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10 03:08:3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文學著作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休謨的主要哲學著作包括《人性論》,《人性論》第一卷改寫而成的《人類理智研究》,《人性論》第三卷改寫而成的《道德原則研究》和《人性論》第二卷改寫而成的《論情感》,以及《<人性論>概要》和宗教哲學方面的《宗教的自然史》和《自然宗教對話錄》等。其中,《人性論》是目前較為公認的休謨最重要的哲學代表作,也是西方哲學史上的一部經典。
黑格爾述評休謨哲學、介紹休謨著作時提到了兩部著作。第一部著作就是休謨的大部頭專著《人性論》。但黑格爾概述休謨哲學時沒有從《人性論》引用一句話,而是引用布勒寫的《近代哲學史》和鄧尼曼寫的《哲學史綱要》。如果黑格爾讀過《人性論》,那么即便他反對其中的觀點和論證,在談休謨哲學內容時也應該會引用《人性論》中的原文。所以,我們可以做出一個大膽但似乎并不太冒險的判斷—黑格爾述評休謨哲學時沒讀過休謨《人性論》。同時,我們似乎還可以再做出一個類似的判斷—黑格爾了解休謨哲學主要是通過他所引用的布勒的《近代哲學史》和鄧尼曼的《哲學史綱要》。
黑格爾述評休謨哲學介紹休謨著作時,除了上面說過的《人性論》,還有一部《關于若干題目的試論和論著》。黑格爾介紹時說這本書的“第一卷包括《道德,政治和文學方面的試論》。而實際上1742年休謨出版的是《道德和政治論文集》(或譯為《道德和政治方面的試論》)。在休謨的理解中,“道德學和批評學研究人類的品味(tastes)和情操(sentiment) ",而“政治學研究結合在社會里且相互依賴的人”。基于對“道德學”和“政治學”異于常人的理解,休謨把他的4篇哲學史論文與論及品味與情操的短文,加上政治方面論及政府的第一原理等主題的文章一股腦兒編人了他1741和1742年分兩卷出版的《道德和政治論文集》中。這本“論文集”1748年再版時內容雖有刪增修訂,但題目未變。直到1753到1756年出版《關于若干題目的試論和論著》時,休謨才為了更好地適應大眾對書籍內容范圍的理解,把《道德和政治論文集》改成《道德,政治和文學方面的試論》。所以,黑格爾介述他所知道的這部休謨著作時在時間或書名上是出了差錯的。雖然存在黑格爾讀過休謨這部分原著而對原著標示的出版信息記憶有誤的可能性,但似乎更可能的情況是黑格爾參考引用的二手資料誤導了他。
黑格爾對休謨哲學著作介紹的文字中僅提了上述《人性論》和《關于若干題目的試論和論著》,而且很可能沒有讀過《人性論》。至于休謨的《道德原則研究》、《論情感》,以及《宗教的自然史》和《自然宗教對話錄》等,黑格爾似乎根本不知道。當然,簡要概述《人性論》的《<人性論>概要》是黑格爾去世之后的1938年才重新被發現并確定是休謨著作的,黑格爾就更不可能讀過了。基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做出一個風險較小的推斷,即黑格爾介述休謨哲學的內容時,自己沒讀過休謨的《人性論》《道德原則研究》《論情感》《宗教的自然史》和《自然宗教對話錄》等主要哲學著作。至于黑格爾是否讀過《人類理智研究》,不能確定,但總體上他不夠了解休謨哲學是確定的。黑格爾自己不了解休謨哲學,所以述評休謨哲學時也就不得不依賴和借助二手資料了。
二、作文教學現狀探析
在現實的寫作教學中,我們發現作文教學中主體性缺失的現象特別嚴重。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表現:學生主體性的缺失和教師主導性的偏差[3]。
(一)學生主體性的缺失
學生主體性的缺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學生不愿寫,不會寫。2、學生寫不好文章,認識不到作文是個性的展現[4]。3、作文的套路化,學生在老師的長期訓練之下,只會寫考場作文。
(二)教師主導性的偏差
一直以來,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都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有時甚至是教師的“一言堂”。其次,過分注重作文模式教學而輕視學生的創造性,重作文前指導而輕視作文后評改[5]。
(三)作文教學中主體性缺失的原因
作文教學中主體性缺失是由于社會過度追求教育的功利性,重應試教育而輕視素質教育,所以缺乏教育的民主性。在教學中,一部分教師缺乏主體性教學的素質。他們的課堂是缺乏民主氛圍,過分重視教師的權威和相信課本。
三、主體性作文教學方法
(一)教師方面
1、轉變教育觀念,全面提升自身素養教師是教育過程中的主體之一,主體性作文教學中,教師應具備扎實的有關主體性作文教學的策略和方法。2、要有豐富的的專業基礎知識和一定的教研能力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不僅要有豐富的語文專業知識,而且要了解自己語文學科的發展趨勢和最新的研究成果。3、善于創新,善于創設情景,善于營造課堂氛圍4、在教學中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教師要樹立學生是獨立的人,在主體性作文教學中,教師能在課堂中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合理使用擁有一些其他著作權權利限制制度所有不具備的特點。
1.合理使用范圍法定。合理使用的范圍并非任何人主觀決定的,而是有一定法律依據的。根據我國現行《著作權法》第22條之規定,著作權合理使用包括12種情況,除此之外的使用均在合理使用范圍之外。盡管目前著作權法修改草案第43條增加了“其他情形”進入合理使用范圍,但其他情形仍應根據其他法律法規司法解釋抑或是法院裁判確定。
2.合理使用需基于正當目的。正當目的的最主要表現是任何人使用作品都不得侵害作者之權利。一般而言,商業化目的都是有損作者利益的,因此合理使用中不存在商業化使用。然而出去商業化目的,非商業化目的是否都可以認定為是正當目的?若使用作品行為違背社會公序良俗,必將有損于公共利益,顯然也不屬于正當目的。合理使用的正當目的含義應當更廣闊。
3.合理使用無需經著作權人同意。合理使用不需要獲得許可,這保障社會公眾可以更加方便地接觸作品,使用作品。避免因許可而造成的談判成本。
4.合理使用不需要支付任何對價。合理使用作為著作權限制制度的一種不需要支付任何對價,這與法定許可、強制許可不同,合理使用制度下的行為完全免費以便于社會公眾能夠更好地使用作品,也激勵了文藝創作。
(二)合理使用的性質
