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23 01:19:1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威尼斯的小艇課件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認識6個生字,會寫10個生字。正確讀寫“小艇、船艄、船艙、保姆、禱告、嘩笑、停泊、威尼斯、縱橫交叉、操縱自如、手忙腳亂”等詞語。
2.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4-6自然段,積累自己喜歡的語句。
3.通過學習課文,了解威尼斯獨特的風情、小艇的特點及它同威尼斯的關系。
4.領會作者抓住特點和把人的活動同事物、風情結合起來描寫的表達方法。
【學習重點】
1.從幾個方面介紹事物的寫法;
2.抓住事物特點描寫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上節課,我們預習了課文,了解了威尼斯風情。這節課,就讓我們走進課文,看看作者是怎樣介紹小艇的,領略威尼斯獨特的風光。
2、課文中的這些生字新詞都認識了嗎?指名領讀。課件出示(略)
3、請同學們再次走進課文,快速地把課文默讀一遍,可以對照著上面這些詞語,想想課文圍繞著小艇主要寫了哪些內容?
4、梳理內容結構,隨機板書:小艇的樣子;船夫駕駛技術好;小艇與人們生活關系密切。
二、感受小艇特點,品味表達方法
1、威尼斯的小艇那么重要,它是什么樣子的呢?請自由朗讀課文第二段,想想小艇的哪些地方給你印象特別深刻?
2、相信小艇已經在同學們腦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請將小艇的樣子用筆畫出來。抽一生上黑板畫。
3、為什么會把小艇畫出這樣的呢?
4、依據學生描述,概括小艇特點,板書重點詞語:長,又窄又深,向上翹起:輕快靈活。
5、老師注意到,作者在介紹小艇每一方面的特點時,都用了一個比喻句,課件出示
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長,又窄又深,(有點像獨木舟)。船頭和船艄向上翹起。(像掛在天邊的新月),行動輕快靈活,(仿佛田溝里的水蛇)。
6、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呢?生讀,品味。(用了比喻手法,形象生動,有趣。)
7、這樣的小艇你喜歡嗎,自由朗讀這一段,讀出小艇的獨特之處,讀出你對小艇的喜愛。指名讀。齊讀。
三、創設游覽情境,感受無盡“情趣”
1、光看小艇就很有意思了,如果我們置身其中,又會有怎樣一番味道呢?接下來,我們就乘坐小艇出發了。
2、自由讀課文,想一想假如你坐在小艇上游覽,會有怎樣的感受?
3、一生說“舒服”:師從哪里讀出了情趣?(形式不同的“石橋”,聳立在兩岸的“古建筑”,跟來往的船只“打招呼”。)
4、教師課件出示石橋、古建筑的圖片,讓生欣賞,感受情趣。
5、(課件出示一幅有很多小艇行駛的圖片)假如你就坐在其中的一個小艇上,試著跟來往船只上的人打個招呼,進一步體會情趣。
6、把“舒服”和“情趣”帶進去自由讀。齊讀
四、結合具體語境,體驗技術高超
1、我們現在就來學習第四段。這一段是圍繞哪句話來寫的?(找出中心句“船夫的駕駛技術特別好”。)
2、說船夫駕駛技術好,似乎有點太空洞了,誰能從這段話中找出一個成語來概括駕駛技術好?(操縱自如)
3、請同學們自由讀這段話,思考:從哪些語句中能夠感受到船夫駕駛技術好,操縱自如?
4、依生匯報,課件出示:
行船的速度極快,來往船只很多,他操縱自如,毫不手忙腳亂,不管怎么擁擠,他總能左拐右拐地擠過去。遇到極窄的地方,他總能平穩地穿過,而且速度非???,還能作急轉彎。兩邊的建筑飛一般地往后倒退,我們的眼睛忙極了,不知看哪一處好。
5、我們細細地再來讀這幾句話,看看作者寫了在哪幾種情況下,船夫是怎樣表現的,讓我們感受到他們的駕駛技術特別好?
依據學生回答,體會作者抓住幾種典型情況詳細描寫:
A、來往船只很多操縱自如毫不毛忙腳亂(反義詞)
B、不管怎么擁擠左拐右拐擠過去
C、遇到極窄的地方平穩地穿過速度非??熳骷鞭D彎
在此環節中,結合語言環境,理解“操縱自如”,“擠”,“極窄”,“平穩”的意思和用詞的準確性。
6、教師創造情境,變換方式引讀,指導讀出語氣:
好了,船夫的駕駛技術好,我們已經領教了?,F在都坐穩了,跟著老師出發吧(老師領讀行船遇到的情況,學生跟讀船夫的表現)
(行船的速度極快,來往船只很多),他操縱自如,毫不手忙腳亂。(不管怎么擁擠),他總能左拐右拐地擠過去。(遇到極窄的地方),他總能平穩地穿過,而且速度非???,還能作急轉彎。
7、讀最后一句,體會側面描寫的表達效果
最后一句話剛才大家都沒說到,從這句話中能不能感受到船夫駕駛技術好呢?(學生從“兩邊的建筑飛一般地往后倒退”感受船行駛性速度快。)你能把這飛一般的感覺讀出來嗎?
師小結:作者寫自己的感受,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如果說前面幾句是正面地、直接地對船夫的駕駛技術進行描寫。這一句是以自己的感受側面地、間接地來寫,加以襯托。二者結合起來,更具說服力!
五、指導學生自學“小艇與人們的關系”部分
師:我們不但欣賞了威尼斯著名的建筑,也看到了威尼斯人是如何生活的。自由讀第五自然段,看看威尼斯人坐小艇去干什么?填寫下表。想象還有哪些人坐小艇去干什么?(醫生、學生、郵差、病人、教師等)課件出示
師:小艇和威尼斯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人們離不開小艇。白天,威尼斯因小艇而變得熱鬧而富有生氣,夜晚的威尼斯又是怎樣一番景象呢?
