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12 17:20:2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法學案例分析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二)工科院校法學院系自身發展的需要近年來,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為不爭的事實,法科畢業生的就業形勢則更加嚴峻。而相比于專門的政法院校或綜合性大學的法學院系,工科院校的法學院系無論在圖書資料、師資水平,還是在學生基礎、校園法學文化氛圍等方面均無法與之抗衡。故而,工科院校法學院系欲尋求生存和發展的機會,培養出被社會接納的法學人才,就必須突出自身特色,發揮自身優勢,利用工科院校多學科、重實踐的文化氛圍———因為法律與機械以及工程學之間其實存在的千絲萬縷聯系,法律事實上就是個人維護合法利益的操作規程,是處理和解決各種糾紛的技能,這注定法律專業與其說是一門科學,毋寧說是一種工藝。因此,通過案例教學彰顯法學的實踐特性,突出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意識,增強應用法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正是工科院校法學院系充分發揮自身特色和優勢,從而不斷獲得發展的的重要手段。綜上,工科院校法學教學不僅應引入案例教學法,而且其自身的特殊性也決定了在案例教學法上存在比專門政法院校、綜合性院校的法學院系更為迫切的需要。
二、工科院校法學案例教學面臨的問題
由于認識到案例教學的重要意義,目前很多工科院校都將其貫徹于法學教學之中,但總體來講還存在著一些不盡如人意之處,影響了案例教學應有功能的發揮,主要問題概括如下:
(一)重形式而輕效果在一些工科院校,開展法學案例教學成為對外宣傳、彰顯創新的有力依據,是否采用案例教學還被作為教學考評的一個量化項目,受此影響,法學案例教學異化為“追趕潮流”之舉。然而這種對形式的過分注重,卻隱藏著對法學案例教學實際效果的忽略。比如,案例教學淪為變相的案例講授,教師依然是主導,從案例選擇、問題設置到結論得出仍受控于教師的指揮,而學生只能處于被動地位,只不過是從“聽講課”變成了“聽案例”。尤其是部分教師不注重典型案例和真實案例的選擇,往往將“格式化”后的虛構案例引入討論,這不但不能調動學生參與的興趣,也無法用實際問題來檢驗學生所學,案例教學的效果可想而知。
(二)不適應工科院校法學教學的特殊需要前已述及,工科院校的法學欲求得生存、發展,必須突出自身特色,發揮自身優勢,因此工科院校法學教學不僅要注重培養學生對法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的掌握,還要利用工科院校多學科、重實踐的文化氛圍優勢,突出對學生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在這種情況下,旨在檢驗法律職業技能,賦予法律實務工作“市場準入”資格的司法考試就理所當然成為眾多工科院校法學教學的重頭戲,司法考試的過關率也被視為評價法學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但是,很多工科院校的案例教學卻并未很好回應司法考試的現實要求,更多關注學生對抽象法學理論的理解,其存在的價值僅限于解釋和補充說明所講授的理論內容,而非綜合運用法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過程,因此極易導致學生產生思維上的惰性以及認識上的誤區,一旦面對司法考試中紛繁復雜的案例情形便不知所措,所以雖名曰“案例教學”,但實際上卻不能適應司法考試中案例分析題的需要,顯然是一種失敗的案例教學。
(三)不利于工科院校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是衡量學生綜合素質高低的重要標準,體現了教育對社會需要和學生潛能的開發以及個性全面發展的滿足。我國《高等教育法》第5條就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但是,目前不少工科院校的法學案例教學卻與高等教育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背道而馳。教師往往在案例教學中占主導地位,學生只需在教師事先安排的思路“誘導”下,對格式化后的“平板型”案例展開定向分析、思考。而且,該過程以書本理論和立法規定為大前提,學生按照三段論式推理,結合案例給出的小前提得出最終的分析結果。不難發現,這種案例教學方式使學生失去了和關系縱橫交錯、事實紛繁復雜的真實案例直接接觸的機會,不利于他們綜合分析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而且由于將書本理論和立法規定作為推理的大前提,實際上也消解了學生主動挑戰主流觀點或法律條文中可能存在缺陷的熱情,抹殺了他們的反思意識和創新精神。
三、工科院校實施法學案例教學的基本理念和具體思路
刑法學是一門很重要的法學專業主干課程,具有內容多、難度大、不易掌握等特點,抽象的法律解釋容易枯燥。獨立學院學生,更需要培養他們的實踐操作能力。刑法案例教學不但能使抽象、復雜的法律條文變得簡單、易懂,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利于提高教師的素質,有效地檢測教學效果,通過開展案例辯論、案例分析,啟發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創新精神和團隊合作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目前獨立學院刑法案例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近年來,獨立學院刑法教學中已經普遍穿插了案例教學,但由于獨立學院發展歷史不長,師資隊伍還不很穩定,教研投入力度有限,獨立學院刑法案例教學還存在不少阻礙和問題。
1.案例教學方法相對單一。理論講授法仍然是當前獨立學院刑法課程教學的主要方法,講授過程中任課教師大多會穿插案例教學,但案例教學方法較為單一,舉例的方法是通常使用的方法,主要用于解釋某一刑法基礎理論知識。“案”“理”結合不緊,很多時候是教師設問,教師自己回答,學生參與程度低,學習積極性沒能充分調動起來。教師沒能精心設計案例教學課程,在教學活動中仍然扮演著中心角色,案例討論的課堂組織不到位,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沒能得到培養和鍛煉。
2.案例教學課時不足。很多獨立學院刑法教學按總則與分則分上下兩個學期完成教學,每學期周課時3節,其中實踐教學課時沒有硬性規定,因需要講解的內容較多,整個刑法教學基本以理論講授形式進行。案例教學需要全面了解案情、分析探討爭議問題,常常要花不少教學課時,很難從現有的每周3節課時里抽出時間組織案例教學。
3.教學案例沒有系統化。案例的選擇直接關系到案例教學的質量和效果,任課教師往往隨機從網上收集案例,很多案例都近乎虛擬,案情設計有些理想化,案例爭議性較小或代表性不強,當地法院時新的審判實例使用不多,沒有形成統一的刑法教學案例集。
4.案例教學考核方式不盡科學。案例教學考核機制不健全,目前針對案例教學的考核方式主要是期末考試的案例分析題,這種考核方法帶有較大的偶然性,且不能考核學生的綜合素質。
5.案例教學配套機制不健全。案例教學不僅涉及教學方法和理念的革新,還需要教師素質的不斷提升、教學管理和教學內容的不斷完善以及學生的積極配合和參與。但從當前獨立學院案例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在案例教學的教學思想和理念上尚未形成正確、統一的理解和認識,任課教師組織案例教學的積極性不高,教研組織力度不夠,而且,案例教學師生素質也難以滿足嚴格意義上案例教學的要求。
二、獨立學院刑法案例教學改革設想
獨立學院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定位要求學生具有更強的實踐能力,刑法案例教學的改革和運用是切實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
(一)改革刑法案例教學模式
刑法案例教學本身是個復雜的過程,其中不僅涉及教師的講授方法,還涉及學生的參與方式和課堂氛圍。在案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靈活采取多種教學模式:
1.列舉案例教學模式。這是目前大多數獨立學院刑法教學過程中使用頻率最高的一種模式。列舉案例教學是指教師在授課中,為了解釋某一法律理論、法律條款或某一實踐問題而列舉一個或一組案例進行示例性解說的教學方法。列舉案例教學對案例的細節沒有過多要求。可以是幾句話就講完的一個案例,也可以是在一節課內講完的一個案例。既可以是實際案例,也可以是教師根據有關材料加工而成的案例。
2.課堂案例討論模式。課堂案例討論模式可選擇使用,課堂討論可以小組討論或對抗辯論形式進行。重要的討論案例應課前提供給學生預習。小組討論時小組成員可相對固定,一般為4-6人,小組討論時,每個成員都要求充分表達個人觀點,教師可選擇部分小組當堂進行觀點闡述,最后任課教師進行點評分析。對抗辯論通常將全體學生按照觀點不同分為2-4個小組,經充分討論后以小組形式當堂進行課堂辯論。辯論過程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加同學、師生間的交流和了解,也能有效地培養和鍛煉學生的表達與合作能力。
3.模擬法庭模式。刑事案件的模擬法庭教學可與“刑事訴訟法學”課程教學同步進行。由學生擔任法官、檢察官和律師角色,利用律所或法院提供的真實案例,按照法院審理刑事案件的程序和方式進行模擬審判。學校需建設模擬審判法庭,并購置必要的服裝和器具,力爭達到仿真效果。模擬法庭教學需要做多方面的準備工作,使用次數不宜過多,一學期以3-5次為宜,每一個角色可由3-5人擔任,學生可更換角色進行操練。
4.法律診所教學模式。診所法律教育是一種由教學單位開設的,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們憑借自己已經學到的法律知識去辦理真實案件的教學方式。診所通過指導教師(Clinic Professor)指導學生為社會弱勢群體提供法律咨詢、法律文書、或參與案件等方式,促使學生在具體辦案過程中主動學習法律和運用法律,加深對法律的理解。同時,也使學生應有的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得到增強。
筆者所在單位早在2006年就建立了江西省第一家高校法律援助工作站,一直以來,利用這一平臺,在法學專業教師的指導下,組織學生對社會提供了大量的咨詢、代書、調解、調查和訴訟等法律服務。學生參加法律服務的熱情很高,所有參加法律援助的同學都認為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學到了許多課堂教學中不能學到的知識和經驗,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得到了有效地培養。這種教學模式一般是利用課外時間進行,需要任課教師課外進行單獨指導。辦案過程中,教師可拿些典型問題到課堂討論,教學效果非常好。
(二)合理分配教學時間,保證必要的案例教學課時
