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匯總十篇

時間:2022-04-03 15:02:0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語文課程與教學論

篇(1)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11-0013-02

語文課程教學論》是高等師范院校中文專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程,也是中文師范生區別于非師范學生最重要的一門課程,它擔負著培養未來中小學語文師資的重任。其課程建設如何,教學效果如何,將直接影響師范生畢業后承擔中小學語文教育教學工作的能力和質量。特別是課程改革以來,語文教學的理念和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語文教學的形勢更為復雜,無疑給《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的教學帶來了新的挑戰。新課改以來,各師范院校一直努力進行《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的教學改革和創新,取得了顯著的效果。然而,問題依然比較突出。教學效果不理想,學生的素養和能力不能很好地滿足語文教學實際的需要。究其原因,本文認為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第一,課程內容的設置以學科為本位,沒能很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利于學生發展;第二,教學方式重理論講授輕學生實踐,不利于學生教學能力的訓練與提高;第三,課程實施過于封閉,脫離中學語文教學實際。

針對以上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存在的問題,本文提出以下解決方案。

一、課程建設方面,以學生發展為本,重構教學內容,調整教學順序。

《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教科書的編寫,完全按照知識本身的邏輯順序進行排列,一般分為“課程論”和“教學論”兩大部分,“課程論”部分大致分為“語文課程的性質”、“語文課程的目標”、“語文教材”、“語文課程的評價”等幾部分;“教學論”部分大致分為“閱讀教學”、“作文教學”、“口語交際教學”等幾部分。體現的是學科本位、知識本位思想。知識本位注意學科知識內部的整體性和邏輯性,優點是知識量豐富,自身知識體系較完備,利于學生系統接受知識。但缺點是忽視學生的經驗、接受能力和興趣,沒有從學生出發去整合知識,從而也就不利于學生發展。基于此考慮,我們對教學內容做了以下調整。

第一,從學生發展需要的角度重構教學內容、重新安排教學順序。如講“教學論”中的閱讀教學時,通常按照教科書的內容和順序,應先后講閱讀教學的理念、閱讀教學的過程和原則、閱讀教學的模式、各類文體的閱讀教學。但從實際教學效果看,理論講了一大堆,當安排學生編寫教案準備講課時,學生往往一頭霧水、不知所措,似乎講了白講,沒有產生應有的教學效果。于是,我們就從學生接受的角度、根據學生發展的需要,重新安排了教學內容和順序。閱讀教學部分先后安排了“如何進行教學設計” 、“如何說課”、“如何講課”、“如何觀課評課”等幾個模塊。每一個模塊中又安排了幾個小模塊,比如“如何進行教學設計”模塊,具體包含“如何確定和表述教學目標”、“如何選擇教學方法”、“如何設計導入語”、“如何安排教學環節”等。相關的教學理論一定是在學生需要時插入講解,比如學生學習教學設計時要考慮選擇教學方法,此時插入以下理論:“教學方法通常有哪些”、“每種方法的優點缺點”、“選擇教學方法的原則和注意事項”等,根據學生需要相機講解理論比按照知識本身的邏輯順序講解理論效果要好得多。再如講“如何安排教學環節”模塊時,就把“閱讀教學的過程和原則”、“閱讀教學的模式”理論插入進行相機講解。總之,閱讀教學的所有理論知識均可通過這幾個模塊整合起來。

第二,在具體進行每個模塊教學時,變先理論后實踐的教學思路為先實踐后理論。《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通常一般先講理論,然后讓學生去實踐。但事實證明,由于學生沒有實踐經歷和教學經驗,講理論時學生很難產生學習興趣,也往往感覺難以理解,而且等到學生實踐時理論也忘得差不多了,起不到應有的指導作用。于是我們改變了以前的思路,變為先實踐后理論。比如,過去教學生學習教學設計時,一般先講教學設計的有關理論,再讓學生去練習教學設計、編寫教案。先實踐后理論的思路是,先讓學生用已有的知識儲備去備課,在備課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如怎樣確定教學目標?怎樣選擇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依據什么確定教學流程?怎樣導入新課?怎樣提問?等等,當學生在備課經歷的基礎上產生問題時,老師再進行理論講授,學生的聽課效果要好得多。而且學生自己備課時運用的往往是在中小學老師那里學來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這些理念和方式一般比較陳舊,當前教師的講授會帶來鮮明的對比,學生會對新課程的執教理念領悟得較快,老師講完了再讓學生回去修改它們的教學設計,效果明顯。

二、教學方式方面,壓縮理論講授,加重實踐的比重和力度。

目前,高校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的教學普遍重理論輕實踐,結果是學生不熟悉語文教學現狀,不能正確理解和貫徹語文教學理念,教學組織能力差,教學技能運用生疏。總之,適應教學慢,應聘教師編制考試錄取率低。針對重理論輕實踐的狀況,我們做了以下兩點嘗試和改革。

第一,過去高校一般的做法是講一個學期的理論,下學期到中學實習前才集中校內試講幾周,實踐時間短,學生下去實習時表現得很不成熟,難以應對語文教學。對此我們做了以下調整。一個學期的課,先用三分之一的課時教授“課程論”,在進入“教學論”講授時就開始一直伴隨學生的實踐活動。按照“實踐—理論—實踐”的模式,即每個教學技能的習得都是先讓學生去試做,然后老師在學生實踐的基礎上講授相關理論,學生根據老師的講解再去修正、去練習。然后老師再指導,學生再糾正,這樣一條主線一直貫穿學習的始終。此外,實習前幾周,再集中進行綜合實踐,主要是練習講課,包括各種文體的處理思路、各種教學技能的綜合運用。不合乎要求的學生會再進行指導、練習,直到每位同學都達到基本要求。

第二,根據《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課程的特點,我們嘗試引入了案例教學法。《語文課程與教學論》這門課究其實質而言是一門技能課,技能的培養需要熟練的反復實踐,更需要正確的模仿。而要想正確的模仿,必須引進大量的案例。從一個個案例中,學生不僅得到啟發,而且還開闊了視野、熟悉了語文教學的實際。此外,案例教學法講究的是學生通過案例的現象發現問題的本質,其過程是學生探究事物規律的過程。學生通過案例教學得到的知識是內化了的知識。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教學中所出現的兩難問題,掌握對教學進行分析和反思的方式。大大縮短了教學情境與實際生活情境的差距。

三、課程實施方面,走出校門,加強與中學實際教學的聯系。

作為師范生的專業必修課,《語文課程與教學論》這門課如果不走出課堂,不面向中學,不到中學中去,是沒有生機和活力的,培養的學生也不會滿足中學教學的需要的。因此,學校要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學生深人中學課堂,進行調查、觀摩和學習,感受和體會中學語文課堂的真實氛圍。具體我們有以下舉措。

第一,教育見習。教育見習,可以使學生與中學語文教學有零距離的接觸。通過了解教學實際,加深對教育教學理論的理解,了解中學生學習現狀及興趣愛好等,培養教育責任感。通過觀摩教學,熟悉教學流程,把握教學方向,提高教學技能。

篇(2)

其實,關于語文課程與教學特點的表述,主要是通過語文課程與自然類課程、理論性課程比較后提出的,并從語文課程的特點、學生認識的特點、語文學習的特點以及語言文字的特點揭示語文課程與教學的基本特點。

1.語文課程的人文性。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影響是深遠的,應該注重語文課程的價值取向,充分發揮語文課程對學生的人文感染作用。語言不僅有其“語形”,而且還有“語意”。“言”源于“意”,取決于“意”,只有感受了“意”,才能理解“言”,才使“語形”和“語意”統一起來。

2.學生認識的多元性。由于學生的知識基礎、生活經歷、情感體驗、思維水平、認識風格等之間存在差異,他們對語文課程、語文教學內容、語文教學方法以及語文教學評價等的反應必然是獨特而有差異的。語文教學要尊重學生在認識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積極倡導語文教學的多元化。

3.語文學習的實踐性。語文是一種工具,而掌握任何工具的基本途徑是實踐。語文課堂應該是學生語文“踐行”的海洋。語文學習的實踐活動是開放而豐富的,主要有三種類型:語文課堂上的“聽、說、讀、寫”實踐活動,語文課堂內的其他實踐活動,課外實踐活動。其中第一種“言語”實踐活動是最本質的。

4.語言文字的獨特性。漢語言文字以形表義,音、形、義結合,有以下特點:(1)漢字的字音有400多個音節,如果采用“同音歸類”的方法,就能簡化識字過程;(2)漢字的字形千變萬化,如果采用“據形明義”的方法,可以提高識字效率;(3)漢字的詞義復雜,有同義詞、多義詞、反義詞之分,如果采用“依文解字”就能快速而正確地理解字義;(4)漢語言文字還具有形象性、意會性、信息冗余性等特點,因而語文教學不僅要進行理性分析,也要重視整體感悟。

