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育本科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2-02-22 18:08:1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小學教育本科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小學教育本科論文

篇(1)

二、影響專業規格和專業內涵建設相對統一的因素

依據1998年教育部關于普通高等學校修訂本科專業教學計劃的原則意見,結合本科學歷小學教育的專業要求,小學教育專業的專業規格和專業內涵在培養計劃中的體現可從思想道德素質要求、業務素質的要求、文化素質的要求、身心素質的要求幾個主要方面來把握。一般而言,各高校小學教育專業培養目標都能從整體上兼顧德、智、體、美等方面的全面發展,但在具體的培養目標定位、課程設置比例把握、培養模式的選擇上存在較多差異,這就導致了本科化過程中二者出現錯位現象。

(一)培養目標與培養規格的具體定位差異影響二者的相對統一

在具體的培養規格和要求上,各院校雖然有一定的共識,但差異也很大,尤其是培養目標的把握與定位在培養方案的體現有明顯不同。培養目標“定位在本科”和“定向在小學”關涉如何明確小學教育專業的專業規格和專業內涵建設,亦即小學教師應有的素質能夠在較高水平上得以專業化的體現。通過與首都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西安文理學院、海南師范大學等院校的小學教育專業培養方案中的培養目標定位的比較,瓊州學院小學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能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小學教育改革與發展需要,具有現代教育理念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具備扎實、系統的理論知識和較熟練的小學教育、教學技能,具有必備的小學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能力,能在全日制小學校、社會教育機構以及教育管理部門從事多學科教育教學及其研究、管理的高級專門人才。”可見其定位比較明確,定位于培養本科學歷的小學教育工作者。即要求培養出的小學教育工作者不僅能從事學科教學,又能從事管理和科研,培養目標對人才的素質要求從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發展。其中對于教育基本理論、教學技能、小學教育教學及其研究能力的把握能夠較好體現專業規格和專業內涵,并在培養規格中對本專業人才培養的思想素質與專業素質表述明晰,和其它院校同類指標相比差異不大,但在具體的課程設置和課程實施培養目標實現保證上還存在一定問題。通常對本科小學教育專業的定性在教育易于把握,但在定位本科層次和定向在小學則容易出現偏差。瓊州學院的小學教育專業是在原海南民族師范學院基礎上開始大專班的建設,如何使現在的本科小學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與規格不同于以往的中師、小教大專培養,如何使定向于小學的本科小學教育專業與培養中學教師的學科教育師范專業區別開來是專業建設中的關鍵問題之一。能否在吸收原中師教育的一些優良做法的基礎上,逐步體現小學教育專業的獨特性還需要有一定過程的適應與探索。因此,研究制定全國適用的和各省通用的小學教師入職標準非常必要,這對于指導和規范小學教育專業培養規格的設定,保證培養目標與規格能夠涵蓋小學入職教師的基本素質又能體現本科水平很有必要。換言之,專業規格和專業內涵的平衡把握還需有一個自上而下的長期實踐過程。

(二)課程設置的權重不同影響二者的相對平衡

一般而言,新辦本科專業在最初的幾年內專業成熟度較低,在專業建設過程中,設置哪些門類的課程,以及各類課程的性質、數量以及他們占課程總量的比例如何分配,這對專業規格的最終實現、專業內涵的建設起著決定性作用。如瓊州學院小學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從內容上可分為三大類:一是通修(公共基礎課)類課程,包括原理、外語、計算機、體育等;二是專業類課程,由于小學教育具有啟蒙性、基礎性、綜合性的特點,技能類課程有語言類、計算機等,學科類有語文類、高等數學、大學物理等,素質類課程有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等;三是教育、心理類課程,這是師范專業區別于非師范專業的重要標志,是提高教師教育專業化水平和教師職業專門化程度的重要保證,體現了教師教育的特色。但由于受國內普遍“重學術、輕師范”的思想影響,教育類課程課時比例較少,且其中的教育實踐體系還不夠完善,存在重理論性課程而輕技能性和實踐性課程。所以,在今年新的培養方案修訂過程中,教師教育類課程比重有所提高,其課時占總課時的33%以上。但通修類課程、學科類課程和教育類課程之各總量的平衡還不夠穩定,還存在結構性矛盾,其模塊化課程的修訂還受現行培養模式的限制。總之,小學教育專業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必須重視教師職業技能的系統訓練,這是教師從事教育教學必備的素養。在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上,我們必須堅持“以教學為主,兼顧科研”的原則,使教學實踐與專業內涵建設研究相互促進,推動專業成熟度的逐步提升。

(三)培養模式的不同選擇影響二者的相對統一

培養模式在本研究中指學科定向方式,即小學教育專業是培養勝任多學科教學的“全才”,還是精通某一學科的“專才”?目前,本科小學教育專業的培養模式主要有綜合模式、學科分科模式、文理分科模式。三種模式對師范生將來執教學科的定向范圍有不同要求。綜合模式培養的是綜合性復合型的小學教師,要求師范生畢業后能勝任多學科教學;學科分科模式旨在培養專長于某一學科教學的小學教師;文理分科模式要求師范生能勝任文科或理科領域內的各科教學。培養模式的選擇對于課程設置的影響顯而易見,如綜合模式與分科模式的課程模塊明顯不同,綜合模式只能兼顧學科知識,而分科模式則精于學科知識,培養出來的“全才”或“專才”必然各有所長也有所短,其中對于實踐教學的訓練系統要求自然難于一致,具體的教學效果難以某一種標準來衡量,專業規格和專業內涵的具體實現與平衡也不易把握,往往會各有側重,影響專業建設的長期穩定發展。簡言之,不同培養模式的選擇帶來不同的課程模塊設置,造就不同的實踐教學方式與效果,這表明本科層次的小學教育專業規格與專業內涵達到有機統一需要一個發展探索的過程,針對二者之間的關系還存在許多有待繼續深化的方面。

三、平衡專業規格與專業內涵關系的幾點建議

從以上分析表明,小學教育專業規格與專業內涵之間的不平衡,正是由于專業建設的成熟度較低,在培養目標、培養規格、課程體系與結構等方面都還沒有一個現成、統一的計劃或標準,有關教育的基本要求還比較模糊,大綱和教材相對滯后,各相關院校都還在不斷探索。因此,在各方面機制尚未十分健全,各種關系尚未完全理順的情況下,專業規格的不穩定、培養模式的不同導致課程設置存在差異,和教育學專業及中師培養區別還有限,本專業的定位還不夠突出,如何在專業規格上調整,既能保證專業規格又能實現專業內涵建設,筆者以為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

(一)培養目標定位應與全面培養、生源分析及社會需求分析密切聯系

培養目標的定位有兩個問題必須考慮:一是培養應是全方位的培養,既不能僅僅是培養一些學科專家,關注個別學業超群的學生的發展,也不能只是培養純粹的教書匠,這就是說要對絕大多數師范生進行全方位的培養,體現小學教育專業的綜合性特色,以適應人才需求的特殊性;二是培養目標的定位還應考慮專業的未來發展,存在一個服務面向的基本問題,它需要以專業歷年招生的生源情況、社會需求情況為基礎。如瓊州學院小學教育專業的近幾年招生中,海南的生源占60%以上,就業去向最終在海南的也在80%左右,這表明培養目標的定位不僅要在高等教育理論上規劃,還要在社會教育現實與需求中進行不斷的修正。瓊州學院小學教育專業培養的本科學歷的小學教師主要服務于海南的基礎教育,尤其是瓊南地區,這樣培養目標易于明確,可根據區域需求適當增設黎苗民族地方風俗和語言類選修課,以適應區域性、民族性的基礎教育需求。

(二)課程設置必須充分體現小學教育專業的綜合性、實踐性特色

課程設置需要處理好兩個基本關系:一專業學科和基礎學科的關系;二知識結構和知識數量的關系。人才的培養不僅要達到一定知識數量的要求,還要有合理的知識結構,從專業內涵發展上滿足新課改的要求。新型小學師資強調重點在專業規格,培養的小學教育工作者不僅能教學還能根據實際進行研究教育、研究教育對象,更好地促進教育教學;素質教育要求培養的小學師資綜合素質高,人文、科學、藝術、教育、技能、心理等各方面都達到基本要求,還能相互融通,養成實踐性智慧。如教師教育課程:從課程內容上可分為教育理論課程、教育實踐課程兩大類。其中,教育實踐課程是一種以實踐為主的綜合性實踐課程,包括教學技能訓練、教材教法研究、模擬教學、教育見習、教育實習等內容。它是整合通識課程、學科專業課程、教育專業課程,形成實踐性知識的深化過程。針對小學教育專業的教育對象———6-12歲的兒童,現代小學教育需要的是“專家型”的教師,需要理論與實踐并舉,知識與技能并重。他們既要具備較高的分析與解決教育教學問題的理論水平,又要具有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多方面的實踐能力與技能。由此,在課程設置中,一方面要把課堂教學與實踐訓練有機結合,互相促進,使學生經過理論到實踐,再從實踐到理論的多次反復訓練,加強學生對小學教育實際的感性認識,使感性認識不斷上升到理性認識,并使理性認識進一步深化,達到了解實際和鞏固理論的目的。這就要求打破現行高等師范教育的時空界限,增加見習、實習次數和大幅度增加實習或頂崗時間。另一方面,要滲透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與技能的課程,強調知識與技能并重,最終使專業規格與專業內涵建設之間實現相對平衡。

篇(2)

