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24 17:08:4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音樂教師學習材料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位教師在教學“統計”時,他先設置了這樣的一個背景:2010年的5月12日,汶川發生了7.8級的大地震,社會各界紛紛伸出援助之手,幫助汶川的人們重建家園。隨之,《愛的奉獻》的音樂跟著響起,接著電腦大屏幕顯示:一只大大的紅色捐款箱,有人投進了10元,有人投進了20元,有人投進了100元,有人投進50元……大約觀看兩分鐘后,學生們都被這充滿愛心的場景感染了。就在這時,音樂突然戛然而止。教師問:“小朋友們,剛才在觀看的過程中,你們知道10元的投了幾張嗎?”學生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臉的無奈,沒有一人能答得上來。教師又問:“小朋友們,你們知道有多少人捐了50元嗎?”學生們依然答不上來,這時教師啟發說:“咱們再來看一遍,好嗎?這一次,你要用心記呀!咱們分工一下吧,請第一大組記錄捐款是10元的,第二大組記錄捐款是20元的,第三大組記錄捐款是50元的,第四大組記錄捐款是100元的,大家可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下來哦!”學生們歡呼起來,興趣大增。當音樂再次響起時,頓時,學生們的眼神是那么的專注,思考是那么的用心,唯恐錯過其中的一張……最后教師讓學生們匯報記錄結果,他們信心滿滿,有的說用“√”“×”記錄的,有的用寫“正”字法記錄,有的分別用畫、、來記錄的……學生們紛紛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正確地統計出捐款的數據。
反思:
1.為學生提供有價值的生活材料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的內容與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是好動、活躍,所以教師組織教學時,要為學生提供富有價值的數學學習材料。這些學習材料可以來自生活的方方面面,注重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讓學生覺得數學來自于生活,數學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數學學習并不是那么神秘莫測、高不可攀,它是很通俗的,很容易讓人理解的。上述教學采用汶川大地震中捐款的生活案例,既是為學生搭建了一個學習、思考的平臺,而且是讓學生接受思想教育的生活素材,可謂“潤物細無聲。”
2.有效素材激發了學生樂于探究的欲望
汶川大地震的許多感人事跡,學生們從電視新聞上、報紙上都耳聞目睹過,而且許多學校也發動師生一起捐款,從捐款這一小事中多少可折射出學生對愛的理解和詮釋。學生們因為對這一事件并不陌生,而且課始就覺得教師是在講述一個故事,他們的注意力并不集中在一張一張的錢幣上,而是注重當時凝重的氣氛。音樂戛然而止,一下子把學生的思緒給拉回來了,再加上幾個追問,強烈地激發了學生們探究的欲望。所以在第二次的觀察中,學生們的觀察是那么的專注、那么發自內心的認真,這些學習態度是在一定的誘因下,學生們自覺形成的。所以,給學生提供需要的統計素材或者說是統計情境,讓學生產生統計數據的強烈欲望,這樣的教學方法確實是有效的、立竿見影的,而且是有價值的。
3.有效素材點燃了學生智慧的火花,提升思維的高效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0A-0056-01
數學學習材料是教師組織教學,達成預設目標的重要載體。如何有效選擇學習材料是教學預設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在以往的教學實踐中,有的教師忠于教材,有的教師基于自己的教學經驗來選擇材料。但他們在選擇學習材料時卻忽視了對學生數學學習需要的分析與把握,不能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需要,影響了教學目標的達成。本文擬結合《圓的認識》一課,就如何有效選擇學習材料談一些想法。
[片段一]
師:圓是平面圖形大家庭中的一員。你已知道有關圓方面的哪些知識?
生1:圓的邊是彎曲的。
生2:生活中許多地方都有圓。
師:不錯!生活中你見過哪些物體的表面有圓?
生1:鐘面上有圓。
生2:硬幣的表面上有圓。
師:說得對!老師課前收集了一些物體的圖片,請你們看一看哪些物體的表面上有圓。(多媒體出示)
生1:碗口上有圓。
生2:椅子的后背上的圖案是圓形的,真美!
師:觀察真仔細!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材料要有利于學生進行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想和交流等數學活動。”在上面的片段中,教師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選擇與學生生活背景有關的材料,提供觀察、實踐和表達的機會,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真實事物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進而感悟到數學就在身邊,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片段二]
師:請你們在紙上畫一個圓,把它剪下來。
(出示活動要求:1.將圓對折、展開,換不同的方向再對折、展開,你有什么發現?2.折痕相交的點位于哪兒?你準備為它起個什么名字?動手量一量折痕的長度,你有什么發現?這樣的折痕有多少條?3.動手量一量交點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你又有什么發現?)
(生動手操作,同桌討論,全班交流。)
生1:我發現折痕相交于一點,點位于圓的中心,我為它起了個名字叫“中心”,剛才同桌說它叫“圓心”。
生2:折痕有無數條,因為我們可以變換著方向對折。測量發現它們的長度一樣。
生3:這些折痕都經過圓心,兩端都在圓上,像這樣的線段我們組起了個名字——經心段。(全班笑)
生4:應該叫直徑,但沒有“經心段”直觀。
師:我同意你的看法。不過,為了統一,我們還是稱它為“直徑”,行嗎?(生點頭)
……
現代教育理論提倡將“靜態的、被動的接受式學習”更多地轉向“動態的、主動的探究式學習”。心理學實驗證明,思維往往是從動作開始的。要解決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關鍵是依靠動手操作。在上面的片段中,教師以圓為抓手,讓學生通過折、量、畫、比、說等多種手段對學習材料產生一種探究欲望,在探究中產生與小組成員進行交流、共享發現成果的強烈愿望。這在加深學生對知識理解的同時,也加強了師生、生生之間思維的碰撞,張揚了個性,煥發了課堂生命的活力。
[片段三]
多媒體出示題目。(略)
師:題目的要求是“舉一反三”,認真觀察這些圖形,你能聯想到什么?