《語文課程標準》首次從“素養”這一角度對語文課程和語文教學進行新的規定,“語文素養”一詞前后在“課標”中出現了十多次,在中國語文教學發展史上,首次把語文課程和語文教學確定為是“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它不是一種純粹的知識或能力,而是一種綜合性的涵養,是個體發展不可缺少的基本修養之一。筆者認為,語文素養的基本內容包括以下基本點。

(1)熱愛祖國語文。這是愛國主義情感在語文課程與教學上的具體體現。熱愛祖國語文包括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祖國的語言文化。

(2)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的正確態度。主要包括:尊重祖國語文的態度;關心當代文化,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營養的態度;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態度;主動學習語文的態度;敢于對自己的言行負責的態度等。

(3)豐富的語文知識。對語文知識的規定主要是:在對優秀詩文背誦推薦篇目的建議中規定,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應背誦240篇詩文;在對課外讀物的建議中規定,九年義務教育階段課外閱讀量達到400萬字以上;在語法修辭知識要點中指出,學生應掌握詞的基本分類、短語的結構、單句的成分、復句(限于二重復句)的類型以及常見的修辭格等。還要求把社會常識、科普常識作為教學內容安排在各年級的課程、教材之中。

(4)發展語文能力。包括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并促使這些能力適應學生實際生活的需要。

(5)培養語感。語感指的是對語言文學敏銳的領悟和品味能力,主要包括形象感、意蘊感、情趣感。語感強調個人經驗、個人感悟和個人的語言修養。

(6)提升思維水平。語文課程以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為重點,讓學生初步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

篇(3)

關鍵詞:語文課程;教學論;性質;特征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13-0165-02

一、引言

語文課程的學習一直都是中國教育的重中之重,語文課程的學習不僅能夠讓學生掌握一門說話的藝術,而且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學會歷史、人文知識,因此語文課程的教學工作是一門意義重大的教學活動。但是在具體的語文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也會因為有很多教學工作者對于語文課程教學存在一定的誤解或者是認識不足的現象,導致了他們在教學中會陷入困境。因此,準確把握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的性質和特點是極為重要的。

二、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的性質

在學術界,現在有關于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的學科性質特征,目前并沒有得到一致的認可,是一種理論學科?還是一種應用學科?還是一種較為綜合性的學科?既有應用性,又有理論性。這一直都是很多專家一直在探討的問題。陳玉秋先生在他主編的《語文課程與教學論》一書中,提出了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的性質是一門應用理論學科。在他的觀點中,語文課程的教學主要目的在于讓學生學會如何去使用語文這門學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語文學科的魅力。這樣的觀點主要是來源于兩個方面。首先第一個方面,語文是一種來源于生活的實踐活動,每個人在實際的生活溝通和交流的過程中,都是要依靠語文知識來解決的。針對這個觀點,西北師范大學靳健教授所指出的――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是中文專業同課程和教學論專業之間不斷互相補充而促成的一種新的專業,是一種較為獨立的現代性學科。是以語文教育的事實和過程為依據,以學生的知識與能力、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變化和語文教師的教學方式與專業發展的變化為主要研究對象,發現語文教學的基本規律,提升語文教學的理論價值,建構和完善適合于學生全面發展的語文課程標準,建構和完善適合于語文教師專業發展的校本教研機制,建構和完善能夠促進學校特色文化發展的課程領導制度的一門應用理論學科。這是目前在學術界本大多數人肯定的一種觀點,對于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的性質做出了較為全面和深刻的解釋。

三、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的特征

根據前文所指出的,如果按照現在學術界大多數人的認可和支持程度上來看的話,靳健教授所說的就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的特征應該可以被分成兩個方面。

(一)理論

1.理論指導。在現代教學理念中,教學中的核心主體是學生,其主要目的是在于通過語文教學中知識和理念上的傳達,給學生樹立一種正確的觀念的引導是有很大的作用的。

2.主要學習內容。語文課程的學習主要包括文學、語言學以及文藝學、哲學、美學等方面知識的學習,因此從教學內容的延伸上來說,課程的內容和編排的方式也應該是各種各樣的,不可能是一本教材中出現的內容都是差不多的,應該在教材內容的設置上體現出百花齊放的特征。

3.多向維度學習。在語文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并不是一直都是用一種思維去進行思考的,其中至少包含了三個不同的思維層次:首先是理解思維,也就是在接受語文教學的時候能夠調動自己的感官和思維去進行知識的理解,這是其一。第二是認識思維,認識思維值得就是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要學會用自己的思維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要能夠讓學會體會到在了解一個信息之后,如何進行下一個層次的思考。第三個思維過程就是反思,也就是對于語文課程的學習進行一個自我評估,找到自己的不足之處,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和其他的能力。

4.改變學習氛圍。學習氛圍的好壞直接對語文課程教學的效果的好壞起到了重要的影響作用,因此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要積極的營造一個合作的、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充分利用這種多元化的教學手段來引導學習,并且給予一定的指導,培養他們的自主創新意識。

5.建立評價機制。評價機制的建立,不僅能讓教師和學生對于自己的工作和學習都有一個更加全面的認識,而且還能夠有一定的激勵的作用,通過教學模式和評價機制雙方面協同展開的方式,可以讓語文課程的教學得到更好的發展。

(二)實踐

語文教學中和其他學科有著一個重要的不同,就是語文教學講究的是在現實情境中的知識運用,這就使得語文教學能夠脫離一種完全學術性的范疇,從而對于學生的語言使用能力、理解思維、認識思維以及反思思維起到很大的改善和促進作用,同時也能夠對于教師和學生的社會實踐起到很多的助推作用。

1.關注實踐活動。語文教學來源于實踐,最終還是要回歸到實踐中,即使是有關于語文教學的理論性的知識的總結,最后也還是會因為被閱讀、被傳播,最后回歸到社會現實中,成為一種實踐性的活動。因此,在語文課程中,語文知識的教學除了一般理論意義上的知識的傳授之外,還存在很多需要將學生和教師放置在現實生活情境和實踐活動中去的一種教學方式。因此針對語文教學的這個特點,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就應該更加注重如何去建構學生以及教師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的運用等能力。

2.聯系實踐現實。前文說到,在語文教學中存在很大的一個部分就是關注實踐活動,但是在現實中,在很多不同的情境下,對于語文知識的選擇和利用都是不同的,有一些地方甚至有一些禁忌是不允許使用某些語言的,因此在針對這一點上,在語文課程的實踐中,還需要注意到在不同的情景中,聯系語文語言上的修飾等,做出符合社會際所需要的動作,因此從這個角度上來說,語文教學還要聯系實踐中的各個不同的現實情境,以此來實現理論與實踐的共同發展。

四、總結

準確把握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的性質與特征,不僅能夠對于教師的具體的教學工作的展開具有引導性,而且還能夠對于學生如何更好更快地接受語文學科知識是具有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的。另外,語文課程是一門集合了理論知識和實踐要求的多方面的綜合性的學科,能夠從很多方面、從很多角度上對學生和教師進行啟發,總而言之,充分認識這門相對來說較為獨立和現代的學科,無論對于理論的進步,還是對于實踐的發展來說,都是極為重要的!

參考文獻:

[1]鐘啟泉.現代學科教育學的概念、使命和發展[J].課程.教材.教法,1997,19(05):124-125.

[2]靳健.后現代文化視界的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甘肅教育出版社,2006,23(12):211-213.

[3]陳玉秋.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5(16):171-172.

篇(4)

一、教學流程

首先,筆者通過網絡,查閱了大量拼音教學的理論材料和鮮活的教學實例,通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依據課堂教學目標進行整理分類,把學生拼音學習中需要特別關注的問題類化為7個教學問題。

接著,在計算機教師的協助下,筆者把這些內容做成了自助餐式的教學專題網頁“新課改視野下的拼音教學”,該教學網頁設計了七大教學板塊:“拼音教學新理念”“教學目標三維統一”“復習檢查怎樣安排”“拼音教學的趣味導入”“教學設計萬花筒”“他山之石可攻玉”“有趣的拼音復習法”,在每一板塊中都注入了十分豐富的學習內容,如“拼音教學的趣味導入”中,介紹了“圖畫導入”“故事導入”“兒歌(謎語)導入”“演示導入”“游戲導入”“表演導入”等多種導入方式供學生閱讀;在“教學設計萬花筒”中,安排了多種教學方式(限于篇幅每種方式僅選一例),用一線教師鮮活的教學實例來啟發學生:

擺一擺 (字母):

例如b、p、d、q幾個聲母的區別是一個難點,學生容易混淆。我們設計了游戲:變魔術。讓學生準備一個半圓環和一根小棒,然后把半圓環隨意擺放在小棒的左上方或者左下方,右上方或右下方,分別組成這4個聲母,先自己邊擺邊讀,再同桌之間互相考查,反復鞏固,解決了這一個難點。

唱一唱(兒歌):

