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地調查報告匯總十篇

時間:2023-02-01 06:39:0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林地調查報告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林地調查報告

篇(1)

林地主要指適宜植樹造林的荒山、荒地、荒灘,宜林地拍賣是指宜林地所有者將自己所有的宜林地使用權以拍賣的形式轉讓給他人,取得一定出讓金的行為,實質上是一種新的承包經營形式。通過宜林地拍賣把土地資源的使用權和所有權分離,可以充分調動農民群眾和社會各界力量開發治理宜林地資源的積極性。

早在80年代,針對林業“三定”以來,群眾承包的責任山長期得不到治理的問題,有些地方就將集體的宜林荒山、荒地和荒灘(當時稱“三荒”)承包或無償分配給農民群眾開發治理。但由于群眾存有怕政策變等心理,開發治理成效不大。90年代以來,全省各地借鑒以前的經驗教訓,把拍賣“三荒”作為擴大我省森林資源,促進林業發展的重要措施,出臺了一系列文件。1990年省政府《關于動員全省社會力量加快發展林業的決定》規定:對林業“三定”后在荒山、荒灘、荒地上營造的中幼齡林,在明確權屬的基礎上,可以活立木為載體,實行營林勞動、管理、科技、資金投入的有償轉讓,或稱“買賣青山”。1994年省林業廳制定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完善拍賣宜林“三荒”工作的意見》,對我省宜林“三荒”范圍、拍賣的程序、拍賣價格的確定、拍賣年限及保持林業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等問題進行了規范。各地也相繼出臺了一些拍賣“三荒”的優惠政策措施。全省出現了宜林地拍賣治理的,到目前為止,全省共拍賣荒山、荒丘、荒灘、荒地520萬畝,共有78533戶,366家企事業單位和團體購買了宜林地,其中已有60%得到了初步治理開發。

總結各地宜林地拍賣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單戶公開競爭拍賣。對交通方便、立地條件較好,治理難度較小的宜林地,單戶有能力治理的,采用單戶公開競爭招標拍賣。

2、聯戶購買,股份開發。對宜林地面積較大,分布

相對集中,一家一戶難以治理的,由農民群眾通過聯戶購買,股份開發,按股分紅。入股的方式包括:資金入股、技術入股、投勞入股、土地入股等形式。入股的股東包括農戶、個體戶、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政府機關等。

3、均分到戶,拍賣治理。有些地區,為了避免在治理見效后出現“紅眼病”,將宜林地按立地條件合理搭配,平均劃分到戶,由各戶向集體交納宜林地使用費或按收益分成。這種方式在遷西縣圍山轉治理中普遍存在,由于圍山轉多種植板栗等經濟林木,效益較高,這種方式較受歡迎。

4、改包為賣。為了維持以前形成的承包關系,保持政策的連續性,進一步強化承包雙方的責任與義務,經雙方協商,修改承包合同,合理作價,一次性賣給原承包者。對承包后逾期未治理或治理效果較差的,集體收回,統一作價,公開招標拍賣。

5、面向社會跨地區跨行業拍賣。到目前為止,全省已有366家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購買了宜林地。目前,參與跨行業購買宜林地的主要有:城鎮下崗職工、城市個體工商戶、機關干部、企事業單位在職職工等。團體主要有:礦企業、政府機關、賓館飯店等,其購買的目的主要作為本單位的生產開發基地或休閑旅游度假基地。投資達200萬元以上。

目前,農村宜林地的開發項目主要是發展林果業、養殖、旅游業、建立工業原料基地。

二、我省宜林地拍賣的主要做法和存在問題

(一)主要做法

總結我省宜林地拍賣工作,主要做法是:

1、強化組織領導積極穩妥推進

經過近幾年來的宣傳發動,各地對宜林地拍賣工作較為重視,多數地區把這項工作擺上了議事日程。在調查的縣(市)發現,多數縣的縣委、縣政府都成立了由縣主要領導掛帥,林業、水利、土地等有關部門參加的宜林地拍賣領導小組,有關鄉村建立了拍賣組織,精心組織拍賣工作。曲周縣成立了由主管副書記任組長,主管副縣長任副組長,農工部、土地局、林業局、開發辦等單位主要領導為成員的領導小組。各鄉(鎮)、村也成立了相應組織,具體負責林地使用權拍賣工作的組織。

2、規范拍賣程序保證公正公開

在宜林地使用權拍賣過程中,各地著重抓了以下幾項工作:一是制訂拍賣方案。在拍賣前對宜林地進行摸底調查,統一規劃。制訂拍賣方案,交群眾代表討論,報鄉和縣有關部門審查。二是合理確定宜林地標底,公開競爭拍賣。由鄉村干部和群眾代表參加組成評估小組,根據宜林地的不同類型、立地條件合理確定標底,張榜公布,公開競爭招標。三是簽訂合同,進行公證。一般作法包括:統一制作合同樣本,規范合同內容,包括四至界限、承包期、治理標準和時間,雙方權利和義務,違約責任等內容。合同簽訂后,進行司法公證,并報有關部門備案。土地和林業部門要及時確權發證。四是搞好拍賣金管理。多數地區的宜林地拍賣金管理較為規范,主要作法是村有鄉管或村有村管,拍賣金主要用于宜林地治理和改善農村的社會公益事業。有的縣將宜林地拍賣金納入村有鄉管范疇,能夠用活用好。

3、合理確定宜林地拍賣的范圍、面積、期限、價格

各地根據實際情況,對宜林地的范圍進行了嚴格的界定,宜林地主要包括:荒山(約占全省宜林地面積的90%以上)、荒地、荒灘。有些地區對限制拍賣的宜林地也做了規定;宜林地的拍賣期限根據立地條件的不同而有所變化,立地條件較好的宜林地如遷西的圍山轉、平原地區的路、渠、廢耕地拍賣期為30年以下,立地條件一般的宜林地拍賣期為30-—50年,立地條件較差的邊遠山地一般確定為50-—70年;拍賣面積根據本地宜林地資源存量、購買者的治理能力,宜林地的分布特點及村民的意愿由村委會研究決定,一般控制在10--100畝,購買1000畝以上的大戶主要分布在承德市。關于拍賣價格的確定,一般由村委會組織有關人員,根據宜林地的立地條件等級、交通條件等確定底價。目前,大部分地區還沒有建立宜林地資源資產評估機構。相對而言,遷西縣的做法較為規范,對一般宜林地,由村集體組織有關人員進行現場考察,根據治理難易程度、適合栽植的樹種、預期效益及群眾認可程度等情況確定價格;對拍賣的圍山轉,由村委會委托縣農經部門集體資產評估事務所,根據面積、株數、樹勢及效益等情況,進行資產評估。拍賣“三荒”和圍山轉須一次交清拍賣金,并逐年按每畝不低于50元交納資源使用費。均包到戶的圍山轉,逐年按每畝50-—80元交納資源使用費,競爭承包的,實行逐年繳納承包費(含資源使用費)。

4、不斷完善宜林地拍賣政策

為促進宜林地開發治理,各地在實踐中積極探索,出臺了不少切實可行的政策和措施,如圍場、灤平、曲周、玉田、唐縣、遷西、元氏、贊皇等縣都出臺了關于加速開發治理宜林荒山、荒地的政策性意見。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1)允許宜林地購買者依法擁有一定的經營自,允許繼承、轉讓、租賃、抵押;(2)延長宜林地拍賣使用期限,由原來的30年延長到50年,最長的為70-—100年。(3)購買宜林地可以分期付款;可以

在拍賣后產生效益前的3-—5年內,免收土地使用費或承包費;可以,依法適當減免農林特產稅、土地管理費、耕地占有稅、鄉村提留等。(4)宜林地拍賣金主要用于宜林地開發的基礎或配套設施建設,如在宜林地開發區修路、引水、架電等。(5)各類林業工程項目投資、小流域治理或經濟溝建設補助費可直接投資到宜林地購買戶。(6)堅持誰購買、誰治理、誰受益;鼓勵下崗職工開發治理宜林地的。

(二)存在問題

我省宜林地拍賣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表現在:

一是宜林地開發治理工作進展不平衡。目前全省宜林地面積仍有3000萬畝,主要分布在山區。盡管我省在拍賣宜林地,促進開發治理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多數地區在治理宜林地上還沒有突破,特別是有些山區縣,大面積宜林地長期得不到開發治理,難以擺脫貧困落后的狀況。

二是拍賣行為不規范。有些地方存在仗權拍賣現象,拍賣缺少透明度;有的地方拍賣宜林地沒有整體方案,沒有統一規劃和長遠打算,拍賣的程序和手續不健全,有的拍賣后沒有簽訂拍賣合同,有的雖然有合同,但合同容很不完善。

三是宜林地資源的價格評估不科學,評估結果不合法。宜林地拍賣價格偏低的現象普遍存在,有的每畝僅1元。有些地區拍賣合同不合理造成集體資產的流失,形成新的分配不公;有些地方拍賣金管理不善,資金不能及時收回,或收回后管理混亂,沒有建立起會計和審計監督機制;有的村干部將宜林地拍賣作為自己,發財致富的捷徑。

四是社會化服務體系仍不健全。群眾治理宜林地缺乏技術指導和服務;用于宜林地開發的基礎設施不健全;在群眾投資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得不到及時的資金扶持或貸款從而限制了宜林地開發治理的進度;宜林地產品銷路問題沒解決,影響了開發的資金周轉。特別是資金、勞力、資源、技術、信息等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問題。仍是制約宜林地開發的主要問題之一。

五是宜林地開發后的土地流轉機制沒有建立,造成農民投入大量資金用于治理之后,短期內難以見到收益,從而給治理者造成新的“經濟危機”。

六是有些地方,為了搞形式,不顧群眾意愿,在宜林地拍賣中搞一刀切,將宜林地平均分配給農戶,難以達到宜林地治理的預期效果;有些地方為謀取短期利益,存在重拍賣輕治理的問題。

三、對我省宜林地拍賣工作的幾項建議

為很好地解決上述問題,推動我省宜林地拍賣工作的健康發展,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1、更新觀念,加強領導

實踐證明,通過宜林地拍賣,開拓農村市場,可以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從調查的情況看,宜林地開發存在著巨大的潛力。遷西縣有4.5萬戶農民投資1800萬元,購買了15萬畝荒山和圍山轉工程的使用權,通過宜林地治理使該縣的板栗產量由83年的700萬斤增加到96年的1500萬斤,全縣417個村靠治理宜林地發展林果實現奔小康,占全縣的53%;圍場縣已經出現了靠宜林地開發脫貧的百萬富戶(按現有資源估價);由此可見,拍賣宜林地,對增加農村投資和消費總需求,確保經濟增長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因此各級政府和主管部門,要更新觀念換腦筋,加強領導和引導,從政策中找出路,從機制上尋動力,因地制宜,把宜林地開發作為振興本地經濟的突破口,切實抓緊抓好。

2、不斷完善拍賣政策,建立競爭激勵機制。

(1)合理確定拍賣承包期。目前導致宜林地長期得不到治理的主要原因是群眾擔心政策變化。合理確定宜林地拍賣期限,可以消除群眾顧慮,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促使其積極投入人力、物力和財力,加快治理步伐,盡快形成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

(2)依法合理地給予購買者經營自,允許其在合同和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自主經營,允許繼承和轉讓土地使用權和治理成果。

(3)在法律和政策允許的范圍內,合理減免一定的費稅。特別是在宜林地治理的初期產生經濟效益之前,減免稅費的政策十分必要。因為,目前農民群眾的經濟實力還很薄弱,治理初期無力負擔應交的稅費,適當減免,可以促使購買者集中精力投資治理宜林地。

(4)林業、水利、農業、土地等相關部門對于涉及宜林地治理的工程項目可以搞一些直接投資入戶的政策。這樣不僅可以激發群眾治理宜林地的熱情,而且能夠加快工程的進度,提高工程的質量。

