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11 09:59:5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現代教育技術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851(2010)06-0126-01
隨著高校信息化建設的推進,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發展,現代教育技術已經廣泛應用到高校教學之中。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將推動高校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環境等方面發生巨大的改變。
現代教育技術促進了開放式教學模式的形成,通過師生互動共同探討問題、解答疑惑,以尋找到適合的教學方法和學習的方法。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知識的組織者、引導者,學生由單純的被動接受知識變為自主的探究知識,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及教學質量。
一、 現代教育技術下的課堂教學
現代教育技術下的課堂教學,是指利用多媒體技術與傳統的課堂教學相互融合進行教學的形式?,F代教育技術作為一種教學方法融入到課程中,成為課堂數學的重要組成部,通過多媒體計算機、投影儀、幕布、音響等設備綜合處理和控制符號、語言、文字、聲音、圖形、圖像、影像等信息,按教學要求,進行有機組合并配合聲音演示出來,完成教學的過程。多媒體教學彌補了傳統課堂教學的不足。
在信息化建設的今天,將多媒體技術引入課堂教學是現代教育技術的一個重要內容。多媒體教學與傳統的課堂教學相比,多媒體教學具有以下特點。
(一) 內容生動、直觀
綜合應用符號、語言、文字、聲音、圖形、圖像、影像等信息來進行教學活動,解決傳統教學手段難于解決、甚至無法解決的問題。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使抽象的知識變得明了易懂,使教學內容生動、直觀,從而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二) 激發學習興趣
多媒體課堂生動、直觀的教學內容,有利于開拓學生的思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鼓勵學生積極思考,誘導學生分析問題,改變傳統課堂教學枯燥、單調的教學形式,從而活躍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 課堂時間內密度大
通過課件演示,多媒體教學比傳統的課堂教學手段更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學生能迅速、高效的獲取知識。減少了上課期間書寫板書的時間,提高了課堂密度,在有限課堂時間內的大大增加了教學內容,有效的提升了教學效率。
二、 現代教育下的網絡教學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飛速發展,教學過程已不在局限于課堂上。網絡教學作為現代教育技術應用到高校教學之中的具體表現,已經成為重要的教學基本形式。網絡教學不僅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還可以解決師資、設備不足等問題。
網絡教學打破了課堂教學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構建了突破時間和空間限制的虛擬課堂。網絡教學是課堂教學延伸,是基于網絡環境下,結合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以及其他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進行的嶄新的教學形式與教學方法。網絡教學使教學資源在互聯網上、全球范圍共享。網絡教學與傳統課堂教學相比,網絡教學具有以下特點。
(一) 覆蓋面廣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以及全球化程度的不斷加深?;ヂ摼W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發的重要信息基礎設施。經過短短十幾年的發展,全球互聯網已經覆蓋五大洲的二百多個國家和地區。
(二) 跨越時間和空間
通過網絡教學,教師與學生跨越了地域產生的距離,即使師生之間相隔千里、交通不便利、不出家門,也可以完成教授與獲取的教學過程。時間上更是無限制的重疊,可以任何時間進行教與學,并且可以反復進行,直到理解并接受相關知識。
(三) 信息豐富
互網絡為全球網民提供了巨大的信息資源共享。通過使用互聯網,全世界范圍內的人們可以簡單快捷的進行信息檢索、交換、共享,所以互聯網是一個全球性、世界級規模的圖書館。網絡教學可以共享巨大且優良的教學資源,可以不斷完善、豐富課知識信息,供學生下載學習。通過網絡,學習者在學習學科知識的同時,可以借助網絡資源了解、學習更多相關知識,通過分析、比較,深入理解所學的知識更益于對新知識的消化和掌握,同時培養了學生有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
(四) 師生互動
通過網絡教學平臺,學生可以將學習過程的疑點、難點提出來,同學間可以相互探討,也可以請老師解答,即使師生不能同時在線,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延時討論。通過溝通、交流,既可以增近師生間、同學間的情感,也便于老師了解學生的對課程知識掌握的情況,發現并改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三、 結束語
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運用已經成為高校教學水平發展的一個重要表現,現代教育技術作為未來教學手段發展趨勢,其應用領域將越來越廣、發展前景將會越來越好。誠然,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確實有它的長處,對提高教學質量,提升教學效果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但是,現代教育技術目前還存在許多不足,作為高校工作者,我們必須堅持不懈的探尋現代教育技術之路,必須緊跟社會的發展,不斷地改進教學手段、開拓教學方式、創新教學方法,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張劍平.現代教育技術――理論與應用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我們期待著教育信息化應用早日花開遍地。
思考一:使用與效果“用”得怎樣?
