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06 06:40:0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大學生志愿服務計劃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工作內容
2012年由中央財政支持的全國項目實施總體規模保持xx年年水平。除2012年申請延長為2年期的志愿者外,按照公開招募、自愿報名、組織選拔、集中派遣的方式,新招募7000名左右的普通高等學校(以下簡稱"高校")應屆畢業生,到基層鄉鎮一級從事為期1-2年的志愿服務工作。繼續實施支教、支醫、支農、區域化推進農村共青團工作和建設(以下簡稱"農村區域化")、全國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西部基層檢察院、西部基層法律援助、西部基層人民法院、開發性金融和西部農村平安建設等專項行動。完善2012年延長為2年期和2012年新招募志愿者的管理服務工作。努力做好xx年2年期和xx年年1年期志愿者的就業服務工作。
二、主題口號
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三、工作步驟
(以下時間均為參考時間,具體進度將根據實際需要作適當調整)
(一)崗位申報
1.申報原則
4月上旬,服務省項目辦按照相對集中原則,根據全國項目辦確定的本省(區、市)計劃派遣名額以及已經明確的各專項行動的服務崗位,根據《關于加強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服務縣管理服務工作的通知》(全國項目辦發【2010】1號)的要求,在充分考慮服務縣的工作業績、志愿者的服務成效以及當地黨委、政府對西部計劃工作的重視程度等因素的基礎上,審定西部計劃服務縣資格,確定志愿者名額,并報全國項目辦審定。曾因管理不力導致志愿者重大安全健康事故的服務縣,2012年不再派遣新招募的志愿者。
2.有關專項行動服務縣、服務崗位的確定
需要申報農村區域化、現代農村遠程教育、基層檢察機關、基層法律援助、基層人民法院、開發性金融、西部平安建設等專項行動崗位的市、縣(區)級實施單位需填寫崗位申報表(2012年西部計劃服務崗位申報表見附件1),并由同級團委確認蓋章后報到省(市、區)專項行動實施部門。省(市、區)專項行動實施部門匯總后與省項目辦充分溝通,確認蓋章后統一上報全國項目辦和相關部委審核確認。全國項目辦將據此招募和分配志愿者。上述專項行動的崗位設置應在現有西部計劃服務縣范圍內。
3.申報審核服務崗位
服務崗位的確定采用申報制度。各服務縣項目辦在本縣開展服務崗位申報工作。崗位類別原則上從教育、醫療衛生、農業科技、農村區域化、農村現代遠程教育、基層檢察機關、基層法律援助、基層人民法院、開發性金融、西部平安建設和其它中選擇。各服務單位申報崗位時,要詳細填寫崗位信息,崗位需求要切合實際,不應過于局限專業要求。
服務縣項目辦在確定服務崗位時,盡量選擇崗位需求說明詳細、后勤保障得力的單位,其中農村區域化、現代農村遠程教育、基層檢察機關、基層法律援助、基層人民法院、開發性金融、西部平安建設等專項行動的崗位按照省項目辦分配本縣計劃名額100%的比例確定服務崗位,支教、支醫、支農等專項行動按照120%的比例確定,縣鄉機關、企業等其它類崗位,數量不得超過申報崗位數的10%。服務省項目辦嚴格審核崗位信息和數量。確定服務崗位特別是教育崗位要盡可能保持連續性,形成接力機制。服務崗位原則上在服務縣的鄉鎮一級(、新疆、青海單獨確定)。4月初,各服務縣項目辦將服務崗位詳細信息報服務省項目辦。
4.錄入并分配服務崗位
導語:新聞稿是一件只要你用心就可以將俗套的東西寫的精彩,下面就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這篇社會實踐新聞稿吧!
近日,根據《共青團陜西省委陜西省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項目管理辦公室關于20XX-20XX年度陜西省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的通報》(陜團聯發〔20XX〕60號)精神,我校項目辦被授予“20XX-20XX年度陜西省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先進集體”榮譽稱號,第十八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李閆明昊被評為陜西省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優秀志愿者。
此次通報表彰的集體和個人是我省西部計劃各基層項目辦和廣大志愿者中的優秀代表。本次評選,全省共有5所高校項目辦獲評先進集體。我校自20XX年啟動西部計劃項目以來,校領導高度重視,將項目辦常設在校團委,把西部計劃作為育人工作和人才培養的重要平臺,從強化領導、健全組織、完善機制、保障資金、營造氛圍、宣傳報道、跟蹤服務等多個方面推動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形成了“廣泛動員、按崗招募、擇優錄取、雙向選擇”的工作機制。我校每年選拔派出十余名畢業生赴西藏、新疆及陜西等地參加基層支教工作,11年來共派出102名志愿者投入西部教育事業。
我校志愿者們積極響應團中央“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偉大號召,報名參加大學生志愿者服務西部計劃,帶著“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開始志愿征途,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青春理想。 我校項目辦也將繼續努力,選派更多優秀志愿者,投身西部的發展,為陜西經濟社會和諧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基礎教育專項志愿者原則上在縣鄉中小學從事教學及教學管理工作;農業科技專項志愿者原則上在縣鄉農業、林業、牧業、水利等技術單位從事農業科技工作;醫療衛生專項志愿者原則上在鄉鎮衛生院以及部分縣級醫院、防疫站從事醫療衛生工作;基層青年工作專項志愿者原則上在縣級團委從事加強團的基層組織建設、促進青年就業創業、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維護青少年合法權益等工作;服務新疆、服務專項志愿者原則上圍繞、新疆、兵團的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在基層單位從事基礎教育、農業科技、醫療衛生等服務;基層社會管理專項志愿者原則上圍繞西部基層社會公益、社會保障、社會福利、法律援助、扶貧開發、金融開發等公共服務需求及黨政、司法、綜治等工作需要開展服務。
《教育與職業》:入選大學生在西部地區的服務年限是如何規定的?
趙勇:西部計劃志愿者服務期具有一定的靈活性,首次簽約期為1年或3年。簽約1年的志愿者在服務期滿后可以于下一年度3月向服務縣項目辦提出延期服務申請。
根據《關于統籌實施引導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服務項目工作的通知》(人社部發〔2009〕42號)和《關于開展從大學生“村官”等服務基層項目人員中考試錄用公務員工作的通知》(人社部發〔2010〕52號)等文件精神,參加西部計劃到基層服務,服務期滿考核合格的計算基層工作經驗,服務滿兩年且考核合格的可享受參加相關公務員定向考錄等相關優惠政策。各地要根據公務員考試需具備兩年及以上基層工作經歷的新規定,在保持“服務期1到3年”選擇空間的基礎上,推動更多的志愿者選擇兩年以上服務期。
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自2009年開始,對畢業于中央部屬高校的應屆畢業生參加西部計劃并到西部地區縣以下農村基層單位履行3年服務期限的畢業生實施相應的學費和助學貸款代償。首次簽約1年而后延長至3年服務期的,不享受學費和助學貸款代償政策。具體由今年符合條件的新入選志愿者向本人畢業高校學生管理資助中心等相關機構申請辦理。
《教育與職業》:志愿者入選后,其奔赴的服務地按照什么原則確定?