(5)鼓勵下崗職工及社會力量投資治理宜林地。鼓勵農民、城鎮職工、個體工商戶、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社會力量投資開發宜林地。在符合國家政策和有關規定,遵守有關合同或協議的前提下,鼓勵他們投資開發治理宜林地,發展林果業。林業部門要積極提供技術、信息服務,積極協助開拓市場。對于當地農民無力開發的宜林地,可以面向社會通過招標、租賃、拍賣、聯營、股份合作等形式轉讓資源經營權或使用權。通過開拓多元化投資渠道,促進社會各方面的資金、技術、勞力、信息、生產資料向宜林地流動。使宜林地開發形成集環境保護、文化旅游、林果產品開發于一體的多元化產業體系。同時,各級政府要轉變觀念,樹立服務意識,建立健全宜林地治理開發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積極建立技術、信息、勞務、物資等社會化服務網絡,促使各類生產要素與宜林地資源形成合理配置。

3、加強拍賣管理,規范拍賣行為

針對宜林地拍賣中存在的問題,各地在宜林地拍賣管理中應在以下環節中加以規范:

(1)嚴格界定拍賣范圍。各地要根據本地情況,嚴格界定拍賣范圍,宜林地拍賣應掌握:有林地不賣;有爭議的不賣;按規定經營,合同期不滿的不賣,嚴防借拍賣宜林地之名,破壞森林資源和其它土地資源。

(2)合理確定拍賣價格。為了使拍賣行為納入規范管理,各地有關部門要成立專門的宜林地拍賣評估機構,合理確定拍賣價格,防止集體資產流失。要嚴格拍賣金管理。各地對拍賣金的使用和管理要加強檢查監督,建立嚴格的會計審計制度,定期檢查拍賣金使用情況。

(3)規范拍賣程序。宜林地拍賣前要搞好宣傳發動,使群眾家喻戶曉,要對拍賣對象和標的張榜公布,拍賣后要及時簽訂拍賣合同,并對合同進行司法公證。

(4)完善拍賣合同。為避免將來出現爭議,各地要制訂統一格式的合同,規范合同內容,合同中對雙方的責權利要充分明確,特別對違約的責任,及違約后的裁定方式要嚴格規定。合同簽訂后,有關各方要簽字蓋章,有關部門要及時備案。

(5)合理確定拍賣面積,適度規模、自愿開發。各地要根據本地的宜林地資源總量、農民的治理要求和經濟承受能力,合理確定承包、購買戶的開發治理規模。要保證既能調動農民群眾治理宜林地的積極性,又能保護集體和本村農民的合法權益。一般掌握:對條件較好,單戶經營干鮮果品等經濟林的,每戶開發治理的面積以30-—50畝為宜,聯戶購買股份開發的或有較強經濟實力的個體戶從事宜林地開發的,以50-—500畝為宜;對立地條件較差,從事防護林或用材林開發的,單戶以50-—200畝為宜;聯戶或大戶及團體以200-—2000畝為宜。

(6)及時確權發證。林業、土地等有關部門對已經拍賣的宜林地要及時確權發證,對出現變化的,要及時在林權證或林地使用證上注明。

4、建立土地資源流轉機制,促使宜林地治理形成良性循環。為了使已治理的宜林地資源進入市場流轉,應盡快建立適應我省特點的土地資源流轉法律制度或政策規定,對土地流轉的方式、允許流轉的土地種類和范圍,土地價格的評估,及土地資源的分類標準加以規定。

5、因地制宜穩步推進。

各地要根據本地的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地推進宜林地的拍賣治理工作,在治理方式上要本著有利于環境保護的原則;有利于促使農民脫貧致富,振興當地經濟的原則;有利于加快宜林地開發治理的原則,可以先治理后拍賣,也可以先拍賣后治理,各地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于本地的治理方式。針對宜林地治理投資大,治理時間長的特點,結合目前農民群眾經濟實力薄弱的現狀,我們認為聯戶購買股份經營的經營方式很有推廣價值。這種方式,一是增強了購買者的投資治理能力,二是提高了抵抗投資風險的能力,三是提高了購買者治理開發宜林地的積極性和責任感,四是有利于形成規模經濟的形成。

要處理好改革和穩定的關系,在建立新機制的同時,要注意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堅持以為基礎,對群眾依法或依照合同正常經營管理的宜林地資源要嚴格按合同執行,嚴禁集體強行收回轉讓,防止一刀切,積極穩妥地引導農民轉變經營觀念,加快治理步伐,盡快脫貧致富。

7、正確處理開發與保護的關系

要強化各級林業主管部門的執法、監督、指導職能。完善各項基礎工作,特別是各項規章制度的建設。要正確處理開發與保護的關系,在促進開發的同時,搞好森林資源的保護工作,嚴防借開發之名,亂砍濫伐,破壞森林資源;要引導群眾遵照林業部門的規劃進行治理開發,對明顯不宜開發或開發不合理易造成資源環境破壞的,林業部門有權責令其改變經營方式,屢禁不止的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嚴肅處理。各級財政審計部門要加強檢查監督,防止對資源轉讓取得的資金流失。對仗權承包或的行為要嚴肅處理。

篇(2)

宜林地主要指適宜植樹造林的荒山、荒地、荒灘,宜林地拍賣是指宜林地所有者將自己所有的宜林地使用權以拍賣的形式轉讓給他人,取得一定出讓金的行為,實質上是一種新的承包經營形式。通過宜林地拍賣把土地資源的使用權和所有權分離,可以充分調動農民群眾和社會各界力量開發治理宜林地資源的積極性。

早在 80年代,針對林業“三定”以來,群眾承包的責任山長期得不到治理的問題,有些地方就將集體的宜林荒山、荒地和荒灘(當時稱“三荒”)承包或無償分配給農民群眾開發治理。但由于群眾存有怕政策變等心理,開發治理成效不大。90年代以來,全省各地借鑒以前的經驗教訓,把拍賣“三荒”作為擴大我省森林資源,促進林業發展的重要措施,出臺了一系列文件。1990年省政府《關于動員全省社會力量加快發展林業的決定》規定:對林業“三定”后在荒山、荒灘、荒地上營造的中幼齡林,在明確權屬的基礎上,可以活立木為載體,實行營林勞動、管理、科技、資金投入的有償轉讓,或稱“買賣青山”。1994年省林業廳制定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完善拍賣宜林“三荒”工作的意見》,對我省宜林“三荒”范圍、拍賣的程序、拍賣價格的確定、拍賣年限及保持林業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等問題進行了規范。各地也相繼出臺了一些拍賣“三荒”的優惠政策措施。全省出現了宜林地拍賣治理的,到目前為止,全省共拍賣荒山、荒丘、荒灘、荒地520萬畝,共有78533戶,366家企事業單位和團體購買了宜林地,其中已有60%得到了初步治理開發。

總結各地宜林地拍賣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單戶公開競爭拍賣。對交通方便、立地條件較好,治理難度較小的宜林地,單戶有能力治理的,采用單戶公開競爭招標拍賣。

2、聯戶購買,股份開發。對宜林地面積較大,分布

相對集中,一家 一戶難以治理的,由農民群眾通過聯戶購買,股份開發,按股分紅。入股的方式包括:資金入股、技術入股、投勞入股、土地入股等形式。入股的股東包括農戶、個體戶、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政府機關等。

3、均分到戶,拍賣治理。有些地區,為了避免在治理見效后出現“紅眼病”,將宜林地按立地條件合理搭配,平均劃分到戶,由各戶向集體交納宜林地使用費或按收益分成。這種方式在遷西縣圍山轉治理中普遍存在,由于圍山轉多種植板栗等經濟林木,效益較高,這種方式較受歡迎。

4、改包為賣。為了維持以前形成的承包關系,保持政策的連續性,進一步強化承包雙方的責任與義務,經雙方協商,修改承包合同,合理作價,一次性賣給原承包者。對承包后逾期未治理或治理效果較差的,集體收回,統一作價,公開招標拍賣。

5、面向社會跨地區跨行業拍賣。到目前為止,全省已有366家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購買了宜林地。目前,參與跨行業購買宜林地的主要有:城鎮下崗職工、城市個體工商戶、機關干部、企事業單位在職職工等。團體主要有:廠礦企業、政府機關、賓館飯店等,其購買的目的主要作為本單位的生產開發基地或休閑旅游度假基地。投資達200萬元以上。

目前,農村宜林地的開發項目主要是發展林果業、養殖、旅游業、建立工業原料基地。

二、我省宜林地拍賣的主要做法和存在問題

(一)主要做法

總結我省宜林地拍賣工作,主要做法是:

1、強化組織領導 積極穩妥推進

經過近幾年來的宣傳發動,各地對宜林地拍賣工作較為重視,多數地區把這項工作擺上了議事日程。在調查的縣(市)發現,多數縣的縣委、縣政府都成立了由縣主要領導掛帥,林業、水利、土地等有關部門參加的宜林地拍賣領導小組,有關鄉村建立了拍賣組織,精心組織拍賣工作。曲周縣成立了由主管副書記任組長,主管副縣長任副組長,農工部、土地局、林業局、開發辦等單位主要領導為成員的領導小組。各鄉(鎮)、村也成立了相應組織,具體負責林地使用權拍賣工作的組織。

2、規范拍賣程序 保證公正公開

在宜林地使用權拍賣過程中,各地著重抓了以下幾項工作:一是制訂拍賣方案。在拍賣前對宜林地進行摸底調查,統一規劃。制訂拍賣方案,交群眾代表討論,報鄉和縣有關部門審查。二是合理確定宜林地標底,公開競爭拍賣。由鄉村干部和群眾代表參加組成評估小組,根據宜林地的不同類型、立地條件合理確定標底,張榜公布,公開競爭招標。三是簽訂合同,進行公證。一般作法包括:統一制作合同樣本,規范合同內容,包括四至界限、承包期、治理標準和時間,雙方權利和義務,違約責任等內容。合同簽訂后,進行司法公證,并報有關部門備案。土地和林業部門要及時確權發證。四是搞好拍賣金管理。多數地區的宜林地拍賣金管理較為規范,主要作法是村有鄉管或村有村管,拍賣金主要用于宜林地治理和改善農村的社會公益事業。有的縣將宜林地拍賣金 納入村有鄉管范疇,能夠用活用好。

3、合理確定宜林地拍賣的范圍、面積、期限、價格

各地根據實際情況,對宜林地的范圍進行了嚴格的界定,宜林地主要包括:荒山(約占全省宜林地面積的90%以上)、荒地、荒灘。有些地區對限制拍賣的宜林地也做了規定;宜林地的拍賣期限根據立地條件的不同而有所變化,立地條件較好的宜林地如遷西的圍山轉、平原地區的路、渠、廢耕地拍賣期為30年以下,立地條件一般的宜林地拍賣期為30-—50年,立地條件較差的邊遠山地一般確定為50-—70年;拍賣面積根據本地宜林地資源存量、購買者的治理能力,宜林地的分布特點及村民的意愿由村委會研究決定,一般控制在10--100畝,購買1000畝以上的大戶主要分布在承德市。關于拍賣價格的確定,一般由村委會組織有關人員,根據宜林地的立地條件等級、交通條件等確定底價。目前,大部分地區還沒有建立宜林地資源資產評估機構。相對而言,遷西縣的做法較為規范,對一般宜林地,由村集體組織有關人員進行現場考察,根據治理難易程度、適合栽植的樹種、預期效益及群眾認可程度等情況確定價格;對拍賣的圍山轉,由村委會委托縣農經部門集體資產評估事務所,根據面積、株數、樹勢及效益等情況,進行資產評估。拍賣“三荒”和圍山轉須一次交清拍賣金,并逐年按每畝不低于50元交納資源使用費。均包到戶的圍山轉,逐年按每畝50-—80元交納資源使用費,競爭承包的,實行逐年繳納承包費(含資源使用費)。

4、不斷完善宜林地拍賣政策

為促進宜林地開發治理,各地在實踐中積極探索,出臺了不少切實可行的政策和措施,如圍場、灤平、曲周、玉田、唐縣、遷西、元氏、贊皇等縣都出臺了關于加速開發治理宜林荒山、荒地的政策性意見。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1)允許宜林地購買者依法擁有一定的經營自主權,允許繼承、轉讓、租賃、抵押;(2)延長宜林地拍賣使用期限,由原來的30年延長到50年,最長的為70-—100年。(3)購買宜林地可以分期付款;可以