二、實踐性

小學教師本科專業定格在“本科”,定向在“小學”,定性在“教育”,培養高質量的“小學教師”,尤其是“卓越的小學教師”,是其最重要的定位要求。小學教師培養需要加強和重視實習實踐環節。首先,高質量或卓越的小學教師必須符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對教師素質的要求。教育界眾所周知,《綱要》強調“努力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這些要求或標準在師范院校或綜合性大學的課堂上很難真正落實。師德的高尚不只是表現在理論上而是表現在與教育事業、與學生、與學生家長等等的關系中,業務的精湛是在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形成并表現的,教育教學活力和高素質是在教育教學行動中體現的。因此,教師的業務素質、教育教學技能、高超的教育藝術,必須依憑實踐教學來造就。學了教育學、心理學和教學法課程的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即使將教育教學理論或觀點背得滾瓜爛熟,也并不能說明他(她)就能勝任實際的教育教學工作,就能帶好班級,就能被學生所愛戴。加強實踐教學,培養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教育創新能力,才是最為主要的,也才是最為切實的。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的“三字一話”水平、備課能力、講課基本功、說課本領、駕馭課堂的能力、組織教學的藝術、激勵和喚醒學生主動性和積極性的能力等等,皆影響著小學教師是否能勝任本職工作,是否能夠順利入職,并逐漸由新手向能手、熟手發展,這些僅僅依靠教室里的課堂理論教學,只能事倍功半。其次,《專業標準》也十分重視小學教師的能力培養。該《專業標準》本身就是在“學生為本、師德為先、能力為重、終身學習”理念的指導下設計的,小學教師的能力素質是小學教師的基本功。該《專業標準》要求小學教師要“把學科知識、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相結合,突出教書育人實踐能力;研究小學生,遵循小學生成長規律,提升教育教學專業化水平;堅持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不斷提高專業能力。”[4]這些教育教學能力的形成,需要在小學教師的培養工作中真正重視教育實習和實踐教學環節,提高實踐教學課時數,將教學實習和實踐教學真正落到實處而不是虛設。在重視教師的教育實踐方面,美國小學教師培養方案很值得我們借鑒。“美國各個教育學院越來越重視與周邊學校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伙伴關系。而且教學實習時間長,實習有層次性,學生有機會接觸小學各年段的教學實踐活動,使實習工作具有全程性。美國小學教育師范生實習在四個學期內進行,從低年級開始,然后逐步延伸到高年級。”[5]反觀我國小學教育本科專業教育實習的設計,一般而言,時間相對較短且較為集中。除入學時的“軍事理論及訓練”這一大學生通用的專業實踐之外,教育實習10周和畢業論文8周全部集中在大四的最后一個學期。這一“第八學期的整學期實習制”,時間上根本沒有保證,有些學校實際采取的是“2+2+1”的5周實習模式,2周校內集中指導,2周校外實習,1周校內集中總結。這樣的安排也過于集中,缺乏層次性和多樣性。更為嚴重的是,不少小學教育專業的師生對實習和實踐教學環節在思想上不重視,認識不到位,上崗教學實習活動跟不上。有的小學教育專業學生根本不去實習或上不了幾次講臺,形式化現象嚴重,實習形同虛設。最后,教師教育課程改革也十分重視教師培養過程的實踐性。早在2011年教育部的《關于大力推進教師教育課程改革意見》中,就十分重視強化教育實踐環節,指出:“加強師范生職業技能訓練,加強教育見習,提供更多觀摩名師講課的機會。師范生到中小學和幼兒園教育實踐不少于一個學期。”在《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中,又將“實踐取向”、“育人為本”與“終身學習”并列為教師教育的三大理念。強調“教師是反思性實踐者”,教師要在研究自身教學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增長實踐智慧,不斷實現專業發展。這啟示我們,凡教師教育就必須重視其實踐特性,同時也為小學教育專業提出了彰顯實踐特色的高要求。

三、綜合性

小學教育專業的綜合性既是小學教育自身特點的反映,符合相關政策規定的要求,也符合高校各專業之間課程設計深度聯合與培養模式綜合開放的實際需要。首先,小學教育專業的綜合性特色來自于相關規定的要求。《專業標準》十分重視小學教師知識的綜合性。在《專業標準》中,關于小學教師標準的基本內容包括兩個維度:“專業理念與師德”和“專業能力”;小學教師專業標準包括十三個領域:職業理解與認識,對小學生的態度與行為,教育教學的態度與行為,個人修養與行為,小學生發展知識,學科知識,教育教學知識,通識性知識,教育教學設計,組織與實施,激勵與評價,溝通與合作,反思與發展。在“學科知識”領域,強調“適應小學綜合性教學的要求,了解多學科知識。”該《專業標準》作為引領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準則,在“學生為本、師德為先、能力為重、終身學習”基本理念的指引下,還特別強調小學教師要具有正確的學生觀、教師觀、評價觀和學習觀,小學教師要“將保護小學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保護小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要求小學教師具有綜合性知識和突出的教學能力。這些新變化體現了時展和教育進步對于教師專業發展的新要求,也是引導小學教師專業成長和小學教育專業建設發展的指南針。結合小學培養目標的要求,彰顯小學教師素質的綜合性,突出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培養特色的“綜合性”是其必然。在《專業標準》中,特別重視知識技能的多樣綜合。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提出的課程改革的基本目標之一就是“改變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小學階段以綜合課程為主。”小學教師在知識水平上可能不要求高深,但必須是具有扎實寬廣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以及良好的綜合素質的復合型人才。其次,小學教育專業特色的綜合性來自于小學教育對象小學生的身心特點的實際需求。從小學教師所面對的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特點而言,需要小學教師具備促進小學生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綜合性知識或多科性知識;從小學教學內容所具有的啟蒙性、基礎性特點而言,需要小學教師的知識儲備不是單科的,而是綜合的。因此,有人建議,在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思路上,“可參考醫科大學培養兒科醫生的思路,兒科專業就是培養面向兒童的全科大夫……面對缺乏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接受能力和理解表達能力的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的小學生而言,教師所具有的較高的職業素養和個案分析能力,比掌握文理學科某一專業基礎理論顯得更為重要。”從某些小學對小學教師的實際需要而言,為小學生的終生奠基或“包班制”教學,要求小學教師的知識準備和能力素養必須是全面的、豐富的。最后,小學教師需要綜合開放培養。基于小學教育專業綜合性的實際需要,小學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改革也必須打破單一的由教育學院或教育科學學院培養的模式,需要教育學院、文學院、外國語學院、數學學院等具有教育、語文、英語、數學、體育學科的學院聯合培養,甚至還要與當地的小學協同培養。縱觀國內小學教育專業的培養模式大致有三種類型:以東北師范大學、杭州師范大學為代表的“綜合培養模式”,以首都師范大學、天津師范大學為代表的“分科培養模式”,以上海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為代表的“中間培養模式”。三種模式各有利弊,也各有操作的簡捷與復雜。結合小學教育專業實際,其較為理想的人才培養模式應是“多學院聯合培養”。這一培養模式主要是針對小學課程門類的開設以及學生自身的興趣特點而設計。具體可采用“2+1+1”模式。“2”即大一、大二在教育科學學院或教育學院學習基本的教育理論和教育教學的基本技能;“1”即大三在其他學院根據學生本人的學科興趣修習相關專業的課程;“1”即大四重新回到教育科學學院完成教育實習、畢業論文等實踐教學的相關環節。

篇(3)

中圖分類號:H319

基金項目:1. 廣東省教育廳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項目“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試點專業”(GD2013104);2. 廣東省哲學與社會科學“十二. 五”規劃項目“外語學科專項”(GD15WZ14)

一、引言

2010年,佛山教育局率先在國內組織開展了全市中小學教師優秀微課資源征集與評審活動,首次正式給出微課概念 并開展了一系列微課建設實踐與應用研究。由此可見,在我國,微課興起于中小學教育領域。隨著微課在中小學教育領域的成功實踐,微課以其主題突出、短小精悍、交互性好、應用面廣等特點被廣泛認可,在各個階段、各個層次的教育領域中迅速傳播,成為教育改革和教學模式創新的研究熱點。

在中國知網(http:///)的搜索器中,用檢索關鍵詞的方法,查找以微課為關鍵詞的文獻,截至目前,共有2334個條目。按發表年度查看,會發現2013(92條)至2015年(1552條)間,相關文獻數量增長迅速,并且有望進一步增長。

2012年12月,教育部全國高校教師網絡培訓中心舉辦了首屆全國高校微課教學比賽,推動和促進了微課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建設和應用。2015年6月,外研社組織開展了第三屆“教學之星”大賽 ,并將本屆大賽的主題設定為“微課與翻轉課堂”,探索微課的設計、制作及其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的應用。由此可見,微課在高校英語教育的改革和教學模式的創新過程中,已然備受關注與推崇。

隨著微課在各教育領域中的建設與應用,對微課概念的理解也在不斷深化。現階段普遍認為微課是以微型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針對某個學科知識點(如重點、難點、疑點、考點等)或教學環節(如學習活動、主題、實驗、任務等)而設計開發的一種情景化、支持多種學習方式的新型在線網絡視頻課程。

本文在教育教學方式變革這一宏觀的邏輯框架中,以英語專業某一門具體課程的教與學活動為微觀切入點,探討微課在變革具體課程的教與學活動中的有效應用。具體來說,本文結合當前三本院校英語專業學術論文寫作課的教學現狀和該類院校英語專業畢業生在學術論文寫作中普遍面臨的問題,提出借助微課來轉變該課程現行的教學與學習模式,將微課運用到課前預習、建構翻轉課堂、導師研修和即時在線學習中。