輕聲讀第六自然段。欣賞夜晚威尼斯的圖片。體會威尼斯靜的美。
師:作者寫的是威尼斯的小艇,可為什么又寫夜晚的威尼斯呢?
【課時教學目標】
1. 認識6個生字,會寫“艇p尼p艄p艙”等生字,正確讀寫“小艇、船艄、船艙、威尼斯、縱橫交叉、操縱自如”等詞語。
2.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威尼斯獨特的風光、小艇的特點和船夫高超的駕駛技術。
3. 學習抓住事物特點來寫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p難點】
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的特點進行具體描寫的方法。
【教學準備】
學生:(1)課前,收集、交流有關威尼斯的資料;
(2)準備畫筆、紙張或剪刀、卡紙。
教師: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1. 談話導入:同學們,你們喜歡旅游嗎?課前,我們交流了有關威尼斯的資料,知道了威尼斯是一座著名的水上城市。老師真想和你們一起去游覽威尼斯獨特的異國風光啊!不過,游覽前,老師有個小小的要求:游覽時仔細觀察,看看這異國風光究竟有什么獨特。大家同意嗎?下面就和老師一起乘坐時光飛艇去游覽那美麗的水上城市。
2. 播放《威尼斯風光》錄像。學生觀賞后談體會。(游覽了美麗的水上城市,你想說什么?)
設計意圖:威尼斯異國他鄉的獨特地理風貌,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雖然課前查閱過資料,但學生缺乏直觀感受。通過威尼斯風光展示,讓學生“游覽”威尼斯水城,然后談感受,使學生對該水上城市的奇特風光有個大體的感性認識。這樣既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課伊始趣已生”的效果。
3. 板書課題,指導學習生字“尼”“艇”。(略)
師:我們游覽威尼斯,領略到水上城市特有的風光,看到了最美最可愛的小艇,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筆下的《威尼斯的小艇》吧。(板書課題)“尼”讀的時候要注意什么?“艇”怎么寫?文中還有哪些生字也是“舟”字旁的?“艄”“艙”這兩個字讀的時候要注意什么?(生讀)再把課題響亮地讀一遍。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 自由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本。
師:現在,請同學們自由地走進作者筆下的威尼斯小艇吧!要注意兩個問題:
(1)輕聲地讀一讀,注意遇到生字或難讀的字多讀幾遍。
(2)從文中的語言文字去體會,威尼斯有這么多迷人的風光,作者為什么偏偏選擇小艇來寫呢?(因為小艇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板書:主要交通工具。
2. 出示句子: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車。
3. 讀句子,想一想,從這個句子中,你想到了什么?
4. 同桌討論:課文圍繞這句話寫了哪些內容?(結合板書:特點、技術好、作用大)
設計意圖:此環節主要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厘清文章脈絡,為下文的學習打下基礎。
三、再讀課文,落實訓練
(一)走進小艇,理解特點
1. 走進威尼斯小艇后,你覺得威尼斯小艇的樣子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嗎?(學生交流,教師結合板書:長、窄、深、翹起、輕快靈活)
大家一起讀讀第二自然段,注意讀出小艇“特別”的味道來。
2. 品味佳句。
課件出示。
我是小小評論家,讀一讀,評一評這兩段話,再說說你為什么這樣評。
①威尼斯的小艇很長,又窄又深,船頭和船艄向上翹起,行動輕快靈活。
②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長,又窄又深,有點兒像獨木舟。船頭和船艄向上翹起,像掛在天邊的新月,行動輕快靈活,仿佛田溝里的水蛇。
(1)交流體會比喻的好處:“獨木舟”寫出了小艇“長”“窄”“深”的特點;“新月”寫出了小艇兩頭翹起的特點,表達了作者的喜愛;“田溝里的水蛇”寫出了小艇的輕快靈活。(結合理解二三十英尺長)
(2)小結:是啊,作者通過仔細觀察,抓住特點,運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動地描繪了威尼斯的小艇,讓我們仿佛看到了小艇的樣子。
3. 指導朗讀。
多么奇特的小艇,大家喜歡它嗎?誰能帶著喜歡的心情美美地讀一讀。
(1)指名讀,讀出對小艇的喜愛。
(2)齊讀,配上動作。
(3)教師配樂范讀,學生閉目想象。
(4)學生配樂朗讀。
4. 讀后口述。
師:這么奇特的小艇,坐在里面會是什么感覺呢?假如讓你坐在這又美麗又新奇的小艇上游覽威尼斯,一定會有說不盡的情趣吧!你能通過讀課文加上自己的想象,給大家介紹介紹嗎?
