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匯總十篇

時間:2022-11-06 23:15:5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篇(1)

公元前167年,山東臨淄有個小姑娘名叫淳于緹縈(淳于是姓)。她的父親淳于意,本來是個讀書人,因為喜歡醫學,經常給人治病,出了名,后來做了太倉令。但他不愿意跟做官的來往,也不會拍上司的馬屁,沒有多久就辭了職,當起醫生來了。

有一次,有個大商人的妻子生了病,請淳于意醫治。那病人吃了藥,病沒見好轉,過了幾天就死了。大商人仗勢向官府告了淳于意一狀,說他治錯了病。當地的官吏判他“肉刑”(當時的肉刑有臉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等),要把他押解到長安去受刑。

淳于意有五個女兒,可沒有兒子。他被押解到長安去離開家的時候,望著女兒們嘆氣,說:“唉,可惜我沒有男孩,遇到急難,一個有用的也沒有。”

幾個女兒都低著頭傷心得直哭,只有最小的女兒緹縈又是悲傷,又是氣憤。她想:“為什么女兒偏沒有用呢?”

她提出要陪父親一起上長安去,家里人再三勸阻也沒有用。

緹縈到了長安,托人寫了一封奏章,到宮門口遞給守門的人。

漢文帝接到奏章,知道上書的是個小姑娘,倒是很重視。那奏章上寫著:“我叫緹縈,是太倉令淳于意的小女兒。我的父親做官的時候,齊地的人都說他是個清官。這回他犯了罪,被判處肉刑。我不但為父親難過,也為所有受肉刑的人傷心。一個人砍去腳就成了殘廢;割去鼻子,不能再安上去,以后就是想改過自新,也沒有辦法了。我情愿給官府沒收為奴婢,替父親贖罪,好讓他有個改過自新的機會。”

漢文帝看了信,十分同情這個小姑娘,又覺得她說得有道理,就召集大臣們,對他們說:“犯了罪該受罰,這是沒有話可說的。可是受了罰,也該讓他們重新做人才是。現在懲辦一個犯人,在他臉上刺字或者毀壞他的肢體,這樣的刑罰怎么能勸人為善呢?你們商量一個代替肉刑的辦法吧。”

大臣們一商議,擬定了一個辦法,把肉刑改為打板子。原來判砍去腳的,改為打五百板子;原來判割鼻子的,改為打三百板子。漢文帝就正式下令廢除肉刑。就這樣,緹縈救了她的父親。

漢文帝廢除肉刑,這在中國法制史上是一件具有進步意義的大事,而緹縈救父可以說是引發此次改革的導火索。小姑娘緹縈的勇敢和仁孝也傳遍四方。

各大新華書店有售

購書信息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圖書發行總公司

地址:濟南市緯一路321號

郵編:250001

網址:省略

電話:0531—82092661

篇(2)

“孝”之意

孝,上為老、下為子,是上一代與下一代,融為一體,稱之為孝。真正意義上漢傳統文化里面的孝是以“敬”為前提的,對內心的“敬”最好的表達就是“順”,“順”就是趨向同一個方向,即“孝順”、“孝敬”,所以孝的本質是“順從”。“三年無改於父之道”也就是終身按照父親的價值取向行事。

古文說“孝”

《詩經·蓼莪》寫道:“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禮記·中庸》:“仁者,人也,親親為大。”《論語·學而》:“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說文》:“孝,善事父母者。”《賈子道術》:“子愛利親謂之孝。”《周書·謚法》:“慈惠愛親為孝。協時肇享為孝、五宗安之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國語·周語》:“孝,文之本也。”《左傳·文公二年》:“孝,禮之始也。”《舊唐書》:“性婉順有容德,事父母以孝聞”。

“孝”之言

不孝的人是世界最可惡的人。——魯迅

愛國主義深深紮根於人的本能和感情之中。愛國主義則是放大了的孝心。——戴達菲爾德

一個天生自然的人愛他的孩子,一個有教養的人定愛他的父母。——林語堂

孝敬父母經常可以代替最高貴的感情。——孟軻

千萬經典,孝義為先。——《增廣賢文》

篇(3)

謙,從言,兼聲。本義作謙虛,謙遜解。是為虛心,不自滿,不自高自大。其內涵一曰“地中有山”,指個體要自我減損,做到有功能忘,有功不伐。二曰“衰多益寡,稱物平施”,指個體要做到減有餘增不足,衡量物質多寡公平施予。

古文說“謙”

《說文》:謙,敬也。《玉篇》:謙,遜讓也。《易·系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又,謙者,德之柄也。《易·謙》:謙謙君子,用涉大川。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史記·魏公子列傳》:皆謙而禮交之。