在今天,已經不會有人再去爭論學校計算機要不要買,或者要不要建校園網的問題了。但學校的現代教育技術依然存在一個最大的問題:用得如何?
其實我們每天都在用,而用得如何,實在是難以用一個簡單的或“規范”的標準來衡量,這也正是我們一直沒能從一個較準確的角度審視學?,F代教育技術應用的最大困難。
但“用”實在太重要了,作為以應用為主的學校管理和教學,無論從哪個角度,脫離了“用”,什么技術都沒有任何意義。那么,在現代教育技術較為普及的今天,讓我們從更深的層次來思考下列問題。
電腦在課堂:真的以教學為中心了嗎?
從調查來看,除了信息技術學科本身,目前計算機及輔助設備用于學科課堂教學的,絕大多數采用以課件演示為主的輔助教學,也有少部分以網絡交互學習為主的輔助教學。當我們坐進課堂仔細地分析這些設備使用的情況及效果時,我們立刻就發現了不少的問題。
1.公開與觀摩課:課件成為“裝點彩車”。似乎不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課就不是好課了,不用課件上課的教師好像很落伍了,于是不管用得怎樣,幾乎所有的公開課、觀摩課無一例外地會去使用課件,這些課件便成了裝點這些課堂的重要“彩頭”。其實大家都很理解教學中得根據需要來設置課件的使用,但我們還是遺憾地看到很多“畫蛇添足”的課件,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些課件不僅沒有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反而浪費了課堂的時間,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嚴重的甚至把課堂弄得支離破碎。
2.日常課堂教學:教學跟著課件轉。這可能是我們目前遇到最頭痛的問題?,F在的課件太多了,而教師們在運用這些課件的時候,卻常會被課件“牽著鼻子轉”。我們發現,有一些教師是根據課件來備課的,而不是根據學生的需要來備課,讓自己的教學思路跟著課件走,讓課堂適應課件,讓學生圍著課件轉,這樣的課堂教學,必定會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另一個問題是,由于各種原因,目前教學課件提供的開放性不夠,導致個性化應用比較少。有的教師拿到一個課件后想根據自己的思路進行修改,但有些課件沒有源程序,加上一些教師技術能力不夠,用之不到位,不用則可惜,所以經常被課件所困。
3.課件本身:不成系列單獨作戰。目前我們所用的課件大多是針對某個單獨的教學內容的,有計劃有系列地根據教學內容呈現的體系而設計的課件則較少,加上課件制作本身所運用的軟件比較多,不同版本課件之間的互通性較差,成為課件系統化運用的一個瓶頸。
因此,以教學為中心的課件運用還沒有達到理想的狀態,這也就為我們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挑戰與更大的空間。
網絡在校園:給我們帶來怎樣的改變?
校園計算機網絡是為學校各類人員服務的,它可以有多項功能,比如管理、辦公、教學、通訊、學習、查詢、交流、娛樂……看來功能強大的網絡到底給我們的校園帶來了哪些改變呢?
