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10 19:12:2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職業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職業教師所須具備的職業素質
1.1熟悉一線,注重
有,會教學是高校教師隊伍的一個必要條件。但職業教育的課程設置和又有不同于高等學校的地方,主要體現在它的應用性和實踐性。在基礎理論適度夠用的前提下,著重于實際運用。在高等職業教育教學中,近半數的是實踐課,即使是理論教學其應用色彩也十分強烈。因而,熟悉一線,掌握并注重技術的應用成為高等職業教育教師隊伍的顯著特征。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師都應是理論或技術的“應用型”教師。無論是教授技術基礎理論課還是教授技術專業理論課,著眼點都是“應用”。他們具有較強的將理論闡釋淺白化通俗化的能力、較強的應用理論解決實際技術的能力、較強的技術開發和技術創新能力。
1.2重職業道德,具有“關鍵能力”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一個有責任感的教師,無不重視用自己的言傳身教,品德風范感召學生。教師只有重視個人的師德修養,做到為人師表,才能做好教書育人工作。高等職業教育的學生畢業后將直接進入生產、管理、經營一線上的崗位。他們所從事的崗位要他們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關鍵能力”。所謂“關鍵能力”是指一個人的意志品質、心理承受能力、合作能力、公關能力等非技術性的職業素質。“關鍵能力”是20世紀80年代初首先由德國界提出來的,“企業界歡迎的是技能和關鍵能力兩方面都好的員工”。如何培養學生愛崗敬業的職業道德?如何培養關鍵能力?這幾個方面是高等職業教育一項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這項教育內容對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師隊伍提出了相應要求,即高等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必須是一支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關鍵能力的群體。這個群體的高雅舉止、優良作風本身就是一種足以打動學生,潛移默化地學生的巨大力量,使學生終身受益。
1.3不斷獲取新的知識,樹立終身的觀念
創新是一種高級思維活動,所以需要有大量的知識來支持。正在成長和學習過程中的學生,一般都對未來充滿憧憬,同時也充滿了對世界的好奇。他們在與周邊世界的接觸中,產生了大量的問題,這些問題吸引著他們去分析、去探索。面對學生的問題,教師要在告訴他們一些基本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為此,教師必須有多方面的知識。雖然教師不是百科全書,不可能回答學生所有提問,但是,教師知識的淵博,一方面會引起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和對教師的尊敬,另一方面教師也可以利用多方面的知識引導學生打開思路。
1.4高等職業教育教學的能力
高等職業教育在我國仍處于起步階段,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教育特點、教育目的、教育原則、教育過程和教育等方面的理論和方法目前并不完善或不很清楚。教師進行教學實踐,并無現成的經驗和模式。研究先行,可以減少盲目性,少走彎路。職業教育教師應該能結合實踐和親身體會,善于發現問題,通過研究解決問題,研究的階段性成果立即付諸教學實踐并進行修正。用研究促進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促進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
2現今職業教育教師存在哪些差距
2.1素質有余而“職業”不足
2.1.1缺乏系統的先進的關于職業技術教育的教育理論和理念
大都沒有接受過系統的高等職業教育的教育培訓,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從事職業技術教育也是頭一次。關于職業教育的理論和理念的接觸比較少,而且這些理論的理念本身也處于發展和完善的過程中。所以大家對職業教育這一新生事物知之寥寥。由于缺乏系統的的正確的職業教育理念的指導,導致在工作中缺乏方向;有的教師靠自己對職業教育的主觀理解來進行教學工作;有的甚至墨守陳規,以成人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思想觀念來指導自己的工作實踐。那么工作效果與職業教育所要求的目標之間的偏差可想而知。可以說許多教師缺乏關于職業技術教育特別是關于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職業理念。
2.1.2對課程的把握理論多于實踐,而且理論落后于實踐
由于許多教師對實際接觸較少,在許多課程的講授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對理論的闡述比重多于對實踐的介紹。被動地陷入重理論輕實踐的泥潭中。而多數職業技術課程的理論知識是對實踐的。理論知識總是滯后于實踐的發展。因而理論知識是相對過時的、滯后的。
2.1.3對職業實踐課程知之甚少,操作動手能力差
因為條件和時間的限制,大部分教師少有甚至沒有動手事先親自參加職業技術課程實踐。關于實踐的了解較少,而且落后于實踐的最新進展。課程安排的時間緊迫,使得老師也沒有充分的時間去第一線調查、聯系、準備。往往就是和學生打打時間差,邊摸索邊指導。教師中有相關職業資格證的寥寥無幾,熟練的操作技能也就談不上。
