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學習計劃匯總十篇

時間:2022-11-21 02:34:1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審計學習計劃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審計學習計劃

篇(1)

大學精神作為一種不可或缺的軟實力,是大學賴以生存的支柱和精神推動力,也是大學整體校園文化的反映。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尤其是精神文化建設對大學精神的養成有著重要意義。理清大學精神與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的關系,加強校園精神文化建設,對于當前構建和諧校園文化更是意義重大。

一、大學精神的涵義

中文“大學”一詞源于拉丁文universitas的翻譯,universitas涵義等同于古希臘文Academia,其最初意為“學生集會”或“教師集會”。大學在初期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很大程度上是民間和自發的:眾多“愛智慧”(philo sophia①)之人聚集在城邦,聘請智者為他們傳授知識,傳授知識和接受知識的雙方為獲得各自所需而組織成一種社團,即universitas?,F代大學制度是在德國洪堡、英國紐曼等教育哲學家的深入參與下建立起來的,他們認為有形的文化和社會建制都是無形理念、精神的外在表現,文化和制度離開了其內在的精神,無異于一具行尸走肉,因此大學精神就是一所大學的靈魂和生命。唯在長期辦學歷史過程中,通過踐行自身辦學理念,形成獨特價值理念和理性追求那樣一種具備凝聚力、向心力的大學精神,才是一所大學的魅力之處,更是其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關于大學精神的基本內涵,學界存在多種表述,我們較傾向于此一定義:大學精神是大學獨有的價值取向和發展取向,是給大學行為提供指導,使大學采取這樣而非那樣行動的基本信念、基本態度和基本準則。從大學最初的發展來看,其一開始就是愛智慧之人聚集一起學習關乎宇宙自然人性之事的場所,他們深具對宇宙奧秘的驚詫探索之精神和對人類命運、人性問題的深切關懷,因而我們認為大學精神主要涵蓋以下兩方面。

1.人文精神。文藝復興時期正是近代大學興起之時,對人性的解放、人類的深切關懷是當時一個主旋律,大學是人文精神的代表。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是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注,是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塑造。從古至今,大學這種“以人為本、健全人格”和“自由、民主”的人文精神從未變更,大學如果缺乏人文精神,培養出來的學生必然是只有軀殼沒有靈魂的畸形發展的人。正如著名教育家先生“實施完全人格教育”之主張:“國民而無完全人格,欲國家之隆盛,非但不可得,且有衰之之慮焉?!边€有梅貽琦先生堅持《大學》之基調:“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贝髮W,不僅要培養學生求生存發展之技能,而且要培養其為人處世之道,正是這些“不太實用”的人文學科能給予學生廣博的視野、寬闊的胸懷、堅毅的意志,培養學生強烈的社會、歷史責任感,最終使那些“實用”之學免于流入庸俗和浮泛;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和“兼涵并容,學術自由”的學術獨立精神更是21世紀大學必須堅守的人文精神品格,大學與社會之間一個保持清凈思維的距離應始終被保持,大學不應單純是“象牙塔”又或“社會服務站”,大學不能外于人群,但卻不能隨外界社會風尚而盲轉、亂轉,大學應是風向的定針,有所守,有所執著,以燭照社會之方向。

2.科學精神。大學要堅守自己的品行,亦要履行引領社會文明與進步的使命,在探求真理過程中就必須始終高揚科學精神。科學精神是在探索科學真理和本質認識的不斷深化過程中,形成的價值觀念和心理取向,是科學知識和科學思想教育凝聚的精華。它主要包含求實精神、求真精神、協作精神、批判精神和獻身精神等,只有堅持實事求是、獨立思考,不唯書、不唯上,不為名利所累,能勇于創新,不斷開拓認識,一所大學方能具備活潑的生命力,才能肩負起引領社會方向、推動現代文明發展的重任。

二、大學精神文化建設存在之問題

大學精神是一所大學的靈魂和生命,但它又是無形的,因此需一些外在建制呈現出來,尤體現于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上,而精神文化的建構主要是通過大學的使命、校訓、校風,以及名師文化等文化要素的形成和成熟而起作用。目前,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網絡信息時代和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的來臨,均給大學文化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少高校均受著實用主義、功利主義等社會價值的影響,校園文化建設存在世俗化、實用化的傾向,大學精神文化建設存在一些問題。

1.對其地位把握有誤。在校區不斷的擴展建設中,陷于追求規模和現代氣息,使得新建校園建筑與整個校院的文化積淀相脫節。大學文化獨特魅力的缺失,往往造成部分院校失去了自身固有特色和競爭力。很多學校在評價校園文化建設的成就時,對單純的物質文化建設津津樂道,其實,校園文化從內在看是一種精神,優秀的校園文化必然需要有一種獨特的精神指導,它是校園人格風貌和群體意識的集中表現。離開了校園精神文化建設,單純的物質文化建設就會失去了文化建設的意義。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現狀卻普遍偏離了這一宗旨,校園文化存在的價值意義、功能作用無法充分彰顯,使得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流于形式。

2.低估網絡時代帶來的負面影響。21世紀是網絡信息化時代,網絡已成為高校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領域,享有“第四媒體”之譽的網絡對大學生的影響已遠超過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的影響。校園文化建設強調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原則,而網絡媒體的出現令這種穩定格局發生了變化。網絡這種新型文化媒體所表現出的自由、開放、互動使得更多人都可以最大限度參與文化的制造、傳播,這種自由在帶來平等、民主的同時,也打開了潘多拉魔盒,帶來無序混亂。由于網絡信息基本上難以控制和過濾,一些非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趁機欲占領思想陣地,造成嚴重的信息污染。目前對于網絡帶來的強烈沖擊研究仍不夠,在如何應對網絡文化,做好精神文化建設上仍缺乏足夠的思想和技術準備。

3.未充分調動其主力軍力量,建設力度和效果不明顯。精神文化是一種內隱文化,它作用于教學、科研、管理、校園生活各環節,是大學文化建設及其持續發展的核心要素。從參與建設的主體而言,是全校師生員工所共同創造形成的,但由于受社會價值觀多元化的沖擊,目前高校中也彌漫著一種不健康的風氣,師生員工中呈現的個人主義、實用主義等占據一定位置。教師本應是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尤其是精神文化建設的引路人和主力軍,但市場經濟的影響使一些教師缺失了教書育人的職業道德;崗位考核的壓力又使教師單純忙于完成工作量和撰寫論文,與學生的思想交流越來越少,從而使他們成為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的邊緣人和旁觀者。

4.社會輻射作用不夠突出。大部分高校并未能形成自己獨特精神風貌,其精神文化建設的社會輻射功能并未發揮出來,只局限于校園范圍內,未起到引領社會風向作用。高校既是傳承文化之所,更是接觸異質文化的觸角和通道,大學應是倡導正確道德規范、價值取向之重要場所,通過全校師生員工的共同努力營造的獨具自身精神風貌和魅力的品格應能在社會中起到良好輻射作用,“讓大學精神之光穿透圍墻”。

三、加強大學精神文化建設之途徑

1.明確精神文化建設的重要地位,有的放矢地做好文化建設工作。精神文化建設是文化建設的核心和靈魂,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設應圍繞精神文化這一主軸旋轉。精神文化滲透于校園文化建設方方面面,不單學生文化活動、校園自然景觀建設或規章制度的建設,因而可從高校自身的校訓、發展定位等基礎出發,切實將本校的辦學理念、精神潛移默化地滲入物質文化、制度文化中,如:學校的建筑物和校園規劃,其風格要體現本校文化精神;一些規章制度也可以本校辦學理念、校訓為精神支柱;對學生的文化活動做好系統指導,形成品牌特色;校風、教風、學風等均圍繞自身大學精神為指南針,務求把學校的精神文化內化成每位師生員工的行為準則,打造獨具本校魅力的精神文化。

2.占領網絡這一重要思想教育重地,充分發揮其優勢面。充分發揮網絡優勢,搶占校園網絡文化陣地,是當前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校園網絡文化建立要以形成良好校風為目的,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重點,要引導師生樹立正確的網絡道德觀,規范上網行為,合理利用網絡資源;要健全網絡管理的制度建設和技術設備的投入建設,加強校園網及論壇的監管工作,加入網絡道德教育的宣傳力度,及時對不良網絡信息進行分析、鑒別和篩選,開展網絡思想政治工作。

3.探索激勵、評價機制,發揮精神文化建設主力軍作用。大學精神文化建設的主體是生活在大學里的人,包括以校長為代表的管理群體、以教授為代表的教師群體和以優秀大學生為代表的大學生群體,其中教師群體在其中處于踐行辦學、管理理念的地位上,對學生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導功能,是大學精神在“可見領域”的無形力量,因此探索相應的激勵及評價機制,鼓勵教師積極參與至校園精神文化建設中來,比如將對教師指導學生文化活動、科研項目納入相應的獎勵或考核制度,鼓勵教師發揮其敏銳思想觸角、廣博的知識視野和人格魅力,積極參與至校園文化建設中來,與廣大學生一起為踐行自身大學精神而共同努力。

4.注重精神文化的社會輻射作用。被稱為“社會亞文化”的校園文化,在更深層次上影響著社會發展軌跡,這對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提出一系列新問題:怎樣把大學精神文化進一步推向社會,與整個社會文化同呼吸;怎樣進一步發揮大學精神先進作用,以帶動整個社會文化向高層次、高文明發展。我們既要讓校園精神文化建設大膽地走向社會,與整個社會文化融為一體,又要注意保持大學某些須持有的“象牙塔”特性,進而推動整個社會文化向著健康、文明、民主的方向發展。

科學精神、功利主義或實用主義在今天或許已逐漸成為主導社會價值,很多大學也受到這種社會價值的沖擊,教育也開始過度地實用化和工具化。但回顧大學發展歷程,不難發現牛津、劍橋、耶魯、哈佛等名校能經歷多個世紀仍是世界創新思想之源,帝國理工大學、東京大學等興起只有百余年的大學能夠在世界如此多的大學中出類拔萃,關鍵在于其堅守非功利的文化來應對時代的挑戰。因此,無論在什么時代,社會如何變遷,現代大學應該要做到在兩種方向上的平衡,既保持大學作為追求理想、追求真理、追求知識的象牙塔圣地,又要與現代社會現實緊密結合,保持大學的時代性。正如鮑羅?舒爾所言,大學的神話是關于現實和愿望的思考,是實用主義和理想主義的混合體,“大學不能無象牙塔精神的恪守者,也不能缺乏經世致用之術專攻者……如果真的完全喪失了象牙塔精神,大學求真、求知精神以及俯視眾生的情懷,為塵世的名利、權勢所湮沒,大學就不過僅僅是一個抽離了精神的軀殼而已;當然,如果沒有務實的入世求存策略,大學也會喪失自身。這是現代大學所面臨的‘兩難’困境,一個擇其兩端都無出路的兩難抉擇”。

注釋:

①英文Philosophy(哲學)由古希臘文philo(動詞,意為“喜愛、追求”,現在時直陳式第一人稱單數)和sophia(陰性名詞,意為“智慧”)構成的動賓詞組,含意是“愛智慧”。

參考文獻:

[1]金耀基.大學之理念(增訂版)[M].北京:三聯書店,2008.