“謙”之言

呎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

勞謙虛己,則附之者眾;驕慢倨傲,則去之者多。——東晉·葛洪

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盈,則思江海下百川。——唐·魏征《諫太宗十思疏》

《龍川別誌》卷上:“上以謙虛為賢,下以傲誕為高。”——宋·蘇轍

謙得益。——宋·歐陽修

盛滿易為災,謙沖恒受福。——清·張廷玉

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徐悲鴻

歷覽古今多少事,成由謙虛敗由奢。——

“謙”之事

篇(4)

“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勞動、勤儉節約、尊老愛幼”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當前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一些人的道德水準開始下降,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滋生暗長。使校園這一塊凈土,也已不在純潔了,孩子們的心靈被污染。我認為勞動教育是一個非常有效的途徑,從小就應培養學生,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優秀傳統美德。

一、結合教材特點滲透傳統美德教育

傳統美德是一種思想教育、行為教育,是要教育學生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美德,培養傳美精神。我們都知道,勞動本身并不自發地具有教育性,必須與思想教育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才能使勞動具有教育性,從而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立志為勞動人民服務的思想感情,以及集體主義精神、團結友愛、互相幫助、遵守紀律的美德。綜合實踐課具有實踐性、技術性和教育性三統一的特點。教師要根據綜合實踐課教材特點,深刻理解教材內容,挖掘其中的思想內容,讓學生既掌握了勞動技能,又受到了教育。例如,講授《包粽子》一課時,教師首先播放一段介紹愛國詩人屈原生平的錄相片,讓學生知道端午節這一天吃粽子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然后引起課題。通過簡潔明了的導言,滲透了熱愛祖國、熱愛勞動人民的教育。教師又運用錄像手段演示講解包粽子的方法,讓學生分組合作,最后比賽看那組同學包的棕子多、質量好。操作結束時,教師引導學生將撒在桌上的米粒收好,從而培養了學生團結友愛、熱愛集體及勤儉節約、珍惜糧食等傳統美德。

由此可見,教師必須結合教材特點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想內容,才能使學生的思想品德和勞動技能得到提高,從而達到傳統美德的教育目的。

二、在實踐中滲透傳統美德教育

小學綜合實踐課是一門實踐性、趣味性、知識性、教育性很強的學科。實踐是綜合實踐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在學生喜歡的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勞動觀點、勞動人民、團結互助、尊老愛幼等傳統美德是十分有效的。例如,教《釘紐扣》一課時,教師首先出示一幅媽媽在燈下釘紐扣,旁邊的孩子在酣睡的投影片,學生看懂了圖意后,教師讓學生親自動手試著釘紐扣,結果有的同學控制不好針,有的紉不好線,不的安放不好紐扣的位置,有的扎破了手指。教師讓學生體會釘紐扣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后,開始運用錄像手段將釘紐扣的方法演示、講解出來。學生學會了釘紐扣的方法,教師又啟發學生談談釘紐扣的體會。有個學生深有感觸地說:“以前扣子掉了,都是媽媽幫我釘,那時覺得釘紐扣很容易。今天,我親手學會了釘紐扣,感到釘紐扣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現在我懂了,媽媽每天要做那么多事實在太辛苦了,以后我要幫媽媽多做些家務。”許多同學都紛紛表示:今后要幫長輩、父母、同學、弟弟妹妹釘紐扣,并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習慣。通過本課的教學,不僅使學生的觀察力、動手能力及自我服務能力得到培養,也感到了成功的喜悅和自豪,真正體會到勞動是光榮偉大的,而且鍛煉了學生的意志力,培養了學生熱愛勞動、團結友愛、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使學生懂得體諒父母的辛苦,達到孝敬父母的教育目的。

三、加強傳統美德教育,使傳統美德教育滲透綜合實踐課教學的全過程

在綜合實踐課中培養傳美精神首先要讓學生認識到,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興旺發達的保證,是我國人民的光榮傳統,繼承傳統美德也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因此,我們在綜合實踐課教學的全過程都應潛移默化地滲透傳美教育。以《圓形彩燈》為例,教學中,我注重抓住以下幾個環節進行傳美教育滲透,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1.新課導入

新課導入是每一節課滲透傳美教育的首始環節,也是一堂課的開端。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要想在新課一開始就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教師就必須設計出趣味性較強的導入方法,因為趣味是培養學生能力的有利條件,是激發學生獲得知識技能的一種動力。它會使學生帶著興奮、激動的情緒和探索知識的欲望來學習和思考。興趣能左右學生情緒,使學生迫切地感到“我要學”。

上課一開始,教師便運用錄像手段展示出正月十五花燈匯的場面,同時設計這樣的導言:“國慶節就要到了,各大商場、飯店等教懸掛起各式彩燈進行慶祝。到了元宵節燈會,各種彩燈更是絢麗多彩,令人眼花繚亂,(出示教具)這是老師用吹塑紙制作的圓形彩燈,同學們喜歡嗎?這節課我們學做《圓形彩燈》一課。”這樣開頭,既導入了新課,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又自然滲透了熱愛祖國,“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的思想,有利于培養愛勞動的好習慣。