(生觀察后反饋)
生1:看到圓的半徑是3厘米,我想到它的直徑是6厘米。
生2:圓的半徑是2厘米,那么這個長方形的長就是兩個半徑為4厘米,高相當于半徑是2厘米,它的周長為12厘米,面積是8平方厘米。
生3:正方形的邊長為6分米,它里面的圓的直徑就是6分米,半徑就是3分米,正方形的面積36平方分米。
……
教師在鉆研教材的基礎上對學習材料進行重組并作適當的開放性設計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上面的片段中,教師將學生已有的知識重組,摒棄舊的練習模式,讓學生舉一反三,滿足了學生探究的需要和表現的欲望,學生的潛能得到了充分發揮,釋放了靈氣,顯露了才氣。
[片段四]
師:只要我們細心觀察就會發現圓在生活中應用很廣泛。(多媒體出示:象征奧運精神的五環是由圓組成的;草原上一頭被拴住的羊吃草的面積是圓形的;馬路上的井蓋是圓形的……)
(生邊欣賞畫面,邊聽音樂。)
生1:數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生2:用數學知識可以解決實際問題,我們要學好數學,更要用好數學。
生3:我想用今天學習的圓創造出美麗的圖案,來美化我們的生活。
……
一、 英語語音學習的重要性
語音基礎和人的聽說能力有不可分割的關系。最基本的語音學習就是英語音標的學習,但從更深層次的內容講,語音學習還包括單詞重音,句子重音,弱讀,連讀等多方面的學習。英語語音是英語口語交際的基礎,正確的英語語音有助于與別人更好的溝通和交流。只有發音正確,別人才能聽得懂你的話,同時也便于自己用“聽”來學習新的知識。所以,語音語調在語言的學習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音樂能力影響語音學習
據研究表明,音樂音調和節奏接受能力強的學生英語重音,節奏和語調的接受能力一般也強。音樂接受能力強的學生音樂聽覺敏銳,這種能力遷移到語音學習上會幫助其捕捉超音段特征的細微差別。Peynircioglu等(2002)認為有音樂耳朵的人擅長分析復雜的聽覺模式,對任何聲音都有較強的處理能力。Patel(2008)也提出了諺語和音樂的聲音類型學習共享機制,即學習者在一個范疇內形成聲音類型的能力能預測其在另一個范疇內聲音類型的形成能力。
接受性音樂能力對產出性音樂能力的影響得到Amir等(2003)實證研究的支持。研究得到的結論是樂器演奏組不但有精細的聽辨能力,而且有超常的歌唱能力。Amir等認為長期的音樂感知與聽辨使器樂演奏者的耳朵習慣了音樂模式中樂音的高低,長短,強弱,快慢,音色等特征,在大腦中建立了相應的音樂圖式,使音樂產出變得相對容易和準確。
產出性音樂能力直接影響產出性英語音段能力和產出性英語超音段能力,表明歌唱得好的學生英語發音普遍較好。根據裴正薇,丁言仁(2013)的研究表明,英語發音和歌唱都要用到動作技能。發音要通過神經,唇舌,軟硬腭,喉等的協同作用,在聲道里調節聲腔,激發空氣產生振動。發音動作精細復雜,控制難度大,獲得發音的動作技能需要大量與發聲器官“磨合”的形式操練。善于歌唱的學生對發生器官的定位和操控能力強,從而有助于英語發音。蔣以亮(1999)利用五線譜對32名留學生開展了漢語聲調的教學試驗,證明歌唱訓練比單純朗讀的訓練效果好,因為咽腔肌肉在唱歌中得到了鍛煉。咽腔是聲腔的組成部分,和口腔一樣是可變的共鳴器。咽腔的寬窄與聲音的響度及音色的改變關系密切。與說話語言不通,歌唱語言形成位置不在口腔而在咽腔,因此唱歌極大地鍛煉了咽腔肌肉,能有效改善外語發音。
三、 在教學中如何通過音樂能力的訓練提高英語語音學習的效果
1.選擇適合的歌曲材料,變歌曲為聽力素材。歌曲材料的選擇要恰當,難度適中,曲調優美、易學,符合語言訓練的目的要求。數量上要達到一定的要求,做到持之以恒、循序漸進。教師可嘗試每兩周教一首歌,或每一個單元后教一首歌,因人而異,力求量化英文歌曲以其語言的簡練,詞匯的實用性和語法的精確表達為特點,成為學生學習英語語法和詞匯的重要學習材料。教師在選擇歌曲時,要遵循內容健康,曲調優美和夠催人奮進等基本原則,而且在歌曲的選擇上還應注意兼顧趣味性和教學的目的性,所選歌曲的單詞量不要大大超出學生現有的水平。
2.利用英語歌曲改編成教學材料,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以英文歌曲為學習材料的做題練習能夠提高學生的英語聽力和語法能力。比如通過填空、問答、正誤判斷、排序、聽寫、續寫、找出同義詞或反義詞、討論教學形式,充分利用歌曲材料達到寓教于樂,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繼而提高英語水平。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的的不同選擇一 種或多種形式。比如在確定語法點、英文歌曲和教學方法后,教師應為學生準備相應的學習資料。如果要取得滿意的教學效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將多種形式有機地結合起來,可以按照歌曲的不同風格和分類,將英文歌曲進行重新整理和歸納,甚至是創意編排。比如:當需要記憶單詞或短語列表的時候,可以把他們編記成“Jazz Chant”中去。想象出一種簡單而有規律的節奏。拍拍手或跺跺腳以幫助學生創造一個有規律節奏,然后開始大聲念出新的單詞或短語,加重單詞的音調或重要的短語。不要害怕唱出聲音,大聲將新單詞和短語用唱或打節奏的方式念出來。這樣將會更快地記住事物,并且還能獲得很多樂趣。
四、 總結
班杜拉對自我效能現象的發現及其理論的建構備受心理學家及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大量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在人類個體和集體活動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當代教育尤其強調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自我效能理論在這一目標的實現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該理論一經提出就被運用到教育當中。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和擴大,如何提高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的學習自我效能,使其能夠正確認識課程改革新要求,做好未來職業生涯規劃及就業準備,是值得關注和深入探討的問題。
一、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論
自我效能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社會學習心理學家班杜拉于1977年在《自我效能:關于行為變化的綜合理論》一文中首次提出。
自我效能實際上是指人們對成功實施達成特定目標所需行動過程的能力的預期、感知、信心或信念。理論上,自我效能具有四層含義:⑴自我效能是個體對其能做什么的行為能力的主觀判斷和評估;⑵自我效能是個體整合其各種能力信息的自我生成能力;⑶自我效能具有領域特殊性,即個體對完成不同的任務,或達成不同的特定目標,其自我效能判斷會有所不同;⑷自我效能形成后最終會成為個體的一種內在自我信念。
班杜拉認為,人們通過各種不同的信息源獲得關于自身才智和能力的信息進而形成自我效能。自我效能的信息源主要包括⑴作為個人能力指標的親歷的掌握性經驗;⑵通過能力傳遞以及與他人比較而改變效能信念的替代性經驗;⑶使個體知道自己擁有某些能力的言語說服;⑷人們在一定程度上用以判斷自己能力、力量或技能狀況的生理和情緒狀態。
學生自我效能只是對學生完成有關活動任務的自我效能的籠統的、概括的稱謂。學業自我效能就是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對自己的學習和作業能力的主觀評價。影響學生自我效能形成和發展的因素,除了班杜拉提出的四種效能信息來源之外,還有一些非常具體的影響因素。包括:⑴目標設立:學生設立了目標或賦予了目標,就可能經歷實現目標的自我效能感,做出嘗試實現的承諾,積極參加他們認為會實現目標的各種活動。⑵信息加工:對學業材料的認知加工影響著學生的自我效能,因為在完成學習任務,進行材料的信息加工過程中,他們會獲得有關自己學習情況的信息。⑶榜樣:在學校情境中,學生是從同伴和教師那兒獲取替代性自我效能信息,榜樣在學生自我效能感的發展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⑷反饋: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實證研究都已證明,反饋是影響學生自我效能的重要方式。⑸獎賞:獎賞實際上是一種外部強化,具有信息性和動機激發性。班杜拉指出,在個體掌握了某些知識和技能,顯示出自己有能力時,外部強化的恰當運用有助于自我效能感的建立。
二、新課程標準的新要求
