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21 18:09:2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競技武術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國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文明古國,關于對茶葉的記載,可以追溯至公元前2000多年有關神農氏的傳說"神農為民嘗百草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原為藥茶,而非嗜好品。在西漢初年(公元前206年)成書的中國最早的詞典"爾雅"中,已有了有關茶的文字記載,在三國時代(公元222~280年),茶已開始成為日常的嗜好飲料。到了唐朝時,茶已相當普及,唐朝元年陸羽所著《茶經》對茶的性狀、品質、產地、采制烹飲方法及用具作了詳細的論述,是我國第一部關于茶的專門著作,陸羽也被人尊為"茶圣"。
關于茶的原產地有種種說法,比較可靠的說法認為茶出自高原的東部,即云南和四川一帶,最早被看成是一種藥茶,后來,逐漸繁殖到內地,一是順黃河而下,二是順長江而下,到公元3世紀,已普及到民間成為嗜好品了。進入公元8世紀,茶葉已成為農家的專業或副業而大面積種植起來。公元8世紀初,茶由派往唐朝的日本僧侶引入日本,17世紀80年代被移植到印度尼西亞,1788年傳到印度;1869年進入斯里蘭卡,1833年已廣泛地被移植到俄羅斯等國家。在云南,有一條始于唐代,從云南西部經、印度到中亞的"茶馬古道",這條古道在宋朝達到鼎盛時期,是中國西南與中亞地區經貿往來的重要通道,同時茶也一直是內地與地區的大宗貿易貨物。
與茶葉近緣的同組(TheaSection)野生種類,據載共有12種,5變種,大多分布于中國南方,其中不少種類當地百姓長期采制作茶飲,如貴州普百縣的"炒青茶"為四球茶(C.tetracoca)云南文山、紅河一帶的"苦茶"為厚軸茶,鳳慶、大理一帶的"野?quot;"感通茶"為大理茶C.taliensis(C.irrawardiensis),明末旅行家徐霞客到云南時,就曾記錄為"感通茶"的采制工藝。
據現代藥理研究,茶葉內含物主要有維生素、蛋白質、咖啡因、茶堿、茶多酚、單寧、揮發油等,其中茶堿、茶多酚有強心利尿作用,咖啡因對心血管和神經系統有興奮作用,過量攝入對健康不利,目前國內外都在對降低咖啡因的含量進行研究,希望能培育出保健作用強、對人體刺激小的優質保健茶。
二、中國南方的重要木本油料作物-油茶
油茶是山茶屬植物中另一類有重要經濟意義的作物,在中國南方各省都有栽培,是重要的木本油料作物,在湖南、江西還是重要的食用油。我國栽培的油茶主要有以下幾種,油茶C.oleifera,分布于江西、湖南、浙江、廣西等。分布于浙江省的浙江紅花油茶X.chekiangoleosa;廣東省的南山茶C.crapnelliana、云南省騰沖的紅花油茶C.reticulata等,茶油中含有較高比例的不飽和脂肪酸,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如騰沖的紅花油茶就是一種優質食用油。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對動物性脂肪的攝入量會逐漸減少,而茶油作為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營養價值高的優質食用油,市場需求會逐步增加。油茶種子榨油后剩下的油枯還可以作為肥料、殺蟲農藥。目前,對油茶的研究還不是很多,在育種、栽培、改善茶油口感和營養成分方面還有很多工作可做,同時還可將油茶的栽培與改善生態環境、防治水土流失、貫徹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結合起來,為山區經濟的發展作出貢獻。
三、世界著名花卉-山茶花
山茶屬植物另一個有世界影響的方面是觀賞花卉,現代的人工栽培范圍遍布中國長江以南、以及日本、北美、西歐、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傳統上作為觀賞花卉而栽培的山茶屬植物均是山茶組(Sect.Canellia)種類,如山茶C.japonica,云南山茶C.reticulata.,茶梅C.sasanqua.等。山茶古稱"海榴",在唐朝已有栽培,宋代以后才出現"山茶"的名稱,北宋陳景沂的《全芳備祖》,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吳彥匡《花史》,王世懋《花疏》,王象晉《群芳譜》中都有對山茶形態、分類、用途及栽培的詳細記錄,歷代文人對山茶也有許多題詠。
約在公元7世紀初,茶花傳入日本,并于18世紀時傳入歐美,目前栽培品種已達1.5萬余個,目前英、美、日、意、法、德、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都在栽培和培育,茶花已成為各國不可或缺的庭院觀賞花木,而且有的國家進行大宗的商品化生產,作為出口創匯的物資之一。
云南山茶雖有1300多年的栽培歷史,自隋唐開始,宋、元、明以后漸盛,但地處偏僻,山川阻塞,世界各國知道較少,云南山茶的學名CamelliareticulataLindley,始于19世紀中葉,但到20世紀后半葉才引起各國園藝學家的重視。云南山茶花大色艷,花型變異較多,極具觀賞價值,而且野外分布較多,常易形成自然雜交新品種,如騰沖野生紅花油茶林中就有由于自然雜交而形成的花型、花色有很大區別的新品種,90年代初由騰沖縣城建局組織了對紅花油茶林中自然雜交新品種的鑒定,經專家仔細研究后共評審鑒定了62個云南山茶新品種。1995年又從昆明震莊國賓館的栽培品種中鑒定出10個新品種。我國茶花育種應發揮我國茶屬眾多的種質資源優勢,進行種間和屬間遠緣雜交,培育出我國特色的茶花新品種。目前對新品種的培育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培育芳香茶花:用有香味的茶屬植物雜交,形成有香味的茶花品種,如美國已培育出的"香粉紅"Fragrantpink,以及"辛迪玉桂"CinnamonCindy等多個具有香味的茶花品種;
2.不同茶色茶花的選育:茶花的花色僅有紅色(從粉紅、銀紅、桃紅到深紅)或白色,60年現了黃色的金花茶,以后又發現了20多種開黃花的種類,但黃色花的花型較小,花瓣較少,觀賞價值不太高,目前國內外正在將黃色花的種類與茶屬其它植物雜交,希望能得到有較高觀賞價值的黃色品種;
3.培育矮化品種:茶花株型高大,特別是云南山茶本身就是喬木,枝條長,葉大而稀,不宜在居室內栽培。可利用茶屬中矮生的植株,雜交得到節間短,株形豐滿的新品種,目前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綠化和美化居室環境與城市環境的要求日益高漲,這為茶花的發展提供了極好的機遇,許多南方省市的居民都有栽植茶花的愛好,昆明、溫州、重慶等城市還把茶花定為市花,并成立了中國茶花協會,進一步促進了茶花的普及推廣。可以預期,山茶花作為中國原產的著名花卉,是極有市場價值的優秀花卉。
[參考文獻]
1.1生物芯片和生物傳感器應用于環境監測
生物芯片、生物傳感器是利用固定在載體上的生物大分子與檢測對象間的特異性地相互作用的原理做成的檢測模塊。載體上的生物大分子與檢測對象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發生的物理或化學變化現象轉化成生物電信號,檢測系統將電子信號放大,可得到與生物轉感器或生物芯片相互作用的環境物質的相關信息。這類檢測方法靈敏度高、針對性強、檢測速率快,目前已有產品成功應用于環境監測領域,諸如生物需氧量生物傳感器、微生物毒性生物傳感器等。
1.2生物免疫檢驗
生物免疫檢驗是利用檢驗系統的免疫自我識別功能,對環境毒性物質進行抗原或抗體的特異反應而檢測環境毒性物質。該方法靈敏度高、針對性強、操作方便、成本低,目前已廣泛應用到環境污染物的實時監控領域。
1.3Ames實驗
1975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Ames教授建立Ames實驗。該實驗廣泛應用于食品、化妝品的致突變性。方法適用于測試樣品中的混合污染物,反映的是多種污染物的綜合致突變效應,是一種較好的環境潛在突變物的預警手段。
2生物技術在廢氣治理中的應用
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不可避免的會產生大量有機廢氣,如不經過處理直接排入大氣層中,會產生嚴重的空氣污染,最終危害人們的健康。有機廢氣的處理方法有物理法、化學法、生物法等,生物法是基于“雙膜理論”發展而來的新技術,與傳統有機廢氣處理方法相比,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安全性好和無二次污染等優點,因此,應用生物處理技術凈化有機廢氣逐步成為應用越來越廣泛的有機廢氣治理新技術。生物法治理廢氣工藝有很多種,比如生物濾池法、生物滴濾法、生物洗滌法、生物吸附法等。生物法理有機廢氣包括氣液轉化階段、生物吸附吸收階段和生物降解階段三個階段。諸如,美國有公司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機物的能力處理工業性惡臭氣體,取得了滿意的除臭效果,且無二次污染產生,德國的科學家利用生物濾池法處理含硫化氫氣體,90%以上硫化氫得以去除。有機廢氣生物處理技術是一項新興的新方法,不但成本低、能耗少,而且處理效率高。但是,應用生物方法處理有機廢氣也存在著不足之處。比如,生物法在處理低濃度有機廢氣時效果良好,處理高濃度有機廢氣的治理效果欠佳,生物過濾法所用填料的比表面積、孔隙率等直接影響有機廢氣的處理效果,高比表面積、高孔隙率的填料方面的研究和產品還很少,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3生物技術在污水凈化中的應用