2.研究學習

這是綜合實踐課教學的關鍵環節,是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對學生進行理行理論知識傳授的最佳階段,此環節是解決“怎么做”的問題。本課我運用“拆-裝”法解決了教學重點、難點。教學中,教師首先提出下列問題:①圓形彩燈由哪幾步驟制作的?②制作中應注意什么?③還可以用什么材料制作圓形彩燈?學生帶著問題觀察教師的“拆-裝”演示,將放大的教具按制作順序逆向拆開后,再重新組合起來。在學生操作時,“組合”一步是本課的難點,教師建議同桌合作,同時強調注意安全,講究衛生,使“組合”一步順利完成,有的同學還撿來別人剩的材料做成五彩圓燈,非常漂亮。

通過這一環節,不僅培養了學生觀察、思考、歸納能力,以及團結友愛的思想,同時讓學生懂得變廢為寶的道理,除吹塑紙外,廢舊紙板也可以做圓形彩燈,從而培養勤儉意識,養成講衛生的好習慣。

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教師必須注重在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滲透,才能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弘揚光大,才能達到傳美教育目的。

【參考文獻】

[1]王麗梅.淺談傳統美德教育在小學教育工作中的作用[J].中國校外教育旬刊,2015(10):25-25

篇(5)

在《孝敬父母》里,我讀到了許多感恩父母的故事,讓我為之震驚,一個故事給我一個感動。這個故事,則讓我永生難忘——《子路背米》。

孔子的學生子路,小時候家里很窮,只能吃一些野菜,而父母十分想吃米飯。子路沒錢買,就想著去找親戚借一點米。可是親戚家要翻過好幾座山,子路猶豫了。但是讓父母吃上米飯的決心勝過了一切,子路拿著袋子上了山。途中,子路不知摔了幾次跤,不知餓了幾頓飯,但也只是匆匆趕路。他歷經風雨,翻越群山,終于讓父母吃上了米飯。

啊!子路是多么孝順啊!我臉上火辣辣的:現在的環境與子路那時真是天壤之別。平時都是父母買菜、做飯哪兒有的心!連買東西都是父母陪著的,更別說幫父母買東西了。而父母只是默默地幫我做事,一句怨言也沒有。我真想給他們一個溫暖的擁抱,說一句:“您辛苦了!”我給父母的溫暖是表面的,但父母給我的溫暖卻是永存心底的。

讀了這個故事,我也開始學著感恩。我在父親下班時,捧上一杯熱騰騰的茶,說聲:“您辛苦了!”父親的眼睛竟流露出一絲欣慰。我在母親做完家務后,搬來小板凳,為母親捶背,說聲:“我愛您!”母親頓時淚光閃閃……

也許,感恩只需一個關切的眼神,一句真心的話語,一個理解的微笑,一個體貼的動作……它們猶如一個個美麗的小音符,譜寫著人間最動聽的樂曲,讓父母都可以沐浴著陽光雨露般的愛。

篇(6)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6B-0004-02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源遠流長、內涵豐富,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廣大海內外中華兒女有著深遠的影響,應當不斷地被繼承并得到持續的創新發展。中職學生剛剛擺脫少年兒童的稚氣,對他們進行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作為一名中職班主任,搞好班級文化建設不僅僅是要布置好教室、設立合理的班級管理條例,如何為班級文化建設注入中華傳統的精髓,為班級文化建設夯實根基,為每個學生的終生發展沉淀底蘊,才更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一、把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所謂價值觀,通常是指人們對各類事物價值的看法和態度。青少年時期是他們的價值觀形成時期,如何指導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是非常重要的。在當今社會,價值觀的多元化對校園文化產生強烈的沖擊。中職學生年紀不大、涉世未深,處于情感發展的不穩定期,更需要提升傳統美德教育的力度,在班級文化建設中把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讓這些珍貴的東西像種子一樣在他們的心中扎根、開花、結果。

實踐中,筆者在所帶的班級定期召開主題班會,以中華傳統美德故事為載體,班會課過程中通過一些課件的展示,或讓學生講述一些歷史上的傳統美德故事等方式,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講到核心價值觀“愛國”篇的時候,筆者要求學生提前準備一些歷史愛國故事與大家分享,象《蘇武牧羊》、《昭君出塞》、《精忠報國》等。各小組先分享本組的故事,然后要求學生相互討論,最后總結出蘇武、昭君、岳飛這些歷史人物身上有什么高貴品質?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去學習?讓學生體會到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應該繼承和弘揚這種優秀傳統,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將人生理想和對祖國的高度責任感、使命感結合起來,做一個新時期堅定的愛國者。講到“誠信”篇的時候,先讓學生自由發言說自己對“誠信”的理解,再讓學生討論同學的發言,之后教師做歸納點評,從而使他們懂得誠實守信是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道德素質,個人的誠信狀況將直接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然后通過《曾子殺豬》、《季札掛劍》等傳統美德歷史小故事來感染學生,要讓他們深刻體會到,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是多么的重要。

二、讓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成為班級日常行為習慣

班級管理需要建立一定的規章制度,制度文化是班級文化建設的重要環節,班級管理制度不是為了簡單地管人管事,而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成長,這就意味著管理制度要有理論的支撐,才能幫助學生在學校生活的小事中,形成一種文化自覺,并沉淀到生活的習慣中,成為他們自己的東西,貫穿于行為導向和價值判斷中,為學生完善人格的形成和適應社會能力的構建,筑起文化和品行的脊梁。那么,班主任在與學生共同制定班級管理制度時,如何把傳統美德的教育蘊涵在班級管理規范中呢?