目前國內外的學者基于不同的立場對于合理使用的性質主要有三種代表性的觀點。分別是:權利限制論、侵權阻卻論和使用者權利論。贊同“權利限制論”的學者從行為對象主體的角度來闡述,認為合理使用制度是對享有著作權人的一種權利限制。合理使用制度的起源來自版權的特許,是一種獨占的權利。法律不僅限制社會公眾使用作品的權利,同時更需要限制著作權人的權利,以此來達到利益平衡,既增加創作的熱情,促進作品傳播,又促進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國內多數學者都贊同這個觀點。贊同“侵權阻卻論”的學者認為合理使用是對使用者的一種保護,讓他們在使用別人作品時有法律的依據,而合理使用制度正是侵害他人著作權時的侵權阻卻事由。這種觀點是先對合理使用行為進行假設,將其視為侵權行為。臺灣學者張靜就認為合理使用是通過標明出處后的一種侵害行為,只是法律規定不以侵害論處。此觀點只有少數學者持有。最后一種觀點是“使用者權利論”,持有此觀點的法律學者立足于合理使用是一種合法行為,并從合理使用的相關主體為角度出發,認為合理使用是一種合法行為而非侵權行為,并將合理使用視為著作權法授予使用者的一項可以自由使用他人著作權作品的權益。美國學者多贊同此觀點。[3]筆者認為,第一種觀點與第三種觀點具有可取之處,反對第二種觀點。無論是權利限制還是權利,都是從不同角度得出的合理的觀點。但第二種觀點是錯誤的,合理使用包含了任何人在任何情況下對作品合理接觸的情況,這種接觸不可避免,就如吃飯穿衣一般。而人類無法避免的行為被視為侵害行為,即對全人類的一種違法性認定。按照第二種觀點,人類一出生就注定會實施侵害行為,換而言之每個人只要出生了就會被標上違法的標簽,似乎如基督教中所言人一出生即有罪。作者創作作品必然需要從公共領域選取素材,使用公共領域的元素,也因此社會公眾可以在一定條件下接觸作者的作品,這應當是一種交易,而不應將著作權權利絕對化,將任何接觸作品行為視為侵害行為,僅將合理使用制度作為一種免責制度。這種觀點雖沒有實際損害,但卻是對人的一種侮辱。因此筆者認為可以同時采納權利限制論與使用者權利論,合理使用既可以是著作權人的義務也是使用者的權利,二者并行不悖。
二、合理使用制度的法經濟學分析
使用法經濟學方法分析著作權合理使用制度需要一個假設,即著作權人是“理性人”,所謂“理性人”是人的行為是理性選擇的結果在既有的約束條件下,理性人會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滿足。只有從理性人趨利避害的本性出發,法經濟分析中的供求定律、效益最大化,以及資源向價值最大處集中等基本原則才能發揮作用。[4]而現實世界中不存在完全理性人,平衡理論認為,著作權人從自私的角度出發,只會考慮其享有著作權的私人成本,而刻意回避權利的社會成本,甚至故意將私人成本轉化為社會成本,在收獲私人利益的同時損害社會整體效益。[5]因此,著作權人應當是不完全理性人,合理使用制度是規制不完全理性人的必然設定。下面筆者將選擇交易成本分析法及公共選擇分析法對于合理使用制度的正當性、合理性及其出現的必然性進行具體分析。
(一)合理使用的交易成本分析
合理使用制度的出現是必然的,這一點從法經濟學的交易成本方面可以分析得出。在公眾對作品的接觸沒有合理使用制度保障時,公眾可能需要與著作權人談判進而交易成本,這可能導致交易的失敗。合理使用被限于交易成本損害了許可交易的情形,并且它是克服市場失敗的途徑和方式。作品的使用是實現著作權人的著作權的關鍵。如果在所有情況下使用著作權作品都需要獲得著作權人的授權,那么著作權作品的流轉、著作權人因為作品的流轉而實現著作權之利益,以及著作權法宗旨的實現,都會受到嚴重影響。[6]作品使用者和著作權人就作品的許可進行談判的過程中存在交易成本。根據交易成本的高低可以判斷是否將某種作品使用行為納入合理使用范圍之列。具體包括三種情況。
1.作品的使用行為帶來的潛在收益高于交易成本。即使用作品者通過對作品的使用可以帶來一定的利益,而這個利益大于交易成本。因此,作品使用者有動力去尋求著作權人的許可,而不應納入合理使用的范疇。例如將他人的畫作進行有償的公開展覽,公開展覽畫作一方會向觀看展覽者收取一定金錢,有潛在的收益,應當向畫作作者尋求許可,產生交易成本可以被接受。
2.作品的使用行為帶來的潛在收益低于交易成本。使用的商業性質只是合理使用原則的一個判斷因素,而非決定性因素。[7]因此即使是商業性使用行為也可能納入合理使用范疇。比如用于新聞報道而需要對作品進行一個簡單的介紹,新聞報道有時效性,很難在短時間內獲得作品著作權人許可,許可成本高昂會導致新聞價值下降。同時新聞報道有一定公益性質,其所帶來的潛在利益不大。因此這種情況下就交易成本一般不會被接受,而為公益目的新聞報道應當存在,便需要納入合理使用范疇。
3.作品的使用行為沒有帶來任何收益。這種情況在實踐中最為常見,最典型的一種情況是純粹為了個人學習、研究、欣賞等目的使用作品以及教學、評論及對作品的學術研究性質的使用,這些使用行為根本不會帶來多少利益,如果有也是增加一點社會公共利益。比如因教學目的對作品的使用便是為傳播知識,促進社會科技文化藝術發展,創造了因作品擴散而帶來的社會公共利益。而這種行為不應當有交易成本,也不會有社會成員會因此而補償作品著作權人。一旦需要交易成本,社會公共利益將受到損害,最終會阻礙社會發展。綜上所述,著作權合理使用制度的存在是一種必然,如果缺乏合理使用制度,高昂的、不合理的交易成本將阻礙社會科技文化藝術的進步,進而阻礙人類社會前進的腳步。
(二)合理使用的公共選擇分析
合理使用制度的出現的合理性與正當性,從法經濟學視角的公共選擇方面可以得到認可。公共選擇理論,就是把經濟分析工具運用于政治、法律研究領域,運用經濟學的方法和理論去考察政治、法律領域中的集體決策和其他非市場決策。合理使用制度體現在著作權法中,其不僅僅是簡單的賦予使用者一種權利或對作者進行限制那么簡單,該制度還是在知識產權領域內維持利益平衡的政治博弈的結果。而進行博弈的是個人而非集體,即選擇合理使用制度的是個人的選擇。這里的個人是有能力左右集體決策的個體,可以是少數幾個強有力者,也可以是多個個體。合理使用制度的出現表面上是國家作為一個集體作出的公共選擇,但其本質上是無數使用者和著作權人在幕后進行無數次博弈的最終結果。這個選擇固然是體現著背后需要維護的社會公共利益,但合理使用中每一種情況都包含著無數個人利益,他們通過數量龐大的著作權糾紛案例判決確定下來,并最終被納入合理使用制度之中。盡管每一個參加公共選擇的人都有其不同的動機和愿望,他們依據自己的偏好和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式進行活動,但他們是理性的,追求個人效用最大化的“經濟人”的私人偏好的滿足是集體活動存在的首要目標。但個人效益最大化應當有一個限度,即過分尋求個人利益會有損他人利益,從而無法做出共同的選擇,最終損害所有人的利益。合理使用制度的合理性即在于它是無數個體以一顆功利之心相互間博弈的最終結果,而這個結果會損害一部分個體的利益,但其結果也是多方利益權衡后作出的,作為一種公共選擇至少在當時情況下是合理的,符合當前大多數個體的利益。一旦不符合大多數個體的利益,合理使用制度即再次發生改變,以適應社會發展需求。
民間文學藝術的法律保護問題首先是由發展中國家提出的。各國的國情千差萬別,關于民間文學藝術的著作權主體各個國家和地區在立法上有不同的規定。
(一)發展中國家的保護現狀
尼日利亞規定的民間文學藝術的著作權主體為某一個群體或個人。其在1988年《版權法》中規定:“民間文學藝術是指由群體或個人創作的體現群體共性和傳統基礎的創作物,反映該群體的期望,是對其文化、社會地位、準則及價值觀的充分表現,并以口頭方式、模仿或者其他方式加以流傳。”[2]突尼斯1994年新頒布的《文學藝術產權法》第6條規定:“民間藝術屬于國家遺產,任何以營利為目的的使用都應經過國家文化部的許可,民間作品的全部或部分著作權轉移,需經國家文化部的特殊許可。”同時突尼斯是世界上第一個以著作權法形式來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國家。加納《著作權法》第5條規定:“作者將民間文學藝術的權利授予加納共和國,因為加納共和國是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創作者。”
(二)發達國家的保護現狀