3.1生物強化處理法
為了提高常規活性污泥法的效能,通過提高系統微生物濃度或者投加生物強化材料成為生物治理技術發展的一個主要方向。主要強化方法有:(1)高濃度活性污泥法。通過培養顆粒污泥等方法,提高生物系統中污泥濃度,延長齡泥,從而促進對難分解物質的處理,提升污染物降解效能。高濃度活性污泥系統中有效微生物的數量是常規活性污泥法的3~5倍,從而大大降低了污泥負荷,提高系統污染物處理效果。日本有科學家采用該方法處理難分解的聚乙烯醇廢水,取得顯著效果。(2)化學生物絮凝法。它是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一種強化生物處理技術。是在常規活性污泥中加入氯化鐵、聚合氯化鋁、硫酸鐵等混凝劑,形成生物鐵或鋁絮凝體活性污泥。這種污泥呈顆粒狀,沉降性能好,可避免污泥膨脹現象,同時通過周期性排泥,除磷效果好。(3)生物活性炭法,該方法是美國杜邦公司在1972年提出的一種生物強化處理方法,用于處理化工廢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該方法借助活性炭優良的吸附能力以及微生物氧化能力的協同增效作用,提升污染物去除效能。中國的張旭等利用生物活性炭工藝處理石油類污染地下水,發現該技術對石油類污染物的平均去除率為45.4%,同時提升了系統的脫氮效果。
3.2固定化微生物法
固定化微生物技術是20世紀70年展起來的。這種技術通過將微生物固載到一定的填料或載體上,提升系統中有效微生物的數量,同時可富集污泥齡較長的微生物,并且固、液分離效果好,減少占地面積,縮短水力停留時間。實踐證明,固定化微生物技術的容積負荷可達常規活性污泥法的3~7倍,同時可取得50%以上的的脫氮效果。敬一兵等利用海藻酸鈉與戊二醛進行交聯作為微生物固定化載體處理味精廢水,系統的COD去除率在70%以上,總氮去除率在60%以上。王增長等人利用聚集交聯固定化細胞技術,將篩選的脫色菌固定在活性污泥絮體上,投加到“厭氧-好氧-生物濾池”系統中處理印染廢水,發現處理后出水色度極低,可實現廢水回用。固定化微生物技術可增加生物系統中的微生物濃度,提高污染物去除效率,是現有污水處理廠擴容、提升處理能力的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法。
3.3投加特種菌法
投菌法就是篩選出對特定污染物有較強降解功能的微生物,直接或者放大培養后投加到生物系統中,可以使生物反應器中的特定細菌處于最佳狀態,以提高特種污染物的處理效率。該方法對于毒性或者難降解廢水處理效果好,經濟成本低,但對于常規廢水經濟成本偏高。例如,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從上海石化廠分離出能夠去除硫氰酸鈉的混合菌種處理硫氰酸鈉廢水,可使得兩段生化工藝的硫氰酸鈉的去除負荷提高2~4倍,出水水質也得到了顯著提升。
3.4序批式活性污泥法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法)是按照進水、反應、沉淀、排放和閑置五個階段周期運行,間歇進出水。SBR法將厭氧、好氧、沉淀等設施集成在一個反應器中,通過控制時間程序而完成連續式設施所達到的效果,一般會設計2套以上交替運行。該方法運行靈活,可以隨時調整反應階段,例如把反應段與進水段同時進行,也可以在進水期的同時曝氣,各階段運行時間亦可隨時調整。例如,余宗蓮等采用SBR工藝處理生物制藥廢水,在不額外投加氮、磷等營養物質情況下,當進水COD在3500mg/L以下、水力停留時間16h時,出水COD可以穩定在350mg/L以下。更重要的是,在處理過程中可根據水質水量的變化,靈活調整反應階段,特別適應于水質水量變化較大的工業廢水或分散式污水的處理。
3.5廢水生物除磷脫氮技術
水體中氮、磷等營養元素過量時會造成藻類的大規模爆發,形成富營養化水體,導致水體功能下降,喪失原有生態功能。研究表明氮、磷等營養物質的過量是造成水體富營養化的關鍵因子,因此,研究廢水中氮、磷的處理技術顯得非常必要。生物脫氮技術主要是借助硝化細菌和反硝化細菌通過硝化和反硝化過程實現。朱淑琴等基于間歇式活性污泥法,通過硝化-反硝化過程脫氮,發現在硝化段停留時間7h,氨氮去除率達90%以上,反硝化階段,以甲醇作為碳源,6h后反硝化率達95%以上。山西汾西礦業集團焦化廠采用A2/O工藝處理焦化廢水,發現水解酸化可以改善碳源的生化性,NH+4-N去除率高于60%,COD去除率高于70%,產水可用作熄焦及洗煤補充水加以回用。生物除磷是利用聚磷菌在厭氧條件下釋放磷,好氧條件下過量吸收磷來除去污水中磷的方法。目前,應用于工程實踐的生物除磷技術有多個系統:Phostrip工藝、Phoredox工藝、Bardenpho系統、A/O系統、UCT工藝、改良氧化溝、SBR工藝等,這些工藝均有一定的除磷功能。
4生物技術在城市固體廢棄物處理中的應用
城市規模擴大和經濟發展導致生活垃圾快速增長和資源能源需求短缺,已成為世界各國城市發展普遍面臨的棘手問題。發達國家從20世紀60-70年代開始重視對城市生活垃圾污染防治的研究,逐步形成了填埋、堆肥、焚燒和熱解相結合的綜合處理模式,80-90年代開始,德國、日本、美國、英國、新加坡等國家逐步引入“避免和減少垃圾產生”的減量化觀念,從垃圾處理處置的末端治理向源頭減量與循環利用方向轉變。進入21世紀,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人類環境意識的加強,過去的垃圾成了城市礦產資源,各國開始探尋城市發展中資源能源化解決方案。城市城市固體廢棄物中有機物占40%以上,是寶貴的可利用資源。如通過生物技術將其轉化為能源或者有機肥料,可以實現城市生活垃圾的資源化利用。因此,基于生物技術處理城市固體廢棄物,從而獲得能源或者優質有機肥是城市固體廢棄物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的有效途徑。由于我國城市固體廢棄物資源能源化處理起步較晚,國外的一些成熟處理技術不能在國內直接應用,加上資金、技術等方面的短缺,需要加大在生活垃圾資源能源化方面的科研投入力度,同時跳出僅僅回收能源的思想束縛,尋求適合我國國情的其它功能化應用(如作為吸附材料或工農業原料)將更有意義。
二生物技術在其他領域中的應用
生物技術除了可應用在廢水處理、廢氣凈化、固體廢棄物的處置以及環境污染的快速監測等領域,還可以應用在污泥處理與處置、農業環境保護以及場地修復等領域。由于農藥、化肥等的大量使用已引起土壤、地下水、水系和海洋的嚴重污染,世界各個國家都積極制定了各類環境修復計劃,其中生物修復技術得到了很高的重視。例如,歐洲的德國、丹麥、荷蘭等國家非常重視生物修復技術,他們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毒有害物質,把生物修復技術作為治理大面積區域污染的一種有價值的方法。美國也在積極推進生物修復技術的研究和應用,美國能源部組建了“生物修復行動委員會”來推進生物修復技術的研究和工程實施。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畜禽養殖發展迅速,畜禽養殖呈現出規模化等特點,污染問題越來越突出。畜禽糞便尿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影響周邊環境衛生和群眾生活,養殖場(大戶)與周邊群眾因污染而引發的糾紛不斷。此外,在城鎮污水處理管網覆蓋不到的區域,生活污水基本上采用傳統化糞池處理或直接排放。傳統化糞池僅將糞便尿和污水過濾沉淀,其固化物在池底分解,上層的水化物進入管道流出。污水在進入化糞池時,細菌會對污物進行無氧分解,并使固體廢物體積減小,再經過沉淀后排出,水質污染程度就會降低,但是達不到污染排放標準要求。而且在化糞池里有大量的沼氣產生,存在安全隱患,一旦發生泄漏將危害周圍群眾的身體健康。
2工程原理
中小型沼氣生物凈化工程處理生活污水或養殖場糞便尿污染物技術,其原理是在嚴格的厭氧環境條件下,利用厭氧微生物的分解代謝和兼氧生物過濾凈化技術,對高濃度糞便尿和生活污水進行處理,把復雜的有機物分解成簡單溶解性有機物和無機物,隨后,這些具有溶解性的低分子有機物進入厭氧微生物細胞內,由胞內酶分解為易揮發的乙酸、丙酸等脂肪酸和乙醇等醇類,在甲烷菌作用下,利用乙酸等生成甲烷,從而達到降解有機物的目的。目前,厭氧-好氧活性污泥法已廣泛用于生活污水和養殖場糞便尿治污處理,自2000年以來,玉溪市結合“三湖”農村面源污染綜合治理,已引進示范推廣了100余座生物凈化公廁。
3工藝流程
根據農村或養殖場的地理、環境、氣候等實際情況,結合排污管網鋪設,設計建設造價低廉、靠重力流動、無能耗運行、易管理、回收利用率高的沼氣生物凈化工程。采取“糞便尿污水-沼氣-作物”模式,利用沼氣厭氧發酵技術和兼氧生物過濾凈化技術,對生活污水或畜禽糞尿進行處理和循環利用,其工藝流程如下:在總結、調研玉溪市生物凈化公廁建設成果的基礎上,綜合考慮養殖場污染物和生活污水排放實際和治理效果,依據厭氧-好氧活性污泥法治污原理,采用“預處理-厭氧處理-兼性濾池”工藝方式處理高濃度污染物。其中,厭氧處理為主體工程,采用50~100m3的中小型沼氣池替代生物凈化公廁中的厭氧池,厭氧池建成多格式,故稱之為中小型沼氣生物凈化工程。預處理池容積4~6m3,利用自然沉降沉淀入池污染物中的固態無機雜質。高濃度污染物在小型沼氣池中經過多級厭氧發酵后,進入填充有格柵、軟填料、活性炭、海綿等填料的10~15m3兼性濾池進行過濾脫色,之后流入好氧塘進行適當好氧處理,使其充分接觸氧氣,進一步降解有機物,實現達標排放的目的。氧化塘又可作為貯液池,農田用肥時抽到田間。養殖場糞便尿或生活污水經過該工程處理后,污染物中的固體有機物大部分被分解,難以降解的,形成活性污泥沉淀池底。厭氧池、生物濾池、好氧塘的污泥定期進行清掏存放,經自然干化脫水后作為有機肥利用或出售。正常運行后,視情況隔2~5年清掏一次污泥。
4生物技術特點