實踐中,筆者在進行班級管理時對所帶的班級實行加分制度,把學生的學校生活、部分與家庭相關的教育、社會實踐等進行量化管理。管理制度在具體的制定與實施中突出了尚禮、友愛、睦鄰、孝道、正直、勤學等傳統美德。這些雖然需要班主任花不少心思,但這樣做能夠逐步提升學生的需要層次,促進學生良好品行的發展,教師再辛苦也是值得的。例如,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動與父母溝通、主動幫父母做家務,在三八婦女節或者母親節為媽媽做一件事等,表現良好者可以獲得加分。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強化孝道,讓學生理解父母,體諒父母,使學生學會主動與父母溝通,家庭的氛圍可能會更和諧溫馨,形成有利于學生身心發展的家庭教育環境。通過這種班級管理制度,慢慢地引領學生從善如流,見賢思齊,最終轉化為班級日常行為習慣。

同時,筆者在班級還設有一項學生自主管理制度,即“值日班長負責制”,使每個學生人人都受別人管,人人又可管別人。班里除了指定的一位學生任常務班長外,每個學生都有機會任一天值日班長,任值日班長的那一天,該學生要全面負責全班同學各項文體活動的順利開展,要全心全意為同學服務、為班級服務。剛開始實行此制度可能存在一定的難度,因為不同學生的水平參差不齊,但是在班主任的鼓勵下,每個學生都表現的很好。這樣,使得學生有一種班級主人翁的感覺,才能更深刻體會到在工作中應該“嚴以律己、克己奉公、清正廉潔”,提高他們的自律意識,事業、責任意識和廉潔意識。這樣,通過培養學生敬業盡責精神的傳統美德,使學生把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逐漸內化為班級日常行為習慣。

三、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與班級流行時尚文化相結合

時尚文化在校園中的影響力是巨大的,學生中追趕潮流、追逐明星是客觀事實。作為班主任,如何借助學生對時尚文化的熱衷,讓時尚文化與傳統美德相結合,從而促進班級文化建設,是值得我們好好地思考的問題。在很多成年人看來,學生眼中的時尚不過是“俗文化”罷了,老師和家長常常對他們是排斥的。但單純的排斥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甚至適得其反。筆者就想,如果我們能夠在學生喜歡的空間和內容中,挖掘出我們大家崇尚的東西,讓時尚與傳統美德相結合起來,讓美德與時俱進也不是很難的事了。

例如去年熱播的電視劇《羋月傳》,可以說是達到了全民賞“月”的盛況。于是,筆者與學生共同探討劇情,探討情節所蘊含的人生哲理,從而引發學生對這部劇所傳達的人生現實意義的熱議。在探討中,結合傳統美德,由羋月羋姝姐妹反目之戰得出結論:人與人之間應謙虛禮貌,切忌攀比嫉妒;羋姝最終失敗、羋月最終逆襲獲得成功的結局告訴我們:自強不息、目標明確是取得成功的關鍵之一。因此,生活中我們要全面認識自己,時刻要保持良好的心態,求索創新,努力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最終才會獲得成功。學生喜歡演員孫儷,筆者就問他們喜歡的原因,并把孫儷如何由一個無名演員成為當紅明星的事跡告訴他們,當他們知道孫儷是多么的努力才會有今天的成就的時候,這些明星,這些美好的東西借助流行的時尚元素所傳達的就是正能量,可以被學生直接接受,并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傳承民俗文化美德構建新型班級文化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國家,每個少數民族在各自民族成長的歷史長河中都形成了自己的傳統民俗節日,這些傳統民俗節日承載著我們民族的血脈,也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傳統節日及習俗越來越受到了人們的重視,節日里的家庭聚會,是學生可以經常接觸到的社交場合。幫助學生了解民俗文化、節日文化,有利于培養學生知書達理、進退有據的道德規范,更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使得傳統美德成為生活的一部分,這對學生的成長是十分有利的,也是提高國民素質的一條良好途徑。