似乎一切都在變,過去校園公告的黑板不見了改成了網絡,過去寫的教案放到了網絡上,以前寫在黑板上的生字打在了大屏幕上……還有什么呢?如果我們來拷問一下,扔在校園網上的那么多錢帶來了多少回報?估計是許多人都要出一身汗的。因為投入太多,而真正“產出”的卻太少了。
至今,還有不少人認為,校園網的應用是一項“多出來的工作”,這倒并不是否定校園網應用的重要性,而是要做好校園網應用是在正常工作之外的一件“多余事”,它算不進工作量也不能給自己的業務帶來實質性的改變。于是,在許多學校,校園網的應用還是成了幾個人的事,學校建網站也無非是個“宣傳窗口”而已。
從這個角度看,校園網的真正應用還“遠得很”,因為我們還沒有走過最原始的階段,我們無法預料網絡以后會發展成什么樣的形態,但如果沒有全員應用的意識,那么校園網就不會給我們的校園帶來實質性的改變,校園網也就成為只是“建在校園里的網絡而已”。
資源為教學:我們解決實質的問題了嗎?
凡是建成校園網的學校,或者以區域為單位建成的城域網,多少都有教育資源集中在服務器上,而這些資源的使用情況卻不容樂觀,一方面我們花了不少力氣,購買了服務器把那些我們認為有用的資源整理出來,另一方面,這些資源卻在比較長的時間里沒有在學校教育教學中得到較好的應用。這當然不是因為教師們不需要這些資源,真正的問題是,資源建設與實際運用似乎是“兩張皮”,這就如同火車的兩條鐵軌,始終“各走各的路”。
資源為學校解決了實質性的問題嗎?答案至少是不完全肯定的,因為很多需要在教育教學中應用的資源并不能快速且方便地找到,而其中要強調的是,“校本”資源的建設更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們必須“給教育資源打上學校的烙印”,一方面讓我們建設的資源“校本化”,另一方面根據應用的需要去選擇資源的積累。
思考二:管理與成效“管”得如何?
以我的理解,學校中的“管理”二字實際上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以“理”為主的,“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理解為“服務”或“幫助”,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事實上更是如此。
學?,F代教育技術應用的管理過程中,有幾個比較突出的問題值得思考。
首先是學校建設的規劃問題。以我們建設的經驗來看,對學校來說,三年或五年的“現代教育技術運用和發展規劃”對學校來說無異于一份宏大的發展藍圖,其中不僅涉及到數十上百萬的資金問題,更涉及到人才培養、資源建設及應用效果等多項綜合的涉及學校發展的整體數據與成效,一份合理且適度超前的規劃與學校整體規劃一樣,不僅能指引學?,F代教育技術建設與應用的發展,而且能大大有助于學校的整體發展。
學校的現代教育技術專項規劃很難做,做好了要實施更難,但如果沒有規劃就會處于“今年不知道明年”的狀態之中。在我看來,這份規劃不僅要做,而且要校長親自參與。
與此同時,無論從建規劃還是實施規劃,無論是搞培訓還是抓應用,都要從校長開始一級級往下落實。如果校長重視且有法,那么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就會一天一個臺階地向上走。
其次就是過程性管理的問題。要搞驗收了,熱火朝天地抓一通,要抓考核了,夜以繼日地忙幾天,或者為了某個什么證什么牌之類的加班加點,這些都容易做到,糟糕的是,并沒有太多實質性的進展,這是許多學校普遍存在的問題,甚至有些學校給全部的教師配發了計算機而整體應用的水平和效果還是不見得怎么好。
原因何在?那就是過程性管理的問題。針對教師整體或個別的問題而采取的管理措施,就是過程性的管理。遺憾的是,許多學校并沒有過程性的管理制度,或者有沒有制度不重要,而是有沒有這樣的措施,哪怕是計劃中定下來要做事都行,只有這樣,才能一步步地去落實。
最后還有一個持之以恒的問題。持之以恒的問題就更簡單了,“常抓不懈”,把要求與考核消化在日常的各項行政管理與教學管理之中,這樣的落實才能有效與長效。
思考三:培訓與成效“學”到哪里?