中小學音樂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對中小學音樂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高師音樂專業教學改革便應運而生。新課程標準下,高等師范院校音樂教育專業主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音樂教育專業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能力,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具備一定教育教學研究能力的高素質的,適應中小學音樂教學發展要求的音樂教育工作者。
高等師范音樂教育專業學生應具備堅實的專業理論基礎,高超的專業技術、精湛的教學技能,由此才能勝任中小學音樂教育教學的發展。高等師范院校音樂教育是教師教育、職業教育,是培養中小學音樂教師的教育,學生將以教師為職業,并為此接受一系列的相關教育;是審美教育,因為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審美貫穿于整個音樂教育過程;是創新教育,音樂教育是促進人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發展的教育,通過音樂來培養人的創新精神;是人文教育,音樂學科是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門類,注重人類精神和人類道德的培養,是審美能力與完善人格并重的教育;是終身教育,音樂是陪伴人一生的學科,音樂教育專業是人類終身教育的基石,是終身熱愛、學習、傳授音樂的堅實基礎。
高師音樂教育應當堅持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教學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學生個性發展;重視學生音樂實踐,鼓勵其音樂創造能力的發展;突出音樂專業特點,加強師范教育,提倡學科綜合;立足于民族音樂,理解多元文化;緊跟社會發展,注重學科發展的教學理念,培養基礎知識扎實、知識面寬、適應性廣的一專多能型教育人才。
三、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學生學習自我效能感的培養
1.正確理解新課標要求,設立正確、適度的學習目標
新課程標準提出,高師音樂教育專業主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音樂教育專業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能力,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學研究能力的高素質的,適應中、小學音樂教學發展要求的音樂教育工作者。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學生,較長遠的學習目標是學好各項專業技能,成為未來合格的中小學音樂教師。他們所受的是職業教育,他們是學習者,也是未來的參與者。為了讓學生盡早地進入教師角色,就必須在高師學習階段讓他們盡早地理解新課程標準的精神與內容,了解中小學課程改革的現狀和新課程標準對中小學音樂教師的新要求,幫助其做好未來職業規劃。在此基礎上,設立正確、適度的長期學習目標,為成為合格的中小學音樂教師做好一切準備,全面發展自身各項能力,逐步達到中小學新課標要求,有效地提高學習自我效能感。
長遠目標不能及時地為學生當前的學習行為提供有效的刺激和引導,近期目標將長遠目標分成若干較容易實現的階段性目標,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觀察近期學習目標逐步達成,體驗成功的喜悅,達到自我強化的效果。這有助于學生發現自己逐步變得有職業技能,離長遠目標越來越近,從而增強其音樂學習自我效能感。
2.對個人能力的準確定位
個體在身心發展、知識背景、學習能力等方面存在著千差萬別。學生對自身已掌握哪些專業技能、音樂學習的能力如何,自身的優劣勢是什么,必須要有一個客觀、正確的認識,這對于提高學生自我效能感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新課程標準下,高師音樂教育是終身教育,音樂教育專業學生必須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而自主學習顯得尤為重要?!澳切┱J為自己在理解材料時要經歷巨大困難的學生較容易產生較低的學習材料的自我效能感,而那些覺得自己有能力應對材料信息加工的要求的學生就覺得自己是有效驗的?!?在清醒認識自身能力的前提下,在專業學習過程中學會運用一定學習策略,提高理解學習材料的能力,將有助于提高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判斷,促進學習動機的發展。
3.積極向上、成熟樂觀的學習態度
情緒也是影響個體效能判斷的一個重要因素。積極情緒能夠增強自我效能直覺,而消極情緒則反之,引發的情緒強度越大,對效能信念的影響越大。音樂學生的學習態度對自我效能感有重要作用。新課程標準下,中學音樂課程三維目標之一“情感、態度、價值觀”,要使學生達到這一目標,準音樂教師在專業學習中首先要有所體驗。幫助音樂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學習觀,為學生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培養師生團隊合作、友愛關懷的協作精神,用積極的態度去應對學習、生活、就業的壓力,從而不斷促進學習發展,提高學習自我效能,形成良性循環。在未來的音樂教師職業生涯中,將自身所學所感所想傳遞給學生,從而達到新課標的新要求。
4.樹立良好的學習榜樣
“成功的榜樣示范能向學生傳達出他們有能力,并能激發他們去進行嘗試活動;而觀察到失敗,則可能降低學生的自我效能感,組織學生活動?!?在學習過程中,成功案例總是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由此產生正確的學習動機來引導學習過程,得到較好的學習效果。遠至中外為人類留下寶貴遺產的偉大人物,小到身邊的老師、同學,他們的成功經驗,行為中體現出的閃光信念,專業學習中的優秀品質等等,都可以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榜樣的自我效能影響著學生,從而激發其積極的學習自我效能感。
音樂學習近期目標的達成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自我效能感,推動其對長遠學習目標的完成。因此,音樂學生自身也可以成為榜樣,對自身能力的肯定,可以有效促進學生逐步地完成各階段學習目標,取得更大的學業成就。
5.及時、恰當的學習反饋和積極歸因
反饋是影響學生學習自我效能的重要方式?!啊瓪w因反饋的方式和時間很重要。將學習成功歸因于機遇,或將學習失敗歸因于能力不足,都會降低自我效能感,而將學習的成功歸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將失敗歸因于努力不夠,都會增強自我效能感。”3在音樂學習過程中,教師針對學習情況,及時、適度、正確地反饋學生是十分必要的。教師的反饋要準確,成功與否要清楚公正,不能含糊其詞;學生的自身評價要客觀,不能主觀臆斷。在此基礎上,教師能夠幫助學生進行成敗分析,引導其進行積極歸因,給予學生鼓勵。而學生則能夠對學習成功與否有客觀的認識,并能將失敗的原因歸因于學習方法不得當,沒有很好地掌握音樂學習的特殊規律,學習還不夠努力刻苦,學習策略還有欠缺等因素,將學習失敗的挫敗感減小到最低,進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習自我效能感。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標準下,提高學習自我效能感對于音樂教育專業學生認清新課程改革的新要求,做好就業準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高師音樂教育要重視學生自我效能的培養,激發學生積極的學習動機,從而實現培養合格的新型中小學音樂教師這一目標。
注釋:
1.郭本禹,姜飛月.自我效能理論及其應用.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3:109.
2.郭本禹,姜飛月.自我效能理論及其應用.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3:111.
3.郭本禹,姜飛月.自我效能理論及其應用.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3:112.
參考文獻:
[1]A班杜拉.自我效能:控制的實施.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3.