篇(2)

有機物結構復雜,空間構型、同分異構體、同系物等讓學生學習有一定的難度,利用圖形、動畫等各種軟件制作的課件可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展示給學生。例如:講甲烷的空間構型時,學生總不理解甲烷的二氯代物只有一種,如果有個空間構型,學生通過甲烷模型的旋轉,很容易理解它的空間構型是正四面體結構。在講解碳原子共平面、共直線時,可以用多媒體制作出它的立體效果,學生可以直觀的知道答案從而進一步理解有機物的空間構型。

二、多媒體模擬演示實驗,優化實驗教學,消除實驗隱患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有機反應與無機反應有所不同,有機化學實驗多,實驗時間長,有毒物質較多,副產物多,實驗現象不明顯,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如果操作不當,就有可能發生意外事故,因此我們可以采用實驗與模擬實驗相結合的方式。例如:講解苯的性質時,我們可以通過吉化工廠事故的圖片看到硝基苯及苯對環境的危害,可以通過動畫看硝基苯和三硝基甲苯制作過程,我們可以用模擬動畫看到TNT的爆炸場景,讓學生對炸藥的用途有深刻的印象。在橡膠的生產中,由于實驗時間長,我們可以用設計工業流程讓動畫在5分鐘內看到幾天的實驗效果,學生從感觀上有了認識,記憶就加強了。

三、多媒體模擬反應歷程動畫,突破教學難點

有機反應原理多,如何去判斷反應的歷程是學生學習的重難點,我們在化學教學中,學生時常因為一些抽象的理論原理無法直接觀察而導致難以領會,筆者采用三維動畫模擬有機化學反應歷程,使較為抽象的概念容易讓學生理解,便于記憶。例如:在講乙醇與乙酸反應的原理時,

是酸脫-OH醇脫-H呢,還是酸脫-H醇脫-OH呢?通過三維動畫給學生看,讓學生自己總結,然后再延展其它的醇和酸,這樣學生掌握了原理,就能夠舉一反三了。

篇(3)

中圖分類號:TP3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3)26-5869-04

1 計算機審計信息化教學現狀

計算機審計是一門理論性和操作性都很強的課程,它要求學生具有獨立分析判斷問題的能力以及具有處理實際問題技能[1]。在審計實務過程中,需要多種綜合技能對被審信息進行專業判斷,其分析途徑具有不確定性和不唯一性。此外,隨著審計范疇的不斷外延,審計涉及的知識領域也越來越廣泛,理論課程中所講授的基礎知識是分散和廣泛的,導致學生對所學的審計知識感到零散難學。而實踐課部分由于缺乏高仿真的審計環境,部分高校的實踐課程甚至淪為了某種審計軟件的培訓,過于注重單一軟件使用的訓練,而忽視了對課程相關知識融會貫通的綜合能力培養。審計實務教學還面臨著實習的業務范圍較狹窄,不能縱觀全局。此外,跨學科發展力度也顯不足,財經類審計專業的學生僅停留在通過計算機二級考試的水平,對軟件設計和信息安全等較專業的知識點了解甚少。

為此,該文提出在計算機審計課程的教學活動中強化體驗式實踐,結合支架教學理論來構建基于審計實務仿真的學習平臺,強化實踐教學的體驗式學習。通過信息化手段來構建高度仿真的審計環境,并在系統中引入對抗競爭,利用多種激勵手段來強化學生的體驗感,激發自主學習意愿[2]。學生在審計信息化學習平臺中通過個人闡述、團隊點評等多種方式來相互促進對較抽象的理論知識的理解。

2 構造審計信息化學習平臺

審計信息化學習平臺的設計包括模擬審計實務環境的模擬和自主學習平臺兩部分內容,兩者的結構關系如圖1。學習平臺的構造基于以下幾個方面:

2.1 創建審計仿真情景,提供以目標任務為驅動的學習環境

學習平臺利用信息化手段將抽象的課程內容融入審計實務的仿真環境,提供與學習內容相關的任務目標和審計背景,以目標任務為驅動、以審計背景為基礎來激發學生按需的對知識進行自主學習的動力。對完成審計任務所需的學習內容的支撐上,將課堂的教學內容和與課下的相關學習資源按照目標任務需求來設計,強化學習資源的針對性和啟發性。并按審計主體設計國家審計、內部審計和注冊會計師審計三種類型的審計實務場景,來適應不同教學對象的使用。并利用信息技術來實現實時智能交互,環境系統根據學生的狀態來動態調整階段目標,有利于學生主動探索式學習。在學習資源的支撐上,通過按場景和階段提供相關內容外,還通過人工智能技術來模仿座談會和相關人員詢問時的場景來間接提供幫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2 自主學習與協同分工策略相結合

強化學生的自主按需學習,使學生通過完成審計目標任務的過程來掌握相關知識點。此外,學習平臺中同時強調團隊協助,鼓勵學生之間開展協作任務,通過目標任務來組建審計工作小組,小組成員按審計任務分工。通過分工合作和互相討論,強化學生個體在團隊中的認同感;同時通過共享團隊的思維成果,取長補短,能夠獲得對知識更全面和正確的理解。

2.3 建立團隊任務

團隊任務的設計從簡單的腦力激蕩到復雜的策略問題都有涉及。結合審計特點,該文沿襲McGrath與Hollingshead(1994)的研究方法設計,要求學生完成群組項目,這個項目發展的過程被分為四項活動:1)審計方案的初步構想;2)選擇適當的完成方法;3)討論協商方案的進行;4)執行方案。在第一個活動中的成員必須以腦力激蕩的方式找出審計項目的方向,并且設定團隊的目標。第二個活動是團隊在期中提出完整的審計方案計劃書,內容包含審計項目的進行方式、組員的工作分派與協調,以及項目自我檢查的時程設定。第三個任務是收集審計項目所需的資料以及與其他成員互動討論,或是監督項目進行的工作等。最后是在期末完成審計項目執行、撰寫報告,以及上臺解說報告。這種在成員之間形成的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團隊,具有彌補個體獨立學習的社會感不足的功能;建立目標任務共同體有利于使學生在完成目標任務后而建立自尊和歸屬感,以及人際間的交流溝通能力的強化[3-4]。

2.4 發揮教師的調節與主導作用

教師的調節與主導作用直接影響著學習平臺的實施效果,它是“支架”能否充分發揮最大作用的關鍵。教師通過支持、引導、監控、調節和評價等手段,依據學生的個人任務和群組任務的完成進度情況來調節教學內容。教師通過與學生的交互和進度報告來分析各個團隊的不足,并間接幫助學生進行目標任務的合理分解與最優重組,鼓勵學生團隊間的協作,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所在并應用所學知識來自主解決。通過智能算法對團隊完成的階段任務進行實時評估,并以公告、獎勵等方式來強化不同團隊間的競爭意識。團隊成員們能夠在相同的價值觀與規范中,提升團隊合作的效率。利用合理有效的目標評價方法,使評價能對學生學習情況的監控起到外部激勵作用。這種作用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學生能在學習中進行有效的自我監控和自我調節,尤其是在自主學習的環境下學生能產生持續的主觀能動性。所以平臺的核心是要通過教師、團隊及任務反饋來支持學生自我調節、自我監控的學習,并誘導學生選擇適合的學習策略,并隨學習情況不斷調整,最終掌握知識提高能力。

審計項目的設計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完成任務的過程不僅是對理論知識的應用,更是對實際審計方法的訓練和審計判別能力的培養,它包括分析能力、綜合及解決問題能力、協作能力等。通過這種仿真審計項目的方式可以彌補課堂教學中對實踐應用能力培養的不足,有利于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啟發學生深入思考,敢于創新,達到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再提升理論的良性循環。信息化教學平臺以“支架”理論為基礎,以審計項目為導向[5],以綜合培養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為目標進行建構設計,其建構方法如圖2 所示。

3 教學實施

3.1 明確教學目標

明確教學目標首先要結合學校和本專業的人才培養整體目標,《計算機審計》課程教學目標要和本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相一致。國內高校對《計算機審計》課程教學目標的定位主要包括三個層次:應用型、實施性、開發型。通過審計實踐中發現,由于目前審計軟件多是工具式的軟件,當審計軟件沒有提供某種功能時,往往需要審計人員自行設計一些小程序來提高審計效率。因此,我校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審計方向)指定的培養目標是以培養高級的應用型審計人才為主。按照專業培養目標,明確了《計算機審計》課程教學目標:高級應用型計算機審計人才,即具有熟練實施和一定開發能力的計算機審計人才。

3.2 對實踐教學內容設計

結合審計實務的需求,依據教學進程把學科知識點按邏輯關系貫穿到教學的各個階段,并以此來設計實驗教學內容。比如將銷售與收款循環、購貨與付款循環、生產與倉儲循環、籌資與投資循環、貨幣資金循環這五大循環作為財務報表審計分析的主線進行知識點設置。在系統安全審計分析中涉及到主機安全、網絡安全、數據庫安全、環境安全等審計點的關鍵技術設置。

3.2.1 根據知識點設計實踐中的審計點

根據《計算機審計》課程知識點分布,可以發現審計實踐過程中前后具有較強的邏輯連貫性。所以為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實踐過程中要根據知識點來設置學習平臺中的審計問題點。審計問題點設置注意三點原則:①必然性,學生在隨后的學習過程中能夠驗證所發現的審計問題;②可逆性,通過審計發現的問題能夠推導出問題最初所在的根源;③邏輯連貫性,將多個問題小的審計發現關聯起來后,將導致更大的審計發現。例如職責分離不明確、網絡安全缺少行為監控、補償性控制失效,這些問題的累加將可能導致銀行欺詐案的發生。

3.2.2 根據知識點分類設置主題討論

圍繞某一類型的知識點進行深入的主題討論。討論主題設計原則:一則根據審計實務操作的進程和涉及知識點類型進行由淺入深的引入型主題;二則主題的設置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和關聯性;三則主題要貼合教學重點和難點的分布;并體現審計實務過程中的真實情況。討論主題在系統資料中并沒有直接答案,正確結論的是要通過學生逐步深入思考而后所領悟得出的。根據審計實務各階段的知識類型來設計討論主題。比如被審計系統的收費算法的合理性檢查方案上可以引入討論主題:用測試數據法、平行模擬法、受控處理法,還是別的什么方法?通過主題討論引導學生思考,如:平行模擬法中程序如何編寫,受控處理法中控制條件如何設計,如何利用立體科目以及如何利用鉤稽關系進行輔助核算等。

優秀的討論主題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能夠有效的訓練和培養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團隊精神。

3.3 教學流程

教學過程中,按照審計實務的過程進行仿真。首先,教師進行審計項目的基本背景介紹,然后通過學習和收集信息來形成審計實施規劃并公開“海選”競爭審計組長;并由教師最終確定每組的組長,然后由組長挑選組員按每組4人的配置成立審計組。小組分好后,利用學習平臺開展小組競爭,通過競爭來提高學習動力,發展學習興趣。審計實踐中通過學習平臺來跟蹤完整的審計日記、審計發現、審計底稿、審計取證單等規范文檔,并通過BBS子版塊的形式開展每組的內部交流,每次集中討論都可邀請教師參加進行旁聽或者進行適當的引導。審計過程中的檢查節點如:實施方案、審計發現問題、審計問題落實、審計報告形成、審計成果匯報等環節都將進行多組間的綜合評價。評價將圍繞著團隊獎勵、個人責任和平等的成功機會這三個方面進行開展。