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歷來以知識產權保護先驅自居,強力主導知識產權保護國際秩序,其不對民間文學藝術提供法律保護的根本原因不是因為民間文學藝術的保護不具有合理性,而是要維護其國家利益。
英國1988年頒布的《著作權法》第169條第l款規定:如果有證據表明作者身份不明之文學、戲劇、音樂或藝術作品之作者因與聯合王國以外的國家有聯系而具備合格的主體資格,在得到反證之前應推定其具備主體資格,因而其作品應享受著作權保護,但須服從于本編之各項規定。
澳大利亞是發達國家中對民間文學藝術保護最積極的國家,這與那里生活著眾多土著人有直接的關系。澳大利亞尚沒有通過立法保護民間文學藝術而是以判例的方式為其提供保護的。
(三)我國民間文藝保護的立法以及司法現狀分析
1997年,國務院頒布《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條例》,促進了傳統工藝的振興。但是,《著作權法》已經頒布實施了十余年,這個保護條例至今尚未出臺。之后施行的《云南省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貴州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條例》《福建省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等相關條例基本上都是地方性的法規,同時帶有明顯的行政性質。
從我國的著作權保護的第一案《烏蘇里船歌》案到“刀郎系列案”、天津“泥人張”、“濱州剪紙”著作權侵權案等一系列案件來看,這些都是我國民間文藝在市場經濟沖擊下演變的一個個縮影。在最終的判決上是依據《民法》的公平原則和《著作權法》中的個別原則來判決的,使得在司法實踐中處于極尷尬的局面。現實生活中,因為民間文藝權益的紛爭越來越多,因此筆者認為,出臺一個具體的保護性法律是切實需要和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
二、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價值可行性分析及權利主體的界定
(一)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法律保護的紛爭
目前,理論界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是否給予法律保護存在不同認識。一種觀點認為,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就是在保護人類創作之“源”,民間文學作品與現代文化是“源”與“流”的關系;如果人們僅僅注重各種智力創作之“流”的保護,而忽視對它們“源”的關注,則對知識產權保護而言,不能不說是一個缺陷。[3]
因為任何智力成果的產生無不與他人勞動成果相關聯,保護人類創作之“源”就是保護人類創作之“流”。而這也是版權立法的要旨所在。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由于為公眾所共同積累、創作,公眾可自由使用,如設定權利保護則不利于人們方便利用,將阻礙文化的交流與傳播。況且,用知識產權保護新的客體時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是客體的確定性和主體的確定性。這兩者是成功協調利益關系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條件。
就民間文學藝術作品而言,由于無法準確界定作為知識產權客體的傳統知識到底包括哪些傳統成果,它和不受知識產權保護的文明成就的邊界區分的模糊性使得通過財產權制度來理清權利義務關系的目標落空。至于主體,無論國家、民族、社區和個人,任何一個主體都很難被確認為某一區域內傳統知識的唯一的所有人[4]。
筆者認為,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保護是勢在必行的,筆者并不反對以上的紛爭,因為有紛爭的存在,就說明在相關領域就還有完善的可能。著作權法中保護的作者是誰創造了智力成果就保護誰,因此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價值體現在至少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具有文化傳承的功能。民間文學藝術是在世代的口傳、身教中得保留,而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大多都是在其基礎上收集、整理,經過加工得出的。它不僅吸收了原有文化的精髓,也加入了作品加工者的附加值。中華民族有著上下5000年的悠久歷史,在世界歷史上也是唯一一個歷史文化不曾間斷的國家,這期間民族文學藝術作品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二,民族文學藝術作品的經濟利益的功能。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中,大多都是非常重視知識產權的保護的,凡是沒有明確的權利主體的文化和超過著作權所保護的期限的,都是屬于共有領域的,那么任何人都是可以隨意使用的。我國有著非常豐富的民間文藝資源,發達國家對我國民間文藝資源的利用所創造的價值遠遠大于國內本身利用所創造的價值。典型的表現在美國好萊塢利用我國的民間文藝創制的動畫片《花木蘭》獲得了五億美元的票房收入。在追求經濟利潤最大化的過程中,民間文藝被篡改、濫用、歪曲等現象是屢見不鮮。
筆者認為,民間文學藝術的價值遠遠不止上面介紹的兩點,其價值是無法用經濟利益來衡量的,民間文藝不僅是一個民族間感情維系的良好的紐帶,更是一個國家的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的民間文學藝術作品資源相當的豐富,我們更加應該注重民間文學藝術的保護,使其得到應有的保護。
通過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來更好地保護民間文藝。
(二)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權利主體的界定
著作權保護作品的創造者,只要有主體創作行為,就應該得到法律的保護,取得著作權。只有先確定其著作權主體,才能得到著作權的保護,這是最基本的前提。由于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特殊性,其權利主體難以確定。現就國內相關學者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權利主體的界定做簡單介紹。
第一,國家。有的學者認為,民間文學藝術的著作權主體為國家。[5]因為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是一個群體的共同創造的成果,其權利應該是屬于該群體的,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其權利是屬于國家的,國家代為行使其權利。
第二,創作地群眾。因民間文藝是經過創作地的群眾或最初的個人創作,在經歷了幾代或幾十代人的加工、整理后形成的作品。其權利人應當是創作地的群眾。
