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工作調研報告匯總十篇

時間:2022-03-18 10:46:0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扶貧工作調研報告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扶貧工作調研報告

篇(1)

【正文】

臺州是全國主要漁區、浙江漁業大市。全市有25個海洋漁業鄉鎮、157個海洋漁業村,擁有海洋漁業戶口73578戶,海洋漁業人口227414人,其中傳統漁民32032人。據2018年度臺州漁民收入與支出情況調查,調查樣本戶數100戶,其中海洋捕撈60戶、養殖40戶,家庭總收入2556.53萬元,其中家庭經營收入2006.3萬元、工資性收入438.51萬元、財產凈收入0.32萬元、轉移性收入30.62萬元;漁民人均收入26500元,同比增長8.26%。

一、臺州市漁業系統扶貧政策

(一)關于漁民轉產轉業。2014年在全省“一打三整治”專項執法行動啟動后,我局在臺州市海洋與漁業綜合管理和產業發展專項資金中,每年專門安排100萬元用于大陳生計漁民的轉產轉業,著力增強生計漁民的自我造血能力。

(二)關于漁民養老保障。認真貫徹落實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等3部門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海洋捕撈漁民養老保障工作的指導意見》(浙人社發〔2016〕65號)的文件精神,出臺關于貫徹落實《浙江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等3部門關于加快推進海洋捕撈漁民養老保障工作的指導意見》的通知(臺人社發〔2016〕140號),并在臺政辦函〔2018〕74號文件、臺政辦函〔2017〕69號文件、臺政辦函〔2017〕92號中對海洋捕撈漁民養老保障工作進行強調,全力督促推進漁民社會養老保障工作;溫嶺、臨海、三門、玉環等地均出臺相關政策。全市參保漁民總數約3.6萬人,同比增長10%,參保人數、險種、保障水平均走在全省前列。

二、臺州漁民收入狀況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臺州漁民收入不斷增長。漁民人均收入從1978年的41.7元增加到2013年16850元,增幅為403.08倍,平均年增長18.71%。分析35年來的漁民收入變化,大體可分為6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978年—1983年,全市漁民人均收入從41.7元增加到189元,平均每年增長35.27%,是我市漁民收入增長的啟動階段。第二階段為1984年—1992年,全市漁民人均收入從356元增加到2217元,平均每年增長25.69%,是我市漁民收入快速增長階段。第三階段為1993年—1995年,全市漁民人均收入從2934元增加到6547元,平均每年增長49.33%,是我市漁民收入高速增長階段。第四階段為1996年—1999年,全市漁民人均收入從6456元增加到7675元,每年僅增長4.05%,是我市漁民人均收入增長趨緩階段。第五階段為1999年到2003年,全市漁民人均收入從最高的7675元連續下降到6976元,每年減少2.36%,是我市漁民人均收入滑坡階段。第六階段為2003年至2018年,全市漁民人均收入從6976元增加到26500元,平均每年增長9.36%,是我市漁民收入恢復性增長階段。

三、漁民收入增長趨緩的原因

漁業是弱質產業、漁民是弱勢群體,與城鎮居民和農民橫向相比,漁民收入增長趨緩。從表面看,造成漁民收入增長趨緩是漁業內部多年矛盾的積累形成。

(一)海洋捕撈產能嚴重過剩。受經濟利益的驅使和漁民轉產轉業步履艱難,我市海洋捕撈產能嚴重過剩。據年報統計,2018年,全市海洋捕撈生產漁船4895艘、67.16萬噸、99.73萬千瓦,平均噸位137噸/艘,平均功率204千瓦/艘。與此同時,國家雖然實施了捕撈漁船控制制度,但違反國家“雙控”政策,違規建造海洋捕撈漁船的現象仍時有發生,導致涉漁“三無”、“三證不齊”漁船不斷產生。加上“大機小標”、船證不符現象較為普遍,不僅使海洋捕撈漁船控制效果大打折扣,也進一步加大了海洋捕撈生產能力過剩的狀況。近幾年來,漁獲物運銷船和水產冷藏船快速發展,從延長海洋捕撈漁船生產時間和提高捕撈產量、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水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以及捕撈社會分工的角度看,有非常顯著的積極作用,但也進一步放大了海洋捕撈強度,強大的捕撈能力與有限的漁業資源的矛盾越來越突出。

(二)“東海無魚”幾成事實。漁業資源是公有資源,漁民往往從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出發,安排自己的作業結構和作業方式,導致選擇性差、對資源破壞較大的拖網、張網作業比例過高,而圍網和釣業等選擇性作業的比例過低,作業結構極不合理,“公地悲劇”發生不可避免。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作業時間減少,因資源衰退,2018年起我國各海域全面進入史上最嚴的伏季休漁期,伏季休漁期比往年延長1個月,單位時間、單位功漁獲物量呈現遞減態勢,如單位能耗漁獲量(每kw功率年捕撈量)由20世紀80年代末的1.3t/kw,下降到目前的0.7t/kw,下降幅度高達46.15%。二是部分經濟魚類消失或漁獲量減少。由于敲罟作業的影響,大黃魚資源早已枯竭已成為不諍事實。近年來大規模發展大型燈光圍網作業,繼大小黃魚、墨魚資源枯竭后,帶魚資源也開始衰退。三是漁獲物營養級逐漸走低。捕撈漁獲物營養級已從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3.5下降到1990年的2.8,1991年后有所上升,但基本維持在3.0水平。四是漁獲物日趨低齡化、小型化。漁獲物組成由以原剩余群體為主,轉變至以幼魚和低齡魚為主。

(三)漁業發展空間不斷縮小。新一輪沿海開發的浪潮,許多歷史上形成的優良養殖灘涂被圍墾或其他海洋開發項目占用,海灣面積不斷變小。城市化、工業化迅猛推進,一些企業將海洋或內陸水域作為天然的排污場所,使得漁業水域不斷惡化,隱性減少水產養殖面積;一些大中型水庫成為城市的飲用水源保護區,喪失了水產養殖功能。受航運業快速發展和、海底管線的大量鋪設以及中日、中韓協定水域的漁船逐步退出,海洋捕撈的作業漁場也在縮小。受海洋督查、環保督查整改要求的影響,我市的養殖空間特別是海水養殖空間大幅壓縮,一些規劃外的灘涂、圍塘養殖都將在近期內逐步清理,如至2018年三季度,溫嶺海水養殖面積減少1.5萬畝,同比下降17.5%。隨著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和國家海洋督察整改全面鋪開,海上的紫菜養殖、灘涂養殖和圍塘養殖縮減顯著,養殖業將面臨著養殖空間大為縮減的困境逐漸顯現。

(四)海洋生態環境狀況不樂觀。一些高污染、高能耗、高風險產業在重要海洋生態區域布局,產業布局與環境承載力不相協調的矛盾較為突出,局部海域生態功能退化,季節性海水富營養化問題突出,赤潮災害時有發生,海水環境質量形勢依然嚴峻。受圍涂造地、港口建設、傾廢排污等的影響,港灣淤積、海岸侵蝕現象頻現,自然岸線保有率接近極限,魚、蝦、蟹和貝藻類產卵場、育肥場及越冬場逐漸減少,海域生物多樣性急劇下降。《2017年臺州市海洋環境公報》顯示,全市近岸符合第一、二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占比在11-29%之間,海水中主要超標指標為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如椒江口灘涂養殖區及鄰近海域底棲生物的數量和密度與1998年相比分別下降了29.7%和69.8%。

(五)漁業生產成本直線上升。漁業生產成本直線上升。燃油成本快速增長,生產物資也普遍上漲。勞動力成本保持高位運行,普通船員工資伏休后上升到1.2-1.3萬元/月,對漁民的增收產生一定的困難。水產養殖成本方面,除飼料、人工成本上升外,養殖塘租金不斷刷新,這也提高了養殖成本和風險。

但從深層次分析,制約我市漁民收入增長的因素為:

(一)漁業經營體制機制不完善。一是漁區改制已久,漁船股份合作制的規范化工作不進反退,影響正常的漁業生產。二是漁船股份合作制承擔無限責任,老大權力過大,又沒有任何法律加以約束,經營單位小散弱,組織結構松散,漁船股份合作制制度本身存在著諸多缺陷。三是漁業產業化經營水平還較低。漁業龍頭企業不強,漁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有些發展規模偏小,自我發展能力較差,沒有真正結為“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共同體。

(二)漁業現有扶持政策不協調。漁業柴油補貼政策和轉產轉業政策作為近年來中央出臺的兩項重要的支漁惠漁政策,其設立的目的、政策定位、受益范圍各不相同,政策設計初衷是好的,但在實踐中由于漁業柴油補貼政策的實施,使每艘機動漁船每年可拿到幾萬甚至幾十萬的補貼資金,造成減船轉產“不劃算”,漁民和企業想方設法保留漁船以獲取高額補貼。