4 學習評價子系統的設置

學習評價作為學習平臺的反饋調節機制,是教學環節中必不可少的一環。通過評價系統提供的學生學習過程和審計任務的階段成果數據進行綜合分析和反饋;通過評價系統可以對學習過程的各個環節進行有效的監督控制和價值判斷。此外,自主評價模塊能讓學生及時了解當前階段學習和發展存在的優勢與不足,通過不斷調整來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使學習進入良性循環。優秀的評價系統是保證學習平臺中學習質量和效率的有效措施,是學習平臺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6]。在學習平臺中,針對學生不同的個性學習需求并進行綜合評估,學習評價系統的設計遵循如下幾個方面:

1)將學習評價系統作為一種監控手段,來調節和控制不同層次不同階段學習任務

部分學生在學習中會存在一定的心理困難,例如孤獨、焦慮、迷茫等等。此外,自主學習環境相對自由松散,對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沒有一定的外部控制條件下,一些自我控制能力較差的學生,會造成學習質量和效率的下降。針對這種情況,學習平臺利用情緒識別模塊并結合在線任務的激勵和團隊間的認同感來進行學習的綜合評價,將評價作為學習平臺監控的一種外部手段,讓學生感受通過到學習平臺獲得的成就感,并樂于接受引導和幫助。同時,評價系統按階段給學生提出有針對性的反饋意見,強化學生的自我管理意識和自信心,使學習的興趣能長期保持。

2)實施綜合評價,對學習效果進行全方位的價值判斷

評價標準多角度:實施多角度評價標準,綜合學生的各方面的能力進行評價。評價角度不僅關注知識技能的掌握,也關注學生能力、情感、態度、協作精神等方面,從更深程度上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依據每個學生的特點進行評價,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

評價構成多元化:評價內容中不僅有教師評價,還擴展了自我評價、同組同學評價、和異組同學評價綜合構成。這種多元化摒棄了以往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評價的情況,從主觀上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將自我評價、團隊互評和教師評價有機結合起來,從不同層次、不同角度給學生做出更全面、客觀的評價。

評價信息利用的多角度:評價信息的處理方式可以分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兩種。兩種方式各有所長:定性分析更適宜面向過程,幫助被評價者改進不足;定量分析適宜總結結果,得出比較。因此評價信息也通過多角度的解讀其評價特性,反饋到學習平臺的各個調節階段。

評價方法多元化:學習評價是一種面向結果又是一種面向過程的評判,但更應注重衡量與分析學生的學習過程,綜合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以得到較準確的評價。形成性評價是對學習過程的及時反饋,總結性評價是對學習結果的綜合評定。

3) 注重形成性評價

①互信息為基礎進行準確評價

利用系統交互功能,學生可以通過同步和異步方式與教師或團隊間進行學習內容、學習方法、最近的審計線索等內容的交流。而學習平臺則通過收集用戶的交互信息,了解個體學生狀態和團隊進展程度,綜合分析后形成準確度較高的指導性評價意見。學生通過評價意見,可以清楚的知道自己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和團隊的整體情況。此外,將評價功能與系統交互功能融合,使評價成為交流平臺的一部分,是評級內容更容易被學生接受。

②用趨勢分析的評價功能

趨勢分析是一種目前使用較多的評價方式,其合理性已經得到了普遍的認可。它是一種充分利用了信息化的優勢,面向學習過程和學生發展的評價手段。趨勢分析通過圖形化的結點記錄的學生學習過程,是將學習過程、學習結果及學習變化的集合體,它可以直觀展現學生的學習經歷、探索過程、取得的進步、存在的問題等諸多方面。學習平臺的趨勢分析模塊運用回歸分析法、指數平滑法等方法來對學生學習狀態和發展趨勢進行分析預測,并對可能的發展結果給出評價。

4)教學方案設計

合理的教學方案是學習平臺的成功關鍵,教學方案的設計主要考慮教學內容、審計任務仿真情景、激勵和對抗的評分點等。

①仿真情景設置

環境的仿真度對于學生的實踐行為有很大的影響。在教學活動中, 需要創造一個讓學生充分參與的環境。環境分為硬環境和軟環境:硬環境就是通過圖片、語言、空間的布局來塑造一個真實審計任務的工作氛圍;軟環境是一種很難看到,但可以感知的環境,比如團隊氛圍、精神等。

在能力培養環節中,需要創造一個真實、信任、合作、競爭的環境。環境的構建要有利于進行完成目標任務所需的團隊協助。其次,同時利用學習平臺的信息化手段,對團隊的名次和任務完成進度進行實時展現,并產生階段性簡報,讓學生增加對團隊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最后,在目標任務的安排上,除了考慮個人任務外,還要安排團隊任務。團隊任務既可以整合多方面知識以解決問題,同時也增強了團隊的合作意識。

②組間對抗的引入

對抗是一種競爭,通過競爭可以利用學生的集體榮譽感來提高學習效率。在目標任務的完成過程中,需要刻意營造一種對抗的機制,通過適度的競爭壓力讓學生自發產生競爭意識并從中獲得成就感。

③合理的激勵機制激勵是誘發學習的直接動力。在學生完成審計目標任務的過程中,結合目標任務的特點,并按相關知識點多寡與難度設定相應的積分或成績獎勵,來調動學生的興趣并使之獲得強烈的成就感。獎勵的設計覆蓋面要廣,如最快進步、最佳團隊、最佳分享、最有價值等;還可以將激勵范圍從課堂延伸至全校乃至全國,如針對審計方法開設校級、國家級專業專項競賽。

5 結束語

為提高審計課程教學效果,在深入研究支架式教學理論的基礎上,利用信息化手段將建構主義的支架式教學模式融入審計信息化學習平臺的構造中。以審計任務仿真為基礎,以準確、多元的評價為核心,以信息網絡為工具的自主學習平臺的建設,有利于提高學生探究式的學習能力和培養團隊間的協作精神。這種教學模式在我校的計算機審計課堂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有必要在更大的領域進行推廣。

參考文獻:

[1] 陳偉. 計算機輔助審計實驗教學探析[J].中國管理信息化,2009(1):100-103.

[2] 馬紅亮,Stephen Powell,傅鋼善.引入國外開放課程構建網絡學習新模式[J].電化教育研究,2011(9):68-74.

[3] 高潔.個體高效率網絡學習的支持服務策略分析[J].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15):149-151.

篇(4)

我國審計機關成立二十年來,審計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積累了寶貴經驗。但從總體上說,我國審計工作仍然處于初級階段,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審計工作還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在審計基礎工作方面存在一些問題。近來審計署下發的審計工作規劃中提出,今后五年審計工作的總體目標是,以審計創新為動力,以提升審計成果質量為核心,以加強審計業務管理為基礎,以"人、法、技"建設為保障,全面提高審計工作水平,基本實現審計工作法制化、規范化、科學化。在當前的信息環境下,開發審計項目管理軟件,運用信息技術實現審計管理的科學化。

一、開發審計項目管理系統的必要性

(一)落實審計項目質量控制,規范審計行為,防范審計風險的重要手段

審計質量是審計工作的生命線。李審計長指出提高審計質量一是靠審計人員的素質,更重要的是依靠審計工作的規范化。自1994年審計法頒布以來,先后了38項審計規范和15個審計準則,其中一部分規范對審計項目的質量控制做了詳細的規定,但實際工作中,審計人員并未能嚴格遵守審計質量控制規范,其審計行為隨意性很大,如:審計實施方案的編制前未進行系統的審前調查,審計實施方案的內容不具體,審計實施未嚴格遵照審計實施方案進行,審計工作底稿與其相應的審計證據關聯性不夠,審計工作底稿、審計證據的要素填寫不規范、不完整,審計報告與審計工作底稿之間的內容不一致等等。的生命在于執行,在信息化條件下,將審計機關的審計質量控制規范,通過審計項目管理系統加以控制,確保了審計人員規范審計行為,提高了審計質量,防范了審計風險。

(二)保障審計項目科學管理的重要工具

審計項目管理主要包括審計項目計劃管理、審計項目人力資源管理和審計項目信息資源管理三個方面:

1.審計機關的審計項目大多是行業性審計,項目大,所涉及的內容廣泛,參加的審計人員多,收集或編制的審計資料繁多,如何對審計項目科學管理變得越來越突出,在手工條件下,審計人員對這些龐大的審計項目的管理顯然有些力不從心。主要表現在:審計實施方案編制不能細化,普遍存在內容不具體,審計目標不明確,針對性不強,審計重點也不突出,審計人員分工混亂,導致現場審計盲目性大。有的是先審計后補方案,有的是審計工作調整了而審計實施方案并未調整,審計計劃的指導、規范和控制作用根本無法保證。利用審計項目管理系統就能很容易地實現審計項目的計劃管理,為審計項目的順利實施提供了保證。

2.在目前審計任務繁重與審計人員力量不足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況下,審計機關領導及項目負責人更加重視對審計人員合理調配。利用該系統可以掌握各審計人員的審計成果及進度情況,并及時按照審計重點調整審計力量,使審計工作達到預期的效果。同時在目前審計工作要求規范的情況下,文檔編制整理工作更加占用審計人員的大量時間,據有關部門顯示,審計人員有超過50%的時間是耗費在制定規劃、編寫工作底稿、復核工作底稿及準備報告上。該系統的文檔編制功能可以使審計人員提高工作效率,緩解審計任務與審計力量之間的矛盾。

3.目前審計機關審計成果的利用效率不高,主要原因是信息渠道不暢通,審計信息資源不能有效共享。而通過審計項目管理系統,審計人員可獲得自己所需要的項目信息或上報自己的審計情況;審計組長可對審計人員的審計工作進行指導、監督和協調,并掌握審計進度情況;專職復核人員和業務部門負責人可對審計項目進行監督復核;本級審計機關領導對審計項目進行查詢、指導和監督。上級審計機關領導可對轄區內的審計項目進行監督檢查和查詢,并能便于領導掌握第一手的材料。還可對項目審計的全部資料進行歸檔,形成資料,完成信息資料的積累,便于審計機關在以后的審計中利用其成果,尤其是被審計單位連續審計時,對其以前年度審計資料的利用。

(三)為充分利用先進的審計技術和工作經驗提供平臺

1.手工條件下,審計項目的組織管理主要依靠項目負責人,審計項目的成功與否取決于項目負責人的經驗,而在實際審計工作中各審計人員之間的業務水平又參差不齊,這也必然了審計項目的工作質量和效率,審計風險很高。而將某些成熟的審計程序和審計人員的先進工作經驗或按照某行業的審計操作指南編制成模塊在審計項目管理系統中加以運用,用于指導項目負責人組織開展審計項目,指導審計人員對具體的審計事項進行審計,一方面提高了審計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保證了審計工作質量。