《刑法學》計劃課時一般為108-126課時,而需要講授的內容較多,如果面面俱到,則完不成教學任務,根本沒有案例教學所要求的分析和討論時間。任課教師應合理分配講授課時,挑選各章節的部分內容著重講解后,類似內容可通過案例教學形式完成。這樣既避免了連續理論講解的枯燥,又挪出了案例教學時間,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特別是刑法分則的講解不需要面面俱到,只需挑選重點罪名進行案例討論式教學。
本課題組還設計在《刑法學》課程結束后,作為必選課程開設一門“刑法案例分析”課程,約18-20課時(9-10周),時間安排在大三年級。主要通過對典型案例的分析、討論,鍛煉學生邏輯思維及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同時緊密結合司法考試題型,訓練學生充分運用已有的刑法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法律診所式教學也可在這一階段進行。
(三)收集典型刑法案例,編輯刑法教學案例集
案例的選擇至關重要,過于簡單的案例,沒什么爭議,提不起學生的興趣;案例太難,讓學生不知從何下手,則會產生畏難情緒或依賴思想,容易造成冷場,也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所有案例的選擇一定要有針對性,難度要適宜。
采取案例教學法,應該精心選擇并編寫系統案例。選編案例一般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其一,案例要新穎。即盡可能選擇司法實踐中的最新案例,以使案例教學更加貼近現實生活,并通過案例討論了解司法實踐中提出的新問題。其二,案例要典型。即緊密圍繞所要傳授的核心內容和基本理論選編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以達到通過案例討論使學生加深理解法學基本理論之目的。其三,案例要系統。根據不同章節的教學內容配備相應的典型案例,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同時,根據理論學習的需要選定案例,并設置問題的廣度、深度和難度。其四,案例要多樣。既要選擇僅涉及一個問題的單一題眼的案例,也要選擇適量的綜合性較強的案例;既要選擇發生在學生身邊的微小案例,也要選擇在全國有重大影響的大案要案;既要選擇已有確切答案的案例,也要選擇爭議頗大,尚無定論的案例。
(四)改革刑法學課程考核方式
刑法學課程考核和成績評定可由三部分組成:平時成績、面試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
1.平時成績。課堂表現應作為學生平時成績的重要部分,課堂案例分析和討論是記錄平時成績的重要依據。任課教師要對學生課堂案例分析討論時的表現進行及時的記錄和評分,這有利于調動學生參與案例研討的積極性,保證學生適應從被動旁觀者到主動參與者的角色轉換。
2.面試成績。面試以現場抽題并口頭回答問題的形式進行,主要題型為案例分析。面試可以很好的檢測學生的口頭表達、邏輯思維、心理素質以及應變能力等。學生抽題后需有必要的思考時間,教師當堂根據學生表現,記錄學生得分。評分時既要關注學生對問題的判斷結果,更要注重學生對問題的分析和思維過程,教師需及時點評,肯定優點,也指出不足。
3.期末考試成績。期末考試以筆試形式進行,主要考核學生對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的掌握及其運用情況。重點可模擬司法考試試題形式,考試題型主要采取選擇題與案例分析題型。筆試成績還是學生總評成績的主要部分。
三、實施案例教學法應當注意的問題
(一)案例選擇的適當性與典型性
案例教學的要求較高、難度也較大,教師平時需要注重積累和搜集典型案例,適時編制教學案例集,針對主要知識點配備典型案例,并及時更新,供教學使用。教師應與司法實踐部門密切合作,一方面可以獲取最新、最接近生活實際的案例,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運用理論指導實踐,在實踐中進一步檢驗和完善理論。
(二)實行小班授課制
刑法學是一門很重要的法學專業主干課程,具有內容多、難度大、不易掌握等特點,抽象的法律解釋容易枯燥。獨立學院學生,更需要培養他們的實踐操作能力。刑法案例教學不但能使抽象、復雜的法律條文變得簡單、易懂,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利于提高教師的素質,有效地檢測教學效果,通過開展案例辯論、案例分析,啟發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創新精神和團隊合作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目前獨立學院刑法案例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近年來,獨立學院刑法教學中已經普遍穿插了案例教學,但由于獨立學院發展歷史不長,師資隊伍還不很穩定,教研投入力度有限,獨立學院刑法案例教學還存在不少阻礙和問題。
1.案例教學方法相對單一。理論講授法仍然是當前獨立學院刑法課程教學的主要方法,講授過程中任課教師大多會穿插案例教學,但案例教學方法較為單一,舉例的方法是通常使用的方法,主要用于解釋某一刑法基礎理論知識。“案”“理”結合不緊,很多時候是教師設問,教師自己回答,學生參與程度低,學習積極性沒能充分調動起來。教師沒能精心設計案例教學課程,在教學活動中仍然扮演著中心角色,案例討論的課堂組織不到位,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沒能得到培養和鍛煉。
2.案例教學課時不足。很多獨立學院刑法教學按總則與分則分上下兩個學期完成教學,每學期周課時3節,其中實踐教學課時沒有硬性規定,因需要講解的內容較多,整個刑法教學基本以理論講授形式進行。案例教學需要全面了解案情、分析探討爭議問題,常常要花不少教學課時,很難從現有的每周3節課時里抽出時間組織案例教學。
3.教學案例沒有系統化。案例的選擇直接關系到案例教學的質量和效果,任課教師往往隨機從網上收集案例,很多案例都近乎虛擬,案情設計有些理想化,案例爭議性較小或代表性不強,當地法院時新的審判實例使用不多,沒有形成統一的刑法教學案例集。
4.案例教學考核方式不盡科學。案例教學考核機制不健全,目前針對案例教學的考核方式主要是期末考試的案例分析題,這種考核方法帶有較大的偶然性,且不能考核學生的綜合素質。
5.案例教學配套機制不健全。案例教學不僅涉及教學方法和理念的革新,還需要教師素質的不斷提升、教學管理和教學內容的不斷完善以及學生的積極配合和參與。但從當前獨立學院案例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在案例教學的教學思想和理念上尚未形成正確、統一的理解和認識,任課教師組織案例教學的積極性不高,教研組織力度不夠,而且,案例教學師生素質也難以滿足嚴格意義上案例教學的要求。
二、獨立學院刑法案例教學改革設想
獨立學院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定位要求學生具有更強的實踐能力,刑法案例教學的改革和運用是切實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
(一)改革刑法案例教學模式
刑法案例教學本身是個復雜的過程,其中不僅涉及教師的講授方法,還涉及學生的參與方式和課堂氛圍。在案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靈活采取多種教學模式:
1.列舉案例教學模式。這是目前大多數獨立學院刑法教學過程中使用頻率最高的一種模式。列舉案例教學是指教師在授課中,為了解釋某一法律理論、法律條款或某一實踐問題而列舉一個或一組案例進行示例性解說的教學方法。列舉案例教學對案例的細節沒有過多要求。可以是幾句話就講完的一個案例,也可以是在一節課內講完的一個案例。既可以是實際案例,也可以是教師根據有關材料加工而成的案例。
2.課堂案例討論模式。課堂案例討論模式可選擇使用,課堂討論可以小組討論或對抗辯論形式進行。重要的討論案例應課前提供給學生預習。小組討論時小組成員可相對固定,一般為4-6人,小組討論時,每個成員都要求充分表達個人觀點,教師可選擇部分小組當堂進行觀點闡述,最后任課教師進行點評分析。對抗辯論通常將全體學生按照觀點不同分為2-4個小組,經充分討論后以小組形式當堂進行課堂辯論。辯論過程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加同學、師生間的交流和了解,也能有效地培養和鍛煉學生的表達與合作能力。
3.模擬法庭模式。刑事案件的模擬法庭教學可與“刑事訴訟法學”課程教學同步進行。由學生擔任法官、檢察官和律師角色,利用律所或法院提供的真實案例,按照法院審理刑事案件的程序和方式進行模擬審判。學校需建設模擬審判法庭,并購置必要的服裝和器具,力爭達到仿真效果。模擬法庭教學需要做多方面的準備工作,使用次數不宜過多,一學期以3-5次為宜,每一個角色可由3-5人擔任,學生可更換角色進行操練。
4.法律診所教學模式。診所法律教育是一種由教學單位開設的,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們憑借自己已經學到的法律知識去辦理真實案件的教學方式。診所通過指導教師(Clinic Professor)指導學生為社會弱勢群體提供法律咨詢、法律文書、或參與案件等方式,促使學生在具體辦案過程中主動學習法律和運用法律,加深對法律的理解。同時,也使學生應有的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得到增強。
筆者所在單位早在2006年就建立了江西省第一家高校法律援助工作站,一直以來,利用這一平臺,在法學專業教師的指導下,組織學生對社會提供了大量的咨詢、代書、調解、調查和訴訟等法律服務。學生參加法律服務的熱情很高,所有參加法律援助的同學都認為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學到了許多課堂教學中不能學到的知識和經驗,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得到了有效地培養。這種教學模式一般是利用課外時間進行,需要任課教師課外進行單獨指導。辦案過程中,教師可拿些典型問題到課堂討論,教學效果非常好。
(二)合理分配教學時間,保證必要的案例教學課時
《刑法學》計劃課時一般為108-126課時,而需要講授的內容較多,如果面面俱到,則完不成教學任務,根本沒有案例教學所要求的分析和討論時間。任課教師應合理分配講授課時,挑選各章節的部分內容著重講解后,類似內容可通過案例教學形式完成。這樣既避免了連續理論講解的枯燥,又挪出了案例教學時間,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特別是刑法分則的講解不需要面面俱到,只需挑選重點罪名進行案例討論式教學。
本課題組還設計在《刑法學》課程結束后,作為必選課程開設一門“刑法案例分析”課程,約18-20課時(9-10周),時間安排在大三年級。主要通過對典型案例的分析、討論,鍛煉學生邏輯思維及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同時緊密結合司法考試題型,訓練學生充分運用已有的刑法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法律診所式教學也可在這一階段進行。