(三)漁民轉產轉業舉步維艱。由于漁民文化素質和漁區的經濟結構等多種因素,過多的漁業勞力只能長期滯留在海洋捕撈業上,爭奪有限的海洋漁業資源。同時,單一的漁民棄船轉產轉業收效不太明顯,特別是部分年老和文化素質較低的轉業漁民由于沒有一技之長,很難找到新的就業崗位,往往又重操舊業。

(四)漁區二三產業發展緩慢。臺州漁區大多數處在偏僻的海島和邊遠,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祖祖輩輩漁民以海為生,以捕為主,二三產業發展相對緩慢,漁區還遠未完成工業化、城鎮化。

四、促進漁民增收的政策建議

促進漁民增收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既要著眼于體制機制和政策創新,又要促進產業發展和資源養護;既要眼睛向內要潛力,又要跳出漁業求發展。為此,我們按照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積極探索促進漁民增收的長效機制。

(一)建立漁民增收的體制機制。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全面深化漁業領域改革,建立漁民增收的體制機制,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漁業生產力。要積極推進養殖權、捕撈權制度的落實,保障漁業生產者依法享有長期而穩定的水域、灘涂承包經營權和使用權,維護漁民的合法權利。要加快新型漁業經營主體的培育,進一步扶持壯大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漁業龍頭企業,積極推進農民專業、供銷、信用合作“三位一體”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建設,鼓勵漁民、漁業合作社與龍頭企業、加工流通企業等開展合作,建立多種形式的利益聯結機制,形成有效的對接。要加快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推動飼料、種苗產業、病害防治技術的解決,推動近海漁業資源基礎調查和評估研究工作的深入,為海洋漁業科學發展和漁民增收提供支撐。

(二)完善漁業產業政策。深入調查研究,完善和落實支漁惠漁富漁強漁政策,促進漁技創新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在保護傳統生計漁業的基礎上,引導工商資本加快進入水產養殖業和遠洋漁業,提高產業開發能力和素質,促進漁民在發展和壯大產業中增收。按照“有保有壓”的原則,調整漁業資源增殖保護費征收標準,重點提高拖網、帆張網等收費標準,減免釣具等作業類型的資源費。通過實施政策“組合拳”、多管齊下,為漁民增收提供“正能量”,同時通過補貼的治標,為促進漁民增收長效機制的治本贏得時間和奠定基礎。

篇(2)

為認真貫徹省委十屆六次全會、市委六屆九次全會、縣委十二屆八次全會精神,鄉黨委及時召開黨委會、鄉村干部會等會議,安排布置全鄉精準扶貧、縣鄉村三級新村規劃全覆蓋、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等當前重點工作;現將工作推進情況匯報于下:

一、加強領導,落實責任

鄉成立精準扶貧等當前重點工作領導小組,由黨委書記任組長,鄉長任副組長,班子其他成員及部門負責人為成員,制定了《鄉人民政府精準扶貧開發項目實施方案》;各村成立相應的工作機構,落實各自職能職責,同時加強對鄉村干部進行扶貧的動員、培訓,聯系我鄉工作的縣組織部部長同志就貫徹省委十屆六次全會、市委六屆九次全會、縣委十二屆八次全會精神,專題做了培訓。

二、摸清情況,制定規劃

目前,全鄉共有建卡貧困人口802人,311戶,貧困率為5%。在深入調研的基層上,對兩個精準扶貧村制定3年發展規劃即:《鄉村2015-2017年發展規劃》、《鄉村2015-2017年發展規劃》,同時對全鄉的貧困情況進行了摸底。

三、落實幫扶措施和責任

全鄉311戶貧困戶每戶門口懸掛精準扶貧幫扶信息牌,對致貧原因,幫扶措施,幫扶責任人及責任人電話進行公示,方便貧困戶的聯系。

要求幫扶領導及幫扶干部每周到貧困戶家中進行幫扶次數不得少于1次,每月不得少于4次,及時解決在脫貧過程中遇見的各種困難、問題。

明確幫扶部門責任,鄉政府已制定出貧困戶信息明細表,增收產業培育類由鄉畜牧站牽頭,幫扶領導、幫扶干部配合對養豬、養牛、養羊等建設內容的貧困農戶進行幫扶。農戶環境建設類由鄉農整辦、國土所、房管所牽頭,幫扶領導、幫扶干部配合對硬化院壩、硬化入戶路、危房改造建設內容的貧困農戶進行幫扶。能力提升類由鄉農業服務中心和鄉勞保所牽頭幫扶領導、幫扶干部配合對勞務扶貧、職業教育的貧困農戶進行幫扶。基礎設施建設類的有鄉農業服務中心牽頭,幫扶領導、幫扶干部配合對安全飲水、改廚改廁的貧困農戶進行幫扶。

四、抓住時機,把扶貧項目落到實處

省市縣全委會的召開給扶貧開發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我們一定要搶抓政策、人才等機遇,落實好方家嘴村、花朝門村、地母啞村等村的生豬、肉牛、白羽肉雞產業.著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

五、幸福新村建設穩步推進

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目前已完成養老社區安置近400戶,撤遷釘子戶5戶,落實了小區內部管理制度制定和人員,基本完成村辦公室的整改裝修,新村文化廣場建設正在有序進行,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的各項工作正在有條不紊的進行中。

精準扶貧工作調研報告范文(二)

按照區委《關于深入開展扶貧工作專題調研的通知》精神,我同辦公室的兩名同志組成調研專班,到聯系村樟村坪鎮黃馬河村就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了實地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黃馬河村基本情況及發展現狀

黃馬河村位于樟村坪鎮西北邊陲,與保康縣接壤,由原石碑坡、回馬坡、黃馬河等三個貧困村合并而來。全村4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256畝,共有5個村民小組、528戶1548人。主導產業是傳統的糧油種植和養殖業。2014年農民人平純收入9961元,村集體經濟收入不足5萬元。

近年來,該村兩委班子團結帶領全村人民,齊心協力謀發展,集中精力搞建設,全村經濟和社會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全村共硬化村級主干道28公里,新修村組晴雨通車公路16公里;新建集中安全供水設施8處;新建沼氣池150口;培育牲豬規模養殖戶4戶、山羊規模養殖戶3戶、特種養殖戶3戶(其中,大鯢養殖戶1戶、山雞養殖戶1戶、鴿子養殖戶1戶);發展核桃700畝、高山無公害蔬菜200畝。

由于山大人稀,交通不便,資源匱乏,該村發展還存在很多困難。該村有村級債務43萬元,現有貧困戶171戶333人,其中低保戶65戶,五保戶14戶。飲水困難207戶,土坯房412戶,危房382戶,一個自然村(原石碑坡村)未通水泥路,486戶未通寬帶網,是全區26個特困村之一。

二、致貧原因分析

(一)面上致貧原因

一是村域經濟基礎薄弱。村內無集體企業,20**年集體經濟收入不足5萬元,債務化解難,造血功能差。

二是產業結構調整緩慢。由于地理位置偏遠,山大人稀,交通不便,信息不暢,農民仍用傳統方式耕作,自給自足,經濟發展不成規模,產業結構調整比較緩慢。

三是基礎設施建設滯后。道路交通條件差。供電網絡老化,村內1/3的農戶用電不達標。手機信號沒有覆蓋全村,只有少數農戶安裝寬帶網,村民對外聯系極不方便。全村80%農戶居住土坯房,很大部分已成危房。

(二)貧困戶致貧原因

貧困戶致貧原因很多,集中表現在因病、因殘、因災、缺技術、缺資金、缺勞力、缺智力、供養子女讀書、老齡化、兒孫不供養等。主要原因有三點。

一是因病致貧是主因。在調查中了解到,黃馬河村貧困戶171戶,其中因病因殘致貧的142戶,占貧困戶的83%;缺勞力12戶,占貧困戶的7%。比如,黃馬河村五組的常昌貴,患有癲癇病,妻子患有先天性的精神病,夫妻都是殘疾人,兒子讀初一,家中無任何經濟來源,家庭生活十分困難。

二是觀念落后是根源。調查發現,貧困戶絕大多數年齡偏大,文化程度不高,既無勞動,又無技術,缺乏干事創業的激情,觀念比較傳統、保守,守攤子的思想比較突出。

三是保障不足是誘因。在農村,大病救助、災害救助、農村低保、養老服務等社會保障嚴重不足,標準不高,一旦遇到天災人禍、因病因殘,極易返貧。

三、黃馬河村精準扶貧工作的思考

一是要統一思想認識。要召開村組干部會、黨員代表會,武裝骨干,統一思想,提高對精準扶貧工作的認識,克服項目爭取難、資金籌措難、群眾組織難、短期脫貧難等思想障礙,主動適應新常態,提高扶貧攻堅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要充分發動群眾,把群眾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投入到扶貧攻堅的熱潮中來。

二是要完善發展思路。根據精準扶貧的有關要求,重新調整發展規劃。在產業上,積極探索發展高山蔬菜和特色養殖。在基礎設施建設上要進一步優化方案,把有限的資金用到刀刃上,減少浪費。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更加注重班子建設,村民素質的提高和各種軟環境建設。