第三,整理者。著作權保護的是作品的創作者,只要有主體的創作行為,著作權就給予保護。
有學者認為,民間文藝作品的整理者經過大量的勞動,經過其整理,作品在原來的基礎上有了一定的創新或創作,理應得到保護。
筆者認為,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權利主體的確定應該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和地區實際情況,筆者更傾向于其權利主體應當是來源地的創作群體或創作個體為主兼具其他的主體,因為在實際生活中,情況總是在變化。其理由如下:
首先,著作權屬于創作作品的作者,這不僅是著作權歸屬的基本原則,也是世界各國著作權法所遵循的一個原則。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作為智力成果,是來源地的創作群體或創作個體在經過長期的加工得出的。其應該是作品的作者,是著作法上的主體,而不是其他人或組織作為其主體。其次,確定來源地的創作群體或創作個體作為其著作權的主體,能夠更好地保護其所創作的文學藝術作品,這不僅是對來源地創作群眾或創作個體的尊重,還更加能夠提高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積極性。
再次,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作為其來源地群體的智力成果,具有文化價值、經濟價值。美國法學家昂格爾認為:“公平,即特定情況下直覺的正義。”[6]把來源地的創作群體或創作個人作為其權利主體不僅體現了尊重來源地群體或個人,而且更加切合直覺的正義,因為它是來源地群體的創作,所以主體就應該是他們。
國家作為特別情形下的主體,主要有以下情形:第一,對已經失傳的民間文學藝術在能夠查證其來源群的情況下,著作權主體為其來源群;在無法查證其來源群時,由國家作為其著作權主體。第二,對于流傳范圍廣的民間文藝,不宜將某群體或某些地區或某些人作為民間文學藝術的著作權主體,那么此時將國家作為民間文學藝術著作權主體是比較合適的。比如廣為流傳的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牛郎織女、端午節、重陽節等。
綜上,確定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權利主體最直接目的是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來源群的著作權,使他們得到尊重的同時享有應得的利益,在尊貴民族習俗、有利于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發展原則上,最大限度地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
三、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保護模式的構建
我國的著作權對民間文藝的保護的法律法規遲遲沒有出臺的原因有各方面的,但只要把主要矛盾處理好,即能夠確定權利主體,就能夠較好保護我國的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因此根據上文的介紹,對民間文藝的保護的構建和原則做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從立法上著手,以法律法規為主。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制度建設是一個工作量龐大且極其復雜的系統性工程,但最主要的是把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納入到著作權法的保護范圍內,權利主體的確定。制定專門的法律可以更加全面地保護。比如可以制定一部專門的《民間文藝保護法》或《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保護法》等。
第二,明確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范圍。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進行法律保護,首先必須明確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范圍,這樣法律保護才有針對性。否則就無法保護,就有可能把公有領域的作品劃入專有領域,把專有領域的作品劃入了公有領域,從而造成法律秩序的混亂。筆者認為,應當明確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內涵和外延,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一定是智力勞動成果。
第三,以有利于民間文藝的發展和繁榮為準。
社會上利益至上的觀念越來越濃,使得民間文藝在面臨利益的選擇時增加了失傳和消亡的危險。因此,民間文藝的著作權保護首當其沖應以促進民間文藝的繁榮和發展為基本出發點;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最直接目的就是為了使其得到更好的發展,相反如果保護民間文藝僅僅是為了經濟上的利益,那就失去了保護的最初目的。
一、親近學生,研究學生;展現自我,樹立威望。
1.展現自我,樹立威望。誰愛孩子,孩子就會愛他,只有用愛才能教育孩子。班主任要善于接近孩子,體貼和關心學生,和他們進行親密的思想交流,讓他們真正感受到老師對他的親近和愛。這是班主任順利開展一切工作的基礎。
2.研究學生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最好的途徑是通過活動觀察。了解班風、學風,了解全班主要的優缺點并分析其原因所在,了解家長普遍的文化層次,找到亟待糾正的弱點;研究學生的個性特征(包括能力、氣質、性格、愛好等),了解個人的生活環境,掌握哪些是積極分子,哪些是特別需要注意的學生等等。在親近與研究學生的過程中,班主任要努力展現自身廣博的文化與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學生對你;既親近又崇拜,既認定你是值得信賴的老師,又把你當作好朋友,樹立起班主任崇高的威望。那么,你的教育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民主作風,言行一致。
民主作風是指在日常工作中,能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學生,讓學生在班級中享有真正的民主權利。具體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尊重學生的意愿和情感。在班級工作和各項活動中,讓學生自由發表或建議,虛心接受他們的批評,尊重他們的人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風。
2、在教學中堅持教學相長的原則,鼓勵學生發表不同,尊重學生獨特的見解,在教學中出現差錯要勇于自我批評,改正錯誤。
3、在指導班務會的工作中要民主管理,放手讓學生自己管理自己,使學生從小樹立起民主意識和參與意識,培養學生自治自理的能力,從而使班級工作更富有生氣和活力。發揚民主作風,是創建優秀集體的主要條件之一。