在學?,F代教育技術運用的過程中,必須讓每一位教師都參與,培訓更是如此,用都不會,怎么能談用好呢?無論是分層培訓還是統一的培訓,都必須遵循這個原則,這樣才能真正“讓每一只菜鳥都起飛”。
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學到哪里”?換句話說,必須要學會哪些本事呢?我們可以來概括一下。
1.熟練的計算機操作技能(媒體技能)。這是一切的基礎,對計算機本身的熟悉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相關的一切操作技能,包括會進行系統的基本處理與維護,能對文檔進行基本處理,能進行圖片的一般處理,能比較熟練地運用計算機在各項工作中的運用等。
2.熟練的網絡運用技能。網絡操作技能包括的范圍很廣,就教師來說,網絡操作技能除了能熟練地進行網頁瀏覽并進行下載上傳之外,還應該能進行有關FTP的熟練操作、網絡查詢與基本的處理技能,如果能自己制作網頁就更好了。
3.特別的軟件處理技能。在掌握一般共用軟件的基礎上,每一位教師應該至少掌握一項比較特長的項目,比如能熟練地掌握圖片處理的某一軟件技能(例如PhotoShope),或者能運用某個軟件比較熟練地制作個人主頁。
4.專業的學科整合與研究能力。對于教師來說,只有把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地整合在一起,才能讓技術發揮充分的活力,技術的價值也才能得到體現。
5.綜合的信息處理能力。綜合的信息處理能力包括對可用信息的敏感程度,對信息的分類處理能力,以及對信息的綜合運用能力等。這些能力可以幫助教師很好地把現代教育技術融會貫通地運用于自己的各項工作之中。
現代教育技術怎么學?兩句話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一是“學以致用”?;诮處煿ぷ鞯奶攸c,我們必須強調“學以致用”,一方面學了不用會忘記和生疏,另一方面學了不用就不必學。反過來,只有學以致用才能鞏固,才能越學越好。
二是“邊用邊學”。在用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自己的很多“不會”,因為用了才發現不會,發現不會而又想用,所以就會去學,而這時候學的動力就會特別足,學得也會特別快。
思考四:應用與特色“強”在何處?
學校的現代教育技術特色其實就是應用特色,或者說應用程度的問題。應用要成為特色其實很難,但在目前的情況下,要用好是完全有可能的。用句簡單的話來說,讓所有的技術為教學服務,就是學校最應有的特色。具體地說,我們可以以校園網應用為核心,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思考。
校園網與學校管理
學校管理可以讓以網絡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無處不在,把應用推向學校管理的各個角落,鋪滿整個校園;反過來,校園網絡也可以讓學校管理無處不在,用網絡的觸角把管理推向縱深。學校管理的網絡化,一是管理自身的網絡化,二是管理手段的網絡化。管理自身的網絡化是指按照學校管理的規律,科學地組織管理程序、內容和方法;管理手段的網絡化是指管理的實施與過程的網絡化,計算機網絡可以在較大程度上實現網絡化的管理,并逐步使管理在網絡中從“有序”走向“無序”,這里所說的無序,是指自動化狀態下的無序,即學校管理的最高境界,那么學校管理也會從線性的管理到非線性的管理,而這正是我們的管理希望實現的目標,最終使學校管理成為立體的管理網絡。
比如,校園網絡管理平臺的建設,可以把學校管理的方方面面都規范起來,而科學規范的網絡管理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進學校管理工作的實效性的產生。
校園網與教學應用
真正要在教學中用好校園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解決了觀念問題,解決了硬件與設備問題,解決了技術問題,解決了軟件與教學軟件問題,解決了應用的問題,才有可能讓網絡走向教學;只有讓網絡走向教師、走向學生、走向課堂、走向評價,我們才有可能真正地談走向教學。
1.教師備課。教師備課的網絡化問題已經不是一個陌生的話題,我們可以從網絡化的程度不同把備課的網絡化分為以下兩類。
一是教師備課資料的網絡化檢索,即教師個體在進行備課時,通過網絡查詢并利用網絡上的各種資源,豐富自己的教學準備,完成教學設計的過程。只要教師愿意并堅持這樣做,這是比較容易做到的。
二是教師備課過程的網絡化。備課過程的網絡化,是指通過網絡來實現備課過程的共享,這種“示眾”式的方法,對教師的壓力是比較大的,但放下思想包袱,精心地設計網絡載體,可以達到非常好的效果。
當然教師備課的網絡化還可以有其他的很多方式,這也有待于我們進一步地研究與實踐。
2.課堂教學。網絡進入課堂,作為嘗試,已經有很多教師成為先行者。但要真正實現網絡教學,在中小學,還需要長期的努力與實踐探索。
首先還是網絡建設的問題,網絡要能夠進入普通的教室,當然也包括硬件設備;另外,學生機房的建設在中小學還遠遠不夠數量,不同類型的課需要不同類型的建設方式。其次是網絡資源問題,網絡資源現在盡管很多,但雜而亂,真正適合中小學的網絡教學資源并不多,這需要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與業務部門一起努力,當然學校需要做的工作更多。第三是教師技能與整合能力的問題,這也成為網絡教學的關鍵因素。