在開始教學漢語拼音時,每個字母都會編一句兒歌,便于學生記住它們的音和形。如:“小姐姐愛唱歌,張大嘴巴aaa”“清晨公雞要打鳴,圓圓嘴巴ooo”“小姐姐聽廣播,右下半圓bbb”。還有很多,如“姐姐弟弟來摸瞎,兩個門洞mmm”“椰子樹上椰子多,左i右e,ie ie ie”“我愛北京天安門,左a右n,an an an”等等,這樣不僅讓學生對學習漢語拼音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同時也使學生的語言得到了發展。

畫一畫(圖畫):

所有的孩子都喜歡色彩鮮明、生動直觀的圖畫。如果把拼音符號轉化為美麗的圖案,孩子們“心靈黑板”上一定會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如在“l”的教學中,當學生掌握了發音后,便讓他們嘗試:“‘1’像什么呀,你能把它的樣子畫出來嗎?”學生興趣盎然地忙開了,“一根吸管”“一支筆”“一根球棒”“一根棍子”“一段甘蔗”等五花八門的圖案讓學生記憶深刻,這個“1”學生將終生難忘。

聽一聽(故事):

少年兒童對故事充滿了興趣,在教學中,將教學內容滲透在故事情節之中,可以激發學生積極探求知識的興趣。如:教“a”的四聲時,就可以講下面的故事。引入新課后,教師說:“這個故事是一位阿(ā)姨講給老師聽的,我們應感謝阿姨。”出現a的一聲。故事是:小兔子、小貓、小猴討論世上什么東西最好吃。小兔子搶先說蘿卜最好吃,小貓奇怪地質問說:“啊(á),蘿卜好吃嗎?”出現a的二聲。小猴子聽了也說不對,說只有桃子最好吃。它們吵了起來,誰也不服誰,就去找獅子評理。獅子聽了以后,說:“啊(ǎ),你們各自說的都有道理。”出現a的三聲。最后小兔子、小貓、小猴子明白了道理,齊聲說:“啊(à),獅子說得對,我們都懂了。”出現a的四聲。

玩一玩(游戲):

摘水果(分水果):準備了貼有pútao,táozi,caoméi,lìzi和lìzhī水果名稱的盤子,剪貼許多寫有音節字詞的水果,配上兒歌“秋天到,秋天到,豐收的季節水果多。你來摘,我來摘,摘到的水果分外甜。”進行游戲,拿到水果的學生讀出上面的音節放進盤子里,然后再分給大家。

“把動物帶回家”:讓一部分學生戴上動物頭飾,另一部分學生手拿寫有音節的卡片,根據卡片上的音節,去尋找相應的動物,找到了就把它送回“大森林”。

演一演(話劇):

快樂中學習,活動中表演。在學習聲母jqx與ü相拼規則中,筆者設計讓學生戴頭飾進行表演,并配上兒歌:3個好朋友j q x,一塊兒出去玩,路上碰見了小ü,小ü小ü有禮貌,急忙脫下帽,問聲好。通過學習兒歌,戴頭飾表演,讓他們懂得尊重別人,學做有禮貌的孩子,并掌握了jqx與ü相拼,兩點要去掉的規則。

做一做(動作):

在教學中,筆者經常鼓勵學生用肢體、手勢“手舞足蹈”。例如,在教“o”這個單韻母的形狀時,啟發學生思考:“怎樣用你的肢體動作來展示o的樣子?”于是,一番熱烈地討論之后,有的孩子把嘴巴張開,攏成一個圓形;有的孩子把食指和大拇指圍成一個圓形;還有的孩子把兩只手臂團成一個圓形……各式各樣的“o”讓孩子們興奮不已。可見他們小小的軀體里潛藏著非常豐富的知識表現力。筆者真為孩子們這些富有創意的想像所感動。

在接下來進行的兩節課里,教師首先向學生介紹一節小學拼音課的基本教學環節,分析了拼音教學中容易出現的幾個問題:教學觀念陳舊,教學內容單調,教學設計不考慮兒童心理特點、缺少趣味性等,然后布置學生獨立閱讀該教學網頁30分鐘并思考解決這些問題,而后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交流學習成果:你從網頁的閱讀中受到哪些啟發?把受到的啟發寫下來。課堂十分活躍,學生在討論板上寫道:“拼音教學要面向兒童”“因材施教”“寓教于樂”“設計要新穎、有創造性、有自己的個性”等,并對寫下的內容一一作了解釋。將要下課的20分鐘,教師要求學生利用學到的知識設計ai,ei,ui的教學,隨后組織交流。學生紛紛站起來發言,設計極富創意,課上交流氣氛熱烈且富有成果。

二、教學分析

本課的教學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受到師生一致好評。不少聽課教師反映,這節課設計新穎,教學樣式上也有新突破,是人文學科教學樣式的一個嶄新嘗試。筆者課后反思總結,覺得教學基本實現了課前定下的實驗意圖,盡管還存在著諸多不足之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較新的“課程”理念,凸現了未來文科教學的一些新特點。

課程是什么?課程是一種進入教育領域的特殊文化,是作者、編者、教師、學生共同參與創造的特殊文化。當今時代人類已經進入信息時代,信息技術的廣泛使用使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成為可能,也使基于網絡的新型信息化課程文化的開發成為可能。本課通過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機整合,促進了“以學生學習為本”的新型課程形式的形成,建構起一個整合型的課程新形態。具體分析,本課程在實施中體現了“三新”:一是教學的理念新。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目的是構建一種“以人為本”的新型課程和教學樣式。本課通過利用現代網絡資源,構建數字化的課程材料包,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個性化學習的平臺,從而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對學習內容、學習方式的個人需求。它將現代與傳統教學方式融為一體,將教學變成了最具現代形式同時又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建構知識體系的學習探究課。二是教學信息新。信息化的教學形式保證了課堂教學的信息量,這其中既有課本上的信息,也有互聯網的信息,還有教學中師生雙方共同參與創造的各種信息。本課教學充分依靠網絡資源優勢,讓師范院校的學生在課堂上直接獲取來自教學一線的最新教改信息,其中包括能充分體現新課改理念的教學方式和最有創意的教學設計。同時,教師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對來自網上的信息進行了去粗取精 、去偽存真的優化篩選,從而有效地克服了網上學習知識冗雜紛亂、良莠不齊的缺陷,保證了學生在“第一時間”獲取知識的容量和質量;第三,教學的形式新。和多媒體課件展示不同,學生在本課學習中并非一個學習的旁觀者,而是一個和教師平等的學習活動主體,這本身就體現了一種平等、民主的信息文化環境和多元的文化價值取向。以網頁形式呈現的教學內容給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教學平臺,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教學整齊劃一的現狀,體現出學習個性化和因材施教的諸多特征。

三、啟示

1.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應是“有機融合”

無疑,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應是兩者的有機融合,而不是簡單的湊合。使用現代信息技術,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這個工具為學生自主學習搭建一個優越的學習平臺,教學中,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固然也是教學的目標之一,但學科教學的最根本目的還是提高學生的學科教育素養,所以教學必須注意以下四方面的有機融合且要向學科教育目標進行傾斜:一是教學目標的有機融合,要使教學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整體提高。二是課程資源的有機融合。教學不能僅僅依靠課本,各類雜志、報刊,特別是豐富的網上資源必須能進入教學視野,能整合進教學中。三是教學手段的有機融合。現代信息手段的使用并不排斥各種傳統教學手段,相反,一節高質量的課應該用其所長、避其所短,應找準各種教學手段與學科教學的切入點,充分發揮各種教學手段的優勢并將其有機融合。四是教學樣式的有機融合。教學樣式也并非越“現代”越好,傳統的教學樣式也有很多長處。應該明確:教學樣式是為教學服務的,必須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

2.教學必須對網絡資源進行優化篩選和整合

眾所周知,現代網絡資源十分豐富,具有相當強的信息優勢,學科教學固然也要培養學生收集和篩選信息的能力,但學科教學的時間畢竟有限,所以教學有必要對蕪雜的各種“原生態”的信息進行優化篩選,以構建一個整合了的信息化了的課程以服務于教學,這個課程至少應該有這樣幾個特點:信度高,能提供給學生科學準確的知識信息;信息化了的,能提供給學生足夠量的“思想材料”;最重要的一點,應提供自我選擇的權利,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學生自主閱讀和個性化學習的心理需求。從這個意義上說,像本課這樣基于計算機技術的“準”網絡教學也許不失為展開教學的一種新形式,它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富有吸引力的學習平臺,因而它代表了今后文科教學改革的一種新趨勢。

參考文獻

[1] 黃志強.課程整合與創新人才培養[J].中小學電教,2005,1

篇(5)

高師小學教育方向培養的是小學教師,他們是本世紀義務教育中實施素質教育的主力軍,未來中國國民的整體素質怎么樣?就是靠他們打好基礎。所以在教學中,首先就應重視素質教育。教師應將自主化的教育深入課堂,把課堂教學作為實施自主化教學的主渠道。讓學生在校期間就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健體、學會創造,在今后的教學生涯中創造性地去培養小學生的各種能力。筆者就高師《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學科的自主化教學作了一些實踐與探索,見教于各位同行。