三是要充分體現精準。要把工作重點放在一家一戶的脫貧上。根據對黃馬河村貧困原因的分析,要在大病救治、社會保障和土坯房、危房的改造上再加力度,再添措施,使每個貧困戶有飯吃,有衣穿,有安全的居所。

四是要精心謀劃項目。中央發出精準扶貧的號召后,各級將會出臺一系列扶持政策。要能爭取更多的項目、資金,就要認真謀劃項目,并做好項目的前期準備,力爭有較多的項目落地,并產生較好的效益。

五是要保護生態環境。黃馬河村自然環境優美,生態植被良好,在產業發展、項目建設過程中,要注重生態環境保護,避免資源環境的破壞,著力打造天藍地綠、山青水凈、房靚物豐、人和家興的秀美風光,為夷陵區保留一方凈土,為子孫后代留下發展空間。

四、對全區精準扶貧工作的幾點建議

根據在黃馬河村了解到的有關情況,現對我區即將展開的精準扶貧工作提出幾點不成熟的建議。

(一)進一步弄清情況。精準扶貧,重在精準,要在進一步調查摸底的基礎上,準確把握貧困狀況,扶貧才能有的放矢。現有的貧困村是根據每年年報上人平純收入的多少確定的,貧困戶和貧困人口是根據歷年減少的脫貧戶、人口的基礎上確定的,與實際不完全相符。建議對全區的貧困戶統一設定標準,各駐村工作組進村后,第一件事就是根據統一標準,對貧困戶、人口和致貧原因進行調查摸底,準確識別,把這些基礎數據匯總后,根據貧困戶占全村總戶數的比例確定重點貧困村,然后有針對性地制定精準扶貧工作規劃。

(二)進一步完善規劃。根據全區貧困人口的分布狀況,結合上級關于精準扶貧的相關要求和政策,進一步完善1十N的精準扶貧規劃,即一個總體規劃,外加扶貧搬遷規劃、產業發展規劃、農村危房改造規劃、基礎設施(水電路網)建設規劃、無能力脫貧人口的基本保障規劃等,同時完善相關配套政策,使全區精準扶貧工作有條不紊地順利推進、均衡發展。

(三)進一步突出重點。本次精準扶貧的重點是貧困人群的脫貧,要把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力、物力、財力放在一家一戶貧困人口的脫貧上。為此,要突出以下重點。

一是大力發展主導產業。通過扶持產加銷一條龍的農業專業合作組織,帶動農民因地制宜發展主導產業,增加收入,這是治本之策。

二是增加社會保障投入。調查發現,現階段農村貧困人口絕大多數是因病因殘致貧。因此要增加醫療救助的投入,放寬大病救助的條件,提高新農合報銷的標準,加強基層衛生事業建設,切實提高農民群眾的健康保障水平。同時要逐步提高農村低保標準,解決貧困人員的基本生活保障問題。

三是大力改善基礎條件。貧困地區面上的貧困有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交通不暢、信息不靈。要下決心集中一定資金,進一步改善邊遠貧困地區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為面上的脫貧致富奠定基礎。

四是適度發展養老產業。由于客觀因素,邊遠貧困地區光棍家庭呈增長趨勢,未來十到二十年內五保戶將大幅增加,鄉鎮福利院要適當增加投入,擴大規模。現在,子女在外打工掙錢或在城鎮落戶,老人不愿離開農村,農村社會養老也將有一定市場,另外,現在城市居民也有季節性到農村居住的愿望,這將給農村的養老產業帶來機遇,應統籌規劃,逐步發展。

五是統籌考慮扶貧搬遷。扶貧搬遷無疑是精準扶貧的重要途徑。但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實行搬遷扶貧難度很大,多種原因不愿搬遷,囊中羞澀無力搬遷,有求于人難以搬遷。要做好搬遷扶貧工作,必須統籌謀劃,綜合施策,核心是三點:①科學合理規劃居民點。②加大對居民點基礎設施的投入。③結合城鄉統籌、生態環境保護、美麗鄉村建設,完善扶貧搬遷的相關政策。做到這三點,然后逐步引導,必有所成。

(四)進一步創新方式。總結以往扶貧的經驗,這次精準扶貧在方式上要有所創新,才能事半功倍,取得實效。具體就是搞好五個結合。

1、政府主導與群眾參與相結合。政府在做好統籌規劃、制定政策、組建專班、強力推進的同時,要充分動員,武裝骨干,發動群眾積極參與扶貧脫貧工作,把群眾發動起來才有不竭的動力。

2、行政推動與社會參與相結合。如在扶持產業發展時,先扶持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利用扶貧資金讓貧困戶在合作經濟組織中占有股份,既讓貧困戶受益,又促成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壯大。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壯大后,又反過來帶動群眾發展產業。此外在資本下鄉、社會救助、志愿服務等方面,動員和組織好了,潛力巨大。

3、扶貧開發與城鄉統籌相結合。要把精準扶貧工作放在夷陵區全域規劃和城鄉統籌發展規劃中去謀劃部署,在產業布局、項目安排、城鎮化建設上豐富完善、同步推進,不搞成兩張皮。

篇(3)

201X年,XX縣被列為全省精準扶貧示范縣以來,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強化措施,扎實推進1236扶貧攻堅行動。以解決群眾突出問題為重點,加快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步伐,堅決打好統籌扶貧、精準扶貧、開放扶貧、造血扶貧和生態扶貧整體戰。至201X年底,全縣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 5050元,較上年增加651元,增長14.8%,比201X年增加 1851元,全縣新扶貧標準下的貧困人口由201X年的8.76萬人減少到4.1萬人,累計減少4.66萬人,年均減少1.55萬人,貧困發生率由50.8%下降到24.6%累計下降26.2個百分點,年均減少8.73個百分點。

一、201X年以來的扶貧成效

一是加大整合資源力度,不斷改善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近年來全縣以專項扶貧為著力點,積極構建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的大扶貧格局,整合投入抓扶貧,加快推進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201X年以來,襯砌渠道243.6公里,新增農田灌溉面積11100畝,發展牧草節灌面積2000畝,恢復和改善灌溉面積4.70萬畝,治理河道40.28公里(防洪堤),治理小流域1.6平方公里,建成梯田2.32萬畝,解決了5.79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2.9%;實施農村公路建設項目119項715.25公里,其中新改建通鄉油路6條151.13公里,通村油路(水泥路)79條434.8公里,通村砂礫路34條129.34公里;100%的鄉鎮通了油路(水泥路),49.5%的建制村實現了通暢;先后投入電力建設資金3.9億元,先后建設主變11臺、容量756.6兆伏安,安裝配變93臺、容量12.22兆伏安;新建330千伏、110千伏輸電線路241公里,新建改造35千伏及以下輸配電線路180公里,全縣村組通電率達100%。貧困村基礎設施日臻完善,發展條件明顯改善。

二是積極培育發展富民產業,不斷拓寬貧困群眾增收渠道。201X年以來,縣上每年安排1億元以上財政資金扶持設施農業發展,同時累計注入擔保資金1.83億元,發放婦女小額貸款6.86億元、雙聯貸款8.54億元、雙業貸款10.66億元,積極引進甘肅銀行、鑫隆小額貸款公司和中國扶貧基金會中和農信項目,為貧困群眾提供無擔保、無抵押、高效便捷的小額貸款服務,有效緩解了貧困群眾發展資金不足的問題。有效整合人社、扶貧、教育等部門培訓資源,組織開展各類實用技術技能培訓,使群眾自我發展能力進一步提升。扶持建成華藏寺鎮栗家莊高原設施林果效益試驗示范園、打柴溝鎮上河東日光溫室示范點等一批產業示范園區,初步形成了以人參果、紅提葡萄、高原夏菜、馬鈴薯、食用菌、XX白牦牛和XX肉用細毛羊為主的基地化生產格局。201X年,扎實推進設施農牧業+特色林果業主體生產模式,開工建設日光溫室4908.6畝,養殖暖棚38980.3畝;推廣以小黑麥、紫花苜蓿為主的優質牧草28萬畝,完成以馬鈴薯全膜壟作栽培技術為主的旱作農業5.1萬畝;大力推行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模式,全縣農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達到577個,發展會員3062人,帶動非成員農戶5209戶。全縣特色種植面積達到38.35萬畝,建成高原夏菜生產基地9.1萬畝,旱作農業種植面積達到5.1萬畝,飼草料種植面積達到28.15萬畝。設施農業累計達到8.54萬畝,規模養殖小區達到780個,設施農業實現從無到有,從有到強的跨越式發展,已成為農牧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特色種植業產值達9.66億元,畜牧業產值達5.02億元,特色農牧業收入占到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的60%以上。組建農村經濟合作組織462個,培育和引進縣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8家,多個無公害蔬菜品種和白牦牛系列產品分別得到國家綠色食品質量認證、產地認證、有機食品認證。