樟木壩學校 岳蔚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現代技術教育手段在學校里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它正一步步地代替著那“填鴨式、灌輸式”的傳統教學方式。不少條件成熟的學校都不惜花重金購置電腦等電教設備,教師也不斷為熟練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而進行學習、進修。我國著名電化教育專家南國農教授認為:“電化教育是培養優質人才的快速公路,它對于改革傳統教育,建設現代化教育來說是一條充滿希望之路?!闭驗槿绱?,現代技術教育手段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越來越顯示它強大的魅力。
魅力之一:利用現代技術教育手段,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一個人對他所感興趣的事物,總是表現出注意的傾向。特別是對生性好動,集中注意力不能持久的小學生來說,多媒體課件絢麗的色彩,逼真的畫面,可愛的卡通形象,常常如磁鐵般, 引了好動活潑的小學生。
如在教人教版第四冊《Mimi and Polly》一課時,我運用多媒體使Mimi這只淘氣的小貓人性化,提著籃子從森林深處蹦蹦跳跳來到大家面前,落落大方地向大家自我介紹:“My name is Mimi,What’s your name?”Mimi身旁大樹上,一只身著華麗衣裳的鳥兒Polly答腔道:“My name is Polly”,隨后課文的內容便在兩個可愛的卡通人物中展開,這樣的情境很吸引學生,并且第一印象也很深刻。
一、引言
現代教育技術是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對教與學過程和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評價和管理,來實現教學優化的手段。它體現了現代教育理論、學習理論以及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的統一(李海波,金貴朝,2004)。素質教育是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提高全民素質為根本目的,注重開發人的個性潛能,培養創新意識,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質教育具有學生主體性、教學開放性和學習思維創造性特征。
現代教育技術并非指單純的物質技術,它更重要的是指設計和運用教育技術的現代教育思想觀念和方法,應用現代教育媒體改進教學方法,構建新型教學模式,以實現對教學資源和教學過程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F代教育技術借助多媒體,將文本、圖形、圖像、動畫、音頻、視頻等形式的信息整合在一起,客觀上提高了教與學交互程度,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性和自學能力,其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教育的普及程度,最終實現素質教育。
二、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促進了素質教育的實現
(一)現代教育技術擯棄了傳統教育的弊病,促進了素質教育的發展
傳統的教學形式以課堂教學為主,教學處于教師、學生、教室的封閉式環境中。由于現代教育技術的廣泛應用,這種教學形式正在改變,具體表現在:(1)從集體教學和單向化的信息傳輸變為集體教學與個別教學相結合的交互式學習方式?;诰W絡和多媒體具有的交互功能,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學習條件來選擇所要學習的內容和適合自己個人特點的學習方式,從而改變傳統教學中學習者被動參與的情況,實現個別教學。同時,隨著各種交互式課件的開發運用及各種類型多媒體圖書的出現,尤其是隨著網絡便利性的提高,學習者的學習不再局限于老師的講解和教科書,而有了更大的自主性和選擇余地,學習者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從而提高教學效率。(2)從封閉式的教學和壟斷式的信息傳輸轉向開放式的教學和跨時空資源分享轉化?,F代教育技術的發展與應用,網絡教學、遠程教育將成為教育的主要形式。隨著計算機網絡和遠程通信技術的發展及交互式教育環境和全球化教學程序的引入,教育的整個面貌將發生重大變化,沒有圍墻的學校、家庭式的教育環境和網絡化大學等新概念將會逐漸成為現實。(3)從“填鴨式”教學轉向為個性化教學。傳統的教學采用注入灌輸死記硬背法。學生只有死知識,沒有活能力,更沒有創新意識、創新能力。而現代教育技術使得學生不受時間、空間、微觀、宏觀的限制,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有選擇性地學習,大大縮短了學習時間,提高學習效益。同時,通過現代教育技術優化教學過程,可以更好地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提高學習效果。
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克服了傳統教育的不足,使每個學生得到充分發展,獲得了當今社會所需要的各種基本品質,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勞動,學會生活,學會健體,學會審美。通過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有利于觀察、思考、比較的信息化教學環境,使學生形成積極求異、敏銳觀察、豐富想象、體現個性的知識結構和品質,培養了學生掌握信息,獲取、分析、處理、交流應用信息的能力,促進了素質教育的發展。