在以下論述中,筆者結合入職以來的教學工作經驗,以廣東海洋大學寸金學院外語系英語專業學術論文寫作課的教與學現狀為例,探討在本校現有條件下,具體課程的微課建設與應用,希望借此為同類學校提供有益參考。

二、三本院校英語專業學術論文寫作課的教與學現狀

根據廣東海洋大學寸金學院外語系2012級英語專業本科生現行的人才培養方案,學術論文寫作課作為專業必修課開設于第七學期,共計16個學時。筆者以旁聽和隨機采訪上課學生的形式,深入調查了該門課程的教與學現狀。

從教學模式的層面上來說,該課程仍然沿用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講授法,盡管課堂上也會有師生間的問答活動,但這類互動基本局限在概念性的問答。比如,教師提問摘要的內容應該由哪幾部分組成,接著抽點學生回答。但學生光知道摘要的內容通常由六個部分組成(主題闡述、研究目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與數據收集、研究結果和總結與啟示[4]),是遠遠不夠的,這充其量只能是在寫作過程中起一個指引的作用。當學生實在無從下手時,能夠以此為指В找到突破口。但如何才能寫好摘要?什么樣的摘要才算得上是一個好的摘要?關于這些問題,在課堂上缺乏分析、討論。又比如教師在講授“提綱 (outline)”這一小節時,給同學們舉例說明提綱有三種寫法,第一種是標準提綱,第二種是小數點提綱, 第三種是短語提綱,并要求同學們要掌握第一種和第二種提綱的寫法,以及第一種和第二種提綱之間該如何轉換。但是,實際上是不是每個同學都掌握了提綱的寫法呢?他們在寫提綱的時候出現了哪些細節的問題呢?這些問題僅憑課堂上有限的時間是解決不了的。

從師資力量的層面上來說,大多數院校在開設學術論文寫作課時,都是采取一名教師包干整個年級該課程的教學工作的做法。仍然以廣東海洋大學寸金學院外語系為例,只有一名教師負責講授該課程,然而2012級英語專業需要學習這門課程的本科畢業生卻有384名。就該課程而言,師生比例為1:384,客觀上說,光靠一名教師是無法掌握每一名學生的學習情況的,也無法統計歸類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困難。盡管通過課后練習的形式,可以摸到一些問題。但不得不考慮只有一名授課教師如何能在一周內批改384份作業且還得一邊歸類由此反映出的同學們在知識點掌握上存在的問題。即便該教師能在一周內完成上述工作,但也很難做到連續8周都如此,且不說該教師可能還得承擔其他課程的教學或是學術科研任務。

從學習效果的層面上來說,經過8周16個課時的學習,同學們在面臨畢業論文寫作任務時,仍然覺得壓力山大,無從下手。從認知負荷理論 的視角來分析,很顯然,學術論文寫作課的課堂屬于教學單元內容艱澀、知識點繁多的課堂。在這樣的課堂當中,學習者的認知負荷過高,其知識建構活動將受到阻礙,導致教學進行十幾分鐘后學生注意力開始渙散。借旁聽之機,筆者觀察了2012級英語本科1班和2班的課堂學習情況,發現:(1)到課率并沒有達到100%,可見少數學習者在學習該課程時建構的知識體系并不完整。第二,到課的學生無法將100%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師90分鐘的授課當中,有不少同學尤其是位置靠后靠邊的同學時不時會擺弄手機,或是整堂課都在做與該課程無關的事情(比如,趕下一門課程的作業、考研復習、備考專八。)第三,能夠將注意力集中在課程學習上的同學也不能確保100%理解掌握授課內容。課堂的90分鐘只能確保教師完成知識的傳授,并不能確保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和內化。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知識的內化需要通過學生課后完成作業或實際操作來實現。考慮到三本院校學生的學習自覺性普遍偏低這一客觀事實,即便教師布置了課后作業,也無法確保所有學生會完成,更加無法確保他們能夠認真完成。另外,鑒于該課程1:384的師生比例,即便所有學生都認真完成了課后作業,教師也很難做到逐一批改并進行總結。結合筆者指導畢業論文寫作和參加畢業論文答辯工作的經驗來看,學生在畢業論文的寫作中普遍存在以下問題:選題缺乏新穎性、論文格式不規范、框架結構不嚴謹、理論基礎薄弱、文獻資料掌握不全面等。從學生的反饋信息來看,同學們普遍不知道該如何選題、如何搜集文獻資料、如何圍繞中心論點統籌各個章節的內容以及如何撰寫開題報告等。甚至有同學不知道如何清除地表述論點、如何提煉關鍵詞、摘要和正文當中的introduction部分該寫些什么內容。

綜上所述,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學術論文寫作課無論是在教師的教學層面還是學生的學習層面都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改善該課程的教學效果,切實提高三本院校英語本科畢業生的學術論文寫作水平,亟需轉變該課程的教學模式與學習模式。

三、以微課為依托的新型教學模式與學習模式

國內外微課建設與應用的成功案例表明,微課是進行教學模式創新的有效突破口。與傳統課件相比,微課既具備優化和輔助教學的功能,還具有自足性、易傳播、一課多用的特點。為有效延長學習時間、彌補傳統的90分鐘課堂講授的不足(例如,缺乏課堂討論、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等),筆者提出建構一個以微課為依托的新型教與學模式,并使微課“一課多用”的特點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具體設想如下:

第一,依據教學重、難點制作若干個10分鐘左右的微課視頻。為確保準確把握學生在畢業論文寫作中普遍遇到的難點問題,擬從三個渠道搜集數據確定視頻內容:(1)抽樣查閱上一屆畢業生的論文,按成績等級各抽十份,分別總結各個等級的論文中存在的普遍問題,再進行交叉比較,確定若干典型問題;(2)隨機采訪10位有論文指導經驗和參加過畢業論文答辯工作的老師,請他們回顧各自在指導和評閱學生論文時發現的突出問題,并例舉一些典型案例;(3)針對學術論文寫作課的教學效果和在畢業論文寫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對應屆畢業生進行問卷調查,并通過SPSS進行數據分析。

第二,將微課視頻應用到學術論文寫作課的課前預習當中,并逐漸建構翻轉課堂。翻轉課堂是對傳統教學過程的顛覆。在翻轉課堂中,教師是學習的指導者、促進者,學生是主動研究者,課堂內容以問題探究為主。 具體來說,要求學生在課下觀看視頻資料,完成視頻末尾的思考題,并以小組為單位記錄總結學習過程中的難點和疑點,在下一節課前匯總給教師。教師在課堂上帶領學生回顧視頻中的關鍵知識點,集中講解學生們在預習中碰到的難點、疑點,帶領學生進行深入學習或組織學生進行有效的交流討論。例如,教師可以制作一段介紹具體的選題方法的微課視頻。對于本科生來說,比較易于領會和操作的選題方法是檢索已經學過的課程、清點知識儲備、確定大致的研究方向。在這堂微課當中,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梳理學過的專業課程并從中歸類幾個選題范圍,再逐個例舉大的選題范圍內可供參考的論題。學生通過微課中提供的選題思路,確定好大致的選題范圍,試探性地搜索相關資料。課堂上,教師將選題范圍一樣或類似的學生編成小組,要求學生就自己的研究興趣、選題思路和搜集的資料與小組中的其他成員進行交流、討論。教師對各小組的討論依次進行指導。這樣一來,有助于學生擴寬研究視野、進一步明確選題,還能有效避免重題現象。

第三,將微課視頻應用到論文指導教師的研修中。學術論文寫作課是為畢業生更好地完成畢業論文服務的,但幾百名學生的論文指導工作無法由該課程的任課老師一力承擔。論文指導工作必須得由其他老師共同來完成,但是不是所有的指導老師都熟知學術論文寫作理論呢?未必見得。根據以往經驗,學生論文終稿的格式五花八門就能很好地說明這一點。此外,是不是所有的指導老師都足夠重視論文指導這項工作呢?或者說他們有沒有充分意識到畢業論文于畢業生而言的重要性呢?也未必見得。不少學生反映在寫作過程中并沒有從導師那得到足夠的有效指導;導師也沒有及時督促學生提交論文稿件,導致論文修改時間倉促。在交叉評閱論文時,仍然存在結構、格式、語法方面的重大問題。因此,有必要借助第七W期畢業論文動員大會之機,以微課為依托對論文指導教師進行培訓。第四,將微課視頻應用到學生的論文寫作過程中。論文撰寫和修改工作主要集中在第八學期。作為應屆畢業生,除了要保質保量地完成畢業論文,還要忙著找工作,不停地參加筆試、面試,以及參加畢業實習。實際上,大多數同學的畢業論文都是在離校的狀態下寫成的。在這種狀態下,導師很難實現即時的指導。但在移動終端設備和互聯網的輔助下,學生可以通過再次學習微課視頻尋求即時解答。甚至還可以通過微課平臺和在線的同學進行討論,得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

四、結語

將微課應用到英語專業學術論文寫作課的教與學活動中,必將促成英語專業學術論文寫作微課的建設。在確定該微課教學內容的過程中,必須先系統地總結英語專業本科畢業生在學術論文寫作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這將有助于教師在今后的教學活動中有的放矢,同時也將有助于各導師引導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有意識地規避這些問題。將微課應用于實際的教學情境中形成翻轉課堂,有利于改善該課程的教與學效果,有助于挖掘學生的獨立學習潛力、培養協作意識,從而有效提升英語專業本科畢業生的學術論文寫作水平。將該微課應用于教師研修,除了能解決一些論文指導工作中的切實問題,還能啟發教師革新所教課程的教學方式、學習微課制作策略與技術。