(三)收集典型刑法案例,編輯刑法教學案例集
案例的選擇至關重要,過于簡單的案例,沒什么爭議,提不起學生的興趣;案例太難,讓學生不知從何下手,則會產生畏難情緒或依賴思想,容易造成冷場,也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所有案例的選擇一定要有針對性,難度要適宜。
采取案例教學法,應該精心選擇并編寫系統案例。選編案例一般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其一,案例要新穎。即盡可能選擇司法實踐中的最新案例,以使案例教學更加貼近現實生活,并通過案例討論了解司法實踐中提出的新問題。其二,案例要典型。即緊密圍繞所要傳授的核心內容和基本理論選編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以達到通過案例討論使學生加深理解法學基本理論之目的。其三,案例要系統。根據不同章節的教學內容配備相應的典型案例,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同時,根據理論學習的需要選定案例,并設置問題的廣度、深度和難度。其四,案例要多樣。既要選擇僅涉及一個問題的單一題眼的案例,也要選擇適量的綜合性較強的案例;既要選擇發生在學生身邊的微小案例,也要選擇在全國有重大影響的大案要案;既要選擇已有確切答案的案例,也要選擇爭議頗大,尚無定論的案例。
(四)改革刑法學課程考核方式
刑法學課程考核和成績評定可由三部分組成:平時成績、面試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
1.平時成績。課堂表現應作為學生平時成績的重要部分,課堂案例分析和討論是記錄平時成績的重要依據。任課教師要對學生課堂案例分析討論時的表現進行及時的記錄和評分,這有利于調動學生參與案例研討的積極性,保證學生適應從被動旁觀者到主動參與者的角色轉換。
2.面試成績。面試以現場抽題并口頭回答問題的形式進行,主要題型為案例分析。面試可以很好的檢測學生的口頭表達、邏輯思維、心理素質以及應變能力等。學生抽題后需有必要的思考時間,教師當堂根據學生表現,記錄學生得分。評分時既要關注學生對問題的判斷結果,更要注重學生對問題的分析和思維過程,教師需及時點評,肯定優點,也指出不足。
(一)國家開放大學法學本科畢業論文考核機制的現狀
畢業論文寫作是開放教育中的重要環節,是提高學生專業素質,達到專業培養目標的必要步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為了規范畢業論文的寫作和指導,中央廣播電視大學于2002年5月出臺了《關于“中央廣播電視大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開放教育試點”法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工作的意見(試行)》。
1.畢業論文基本要求。選題必須是法學專業范圍,不能用專科畢業論文替代本科畢業論文。畢業論文形式必須為學術性論文,不能用法學案例評析、社會實踐調查報告、法律工作總結等其它形式。畢業論文正文字數必須在6000字以上。畢業論文選題不能太集中,本科階段課程內容選題要高于總選題的30%,選題要同我國司法實踐相結合。
2.指導教師資格與職責。本科畢業論文指導教師必須由政治素質好、業務能力強、寫作水平高的老師擔任,一般選用中級職稱或是具有碩士學位的人員。本科畢業初級職稱的教師工作五年以上才有資格擔任本科論文指導教師。本科畢業工作五年以上的審判員、檢察員、律師也可以被聘為本科畢業論文指導教師。指導教師指導學生選題,資料收集、寫作方法的運用、文獻檢索、寫作提綱的擬定、督促學生按寫作計劃完成初稿;論文初稿進行審閱,提出修改意見;對論文定稿進行成績初評,書寫評語。
3.論文答辯及成績評定。開放教育法學本科學員須全員參加畢業論文答辯。答辯組由3人組成,答辯主持人須具備高級職稱,答辯組由電大教師和外校答辯教師組成。法學本科畢業論文成績的認定除了要看畢業論文的本身質量外,還要看學員現場答辯的情況,通過答辯來檢驗論文是否為學員本人完成。成績分為不及格、及格、中等、良好、優秀五個等第。優秀人數不得超過參加答辯總人數的20%。
(二)開放教育法學本科畢業論文考核機制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計劃中學術訓練課程缺失。開放教育法學本科教學計劃中沒有論文寫作課程,課程考核方式也都是考試形式。學員沒有經過專門的學術訓練,缺乏論文寫作的能力。學員不知道如何收集資料,不知道如何撰寫研究綜述,不知道論文的布局謀篇。雖然有開設《法律文書》課程,但講授內容為司法機關、公證機關、仲裁機關法律文書的規范和要求,并非學術論文技能的訓練。
2.畢業論文表現形式單一。畢業論文只能寫學術型論文,導致部分學術功底差,但實踐經驗豐富的學員興趣不大。學術型論文需要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格式,束縛了學員的手腳,難以調動學員的寫作熱情,不能充分發揮學員的經驗優勢。
3.畢業論文答辯過場化。答辯過程中有一部分學員答不出來答辯教師提出的問題,部分學員法學基礎知識欠缺不能很好的回答提問,但為了能讓畢業率達到一定的比例,答辯主持人往往會放寬答辯要求,一個班級只留下一兩個最差的同學不通過,其他同學即使再差,也送個及格分數。導致整個論文答辯過程不是很嚴謹,學員認為通過太容易,不能夠引起學員的重視,不利于論文寫作質量的提高。
4.存在抄襲和購買論文的現象。開放教育學員因為沒有時間或是因為能力不足無法按時完成畢業論文,但為了畢業,就去網上抄論文或是花錢買論文,助長了不正之風,構成了學術腐敗。
二、開放教育法學本科畢業論文多元化的機遇和挑戰
(一)國家開放大學的成立為開放教育法學本科畢業論文多元化創造了條件
電大開放教育法學本科過去是同中國政法大學聯辦,在教學和畢業論文寫作等環節受聯辦學校的制約。2012年國家開放大學在人民大會堂正式揭牌成立。國家開放大學可以設置本科專業,按教育部規定,首批設置本科專業為19個,這19個專業有獨立發放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的資格,其中就包括法學專業。國家開放大學可以自主設定教學計劃,決定畢業論文的形式。可以說國家開放大學的成立為開放教育法學本科畢業的改革提供了可能性。
(二)國家開放大學人才培養目標也需要開放教育法學本科畢業論文多元化
開放教育的教學具有開創性[4],開放教育法學本科畢業論文的多元化必將更加適合成人學生,更符合開放大學培養應用型法律人才的需求。應用型法律人才,應具備高尚的職業道德,具備扎實的法律專業知識,具有嫻熟的法律職業技能,能夠公平合理地處理法律糾紛。[5]調查報告、案例分析等形式更有利于學員將法學理論同自己的實踐經驗相結合,對學員的職業技能的提高更有幫助,更有利于促進知識向技能的轉變。
(三)開放教育法學本科畢業論文多元化有利于法學教師自身素質的提升
電大系統的法學教師在學歷、教學水平和業務能力上和普通高校的教師都有一定差距,這其中有制度的原因也有電大系統自身的原因。省級電大以下的法學教師無法兼職從事律師職業,導致這些法學教師無法案件。電大系統組織的法學教師業務培訓數量也不多,省級電大的老師還有機會參加培訓,基層電大法學教師很少有機會參加培訓。一所基層電大,法學教師只有一兩個,教研活動很難開展,在教學壓力不大的情況,教學技能很難提高。如果開放教育法學本科畢業論文多元化,將促進促使教師知識更新,并提高法學實踐能力。
三、普通高校法學本科畢業論文多元化改革的嘗試
(一)安徽財經大學法學院
如果學生的學術功底較好,可以通過撰寫傳統畢業論文來獲得學分。此外,學生還有其他選擇,或是在有國際國內刊號的雜志上,或是提交社會實踐調查報告。還可以選擇模擬審判案卷及審結報告或法律意見書作為畢業論文成果形式。畢業論文的形式確定后,不得隨意更改,確需更改的,須報指導教師同意,并須重新開題答辯。
(二)武漢大學東湖分校法學院
武漢大學東湖分校法學院實行畢業論文“雙軌制”改革,在法學專業114名大四學生中,推行法庭模擬審判和論文結合的方式,法庭上的表現和制作完整的卷宗占60%,論文占40%。目前,此項改革尚未全面推開,該校采取自愿選擇方式,在2011屆114名畢業生中,已有22人選擇了“上法庭”模式,其余學生還按傳統模式寫作畢業論文。[6]
(三)山東大學威海分校
法學本科生科研立項、“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暑期和寒假社會實踐活動的優秀研究成果經鑒定程序直接轉化為畢業論文。
(四)中國政法大學
中國政法大學本科畢業論文除了學術型畢業論文形式之外,新增案例分析、畢業設計和調研報告三種形式。[7]
(五)西南財經大學法學院
2008年年底,西南財經大學法學院宣布改革舉措:2009年畢業的本科生必須寫案例分析,而且必須是具有爭議、比較新穎、有研究價值的案例。[8]
(六)華僑大學法學院
法學院要求畢業生在實習過程中,復印一個已結案件的全部卷宗。案件可以是刑事案件或民商事案件,也可以是行政案件或其他案件,但復印卷宗必須完整。根據該卷宗呈現出來的證據材料,對該案件的性質和判定結論進行分析,并撰寫案例評析報告,內容包括:案件的簡介、證據的認定(事實認定)、法律適用(實體法和程序法)以及最后的認定結論。畢業生在答辯的時候,必須帶上復印的全部卷宗,以便備查,期間要求畢業生先介紹該案件的情況,并提出自己的處理意見以及事實與法律根據。答辯老師可以根據該案件的具體情況,從實體法和程序法的角度,對案件處理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回答自己是如何處理案件以及認定結論的事實與法律根據。答辯老師根據畢業生撰寫的案例評析報告的質量和答辯的表現進行評分。[9]
四、開放教育法學本科畢業論文多元化制度設計
國家開放大學可以嘗試畢業論文改革,既保留傳統畢業論文,也采用其他形式。
(一)傳統型畢業論文
論文的選題必須是法學專業范圍,選題要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切記題目不能過大,如在題目中出“中國”或是“我國”等字樣,撰寫的論文能夠解決生活或是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學員論文選題盡量不要重復,最好一人一題。在論文的格式和學術規范上要嚴格要求學員,論文格式必須符合要求,字數不少于6000字。論文的復制比必須控制在規定范圍之內。論文理論性方面的要求可以適當降低,論文的寫作著重在于培養一種法律思維能力,重在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根據開放教育法學本科學生的工作性質和生活閱歷,引導其選擇能將工作經驗、生活積累都運用起來的題目,以充分發揮社會經驗豐富,動手能力強的優勢,而避免了理論基礎相對較薄弱的劣勢,從而揚長避短,寫出具備電大畢業論文特色的高質量論文。[10]
(二)調研報告
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輔導教師可以通過專題討論、主題辯論、布置小論文等方式,引導學員將自己的工作實踐同法學專業課程相給合,確定調研主題。教師要對學員的調研活動及調研報告的撰寫進行指導,提高學員運用法學知識解決和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調研報告原始材料應真實可信,調研內容應具有較強的典型性、實證性和時效性,調研材料能有效支持調研報告,調研報告能解決實際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審視現有法學理論,研究報告有一定的指導意義。調研報告應格式規范,內容明確、資料充實、方法科學、結論可靠,字數不少于10000字。