2.2對學生的特點了解不夠,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近幾年,由于高校擴招和民辦的興起,職業技術學院的生源不足,生源質量下降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有的學校里既有高中生,還有初中生,中專畢業生,也有成人教育的學生。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基礎特點復雜化和參差不齊。但一些老師還有些不太適應這一轉變。在教學這一方面,體現出以成人教育或者以普通高校教育所要求的、、手段來教育學生,有的甚至采用高中教育的方式和套路。未能做到與時俱進。由于對學生的實際了解不夠,在教學過程中難免出現這些或那樣的偏差。
2.3部分教師對職業二字有思想顧慮
職業技術教育主要培養在生產第一線工作的員工,畢業生主要從事技術性甚至有一些體力含量的工作。雖然許多都迫切需要這種類型的人才,但受到傳統價值觀的,上有人認為做生產第一線的工作是藍領員工,低人一等,比不上白領和金領等。這種思想不僅影響到學生選擇職業院校和職業教育專業,而且有些老師特別是從普通高等院校轉制過來的老師,對職業教育有一些思想顧慮,總覺得是培養藍領工人,技術含量低,對職業教育的認識上有些偏差,部分教師缺乏從事職業教育的榮譽感和相應的崇高責任感使命感,這種認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從事職業技術教育的態度并影響到他們的教學與管理的效果。
2.4教師結構不合理
教師偏多而實習實踐指導教師不足。大部分職業技術學院都存在這種現象。不僅老師的知識結構上理論部分強于實踐部分,而且從教師總量的結構上來看,合格的從事實習實踐指導的老師偏少。即使有些專職實習實踐教師也是轉型和客串。這樣勢必影響到實習實踐課程的效果。
3加強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措施
3.1樹立和強化教師的職業觀念和職業意識
職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職業教育有其自身的獨特的特點和內容。它不同于高等普通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成人高等教育也有所不同。這些知識不是不會知道的。只有正確的理論和觀念的指導才有正確的行動。我們應該鼓勵教師加強關于職業教育的理論的學習,樹立起職業教育的觀念,并不斷強化這種觀念。建議有關院校可以將職業教育的一些理論知識收集匯編后下發給師生員工學習,并納入考核的范疇。
3.2建立雙師型、全能型教師團隊
“雙師型”是指一個教師同時具備高等學校教師職務任職資格和工程技術人員職務任職資格,比如是講師又是工程師、是教授又是高級工程師。在教師隊伍總體上應該努力增加雙師型教師的比例。除了文化基礎課的教師之外,專業理論課教師和職業實踐課教師起碼應具有雙師性質。各職業院校還應該鼓勵教師全面,在自己的相關領域內拓展知識和技能。另外,職業院校的具體現實情況也要求教師是領域內的多面手全能型人才。因為各學校專業教師人才總體上來講是匱乏的,在短期難以引進的情況之下,通過教師自身的努力和挖潛,可以彌補這一方面的空缺,并可以相應的節約支出。第三,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往往根據市場人才需求的變動在不斷地進行調整,但萬變不離其中。一些專業核心課程是不會有多大的結構改變的,還有一些專業課程往往是領域內的知識點的一些變化和發展,老師們如果事先就進行了這方面的準備,可以做到未雨繆繆,在開設新課程時可以很快進入角色。
3.3加強兼職教師隊伍建設
要注重從企業、產業部門引進一些有實踐經驗的技術骨干,建立一支質量高的兼職教師隊伍。讓他們經過教師的基本培訓,取得任教資格。他們更適于做技術實踐課的教師,也可以做技術專業理論課的教師。本校專職教師在和兼職教師的交流與合作中,可以不斷充實完善自己。同時通過和產業部門的聯系,為學生的實習鍛煉開辟渠道,為學生就業拓寬信息來源。也可以宣傳職業院校的學生和形象,借此提高知名度。
3.4探索教師職稱評定的新方法
目前,我國職業教育教師比如高職教師職稱評定尚無政策,其標準是比照普通高校教師,過分強調科研論文的數量與質量。這樣一來,高職教師就處在教學(理論、技能)、科研雙重壓力之下,精力相對不濟。也就往往疏于對知識、技能結構的梳理,傳授知識、技能缺乏集成性,這對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相當不利。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成果,在政策上應做到與科研成果同樣對待。在評職稱,申報相關成果獎時同樣有效。
為了激發教師的進取精神,職業院校可以考慮出臺相應的激勵機制,鼓勵引導他們參加“雙職稱”的評定。實行兩種職稱評定時可交替進行。基礎理論課和專業課理論課教師以偏重于教師職稱系列為主。如教授—工程師型。職業實踐課教師以偏重于技術職稱系列為主,如高級工程師—講師型。職業實踐課教師的待遇按與技術職稱級別相當的教師職稱級別來考慮,如一個高級工程師—講師型教師,與一個教授—工程師型教師享有同等待遇。
本文作者:陳慧工作單位:無錫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開展深度
藥品生產過程不同于別的生產流水線,不同劑型有各自的特點,同種劑型不同品種又有區別,同種品種不同的生產設備又有各自的注意事項,在講解過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所有的都能講到,因此在實際授課過程中,就要找相通之處統一講,在不同之處再進行分別對待,不能停滯在某些極少碰到的細節,要找較常見的來講,還有找些常見案例來進行分析,通過案例分析再來進行剖析講解,不能單一的老師講,學生聽,而是嘗試不同的手段,讓學生參與進來一起探討事故發生的原因及提出解決方案。
評價體系