參考文獻:

[1]. 胡鐵生,黃明燕,李民. 我國微課發展的三個階段及啟示 [J]. 遠程教育雜志. 2013(4):36-42

[2]. 胡鐵生,周曉清. 高校微課建設的現狀分析與發展對策研究 [J]. 現代教育技術. 2014,(2):5-13

[3]. 楊滿福,桑新民. 對MOOCs浪潮中微課的深度思考――基于首屆高校微課大賽的分析 [J]. 教育發展研究. 2013(23):1-5

[4]. 周開鑫. 英語專業學生學術論文寫作手冊 [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14

[5]. 張金磊,王穎,張寶輝.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 [J]. 遠程教育雜志. 2012,(4):46-51

篇(4)

當前,高師院校本科教學方式在信息傳遞和知識生成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單向性,缺乏互動性,不利于大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第一,課堂講授的單向性。目前,本科課堂教學方式主要采用講授式,該教學方式由于發揮了語言講授的直接性、可控性、系統性、高效性等優點,歷來被認為是課堂授課中不可或缺的基本方式。但是不可否認,講授式教學具有語言傳遞單向性的不足,因此往往被理解成“注入式”“灌輸式”,進而引起了人們對其越來越多的思考。對于習慣了中學期間師生互動學習、快樂學習的本科生來說,講授式教學不利于提高他們課堂教學的參與性,影響了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第二,實驗指導的單向性。高校的實驗課程在教學設置上占有一定的比例和分量。這類課程的特點是時間緊、任務重,其教學方式基本上是以驗證性實驗為主。這種方式主要是由教師介紹實驗原理、器材、步驟、注意事項和驗證的原理等,學生則按圖索驥地完成操作,實驗方法和實驗知識的傳授亦是單向的。這種被動機械式的操作對大學生來說意義不大,與中學時期的各類興趣實驗相比,大學生對這類實驗方式的興趣顯然不大。

2.時空局限性影響有效學習

現代基礎教育關注有效教學,即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注重培養中學生從大量信息中獲取知識的能力。而當前的高師院校本科教學方式在時間和空間上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缺乏課堂內外的有機結合,影響師范生學習的有效性。首先,理論課程教學過分依賴課堂講解。本科課程理論內容比較系統、深奧,教師通常將有限的時間消耗在系統講解中,希望給予學生完整的知識體系。這種教學方式由于缺乏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充分討論,學生也缺乏課前自主查閱和收集學習資料的意識,導致學生獲取的信息量和知識量不豐富,學習效率不高。其次,輔導課教學注重集中講解,缺乏課外交流。對于一些抽象性和邏輯性比較強的專業課來說,教師采取了適當增加輔導課教學的方式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以物理學專業為例,通常須在普通物理學、理論物理學系列專業課程中開設輔導課程,用于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目前,常規的輔導方式仍采取集中講解式。由于受到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并且缺乏其他課外交流方式的補充,這種輔導方式常常難以達到全面解惑的目的,影響輔導效果。

3.技能培養單一化束縛創新能力的培養

當代基礎教育越來越重視對青少年創新能力的培養,通過各種方式讓學生參與創新活動,這對本科師范生的技能訓練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本科生技能培養方式仍缺乏多樣化,束縛了師范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其一,實驗技能培養方式單一化。理工類專業比較注重實驗教學,并開設了專門的實驗系列課程。以物理學師范專業為例,本科生開設的實驗課程有普通物理實驗、近代物理實驗、中學物理實驗研究以及與電子電工課程有關的實驗等。從高校人才培養目標來說,實驗教學能夠更好地培養高層次創新型人才。但是,當前高校實驗教學中驗證性實驗還比較普遍,學生缺乏自主設計和自主創新的機會;探究性實驗、課外設計、創新開發等實驗活動方式較少,束縛了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其二,教學技能訓練指導方式單一化。隨著基礎教育改革對教師教學技能要求的提高,師范生技能訓練的指導方式也應該多樣化。目前,師范生的教學技能訓練途徑仍以觀摩教學、模擬教學和實習教學為主。在這些技能模擬訓練過程中,教師的指導方式主要是點評、分析和糾正。在這種指導方式下,學生對基礎教育的觀察了解不深入,缺少調研與反思,對基礎教育改革的理解不夠深刻,對教學理念缺乏實際感知,因此難以提高教學創新能力。

二、高師院校本科教學方式轉變的思路

1.運用參與式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教師轉變教學方式的思路之一是讓所有學生都參與到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師與學生互動以及學生與學生互動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進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1)對話教學

師生對話是促進學生參與教學過程,進行思考、分析和表達的直接方式。對話教學近幾年在基礎教育領域是一個比較熱門的研究課題,在高校,該教學方式只在思想政治課程教學中開始嘗試。在這種教學方式下,教師在因材施教理念指導下運用談話技巧和心理探查技術,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和溝通,創造和諧的課堂環境。對話教學體現了教師對大學生成長的尊重和關注,能夠避免單向講授式教學容易導致的教師對學生思維和心理的無視現象的發生;同時,學會對話和溝通本身就是師范生必須掌握的基本教學技能,況且當前的師范教育專業課程尚缺乏該技能的專項訓練。對話教學應把握兩種雙向的互動方式:一是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包括一對一和一對多兩種形式。教師通過對話了解學生的學習經歷、知識基礎、思維方法等,便于進行因材施教。二是學生提問教師回答,包括一對一和多對一兩種形式。學生通過對話獲得解決疑惑的思路與技巧。總之,對話式教學既有助于學生以主動參與的方式獲取知識和方法,又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心理需要,促進教學相長。對話教學的重要形式是展開師生討論,即教師在課堂中引領全體學生討論某個課題。在高校課堂中運用這種教學方式具有一定的基礎,是與本科生自學能力提高相適應的。討論式教學是由教師組織教學材料轉變為學生自主生成教學材料的教學。并且,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由聽眾轉變為主講者,能夠突破課堂教學的局限,打破教學常規。這些轉變一方面能夠避免講授式教學可能導致的互動性差、學生依賴性強的問題,促進學生參與教學過程,提高學生學習專業課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促使學生學會收集與組織材料、匯報討論過程和結果。對師范專業學生來說,這種方式有助于訓練其開發基礎教育課程資源、授課表達和教學研究的能力。就物理學專業來說,教師可就諸如物理思想、物理方法、物理科技與人類文明等思辨性的課題與學生展開討論。這種方式打破了教師作為知識“壟斷者”的中心地位,利用學生已掌握的多樣化學習方式,達到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改善學生學習狀況的目的。

(2)MOOCs式交流

網絡信息化學習已經席卷教育界,并將繼續深入地影響教育方式的變革,微視頻、可汗學院等教學資源將在基礎教育中產生重要影響。作為師范生,他們必須掌握通過網絡獲取學習資源的技能。近兩年,在高等教育中,不斷涌現出國際化網絡遠程教育案例,美國的Coursera、Udacity、edX等公司大規模開發的在線課程——慕課(MOOCs)便是典型代表。這些遠程網絡課程具有在線學習、線上提問、論壇交流等優勢。在專業課程的學習指導與輔導過程中,為了方便學生隨時隨地地參與學習、增強互動性,采用MOOCs式交流將成為必然趨勢。輔導教師可以借鑒遠程教育經驗,改變交流方式,嘗試運用網絡在線方式進行交流輔導,將線上交流與線下答疑相結合。采用MOOCs交流方式,必須充分發揮兩個資源優勢。其一是微視頻優勢,教師將輔導的重要內容錄制成簡短的視頻,每個視頻只集中解決一個難點問題,方便學生選擇觀看。學生選擇跟自己疑難問題密切相關的視頻進行觀看和學習,這樣學習的針對性和主動性就增強了。其二是交流平臺優勢,教師將大量微視頻到平臺上,供學生隨時下載保存與播放,并在平臺上在線討論和補充講解微視頻內容以外的問題。學生通過交流平臺獲得大量教師解答的信息,學習效率相應得到提高。

2.運用反思式指導方式深化學生對教育的理解

教師指導師范專業本科生在教育見習觀摩、技能訓練、教學實習、實踐調研等方面進行反思,加強理論與實際的聯系,符合“實踐—理論—再實踐”的認知規律。這種指導方式有助于師范生將所學的教育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并在實踐中深化對基礎教育的理解,達到熱愛教育、提高和創新教育技能的目的。

(1)實踐反思

隨著教師教育課程標準的頒布實施,師范專業加大了見習實踐課程的開設規模,學生通常要完成若干個學分的見習任務。見習教學方式一般以觀摩中小學課堂教學為主。為了提高觀摩效果,教師應促使學生思考基礎教育理論如何與中學教學實際相結合,思考基礎教育改革的深層次問題,并指導學生撰寫觀摩反思報告。教師根據觀摩課中的某些細節,比如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手段的運用、學生的反應、教學的有效性等提出思考問題,要求見習生圍繞這些問題思考分析,撰寫反思報告,發表個人見解并反復討論交流。通過反思式指導,師范生反思所學的基礎教育理論問題,尋找解決教育實踐問題的突破口,增強參與基礎教育改革的信心。在師范生教學技能訓練方面,采用反思式指導,教師不需要直接指出學生在試講中存在的問題,更不必直接告訴他們解決的途徑。教師根據學生試講的某些細節提出反思問題,如教學行為引起的效果、教學設計意圖與課程目標要求的一致性、演示實驗效果不明顯的原因、教學重點和難點的把握以及處理依據等,要求學生自己思考并在試講教案里填寫相應的教學反思。這種指導方式有利于促進師范生反思教學技能與基礎教育改革要求之間的差距,從而達到提高和創新教學技能的效果。實習教學將師范生帶到了真實的課堂情境,在這種情境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及其解決是對師范生教學技能的極大挑戰。教師對實習的常規指導方式主要是根據師范生的實習教學表現進行指點。但是,直接指出實習生在教學中的不足,會挫傷其積極性,直接給出解決建議,也極易導致其對解決問題的依賴性。改變指導方式,運用反思式指導,就教學過程中的一些細節,啟發實習生去思考改進,則會提高他們的教學信心。依據基礎教育改革理念,教師讓實習生進行教學反思的內容應包括教學環節設計、了解學情、師生互動方式、探究教學、學生學習效果和教學創新點等問題。通過對教師提出的問題的思考,實習生達到對教學過程的自我反省和自我建構,創造性地提高實施新課程教學的執行力。