例如,在“三月三”之前的班會課上,筆者讓學生說說我們廣西有哪些少數民族,每個少數民族有什么地方風俗習慣等。每年的農歷三月初三是我國多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尤以我們廣西壯族的“三月三”最為有名。到了農歷三月初三那一天,廣西各地都會舉辦很多民俗活動,筆者讓有體驗過民俗活動的學生把經歷與大家一起分享,從而形成立體的民俗文化知識。還以“我記憶中的節日”、“端午節為什么要包粽子”等為題拓寬視角,引導學生去了解更多傳統民俗節日的歷史淵源,體會我國民俗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在相互探討分享中,經歷長長的心靈之旅、滿滿的精神盛宴。

進行班級文化建設不能脫離學生生活的實際,只有走進學生的真實生活,才能走進學生的內心。以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進行班級文化建設,把傳統美德轉化為學生的自覺行動,在傳統美德的指引下,讓我們共同努力,把班級文化建設得更好。

【參考文獻】

[1]劉敬余.中華美德故事[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12

[2]金波.中華美德故事[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14

篇(7)

中學德育大綱明確了道德教育的具體內容,其中之一就是對中學生進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而且明確了德育的實施途徑之一就是思想政治課教學。本文就為什么要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開展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及怎樣展開傳統美德教育進行了論述。

一、進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是中學思想政治課的重要內容和任務

首先,這是弘揚歷史、傳承文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同志說:“我們是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我們要以冷靜的反思、公正的態度對傳統美德。”

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是一個創造過舉世無雙燦爛文明的民族,是一個歷史文化積淀無比豐厚的民族。熱愛祖國、勤勞節儉、尊老愛幼、懲惡揚善、誠實守信、廉潔奉公、自強不惜、奮發進取等傳統美德在中國歷史上曾經哺育了無數英雄豪杰和志士仁人,而且至今仍然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積極的現實作用,成為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所在。這些傳統美德理應而且必須成為社會主義道德的重要內容,也應該成為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的重要內容。

其次,這是教書育人,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的教育的重要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規定,教育應當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要重視對學生進行中國優秀文化傳統教育。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既包括哲學、社會科學、文藝、科技等方面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形成了維護國家統一的愛國情操、舍生取義的人生哲學、立志有恒的價值取向、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友善和諧的人倫關系等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所以,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教育的內容和任務之一。

再次,這是思想政治課的特殊功能的要求。

國家教委制定頒發的《思想政治教學大綱》規定,思想政治課是對學生進行馬列主義、思想基本常識和社會主義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課程,它對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起著重要的奠基作用,是中學德育的主渠道之一。這段話明確規定中學思想政治課應該把德育功能放在重要位置。而德育的重要內容自然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教育。所以,進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是中學思想政治課所擔負的功能的要求。

最后,這是面對現實、迎接挑戰,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合格人才的需要。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我國社會開始進入轉型期,許多新的人生追求方式悄然興起,原有的道德觀念受到來自不同方面的挑戰。當代中學生普遍存在道德觀念淡薄的現象,不少中學生視傳統倫理道德為古董。由于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自我中心論等腐朽思想蔓延,許多青少年道德淪喪,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大力開展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是歷史賦予教育工作者的重任,對激勵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合格人才,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進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是中學思想政治課的活力和魅力所在

根據現代教育理論,思想政治課的教學過程應該是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的統一。它是對的基本理論的認識過程,又是思想覺悟的形成過程。這就要求思想政治課教師必須把內化為學生個人的情感和意志。這是思想政治課的重要使命,是思想政治課自身存在的價值所在。

然而,現在的實際情況是在高考指揮棒的引導下,許多老師就知識講知識,單純圍繞書上的內容講條條,學生記條條,考試考條條。有些教師所講的道理、所舉的事例存在著“假、大、空、高、深、遠”的情形,與中學生的所見所聞出入較大,使學生感到思想政治是“來自天外的聲音”,學起來感覺枯燥乏味,除了考試功能外,學生感受不到思想政治課的價值。很多學生喪失了對思想政治課的興趣,甚至產生逆反心理。一部分學生跟著老師學,也只是為了在考試中取得較好的分數。而在學生對思想政治課沒有認同感、沒有感情的投入、沒有內在的迫切要求的情況下,又怎么可能會對教材的理論有深刻的研究和思考?又如何會有較高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去應對現在的高考?

解決當前思想政治課教學遇到的問題,最有效的方法是在知識教學的同時引進中華傳統美德,讓學生感受到我們厚重的歷史文化的燦爛輝煌,感受到中華傳統美德在哺育中華民族、延續中華文明中的豐功偉績,讓學生迸發出一種作為炎黃子孫應該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強烈的責任感。那樣我們的教學就容易多了。

三、在中學思想政治課進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應該注意的問題

1.教師要博聞強記,并注意言傳身教。

我們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很多故事發人深省。如“破釜沉舟”、“樊噲闖宮”、“荊軻刺秦王”、“緹縈救父”、“管鮑之交”等;很多在文字表達上朗朗上口,語言優美,意義深刻,如陸游的“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孟子的“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一個沒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功底、一個知識面非常狹窄的教師是很難進行有效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的。

另外,還要注重師德的示范作用。身教重于言傳,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應隨時隨地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堅定的信念、嚴謹的工作態度去影響學生。一個滿嘴“仁義道德”,而自己卻自私自利的教師所講的道德怎么會讓學生信服呢?