(二)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促進了學習形式的多樣化和學生的自主性
一方面,現代教育技術有助于創設學習情境,激發每個學生的自主學習動機?,F代教育技術可以模擬仿真現實世界,向學生提出來自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和任務,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解決問題的欲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有了自主學習的動力?,F代教育技術可以使學生學習的內容圖、文、聲并茂,動感逼真,形象直觀地展現,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接受信息。同時,通過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學習情況,自定學習步驟和速度,突破傳統教學學習進程統一的限制,使學生真正掌握學習進程的主動權。計算機還可以向學生反饋其學習狀況和效果,學生可以根據反饋信息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調節和控制。基于網絡的多媒體教學,為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進行個別化自主學習,提供了便利條件和實現的環境?;诰W絡的多媒體教學系統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的自由,學生可以隨時調用電子課件、電子教案等教學資源,隨意瀏覽、復習教學內容,以達到最佳學習效果。
另一方面,現代教育技術也為教師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方案、有效指導學生學習提供了便利。加德納強調采用不同新方法,盡可能有力而正確地把重要內容傳授給不同心智的學生,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倡導多樣化的教學,而多樣化教學依賴現代教育技術。現在有許多新型軟件如幾何畫板、Flash,Dremweave等為老師制作多種課件提供了方便。計算機網絡技術迅速發展,網絡輔助教學的良好的交互性、自適應的接口,豐富的信息資源和隨意的教學時間地點,是其他教學手段無法比擬的。教師可以根據每個學生學習情況同其對話、討論。根據每個學生學習基礎、學習特點和學習風格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幫助他們更好地自主學習。
(三)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促進創新教育的實現
建構主義是當代認知學習理論的一個重要分支,它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建構內在的心理表征的過程,學習者并不是把知識從外部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建構新的理解。現代信息技術是建構主義理論應用于教學的先決條件,多媒體教學系統是非常合適的知識建構的認知工具,它能創造建構主義所要求的理想學習環境?,F代教育技術的應用,變革了傳統教育過程的特征,使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教學活動的指導者和組織者,使學生由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知識的主動探究發現者,教學媒體也由教師的教輔手段、教學工具轉變為學生的認知工具,教學過程也由“教師講、學生靜聽”轉變為“創設情景,學生主動探索、協商、討論和意義建構”?;谶@些教學過程要素重組的教學模式,是由信息技術提供的,它符合建構主義的要求,也是創新教育的必要條件。
創新教育以培養人的創造性為核心,它不否定知識教育,但它強調知識的獲得不是靠教師的傳授和灌輸,而是靠學生的主動建構。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開發的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中,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精神,實現意義的建構。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是高校教學改革的終極目標?,F代教育技術創新就是將信息技術與教育改革有機結合,改革傳統的教師、學生、教材三要素的教學模式,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去探索新型的教學模式,探求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新模式、新方法、新技巧,建立起集文字、聲音、圖像、三維、動畫、信息等多種教學媒體有機組合的由教師與學生、教學情景、教學環境構成的生態系統,突破時間、空間約束,學生可快速、高效地接受信息,審視信息,篩選信息,變教師的教為中心為以學生的學為中心,以信息雙向交流為中心,以強化實踐環節為中心,使教學的本質定位為交往。在現代教育技術下,教師引導學生發展良好的興趣愛好,開啟首創精神,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都充分體現了創新教育的教育理念。轉貼于