(三)模擬審判
模擬審判是一項最綜合、最全面的實踐性環節,通過一個模擬法庭的組織與演練,可使參加的學生熟悉相關的訴訟程序、掌握所涉及的各種訴訟法律文書的寫作,培養他們的組織能力、善辯能力及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11]。輔導教師帶領學員去法院旁聽,和學員共同確定模擬法庭選用案例,確定模擬法庭開庭計劃,指導學員完成所有訴訟文書的撰寫。模擬審判適用普通一審程序。模擬審判全過程的演示,不僅要求學生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更是對其組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寫作能力的一次全面考核,而法律文書和判決書的撰寫又可以檢測學生對所學理論和法律條文的實際運用能力[6]。沒有撰寫法律文書的學員可以撰寫審判總結上交。輔導教師根據學員在模擬審判過程中的表現及提交的訴訟文書和總結給學員打分,審判過程中的學員演示表現占總成績的60%,提交的訴訟文書或是總結占總成績的40%。
(四)
鼓勵學員在讀書期間撰寫、,學校對公開的同學依期刊的不同級別給予一定的補助。公開發表的論文選題必須是在法學專業范圍之內,作者所屬單位必須是學員就讀的學校。論文應符合學術規范,沒有學術不端行為。學校對學員上交的發表過的論文進行成績評定時要進行學術不端檢測。論文應當觀點明確、論證充分、方法科學、邏輯嚴密、層次清晰、結構合理。在南大核心期刊和北大核心期刊上的發表的論文只要達到4000字即可,在其它公開出版且有國際和國內刊號的刊物上發表的論文要達到6000字。在公開出版的論文集或其他公開出版的編著中發表,且字數在6000字以上的學術論文,應具備申請認定的資格。
(五)審判卷宗
在法院工作的學員或是參加法院實習的學員可以對本人審判或是參與過的案例進行歸納、匯總、分析和總結。要求學員提供完整的案件卷宗,卷宗及審結報告要符合格式要求,要對案件的基本經過、案件中證據的采信、法律的運用情況進行詳細的描寫,以不少于4000個字為宜。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9682(2011)05-0196-02
近年來,筆者在非法學專業《經濟法基礎》教學中不斷探索案例教學法,經過實踐,筆者認為,案例教學法在引發學生學習興趣、加強學生對抽象法律條文的理解、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提高教學效果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因中職學生的學習基礎、教師的技能水平等教學環境因素的制約,案例教學法存在諸多問題,教學效果不盡人意。
盡管我國法學教育領域的案例教學已趨于成熟,但對中職學校案例教學進行系統的探索仍十分必要。因此,我們應堅持并優化案例教學法,使其適應中職學生特點,使教學效果的改進落到實處。
一、針對中職生的年齡和認知特點,精選和巧編案例,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雖然當前獲取經濟法案例的途徑較多,如公開出版的案例集或教材;報刊雜志、電視網絡等媒體,但真正適合中職教學的案例卻不多,且功能單一,質量參差不齊,不少案例過于陳舊、復雜、缺乏現實感,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是許多案例匯編的教學對象是法學專業學生,對于生活閱歷簡單、法律基礎知識相對薄弱的中職學生而言,有的教學案例專業性太強,距離學生的知識結構和經驗太遠,涉及的人和事過于復雜,使學生無從下手,產生畏難情緒或依賴思想,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沒有一定數量的符合中職生培養目標的教學案例,案例教學法就無法在中職校中得到普遍運用,因此,需要教師去挖掘和巧編案例。中職《經濟法基礎》教學中所選案例除了必須符合針對性、典型性、時效性等法學案例基本特點外,針對中職生的認知特點,案例還應有其特殊性。
1.案例應難易適當
教師應把握好案例的難易程度。案例太難,學生因知識儲備不夠而無從下手,會喪失參與的興趣;案例過易,一望而知,又使學生感到索然無味,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調動。所以,案例難易要做到適度,即“跳起來摘桃子”。經濟法案例大多較復雜,教師在選擇案例時應忌諱背景模糊、情節冗長、脈絡不清、枯燥乏味的案例,因此教師對現成案例應進行適當編輯,去除其中繁雜、與案例無太多關聯的人和事,盡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文字、圖表等描述案例,使案例具有可讀性。
2.案例應貼近學生生活
盡量選擇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案例或當前熱點案例。如在市場管理法律制度的教學中,筆者選擇了這些案例:考慮到手機是學生接觸較多的產品,選擇了《消費主張:打電話不要錢的手機,你相信嗎?》的視頻案例,學生很感興趣,而且還會聯想到自己在手機消費時遇到的問題;授課班級如果女生多的情況下,筆者還曾播放《今日說法:小麗減肥記》的視頻案例;選擇了瘦肉精等社會熱點案例。這樣的案例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并在心理上產生共鳴,使他們有一種現實感、求知感,從而使其自覺地想了解案例的具體情況。
3.增強案例的趣味性和娛樂性
中職生大多年齡在16~19歲之間,他們活潑好動、思想活躍、好奇心強,在選擇案例時應抓住學生的這一特點,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案例教學中,正確運用幽默案例故事、卡通動畫乃至相聲小品等,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學習法律知識,融知識性與娛樂性于一爐,使人感受深刻,極大增強案例教學的效果。如,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教學中,筆者選擇了“快樂驛站”中的動漫小品《套餐》,小品諷刺了電信服務中存在的問題,讓學生在笑聲中引發他們思考消費者的權利和經營者的義務。
4.案例的呈現方式應使學生能盡快融入案例情境之中
如果教師僅用口頭方式呈現復雜的案例,對于理解能力有限的中職生來說,恍如聽天書。可采用以下幾種案例呈現方式:①給每個學生發放文字材料;②運用投影儀將案例投射到屏幕上;③播放案例錄音;④教師或學生生動形象地描述案例;⑤利用多媒體呈現案例;⑥將案例化為劇本,讓學生表演出來。以上方式可以兼而施之,但不管使用何種方式,教師都應盡可能地渲染出案例描述的氛圍,讓學生盡快地進入案例情境中,從而充分感知案例,為后面的分析討論做好準備。
二、充分考慮中職生的學習環境,巧設問題,創造條件,引導學生課前分析案例。
當前,教師往往忽視教學對象的真實水平,在引導學生分析和研究案例方面不夠深入。非法學類中職學校的法學圖書資料相對較少,教學資源相對匱乏,學生查閱資料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有限,特別是中職生學習自覺性相對較差,因此,讓中職學生課前獨立分析案例是不現實的。
在實施案例教學法時,教師應適當為學生的準備工作創造條件,可針對案例先發放文字材料(如案例描述、教材中沒有的相關法律條文等),設計并細化問題(學有余力的學生也可自己設問),引導學生課前分析和研究案例。如筆者在《勞動法》一章的教學中,提前一周播放視頻(今日說法:唐氏兄弟的故事),下發該案例的文字資料,以及《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工傷保險條例》等法律條文(因條文內容較多,只標明了與本案相關的具體條目),同時,提出幾個問題。這樣,學生不會無從下手,可根據問題和資料進行思考與分析,撰寫課堂發言提綱,降低了難度,增強了自信心,使案例教學法的實施有了良好的開端。
三、針對中職生的學習特點,有效組織案例教學的課堂討論。
由于受學生素質、教師自身水平、班級人數及課堂秩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案例課堂討論的效果往往無法達到預期目的。學生對課堂討論參與的表現一般有以下幾種:一是踴躍型:對某些較淺顯容易的案例分析,大多數學生踴躍參加,師生互動效果良好。二是少數人參與型:少數學生學習較扎實,能夠參與討論和分析,但整體討論氣氛不夠熱烈。三是沉默型:對于案例的解決和處理方法,學生大都難以作答,不參與討論,經常會出現冷場或案例討論的偏題等問題。
因此,掌握組織課堂討論的技巧在課堂討論環節中尤為重要。在課堂案例討論中,教師要學會感覺、觀察學生的情緒、興趣,在學生呈現出的不同狀態下靈活協調、隨機應變,做一個完全可調動學生情緒的組織指揮者。如發現學生開小差、注意力不集中,點名提問是一個好方法,對程度差的學生的提問應盡量簡單。及時贊揚和肯定學生發言中的閃光點,增強學生討論的興趣和學習的自信心,做到褒貶得當,引導有方,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積極性,使討論場面熱烈而不混亂,百花齊放。
四、建立課后成績測評機制,重視學生參與案例教學的過程評價。
案例教學的目的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表達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與傳統的以知識積累的考查為主的成績測評機制不同,案例教學法應建立以思維狀況和參與程度的考查為主體的成績測評機制。在案例教學法中,對學生的成績評價主要以撰寫案例分析報告或小論文為主,這顯然超出許多中職學生的能力范圍。筆者認為,對中職學生的成績測評應有其特殊性,可適當降低評價標準,對程度好的學生可要求其撰寫完整的案例分析報告或小論文,對其他學生,可要求其將教師提出的案例問題進行歸納總結。同時,應特別重視學生參與案例教學的過程評價,將學生的參與程度與成績掛鉤,并在成績中占較大的比重,在學生積極性不高的狀態下,這是一種有力的途徑。對踴躍發言,參與積極性高的學生記、加分數,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學生的自豪感和榮譽感,提高學生參與的興趣。
總之,案例教學法在中職教學中應有的作用還未能充分發揮。本文只是拋磚引玉,對既有模式的不足之處提出改進措施,相關問題還留待專家學者進行更加深入的探討。
參考文獻
1 李 蔚、祖 晶.課堂教學心理學[M].北京:中國科技出版社,1999
2 朱啟莉.論民法教學中的案例教學法[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0(2)
3 羅春潮.《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案例教學的理論與實踐[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0(1)
4 李 瑾.經管類專業經濟法課程案例教學中課堂討論環節問題探析[J].商業經濟,2009(6)
5 賀衛方.中國法律教育之路[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5)05-235-02