三是全力實施下山入川,加快推進高深山區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步伐。縣上多年來持之以恒地把移民搬遷作為解決貧困的有效途徑,積極整合各類項目資金,集中力量辦實事、辦大事,移民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201X年以來,縣上研究制定了生態移民規劃和安置方案,動員各方力量深入實施下山入川工程,全力打好生態移民攻堅戰。通過市內農林場安置、毛藏庫區移民新村安置、縣城安置、縣內易地搬遷安置、縣外安置、勞務移民和教育移民等多種方式搬遷安置移民,先后建成了華藏寺鎮紅大口、華藏寺鎮黃草川、松山鎮紅山根等生態移民安置點28個,搬遷移民5881戶27077人。同時,整合農牧、人社、教育、扶貧等部門培訓資源,不斷強化職業技能培訓,千方百計擴大勞務輸轉規模,201X年以來累計輸轉城鄉富余勞動力20.1萬人,實現勞務收入24.59億元。生態移民工程和勞務輸轉工程的深入實施,使全縣累計退出耕地10.7萬畝,建成草原圍欄面積510萬畝,禁牧160萬畝,草畜平衡427萬畝,從根本上解決了高深山區農牧民群眾生產生活困難問題。

四是持續加強智力扶貧,不斷增強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始終堅持把貧困人口的教育和培訓作為扶貧開發一項重要工作,逐步探索形成了項目+產業+科技三位一體科技扶貧模式。深入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每年培訓農牧民10萬人次以上,骨干培訓5000人以上,累計培育科技示范戶1.45萬戶,培養了一大批懂科技、會管理、善經營的新型農牧民。不斷加強農牧業科技創新,先后完成各類農作物新品種新技術試驗328項(次),示范163項(次),示范面積達75萬多畝,旱作農業、測土配方施肥、大田高效節水等新技術得到廣泛應用,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6%以上,良種良法的增產增收效果十分明顯。認真開展以兩后生為主的貧困勞動力技能培訓,先后組織輸送貧困家庭兩后生2180名,培訓雨露計劃2236人,基本實現了就業一人、脫貧一家的目標。

五是著力提升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統籌推進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201X年以來,新改建中小學校舍面積達16.7萬平方米,學前幼兒毛入園率、義務教育鞏固率、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分別達到63.8%、99.34%、89.64%,12075名農村中小學生全部吃上了營養餐,率先在全省實現了由小學到高中階段12年的免費教育,辦學條件明顯改善,學校布局日趨合理,教育教學質量進一步提高。建成衛生業務技術綜合服務樓、遷址建設了藏醫院、新建縣醫院門診醫技大樓和9所鄉鎮衛生院、73所村衛生室,今年開工建設婦保院和藏醫院住院部樓,醫療衛生條件明顯改善。社會保障標準和水平明顯提高,城市和農村低保對象分別達到7381人和51627人,五保供養人數達1525人,供養規模位居全省前列。新農合參合率、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率、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分別達到98.62%、97.64%、99.7%。建成保障性住房14188套、游牧民定居工程2480套,改造農村危舊房10500套,城鄉居民人均住房面積達21.82平方米,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達90%以上。

六是不斷加大社會扶貧,努力形成扶貧開發合力。201X年以來,各對口幫扶單位高度重視,扎實開展幫扶工作。先后落實各類對口幫扶資金6862.16萬元,重點實施了黃草川生態移民示范園、紅山根生態移民示范園、打柴溝鎮設施農業示范園、工業園區給水工程、小城鎮建設、道路建設和人才培訓等幫扶項目,為貧困群眾幫辦了一大批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事、好事,為全縣扶貧開發注入新的活力。在全省開展的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中,省市縣鄉245個單位、7334名干部聯系我縣176個貧困村和10289戶特困戶,各聯村單位和聯戶干部協調落實富民項目475項,落實資金2.61億元,受益群眾8.4萬余人;為貧困村、貧困戶興辦實事2500多件,捐款捐物折合資金2353.87萬元,201X年爭取財政專項扶貧資金4986萬元,組織實施扶貧項目8大類30余項,減少貧困人口1.53萬人,扶貧開發取得了顯著成效。

二、201X年奮斗目標

1、增加農牧民收入。全縣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武威市平均水平,貧困鄉鎮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5%以上。社會事業、公共服務、生態建設全面推進,農牧民綜合素質和自我發展能力明顯提升。

2、減少貧困人口。到201X年底,力爭全縣基本實現穩定解決溫飽的目標,貧困人口大幅減少,減少貧困人口2.5萬人,年均減貧0.5萬人,返貧率控制在30%以內。

3、201X年內組織實施貧困村整村推進項目17個,貧困戶新建設施農牧業1900畝,實現全縣貧困戶戶均3畝棚的目標,力爭使祁連、東坪等7個鄉鎮和華藏寺鎮岔口驛村、松山鎮松山村、天堂鎮天堂村等35個貧困村實現整體脫貧。

4、力爭完成建制村道路通暢工程360公里,建成15個鄉村客運停靠點和河東公路、石門鎮至寬溝工業園區二級公路、石門鎮至火石溝公路,基本形成金強川四縱六橫路網架構;全面建成石門河調蓄引水和南陽山片下山入川生態移民小康供水兩大骨干水利工程,加快二道墩注入式水庫、抗旱應急引水工程、松山灌區改造、南陽山片2.3萬畝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建設,解決6萬農村人口飲水不安全問題,新增節水灌溉面積1.3萬畝。

5、積極推進移民搬遷,解決惡劣環境人口生存問題。堅持把勞務移民作為扶貧開發的重要舉措,整合易地扶貧搬遷、游牧民定居、石羊河流域生態移民和教育移民等項目,以縣外移民和本縣、鄉鎮或村內實施易地搬遷、插花移民、區域內調整相結合,加大移民搬遷和勞力輸轉力度。到201X年底力爭完成生態移民2萬人。做好《居住在海拔2800米以上的10977戶44566人易地搬遷規劃》;為部分貧困人口有計劃地移居到公路沿線、中心城鎮和生產生活條件較好的縣內外川區,實現穩步脫貧,奠定基礎;四是力爭實現勞務輸轉20萬人(次)、兩后生培訓4000人、勞務技能培訓10000人的目標。

精準扶貧工作調研報告范文(二)

為切實抓好精準扶貧工作,按照XX扶貧搬遷辦發〔XXXX〕X號文件精神,我街道結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深入開展精準扶貧調研。現將調研結果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青龍街道位于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一個城鄉結合的街道,屬城市建設規劃區域。幅員面積X平方公里,常住人口X萬人(其中農村人口占X萬人,建卡貧困戶X戶X人)。

截止XXXX年,街道農村村級公路里程X公里,其中硬化公路里程X公里。耕地面積X畝,其中撂荒土地X畝。農村產業主要以種植玉米、水稻、蔬菜、柑橘,養殖牛羊兔魚等第一產業為主。

二、貧困戶貧困成因

通過開展貧困戶相關信息調查。我們發現貧困戶之所以難脫貧、易返貧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地理位置偏遠,地形復雜交通不便,生存條件差。

調查發現部分偏遠貧困戶往返一趟集鎮需要步行3個小時以上。居住環境惡劣、資源貧乏,生產生活資料嚴重匱乏,即使有資源也多因交通閉塞、信息不暢,難以得到有效開發。

二受教育程度低,脫貧意識低,缺乏發展技能。

農村貧困人口多數為初中以下文化。相當一部分貧困人口思想觀念陳舊,傳統小農意識根深蒂固,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落后。生活上往往靠幫靠救濟,脫貧意識極其薄弱。幾乎沒有懂現代農業專業技術的人員,缺乏自我發展的能力和動力。

三產業附加值不高,缺乏勞動力,收入水平低。

多數貧困戶是從事第一產業的農戶,家庭經濟收入主要依靠責任田,缺技術、缺資金、缺門路,日常生活比較艱難。加之第一產業要有產出,主要依靠人工勞力,且產業附加值不高、收入低,費力不討好,兩相對比之下青壯勞力大多選擇外出務工。在家的多為老弱病殘,即便想要發展產業也是有心無力。

四教育負擔重,抗風險能力低,因學因災因病返貧現象嚴重。

再窮不能窮教育。文化知識的培養是貧困戶最終改變貧困命運的關鍵。目前國家已免去了義務教育階段的主要費用。但就讀高中、大學階段的貧困學生家庭負擔仍然相當重。一個高中生每年需支出一萬元左右,有些貧困戶家庭往往為了孩子上學負債累累。二是在貧困戶收入來源中農業收入所占比重過大,缺乏抗風險能力。一旦遇到干旱洪澇等自然災害,收入便大幅下降,迅速返貧。三是家庭收入主要靠勞力。一遇到家庭中有住院或慢性病的,既要支出高額醫療費用,又減少了家庭收入,這一增一減,對于貧困戶家庭無異于雪上加霜。因學因災因病返貧現象嚴重。