2.要處理好源與流的關系、批判與繼承的關系。

哲學告訴我們,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映社會存在并能動作用于社會存在。這一觀點啟示我們進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只能是社會主義實踐。現實的實踐屬于社會存在,是“源”,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屬于社會意識,是“流”,“源”規定“流”,“流”服務于“源”。符合社會主義實踐并有利于社會主義實踐的要繼承發揚光大,不符合社會主義實踐并阻礙社會主義實踐的要學會拋棄。在批判中繼承,在繼承中批判是我們在對待傳統文化中必須堅持的基本準則。很多傳統美德我們要賦予其新的時代意義,豐富其思想內涵,拋棄其不合理的思想,這樣才能讓我們的傳統美德更具時代感和生命力。

3.要采取多種教學方法。

一堂課就是一個完整的藝術品,教師則是匠心獨具的藝術家。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可以提高教學的趣味性,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下面介紹兩種,供大家參考:

(1)情感交融激勵法。即教師和學生通過所學內容其情感融和在一起,從而激發學生,引起他們感情上的共鳴的方法。這要求教師一定要精神飽滿、情感豐富、語言抑揚頓挫。如我在給學生上“集體主義”的相關內容時,給學生講文天祥的故事,并飽含深情地讀文天祥《過零丁洋》一詩,當讀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時我自己感動了,學生也情不自禁地跟著我讀起來,看著學生那嚴肅的表情,聽著那鏗鏘有力的聲音,我知道,我此時任何的解釋都是多余的了。

(2)事例熏陶法。如講“艱苦奮斗”時引進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講正確處理公民與國家的關系時給學生介紹“蘇武牧羊”的故事,并通過朗讀、分角色表演、討論等多種形式把所涉及事例精彩呈現在學生面前。通過事例熏陶法把抽象的理論、枯燥的說教寓于具體的實踐和鮮活的歷史中,讓教學更有感染力和說服力,以更好地實現教育的目標。

4.要注意貼近學生的實際。

中學生思維漸趨成熟,他們開始關注社會、國家、家庭。在進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時要注意貼近他們的實際,把大道理講透,把空道理講實,把死道理講活。如我在講“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的關系”時,先講了孔子的“推己及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后結合學生實際,讓他們討論在同學中存在的不文明現象。又如在經濟學講“正確的金錢觀”時,我先講“廉者不受嗟來之食”和“不為五斗米折腰”,然后讓學生討論當代的中國的腐敗問題。貼近學生的實際,讓學生知道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原來離我們很近,這樣會增強教育的效果。

我們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歷史的民族,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有著厚重的歷史積淀,這些都是寶貴的財富。教育工作者有責任有義務將它們傳給學生,尤其是作為一個思想政治教師,更是義不容辭。

參考文獻:

篇(8)

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國中華民族所固有的道德品質,它在學生日常學習的過程中,它的傳遞和發揚不僅有利于改善學生的心理,還對社會的健康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為構件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一、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內容

1.熱愛祖國、天下為公。熱愛祖國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主要內容之一,這是一種人們與生俱來的感情。自古以來,有多少仁人志士為了自己的祖國的獨立和統一奉獻出來自己的生命,在他們的身上充分的體現出來大公無畏、無私奉獻的精神。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的愛國精神也越來越淡薄。比如,部分學生在思想上也逐漸形成了一種自私自利的不良品質,這不僅對學生的心理發展有著一定的影響,還可能會給學生帶來一定的行為障礙,因此我們針對這些不良的傾向,來對學生進行相關的教育,從而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卓越的貢獻。

2.勤勞勇敢、艱苦奮斗。勤勞奮斗、艱苦不屈的精神是整個中華民族前進的動力,這不僅有利于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還為學生的健康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自改革開發以來,我國也開始以構建和諧社會為主要發展方向,而學生作為我國社會發展的未來,因此在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發揚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要從學生做起,通過努力學習和不懈奮斗來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事觀。

3.剛健有為、自強不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發展的過程中經歷了許多的風雨,但是從沒有過放棄,都是依靠著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細,這使得中華民族在面對任何困難都不會屈服。而作為當代學生,我們也要在學習或者生活的過程中,也要具有這樣的精神,只有這樣才能使得學生在自身成長的過程中有著樂觀開朗、積極向上的精神,從而為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打下扎實的基礎。

4.誠實守信、嚴己寬人。誠實,就是忠誠正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守信,就是遵守諾言、不虛偽欺詐。“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這些流傳了千百年的古話,都形象地表達了中華民族誠實守信的品質。在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中,人們不但為誠實守信的美德大唱頌歌,而且努力地身體力行著。這種美德要求學生在學習上,要專心致志,認真踏實,實事求是;在與人交往中,要真誠待人,互相信賴;在對待國家和集體的態度上,就是奉公守法,忠誠老實。