言行一致是教師說過的話一定要做到,講信用,這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必要條件之一。言行一致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在班級同學面前宣布的計劃、制度,必須如期執行,要有始有終,切忌虎頭蛇尾。
2、答應學生保密的事,就一定要守口如瓶,即使事情的發展需要公開,也要征求本人的同意才能公開,這樣才能取得學生的信任,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
3、不管在任何場合,決不說做不到的話,也不說過頭話,以免脫離實際,言而無信。
4、一旦事先說過的諾言,在新的情況下不能實現,就要實事求是地向大家說明情況,取得大家的諒解。
三、公正無私,以身作責。
公正就是沒有私心,公平正直。班主任應該公正地對每一個學生,無論是干部或一般學生,成績好的或成績差的,聽話的或不聽話的,都要一視同仁。自理任何事情,都應該是非分明,不能有偏見,不護短,肯定正確的言行,制止錯誤的言行,獎懲分明。 (班主任 )班主任的言行、舉止對學生有表率作用,也起著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班主任一定要事事處處嚴格要求自己。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要道德做到。有什么樣的班主任,就會帶領、培養出什么樣的學生,所以班主任的以身作則,嚴以律己,是形成班級學生良好、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必要條件之一,也是當好班主任的基本要求。
四、班干部的組建、培養及管理。
一個班的集體面貌如何,很大程度上是由小干部決定的。小干部對班集體有著;以點帶面和以面帶面的作用,我稱他們是班主任的左右手。所以唯有慎重地選拔和培養干部隊伍,班主任工作才能逐漸從繁重走向簡單與輕松。當選的干部應具有較強的號召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干部隊伍的組建不能僅僅作為一種形式存在,班主任必須精心培養:其一,要大力表揚干部優點,宣傳他們的先進事跡,幫助小干部樹立威信;其二,在鼓勵干部大膽工作,指點他們工作方法的同時,要更嚴格要求干部個人在知識、能力上取得更大進步,在紀律上以身作則,力求從各方面給全班起到模范帶頭作用,亦即以點帶面;其三,培養干部團結協作的精神,要能夠通過干部這個小集體建立正確、健全的輿論,帶動整個班集體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形成集體的組織性、紀律性和進取心,亦即以面帶面。從而更好的管理班級。
五、對學生的指導。
對學生的指導重在于擬定集體與個人的遠、近期目標。有目標才有動力。班主任要根據學校工作安排和本班實際情況,擬定全班與小組在知識、能力、情感等方面的遠、近期目標,讓每一個學生明確我們全班和小組正在努力奮斗的目標是什么,避免盲目、低效地學習和生活,從而增強集體的凝聚力和動力。然后,要對每一個學生擬定切實的個人遠、近期目標,將集體的動力落實到每個學生身上,幫助和鼓勵每一個人進步,使每個人都在明顯而又易于承受的壓力下自覺要求自己。目標的制定不是目的,如何通過努力去實現目標,提高學生的素質才是目的。因此,鑒于小學生年齡與心理特征,有兩點需注意:一是近期目標較之遠期目標更有激勵作用;二是目標的制定必須切實,要讓孩子能跳一跳摘到蘋果不能好高騖遠,以免喪失孩子信心。
六、對學生談話及家訪。
二、學生自主合作學習能力培養的有效途徑
(一)營造愉悅的課堂氛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愉悅的課堂氛圍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作為初中政治教師要在掌握學生身心規律的基礎上,積極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1、生動形象的引入方式。
這是吸引學生注意力的第一步,生動的導入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保證學生注意力的集中,在開課前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回答上節課的問題來開始新的授課,或者先播放本節課相關的圖片和視頻資料,將學生的注意力從課間游戲拉回課堂。
2、豐富多彩的多媒體教學。
媒體教學是政治學科的重要教學方式,圖片和音效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內容,還可以深深地吸引學生,引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多媒體教學通過相關的案例展示,提高了政治課堂的教學效率,也激發學生課下主動去搜集相關資料的興趣。
3、貼近生活的教學案例。
政治與生活息息相關,是培養學生思想情操和政治素養的一門課程,結合生活中的實例開展教學,能夠把生硬的理論變得通俗易懂,比如講述法律中的案例,能夠讓學生明確哪些行為是違法的,被侵犯權利時該如何用法律來保護自己。既能夠引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又能夠進行最直接的情感交流。
(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作用和地位,但是學習的主體或者說是課堂的主體終究是學生。教師應該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基礎上,讓學生充分的表現自己;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設計教學過程,為學生搭建平臺。例如在教學中插入生活實例讓同學們討論,在學期設置幾場辯論賽或者讓學生分組探究學習,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回答問題。讓學生在互動學習中體會學習的興趣,建立主人翁意識。
(三)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增加學生的學習樂趣
1、重視預習與復習,建立知識體系。
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學會預習,列出預習中遇到的主要問題,這個過程旨在培養學生自主合作發現問題的能力。教師要督促學生按時復習,溫故知新,按時復習也可以減輕學生學習負擔,避免造成知識堆積。教師要幫助學生在預習和復習過程中建立知識體系。初中政治課程章與章、節與節的聯系非常緊密,清晰的邏輯、簡單明了的知識框架能夠使學生快速掌握學習的重點和政治學習的規律,提高政治學習的質量。
2、擴大閱讀面,加強知識聯系。
課本對學生的素養教育是不夠的,學生道德水平和思想領悟很大程度需要其他學科以及課外知識補充。政治教師應該鼓勵學生擴大閱讀面,通過看報、看雜志等形式來補充課本不足。其他學科與政治在某些方面具有相通性、互補性,建立學科間聯系便于學生更完整掌握知識點,深刻領會知識內涵與外延。
3、勤學習多思考,剖析知識重點與難點。