[2]郭本禹,姜飛月.自我效能理論及其應用.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
翻轉課堂的定義概括起來主要有兩類觀點:第一類觀點認為,翻轉課堂就是一個在線課程,即視頻錄像取代了直接教學,視頻在線課程取代了教師;第二類觀點認為,翻轉課堂盡管“顛倒”了傳統課堂的秩序,教學的形式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是課堂還是那個稍稍變了樣的課堂,教師還是那個教師,教學的要素不會因為技術的融入發生變化。筆者認為,翻轉課堂的不同定義只是在描述上存在差異,其本質基本是一致的。翻轉課堂就是把傳統的課堂講解新知識放在了課前學生自主學習完成,而把課后知識的吸收、內化放到課堂上。
一、學習材料制作策略
1.前置性學習材料
課前學習材料包括導學案、自主聽力材料、相關小電影、音樂、教師授課PPT。制作學習材料應以引導學生獨立完成為原則,以“激發學習興趣”為目的,設計形式要新穎、有創意、多樣化,以滿足不同認知風格的學習者。導學案:呈現內容為詞匯、語法、句型,導學案制作以問題解決課型為主線,將知識點轉變為探索性的問題點和能力點,對知識點進行設疑。微視頻、微電影,呈現內容為聽力和表達,選擇和課程內容相關的微電影或者教師根據要求制作微視頻,微視頻應突出和強調主題、重點與要點,錄制情感豐富、生動活潑的教學視頻。教學PPT:呈現教學內容為寫作,教師根據選題選擇合適的題材,制作寫作的授課PPT,內容要能夠包括本課的所有詞匯、語法、句型。一方面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另一方面對學生課前的自學做檢測。
2.前置性學習任務單
教師要提出學習結構圖任務,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逐步學會提綱挈領,在結構的梳理中有效地從整體上把握學習內容。學習任務單在設計中要以問題設計為主,教師要把傳統的知識點深挖,然后根據教學重難點,把知識點轉化為一個個問題提出來,使學生在課前學習階段,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把握教學重難點或其他知識點,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制作要求:以問題探究式為主。
3.前置性任務驅動
學生中最受歡迎的教學理念是新課程標準中提倡的“玩中學,學中玩”。因此,在課前學習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可以采取一些任務驅動的自學方式,比如我們第三輪行動中課前加入制作海報的任務后,學生的自學效果有了明顯的提高。設計要求:根據教學內容制作合適的任務。
二、QQ群平臺使用策略
QQ群平臺是我們使學生在課前與同學、老師互動的平臺,學生在家通過QQ群內的電子郵件、群聊與私聊工具、視頻會話聊天工具、論壇等與老師或同伴進行互動交流,分享自主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收獲,探討在課前學習及自測卡練習過程中遇到的疑惑,并互相解答。但是研究發現,學生在使用過程中出現了不少問題,諸如有的學生對QQ群平臺不是很熟悉,不知道如何操作;有的學生把QQ當作聊天的工具,而不是用來分享交流成果等等,這些不僅沒有對課前學習起到好的影響反而制約了學生的課前學習效率。筆者為此采取了一些相應的措施,首先是技能培訓,使每個學生都能熟練掌握常用的QQ群技能;其次在使用過程中,老師定期消息,組織學生在群內討論學習;最后要求學生家長監督學生使用。
三、基于前置課堂的教學活動組織策略
1.開展協作式課堂探究討論
在行動研究的開始階段,課堂互動實施過程中出現了較多問題,甚至有時無法進行。通過對出現問題的總結,筆者認為應根據學生特點采取異質分組,且在每組中選出一個組長,教師分配給每個小組探究式題目,小組長負責各小組的探究活動。小組中成員要積極地參與探究活動中,隨時提出自己的觀點和想法,通過交流、協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觀察每個小組的探究活動并及時加以指導和點評。通過改進,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效果一輪優于一輪。
2.游戲學習法
一、音樂教學法的優點
1. 激發小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對于初學英語的小學生,英語作為除母語之外的第二語言,教師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培養他們對英語學習的興趣,要讓他們在英語學習中感受到快樂,而不是填鴨式教學的壓迫感和緊迫感,讓他們覺得學習英語是一種被動行為。興趣是學生學習過程中最好的老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方面具有積極的導向作用。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培養學習興趣是推動學生進行復雜認知活動的主要動力?!币魳肪哂兄鴧^別于其他教學材料的趣味性,所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可能對這樣的學習材料產生興趣,從而對整個學習的內容或者單元產生積極的心理反應,而這樣的積極心理反應有助于對英語學習產生好奇心,長此以往,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產生好奇心理,也就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逐漸將興趣轉化為相對穩定的學習動機。小學生的英語學習主要是為以后更深入地學習做準備,所以要努力使他們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有一種積極的情緒體驗,這樣的情緒體驗會拉近他們和英語之間的距離,為他們以后更加深入地學習英語打下好的基礎。
2. 幫助小學生理解記憶。小學生從一年級開始接觸英語學習,所以對于一種全新的語言,還比較陌生,理解和學習起來有一定難度。而英語學習基于詞匯和句子,詞匯更是英語學習的三大要素之一。很多小學生還不能理解構詞法、詞根等內容,所以一般的詞匯記憶基本上依賴于死記硬背,而且這種死記硬背似乎更多來源于教師或家長檢查或考試的壓力。心理學實驗證實,有韻律的材料比沒有節奏、沒有韻味的材料易于記憶。而音樂恰好就具備了韻律、節奏等等要素。根據小學生的特點,將音樂運用到學習句型和記憶詞上不失為一個好方法。比如,找一首與學習內容緊密聯系的歌曲,在教學中使之發揮作用,這樣也有利于教學整體性的實現,而不至于使教學內容或材料成散沙狀,既不利于教也不利于學。對于小學生而言,歌曲朗朗上口,韻律感和節奏感強,也會使得英語學習起來相對容易和輕松。例如在學習26個字母時,教學生唱《ABC》。
3. 有利于培養小學生的英語語感。英語作為國際通用的語言,無疑在學生的成長甚至就業中都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所以在小學生開始學習英語詞匯和句子的過程中,還應該注意英語語感的培養。英語語感也就是英語思維,這有利于學生對英語的長久性學習。有研究證明,4~12歲是英語學習的黃金期。而小學生恰恰處在這個關鍵的時間段,所以應該注重培養小學生的英語語感。很多學生在讀英文文章時都是用“英漢互譯”的方法去理解,將材料翻譯成中文后在進行理解賞讀。教師在課堂上呈現音樂時,并不一定要求學生將每一個單詞每一句話都翻譯成中文理解后再去聽去唱,而是讓學生在聽或唱的過程中結合音樂的抑揚頓挫去體會其中的意思,這樣使得學生在英語的語境下去理解,而不是以一種“英漢互譯”的思維去理解。
二、小學英語教學中音樂教學法的實施策略
1. 在歌曲內容上積極向上且關乎學習內容。選用英語歌曲應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點,考慮學生身心發展所處的階段和認知水平以及接受能力。忽視了這一點,則不會有好的教學效果。所選的歌曲在內容上要積極健康,盡量緊密聯系教學內容,注意所選音樂與教學內容的合理銜接。在音樂的旋律上優美動聽,基調高昂,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心理反應,還要注意學生對高雅藝術的欣賞。在情感色彩上不應有太多的成人色彩,而應該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階段,以利于對學生進行教育。如英語歌曲《 Do, Re, Mi》,歌詞內容頗具童真,旋律活潑可愛,而且內容積極向上,適合兒童學習,而且有很好的教育意義。在內容上要盡量與學生的學習內容相關,這樣有利于保證預設教學目標的實現,保證學習的效果。學生的首要任務是學習,而小學生必須完成相應的英語學習任務,達到學習目標,即聽、說、讀、玩演試聽。這就要求教師在選擇英文歌曲時要注意內容盡量與學習內容相關。