在拍賣后產生效益前的3-—5年內,免收土地使用費或承包費;可以,依法適當減免農林特產稅、土地管理費、耕地占有稅、鄉村提留等。(4)宜林地拍賣金主要用于宜林地開發的基礎或配套設施建設,如在宜林地開發區修路、引水、架電等。(5)各類林業工程項目投資、小流域治理或經濟溝建設補助費可直接投資到宜林地購買戶。(6)堅持誰購買、誰治理、誰受益;鼓勵下崗職工開發治理宜林地的。

(二)存在問題

我省宜林地拍賣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表現在:

一是宜林地開發治理工作進展不平衡。目前全省宜林地面積仍有3000萬畝,主要分布在山區。盡管我省在拍賣宜林地,促進開發治理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多數地區在治理宜林地上還沒有突破,特別是有些山區縣,大面積宜林地長期得不到開發治理,難以擺脫貧困落后的狀況。

二是拍賣行為不規范。有些地方存在仗權拍賣現象,拍賣缺少透明度;有的地方拍賣宜林地沒有整體方案,沒有統一規劃和長遠打算,拍賣的程序和手續不健全,有的拍賣后沒有簽訂拍賣合同,有的雖然有合同,但合同容很不完善。

三是宜林地資源的價格評估不科學,評估結果不合法。宜林地拍賣價格偏低的現象普遍存在,有的每畝僅1元。有些地區拍賣合同不合理造成集體資產的流失,形成新的分配不公;有些地方拍賣金管理不善,資金不能及時收回,或收回后管理混亂,沒有建立起會計和審計監督機制;有的村干部將宜林地拍賣作為自己以權謀私,發財致富的捷徑。

四是社會化服務體系仍不健全。群眾治理宜林地缺乏技術指導和服務;用于宜林地開發的基礎設施不健全;在群眾投資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得不到及時的資金扶持或貸款從而限制了宜林地開發治理的進度;宜林地產品銷路問題沒解決,影響 了開發的資金周轉。特別是資金、勞力、資源、技術、信息等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問題。仍是制約宜林地開發的主要問題之一。

五是宜林地開發后的土地流轉機制沒有建立,造成農民投入大量資金用于治理之后,短期內難以見到收益,從而給治理者造成新的“經濟危機”。

六是有些地方,為了搞形式,不顧群眾意愿,在宜林地拍賣中搞一刀切,將宜林地平均分配給農戶,難以達到宜林地治理的預期效果;有些地方為謀取短期利益,存在重拍賣輕治理的問題。

三、對我省宜林地拍賣工作的幾項建議

為很好地解決上述問題,推動我省宜林地拍賣工作的健康發展,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1、更新觀念,加強領導

實踐證明,通過宜林地拍賣,開拓農村市場,可以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從調查的情況看,宜林地開發存在著巨大的潛力。遷西縣有4.5萬戶農民投資1800萬元,購買了15萬畝荒山和圍山轉工程的使用權,通過宜林地治理使該縣的板栗產量由83年的700萬斤增加到96年的1500萬斤,全縣417個村靠治理宜林地發展林果實現奔小康,占全縣的53%;圍場縣已經出現了靠宜林地開發脫貧的百萬富戶(按現有資源估價);由此可見,拍賣宜林地,對增加農村投資和消費總需求,確保經濟增長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因此各級政府和主管部門,要更新觀念換腦筋,加強領導和引導,從政策中找出路,從機制上尋動力,因地制宜,把宜林地開發作為振興本地經濟的突破口,切實抓緊抓好。

2、不斷完善拍賣政策,建立競爭激勵機制。

(1)合理確定拍賣承包期。目前導致宜林地長期得不到治理的主要原因是群眾擔心政策變化。合理確定宜林地拍賣期限,可以消除群眾顧慮,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促使其積極投入人力、物力和財力,加快治理步伐,盡快形成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

(2)依法合理地給予購買者經營自主權,允許其在合同和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自主經營,允許繼承和轉讓土地使用權和治理成果。

(3)在法律和政策允許的范圍內,合理減免一定的費稅。特別是在宜林地治理的初期產生經濟效益之前,減免稅費的政策十分必要。因為,目前農民群眾的經濟實力還很薄弱,治理初期無力負擔應交的稅費,適當減免,可以促使購買者集中精力投資治理宜林地。

(4)林業、水利、農業、土地等相關部門對于涉及宜林地治理的工程項目可以搞一些直接投資入戶的政策。這樣不僅可以激發群眾治理宜林地的熱情,而且能夠加快工程的進度,提高工程的質量。

(5)鼓勵下崗職工及社會力量投資治理宜林地。鼓勵農民、城鎮職工、個體工商戶、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社會力量投資開發宜林地。在符合國家政策和有關規定,遵守有關合同或協議的前提下,鼓勵他們投資開發治理宜林地,發展林果業。林業部門要積極提供技術、信息服務,積極協助開拓市場。對于當地農民無力開發的宜林地,可以面向社會通過招標、租賃、拍賣、聯營、股份合作等形式轉讓資源經營權或使用權。通過開拓多元化投資渠道,促進社會各方面的資金、技術、勞力、信息、生產資料向宜林地流動。使宜林地開發形成集環境保護、文化旅游、林果產品開發于一體的多元化產業體系。同時,各級政府要轉變觀念,樹立服務意識,建立健全宜林地治理開發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積極建立技術、信息、勞務、物資等社會化服務網絡,促使各類生產要素與宜林地資源形成合理配置。

3、加強拍賣管理,規范拍賣行為

針對宜林地拍賣中存在的問題,各地在宜林地拍賣管理中應在以下環節中加以規范:

(1)嚴格界定拍賣范圍。各地要根據本地情況,嚴格界定拍賣范圍,宜林地拍賣應掌握:有林地不賣;有爭議的不賣;按規定經營,合同期不滿的不賣,嚴防借拍賣宜林地之名,破壞森林資源和其它土地資源。

(2)合理確定拍賣價格。為了使拍賣行為納入規范管理,各地有關部門要成立專門的宜林地拍賣評估機構,合理確定拍賣價格,防止集體資產流失。要嚴格拍賣金管理 。各地對拍賣金的使用和管理要加強檢查監督,建立嚴格的會計審計制度,定期檢查拍賣金使用情況。

(3)規范拍賣程序。宜林地拍賣前要搞好宣傳發動,使群眾家喻戶曉,要對拍賣對象和標的張榜公布,拍賣后要及時簽訂拍賣合同,并對合同進行司法公證。

(4)完善拍賣合同。為避免將來出現爭議,各地要制訂統一格式的合同,規范合同內容,合同中對雙方的責權利要充分明確,特別對違約的責任,及違約后的裁定方式要嚴格規定。合同簽訂后,有關各方要簽字蓋章,有關部門要及時備案。

(5)合理確定拍賣面積,適度規模、自愿開發。各地要根據本地的宜林地資源總量、農民的治理要求和經濟承受能力,合理確定承包、購買戶的開發治理規模。要保證既能調動農民群眾治理宜林地的積極性,又能保護集體和本村農民的合法權益。一般掌握:對條件較好,單戶經營干鮮果品等經濟林的,每戶開發治理的面積以30-—50畝為宜,聯戶購買股份開發的或有較強經濟實力的個體戶從事宜林地開發的,以50-—500畝為宜;對立地條件較差,從事防護林或用材林開發的,單戶以50-—200畝為宜;聯戶或大戶及團體以200-—2000畝為宜。

(6)及時確權發證。林業、土地等有關部門對已經拍賣的宜林地要及時確權發證,對出現變化的,要及時在林權證或林地使用證上注明。

4、建立土地資源流轉機制,促使宜林地治理形成良性循環。為了使已治理的宜林地資源進入市場流轉,應盡快建立適應我省特點的土地資源流轉法律制度或政策規定,對土地流轉的方式、允許流轉的土地種類和范圍,土地價格的評估,及土地資源的分類標準加以規定。

5、因地制宜 穩步推進。

各地要根據本地的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地推進宜林地的拍賣治理工作,在治理方式上要本著有利于環境保護的原則;有利于促使農民脫貧致富,振興當地經濟的原則;有利于加快宜林地開發治理的原則,可以先治理后拍賣,也可以先拍賣后治理 ,各地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于本地的治理方式。針對宜林地治理投資大,治理時間長的特點,結合目前農民群眾經濟實力薄弱的現狀,我們認為聯戶購買股份經營的經營方式很有推廣價值。這種方式,一是增強了購買者的投資治理能力,二是提高了抵抗投資風險的能力,三是提高了購買者治理開發宜林地的積極性和責任感,四是有利于形成規模經濟的形成。

要處理好改革和穩定的關系,在建立新機制的同時,要注意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堅持以為基礎,對群眾依法或依照合同正常經營管理的宜林地資源要嚴格按合同執行,嚴禁集體強行收回轉讓,防止一刀切,積極穩妥地引導農民轉變經營觀念,加快治理步伐,盡快脫貧致富。

7、正確處理開發與保護的關系

要強化各級林業主管部門的執法、監督、指導職能。完善各項基礎工作,特別是各項規章制度的建設。要正確處理開發與保護的關系,在促進開發的同時,搞好森林資源的保護工作,嚴防借開發之名,亂砍濫伐,破壞森林資源;要引導群眾遵照林業部門的規劃進行治理開發,對明顯不宜開發或開發不合理易造成資源環境破壞的,林業部門有權責令其改變經營方式,屢禁不止的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嚴肅處理。各級財政審計部門要加強檢查監督,防止對資源轉讓取得的資金流失。對仗權承包或以權謀私的行為要嚴肅處理。

篇(3)

二、調查結果

1. 學校基本概況:吉林地區共有10所特教學校,其中有4所培智學校、2所聾啞+培智學校、4所綜合學校。除吉林市特教學校建于1949年外,有4所建于70年代、3所建于80年代、1所建于90年代、1所建于2012年。

校園總占地面積為79958平方米;校舍總建筑面積為45967平方米;共有5個實驗室;10個多媒體教室;46個專用教室(語言治療室、康復訓練室、感統訓練室、物理治療室等);視聽閱覽室面積為160平方米;379臺計算機;25808冊圖書;8冊盲文圖書;康復器械總價值為5179857元;固定資產總額為48016319元;學校預算內教育經費(財政投入)年均15932776元;社會收入(如捐贈等)年均1230000元;其它收入年均322000元。

2. 學生基本概況:吉林地區特教學校共有110個教學班,在籍學生總數為985人,本地學生883人,外省市學生102人。其中,學前班100人,小學584人,初中198人,高中103人,盲生1人,聾生249人,培智學生548人,多重殘疾163人。35名學前班學生尚未定性。學生住校人數為473人。高中部學生2013年畢業人數為90人,升學人數為71人,有19人就業。

3. 教師基本現狀:學校在職教師總數為361人,其中男教師112名,女教師249名。有學科教師276人,專業服務教師(如言語治療師、心理咨詢師、物理治療師等)4人,行政及工勤人員69人,兼職55人,還有9人為外聘教師。教師人事編制:正式在編教師361人,非正式編制9人。教師學歷結構為:中專及以下32人,大專78人,本科247人,研究生及以上4人。教師職稱結構為:無職稱10人(主要為非在編教師),初級98人,中級198人,高級64人。教師最后學位專業為:特殊教育專業畢業57人,非特殊教育專業畢業304人。

以下各項數據為279位教師填寫的問卷統計結果:教師的年齡結構為:30歲以下有32人,31~40歲有83人,41~50歲122人,50歲以上有42人;40歲以下、41~50之間、50歲所占的比例分別為32%、31%、12%,從事普通教育工作的教齡情況:未從事的有93人,1~5年的有36人,6~10年的有31人,11~20年的有76人,20年以上的有43人;有從事普通教育經歷的教師占74%;從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齡情況:3年以內有42人,3~5年有38人,6~10年有65人,11~20年有87人,20年以上47人;有近50%的教師有10年以上的特教教齡。每周的課時數情況:3節以下27人,4~7節22人,7~12節91人,12節以上139人;80%以上的教師工作滿負荷或超負荷。