職業安全的評價是應該貫穿整個教學系統的設計過程,教學評價的意義主要體現在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這兩個方面。評價一定要有,最好能做到對每節課、每個子項目都作出評價,因為通過評價教師可以掌握科學的數據,從而及時調整教學方法或學習方法,檢查和促進教與學,從而改進教學質量。通過每一階段、每一節課的評價,要讓學生感到評價很自然、很必要,使學生更加關注自己的不足和如何改進,起到激勵作用,特別是在職業安全課程中,授課過程中的及時評價更能讓學生得到反饋,有助于學生安全意識的提高。職業安全的評價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就是評價指標要與企業的要求結合起來,用嚴格的標準作出評價,通過不同的渠道作出全面的評價,如書面練習、實際操作、事故分析能力、上課提問等。評價的主體也可以多元化,教師評價,學生互評,企業師傅評價,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擁有行業所需要的職業技能和安全意識。“藥學類專業職業安全”課程的開展現狀及評價無錫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陳慧[摘要]藥學類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的綜合學科,藥品生產過程不同于其他商品,有其特殊性,藥學類工作人員獨特的工作環境和接觸的各類化學物品、設備決定了其職業安全的重要性,是發生化學藥物危害、工業中毒等人身傷害高頻的行業。而目前藥學行業個人防護知識缺乏、防護意識淡漠、防護依從性差,就更加迫切需要相關教育。近年來,我國開始重視藥學人員職業安全與健康的教育,很多企業開始對上崗員工開展職業安全與健康專題培訓,極少數藥學類院校也開始進行實習前培訓,但時間短,內容單一,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方面缺乏深入研究。本文就此探索提高藥學類高職生職業安全、態度和行為的有效途徑及評價體系,最終為完善藥學高職教育課程體系提供參考依據。
大學生就業困難使得來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認識到實踐教學環節在整個高等教育教學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但單純增加課時的做法并不理想,要想讓實踐教學有機地把學校教學和促進就業聯系起來,就要從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出發,在實踐教學環節中對學生進行實際訓練。
一、目前就業市場存在的問題
從用人單位方面看:
1.“人荒”嚴重,無人可用。在與用人單位的接觸中,發現很多單位實際是處在“人荒”之中。員工身兼數職,疲勞工作,但是用人單位卻很少用應屆畢業生,他們常參加各種招聘會,但是卻很難找到合適的、能馬上頂崗的新員工。
2.新員工培訓費用高昂。由于應屆畢業生實踐能力差,應屆畢業生上崗前就必須要進行崗前培訓,這對于用人單位來說既是一筆將被計人生產成本的支出,又是一筆風險投資,很多用人單位,尤其是中小企業不敢或不愿做這種風險投入。
從學生方面看:
1.與實踐對接慢,找工作困難。應屆畢業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差,絕大多數的畢業生,不符合用人單位、甚至不符合整個行業的“型號和規格”。我們的實踐教學往往是根據書本安排的實踐,而不是根據用人單位需求,所以與實際脫節嚴重;
2.對自己的職業能力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很多學生在初次工作時存在兩大問題,一是對自己的能力估計過高或過低,造成盲目自信,或盲目自卑,不能正確給自己定位;二對自己的擅長與缺陷不能正確認識,進入角色緩慢。
目前各高校針對不同學科的要求都有各自的實踐教學環節,但是我們實踐訓練的內容往往不是用人單位所需要的,并常常使用人單位和學生自己對學校所學到的理論產生疑,其主要原因就是課程的實踐環節與實際需求脫節。以職業訓練為背景。
二、以就業為導向的實踐教學模式的具體操作步驟:
以職業訓練為背景,以就業為導向的實踐教學模式就是要探討如何在實踐教學環節搭建行之有效的以就業為導向的實踐訓練平臺,目的就是使學生在畢業前,就掌握本專業上崗的實際技能和處理一般事件的基本能力,最終努力摸索一套完整的有利于學生就業和用人單位選擇的實踐教學模式。
1.與用人單位結合,找出用人單位對本專業人才能力的需求點。深入了解用人單位對員工能力的具體要求,尤其要了解用人單位對新員工崗前培訓的內容。改變目前以“課本和課堂教學為綱”的實踐教學訓練方式,與本行業內有代表性的用人單位結合,鼓勵一線教師走進用人單位,通過與管理人員和員工的深入交流了解用人單位對員工能力的具體要求,必要時一線教師甚至可以采用短期頂崗的方式親自體驗,以此為依據制定實踐教學的內容和課時。
2.建立基于崗位需求的實踐教學體系。根據能力需求點和具體能力要求,制作可以對學生各種實踐能力進行崗位能力定量化評價的指標體系,請用人單位和專家組成的專家團為崗位能力進行等級劃分,并確定每個能力指標的實踐教學學時。如針對用人單位對辦公室不同崗位員工打字速度的要求,可參考以下崗位能力指標體系對學生進行訓練和測評:(表內考核數字僅供參考)
3.以崗位能力定量化評價指標體系為依據對學生進行針對訓練。首先對學生的訓練前水平進行考核記錄,了解學生的基礎水平。第二在實踐環節集中對學生的各種能力分別進行訓練。此步驟最好選擇有用人單位培訓經驗的教師進行,可使訓練內容更貼近用人單位需求,可考慮聘請用人單位相關人員做兼職教師。第三學生的訓練后水平進行考核記錄。第四兩者對比,即可看出訓練效果,并且可以給出學生的考核等級。
最后把學生崗位能力定量化評價指標體系的訓練測評結果進行綜合研究。學生可從綜合測評結果中清楚了解到自己具體擅長哪個職位(比如哪些考核結果在一級的崗位應該為其就業首選)。在經過崗位能力定量化評價指標體系中所有能力點的訓練后,測試都達到三級以上者實踐教學環節方為合格。