(2)調研反思

在師范生教育實習過程中,指導教師不應只停留于指導實習生的備課與上課層面,否則學生實習幾周以后熱情就會逐漸消退,除了繼續按部就班地訓練教學技能之外,他們難以找到進一步提升的突破口。教師將常規指導方式改變為調研反思,會給實習帶來新鮮內容,注入深層次的思考,有助于實習生教育教學能力的提升。調研反思即教師指導實習生利用實習期間與中學生廣泛接觸的機會,就教育教學中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專題調研,撰寫調研報告,反思教育中的現實問題與解決思路。教師應對實習生如何觀察教育現象、選定調研問題、確定調研方法、分析調研材料和數據、歸納調研結果、思考解決措施等方面進行指導。這種指導方式具有三個比較顯著的優勢。一是,有針對性地提升師范生的教學能力。通過調研反思,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設計和教學訓練,提升了實習生的教學能力。二是,實習生能夠獲得第一手教育實踐資料,豐富其對教育教學工作的感知。基礎教育改革遇到很多實際問題,這些問題往往超出了師范生在理論課堂中的學習范圍和深度。調研反思則能夠使實習生進一步理解基礎教育改革的必要性、艱巨性和創新性。三是,生成師范生教育研究能力。基礎教育改革要求未來教師應該成為研究型教師,具備教育研究能力,而教育實習期間經過教師的指導和自己的反思,這種研究能力才會逐步生成。

3.運用活動式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雖然在大學生中開展的科技創新活動項目較多,但是有些活動項目不是以專業學習為目的的,與專業教學聯系不密切。適應基礎教育改革的需要,師范生更樂于將專業學習與科學活動相結合。以科學活動的形式開展專業教學,組織師范生參與創新活動,減少課堂講授與灌輸,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想象力與創造力,是提高其創新能力的重要教學方式。

(1)探究活動

探究教學是近幾年在中學課堂上比較熱門的教學方式,在大學實驗課程教學中也應充分開展探究活動,讓學生親身經歷發現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實驗方案、實驗與收集數據、分析與論證、反思與評估、交流與合作等過程。這種探究活動,就是要學生經歷科學發現的基本過程,體驗科學發現的實質和魅力,培養科學探究的能力。例如,“扭擺法測定剛體的轉動慣量”在大學物理實驗中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實驗,常規教學主要是要求學生按照實驗教材完成不同形狀剛體轉動慣量的測量以及驗證轉動慣量的平行軸定理。按照這種教學方式,學生只是被動地完成操作、測量和處理數據、驗證已經學習過的物理量和物理規律而已。將該實驗教學方式轉變為探究實驗教學,首先提出問題“影響剛體轉動慣量的因素有哪些?”接著列舉學生對剛體的形狀、轉動軸的位置的猜想;再由學生參考相關資料進行實驗設計、測量數據、分析論證;最后計算出各種形狀剛體的轉動慣量并總結出平行軸定理。這種探究實驗活動有助于提高師范生對實驗的參與性,增強其對科學研究過程的體驗性,提升其實驗創新能力。

(2)設計活動

提高學生的實驗創新能力是大學實驗教學的重要任務,而實驗設計能力無疑是實驗創新能力的核心要素。提高實驗設計能力的重要方式是采用設計型實驗活動,活動步驟包括提前布置實驗選題、學生個人或小組查閱文獻、設計并提交實驗方案、現場實驗操作、完成實驗報告等。此類設計活動不受課堂教學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形式比較靈活,是學生在中學階段和大學階段都比較喜歡的實驗方式。設計型實驗活動能充分開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其從事科學實驗的設計能力,使其在選擇實驗方法、實驗儀器、測量方法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通過此類活動,一方面,學生學會根據實驗條件選擇合適的實驗方法。例如,對于“測量重力加速度”的設計課題,學生可以選擇單擺法、復擺法、自由落體法和氣墊導軌法等方法,每一種方法都有優點和缺點,學生應學會綜合比較與分析選擇。另一方面,學生參與實驗設計活動能夠訓練其對實驗儀器各項性能、誤差影響、精度要求和性價比等方面的分析能力,還能夠提高其對選擇直接測量與間接測量、動態測量與靜態測量、絕對測量與相對測量、補償測量與轉換測量等方法的判斷能力。

篇(5)

1.2小組匯報展示小組匯報展示,是生本教育體現團隊分工合作能力的最佳環節,通過小組組員上臺展示匯報討論成果,其余同學及時糾正補充的方式,完成學生自己的“知識生產”。

1.3小組討論與匯報展示范例[成員1]在探索放大鏡的觀察方法時,我們發現兩種方法,1:物體不動,人眼和物體之間的距離不變,手持放大鏡在物體和人眼之間來回移動,直至圖像大而清楚;2:把放大鏡移至眼前,移動物體,直至圖像大而清楚。[成員2]在比較不同厚度的放大鏡的放大效果時,我們各小組交換不同放大鏡在同一距離觀察同一物體,發現鏡片凸度越大,放大效果越好。[成員3]板書。放大鏡觀察方法:①目、鏡、物三者,目、物不動,鏡動;②目、鏡不動,物動。放大鏡厚度與放大效果:放大鏡鏡片凸度越大,放大效果越好。[學生1]我想補充的是:放大鏡鏡片透明且呈凸狀,因此又叫凸透鏡,生活中最常見的就是老花鏡;相反還有凹透鏡,如學生中常見的近視鏡。

2課堂小結

[教師]今天這節課我們主要通過同學們的自主探究與交流討論進行的,主要學習了:①、放大鏡鏡片特點:透明的、中間厚、邊緣薄;②放大鏡具有放大的功能,但不能改變物體實際大小;③兩種觀察方法:物動、鏡動;④鏡片凸度越大,放大倍數越大。

3小組加分

教師對發言同學以個人為單位,每發言一次為本小組加一分,累計加分。最終評比出分數最多小組,對其進行口頭表揚,并在班級評比欄內貼小紅花一枚,月底清算,用班費進行物質獎勵。

篇(6)

“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滿依靠學生。”這是升本教育的基本理念。“生本”,就是以學生為本,以發展為本,以生命為本!讀著讀著,“生本”二字逐漸放大,一些關鍵詞躍然心上:尊重,理解,信任,依靠,激勵,引導,自主,合作,探究……于是,在內心深處搜羅起過往的點點滴滴閱讀課堂教學印記,突然間,一個詞鉆進了我的腦海——體驗!體驗式閱讀追求一種身心合而為一的閱讀實踐活動,它讓學生從自已的生活經驗、內心需要出發,調動自己的各種感官,憑借直觀直覺設身處地、入情人境地對作品的內容和形式進行切身感受。它強調參與活動獲得經驗和感受,并和他人共享、交流,最后能加以成功應用。這不正是生本課堂閱讀教學所要追求的理念嗎?

一、“四讀模式”保體驗

(一)體驗在初讀時

生本課堂同樣注重初讀課文時的情感體驗。體驗式生本閱讀課堂,將 “初讀”環節通過“學生自我學習提問”來展開。比如,教學《臺灣蝴蝶甲天下》一文時,可讓學生解題,并根據課題提問,繼而理出自己想知道的內容,帶著這份情感體驗再到文中尋求答案進行品讀,能達到良好的效果。

(二)體驗在研讀時

所謂“研讀,就是在教師的引導下,由學生自主地對構成課文若干板塊的問題情境進行研究式的閱讀,這是理解課文內容、進行體驗式閱讀的主要過程呈現。

(三)體驗在品讀時

課堂教學中主要抓住特色的語言,抓包含情感的段落,抓畫龍點睛的片段,抓環境渲染的語句等,通過自由讀,指名讀,分角色等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細細品讀,析品味,從而獲得美感的熏陶和技能的強化。

(四)體驗在創讀時

即創造性地讀,它是學生用已有的認知結構同化新的知識內容,形成新的語文技能時創造性地進行語言實踐的過程,是體驗式閱讀教學追求的目標之一。如教學《丑小鴉》一文時,鼓勵學生說說:你對丑小鴉的悲慘遭遇是怎么看的?對于丑小鴉經歷了重重磨難,最后終于成為了一只美麗的白天鵝,你有什么話想說嗎?學生進入了課文的教學情境,讀出了自己對課文的不同理解體會,進行了創造性地朗讀,充分展示了自己創造性學習的成果。