近兩年接受特殊教育專業培訓情況:沒參加過80人,參加1次有106人,參加2次有48人,3~5次有24人,5次以上有21人;有70%以上的教師近兩年參加過特殊教育專業培訓。近兩年參加特殊教育專業培訓的級別情況:參加校級培訓的147人次,參加市級培訓的69人次,參加省級培訓的128人次,參加國家級培訓的30人次。培訓范圍較廣,層次較高。近兩年參加特殊教育專業培訓的形式情況:參加研討交流的有165人次,參加短期培訓班(1~2周)的114人次,參加中長期培訓班(1~2個月)16人次,參加脫產培訓(半年以上)2人次,參加函授培訓4人次,參加骨干教師培訓班27人次,其它形式培訓19人次。近兩年參加特殊教育專業培訓的內容情況:參加公共基礎課程(如心理學、教育學、課程改革、班級管理等)培訓的有82人次,參加專業基礎課程(如特殊教育概論、各類特殊兒童心理學和教育學、特殊教育政策法規、特殊兒童診斷與評估、行為矯正技術、個別化教育計劃制定、特殊兒童隨班就讀、特殊兒童康復學、特殊教育管理、特殊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等)培訓的有176人次,參加專業技能課程(如盲文、手語、特殊學校教材教法、特殊兒童教學設計、特殊兒童感知覺訓練、聽力言語訓練、定向行走訓練、各類特殊兒童康復訓練等)培訓的有69人次,參加職業教育課程(如傳統手工、剪紙、民間工藝制作、服裝設計與制作、各類特殊兒童的勞動技能訓練等)的有12人次。培訓內容專業性較強,與教育教學需要緊密結合。

教師的月收入情況:1000元以下5人,1000~2000以內7人,2000~3000元84人,3000~4000元163人,4000元以上20人。工資在3000元以下的接近35%,平均工資相對較低。對自己收入是否滿意情況:基本滿意的有115人,非常滿意的9人,不滿意的155人,有56%的教師對自己的收入不滿意。

“十二五”期間,主持或參加的課題級別情況:有62人沒參加,有90人參加市級課題,有86人參加省級課題,有57人參加國家級課題,有78%的教師參加了各級課題的研究與實踐。

有157人很喜歡自己從事的特殊教育工作,有108人基本喜歡,有14人不喜歡,95%以上的教師喜歡特教工作。有246人很關心學校的發展,有26人一般關心,有7人不關心,有88%的教師非常關心學校發展。有255人很關心學生發展和前途,有20人一般關心,有4人認為無所謂,91%的教師對學生具有強烈的責任心和愛心。有192人非常希望參加特殊教育專業進修,有69人希望,有18人無所謂,絕大多數的教師具有強烈的專業發展愿望和需求。有197人認為特殊教育教學理論對教學有很大指導作用,有75人有一點作用,有7人認為沒有作用。有145人能夠經常通過各種途徑學習特殊教育教學理論,有129人偶爾,有5人從不。有93人經常將自己的教學實踐經驗進行總結,并以理論的形式體現出來,有165人偶爾做到,有17人從不。有31人認為目前所擁有的特殊教育教學理論完全能夠滿足教學要求,有162人認為基本能,有86人認為不能。有131人非常希望接受相關的特殊教育教學理論的培訓,有125人希望,有23人無所謂。如果有機會參加特殊教育專業培訓,有22人最希望學習公共基礎課程,有89人最希望學習專業基礎課程,有144人最希望學習專業技能課程,有43人最希望學習職業教育課程。學生對自己課堂教學評價方面,有162名教師認為非常滿意,有116人認為基本滿意,有1人認為不太滿意,體現了廣大教師對自我工作的高度認可和自信。有207人能夠經常通過各種渠道不斷改善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有71人偶爾,有1人從不,說明廣大教師非常注重自我發展、自我提升,對工作、對學生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有155人經常在課后對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自我反省,有117人偶爾,有7人從不,說明多數教師注重教學反思,具有現代教師的職業習慣。有33人認為 “搞教育科學研究很好,就是太耽誤教學工作了”,有87人基本同意此觀點,有159人持反對意見,說明多數教師具有正確的科研理念和科研態度。

在對“教育科學研究與教師本職工作相矛盾嗎”這項調查中,有14人認為是,有100人認為有些矛盾,有165人無矛盾。在搞教育科研的過程中,有122人深感缺乏專家引領,往往感覺無從下手,有129人感到有一些,有28人感到得心應手,說明特教學校的科研工作還需更多的專家引領,充分發揮科研帶頭人的作用和職責。在工作方面,教師面臨的主要問題包括以下幾個方面:32人認為教育經費不足,146人認為專業技術職務晉升困難,有83人認為工作負擔太重,有2人認為人際關系復雜,共事合作難,有20人認為沒有學術引路人,有22人認為教學科研配套服務跟不上,有19人認為學術論著發表困難,有70人認為缺少進修機會,有12人認為考核機制不合理。教師在工作上還存在許多困惑和無奈。教師在生活方面面臨的主要困難包括:有148人認為經濟收入低,29人認為住房條件差,59人認為缺乏社會保障,有35人存在家庭情感危機,有84人身體健康存在隱患,有71人感覺工作壓力,有44人擔憂子女未來的成長與發展,有20人面臨其它困難,說明教師還存在許多生活壓力和困難。

三、調查結論

1. 特教學校在吉林地區分布合理,地區內沒有空白點。特教學校在吉林地區的分布為市直學校1所,9個縣市區各1所,整個地區分布沒有空白點。多數學校建校歷史悠久,其中,吉林市特教學校建于1949年,與共和國同齡。師生人均占地面積為59.4平方米,占有絕對優勢;教學設備及專用教室齊全,能夠滿足教學需要;學校各項收入師生人均達到12990元,教育經費比較充足;師生比例為1:2.73,處于特教學校師生比合理區(1:2.5~1:3.1)。上述各方面充分說明吉林地區特教學校的教師具有良好的教學環境和條件。

2. 特教學校擁有一支穩定的教師隊伍。學校男女教師的數量比不足1:2,男教師數量偏低。教師的年齡結構,中青年教師所占的比例占有絕對優勢,不存在教師的老齡化問題。教師的學歷結構和職稱結構相對較為合理。外聘教師數量較少,教師崗位基本能夠滿足需要。

3. 特教學校擁有一支專業化的教師隊伍。雖然特殊教育專業畢業的教師僅占在編教師的15.8%,有74%的教師有從事普通教育的經歷,但從事特殊教育工作平均教齡卻相對較長,10年以上超過了1/3。另外,各所學校均普遍重視對教師采取多種形式、選取多項內容、面向全體教師進行的各級各類特殊教育專業的培訓和指導,基本滿足了教師特殊教育專業化發展的需求,確保了特殊教育教學的順利實施和高質高效的發展。

4. 特教學校擁有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特教學校擁有一支科研型的教師隊伍。他們對教育科研工作認識深刻,具有正確的科研理念?!笆濉逼陂g,絕大多數教師主持或參加了各級各類課題的研究與實踐。在課題實施過程中自覺追隨專家的腳步,用科研的視角審視和思考教育教學上的各種現實問題,并自覺運用科研方法不斷探索、反思、總結和升華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為特教學校的未來發展奠定了科研基礎。

特教學校擁有一支懂業務、重自修、愛崗敬業、甘于奉獻、有責任心和愛心的教師隊伍。他們喜歡這份特殊而又繁重的教育事業,他們關心學校的發展,更關心學生的發展前途;他們對自己有著強烈的專業化發展需求,善于抓住一切機會提升自我,經常通過各種途徑學習、鉆研特殊教育教學理論和實踐,并渴望有更多的機會和時間得到更多方面的培訓和指導;他們善于對自己的工作進行深入反思和剖析,也善于團隊互助與合作。他們的工作滿負荷甚至超負荷,但從無怨言。在他們身上既有普通學校教師的美德與素養,更有對特殊教育事業的那份執著和大愛。

特教學校擁有一支身心健康、樂觀豁達、自尊、自重、自信、自強、自愛的教師隊伍。他們能夠從容、自如地面對和駕馭自己的工作,并在工作中盡情享受著快樂、收獲著幸福;他們有理想、有目標,永不停歇追求的腳步;他們精力充沛,善于進行自我身心調試,每天都能保持旺盛的精力投入到不平凡的工作中。

5. 特教學校教師也有自己的煩惱與無奈。工作方面,工作負擔過重、職稱晉升困難、學術難、缺少進行機會、缺少學術引路人、教學科研配套服務跟不上、考核機制不合理等都是特教學校教師當下所面臨的主要困惑。

生活方面,主要煩惱依次為:經濟收入低(有35%的教師工資處在3000元以下水平,另外,即便工資較高,但付出與所得仍然沒有得到很好的對接,因此,工資偏低成為絕大多數教師的一大煩惱與無奈)、身體健康存在隱患、社會保障機制不健全、擔憂子女未來的成長與發展、家庭情感隱患等。

上述不和諧因素的存在,勢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部分教師工作能量和才華的釋放與發揮,也勢必在一定程度上會成為特教學校健康發展的障礙。

四、討論與分析

吉林地區特教學校覆蓋全地區,教學場地寬敞,教學設施配套齊全,教育資金充足,師生配比合理等各方面條件均具有較大優勢,足見吉林地區各級政府和全社會對特殊教育的高度關注和重視,確保了地區內特殊兒童能夠就近就地享受到最好的特殊教育,也讓特殊兒童和家長充分感受到了社會的溫暖和無私的關愛,為創建和諧吉林、和諧社會增添了新的和諧元素。

篇(4)

【關鍵詞】 集體心理輔導;職業壓力;90項癥狀清單;臨床護士

[Abstract] Objective To get the message of mental health in clinical nurses and to analyze the group counseling on mental health of clinical nurse.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randomization group in our hospital to participate in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of 100 clinical nurses in the collective group counseling before, just and one week after the end of counseling,used the list of 90 symptoms (SCL-90) self-assessment questionnaire and were assessed. Results Clinical nurse compared with the National Youth norm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Group counseling in easing occupational stress of nurses have a significant statistical difference.Conclusion Mental health of clinical nurses compared with the national youth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group counseling could ease occupational stress.

[Key words] group counseling;occupational stress;symptom checklist 90;clinical nurse

壓力(stree)又稱緊張或應激,是某種事物對人的生理或心理造成的一系列緊張反應狀態。職業壓力(occupational stress)是當職業要求迫使人們作出偏離常態機能的改變時所引起的壓力。持續高水平壓力使機體內難以適應和調節,造成機體平衡失調,導致心身疾病。在科學技術發展的今天,在知識經濟、市場經濟與服務競爭的大潮中,隨著護理模式的轉變,新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頒布實施,病人、病人家屬、社會對護理服務質量要求進一步提高,使臨床護士的心理壓力不斷增加,導致護理工作的職業壓力明顯增高,特別是急診、ICU和兒科等臨床科室。有報道護理工作者心理障礙的發生率和由此導致的護理差錯達到60%以上[1] 。我院堅持了對臨床一線的護理工作者通過集體心理輔導,并且通過抽樣調查100例護理工作者的集體心理輔導前、課后和課后1周的SCL-90癥狀自評量表評分,觀察集體心理輔導的作用。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為參加集體心理輔導的臨床護理工作者,隨機數法抽樣100例參與調查。100例參與者均為女性,平均年齡為(22.58±5.36)歲,平均工作年限為(6.87±5.93)年。

1.2 調查方法 采用國內外廣泛應用的90項癥狀自評量表(SCL-90)[2],被調查者在集體心理輔導前、集體心理輔導剛剛結束后和結束后1周,使用上海惠誠公司的測試軟件包,進行90項癥狀自評量表(SCL-90)的評估,將其中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敵對性、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和陽性項目與全國青年常模[3]及集體心理輔導前后進行比較。

1.3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13.0統計軟件包,進行t檢驗、方差分析(ANOVA)取α=0.05,P

2 結果

通過SCL-90的評估,發現在集體心理輔導之前,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敵對性、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和陽性項目與全國青年常模比較均有顯著的增高,軀體化63%,強迫76%,人際關系56%,抑郁69%,焦慮69%,敵對性58%,恐怖54%,偏執65%,精神病性70%和陽性項目80%。尤其是強迫、抑郁、焦慮和精神病性四個因子的表現突出。在集體心理輔導后立即行SCL-90評估,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敵對性、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和陽性項目與全國青年常模比較雖然有所增高,但是較集體心理輔導前有顯著降低。在集體心理輔導1周以后,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敵對性、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和陽性項目與全國青年常模比較已經沒有明顯的差異。由此可見,集體心理輔導對緩解臨床護士的職業壓力是有效的。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敵對性、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和陽性項目在集體心理輔導前、剛結束集體心理輔導后和集體心理輔導后1周的SCL-90評估分值的降低是有顯著統計學差異的。詳見表1。表1 護士集體心理輔導前后SCL-90的抽樣調查與全國青年常模的比較注:*P

3 討論

工作壓力越大,護士的生活質量越低。護士工作是一門較為特殊的職業,其服務對象是各種患病的人群,工作性質具有高應激性,要求護士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過高的工作壓力會對護理人員產生負面影響,從而影響到護理工作的質量和護士本身的生活質量[4]?,F在認為導致臨床護士職業壓力較高的因素主要是存在護理工作負荷過重,護理工作的風險性高,同時護士職業不受尊重,大多數臨床護士為女性,這很可能就是造成強迫和精神病性兩個因子明顯增高的主要原因,臨床護士還要同時面對復雜的社會和家庭人際關系,由于人事制度的改革和護理自身職業的特點,在臨床工作中又存在同工不同酬,使很多臨床護士找不到歸屬感[5~7]。從而容易產生以悲觀失望為主要表現的抑郁癥,但是在現階段我們還很難改變社會的現狀,集體心理輔導對緩解臨床護士的職業壓力可能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辦法。但是集體心理輔導對臨床護士職業壓力1周后的緩解作用如何還有待評估。

(致謝:感謝懷化高等醫學專科學校實習隊梁議文和張為楹同學為本文撰寫所提供的幫助。)

參考文獻

1 李小妹,劉彥軍.護士工作壓力源及工作疲潰感的調查研究.中華護理雜志,2000,35(11):645-649.