趙勇:西部計劃實行按需招募,對口支援服務。在服務地的確定上,東、中部省份招募的志愿者原則上集中到對口支援的西部省份服務,西部省份招募的志愿者原則上將在本省服務。在外省就讀的高校畢業生可回原籍所在省參與服務。另外,今年服務新疆專項面向全國招募,凡符合報名條件的應屆畢業生和在讀研究生,都可報名赴新疆或兵團服務。
《教育與職業》:請你介紹一下志愿者招募方式,省內招募和跨省招募有什么區別?
趙勇:各地可按照慣例,以一人一崗原則按需招募;有條件的還可組織有關高校與對口受援縣直接進行崗位對接;也可依據服務省提出的對志愿者專業總體需求招募,由服務省項目辦在志愿者集中培訓報到時或到達服務地后進行崗位對接。
志愿者報名期間,在服務崗位的選擇上,只需依次確定服務省、服務縣和服務專項類型的意向即可,具體服務崗位由各地項目辦在志愿者到達服務地后根據志愿者所報意向并結合志愿者專業特長統一協調分配。
服務省直接接收在外省就讀的本省生源畢業生報名,服務新疆專項接收非對口招募省的高校畢業生報名,都計入本省招募指標和派遣指標。跨省回原籍和非對口招募省參加服務新疆專項的志愿者需注意以下幾點。
1.跨省回原籍服務的志愿者和非對口招募省參加服務新疆專項的志愿者在被高校審核合格后,須通過電話及時聯系原籍所在省級項目辦或新疆項目辦,確定是否接收。
2.志愿者原籍所在省級項目辦和新疆、兵團項目辦負責定期匯總外省回原籍服務的志愿者信息,第一時間通報志愿者就讀高校所在的省級項目辦,協調落實相關工作。一是通過審核、面試、體檢、錄取等過程選拔志愿者;二是回原籍服務的志愿者同樣享受就讀高校所在地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服務的相關政策;三是及時準確地進行崗位對接操作。
3.體檢由志愿者高校所在省級項目辦負責,體檢費用按照《關于印發的通知》(中青聯發〔2011〕12號)由全國項目辦在志愿者到崗后按照各省實際到崗人數110%一次性撥付給志愿者所在高校招募省項目辦。
4.志愿者在被錄取、收到確認通知書后,須及時與原籍所在服務省項目辦或新疆、兵團項目辦聯系。
5.服務省項目辦在確認接收外省回本省服務的志愿者后,須與入選志愿者建立聯系,做好報到、培訓等工作。
《教育與職業》:各部委在經費支持和政策保障方面都有哪些規定?
趙勇: 1.生活補貼和交通補貼。志愿者服務期間,中央財政給予一定生活補貼。從2012年8月起,生活補貼為每人每月1000元。同時,志愿者所在地列入國家艱苦邊遠地區津貼范圍的,執行所在地科員艱苦邊遠地區津貼標準,按月發放。交通補貼按志愿者家庭所在地和服務地之間的實際里程發放,每年分兩次發放。
同時,根據人社部發〔2009〕42號文件規定,“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已列入相關待遇規定范圍。各省(區、市)項目辦要根據《通知》第三條和第八條的規定,商地方政府財政等部門協調解決西部計劃志愿者達到本地鄉鎮機關從高校畢業生中新錄用公務員、事業單位從高校畢業生新聘用工作人員試用期滿后工資收入水平,確保文件精神落到實處。志愿者所在服務縣、服務單位要幫助他們解決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問題,有條件的可給予志愿者適當補助。
2.志愿者人身意外傷害、醫療保險費用。相關保險由全國項目辦統一投保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志愿者綜合保障險。保費每人350元人民幣。人身意外傷害、身故(含疾病身故)保險責任,保額30萬元,住院醫療保險責任,保額30萬元,疾病門診責任,保額1萬元。
二、宣傳口號
新西部、新生活、新成長
三、宣傳重點
要注重宣傳西部計劃堅持“誰用人、誰受益、誰負責”和“培養與使用并重”的實施理念,在引領廣大青年面向基層就業,豐富閱歷,提高能力,促進青年成長成才方面的重要作用;要注重宣傳西部計劃組織網絡健全、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提升管理績效、強化財政資金依法支出等運行模式,努力樹立西部計劃科學發展的良好形象;要突出做好在西部基層就業創業的優秀志愿者典型的宣傳報道,樹立西部計劃在引導高校畢業生到西部、到基層、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鍛煉成長的實在作用。結合實際組建西部計劃優秀志愿者事跡報告團,組織巡回報告、座談會、經驗交流會等,加強新老志愿者交流互動。
四、宣傳形式
在形式和載體上,省級項目辦特別是高校項目辦要善于運用當代青年所接受和喜愛的網絡、移動傳媒等新媒體,充分利用校園廣播電視、校園網、手機報、個人郵箱等,以新聞、專題、公益廣告、招貼畫等多種形式,力爭向每一個愿意參加西部計劃的高校畢業生全面、準確、及時的西部計劃相關動態信息。
五、基本任務高校項目辦也至少要做到五個一。1、在報名第一天向本校每一位20xx屆普通高校畢業生個人郵箱發送本校西部計劃招募信息,并定期向報名者發送相關信息。2、在校園網首頁一個月的西部計劃招募消息。3、在學生餐廳視頻電視中播出一個月的西部計劃電視公益廣告。4、協調本校有關部門,在學生人流集中處懸掛西部計劃招募宣傳橫幅,張貼西部計劃宣傳海報。5、校項目辦在學校主要活動場所設置西部計劃咨詢臺。
大學生志愿者活動指的是在校大學生通過自發的形式組織或者參與到社會活動中的行為。我國的大學生志愿者活動得到了各級部門的高度重視,使志愿者活動的發展十分迅速。早在1994年,河北就已經建立了“河北省青年志愿者協會”,此協會作為專門的為河北省志愿者所設立的專業化服務機構,極大程度上促進了河北省的志愿者服務事業的發展。我們看到,從原來的單方面的簡單服務到后來的多方面、多層次、多形式的志愿者服務支持活動,極大地擴大了河北省的志愿者活動的服務范圍,可喜的是我們已經很明顯地能夠看到,河北的志愿者服務已經逐漸成為一個代表河北的品牌。從數據上來看,我省僅登記在冊的志愿者人數就已經達到三十萬,通過組織活動能夠動員的人數超過一百二十萬人,從服務時間上看,本省的志愿者累計已經向社會提供了長達九億小時的志愿服務。
從成果上看,河北省的志愿者服務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績,但是從另外一方面來看,河北省的志愿者服務工作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經驗不足,很多活動由于缺乏統一的規劃造成志愿者時間和精力上的浪費但是并未取得相應的社會效應,究其原因,主要是雖然河北的志愿者服務工作發展迅速但是起步較晚并未確立一套完善的培育機制,因此,想要此項活動能夠更持久地進行下去就需要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體系。
一、從輿論方面要對志愿者活動進行積極的宣傳
志愿者活動是一項光榮而具有重要社會意義的活動,參與者不僅能夠通過志愿者活動為社會提供相應的服務,另外也能夠使大學生在活動中取得一定的社會經驗和相應的知識,讓志愿活動真正地成為高校師生志愿參加的活動,避免走形式,真正地將志愿意識播種到廣大師生中間去。
二、建立完善的志愿者活動的管理機制
一項活動能夠長久地進行下去有一個很重要的支撐就是有完善的機制進行管理,制度化是活動正常進行的保證,不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如果無管理和指導,志愿活動可能會極大地浪費資源并產生較差的社會影響。正確的做法就是,建立相應的志愿者注冊機制,使志愿者的資料更加完善,使得在選取志愿者的時候更有方向性。不斷地舉辦相應的志愿者培訓活動,一方面可以提升志愿者的服務水平,另一方面通過培訓能夠促進志愿者之間的交流,提升整體的服務水平。還有就是建立完善的志愿者保護機制,在他們的合法權益收到侵害的時候能夠及時地進行處理并得出公正的處理結果,最后就是建立相應的鼓勵性措施,以激勵人們不斷地投入到志愿者工作當中去。
三、不斷地加強相應的管理工作,為志愿者創造良好的服務環境