學生思考提問的過程實際上是學習深化和延伸,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敢于質疑,給學生學習的信心和提問的勇氣。在學生提問的過程中教師應給予恰當的指導,通過舉例、對比等方式襯托出知識重點與難點。
在一中學曾作過初一到高三六個年級的作文心理調查,讓人吃驚的是,對寫作感興趣的只有15%,如何將學生從寫作的懼怕心理中解放出來,筆者認為首先應先解除強加給學生的“指導”章法,讓他們放開手腳去寫愿意寫的事,以“我”為先,使他們的筆端流瀉著活潑的個性。緣于“情”而作,為自己的真情,為自己的個性,基于這一點,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在向一個共同的方向努力,即“向生活靠攏”。日本語文界“生活作文”,美國的“作文題目不受拘束”正是作出的這種努力。學生崇尚真實,敞開心扉的袒露正是學生的主體意識覺醒歷程。
德國哲學家斯普蘭格指出:人的青春期是第二次誕生,而這第二次誕生的第一個特征就是自我發現。即把探索的視線對著自己的內部,發現作為脫離其它一切事物的一個世界--主觀意識[2]。“開放生活,抒發性靈”的自由式作文正是將這種探索投之于筆端的展露形式。筆者曾多年致力于寫作實踐“開放生活,抒發性靈”的探索,在實驗班級中,改變以前一學期寫幾篇作文的任務,代之以一本自己命名的“隨筆本”。隨筆本上內容不限,體裁不限,自己命題,字數在500字左右,以每天自己最想寫的東西為內容,持之以恒的練習最終都讓他們達成共識。學生唐雯波認為:用真心去寫,很暢快,是傾訴后的一種,生活中還不能少了它。自由式作文實際上在學生不經意間保持了一定的作文量,即滿足了文章的數量,又在對文章的提煉、揣摩中提高了質量。他們覺得自由式作文是他們傾吐心聲的絕妙形式,四季變化皆可入景,嘻笑怒罵皆成文章。他們的習作中,不僅將筆觸面向家庭、學校生活,而且向社會生活延伸。“一根魚刺”、“一盤棋局”、“一次改選”、“一場戰爭風云”俯拾之間幾乎都成了寫作的素材來源。學會用眼睛觀察生活,用心靈感受生活。學生不再是游離于文章之外的苦心經營的編造者,而是體驗生活的主角,表現生活的高手。
將他們恣意寫就的“放膽文”(宋*謝枋語)與實驗前的習作相比,他們習作中表現出的是真實的自我,真實的個性,他們不僅在思考自己的得失悲歡,也在憂慮國家的命運前途。他們學會突出自己的位置和情緒,把握寫作的機遇,表現濃厚的寫作興趣。喜歡寫作的人數從實驗前的15%上升到58%,對寫作興趣一般的人數從45%降至29%,對寫作持冷淡態度的人數從40%降至13%。
二.規范“主體”行為提高寫作技巧
宋朝謝枋在《文章規范》里提到的“小心文”正是作文改革中第二步要求。它對字詞篇章有更精當的要求,須再三斟酌,以求更好的效果。主體意識的覺醒,更新了寫作主體的觀念,開拓了寫作新視野。但“放開寫,讓學生自由抒寫。”并非只縱不收,教師在學生的“放筆”中,仍要悉心指導,擔當好主導角色,引導學生在自由抒寫之后,有進一步提高。
如何指導學生作“小心文”呢?筆者認為可從下面兩個方面入手。
(-)專題討論方面十四、五歲的學生正值青少年心理的迅速發展時期,正是心理學家所說的“心理上的斷乳”[3],教師可針對他們的心理特點,將作文的文法指導與學生的實際水平結合起來。根據不同年級、不同層次的學生確定作文指導專題。這些專題材料來源于教師的指導規范,學生的示范作文,媒體中傳播的最新出現的資料,它們來自生活,來自學生,也來自書本,有其取材的新穎獨特性,思維的嚴密性,“圣誕節前火雞的遐想--評想象力”,“曹沖稱象--說思維的獨特性”,“成語故事新編--論據與論點”,“辯論會--論言之有理”。教師根據對象的不同層次進行分類引導,對癥下藥,為其步入寫作道路奠定了基礎。寫作指導貼近他們,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激發了他們對寫作再深入的激情,成功地調動了寫作的積極性。
(二)個別交流方面
教師和學生對習作常產生評判差異,筆者認為教師和學生的評判差異在于第一:二者的評判標準不一;第二:二者之間缺乏平等交流,作為教師要消除這種差異,不必拘泥于自己品評文章的條例,索性放下架子,寫下水文,體驗學生的情感、興趣。“與學生侃寫作”也是加強師生交流的有效途徑。交流分面談和筆談。面談的形式常常是三、五人為一小組,選擇一話題作談話中心,指定一人為中心發言人,教師作總體指導。話題選自同學們感興趣或共同存在的問題。同學各執己見,不同觀點匯聚到談話中,每人都多少領悟到一些,效果很好。筆談形式多樣,可以是師生對一階段作文的審視定位,可以是教師寫的“寫作心語”。更重要的是,此種不拘一格的交流拓寬他們的思路,提高對自己文章和其他文章的判斷能力。“我能寫好作文”,他們寫作的自信又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三.挖掘“主體”潛能開拓作文視野
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把兒童在教學中的發展分為兩個水平。一是現有的發展水平,第二個水平叫做“最近發展區”[4]。當他不依賴老師獨自完成任務時,第二個發展水平就轉變為第一個發展水平。“最近發展區”成了教學的重點目標。作文教學也不例外。當學生從“我想寫”的發展水平進入“我會寫”的第二個發展水平時,下一個“最近發展區”就進入“我還能寫什么?”
(一)總體發展目標區
每一年級,實驗班除了應完成的作文訓練計劃以外,還制訂“總體發展目標區”。
初一年級:通過“剪報”形式,讓學生學會“一事一議”,剪報的素材來自四面八方,學生饒有興趣。通過“詩詞我來讀寫”5分鐘訓練,讓學生領悟詩歌美的意境。
初二年級:通過“剪報”形式,要求學生品評作品,在結構、語言等諸多環節欣賞其長處,設置“名人名言我來讀寫”5分鐘,,鍛煉其口頭表達能力,也訓練其思維的敏捷、縝密。
初三年級:通過“剪報”形式,要求學生覓得優秀作品進行鑒賞,詩歌、雜文,甚至是攝影,漫畫都可入選。初三年級“我說熱點”,讓學生與時代同步,以敏銳的觀察力參與世界的新浪潮。
(二)個人發展目標區
教師根據學生的愛好特長,與他們制定了“個人發展目標區”。這個目標區通過“課題小組”的途徑實現。學生在學期初自由組合小組成員,由所有成員共同策劃感興趣的課題,成立小組,如“現代詩歌小組”、“科幻小說小組”、“魯迅雜文小組”、“外國文學欣賞小組”、“演講藝術小組”等等。整個課題完成是在教師的點撥下,由學生搜索資料,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到一學期結束,每一小組列出研究過程中閱讀的書目,并交出課題組的論文或經驗總結或調查報告。這種實踐有利于學生合作精神的培養,對培養學生開拓、創造的自主精神也是有益的嘗試。學生主動向課外拓展,自己的個性得以自由、和諧地發展。
經過幾年的作文教改嘗試,試驗班的寫作水平逐步提高。在市多項征文、作文比賽中,實驗班級十幾位同學獲一、二、三等獎。在“跨世紀杯”全國作文比賽中,有二人獲優秀作文獎。在省、市級各類報刊中,有二十多人發表習作。在中考中,學生以超出市平均水平十三分的語文成績順利進入高中,語文成績在普通中學中位居第一。筆者多次獲得作文比賽指導獎。
注釋:
[1]浙江師大學報:社科版(金華)1997.6《在激揚文字中重塑人格》
二、影視資源在語文課堂上的應用
現在的中學語文教育,大多都是按部就班,按照書本知識和教學大綱要求來進行的,從而導致中學生們掌握的語文知識也基本上都是很淺顯的課本知識,對于課外讀物掌握的很少很少,每天更多的是應付老師布置的作業的一種應付模式,思維僅僅限定在老師教什么我就學什么的狀態,而且語文教育不僅沒有發揮出其應有的趣味與展現出中國深厚的語文文化魅力,反而越來越枯燥無趣,令學生們對語文學習產生很大的抵觸情緒。