三、思路和建議

一加大基礎設施投入,靈活運用搬遷政策。

一是針對貧困戶地理位置偏遠,地形復雜交通不便,生存條件差的問題。加強道路交通、人畜飲水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戶生產生活條件。二是對于確實過于偏遠的農戶,要靈活運用扶貧搬遷、生態移民等扶貧政策。將農戶調整集中安置到自然條件較好,交通便利的地區居住。三是遷入地要積極為搬遷戶協調解決宅基地,土地以及上學、衛生等必須的生產生活配套設施,并積極為搬遷戶規劃產業發展,確保搬遷戶搬得出、安得穩、能致富。

二加強教育培訓,提高產業技能。

一是認真組織各種短期技能培訓,培訓堅持就近就地原則,分散辦班,分類指導。為使學習勞動兩不誤,盡量安排農閑時間組織招生,要針對不同地區農村的特點,實行隨到隨學,只要達到要求和學習目的就行,在課程安排上以當地主要產業的管理為主,增強學習的針對性和實用性。二是同時對當地懂技術、有經驗、能力強的致富帶頭人,要鼓勵他們積極幫扶貧困農戶并給以適當的獎勵。

三優化產業模式,提高收入水平,吸引勞動力回巢。

篇(4)

二、村主要致貧原因分析

柑桔臍橙為主要產業,產業結構單一、規模不統一。生產水平低、生產成本高、產效益低下、增收門路單一,現又遭遇黃龍病的危害,加之農民觀念落后、又因交通不便,活動場所困難,因災、因病返窮較多,是該村貧困現狀的集中體現。

三、扶貧目標及扶貧規劃

針對XX村貧困現狀,我村兩委班子和扶貧工作人員通過進村入戶調查摸底,并與村兩委會多次商討,初步擬定了扶貧發展規劃,力爭在兩年內,通過項目拉動、產業帶動、包戶促動、整體推動的方式,把XX村村打造成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綠色宜人、生態空間山清水秀、文化事業興旺繁榮、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一是完成村小學至上江通組公路的硬化。力爭在2015年上半年完成,水泥路長1.6公里面寬3.5米厚0.18米的要求,并搞好路間及排水溝建設和綠化帶建設,形成綠化景觀帶。

二是建設獨具風格的鄉村農居。結合農村危房改造和新農村建設要求,實行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風格、統一施工的辦法,對現有農戶庭院進行改造升級,把居住比較差、交通不便的農戶和土坯房、“干打壘”房屋進行搬遷和重建,達到整齊劃一、特色明顯、出行方便、環境優美的要求。

三是整合項目,建設XX村綜合服務大樓。積極爭取上級支持,力爭在2015年向上級部門爭取啟動建設加層辦公室、服務室、圖書室、活動室、村文化活動室于一體的綜合服務大樓。

四、扶貧攻堅措施及思路

1、幾點措施

為確保扶貧對策和目標的落實,盡快改變XX村的貧困現狀,必須強化以下三項措施:

第一,成立柑橘黃龍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分片群防群控,把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實行連片統一打藥,徹底解決“木虱滿天飛”的問題,帶動貧困戶發展產業、增加收入。

第二,實行土地流轉。把土地向種田能手和產業能手,農民通過培訓到外面打工,實現由農民向產業工人的轉變,通過土地流轉收入、打工收入和產業分紅,提高農民收入。

第三,落實工作責任。村兩委班子實行分片包干,全面負責XX村的扶貧工作,力爭今年扶貧項目資金的爭取和足額支付,建設綠化新農村建設點各項工作。

2、幾點思路

一是村兩委班子要高度重視,切實把精準扶貧納入重要工作日程,做到心中有目標、工作有計劃、行動有措施、考核有內容。

篇(5)

一、基本情況

魚泉村共有7個村民小組,480戶,1540人,其中建卡貧困戶153戶,建卡貧困人口405人,農民人均純收入3104元,較全鎮人均純收入3498元少394元。全村平均受教育年限3年,貧困戶中的計劃生育戶153戶,未解決人飲安全衛生的750人,未通廣播的組7個,未通電話的組3個,電話普及率60%,電視入戶率50%,全村支柱收入以農業和外出務工收入為主。村內現有五保戶11戶(19人),鎮通往村內公路全部未硬化,未通人行便道的組7個,涉及里程40余公里。農村住房磚混結構比例為4.37%,村內現有危房戶420戶,急需新、改建房270間10800平方米。在基礎設施建設(包括交通、人飲、基本農田、農田水利、貧困戶住房、生態移民、村級組織建設、醫療衛生、文化陣地、農村通訊通電、勞動力轉移培訓、農村農技推廣)和發展產業(包括種植業、養殖業、林果業等)上急需得到進一步的加強和改善。

二、原因分析

魚泉村相當一部分貧困人口長期不能擺脫貧困或脫貧后又返貧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農業基礎設施落后,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差,基本還處于靠天吃飯階段,一遇災害,常常絕產絕收。

二是農業生產長期處于傳統保守的粗放經營狀態,耕作粗放,廣種薄收,農民科技意識不強,對科技吸納能力差,生產力水平低下。

三是結構單一,該村經濟以打工和種植業,特別是以種植玉米和洋芋等為主,尚未形成骨干支柱產業,傳統的農牧業和非農產業弱小,其產品產量低,質量差,增產不增收。

四是地處偏遠,交通不暢,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滯后。

五是信息閉塞,與市場對接能力弱,農業生產隨大流,盲目性大,農產品銷路不暢,產品難以轉化為商品。

六是致貧因素多,返貧比例高。因多種自然災害、子女上學、因病就醫、市場風險、工程建設、工傷事故等因素影響,常年返貧人口與脫貧人口基本相當,減貧速度緩慢。

因此,加大扶貧投入,特別是貧困村整村脫貧力度已刻不容緩。

三、存在的突出問題

1、農產品銷售難。由于交通不便,市場信息不靈,運輸成本高等多種原因,造成農產品銷售難,如果大規模發展某種優質、高效產品,勢必會影響農產品的價格,進而損傷農民的直接利益,挫傷農民的積極性。

2、農業技術推廣難。由于農民文化水平不高,接受農業新技術難度大,并且基層現有的極少的農技人員主要精力放在種子、農藥、化肥的銷售上等多種原因,致使農業技術推廣難。

??3、農業項目選擇難。地方政府在調整產業結構的時候,一心想的是如何發展地方經濟,如何為民增收,如何讓農民致富,但農民認為調整產業結構除非包賺,否則很難調整,然而市場經濟條件下包賺不賠的項目的確很難把握。?

? 4、規模經營運作難。實行第二輪土地承包后,農戶對土地都有自己的經營權,地方政府只能進行指導和建議,很難進行規模生產和規模經營。

四、建議

1、消除“等靠要”思想,激發貧困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加強精神扶貧,激活農民的潛在發展動力,幫助農民轉變落后觀念,轉換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樹立自強自立觀念、自力更生觀念、市場經濟觀念、勤勞致富觀念、積累觀念、科技觀念等,盡早甩掉貧困落后的帽子。

2、實施勞動力轉移,積極組織勞務輸出。充分挖掘勞動力潛力,積極組織勞務輸出,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經濟發展。

3、大力調整經濟結構,打造地方特色產業。結合當地實際,以市場為導向,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資源配置,選擇適合本地條件,有優勢、有特色的產業和產品作為發展的方向和重點,引導農民規模生產,形成有特色的區域性主導產業,使潛在的優勢盡快轉化為現實經濟優勢,創造最佳經濟效益。根據魚泉村的實際情況,應該在白果樹栽培、核桃樹培育、菜牛發展、中蜂養育四個方面有所突破,力爭在3年內達到白果樹1000畝、核桃樹1000畝、菜牛年出欄XX頭、中蜂3000群的規模,讓農民真正有致富項目。

4、加強基礎設施建沒。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是貧困地區擺脫貧困的根本途徑,是貧困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前提條件和重要保證。消除坑洼土路,修筑一些水泥路,解決農民出行難;加大水利設施建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建立和完善衛生服務網絡,基本解決群眾看病難問題;鼓勵引導農民積極進行醫療投保,最大限度地減少因病致貧、返貧。

篇(6)

此次調查樣本主要為按照省、市、縣工作部署,先期已識別為扶貧低保戶和扶貧開發戶的對象,共721戶2905人,其中低保戶117戶,五保戶73戶,扶貧戶489戶。經梳理,大致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因病、因殘、因災致貧。這類群體是我鄉貧困戶的主要群體,如__村的__,大兒子前幾年查出患有重癥肌無力,去年小兒子也查出患有此病,真是禍不單行,家里一貧如洗。

2、因喪失勞動力致貧。如__村新地小組__年時已高無法從事重體力勞動,小兒子2014年因車禍去世,家中的主要勞動喪失,兒媳__體弱只能從事簡單的勞動,孫子__年幼,全家3口人沒一個主要勞動力,全家只靠政府發放的低保補助金和年高體弱的老人艱難耕作生活,日子過得非常困難。

3、有勞力,但游手好閑,好吃懶做致貧。如__村__組的__,全家每月有2千多元的收入,但游手好閑,做一天,吃三天,有多少吃多少,一年到頭沒有一點積蓄,家里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和電器,居住和生活條件全村倒數之列。