2.當前我國的審計工作也正在發生變化,由帳戶基礎審計向制度基礎審計和風險基礎審計過渡,內部控制測試、審計抽樣、風險評估、機審計等一些先進的審計技術與方法也應在審計工作中加以。但在實際審計工作中除計算機審計輔助審計開發應用多一些外,其他的審計方法缺乏自覺的推廣應用。究其原因,主要是審計人員對這些新的審計方法還不熟悉,其次是這些審計方法在手工條件下比較煩瑣,效率不高。在審計項目管理系統中可以將這些審計方法編制成模塊,按照審計實施方案中計劃的審計步驟與方法,在審計實施過程中加以應用,通過審計項目管理系統可將先進的審計技術方法和工作經驗與項目審計有機地結合為一體,切實提高審計工作的管理水平。

二、 設計審計項目管理軟件的功能特點

(一)全程控制,規范行為

以審計質量控制體系為依據,將質量控制點部署于整個審計項目實施過程中,由系統自動控制或提示的方式予以實現;并通過用戶權限管理,分級實施質量控制。

(二)調控進度,整合資源

根據審計實施方案規定的審計事項,進行分解和分配審計任務,明確審計項目進度計劃,掌握實際進度,進行評估,并提示調整人員分工和項目進度。

(三)記錄軌跡,落實責任

提供審計日記功能,與審計工作底稿、審計證據相結合,全員、全過程記錄審計實施軌跡,清晰反映審計步驟和方法,落實責任。

(四)強化復核,保證質量

提供審計現場組長、業務部門和審計機關專職復核機構的三級復核子系統,使審計質量復核制度得以現場同步實現。

(五)多維查詢,決策支持

提供快捷、方便、靈活的檢索、查詢功能,審計機關領導和業務管理部門可以對審計項目進展、審計人員工作情況進行多角度的檢索、查詢,及時掌握一手資料,及時監督、指導審計工作,實現審計決策支持。

(六)統一歸檔,信息共享

系統對審計項目全部資料進行管理,建立審計項目數據關聯,統一打包歸檔,便于審計成果的利用,實現審計資料共享。

(七)制作模板,審計指導

根據審計操作指南及審計人員的工作經驗將各行業的審計內容及其相應的審計程序與方法制成模板,以便于審計人員在以后的審計工作中加以利用,切實指導審計人員實施審計,實現具體審計目標。

(八)提供平臺,方法調用

將內部控制測試、審計抽樣、風險評估、計算機輔助審計等先進的審計技術方法編成程序,通過該系統,根據審計事項調用不同的審計技術和方法,靈活多樣地實現審計目標。

三、審計項目管理軟件的主要功能

本系統是對審計項目的整個過程進行管理,適合于審計中各種角色的審計人員的使用。系統分為三大功能塊:現場審計子系統、領導查詢子系統和專職復核子系統,滿足不同角色的工作人員的需要。系統根據用戶的角色賦予不同的權限,從而實現對系統中不同操作的限制。其主要功能介紹如下:

(一) 審計現場管理

此項功能主要體現在現場審計管理子系統中,根據現場審計執行的每一步驟分別實現相關的功能。新建一個審計項目,錄入項目的相關,確定審計組長及參加項目的所有人員。

為審計項目準備資料,收集被審單位信息,確定審計重點,編制審計實施方案。另外在審計實施過程中還可以對實施方案修改以形成補充方案和修訂稿。根據審計實施方案中的審計內容與重點、審計范圍等信息,編制審計任務,分配審計人員,確定任務起訖日期,任務負責任人。

任務分配完畢后,審計人員選擇任務進行資料收集,必須將每天的工作記錄于審計日記中,包括工作的內容,工作的方式。對當天未寫日記的審計人員,系統將予以提示并提供自動生成工作日記的功能。

審計人員將在審計實施的過程中發現與事項有關的及主要事實和情節記錄下來,編制審計證明材料,證據管理提供添加,修改等編輯功能。

根據系統提供工作底稿界面錄入工作底稿的相關內容,并對相關內容進行控制,工作底稿管理提供查看證據,查看工作底稿內容,修改工作底稿等功能;可根據審計事項對工作底稿進行匯總。

根據工作底稿編寫匯報材料,為編制審計報告作準備;編輯審計報告;查看審計文書的執行情況及執行的相關證據,并對其行情況進行控制。

本系統還將提供歸檔的資源樹讓工作人員選擇相應的需要歸檔的文檔和編制統計臺帳。

審計組組長和業務處長可將編寫的工作底稿逐一復核,填寫復核意見。

(二)領導查詢

這項功能中主要是為領導查詢項目的進展情況服務的,可根據項目的年度,行業等信息進行查詢,將查詢所得的項目基本情況用列表的方式體現,同時用柱狀圖來顯示每一項目的進展情況;也可打開統計臺帳的EXCEL文件查詢各項定性數據,并提供根據定性內容反查相關的工作底稿,證據,附件等內容,從而實現責任源頭;還可通過資源樹展現當前整個項目的文檔情況。

(三) 專職復核

這項功能是單獨為專職復核人員提供的一個子系統,它為審計專職復核提供了很好的管理和質量控制。

專職復核人員檢查與確認復核資料的完整性,在復核實施中的每一項復核事項都需要檢索查看相關文檔,包括目標落實復核﹑事項事實復核﹑結論依據復核﹑處理處罰復核和審計程序復核。

復核結束后進行復核底稿匯總﹑復核意見書初審﹑符合意見書征求意見和復核報告修改功能。對復核意見書簽署意見并審定,然后自動發送至業務部門和分管領導,最后將復核過程中編寫的文檔進行歸檔。

(四) 文檔管理

在審計過程的每一階段都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文檔,若將這些文檔散落在各個階段中則顯得比較雜亂。在本系統中我們采用類似于windows中資源管理器的形式,用資源樹的形式來管理這些文檔,該資源樹囊括了審計項目中使用的的所有文檔,包括從審計立項到歸檔過程中全部的現有文檔。包括立項資料﹑審前準備資料﹑審前實施資料﹑審計終結資料﹑復核資料和其他資料。

審前調查文檔資源樹用于記錄審前調查需要的被審計單位信息的相關文檔。

篇(5)

 

大學精神作為一種不可或缺的軟實力,是大學賴以生存的支柱和精神推動力,也是大學整體校園文化的反映。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尤其是精神文化建設對大學精神的養成有著重要意義。理清大學精神與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的關系,加強校園精神文化建設,對于當前構建和諧校園文化更是意義重大。 

一、大學精神的涵義 

中文“大學”一詞源于拉丁文universitas的翻譯,universitas涵義等同于古希臘文academia,其最初意為“學生集會”或“教師集會”。大學在初期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很大程度上是民間和自發的:眾多“愛智慧”(philo sophia①)之人聚集在城邦,聘請智者為他們傳授知識,傳授知識和接受知識的雙方為獲得各自所需而組織成一種社團,即universitas。現代大學制度是在德國洪堡、英國紐曼等教育哲學家的深入參與下建立起來的,他們認為有形的文化和社會建制都是無形理念、精神的外在表現,文化和制度離開了其內在的精神,無異于一具行尸走肉,因此大學精神就是一所大學的靈魂和生命。唯在長期辦學歷史過程中,通過踐行自身辦學理念,形成獨特價值理念和理性追求那樣一種具備凝聚力、向心力的大學精神,才是一所大學的魅力之處,更是其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關于大學精神的基本內涵,學界存在多種表述,我們較傾向于此一定義:大學精神是大學獨有的價值取向和發展取向,是給大學行為提供指導,使大學采取這樣而非那樣行動的基本信念、基本態度和基本準則。從大學最初的發展來看,其一開始就是愛智慧之人聚集一起學習關乎宇宙自然人性之事的場所,他們深具對宇宙奧秘的驚詫探索之精神和對人類命運、人性問題的深切關懷,因而我們認為大學精神主要涵蓋以下兩方面。 

1.人文精神。文藝復興時期正是近代大學興起之時,對人性的解放、人類的深切關懷是當時一個主旋律,大學是人文精神的代表。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是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注,是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塑造。從古至今,大學這種“以人為本、健全人格”和“自由、民主”的人文精神從未變更,大學如果缺乏人文精神,培養出來的學生必然是只有軀殼沒有靈魂的畸形發展的人。正如著名教育家先生“實施完全人格教育”之主張:“國民而無完全人格,欲國家之隆盛,非但不可得,且有衰之之慮焉。”還有梅貽琦先生堅持《大學》之基調:“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學,不僅要培養學生求生存發展之技能,而且要培養其為人處世之道,正是這些“不太實用”的人文學科能給予學生廣博的視野、寬闊的胸懷、堅毅的意志,培養學生強烈的社會、歷史責任感,最終使那些“實用”之學免于流入庸俗和浮泛;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和“兼涵并容,學術自由”的學術獨立精神更是21世紀大學必須堅守的人文精神品格,大學與社會之間一個保持清凈思維的距離應始終被保持,大學不應單純是“象牙塔”又或“社會服務站”,大學不能外于人群,但卻不能隨外界社會風尚而盲轉、亂轉,大學應是風向的定針,有所守,有所執著,以燭照社會之方向。 

2.科學精神。大學要堅守自己的品行,亦要履行引領社會文明與進步的使命,在探求真理過程中就必須始終高揚科學精神??茖W精神是在探索科學真理和本質認識的不斷深化過程中,形成的價值觀念和心理取向,是科學知識和科學思想教育凝聚的精華。它主要包含求實精神、求真精神、協作精神、批判精神和獻身精神等,只有堅持實事求是、獨立思考,不唯書、不唯上,不為名利所累,能勇于創新,不斷開拓認識,一所大學方能具備活潑的生命力,才能肩負起引領社會方向、推動現代文明發展的重任。 

二、大學精神文化建設存在之問題 

大學精神是一所大學的靈魂和生命,但它又是無形的,因此需一些外在建制呈現出來,尤體現于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上,而精神文化的建構主要是通過大學的使命、校訓、校風,以及名師文化等文化要素的形成和成熟而起作用。目前,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網絡信息時代和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的來臨,均給大學文化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少高校均受著實用主義、功利主義等社會價值的影響,校園文化建設存在世俗化、實用化的傾向,大學精神文化建設存在一些問題。 

1.對其地位把握有誤。在校區不斷的擴展建設中,陷于追求規模和現代氣息,使得新建校園建筑與整個校院的文化積淀相脫節。大學文化獨特魅力的缺失,往往造成部分院校失去了自身固有特色和競爭力。很多學校在評價校園文化建設的成就時,對單純的物質文化建設津津樂道,其實,校園文化從內在看是一種精神,優秀的校園文化必然需要有一種獨特的精神指導,它是校園人格風貌和群體意識的集中表現。離開了校園精神文化建設,單純的物質文化建設就會失去了文化建設的意義。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現狀卻普遍偏離了這一宗旨,校園文化存在的價值意義、功能作用無法充分彰顯,使得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流于形式。 

2.低估網絡時代帶來的負面影響。21世紀是網絡信息化時代,網絡已成為高校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領域,享有“第四媒體”之譽的網絡對大學生的影響已遠超過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的影響。校園文化建設強調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原則,而網絡媒體的出現令這種穩定格局發生了變化。網絡這種新型文化媒體所表現出的自由、開放、互動使得更多人都可以最大限度參與文化的制造、傳播,這種自由在帶來平等、民主的同時,也打開了潘多拉魔盒,帶來無序混亂。由于網絡信息基本上難以控制和過濾,一些非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趁機欲占領思想陣地,造成嚴重的信息污染。目前對于網絡帶來的強烈沖擊研究仍不夠,在如何應對網絡文化,做好精神文化建設上仍缺乏足夠的思想和技術準備。 