志愿活動本身不具有盈利目的,單純靠自覺是很難長久地保持下去的。作為組織者,團組織就需要建立完善的決策及管理制度,這其中包含:人員培訓、資金的管理、工作的績效評估等很多方面,要提高工作效率,進行合理的人力資源規劃,使志愿者的工作真正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應,使此項活動能夠持續性地進行下去。
四、打造品牌,保證志愿服務持久的生命力
高校要用經營的理念來打造大學生志愿者活動的品牌,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努力在黨政關注、群眾急需、志愿者能為的結合點上尋找工作的突破口,樹立項目化、品牌化發展意識,形成特色鮮明的服務體系。
五、政策支撐,高校采取措施對志愿活動進行鼓勵
作為志愿活動的倡導者,高校要采取一定的校內措施對志愿活動進行鼓勵,比如設立相應的獎學金,將參加志愿活動作為入黨、評干等重要活動的重要參考指標,將參加志愿活動作為評價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考核指標之一,引導學生積極地參加志愿活動。
醫學生志愿者擁有醫學專業知識優勢,他們在社區衛生服務等公共衛生應急和居民健康保健中發揮其他專業學生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獨特的價值。當前,大學生志愿服務大多具有突擊性和短期性,活動聲勢大而有效覆蓋不足,參與人員多而堅持長期服務少,活動流于形式。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已經開展23年,其經驗和做法是研究學生志愿服務活動長效機制的重要素材。通過課題組從2014年11月至2014年12月,對哈醫大一院學生志愿者進行了抽樣調查。本文依據本次調查中所收集的關于醫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參與狀況的基本情況及其余調查結果中相關數據,旨在分析醫學類志愿服務文化建設的問題和特點,探索構建醫學類大學生志愿服務文化建設長效機制。
一、調查的基本情況
1.調查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
主要采用分層整群抽樣的方法,抽取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三、四。畢業年級的四個不同專業 (臨床醫學,臨床藥學,衛生監督,口腔醫學)的在校學生作為本次調查的研究對象。
1.2調查方法
應用自行設計的問卷,發放問卷1089份,收回1016份,收回率為93.3%,其中有效991份,有效率為97.54%。
1.3統計分析
采用SPSS18.0軟件建立數據庫,雙人核查錄入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2.調查情況分析
通過對受訪醫學生認為影響學生志愿服務活動長效發展的因素的調查,可以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能夠吸引醫學生積極參與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因素,反映了學生的意愿,如果組織者能夠加強對上述因素的支持和保障,將會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志愿服務活動中來,同時能夠保證已經參與到志愿服務活動中的學生愿意繼續參與的積極性。本次調查顯示,大學生志愿者的基本權益成了當務之急。大學生志愿者基本權益包括:對志愿者人身安全與健康的保障、生活保障、醫療保險等得到保障,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得到社會各界乃至政府部門的廣泛認可和支持,才是保護志愿者積極性的重要措施。(見表1)
二、醫學類大學生志愿服務文化建設長效機制的對策和措施
1.構建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的必要性
構建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是使志愿精神長存于我們的國家之中,是把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永遠發揚下去,使我國永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保證。
1.1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在志愿服務過程中,志愿服務工作的完成需要志愿者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去奉獻自己的愛心、并用自己的言行去幫助別人、感染別人,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為自己帶來了被人需要、被人尊重的全新社會感受。構建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可以保證大學生志愿服務精神的延續,可以讓志愿者在服務他人的同時提升對自我的認識和評價,進而感受到自己的需要得到實現時的滿足感,達到雙贏的效果。
1.2有助于提高大學生自身綜合素質
志愿服務活動需要學生之間相互配合才能完成。通過團隊合作完成服務項目可以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同時,在志愿服務活動中要充分發揮專業所長才能圓滿完成任務,是大學生能夠學以致用,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組織能力、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1.3有助于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建設是和諧社會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在校園里倡導富有團結、奉獻、友愛、集體主義的思想的志愿服務活動不但可以豐富同學們的課余生活,還可以增強廣大同學的認同感、歸屬感和集體榮譽感。因此,在校園中提倡志愿服務活動是提升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和實踐能力的需要,為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供了一個良好的途徑,同時也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了新的平臺,提高校園文化建設的內涵,達到了育人的偉大目標。
2.構建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的具體措施
構建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隨著志愿服務事業而不斷創新和提升。從以上內容來看,要完善大學生志愿服務,需要在權益保障、資金支持、管理體制、機制建設上下工夫,實現系統整合。
2.1規范大學生志愿服務管理制度
2.1.1建立大學生志愿者注冊登記制度。建立統一的志愿服務工作的注冊登記制度,將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志愿者個人全部納入注冊登記,發給統一的志愿服務證明。甚至可以探索建立全社會的志愿服務者登記制度,將大學生志愿服務者與社會志愿服務者進行對接,統一管理,賦予其相應的法律地位。這樣,一方面可強化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者的社會榮譽感,另一方面可實現高校志愿服務組織的正規化,為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的廣泛開展創造條件。
2.1.2建立志愿者信息庫,詳細記錄志愿者的專業、特長和興趣愛好。這樣做的好處是:首先,可以根據志愿者的不同專業、特長,分門別類建立不同項目的專業服務分隊,實現分類管理;其次,可以針對性地開展對志愿服務者的培訓;再次,可以有針對性的建立考評機制和評價機制。