2. 在歌曲難度上要適合兒童。教師在課堂中所選用的歌曲在難度上應該適合兒童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學習心理學告訴我們,適當的學習難度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如果學習的難度太大,無論學生怎么努力都學不會,就不利于學生學習;同樣,沒有學習難度,學生輕易就學會了,也不利于學習積極性的培養。根據耶基斯―多德森定律曲線,只有當學習動機處于最佳水平,學習活動才會產生最佳效果。相應地,在歌曲難度方面,太難的歌曲,兒童并不能理解歌曲所要表達的思想,或者甚至連單詞都不能正確的讀出來,那么時間長了便會失去對應于學習的興趣,甚至會產生厭學心理;如果歌曲太簡單,兒童就會有一種驕傲自滿的心理,認為已經學會了,就不會用心去學,學唱時也就容易走神,當然也就起不到應有的作用,達不到理想的學習效果。
3. 在歌曲的應用上要注意合理恰當而不能牽強附會。音樂法作為一種教學方法,是教師為了實現教學目標而使用的一種教學方法或者教學手段,其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理想的教學目標。所以教師在應用歌曲時要注意合理使用而不能牽強附會,即在需要時才使用。所以教師要注意,所選用的歌曲不僅內容上、難度上要服從教學需要,所用樂曲的總量、長短要符合教學的需要,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進行適當的調整。在一學期、一學年的英語教學中,不一定要每一節課都要使用音樂,過多的音樂反而會偏離主題,學生反而會忘記學習內容,忘記學習目的,造成無音樂不學習的狀態,從而偏離學習目標。教師在使用音樂時也要注意把握好時機,要注意是“為了教學而音樂”而不是“為了音樂而教學”,注意用音樂組織教學、調節教學,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三、教師在小學英語教學中使用音樂教學法的路徑
1. 在課程導入時用音樂。用歌曲引入新授的知識,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助于建立一種良好的師生關系。在教學26個字母時,用歌曲《ABC》引入,學生被這種朗朗上口的音樂吸引時,就具有了學習26個字母的動機,這時候教師進行教學就不用擔心學生的注意力、積極性等等問題,講授和學習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而且師生間通過音樂建立起來的這種友好和諧的關系,會形成一種良好的教學氛圍,在這樣的氣氛下能夠引發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對教師的信任會促使他積極地向教師提問,直到學生能正確唱出每個字母,再進行教學,用歌曲操練新授的知識。
2. 在課堂中用音樂組織教學內容。小學英語的主要內容主要是一些日常用語的學習,詞匯也大多數與小學生的日常生活相關,注重量的積累。但是有些材料得教學時顯得相對松散,區別于初高中的系統性、整體性,所以教師在組織教學材料上就會覺得有些困難。這是教師就可以用音樂去組織整節課的教學。比如,用教唱《I can sing a rainbow》來學習關于顏色的單詞,“Red and yellow and pink and green, Purple and orange and blue……”這首歌把原來單個單個的關于顏色的詞語串成一首歌,再加上音律美,相對于原來的學習材料更加具有整體性和系統性,如果教師再配以圖片,這樣調動學生的多個感官,既能大大提高教學的效果,又能夠活躍學生的思維,拓展了學生的想象空間。
3. 用音樂復習教學內容。音樂既然可以用來進行課程導入,用來組織教學,還可以用來幫助學生復習已經學過的知識。歌曲副歌部分的循環重復,有利于學生加強對學習知識的記憶。而且歌曲具有情境性、邏輯性,在復習課時使用,將學生帶進情境,容易引發學生對于知識的回憶,而且在這種邏輯感的帶領下,學生的回憶也就理所當然地出來了,這樣就能夠達到理想的復習效果。
4. 在課后給學生以補充學習。教師在課后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適合學生自學的英文歌曲,這樣就能給那些處于“吃不飽”狀態的學生以更多學習的材料,培養他們自主學習語言的能力。英語學習的最終目的在于語用,所以課后讓學生多去吟唱一些英文歌曲,也就能夠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也有利于更正學生的英文發音。對于語言學習,語言環境是非常重要的,在英語語境中,不僅僅有詞匯、句子、語法,還有說話者的表情、情感。而在我們平時的生活中,小學生們是缺少這種語言環境的,所以通過課后的英文歌曲的吟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語言環境的缺失,讓學生得到更多語言練習的機會。
四、音樂教學法對小學英語教師的要求
1. 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音樂素養。小學英語教師如果想要在課堂中使用音樂教學法,就必須具有一定的音樂素養。比如對歌曲的分析能力,對音樂素材的選擇能力,使所選的音樂與課程內容具有一定的關聯性,只有這樣,才能在音樂的帶領下進行更好的英語學習。同時教師要能夠與學生同唱同樂,有時還能教學生唱,或者將歌曲進行改編,這些都要求教師需要具備一定的音樂素養。
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學的本質是引發學生對學習材料的探究活動過程,課堂上要使學習活動有計劃、有目的、有效地進行,最重要的是學習材料的有效,因為學習材料是學習活動的載體。教師能否對教材做到既準確理解、科學處理,又能夠靈活駕馭、變通創造,是開展有效教學的關鍵之一。由于受客觀因素的制約,傳統小學數學教材中的諸多學習材料存在著一些不利于學生自主探索的突出問題。如設計脫離現實起點,創設“忽視”學生的數學思考,選擇時缺少數學內涵等。誠然,新一輪課程教材的編寫有所改善和突破,但學習材料的給出也不可能完美無缺。下面,筆者就結合自己的課堂教學針對學習材料的有效性談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課堂教學中學習材料存在的問題
1.學習材料設計脫離學生認知起點
【案例1】在一次學校的教學研討活動中,筆者連續四次聽了人教版四下第一單元《四則運算》一課。教學片段大致如下:教師通過課件把課本的主題圖放大,準備以這些圖片為學習材料,引導學生探究新知。
師: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有關“四則運算”的知識,好嗎?
生:好!
師:請看“滑冰場”(出示主題圖),你們能找到哪些數學信息?
生:滑冰場原來有72人,中午……
師:你能根據這些信息提一個數學問題嗎?
生:現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4位教師幾乎都按這個模式一帆風順地上了下來,但是課的結尾出現了一個驚人的相似:
師小結:今天我們僅僅學習了只有加減法或只有乘除法的運算方法,以后我們還會學習既有加減法又有乘除法該怎樣計算?
生齊答:先乘除后加減。
師:有小括號呢?
生齊答:先算小括號里面的。
師無奈地說:如果小括號里有加減乘除呢?
生齊答:先算小括號里面的乘除法。
每一個學生都有原有的知識儲備及生活經驗,在以往的學習和生活中,他們已經積累了許多有關四則運算的知識,從這四節課來看幾乎所有的學生已經清楚了四則運算的方法,面對最后這驚人的相似,我們只能遺憾學生已經知道的知識我們又教了一遍。原本教材的編排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讓學生掌握運算的順序,然而教師只按“邏輯起點”按部就班,沒有關注學生的現實起點,導致課中一會兒關注解決問題,一會兒又關注運算方法,兩者很難兼顧。如果我們事先能了解學生的認知起點,對學習材料(包括學生中生成的素材)有效調控,課堂教學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2.學習材料創設忽視學生的數學思考
【案例2】《幾分之一的認識》中的一個教學片斷:
師:剛才我們已經認識了幾分之一,請同學們觀察下面兩幅圖,出示:
師:看到這兩幅圖,你們想到了哪兩個分數?
生: 1 3 和 1 4 。
師:同學們,你們能比較它們的大小嗎?
生2: 1 3 > 1 4 ,我是根據圖形比較出來的。
師:下面我們來比較幾個分數的大小好嗎?
……
師:通過幾分之一的大小比較,你發現了什么?
生: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分數反而小。
師:對,跟老師一起講一遍……你們以后會比較了嗎?