三、怎樣把影視欣賞和語文課堂結合起來
1、影視教學策略分析
影視教學并不意味著簡單得在課堂上放映影視作品給學生們觀看,單純的放映的確能夠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們積極投入到影視作品與課堂中去,但是當影視作品放映結束,下課后學生們不會在腦海中留下更多印象,除了感嘆這節課真是新奇和停留在影視作品淺顯表層的情節內容外,再無任何對該作品的思考與聯想。這樣的話即意味這種影視教學是極其失敗的。所以要想將文學名著改編的影視作品有效的和語文課堂結合起來,還需要有計劃地,有策略地慢慢開展,切忌不可一蹴而就,否則勢必會事倍功半。因此我們可以分析下影視教學走進語文課堂的策略。1)潛移默化的改變學生的思考方向。可能突然沒頭沒腦的來這么一句話大家一定會覺得奇怪,為什么要改變學生的思考方向呢?首先,學生在潛意思里總是認為影視作品是用來輕松娛樂的東西,文學名著改編而成的影視作品不再那么枯燥無味,學生們也能很容易的吸引進去,但影視作品總是影視作品,學生對待娛樂放松的事物向來不“走心”,通常是看過便丟了,對那本改編的名著也不會加深多少了解,更不會課后還念念不忘的對其進行展開思索與研究討論。因此想要有效地通過影視作品的方式將名著植入學生的心中,則需要老師潛移默化的改變學生的思考方向,改變他們的思維方式,讓他們知道在上影視課時不僅要看到影片本身,更要看到影片的內在,影片中人物的內心,更有甚者,還要看影片的細微小處,從而引發對這部影視作品更深的思考和對原著的思索與探究。這樣,影視作品與語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的目的就達到了。2)其二,采取高效的課堂教學方法,教師們在進行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時大多是按照教科書上來講課,這樣的課堂教學十之八生都不感興趣,再加上又是語文課,更是會令學生們昏昏欲睡,這是我親身經歷過的中學語文課堂。這樣的課堂教學必然是低效率的。3)其三,指導學生有效利用影視資源進行課內外自學訓練,現在社會上大多數學校,不管是小學、中學、大學每節課課時僅為45分鐘,而且中學語文教學任務繁重,教師不可能將所有的課時都用來進行影視教學,條件的不允許使得教師們需指導學生學會利用影視資源進行課內外的自學訓練,這樣形式的“作業”不僅可以解決某些條件限制的矛盾,也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性與積極性,因為這樣形式的“作業”想必會很受學生的歡迎。
中圖分類號:G625.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現在,中小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在這些孩子的身上,承擔了太多的期望。期望越大,責任越大,壓力也就越大。有的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而孩子成龍成鳳的主要途徑就是受,這就把家長的期望和壓力順理成章的轉嫁到了教師身上,更多的是轉嫁到了班主任的身上,這樣班主任就要對學生的身體、心理等各方面都要負責。還有的家長就是對孩子一味順從,溺愛,百依百順,不加管教。這樣就對班主任的管理教育形成了一種障礙。
在新的課程改革中,提出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口號,學生的主體地位受到重視,學生的地位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這就向傳統的師道尊嚴提出了挑戰。學生為主體了,教師的地位在哪里?在一項項的改革中,提出了班主任不能批評學生,不能體罰學生。要提倡賞識教育。但是,過多的表揚、夸獎,做到不刺激任何學生似乎成了教師的工作目標,這是對學生真正負責嗎?這些都曾經一度上影響了班主任管理學生的心理,很多的班主任不敢管理學生。
在班主任管理與教學中我認為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細心是基礎
實踐證明,要做好班主任工作,必須從了解和研究學生入手。這包括了解和研究學生的個體和群體。只有這兩個方面的情況掌握準確、清楚,班主任的工作才能有的放失、事倍功半。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有一顆察微知著的心,作為學生個體,班主任要了解和研究他們的
等。對學生進行個體綜合了解、全面分析后,學生的集體情況也就基本清楚了,當然,了解學生群體除德智體美勞外,還應注重研究班集體的發展情況,班風、學習、干部狀況等。在了解和研究過程中要細心做好記錄建檔工作,并進行由此及彼,由表內里的分析,從中找出規律、理出頭緒,進而制定切實可行、科學合理的工作方案。
二、耐心是關鍵
班主任每天面對的是千頭萬緒的工作,性格各異的學生,環境潔凈、秩序安靜、對師長尊敬、學習工作力爭上游,比學趕幫的合作競爭態勢的優良班風不可能一天形成,“勤學好向、樂學善思、合作創新”的優良學風也不可能一 而就,加之后進生的反復更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要干好班級工作,班主任必須具備堅定執著的耐心。這耐心需要理智和信念的支撐。在班級管理過程中一定要克服急躁情緒,欲速則不達嗎?要用理智和發展的眼光看事物,成功時,不要沾沾自喜;遇控時不要恢心喪氣;當生進步時,要看到不足;學生有問題時,要看到閃光之處,盡管學生的個性差異較大,但絕有其共性方面,他們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形成的過渡期,可塑性較大,班主任應根據調查研究獲得的第一手資料,不失時機地耐心引導,悉心教育,克服感化他們。抓反復,反復抓,直至達到理想效果。
三、結合實情,創建有個人風格的班級工作體系:
在我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有選擇地吸收他人的成功和經驗,從學校的班級實際出發,努力創建一有自己特色的班級管理體系,雖然嘗盡了“酸、甜、苦、辣。”但我深深地體會到選擇教師這一職業,也就意味著選擇吃苦耐勞,選擇了無私奉獻,班主任要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凡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不斷吸取他人的經驗和教訓,慮心求教,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和業務水平。因此,我利用業余時間參加各項學習,認真鉆研教材,努力提高教育教學水平。這其中也不乏有班主任管理方面的知識。
四、對每個孩子都要有愛心,促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
農村小學孩子的習慣的養成一般都是在學校班集體的大家庭中。“誰愛孩子,孩子就會愛他,只有用愛才能教育孩子。”班主任就應當了解班風、學風、學生的個性特征,給孩子同等的愛,這是班主任開展一切工作的基礎。現在農村的學校,由于條件所制,學生情況千變萬化,這就要求班主任花更多的時間去照顧學生的生活,與學生進行必要的心理交流,讓學生感到老師無私的愛和深切的關懷,感到班主任是最信任的人,是有話最可訴的人。這樣,班主任和學生的思想溝通了,那么教育學生改掉壞習慣、壞行為也就容易多了。在班上,我按照《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要求對學生進行量化。