1 自主化的課堂教學氛圍

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創設一個自主化的課堂氛圍,給學生提供一個寬松的,敢想、感說的學習環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自主習慣,自主能力,創造能力。教師與學生在年齡上、學識上或許有差異,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所以教師要尊重學生,同學生交朋友做伙伴,要傾聽他們的意見和建議。教師要注重導,讓學生自主的學。這樣學生才不感到壓抑,才敢想、敢說、敢做、敢于創新。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只有敢于創新的學生,才會有大的發展。我們師范教育培養的是雕塑未來的人,只有他們敢于創新,才會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人。只有有了這樣的國民素質,我們的民族才會崛起于世界之林。所以高師教學中,教師要盡量營造自主化的課堂教學氛圍。

2 自主化的動手操作實踐

為了高師生能力更強、素質更高、更具創造性,也為了完成他們今天學習知識與明天傳播知識的過渡。最有效的辦法,是課程與教學論教師在教學中,讓學生加強動腦動手操作的實踐訓練。讓學生獲得知識后,再通過具體操作――文字的、物體的,建立豐富的感性認識。并在操作過程中發揮想象,積累經驗。這樣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又提高了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如講“識字教學”一章時,教師導入后就要指導學生用材料制作教具。如生字卡片、掛圖、模型、課件,一步一步地操作實踐,把理論轉化為能力。為學生畢業后從教打下堅實的基礎。如教“作文教學”一章時指導學生從“作前指導”入手,怎樣指導學生去觀察、描寫、抒情;指導學生去揣摩、去體會、去感悟、去實踐,培養學生的實際教學能力。

3 自主化的情感體驗

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課上,教師要善于根據學生心理、生理特點和教材中蘊藏的情感因素,恰當運用現代化教學技術,認真組織教學活動,使教學成為一種藝術。使學生在學習中產生興奮、激勵,形成一種心理驅動。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把注意力集中到學習上,自主地學習、體驗,去感受教材的魅力。

高師小學教育方向學生由于有非常明確的職業定向,畢業后要走上小學講臺,去培養人、教育人。所以今天的教師就是他們主要模仿的對象。《韓詩外傳》說:“品德高尚,智如泉涌,行可以為表儀者,人師也。”我們高師教師應注重自身品德修養,用高尚的品德去影響學生,用淵博的學識去引導學生;去激發學生熱情,培養學生理想,豐富學生情感體驗。使處于主體地位的學生能在今天的課堂上去體驗他未來的風采。這樣他就會積極主動地學習,不斷進步。

4 自主的思維與表達訓練

發展學生思維能力與提高學生表達能力,是高師教育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思維能力就是思考的能力,一個善于思考的人,思考有一個清晰的目的、計劃,是有步驟的思考。較強的思維能力是一個合格教師必備的條件,我們培養的是小學教師,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還時間給學生,讓學生進行思維訓練。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獲取新知的同時,不斷進行自主的思維活動。通過學生的思維活動,讓他對知識有更深的理解,反過來又深化、拓展思維,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篇(6)

大學語文課程是為全面加強大學生綜合文化素養、培養人文精神、注重學生文化能力教育而設置的一門課程。但是,當前很多高校,尤其是高職院校的大學語文課程存在定位不準,教學方法過于陳舊、單一等問題。在課程定位方面,許多高職院校把語文教育定位為培養發展能力,以夯實就業實力。

在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很多高校的大學語文教師實際上只是簡單套用中小學語文教學法新理念、新教法,缺乏對高職院校和大學生特征的充分認識,一味求“新”,如情境教學法、角色扮演法等,在教學過程中,提倡借助情景畫面、趣味故事、角色游戲等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由此可見,大學語文從課程定位到教學方法都面臨進一步改革的必要,探索系統科學的教育教學理論指導下的,合乎高職院校和大學生特征的課程建設理論和富有實效的教學方法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定位問題

(一) 高職院校整個教育體系中的大學語文課程定位

大學語文課程要為實現高職院校的辦學性質、辦學目標、辦學功能、辦學定位服務,為高職院校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等一線的思想素質高、實踐技能強、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技術應用型人才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二) 高職院校不同專業中的大學語文課程定位

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擔負著培養不同專業學生綜合素質的任務,其課程定位應與專業相結合,對高職院校不同專業具有提高學生專業素質,豐富專業知識和培養專業人文精神的作用。因此,大學語文是指提高各專業學生職業素質、培育人文精神的人文教育基礎課程。

(三)高職院校所有公共課程中的大學語文課程定位

大學語文作為一門闡釋人文思想的理論知識性課程,既不是單一的哲學、宗教學或文學等,又不是人文科學各個分支學科的簡單相加,而是對人文基礎理論的系統性闡釋,培養大學生系統的關于人文思想的主要概念體系和主要知識框架, 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

(四)高職院校教育功能上的大學語文課程定位

大學語文既擁有豐富的人文知識,又蘊含雄奇的自然風物、悠久的歷史風情和燦爛的文化遺產,不僅陶冶學生的情操,純化其品質,更重要的是促進他們思維能力的發展,尤其是創造性思維的發展。為此,大學語文在高職院校教育功能上的定位為:通過情感教育、美育教育和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在優化學生心理結構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艱苦奮斗精神、職業技術倫理和環境道德等,在潛移默化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求同思維和求異思維,使他們在未來的職業活動過程中能夠多角度、全方位地審視每一項工作任務,善于發現問題,并著力解決問題,由此及彼,觸類旁通。

二、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探索

(一)逐漸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從建立大學生理想人格、養精神和開發學生創造性思維角度出發,更新人才培養理念和現代教育教學方法。注重學生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注重在課堂上給學生更多參與課堂教學、展示才能、鍛煉表達能力的機會,幫助學生克服羞于當眾說話的心理障礙,強化對教學內容的學以致用。

(二)注重學生的個性化

從發掘教材個性、發揮教師個性、發展學生個性等方面入手。尊重學生,給學生充分選擇的機會和權力。學生不僅可以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進行選擇,還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三)突出漢語作為母語教學內容的核心范疇―― “文”的教學

不把大學語文講成單純的文學課,從“文”這個角度予以擴展,分析各種經典文體的書面表達形式,揭示它們的典范意義。特別是在當代中國的語境下,在商業消費和網絡電子媒體帶來語文形態碎片化、粗鄙化、畸形化等弊病的今天,經典漢語書面語教育更能凸顯學生對民族文化的深入感知,進而促進他們人文素養個性化的形成。

綜上所述, 高職院校的大學語文課程定位應是一門以人文素質教育為核心,融語文教育工具性、人文性、審美性為一體,培養高職學生綜合職業素質和能力的公共基礎課程,應為高職院校各個專業的必修課程。

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方法應從大學生理想人格建立、人文精神養成和創新思維開發出發。在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結合各專業對人才素質的基本要求,不但授學生以“魚”,更注重授學生以“漁”,也就是既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又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既特別注重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又充分培養學生綜合素養,進而促進他們個性化人文素養的形成。

參考文獻:

[1]王文彥,蔡明.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王克勤,馬建峰.關于高師院校“學科教學論”發展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04(2).

[3]馬銀成.師范院校學科教學法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廣西教育,2010(1).

[4]王松泉,韓雪屏,王相文.語文教學技能訓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篇(7)

在言語交際中,存在著一個沒有見于字面的認識前提,這個認識前提不參與字面信息交流,只參與話語主體心理層面的信息交流,它在邏輯上先于表達而存在,也先于接受而存在,所以邏輯學上稱之為預設。事實上,預設不僅僅活躍于邏輯學領域,它也活躍于修辭學領域。表達和接受構成修辭活動的兩級。預設先在地介入修辭活動,成為雙向交流的認知前提。一種修辭表達,可能暗含了某種預設:一種修辭接受,可能認同了某種預設。[1]

教育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實踐活動,同樣需要教師事先作出預設。筆者試著將修辭學上的預設運用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并探討其生成過程。

一、預設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一)預設運用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必要性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2]這就明確說明了語文課程的性質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小學語文課程的基本任務是教學生學習語言,發展語言能力。小學語文教學是以語文教材及課外讀物等文字材料中規范而優美的言語,對小學生進行漢語知識教育與言語的訓練。[3]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由識字與寫字教學、閱讀教學、口語交際教學、習作教學綜合性學習指導等組成。識字教學是閱讀教學、口語交際教學、習作教學的基礎。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核心部分。通過閱讀教學的學習,小學生能較全面地掌握漢語豐富的詞匯、形象化的語言、基本的修辭方法和表達技巧。口語交際教學和習作教學是小學生理解語言、運用語言、發展語言能力的主要途徑。綜合性學習的指導,能使小學生更好地掌握運用語言文字的一般規律。