4.通過學生頂崗實習,由用人單位最終檢驗實踐教學效果。在學生的頂崗實習環節,首先讓學生按照最終訓練測評結果自己選擇實習單位和崗位;其次密切關注學生上崗速度和獨立頂崗能力;最后由學生實習的單位針對學生的頂崗能力,從用人單位角度給學生賦分,并把用人單位賦分和訓練考核結果進行對比,找出偏差和不足,在以后的實踐教學環節繼續改進。
三、以職業訓練為背景、以就業為導向的實踐教學模式的優勢
中國首家職業顧問機構上海可銳管理咨詢有限公司首席職業顧問卞秉彬先生指出,如何有效地關注自己的職業生涯,科學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是每個職業女性都要補上的一課。
職業生涯要根據外部以及內部因素的變化而進行調整。在這個調整過程中,需要牽涉到個人許多方面的變化。由于職業通道的不同,在整個職業發展軌跡中勢必經過不同發展階段。而這些階段的工作內容以及績效要求也是有很大的差異的。
因此,職業女性在自己的每個職業生涯發展階段,都要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位置,并結合自己的人生規劃,如何時結婚?何時生孩子?來認真地為自己規劃職業發展的道路。在每個職業發展階段,科學分析自身以及整個業界的動態,以確定在目前階段,應該加強哪方面的職業素養,并為未來的職業發展方向做好準備。
職業生涯如同人的生命一樣,是有一個周期的。但每個人的周期又是不一樣的。一般來說,任何人踏上職業道路,需要經過形成期、適應期、定型期、成長期、穩定期、衰退期等若干個階段。在這樣一個周期的不同階段,職業女性需要經歷許多心理、技能等方面的調適,以適應職業的需要。在不同的職業發展周期,需要隨時調整自己的職業素養及心理狀態。
“P”是PLAN:
制定目標和計劃
一個人在開始一段新的職業生涯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明白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有保障的生活?良好的學習機會?彰顯的名聲?新鮮的感覺?長期經營的一份事業還是積累財富準備日后創業?
當你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目標時,你就要為這個目標定下時間表,告訴自己一年之后應該做得怎樣?兩年以后做得怎樣?如果可能的話,還可以把目標進一步劃小,把時間分得更精確。這樣可以讓你知道接下來該干點什么,沒有目標的人只能是虛度時光,到頭來一事無成。
“D”是DO:
開始行動,實施計劃
這一步對于社會新鮮人來說不是問題,但卻是處于事業、職業徘徊期的人最難邁出的一步。有無數人每天會產生無數的想法要改變自己的生活狀態,羨慕別人的成功,不停地對自己說,要是我在他那個位置上也會怎么怎么樣。
只有規劃,沒有行動是永遠達不到彼岸的。不懼風險、排除風險、立即行動才能使你擁有理想中的工作和生活。
“C”是CHECK:
對行動的結果進行檢驗
每個有志于掌握自己命運的人,在工作的一個階段過后,都應該反省一下自己今天所做到的和自己的理想還有多遠。如果以其他人做參照的話,也可以了解一下自己的選擇和努力是否讓自己滿意。俗話說:“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拿現在的自己和過去的自己,拿自己和別人,拿現狀和理想做個比較,雖然這好像攀比,會有嫉妒、痛苦,也會有得意、自足,但這是走向進步不可缺少的反省,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嘛。
“A”就是ACTION:
糾正錯誤,調整方向
一、職業傾向的概念
職業傾向是由美國EHSchene教授提出的這一概念最初產生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研究院的專門小組,是從斯隆研究院畢業生的縱向研究中演成的該研究做了大約10年一12年的時間在這期間收集研究對象的價值觀和態度事業的選擇和變化及其原因和對變化的感受等相關信息,當某個研究對象的事業經歷發生顯著變化的時候其變化的原因和當時的情緒具有很強的規律性。關于這是我那不是我的自我意識正在增長其穩定性和差異性也越來越大這種變化是與個人的經歷有密切關系的。這種自我觀念叫作職業傾向。
所謂職業傾向是自我意向的一個組成部分。個人進入早期工作情境后由積累的實際工作經驗所決定與實踐中自省的動機需要價值觀才干相符合達到自我滿足和補償的一種穩定的職業定位它是指當一個人不得不做出選擇的時候無論如何都不會放棄的職業中的那種至關重要的東西或價值觀,即人們選擇和發展自己的職業時所圍繞的中心這種職業自我觀包括三個部分:一是以多種職業環境中的實際成功經驗為基礎形成的自省的才干和能力二是以實際情景中的自我測試和自我診斷以及以他人的反饋為基礎.對自己的動機和需要的認識三是以自我與雇傭組織和工作環境的準則和價值觀之間的實際遭遇為基礎對自我態度價值的認識。
二、理解職業傾向這一概念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它的定義比工作價值觀或作業動機的概念更寬泛。對職業選擇所作的許多分析單單強調了動機和價值觀而沒有考慮到以實際工作經驗為基礎的自省的才干和能力的臨界作用。
2.由于強調了實際工作經驗就不可能憑各種測試來預測職業傾向這個概念強調了由實際經驗帶來的演變發展和發現是個人和工作情境之間早期相互作用的產物。雖然某人可能具備了學校表現為基礎的多方面的潛在才干和能力,但是在接受出現各種情況的實際清境的測試以前它們不能成為自我觀的一個能動部分。多數情況下個人的才干在接受實際生活情境的測試以前它的真正面貌并不清楚。
3.這個概念強調了完整的自我觀中的能力動機和價值觀之間具有相互作用。它們的相互作用表現為我們逐步需要和重視我們所擅長的東西,以及我們在那些自己需要或重視的東西中改善了自己的能力。要認識一種職業試圖將各種東西僅僅歸結為諸如動機、價值觀或能力的單一概念是意義不大的。職業傾向概念的目的是突出個人完整的自我觀中動機、價值觀和能力的逐步整合。