要確保中小型沼氣生物凈化工程建池質量,應注意以下幾點:1)預處理池、厭氧池及兼性濾池底層處理。地基夯實后,用100~200mm厚卵石墊層,200mm厚C20混凝土現澆。2)厭氧池施工嚴格執行GB/T4752-2002《戶用沼氣池施工操作規程》,采用C20混凝土整體澆灌,混凝土攪拌均勻,不間斷連續操作,用振動器振動搗實,避免池體出現蜂窩麻面現象,若遇池坑地下水位高,開挖集水坑抽排積水和淤泥。3)密封層施工采用四層抹面法處理,選用經省、部級鑒定的優質新型密封材料進行密封處理,確保池內光滑、密實、防腐、耐久性好。4)工程完工后,待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85%時,嚴格按照GB/T4751-2002《戶用沼氣池質量檢查驗收標準》進行試水、試壓驗收,合格后方可投入運行使用。5)池內正常工作氣壓≤9kPa,最大工作氣壓≤10kPa,正常產氣率0.3m3/d。6)使用、維修沼氣管路及設備時,要嚴格防火、防爆和防止窒息事故的發生,清掏污泥沉渣時,嚴禁人員進入厭氧池內,可采用出料裝置清除池底的沉渣和污泥。
5污水處理結果
工程竣工投入正常運行3個月后,2006年玉溪市環境監測站對江川縣大街鎮陸家嘴生物凈化公廁進出口水質連續3d取樣測定,檢測結果見表1。監測結果顯示,利用厭氧發酵工藝處理高濃度人畜禽糞便尿污染物是可行的。該工程凈化系統出口水質對糞便尿中主要污染物懸浮物(SS)去除率平均達100%,化學耗氧量(CODcr)去除率平均達99.4%,5d生物耗氧量(BOD5)去除率平均達99.2%,氨氮(NH3-N)去除率平均達64.7%,總氮(TN)去除率平均達65.8%;總磷(TP)去除率平均達74.5%,大幅度地減少了各類污染物的含量。
1、工程概況
大坑口污水泵站是通過加壓將南寧市朝陽溪污水經跨江管道輸送到江南污水處理廠的一個加壓污水泵站。泵站位于南寧市大坑口朝陽溪旁,經多方案比較優化,泵站結構設計為沉井結構,這也是目前南寧市在建最大的沉井結構之一。沉井結構尺寸為28.6米×23米,下沉深度為16.1米。
2、水文地質情況、氣候條件
泵站地面高程73.2m,沉井底部高程為57.4m泵站場地土層自上而下分別為雜填土
①、粉質粘土②、粉質粘土③、圓礫④、粉礫⑤和泥巖⑥。場地地下水主要為貯存于填土層①的上層滯水和貯存于圓礫④、粉砂⑤中的空隙承壓水。上層滯水的穩定水位為67.5~67.9m,空隙承壓水與邕江水有互補關系(邕江水位全年水位61.15~68.19,未計洪水水位)。
南寧市氣候為亞熱帶氣候,長夏無冬,雨量充沛,降雨多集中在5~9月間,約占全年降雨量的72%左右。
3、沉井施工方案
沉井根據設計井壁形式,采取分2次制作、1次下沉,施工順序為:挖基坑——鋪設砂墊層,安裝墊架——制作底節、第二節沉井、隔墻——拆除墊架、模板、挖土下沉到設計深度——沉井封底、澆筑鋼筋砼底板——制作第三節沉井。
4、沉井結構
下沉受力計算根據以往經驗,沉井高度大于12m,澆筑困難,下沉易引起傾斜,本沉井高達16.1m,采取分節制作,分節高度應保證其穩定性,使沉井能在自重下順利下沉,沉井下沉系數計算如下:K=Q/L(H-2.5)f其中:K—沉井下沉系數Q—井壁自重H—井壁高度L—井壁外周長f—土壤的摩擦系數第一次下沉系數(包括第一、二節沉井和底梁、隔墻):K=(539+346.42+151.8+26.38+89.7+40.5)×24/100.4×(16.1-6-2.5)×25=1.5>1.15本沉井根據沉井井壁設計分節,采取分三節制作,高度分別為7.1m,5.5m,3.5m,澆筑程序是第一、二節沉井砼和底梁、隔墻砼澆好后,待其達到設計強度100%后,即進行下沉12.1m然后進行封底、澆注設備平臺、澆筑第三層沉井砼。
5、沉井施工過程
5.1施工坑開挖沉井采取在基坑中制作,以減少下沉深度,降低施工作業面。開挖深度為6米,考慮到拆除墊架和支模操作的需要,基坑比沉井寬2米,四周挖排水溝,集水井,使地下水位降至比基坑底面低0.5m,挖土采用1臺小松220-31.0m3反鏟挖掘機進行。配合人工修坡和平整坑底,挖出的土方用自卸車運至棄土場堆放。
5.2沉井制作
5.2.1刃腳支設本沉井高度大,重量重,地基強度較低,采用墊架法支撐。
沉井刃腳鋪設標準枕木(160mm×220mm×2500mm)作支承墊架的墊木,然后在其上支設刃腳及井壁模板,澆筑砼。地基上鋪設砂墊層,可減少墊架數量,將沉井的重量擴散到更大的面積上,避免制作中發生不均勻沉降,同時易于找平,便于鋪設墊木和抽除。
根據第一、二節沉井的重量和地基的承載力設計,按下式計算枕木用量:n——每米內墊木根數(根);G——第一節沉井的單位長度的重力(kN/m);F——每根墊木與地基(或砂墊層)的接觸面積(平方米);「f——砂墊層(或地基土)的承載力設計值(kN/平方米)
n=1193.8×24/(97.2×0.22×2.5×250)=2.14枕木間距為0.46m,共用97.2÷0.46≈212根。設8組定位架,砂墊層厚度為50cm,滿足砂墊層底面處的自重應力加砂層底面處加附加應力小于或等于砂墊層底部土層的承載力設計值。選用中砂用平板振動器振搗并灑水,控制干密度≥1.56t/m3,地基整平后,鋪設墊木,使頂面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用水平儀控制其標高差在10mm以內,并在其孔隙中墊砂夯實,墊木埋深為其厚度一半。
5.2.2模板支設和鋼筋綁扎沉井制作的模板支設和鋼筋綁扎與普通結構施工要求一樣,只不過由于是在軟基上施工,所以要均勻對稱施工,以防止不均勻沉降。
5.2.3混凝土澆筑混凝土采用商品砼,并用砼輸送泵,送至沉井澆筑部位,沿井壁均勻對稱澆筑。澆筑采用分層平鋪法,每層厚30cm,將沉井沿周長分成若干段同時澆筑,保持對稱均勻下料,以避免一側澆筑,使沉井傾斜,每層混凝土量為23立方米,要求2h內澆筑一層。
兩節混凝土的接縫處設凹型水平施工縫,上節混凝土須待下節混凝土強度達到70%后澆筑,接縫處經鑿毛及沖洗處理,并澆10cm厚減半石子混凝土。
5.3沉井下沉控制
5.3.1下沉速度的控制根據土質情況,采用臺階形挖土自重破土方式。采用從中間開始向四周逐漸開挖,并始終均衡對稱地進行,每層挖土厚度為0.4~1.5m.刃腳處留1.2~1.5m寬土垅,用人工逐層全面、對稱、均勻地削薄土層,每人負責2~3m一段,方法是順序分層逐漸往刃腳方向削薄土層,每次削5~15cm,當土垅擋不住刃腳的擠壓而破裂時,沉井便在自重作用下破土下沉,削土時應沿刃腳方向全面、均勻、對稱地進行,使均勻平衡下沉,刃腳土方開挖方法如下圖所示。
沉井挖土下沉采用人工挖土,一臺塔吊吊運出土,由于挖土施工困難,綜合考慮挖土、吊運的施工能力,研究沉井下沉的安全控制,沉井下沉速度控制為30cm/天。沉井自2003年5月19日開始挖土下沉到7月21日封底,歷時64天,基本按預定的速度進行。
沉井下沉中,如遇到砂礫石或硬土層,當土垅削至刃腳,沉井仍不下沉或下沉不平穩,則按平面布置分段的次序,逐段對稱地將刃腳下掏空,并挖出刃腳外壁10cm,每段挖完后用小卵石填滿夯實,待全部掏空回填后,再分層刷掉回填的小卵石,可使沉井因均勻地減少承壓面而平衡下沉。
在沉井開始下沉和將沉至設計標高時,周邊開挖深度小于10cm,避免發生傾斜,尤其在開始下沉5m以內時,其平面位置與垂直度要特別注意保持正確,否則繼續下沉不易調整,在離設計深度20cm左右停止取土,依靠自重下沉至設計標高。
5.3.2下沉觀測沉井位置的控制是在井外地面設置縱橫十字控制樁、水準基點。下沉時,在井壁上設十字控制線,并在四側設水平點。于壁外側用紅鉛油畫出標尺,以測沉降,井內中心線與垂直度的觀測系在井內壁四邊標出垂直軸線,各吊垂球一個,對準下部標志板來控制,并定時用兩臺經緯儀進行垂直偏差觀測。挖土時隨時觀測垂直度,當垂球離墨線邊達50mm或四面標高不一致時,立即糾正,沉井下沉過程中,每班至少觀測兩次,并在每次下沉后進行檢查,做好記錄,當發現傾斜、位移、扭轉時,及時通知值班隊長,指揮操作工人糾正,使允許偏差范圍控制在允許范圍以內。沉井在下沉過程中,最大沉降差均控制在250mm以內。當沉至離設計標高2m時,對下沉與挖土情況應加強觀測,以防超沉。
5.3.3下沉糾偏沉井下沉過程中,有時會出現傾斜、位移及扭轉等情況,應加強觀測,及時發現并采取措施糾正。
產生傾斜的可能原因有:⑴刃腳下土質軟硬不均;⑵拆刃腳墊架時,抽出承墊木未對稱同步進行,或未及時回填;⑶挖土不均,使井內土面高低懸殊;⑷刃腳下掏空過多,使沉井不均勻突然下沉;⑸排水下沉,井內一側出現流砂現象;⑹刃腳局部被大石塊或埋設物擱住;⑺井外棄土或施工荷載對沉井一側產生偏壓。
操作中可針對原因予以預防,如沉井已經傾斜,可采取在刃腳較高一側加強挖土并可在較低的一側適當回填砂石,必要時配以井外射水,或局部偏心壓載,都可使偏斜得到糾正。待其正位后,再均勻分層取土下沉。
位移產生的原因多由于傾斜導致,如沉井在傾斜情況下下沉,則沉井向傾斜相反方向位移,或在傾斜糾正時,如傾斜一側土質較松軟時,由于重力作用,有時也沿傾斜方向產生一定位移,因此預防位移應避免在傾斜情況下下沉,加強觀測,及時糾正傾斜。位移糾正措施一般是有意使沉井向位移相反方向傾斜,再沿傾斜方向下沉,至刃腳中心與設計中心位置吻合時,再糾正傾斜,因糾正傾斜重力作用產生的位移,可有意向位移的一方傾斜后,使其向位移相反方向產生位移糾正。
沉井下沉產生扭轉的原因是多次不同方向傾斜和位移的復合作用引起的,可按上述糾正位移、傾斜方法糾正位移,然后糾正傾斜,使偏差在允許范圍以內。
5.4下沉到位、封底技術當沉井沉到設計標高,經2~3天,下沉已穩定,在8h內累計10mm時,即可進行沉井封底。沉井封底有排水封底和不排水封底兩種方案,本沉井對封底質量要求嚴格,不允許出現滲漏,再者涌水量不大,井底土質較密實,因此確定采取排水封底方案,分兩步進行。第一步進行土形整理,使之呈鍋底形,自刃腳向中心挖放射形排水溝,填以石子做成濾水暗溝,在中部設2~4個集水井,井深1~2m,插入直徑0.6~0.8m,周圍有孔的混凝土或鋼套管,四周填以卵石,使井中的水都匯集到集水井中,用潛水泵排出,使地下水位保持低于井底面30~50cm.刃腳混凝土鑿毛處洗刷干凈,然后,在井底對稱均勻澆一層0.7~0.9m厚的混凝土墊層,強度達到30%后,綁鋼筋,澆筑上層550mm厚的防水混凝土底板。澆筑應在整個沉井面積上分層由四周向中央進行,每層厚30~40cm,并搗固密實。混凝土養護14d期間,在封底的集水井中應不間斷地抽水,待底板混凝土達到70%設計強度后,進行第二步,對集水井逐個停止抽水,逐個進行封堵。方法是在抽除井筒水后,立即向濾水井管中灌入C30早強干硬性混凝土搗實,裝上法蘭,再在上面澆筑一層混凝土,使之與底板平。封底時因上部結構尚未施工,設備管道未安裝,應驗算沉井的抗浮穩定性。