這樣,在初讀中體驗讀通,獲得整體感知,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調的樂趣;在研讀中讀懂,獲得探索、鉆研語言能力的樂趣;在品讀中讀熟讀好,感受積累語言,內化語言的樂趣;在創造性地讀中讀出個性,體驗語言的魅力,進行語言的運用,最終達到全面提高語文素養的目的。這“四讀”相互交融、相互依存,形成了聯系整個生本閱讀課堂教學的“讀”的網絡。

二、“三抓基點”爭體驗

(一)一抓文本矛盾生成點

當教師與學生、文本三者之間出現有“矛盾”的對話時,這也正是學生思維之花最旺盛的時候,更是學生在體驗中落實三維目標的最佳時機。以《地震中的父與子》為例,教師在品讀課文時找準其中的一個矛盾生成點:父親連續幾十小時在廢墟上挖掘,尋找他心愛的兒子,人們都以為他失常了。他真的失常了嗎?繼而將學生分成“失常”與“不失常”兩個辯論組,學生為此如饑似渴地采擷語言的能量,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讓孩子們在爭辯中提升語言思維,鍛煉語文能力,發揮想像空間,升華情感體驗,落實三維目標于無痕處。

(二)二抓留白遐思點

生本課堂閱讀教學是一種開放性、多向性、藝術性很強的信息交流活動。教學中教師也可以像其他藝術形式一樣講究留白的藝術,構成教學的“陰晴圓缺”,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的興趣,求得閱讀體驗。以《舍身炸暗堡》為例,教師設計了一個問題:“可以說,在戰爭年代里,保存實力對于一個部隊來說極其重要,犧牲一個人,意味著我們的隊伍將會失去一份戰斗力。可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什么選擇舍身炸暗堡呢?他還有沒有別的辦法,既能炸毀暗堡,又能保全自己呢?”學生通過融情體驗,辦法層出不窮,教師及時給于肯定,接著說:“你們說的辦法都很好,可是他為什么就沒想到呢?尤其是對于一個經驗豐富的爆破手來說,為什么就不能想到這些辦法呢?”這時,學生利用文本,跨越時空,將當時的情況一一再現體驗,內心升涌的對英雄無畏的敬畏之感油然而生,取得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學生體驗的過程,也就是在感悟生命、感悟生活的過程,從而有效地落實情感目標。

(三)三抓情感宣泄點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我一千次地確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學生的全面智力的發展。”可見,情感的宣泄,對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個性思維的張揚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種體驗應該是由教師、學生、文本三個動態因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情感互動空間。

三、“三動方式”促體驗

篇(7)

(一)對創新創業教育重要性的認識不夠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方向深受“升本”前院校的影響,抹不去“師專”或“高專”的痕跡,非常注重學生專業學習的理論性、系統性與完整性,而忽視了創新創業教育,有些高校可能有提及,但不深入,也沒能達到一定的重視程度。有些高校只有“標語式”的內容,沒有具體的、可操作性強的實施辦法,流于形式。首先,應該是部分高校領導的觀念沒有轉過來,他們沒有認識到創新創業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其次,是高校的有關部門、二級學院在具體操作層面,主要是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執行層面,沒有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促進創新創業教育的動力,因而不能積極、主動地將創新創業教育的內容進行豐富和拓展。再次,就是學生本人,還是以學好專業基礎知識、提高專業實踐能力為最終目標,忽視了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性。

(二)對創新創業教育的形式及內容創新不夠

雖然,隨著國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重視和學校自身的發展需求,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也順應形勢的發展和現實的需求,在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方面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和積極的實踐,有些高校還取得了“本土化”的經驗和富有個性的模式。但從總體看,其教育形式與內容的創新仍然存在諸多問題,還遠遠不能適應學生學習的需求。一方面是創新創業教育的形式,主要還是采取課堂講授、專題講座等傳統的“課堂灌輸式”的教學手段與方法進行授課,這種以完成教學任務為目標的教學形式效果較差,不受學生歡迎,而且也不能實現創新創業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是創新創業教育的內容,比較偏向宣講政府各類政策、講述創新教育的基本理論或個人案例分享等,缺乏體驗式的學習環節設計。綜合分析,創新創業教育內容創新不夠———最典型的就是從案例的角度看,現在很多教學案例都是圍繞成功人士或大集團、大公司的運行情況來介紹的,但事實上我們的學生創業起點比較低、形式比較散,和所講述的案例之間相距較大,不切合實際,也沒有具體的、有針對性的指導意義。

(三)對創新創業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視不夠

師資隊伍建設不能適應新時期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需求———這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中表現得尤為突出。一方面,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由高專或高職升格而來,其總體的師資就是非常薄弱的,距離本科教學要求還比較遠,長期處于“爬坡”階段。為了應付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評估等各種檢查和考核,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大力引進人才方面可謂不遺余力,竭盡全力。但是,人才引進主要還是考慮學科建設和專業布局,極少會考慮到創新創業教育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目前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從事創新創業教育的師資主要是由原來的高專教師轉型而來,他們相對來說職稱、學歷偏低,雖然近年引進的高學歷優秀輔導員充實到該隊伍中去了,但尚缺乏教學經驗,總體來說,結構性矛盾問題依然突出;第三個方面,就是教師本身屬于傳統的以教學為主營業務的師資群體,自身沒有創業經歷,在實例講授和實踐操作中無法給學生帶來真實的創業故事分享,這不但會影響學生對于創業的積極性,同時還影響學生對教師的信任程度,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也勢必影響創新創業教育的效果。

二、推進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創新創業教育需要處理好幾種關系

創新創業教育不是單純的某一種知識或某一方面能力的提升,而是需要系統設計、系統推進的綜合素質提升,例如該教育涉及了創新精神培養和工商管理、企業經營管理、市場營銷、行政審批及其他相關專業知識,是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因此,在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方面必須要處理好幾種關系,這是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到高等教育和高校專業教育中去的首要條件。

(一)知識普及教育與實際操作能力提升之間的關系

創新創業教育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的普及固然重要,但就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本質而言,關鍵還是實際操作能力———即“怎么看”和“怎么辦”的問題。所以,只有在教育活動中處理好這兩者之間的關系,科學劃定它們的比例,合理掌握這兩者之間的相互支撐關系,才能真正實現創新創業教育的目的。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其本科教學體系尚不成熟,仍然在探索中,特別是原來由師范專科學校升格而來的新建本科院校,在教育教學環節設計上,始終走不出“師范教育”的影子,非常注重理論教學,在教學方式上也采取單一的理論灌輸為主的教學方式。這個問題必須首先解決好,在教育教學活動設計的時候就應該先考慮起來,側重實踐能力的提升,強調實踐才是創新創業教育的根本所在。

(二)專業課程學習與創新創業教育之間的關系

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是隨著形勢的發展和學生需求的不斷增大,而新增加的一門專業課程。當前,在我國大力提倡創新教育的大環境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更應該嘗試普及創新創業教育,將創新創業教育作為專業課程學習的內容之一,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調動學生創業熱情,傳授創新技巧,提高大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緩解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因此,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應該從低年級學生入手,逐步將創新創業教育納入到專業課程學習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切實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

(三)面向全體學生與培育重點學生之間的關系

首先,創新創業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求每個大學生都去嘗試創業,而是為了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就目前的情況而言,對于絕大部分大學生來說,接受創新創業教育,主要是為了樹立創新意識和學習創新技巧,極少部分學生真正在大學期間嘗試創業或是畢業之后自主創業的。因此,這就需要高校處理好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和培養重點學生提升創業能力之間的關系。其次,當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還處在探索階段,課程體系和實踐經驗都不夠完善,面向全體學生進行創業指導和實踐訓練的平臺還沒有搭建好。所以,我們需要有重點、有選擇地開展創業人才的培養,將創新創業教育的大眾化、重點化和特色化結合起來,既要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深化學生的創新意識,又要對具備創業熱情和基礎的學生開展實際的創業指導和培訓。

三、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體系構建

(一)建設專業、穩定的創新創業教學團隊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創新創業師資隊伍建設上還存在較大缺陷,在隊伍建設上應當以具有創新創業能力和指導實踐背景、工商管理知識背景的專業教師為主,吸引部分有指導創新創業活動經驗的教師和輔導員,擔任學校該項教育的核心團隊成員,共同探討和研究創新創業的課程設置、教學模式等。同時,鼓勵教師前往其他高校學習成功經驗,再結合本校實際,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探索。與此同時,要聘請企業家、企業高級技術人才、投資專家、創業成功人士擔任創業導師,用他們的親身經歷來示范、激勵、開展創新創業教育。高校內還可設立創新創業教育教學研究所和創業就業指導服務中心,負責創新創業課程教學、活動訓練和項目孵化的教學、研究、指導和服務工作,以及就業教育的教學研究工作。

(二)建立多層次、立體化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

將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納入大學生職業發展總體課程中,融合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內容,將“創業基礎”納入公共必修課,啟動校級重點教材開發項目;開設SIYB、KAB等課程,在通識課程中逐步增加創新創業課程的數量;結合不同專業的特點及人才培養目標定位,鼓勵開設若干門如管理學、人力資源、市場營銷、財務管理等創業教育選修課,針對特殊專業(如財務管理、市場營銷、國際貿易等),應該將創新創業課程增設為必修課程。

(三)有步驟、有重點地開辦創新創業實驗班

在學生通過為期一個學期的創新創業基礎教育課程后,由學生自主申報,從中選拔出創業熱情高、創業資源豐富、創業基礎較好的少部分學生組成創新創業實驗班。這部分學生仍然歸屬于原二級學院,再通過一個學期左右的課余時間接受更為專業的創新創業課程教育,如開設“大學生KAB創業基礎”“創業管理”“商業計劃書”等創新創業類課程,經過一年的專業訓練,最終確定以創業為方向的學生,以創新創業實踐代替專業實踐和畢業論文。經過試點,取得成功后,可以逐步開設單獨的創新創業實驗班,單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從學生入校到畢業、從學習到生活、從專業教育到素質教育、從理論學習到實踐訓練、從課堂內到課堂外———開展一系列全方位的創新創業教育,提高學生的創業能力。