設計意圖:本段教學通過讀一讀、評一評、想一想、說一說等具有層遞性的訓練,讓學生領悟作者抓住了小艇的哪些特點來寫,體會作者運用比喻表現特點的獨到之處;通過反復朗讀,引導學生在讀中感知文本,在讀中積累佳句,在讀中放飛想象,在讀中升華情感,體現了以讀為本的教學理念。
(二)走近船夫,感受船夫的技術
1. :坐在小艇里領略威尼斯特有的風光,既舒適又充滿情趣,這一點都離不開船夫的――駕駛技術。
2. 讀讀作者是怎樣描寫船夫的駕駛技術的。
3. 你覺得船夫的駕駛技術怎么樣,在哪些詞句上體現出來?(結合理解“操縱自如”)
4. 創設情境,演一演,說一說。
(1)師:多么高超的駕駛技術?。∠氩幌胍瞾懋斠换卮??你準備怎樣向游客介紹你的駕駛技術呢?如果你想當游客,你準備向船夫提什么問題呢?大家再讀一讀課文,準備準備。(學生自己準備)
(2)師:下面進行小組合作表演,各組推薦一人做船夫,其他同學當游客。注意,船夫吆喝要講文明,招攬生意特別要介紹你的駕駛技術,最好能讓更多游客上自己的船。來自世界各國的游客要特別注意安全,要認真傾聽,選好船夫,有什么不明白的問題也可問問船夫。
(3)全班交流:推薦三位船夫、三位游客現場表演。(其他游客要認真觀看,準備當當評論家)
5. 游客評價。
(1)大家來評一評這三位船夫。(引導學生圍繞船夫的駕駛技術來評)
(2)游客們,要開船了,你會選擇幾號船夫呢?請最佳船夫向前一步,接受我們最熱烈的掌聲。
6. 夸船夫。
師:游客們,如果你坐在船里,看到船夫的駕駛技術這么好,你會怎樣夸他?下面讓我們用文中的語句來夸夸他們吧――(學生齊讀課文相關語句)
設計意圖:讓學生扮演船夫和游客,以活動形式內化課文語言,訓練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學生自編自演,思維活躍。船夫吆喝后,游客與船夫之間開展現場問答,課堂氣氛熱烈而和諧,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逐漸加深。在此基礎上因勢利導讓學生朗讀課文,易于讀出驚嘆的語氣。
四、總結全文,布置作業
1. 學了今天這堂課,你有什么收獲?
2. 師總結:多么奇特的小艇呀,駕駛技術多么好的船夫呀,這些給威尼斯帶來了無限的風光。假如有機會,想不想再坐一次小艇?相信小艇不僅僅是外觀奇特,它一定給威尼斯人民的生活與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方便。關于這個問題,下節課我們再繼續來研究。
3. “米飯+菜”作業套餐。(“菜”可任選一至兩道)
“米飯”:抄寫生字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在講讀課文第二小節,第五、六小節中,我都出示了自學要求。第二小節的自學要求是:想一想,小艇有哪些特點?可以畫出重點語句,可以圈出關鍵詞語,可以畫一畫小艇的樣子,可以演一演小艇行動的輕快靈活。第五、六小節的自學要求是:1.自由讀一讀課文,想一想:從哪些地方感受到小艇的作用很大,完成填空:在威尼斯,白天,商人 ,青年婦女 ,小孩 ,老人 ,晚上,看戲的人 。2.除了課文所講到的,還有哪些人的活動離不開小艇,請仿照課文中的句式說一說。在教學中通過多種合作形式進行自主探究,其中學生的個體學習是基礎,小組合作學習、師生合作學習可以發揮課堂教學的群體功能,為學生成功學習提供幫助。此外,在第二小節的自學時,尊重學生的差異,讓學生開展選擇性的學習。
二、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
如用筆畫小艇的簡筆畫,用手勢來表演小艇行動的輕快靈活;讓全體學生做“船夫”,以手代艇來表演課文中具體描寫船夫操縱自如的內容;讓學生閉上眼睛體悟一下坐上小艇的感覺。重視學生的主動參與,特別注重其探索和研究的過程。如:學生自學課文的第五、六小節,在小組合作的基礎上交流匯報,學生說到了醫生、教師、市長、旅行者等等乘著小艇去干各種各樣的事,還說到了青年婦女乘著小艇去走親戚、逛商場等。在教學中實現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動眼看一看,動手演一演,動腦想一想,動口說一說。我想:我們的課堂教學應該讓學生全員參與,并且努力營造寬松的教學氛圍,以此吸引和激勵學生主動參與。
三、留出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思考
這篇課文中我采用了初讀感知、精讀感悟、熟讀內化的實踐性教學流程。在初讀感知中,讓學生說一說自己了解到的世界各地的風光,從學生的話題中引出在歐洲的意大利有一座聞名遐邇的水上城市——威尼斯,并且讓學生交流搜集到的有關資料,整體感知文章,圍繞中心句從三個方面具體介紹了威尼斯的小艇。在精讀感悟、熟讀內化的環節中,我精心設計課文的導語和過渡語:(1)威尼斯是世界聞名的水上城市。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那么課文是從哪幾方面介紹小艇的呢?這樣在導入時對照課題,充分發揮教師體態語的作用,同時又復習了第一教時的內容。(2)小艇到底是什么樣的呢?(3)小艇小巧玲瓏,新穎別致,外形美觀,內部舒適,你們想不想坐一坐呢?想不想讀一讀呢?這樣的過渡語讓學生產生情感的落差,給他們更多的認真讀書的機會。(4)難怪威尼斯的商人都喜歡乘坐這樣的小艇。駕駛這樣重要交通工具的船夫,他們的駕駛技術又是如何呢?(5)新穎別致的小艇有如此技術熟練的船夫駕駛,真是錦上添花。這樣的小艇有什么樣的作用呢?這樣的導入語,過渡語就是教師組織教學的環節,在組織各環節的教學時,我關注著學生的個體差異,讓學生更多地觸摸文章的語言文字,愛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倡導自主的學習方式。在指導學生的朗讀中我精于點評,或描述意境強化學習動機,或聯系生活,使其產生親切感,或情感驅動,喚起心靈的共鳴,或拓寬思路,使思維更具有廣闊性。
四、教師的主導作用不能忽視