5.5沉井抗浮計算若地下水對沉井的浮力大于井壁及封底砼重量與井壁與土的摩擦力之和,可以采取在井壁上加載的方法抗浮,但根據地勘資料中對地下水的描述,穩定水位為55~56m,而沉井底高為58m,地下水對沉井的浮力很小。考慮洪水期施工的影響,取土層滯水的穩定水位67m為水面標高,則地下水對沉井的浮力為F=ρghs1其中ρ-水的密度,取103Kg/立方米。h-水面至井底高度67m-58m=9ms1-井底面積,23.626.6=627.76平方米F-水對沉井的浮力F=5649.8t井壁與土層的摩擦力f=s2μs2-井壁表面積(23.6+26.6)×12×2=1204.8平方米μ—單位摩擦力,取最小值20Kpaf=2409.6t井壁及封底砼自重:p=ρv=1900×2.4=4563tF=5649.8因此,沉井在地下水浮力的作用下,是能夠保持穩定的。
6、沉井施工中管涌處理及經驗體會
6.1管涌及處理因沉井近靠朝陽溪,沉井在下沉至距離基底2米時,開始出現管涌現象,共有6處,且涌水量大小不一,涌水的同時帶出大量的細砂,影響了沉井開挖、下沉,處理措施主要是采用卵石裝袋,進行填堵,并用濾布覆蓋,阻止細砂流出。過濾的水集中至集水坑進行抽排。
2環境監測中生物傳感技術的應用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及生物技術的快速發展,作為一個逐漸形成的新型科技領域,生物傳感器是一種具有特殊性的化學傳感器,是通過結合生物感應元件的專一性和一個能夠產生和待測物濃度成比例的信號傳導器的分析裝置。生物傳感技術的工作原理主要取決于生物敏感元件和待測物質之間的作用,利用這種方式,可以將待測對象沖電子組分內檢測出來并進行可測量電子信號的轉變。生物傳感技術具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產生的生物學反應具有特異性及多樣性,因此可以進行全部生物物質檢測傳感器的制作;第二,這種技術相比其他生物技術,操作過程中無需進行試劑的添加,因此具有操作簡單、快捷及精確的特點,同時還可以進行多次應用;第三,這種技術可以進行不間斷地分析及聯機工作。環境監測水體內的BOD、有機磷、酶及NO3-。通過生物傳感技術進行BOD測定儀的制作,這件儀器可以對水中BOD含量進行直接測量。溶液、有機介質內的酶類化合物的件檢測可以通過酶電極安培傳感器進行準確檢測,生物催化劑可以通過不同的NO3-還原酶進行制作,水中NO3-含量的測定可以利用電流測量的生物傳感裝置進行測定。在環境監測中生物傳感技術也要進行大氣內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含量與濃度進行分析。點位傳感器的制作可通過自養微生物與氧電極進行有效制作,起到多種離子、與揮發性酸的抗干擾作用,并對大氣環境內二氧化碳含量進行不間斷自動在線分析,這種技術具有較高的靈敏度。安培型生物傳感器的制作主要硫桿菌屬與氧電極進行有效制作,這種設備可以進行酸雨酸霧樣品內二氧化硫含量的檢測,微生物傳感器主要通過多孔氣體滲透膜、固定化硝化細菌及氧電極合成,可以對樣品內亞硝酸鈉含量進行測定。
作為一個外向型及以服務業為主的經濟體系,香港發揮人才、信息、資金、豐富的市場運作經驗和背靠中國內地的優勢,在商貿服務、運輸服務、金融保險、旅游服務等領域的競爭優勢明顯,對亞洲乃至全球服務貿易的發展都有著重要的影響,最新的國際評估結果顯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在全球列第三位,僅次于紐約和倫敦。服務輸出對香港經濟的“起飛”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是目前香港經濟收入增長的重要來源,2007年服務輸出貿易額占本地生產總值比重已高達40.33%。香港國際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和旅游中心的地位由此得以確立和鞏固。本文試圖通過對香港服務輸出發展的歷程特征、原因及前景進行分析,得出一些有益的啟示,以期促進香港服務輸出在未來更加健康穩定發展的同時,為北京、上海、廣州等國際性大都市服務輸出的發展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一、香港服務輸出發展歷程特征
(一)服務輸出總量分析
香港雖是個彈丸之地,面積僅占世界總面積的百萬分之八,人口也只占世界人口千分之一多(張作乾,1999),但根據全球服務輸出的排名及所占比重來看。香港的服務輸出位居全球前20位,超過瑞典、加拿大等發達國家,在亞太區也領先于新加坡、中國臺灣等,排行第四。
20世紀80年代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服務業的迅猛發展,使香港服務輸出一直保持快速增長態勢(見圖1)。1980年,香港的服務輸出總額僅為292億港元,而到2007年,香港的服務輸出總額猛增至6518億港元,可見香港在服務輸出,包括旅游、離岸貿易、金融、商業和專業服務等各方面,都具有強大競爭力。根據WTO秘書處的數據顯示,2007年香港服務輸出總值位列全球第12名,占有2.5%的份額,反映香港在亞太區內甚至在世界范圍內擔當重要的商業及服務樞紐角色。并已經成為可與倫敦、紐約、東京等國際商業大都會比肩的世界服務業之都。
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的資料,1980年至今,香港服務輸出大多數年份保持兩位數增長,只有在少數年份(1997~1999年,2001~2003年)因香港經濟先后遭到世界經濟危機、能源危機和股票市場價格狂瀉等的沖擊出現低速增長或負增長。為了盡快扶助香港經濟復蘇,中國內地和香港2003年簽訂了《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以下簡稱CEPA),CEPA的實施帶動了香港服務輸出高速發展,其后幾年的增長率均維持在15%左右。
(二)服務輸出結構分析
根據國際標準以及香港本地需要,香港服務輸出分為六個主要服務組別,即運輸、旅游、保險服務、金融服務、商貿服務及其它與貿易相關的服務(以下簡稱商貿服務),以及其它服務(香港統計年刊,2008)。
一直以來,運輸、旅游和商貿服務為服務貿易帶來了大量盈余,成為香港最重要的服務輸出組別。近年來,香港服務輸出結構不斷地優化,金融服務與商貿服務等資本、技術密集型服務輸出組別出現較快增長,無論輸出額,還是在服務輸出總額中所占比重都有所增長,而旅游、運輸等勞動力密集型服務輸出組別從輸出額數據來看是有所增長,但在服務輸出總額所占比重卻有所下降(見圖2)。
自開埠以來,香港因擁有優越的地理位置、靈活的自由港制度、完善的金融體系以及大量的金融、會計、工商管理、法律、貿易等方面人才,為金融服務成為香港四大支柱產業之一奠定了基礎,金融服務的發展不僅提高和鞏固了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而且也推動金融服務不斷向外輸出。到2007年金融服務輸出額達1001億港元,比1997年增加了3.92%,占服務輸出總額的15.36%。隨著香港經濟的發展,金融服務輸出在香港經濟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商貿服務一直以來是香港服務輸出總額占有量最大、增長也最快的組別,2007年商貿服務輸出額為2014億港元,比1997年增加了5.28%,占輸出總額的30.9%。這兩類服務輸出組別的較快增長,顯示了香港服務輸出結構逐漸由傳統服務業的服務輸出轉向現代服務業的服務輸出,這將有利于優化香港的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三)服務輸出市場分析
多年來,香港服務輸出貿易伙伴一直集中于亞洲、北美洲和西歐三大市場。2006年,亞洲占香港服務輸出總額的50.22%,北美洲占23.05%,西歐占19.45%。香港往這三大市場的服務輸出總額占整個服務輸出額的90%以上,而往大洋洲、中美洲及南美洲等市場的服務輸出總額在整個服務總額中還不到10%(香港統計年刊,2008)。雖然近年來香港加大了對非洲、澳大利亞和拉丁美洲等新興市場的服務輸出,但服務輸出市場過于集中的狀況尚未得到根本改變。受服務輸出伙伴國特別是美歐經濟發展狀況的影響較大,所以香港服務輸出總額的穩定性,仍然處于被動地位。
到目前為止,香港已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關系,共有8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香港設立領事及商務專員。而從輸出國家或地區分布上來看,中國內地及美國一直是香港最主要的服務輸出目的地,其次是臺灣、日本及英國等。1996年香港對中國內地服務輸出額為401億港元,占輸出總額的16.7%:對美國的服務輸出額為511億港元,占輸出總額的21.2%。2003年6月《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即CEPA)的簽訂,促進香港與內地的服務貿易自由化,逐步減少雙方的貿易壁壘。到2006年香港對中國內地服務輸出額為1370億港元,比重增加了8%;對美國的服務輸出額為1190億港元,比重增加0.3%(數據來源于香港政府統計處)。但從CEPA簽訂到其五次補充協議的實施效果來看,成效并不明顯,服務開放的領域也不足,對香港服務提供者要求過高、限制太多,申請審批手續繁雜、透明度不高等問題層出不窮,從而影響服務輸出的實際運作(饒小琦、鐘韻,2009)。