3.未充分調動其主力軍力量,建設力度和效果不明顯。精神文化是一種內隱文化,它作用于教學、科研、管理、校園生活各環節,是大學文化建設及其持續發展的核心要素。從參與建設的主體而言,是全校師生員工所共同創造形成的,但由于受社會價值觀多元化的沖擊,目前高校中也彌漫著一種不健康的風氣,師生員工中呈現的個人主義、實用主義等占據一定位置。教師本應是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尤其是精神文化建設的引路人和主力軍,但市場經濟的影響使一些教師缺失了教書育人的職業道德;崗位考核的壓力又使教師單純忙于完成工作量和撰寫論文,與學生的思想交流越來越少,從而使他們成為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的邊緣人和旁觀者。

4.社會輻射作用不夠突出。大部分高校并未能形成自己獨特精神風貌,其精神文化建設的社會輻射功能并未發揮出來,只局限于校園范圍內,未起到引領社會風向作用。高校既是傳承文化之所,更是接觸異質文化的觸角和通道,大學應是倡導正確道德規范、價值取向之重要場所,通過全校師生員工的共同努力營造的獨具自身精神風貌和魅力的品格應能在社會中起到良好輻射作用,“讓大學精神之光穿透圍墻”。 

三、加強大學精神文化建設之途徑 

1.明確精神文化建設的重要地位,有的放矢地做好文化建設工作。精神文化建設是文化建設的核心和靈魂,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設應圍繞精神文化這一主軸旋轉。精神文化滲透于校園文化建設方方面面,不單學生文化活動、校園自然景觀建設或規章制度的建設,因而可從高校自身的校訓、發展定位等基礎出發,切實將本校的辦學理念、精神潛移默化地滲入物質文化、制度文化中,如:學校的建筑物和校園規劃,其風格要體現本校文化精神;一些規章制度也可以本校辦學理念、校訓為精神支柱;對學生的文化活動做好系統指導,形成品牌特色;校風、教風、學風等均圍繞自身大學精神為指南針,務求把學校的精神文化內化成每位師生員工的行為準則,打造獨具本校魅力的精神文化。

2.占領網絡這一重要思想教育重地,充分發揮其優勢面。充分發揮網絡優勢,搶占校園網絡文化陣地,是當前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校園網絡文化建立要以形成良好校風為目的,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重點,要引導師生樹立正確的網絡道德觀,規范上網行為,合理利用網絡資源;要健全網絡管理的制度建設和技術設備的投入建設,加強校園網及論壇的監管工作,加入網絡道德教育的宣傳力度,及時對不良網絡信息進行分析、鑒別和篩選,開展網絡思想政治工作。 

3.探索激勵、評價機制,發揮精神文化建設主力軍作用。大學精神文化建設的主體是生活在大學里的人,包括以校長為代表的管理群體、以教授為代表的教師群體和以優秀大學生為代表的大學生群體,其中教師群體在其中處于踐行辦學、管理理念的地位上,對學生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導功能,是大學精神在“可見領域”的無形力量,因此探索相應的激勵及評價機制,鼓勵教師積極參與至校園精神文化建設中來,比如將對教師指導學生文化活動、科研項目納入相應的獎勵或考核制度,鼓勵教師發揮其敏銳思想觸角、廣博的知識視野和人格魅力,積極參與至校園文化建設中來,與廣大學生一起為踐行自身大學精神而共同努力。 

4.注重精神文化的社會輻射作用。被稱為“社會亞文化”的校園文化,在更深層次上影響著社會發展軌跡,這對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提出一系列新問題:怎樣把大學精神文化進一步推向社會,與整個社會文化同呼吸;怎樣進一步發揮大學精神先進作用,以帶動整個社會文化向高層次、高文明發展。我們既要讓校園精神文化建設大膽地走向社會,與整個社會文化融為一體,又要注意保持大學某些須持有的“象牙塔”特性,進而推動整個社會文化向著健康、文明、民主的方向發展。 

科學精神、功利主義或實用主義在今天或許已逐漸成為主導社會價值,很多大學也受到這種社會價值的沖擊,教育也開始過度地實用化和工具化。但回顧大學發展歷程,不難發現牛津、劍橋、耶魯、哈佛等名校能經歷多個世紀仍是世界創新思想之源,帝國理工大學、東京大學等興起只有百余年的大學能夠在世界如此多的大學中出類拔萃,關鍵在于其堅守非功利的文化來應對時代的挑戰。因此,無論在什么時代,社會如何變遷,現代大學應該要做到在兩種方向上的平衡,既保持大學作為追求理想、追求真理、追求知識的象牙塔圣地,又要與現代社會現實緊密結合,保持大學的時代性。正如鮑羅·舒爾所言,大學的神話是關于現實和愿望的思考,是實用主義和理想主義的混合體,“大學不能無象牙塔精神的恪守者,也不能缺乏經世致用之術專攻者……如果真的完全喪失了象牙塔精神,大學求真、求知精神以及俯視眾生的情懷,為塵世的名利、權勢所湮沒,大學就不過僅僅是一個抽離了精神的軀殼而已;當然,如果沒有務實的入世求存策略,大學也會喪失自身。這是現代大學所面臨的‘兩難’困境,一個擇其兩端都無出路的兩難抉擇”。 

 

注釋: 

①英文philosophy(哲學)由古希臘文philo(動詞,意為“喜愛、追求”,現在時直陳式第一人稱單數)和sophia(陰性名詞,意為“智慧”)構成的動賓詞組,含意是“愛智慧”。 

 

參考文獻: 

[1]金耀基.大學之理念(增訂版)[m].北京:三聯書店,2008. 

篇(6)

教學目標是審計課程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指導人才培養的重點和方向。根據市場需求導向和提高大學生素質能力為出發點,一個合格人才的素質能力由知識、技能、經驗組成,缺一不可。傳統的審計教學目標只注重學生的知識培養,忽略了學生的技能訓練和實踐經驗培養。在當今IT環境下,隨著審計信息化的應用與普及,要求高等教育在注重理論知識教學的同時,將信息化技術技能與理論知識充分結合,并應注重學生實際工作經驗能力的培養。按照教育部“卓越文科人才培養計劃”的總體思路和工作要求,根據審計學與計算機信息技術交叉學科需要融合的特性,從當代信息技術高速發展及審計行業的人才需求出發,將教學目標合理定位為:以培養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創新的實踐技能、豐富的實踐經驗為宗旨的復合型應用人才。

(一)建立扎實的理論知識 審計信息化是集會計學、審計學、計算機審計軟件、計算機信息技術等學科知識于一體的交叉性、綜合性、實用型學科。在知識培養上,要讓學生扎實掌握審計學、會計學、計算機信息技術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在此基礎上,注重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理論聯系實際,獨立思考、創新思維,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培養創新的實踐技能 將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相匹配、課內實驗與課外實踐相結合,不間斷地開展實踐教學,培養學生計算機審計軟件的操作技能、審計信息化系統的維護技能、系統開發與二次開發技能。同時,要創新學生思維方式、開拓學生視野,引導學生跟蹤和研究學科熱點及前沿問題,并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

(三)培養豐富的實踐經驗 大學生缺乏實踐經驗是目前高校教育中的一塊短板,而學生實踐能力的鍛煉光在校園里“閉門造車”是不行的。高等教育要以卓越文科實踐能力培養為核心,以產學研結合,校企聯合培養為手段,通過課程實習、假期實習、畢業實習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實踐工作能力,以適應用人單位對畢業大學生的經驗要求,使走出校門的大學生能夠盡快進入工作狀態,避免企業的二次培訓和學習。

二、重構教學體系

圍繞教學目標,按照教育部卓越文科人才培養要求,堅持理論與實踐并重、培養復合型人才的原則,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信息技術發展為背景,以核心實踐能力和專業技術為主線,著力提高學生的審計項目分析、審計信息系統設計和審計實踐應用能力,注重知識理論,強化技能培訓,突出實踐經驗,構建IT環境下審計信息化教學體系。包括知識教學體系、技能訓練體系、經驗培養體系。

(一)知識教學體系 傳統的審計知識教學是基于手工環境下的審計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的掌握,要求的知識結構和技術手段在當今信息化環境下存在很大的局限。在IT環境下,由于被審計對象采用不同的會計系統軟件,信息化程度不同,數據庫、數據存儲格式也不同,并且審計人員的審計系統軟件也有許多種,審計數據的采集、轉換,數據分析、疑點查找都是非常復雜的工作,需要綜合系統的技術手段和技能來進行處理。因此,審計信息化教學的內容應在傳統的單純以審計理論教學為主體的內容上,加入相應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行為科學系統論、計算機財務管理、Excel在計算機審計中的應用、企業資源計劃、電子商務、數理統計等內容,并根據審計學、會計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等專業的專業特色,進行針對性、差異化的教學,從而使學生能適應信息化社會對審計工作和審計人才所需信息系統審計知識和能力的要求,培養既懂審計又懂信息技術且能把二者更好地融合的21世紀復合型專業審計人才。

一是要整合課程結構,形成特色的應用型審計信息化知識體系。在課程結構設置過程中要遵循由通識到專業、由基礎到前沿的原則。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將人文基礎知識課程和審計專業知識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并要在原來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整合新的教學課程,更新充實新的會計、審計和信息技術前沿知識,注重審計軟件的應用和審計信息系統的開發,以適應現代審計技術的需要。整合后的課程包括通識教育模塊課程、學科基礎模塊課程、專業知識模塊課程和前沿知識模塊課程四大板塊。通識教育模塊主要涉及高等教育人文學科的基礎課程,包括大學英語、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計算機文化基礎、經濟學、管理學、統計學、經濟法、稅法、企業管理等;學科基礎模塊涉及審計學專業的基礎課程,包括會計學基礎、審計學基礎、關系數據庫管理系統、計算機網絡基礎、審計軟件技術基礎、應用分析軟件、高新技術與信息化發展等;專業知識模塊包括財務會計、高級財務會計、高級審計學、獨立審計、內部審計、經濟效益審計、經濟責任審計、審計準則、審計法、審計軟件應用、Excel在審計中的應用、審計信息系統等;前沿知識模塊包括網絡審計、電子商務審計、XBRL和其他前沿知識。通過課程整合,形成系統的審計信息化理論課程體系,緊緊圍繞審計信息化人才培養目標,著力提高學生的人文知識和專業知識水平。

二是要更新課程內容,突出信息化應用能力。在信息化條件下,審計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審計軟件有各種商業化審計軟件和審計署開發的AO審計管理系統,審計內容從財務收支審計向績效審計領域拓展。高校審計信息化教學內容要實現繼承與創新的完美結合,既要滿足當前需求,又要有前瞻性,既要教授當前應用普遍的基于SQL數據庫的審計信息化技術方法,又要傳授如基于“云計算”、航拍技術、數據挖潛技術等先進的審計技術方法,不遺余力地探索基于信息技術的新方法、新思路,做到與時俱進。在教材的選取上要考慮知識的新穎性、創新性,也可以根據本校實際實踐自編特色教材,也可以引進原版外文教材,實行雙語教學。實驗內容要突出應用性,減小驗證性實驗,大力增強來源于業務實際的設計性、綜合性實驗,減少單門課程的實訓和設計,增加課程組模塊的綜合實訓或設計,促使學生將點狀的知識逐漸形成網狀的知識領域或知識模塊,培養學生對對象進行系統分析以及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技能訓練體系 實踐職業技能是把實際操作技能作為一種素質來培養,按適應職業崗位群的職業能力要求來確定的。主要包括知識和技能程度、專精度和熟練程度等幾個方面內容。旨在強化學生對理論知識掌握的深度和熟練運用程度,著力提高審計實踐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