一、法學本科教學的現狀與課堂案例教學的意義
我國法學界對法學教育應是法律素質教育還是法律職業教育的問題已有較多的論述,目前來看,學界形成的基本共識是:法學教育應從法律素質教育為主導轉變為以法律職業教育為主導。法學教育需要通過具體的教學來實施和完成,因此,如何在法學教學中完成以法律職業教育為主導并兼顧法律素質教育仍存在進一步探討的空間。從我國目前法學教學的設計來看,法學本科教學主要分為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教學環節,其中課外實踐教學環節主要包括實習、學年論文、畢業論文等環節。但是,基于目前對法學本科學生實踐教學環節的考察,由于存在多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學生很難獲得實質學習的機會和鍛煉,因此法律職業教育的目標難以通過實踐教學環節實現。
2002年開始實行的全國統一的司法考試,對我國傳統的法學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許多學校和教師開始著手引入案例教學方法,以彌補法學教材的不足。總體來看,各校為適應法律職業教育而采取的案例教學法,在我國傳統的案例分析教學法之外,借鑒和發展了兩種新的案例教學法:
第一種,個案全過程教學法。這種方法主要借鑒英美法法律診所教學模式,例如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煙臺大學已經在運用。由于這種案例教學法需要充分的準備且要求學生有一定的法律知識儲備,不但需要教師和學生投入較大的精力,還需要學校能夠在課堂教學之外專門提供財力和教學場所的支持,因而能以普遍推廣,在清華大學和復旦大學也主要針對法律碩士專業的學生采用,因而這種方法并不適合大部分高校法學本科教學。
第二種,實例研習教學法。這種方法主要借鑒德國的案例教學方法。這種方法需要完整的實際發生的案例,一個案例中往往包含較為復雜的法律關系和知識點,如果學生還沒有較為系統學習的話,那么在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中效果往往較差。而且,德國的實例研習教學法與其司法考試的風格是較為一致的,而我國的司法考試仍然注重的是某一知識點的考察,因而完全套用德國實例研習教學法也往往遭遇師生互動的尷尬,實際效果并不理想。
在我國法學本科教學中有兩個重要因素必須予以重視:一是法學本科教學評估機制,二是立法越來越健全規則越來越細致。法學本科教學評估對教師完成相應課程的教學大綱任務有較為硬性的要求,對各教學環節也有規范性要求,教學評估總體上利大于弊,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讓教師不求最好但求無錯,更注重了教學的形式規范和教學大綱任務的完成,教學效果不再是主要追求的目標;而立法的健全和細致要求更長的教學時間才能展開,但現在本科課程的課堂教學學時普遍被壓縮,教師難以對教學大綱中的知識要點予以展開講授,案例講授中也不可能采用較為復雜和完整的案例進行互動。
因此,綜合考慮目前法學本科課堂教學的現狀以及司法考試的需要,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既能系統地向學生傳授某一課程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理念,又能讓學生通過運用所學知識提高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職業技能,就顯得尤為重要。所以,在法學本科課堂教學中采取案例教學法應當注意兩個標準:一是根據教學大綱知識點選擇案例;二是對選擇的案例適當刪減,以適應課堂教學學時的限制。以上兩點似乎是向傳統案例分析教學法回歸,不可否認的是,課堂案例互動教學法與傳統案例分析教學法具有傳承性,但創新有兩點:(1)強調學生的主動性與主體性;(2)強調教師的引導作用,通過不斷對學生的觀點提出質疑和正確引導,實現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我們的實踐經驗證明,學生對這種案例教學法參與熱情較高,都希望能夠發表自己的觀點并希望與老師對話交流,而且能夠加深對知識點和立法規則的理解。
二、法學本科課堂案例互動教學的實施機制
為了達到學生主動參與并與老師互動的目的和良好效果,需要在法學本科課堂案例教學中采取可操作的實施機制,實施機制由以下幾個環節構成:
第一個環節,教師在開課前根據教學大綱知識點篩選教學案例。我校法學本科生的課兩節課連排,時間100分鐘,要在這100分鐘內根據所講授的內容確定重點講授的知識點,然后根據2-3個重點篩選相應案例,一般按照每個重點選擇兩個案例,以便在課堂教學中可選擇一個或兩個互動。案例的選擇途徑,一般通過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的案例選集,法學網站,尤其是目前各級法院將已生效的裁判文書公開上網,更加方便了篩選案例,另外歷年司法考試真題中的案例也是可選擇案例的途徑之一。
第二個環節,教師在開課前將篩選的案例優化為適合課堂教學的案例,設計問題,形成學生面上使用的案例教學版本,開課后發給學生,人手一本,并作為平時作業測評成績的一部分。然后,在學生版本的基礎上,對案例法律關系進行圖標結構分解,簡要闡明案例分析要點,以及案例分析中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注明提示,作為教師與學生互動的素材,在此基礎上形成案例互動教學的教師版本。
第三個環節,開課后即將學生版本的案例集發給學生,說明案例集的使用方法并作為平時成績的一部分。每次課后針對下次課將要涉及的案例布置給學生,要求學生在課下預習下次課的內容對布置的案例做出分析和解答。學生可以主動要求回答案例,也可以教師提問的方式抽查學生課下完成作業的情況,這樣既可以節省讓學生在課堂上閱讀案例的時間,給學生留出了大量的思考和討論的時間,而且也促進了學生課下的預習,利于教師對知識點的重點講授和案例教學的互動效果。
第四個環節,在課堂上安排合適時間進行案例互動教學,在一位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或答案后,其他同學可以提出質疑,首先提出答案的同學應當予以回應,教師可要求提出質疑的學生闡明自己的觀點,其他同學還可以對其觀點提出質疑,如此反復。教師在聽取學生發言過程中,首先要對學生的觀點予以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礎上以蘇格拉底對話的方式讓其發現自己觀點的不足和欠缺,繼而引起學生進一步思考,在聽取學生們充分闡發觀點的基礎上,教師應從正反兩方面對學生的發言做出評價,然后對討論的案例進行引導性的分析和講解,老師的引導和最后解答應從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和正確解讀知識點的角度切入。
第五個環節,在課程全部結束后,要求學生將已經解答完的案例集上交給老師,以便老師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并結合案例集課下解答情況,給出平時成績;同時,將附有案例圖解和分析內容的教師版本的案例集發給學生,讓學生通過再次閱讀參考答案和分析過程,溫習已學過的知識點和案例,有利于學生課后復習和應試。
第六個環節,課程全部結束后與學生交流,聽取學生的感受和建議,進一步優化案例設計和互動教學的方式。根據我們的經驗,對《民法學》這門法學本科生的學位課,由于知識點特別多,學校安排的學時只有108個課堂教學學時,相對于繁雜豐富的知識點而言這些學時是偏少的,但這是客觀情況,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經驗是兩節課連排的民法學課程,在每次100分鐘內應將案例互動教學的時間控制在30分左右,否則就不能完成大綱要求。從實踐效果來看,教師基本達到了案例輔助課堂教學的效果,學生對此種教學方法非常滿意,在課后與學生的交流和調研中,學生認為這種案例教學安排既能很好地掌握民法學的知識點,理解了法律條文的含義和精神,同時也提高了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法律思維也得到了鍛煉。
三、法學本科課堂案例教學的前提保障
為了法學本科課堂案例教學機制的順利實施,應當具備以下前提條件作為保障:
1. 小班上課。為了保證教師與學生之間較好的案例教學的互動效果,使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使每個學生與教師交流的時間多一些,應安排小班上課。我校法學本科生每年招收大約100人左右,一般分為3個班,每個班30人多一點,民法學課程由三位民法老師各自承擔一個班的教學任務。根據老師與學生的反映可以看出,對小班采用案例教學較三個班合堂上課教學效果有顯著提升。
2. 由上同一門課的幾位老師組成課題組共同完成教學案例集編寫工作,包括篩選案例、優化案例、設計問題、圖解案例、案例分析等工作。課堂案例教學的前期準備工作是很繁重的,費時費力,如果沒有老師之間的合作是難以完成的。同行之間的合作也是集思廣益的方式,會使案例集優化工作更加出色。一般來說,可由有這方面意愿的老師提出建議,取得教研組長的支持和同行老師的自愿參加,因為這些工作可能不符合其他老師教學和科研工作的安排和思路,不能強求,而是應當尊重各位老師的意愿,也利于合作的順利進行。
3. 平時成績與卷面考試成績的分配比例合理。綜合考察學生案例書面解答和課堂發表的觀點,作為學生平時成績的主要評測依據,有利于激勵學生在課下更加認真地預習課程并對案例作出深入思考,使學生之間有一種競爭心態;若不與平時成績掛鉤,案例教學對學生課下的約束程度就很小,而是僅憑學生的學習自覺性了,學生也會只把課堂上聽老師分析案例給出標準答案作為目的,就缺乏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我們的經驗是案例教學中學生的書面表達和課堂表現應占民法學這門課總成績的30%,這個比例既能讓學生認真對待民法學整體體系的學習,又能注意平時的預習和技能的訓練。如果太低,就難以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眾所周知,無論是文化交流還是科技創新,背后都離不開高素質人才作為堅實支撐和后盾,正是在知識型、技術型人才的保障下才有了經濟技術的進步。我國與發達國家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因此加強國際化、高素質人才的培養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首要任務,中外合作辦學是培養國際化人才的重要途徑之一。由林金輝主編的《中外合作辦學與國際化人才培養》(廈門大學出版社,2015 年 4 月出版)一書收錄了第五屆全國中外合作辦學年會的相關新聞報道及參會論文,從新聞報道、領導講話、主旨報告、參會論文和閉幕詞五個方面涵蓋了關于中外合作辦學和國際化人才培養的課程探究、經費標準以及質量提升等問題,對于辦學模式和辦學標準等方面均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筆者在完成浙江省高校“十三五”優勢專業建設項目———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浙江省教育科學規劃 2015 年度研究課題:基于跨境電子商務背景的國際貿易專業課程改革(2015SB102)中閱讀該書,深受啟發,該書特點概括如下:
第一,該書寫作從整體到局部,研究框架清晰明了。第五屆全國中外合作辦學年會旨在通過提高教學質量、強化教學設計過程,讓中外合作辦學充分體現國家的文化特色,加強對人才的知識和精神兩個層面的培養。 該書由會議論文及新聞報道匯編而成,涵蓋了整個第五屆全國中外合作辦學年會的重要成果。 在開篇中,列舉了國際顧問委員會主席瞿振元教授、廈門大學黨委副書記李建發教授、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副主任車偉民先生等專家學者講話對會議主旨的闡述與呼應。 參會論文選題有人才培養模式的綜合改革、中外合作辦學的具體實踐、課程建設相關因素分析、教學成本與學費標準研究、教師隊伍建設及問題分析等方面,從理論出發結合實際辦學案例,從學術和實踐的角度高瞻遠矚分析了當今中外辦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關解決策略,這種由整理到局部的結構,隨著問題的深入層層而展開。 會議閉幕辭“以高質量的科學研究為中外合作辦學質量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支撐、專業支持和人才保障”充分涵蓋了這次會議的內容要點和發展期盼,全書首尾相連、交相呼應使得框架清晰完整,為高校合作辦學的教學改革和未來進一步實踐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也為國家和政府的政策制定、完善以及會議經驗積累提供有價值的參考意見。
第二,該書研究方法全面,內容可讀性較強。 該書所收錄的參會論文涵蓋研究方法多樣,關于迪拜跨境高等教育機構的特點、辦學進展和支持環境一文便綜合運用了文獻研究、調查研究和案例分析法等,作者基于實地考察和文本分析,以豐富全面的文獻綜述和考察數據詮釋了迪拜高等教育機構的辦學歷程和辦學環境。 除此之外,《國際化復合型高素質人才培養體系初探———以北京郵電大學中英聯合培養項目為例》《中外合作大學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優勢與挑戰———以寧波諾丁漢大學為例》《“以天下之目視者 ,則無不見 ”— ——中歐法學院致力國際化法律人才培養 》等論文 ,通過選取典型的國際化辦學案例對人才的培養體系、培養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及挑戰乃至未來國際化辦學的發展趨勢等進行了分析、總結與展望。總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步伐日益加快,這與經濟全球化是息息相關的,通過研究可以發現中外合作辦學不僅是培養綜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徑,也吸引力了優質國外教育資源。 該書不僅分析了中外合作辦學中相關項目的合作模式、人才培養目標以及評價體系,更為我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究及實踐教學體系構建進行了深入挖掘。
作者:王 珍單位: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
中圖文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534(2016)01-0065-02
在20世紀90年代后,案例教學法成為我國各大高校法學理論教育法的主要改革方向,但在將近20年的改革中,我國法學理論教育中采用的案例教學法面臨著很多困難,這些困難直接影響著各大高校法學理論教育教學的效果。在實踐案例教學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對案例教學法產生了很多疑惑。本文主要從案例教學的幾個重要方面進行研究,探索案例教學方法在法學理論教學中的實際應用情況,探索案例教學法所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法。
一、案例教學法在法學理論教育中的價值
(一)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效果
在法學理論中,學生需要學習與法律條款、法學理論、法學概念等等相關知識內容,相對來講法學理論知識比較枯燥泛味,很難以激發起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興趣。但在案件教學方法中,豐富的教學素材很容易激發起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興趣,充分調動起學生對于法律知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實際案件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會發表任何建議,學生必須自己根據案例所提出的問題,展開研究和分析,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法[1],同時需要充分說明此方法是否具備合理性和合法性。所以,在課余時間內,學生需要收集大量的法律法規數據和資料,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可不斷加強學生對于法律知識的了解和掌握。同時,教師與學生之間展開交流和互動,在交流中,共同提高自身的法律知識水平,進一步達到法學理論教學的預期效果。
(二)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無論從專業性上來講,還是從實踐性上來講,法學都是一門要求較高的學科。法學理論教育主要目的是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實踐性和專業性的人才。在法學學習過程中,既需要保證學生在學習中學習到相應的法律知識,也需要不斷提高學生的法律知識水平。傳統的教育教學方法可能太過于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從而忽視培養學生的司法實際操作能力,雖然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論知識,具有具備的法律思考能力,但是卻沒有進行相應的法律實踐,沒有接觸過法律實際案例,學生也不具備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法不但要求學生需要具備一定的理論知識,而且也注重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相聯系,綜合運用在實際生活中,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為他們將來從事與法學相關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案例教學法在法學理論教育中的應用方法
(一)案例教學系統的構建
傳統的案例教學法主要包括如下幾種方法:案例分析法,所謂的案例分析法其實是分析成文法和研究案例,并且提出相應的處理意見;診所式教育,所謂的診所式教育方法也就是在行動中學習,在教師的指導下和監督下,學生積極參與各種法律活動進行法律學習,這就要求構成一個綜合形式的案例教學模式,將審判模式、多媒體教學模式、模擬法庭形式等等相結合,重視學生的自主參與,促使學生能夠獨立思考案例,并且要求學生獨立進行操作和研究,比如選取案例、自由辯論、組織模擬法庭等等。通過開展這些活動,不但要讓學生能夠真正運用法律條文,也能培養學生自身的問題意識,在研究案例中尋找問題和發現問題,然后進行深度的理論思考。判例式教學,所謂的判例式教學也就是指在英美法體系中占統治階級地位的教學方式,在判例中隱含大量的英美普通法系法律規則,因此,教師可以將判例作為主要教學內容。通過結合各種教學方法,促使案例教學方法更加完善,能夠吸引更多的學生廣泛關注,同時培養學生自主選擇能力和判斷能力,幫助他們養成主動學習和判斷思考的能力。
(二)選用貼切實際的課程案例
1.結合生活實際案例。在實際課堂中,很多法學教學都習慣引用人民法院選編的案例或者是新聞媒體報導的案例。可以說這些案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真實性,案例內容上也體現出知識點的聯系性、綜合性。所以,這些案例具有較強的可分析能力以及說服能力,更加能夠培養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興趣。但是這種類型的案例也存在著很大問題[3],新聞媒體所報導的案例因為媒體特點直接決定了新聞內容的偏向性和不完整性,這直接導致分析案例與真實案例的客觀結論中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另外,真實案例的內容是非常復雜的,這種類型的案例無法分清楚主要內容和次要內容,甚至在分析案例過程中,經常會運用到沒有學習過的法學理論展開分析,因此,這種類型的案例并不適應作為教學素材直接使用。2.教師運用自身實際參與的案例。對于那些教學豐富的教師,他們會選擇自身參與過和辦理過的案例進行教學,這些教師在工作中親自參辦過很多案件,可以說他們有著非常豐富的案例經驗。選用這種類型的案例,最大優點就是講授者親身實踐過,無論是案例的內容,還是案例的處理情況,講授者自身都非常熟悉。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在講授案例時更能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如果選用這種類型的案例,實際上是對教師的要求較高,在高等院校中,具有一定實踐能力和實踐經驗的教師并不多[4]。因此,各高等院校可以根據自身法律教師隊伍的實際情況,定期或者不定期組織教師參與各種類型的案件處理中,這樣既可以提高整體教師的專業化水平,也可以加強教師的實踐能力和豐富他們的實踐經驗。
(三)及時更新案例庫
首先,從案例內容上來講,選擇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案例,進行案例設計,更加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他們也有濃厚的興趣深度思考案例。同時,想要保證優質的案例在教堂上充分發揮作用達到教育教學的效果,這就需要對優質案例進行科學設計,一方面,盡量選取真實案例,并且還原案例的真實狀態。在敘述案例事實部分時,不能單單是法院所認定的部分,也盡可能的還原被告和原告所提供的證據和材料,教師積極鼓勵學生思考怎樣認定法律事實,不斷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發現問題的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一方面上,案例問題的合理設計。在案例教學中,教師與學生采用一問一答的互動方式,既培養學生分析法律問題能力,也提供給學生一個思考的方向,這樣學生就會了解如何處理法律糾紛。其次,做好更新案例庫的工作。當前,我國每一年都會出臺很多新的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所以建設案例庫并不是一件短時期內的事情,這就要求高校法學教師做好更新案例的工作,以備不時之需。更新案例教學從兩個方面著手進行:一方面要做好典型案例的搜集工作,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促使他們可以運用新法解決問題;另一方面要及時更新涉及法律條例變動的案例,運用新的司法解釋和處理案件,提高案例庫的準確率。