2 汪向東.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31-35.

3 金華,吳文源,張明園.中國正常人SCL-90評定結果的初步分析.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1986,12(5):260.

4 余華,許秀峰,宋建華. 護士工作壓力、生活質量、心理健康與工作倦怠關系的研究.中國護理管理,2007,7(8):24-27.

篇(5)

二、林業資源調查和林業區劃的主要任務分析

根據綜合農業區劃工作要點和縣級綜合農業區劃的要求,林業資源調查和林業區劃的主要任務是:查清林業土壤種類及其分布,林業土地資源,森林資源劃分立地條件類型,對自然、經濟、生產技術等條件綜合評價。提出林業分區劃片的各區林業發展方向,森林覆蓋率規劃,林種、樹種結構和布局,增產途徑和關鍵性措施,達到充分利用林業土地資源優勢,充分發揮森林多種效益。具體要求:在農業土壤普查中完成林地、荒山土壤普查任務,提出縣級林業土壤分布圖和土壤普查報告;在農業資源調查中,完成林業資源調查任務,提出森林分布圖和林業資源調查報告(包括土地資源、森林資源等專業、專題和林業經濟等調查報告);在綜合農業區劃工作中完成林業區劃任務,提出林業區劃報告,繪制林業區劃圖。這是制訂規劃設計的基礎材料,是調整林業生產建設布局的可靠依據。

三、開展林業資源調查和林業區劃的程序

根據林業區劃和縣試點工作的要求,應把土壤普查———資源調查———專業區劃統一串起來,由一個隊伍負責完成較適宜。好處是:既分工又合作,一個整體,有利于搞好林業區劃工作。整個程序大致可按下列步驟進行:

3.1成立林業專業調查組

在縣農業區劃委員會統一領導下,按專業歸口,任務到局,組成林業資源調查區劃隊,隊伍要少而精,任務具體落實到專業組,一般可分為:林業土壤普查組,負責山地林地土壤普查任務;土地資源組,負責地貌、地類、土地資源類型調查;立地條件型組,負責荒山、林地立地條件型、林分類型的調查,編制造林規劃設計服務;森林資源動態組,負責調查森林資源消長變化動態及其發展的趨勢;林業經濟組,負責調查各分區的社會經濟情況,林業建設投資、經濟收入分配,林業技術經濟指標,林業生產正反兩方面的典型;林業區劃組,負責各專業綜合、專題調查,林業區劃工作。

3.2搜集現有資料

搜集近年來各種林業資源調查、專業調查、專題調查資料,地形圖、地質圖、森林分布圖、各種區劃圖,準備各種調查用具、表格、技術資料等等。并由縣林業局抽調熟悉林業情況的干部、技術人員、老工人參加座談討論,提出一個粗線條的林業區劃初步方案,擬定林業調查研究提綱。

3.3外業調查

按各專業組進行調查,尤其應注意生態經濟、林種結構、林業優勢等專題調查。例如要選擇多林變少林、無林或少林、無林變多林的典型,調查其變遷史、原因、趨勢、經驗教訓,特別是對林區氣候、水土流失、自然災害頻度和危害程度,農林牧生產、生活水平、收入分配、人口變化、五業結構、農村景況;要調查各縣的林業優勢具體項目、產值、比重,林滿、樹種結構和布局,提出發展林業生產和如何發揮林業優勢的建設性意見。

3.4內業工作

檢查驗收外業調查材料,分別計算、統計匯總、綜合分析、研究林業生產現狀和發展趨勢,修改林業區劃初步方案。編寫調查、區劃報告,繪制專業圖表。各專業組既協調又不完全協調的關系,各專業組各自編寫報告提綱,闡述各自的條件、基礎特點、分布規律,生產潛力,關鍵問題和措施,繪制各專業用圖。

3.5調查區劃的成果審議

由縣林業區劃隊,提出初步成果,報請縣農業區劃委員會組織專門學術會議審議,同時,征求干部、群眾代表意見。農業區劃提供森林資源條件、評價以及發展方向。

四、做好城市林業調查工作的建議

4.1要確保林業資源調查和林業區劃工作的質量

建議各縣選擇好林地土壤普查、林業資源調查、林業經濟、林業區劃等專業組的組長,組長應該由技術水平較高、業務熟悉、責任心強、有組織管理和業務分析能力的技術人員擔任。城市林業調查是一項帶有科研性質的基礎性工作,涉及學科、多專業。特別是編寫林業區劃初步方案的技術人員應該是由有多專業綜合能力,對實際情況特別熟悉,又能寫作的技術人員擔任。

4.2要研究最合適的森林覆蓋率和最合理的林種結構

建議根據以下原則選擇:樹立生態平衡觀點,增加森林覆蓋面積,保持良好的森林生態系統,山地60%、丘陵40%、平原15%~20%的覆蓋率是有可能實現的;樹立保護和利用相結合的觀點,選擇最佳林種結構,增加防護林、經濟林、薪炭林的比重;樹立發揮地區特長的觀點,發展有競爭能力的傳統產品,例如八角、玉桂等;要有一樹多用的觀點,既是用材,又是水源、薪炭樹種,搞好林種內部的優良樹種結構。

4.3搞好專題調查

選擇一、二個多林和少林的典型組,進行多專業、多學科的綜合考察,研究森林多與少和無林區的自然地理景觀、農林牧生產、人民生活、自然災害、氣候變遷、水土流失、動植物資源等變化;總結經驗,提出今后農林牧發展的關鍵性措施。每個縣都應該樹立一、二個如何扭轉生態惡性循環為良性循環的典型。

篇(6)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 "Guangxi rock" partition scheme, through multiple stratigraphic division and correlation of the upper Paleozoic, establish unified assemblage zones. The establishment of graptolite, tabasheer, corals, brachiopods, dragonfly five categories a total of 21 home and even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biological (combination) belt, where graptolite Biology (combined) with 4, TENTACULITES biological (combined) with 4, brachiopod assemblage 5, coral species (combination) with 3, from species (combination) with 5. Provide an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area in the late Paleozoic strata division and correlation and sedimentary facies study.

Keywords: Upper Paleozoic; chronostratigraphy; South China

P736.22+4

云開地區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南部,包括梧州、蒼梧、藤縣、岑溪、容縣、北流、玉林、興業、博白、陸川、合浦等市縣的全部或部分轄區,地理坐標東經109°30′~111°30′,北緯21°40′~23°40′。涉及4個1∶25萬圖幅中的33個1∶5萬圖幅(其中與廣東省交界的5幅及廣西境內的旺茂幅,僅限于廣西境內),總面積約14235km2。

文章主要參考“1∶5萬云開片區總結”,依據“廣西巖石地層”劃分方案,通過地層多重劃分對比研究,建立云開地區上古生界統一的生物組合帶,建立五個門類共21個可與國內甚或國際對比的生物(組合)帶(表1-1)。分述如下:

區內晚古生代生物群較發育,主要有筆石、竹節石、珊瑚、腕足類、、有孔蟲、三葉蟲、瓣鰓類、海百合莖、植物及魚碎片等。其中以海相生物筆石、竹節石、珊瑚、腕足類、等5個門類生物最為發育,可建立五個門類共21個可與國內甚或國際對比的生物(組合)帶(見表1-1)。為區內晚古生代地層的劃分與對比以及沉積相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

1. 筆石生物地層

區內筆石生物群發育于盆地相欽州組中,以早泥盆世洛赫科夫期至布拉格期發育最為完整連續,自下而上可劃分為4個筆石生物(組合)帶。

1.1 早泥盆世洛赫科夫期

1.1.1.Monograptus cf. uniformis帶

分布于欽州組底部,以帶化石的出現為底界,其共生分子還有Monograptus microdon,M. cf. angustidens等。

1.1.2.Monograptus praehercynicus—Neomonograptus hercynicus組合

分布于欽州組下部,除特征分子Monograptus praehercynicus與Neomonograptus hercynicus外,尚共生有Monograptus sp.,M. microdon,M. aequabilis,M. a. notaequabilis,M. decoratus,M. pacificus,Neomonograptus cf. fanicus,N. ex gr. falcarius,Dendrograptus sp.等。

1.2 早泥盆世布拉格期

1.2.1.Neomonograptus himalayensis帶

分布于欽州組中部,以帶化石的出現為特征,其共生分子還有:Monograptus sp.,Neomonograptus sp.等。

1.2.2.Monograptus yukonensis帶

分布于欽州組中部,以Neomonograptus himalayensis的消失及Monograptus yukonensis的首現為特征,主要共生分子尚有:Monograptus sp. (ex gr. yukonensis foangensis),M. sp. (yukonensis),M. telleri,M. aequabilis notaequabilis,Neomonograptus sp.,N. falcarius等。

2. 竹節石生物地層

豐產于盆地相泥巖與硅質巖即欽州組、小董組及榴江組中,《廣西泥盆系》(廣西地礦局。1992)將竹節石分為19個化石(組合)帶,其中見于玉林地區的有1. Paranowakia bohemica帶2. P. intermedia帶3. Nowakia acuaria帶4.Cuerichina strangulata帶6. Nowakia praecursor帶9. N. cancellata帶等。但在區內已知剖面中,自早泥盆世布拉格期至埃姆斯期及晚泥盆世弗拉斯期,僅可見到4個竹節石生物(組合)帶。

2.1 早泥盆世布拉格期

2.1.1.Nowakia acuaria帶

分布于欽州組中部,以Nowakia acuaria的出現為特征,其共生分子主要有:Nowakia sp.,Viriatellina sp. 等。

2.2 早泥盆世埃姆斯期

2.2.1.Nowakia praecuesor帶

分布于欽州組上部,以Nowakia praecuesor的首現為標志,其共生分子主要有:Nowakia sp.,No. longlinensis等。

2.2.2.Nowakia cancellate帶

分布于小董組中,以Nowakia cancellate的大量出現為標志,與之共生的主要有:Phacops transversalis,P. cf. guangxiensis,Styliolina sp.,Hemipsila tangdingensis等。

2.3 晚泥盆世弗拉斯期

2.3.1.Homoctenus acutus—Homoctenus ultimus組合

分布于榴江組硅質巖中,以Homoctenus acutus及H. ultimus為代表,與其共生的主要分子有:Homoctenus sp.,H. cf. acutus,H. cf. tikhyi,Viriatellina sp.等。