二、香港服務輸出發展的原因分析
“前店后廠”的模式使香港經濟得以成功轉型,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香港服務輸出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香港服務輸出的發展與很多因素相關,本文試圖借鑒美國經濟學家波特提出的國家競爭理論中的“鉆石理論”(MichaelPorterDiamondModel),分析香港服務輸出發展的原因。波特的菱形的鉆石體系以四大關鍵要素和兩個輔助要素為支撐點,彼此相互作用,組成動態的競爭模式。鉆石體系的四大要素為: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和支持性產業,以及企業的戰略、結構和競爭對手。兩個輔助要素為:機會和政府(劉穎琦、呂文棟、李海升,2003)。本文認為香港服務輸出發展的原因主要取決于生產要素、市場需求、發達服務業的支持、產業結構的調整、政府及政策、機會。
(一)生產要素
波特認為生產要素是一個國家在特定產業競爭中有關生產方面的表現,它包括:天然資源、基礎設施、知識資源、資本資源和人力資源等。香港是東西方貿易及交往的一個重要樞紐,也是中外貿易的橋梁,有優良的港口,完善的交通運輸網絡和倉儲設備,現代化的通訊系統,投資手續簡便。開辦企業的門檻非常低,配套服務非常完善(劉冬杰,2007);香港也是中西經濟文化交融之處,具有濃厚的國際化特色,其沿用了普通法和其他國際認可的規則和慣例,金融、法律、司法等制度均實現了與國際慣例接軌,它是一系列經濟發展要素的集散地,大量的市場信息、資金、技術在這里匯聚,并自由流動;香港有一大批優秀的專業人才,會計師、律師、建筑師、規劃師、評估師等10大專業團體的專業人員形成團體效應,僅會計師就有2.6萬人,金融業雇員達到近18萬人,約占香港本地總就業人口的5.3%……這些共同推動著香港服務輸出的發展(楊國川,2009)。
(二)市場需求
香港的服務輸出包括兩個層面的含義,其一是吸引香港以外地區使用香港的服務,其二是鼓勵香港的服務業“走出去”為香港以外的地區提供服務。作為全球商貿中心,目前全球有近4000家跨國企業在香港設立了地區總部或者辦事處(楊國川,2009),因此對相關的商貿服務、會計法律等專業服務、金融服務等都產生了很大需求,使香港的服務輸出走上了騰飛之路。中國內地的改革開放,為香港服務業的發展提供了機遇——大批香港企業內遷發展制造業,需要大量的服務產業與其配套,從而帶動了法律、會計、金融、物流等一系列相關服務產業的發展(劉冬杰,2007),對距離內地地理位置最近、文化基礎最近、服務業先進的香港帶來了巨大的商機。
(三)發達服務業的支持
服務輸出要發展,就必須與其相關產業比如金融、保險、法律、會計等新興服務業之間形成相互促進的良性互動。而香港是服務業,特別是高新技術含量的服務業高度發達的經濟體,近年來服務業呈現出快速增長的勢頭,在本地經濟中也占有愈來愈重要的地位。據統計,服務業占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的90%,香港就業總人口中有近90%從事服務業。其中,金融服務、貿易及物流、旅游服務和專業服務四個主要行業在本地生產總值比重從2000年的48.7%增加到2006年的57%;就業人數比重也從2000年的43.3%增加到2006年的47%。發達的服務業使香港擁有優秀的專業人才、良好的基礎設施和優質的國際網絡,特別是金融、物流、旅游、信息等服務業的快速發展使香港長期保持國際金融、貿易、航運等領域的樞紐地位,從而為香港服務輸出的良性發展奠定了基礎(商務部服務貿易司,2008)。
(四)產業結構的轉型
香港大力推進“前店后廠”式發展模式,將增加值較低的生產工序遷移到內地和發展中國家,而專注于管理及相關生產支持(楊國川,2009),實現了從“工業化”向“經濟服務化”的轉型,在貿易、航運、融資和其他專業服務方面創造了大量需求,這不僅推動了香港服務業及服務輸出的持續增長,也提升了香港的服務業層次和競爭力水平,使香港迅速崛起為亞太區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國際旅游中心和國際信息中心。據統計,2007年香港服務輸出額比1980年增長了22倍以上,輸出地位也穩居全球前20位。
(五)政府及政策
香港服務輸出的發展,除了經濟發展規律使然,香港特區政府的推動作用不可低估。可以說政府發展當地經濟所有的提升投資環境的政策,都是對服務業的促進和支持。多年來,香港特區政府一直都在強化香港作為亞洲國際都會的地位,并在推動香港成為亞太商貿、物流、旅游樞紐和國際金融中心的角色,優化服務業發展環境上不遺余力。
另外,香港是一個全球聞名的自由港,實行稅種少、稅率低、稅制簡單的自由貿易政策,并充分利用地理優勢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帶動了本地運輸、倉儲、金融、商業咨詢等服務業共同振興。香港也一直堅持市場主導、公平競爭的自由經濟體制,通過市場“看不見的手”調節經濟,采取“最大支持,最小干預”,即“積極不干預”政策(顧寶炎、許秋菊,2007)。香港的金融市場自由開放,沒有外匯管制,資金、黃金和外幣自由進出,外幣自由兌匯,黃金自由買賣,金融衍生產品豐富,很多內地的企業紛紛到香港的證券市場上募集資金,直接促進了香港金融市場的不斷壯大。用香港人的話說,就是以出口帶動經濟的發展,而出口貿易之所以能發展到足以帶動經濟的發展,歸根結底,無非是自由貿易政策的指引。
(六)機會
從CEPA協議到其五次補充協議的簽訂和實施,內地在法律、會計等38個領域對香港采取了192項開放措施,其中約三分之二的措施已實現國民待遇,開放的服務行業2009年也將達到40個,包括會展、銀行、運輸物流等相關領域的服務。截至2008年5月底,香港共有37家銀行全面辦理存款、兌換、銀行卡和匯款4項個人人民幣業務,人民幣存款達776.8億元(饒小琦、鐘韻,2009)。與此同時,內地訪港旅客穩步增長,不僅促進了香港經濟的復蘇,也給香港旅游業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良機。隨著內地進出口需求的增長,香港作為地區性運輸及倉儲服務樞紐繼續得到保持,其他貿易支援服務(例如業務洽談、廣告、市場研究與開發、產品設計、貿易融資服務、保險、品質認證和測試、貿易仲裁等)向內地的輸出會繼續加大。CEPA的實施不僅抵消了金融危機對香港服務輸出的影響,而且促使香港經濟和服務輸出全面繁榮。
三、香港服務輸出發展前景分析
(一)香港服務輸出發展前景
根據上文對香港服務輸出發展歷程特征及原因的分析,得出香港服務輸出額總量在未來的發展中仍將穩健增長,到2010年預期香港服務輸出總量達到7000億港元,年增長率維持在15%左右(參見圖3)。香港的服務輸出也將穩居全球前20位,在亞太區內甚至在世界范圍內擔當商業及服務樞紐的重要角色。
從服務輸出組別來看,商貿服務與運輸服務將繼續成為最主要的服務輸出組別,但隨著香港產業結構向高附加值活動的轉型,金融資產管理、保險、地產服務的資本服務領域的增長潛力很大,其中,金融服務的增長潛力為最高,而旅游和運輸服務輸出將有所下降,但是其輸出增長預期會較輸入快,所以這兩者仍然能獲得盈余。
從服務輸出市場來看,預期香港不僅不斷增加對亞洲、北美洲和西歐等主要市場服務輸出,而且還不斷開發新興市場以促進其服務輸出的發展。中國內地及美國仍是其最主要的服務輸出目的地。隨著內地制造業不斷發展以及內地與香港經貿關系進一步升級,內地將繼續成為推動香港服務輸出發展的主要動力,香港對內地的服務輸出基本集中在旅游服務、商貿服務和運輸服務等傳統服務項目,但保險服務、金融服務等新興行業輸出也將得到較快增長。
(二)主要服務輸出行業發展前景分析
服務業主導型的經濟帶動了香港經濟的“起飛”,而四個主要行業中的金融、物流、旅游等行業的快速發展使香港長期保持國際金融中心、航運中心、旅游中心等領域的樞紐地位。2006年,三者占本地生產總值比重已近四分之一,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比重之和超過15%。
1香港金融服務輸出的發展前景分析
金融業作為香港服務產業的支柱性行業,是帶領香港邁向知識型和高附加值經濟的火車頭,其服務輸出成為金融業的重要收入增長來源。但是,伴隨著亞太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其周邊先后崛起如東京、新加坡、曼谷、漢城、臺北和上海等多個不同規模及不同層次的金融中心(楊英,2002)。同時,中國內地很多城市的財富及金融資產迅速累積,金融業的發展步伐逐步加快。這些都會給香港服務輸出帶來挑戰并產生深層次的影響。
從近年來香港金融服務輸出顯著的增長趨勢來看,在未來的發展中,預期香港金融服務輸出額及在總服務輸出額所占比重仍是不斷增長的,其對金融業產值的貢獻也將逐步提升。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金融服務輸出額及其所占比重甚至會超過旅游服務輸出,在香港服務輸出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位置。這些都反映了金融服務輸出強勁的增長前景。
近年來,美國是香港金融服務輸出的最大目的地,其次是英國及新加坡,而中國內地的貢獻維持在低位,約占香港金融服務輸出的3%。從區域來看,西歐及北美對香港金融服務輸出總收益的貢獻超過三分之二,亞洲區的貢獻則為四分之一(梁偉耀、周錦華、司徒永君、譚仲賢,2008)。所以,在未來短時期內,預期香港金融服務輸出的市場還主要集中在西歐和北美,但是拉丁美洲和澳大利亞等新興市場將逐步得到開發。而隨著香港金融體制的逐步開放,中國內地居民及企業不斷增加的融資需求以及在香港的集資活動持續增長,香港向內地的金融服務輸出將逐步增加,內地因素在香港金融服務輸出的發展中也漸顯其重要性。