教師激情激趣的導入,聲情并茂的評點,畫龍點睛的總結,才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水平,才能使學生體會到語文學科的人文魅力。為了推導好第六小節的朗讀,我相機輔以動情的敘述:“威尼斯的熱鬧和沉寂與小艇的開動、停泊息息相關,威尼斯獨特的風光與小艇有著密切的聯系,水面漸漸靜下來,皎潔的月光給古老的威尼斯披上一層薄薄的輕紗,忙碌了一天的小艇也不動了,威尼斯枕著波光粼粼的河水,沉沉的睡了,寂靜籠罩著這座喧鬧了一天的水上城市?!苯處熒钋榈臄⑹觯T發起學生美好的想象,使他們不知不覺進入課文所描繪的意境,感悟到語言文字的優美,因此在感情朗讀時也讀得投入,讀得給人以優美的感覺。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改變課程實施中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形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在《威尼斯的小艇》這篇課文中我嘗試著多變的形式,讓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學得愉快,且學有所獲。
一 采用“五步”教學模式
我將定向自學、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歸納總結、拓展延伸這一形式引進課堂,在學習課文時我都出示了自學要求:(1)威尼斯的小艇是什么樣子的?作者是怎么描述的?可以畫出重點語句,可以圈出關鍵詞語,可以畫一畫小艇的樣子,可以演一演小艇的行動輕快靈活。(2)自由讀一讀課文,想一想:從哪些地方感受到小艇的作用很大,完成填空:在威尼斯,白天,商人_____,青年婦女____,小孩____,老人____,晚上,看戲的人____。(3)除了課文所講到的,還有哪些人的活動離不開小艇,請仿照課文中的句式說一句話。在教學中通過多種合作形式進行自主探究,其中學生的自主學習是基礎,小組討論學習、全班交流學習為學生成功學習提供幫助。此外,在定向自學時,我尊重學生的差異,讓學生開展選擇性的學習。
二 啟用學生的多種感官
如用筆畫小艇的簡筆畫,用手勢來表演小艇的行動輕快靈活;讓全體學生做“船夫”,以手代艇來表演課文中具體描寫船夫操縱自如的內容;讓學生閉上眼睛體悟一下坐上小艇的感覺。我重視學生的主動參與,特別注重其探索和研究的過程。如:學生自學課文的第五、六小節,在小組合作的基礎上交流匯報,學生說到了醫生、教師、市長、旅行者等等乘著小艇去干各種各樣的事,還說到了青年婦女乘著小艇去走親戚、逛商場等。在教學中我實現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動眼看一看,動手演一演,動腦想一想,動口說一說。我想:我們的課堂教學應該讓學生全員參與,并且努力營造寬松的教學氛圍,以此,吸引和激勵學生主動參與。
三 教學流程合理
科學的流程,才能留出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思考。這篇課文中我采用了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自主學習,廣泛涉獵。理解文意,領略人情風光;探究學習,鞏固提高的教學流程。在朗讀感知中,讓學生說一說自己了解到的世界各地的風光,從學生的話題中引出在歐洲的意大利有一座聞名遺跡的水上城市──威尼斯,并讓學生交流搜集到的有關資料,整體感知文章圍繞中心句從三個方面具體介紹了威尼斯的小艇。
在自主學習中,我精心設計課文的導語和過渡語:(1)威尼斯是世界聞名的水上城市。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那么課文是從哪幾方面具體介紹小艇的呢?這樣在導入時對照課題,充分發揮教師體態語的作用,同時又提綱擎領復習了第一教時的內容;(2)小艇到底是什么樣兒呢?(3)小艇小巧玲瓏、新穎別致、外型美觀、內部舒適,你們想不想坐一坐呢?想不想讀一讀呢?這樣的過渡語讓學生產生情感的落差,給他們更多的認認真真讀書的機會。(4)難怪威尼斯人都喜歡乘坐這樣的小艇,駕駛這樣重要交通工具的船夫,他的駕駛技術又是如何呢?(5)新穎別致的小艇有如此技術熟練的船夫來駕駛,真是錦上添花。然而這樣的小艇有什么作用呢?這樣的導入語、過渡語就是教師組織教學的環節,在組織各環節的教學時,我關注著學生的個體差異,讓學生更多地觸摸文章的語言文字,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指導學生朗讀中我精于評點,或描述意境強化學習動機,或聯系生活,使其產生親切感,或情感驅動,喚起心靈的共鳴,或拓寬思路,使思維更具廣闊性。
四 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
在學生主體地位越來越得到重視的今天,教師的主導作用不能忽視。教師激情激趣的導入,聲情并茂的評點,畫龍點睛的總結,才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水平,才能使學生體會到語文學科的人文魅力。為了推導好第六小節的朗讀,我相機輔以動情的敘述:“威尼斯的熱鬧和沉寂與小艇的開動、停泊息息相關,威尼斯獨特的風光與小艇有著密切的關系。水面漸漸靜下來,皎潔的月光給古老的威尼斯披上了一層薄薄的輕紗,忙碌了一天的小艇也不動了,威尼斯枕著波光粼粼的河水,沉沉地睡了,寂靜籠罩著這座喧鬧了一天的水上城市。”教師深情的敘述,誘發起學生美好的想像,使他們不知不覺地進入課文所描繪的意境,感悟到語言文字的優美,因而在感情朗讀時也讀得投入,讀得給人以恬靜、優美的感覺。
近幾年,各地學校都在轟轟烈烈開展課改研究,在不少公開課上,大家比較熱衷的事多媒體教學、快樂教學、自主學習、自由討論、動手實踐等教學方法。這些教學方法好不好呢?確實好,是課改教學研究所提倡的。把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引進課堂,讓學生在活動、游戲中學會知識,增強能力,這確實是我們每位教師都應該去實踐的。但什么都要有個“度”,有個正確的理解。如果“度”把握不好,理解不到位,對教材理解把握不到位,對學生的實際情況不了解,盲目的模仿和追求,只能適得其反。