5.重視道德修養。道德修養是指個體在道德意識、道德行為方面,自覺地按照一定社會或階級的道德要求所進行的自我審度、自我教育、自我鍛煉、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的活動。我國早期教育中十分重視道德修養。可我們的部分學生文明素養較低,沒有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因此在對學生進行教育培養的過程中,人們就要針對這些行為,要及時地對學生進行道德修養的教育。加強自律,把自己的各種不良習慣限制在社會道德允許的范圍之內,才有可能成為一個道德情操高尚的學生。

二、中華傳統美德在學生心理和行為障礙中的作用

1、學生心理和行為障礙的定義和分類。所謂的學生心理和行為障礙是指學生在學習和生活過程中,表現出現和自身年齡、文化以及道德素養不符心理活動和行為反應。這不僅就對學生的健康成長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還關系到了學生的未來發展。而目前在學生學習和生活的過程中,常見的心理和行為障礙類別主要有:①注意力障礙;②依賴;③失敗綜合癥;④情緒低迷;⑤自我心理。

2、在學生心理和行為障礙中的作用。目前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由于容易受到當前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因此導致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存在著一定的心理和行為障礙,這就對學生的未來發展有著不利的影響。為此我們就要將中華傳統美德的內容融入到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當中,從而改善學生的心理和行為障礙,為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打下扎實的基礎。

三、學生心理和行為障礙改善的新舉措

1、在教學方式和在校時間的安排。心理和行為障礙學生往往缺乏延遲滿足的能力和控制沖動的能力,這是他們不適應學校生活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需要把以往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方法,變為辯論法,注重師生互動的教學效果,鼓勵學生多參加豐富多彩的課外實踐活動,使德育教育落到實處。并且教師還要把生活融入課堂,讓課堂走進生活,利用實踐活動調動學生的感官,進而降低其感官和心理上的不適應性。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傳統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已越來越不適應當前教育發展的新趨勢。

2行為改變技術策略。該策略的主要理論依據包括心理動力學方法和再教育計劃。心理動力學方法的基本目標是幫助學生更加注意自己的需要、愿望和恐懼。其中行為改變技術的主要手段表現在以下幾點:

正強化:如果一種刺激是人們所喜好的,能夠滿足人們的需求,那它就可以增加行為的出現率,這種刺激就叫做正強化物,而有目的地使用正強化物,以使行為的出現頻率增加的行為改變技術的方法就是正強化。

懲罰:行為者在一定情境或刺激下差生某一行為后,及時給予厭惡刺激或撤出正在享受的正強化物,以使其以后在類似情境或刺激下,該行為的發生頻率降低。它主要包括從事厭惡活動、罰時出局、反應代價、譴責等具體方式。

塑造:指使個體行為不斷接近目標行為而最終做出這種目標行為的區別強化的過程。

3、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以教師的人格魅力直接感染學生。教師作為人類靈魂塑造的工程師,其自身的綜合素質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一定的影響,因此教學的對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中,要注意自身的師德修養,通過教師的人格魅力來感染、激勵學生,從而為學生的健康發展打下扎實的基礎。

4、給學生留下自我教育的機會和思考的空間。在對學生進行教學培養的過程中,教師不能完全按照教科書中的內容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要多給學生提供一些自我教育、自我學習的計劃,讓其在課外實踐的過程中來對其自身的發展進行思考,進而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來改善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存在的心理和行為障礙。

5、開展網上授課進行輔助課堂教學。德育教育的內容十分豐富,僅靠課堂教學難以使學生了解更多的內容,可以借助網絡給學生提供相關的網站和資料,讓學生學會自學、開拓思維領域,將各科學習交叉相融,有利于學生探索鉆研的興趣,推動德育教育的更進一步發展。

四、結束語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許多不良的社會風氣也逐漸的出現在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當中,而學生作為我國發展的未來,在學習和生活的過程中也容易受到這些不良的社會風氣所影響,導致其心理和行為出現障礙。為此,我們在對學生的進行教育培養的過程中,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融入到其中,從而有效的改善學生的心理和行為障礙,為學生的健康發展打下扎實的基礎。

篇(9)

(一)處理好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的關系。中國古代的仁人志士歷來把國家利益放在首位,舍小家為大家。《詩經》提出“夙夜為公”的道德要求,認為日夜為公家辦事,是一種高尚的事情;《尚書》提出“以公滅私,民其允懷”的思想,認為朝廷官員應當以公心代替自己的私欲,這樣才會得到人民的愛戴與擁護。他們追求“國而忘家,公而忘私”的道德境界。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岳飛“精忠報國”;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些充分體現了他們“先公后私,盡忠報國”的崇高道德境界。人只有獻身于社會,才能實現生命價值。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鄭成功“田橫尚有三客,茹苦間關不忍離”這些都體現了他們為國家和民族利益身陷逆境、不辱大節的高尚道德情操。