《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低、中、高三個階段的各個板塊內容都提出明確的總目標和階段性目標。為使小學語文課堂更高效更充滿活力,教師必須在課前根據教學目標、學生的興趣、學習需要及已有的知識經驗等,對課堂教學進行規劃、設計與安排,對教學中的意外進行預案并做出情境反應,即預設。“預設”包括教材、學生、學法、問題等。教學預設的過程即教學研究的過程。

(二)預設運用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可行性

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這四個基本理念緊緊圍繞著語文課程目標、語文教學、學習方式、語文課程內容作闡述,側重點各有不同。教師要在短短的一節課里充分體現這四個基本理念,這就需要教師做出“有效預設”。

語文課堂是一種雙邊交流形式,語文課上,教師首先作為接受者把握課文的表達內容和表達方式,然后自己又作為表達者,向作為接受者的學生講解自己對課文的理解。教師圍繞著課標整合教材、教法,結合自己的主體經驗,將教材內容上升到一個更高層次上去進行審美觀照。當作為接受者的學生走近作為表達者的教師時,意味著雙方的主體經驗世界對接上了,當學生偏離教師的經驗世界時,雙邊的修辭活動就有可能發生錯位。

小學語文的教育對象是6至12歲的兒童,他們有自己獨特的體驗,因此,一個懂得互動原理的老師會時刻保持著“傾聽”的姿態,調動自己的經驗預設,激活學生的經驗值,實現有效接受。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預設運用于小學語文課堂具有可行性。

二、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營造精彩的小學語文課堂

生成是生命發展理念中的一個重要概念。課堂教學既需要預設,也需要生成,預設與生成是課堂教學的兩翼。預設體現教學的計劃性和封閉性,生成體現教學的動態性和開放性,二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是營造精彩小學語文課堂的前提和保障。

(一)以預設為基礎,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生成的質量和水平

預設作為認知前提,以隱在的方式參與雙向交流,它總是反映特定的價值觀念,要使教師和學生都沿著同一個價值坐標達成共識,那么,教師應該從教材、學生、學法、問題等方面作出努力。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首先要鉆研教材,正確理解教材,讀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尊重教材的價值取向,并結合兒童心理、兒童經驗、兒童需要和時展去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義、拓展義,把教材內化為自己的東西。這是課堂中催生和捕捉有價值的生成的前提。

其次,教師要根據教材的編排體系,系統地分析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根據學生的認識規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設計出課堂教學的短時預設和即時預設。減少低水平和可預知的“生成”,以期達到“預設”與“生成”的平衡,讓“預設”成為“生成”的根基,激發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如某位教師在執教人教版五年級《珍珠鳥》一課時,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的脈絡后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

師:“同學們,老師在閱讀馮老先生創作的《珍珠鳥》原作時驚奇地發現:編者在引用時刪掉了一段,這一段的前面一句是:‘有一次,它居然跳進我的……’請同學們猜一猜省略號后面的內容!”

生1:有一次,它居然跳進我的衣服里,它在我的衣服里跳來跳去,我覺得癢癢的,但我不去動它,一會兒它覺得沒趣,就飛走了。

師:你的想象力真豐富,可惜猜錯了。咱們繼續猜!

生2:有一次,它居然跳進我的被窩里,在我的被窩里鉆來鉆去,我不管他,后來它就飛走了。

師:恭喜你,猜錯了,但答得非常棒。繼續猜!

生3:有一次,它居然跳進我的拖鞋里,在我的拖鞋里蹦來蹦去,跳來跳去,我靜靜地看著它,讓它在我的腳邊蹭來蹭去的。

師:我想這位女同學的拖鞋一定是冬天的棉拖鞋,它把你的拖鞋當搖籃了。只可惜,猜錯了。這幾位同學盡管沒猜對,但是同學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非常的強。還有誰想猜?

生4:有一次,它居然跳進我的茶杯里,想喝水。

師:我們把掌聲送給這位同學,她猜對了,真了不起!

……

課堂教學是一個以學生認知、實踐、、發展主體的特殊認識過程和實踐過程。從以上教學片段中我們不難看出,這位教師在課堂中遵循認識論所揭示的認知規律,恰當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性。他對教材挖掘得很到位,對學生的認知水平、知識經驗也把握得很準。善于從五年級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容易忽視的問題入手,引導學生通過對原作和改編后的作品的比較,主動探究,生成精彩。學生在“猜”的過程中既鍛煉了語言思維的能力,也養成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這樣的“預設”,真可謂是“光彩照人”!

(二)以生成為導向,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預設的針對性、開放性、可變性

課堂教學是一個師生和生生之間進行溝通、交往的過程,課堂的交往中存在兩種信息交流與互動,即知識信息和心理信息。生成是師生共同創造的“無法預約的美麗”。因此,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的預設要有彈性和開放性,給生成騰出時間和空間,牢牢把握課堂教學的生成點,以生成為導向,讓課堂教學在學生與學生之間、與文本、教師之間碰撞中思維的火花,不斷生成精彩的課堂教學。

目前很多學校都在都倡導和實行粗線條的板塊或設計,學生讀——師生共同整理有價值的問題——教師引導學生解決。武漢市常青實驗小學“主動教育”教學模式便是較典型的案例。

武漢市常青實驗小學“主動教育”教學模式以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自由、充分發展的學說為指導,以人本化教育理論為基礎,一切以學生為中心、以快樂為根本。關注兒童的發展,關注兒童的生命及生命過程、生命質量與價值。“主動教育”教學模式實踐的主戰場是課堂。該模式的教學流程是:問題質疑問題探究解疑分享思維拓展課末檢測。筆者觀摩過“主動教育”教學模式踐行小學語文課堂的課例——李文燕老師執教的五年級語文《如夢令》一課,具體步驟為:出示問題生成單,分6個小組合作學習,每個小組篩選出一個比較有價值的問題寫在小白板上,由學生對問題進行歸類、梳理、分清主次,調整順序。問題出來以后,老師出示學路建議,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初讀古詩,讀準字音,理解詞義,讀順詞句。反復朗誦課文,讀出意、形、情、味、韻。讀貫穿教學的全過程。教師發揮引導和組織作用,引領學生一步步走進文本的意境中去。新課標在實施建議中提到:要重視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口語交際教學之間的聯系,善于將讀與寫、說與寫有機結合,相互促進。為了貫徹新課標的這一理念,教師設計了一個小練筆:

畫面一:“溪亭日暮”

請你續寫:靠近溪水邊的亭子沐浴在夕陽余暉中……

畫面二:“藕花深處”

請你運用:你能運用學過的詩句描述詞人在藕花深處看到的景象嗎?

畫面三:“一灘鷗鷺”

請你想象:那會是怎樣的畫面?

學生根據各自的經驗、興趣、愛好選擇其中的一個畫面進行重構,先將文字變成畫面,又將畫面變成文字,這樣的兩重轉化切合了兒童學習古詩詞的特點和規律,生成兒童對古詩詞的深層次的理解,從而獲得審美的愉悅。

由生命發展理念延伸、生成“主動教育”模式,而生成體現了更深層次的主動。學生在預習中生成,在教學過程中生成,在課后拓展中生成。這一模式始終以生成為導向,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預設的針對性、開放性、可變性,真正體現了新課標的四個基本理念。

三、結語

預設進入邏輯學領域,它先于表達而存在,也先于接受而存在;預設介入修辭學領域,成為雙向交流的認知前提;預設運用于課堂教學,不斷催生生成的精彩。

預設重視和追求顯性的、結果性的、共性的、可預知的目標,生成重視和追求隱性的、過程性的、個性的、不可預知的目標。[4]預設與生成是辯證的對立統一體,預設與生成是課堂教學的兩翼,缺一不可。但是,我們也知道,小學語文課堂不可預測的因素很多,預設在實施的過程中有時也會遇到意外:或者是未顧及學生的經驗背景;或者是超越學生的認知特點;或者是滯后于學生的實際水平等等,一旦碰到以上的情形發生,教師不要拘泥于已有的預設,要善于隨機應變,或順此展開,或巧妙改變,這樣才能自然凸顯生成,讓預設與生成更有效地服務于學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譚學純,朱玲.廣義修辭學(修訂版)[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

篇(8)

一.引導探究學習

在教學中,我比較注重學生的自我學習、自我發現,引導他們去發現和探究問題。這樣遠比教師直接傳授給學生東西讓他們興奮得多。比如在講《端午日》這一課時,根據課文內容,我事先設計了幾個題目:

1.沈從文其人其事

2.端午節的來歷

3.端午節的風俗習慣

4.湘西鳳凰的美麗風光

5.沈從文的作品簡介(《邊城》、《長河》)

確定這幾個與課文有關的題目之后,我再給學生提出要求:

5個學習小組按不同題目查找資料,每小組推出一位發言人。

在課余時間收集和整理資料,不斷分析和互相交流。

拿出一節課的時間做小組匯總分析,一起確定所需要的信息,準備在下一次“展示會”上展示。

這幾個題目讓學生很感興趣,他們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有的上網收集資料,有的在圖書館一泡半天,有的跑到書店尋找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在這期間,我并不是對此不聞不問,撒手不管。因為學生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總會遇見各式各樣的問題,我會很關注學生的進展情況,發現問題及時幫助他們解決。

這樣的準備使我看到了學生真我的風采。在展示會上,每個小組拿出的東西異彩紛呈。有關于沈從文的幻燈片,作家照片、故居圖片、生平介紹等等一應俱全;有介紹沈從文的故鄉湘西鳳凰的美景圖,做成了精美的powerpoint形式,秀麗的青山、澄清的碧水、古樸的吊腳樓、盛裝迎新的苗家人,讓沒去過鳳凰的同學們嘆為觀止;有關于端午節九種來歷和風俗習慣的詳細介紹,讓大家知道了端午節除了是為紀念屈原以外,原來還有其他的來歷和說法,增長了同學們的見識;有學生自己做的和自己四處收集的跟端午節有關的風俗飾品。如布老虎、線粽子等等,色彩艷麗,生動逼真;有對沈從文的另兩部作品《邊城》和《長河》的詳細介紹,以及學生自己對文章的透徹獨到的感悟賞析。

這些生動詳實的展示讓學生和我眼界大開。學生們笑逐顏開,注意力十分集中,課堂上不時傳出陣陣的驚嘆聲和熱烈的掌聲。他們或為湘西鳳凰的美景驚嘆聲,或為沈從文的求學精神感動,或為一個個精致可愛的端午節飾品而歡笑,或為《邊城》中美麗而癡情的翠翠而動情。這節課使學生印象十分深刻,許多學生在當天的日記里記下了他們在這節課上的美好感受。他們說:“今天的語文課生動有趣。同學們大顯身手,短短的一節語文課我們學到了許多以前課上學不到的知識,我們真希望以后多上這樣的課。”

學生的反映也使我增強了信心,我想:在新課程的改革中,教師必須要自覺改變傳統教學中“我講你聽”的教學模式。那種認為教師講授越充分、越精細就越好的思想,非改不可;那種認為學生們只是被動聽講,越安靜、越能跟著教師思維走就越好的觀念,不變不行。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相信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精神,這樣師生才能共同發展和共同進步。教師可以找一些內容豐富,適合探究的文章,試著設計一些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話題。學生的興趣有了,課就好上了。

二.進行小組合作

在教學中,我積極倡導小組合作學習。我們班有36名學生,上課時我常常并不是按照教師“一對幾十”的面對面授課方式,而是將學生分作六個小組,每組六人。上課時教室里出現的不是教師與學生面對面的講授,而是六個學生聚集在一起的學習小組。我以為,在新課程的實施中,教師必須要由過去的“教師中心”、居高臨下,變為以學生為本,構建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室“文化生態”,創設融洽和諧的學習氛圍,學生自由表達和自主探究性學習才可能成為現實。

以前學生們不愛學文言文,普遍以為枯燥乏味。在《夢溪筆談》的教學中,針對學生對文言文的畏難情緒,我又一次采取了小組學習這種方式。課上,學生按最近的座位將六張桌子對在一起,相對而坐,每組指派一個負責人(主要負責組織討論和紀律提醒)。主要任務是以小組為單位,共同討論學習。首先,我要求學生將本課中包含文言文常用虛詞“之、其、如、為、以”的所有句子找出來,分類整理在筆記本上。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學生暢所欲言,共同討論這幾個文言虛詞在不同句子的具體含義,共同討論這篇文章的內容。這種方式使學生耳目一新,他們興奮地坐在了一起,針對這幾個詞和整篇文章的意思熱烈地進行討論。每個學習小組的學生都認真而積極,他們沒有放掉老師給他們的自主學習的機會,各抒己見,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看法,積極地探討,肯定正確的,改正錯誤的。在這期間,我所做的,是在各個小組之間巡回、發現、答疑、解惑。最后時間,明確地有針對性地解答大家共同提出的疑難問題。

實踐證明,這樣的教學方式效果是不錯的,每一個學生都在“動”:動腦(想)、動嘴(說)、動手(整理)。他們快樂地笑著,快樂地討論,快樂地記錄著他們合作學習的果實。這種方式達到了我以前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沒有達到的效果,打破了過去那種枯燥沉悶的課堂氣氛,改變了過去教師講、學生記、幾個學生跟著老師走、大部分學生無動于衷的文言文授課方式,真正地讓學生坐在了一起,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做到了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都動腦,都發言,都有收獲,都有所得。

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從居高臨下的權威走向平等中的首席,和學生一道去尋找真理,與學生們分享他們的感情和想法,關注每個學生的進步,實現每個學生的發展。教師要轉變角色,確認自己新的教學身份。教師應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組織者。這里所說的組織者,好比談話節目的主持人,而不能像維持紀律、不斷施加壓力的監工。作為主持人,教師的首要任務是要營造一個接納的、支持性的、寬容的課堂氛圍,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研究表明,學生大部分的學習困難來自他們過重的學習壓力。解除這些壓力,明顯有助于學習效率的提高和創造潛能的開發。當學生處于輕松愉快的狀態時,視覺、味覺、嗅覺、聽覺、觸覺就更靈敏,記憶力會大大增強,聯想也會更加豐富,學習效率會大大提高,學習潛力可以得到更大發揮。雖然小組合作這種方式看似效率不高學生們進行討論當然要比教師直接告訴他們答案花費時間多,但實踐證明,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遠比老師直接灌輸給學生知識要好得多。

三.實施評價激勵

七年級語文課本中出現了誦讀課。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中七年級閱讀中的第一條就是:“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學生如果能夠做好這一點,對于他們欣賞文學作品,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領悟和感受作品的內涵,培養語感、學好語文具有積極的作用。所以,我在兩個方面做了比較細致的工作。

一是示范誦讀。或是我在課上給學生們配樂朗誦,或是讓一些有朗讀特長的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讀,或是用電教手段給學生播放名家的朗誦名品。總之,以優美的旋律感染學生,以悅耳的聲音打動學生,以動人的感情激勵學生,使他們躍躍欲試,急于參與,急于體驗,急于模仿,達到了我讓學生“想讀”的目的。

二是用形式多樣的評價來激勵學生朗讀。有朗讀還要有聽眾,如果只是學生自己在默默地體驗還達不到讓學生“愛讀”的目的。新課程改變了過去學生成績單純由教師評價的模式,改由教師、家長、學生本人和同學等多方評價。除教師評價外,我還設計了多種多樣的誦讀評價方式。比如:

讀給家長聽。要求學生把一個自己喜愛的作品按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標準讀給家長聽,請家長給學生的朗讀按每項1分的標準打分。這個做法使許多學生為了取得家長的好評,在課下練了又練,然后鄭重其事地在家中和自己的父母進行交流,不但鍛煉了能力,而且增進了與父母的感情。當學生們得意地拿著上有自己父母極認真的打分的評價表來向我“炫耀”時,我看到的除了他們自豪的笑容以外,還有學生對讀書的興趣,還有他們朗讀水平的提高。

兩人互評。在誦讀課上,以前后座的兩個學生為單位互評。每人都有一張評價表,記錄的是對方的朗讀成績,評價標準與以前一樣,總分3分,讀錯一字、有停頓或不流利分別扣0.1,嚴格要求讀出語氣的輕重緩急、語調的抑揚頓挫、感情的豐富飽滿。學生兩人互讀,讀完互評。這樣不但活躍課堂氣氛,而且學生們都很投入專心。他們積極地練,熱情地讀,認真地評。朗讀水平不斷提高。

篇(9)

語文教育難,“誤盡蒼生是語文”這雖然偏激卻也不乏緣由的責難仍猶在耳,語文教育已深深地感受到它所不能承受之重。之所以如此,其原因之一還在于對語文學科基本屬性的論爭。數十年來,語文教學一個最具權威性的基本觀點是:語文學科是工具學科,工具性是語文學科的基本屬性,另一種觀點則是片面強調政治性為其基本屬性,抑或是強調“文”(工具性)、“道”(思想性)統一而把人文精神拒之于語文學科的門外。有學者稱:把工具性作為語文學科的基本屬性是導致語文學科人文價值、人文底蘊嚴重流失的根本原因,中學語文教學的種種問題一言以蔽之,是將充滿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語文變成枯燥乏味的技藝之學、知識之學,乃至變成一種應試訓練。從這種意義上講,這一切也是“應試教育”價值取向下語文教育濃厚的功利主義使然。如今,隨著國務院《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頒布實施,語文教育也迎來了它新一輪的課程改革,這是語文教育改革的春天,而認真解讀《語文課程標準》則是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的必修課。筆者以為,《語文課程標準》的觀點之一便是擯棄了語文的功利色彩,還之以“人文”的本來面目,高揚起了人文精神的旗幟。它明確地提出語文教育要在培養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而“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那么.在語文課程改革中如何才能高揚人文精神的旗幟.實施好人文教育,則成了廣大語文教師不容回避、也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一、深刻理解人文教育的基本內涵