4、因學致貧。如__村__原本生活在全村屬中等水平,但近年,2個兒子分別在__、__上大學和高中,一年5萬多元的教育經費一下子把他家多年的積蓄用光,到處借錢供小孩上學。

5、因文化水平低,無技術技能致貧。如__村的__和__夫妻二人,因只有初中和小學文化,有無一技之長,常年在外務工,雖然夫妻兩人加班加點趕工做事,收入還可以,但是家中有一女讀大學,兩子都沒有勞動能力,日常開銷大,年底都是兩手空空而歸,老家至今仍是土坯房。

6、因抵御自然災難能力差或經營不當返貧。如__村__,原來是屬于比較早富起來的人,但前幾年,投資種植煙葉管理不當,造成虧損10多萬元后一闕不振,成了困難戶。

客觀方面:1.農村經濟相當薄弱。全鄉沒有一個村組集體企業,雖然個別有集體林地,但土質肥力不夠且無人管理,且不可流轉,除了有一些公益林補貼資金外,幾乎沒有任何收入。村“兩委”運轉主要依靠煙葉生產獎勵性稅收返還和上級撥入的辦公經費,收入來源途徑相當少。

2.基礎設施落后,群眾抑制自然災害能力差。目前全鄉還有部分小組不通水泥路,所有行政村都沒有用上安全、潔凈的自來水,靠自挖水井解決飲水問題,對群眾人體健康有一定隱患;部分屋場未通三箱四線電網,群眾無法使用大功率電器;沒有修三面不見土水渠或無穩定的灌溉水源的還有絕大多數,到目前還未擺脫靠天吃飯的局面,自然災害頻發,造成大量農作物減產或絕收,使部分脫貧群眾重返貧困行列。

3.農業產業致富效果不明顯,群眾增收困難。全鄉雖然有一定數量的煙葉、水稻,以及少量的西瓜、蔬菜等產業,但受自然條件和市場因素影響太大,往往是增產不增收、有價卻又無貨等現象。

1、對五保戶和喪失勞動力戶,以及因病、因殘、因學、因災致貧戶,加大政府投入,提高政府救濟補助標準,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使群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殘有所扶,學有所成、有災能救,幫助他們度過難關,擺脫貧困帽子。

2.對有勞力,但游手好閑,好吃懶做,等、要、靠思想嚴重而致貧戶,以及缺技術、缺資金以及自身原因返貧戶。取消政府一切補助,采取獎勵的辦法,由政府搭臺,創新土地流轉機制,疏通融資渠道,加大就業培訓力度,增加他們的“造血”功能,引導他們轉變“等、靠、要”的落后思想,將“要我脫貧”變為“我要脫貧”。

篇(7)

一、鄉情概況

xx鄉位于金寨縣西南部,是一個典型的山區鄉。210省道、合武鐵路穿境而過,距縣城梅山68公里。平均海拔400多米,年平均氣溫15.6℃,氣候溫和濕潤。土地平坦肥沃,交通便利。全鄉總面積84.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0227畝,山場93036畝。總人口15XXX人,轄8個行政村,XXX個居民組。

全鄉有白紙棚、姚沖2個重點貧困村,貧困戶XXX戶,貧困人口2XXX人,移民人口XXX戶,1937

人。20**年最終確定易地扶貧搬遷(移民搬遷)XXX戶,XXX人。其中移民搬遷XXX戶,XXX人(移民人口XXX人)。

二、貧困情況及致貧原因

(一)貧困情況

目前全鄉貧困人口2XXX人,貧困發生率為xx.89。全鄉道路、水利等基礎設施有了明顯改善,農業的基礎地位進一步鞏固,工業規模持續擴大,服務業發展迅速,人均純收入得到提高,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精準扶貧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20**年,根據縣委、縣政府統一部署,建立和完善了貧困信息系統,貧困人口信息不僅全部錄入到國務院扶貧開發系統,還錄入到了金寨縣精準扶貧大數據平臺,實現了雙重動態管理。

(二)致貧原因

1、基礎設施條件差。部分地區特別是高寒山區群眾居住分散,生產資料匱乏,生存環境惡劣,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造成農林產品運不出去,農產品經濟價值不高,農民增收不快,改變自然狀況的能力不強,使得農民生活在一個“自然條件差—農民收入低—改變自然條件難—農民收入低”的惡性循環中。

2、貧困人口科技文化素質低。全鄉貧困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文化層次偏低,接受新科技、新思想的能力差,思維方式、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十分落后,小農經濟意識較嚴重,種植養殖的生產經營方式陳舊,發展商品經濟、開拓市場的能力弱,發展經濟空間小。

3、天災人禍導致貧困和返貧。有的貧困戶本來家庭經濟狀況就差,趕超貧困線就不易,若遇天災人禍,如因家庭成員突遇傷殘、重病、死亡或種植業因自然災害減產減收,養殖業遇瘟疫等因素的影響,就有可能造成更貧困或再次返貧。

三、扶貧工作主要做法

首先解決“扶誰”問題。做好扶貧基礎工作:一是摸清貧困底數。全面核實貧困村和貧困戶基本資料信息,摸清貧困戶基本情況、致貧原因、幫扶措施,對貧困村落實產業扶貧項目;二是做好扶貧分類。根據致貧原因,對每個貧困村貧困戶都建立一村一冊、一戶一簿、一個脫貧計劃、一套幫扶措施,因村因戶施策,實行動態管理,為精準扶貧提供科學依據。

其次是“扶什么”。明確扶貧工作任務:一是抓好規劃實施,明確扶貧目標。根據建檔立卡信息,制定貧困村貧困戶精準幫扶規劃,確保一村一策、一戶一卡,村有發展目標,戶有致富項目,全面落實幫扶措施;二是堅持以脫貧攻堅為統攬,大力推進以“兩個搬遷”為主要抓手的農村宅基地改革、美麗鄉村建設等“四項重點工作”,不斷完善集鎮功能和中心村莊基礎設施建設。三是發揮社會參與扶貧的積極作用,鼓勵和引導各類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有針對性的參與社會扶貧。吸引企業到貧困村投資發展,為貧困地區和貧困戶提供有效的幫助,逐步從根本上解決群眾住房、行路、吃水、上學、就醫等難題,不斷加快貧困群眾發展致富步伐;四是是抓好光伏扶貧工作。按標準要求安裝好全鄉貧困戶分布式光伏電站,及時全面并網發電,早安裝、早受益,以增加貧困戶家庭收入;五是深入推進“雨露計劃”和大學生助學貸款等政策。擴大扶貧助學范圍,提高補助標準,大力開展勞動技能培訓,提高創業就業能力,實施智力扶貧,使貧困戶早日實現脫貧致富。通過一系列措施使扶貧工作由“大水漫灌”到“精細滴灌”。

四、開展精準扶貧的幾點意見和建議

1、關于易地搬遷脫貧:當前各鄉鎮已將此作為我縣十大精準扶貧舉措放在第一位,但是進度不一,方法不同,貧困戶隔岸觀龍的多。突出的表現在規劃不合理,易地搬遷只考慮到貧困戶遷出原住地,沒考慮將來的生存與發展。只考慮扶貧工作,沒考慮到應將這些貧困戶搬至鄉鎮中心集鎮,形成規模人口集聚成市場帶動城鎮及貧困戶可持續發展。

篇(8)

按照區委《關于深入開展扶貧工作專題調研的通知》精神,我同辦公室的兩名同志組成調研專班,到聯系村樟村坪鎮黃馬河村就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了實地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黃馬河村基本情況及發展現狀

黃馬河村位于樟村坪鎮西北邊陲,與保康縣接壤,由原石碑坡、回馬坡、黃馬河等三個貧困村合并而來。全村4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256畝,共有5個村民小組、528戶1548人。主導產業是傳統的糧油種植和養殖業。20XX年農民人平純收入9961元,村集體經濟收入不足5萬元。

近年來,該村兩委班子團結帶領全村人民,齊心協力謀發展,集中精力搞建設,全村經濟和社會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全村共硬化村級主干道28公里,新修村組晴雨通車公路16公里;新建集中安全供水設施8處;新建沼氣池150口;培育牲豬規模養殖戶4戶、山羊規模養殖戶3戶、特種養殖戶3戶(其中,大鯢養殖戶1戶、山雞養殖戶1戶、鴿子養殖戶1戶);發展核桃700畝、高山無公害蔬菜200畝。

由于山大人稀,交通不便,資源匱乏,該村發展還存在很多困難。該村有村級債務43萬元,現有貧困戶171戶333人,其中低保戶65戶,五保戶14戶。飲水困難207戶,土坯房412戶,危房382戶,一個自然村(原石碑坡村)未通水泥路,486戶未通寬帶網,是全區26個特困村之一。