一、催淚煽情
有的教學《荔枝》一課,在總結課文時,播放著滿文軍的《懂你》這首歌,教師滿懷激情地描述到:“作家肖復興是幸運的,沐浴著幸福的母愛;肖復興又是遺憾的,他感激母親對自己的愛,對自己沒能在母親生前理解她而深深內疚。母愛是人間最偉大、最無私的一種情感,遺憾的是許多人在擁有它時沒有發覺。我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來自這種愛,也許是下雨天送來的一把傘,也許是一次次上學前的叮嚀……這首歌就把這種感受濃縮在里面了。表面上看,這樣的教學情意濃濃,教師文采飛揚,學生可能暫時也會被教師的煽情和音樂渲染所感染。但是,教師在大段煽情,盡情揮灑,學生只是在當聽眾,并沒有達到訓練和發展。而且教師大段的描述煽情,擠占了學生發展的空間。如果不是這樣,而是讓學生自己進行總結,如,教師提供一種范式,“肖復興是幸運的。他幸運的是-----?!弊寣W生根據對課文的感悟填寫、表達。這樣,學生得到了訓練和發展,而不是教師唱獨角戲。
二、鬧劇表演
課程標準強調開展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強調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于是就有了部分教師的可以標新立異。如有的教學《貓》一課中,“它還會豐富多腔地叫喚,長短不同,粗細各異,變化多端”一句,采用了表演的方式。教師先對學生進行了分工:這一行學貓長腔的叫聲;那一行學貓短腔的叫聲;這一行學貓粗腔的叫聲;那一行學貓細腔的叫聲……由于學生根本不知道貓的長短、粗細的叫聲是怎樣的,全班的“貓們”亂學亂叫一團。學生大概也覺得此景滑稽可笑,“貓叫聲”、笑聲交織在一起,把“表演”弄成了一場鬧劇。表演作為一種教學的方式需考慮三個條件:一是這個環節是不是教學重點。二是有沒有必要。三是能不能做到。本案例讓學生學貓的長短、粗細的叫聲,并有一定的起伏、節奏的叫,是不容易學會的。所以,閱讀課上的表演如果不考慮這幾個條件,盲目追求“花哨”,只能是一場滑稽可笑的鬧劇。
三、濫用多媒體
我們都知道,多媒體教學資源尤其是多媒體課件的應用時現代教育的需要,它所帶來的便利和優勢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多媒體課件的開發和使用中也反映出了一些問題:是對多媒體課件的期望太高、太重,而過分依賴課件。部分教師認為沒有課件就上不出好課,于是將課件作為提升授課水平和效果的亮點為自己增色出彩。為了增加課件的技術含量,單純地追求課件的高、新、奇,課前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去制作課件。一節課從開始到結課始終都在使用課件,整堂課成了課件的演示課,整節課看到的只是聲像音畫的不斷變換和展示,而看不到教師的引導,看不到學生的思維,本應是教師和學生的活動也由課件包辦代替了。多媒體只是一種教學的輔助手段,并不是所有的課都必須使用多媒體,把需要學生抽象思維的東西過多地變為形象思維,會阻礙學生語文能力的形成,因為學生以看代替了自己的讀與思。因此,形象直觀的教學工具不是不用,而是要用得恰如其分,精妙得當,切忌擺花架子或畫蛇添足。
四、游離文本
有的教學《威尼斯的小艇》一課,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教師提供了大量有關威尼斯這座城市的建筑、河道、橋梁等圖片、文字、數據等。不僅如此,教師還為學生提供了一些有關蘇州城的小橋流水的圖片、文字、數據等,讓學生分組合作學習,借助這些資料來和威尼斯進行對比,體會威尼斯這座城市的獨特風情。本課講的是威尼斯小艇的特點、船夫駕駛技術的嫻熟、小艇與威尼斯人的密切關系;教學的重點是在了解異域風情的基礎上,揣摩作者是怎樣寫出風情特點的。如果全然不顧課文內容,無視教材規定,另起爐灶,把教學的著力點集中在各種資料的對比學習上,最多是了解了威尼斯的風情特點,沒有完成揣摩寫法的主要任務。這樣的教學,與編者意圖背道而馳。語文教育的目的就難以實現或說目的是殘缺不全的。所以我們說語文教育有其自身的特點和學科教育規律,我們要在開拓創新的同時注意避免走向新的極端,要回歸文本,讓學生在文質兼美的教材文本中發現、理解、掌握更多的語文知識和技能,同時受到情感的陶冶。
近幾年,各地學校都在轟轟烈烈開展課改研究,在不少公開課上,大家比較熱衷的事多媒體教學、快樂教學、自主學習、自由討論、動手實踐等教學方法。這些教學方法好不好呢?確實好,是課改教學研究所提倡的。把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引進課堂,讓學生在活動、游戲中學會知識,增強能力,這確實是我們每位教師都應該去實踐的。但什么都要有個“度”,有個正確的理解。如果“度”把握不好,理解不到位,對教材理解把握不到位,對學生的實際情況不了解,盲目的模仿和追求,只能適得其反。
一、催淚煽情
有的教學《荔枝》一課,在總結課文時,播放著滿文軍的《懂你》這首歌,教師滿懷激情地描述到:“作家肖復興是幸運的,沐浴著幸福的母愛;肖復興又是遺憾的,他感激母親對自己的愛,對自己沒能在母親生前理解她而深深內疚。母愛是人間最偉大、最無私的一種情感,遺憾的是許多人在擁有它時沒有發覺。我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來自這種愛,也許是下雨天送來的一把傘,也許是一次次上學前的叮嚀……這首歌就把這種感受濃縮在里面了。表面上看,這樣的教學情意濃濃,教師文采飛揚,學生可能暫時也會被教師的煽情和音樂渲染所感染。但是,教師在大段煽情,盡情揮灑,學生只是在當聽眾,并沒有達到訓練和發展。而且教師大段的描述煽情,擠占了學生發展的空間。如果不是這樣,而是讓學生自己進行總結,如,教師提供一種范式,“肖復興是幸運的。他幸運的是……”讓學生根據對課文的感悟填寫、表達。這樣,學生得到了訓練和發展,而不是教師唱獨角戲。
二、鬧劇表演