2.1.3加強對志愿服務者的培訓。在分類管理的基礎上進行針對性培訓。通過多種方式展開培訓,可探索建立專業化的培訓機構,為志愿者提供提高管理知識、專業技能提供平臺,實現規范化、標準化、專業化培訓。在培訓結束后,可發放結業證書和技能認證證書,使志愿者的學生成果能夠通過證書的方式體現出來,增強其就業競爭力。
2.2完善經費保障機制
充分的經費有助于保護大學生志愿者的公益熱情并為他們的參與提供方便,同時為志愿服務活動能夠順利開展提供保障。
2.2.1要擴大資金的來源。要探索形成支持志愿者活動的多元投入機制,形成長期的資金來源,保證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有效開展。經費來源可以通過學校投入、政府投入、企業資助、社會捐贈以及特定服務收費等方式。
2.2.2要規范資金的使用。資金的使用嚴格實行統一的項目管理,避免個別人揮霍、浪費志愿資金,加強資金使用的監督。可借鑒社會福利基金的運作方式,將冗余的資金用于投資,使資金能夠有效運行,保障資金的長期發展。
2.3完善組織運行機制
高校志愿活動是一項非營利的社會事業,要想得以長足有效的發展,就必須得到高校黨團組織更多的關注。探索建立健全校團委指導志愿組織發動、社會力量支持的組織機制。校團委要發揮核心指導作用。第一,要立足本校實際,扶持各種服務型團體,幫助立足本身特色開展專業,如醫學生發揮自己醫術方面的特長,開展公共衛生應急活動、社會保健宣傳活動等。第二,大學生在校期間的主要任務是學習,要幫助大學生志愿者解決學業和志愿服務活動的沖突,解決大學生的后顧之憂。第三,要形成學生志愿者的階梯層次,避免由于大學生流動性強而容易出現的服務經驗斷層的問題。第四,要為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走向社會創造條件。充分發揮現行團組織的組織優勢,協調與社會團體或中介團體組織志愿服務活動的關系,為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成為規范化的社會公益活動提供保障。
2.4完善價值認同機制
1993年,團中央發起實施志愿者行動,大學生志愿服務作為中國青年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參與到志愿者服務中。大學生志愿服務已經成為新時期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載體,但在大學生志愿服務過程中也顯露出一些問題,究其原因,對于大學生的志愿精神的培養迫在眉睫。
1.我國志愿服務精神的內容
在我國自愿、無償是志愿精神兩個基本的品質,服務社會、關愛他人是志愿精神的宗旨,發展、進步是志愿事業生存的主題,也是志愿精神的理想意愿。這種質樸的志愿精神內涵卻極其豐富,它務實、奉獻、友愛,以自己的實踐行為去追求真善美的理想,體現了志愿者自立、自強、自我完善的主人翁精神。
2.培養大學生志愿精神的意義
大學生通過參加志愿服務工作,能夠端正自身的政治方向、激發自身的友愛、熱情,同時還能鍛煉大學生的能力,提高綜合素質,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為未來人生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2.1培養大學生志愿服精神有助于高校德育工作的開展
當代大學生志愿服務精神以“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為內涵。始終貫穿于大學生志愿服務過程中,同時志愿服務工作逐步走向日常化、規范化,其育人功能日漸明顯。
大學生志愿精神的培養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大學生思政方面的教育,對提高大學生道德素質,促進和諧社會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2培養大學生志愿服務精神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通過志愿服務活動培養大學生志愿精神,鼓勵大學生志愿者積極投身志愿服務活動中,這樣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實踐能力、與人交往能力、組織能力以及社會責任意識。同時通過培養大學生志愿精神,更有利于提高大學生自我認知能力,自我調節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的培養,為以后的社會志愿服務工作奠定扎實的基礎。
3.如何培養大學生的志愿精神
大學生志愿者作為青年志愿者的中堅力量,是我國志愿者事業的未來、希望,培養大學生的志愿精神,刻不容緩。
3.1普及志愿者服務理念,弘揚志愿精神
自20世紀80年代末,我國的志愿服務事業快速發展,但是缺乏全面的推廣和宣傳,社會對志愿服務理念認知不夠,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電視、網絡、報刊等宣傳媒體的日漸成熟,志愿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宣傳。2003年,團中央啟動了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首批6001名應屆大學生畢業,高喊著“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口號,奔赴我國西部相對欠發達省市,開展為期1—2兩年的志愿服務活動。活動持續至今已有48000余名西部計劃志愿者。這一活動的開展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者精神。對我國的志愿服務事業有著強有力的推動作用。通過對西部計劃活動涌現出的優秀事跡的宣傳,使志愿服務意識深入人心,從而引導更多的民眾參與到志愿服務活動中來,極大地弘揚志愿的精神。
3.2改善大學生對志愿服務的認知習慣
學校是志愿精神宣傳的重要主體,在組織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過程中應重視對志愿服務精神的培養,并能將這一精神貫穿到實際行動中。其次要讓大學生認識到參與志愿服務活動,也要自身不斷地進步。通過志愿服務活動不斷提高自身的組織能力、與人溝通能力、團隊創作能力等,并能端正社會道德觀,只有這樣才能在志愿服務活動中真正實現自我價值。
3.3健全大學生志愿服務機制
3.3.1完善組織機制
目前在我國絕大多數高校的志愿服務組織主要是依托學生管理工作開展。活動形式單一,缺乏應有的自主性。在志愿服務事業發展的新形勢下,建立獨立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勢在必行。
首先建立和完善志愿者注冊認證制度,是志愿者組織管理體系的核心;其次搭建良好的宣傳溝通平臺,通過各種手段加強對組織內部志愿者的管理和培養,讓大學生志愿者有較強的歸屬感。
3.3.2完善培訓機制
在大學生進行志愿服務活動過程中,涉及的領域較廣,甚至由于專業不對口很難圓滿地完成志愿服務活動,加強專業素質的培養能更好地展示志愿服務精神。同時積極地關注大學生志愿者的服務理念,及時做出正確的引導,形成“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核心價值觀、真正成為一名合格的大學生志愿者。
3.4合理引導志愿服務活動方向
志愿服務是一種直接的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志愿服務過程是專業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但是大學生對社會意識不夠,在實踐活動中有可能會偏離志愿服務的主導思想。這時高校合理的引導能幫助大學生志愿者站在長遠的利益角度思考和判斷問題。正確的志愿服務活動能夠讓志愿者有更好的成就感,從而能夠更好地展示和宣傳志愿服務精神。