二、致貧原因分析

(一)面上致貧原因

一是村域經濟基礎薄弱。村內無集體企業,20XX年集體經濟收入不足5萬元,債務化解難,造血功能差。

二是產業結構調整緩慢。由于地理位置偏遠,山大人稀,交通不便,信息不暢,農民仍用傳統方式耕作,自給自足,經濟發展不成規模,產業結構調整比較緩慢。

三是基礎設施建設滯后。道路交通條件差。供電網絡老化,村內1/3的農戶用電不達標。手機信號沒有覆蓋全村,只有少數農戶安裝寬帶網,村民對外聯系極不方便。全村80%農戶居住土坯房,很大部分已成危房。

(二)貧困戶致貧原因

貧困戶致貧原因很多,集中表現在因病、因殘、因災、缺技術、缺資金、缺勞力、缺智力、供養子女讀書、老齡化、兒孫不供養等。主要原因有三點。

一是因病致貧是主因。在調查中了解到,黃馬河村貧困戶171戶,其中因病因殘致貧的142戶,占貧困戶的83%;缺勞力12戶,占貧困戶的7%。比如,黃馬河村五組的常昌貴,患有癲癇病,妻子患有先天性的精神病,夫妻都是殘疾人,兒子讀初一,家中無任何經濟來源,家庭生活十分困難。

二是觀念落后是根源。調查發現,貧困戶絕大多數年齡偏大,文化程度不高,既無勞動,又無技術,缺乏干事創業的激情,觀念比較傳統、保守,守攤子的思想比較突出。

三是保障不足是誘因。在農村,大病救助、災害救助、農村低保、養老服務等社會保障嚴重不足,標準不高,一旦遇到天災人禍、因病因殘,極易返貧。

三、黃馬河村精準扶貧工作的思考

一是要統一思想認識。要召開村組干部會、黨員代表會,武裝骨干,統一思想,提高對精準扶貧工作的認識,克服項目爭取難、資金籌措難、群眾組織難、短期脫貧難等思想障礙,主動適應新常態,提高扶貧攻堅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要充分發動群眾,把群眾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投入到扶貧攻堅的熱潮中來。

二是要完善發展思路。根據精準扶貧的有關要求,重新調整發展規劃。在產業上,積極探索發展高山蔬菜和特色養殖。在基礎設施建設上要進一步優化方案,把有限的資金用到刀刃上,減少浪費。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更加注重班子建設,村民素質的提高和各種軟環境建設。

三是要充分體現精準。要把工作重點放在一家一戶的脫貧上。根據對黃馬河村貧困原因的分析,要在大病救治、社會保障和土坯房、危房的改造上再加力度,再添措施,使每個貧困戶有飯吃,有衣穿,有安全的居所。

四是要精心謀劃項目。中央發出精準扶貧的號召后,各級將會出臺一系列扶持政策。要能爭取更多的項目、資金,就要認真謀劃項目,并做好項目的前期準備,力爭有較多的項目落地,并產生較好的效益。

五是要保護生態環境。黃馬河村自然環境優美,生態植被良好,在產業發展、項目建設過程中,要注重生態環境保護,避免資源環境的破壞,著力打造天藍地綠、山青水凈、房靚物豐、人和家興的秀美風光,為夷陵區保留一方凈土,為子孫后代留下發展空間。

四、對全區精準扶貧工作的幾點建議

根據在黃馬河村了解到的有關情況,現對我區即將展開的精準扶貧工作提出幾點不成熟的建議。

(一)進一步弄清情況。精準扶貧,重在精準,要在進一步調查摸底的基礎上,準確把握貧困狀況,扶貧才能有的放矢。現有的貧困村是根據每年年報上人平純收入的多少確定的,貧困戶和貧困人口是根據歷年減少的脫貧戶、人口的基礎上確定的,與實際不完全相符。建議對全區的貧困戶統一設定標準,各駐村工作組進村后,第一件事就是根據統一標準,對貧困戶、人口和致貧原因進行調查摸底,準確識別,把這些基礎數據匯總后,根據貧困戶占全村總戶數的比例確定重點貧困村,然后有針對性地制定精準扶貧工作規劃。

(二)進一步完善規劃。根據全區貧困人口的分布狀況,結合上級關于精準扶貧的相關要求和政策,進一步完善1十N的精準扶貧規劃,即一個總體規劃,外加扶貧搬遷規劃、產業發展規劃、農村危房改造規劃、基礎設施(水電路網)建設規劃、無能力脫貧人口的基本保障規劃等,同時完善相關配套政策,使全區精準扶貧工作有條不紊地順利推進、均衡發展。

(三)進一步突出重點。本次精準扶貧的重點是貧困人群的脫貧,要把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力、物力、財力放在一家一戶貧困人口的脫貧上。為此,要突出以下重點。

一是大力發展主導產業。通過扶持產加銷一條龍的農業專業合作組織,帶動農民因地制宜發展主導產業,增加收入,這是治本之策。

二是增加社會保障投入。調查發現,現階段農村貧困人口絕大多數是因病因殘致貧。因此要增加醫療救助的投入,放寬大病救助的條件,提高新農合報銷的標準,加強基層衛生事業建設,切實提高農民群眾的健康保障水平。同時要逐步提高農村低保標準,解決貧困人員的基本生活保障問題。

三是大力改善基礎條件。貧困地區面上的貧困有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交通不暢、信息不靈。要下決心集中一定資金,進一步改善邊遠貧困地區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為面上的脫貧致富奠定基礎。

四是適度發展養老產業。由于客觀因素,邊遠貧困地區光棍家庭呈增長趨勢,未來十到二十年內五保戶將大幅增加,鄉鎮福利院要適當增加投入,擴大規模。現在,子女在外打工掙錢或在城鎮落戶,老人不愿離開農村,農村社會養老也將有一定市場,另外,現在城市居民也有季節性到農村居住的愿望,這將給農村的養老產業帶來機遇,應統籌規劃,逐步發展。

五是統籌考慮扶貧搬遷。扶貧搬遷無疑是精準扶貧的重要途徑。但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實行搬遷扶貧難度很大,多種原因不愿搬遷,囊中羞澀無力搬遷,有求于人難以搬遷。要做好搬遷扶貧工作,必須統籌謀劃,綜合施策,核心是三點:①科學合理規劃居民點。②加大對居民點基礎設施的投入。③結合城鄉統籌、生態環境保護、美麗鄉村建設,完善扶貧搬遷的相關政策。做到這三點,然后逐步引導,必有所成。

(四)進一步創新方式。總結以往扶貧的經驗,這次精準扶貧在方式上要有所創新,才能事半功倍,取得實效。具體就是搞好五個結合。

1、政府主導與群眾參與相結合。政府在做好統籌規劃、制定政策、組建專班、強力推進的同時,要充分動員,武裝骨干,發動群眾積極參與扶貧脫貧工作,把群眾發動起來才有不竭的動力。

2、行政推動與社會參與相結合。如在扶持產業發展時,先扶持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利用扶貧資金讓貧困戶在合作經濟組織中占有股份,既讓貧困戶受益,又促成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壯大。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壯大后,又反過來帶動群眾發展產業。此外在資本下鄉、社會救助、志愿服務等方面,動員和組織好了,潛力巨大。

3、扶貧開發與城鄉統籌相結合。要把精準扶貧工作放在夷陵區全域規劃和城鄉統籌發展規劃中去謀劃部署,在產業布局、項目安排、城鎮化建設上豐富完善、同步推進,不搞成兩張皮。

篇(9)

勤儉村全村共有2762人。耕地17903畝,在實行國家退耕還林計劃后,人均擁有土地5畝,人均年收入3400元,其中五保戶10戶,低保戶163人,外出打工者200多人,現村里常住人口主要是老人和兒童;青壯年少,信息閉塞,群眾文化素質普遍偏低,村級組織小,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水平低下,耕地少,資源缺乏,生產生活方式落后,各項經濟發展緩慢。

二、調研發現的問題

1、當前扶貧工作以單位定點扶貧村的幫扶模式,由于扶貧單位專門職能、管轄范圍等因素導致的局限性,使得扶貧村發展規劃缺乏科學性,發展缺乏實效性,扶貧單位資金能力有限,撥付扶貧的資金遠不能滿足扶貧村的發展需求,而且易造成資金浪費,不利于可持續發展。

2、村集體經濟發展乏力。村內科學管理、人才、資源匱乏,導致村集體經濟發展乏力,土地產出過低,平均每畝地產值僅有300到400元,村組織缺乏能力組織村民合力發展,大量勞動力外流,經濟發展心有余而力不足。

3、村民發展意愿不強。我國貧困村居民普遍文化素質較低,思想封閉保守,部分百姓不滿足貧困現狀,靠外出打工增收,其余百姓仍無法擺脫靠天吃飯的傳統思想,依靠僅有的土地和國家的扶助政策生活,新型農業技術推廣難度大。

4、基礎設施落后,村民生活水平低。教育、醫療等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嚴重不足,直接導致了人口外流和招商引資難,村內大多老弱病殘,孩子無法得到良好的教育,進而形成惡性循環。