生齊答:會了。
顯然,上面片斷中教學幾分之一的大小比較的方法是值得商榷的,教師通過呈現兩個圖形,讓學生寫出兩個分數再比較,這樣在圖形的幫助下就算對分數一無所知的學生也能判斷誰大誰小,這一材料的呈現和運用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忽視了學生的數學思考。如果教師能讓學生先去“猜一猜”誰大誰小?繼而用自己的方法去證明,那么學生思維的火花也許就迸發了??梢?學習材料必需要讓學生有深層次的思維,否則苦心經營的材料將成為教學的“絆腳石”。
3.學習材料選擇缺少數學內涵
【案例3】《兩位數乘兩位數》教學片斷: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看動畫片嗎?
生:喜歡。
師: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一段動畫片(放錄像,生隨著音樂一起唱起來)。你們知道這部動畫片的片名嗎?
生:知道,是《灰太狼與喜羊羊》。
師:那你最喜歡片中的哪個主人翁?
生:……
這個案例中,教師提供的學習材料,看似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這個學習材料的設計與所要教學的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知識之間并沒有多大聯系,充其量不過是為營造一種看似熱鬧的教學氛圍而已。學習材料不一定要“絢麗多姿”,但一定要有“數學內涵”,凸顯數學味。
4.學習材料安排缺乏體驗的實效
【案例4】如《認識人民幣》教學片斷:
師:老師知道你們喜歡上街逛商場。那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玩買賣東西的游戲好不好?
生:好!
師:下面,請幾個小朋友當營業員和文明的顧客,請顧客拿好錢去購買自己喜歡的商品。(課前在教室后面準備好一些缺乏體驗實效的琳瑯滿目的商品?;顒娱_始時學生興趣十分濃,一哄而上,這時整個教室亂成一團,老師也不耐煩了。)
師:請小朋友自覺排好隊,只能買一樣,買好后迅速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于是,學生排成整齊的隊伍,一個接一個購物,回到位置上的小朋友東張西望有說有笑。教室里又是一片混亂。
在上面的案例中,教師苦心安排了購物情境,目的是讓學生體驗。然而,設計中卻安排了很多無效的數學活動,一節課中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許多年輕教師心中還存在著一種誤區,認為沒有學生實踐活動的課就不是好課?;顒幼鳛檎n堂教學的重要形式,要讓學生變得更加主動、活潑和敏捷,要使學生能在活動中學習數學、感受數學,加深對數學的理解和掌握,對數學產生興趣,但是切記不可將數學活動設計簡單化、模式化。
二、對學習材料有效性的幾點思考
1.學習材料要有效貼近現實背景――在真實中學
在教學中,學習材料要盡可能地貼近學生的現實背景,具體來講,即要符合學生的生活背景和數學本身的認知背景?,F在課堂的教學重視學生的經驗和體驗,根據學生已有經驗和知識,設計課堂活動內容及學習素材,這實際上也就允許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及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對教材進行重新整合。因此,應該尋找適合學生的、能體現數學知識生活原型的學習材料,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案例5】在教學“百分數的認識”時,我們可以從學生感興趣的生活實例出發,創設一個這樣的生活情景:某小區要請綠化公司進行綠化,下面是三個綠化公司的資料:
師:如果你是小區的負責人你會選擇哪個公司?
生1:選擇丙公司,因為丙公司成活了44棵,是三個公司中成活棵樹最多的。
生2:我選擇甲公司也許他們種了9棵,9棵全部成活了。
生3:我不想這樣選,因為現在不知道他們一共種了多少棵?
師:我聽懂你們的意思了,看來現在還不好選擇,因為不知道他們一共種了多少棵?
師:現在你想選擇哪個公司呢?
……
在上面的教學片段中,教師從貼近學生現實生活的綠化工程引入,讓學生先“猜一猜”選哪個工程隊,學生的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在他們心底都有了一種默認:成活的棵樹一定要多。于是有學生就覺得應該選擇丙公司,但是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稍強的分析能力,有學生提出一共種了多少棵不知道時,很難進行選擇,這時老師再出示第二張表格,逐步引出90 100 、95 100 、88 100 (通分得到)這三個百分數就水到渠成了。這樣的教學設計,學習材料來自師生熟知的信息,體現了生活數學的現實性,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就在身邊,用好數學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而且還能提升學生探究和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的能力。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2.學習材料要有效提升數學思考――在思考中學
在教學活動中,我們應關注的是更好地利用學習材料,引導學生用數學思想方法去思考問題,逐漸從淺層的思考邁向高一層的思考。面對學習材料,大部分學生只能憑借生活的經驗,從自己的角度進行思考,導致了數學思考目標難以達成。因此,對我們來說,不僅要用好教材教,并且要開發教材。
【案例6】筆者在教學《面積與面積單位》時,就采用了某特級教師的一個教學環節:在教學好面積概念后,學生知道了在圖形上畫出大小相同的方格,通過數格子的方法,可以比較這兩個圖形的面積。隨后我出示了下表:
師:這三個空格中有三個圖形,可惜圖形看不見,但是知道了第一個圖形有9格,第二個圖形有6格,第三個圖形有15格。你們認為那個圖形的面積最大?
生1:15格的圖形面積最大,因為我們剛剛學過格子越多的那個圖形面積就最大。
生2:我不同意他的想法,剛才我們可以通過數格子的方法來判斷圖形面積的大小,有一個前提是每個格子的大小都相同。但是現在沒有說每個格子都相等。
生3:我也覺得哪個大不一定,也許6格的最大,因為它的每個格子可能最大。
……
師:你們贊成誰的想法?小組討論一下,各自講講自己的理由。
這樣的學習材料并不是簡單的讓學生猜一猜誰大誰小,更不是簡單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是有很強的思考性。在學生學習面積單位前,已經知道了面積的含義,也已經初步感受了格子越多面積越大的道理。上面的學習材料就是針對學生的這一特點,設計了這樣的一個環節,學生通過“猜”、“爭”、“論”等環節充分感受了必須要有一個統一的比較方法,自然引出了面積單位。教材只是落實課程理念的載體,只有用新課程理念來指導教學實踐,對教材進行多樣化的處理,大膽實踐,因材施教,靈活使用,教材才能煥發出獨特的魅力。在充分利用原教材的基礎上,教師與學生從教學實際出發,以提升思維含量為目標,通過對教材進行重組挖掘,創設活動,互動交流,在交流評價中,創生新的教學資源,學生的學習才會更生動,才會促使學生各方面不斷的發展,讓學生從經驗上升到數學思考層面。
3.學習材料要有效突出數學內涵――在文化背景中學
新課標指出: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過分強調數學的工具作用,弱化數學的文化價值,這非常不利于學生視野的拓展與數學素養的提高。同樣,教材中的某些知識點只有回歸到厚實的數學文化背景中,讓學生再次探尋數學知識的產生過程,數學這門學科才會被賦予更深刻的內涵,才會引起更多學生的興趣。