課程標準強調開展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強調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于是就有了部分教師的可以標新立異。如有的教學《貓》一課中,“它還會豐富多腔地叫喚,長短不同,粗細各異,變化多端”一句,采用了表演的方式。教師先對學生進行了分工:這一行學貓長腔的叫聲;那一行學貓短腔的叫聲;這一行學貓粗腔的叫聲;那一行學貓細腔的叫聲……由于學生根本不知道貓的長短、粗細的叫聲是怎樣的,全班的“貓們”亂學亂叫一團。學生大概也覺得此景滑稽可笑,“貓叫聲”、笑聲交織在一起,把“表演”弄成了一場鬧劇。表演作為一種教學的方式需考慮三個條件:一是這個環節是不是教學重點。二是有沒有必要。三是能不能做到。本案例讓學生學貓的長短、粗細的叫聲,并有一定的起伏、節奏的叫,是不容易學會的。所以,閱讀課上的表演如果不考慮這幾個條件,盲目追求“花哨”,只能是一場滑稽可笑的鬧劇。
三、濫用多媒體
我們都知道,多媒體教學資源尤其是多媒體課件的應用時現代教育的需要,它所帶來的便利和優勢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多媒體課件的開發和使用中也反映出了一些問題:是對多媒體課件的期望太高、太重,而過分依賴課件。部分教師認為沒有課件就上不出好課,于是將課件作為提升授課水平和效果的亮點為自己增色出彩。為了增加課件的技術含量,單純地追求課件的高、新、奇,課前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去制作課件。一節課從開始到結課始終都在使用課件,整堂課成了課件的演示課,整節課看到的只是聲像音畫的不斷變換和展示,而看不到教師的引導,看不到學生的思維,本應是教師和學生的活動也由課件包辦代替了。多媒體只是一種教學的輔助手段,并不是所有的課都必須使用多媒體,把需要學生抽象思維的東西過多地變為形象思維,會阻礙學生語文能力的形成,因為學生以看代替了自己的讀與思。因此,形象直觀的教學工具不是不用,而是要用得恰如其分,精妙得當,切忌擺花架子或畫蛇添足。
近幾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育方法受到很大沖擊,并促使教育發生了重大變革。目前,應用在教育領域中的信息技術主要包括衛星電視技術、數字音像技術、計算機多媒體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人工智能技術、虛擬仿真技術等。其中,在校教學領域中應用最為廣泛的是計算機多媒體與網絡技術。以多媒體與網絡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優化了教學過程和資源,為探索和構建新型教學模式提供了有力的保證。在語文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技術的靈活多樣、生動逼真、易于控制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得到充分運用全方位的立體信息技術,使學生能夠真正進入視覺、聽覺與觸覺等多種感官并用的情境,充分發揮抽象邏輯思維與具體形象思維,語文教學成為共同參與、學習的多維動態方式。引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突破抽象邏輯思維的難點和局限,使教學活動更加符合人的自然思維習慣,從而使學生獲得語文素養。下面談談自己淺顯的認識。
1、巧用媒體,激趣導入
心理學研究證明,濃厚興趣會使個體產生積極學習態度,使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記憶力明顯提高,思維敏捷,信息傳輸系統處于最佳導通狀態。運用電教手段可創造一種愉快、和諧、熱烈的教學氣氛,推動學生興致勃勃地學習。教師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巧用電教媒體,創設出好的課堂開頭,使上課一開始就能深深地吸引住學生。如《威尼斯的小艇》的導入:先出示課件,威尼斯文字概括資料:威尼斯位于意大利北部,是世界著名旅游勝地。威尼斯有401座姿態各異的橋梁在117條水道上,連接著118個小島。因此,有“水城”、“百島城”、“橋城”之稱。威尼斯水道是城市的馬路,市內沒有汽車和自行車,也沒有交通指揮燈,艇是市內唯一的交通工具。教師以導游的形式簡介了威尼斯概況。再出示課件2.波音飛機飛翔在天空。教師設置導語:同學們,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乘坐波音飛機,跨過千山萬水,去游覽威尼斯,看看威尼斯的小艇。
2、巧用媒體,突破閱讀教學重難點
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良好的閱讀習慣,是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閱讀能力的主要標志是理解,小學語文教學形成難點的原因之一,就是學生對教材中某些文字內容缺乏相應的感性知識,缺少進行抽象思維活動的中間媒介。在語文教學中,如果能把多媒體這一現代教學技術巧妙地運用到教學中,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不但有利于重、難點的突破,而且也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如《爬山虎的腳》一課,在講課文時,為了能有效地突破重點、難點,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的優勢,使教學重點、難點直觀化、具體化。課文的第三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是怎樣一步一步往上爬的,這一動感的過程是很難用抽象的文字把它講解清楚的,利用多媒體,把爬山虎腳爬的過程用動畫的形式演示出來,學生看到的是動感的畫面,鮮艷的圖畫,準確的詞匯,這樣將有關的知識和語言材料牢固地保持在頭腦中,達到感知、積累、內化的目的。
