生進入“個中三昧”、得意忘形、忘記了身邊的孩子的時候,孩子們才能重歸于自由,恢復童心、童趣,做點于自己很相宜的事情:講講有趣的話語,畫幾張自己喜愛的畫片,做點自己需要的小交易。大約這才正是孩子們讀書生活中真正屬于自己的“個中三昧”吧!

上一篇: 房產測繪質量控制 下一篇: 小學語文課件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中国一级特黄精品在线播放 | 亚洲国产精品原创巨作AV无遮挡 | 亚洲一级在线观看视频 | 日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午夜精品A品久久 | 三级国产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