3. 腕足類生物地層

區內腕足類生物群非常豐富且分布廣泛:從濱岸碎屑巖相—碳酸鹽臺地相—盆地相中均有產出。自下而上可建立5個腕足類生物組合。

3.1 早泥盆世布拉格期

3.1.1.Orientospirifer nakaolingensis組合

Orientospirifer nakaolingensis為那高嶺組標準分子,本帶以豐富的Orientospirifer種群為特征,其共生分子主要有:Orientospirifer sp.,O. wangi,O. cf. wangi,O. cf. nakaolingensis等。

3.2 早泥盆世埃姆斯早期

3.2.1.Dicoelostrophia—Acrospirifer tonkinensis組合

分布于郁江組中,以Dicoelostrophia 與Acrospirifer tonkinensis為代表,主要共生分子尚有:Acrospirifer sp.,Orientospirifer sp.,Atrypa sp.,Undispirifer sp.,Howellella sp.,Glyptospirifer sp.,Euryspirifer sp.等。

3.3 早泥盆世埃姆斯期—中泥盆世艾菲爾期

3.3.1.Zdimir組合

分布于北流組中,以Zdimir為代表,與其共生的主要分子有:Xenospirifer sp.,X. fongi,Athyris sp.,Acrospirifer sp.,Atrypa sp.,Devonochonetes kwangsiensis,Indospirifer sp.,I. maoerhchuanensis等。

3.4 中泥盆世吉維特期

3.4.1.Stringocephalus組合

為唐家灣組與東崗嶺組標準分子,以Stringocephalus種群的大量繁盛為特征。常見分子有:Stringocephalus sp.,S. obesus var. grandis,Atrypa sp.,A. desquamata,A. d. var. magna,Undispirifer sp.等。

3.5 晚泥盆世弗拉斯期

3.5.1.Cyrtospirifer-Tenticospirifer組合

分布于融縣組與天子嶺組中,以Cyrtospirifer與Tenticospirifer為代表,主要共生分子有:Tenticospirifer sp.,T. gortani,Cyrtospirifer sp. 等。

4. 珊瑚生物地層

區內晚泥盆世法門期—早石炭世地層中生物群落不甚發育,僅可建立3個珊瑚生物(組合)帶。

4.1 晚泥盆世法門末期

4.1.1.Cystophrentis帶

僅見于額頭村組中,以豐富的Cystophrentis種群為特征。

4.2 早石炭世

4.2.1.Pseudouralinia帶

分布于堯云嶺組與英塘組中,除帶化石外尚共生有:Lophophyllum sp.,Donophyllum sp.,Zaphrentites sp.,Caninophyllum sp.,Caninidae sp.等。

4.2.2.Kueichoaphyllum sinense組合

分布于寺門組中,以Kueichouphyllum sinense為代表,主要共生分子尚有:Diphyphyllum sp.,Arachnolasma sp. 等。

5. 類生物地層

區內類動物群廣泛分布于晚石炭世—中二疊世地層中,自下而上可建立5個生物(組合)帶。

5.1 晚石炭世

5.1.1.Profusulinella—Fusulinella組合

分布于大埔組與黃龍組中,以Profusulinella的首現為本帶開始,以Fusulinella的絕跡為本帶結束。共生分子尚有:Ozawainella sp.,Staffella sp.,Pseudostaffella sp.,Fusulina sp. 等。

5.1.2.Triticites帶

分布于馬平組中下部,以Triticites的首現為標志,終止于Pseudoschwagerina的出現。共生分子尚有:Schwagerina sp.,Pseudofusulina cf. kraffti,Ozawainella sp.,Schubertella sp. 等。

5.2早二疊世

5.2.1.Pseudoschwagerina帶

分布于馬平組上部,以Pseudoschwagerina的首現為本帶開始,并以該屬種的消失為本帶結束之標志。共生分子尚有:Schwagerina sp.,Quasifusulina sp.,Rugosofusulina sp.,Staffella sp.,Millerella sp.等。

5.3中二疊世

5.3.1.Misellina帶

分布于棲霞組中,以Misellina的首現為標志,主要共生分子有:Misellina sp.,M. claudiae,Nankinella sp.,Schwagerina sp.等。

5.3.2.Verbeekina組合

分布于茅口組中,以豐富的Verbeekina種群為特征,其共生分子尚有:Schwagerina sp.,Neomisellina sp.,Pseudofusulina sp.等。

綜上所述,本文建立上古生界海相生物筆石、竹節石、珊瑚、腕足類、等五個門類共21個可與國內甚或國際對比的生物(組合)帶。為區內晚古生代巖石地層與年代地層的劃分與對比以及沉積相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

參考文獻

[1]廣西區域地質測量隊.1∶20萬梧州幅、容縣幅、玉林幅、貴縣幅、靈山幅區域地質測量報告,1965-1971.

[2]廣西區域地質調查隊.1:5萬大橋幅、良田幅、旺茂幅、新地、糯垌幅、文地、石角(西半)幅區域地質調查報告[R],1977-1982.

[3]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質礦產局.廣西壯族自治區區域地質志[M].北京:地質出版社,1985.

[4]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質礦產局.1:5萬玉林幅、隆盛幅、沙田幅、米場幅區域地質調查報告[R],1986.

[5]廣西區域地質調查隊.1:5萬石南幅、成均幅區域地質調查報告[R],1989.

[6]廣西地礦局第六地質隊.1:5萬陸川幅、六靖幅、平定(西半)幅區域地質調查報告[R],1991.

[7]鐘鏗,吳詒,殷保安,等.廣西的泥盆系[M].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2.

[8]廣西區域地質調查隊.1:5萬岑溪幅、水汶幅、楊梅幅等7.5幅區域地質調查報告[R],1995.

[9]李酉興.桂東、桂東南晚泥盆世弗拉斯期的竹節石.微體古生物學報,1995,12(1):67~78.

篇(7)

1引言

森林資源是生態系統的主體,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因此應當有效管護好國有林,減少因火災、森林病蟲害、偷砍盜伐等自然和人為因素對森林資源的破壞。制定行之有效的管護措施,加大國有林保護、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資源的力度,通過實施國有林中幼林撫育,提高林分質量,促進林區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

2華坪縣森林資源現狀及國有林分布情況

華坪縣位于云南省西北部,麗江市東部,長江上游金沙江中段北岸。地理座標介于東經100°59′~101°31′,北緯26°21′~26°57′之間,東及東北與四川省攀枝花市接壤,南與大姚縣和永仁縣隔江相望,西至西南與永勝縣交界,北及西北與寧蒗彝族自治縣相連。縣人民政府駐地中心鎮,距麗江市220km,距省會昆明420km。

采用2009年《云南省華坪縣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報告》及2011年公益林修編成果為基礎材料進行調查。

2.1土地資源

華坪縣土地總面積32134萬畝,其中林業用地面積2679927萬畝,占總面積的834%,非林業用地面積533473萬畝,占總面積的166%。

22林業用地構成

華坪縣林業用地面積2679927萬畝,其中有林地面積2049514萬畝;疏林地面積24405萬畝;灌木林地面積447730萬畝;未成林造林地面積01476萬畝;苗圃地面積00088萬畝;無林地面積156714萬畝。

23森林蓄積

華坪縣活立木總蓄積量886735萬m3,其中有林地蓄積881593萬m3,占總蓄積量的9942%;疏林地蓄積2720萬m3,占總蓄積量的031%;散生木蓄積1152萬m3,占總蓄積量的013%;四旁樹蓄積1270m3,占總蓄積量的014%。

24野生動植物資源

(1)動物資源。據2000年1月編制的《華坪縣野生動物資源調查報告》,華坪縣有國家Ⅰ級保護野生動物有蟒、金雕、林麝等3種,國家Ⅱ級保護野生動物有獼猴、穿山甲、巖羊、林麝、紅腹錦雞、白腹錦雞、林雕、雕、緋胸鸚鵡、游隼、鴛鴦、藍耳翠鳥11種。

(2)植物資源。據《長江中上游防護林體系建設華坪縣林業專業調查報告》,華坪縣木本植物有89科251屬480種,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中屬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有攀枝花蘇鐵1種。屬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有桫欏、龍棕、紅椿、毛紅椿4種。

(3)國有林區分布情況。華坪縣國有林分布在東風林場、躍進林場、天星林場、塔山林場和地方森工的壩山、關塘、云盤山、芝麻莊、坪、黑山國有林區以及縣屬國有林區菩薩山國有林區、果子山、蘑菇山、馬步山國有林區。

3華坪縣國有林管護存在的問題

31林農交錯,森林管護難度大

華坪縣是山區縣,農地以山地為主,農地中間有森林,森林當中有農地的現象十分普遍。隨著人口增長,耕地需求量不斷增大,農地“蠶食”林地現象依然存在,造成森林管護更加困難。

32森林管護工作的資金投入不足

在森林管護工作上,人均管護面積比較大,管護人員的通訊、交通設施配備不全等,森林管護工作缺乏后勁。目前的管護雖然簽訂管護合同,使管護工作大都停留在看林的低水平層面上,使管護工作性質單一。

33國有林中幼林撫育滯后

在管護森林資源的同時,應注重培育森林資源。華坪縣國有林區中、幼林面積大,林分長勢不良,森林火災,林業有害生物突出。應對符合撫育條件的林分開展撫育工作。

34資源林政管理工作難度大

華坪縣礦產資源豐富,礦產資源的開采需要大量木材,由于受利于驅使,不法分子采取各種手段進行偷砍盜伐,違法收購、運輸木材的現象屢禁不止。

4華坪縣國有林區森林資源管護措施及建議

堅持“嚴格保護、科學經營、積極發展、持續利用”的思路,出實招加強森林資源管護,確保營林根基穩固和森林資源安全。

4.1加強領導

落實森林資源管護目標責任制,把任務完成的好壞作為考核各級管護所、點管護人員的重要內容。

4.2完善承包管護責任制,健全森林資源管護制度

加強森林管護工作制度建設和政策與技術培訓,制定嚴格的考核與獎懲制度。實行森林資源的經營管護責任制,有效保護和培育森林資源,有效開發林下產品、增加管護人員收入、預防森林火災和病蟲鼠害發生。在國有林區合理區劃、合理分配管護區、完善合同、建立健全經營檔案、“嚴管”與“放活”相結合等,在實踐中不斷提升森林資源經營管理水平。

進一步加強天然林資源保護和工程資金的管理,加強檢查監督和審計,確保資金正常運行、合理使用,嚴肅查處違規違紀行為。

4.2.1設置管護標志,明確管護內容

在國有林區域界線上設置固定性管護標牌,林區入口設置警示性標牌,森林資源管護責任區設置管護標牌,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設項目區設置大型封山育林固定標牌。

4.2.2聯防管護

組織國有林區周邊村民召開國有森林資源管護座談會,聘請國有林周邊村民參與國有林森林資源共同管護,做到聯防、聯心,協手共同做好國有林森林資源管護工作的目的。

4.2.3保護野生動物

簽訂《拒食野生動物》承諾書,設立警示牌,在國有林區形成保護野生動植物的濃厚氛圍。組織開展“保護候鳥行動”專項整治行動,嚴厲打擊了破壞野生動植物的違法行為,確保林區和諧穩定。

4.2.4嚴格按“兩類”林區劃分類管護

根據2010年國家級公益林分級區劃和省級公益林區劃界定成果,華坪縣國有林國家級公益林14.97萬畝,國有林省級公益林0.08萬畝,國有商品林17.9萬畝。對國有國家級公益和省級公益林實行重點管護,對重點管護實行封山護林,嚴格執行繼續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的政策,禁止毀林開荒、取土、取沙、采石、挖礦等,實行野外用火許可證制度,護林員全年地面巡護,根據相應的合同授權對違反規定者處罰和上報;對國有商品林實行一般管護,通過人工商品林采伐試點取得經驗的基礎上,進行商品林的培育與利用。