【案例7】在教學“圓周率”時,我們老師教學時大致有兩種方式:一是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去測量圓的周長和圓的直徑,算出周長與直徑的倍數關系,讓學生觀察比較得出周長是直徑的三倍多一點;二是先介紹周長是直徑的三倍多一點,然后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去驗證。兩種方式雖然形式迥然,但它們都有兩個共同的特點:一是讓學生通過大量地操作、計算、觀察、比較找到周長與直徑的近似比值,這個近似值大約是3倍多一點。二是在學生充分體驗的基礎上,教師贊賞地說:“這就是著名的圓周率!你們探求圓周率的過程跟偉大的數學家祖沖之有著驚人的相似!”在肯定了學生的研究結果后,教師可以馬上給學生講一講圓周率的故事: 祖沖之在前人的基礎上,經過刻苦鉆研,反復演算,將圓周率推算至小數點后7位數(即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并得出了圓周率分數形式的近似值。祖沖之計算得出的圓周率,外國數學家獲得同樣結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了。為了紀念祖沖之的杰出貢獻,有些外國數學史家建議把圓周率π叫做“祖率”。
上面的案例中,在學生經歷探究的基礎上,教師認為他們的研究成果與數學家的成果有驚人的相似,這對學生是一種莫大的鼓勵。同時通過故事讓學生看到了自己研究的不足,同時深深地被數學家孜孜以求的精神所折服。品味了圓所蘊含的豐富歷史價值和文化內涵,更多的是對知識的理解、闡釋與再創造,數學課堂在恰到好處的豐富拓展中,達到了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融合統一。鑒于此,數學教師在設計教學時,應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性,把與數學知識密切相關的“名人故事”、“文化傳聞”或“科學趣事”等一并納入學習材料組合的廣闊視野,并精心選擇那些蘊涵數學意義、富有思辨價值的社會現象以恰如其分的方式呈現于課堂現場中,引導學生靈活應用數學知識、恰當透析社會現實,從中既增長知識、錘煉思維,還能感悟數學的文化內涵,體味現象的社會根源。
4.學習材料要有效利用動態生成――在活動中學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最有效的學習是學生對學習過程的體驗,它能給予學生自主建構知識和情感體驗的時空,激發學生的思維。教師為學生提供的有效學習材料則為學生的體驗性學習搭建了平臺。
例如,在“圓的認識”這節課中,教師創設了如下情景:如果給你一支筆固定住繩子的一端,拉緊線,在同一平面內用繩子另一端的筆圍著固定的點繞一周,想象一下,將會是怎樣的圖形?同桌兩人合作,動手試試看,與想象的一樣嗎?學生個個興致高昂,在隨后的環節中,再組織學生利用同桌合作畫出來的圓或利用老師準備的圓,通過“折、量、比、想、找”的方法來研究圓。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對所提供的學習材料產生了探究的欲望,并在探究中產生了一種要與周圍人進行交流、與同伴分享發現成果的強烈愿望。
組織教學活動是開展幼兒數學教育的基本形式。教師在了解幼兒已有經驗和發展水平的基礎上預設結構性強、目標明確的教學活動,能夠較高效地引導幼兒達成教學目標,促進幼兒之間思維的碰撞、經驗的分享。
1.1 根據幼兒經驗創設生動的情境。羅杰斯指出:“越是兒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內容,兒童學習的依賴性、被動性就會越大。只有當兒童覺察到學習內容與他自己有關時,才會全身心投入,意義學習才會發生。這時,兒童不僅學習的速度大大加快,而且會產生自覺的學習行為?!币虼耍處熞獙祵W知識巧妙地與幼兒的生活實際相結合,有意識地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使數學問題生活化、情趣化,讓數學內容與幼兒生活產生有機聯系,從而促使幼兒更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數學活動中。
1.2 據幼兒興趣特點提供學習材料。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大興趣乃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庇變鹤畛蹙褪峭ㄟ^操作材料學習數學的,操作材料對幼兒的思維能力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本身的特性以及由這些特性所決定的活動方式,往往影響著幼兒獲得什么樣的學習經驗以及學習的興趣強度、探索的欲望程度和活動的創造性水平等。因此,教師需要根據幼兒的發展特點提供他們可能感興趣的操作材料,以激發幼兒的操作欲望和學習興趣。
2. 營造快樂學習數學的區角環境
區角活動可為幼兒提供重要的操作練習機會,是集體教學活動的重要補充。教師可為幼兒設置能夠自由操作和探索的數學活動區角,提供豐富的材料,以發揮幼兒學習數學的主動性,促使幼兒體驗獨立探索、自主解決問題的樂趣。
2.1 重幼兒自主選擇的權利。區角活動主要以幼兒的個體操作為主。幼兒具有個體差異,教師應給予幼兒自主選擇的權利,讓他們自主選擇活動的內容、方式、進度等,為幼兒營造一個自由、寬松、開放的活動環境,從而引導幼兒自主、積極地操作,輕松愉快地學習。教師不僅要尊重幼兒對問題的選擇,還要尊重幼兒對解決問題策略的選擇。
2.2 及時更新活動材料。區角活動作為集體教學活動的重要補充,可為幼兒提供大量獨立操作的時間和空間,幫助幼兒基于自身水平得更多發展機會。教師要為幼兒提供豐富多樣的區角活動內容,以促使幼兒有機會去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適合自己發展水平的活動。
3. 營造快樂學習數學的生活環境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梢哉f,幼兒每時每刻都在和數學打交道,但生活中的數學信息分散、隱蔽,幼兒難以主動感知。教師如果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數學元素,引導幼兒去關注、去體驗,把學過的數學知識和生活有機聯系起來,用以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就能喚起幼兒的生活經驗進而體驗到數學的有用和有趣。
3.1 數學元素隱于班級環境創設之中。環境是不說話的老師。如果教師能巧妙地將數學融入幼兒的生活環境,就能發揮環境“潤物細無聲”的作用。比如,節日前,小班教師將紅、黃兩色彩旗間隔排列,懸掛在活動室一角,幼兒看見后也試著用兩種顏色的串珠或插塑等間隔著穿成串,掛在脖子上、手腕上,隨著音樂扭脖子、翻手腕,快樂無比。
3.2 導幼兒發現身邊的數學。幼兒園開展數學教育的一個重要目的是希望幼兒能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發現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數學教育可與生活密切聯系。如:可引導幼兒發現汽車、電話、門牌、鐘面上的數字,使幼兒感受數字的奇妙、數學的有趣,借以激發幼兒對數字產生認知興趣,進一步了解數字在生活中的作用。
一、貧困山區小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之課堂教學的改革
欲改革教學,先改革課堂教學模式,追根溯源,真正的著眼于學生英語的終生發展。秉承著這種信念,我校英語組教師不懈努力,并結合豐富的教學經驗和教育教學理論,集思廣益、博采眾長,取其精華、為我所用,首創豫南地區小學英語教學七步法。
二、七步法教學基本流程和操作要點
現在以六年級上第三單元My Weekend Plan一課為例闡述小學英語“七步法”課堂教學模式。
Step1 熱身
熱身活動的設計要有兩個原則:一個是導入要和后面的內容相關,第二是要盡可能的直截了當,要注意控制時間。教師可以經常組織Guessing game,Chant,Songs and Rhymes,Missing game等不同類型的活動,調動學生的熱情。
我在新授這一課時,通過PPT呈現歌曲What are you going to do?的歌詞,背景音樂播放Head,Shoulder,Knee and Toe旋律,全班一起吟唱,為新課做好鋪墊!歌詞如下: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Going to do,going to do?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I’m going to visit my grandparents. I’m going to see a film. I’m going to take a trip.