大學生志愿者作為我國青年志愿者者的中堅力量。決定著我國志愿服務事業的發展方向。規范大學生志愿者的服務行為,發展志愿者隊伍,培養的學生的志愿服務精神,才能夠更好地展示和弘揚志愿服務精神。 [科]
[關鍵詞]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0.161
[中圖分類號]G641;C9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7)10-0-01
1 現階段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發展穩健
從國外社會來說,歐美發達國家志愿服務活動起步較早,在美國,2 000多萬的大學生參與了社區服務學習計劃,10多萬教師和管理人員設立了有效的課程服務計劃。從國內社會來說,近十年大學生志愿服務不斷發展。從2008年開始,大學生志愿服務研究相關數據、文獻數量等增幅較往年加大,受奧運會志愿服務的影響,大學生志愿服務研究發展穩健。2009年,隨著世博會、亞運會志愿服務的開展,大學生志愿服務研究也快速發展。特別是在2011年后,志愿服務活動的發展越來越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2 Ρ裙內外志愿服務發展水平
在國內,以清華大學為例,據調查,參與志愿服務的調查對象中僅有28.9%的成員在參與志愿服務之前接受過培訓,而71.1%的同學在成為志愿者之前并沒有經過面試篩選。在歐美發達國家,志愿服務活動已普及,深入民心。有關數據顯示,美國的志愿者組織總數超過100萬個,美國大學也有著各式各樣的志愿服務組織。
20世紀70年代后,志愿者組織在全球范圍興起并發展。21世紀以來,志愿服務工作已成為國際社會衡量一個國家社會發展和文明水平的重要標準之一。在新時期、新形勢下,志愿服務工作雖然已經成為了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和載體,但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仍然處于發展初期的階段,相關的理論研究工作也有待學術界進行深入探討。
3 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問題
3.1 大學生志愿服務沒有實現長效機制
調查顯示,大多數學生每次志愿服務時間在2-4小時,長時間(4小時以上)的志愿服務只占很少一部分的比例,且約有66%的同學是為了體驗志愿者精神。這表明大學生把志愿服務作為一種社會實踐形式,并沒有達到其真正目的。導致這一問題的關鍵是在教育教學制度改革的同時,沒有將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形成制度化的深入改革,更沒有建立起長效的機制。志愿服務不規范,缺乏完善的管理和保障體制,工作的分配也呈現不平等的現象,此外,志愿者自身合法權益缺乏保障,導致學生對志愿服務不重視且難以實現長效機制。
3.2 組織機構散亂
調查顯示,52.8%的同學認為當前志愿服務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組織機構不健全。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主要以學校團組織或學生會為領導進行組織和管理工作,幾乎沒有專門具有實效性的部門進行管理,導致志愿組織機構散亂,致使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缺乏有效的監督、管理和指導,隨意性較大。同時,對于高校志愿工作的服務范圍來說,其缺乏規范性,也沒有建立健全培訓系統,造成了學生對組織安排的志愿工作敷衍了事,進行走馬觀花式的服務。組織機制不完善、沒有明確的組織機構對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進行系統化管理,導致志愿服務工作混亂。
3.3 參與方式表面化和隨意化
調查顯示,大多數同學僅在有時間和有精力的情況下才會去參與志愿活動,而積極參與的同學只占30%。志愿組織難以營造出持續的志愿服務氛圍,志愿者在活動中也會漸漸缺乏興趣,志愿者活動逐漸演變成一種形式主義,因其專業性減弱,且沒有專業的指導與監督,最終導致部門大學生逐漸放棄志愿服務。
4 大學生志愿服務相關問題的改進方法
大多數大學生志愿者對志愿服務工作的態度只是一時興起、積極嘗試,并不能持續堅持,其有效對策在于建立長效體制。筆者結合國內外高校志愿工作的經驗,從志愿服務的根本意義出發,總結出了解決方案。
4.1 提高大學生志愿服務的能力與實效
高校要制定相關政策,保障志愿者的權益與社會地位,積極引導大學生參加各類志愿服務活動。針對這一辦法,高校有關組織應加大對志愿服務精神的宣傳,積極進行思想教育工作,逐漸培養大學生服務奉獻的熱情和品質。
4.2 完善管理規范,促進志愿者的團隊建設
志愿服務活動開展的質量受管理機制的直接影響,管理機制不健全,會導致一系列問題。由此看來,完善志愿服務的有效管理機制,是高校推進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的重要一步。因此,相關人員應完善管理規范,加快志愿者團隊建設。
4.3 推行志愿者注冊制度,健全志愿服務體系
針對志愿者難以管理的問題,應從來源上入手,以各大高校為單位,實施志愿者注冊制度,以社區服務項目、重大節日為依托,集中進行志愿者的注冊工作。通過志愿者注冊制度的建立健全,對志愿者進行統一的、專業的管理和培訓,從而形成完善的志愿服務機制,這對志愿服務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大學生志愿服務注重實踐育人,引導大學生在參與志愿服務的過程中廣泛了解社會,理性認識社會,在實踐中自我體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實踐育人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途徑。大學生通過志愿服務的社會實踐活動參與到環境保護、扶貧開發等公共服務領域,切身體驗社會真實情況,推動社會公益進步,助長公民社會的力量,萌發并逐漸樹立起參與社會治理的公民意識。
2.大學生志愿服務是增強責任情感和啟蒙公益夢想的重要途徑。
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指出:“廣大青年要勇敢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努力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想。”大學生志愿服務倡導服務育人,將“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念貫穿始終,符合當代青年特點和社會發展需求,把社會需要與個體需要有機結合,將個人理想融入偉大的中國夢,在服務社會的同時滿足了大學生自我實現的需要。大學生志愿活動尊重每一位大學生的內在需要,激發大學生的內在潛能,關注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在不斷地社會實踐中增強了大學生服務社會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對公益夢想的弘揚和啟蒙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發展路徑
1.強化組織,突顯整體性。