一是實驗。主要在校內實驗室進行,包括學科基礎實驗、專業基礎實驗、專業技能實驗和綜合實驗。學科基礎實驗包括基礎會計實務訓練、財務會計實務訓練、財務軟件應用訓練等,在手工環境和會計軟件環境下對企業會計憑證填制、審核、記賬、報表編制進行訓練,為審計提供審計對象;專業基礎實驗包括獨立審計實務訓練、經濟效益審計實務訓練、內部審計實務訓練,對審計業務的實施與開展設計審計流程,選取合理的審計方法對企業內部控制進行符合性審計和循環經濟業務的實質性審計;專業技能實驗包括審計信息化系統分析與設計實驗、審計軟件的應用訓練,電子商務審計訓練、網絡審計訓練等,利用計算機審計軟件對電子商務環境下和網絡環境下的經濟業務進行審計;綜合實驗以企業一個完整的會計期間正常生產經營發生的業務為實驗資料進行綜合審計業務訓練,以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獨立開展項目審計的能力。

二是實訓。實訓是對學生包括單項能力和綜合技術應用能力進行的訓練,也包括職業崗位實踐訓練,主要在實訓基地進行。通過各種實訓,使學生能夠掌握從事審計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基本技術應用能力,包括審計軟件實際操作能力、審計信息系統維護能力、審計項目處理應變能力,也包括領會指令能力、語言及文字表達能力、應用計算能力和其他相關能力。

學生通過職業技能訓練,加強了實踐技能水平的提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了就業能力和工作能力,有助于實用型技術人才的培養。

(三)經驗培養體系 大學生缺乏實踐經驗是目前高等教育的一塊短板。沒有實踐經驗的大學生在就業時大大降低了競爭能力。如何保證大學生掌握一定的實踐工作經驗,走入社會可以直接上崗,沒有明顯的過渡期,滿足社會對實用型人才的需要,實踐經驗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是素質能力提升。通過參加各種社團活動、兼任學生會工作等增強組織協調能力;通過開展班會、聯歡會、才藝展示等活動增強人際交往能力;舉辦相關講座、開展演講比賽和辯論賽、知識競賽等增強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通過參加競賽、沙盤對抗賽、撰寫調查報告等形式鍛煉項目運營能力。

二是實踐經驗培養。通過社會考察、假期三下鄉等活動,組織學生參觀、考察、實踐,使學生開闊眼界,了解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和需求,提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通過邀請業績突出的校友回校作報告、介紹經驗,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社會需要,汲取校友的成功經驗,明確自己的努力方向。通過產學研結合,校企聯合培養學生的實戰工作經驗。一方面,高校請審計資深技術人員或市場人員來校給學生做報告,面對面與學生交流,讓學生了解在審計項目實施中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法,以提高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帶領學生到企業參加實踐鍛煉,到審計信息化工作做得比較好的大中型企業進行參觀學習和實習,使學生對實體有一個清晰的觀念,提高實戰工作能力。

三、提升教學平臺

傳統的教學平臺是“一支粉筆+一本教材+一本教案”的教學課堂,主要是靠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勾重點、學生做筆記的單向式傳統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模式對一般課程的教學效果影響或許不大,但在審計信息化環境下,教學內容多元化、軟件功能復雜化、審計對象數字化、審計手段靈活化、審計判斷主觀化,僅通過課堂理論講授沒有信息技術的感官刺激,或單純使用多媒體教學軟件演示,會使學生走馬觀花,教學效果無法保證。因此,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構建現代信息網絡輔助教學平臺,加強平臺的網絡課程建設和審計信息化軟件技術的應用,全方位地傳播知識,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動手能力,保證教學效果,將是不可逆轉的趨勢。

(一)建設審計信息化課程的網絡輔助教學平臺 借助IT技術,依托高校校園網絡平臺,采用瀏覽器服務器B/S體系結構,建設審計信息化課程的網絡輔助教學平臺。平善課程教學計劃建設、教學大綱建設、教學課件建設、教學習題建設、課外閱讀資料建設以及審計練習軟件建設和其他輔助學習內容建設。課程網絡輔助教學平臺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與補充,為學生提供一個自主學習、自主練習、自主實驗和交流互動的立體教學系統。

(二)通過信息化網絡輔助教學平臺進行全方位的立體教學 平臺具有全面集成、在線管理的特點。老師隨時在能聯網的地方就可以備課上傳、通過視頻講課、完成教材內容的、布置作業、試卷設置和答疑、公告管理等教學活動。學生也可以隨時在能聯網的地方進行視頻學習、瀏覽課件、整理課堂筆記、輕松復習、進行在線測試、提問交流等學習活動。網上教學過程的這種交互體現在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教師之間,師生之間的交互可以使學生獲得教學指導、疑難解答,教師獲得教學建議等,學生之間的交互可以協作學習,教師之間的交互可以集體備課,進行教學研究。網絡輔助教學系統不受地點、空間、時間的限制,極大地拓展了課堂教學的廣度和深度,從而更好地滿足了老師和學生教與學的需求,實現網絡多媒體環境下學生輕松愉快的協同學習。

四、創新教學方式

高等教育實踐教學體系的社會實踐性決定了社會必然是學校實踐教學的必不可少的場所。因此,建立良好的校企“雙贏”合作機制,實行校企合作辦學是建立高等教育實踐教學體系的重要保障??梢酝ㄟ^學校與企業雙課程模式的建立、聘請企業專業人員上課堂、開放性師資隊伍的建設等方式,將學校的實踐教學與管理納入到整個社會中。

(一)實施學校與企業雙課程模式教學 在教學課程、人才培養方案設置過程中,要對企業進行廣泛的調研,了解當前社會對審計人才的需求和具體要求,邀請來自審計實務工作一線的專業人士參與研討,確定課程設置的社會和行業可行性,確定人才培養的具體目標、規格和社會服務面向,科學制定教學課程。對于實踐性很強的教學課程可以安排在校企合作或實訓基地的企業中教學,由教師和企業專業人員共同教授知識和技能。一方面使學生有一個實體感受,更能有效地接受和掌握所學知識和技能,并與職業資格證書考試相接軌;另一方面使教師在教中學、學中教,加強了教師隊伍的建設。

(二)聘請企業專業人員進課堂 閉門造車終究塑造不出高素質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要聘請審計機關、會計師事務所優秀審計師、注冊會計師,特別是校外實訓基地的優秀專業技能人士為實習指導教師,對業務性、實踐操作性強的審計軟件應用課程和其他實踐課程進行指導。每一學期至少聘請上述人士進行一次課程兼職教學,講經驗、講技能,以此進一步提高教學、實訓效果。

(三)建設開放性師資隊伍 擁有一支高水平的“雙師型”師資隊伍是進行高等教育的根本。要積極合作進行雙師型師資培養工作,有計劃地選派專業課教師到工作崗位進行實踐鍛煉、學習提高。新進教師必須在企業實踐鍛煉半年以上,青年教師每學年的實踐鍛煉應不少于2周。把教師“到企業、下車間”作為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基本途徑,重要的是要形成教師定期進行實踐鍛煉的機制。

審計信息化人才是時下社會急需人才,人才培養是一個緊迫而系統的工程,人才培養方的高校只有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不斷更新完善課程體系及人才培養方案,才能真正培養出高質量的21世紀審計信息化人才。

參考文獻:

[1]劉世林:《論我國審計人才需求和高校審計人才培養模式》,《審計與經濟研究》2006年第5期。

篇(7)

區域經濟學是目前我國經濟學門類中發展最為迅速的新型應用經濟學科之一,由于社會需求巨大,高層次人才的培養任務繁重,教學和研究隊伍正在日益擴大,然而,作為一門相對年輕的應用經濟學分支學科,在各方面還不盡成熟,特別對于其教學的內容及其方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一、區域經濟學教學深化的意義

1、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經濟學素養,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

由于區域經濟學這門學科的“新型性”,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本學科的了解不夠深入。對區域經濟學教學進行改革,通過深化有助于本質上提升本科生對區域經濟學的認識程度,提高研究生的研究深度和能力。

多數學生認為其乏味枯燥,太理論化,并不實用,并未意識到本學科的重要性和實際運用性。通過對區域經濟學的教學深化將會使學生的思想對區域經濟學有一個全新層次的認識并達到一定深度,從而激發學生在本學科上的興趣,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地去學習探究本學科知識,教學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讓學生了解到區域經濟學真正的內在意義,并理論聯系實際,走出校門能真正解決區域經濟學的實際問題。區域經濟學教學深化最終對學生的經濟學素養和職業規劃有著重要的影響力。

區域經濟學教學深化改革,讓學生特別是研究生更多意識到我國區域現狀,從理論的課內知識來了解我國各省的非平衡發展現狀,根據這種實際現狀,來分析并提出解決方案,能夠真正正確地深刻分析我國區域經濟的內在本質,最終能將區域經濟學知識有效的運用到我國的區域經濟建設中來。

2、有助于提高教師素質,提升教學質量

通過區域經濟學教學深化培養具有扎實的經濟學基礎理論和較系統的區域經濟學教師,提高教師的專業知識并能理論聯系實際,具有運用區域經濟理論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決區域經濟學問題的能力,能在科學研究和教學工作過程中更好完成任務。

通過區域經濟學的教學深化,使高校的教學質量實現一次新的飛躍。使教學實踐中的如師生關系不平等、滿堂講或當講不講、重形式輕實效、方法單一、形式呆板等諸多問題得到解決。也會使得高校的區域經濟學教學質量從不太成熟到成熟階段有一個大的邁步,使整體教學質量有所提升。

三、區域經濟學教學存在的問題

1、教學內容的多重性、復雜性導致學生理解和掌握不易

區域經濟學教學與其他經濟學科的顯著不同點是區域經濟學教學內容差異很大,區域經濟學課程體系遠遠沒有和國際接軌,高校處于自我發展階段。這一特點突出的表現在區域經濟學的教材建設和教學內容上,每套教材都有自己的體系,每個體系又表現為不同的教學內容,這樣的后果導致了老師和學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不統一,影響區域經濟學教學水平的提升。

區域經濟學教學內容中包括了大量難以記憶和理解的名詞概念、復雜的區域結構和相互交織在一起的聯系過程及其區域政策等等。在教學重點和難點上對于課時的分配也因學生的差異難于統一,對于這些教學內容,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普遍感到無從入手,難以消化。