3、巧用媒體,創設情境,激感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忽視知識的教學是失掉基礎的教學,沒有情感的教學,是不完整的教學。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必須重視激發學生的情感。而情感的激發必須靠創設情境來實現,因為學生只有置身于具體的情境之中,才會受到感染,產生情感的共鳴。巧用媒體,就可以創設具有巨大感染力的情境。
4、巧用媒體,指導練習朗讀
小學語文多媒體以其具有聲感、色感、行感、動感的獨特功能,在教學中起到傳統教學所無法替代的作用。它能把靜止的文字變為生動形象的畫面,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孩子們的熱情火花,促進感情朗讀,形成共鳴,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如在指導朗讀《小毛蟲》第五小節時,我是運用這種方法進行的:先讓學生看看小毛蟲變成蝴蝶的經過,再讓學生談談:假如你就是這只蝴蝶,你的心情如何?有說開心的,有說高興的,有說興奮的,有說快樂的,在情感得到激發時學生讀得有滋有味,其樂無窮。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耙伞笔屈c燃學生思維探索的火種。巧妙的導語如果蘊藏著豐富的問題情境,往往能喚起學生的注意力,能讓學生處于欲答而難以言表的著急之態。只有通過學習之后才能弄清問題。
如《迷人的張家界》的導入。
你聽說過張家界,知道張家界在哪里嗎?課文是哪幾方面描寫張家界的迷人?讀了課文你一定被張家界的自然風光迷住。
2.揭題法
文題是文章的眼睛,它往往與文章的立意有密切聯系,教師如果能從解題入手,自然導入,一定能幫助學生對課文的重點與難點的理解。這種方法一般在成語故事、童話、寓言故事一類的課文運用。
如《狐貍和烏鴉》的導入:同學們,狐貍是一種很狡猾的動物,有一天,它看見樹上一只烏鴉嘴里叼有一塊肉,于是直流口水,很想得到這塊肉,就騙起烏鴉。狐貍是如何騙烏鴉的?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則故事。
如《小馬過河》的導入:小馬能過河嗎?是如何過河的?認真讀讀課文,我們就知道了。
3.導游解說法
小學語文課本入選的課文,大多是文質兼美的名篇佳作。從內容上看,風土人情,山川村舍,花草蟲魚,無所不及,結合教學內容和目的,充分運用現代教學手段,在課堂上進行藝術的渲染,選擇與教學內容緊密相關的情境,引導學生以游人的角色,身臨其境,促發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思維。
例如《威尼斯的小艇》導入:出示課件1,威尼斯概括文字資料。威尼斯位于意大利北部,是世界著名旅游勝地。威尼斯有401座姿態各異的橋梁在117條水道上,連接著118個小島。因此,有“水城”、“百島城”、“橋城”之稱。威尼斯水道是城市的馬路,市內沒有汽車和自行車,也沒有交通指揮燈,艇是市內唯一的交通工具。教師以導游的形式簡介了威尼斯概況。
出示課件2,波音飛機飛翔在天空。教師設置導語: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乘坐波音飛機穿越時空隧道,跨過千山萬水,去游覽威尼斯,看看威尼斯的小艇。
4.用音樂、歌曲導入
講課文之前,播放一段樂曲,在情感上能喚起學生的共鳴,從而創設一種和諧的教學環境,營造一種熱烈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如教《草原》一文,上課鈴一響,一首悠揚的《牧羊曲》立即將學生帶到“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茫茫草原。教《月光曲》一文,貝多芬的著名鋼琴曲,時而鏗鏘有力,時而舒緩纏綿。令學生陶醉,此時,老師再說這優美動聽的樂曲便是《月光曲》。教《十里長街送總理》,那催人淚下的哀樂,立刻把師生的心揪緊了,充分讓學生體會到了人們心情的悲傷、沉痛。教《王二小》時,播放一首膾炙人口的《歌唱二小放牛郎》,更使學生對文章感到親切。這樣精心營造的教學氛圍,以情激情,使學生學起來入情入境。
5.回憶法
這種方法一般用在第二課時,通過回憶再現上一節課的內容。有意的鏈接下一節課,使某一方面的知識更為系統化,承接化。讓課文主要內容歷歷在目,為本節課作好鋪墊。一般適用在回憶錄,古詩之類的導入。利用回憶形式,激發學生主動學習。
例如《草船借箭》的導入: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草船借箭》這篇課文,你們讀懂了什么?請大家回憶一下。還碰到哪些不明白的?稍后我們一起討論。
例如《楓橋夜泊》的導入。
師:同學們背了不少古詩,那么,你們知道哪個朝代的詩最有名氣?
生:唐代,因為唐代出現了許許多多著名的詩人,像李白、杜甫、白居易就是唐代最杰出的三位詩人。
師:你能背白居易的哪首詩?
生:《憶江南》
師:你背一背,讓我和同學聽。
師:(板書課題)這是白居易寫的詩,請同學們打開書認真地讀一讀,仔細地比一比,看一看它與我們以前學過的古詩有什么不一樣。
【關鍵詞】多媒體;閱讀教學;興趣;情境;重難點;鞏固;創新
【中圖分類號】G632
所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就是通過學科課程把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將技術作為一種工具,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提高教與學的效率,改善教學的效果。整合的基本要求是要使教師把計算機作為自己真正的工具。教師最重要的任務不在于開發軟件,而是如何應用軟件。
那么,如何運用多媒體來輔助語文教學呢?