(四)開展豐富多彩、實踐性強的創新創業活動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一方面要注重課程的基礎性教育,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視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和創業實踐的經驗積累。課程教育要與豐富多彩的創新創業活動結合起來,通過各類創新創業活動和競賽,夯實學生的理論知識,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在總學分中設立創新創業教育必修學分,條件成熟后逐步增多學分,修訂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學分認定管理規定,將學生創新創業活動整體納入創新創業教育學分體系,推行學分替代制度,試行將學生創新創業標志性成果替代畢業論文和課程修讀制度。

篇(8)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9(c)-0135-01

該文擬論述畢業論文培養應貫穿于整個本科階段的課程教學,分析畢業論文培養與課程教學之間的關系,從英語本科畢業論文存在的問題來審視目前的英語本科教育,探索其對英語本科教育的指導性。

1 畢業論文培養環節與課程教學

教學計劃上所謂畢業論文培養環節只是用來界定畢業前的最后學習階段,而對學生的培養遠不僅限于此階段。《高等院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也指出:“畢業論文是考察學生綜合能力,評估學業成績的一個重要方式。”[2]由此可見,畢業論文的質量反映了本科階段的教學質量。它表明了學生的外語水平和實際應用外語的能力,學生發現并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獨立從事科研工作的能力[1]。這些能力的培養都涉及到本科階段的所有課程教學,遠非短期的畢業論文寫作指導所能及。另外,可以看出畢業論文是對本科教學質量的檢測,而畢業論文存在的問題也集中體現了常規教學中的弊端。分析畢業論文存在的問題可以有效地指導常規課程教學,而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也必將體現到畢業論文質量上。

2 存在主要問題

通過對某高校2007、2008級英語本科畢業論文的綜合分析,以及對這兩界畢業生進行的問卷調查,發現畢業論文寫作存在的問題集中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英語語言能力較差,思路不清晰,語言缺乏邏輯性。學生英語行文能力差,語法錯誤多,文章可讀性較低。寫作目的不明確,陳述思路混亂,經常出現文不對題的情況。很多同學雖然用英文行文但是卻用漢語思維組織語言,使行文前后不連貫缺乏邏輯性,且不注重段與段之間的粘連,整篇文章呈現出零散,脫節,中心不明確的狀態。

其次,缺乏問題意識;論證過程缺乏理論支撐。學生缺乏問題意識,對所學的知識大多是被動的接受,很少對所學知識進行創造性思考;另外學生的知識積淀較少,無從發現問題。因此絕大部分學生的選題通過網上搜索,拼湊而來,這給論文寫作帶了極大的困難。再者,學生對相關理論知識被動接受,不能與實際相結合應用到論證過程中,這使得文章缺乏說服力,大多停留于感性層面的敘述。

根據以上兩個方面問題,筆者將本科教育階段的課程分為語言能力基礎課程,高年級專業課程兩類來探究畢業論文對課程教學的反撥效應。

3 對課程教學的反撥效應

3.1 語言能力基礎課程

學生在畢業論文寫作中表現出來的英語行文能力差不能簡單地歸咎于寫作、語法或某一門課程。語言能力的聽、說、讀、寫是一個有機整體,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因此,英語語言能力低是所有聽說讀寫的基礎課程的問題。反思一下這些基礎課程就不難找出其中原因。閱讀課和聽力課上教師注重傳授解題技巧,如何在考試中得高分。通常課程內容是大量解題訓練,而不注重學生對整篇文章的綜合分析和理解。語法課大多是教師孜孜不倦地講解語法點然后做大量的應試練習,脫離了作為載體的語言,學習語法的意義也僅僅是卷子上一個高低不同的分數而已。寫作課亦是如此,固定的框架,模式,句型一切都服務于考試。綜合英語本是一門將聽說讀寫整合并形成語言自主輸出的課程,但學生被要求背單詞,背課文,大部分時間是被動地接受,很少有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中進行自主語言輸出的機會。不難看出,語言能力培養的基礎課程的重心偏向于應試訓練而忽略學生這個主體,久而久之,學生也習慣這樣的被動接受。然而,要使教師所傳授的這些語言規則支配的語言行為達到完全自由自主的程度,即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能力,是需要大量的自主的語言輸出練習才能轉化為語言技能,才能幫助學生順利地完成畢業論文寫作。因此,要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就要將語言能力基礎課程的重心轉向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如何在大量的自主語言輸出訓練中將輸入,分析,理解,歸納,總結,輸出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能力。

3.2 高年級專業課程

高級專業課程主要是指語言學、文學、翻譯方向的相關課程,以及一些行業英語課程。這些課程是學生畢業論文題目的主要來源。然而,學生在畢業論文階段卻表現出缺乏問題意識,不能發現問題,更不用說解決問題。而論文選題的動因是在于發現問題,這樣才能就題而論,有話可說。[3]這與基礎課程養成的被動接受的習慣不無關系,更重要的是在教學中教師通常只激發學生的低級心里過程(lower mental process)。以文學課為例,老師講授每個時期特點,文學貢獻,某個作家的生平,著作,對文學理論進行介紹以及一些著名作品的分析,考試的內容也大致如此。學生只需要簡單背誦,再現即可,背誦再現即是不需要思維的低級心里過程。而畢業論文寫作恰恰需要調動學生的高級思維過程(higher mental process),需要學生有縝密的外語思維能力,批判的、系統的推理能力和跨文化溝通能力。[4]久而久之,學生自然很難通過自主思維發現問題,即缺乏問題意識。因此,對于選題往往采取“拿來主義”,以至于論文寫作時無話可說,只能繼續采取“拿來主義”。由此可見,高級專業課程應該思考如何調動學生的高級心里過程,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學會如何發現問題,用縝密嚴謹的思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4 結論

本科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畢業論文項目和其它課程均為此系統的構成要素,它們不應是孤立存在而應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5]同時,畢業論文對本科教育進行綜合檢測,對本科教育起到有益的指導作用,促使高校改進并提高教學質量,而教學質量的提高又反作用于畢業論文寫作,從而從根本上提高畢業論文質量。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北京市教育委員會.高等學校畢業設計(論文)指導手冊外語卷(修訂版)[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經濟日報出版社,2007:1.

[2] 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Z].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5.

篇(9)

課本劇指以語文課本中的優秀范文為基礎,經過師生編排的簡單劇本,學生參與表演,欣賞和評價。是具有濃郁的趣味性,藝術性,創造性的活動形式。

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推崇“教學做合一”陶先生認為“做”是教育工作的核心,而學生排演課本劇就是“做”的具體表現。天津特級教師靳家彥說:“造就人才的工作是從人生的頭幾年開始的,我們的教育必須從影響兒童發展的基礎階段抓起。編寫、演出、觀賞小學課本劇是對兒童進行多方面培養教育的綜合性手段。”《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可以在課內外組織參觀,訪問,辦報,演課本劇等活動”課本劇的編演就符合這一教育原則和大綱要求。

課堂上,教師要考慮的問題有兩個:一個是給學生教什么,另一個是用什么方法教。而課本劇教學真正做到了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參與其中,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還最大程度的發揮了學生的潛能。特別是我所在的農村小學,學校基礎設施薄弱,條件落后,獲得信息的渠道少,家里有條件買電腦上網的也只有兩個。學生視野窄,見識少。那么,作為教師,我想:我要盡最大努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生創造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

很多教師不愿意花費時間讓學生表演課本劇,認為那只是圖熱鬧,沒有實效性。但是通過這一學期我班學生編排,表演課本劇的經歷,我認為課本劇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不容忽視。

我認為,課本劇在語文教學中發揮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表演課本劇有助于加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課本劇創作的過程,是將敘述性文字轉換成人物語言的過程。學生需調動自身的知識,經驗儲備,多角度,多層次的感悟文本。與課文作者,人物進行心靈交流,體會他們的境遇,感受他們的思想。在讀中悟,在悟中讀。既要梳理課文故事情節,又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還要揣摩角色心里。顯而易見,學生只有在讀通、讀熟、讀懂、讀透文本的基礎上,才能將其表演出來。而通過表演,又進一步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而且,學生在創作劇本的過程中不斷提高了寫作能力;在表演的過程中,語言表達能力也有了相應提高。

二、學生在編、練的過程中展開豐富的想象,是對想象力和創作性思維的培養

《晏子使楚》這篇課文通過三個有趣的故事,塑造了晏子能言善辯,不畏的鮮明形象。學完課文后,學生基本上都能將課文內容講出來。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進行課本劇表演。因為我班已經有了固定的學習小組,因此,我還是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設計。同學們準備的時間大約半個小時,小組抽簽決定表演的先后順序,等到真正進行表演的時候,讓我很驚喜。同學們不僅僅是對內容得重現,而且加上了自己精彩的設計。有一個小組進行表演時,加上了齊王這個角色,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其中加了一句齊王對晏子說的話:“你去楚國,一定要沉住氣,不能讓楚王小瞧我們。”這個情節設計的合情合理。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小演員”們在自編自演課本劇的過程中,不僅豐富了情感體驗,發揮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也感染了觀眾,還帶動了教師教學的積極性,教學相長,體現了語文教學的價值觀和魅力。