4.3加強林政管理

加大資源管理和林政執法力度,確保國有林區安全:一是嚴格執行森林采伐限額管理,加大森林資源管理的檢查監督力度,依法實現采伐限額制度,嚴格控制森林資源消耗,堅決杜絕超限額采伐。二是充分發揮森林公安、林政股、林業工作站、稽查隊、防火辦等主力軍作用,實行聯合執法,根據實際情況定期在全縣范圍內集中時間、集中力量開展林地侵占、林木盜伐專項整治行動,嚴厲打擊破壞森林資源違法犯罪行為。嚴格執行《森林防火條例》,積極部署做好森林防火預防、應急演練、值班值守等工作,加大對高火險期、重點地段的督導檢查。認真貫徹“預防為主,積極消滅”的森林防火方針,在國有林區增設森林防火宣傳牌、開設林火生土隔離帶,增加撲火設備、運兵車等設備,增強林火的防控能力,形成較完整的森林火災防撲體系。三是加強木材運輸管理,堅持憑證運輸制度,嚴厲打擊非法木材流通。四是全面開展林業有害生物的監測和預報。圍繞森林公園、通道綠化基地等重要區域組織專項普查,對危險性森林病蟲進行嚴密監控。

4.4積極開發林下資源

華坪縣國有林區有豐富的林下植物資源,管護人員除了森林管護外,還可開展林下資源的開發利用。林下資源開發主要有花卉培育、藥材種植、果品種植加工和林下種養殖業等方面,切實提高森林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平,不斷優化林業產業結構。充分利用境內牛肝菌、雞縱、香菇等野生菌生產量大,生產周期長的特點,通過采取人工促繁和保護野生食用菌生長環境等措施,堅持保護與開發相結合,走可持續發展的路子。

4.5繼續實施國有林森林撫育

一是加強森林撫育,調整樹種組成與林分密度,平衡土壤養分與水分循環,改善林木生長發育的生態條件,縮短森林培育周期,提高木材質量和工藝價值,發揮森林多種功能。加強森林撫育經營管理,改善林分狀況,提高林木質量和資源總量。力爭達到人工林優質高效、綠色通道景觀優美、林區生態林結構穩定的撫育目標,二是加強森林撫育經營管理,改善林分狀況,提高林木質量和資源總量。

5結語

森林資源雖說是可再生資源,其消耗速度一旦超過它的生長速度,生態必將失去自然平衡。為了森林資源生態系統不被破壞,制定完善的管護措施,加強國有林森林資源的管護對于保護生態環境,促進可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篇(8)

燒畬種藍

畬,是“播種前,焚燒田地里的草木,用草木灰做肥料下種”的意思,另外也可解釋為刀耕火種,燒畬即燒荒種田,是一種我國傳統的耕作方式。燒畬種藍就是焚燒田地里的草木,用草木燒成的富有有機質的灰燼作為基肥,在此基礎上種植藍靛。種植藍靛植物需要肥沃的土壤,而這些有機質灰燼能夠迅速增加土壤中各種有機礦物質的含量,提高了土壤肥力和耐力,促使種植在這種土壤中的藍靛植物快速、茁壯的生長。《天工開物》中的種植菘藍的方法應該就是燒畬種藍法。廣東山地較多,平原面積狹小,使廣東難以發展類似于北方地區的大田種植藍靛植物的模式,廣東相對于我國東部和北方地區又開發較晚,生產力相對落后,采用“燒畬”進行農業生產是當時最為實際的生產方式。而廣東地處熱帶和亞熱帶,山林地帶自然植被發育良好,有充足的可供焚毀以作糞肥的植物資源,這也為“燒畬種藍”這種藍靛植物種植模式的形成、發展提供了可能。“燒畬種藍”這種較為粗放的農業生產模式,也就自然而然成為了多山的粵東、粵西、粵北的主要種藍模式。

雍正《連平州志》記載:“山多田少,民昏于作勞,稻兩熟。十月獲畢,接種油菜大麥等類,來春甫刈,耕犁合起,一歲計三收矣。平原無剩土,峻嶺高陂亦鋤秅,片片若魚鱗,即深山無人煙處,猶燒畬種藍,伐木種香蕈。”“山多田少”是對連平當地的真實描述,“深山無人處”的茅草樹木被焚毀之后形成灰燼,富含營養的有機質,可作為糞肥使用,在此基礎上種植藍靛植物一般能生長良好。韶州府種藍,同治《韶州府志》記載:“二月種,五月收,產山石間,宿根在地,可供兩年,采而漚之為靛,其值頗高”??梢娚刂莞數厥窃谏绞g種植藍靛植物,原本多山林的韶州,于山石間種植藍靛植物必然得毀林開荒,這種種藍模式與燒畬種藍也有很大關聯。而種植的藍靛植物是根可以在土地里越冬,第二年春又能發芽長出新《的菘藍。佛岡境內也可能種藍,道光《佛岡廳志》記載:“陰陰山在觀音堡界,雄奧幽邃,產山茶故名,又出藍草,近村多以磓茶刈草為業”。淵佛岡直,軍民志孕員緣怨冤惠州博羅縣“邑多崇山峻嶺,木皆可為材必外索,而土人祗以薪,羅浮之種藍,象山之燒炭,焚刈不遺余力,山幾秇矣。嗟乎,靈區異境顧令,若此其濯濯也。”可見當地為種植藍靛植物而燒山毀林,境內的羅浮山由于燒畬種藍及磓薪、燒炭等農業生活生產活動,導致“山幾秇矣”,“若此其濯濯也”。

燒畬種藍在契合當地自然環境條件時也能展示它的高效,燒畬種植藍靛植物也確實能提高當地農民的收入、給當地農民的生活帶來便利。宣統《高要縣志》記載:“藍,草本,《作深青色,磓《漚池中,化成粘膠,可作染料,土人呼曰青靛,出九坑,歲售廣利者數十萬斤。”道光《恩平縣志》記載:“靛,漬藍成之,甚為山農之利。”這也促使農民不斷種藍。官府對藍靛種植課以比農桑用地都要高的稅賦,除了有保護糧食作物用地的意圖之外,也是藍靛價值高昂的側面反映,各地方志中就有相關記載。據乾隆《潮州府志》卷二十一“賦役窯科則”中也明確規定“藍靛地每畝科靛八兩。”這里就明確給出了乾隆朝藍靛地的納稅額度。又據乾隆《潮州府志》卷二十一“賦役”記載:“農桑地每畝徵銀九分七厘一毫零三忽,徵米三升一合而勺二抄五撮零三粟五粒一截四湖三糠。藍靛地每畝徵銀二錢四分四厘五毫零六忽,徵米七升五合三勺八抄零三圭五粟七粒一截。”將藍靛地征收的稅額和農桑用地的稅額進行比對,不難發現藍靛地賦稅要遠高于農桑用地,側面說明了“藍靛值昂”。清光緒《潮陽縣志》:“農桑地六十二畝一分九厘五毫,每畝科絲折米一斗一升一合二勺,共米六石九斗一升五合五勺。藍靛地一畝一分二厘,每畝科靛折米二斗八升共米三斗一升三合六勺。”潮陽縣的藍靛地納稅同樣比農桑地高。#p#分頁標題#e#

但大面積的燒畬種藍會實實在在地帶來一些生態和環境問題,比如山體被砍光、燒光,導致山體濯濯如童山,以至于朝廷頒布一些禁令,限制農民燒畬種藍,保護當地山林和涵養水源。清代清遠縣就出現過類似的情況,光緒《清遠縣志》卷五記載:“老熊筆架等山坡??滴跷迨吣?,賴夢奇籍照種藍農民何茂顯等呈控經知縣孫繩祖批云,筆架蛇子老熊坑查舊案,原秈潤水官山,自應仍行封禁不許砍伐種藍,所給賴夢奇之照,即令繳消復飭差逐散示禁在案。”由此可見,早在康熙年間,當時的官府就意識到了燒畬種藍的危害,官方對一些重要的水源山林地實行封禁以保護當地的水源安全。當民眾在被封禁的山林里燒畬種藍的時候,當地官府對相關的違法行為和被破壞地帶進行了查封,甚至繳銷種植藍靛植物所必須的相應生產資料,以打壓當地的違法燒畬種藍行為。但是由于種藍利潤非常高,所以仍然有農民不顧朝廷禁令而違法亂禁燒山種藍。據光緒《清遠縣志》卷五記載:“花尖馬鞍二山坡噎噎乾隆四十二年廖姓砪違禁燒山種藍,生監朱漢朱湘等在聊秔知縣丁云銘李廣府牌行封禁。”光緒《清遠縣志》卷五記載:“嘉慶二十一年,山民復招聚工丁焚山種藍,監生鐘開俊、生員黃嘉會、紳士三十余人,具控知縣李承蓮示禁在案。”在嘉慶二十一年的這起違法燒山種藍的事件中,當地士紳表現十分積極,和官府一起來處理藍農的違法種藍行。但這并沒有阻止燒畬種藍的行為不再發生。兩年后的“嘉慶二十三年,山丁邱錦連等籍舊藍根仍行栽種,監生鐘開俊等復控經現署邑侯張陰飭令邱連等務將舊日藍根鏟除凈盡,不得復行伐木燒炭種藍害田等弊。仍給示遍諭紳耆勒石,永行遵守”。為徹底地打壓燒山種藍的非法亂禁行為,當地官府決定這次“務將舊日藍根鏟除凈盡”,以此來徹底清除當地的燒畬種藍行為??辆桦s稅繁多,而種植藍靛植物巨大的獲利空間,使得農民在燒畬種藍與山林封禁保護水源地和森林的斗爭中,迫于生計往往偷偷燒畬種藍。這種矛盾也導致在朝廷不斷強調山林封禁的情況下,陸續又有百姓違禁燒畬種藍。燒畬種藍主要分布廣東的山區,這些地方的人民倚照當地地形地勢,因地制宜采用燒畬種藍模式進行藍靛的生產,可以節約在肥料和勞動力等方面的巨大支出,降低了生產成本,獲得更大的利潤。然而燒畬種藍不是最為理想的種藍模式。燒畬種藍對于森林植被尤其是水源地植被的破壞十分巨大,和其他毀林行為一起容易造成水資源的非正常枯竭,所以一般不被當地官府所允許。

林藍套作

山林在被砍伐后,重新種上樹木在前幾年都較小,對水土的保持能力不強曰樹木與樹木之間的空地足夠用來種植其他的農作物。藍靛植物喜陰,一般植株都不是很高,而不斷成長的樹林能夠為其遮擋一部分陽光,易于藍靛植物的生產,而且藍靛植物一般需要大量施肥,藍靛植物不能吸收的肥料,可以很好地被樹木吸收,反過來促進樹木的生長。藍靛植物在生長周期中需要多次鋤草松土,這也有利于樹木根系的生長。廣東多山的地貌,也適宜因地制宜地發展林業。這些都為廣東形成林藍套作的農業模式提供了可能。

廣東林藍套作主要是馬藍、槐藍與松樹、杉樹之間的套作。林藍套作確切見于民國時期的一些資料。據民國時期林純煦、卓正豐、何慶功、馮英才等人完成的《廣東農業概況調查報告續編》中有關于“云浮縣”種藍的記載:“藍靛以西山特別區為多,每年出產約在千擔以上,每擔值銀七元至十四五元,南北二區亦有少許出產,其藍靛有山藍火藍二種,山藍《大約一寸左右,《邊略似鋸齒形,其干高約尺余至二尺,種植地以山間植衫之空地為多,間亦有種于田間者,為多數皆在種杉之山,于初二三年時均種山藍?;鹚{則《小,干高約五六尺,多種于田地,亦有種于山間者,種植期在春分前后,行條播法,種于山間者,或以草木灰為基肥,以后則除草一二次而已,種于田間者,則施水肥三四次,直至生長已茂《變黑色之時,然后刈之,每年刈四五次不等。”從中可以得知云浮當地種植馬藍采用了與杉樹套作的模式。種植杉樹的山間空地足夠用來種植馬藍,隨著杉樹的長大,可以為馬藍遮擋多余的陽光,而且也達到了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效果,而種植馬藍需要澆水施肥,這也可以使馬藍無法吸收的肥料被杉樹給吸收,反過來促使杉樹的快速生長,所以馬藍和杉樹套作這種立體的森林農業可以產生很好的效益。而且種植藍靛植物時,需要在藍靛植物生長過程中多次鋤土,既促進了馬藍生長,也有利于杉樹根系的擴大。但馬藍不能一直與杉樹套作,等到杉樹長大之后,這種農業模式就可能不再那么有效,所以“為多數皆在種杉之山,于初二三年時均種山藍。”