2香港運輸服務輸出的發展前景分析
香港運輸服務發達,一直保持著世界最繁忙貨柜港及國際航空貨運中心的地位,其服務輸出是香港目前三大服務輸出行業之一,也是發展較快的行業(楊英,2002)。但是近年來,香港運輸服務越來越多的受到華南地區特別是珠江三角洲的現代化機場和貨柜港口的挑戰。內地運輸服務水平的不斷提升,收費低廉的優勢,使香港運輸服務的未來發展受到一定的威脅。
但是。從香港運輸服務輸出發展的趨勢以及香港運輸服務的營運環境來看,預期香港運輸服務在未來短時間內仍會不斷增加。也仍然高于金融和旅游服務輸出額。但是三者之間的差距將有所減少。同時,預期運輸服務輸出在服務輸出總額中的比重將有所下降,其對運輸服務產值所做的貢獻會有所減少。
從對香港物流服務輸出發展所做的貢獻來看。內地是其發展的主要貢獻者。隨著香港和中國內地合作關系的更加緊密的發展。香港聯合廣東物流業將大珠三角地區打造為世界級物流城市群,同時,香港對中國內地的運輸服務輸出也將不斷增加,物流服務輸出能力不斷提升。
3香港旅游服務輸出的發展前景分析
香港是一個著名的國際性旅游中心。旅游業十分發達,其服務輸出額也是逐年增加的。但是,近年來各國均紛紛著力發展旅游業,并有不少國家已將旅游業建設成其主要的經濟支柱。世界旅游市場的競爭也由此越來越激烈,并日趨白熱化。這些給香港旅游服務輸出的發展帶來了挑戰(楊英,2002)。
從近年來香港旅游服務輸出發展的趨勢來看,雖然服務輸出額有所增加,但是其占服務總輸出的比重并沒有上升,反而是下降的。因此,預期香港旅游服務輸出額在未來的發展中仍會有所增長,但其占服務總輸出比重將有所下降或維持不變,對旅游總開支增長的貢獻也將有所下降。
從旅游消費的主要來源來看,旅游消費主要來自度假旅客,其次是商務旅客。但是,隨著香港會議及展覽業的蓬勃發展。以及CEPA實施后,香港與內地企業業務的不斷增長。商務旅客對旅游服務輸出的貢獻將預期上升(梁偉耀、周錦華、司徒永君、譚仲賢,2008)。
從對旅游開支增長所做的貢獻來看,中國內地的旅客是帶動香港旅游服務增長的主要因素,特別是“個人游”計劃的擴大。內地來港旅游人數持續增加,使香港旅游服務輸出得到進一步發展。因此,預期在未來的發展中,內地因素將繼續成為推動香港旅游服務輸出發展的主要因素,其在內地市場的作用將因進一步合作而不斷擴大。同時,因旅游資源的不斷開發和利用,來自非中國內地旅客也將呈現上升的趨勢。
2物聯網技術在環境監測中存在的問題
2.1物聯網技術在環境監測管理系統中使用不完善
由于我國環境監測建立是在20世紀70年代,早期的環境監測技術是通過人工采集樣品進行檢測,其檢驗方式結果缺乏時效性,且準確度不高,需要耗費大量的工作量和成本,不利于環境監測結果的質量和準確度。現代使用物聯網技術監測環境,雖然減少提高環境監測的工作量,但是由于現代環境監測管理系統中對于物聯網技術使用不完善,讓物聯網技術監測環境的作用受到影響。在環境監測管理系統中,物聯網數據管理沒有制定相關的標準,讓物聯網信息不規范,缺失了其準確性,且由于物聯網技術在環境監測管理系統的數據共享方向單一,讓政府部門、相關企業的信息得不到統一和整合,讓物聯網技術在環境監測管理系統中的應用受到限制[2]。
2.2環境監測內容不周全
根據目前物聯網技術應用與環境監測中的狀況分析,由于地域和環境等因素影響,環境監測中的水質量、空氣質量和污染源等方面的監控技術還處于不成熟的階段,物聯網技術應用與環境監測中的內容不夠詳細,所以,只能監測到物聯網技術設定范圍內的環境改變。而且,在范圍內的環境監測,只能對于污染后續工作進行監測,不能對與環境變化的整個過程進行有效的監督,而不能提出很好的解決方案,讓物聯網技術在環境監測中的監督管理職能受阻。2.3環境監測范圍沒有明確物聯網技術應用于環境監測中的信息分析顯示:物聯網技術在監測記錄數據的結果會受氣溫、空氣水含量和其他各種方面的影響而產生變化,使得其監測數據的準確性受到嚴重影響。由于我國的物聯網技術尚未成熟,環境監測的范圍和事項是不完整的,使得環境監測范圍沒有得到明確的確認,例如物聯網技術目前無法對生活噪音、輻射污染和粉塵污染進行智能監測。
3物聯網技術在環境監測中的發展方向
為了確保環境監測信息的時效性和準確性,要深化物聯網技術在環境監測中的應用,加大對物聯網技術的開發水平,擴大物聯網技術在環境監測中的應用范圍,加強其環境保護的作用。所以,未來物聯網技術在環境監測中的發展方向是以下幾點[3]:
3.1加強環境監測中的噪音監控能力
可以根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和噪音標準,制定合理、科學的噪音監控,提高物聯網技術在環境檢測中的噪音監控力度,擴大物聯網技術的應用范圍。引起噪音污染的原因有許多方面,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監測政策,提高物聯網對環境檢測數據的準確性,保障物聯網的檢測結果。比如:根據住戶反映日常噪音的來源與發生的時間段,制定符合實際要求的監測方案,將噪音污染程度較高的地區統一,使用新的監控方式,對噪音污染進行物聯網技術的監控,加強環境監測中的噪音監控能力。
3.2建立健全的物聯網水質監測系統
可以根據物聯網對水質監測的相關信息和監測地區的水質狀況相結合,建立健全的物聯網水質監測系統,對于檢測地區的江河或其他水源的水質進行嚴格的監測。監測內容從常規的項目擴大到有毒物質、重金屬等危害飲用者生命安全的因素,尤其是在重工業或污染嚴重的地區。例如,在居民飲用水源進行嚴格的物聯網監測,并設置科學的水質標準,并提出相應的預防措施,一旦物聯網監測到居民飲用水源水質出現變化,就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防止居民飲用有毒水源。建立健全的物聯網水質監測系統,能夠保證環境監測中的水質監控能力,保障居民的用水安全。
3.3完善物聯網監測數據共享平臺
完善物聯網檢測信息共享,能夠確保物聯網監測數據的準確性,將環境監測的結果分享給更多的群眾,提高群眾的環保意識,讓社會對于環境監測和環境保護引起更多的理解與支持,從而促進物聯網技術在環境監測中的發展。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物聯網監測數據共享平臺,讓政府部門與相關企業的信息能夠相統一,提高監測數據的準確性,然后需要改進物聯網技術在環境監測中的應用水平,提高信息處理系統的自動化和智能化,并建立警報系統,對于超出標準的參數進行預警,從而提高環境監測的準確性和智能化。
1厭氧處理法
厭氧微生物可以在無氧環境下生存,那么將這些微生物置入廢水中,就能夠讓廢水中存在的有機物分解成CO2和CH4等物質。具體過程大概經過三個步驟:第一,水解發酵。這個環節主要是廢水中的有機物在厭氧微生物的作用下被分解成較為簡單的有機物,比如纖維物質在厭氧菌的作用下轉化成蛋白質以及糖類等,然后再進一步轉換成脂類以及氨基酸等物質,接著進行轉換就能夠轉變成脂肪酸和甘油等物質。接著添加一些產酸菌,就能夠將這些物質進一步轉換成乙酸、丁酸以及醇類物質。參與這些發酵活動的微生物包括了擬桿菌屬、真細菌以及雙歧桿菌等厭氧微生物。第二,轉化成乙酸或者氫氣環節。這主要是利用產氫產酸菌將第一階段中間衍生物如丙酸和丁酸和各種醇類等進行轉換,形成乙酸和氫氣,同時伴隨二氧化碳氣體產生。第三,轉化成甲烷。在這個階段主要是運用產甲烷菌將第二階段生成的乙酸、氫氣以及二氧化碳進行發酵反應轉化成甲烷。其具體的處理方法包括了厭氧接觸法、升流式厭氧污泥層反應器以及生物膜等方法。
2好氧處理法
這種方法就是將好氧微生物放置在擁有大量氧環境下,使之快速繁殖,然后通過好氧微生物對污水中的有機物進行氧化分解,從而轉化成二氧化碳以及水和硝酸鹽等物質,這樣就能夠實現對污水的凈化。目前這種方法比較簡單,而且靈活性較強,比如有活性污泥法以及生物轉盤法等。
二對固體垃圾進行微生物發酵
轉化成肥料對于固體垃圾的處理,可以在這些固體廢物中置入大量的嗜熱的微生物以及硝化細菌、纖維分解微生物等,然后再為這些微生物的快速生長提供一定的環境,并能夠促進微生物反饋回路的形成。比如對于部分中溫微生物,如果溫度升高或者不能夠適應該種微生物生長時,就能夠變成負反饋機制,此時會抑制微生物的生長,然后嗜熱微生物的在高熱環境下活性增強,于是又再次形成正反饋回路,也就是高溫微生物的數量快速增長會讓溫度出現升高,但是如果溫度上升到一定程度,同樣也會對嗜熱菌構成負面影響,于是嗜熱菌的數量增長就會變緩,最終讓這個溫度保持在一定范圍之內。根據最新對不同微生物的研究表明,白腐真菌能夠很好的分解含苯有毒污染物,所以注意這類真菌的培養則能夠很好的分解固體垃圾。
三運用微生物對廢氣進行凈化
微生物也能夠對廢氣進行凈化,對此第一,要對廢氣進行液相轉換,然后通過液相環境置入微生物從而實現對廢氣進行降解,其中產生的代謝物則能夠進入到液相環境中,部分可以作為細胞代謝能源,另一部分比如二氧化碳被析出。比如通過微生物凈化二甲苯就可以在室溫環境下進行,其中廢氣含有二甲苯的濃度達到了每立方米為250mg~2500mg之間,氣流量則為每小時100L~400L,廢氣在空塔中的時間為28s~83s,該塔的阻力將為12.8Pa~40.9Pa之間,根據實驗結果得出,該生物膜填料塔在處理含有二甲苯的廢氣具有良好的效果,總有效去除率達到了90%以上。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的書目信息服務情況可用幾句話來概括:書目信息服務的內容不斷增加,書目信息服務的范圍不斷拓展,書目信息服務的領域逐步擴大,書目信息服務的方式越來越多,書目信息服務的質量與效率逐步提高,書目信息服務的手段越來越先進,書目信息服務中存在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
1.1我國圖書情報機構的書目信息服務狀況