此環節為對話中出現的“visit me”“travel”的學習和教學做了順水推舟的前攝作用。
Step2 復習、導入
復習(Revision)環節是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能必不可少的前提。作為教學準備活動,復習的目的是激活那些儲存在學生大腦中的某些原有知識,使其進入“工作記憶”狀態,作為新學知識的基礎。
具體操作:由于本對話中出現了與一般將來時相關的一些時間短語單詞、書籍類單詞和動詞短語。因此,我利用“快速反應”(fast reaction),通過課件快速閃現,將如下短語分類依次呈現,每次出示4個短語,每次呈現時間為3~4秒,并很快消失,按大組為單位開展saying and spelling 比賽,訓練學生對短語的短時記憶能力。
由此及彼,觸類旁通,學生非常喜歡這種類型的活動,參與的熱情很高。學生在競賽中不知不覺地掌握了與課本相關的新短語。
Step3 呈現新的語言學習材料
每一節課都有新的語言知識要呈現,呈現的方式直接影響到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接受的效果,教師也往往在這個環節上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F就本篇對話新學語言材料列舉其一,拋磚引玉,進行詳細說明:
呈現語言材料:Where are you going?We’re going to the cinema.
此環節,我設計了一個Guessing game.具體操作如下:
課件呈現課文兩個人物,教師做簡短的介紹:Jack is John’s cousin, Jack is going to visit John next week.They are going to a place then!Guess where they are going next week?多媒體呈現4個紅色長方形,分別為A、B、C、D,卡片上的內容分別為教師預先設定好的4個地點,但唯一的答案不確定藏在四張卡中的哪一張上,任務就交給學生去猜測,此游戲活動以小組為單位,“全班問,一人猜”以“擊鼓傳花”的形式開展,多媒體播放輕快的音樂,音樂播,傳遞開始,音樂停,接花者回答問題。
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大幅度地增加了學生參與語言實踐的機會。教師適時呈現新學語言材料:Where are you going ?We’re going to the cinema.
Step4 新語言的操練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都知道操練鞏固環節的重要性,學生只有通過操練活動,才能使信息內化為學生認知結構的一部分,才算學會了這些知識。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活動設計的時候,要盡可能多地設計一些集體活動來增加操練的機會。同時,教師在進行活動設計時也要考慮到學困生的學習需要,靈活設計活動,使他們在活動中有一定的收獲。具體操作如下:
①Where are you going?We’re going to the cinema畫線處采取了替換地點的專項練習,主要形式為:group work.
②We’re going to see a film about space travel.此句操練方式為擴充句子練習,具體形式表現為:group work, Ss T, work in pairs,句子按意群劃分進行擴充比賽,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參與熱情。
Step5 表演
在完成新語言材料的學習后,教師設置一個情景,讓學生扮演情景中的角色,這樣角色的對白便有了一定的真實性。在扮演角色的過程中,學生學會進入各自的角色去同別人交談,去理解對方的談話,而不是在簡單地學著別人的說話。這種教學方法的結果是:學生不但學會了語言,而且學會了怎么使用語言。
讓學生分角色扮演John,Amy,采取師生對話、男女生對話、小組對話和兩人對話的形式進行表演最終創編新對話。滿足學生的表演欲望,生成動態、師生互動的課堂!
Step6 游戲活動
游戲教學符合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可以很形象地說游戲是動態課堂的“調味劑”。它把英語語言知識的學習與英語語言技能的訓練有機地結合在娛樂活動中,既可以改變英語教學枯燥呆板的局面,又可以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激發兒童求知欲,還可以發展學生的智力與非智力因素,達到“以趣激情,寓教于樂”的作用。
本節課主要在導入、操練環節采取了Guessing game,Passing game ,恰到好處地調節了課堂節奏。
Step7 鞏固拓展與評價
英語語言的學習最終是要內化為學習者自己的語言,最終是學以致用,因此,我們可以設計生活化的真實的語境,讓學生創造性地自創自編對話,“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當學生受到挫折時,教師適當運用鼓勵性語言和體態語言激發學生的信心和勇氣;當學生緊張浮躁時,給予學生激勵的目光,平息其躁動,穩定其消極情緒;當學生猶豫不決時,給予學生贊許提示的語言,使學生如坐春風,使學習成為一種樂趣。
總之,課堂教學是教和學生共同的生命歷程,課堂教學應煥發生命活力,大力改革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不斷探索課堂教學的新思路、新方法,才能切實保證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高效運行,而“小學英語七步教學法”見證著、實踐著!
參考文獻:
[1]陳琳.通過英語教育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和全面發展奠基[J].基礎英語教育,2011.
實施音樂學科教育改革的關鍵不是教材,而是教師的教育觀念。只有明確觀念,才能優化教學。教師首先要樹立讓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的教育思想,要面向每一個學生。既是非專業音樂教育,那么教師就必須用非專業音樂教育的手段、方法、策略等進行課堂教學設計。確立以學生可持續發展為基點,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能力為重點,才能培養對未來社會有用的人,培養盡可能完善的人。
所以,教學設計必須針對學生實際,確定教學目標,構建教學步驟,使初中音樂教學淡化知識、強化觀點。在教學過程中要處處體現教學思想,并根據每一課的教材特點來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把知識的傳授與能力的培養、素質的提高結合起來,把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融為有機的整體。要面向全體,師生共同探索、共振、共學,強調以美育人,把音樂課設計成充滿著美的創造性的課,引導學生從真正美好的東西中得到美的享受,從勞動中、日常生活和藝術中去理解和創造美好的東西,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
二、確立培養目標,提高全民素質
初中音樂教學,其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促進全體學生多方面的協調發展,而不是培養音樂家。在這個大目標的前提下,決定了其性質是音樂藝術普及教育,而非專業的音樂教育。那么就必須開展強化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最終達到培養審美能力、發展高尚情操、提高人的素質。馬克思說:“社會的進步就是人類對美的追求的結晶。”審美活動是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作為一個合格的公民,必須具有判斷是非、識別真偽、區分善惡、鑒別美丑的能力和素養。
美育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方面有特殊作用,它廣泛深刻地影響著人的心理活動的各個方面,如情感、思想、意志、性格等等。美育能培養人的高尚情操,鼓舞人去為創造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奮斗。如果教師只重視專業知識和技能,而忽視審美能力和藝術素質培養的教學,那就是偏離了藝術教育的方向,不利于人才的培養。從戰略的高度,從提高中華民族的人口素質和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出發,教師需進一步明確教育目標,研究教學方法。
三、研究教學方法,培養創新人才
1、有效教學觀。要從科學教育學的高度探討包括引進電腦技術在內的教學設計技術,追求“高效教學”。
2、學生進步觀。教師是為每個學生的進步而教學,每個學生進步與否是衡量教學優劣的尺度。
3、教學媒體觀。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讓學生借助教材獲得一定的知識、技能、概念、認識的手段或媒體。
教學是師生雙向互動的活動,因教學目標和內容不同,具體活動或是外顯或是內隱,具體步驟和階段或多或少都有所不同。教學設計者應運用學習結果分類,確立、選擇和采用教學行為、教學步驟、教學方法、教學媒介等時,都要考慮教學的終點目標和過程目標。因為目標決定教法,教學設計者必須根據教學目標選用適當的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教學成功的前提和關鍵因素,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建立一種融洽、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教師要創立適合中學生年齡特點的教與學的音樂實踐方式,首先要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