4.職業傾向只有在早期職業的若干年后才能被發現。個人在面臨各種各樣的實際生活情境以前不可能了解自己的能力動機和價值觀事實上將如何相互作用.以及將在多大程度上適應可行的職業選擇。
5.這個概念傾向于識別個人內在的一種穩定的成長區。然而它不意味著個人停止變化或成長確切地說職業傾向是允許其他方面的成長和變化的穩定源。而職業傾向本身也會發生變化三、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建議
單純提高員工的薪酬水平在短期內確實可以降低人動率,但只有這一種方法是不夠的關鍵是要提高員工的工作滿意度。筆者以職業傾向理論為基礎,從組織的角度對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工作設計應以員工的職業傾向為基礎。不同的職業傾向意味著不同的關注焦點和需要.企業應根據員工所持有的職業傾向的類型進行工作設計,使工作與其職業傾向相匹配。職業傾向與工作匹配能提高員工的工作滿意度為企業留住優秀人才。
2小組層面
指各個小組成員通過責任、義務、奉獻和知識的共享以團隊關系存在的形式。目前,諸多醫院實施ICU護理人力資源的分層管理,即成組負責制,這種方式使得護理工作在治療、護理、急救、急救物品藥品管理、患者及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護理教學質量、護理文書等指標上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成組負責制由于權力的下放,護理組長也承擔并參與部分管理工作,這大大提高了護士作為主體的積極性,也防止了夜間及節假日的護理管理盲區;每組成員建設成梯隊型,年資高的護士可以在教學中達到教學相長及獲得自我成就感的目的,并且消除了年輕護士面臨工作量大、緊急狀況的心理壓力。初級新手在小組中,主要為攜帶制以一帶一的方式跟隨帶教老師學習并掌握ICU的各項工作流程,“看、實踐和指導”為主要途徑。同時,ICU護理工作還有合作性的特點,初級新手也會接觸到小組成員中其他年資老師的指導,可學習到不同的工作技巧、工作方法。帶教老師一定要注重培養初級新手的“觀察”能力,要培養初級新手通過視覺、聽覺、嗅覺及觸覺收集患者信息狀況的能力,通過實踐教會初級新手應重點觀察什么,觀察的方式及觀察內容的全面性。
3科室層面
崗前培訓是知識轉化的重要媒介。國內各醫院ICU的護士處于緊缺的狀態,也缺乏常規化、系統化的崗前培訓,很難達到像國外利用8~12個月的時間和機會對ICU的護士做專門培訓。目前,ICU初級新手的培訓時間多為1個月,分為院內培訓及科室培訓、老師帶教等3個重要階段,但是缺乏規范的統一考試,初級新手的自主學習性也較差。輪科護士出科是進行的理論考核和技術操作考核,使新護士比較系統地掌握護理專業必須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不能真正調動護士判斷、思考問題的能力。新護士也在忙于協助完成各班護理工作,出現重使用,輕培訓現象。因此需要培訓新護士能熟練掌握急危重癥患者急救原則并能用于實踐,學會在緊急條件下發揮團隊協作精神,忙而不亂、齊心協力、能力互補,使搶救過程突出急、快的特點,為急危重癥患者提供更快捷、準確、高效率的救護,同時在提高初級新手的溝通能力、心理素質、判斷能力、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上均有效果。通過每月業務查房、業務學習等形式,逐步培養新護士觀察、綜合分析和有效地解決問題的能力。每日護士長“以問題為基礎”,由淺入深地進行提問、分析、探討之后采用啟發式的教育,鼓勵新護士以小組的形式自主、合作、探究護理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這種培訓的模式達到了讓新護士成為培訓主體的目的,并且很好的調動了新護士的積極性,同時考核的結果不僅注重理論知識,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也考慮到了新護士上崗前心理準備的滿意程度。由此可以看出,ICU初級新手的崗前培訓體系要從培養目標、培養模式、培養效果考核等多個環節給予考慮,注重初級新手在培訓過程中主體地位的重要性。初級新手知識轉化的過程,并不是單獨的知識的獲取,也包含知識內化的程度及心理上的調試到成長與成熟。
二、加強儒家文化教育的現實意義
1.開展儒家文化教育是職業院校學生思想道德現狀決定的當前,我國職業院校學生精神風貌總體是好的。多數學生能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理想、有紀律、有道德、有文化,有明確的職業理想與學習目標,勤奮學習知識技能,成為品學兼優的好學生。但也有部分學生缺乏理想信念,學習動力不足目標不明;或沉迷于網絡游戲不能自拔,或貪圖享樂超前消費,或違反紀律打架斗毆,或崇尚低俗文化追求低級趣味;也有個別學生法制觀念淡薄、道德嚴重滑坡,直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清華大學劉海洋傷熊案、云南大學馬加爵錘殺同學案、復旦大學林森浩投毒案等震驚全國,社會影響極壞。這些現象產生的原因固然是十分復雜的,但與多年來儒家文化教育的缺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長期以來,特別是“”期間,我們不加區分地將儒家文化作為糟粕去肆意批判,連同其精華部分也通通拋棄,造成了十分嚴重的后果。因此,當前在職業院校大力弘揚儒家文化,開展儒家文化教育,是一項十分重要而迫切的教育教學任務。