三、在表演過程中學生能夠根據劇本需要制作出簡單的道具,是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

農村教育設施雖說近幾年得到了改善,但畢竟比不上城區學校。有些教學用具,道具不是說有就有的。但這可難不倒我班學生,他們可以制作出簡單的小道具來。表演《半截蠟燭》時,里面需要一個燭臺,有一個小組成員利用玩具小噴壺制作了一個精致的小噴壺,獲得了大家的好評。還有的同學用紙疊盤子,將木板釘成馬等。這說明我們農村的學生也很會動腦動手。

四、小組合作表演增強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榮譽

分小組表演,每個同學都有演出的機會。對自己的角色會很用心的去演,哪怕是一個動作一句話,生怕影響的小組表演。平時內向的同學,雖然在臺上表現得沒有其他同學那么自如,但他們至少敢張口說話了。我班有一個小女生,下課幾乎聽不到她的聲音,上課也從不見她舉手回答問題,老師一叫到她,她就緊張臉紅。沒想到,輪到她們小組表演時,她竟然讓我們清晰地聽到了她的聲音。雖然只有兩句,但對她來說,可謂是一大進步。事后她說:“如果我不張口說我的臺詞,我們小組的表演就銜接不上,沒法進行了。”可見,在學生心中,團隊的榮譽感是很強的。而課本劇表演不僅讓學生學會怎樣分工合作還增強了他們的凝聚力。

五、學生在欣賞和評價的過程中培養了較好的審美能力

每一小組表演完后,同學們都會進行點評,取長補短。其中,在表演《半截蠟燭》時,有一個小組的表演讓同學們產生了歧義。他們小組成員中有一個人,在表演過程中一直站在伯諾德夫人家門口,看不出是干什么的。點評時有一個同學發問:“那個人到底是什么身份?如果是伯諾德夫人家的仆人,又怎么可能?她們家并不富裕,而且因為躲避德國人的搜查經常搬家,怎么會雇傭人?”同學們展開激烈的討論。最后他們小組同學給我們釋疑:他們安排的那個人是德國兵,當其他德國人進去搜捕時,那個人專門守門,以防屋內有什么突發狀況。可見,學生也有自己的想法,永遠不要低估學生的評價能力,他們有自己看問題的視角,有自己的是非判斷能力,他們在欣賞,評價過程中知道了善,惡,美,丑,形成了自己的審美觀。

每一次當我宣布要表演課本劇時,我班同學都是歡呼雀躍,同學們演得很精彩,看的津津有味,課堂上不時有歡樂的笑聲。這樣,他們對語文的學習興趣能不濃厚嗎?我班同學是這樣評價課本劇的:平時學習成績排后的王某――我喜歡演課本劇,因為表演可以讓我們讀課文不出聲的同學大膽的說出了聲。提高了我們讀課文的興趣,激發了我們豐富的想象力,增加了我們對語文的喜愛。思維敏捷的柴某:表演課本劇可以讓我更加了解課文內容,更深的體會課文中的人物特點,豐富了我們的想象力,讓我們團隊合作更默契。語言表達能力較好的方某――我特別喜歡表演課本劇,因為那樣就好像與作者交談,進行心靈的碰撞。自己扮演了一個好的角色,心里特別自豪,開心,感覺自己已經和這篇課文融為一體了。如果演得好,還可以聽的同學們那真心稱贊的掌聲。我如果演了一個特別厲害的角色,感覺自己很威武,很霸氣。只要一有演課本劇的機會,我就趕緊展開想象,讓我們小組的表演更精彩一些。綜上所述,我們教師應該找到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找到學生感興趣的內容,感學生所感,想學生所想,讓語文教學大放異彩。

《語文課程標準》多次提出語文實踐活動。這是形成語文教學的新舉措。課本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是無可替代,小學語文教師肩負著“培養學生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修養,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的重任,我們應該看到并凸顯課本劇在各個學段語文教學中的作用,發揮其長效性,豐富課堂,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使課本劇真正成為語文教學中最富魅力的場景。

篇(10)

高校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是開啟大學生研究性學習能力的第一扇大門,是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重要體現,是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的重要實踐環節。同時,畢業論文的質量也是衡量教學水平,評定學生獲取畢業資格、授予學位的重要依據。[1]

高校本科畢業設計概述

本科畢業論文設計包括選題、開題報告、收集資料、構思論文提綱、撰寫初稿、修改定稿、論文答辯等幾個階段。指導期間,導師和與學生要進行頻繁的交流,按期對學生進行論文寫作的基礎性訓練,使學生掌握學術論文寫作的基本方法,培養其學術研究的素養,進行創新能力的訓練。

畢業設計是畢業生在離校前對所學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和各種綜合能力培養的全面檢驗,對于彌補教學過程中的某些薄弱環節,培養創新能力、技術應用能力和嚴謹求實的工作作風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是,在畢業設計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影響了學生研究性學習的積極性,不利于畢業設計質量的提高[2]。

高校本科畢業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一) 教師指導中存在的問題

1.教師指導不到位

在畢業設計中,教師指導不到位既有客觀因素,也有主觀因素 。近年來高校的擴招致使“一帶多”的現象,師生比例失調,難免顧此失彼。部分教師對學生降低要求,提供的題目太小,致使畢業設計工作量明顯不足。也有個別教師精力投入不足,責任心不強 ,學生遇到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

2.題目設計不合理

一些教師的畢業設計題目陳舊,內容簡單,技術含量不高,跟不上新科技應用的節拍;也有一些教師為了吸引學生,從熱門領域中尋找設計題目,嚴重偏離了自己的專業和科研內容,使指導工作留于表面或導致文不對題的結果。

3.畢業設計指導過程把關不當

對在畢業設計過程中不遵守作息時間,對未能按期完成設計任務的學生降低要求,從而使畢業設計達不到預期效果。畢業設計把關不嚴導致學生對畢業設計的認識不足, 因而對其缺乏足夠的重視。

(二)學生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1.消極等待,缺乏主動性

在實際畢業設計中,部分學生由于基礎不扎實,遇到問題時束手無策,即便聽了老師的輔導也不知從何下手,因此消極等待指導教師的幫助。部分指導教師過分具體指導,越俎代庖,把指路變為帶路,學生從期待指導到依賴指導,從主動變被動,僅為解決問題而學習[3]。

2.過分依賴指導

有一部分同學依賴情結很嚴重,似乎沒有教師的指導就無法開展設計。他們畏苦怕難,不愿動腦筋,不愿走彎路,怕自己的設想或方案被推倒重來。問題嚴重的學生發展到沒有老師點頭,就不敢往下做。

3.受就業、考研影響,精力投入不足

畢業設計期間請假面試是屢見不鮮的事,畢業設計時間受擠壓沖擊,無暇顧及畢業設計。

面對高層次人才需求的競爭壓力,許多本科生已把考研看作二次擇業,備考和復試大量占用了有效的設計時間,致使畢業設計質量得不到保證。

提高畢業設計的對策

(一) 針對教師的問題對策

1.倡導敬業精神,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在畢業設計指導工作中,要加強和提高專業指導教師的素質水平,重視青年教師的培訓和鍛煉,發揮老教師的傳、幫、帶作用。同時,指導教師必須樹立為學生服務的觀念,關注學科前沿動態和相關技術,了解畢業設計中容易出現的問題 ,熟悉各種教育研究方法。

2.結合個人研究方向及學生實際情況,合理設計題目

作為指導教師,首先要明確自己的研究方向及其動態前沿,在設計題目時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適合本科畢業生的題目,要確保畢業設計的可行性條件。

3.優化畢業設計指導方案

針對學生差異,分層實施個別化指導。對于自主性強的可以提前布置任務,對態度消極的,既要嚴格又要有耐心。尤其是在理解題目和大綱構思方面,一定要嚴格把關,否則,不是離題就是偏題。

(二) 針對學生的問題對策

1.積極引導,端正態度

要明確告知學生畢業設計的意義和重要性并嚴肅提出畢業設計的要求,使其開始就有一個積極的態度。

2.因材選題,發揮特長

學生要根據自己的特長和興趣來選題,這樣不但能很好地發揮自己的特長,還能有效提高畢業設計的積極主動性,因為動力源于興趣。

3.以任務為驅動,開展研究性學習

在畢業設計中所用到的理論知識和基本方法在前期課程中已學習和掌握,現在所需的是如何應用到畢業設計中解決實際問題,在應用中鞏固和提高,在應用中升華和創新[4]。

4.加強人文關懷,增進情感交流

指導教師應耐心地從學習上多指導、多幫助、多輔導學生,更要從思想和心理上多關心 、多激勵 、多尊重,激發學生的主體性,尊重個性需求 ,調動主動學習和研究性學習的積極性 ,以關注人的發展與自我完善來彰顯人文關懷。

結 語

畢業設計是大學生臨近畢業的最后一門必修課,是學生進入獨立思考和科學研究的第一步,因此重視和加強畢業設計指導工作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關鍵[5],更是對前期學習效果的一個實踐檢驗,為了孩子,我們要站好最后一班崗!

參考文獻:

[1]延安大學教務處.延安大學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指導手冊[z].延安大學出版社,2010.

[2]段瓊瑾,劉金香.提高畢業設計(論文)質量的有效途徑[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4).

[3]李同英.改革畢業設計教學過程提高學生創新能力[J].江蘇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5,27(3):82-85.

上一篇: 駐村聯戶工作總結 下一篇: 煤炭行業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AV激情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久久 | 中文字幕国内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综合在线精品 | 日本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 一级中文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