大學生志愿服務不同于具有自主發展的一般志愿服務,其主體是具有鮮明時代性的青年大學生,從思想政治教育角度,有必要對其活動宗旨、內容、計劃和方向進行有效的管理,強化組織,突顯整體性。首先,高校黨委要高度重視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活動中的黨建工作,發揮學生黨員在志愿服務活動中的模范帶頭作用,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導方向,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動占住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地位,保證志愿服務的正確方向。其次,共青團組織要充分發揮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組織引導作用。高校團委作為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的職能管理部門,要嚴格規范組織的審批、監督、考核等工作,根據社會需求和組織功能,培育和扶持志愿服務基地,建立、整合、更新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在志愿服務組織干部隊伍建設方面發揮引導作用,在志愿服務活動內容和項目設計方面發揮指導作用,保證志愿服務隊伍穩定和服務質量。第三,高校可推廣北京科技大學有益嘗試,將《大學生志愿服務》作為實踐環節納入教學計劃,編著《大學生志愿服務》教材,創辦志愿服務課程網(),舉辦“志愿服務文化節”,推動志愿服務常態化,使外在制約內化為自覺行為,有效調動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積極性和主動性。
2.擴大宣傳,增強協同性。
大學生志愿服務是當今校園和社會中涌現出來的一股正能量,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載體,豐富了內涵,增強了實效,必須加大志愿服務的宣傳廣度和深度,多方合力,增強協同性。一方面,扎實細致做大做強志愿服務的硬環境,擴大宣傳廣度。在宿舍樓、教學樓、圖書館、食堂等大學生活動頻繁的地方,通過各種形式廣泛傳播志愿精神內涵和志愿服務知識,及時傳達志愿服務活動安排,不斷提高志愿服務的參與度;表彰先進個人并大力宣傳志愿服務的典型事跡,增強志愿者的榮譽感和使命感,形成榜樣示范作用,營造“必學趕超”的良好氛圍,引導大學生志愿者主動提升技能和服務質量。另一方面,統籌兼顧做實做細志愿服務的軟環境,挖掘宣傳深度。在日常教學、學生第二課堂活動和校園網、廣播臺、BBS等校園媒體中,不斷普及志愿服務常識,搭建志愿服務平臺,提供社會實踐機會,并通過官方媒體和微博、微信等網絡交流平臺通報表彰志愿服務先進典型,占穩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有效發揮輿論引導作用,形成人人參與志愿服務的良好局面,使志愿服務成為大學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和自覺自愿的行為。
志愿者(Volunteer,也稱志愿人員、義工、志工)是指不以物質報酬為目的,利用自己的時間、技能等資源,自愿為社會和他人提供服務和幫助的人。1大學生志愿者包括注冊大學生志愿者和非注冊大學生志愿者,二者在實際中有一定區別。注冊大學生志愿者主要指按照《中國注冊志愿者管理辦法》,在高校共青團組織、志愿者組織注冊登記、參加服務活動的志愿者。2非注冊大學生志愿者一般認為是參加高校共青團組織、志愿者組織的臨時招募,或個人自發的自身知識、技能等自愿、無償地服務社會和幫助他人的大學生。注冊大學生志愿者在參與年齡、服務內容、服務時間和有關權利、義務上都有明確規定,高校共青團、志愿服務組織一般會統一安排活動內容和時間;招募的大學生志愿者在被招募期間由團組織安排服務內容和時間,而自發的大學生志愿者的志愿服務內容、時間比較自由。
本報告根據對浙江省高校大學生志愿者的實證調查,首先試圖了解浙江省高校大學生志愿組織、大學生志愿者和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現狀;其次,根據調查數據,分析大學生志愿者服務和諧社會構建的理念特征、服務領域與存在的問題;第三,探尋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的建立,從而更好地服務和諧社會構建。
二、研究方法
從*年開始,作者對大學生志愿服務進行了較大范圍調查。*年,調查集中在浙江省*市,對象主要為在麗大學生志愿者、大學生志愿者管理部門、大學生志愿服務對象,搜集獲取一個地區大學生志愿服務的資料信息。
為了進一步了解某一省大學生志愿服務和諧社會構建現狀及如何促進長效機制的建立,*年5—10月,課題組對浙江省內50所高校進行了抽樣調查。本次調查除在樣本的代表性兼顧了本科、高職高專和電大三個高校類型,在區域上覆蓋浙江省11個市外,還重點分大學生志愿者、大學生志愿組織管理者、大學生自愿服務對象三個類別進行專題研究。調查問卷由*職業技術學院大學生志愿者發放調查和郵寄方式進行,在大學生志愿者中發放問卷1500份,回收1462份,回收率為97.47%,有效率為100%;在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部門發放問卷50份,回收13份,回收率為26%,有效率為100%;在大學生志愿服務對象中發放問卷500份,回收471份,回收率為94.2%,有效率為100%。
同時,采取定性分析方法,對來自不同高校、不同地區生源的近一百名大學生志愿者和大學生志愿組織管理者進行了深入的個案訪談。
三、調查現狀與分析
本次調查結果如下:
(一)大學生志愿服務認同度的分析
老師和父母是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最大支持者。對大學生志愿服務認可度的調查結果顯示,誰最支持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方面,大學生志愿者和大學生志愿組織管理者有認同分歧。從表3可看出,大學生志愿者認為支持他們參與志愿服務,老師、父母、朋友、同學分別為30%、29.4%、20.6%、20%;大學生志愿組織管理者認為支持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老師、父母、同學、朋友分別為54.55%、9.09%、27.27%、9.09%,見表3。雖然兩者均認為老師支持的比例排在首位,但父母、同學、朋友三者的比例也都不低,說明志愿服務在得到大學生積極響應的同時,也得到了志愿者的老師、父母、同學、朋友的高度認同。與此同時在誰最反對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數據顯示,大學生志愿者認為朋友、同學、父母、老師的比例分別為29.7%、21.2%、17.4%、12.5%;大學生志愿組織管理者認為同學、朋友、父母、老師分別為18.18%、18.18%、9.0%、和0%。這一反對比例與支持比例的四者態度基本一致,而有54.55%的大學生志愿組織管理者四者皆不選的留空進一步說明他們對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全力支持,以及他們認為根本不應反對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堅決態度。
(二)大學生志愿服務機制、體制完善度的分析
本研究主要調查考評、激勵、懲罰、經費、組織體系等機制、體制。首先,管理條例缺乏。目前,《浙江省志愿服務條例》正在制定過程中,省內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管理也有待建立。許多高校雖有志愿者組織,卻沒有志愿服務管理條例。第二,激勵措施不完備。被調查的省內13所高校團委和志愿者組織負責人表示,各級團組織都有大學生志愿者的單項評優,在綜合評優、入黨等方面同等條件下是否會優先考慮時,有8所學校表示“會”;而8所學校中實際將此寫入相關推優、評優文件或制度中的只有6所,不到調查高校數的一半。第三,處罰措施空白。被訪問高校表示目前未有大學生志愿者因服務過錯而受相應處罰,原因是無相應條例可對照辦理。第四,信息交流平臺不足。一些高校會在團委網頁上下設志愿者協會網站,但多數內容不大更新,只有志愿者含義、精神、義務、權利等內容,有些找不到瀏覽器,也尚未見到浙江省內高校有大學生志愿者的刊物。各市(地)志愿者組織舉辦大學生志愿者交流、座談會也極少。第五,組織架構各有特色。從被訪問13所高校得知,把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分為“學校、學院(分院)、班級”三個層次的有5所,分為“學校、學院(分院、班級)”兩個層次的有6所,只有“學校”一個大學生志愿者組織層次的有2所。第六,在大學生志愿服務專項經費上,被訪問的13所高校中6所有專項經費,7所高校表示沒有。上述調查表明,浙江省內高校之間在大學生志愿服務在機制、體制建立上極不均衡,需要有關部門加強指導和協調,推動大學生志愿服務的規范化、制度化、系統化運作。