(四)課程考評制度的建立
先進的教學方法和完備的案例庫最終需要人們充分運用,所以健全相關鼓勵機制和考評課程制度是非常重要的。一是,從教師層面上來講,是否完成教學任務和教學科研是我國各高校考核教師績效的主要方法,采用這種考核績效方法,導致教師不重視改革教學理論教育方法,也不會進行司法調研或者進行社會實習等等。在考核高校法學教學的績效成績時,應該考核教師的司法實踐能力,從而督促教師展開相應的司法實踐,達到案例教學的預期效果。二是,從學生層面上來講,案例教學的主體是學生,這就要求教師在布置相關學習任務和講授相關內容時要考慮到學生的接受程度,同時還要求學生在上課之前做好大量的準備工作,這樣才能在分析案例時保證有理有據。但從我國目前高職院校的學生課前準備情況來看,情況不容樂觀,很多學生在課余時間很難以主動進行搜集與案例分析相關的信息和內容,想要改變學生這一情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這就應該建立考評體系,并且保證考評體系的合理性。在課堂上,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情況進行打分,課堂表現分數與期末考試成績掛鉤,這樣學生想要在期末取得優異的成績,不得不主動搜集與案例分析相關的資料,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國各大高職院校,在法學課堂上,教師主要講授法學基本原理與基本知識,重視法學理論知識的傳授,從而忽視法學實踐的重要性。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不具備發現問題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導致學生在畢業后不具備處理法律案件的能力。所以,在法學理論教育教學中,教師需要深度研究每一門法學課程的特征,針對性的展開案例教學法,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各方面能力。
參考文獻:
[1]趙麗霞,徐忠穎.法學課程教學模式的選擇與設計--以國際法課程為例[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01):152-154.
[2]吳斌,繆鋅.服務性學習指領下基層應用型法律職業人才培養機制研究--以四川理工學院為例[C].中國法學理論教育研究2013夏季論文集.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3:48.
隨著高職高專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和社會對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單一理論講解的傳統教學方法越來越不適應經濟法教學的要求,傳統教學方法呆板僵化導致課堂氣氛沉悶、枯燥,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使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過于狹窄,培養出的學生到工作中缺乏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因此,經濟法教學中合理采用案例教學方法,是啟發學生創新思維培養應用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對案例教學的認識
案例教學是指以案例為教學平臺,通過引導學生對現實生活緊密關聯的生動案例進行討論,以啟迪受教育者的思維,并通過教師對案例的綜合分析、總結,引導學生真正理解所學的經濟法理論知識,培養其解決問題的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有兩個基本特征:一是案例教學是以事實為依據。以案例作為基本的教學素材的;二是案例教學中學習者要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案例教學可以使學生將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案例教學需要學生參與,這就要求學生要有一定的理論知識儲備,而學生對基本知識全面系統的學習,也是案例教學不可替代的。案例與講授兩種教學法應當是互相補充,協調配合。對于知識掌握不全面、不系統的初學者最好以講授為主、案例為輔;而對基本知識已全面、系統、扎實掌握的學生可以案例教學為主。另外,要想使案例教學真正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不僅需要教師做好課堂的組織,更需要學生做好案例教學前的準備。
二、案例的選擇
1、真實性。在不妨礙名譽權、商業秘密和隱私的情況下,選擇真實的案例,無論什么案例都要有其人其事,案情要有起因、經過和結局,這樣會更有說服力,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進入完整的情景世界去探尋和解決其中的法律問題,這樣有助于學生對基本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2、典型性。典型性也就是代表性,要求教學案例要從干變萬化、錯綜復雜的社會生活中,選擇一些有典型性的、圍繞所要傳授的核心內容和基本理論的法律案例,通過案例討論使學生加深理解法學理論的原理或基本概念
3、針對性。是指要求選取的案例應當服從于教學的目的與要求,能夠強化教學內容、目的,同時便于學生集中精力加以學習并適時和適當地深人,通過案例教學的有序開展,以實現所追求的教學目標。
4、啟發性和疑難性原則。是指要求選取的案例能啟發學生的思考,同時要有一定的難度,能引導學生對基本理論進行深入的理解,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案例分析法在經濟法教學中的應用
1、認真、慎重的選取教學案例。經濟法課程可以通過選取名人案例、本地案例、貼近學生生活環境或經歷的案例和新近發生的案例作為教學案例。這些案例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教學案例,如《今日說法》、《經濟與法》等播放給學生,用圖文并茂、視聽結合的多媒體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不具備多媒體條件,教師也可以給學生發放一份案例的文字材料,讓學生清楚把握案件的來龍去脈。
2、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思維能力。案例教學應以激發學生思考為主。教師提供案例之后,啟發和引導學生發問,或教師主動提出一些相關問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只有教會學生如何發問,如何提出高水準的問題,才能使他們的思維不斷向更深層次發展。
3、精心組織案例的討論。案例討論是案例教學的中心環節。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參與感,讓學生明白案例研究的意義,激發學生對案例的興趣,將案例布置給學生自己閱讀,在此基礎上精心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和爭辯,再由教師講授有關基本理論并作適當的案例評判。教師點評針對新舊知識的過渡處、關鍵處、疑難處,教師要有計劃地由自己提出問題過渡到由學生提出問題。
4、注重案例討論后的總結。案例討論結束后,教師應針對學生在討論中的觀點、理由、論證方法和表達技巧等進行總結和點評。分析討論的思路是否正確,分析解決問題的途徑、手段是否得當,指出本次案例討論所運用的理論知識,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把握。并提出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引導學生展開課下新的討論。最后還要肯定本次討論的成功之處,指出存在的缺陷及不足,激勵學生下次更好地參與討論分析。
5、案例分析報告的撰寫。案例教學法在克服傳統講授方法弊端方面雖然有一定積極作用,但運用不當會影響學生掌握知識的系統性,因此撰寫案例分析報告作為案例教學中的最后一個環節就顯得尤為重要。案例分析報告的撰寫能讓學生通過對案例分析與討論的總結,鞏固所學知識,加深學生對經濟法理論的理解,使所學的知識更加融會貫通,起到鍛煉和培養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的作用。
四、運用案例教學法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案例教學法要與講授教學法相結合
案例教學法在教學應用中,還要注重與理論講授教學方法相結合。在課堂上,應用案例教學法開展教學活動,要在學生具備一定理論知識的基礎上,結合理論教學內容進行。否則在學生還沒有完全理解和掌握有關的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前,急于開展案例教學,學生很難對案例中的各知識點做出準確的判斷,對案例的理解也只能是停留在表面,不能運用相應的經濟法律法規原理進行解決,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和正確的結果。
2、案例選擇要與學生的接受能力相結合
在案例教學中,案例內容的選擇既要符合教學目的要求,又要結合學生的具體特點。對于案例的設計,除了具有針對性、典型性之外,還要構建學生完整的知識體系,能夠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把零散的知識條理化、系統化,模糊的認識清晰化,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3、案例討論最終應當形成案例報告
案例教學中,學生各抒己見,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判斷并闡述理由,表達觀點。經過學生激烈的辯論后,教師應當進行必要的、及時的評論和總結。學生通過參與案例的討論,可以增強邏輯思維,鍛煉語言表達能力和交流溝通能力。然而,由于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參差不齊,存在一定的差異,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整體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修正案例討論中存在的錯誤,應當在案例評議后,有必要要求學生書寫相關的案例報告。學生通過書寫案例報告,不斷熟練掌握和運用各種寫作技巧和寫作策略,進行縝密思考,使用經濟法律法規各種專業詞匯,從而使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得到充分的鍛煉和提高。
參考文獻:
【1】吳思嫣.財經類專業經濟法課程的案例教學法探討[J].商場現代化,2005(30).
【2】史明燦.談談案例在《經濟法》教學中的運用[J].職業教育研究,2007(6).