三、扶貧工作的思路與對策

1、轉變思路,改變發展模式是根本。改變一直以來的一個單位扶持一個貧困村的模式,以鄉鎮為單位,成立黨建扶貧互助合作機構,整合各扶貧單位的資源與優勢,聯合鄉鎮政府以及所轄鄉鎮富裕村,緊密結合市委書記王學斌同志提出“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發展規劃,聯系全市產業發展規劃,組織專家充分考察論證,認真制定本鄉鎮的發展方向,走規模化經營的道路,共同發展,以此帶動貧困村發展。

2、充分利用整合資源,促進村集體經濟的高速發展。充分發揮我市農業“特”的優勢,特別是共榮鎮的大辣椒、共合鎮的甜姑娘、向榮鎮的木耳菌優質果蔬等特色,充分調動全市的人力資源,千方百計招商引資,建立鄉鎮互助合作社,為農民提供充足的發展資金。充分研究利用各種物質條件、先進的科學技術、產業體系和經營形式,建設特色農業產業鏈條,提高附加值、增強競爭力。形成全鄉行政村都成為“一村一品“的專業村,讓農民分享加工環節和流通環節的利潤,提高農業比較效益,使農民在農業功能拓展中獲得更多收益。

3、積極采用“扶貧先扶智”的方法,增強村民發展意愿,提生農民農業技術水平。組織骨干群眾參觀周邊富裕村,讓他們了解到齊心發展所帶來的經濟利益和生活質量,積極協調安排有強烈發展意愿的人深入到富裕村去學習,汲取先富起來的經驗,進而帶動全村、全鄉的發展熱情,使更多的百姓加入到扶貧項目中來。此外,在扶貧項目實施過程中,要采取多種形式,大力開展農村適用技術培訓,使項目區群眾戶均有1人掌握1—2項農村適用技術。

篇(10)

近年來,縣人民政府及相關部門認真貫徹中央、省、市關于農村扶貧開發的方針政策,按照全縣十年扶貧開發綱要,以新村扶貧整村推進為重點,以改善貧困村基礎設施和培育優勢產業為著力點,大力組織實施新村扶貧、產業扶貧、勞務扶貧及貧困互助資金發展項目,使貧困村農業基礎設施逐步改善,貧困戶自我發展能力不斷提升,增收致富主導產業開始形成,貧困群眾收入逐年增加,縣級領導聯系鄉鎮、縣級部門幫村、黨員領導干部包戶的扶貧工作機制進一步落實,全縣扶貧工作成效明顯。

(一)高度重視,健全機構,明確思路。幾年來,我縣扶貧工作成效明顯,但仍有省定扶貧村45個,貧困人口7.69萬人,貧困農民年人均純收入不足668元。行路難、用水難、增收難等問題還困擾著這些貧困村和貧困戶。為鞏固三年扶貧攻堅成果,縣人民政府高度重視,切實加強領導,相關部門和鄉鎮及時組建了經常工作機構,充實了專職人員,落實了工作經費,制定了工作職責,出臺了一系列扶貧工作和對口幫扶的配套政策。堅持“政府引導,社會支持,群眾參與”的工作方針和“綜合開發,重點投入,穩步推進”的基本原則,根據實施整村推進、產業扶貧、勞務扶貧、構建和諧社會扶貧工作要求和我縣廣大農村的客觀實際,明確提出了“打基礎、興產業、優環境、促轉變、建和諧、奔富裕”的綜合扶貧工作思路。

(二)突出重點,狠抓項目實施,大力改善基礎條件。近年來,我縣按照中央、省委的要求,大力實施扶貧工程,特別是交通、水務、農機、畜牧、農業等涉農部門通力協作,全縣扶貧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解決了部分貧困人口溫飽問題,貧困村的落后面貌正在逐步發生改變。一是實施基礎扶貧,利用幫扶資金816萬元,發動群眾投工投勞,先后修建衛生井、集中供水站、蓄水池、塘、堰等人畜飲水工程2867處。人畜飲水工程的實施,使10.77萬人直接受益,解決了貧困村、貧困戶用水難和飲水難的問題。二是利用幫扶資金1853萬元,修建通村公路292.6公里,受益村達107個,改善了這些貧困村的運輸難和群眾行路難的問題。貧困地區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大為改善,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創造了有利條件。三是實施產業扶貧工程。利用扶貧資金456萬元,在一些貧困鄉村集中成片地實施了優質水果、中藥材、蔬菜等種植業項目9個,1.255萬畝,實施水產、良種兔、山羊、生豬等養殖業項目6個,使每個貧困村都有特色種養產業項目,較大幅度地增加了農民收入,緩解了群眾增收難的問題。四是實施新村扶貧,解決貧困村發展難。利用扶貧資金1805萬元建設扶貧新村39個,受益農戶達3.72萬人。特別是新階段以來,為實施整村推進扶貧戰略,加大了新村扶貧力度。利用幫扶資金在扶貧新村中完成“三建五改”(建家、建園、建沼氣池,改路、改水、改廚、改廁、改圈)扶貧工程0.46萬戶,改善了幫扶村農戶的生產生活條件。

(三)狠抓勞務輸出,著力增加貧困戶的現金收入。勞務輸出是實現勞動力資源合理利用的重要形式,對解決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出路,統籌城鄉發展,加速貧困地區脫貧進程都具有重要意義。幫助貧困戶進行勞務輸出,是實現幫扶形式逐步由“救濟式”向“開發式”轉變、“輸血式”向“造血式”轉變的有效途徑。我縣扶貧辦、婦聯、工會、共青團、農廣校等部門先后利用277萬元幫扶資金,舉辦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53期3200人次,有組織轉移輸出2160人,大部分外輸勞務從業人員月收入達到1000元以上,收到了輸出1人,脫貧1戶的效果。為順利推進扶貧新村建設和新農村示范村建設,提高貧困人口素質,近年以來,相關縣級部門和鄉鎮每年都要利用幫扶資金組織全縣對當年啟動的扶貧新村和新農村示范村的黨支部書記和村主任進行業務培訓,不斷提高扶貧部門、扶貧工作人員和扶貧對象的政策水平和業務技能。

(四)注重管理,提高扶貧實效。一是加強項目管理,嚴格項目審查,嚴把立項關。把一些切合實際、群眾急需、有利于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項目,經扶貧部門篩選考察后,再推薦給上級部門和縣政府選擇立項,確保幫扶項目的科學性、實效性和可行性。二是加強工程監督,嚴把質量關。扶貧辦對實施的幫扶項目實行全方位協調和全過程跟蹤,嚴禁擅自修改項目計劃,隨時跟蹤檢查項目實施進度、確保工程質量、按期完成任務。三是及時組織有關部門對幫扶項目工程進行竣工驗收,嚴格把關,確保建成優良工程、效益工程。四是加強資金管理。明確了幫扶資金和物資的管理原則、使用范圍。財政、審計部門密切配合,加強監督,規范各項目實施單位財務制度,資金實行專戶存儲,專款專用,嚴禁截留、擠占、挪用幫扶資金,并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一律不準向項目單位違規攤派資金,搭配物資。

二、存在的問題

(一)貧困農民主體作用發揮不夠,“等、靠、要”思想不同程度的存在。我縣部分鄉鎮、村一味強調自身的貧困,重視向上級定點幫扶單位爭取幫助支持,幫扶的單位也重視扶貧濟困,積極為貧困群眾捐資捐物辦實事,輕視引導和調動群眾的積極性,發揮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一些地方依然存在著“等、靠、要”思想,被動等待幫扶的現象比較突出。

(二)扶貧資源整合不夠,項目實施后續管理滯后。一些鄉鎮、村只重視爭取了多少項目,接受了多少幫扶資金和物資,忽視了對幫扶項目和捐贈資金和物資的使用管理,在項目設置上沒有從貧困村、貧困戶的角度去考慮該發展什么項目、如何實施管理好項目,沒有把資金與項目的質量完成情況掛鉤。涉農項目資金整合力度不夠,“整村推進”效果不明顯。特別是種植業扶貧項目實施后的后續管理嚴重滯后,影響了扶貧項目綜合效益的發揮。

(三)扶貧工作長效機制不夠健全。扶貧工作一般體現在幫扶主體的自覺行動上,沒有剛性的目標任務,一些部門和鎮鄉幫扶方式單一,給錢給物忙于應付,沒有從建立長效的幫扶機制上下功夫。在貧困村建設中,雖然各部門的項目與扶貧開發有所結合,但沒有一套長期的向貧困村傾斜項目以達到“整村推進”建設新農村的投入機制。特別是幫扶方對貧困問題的調研,貧困村發展規劃的編制,信息的反饋,資金的管理等方面做得不夠完善,造成社會扶貧的盲目性。

三、幾點建議

上一篇: 企業文化培訓總結 下一篇: 年終檢查匯報材料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人人搡人人爽国产精品 | 亚洲精品国偷自产在线 | 日本一区二区免费色色 | 亚洲伊人久久精品福利 | 亚洲一级a爱视频在线 | 日韩欧美精品国产亚洲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