2.開展儒家文化教育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特點所決定的職業教育作為一種類型教育,已經成為社會主義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普通教育相比,職業教育具有服務經濟的直接性、產業關聯的密切性,以及解決就業的民生性等特點;職業教育突出能力本位和綜合素質提升,主要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需要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在學生能力培養方面,包括交流表達能力、合作共事能力、自我學習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就業創業能力、職業遷移轉換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及創新提高能力等關鍵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據對畢業生跟蹤調查反饋的信息,相當一部分用人單位反映,現在的職業院校畢業生缺少的并不是一般的知識技能,而是對企業的忠誠意識、合作共事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和吃苦耐勞精神。實踐證明,這些關鍵能力的培養光靠課堂教學是解決不了的,有必要引入儒家文化的滋養與熏陶。
3.開展儒家文化教育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客觀需要黨的十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這24個字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髓是愛國主義。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可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很多內容,與儒家文化既是一脈相承的,又是在此基礎上創新和發展的。職業院校需要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積極開展儒家文化教育。
三、加強儒家文化教育的舉措
1.實現儒家文化的“四進”“四進”是指進計劃(人才培養方案)、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結合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方案改革和新課程體系構建,將儒家文化教育的內容列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設置為獨立的課程,組織教師編寫相應的通俗教材(校本教材),作為學生通識教育必修課或選修課,并核記一定的學分。有條件的職業院校,也可以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選學《十三經》中的某一部分經典原著。
2.著力打造特色校園文化職業院校在學校文化建設中,可通過開展感恩教育、忠孝教育、禮儀教育、嘉言懿行活動等,落實儒家文化教育內容;也可通過建設儒家名人名言路、儒家名人文化墻、儒家文化長廊、儒家名人雕塑等載體,進行儒家文化的熏陶;廣泛開展第二課堂活動,通過社團、板報、漫畫、主題班會宣傳儒家文化,以及舉辦儒家文化講座、詩歌朗誦會、相聲小品、文藝演出比賽等形式,寓教育于各項活動之中。
3.建立“四位一體”的育人機制要堅持科學教育發展觀,按照“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的要求,牢固樹立以生為本理念,大膽創新育人機制,努力構建學校、家庭、企業、社區“四位一體”的育人新機制。學校除落實相應的儒家文化教育內容外,應將文明禮儀列入學生的操行考核中;學生家長要以身作則,對學生進行家庭美德的教育;企業可開展文明職工評選活動,樹立道德標兵;社區也可開展評選五好家庭、好兒媳、好鄰居、明星之家等活動,弘揚儒家文化。
4.廣泛開展儒家文化研究學校要依托自身的專業優勢和智力優勢,重視科學研究工作,深入開展儒家文化方面的課題研究。有條件的職業院校,也可以成立儒家文化學會、協會、研究會、研究所等學術組織和機構,配備一定的專兼職研究人員,落實足夠的研究經費,開展儒家文化的專題和專項研究。
在我國面臨教育投入不足、經費短缺、教育資源有限、教育需求空前擴大等一系列矛盾的時候,如何有效發展教育,盡快把“人口負擔”轉化為“人力資源”,實現“教育供給”與“教育需求”的平衡,引發人們對教育體制、教育模式、教育觀念等一系列問題進行思索,“教育產業化”問題逐漸成為教育領域的一個熱門問題,許多專家學者闡述了不同的觀點。作為有別于義務教育、基礎教育,直接服務于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職業教育,是否具有產業化的屬性?筆者認為:
一、產業化辦學是職業教育的必然選擇。
何謂“產業”?《辭海》中解釋說:一指私有的土地、房屋等財產;二指各種生產、經營事業。生產經營事業既包括生產性活動,又包括非生產性活動;非生產性活動既包括直接參與生產的服務活動,又包括非生產活動。產業化運作主要是市場化運行模式,不管是生產性活動,還是非生產性活動的產業化運行,都必須遵循經濟規律,即供求規律、價值規律、競爭規律。
教育作為提高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的服務部門,具有產業屬性。教育產業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教育提高新生或再生勞動力的價值和使用價值,即通過教育使受教育者的科學文化素養和綜合素質得以全面提高,并在今后從事的各種活動中表現出來,促進其勞動質量和效益的提高,從而使受教育者獲得更多的經濟回報和社會效益。二是,教育機構的教育科研成果直接運用于生產、生活中,或教育部門直接開辦或提供信息、咨詢等服務,直接獲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三是,與教育活動相關的活動,如教師公寓、學生公寓、學生就餐、接送、娛樂休閑等后勤活動。第二類、第三類活動的產業屬性是不言而喻的,第一類活動卻具有其特殊性,是否可以產業化運行是社會關注的焦點。教育產業特殊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是,教育產品——一勞動力的價值和使用價值,具備潛在性、遲發性和不確定性三大特點。即是說,受教育者通過教育其勞動力的增值只能在生產活動中體現出來,而且能不能充分的、完全的體現,還要受到諸多因素的。二是,教育本身具備公益性。特別是義務教育、基礎教育,其功能、文化功能的價值取向尤為明顯。教育非產業論者,據此認為教育不是一種產業,更不能產業化。但是,與社會經濟直接相聯系的職業教育,不僅可以產業化,而且必須產業化運作,這是因為:
1.職業教育有突出的生產性。
《教育發展和改革綱要》指出:“職業技術教育是實現化和生產商品化、社會化、化的重要支柱,是把人力優勢轉化為智力優勢,把智力優勢轉化為生產力的重要橋梁。”職業教育培養具備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素質的勞動者,主動服務于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職業教育直接為企業、行業培養新生員工,對員工提高及轉崗、跨崗進行培訓服務,使受教育者通過從事生產活動獲取經濟回報,社會及企事業單位獲得高素質的勞動者,進而提高自身的經濟效益和計會效益。職業教育的教育產品直接進入社會生產或服務領域,使得職業教育產品——勞動力的價值和使用價值的遲發性、潛在性和不確定性三大特性大大弱化,職業教育的生產性尤其突出,教育投資者很快就能獲取回報。
職業教育必須滿足三種需求:一是,社會對知識、技術、人才的需求;二是,受教育者對知識、技術及創業、就業的需求;三是,人才市場的需求。可以說職業教育自產生那一天起就與市場結下了不解之緣,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確定、專業的設置、課程的安排、教法的選擇,無不突出實用,無不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職業教育的發展在遵循教育規律的同時,必須遵循市場規律,瞄準社會需求、受教育者需求兩個需求,人才市場、教育市場兩個市場,力爭使兩個需求、兩個市場互動、協調發展,否則,只能把職業教育引進死胡同。
2.職業教育走出困境的必然選擇。
當前,職業教育面臨著巨大挑戰,使其發展困難重重。其一,投入有限。職教與普教的重要區別在于職教更注重學生關鍵能力和做作業能力的培養,在課程設置上實驗實訓的比重較大,教育教學設施更新頻率較快,由此所需投入較多,職教教育成本遠大于同級普教。我國教育投入總量有限,職教投入與其需求相去甚遠,限制了職業教育的發展。其二,辦學機制不活,不能適應企業、行業及人才市場的需求。職業教育作為教育與社會、經濟的橋梁,必須緊密結合市場經濟的需求,培養目標的確立、專業的開發、教學體系的革新、德育工作的開展等必須隨市場的變化而不斷更新,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職業教育辦學形式單一、辦學體制不活,嚴重束縛了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其三,職業教育內部的惡性競爭,導致職業教育在低水平上運行。職業教育的長久發展必須從辦學體制、辦學模式上入手,進行徹底的改革,推行產業化辦學,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參與職業教育。
職業產業化,一是有利于吸引教育投資。把職業教育當作一項產業來辦,可最大限度地實現職業教育公益性與投資尋利性的有機統一。二是有利于職業教育與的進一步結合。職業教育產業化發展,不但能吸引大量的、個人投資,形成辦學主體多元化、市場化的格局,而且企業、行業的加入,有利于職業教育更快、更多地吸收經濟信息,尋找到教育與經濟的最佳契合點。三是,有利于職業教育克服內部無序競爭,逐步走上規模效益發展的道路。產業化發展,就是要使職業教育在遵循教育的同時,也要遵循經濟規律:競爭規律、價值規律、供求規律。辦學質量差、效益低、規模小、供過于求的職教單位將逐步被兼并或淘汰,實現職教資源優化組合,促進職業教育走規模效益型的發展之路。四是,職業教育產業化發展,有助于克服人才高消費現象,減少教育資源浪費。在職業教育完全作為公益性事業,由政府包辦的情形之下,用人單位作為教育的直接受益者,卻沒有直接進行教育投資,用人也較少進行成本核算,一味追求高學歷、高水平,盲目攀高,導致我國人才浪費現象大量存在。人力資本認為:“教育投資是人力資本投資,是生產性投資”,根據“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企業、行業應當成為職業教育的投資者之一,使其在預算產品成本的同時,不得不考慮其中所包含的“活勞動”即“人力資源”的成本,促進其用人向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靠近,提高教育資源的利用率。
實踐證明,在產業化辦學思想指導下出現的英豪學校的“教育儲備金”模式,浙江臺州探索的股份制辦學模式,南洋發展集團的“集團投資,連鎖辦學,滾動發展,適度產業化”的發展模式,葛州壩建立的教育集團等成功的例子,無不告訴我們,職業教育產業化不但可行,而且大有可為。
二、職業教育產業化應注意的。
職業教育作為特殊的產業,既不能完全市場化,又不能按傳統的教育模式來辦學,職業教育產業化運作,主要是指職業教育的運行機制和管理模式要面向市場,進行投入與產出,并對其成本進行嚴格核算;徹底改變傳統國家統包統管的教育體制,使職教投資主體多元化,學校在國家的宏觀調控下,按教育規律和市場規律辦學,真正成為自主管理、自主辦學的法人實體,逐步形成“原料采集”(招生引資)——“生產”(教育教學)——“銷售及售后服務”(推薦就業及業后培訓)一條龍自主運行的機制。在這樣的產業化運作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問題:
1.擺正政府位置。