從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專著《書目情報需求與服務研究》中披露的調查資料可知,國家書目信息、專題性文獻及出版物推薦目錄信息、地方文獻及出版物目錄信息三者的被利用率,分別占調查樣本數的51.7%、48.53%與33.1%,由此可見書目信息資源在人們工作和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書目信息服務的提供方式,一般有傳統印刷型方式及現代技術型方式兩種。長期以來,我國書目信息主要是以傳統印刷型形式出現。1996年以后,隨著因特網及其他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的出現,我國書目信息服務的內容與形式明顯增加,如通過網絡向社會大眾及本館讀者及時通報館藏文獻信息;通過網絡查閱、訂購、下載書目文獻信息及出版物內容信息;利用網絡享受聯機文獻借閱和復印等信息服務內容;提供CD-ROM封裝盤片形式的可供貨書目信息;網上并可下載的圖文并茂的出版物外觀、內容提要及其他書目服務信息,等等。
我國圖書館界于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將MARC等書目信息新技術、新規則介紹到國內。與此同時,我國高校圖書館也開始進行微型機西文編目、查目、新書通報和流通管理的試驗。當時北京大學圖書館研制出“北京地區西文新書通報系統”和“西文圖書聯合目錄系統”,南京大學圖書館采用簡化MARC格式進行了“西文編目研究”,中南工業大學圖書館研制出“微型機湖南地區西文期刊目錄系統”,武漢大學圖書情報學院研制出“微型機圖書情報西文書目檢索系統”和“圖書館流通管理自動化系統”等等。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有更多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進入計算機文獻信息服務研究領域,陸續開發出實用的微機編目系統,并開始進行局域網環境下的聯合編目工作,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上海交大、復旦大學、中科院上海分院聯合開展的“上海地區西文書目信息檢索網絡”研究計劃,中科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三所圖書館聯合開展的“APTLN”書目信息檢索網絡建設與研究工作等。
我國圖書館自動化工作開展至今已近30年。在眾多圖書館自動化管理系統中,原北京圖書館與深圳圖書館的自動化系統在圖書館界有較大影響,并且已推廣到全國多家省市公共圖書館與高等學校圖書館。20世紀90年代后我國圖書館界加快了編目自動化的研究進程,利用網絡環境實現計算機編目的應用研究也逐步開展起來。1995年國家投資建設的“中國教育和科學研究計算機網絡(CER-NET)”加快了我國高校圖書館的計算機編目和書目數據庫的建設進程,全國各高校通過校園網就可進入CERNET,方便地通過網絡利用其他高校的信息資源,而且還可以借助CERNET與INTERNET相聯,從而直接利用因特網信息。
在國家有關政策的支持與鼓勵下,我國信息化基礎設施的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20世紀90年代建成的中國公用分組交換數據網(ChinaPAC)、中國公用數字數據網(ChinaDDN)、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等,為我國高校、公共和專業圖書館開展聯機編目、合作編目創造了良好的網絡環境。近些年我國電信部門陸續推出了ISDN、ADSL等多種較高網絡傳輸速度的新型數據傳輸方式,為我國圖書情報部門提供了較過去更好的書目信息傳遞工具。20世紀90年代我國又推出了中國文獻機讀目錄標準(CNMARC),為進一步推進我國文獻機讀目錄信息的交換和共享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1.2我國出版發行界的書目信息服務狀況
我國出版界于1991年開始正式采用CIP(在版編目)規則,1996年國家新聞出版署信息中心專門成立了CIP處,負責組織、規劃、協調與管理全國的在版編目工作。目前,全國有超過百分之五十的出版社已進行CIP工作,并正在研究利用計算機處理出版社在版圖書的目錄信息。在數據通信和計算機網絡等現代技術手段被引入出版業之前,傳統印刷型書目一直是我國出版發行部門的主要書目信息服務工具。通過印刷型書目信息報紙預告新書及可供圖書信息,為書店及廣大讀者提供有效的訂購參考信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出版社數量不斷增加,出版物的品種與數量直線上升,傳統的印刷型書目信息服務方式已暴露出諸多不足。因此,引進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利用網絡環境實現出版信息的傳遞和出版物的交易,已成為我國出版發行部門的共識。1995年,新華書店總店與北京、遼寧、上海、江蘇、浙江、湖北、四川、廣東等八家省級書店聯合研制我國出版發行業的互聯網——“全國出版物發行信息網絡(CPRN)”,并希望將該網絡建設成為覆蓋全國、以新華書店為主體、以出版社為源頭、兼容其他發行渠道和社會讀者,集批發、零售、訂購、查詢于一體的出版發行信息系統。1998年10月,該項目完成了網絡“中心”和八個省網絡“分中心”的硬件配置建設、軟件安裝以及與信息產業部CHINAPAC和CHINADDN通信骨干網的聯接工作。1998年底,“全國出版物發行信息網絡”投入試運行,并將工作重點逐步轉向發展網絡成員及建設可供書目數據庫等方面。一方面,希望能夠吸收更多的出版社、地市縣書店、集個體圖書發行機構成為網絡成員,使它們能夠享受通過網絡訂購圖書的優質服務;另一方面,希望各個網絡成員不斷將可供書目與征訂書目信息充實進網絡數據庫,滿足網絡成員訂購、查詢與余缺調劑的需求。該項目后期進展不理想,多種原因導致網絡成員的發展工作陷入停頓,“全國出版物發行信息網絡(CPRN)”的運作出現困難。目前,新華書店總店信息中心已改與網絡信息技術公司聯手,建設具有電子商務功能的網站,利用因特網向國內外用戶提供書目信息并開展出版物銷售服務。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一直在積極推動建設“中國出版物在版編目數據庫”,使廣大讀者能夠通過網絡查閱出版信息和可供出版物信息。與此同時,一大批書業網站(如“當當書店”、“人民時空”、“旌旗書店”、“北京圖書大廈”、“上海書城”等)正通過網絡向廣大讀者提供可供貨書目信息,方便讀者在線瀏覽與購買出版物。
2我國書目信息服務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書目信息服務工作存在的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
(1)國家書目信息報道的時滯過長,文獻被重復報道的現象時有發生。與發達國家的書目報道僅需一周時間相比,我國《全國新書目》的報道周期長達一個月。此外,在《全國新書目》、《全國總書目》、《中國國家書目》中收錄的文獻及出版物存在大量的重復;就是出版發行行業自己編制的《社科新書目》、《科技新書目》以及省級書店的宣傳書目中,重復的書目信息也不少。
(2)書目信息格式不一致。無論是出版機構在網上的書目信息,還是書店系統長期使用的傳統印刷型書目信息,其格式與我國圖書館等信息服務部門的書目信息格式不完全一致,與出版社在版編目的格式也有許多差異。由于格式的不一致,直接影響了書目信息的兼容與共享。
(3)統一書目信息格式存在著困難。就CIP數據而言,它對書目信息服務部門的確重要;但對出版社而言,有沒有CIP數據,CIP數據的質量如何,并不影響出版物的銷售,所以它們對CIP的重視程度就不如信息服務部門,目前仍然有將近一半的出版社未執行CIP數據;那些已執行CIP數據的出版社,也存在著諸多問題,主要表現為數據不詳盡、標識符號不準確、著錄項目遺漏、著錄格式不規范等。
(4)圖書正式出版后的數據與出版前征訂目錄中的數據時有變動。例如圖書的“估價”項,據武漢大學出版社總編室的同志介紹,有將近百分之二十的圖書正式出版時,“定價”與原“估價”不同。又如“頁數”、“出版時間”、“書名”等項,出版后的正式數據與出版前的宣傳數據都會有所不同。如果將出版前書店的征訂目錄數據直接作為圖書館的目錄使用,必然有部分數據在出版物到館后需要修改。這時在圖書館機讀目錄數據庫的多個數據文件之間,就很容易因修改的遺漏而產生記錄彼此的不一致。
(5)書店征訂目錄不適合圖書館直接使用。一般來說,書店征訂目錄中沒有提供圖書信息檢索點的排檢項,其分類也比較粗略,僅指出了出版物所屬大類,沒有給出具體的分類號。在圖書館等信息部門的信息服務中,書目信息中的排檢項十分重要,它是讀者能夠接受正確信息服務的切入點(如書名、作者、主題、分類號等常用的檢索點)。如果圖書館直接用缺乏主題詞與詳盡分類號的書店征訂目錄作為自己的目錄,將對讀者通過書目進行的信息檢索十分不利。
(6)出版社在版編目(CIP)數據產生的延遲直接影響書店征訂目錄的編制與出版物的推銷宣傳。書店系統編制征訂目錄,是希望社會公眾在圖書正式出版之前就能了解這些出版物的信息,以便贏得更多的訂數,占有最大的市場份額,獲取較好的經濟收益。為了改變傳統發行方式下出版物信息產生與傳遞不及時的問題,出版發行部門非常希望出版社能在圖書正式出版前就盡早提供準確的出版物信息,以便書店及時編制出征訂目錄。一般情況下,出版物的在版編目(CIP)數據都是先由出版社編制,再報送并等待國家版權局審核批準,然后由出版社以訂單的形式傳遞給發行部門。這種運作方式使得直接利用CIP數據編制征訂目錄的設想難以實現,也無法滿足書店獲取訂數所需要的充足的宣傳時間。
(7)書目信息來源于它所對應的出版物以及編輯生產它的出版社。出版社的編輯人員雖然具有較強的稿件編輯、組織與加工能力,但缺乏能夠準確確定每一種出版物的在版編目數據的知識,也缺乏編制書店征訂目錄與圖書館書目所需的知識。因此,目前我國出版物的在版編目數據(CIP)質量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無法滿足書店與圖書館等書目信息服務部門在編制書目時的各項要求。