(三)大學生志愿服務和諧社會構建受益群體滿意度的分析
受益群體的滿意度在這里是指大學生志愿服務滿足了受服務群體在質和量上的何種程度的需求。我們以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群體和個人為對象,從尊重服務對象、尊重制度、人際交往、接受意見、服務態度、專業服務等六方面進行了調查。
大學生志愿服務期間,一些受服務單位和個人會對志愿者出勤、服務情況反饋給高校團組織和志愿者組織,許多高校團組織也會將志愿者的表現情況備案,并將其作為考核評估志愿者全年工作的重要依據。在對受服務單位的問卷調查中,著重進行受服務群體和個人的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尊重服務對象、尊重制度、人際交往、接受意見、專業服務、服務態度的滿意度依次為78%、72.1%、78.9%、73.72%、74.1%、78.4%。雖然認為滿意的群體接近80%,但認為一般和不滿意的群體還是超過20%,非常滿意的比例沒有一次達到或超過50%。這表明,大學生志愿者在服務和諧社會構建中雖然做了一些工作,但質量有待提高。
(四)大學生志愿服務和諧社會構建關系度的分析
1、普遍認為大學生志愿服務與和諧社會構建的關系非常密切
調查表明,認為大學生志愿服務與和諧社會構建關系“非常密切”的,高校團工作者和大學生志愿組織管理者100%認同。大學生志愿者認為“非常密切”的占72.6%。排在第二位的是“有點關系”,約占15%,認為“沒有關系”的占6.5%。值得注意的是,還有5.9%的大學生志愿者“不知道”大學生志愿服務與和諧社會有沒有關系,雖然位于各類比例中最后一位,但由此可知部分大學生對志愿服務、和諧社會構建這兩大內容缺乏應有的了解,自然無從判斷兩者之間的關系。
通過問卷調查,大學生志愿者、大學生志愿組織管理者均認為大學生志愿服務與和諧社會的共同理念排在前四位的是以人為本、互助互惠、促進社會進步和改善社會治理。
2、大學生志愿服務領域越來越廣
大學生志愿志愿既走進農村,也走出國門;既走進西部,也走進欠發達地區。調查顯示,大學生志愿者認為成效較好的是社區服務(26%)、社會公益服務(16.4%)、環境保護服務(12%)、扶貧接力開發(12%)、兩項計劃(10%)、服務青少年成員(7.7%)、社會應急(6.3%)、服務新農村建設(5%)、國際志愿交流服務(2%)。大學生志愿組織管理者則認為參與社會服務、環境保護、社會公益服務、兩項計劃和服務新農村方面成效顯著,而對扶貧接力開發、社會應急和國際志愿交流服務認可率較低。
3、大學生志愿服務動機現實
在調查大學生志愿參與和諧社會構建的動機中,我們同意被調查大學生志愿者最多可以選三項。結果顯示,動機排在前三名的項目分別是“更好地鍛煉自己”(38%),“加分,為評優增加法碼”(27.9%),“想為社會、群眾做點實事”(22.6%),動機非常現實,需要引起重視,引導大學生將實現個人理想與服務祖國、社會相結合,弘揚志愿精神,明確志愿服務的宗旨。
4、大學生志愿服務促進了一些社會問題的解決
關于當前大學生對解決社會哪些問題有幫助,調查問卷顯示,33%的服務單位認為“對社會公益活動人力資源稀缺有幫助”,29%的服務單位認為“對弱勢群體有幫助”,19%的服務單位認為“對政府職能轉變有幫助”,10.3%的服務單位認為“對提高社會成員歸屬感有幫助”,7.2%的服務單位認為“對解決社會就業問題有幫助”。同時,針對大學生志愿服務對和諧社會構建產生影響方面,認為解決很多實際問題的比例為59.1%;解決了一些問題,但作用不大的是41.9%;認為幾乎沒有影響,可有可無者比例為0%。總的來說,大學生志愿服務特別是“兩大計劃”開展以來,為大學生提供了奉獻社會、服務基層、鍛煉成才的舞臺,開辟了一條向西部、向欠發達地區輸送人才的“快車道”,是一條互助互惠之路。
(五)大學生志愿服務可持續性分析
志愿服務的可持續性包括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時間的長久性和服務項目的持久性。
首先,大學生志愿者壓力見表5。明顯的是,大學生志愿者認為壓力來自經濟和學習的分別高達40.7%和39.3%的比例,而認為在生活、人際關系、家庭上有壓力的總共才占20%。巧合的是,訪問13所高校團組織和青年志愿者組織負責人也持相同意見,他們也認為做大學生志愿者最大的壓力首推學習和經濟。這兩個因素也是影響大學生志愿者招募和志愿項目長久開展的重大壓力。
其次,參加大學生志愿服務,對哪方面品質改善最大時,大學生志愿者與大學生志愿組織管理者出現較大分歧。大學生志愿組織管理者認為對大學生志愿者品質改善最大的合作精神、感恩意識、社會適應能力、關心他人分別占30.77%、23.08%、23.08%、23.08%,抗風險能力和創造力為零。而大學生志愿者中,六種品質均有人認為能最大改善。這說明兩者之間的思考和實踐層面存在體會差距。
第三,大學生志愿者通過身體力行,把志愿精神輻射到社會每個角落,也傳播了志愿服務的理念。在對大學生志愿者的問卷調查中,畢業后繼續從事志愿服務的可能性,表示可能性很大的占52%,可能性不大的占30.4%,不確定的占17.6%。問及如果再給他們一次選擇,是否選擇做大學生時,仍然選擇的占78.7%,不會選擇的占7.4%,不確定的占10.9%。大學生志愿者的服務活動,也直接影響在校大學生,一些被訪問大學生表示是在接受或看到志愿者服務后,而萌生加入志愿者組織的愿望。同時,被訪問的13所高校大學生志愿者組織管理者,對大學生志愿者充滿信心,有5所學校認為大學生志愿者畢業后繼續從事志愿服務的可能性很大;有9所學校認為如可以再選擇一次,這些大學生志愿者還會堅持自己的選擇。
當問及影響大學生志愿服務數量和質量的主要因素時,大學生志愿者和大學生志愿組織管理者均認為是多種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在認知缺乏、資金不足、培訓不足、制度不保、理論引導不夠等方法可選三個時,大學生志愿者和大學生志愿組織管理者作了如下認定。
(六)走出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困境需要健全長效機制
大學生志愿服務中存在的問題,既有直接的經驗、經費等原因,也有間接的信息不暢、崗位不匹配等間接原因。訪談大學生志愿者和高校團組織負責人,認同度較強,認為影響因素依次為:服務領域偏窄、服務經驗不足、服務經費不足、素質與服務崗位不匹配、信息源缺乏。所以,為更好地服務和諧社會構建,需要健全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大學生志愿者和大學生志愿組織管理者都認為應盡快健全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完善相關法規條例,問卷調查結果。
同時,大學生志愿者和高校團工作者都希望學校、上級團組織、教育行政部門和社會各界都能大力宣傳、關心、扶持大學生志愿服務,感染更多的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樹立正確的服務意識,提高服務水平,讓大學生志愿服務成為中國志愿者的品牌項目。
四、調查結論與建議