人文主義本是14—16世紀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主要思潮,其核心就是以“人”為本。它斗爭的鋒芒直接針對中世紀以“神”為中心的世界觀,其基本內容就是以人權反對神權、以人性反對神性、以人智反對神智。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人文精神最原始的、本真的涵義就是世俗化、人間化,并以此對抗宗教的神圣化、天堂化,它反對以“神”為本位的宗教思想對人的漠視、對人尊嚴的踐踏、對人性的摧殘、對人格的蹂躪,強調人的多方面的自由愿望和生活的欲求,主張人的思想自由和個性解放,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

我們今天所說的張揚人文精神,就是要尊重人的尊嚴。一是人的生命尊嚴.包括精神尊嚴和靈魂尊嚴;二是人的生活尊嚴,包括人的精神自由愿望、個性舒展愿望、多元發展愿望。按照這一理解.在語文教育中.人的精神自由、情感自由、思想自由、言語自由,人的個性獨立、生命舒展、靈魂生長,則成為非常重要的。誠然,語文教育要學習語言,但絕不是學習那些純粹的無精神內涵的語言字碼本身(事實上,那種純粹的無實際價值意義的語言字碼也不存在)。學習語言本質上就是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人的獨立的自我精神與人格,并在此過程中陶冶人的情感和情操,塑造一個有著獨特的精神、情感、思想、個性,絕對不同于他人.而又與他人、與社會、與時代相互融洽的真正的自我。換句話說,語文教育就是人的教育,學語言也是學做人,語文教育的本質就是以語言樹人!這正是語文教育的靈魂所在、魅力所在、價值所在。著名特級教師于漪在談到對語文課程的認識時強調:“一定要改變對語文學科的陳舊看法,認為語文只是瀆讀、寫寫等技術性、技巧性的小事,對現代人的培養無足輕重。殊不知語言、思想、情感同時發生,語言這個交際工具不僅是文化的載體,而且還是意識、思維、心靈、人格的組成部分。”按照于漪老師的這個思路,具體到語文教育本身,其“人文精神’’教育實質上可分為兩類:一是基于語言文字本身內容的人文教育·即語言文字動人的韻律、美妙的筆形、或樸素或華麗的辭采以及積淀于語言文字本身的深刻而豐富的文化內涵等;二是基于語言文字所承載的內容,如對祖國的忠誠、對自然的贊美、對人類的博愛、對他人的關心、對集體的熱愛、對社會的責任、對父母的報答、對朋友的真誠、對愛情的真摯等等。事實上,語文教育所涵蓋的內容還不止這些。唯其如此,這樣的語文教育才是真正的“人文”教育。

在理解人文教育內涵的同時,還必須深刻地認識到,我們所倡導的人文教育絕不是那種以“思想政治教育”為內核的“偽圣化”、統一化、模式化的所謂的“人文教育”。于漪老師對此曾說過:“過去我們反對把語文課上成政治課,提倡人文性。當然不能把語文課教成思想修養課、道德品質課或其他課等等,語文課就是語文課,須把握它的本質屬性在語文知識教學、語文能力訓練中貫徹人文精神,以培養學生,收潛移默化、春風化雨之功效。”一度時期,“工具性與思想性統一”的語文教育為“應試”而進行的近似于“技術化”的語文訓練總是在消解著學生作為“人”的思想與情感,扼殺了學生作為鮮活個體的個性與精神,而以“思想政治教育”為內核的“灌輸式”教育由于它遠離學生的內心需求,遠離當今的社會生活.使學生對此有著強烈的排斥傾向。加之現代社會市場經濟、商業文化大潮所帶來的膚淺、飄浮甚至于頹廢的社會人生意識對學生的影響,從而造成學生思想貧乏、情感蒼白。這也有力地支撐了語文教育需要真正的“人文教育”這一新課程理念。

二、充分利用和挖掘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語文課程改革要求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不光要打好語文學習的基礎,還必須重視語文課程的熏陶感染、潛移默化的作用,要既學語文,又學做人。要在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過程中,受到文化、文學、情感、思想等方面的熏陶,要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因此,充分利用和挖掘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實施人文教育,全面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顯得尤為重要。

語文課程改革要求教材的選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質兼美,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文學作品的增加是中學語文新教材的一大亮點。隨著教材文學作品的增加,語文教學首先應充分利用文學作品.加強對學生的文學教育。教材中內容豐富、涉獵廣博的千古傳世之作可說是滿目皆然,現代名家名篇可謂是應有盡有。優秀的文學作品不光是使學生增加語文基礎知識.提高對語言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同時,更重要的是還能起到陶冶情感、豐富想像力、擴大知識視野、提升精神境界的作用。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語文教學過分重視學習結果,不重視情感體驗,不注重美的熏陶,不關注人文素養,一句話,嚴重忽視了文學教育在提高學生人文素養方面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可以說,文學是語文教學中一片最豐富、最肥沃、最美麗的土地,應引導學生去漫游文學的大世界,去領略作品中的險峰峻嶺、碧海洪峰、秀木繁花、曉月落日等一道道美麗的風景,進入作品中各種人物或喜或悲、或樂或怒的內心世界,去獲得靈魂的陶冶、精神的砥礪。

以文學作品為載體來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就不能以文章分析法的方法孤立地去摳字詞、摳語法,大講語言知識,一味地對課文進行理性分析,使作品對學生的精神、情感、思想、文化等起不到熏陶感染、潛移默化的作用。實際上,文學作品真正吸引人之處還在于人物本身的“人性”、事物本身的“非物性”(物外之趣)以及文學形式的多樣性。因此,教學中一是要從人文的角度去觀照與理解文學反映的社會生活,去拉近學生與人物之間的距離,全面地看待人物命運的發展,體會寫物之妙則要能抓住其神韻,讓學生能深入到“人”和“物”的背后去體悟情感,感悟道理。文學作品能讓學生區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讓學生懂得應該正直、善良、真誠、進取、有血性,懂得對社會與自然、人類與生物的全面關懷,懂得個人與集體的完美融合,懂得生活中還需要忍耐和寬容,懂得一個人的發展需要想象和創造;二是要引導學生體驗和品味。體驗應當成為文學教育重要的途徑和方法,要引導學生進入文學形象之中.用自己的心靈去體驗人物形象的情感、心理與思想,與之同呼吸、共命運。可以說,不去體驗,或不能體驗、不能真切地體驗,是不可能真正提升學生的人格品位和人文素養的。品味就是要引導學生對文學形象(也包括其它,如事件、環境、情感、語言等)進行理性觀照,去偽存真,去粗取精,以便含英咀華,提高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三是讓學生再現和再創造。由于中學生有著天生的好奇心、模仿心理和創造欲望。他們總是不滿足于欣賞作品的語言、色彩與聲音,不滿足于理解作品的環境、情節與人物,有著再現文學作品的強烈愿望,可以通過自己的聲音、動作、感情、思想、精神等去再現文學作品。如詩詞朗誦、課本劇表演等。還可讓學生運用聯想和想象及語言再現能力,修正、充實和完善文學形象.實現文學形象的再創造。語文學習是極具個性化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對怍品的理解往住又是多元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要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體驗,鼓勵學生展示富有個性的見解,這是培養學生良好個性,激活學生創造能力的重要方法。

其次,要充分利用和挖掘語文課程中的文化因素,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材應體現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關注人類,關注自然,理解并尊重多樣文化,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要注重繼承與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主義情感。我們正處在一個文化多元的新時代,語文教育應當以此為依托,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篇(10)

1.凸顯大學語文課程人文性,找準大學語文課程基點。

對于大學語文課程應該突出人文性,還是應該人文性與工具性兼具,爭論由來已久,但這并不影響人們對大學語文課程人文性的普遍認同。在精品課程的建設中,各個學校無不把凸顯人文性放在大學語文建設的重要位置。比如東南大學在大學語文課程建設的過程中,明確大學語文課的功能之一是“傳布中華人文精神”,“使學生在古今文化精品的熏陶下,促成思想境界的升華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尤其注重中國古代文學優秀作品對學生精神的熏陶;安徽師范大學的大學語文課程也以人文性為主線,無論是教材選擇還是教法安排上,著力于對學生人文情感、人文素養和人文理想的引領與培養。其他學校的大學語文精品課程也大都把凸顯人文性作為大學語文教學的重要追求和特征。