(二)以仁愛寬容為核心的社會道德。在中國歷史上,孔子第一個把“人”和“仁”聯系,并把“仁”解釋為“愛人”、“仁者愛人”,這是一種早期人本主義思想。倡導“愛人”要以互愛為前提,認為只有從“愛人”出發,才能“人恒愛之”,彼此相愛和諧,因此,在人與人的關系中,應該“和為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一種維護良好人際關系的社會公德。提倡“厚德載物”的團結寬容精神,從而形成一種社會凝聚力。中國自古就有“禮儀之邦”的美稱,謙虛禮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謙敬禮讓的典范鮑叔牙千年以前就以舉賢讓位于管仲,啟示著青年走向成功……

二、弘揚傳統道德的意義

(一)繼承和發揚民族傳統道德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客觀要求。我們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的目的是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史表明,現代化是不能從一個社會外部向內部作直接的嫁接和移入的,同樣,我國的現代化應當是從自身文化傳統背景的創造性轉變中有機地、合乎規律地發展出來的,這必然是一個按照社會主義精神對包括傳統倫理道德文化在內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批判、繼承和超越創新的過程。

(二)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內在要求。我國社會主義道德是和傳統道德特別是“儒家”道德緊密在一起的,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應看到儒家的仁愛思想及家庭道德、職業道德、社會道德等道德觀念與社會主義道德精神建設都有著內在的歷史聯系,值得認真借鑒和批判繼承。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應該吸收傳統道德中的精華。

(三)繼承發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道德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重要條件。人總是需要精神支撐的,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有利于中華民族共有家園的建設,有利于我們道德修養的提高,有利于我們精神世界的豐富,有利于我們人格和道德品質的完善,從而成為個人成長的重要推動力量。

三、我國現在的道德狀況

(一)失信現象泛濫。

(二)社會公德意識淡薄。近年來,社會上某些人的道德感、公德心缺乏,社會公德意識的淡薄已經到了嚴重的程度。

(三)家庭美德和職業道德缺失。社會轉型期,傳統家庭美德受到沖擊,家庭成員的義務感、責任感有所淡化……新時期家庭倫理道德出現新問題,為某些不幸的家庭蒙上陰影,也給社會穩定帶來不可忽視的危害。

(四)價值理想失落。人人都去追逐金錢、崇拜物質、尋求感官刺激,唯獨缺少對靈魂、精神、信仰的關注和拯救,使自己淪為金錢、物質的奴隸。

(五)拜金主義泛濫、享樂主義蔓延。在現實生活中,拜金主義逐漸滋生、抬頭、發展,并隨著某些人“一切向錢看”口號的提出,成為某些人追求的行為準則,“及時享樂”、“玩世不恭”、“奢侈浪費”等享樂主義現象普遍。

四、弘揚傳統道德勢在必行

篇(10)

助人為樂,乃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個人世間好比是布滿無數支蠟燭的大廳,這些蠟燭就好比一個個人,有的在燃燒著閃耀良知和博愛的光亮,照耀著大廳,有的卻熄滅了這種光,熄滅的越多,大廳就越暗淡。相反,如果人人都閃耀著這種光亮,就能讓這個大廳永遠光輝燦爛。

人人都需要幫助,人人都應該助人為樂。助人為樂是公認的最可贊賞的品質。一個助人為樂的人,是一個真正的人。他不拘束自我,在道德的天平上,他的砝碼最重;在歷史的明鏡前,他的身影最長。助人為樂是美德,它蕩滌了私心雜念的塵垢,像金子一般,像水晶一般,它的光輝永不磨滅。助人為樂的光輝,在每個人的心目中都是閃亮的。然而卻有不少人,不愿讓它的光輝滲入自己的言行舉止。那些在急需幫助的人的身邊悄悄走開而熟視無睹者,會不會自慚形穢?明明那感人的光輝就在面前,卻依然在灰暗中藏身。為何不肯讓自己也成為這燦爛光輝的擁有者?

是害怕讓別人的麻煩事來麻煩自己嗎?“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觀念卻實支配著一部分人的思想。然而助人為樂是不嫌煩的,也許你助一臂之力,正可以化麻煩為順利。助人之后,至少自己的心里是愉快的,個人的靈魂獲得了一次洗禮,個人的情操獲得了一次升華。

助人為樂的傳統美德應該發揚光大,而不可拋棄。它是一顆不隕的星辰,在歷史的長河中,在社會舞臺上,永遠熠熠閃光。助人為樂是永恒的美德。

大連沙區中心小學五年級:趙鍶洋

上一篇: 反腐思想匯報 下一篇: 交警個人工作總結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在线观看免费的AV片 | 亚洲午夜国产片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8MAV在线观看 | 婷婷精品五月天在线观看 | 香蕉人在线香蕉人在线8 | 在线视频福利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