調查顯示,志愿服務已走入眾多大學生的生活與學習,成為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途徑,在服務和諧社會構建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定認可。然而受到人們觀念和客觀條件的影響,大學生志愿服務也遇到種種困難,產生了不少問題。一是大學生志愿服務觀念的誤區。對大學生志愿服務缺乏一個良好的認知氛圍,認為大學生志愿者們提供志愿服務不圖報酬、不計報酬,是一種奉獻行為,應該做出一些犧牲,不能談回報,影響了大學生志愿者的熱情和可持續發展。二是大學生志愿者資源的缺乏。雖然大學生注冊志愿者增長很快,但與社會需求相比仍有較大差距,遇上臨時性、大型性活動仍需團組織出面動員團員參與。正因為大學生志愿者資源的嚴重不足,開展的主要是一些典型的集中的服務活動,還沒有做到完全意義上的“四進社區”。三是大學生志愿服務對象的局限。一般大學生志愿服務專門針對弱勢群體或特殊者服務,沒有將服務視野擴展到社會成員的合理需求,沒有從“神圣化”向“日常化”轉換,限制了大學生志愿服務的領域,降低了服務效率。四是大學生志愿服務依賴性強。高校志愿服務組織掛靠學校團委,活動內容、人員、時間和經費都要靠黨、團組織批準,對人治的依賴性大;同時大學生志愿者過于依賴組織來安排項目,缺乏主動性、參與性和創造性。五是大學生志愿服務保障機制的缺位。我國現有9個省和7個城市的人大分別通過通過了本省、本市的志愿服務條例,但國家尚未對志愿服務進行有效立法。3在歐美發達國家,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社會支持網絡完美,政府、媒體、宗教機構、企業、社區、民間組織都會支持,而且許多社會團體都積極支持和推動大學生志愿服務。而在中國,民間團體自身發展困難,無力支持,而企業因為沒有免稅的優惠也不愿意支持志愿服務,所以大學生志愿服務在資金、財物、場地、安全上會遇到種種困難。六是大學生志愿服務質量不高。大學生志愿服務歷來重使用輕培養和管理,由于大學生志愿者在對工作職責、服務技巧、服務程序、服務經驗的了解和欠缺,導致服務效果不佳。七是大學生自身的問題。對志愿服務精神理解不夠,參與志愿服務動機不純,功利性太強。八是高校團組織和大學生志愿組織對志愿服務研究缺乏。本研究課題在申報時曾邀請多個高校團委參加,但高校團委負責人均表示對此選題無力研究;許多高校團委負責人表示對調查問卷關于大學生志愿者的一些內容不太熟悉,無法判斷,導致這一問卷對象的回收率偏低。推進大學生志愿服務進程,提高大學生志愿服務和諧社會構建的成效,應建立促進大學生志愿服務和諧發展的長效機制。
1、完善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制度建設
大學生志愿者參與服務的熱情會隨著時間推移而降溫,其群體的特殊性也需要靠制度和立法來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各級相關部門要制定大學生志愿者服務制度,通過法律法規對志愿服務的運作程序進行,明確權利和義務,包括登記注冊制度、健全的例會制度、服務項目的審批制度、志愿者評優表彰制度等各項完善的管理制度。政府要制定方方面面的政策來支持大學生志愿服務,用政策保障大學生志愿服務者權益的基礎上,引入“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理念,建立大學生志愿服務基金,大力資助大學生志愿服務重點項目。這樣政府盡社會服務責任之時,也扶持了大學生志愿服務事業的發展。
2、促進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組織建設
一是要進一步加強對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者組織的領導,擴大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的覆蓋面,不斷建立和健全大學生服務隊、服務站、服務點和服務基地。二是加強各高校之間以及高校與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學會組織的聯系,實現相互聯合、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整合方方面面的社會資源,創建一支多專業、多層次、高素質的大學生志愿服務隊伍。三是各高校都要培養一批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負責人,通過志愿服務理念教育和指導志愿服務活動實踐,提高他們把握大局,拓寬服務理念,提升服務質量的能力。
3、加強大學生志愿服務的隊伍建設
一是“引進”志愿者。高校擴招難保大學生的素質良莠不齊,要把真正樂于志愿服務不圖回報的高素質大學生招進大學生志愿者組織,對只想借志愿者名義沽名釣譽,損害大學生志愿者形象的學生在教育無效的時候要及時剔除。二是“留住”志愿者。準確了解大學生志愿者服務動機,需要給大學生志愿者尊重、尊嚴,讓他們在從事志愿服務時有滿足感、成就感,體現自身價值。三是對作出貢獻的大學生志愿者,社會、學校要及時鼓勵和肯定,獎勵的形式要多樣化、技巧化。我國已對大學生志愿者進行精神獎勵,如授予“年度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金獎獎章”的表彰、授予“杰出青年志愿者”等各種稱號,服務“兩項計劃”的大學生志愿者在考研、考公務員時給予加分、優先錄取等。但這都是基于事后的,還要進一步借鑒國外一些先進做法,增強服務過程中的激勵功能,例如為大學生志愿者安排相關培訓、個人成長、就業安全、福利待遇和志愿者優先享受其他志愿服務權利等。
4、重視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培訓
大學生志愿服務也涉及質量問題。在服務前、中、后進行教育和培訓是必要的,培訓的內容包括知識、態度、方法和技巧等。服務之前主要介紹志愿者的工作職責、服務目的、服務對象、服務程序、服務方法及初步的服務技能;服務之時主要通過實踐觀察和模仿學習服務知識和技巧;服務之后要及時總結優缺點,及時排解志愿者的困難和不良情緒困擾,幫助志愿者互相溝通和互動,促進其社會責任感的提高和自我成長,從而提高服務成效。需要推動現有教育體制的改革,在學校設立公民義務教育課程。
5、加大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宣傳
不僅高校內部要加大宣傳力度,擴大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影響,吸引更多大學生參加,充分展示大學生志愿服務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營造全社會正確對待、認識大學生志愿服務的良好氛圍。通過宣傳號召,在最廣泛的層面上呼喚起社會群體的志愿意識并形成共識,充分認識到參與志愿服務是每一個公民的義務,從而動員全社會民眾共同參與志愿服務,促進社會的和諧相處,這是大學生志愿服務對社會所產生的示范效應。這個參與不僅是指我們社會各階層人士要共同參與這項崇高的事業,而且要把我們的服務對象盡可能地從一個被動服務變為一個服務主體。因為他們中間也蘊涵著巨大的能量,他們也有參與志愿服務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這種參與對于我們建立和諧社會有非比尋常的意義。所以,有人建議志愿精神“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八個字里再加兩個字——“參與”。
6、完善大學生志愿服務的項目建設
隨著構建和諧社會的深入,大學生志愿服務領域越來越廣闊,現有的志愿服務項目仍不能滿足社會需要,需要深入群眾去調研、去創造項目。在創建新的項目的時候,要從實際出發,量力而行,全面考慮項目實施的資金來源,志愿服務結束后的出路問題。如果參與志愿服務過度投入,影響學習,甚至影響個人的基本責任和生活,這類犧牲不應被鼓勵,因為這樣不利于大學生志愿者服務的可持續發展。要積極總結原有項目經驗,樹立品牌意識,精品意識,推動新項目,優化老項目,逐步拓寬服務領域,構建大學生長期項目與短期項目結合,地方項目與高校項目互動,重點項目與一般項目共同發展的志愿服務項目體系。
7、突出大學生志愿服務的信息庫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