2.建構大學語文課程群,推動大學語文教學延伸。

大學語文課程內容豐富,但是畢竟課時有限,并不能完全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在建設大學語文精品課程的過程中,一些學校在大學語文教學的基礎上加以延伸,組合了三到六門與大學語文課程有內在邏輯聯系的相關課程,這樣既有利于節省和合理利用教學資源,擴大教學輻射范圍,又有利于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促進學生對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非常有利于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比如濟南職業技術學院在建設大學語文國家級精品課程中,圍繞著大學語文課程,開設了影視欣賞、普通話、公關禮儀和旅游文化等課程,這些課程和大學語文課程一起,積極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人文情懷和職業素養,也有利推動了該校大學語文精品課程特色的形成。東南大學將大學語文和人文素質類課程結合起來,在大學語文課程基礎上又開設了唐詩宋詞鑒賞、明清小說鑒賞、西方文學賞析和詩詞格律與創作等相關課程,有效地滿足了學生進一步學習的需要,課程群效應顯著。

3.豐富大學語文教學形式,激活大學語文互動能量。

在精品課程建設的過程中,大學語文的教學形式不斷豐富,這種豐富體現在教師之間、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大學語文課程內容往往涵蓋較廣,而大學語文教師則往往有各自的研究領域,針對這一實際情況,華東師范大學的大學語文課程采取優勢互補的換課策略,即在教授不同專題的時候,結合教師自身的特點與專長,加以靈活組合,如在古典文學教師講授現當代文學的時候,通過換課的方式,請研究現當代教師來為學生講課;而現當代教師在教授古典文學的時候,也可通過換課的形式請古典文學的教師來授課,這種靈活的換課方式既給學生帶來了新鮮和期待,也促進了教師之間的相互觀摩和學習。除了課堂教學方式的研究與創新,圍繞大學語文課程開展的講座、朗誦、辯論和各種實踐活動,將大學語文教學的觸角由課內延伸至課外,大學語文教師積極參加與課程相關的實踐活動,有效地促進了師生之間的交流。豐富的教學形式也促進了大學語文課程特色的形成,比如濟南職業技術學院定期邀請名校博導、企業經理和行業專家開展講座,把學生學學語文的興趣引向深入,為學生了解社會和職業規劃打下了良好基礎,在學生中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華東師范大學結合大學語文古典戲曲單元的教學,邀請上海昆劇團的演員為學生講解古典戲曲的特點,并加以演示,開闊了學生的眼界,使課堂教學立體和生動起來。大學語文精品課程網站本身也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與交流的平臺,學生可以通過網站上的教學資料進行自主學習,也可以在網絡論壇上及時交流學習感受,安徽師范大學等學校的大學語文精品課程網站還專門開辟專欄發表學生作品,這些做法對于激活大學語文教學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也促進了學生之間的交流。

4.立足專業優勢,打造大學語文特色品牌。

優勢專業建設是精品課程建設的重要依托,大學語文國家級精品課程往往是在深厚專業積淀的基礎上加以建設并逐漸凝練出特色的。比如東南大學的大學語文課程開設歷史悠久,有一支由學術造詣高深的學術帶頭人和熱心大學語文教育實力強的中青年學術骨干組成的師資隊伍,教材設選篇、作者簡介、集評、匯評、賞析、參考書目、思考題等,著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視野開闊的教材編寫方式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大力弘揚形成了該校大學語文課程的顯著特色。南開大學則在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研究和宣傳上獨具特色,最早建立教學科研門戶網站“大學語文在線”,多次舉辦大學語文師資高級研修班,完善“大學語文教育”研究生培養,圍繞大學語文開展廣泛的社會交流協作,富有特色的教學改革引起社會和媒體的廣泛關注,社會影響力大,品牌效應強。其他大學語文國家級精品課程也無不是立足于本校深厚的專業積淀,在嚴格管理,規范引導的基礎上,結合本校或本學科發展實際,在教材編寫、教學改革、教學管理或教學實踐的一個或者多個方面形成優勢,打造出富有特色的大學語文品牌,并通過協作交流、資源共享等方式不斷對校內和校外的教學產生輻射力和影響力,形成良好的課程建設與發展氛圍,最終促進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這種深入發展恰恰契合了國家啟動精品課程建設的初衷,即“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能力”。

二、大學語文精品課程建設中幾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經過多年的努力建設,大學語文精品課程形成了國家級、省級和校級三個層面,共計36門,這些精品課程產生了顯著的示范效果和帶動作用,對推動高校通識教育發展和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產生了重要影響。但是隨著大學語文精品課程建設實踐的深入發展,一些有待進一步探索和解決的問題也不斷浮現出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文”和“語”的關系比重出現偏差。

在大學語文精品課程建設過程中,人文性被提升到顯著的地位,以人文性為基點的大學語文教學更加鮮活,也更有感染力。但是大學語文中“語”的部分卻沒有被提升到該有的地位,對語言素養和交流溝通能力的培養本應該是大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實際教學中,卻由于主客觀各方面的原因,而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當前無論是教育形式發展還是社會就業需要,都對學生的語言溝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實際上,大學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也能感覺到學生對于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增強語言素養的迫切需求,大學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語言能力資源,改變“重文輕語”的傳統,加大語言教學的力度,是大學語文課程建設需要進一步探索和解決的問題。

2.課堂教學視頻攝制手段較為單一。

課堂教學是大學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教學錄像也是大學語文精品課程網站的重要組成部分,實際上,對于不是從事大學語文研究的學生和廣大的語好者而言,教學錄像往往是他們接觸大學語文精品課程的重要途徑和手段,課堂教學的優劣也是他們評價一門課程的關鍵尺度。承擔大學語文精品課程教學的教師往往都是文化素養深厚,教學能力出眾的優秀專家和學者,并且有著獨特的個人氣質,但是這種吸引學生的特質在網絡視頻上卻往往體現得不夠鮮明,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實際上,即使是大學語文國家級精品課程,一些教學視頻的拍攝角度也非常單一,不能很好地反映出教師鮮明的個性和課堂教學的生動氣氛,教師用心制作的優秀課件較少有機地插入到教學視頻中,這都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網絡視頻教學的效果。

3.大學語文精品課程網絡資源利用率有待提高。

“構建精品課程的共享資源是精品課程建設的重點和關鍵,也是精品課程建設的終極目標”,精品課程建設要求相關課程應定期更新網絡教學資源,但在實際上,重申報輕建設的情況在大學語文精品課程網站中時有出現,一些學校在申請大學語文精品課程時,課程網站內容豐富,但是申請成功后卻較少及時更新相關內容;重展示輕應用則是另外一種有待重視的問題,一些大學語文精品課程花了大量篇幅展示課程的發展歷史和所取得的各項成果,但是相關的學習資料、學習指導卻顯得比較單薄,精品課程網站所包含的“互動論壇”本應是學習交流最活躍的地方,但實際上學生的發帖數量和教師的回帖數量都很少,顯得清凈寥落,有的學校甚至根本打不開相關鏈接。國家建設網絡精品課程的目標非常明確,“促進網絡教育資源整合與共享,提高網絡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質量,推動網絡教育改革、發展和創新,促進終身教育體系和學習型社會建設。”但是“重申報輕建設”和“重展示輕應用”的現象使得大學語文精品課程網站如同盛開在瓶子中的花朵,缺乏生活根基不斷輸送新鮮的營養,精品課程建設的目標與效果也因此而打了折扣。

4.信息技術成為制約大學語文精品課程發展的重要因素。

大學語文精品課程的申請和更新都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支持,一些學校在申請精品課程時,往往有專門的網絡技術人員提供技術支持,但是課程申請下來后的常態更新和后續運轉則主要依賴從事大學語文教學的教師本身,一些教師對網絡技術不熟悉,不能很好地加工處理視頻錄像,開發設計網頁或更新建設網站欄目,這些都阻礙了大學語文精品課程的繼續發展,同時對網絡與多媒體技術掌握的不足也阻礙了一些教師申報大學語文精品課程的熱情。

三、大學語文精品課程進一步發展的相關對策

1.大學語文精品課程建設應該加強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語言素養的實訓指導,切實將大學語文中“語”的部分落到實處。

面對大學生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的迫切需求,大學語文精品課程在教學上應該留出適當的教學時間對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加以實際訓練或指導,大學語文精品課程網站也應該針對大學生在生活和交流中常用的普通話學習、演講、辯論等提供實用的指導,便于學生和語好者課后自學。唯有“語”和“文”都得到充分的重視,才能使大學語文精品課程建設全面健康地發展。

2.加強對大學語文精品課程教師的網絡與信息技術培訓,使大學語文精品課程網站能夠更好地展示品牌特色和豐富的教學形式。

大學語文精品課程建設離不開網絡與信息技術的支持,而對網絡與信息技術的缺乏已經成為制約大學語文精品課程建設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對大學語文教師進行適當的技術培訓是非常必要的,一般的綜合性高校都有能力和條件提供相關培訓,定期的培訓和指導避免了教師自學的難度,有利于教師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大學語文精品課程建設中來。

上一篇: 放樣實訓總結 下一篇: 公司半年總結報告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不卡中文字幕 | 天天躁日日夜夜亚洲 | 亚洲午夜天堂视频在线观看 | 在线播放国产精品三级 |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色色影院官网综合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