五、建立班級競爭機制,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在班上應掀起激烈競爭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集體活動的表現、班級榮譽的爭取等多方面激發從整體到個人的競爭意識。在班內實行“一幫一,一盯一”,人人都有一個競爭對手,每個學生自找一個水平相當的對手,比學習、比清潔、比體育、比紀律等,通過競爭,班級中形成了一種互相監督,互相幫助,你追我趕的學習氛圍,充分以發揮了學生主體的作用,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六、班主任要善于表揚,巧妙批評。
以典型為榜樣以增強他們學習的勇氣和力量。當然“金無足亦,人無完人。”由于每個學生的家庭環境、社會環境、自身的心理素質和基礎不同等方面的影響,學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有的勤學守紀、有的厭學做壞事,作為老師要正視學生的差異,對于“問題學生”要從關愛的心態出發,對他們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們。如:我班有一位學生,其父親早逝,母親離家出走,家境貧寒,不得不寄宿在姑姑家,他行為習慣差,經常偷東西、打架,是師生都認為的那種已無可救藥的學生了,在班內的影響特別大。后來,我與他姑姑和他多次談心,從正面、側面去了解他,在這期間,只要他取得的點滴進步,我都采取不同程度的鼓勵方式,使他產生了親切感、信任感,愿意與我作心靈的交流,這樣使他從思想上認識錯誤、改正錯誤。在班級多給他自我表現的機會,使他消除自卑的心理,感覺到了自己的價值所在。于是,我在班內就讓這位學生做改正缺點的典型。現在,我班也構建了和諧向上班風。
一、釋微觀粒子上體現輔
宏觀物質是微粒構成的,而微粒的構造和運動卻無法直接觀察。常規教學通常用掛圖或投影片、模型等媒體示意,由于其僵化、固定而缺乏直觀的效果。那么,教學時可借助計算機電教媒體變小為大,變靜為動,把微觀粒子擴大為宏觀的示意圖像,用動畫的形式給學生以生動的啟示,例如分子分成原子、原子的重新組合、原子的構造、電子的得失等等。
二、化學實驗教學上體現輔
實驗是化學教學的基礎,它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認識,通過對化學實驗的觀察和研究,可以得出化學反應的結論,加深對物質性質的的理解和掌握。然而,傳統的課堂演示實驗存在著一些不易克服的矛盾:反應裝置規模小而課室范圍大,多數學生觀察現象模糊;許多化學變化瞬間即逝,學生注意力難以集中在應當著重觀察的重點上,因而感官刺激強度不足;一些化學實驗需要較長些的時間才能完成,而課堂教學時間有限,無法直接觀察結果;演示實驗時教師既要自己動手或指導學生操作,又要調控整個教室的學生注意力,因而無法組織他們同步思考討論,所以,邊實驗邊探索的氣氛不濃;一些實驗危險性較強,不益于在課堂上演示;工業生產裝置規模大,根本無法在課堂內演示。那么,怎樣解決這個在化學教學中帶有普遍性的難題呢?配以放映實驗錄像不失為解決問題的辦法。但是,現階段各地發行的實驗錄像帶只能線性播放,難以根據教學的需要,隨心選擇某一片段、某一鏡頭,更不便在畫面中穿插對實驗的探索性思考,所以效果不佳。在制作課件的實踐中我有以下心得:
1、對傳統實驗中實驗現象明顯易于觀察的要保留下來,親手做
演示實驗。
2、用電教手段在課件中穿插實驗錄像,在錄像中設置控制按鈕,實現教學中能動地控制講課內容。
3、利用計算機模擬實驗,如工業生產流程圖,爆炸實驗,反應時間快的實驗的慢鏡頭,反應時間快的實驗的壓縮過程等等。如氯水分解反應速度非常慢,課堂上難以演示;再如濃H2SO4的稀釋時錯誤地將水倒入濃H2SO4,會帶來什么后果呢?這是不能用實驗來演示的。但都可通過動畫模擬及伴音得到解決。又如Na與H2O反應實驗,通過投影實驗能使全體學生基本看清,但反應太快,學生完整描述實驗現象有困難。這時可將該實驗的視頻文件反復播放,并通過幀數控制定格在幾個特殊階段,這樣學生就能將實驗的整個過程看得十分清楚。
三、培養學生想象力。
進行素質教育有輔助作用想象力是智力活動的翅膀。在現實刺激物的作用下,人腦中的舊表象重新配合,從而構造出與原有事物基本相符甚至完全嶄新的形象的心理過程稱為想象。豐富的記憶表象是培養想象力的重要手段。在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也是大綱和考綱的要求,是培養學生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想象的水平是依一個人所具有的表象的數量及質量為轉移的。培養想象力,就必須擴大充實表象的數量,改善已有表象的質量,以擴大已有表象的儲備。化學研究的對象中有大量的微觀過程,若只通過教師的講解去想象實際發生在三維空間中的運動和變化是有難度的。在傳統的課堂中,由于給學生提供的感性材料受到很大的局限,有時因不能給學生直觀的表象而影響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鞏固。通過計算機課件的輔助教學可以把微觀抽象的內容及某些實驗利用二維或三維的圖像、動畫進行模擬。用圖形、圖象、動畫、文字和聲音等方式向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特別是可以把從文字材料獲得的概念轉化成直觀的形象,把難于想象的微觀世界宏觀化,把難以演示的實驗形象化,通過直觀的視覺來幫助學生理解,大大降低了難度,使學生深入認識事物的本質,從而使教學難點順利突破。這樣學生多種感官同時參與學習,教學信息豐富,學生獲得的記憶表象數量及質量均大幅提高,日積月累想象力自然得到長足發展。
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如在“氫氣的實驗室制法”一節的教學中,教師在引導學生分析實驗室是如何確定(選擇)制取氫氣的裝置這一問題時,可以設計了下列四組動畫裝置供學生選擇:A、與制取氧氣的裝置相同。B、僅用試管而無導管的裝置。C、用試管又有導管但還用酒精燈加熱的裝置。D、用試管又有導管但沒有酒精燈加熱的裝置。當學生選擇了裝置A時,就會看到稀硫酸從試管口流出而無法發生反應。當選擇裝置B時,稀硫酸和鋅粒相互反應,但產生的氣體從試管口直接溢出而不能收集。當選擇裝置C和裝置D時,稀硫酸和鋅粒均能相互反應,產生的氣體都能從導管口排出。此時學生必定會對裝置C和裝置D進行比較,由于鋅和稀硫酸的反應是不需要加熱的,從而得出裝置D是正確的答案。隨著反應的進行,電腦畫面上出現“稀硫酸不足,金屬鋅粒有剩余”的字樣而使得反應停止(動畫顯示為無氣泡產生,但試管內仍有金屬鋅粒)。此時畫面又給出“如何將試管中的鋅粒充分反應,重新產生出氫氣?”以及“如何在反應進行的過程中向試管內添加稀硫酸?”這樣兩個問題。此時有三個答案供學生選擇:A、打開橡皮塞添加稀硫酸,但會使產生的氫氣中混有空氣而不純。B、重新換一個新裝置。C、在裝置上另配一個長頸漏斗。學生在對所提供的信息經過思考加工和相互討論后選擇了答案C,畫面發生了如下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