2、區域經濟學教學方式陳舊

盡管很多高校已經建立起了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體系,但并未完全運用于區域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無法在必要的時候展示教學課件,無法用影像來形象地解釋具體問題,使得區域經濟學的問題變得抽象化和復雜化,學生往往無法明白。區域經濟存在著“新行性”,沒有先進的技術來展示模型,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降低?,F在大多數老師還采用傳統的板書方式授課,這樣不僅浪費課堂時間,而且教學效果不佳。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由于上述硬件設施的限制,老師也只能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僅僅是“老師教,學生聽”的模式,傳統模式下,作為認知主體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自始至終處于被動狀態,其主動性、積極性難以發揮。既不能保證教學的質量與效率,又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3、區域經濟學教學師資力量不強

師資問題是決定教學環節的一個關鍵因素,目前師資的問題主要有:教師數量少,教師結構不合理,教師教學能力不高等。

高校教授區域經濟學課程的教師一般數量都較少,教師代課任務較重。教師年齡結構不合理,主要表現為青年教師所占比例少。部分教師教學能力不高,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師資方面還存在教師缺乏對區域經濟的深入了解,教師很少有機會和國外先進的區域經濟學專家進行學術交流,而且高校本身在這方面為教師創造的機會很少,結果導致師資與國際接軌方面難以滿足培養國際性的高等專門人才的需要。

4、區域經濟學實踐教學欠缺

受傳統思想影響,區域經濟學也存在重理論、輕實踐,不重視實踐教學的弊端。區域經濟學屬于應用經濟學,大多發達國家不但在本科教育階段有充分的實踐教學環節,而且在這之后還必須接受幾乎全部為實踐技能訓練的繼續教育。但是區域經濟學課程沒有實踐教學課時分配,只是理論授課的現象普遍存在。

校內外實習基地沒有充分發揮作用。校內實訓基地由于大都在籌建過程中,影響了實踐教學和人才培養,成為實踐教學中的一個突出問題。校外實習基地當今由于受到市場經濟的影響,廠家怕干擾生產秩序,影響經濟收益,不愿甚至拒絕接待學生實習,致使校外實習只能走馬觀花,學生得不到相應的專業技能訓練。

畢業生的畢業論文寫作,也沒有和教學緊密聯系起來,不僅區域經濟學這一學科如此,畢業生的實習顯得太倉促,太草率,有些“形式化”的感覺。而且畢業前的實習也沒有受到廣大師生的重視,最終導致實習并不能體現出它本來的意義。畢業生論文針對實踐問題的聯系與深入探討方面還很欠缺。

四、區域經濟學教學深化的對策建議

1、注重結合教學內容的基礎性和多重性,通過案例突破重點和難點

構建以經濟學為基礎的合適的區域經濟學教學體系。區域經濟學本質上屬于經濟學范疇的區域經濟學。大力引進國外先進的理論、研究方法和優秀教材,盡可能統一區域經濟學教材,但教學內容的改革絕對不僅是教材編寫的技術性問題,它必然要涉及到教育思想與觀念的轉變和革新。

按實際需要確定教學內容與方法,根據社會用人單位的實際需要設置專業課程內容體系。在教學大綱設計和教材編寫工作中,緊密聯系社會經濟生活,以適用、實用為基本原則,注意向學生傳授先進實用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實行理論知識學習和實踐技能培訓相結合,形成具有特色的專業教學內容體系。

針對重點和難點增加案例教學,在課程體系深化改革中,可以發揮教師和學生兩方面的教學積極性。教師是教學中“教”的主角,學生是“學”的主角。如何使雙方都能夠有效進入教學角色,是在課堂教學中始終致力研究和解決的問題,也是教學內容和方法改革的突破口。通過增加案例教學部分,引導學生完成教學角色轉變,提高學習積極性,完成學習任務,實現學習目標。

2、積極完善硬件設施,改變教學方法

大力加強現代化多媒體教學設施的構建完善,以確保能為教師教學提供足夠的硬件設施,為教學提供必要的基礎前提,以有效的改進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量。

教師應該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應用現代化教學方式對教師的教學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要做自己的電子課件,為學生提供更多傳統教學方式無法提供的影像資料,有效地利用電子授課設施,提高學生對區域經濟學的興趣,改變學生對區域經濟學的傳統看法,讓學生能夠主動去學習,熟練掌握有關區域經濟學的知識,以達到教學目的。

最后,還應多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環節。在課堂上師生之間進行話題,案例等的交流,交換意見。教師多鼓勵學生進行小組討論。還有在課后,教師分配給學生課后任務,這樣學生在課后也有時間去了解一些其他更多關于區域經濟學的知識,也有利于拓寬知識面。

3、形成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

增加區域經濟學教學師資力量,集中力量重點解決骨干教師的素質提高問題,使他們作為未來的專業課程教育常設穩定的中堅力量,確保區域經濟教學的穩定發展和質量提高。

盡力積極擴大國際與國內校外學術交流與合作,鼓勵教師積極參加國內學術交流與合作,開設國內外知名學者專家的專題講座,提高教師素質。要求教師盡量提高在課堂上的教學效果,運用多媒體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求教師提供給學生非課本的知識,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對區域經濟學有更加深入地了解。努力培養出一支動態、穩定的高學歷的教師隊伍。

4、全面開展實踐教學活動

首先,對學校的實驗室,圖書館要全面開放,實現資源共享,提高實驗室的使用率。要根據進步的需要,注重更新實驗教學內容,提倡實驗教學與科研課題相結合,創造條件使學生較早地參與研究和創新活動。在進行項目研究的時候,除研究生積極吸納外,本科生中的優秀者也應該參與進來。一是可以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對本學科有更深入的認識;二是可以集思廣益,獲得更多的建設性想法,對區域經濟的發展項目起到促進作用。

其次,高度重視畢業生的實習。在畢業生之前盡量找到對應的實習單位讓學生有時間實習,建立和完善校內外實習基地,高度重視畢業生實習,提高畢業設計、畢業論文的質量。

與此同時,號召學生應積極參加學院組織的國內學術會議和各種形式的學術交流活動,使區域經濟學的理論學習能真正深入落實到實踐當中去,為國家經濟建設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 蹤家峰:中國區域經濟學教學的現狀、問題與改革方向[J].經濟研究導刊,2008(5).

[2] 毛久措:管理學課程本科階段雙語教學的實踐與探討[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8(4).

[3] 徐年富:專業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合一的探索[J].消費導刊,2008(7).

篇(8)

聽故事,是每個孩子最喜歡的事情。數學家,在孩子的心目中是神圣的。因此,數學課上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給孩子講一些數學家的故事,讓他們了解數學家成長的足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發現數學的魅力,吸取知識的原汁,學會解決一些簡單的數學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民族自豪感,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素養。“數學家的故事”在數學課上產生的作用是巨大的。在人類漫長的數學探索中,涌現出了許多著名的數學家,將他們身上發生的趣聞軼事介紹給學生,可以有效拉近學生與數學家之間的心理距離,感受數學與人類密不可分的關系。體會數學應用的廣泛性,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教學《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時,我給孩子們講述了德國數學王子高斯的故事:小高斯在10歲時,小學老師出了一道算術難題:“計算1+2+3…+100=?”。這可難為初學算術的學生,但是高斯卻在幾分鐘后將答案解了出來,他利用算術級數(等差級數)的對稱性,然后就像求得一般算術級數和的過程一樣,把數目一對對的湊在一起:1+100,2+99,3+98,……49+52,50+51而這樣的組合有50組,所以答案很快的就可以求出是:101×50=5050;在教學《圓的周長》時,給孩子們講述了述我國古代數學家祖沖之的故事:約1500年前,中國有一位偉大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祖沖之。他計算出圓周率應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的值精確到7位小數的人。他的這項偉大成就比外國數學家得出這樣精確數值的時間,至少要早一千年;在教學《質數和合數》時,給孩子們講述了我國現代偉大的數學家陳景潤與“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從這些古今中外數學家的故事中,學生就會自然而然的感悟到:只要去努力,去堅持,沒有什么困難是不可克服的。通過聽故事,學生也感受到數學帶來的樂趣,這樣就一定能學好數學。

二、近生活,激興趣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注重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也是國際數學教育改革的內容之一,面對這一要求,作為數學教師,就必須考慮充分利用生活素材。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盡可能地創設一些生動、鮮活的生活情景,從學生平時感覺到的事物入手,把生活中的數學原型展現在課堂中,使學生眼中的數學不再是簡單的數學,而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知識,在培養學生數學能力的同時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其次要引導學生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在教學實踐活動《故事中的數學問題》時,我先讓學生自由結合成學習小組,課外去收集一些隱含數學問題的小故事,對其中感興趣的數學問題進行研究。然后在課堂上匯報探究結果,學生在探究迪多公主圈地這一問題時,并沒有局限只是找到“周長相等時,圓的面積最大”這一結論。而是經過觀察、實踐、計算,最終發現迪多公主有效利用地形條件圈出半圓形土地的面積才是最大的。顯然,這些活動的意義已經遠遠超過了原先預計的結果。每當活動結束時,學生們的臉上都會洋溢著成功的喜悅,感覺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學到的數學知識也是有用的。同時也感受到學數學帶給他們的樂趣!

三、感受美,激興趣

“數學美”是數學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數學中的美大致可以分為:簡潔美、對稱美等。完善的數學教育需要向學生滲透數學美,讓學生感受數學的美。我國著名的數學家徐利治先生明確指出:“數學是人類文明的結晶,數學的結構,圖形,布局和形式無不體現出數學中美的因素”。小學數學教材中到處可以挖掘出數學美,這些美的滲透,能有效的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篇(9)

當今世界正在以極快的速度運轉,如何在社會的洪流中生存下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大學的專業教育帶給學生更多的專業技能,教會了學生如何運用自己的雙手生存下來。但是僅僅擁有良好的專業素質是不夠的,身體素質對學生的成長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云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學生身體素質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如何去解決這些問題,關乎到學院每名學生的未來。

1云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學生身體素質變化分析

1.1云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學生身體素質調查報告為了更好地了解云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學生身體素質情況,我們在學校體育部隨機抽查了大一、大二、大三學生的國家體質健康標準測試數據。每個年級抽查300名學生,一共900名學生。通過對云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學生的身體素質情況進行綜合統計,得到的數據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云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在大學期間身體素質的得分起伏較大。大一時,云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學生的得分最低,大二時得分達到最高,大三時得分位于大一和大二之間。雖然大二時身體素質平均得分最高,但是標準差也達到了最大值,為14.4;大二和大三身體素質平均得分不高,但是標準差也相對不高。綜合云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學生的身體素質情況,我們又對大一、大二、大三學生分別進行了顯著性差異分析。根據數據顯示,大二和大三時的顯著性差異分析P=0.150,說明兩者之間沒有顯著性差異;而大一和大三的顯著性差異分析P=0.033,兩者之間有一定的顯著性差異;但是大一和大二的顯著性差異分析為P=0.005,這說明兩者之間的顯著性差異非常明顯。1.2云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學生身體素質研究結果1.2.1大一時身體素質較差高中時學習負擔重,面臨著高考的壓力,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時間和精力都有限,在身體鍛煉方面嚴重缺乏,這是剛進入學校時學生的一般狀態。而大一新生剛剛進入一個新的校園,還未能適應新的校園環境。但是隨著對新校園的了解,學校學習的舒適狀態會讓大一新生更多地參加運動。1.2.2大二時身體素質有很大提升,但學生之間差異較大大學期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加自己喜愛的體育活動,也有更多空閑時間去進行體育鍛煉,加上沒有了新生的陌生感、也沒有大三學生的就業壓力,他們的體育活動會不斷增多。同時,不同于中學時代,大學里有很多社團可以參加,高職學生通過參加社團舉辦的各式各樣的活動,在活動過程中也加強了體育鍛煉,提高了個人的身體素質。但是進入大二,不同學生選擇了不同的道路,有的可能是每天在球場打球健身;有的可能只是偶爾散散步;更有的可能是整天呆在寢室,生活以打游戲為主,吃飯以泡面為主。這種不同的興趣愛好導致了大二時期學生的身體素質差距較大。1.2.3大三時身體素質總體下降一方面,進入大三階段,學校的體育課已經不再繼續,學生的體育活動主要依靠個人興趣和自身的努力。而大三學生必須要花相當一部分時間用來完成畢業論文,根本無暇顧及自身的體育鍛煉;另一方面,進入大三,也就意味著面臨畢業,除了畢業論文,更重要的是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他們必須將大量的時間都花在填寫簡歷表、投遞簡歷表、尋找對口企業上,自我鍛煉的時間只可能越來越少,鍛煉的積極性也在不斷降低。1.2.4當前學校的體育設施建設還不夠完善經過問卷調查,云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對籃球、足球、排球、游泳、武術、羽毛球等運動都表現出或多或少的愛好。但是在目前條件下,除了學校的籃球場、足球場和田徑場地外,其他體育設施建設都表現出極其不完善。學校的體育設場地過小、設備數量少、種類單一,業余時間及周末不對學生開放,這些因素極大地限制甚至阻礙了學生的體育鍛煉。