【3】張力,朱冬梅.經濟類和管理類專業經濟法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中國農業教育,2004(2).
一、引言
信息材料是信息技術的基石,在現代材料科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研究和應用在進入21世紀后得到了蓬勃的發展。信息材料的涵蓋非常廣泛,包括信息的獲取、處理、存儲、顯示整個信息鏈過程中涉及的各種材料。隨著信息技術、材料技術的進步,信息材料處于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國內外一流大學,如美國麻省理工大學、哈佛大學,國內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郵電大學等紛紛將信息材料類型課程納入教學內容。信息材料的課程教學在研究生教育課程體系中,包含多門課程,如《功能材料》、《信息材料學》、《電子材料》、《半導體材料》等,形成了內容聯系緊密的系列課程,占據了材料科學與工程教學課程體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信息材料緊貼信息技術,其學習過程中材料的成分、結構、工藝、性能教學主線必然要和相關的信息技術和電子器件密切結合。傳統的信息材料相關課程課堂教學模式,以材料的基礎理論的講授為主,教學主線多圍繞材料“成分-結構-工藝-性能”傳統主線,與信息技術器件應用和最新科研成果的結合不夠緊密,教學環節中的“應用性”、“研究性”、“探討性”、“創新性”不夠突出。
二、信息材料案例教學國內外研究現狀
國外信息材料課程主要是適應近三十年來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結合各自的科研特色所開設,其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多貼近各自科研實際和科研項目。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開設有《Electrical, Optical,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Materials》和《Special Problems in Electronic, Photonic and Magnetic Materials》課程,哈佛大學開設有《An Introduction to Electronic Materials for Engineers》、奧克蘭大學開設有《Electronic Materials and Their Applications》課程等。
國外案例教學的歷史悠久。在古希臘、羅馬時代,就萌發了原始形態的案例,產生了案例教學的雛形。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家、教育家蘇格拉底開創的“問答式"教學法,就帶有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解決問題的特點,這是案例教學的萌芽。19世紀后期,哈佛法學院在法學教育之中,使用的案例教學以法院判例為教學內容,在課堂上學生充分地參與討論,考試是以假設的判例作為考試題目。這被認為是現代案例教學的開始。哈佛商學院于1921年正式推行案例教學。自此之后,案例教學在世界范圍內受到了學術界和教育界的重視和支持,開始了近代對案例教學的研究。
在國外,信息材料課程在開設之初便引入了案例教學模式。美國麻省理工大學(MIT)在開設《Electrical, Optical,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Materials》課程時,便在授課中采用了以電、光、磁特定電子器件的應用提出問題,從材料的結構分析問題,最終以材料的性能解答問題的教學模式。這便是案例教學組織教學內容的典型代表。奧克蘭大學和哈佛大學都在教學課時中設置大量研討課程,就具體案例進行針對性研討,從中鍛煉學生的自主思維和創新思維能力。由于案例教學的效果明顯,而且國外大學在科研中成果突出,可借鑒的案例眾多,促使國外各大學紛紛建設信息材料教學案例體系,用于輔助課程教學,成果顯著。
國內的信息材料課程多在上世紀末才開始開設。如清華大學開設《電子材料導論》研究生課程,北京郵電大學開設《電子材料》研究生課程,上海交通大學開設《功能材料學》研究生課程等。國內各高校案例教學的推廣較晚。國內最早的案例教學是在工商管理MBA教育中開展的。由于案例教學獨特的教學效果,使得案例教學的功效日益為我國教育界所認同,近年來逐步納入許多高校的教改計劃,在許多學科教學中漸漸頻繁運用,并取得一定成效。案例教學法成為教育理論界與實踐界共同的“新寵”。但是,由于我國信息材料課程開設時間較短,且各學校信息材料課程多為門數較少,相互關聯較弱,在案例教學引入時,往往只有較少的1-2個案例,作為課程的輔助部分,其案例教學的涵蓋面太少,不成體系,效果并不明顯。
三、信息材料案例教學體系設計思路
我國信息材料課程體系、課程案例教學、可采用的案例,較之國外大學還有較大的差距。主要問題在于信息材料課程不成體系、相互間聯系不夠密切、案例數目過少、沒有系統的案例庫。因此,在進行信息材料案例教學體系設計時,明確教學案例需要同時為涉及信息材料及其相關基礎知識的多門課程提供支撐,如《材料物理》、《信息材料學》、《電子材料與器件》、《功能材料》等,建成可同時為多門課程提供案例教學素材的案例庫。
在案例設計時,突出面向應用面向實踐特色。信息材料的突出特色有以下兩點:一是和信息技術以及電子器件的發展息息相關。二是和授課高校的科研實際密切相關。因此在信息材料的課程教學內容中必須突出面向應用,案例教學所采用的素材案例必須是最新并已經應用,在工業和生活中可見的技術及器件,此外應當結合本校科研實際,借助本校已有的科研條件,設計實踐案例教學環節,讓學生動手制備和表征信息材料,這樣才能真正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際工程能力。
四、信息材料案例教學體系設計
(一)案例教學主線
圍繞信息技術“信息獲取-處理-存儲-傳遞-顯示信息鏈”主線,以每個信息鏈環節中涉及的典型器件為案例,再圍繞材料的成分設計、制備工藝、應用特點、發展前景構建典型案例,形成案例體系,為信息材料系列課程案例教學服務。
信息材料教學內容圍繞信息技術中所涉及的各種器件及其所用材料展開,因此按照信“信息鏈”主線組織案例教學體系是較好的教學模式。具體案例建設實例如圍繞信息獲取材料,建設紅外輻射探測材料與器件、量子肼探測材料與器件、熱探測材料與器件教學案例;圍繞信息處理材料,建設半導體二極管集成電路材料、光子/聲子晶體材料教學案例;圍繞信息存儲,建設鐵氧體磁粉硬盤存儲材料、硒碲化合物光盤存儲材料教學案例;圍繞信息傳遞材料,建設鋁絞線電纜通信材料、石英光纖通信材料教學案例;圍繞信息顯示材料,建設電場發射顯示材料、等離子激發顯示材料、有機電子發光顯示材料、液晶受光顯示材料教學案例。每個案例按照材料的“成分-結構-工藝-性能-器件-應用”展開研討式或者實驗設計和實施實踐教學。
(二)案例教學體系結構
信息材料系列課程,如《材料物理》、《信息材料學》、《電子材料與器件》、《功能材料》、《半導體材料》等,既有共叉教學內容,又根據授課目的各有側重和區分,這是信息材料系列課程的固有特點。在案例教學體系中,既要爭取同一案例素材可以為多門課程所用,又要針對各門課程,進行同一案例素材的特色建設。如半導體材料作為信息材料基石,典型半導體材料器件,如單晶硅p-n結,在《信息材料學》、《電子材料與器件》、《半導體材料》三門課程中都可以作為案例分析教學,但可根據課程特色,在同一個案例中分析教學側重不同,按照側重點為材料導電基本原理、材料成分結構分析、材料性能特點和材料器件應用特點細化建設案例,將之建設成為可以選擇不同側重點為不同課程服務。應當具體分析,明確可為多門課程服務的共性案例和為專門課程服務的特色案例之間的關系,兩者在案例教學體系中所占比重應根據根據服務課程的體系結構設定。
(三)實踐案例設置及比重
教學案例組成要素可分為三個:基礎知識講解、案例解析或研討、案例實踐。三者相互聯系,只有三個要素各自在教學案例中所占權重合理,案例教學才能夠收到較好的效果。現有的信息材料系列課程案例教學方法多以課堂授課、課堂研討為主,不能很好的適應面向應用,注重工程實際的特點。因此,在案例教學體系設計中需要針對性重點開展實踐案例建設。結合授課院校的現有科研條件、學生創新實踐基地硬件條件和外部支撐條件(校企合作教學科研平臺、各類重點實驗室等),選取材料制備和應用難度較小的典型材料案例,如電介質材料及電容的制備、磁性材料的的制備及性能表征等,作為實踐教學案例進行建設,分析實踐環節中實驗設計、實驗實施、實驗結果分析、實驗和應用的聯系評價四個環節在實踐案例中的權重及相互關系,讓學生自主研討、設計材料成分、制備材料和簡單器件、考核材料和器件性能、分析總結心得體會。通過實踐案例教學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動手、創新思維和面向應用的能力。實踐案例在教學案例體系中所占比例應不低于30%。
五、信息材料案例教學體系建設辦法
信息材料案例教學體系建設宜采用學習借鑒-結合科研-特色建設-研討和實踐結合的具體做法。第一,借鑒國外一流大學信息材料系列課程的案例,如麻省理工學院、奧克蘭大學等學校信息材料教學案例,學習其組織形式、案例分析手段、教學目的和效果評價手段;第二,在進行案例建設前明確結合科研項目及科研方向指導思想,依托現有科研基礎和科研條件建設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案例;第三,建設過程中,結合高校自身信息材料系列課程的教學需求、人才培養需求和學科特色,突出教學案例體系特色建設;第四,在案例建設中,合理分配課堂研討案例教學和動手實踐案例教學的比例,重點建設實踐案例教學,使案例體系更加符合面向應用需求。
六、結束語
案例教學已經成為我國高等院校信息材料系列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目前突出的問題是不成體系,效果不好。本文針對信息材料系列課程,論述了可同時服務多門課程的教學案例體系的設計基本思路、案例體系主線設計、體系結構設計、實踐環節設置和建設辦法。該教學案例體系可為多門信息材料課程教學服務,有助于強化課程與實際應用的聯系,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創新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工程能力。
[參考文獻]
[1]丁育林. 案例教學與創新人才培養[D]. 東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