職業教育以強勁的功能、育人功能、文化功能,在經濟建設、社會穩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使其具有濃烈的公益色彩,全社會是職業教育最大的受益者。因此政府仍然應當是職業教育的重要投資者。當前,有些人主張教育產業化就要減少政府投資,實現“以教養教”,筆者認為這是不合適的。政府投資不但不能減少,而且只能逐漸增多。政府作為職教投資者,對職教發展負有宏觀調控、監督、管理的權利和義務。政府通過制定宏觀的、指導性的方針、政策,實現自己的權利和義務,確保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學校應在政府的宏觀調控下,作為獨立的法人,依法享有經費籌措、使用權以及根據市場和社會需求在招生、就業、人事任用、財物使用、專業設置、教學計劃等方面的決策權、執行權,學校實現自我管理、自主辦學,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和自。
2.完善職教法規。
依法辦校、依法執教是職業教育產業化發展的重要保證,《職業教育法》的出臺,對我國職教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職教政策、法律法規的制定應根據變化、社會經濟及職教自身發展的要求,對職業教育投資、辦學性質、培養目標、招生、就業、收費標準、辦學條件、教育教學評估、辦學利益分配以及職校的宣傳、竟爭等作出具體明確的規定,確保職業教育的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及其公益性的充分體現,確保投資者的適當利益,確保職業教育依法健康有序地發展,實現職業教育產業性與公益性的最佳結合。
3.規范職教市場。
在臺灣,長期以來,各級學校升學風氣相當濃厚,一方面在文化傳統上,臺灣文化傳統與大陸是一脈相承,各個家庭不論貴賤貪宮,都極盡所能供子女上學,以求得最高學問;另一方面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蓬勃發展,臺灣經濟已取得相當成效,島內民眾收入較以前也大為改觀。據統計,臺灣人均國民收入由1955年的二三百美元到1995年達12,000美元。國民收入的大幅提升,使民眾有能力追求更高的教育投資。在臺灣,國民小學6年和國民中學(初中)3年為一貫制的國民基礎教育。國民中學后高中分為普通高中和高級職業學校,而各類高級職校、專科學校的科類,專業設置彼此沒有銜接,大多為終結性的教育,學生畢業后只得就業;同時專科學校以上的技術學院,科技大學數量極少,致使職校、專科生在職教體系內升讀學院、大學的機會極低。盡管近幾年職業類高校有了大的發展,但臺灣社會重學輕術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許多父母紛紛把子女送進普通高級中學(甚至國外),但苦于普通高中學額有限,只好暫時寄身于各類職業院校備考升學,導致在讀職校及專科生為了學位文憑不得不進補校學習,準備插班升大(普教系統)考試。據統計,1994年就有15萬專科畢業生參加大學插班考試。很顯然,無論是職校生還是專科生,均無法專注于在校時職業技能的學習,而想方設法進補校補習,以備來日升學考試之需,而越來越多的職校為了生存,也只得投其所好,更多地讓學生修習一些文化及理論課程。其結果是職業院校的功能日見弱化,職教體系與普教體系一樣,陷入所謂的“惡補”困境之中。
2.職校招升困難重重
首先,進入20世紀90年代,臺灣人口出生數呈逐年減少趨勢。據統計,90年代初臺灣人口出生大約維持在32萬人,1993學年度學生數更是國民中學三年級的395,920人降至國民小學一年級僅309,106人。未來臺灣學生來源將日趨減少,各校(包括各職業院校)招生也必然更感困難;其次,近年來臺灣教育主管部門不斷出臺措施,擴充高中(職)等招生規模,以致國民中學畢業生升學機會得到進一步提升。據統計,近些年臺灣每位應屆國民中學畢業生的升學機會率高達123%。升學機會擴充使學生選擇學校就讀的意愿更有了彈性,但也造成了各類職業院校生源不足、學生素質低下,甚至中途退學等,如1994學年度,全臺灣高級職校退學人數就高達1.18萬人之多,其中多數為自愿退學;再次,普通大學的迅速擴招,形成了普通高校招生的強勢,也必然造成職業高校招生的弱勢。表(一)顯示:臺灣普通高中畢業生升讀大學及大專的機會,1992學年與1993學年分別為11O.5%和105.2%,而同期高級職校畢業生升學的機會則僅僅分別為27.9%和28.3%。顯示高級職校升學機會十分有限,就讀職校事實上就成了終結性教育,難怪職校招生困難重重。
3.師資設備仍顯不足
首先,技職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培育各類技術人力,所以開展各個層次職業技能的學習與實務訓練是其中心任務。在臺灣,高級職校教師主要由師范院校培養。由于長期沒有解決好師范院校的理論學習與職業院校所需要的實際技能之間的脫節問題,使各職業院校師資雖然有一定的知識及學術水準,但其職業科類、專業實踐知識及技能往往十分有限,因此也就無法滿足從業時的需要;其次,在臺灣,盡管部分職業院校與企業之間建立了建教合作方式,但并沒有像德國那樣在全社會建立一種“雙元制”職教體制,也沒有像美國和日本那樣積極推行產學合作的職教模式,其結果是職業院校與產業界經常保持溝通的管道沒有真正建立起來。在產業及職業結構發生不斷變遷的當今臺灣,職校教師因未能及時了解業界發展的實際情況,導致其現有的知識及技能結構與現實社會的要求產生了日益嚴重的脫節現象;第三,在職教師進修意愿不強。即使進修由于所修課程大多為理論科目,實踐知識及實用技能的學習并不多,所以進修后對提升現任教師的業務水平沒有太大的幫助。第四,臺灣各專科、技術學院教師主要是由各大學研究所培養的,而一般大學研究所也比較缺乏職業教育需要的實踐教師及相關設備,所以研究所的畢業生到大專職校任教,也往往缺乏開展職業教育的實踐能力,當然所培養出來的各類職業人才,也就難以符合產業界所需的標準。
4.職校投資捉襟見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