3網絡環境下整合我國書目信息的措施
為了提高書目信息的通用性與兼容性,我國圖書情報界自20世紀70年代起就采用文獻信息著錄交換用國際標準(MARC),并開始書目自動化應用的研制與推廣工作。我國圖書發行部門為了增加出版物的銷售,非常重視編制與發行出版物征訂目錄,各種征訂目錄(如《科技新書目》、《社科新書目》、《上海新書目》等)一直都在為宣傳推銷出版物服務。出版社編制的圖書CIP數據,有不少地方與圖書情報界的書目不同,與書店的征訂目錄也有不少差異。這三類書目的數據來源、編制單位及信息傳遞路徑都不相同。在這種情況下,尋求一種能整合三種不同書目信息的途徑與方式是非常必要的,也會遇到各種阻力與困難。為此,筆者提出如下一些建議。
3.1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是整合書目信息的前提
要使書目信息整合工作得以順利進行,首先必須統一思想,提高認識,使三大書目信息部門的領導和有關人員都能認識到整合書目信息的重要性,并積極支持這項工作。具體而言,出版社必須加強在版編目(CIP)工作的組織及在版編目工作人員的隊伍建設,提高CIP數據的編制質量;書店等圖書發行部門要加強征訂書目的組織工作,提高書目數據工作人員的業務素質及工作責任心,以保證所給出的出版物分類號、主題詞(或關鍵詞)的質量;圖書館與情報部門應提高對書目信息整合重要性的認識,重視對出版社、圖書發行機構有關技術人員的培訓,幫助他們提高CIP及征訂書目數據的質量,同時需要改變自身對CIP數據及征訂書目數據的不信任態度,制訂直接采用CIP數據及征訂書目數據的措施,為整合書目信息營造良好的軟件環境。
3.2以出版社在版編目為基礎整合我國書目信息
抓源頭、帶全面是整合我國書目信息的主導思想。由于出版物書目信息的源在出版社,所以,建議以出版社在版編目數據(CIP)作為三種不同書目信息格式整合的突破口。具體來說,應在國家在版編目條例的基礎上,制定在版編目的補充規定,對在版編目數據項做適當的修改和補充,使CIP數據成為一種能滿足各方面書目信息應用要求的書目信息數據。為此,建議由國家信息服務主管部門對整合后書目信息格式的具體要求,由國家信息與文獻技術標準化委員會出面組織協調,成立由國家重點(權威)出版社在版編目編制人員、書店及出版社征訂書目信息組織人員以及圖書館和情報部門編目部技術人員共同組成的“中國書目信息格式整合工作小組”。在充分協商的基礎上,按照國家文獻書目信息交換標準(參照有關的國際標準)的要求,充分考慮各個信息服務部門的業務特點與要求,制定出符合書目信息資源共享要求的新的書目信息著錄格式。出版社在版編目人員只要嚴格遵照新的書目信息格式組織CIP數據,經國家版權部門審核通過,就可以傳遞給書店、圖書館及其他信息服務部門直接加以使用。
3.3充分利用網絡環境實現書目信息的整合
為了滿足書店征訂目錄與圖書館藏書目錄多方面的要求,可以考慮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將出版社、批發書店與圖書館聯系在一起,形成全國范圍的龐大書目信息廣域網。審核后的出版社在版編目(CIP)數據可經過這個網絡迅速傳遞到批發書店和圖書館等信息服務部門,使它們在第一時間就能直接用CIP數據編制征訂目錄和館藏書目。為此,整合后的書目信息格式必須與在版編目(CIP)數據格式高度統一,書店、出版社、圖書館(包括信息所等信息服務部門)都必須具備網絡應用條件。為了給規范化的書目數據的傳送奠定物質基礎,需要加快“金版工程”建設。應在國家信息產業部與新聞出版總署的指導和協調下,繼續完成“全國出版物發行信息網絡”和“全國新聞出版管理信息網”以及與之配套的四個大型數據庫的建設。這四個大型數據庫為“新聞出版管理數據庫”、“中國百科術語數據庫”、“圖書在版編目數據庫”和“國家新聞出版版權數據庫”。一旦“金版工程”完成,就能從根本上解決在版編目信息、征訂目錄信息傳送慢的問題。這項工作可以在新聞出版總署“金版工程”的統一規劃下,集中全國出版社、書店、圖書館、電信部門與網絡公司等多方面的力量,建設這個全國性的網絡平臺;各出版社可以通過該網絡直接將本社出版物的CIP數據傳遞給國家版權局審核,核準后又可以經由網絡傳遞給書店,書店據此能順利地轉換成征訂目錄。國家重點信息工程中國教育與科研網(CERNET)已運行了五年多,它在上世紀末就已吸收我國大多數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圖書館入網,使數以百計的我國高校圖書館通過該網絡共享書目信息資源。如果再將全國公共圖書館自身的自動化管理系統也接入CERNET,就能實現以圖書館系統為基礎的書目信息服務廣域網。由于CPRN與CERNET都以電信數據通信網為基礎,所以,通過電信部門的網絡平全可實現這兩個全國性的廣域網的對接,使整合后的書目信息能夠真正在網絡環境下快速傳遞,實現書目信息資源的網絡化利用與共享。
3.4編制書目格式轉換軟件,靈活應用整合后的書目信息
為了整合我國的書目信息,讓我們先對三大書目的格式及內容作些分析。一般來說,書店的征訂目錄包括征訂號、書名(叢書名)、版本、出版者、類別、責任者、開本、字數、頁數、裝訂形式、估價、出版時間、ISBN號、內容簡介、讀者對象等;出版社的在版編目(詳細級)包括書名(及有關信息)、責任者、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時間、叢書的詳細信息、附注、ISBN號、排檢項、其他注記等;圖書館的圖書目錄(詳細級)包括的內容與CIP數據基本一致,不同之處是增添了索書號和定價項,去掉了其他注記項。可見,三者的信息很大部分相同。不過,由于書店是依據出版社的新書預告編制征訂目錄,當時該出版物的CIP數據尚未完成,二者的著錄格式、著錄項目及內容明顯存在差別,且產生的時間不同步。一方面,由于雙方的信息都來源于出版社,所以通過出版社能夠做到著錄信息內容的一致性。另一方面,整合書目信息后還能有效解決征訂目錄著錄不夠規范、缺乏統一著錄標準的問題,并能解決《社科新書目》、《科技新書目》等書目報及出版社征訂書目單中書目信息重復、彼此體例不一致等問題。至于出版社的在版編目數據和圖書館目錄數據,由于雙方內容比較一致,可根據規范化的要求統一書目的項目。
由于三種書目信息都源自出版物,所以可設想以在版編目(CIP)作為整合三種書目信息的紐帶。雖然目前我國CIF數據還存在一些質量問題,但只要做好CIP數據的編制與核查工作,實現出版社、書店、圖書館(以及信息所)書目信息的共享是完全可行的。具體思路是:以現行在版編目的著錄格式為基礎,按CNMARC(國家文獻信息機讀目錄通信格式標準)的要求設計規范化的書目信息格式。建議其主要著錄項目包括:書名、著作者、出版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日期(出版日期也可以待圖書正式出版后通過網絡即時傳送))、估價(出版物正式出版后,通過網絡迅速將定價傳遞給書店和圖書館,以便修改此項內容)、預計出版日期(此項目供書店征訂目錄使用,圖書館可作為訂購時的參考因素)、裝幀、開本(包括外形尺寸信息)、字數、頁碼(此項目待出版物正式出版后再傳送)、類別、ISBN號、內容提要(此為新增項目,有利于信息檢索及用戶訂購)、關鍵詞(由出版物著作者在提交書稿時一并提供)、讀者對象、附注等。
為了實現書目信息資源共享,節省三家單位書目編制的人、財、物力,實現一家編目、多家共享,需要對整合圖書館目錄、出版社在版編目和新華書店征訂目錄的編制工作進行具體規劃。如果從現在起就規定這三家單位要按照整合后統一的書目格式著錄和傳遞信息,則首先必須對這三家單位的相關技術人員進行培訓,使他們立即按照新的規范生產和傳遞書目信息,同時要逐步將過去已建成的龐大書目信息數據庫加以改造,使數據庫中的記錄內容都符合規范化的要求。為了使這三家單位目前已經建立的書目信息數據庫還能夠繼續使用,而且不至于因為對新書目規范的不熟悉而導致書目信息的編制與傳遞利用出現差錯,筆者建議集中技術力量編制幾套相應的書目格式轉換軟件,使整合后的書目信息能夠得到靈活的應用。這一設想的操作思路是:集中我國三家書目信息服務部門及信息技術部門的技術力量,編制在版編目(CIP)數據和以CNMARC格式為基礎的整合后書目信息數據的轉換軟件,編制圖書館(信息所等)目錄和以CNMARC格式為基礎的整合后書目信息數據的轉換軟件,編制征訂目錄和以CNMARC格式為基礎的整合后書目信息數據的轉換軟件。目前這三個部門內部的書目信息的著錄、編制以及書目數據庫的建設等,仍然可以按照過去的方式運轉,本單位過去已經建立的龐大的書目信息數據庫的內容也繼續保留使用。這樣做既能夠尊重過去業務人員書目信息工作的習慣,保證目前的書目信息服務工作效率與速度不受影響,也能夠充分利用過去建立的龐大的書目信息數據庫記錄。這三家單位之間的書目信息的傳遞與資源共享。可以借助網絡及轉換軟件實現。也就是說,在不同的書目信息服務部門之間需要傳遞與共享書目信息時,借助轉換軟件,先將本單位的書目信息轉換成標準(規范)的CNMARC格式的書目信息(項目的選取可參照上面的分析確定),然后通過網絡快速傳遞給對方;對方收到信息后,只要利用自己的轉換軟件將其轉換成本單位自己的書目信息格式,就能夠直接加以利用。這樣的操作方法不僅大大降低了書目信息整合的難度,而且執行起來也比較容易。
【參考文獻】
1李敏.關于建立我國西文文獻計算機聯合編目系統的一些思考.圖書情報工作,1997(11)
2黃凱卿.關于整合我國圖書館與出版發行部門書目信息的思考.情報學報,2000(2)
3鄭琳.從CIP數據看我國文獻編目質量.高校圖書館工作,1998(4)
4孫更新.實現我國圖書館與出版發行部門圖書編目標準化的思考.情報雜志,2000(2)
5劉嘉.21世紀中國編目網絡之構想.圖書情報工作,1997(11)
在一般會計準則體系下的利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