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能力的主要標志是理解,就是要學生憑借書面語言,做到:如見其物,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如識其人,如經其事;還要能夠通其心,感其性,明其理。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心靈只有造作、賦形、表現才能直覺。"充分發揮多媒體色彩鮮艷的動畫,生動美妙的音響,靈活便捷的交互手段的優勢,輔助閱讀課堂教學,是提高閱讀課堂教學的重要途徑。
一、激發興趣
"凡富有成效的學習,學生必須對要學習的材料具有濃厚的興趣。"從心理學的角度看,興趣表現為個體對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選擇性態度和積極的情緒反應。人們對感興趣的事物總是愉快地、主動地去探究它。小學生年紀小,好奇心強,在學習過程中,大多表現出對活動過程本身產生的直接興趣。因此,教師要利用已有軟件,精心設計出多媒體形象逼真的聲、光、形、色,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如:《畫》一文,教師可利用電腦,將畫展現在學生面前,同時放錄音,讓學生在邊看邊聽的過程中自主理解課文所寫內容,從而達到自主學習的要求。
二、創設情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小學語文課本所選的教材形象生動,每篇課文都有一個特定的整體情境,其中又包含一個連一個的局部情境。針對小學生學習過程中認知因素和情意因素是同時發生、相互作用的理論,教師應先根據課文內容確定情境的基調:或歡樂或悲傷,或喜愛或憎惡,或似"小橋流水"舒緩細膩,或如"大江東去"氣勢磅礴。進而制作、選用恰當的多媒體,渲染與課文相應的氣氛,直接作用于學生心理的認知活動和情意活動,讓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加深內心體驗,進入具體的情境,處于一種最佳的情緒狀態。
如,《十里長街送總理》寫的是1976年首都各屆人民自發地送別的真實情景,對今天的孩子來說,時間跨度大,難以理解課文本中字里行間所流露出來的感情。若在導入新課時代,讓學生觀看影片《》的錄像片段,接著播放沉痛的哀樂,教師再包含激情地敘述人們等、望、追靈車的感人場面。學生便能感受了解人民群眾悼念總理的悲痛場面,對總理崇敬愛戴和深切懷念的思想感情油然而生。
三、突破難點
難點往往有是課文的重點,正因為有一定的難度,才更能激發學生在課堂這個訓練場上,積極思考,逐步提高閱讀理解能將力。多媒體利用形、色、聲、光、動感的優勢,可以變小(大)為大(?。?,變虛(實)為實(虛),變繁(簡)為簡(繁),變靜(動)為動(靜),從而突破了教學的重、難點。
如,《威尼斯的小艇》一文,難點是了解小艇的特點,學習作者抓住特點描寫事物的方法。老師可這樣設計教學步驟:(1)錄像初步感知威尼斯城(包括小艇在內)的各種風光。(2)看配有課文朗讀的錄像。思考:威尼斯有多種綺麗的風光,作者為什么選小艇寫?是小艇的什么給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導學生自悟出小艇的三大特點:樣子獨特,船夫技術高,小艇作用大。
學習課文第2、3節,繼續落實訓練重點、難點,教師可這樣設計:(1)聽錄音,默讀,理解作者抓住了小艇樣子的哪些特點。(2)出示文字燈片,比較句子,體會作者運用比喻抓特點的獨到之處。(3)運用電腦演示小艇模型,指導有感情地復述。(4)錄像再現乘艇打招呼的情境,領會乘坐小艇"有說不完的樂趣"。
四、鞏固深化
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多媒體的出現,可以把相關的知識設計成課件,把形象與語言文字緊密結合起來,幫助學生注意課文的內在聯系 ,鞏固所學的知識,對課文有比較完整的、深入地理解。
如,讀完《彎彎的月兒》,可以用燈片出示一組填空,鞏固對課文的理解:
(1)彎彎的月兒( )。
(2)我在( )只看見( )。
背景介紹法。有些課文,內容與學生生活相去甚遠,學生感到生疏,難于理解。對此,可以通過介紹背景導入新課。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在上《月光曲》時,這樣導入:“同學們,一百多年前,德國有個偉大的音樂家叫貝多芬。他說過:‘我的音樂只應當為窮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這一點,該是多么幸福?!簧V寫了許多著名的曲子。我們現在聽到的優美動聽的曲子便是其中的一首,叫《月光曲》?!毕襁@樣的介紹背景式的導入,不僅可以使學生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而且對理解課文的內容都有很大的幫助。
故事誘導法。“故事是兒童的一大需要”,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要學的教材的興趣。興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動力。在新課教學中就是要利用兒童喜聞樂見的事例,激發他們求知的情趣,引導他們在歡樂中進入學習。例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時,在讓同學們回憶自己的大年夜生活后講述了這樣的故事:有一個漂亮的小女孩,長長的金黃頭發,大大的眼睛,有一副善良的心,從小沒有了媽媽。天天靠賣火柴維持生活,今天是大年夜,天冷極了,還下著雪,這天沒有人買她的火柴,天已經黑了,她還在街上走著,走著,講述了與主人公命運相關的故事,激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關注的心情,從而促使學生急不可待地去讀書,去了解。
情境創設法。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只有要求兒童作用于環境,其認識才能順利進行。只有當兒童對環境中的刺激物進行同化和順應時,其認識結構的發展,才能得到保障。”因此,創設情境,才能激發學生感情共鳴,使學生以最佳的學習心理去獲取知識,讓他們盡快進入課文角色,成為學習的主人。教材中的不少課文,或敘述了生動的故事,或描寫了美妙的景色,此類課文,可選其中精彩的畫面或精彩的情節,通過具體形象的描述,聲情并茂的表述,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這樣的課文的導語設計,教師要選準切入點,引“生”入情、入境,課堂教學的效果就事半功倍了。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這課時,可以這樣導入:“同學們,大年夜對你們來說,是多么美好??!可是在另一個社會里,卻有一個小女孩,在又黑又冷的大年夜里光頭赤腳,手拿一把火柴哆哆嗦嗦地走在街上,叫賣著?!苯處煾挥星楦械难哉Z,把學生的思想感情帶入了文中所描述是悲慘情境中,引起學生內心世界的強烈共鳴,促進了課堂交流的藝術效果。
目標定位法。導語設計成功與否直接影響到主題教學內容的講授,一定要有針對性、有技巧地設計和選擇導語類型,要注意調動全體學生的參與性,導語內容不能脫離主題,嘩眾取寵。違背科學性的導入,盡管非常生動精彩,也不足取。例如我在教學《爬山虎的腳》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導入:我先在黑板上寫個“腳”字,并親切的問:“同學們,你們能說出哪些動物有腳嗎?這些動物的腳用來干什么?你們聽說過植物也長腳嗎?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爬山虎的腳,它的腳是用來干什么的?長在哪兒?……”這樣一連串的問題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開始思考,緊接著我把課前準備的爬山虎發給學生。“這就是爬山虎,大家仔細看,注意它的腳長在哪兒?是什么顏色的?……”這一安排,使學生由好奇而產生濃厚的興趣,促使學生仔細觀察,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學生觀察后爭先回答以上問題。這樣的導入不但使學生有所知,而且有所想,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達到了我的目的,讓學生認識爬山虎的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