與杉樹套作的情況也同樣見于《廣東農業概況調查報告續編》中有關“廣寧縣”的調查,而且當地還有藍靛植物與松樹套作方式存在。民國《廣東農業概況調查報告續編》對廣寧縣農業狀況的記載有:“藍靛,亦工藝植物之一,分大《細《二種,種于松杉之間。種法則在春分前后將地松碎每距離二尺開一小坑,將種子條播其上覆以薄土俟其生長而三寸即行間拔令其每株距離約二三寸許施肥一二次至大暑前后收獲。”。可見,藍靛植物與松樹和杉樹都可作間作。結合云浮縣林藍套作的情況,記錄中所種的藍靛植物“大《”的應該是馬藍,而“小《”很可能是槐藍。林藍套作的模式雖然在廣東并不多見,但是頗具特色,也具有良好的多方效益。林藍套作能夠更加合理地利用土地、光照等自然資源,增加經濟產出。同時,在山地種植樹木也有利于保持水土,保護生態環境。顯而易見,這是一種復合式的立體山林農業,相比較“燒畬種藍”而言,無疑更具有經濟和生態效益。

篇(9)

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構建和諧社會,促進入與自然和諧發展為目標,樹立大通道、大綠色的理念,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求,以綠化促美化、以綠色促文明、以綠色促致富為核心,堅持綠化、美化、經濟化原則,以面路一重山造林、治理“青山掛白”為抓手,以省道主要交通干線綠化為重點,加快綠色通道工程建設步伐,促進我區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生態文明、港城崛起。

二、組織領導

為確保規劃工作的順利開展,成立綠色通道工程建設規劃工作小組,負責編制全區綠色通道工程建設規劃,完成市區綠色通道工程建設規劃正文、設計表、設計圖;負責各鄉鎮編制綠色通道工程建設規劃的技術指導,業務咨詢;負責協調林業、國土、交通、公路、建設等部門齊心協力完成規劃任務。

三、規劃范圍

綠色通道工程建設規劃包括現己建成通車的省道兩側邊溝外緣起10m—30m,因地制宜,宜寬則寬、宜窄則窄。道路邊溝或隔離柵外緣100m范圍內沿線村莊綠化、沿線可視范圍內的“青山掛白”、一重山等造林綠化。

四、規劃任務

對規劃范圍內的所有地塊進行全面調查,根據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原則,編制造林類型表及森林經營措施類型表(各地應參照附表,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修改和完善)。確定建設地點、內容、規模和進度安排(項目建設期限為3年,即年至年,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年度安排)等,進行投資概算與效益評價,制定實施的關鍵性措施,編寫規劃設計報告。

五、規劃內容

一是對道路控制線外兩側綠化帶規劃,分別旱地、低洼地和排水不暢的水田、排水良好的水田,高架橋兩側、廠區前沿、居民點前沿等按因地制宜,進行不同的種植方案規劃設計;二是對一重山造林規劃,分別無林地、疏林地,按適地適樹進行造林或補植套種規劃設計;三是對道路兩側“青山掛白”的規劃,分別對壇口、掛白點治理采用不同種植方法進行設計;四是對村莊綠化,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創建綠色家園,開展村莊四旁綠化種植珍貴樹種進行綠化規劃設計;五是對造林綠化技術進行規劃;六是對種苗需求量進行規劃;七是對管護工程進行規劃;八是對施工組織進行規劃;九是整個工程建設投資概算,十是提出綠色通道工程建設保障措施。

六、工作步驟

(一)搜集資料

1、各鄉鎮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報告、生態公益林界定報告及2006年資源數據;

2、各鄉鎮最新統計年鑒;

3、各鄉鎮有關部門專項規劃報告;

4、底圖:道路兩側綠化帶規劃采用道路設計圖(1:2000),村莊綠化采用村莊規劃圖(1:2000),“青山掛白”規劃采用1:2000的實測圖,一重山規劃采用1:1萬地形圖和林業基本圖。

(二)外業調查

1、調查規劃方法:采用現地調查方法進行調查。

2、調查規劃內容

(1)道路兩側綠化帶規劃調查應記錄各地塊的基本情況,如地名,道路名稱,地類(早地、水田、低洼地、廠區前沿、居民點前沿等),綠化長度、寬度、面積,公里樁號,填方量,是否采用挖溝起壟等特殊措施,立地條件,排水條件。風力大小,造林地塊與路面高差,年度安排等。

(2)一重山規劃調查采用1996年—1997年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材料,對一重山的無林地、疏林地等進行現場全面核對,對主要小班因子發生變化的地段進行補充調查。技術規定參照《省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和森林經營方案編制》(2006年)執行。應記錄的因子:鄉鎮、村、林班號、大班號、小班號、小班面積、造林面積、地類、林種、生態林等級、山權、林權、海拔高、立地質量、病蟲害種類、程度、樹種組成、郁閉度、年齡、每畝株數、造林類型、森林經營措施類型、年度安排、備注等。

(3)“青山掛白”壇口治理規劃應落實地點、片號。類型(石壁、亂石堆、泥石堆等)、面積、垂直高度、水平寬度、造林類型、山權、林權、海拔高。立地質量、年度安排等。

(4)村莊綠化規劃為村莊規劃圖中的綠地范圍、房前屋后、村莊周邊、“四旁”等地,應落實地點、片號、類型(片林、帶狀、公園等)、面積、長度、寬度、造林類型、年度安排等。

(三)內業整理:通過內業整理,完成項目建設分地類面積統計表;項目建設分類型面積統計表;道路兩側綠化帶分道路名稱分類型面積統計表;項目建設填方量和特殊措施面積統計表;項目建設分類型面積統計表(分年度);項目建設單位面積工程量表;項目建設指標表;項目建設單位面積投資表;項目建設總投資表;項目建設分年度投資表;省道邊溝外緣兩側綠化帶造林類型表;一重山宜林地造林類型表;一重山森林經營措施類型表;“青山掛白”治理措施類型表;村莊綠化造林類型表。

(四)編寫規劃設計報告書。按照《省綠色通道工程建設規劃大綱》要求,正式編寫××縣(區、管委會)綠色通道工程建設規劃使用說明書。

(五)制圖。按照《大綱》要求,編制項目建設分布圖(以縣區為單位,比例尺1:60萬—1:20萬);繪制各類植物配置圖,編制道路兩側綠化造林設計圖(比例尺1:2000);繪制“青山掛白”造林設計圖(比例尺1:2000);繪制村莊綠化造林設計圖(比例尺1:2000);繪制一重山造林設計圖(比例尺1:10000)。

(六)提交成果。

(1)以鄉鎮為單位提供規劃設計報告(含正文、附表、附圖等),并分鄉鎮和道路名稱進行數據統計匯總。

(2)電子文檔格式:文字以·doc格式、圖以.jpg或.dwg格式。

七、部門分工

綠色通道建設是一項涉及面廣、任務重、協調難度大的系統工程,必須堅持“地方為主,部門分工”的原則,政府牽頭組織,部門分工負責,上下合力推進。省、縣道綠化由交通、公路部門按管轄范圍各自負責,在公路兩側紅線范圍內組織規劃設計;道路外側綠化帶由林業部門規劃;沿線一重山綠化由林業部門為主負責;鄉村綠化由建設部門規劃;“青山掛白”治理由國土部門規劃,林業、環保、水利等部門配合進行規劃。

八、時間安排

(一)7月5日之前,完成市區綠色通道工程建設規劃設計的培訓。

篇(10)

中圖分類號 F32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24-0201-01

彭陽縣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已進入關鍵時期,全縣上下一定要保持強烈的緊迫感和高度的責任心,把林權改革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及當前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合力攻堅,重點突破,全面推進,確保圓滿完成各項任務。

1 認清形勢,增強林權制度改革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1.1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是發展現代林業的強大動力

為了從根本上增強彭陽縣林業的發展活力,必須實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以建立健全彭陽縣林業生產機制和產業體系,全面提升林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1-2]。

1.2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惠民工程”

彭陽縣有豐富的森林資源,發展林業經濟潛力巨大。實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可重新調整農村分配關系,實行“還山于民”、“還權于民”、“還利于民”,將為全縣林果產業提供發展空間,有利于實現林業多元化投入,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1.3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有利于明晰產權

改革,可從根本上解決產權歸屬不清、經營主體不實、經營機制不活、利益分配不均等問題,實現“山有其主,主有其權,權有其責,責有其利”,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2 明確任務,扎實推進林權改革各項工作

2.1 嚴把工作程序

嚴格按照“宣傳動員、調查摸底、公示林權現狀、外業勘界確權、簽訂承包合同、審核建檔、發放林權證”等幾個步驟來實施,做到程序、方法、內容、結果“四公開”,實現全過程“陽光操作”。鄉鎮主要領導要積極開展調研,掌握工作進度,認真聽取各方意見和建議,及時對林改工作進行政策指導[3]。

2.2 嚴格明晰產權

對已承包的集體地,進一步穩定和完善承包關系;對尚未承包到戶的集體地,要采取家庭承包經營、集體股份合作經營和其他經營方式明晰產權。在生態移民遷出區、縣城規劃區內建設用地等范圍內的集體林地,各鄉鎮要充分尊重群眾意愿,可采取集體股份合作經營和其他經營方式;對權屬有爭議林地、林木,要依法調節,落實經營主體[4]。

2.3 認真做好勘界確權

產權明晰后,要實地勘界、登記,將林地進行準確的定界和勾圖,做到地塊、地類、面積和四至界線“四統一”,使登記內容和相關數據齊全規范、準確無誤,圖、表、卡、冊一致,人、地、證相符。

2.4 切實加強檔案管理

完整、準確、系統的林改檔案,是林改工作的客觀反映和重要的歷史見證,是改革成果的重要體現。各鄉鎮要將檔案資料的收集、整理、保存工作貫穿于林改全過程。

3 落實措施,確保林權改革任務圓滿完成

2012年是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關鍵年,全縣林權改革要緊緊圍繞“明晰產權、勘界發證、明確責任”三大任務,按照“分步實施,穩步推進”的原則,要及時召開鄉、村、組干部會議,立即安排部署林改工作,確保10月底前完成12個鄉鎮36個重點村的主體改革任務,其余村組要同步推進,12月底前全面完成全縣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任務。

3.1 責任上再落實

各鄉(鎮)要把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納入黨委、政府重要議事日程,建立健全林改工作責任制,形成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鄉鎮干部直接抓、技術干部蹲點抓的工作機制,形成林改工作整體合力。

3.2 宣傳上再強化

各鄉鎮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形式,對林改進行多角度、全方位宣傳報道,新聞媒體也要加大宣傳力度,為改革提供輿論支持。廣泛宣傳林權改革的各項政策,以及改革中涌現的好經驗、好做法,使廣大群眾認識到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及其深遠意義,增強群眾參與林改的主動性、積極性,使農民群眾對林改政策的知曉率達到98%以上[5]。

3.3 質量上再保證

林改工作質量是通過驗收的關鍵。各鄉鎮要認真貫徹執行區、市、縣林權改革的文件精神和會議精神,嚴格按照規定動作和程序要求,一道程序也不能少,決不能因為趕進度而忽視工作質量。

3.4 力量上再保障

當前,全縣林改工作已進入關鍵時期,時間緊、任務重。各鄉鎮要高度重視,充實林改工作人員,要增派懂業務、責任心強的林業技術干部和工作人員參與到林改的各項工作中,保證林改工作順利進行。為了確保任務如期完成,縣有關部門專門安排了林改工作專項經費,專門用于資料印刷、設備購置、宣傳培訓、車輛燃油和干部工作經費補助等,以保證工作的正常開展。

4 參考文獻

[1] 徐濟德,許傳德,黃東,等.福建林權制度改革的調查與思考[J].綠色中國:理論版,2005(12M):12-16.

[2] 李然,嚴立冬.我國林權改革制度窺見[J].當代經濟,2005(2):59-60.

上一篇: 審計學習計劃 下一篇: 十一月工作計劃
相關精選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一级性爱片免费观看 |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第一页 | 亚洲欧美精品中文三区 | 日韩精品精品第一区 | 亚洲国产性色AⅤ | 日韩欧美tv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