2提高云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學生身體素質的重要意義

2.1國家民族的要求提高云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學生身體素質,不僅是國家的要求,更是民族的要求。教育部于2014年7月18日印發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中對高職學生的身體素質提出了硬性標準。如果在各項測試中未能及格的,不予參加評優、評獎和畢業,除因病或殘疾外。學生是民族的未來,是民族發展過程中的強大力量,身體素質不強甚至太差,民族又怎么能發展起來呢?提高大學生的身體素質、鍛煉大學生的強健體魄,能為國家提供源源不斷的優秀人才,對振興中華意義重大。2.2社會的要求21世紀,社會上需求的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社會節奏和壓力日益加大,對即將步入大學的學生要求特別嚴厲。沒有良好的身體素質,肯定難以承受社會和家庭的雙重壓力,最后只能被社會淘汰。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大學生除了學習必要的專業知識以外,更重要的是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在市場經濟的競爭中找到自己的奮斗目標并堅持下去,最終在社會上生存下來。2.3學校的要求現代教育不是需要一群死讀書、讀死書的“呆子”,而是追求全方位發展的優秀學生。高職不再是枯燥無味的中學,它有各式各樣社團組織、學生會、班級群體、個人群體,還有各種各樣的校園活動、團體競賽,更重要的,它不再是以“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作為奮斗目標,高職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是讓學生在激烈地市場競爭面前找到自己的出路。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市場,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能有效增加就業率、提高學校的知名度。2.4個人發展的要求提高大學生的身體素質,不僅是國家、民族、社會和學校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個人發展的要求。身體素質是一個人體質強弱的外在表現。身體素質差,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就差,對疾病的抵抗能力也會變差。而提高身體素質,能有效改善體溫調節機能,從而提高人體對自然環境的適應力。同時,長期的鍛煉也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加強新陳代謝,提高造血能力,進而提高了身體對病毒、病菌的抵抗力和免疫力,能有效地幫助身體抵抗各種疾病。除此之外,長期進行身體鍛煉還能夠提高個人的應變能力和緊急事件處理能力,幫助我們在遭遇危險或者遇到困難時及時解決問題。因此,提高身體素質,是大學生當前發展個人的必經之路。

3提高云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學生身體素質的對策

3.1加強體育設施建設不同的人對體育運動的興趣不同,要求也不一樣,很多學生在準備進行體育鍛煉時,都因為沒有合適的運動場地或好的運動器材而放棄體育鍛煉。國家應給予學校大量的資金和政策支持,方便學校根據學生的基本需求,修建一批符合學生要求的基礎運動設施,相對應修建室內綜合館并增設運動器材,針對廣大在校學生免費或者是低價開放,讓學生們在想要運動的時候能找到符合自己興趣愛好的運動項目,讓學生在運動過程中自覺養成熱愛運動的良好習慣。3.2舉辦趣味性體育活動隨著近年來國家對體育運動的關注,高職學校對體育活動也開始重視起來。雖然通過學校組織的活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都會有所提高,但是傳統教育對高職體育活動的舉辦有一定的阻礙作用。因此,舉辦體育活動,重要的不是舉辦何種體育活動,重要的是用何種方法舉辦。當前條件下,一定要針對學生的興趣愛好,對癥下藥,通過舉辦一些趣味性強的體育活動來吸引學生的注意,提高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學??梢赃m時舉辦一些類似“趣味運動會”“男生、女生大PK”之類的趣味性強的體育活動。一方面,這種活動趣味性強,學生在參加時容易被活動吸引,真正做到參與其中;另一方面,這種活動重在游戲本身,對名次的追求顯得不會特別重要,娛樂性極強,學生在參與時沒有心理負擔。通過舉辦各式各樣活潑有趣的體育活動,一定能吸引云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學生積極前來參加,真正幫助學生做到走下網絡、走出宿舍、走向體育、走向健康人生。3.3加強宣傳、改善生活習慣云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應加強身體素質方面的宣傳,通過拍攝一些微型宣傳片和公益廣告,鼓勵學生進行健身運動,讓學生從現在做起,改善生活習慣,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參加體育鍛煉。同時,要積極發揚健康的宿舍文化,改變當前游戲為主的宿舍氛圍,讓學生走出宿舍,走向操場,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3.4個人積極參與健身鍛煉提高大學生身體素質,本身就是學生個人的責任和義務,關鍵之處并不在學校。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學生要加強體育鍛煉意識,積極參與健身鍛煉。俗話說“一日之計在于晨”,晨練活動不僅能有效鍛煉身體,更能夠全面提升個人身體素質。學生在早晨要養成早起的習慣,積極參加晨練活動、科學進行晨練活動,在晨練活動中提高身體素質。除此之外,學生還要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體育活動,并提高自己的競爭意識,在活動中不斷提升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為以后的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4結語

云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當前學生的身體素質仍然不高,學生的體育鍛煉依然存在一定的問題。為了滿足國家、民族、社會、學校及個人發展的需求,學校要加強體育設施建設、多舉辦趣味性體育活動、加強宣傳,改善學生的個人生活習慣,學生個人要積極參與健身鍛煉活動,走出寢室、走向體育、走向健康人生。

參考文獻:

[1]王記生.河南高職學生大學期間身體素質變化分析與對策研究[J].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25(4):100-101.

篇(10)

中圖分類號:G718.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26-0100-0101

中職計算機研究性學習是指計算機專業教師運用富有價值和現實意義的實踐課題,引導學生運用所掌握的綜合知識解決課題中所遇到的實際問題,促進學生能夠全面認識和理解客觀的事物規律,科學全面地掌握計算機基礎知識。以自由探索和創造為主體的研究性學習,可以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反思并解決實施中出現的新問題,最終達到知識的融會貫通。下面,就研究性學習在中職計算機教學中的實踐進行探討。

一、了解研究性學習內涵,奠定開展可行性

研究性學習是指以引導教學為手段,培養學生在學習活動中主動探索、發現并解決問題的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相較于傳統學習方法,研究性學習更加重視學習內容的實踐性、學習方法的研究性及認知過程的完整性。研究性學習不僅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促進學生對學習技能的掌握,更能幫助學生克服畏難情緒,這對學生整體學習素質的提升大有裨益。隨著社會的發展,中職教學的教學地位已然發生改變,用人單位對中職學生的需求也在悄然轉變,使得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擔負起了更多社會責任,為研究性學習在中職學校的開展提供了有利條件:首先,相對普通教育而言,中職教育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密切,教學方法比較靈活,能讓學生產生學習技能上的認同感,這正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有力條件。其次,中職學校的課程結構分為文化課、專業課、通用技能課、綜合活動課四大板塊,學生可以根據自身需要靈活選擇課程,這為開展研究性學習提供了課程基礎。再次,中職學校創業訓練、實習活動、調查實踐等教學活動能讓學生在積極實踐技能的同時,更加快捷和迅速地獲取知識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并加以解決,這為研究性學習提供了必要的契機。最后,大部分中職學校的學生沒有升學壓力,他們不會像普通高中生那樣付出學習的精力,開展研究性學習不僅能為學生拓寬學習渠道,也能避免學習流于形式。因此,在中職學校計算機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具有可行性、必要性,以此為切入點,正是實現中職計算機教學革新的有效途徑。

二、適應教學實際需要,實現教育目標融合性

1. 轉變傳統學習觀念,設置教學目標,激發學生學習計算機的興趣

中職學生大多缺乏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開展研究性學習,首先要讓學生轉變學習觀念,提高學生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為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奠定必要的精神基礎。開展研究性學習前,教師首先應對學生進行動員,讓學生認識到學習的最終目的是什么,明確此次研究性學習的目標,從而激起學生主動學習、探索的積極性和創新意識。中職學生正處于培養想象力、創造力的最佳時期,設置與學生生活相契合的研究性課題,不僅有利于幫助學生體會學習計算機的作用和價值,感受到自己所學內容在當前工作、生活中的重要性,也能激起學生對計算機知識的探索興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計算機的無窮魅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2. 針對具體學情,保證課題難度適中,增強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在確定研究課題時,教師可以交給學生自己確定,也可以由教師指定。但無論哪一種方式,教師都應立足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以教材內容為基礎進行適度延伸,確保研究課題的難度適中。對于不同能力的學生,教師在確定課題時也可適當有所區別,比如對于藝術修養較高的學生,可為他們選擇一些動畫設計或網頁制作等研究性課題,以提升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教材的研究性學習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種思路或理論上的,要真正做好研究性學習,教師還應結合學生所學專業的特點確定課題,并將課題放入生活及企業生產經營等大環境下,讓生產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來激發學生對計算機的探究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3. 以課堂小組為單位,發揮引導作用,提高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

培養學生交流合作能力是當今社會的發展所需,更是學生適應社會所應具備的素質之一。開展計算機研究性學習能夠為學生創造更多交流合作的空間和機會,學生在實踐中學習,不僅可以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能引導學生學會交流、學會合作、學會學習。在課題確定之后,教師可以課題小組為學習單位,在明確所選課題的預期目標和成果基礎上,讓學生在組內相互協作,共同制定明確的實施方案。在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定期召開課題進展報告會了解每個學習小組的課題進展情況及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及時發現、糾正學習小組在探究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和偏差。

三、結束語

研究性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教師應順應時代要求,以生為本,重視教師的積極引導作用,把學生的學習興趣、創新能力的培養作為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切入點,重視學生自主發現、自主探索意識的培養,不斷深化中職計算機教學改革,促進學生成長成才。

上一篇: 小學語文教師觀課報告 下一篇: 林地調查報告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性色AⅤ一区二区三区天美传媒 | 日本在线精品视频观看 |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乱码在线 | 五月丁香婷婷天堂 | 亚洲日韩久久久精品2021 |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有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