三、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促進素質教育的發展
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中的地位日益顯著,已成為教育發展的重要動力和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但由于受傳統教育等因素的影響,在推動素質教育發展的進程中,還有若干需要我們思考的問題:
(一)需要提高教師自身的知識背景,對教育技術作出合理的定位
傳統教育僅把教育技術作為一種教學的輔助手段,用傳統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指導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這種認識偏差的主要原因主要有:(1)由于專業知識的限制,許多教師缺乏必要的信息素養教育,未能充分認識到現代教育技術的內涵。(2)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部分教師把現代教育技術看成是一種輔的技術手段,認為現代信息技術運用于教育主要進行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更新或僅是把信息教育技術本身作為教育的一項內容,讓學生學習一些信息技術而已。
針對上述教師自身素質缺乏的情況,我們認為,應該加強教師繼續教育的力度,豐富教師的知識背景。社會的信息化也要求教育的信息化?,F代教育技術的發展使教育的信息化成為可能。教師扎實的專業理論修養和廣博的知識儲備、豐厚的文化積淀,憑借現代教育技術,可以在課程教學中得以實現。憑借現代教育技術,可以顯示內容體系。教師可以從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角度出發,根據大綱要求,對授課內容進行集中歸類,制作相應的CAI課件,展示立體多維的課程知識體系。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差異,利用CAI課件超文本交叉連接的特點,多次重現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顯示教學內容的層次感,突出重點,因材施教。師生雙方都可以利用多種媒體的不同特點,汲取豐富的網絡教學資源,獲取豐富的教學參考資料及優秀的教輔材料,充分挖掘課程知識豐富的內涵和外延,將課程內容不斷延伸到課外,與生活融為一體。運用教育技術決不是一個單純的技術問題,教育技術對教育的影響還要借助于重要中介即教育思想與教育觀念。所以在豐富教師知識背景的同時,還要改革傳統的教育思想與教育觀念,樹立全新的教育觀念。
(二)加大實用型教學軟件的開發和利用
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需要硬件資源的投入,同時也離不開軟件資源的支持。部分學校擁有一流的硬件設備,但由于沒有相應的軟件支持,使設備無法發揮其應有的功能,結果必然會影響現代教育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所以,學校在購置設備前必須經過充分論證,以防盲目追求“現代化”,導致設備購置后閑置,同時在加大硬件投入時,更應注意軟件建設,如加大各種多媒體課件的研制、開發、利用,網頁的制作,網上教學資源的維護與更新等。
另一方面,開展真正意義上的遠程教育,現行的以網絡為載體的遠程教育仍然沿用以廣播電視為載體的遠程教學模式,只不過是將課堂“搬”到網上而已。這種遠程教學,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網絡遠程教學,所以,展開真正意義上的遠程教學應該實行開放的、自由的教學模式,擴大教學情境,優化創新思維訓練。通過網絡捕捉信息,增加教學素材,拓展思維空間。在現代教育技術支持下,教師通過遠程計算機多角度、全方位地進行演示,不僅可以節省課堂上講授板演的時間,而且可以變抽象為具象,變靜態為動態,表征真實的情境或接近真實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投入問題情境,經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際過程,提高教學的深刻性和啟示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品質。
一、引言--ME命題的背景
二、ME命題為真的哲學基礎
⒈ 信息技術是導致人類社會實現第三次飛躍的決定性因素
⒉ 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運用是導致教育領域徹底變革的決定性因素
三、ME 命題為真的教育科學基礎
⒈ 21世紀對新型人材的需求特點
⒉ 現代教育技術對新型人材培養的重大意義
當前教學改革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深化教學改革的主要目標棗建構新型教學模式 以計算機為基礎的現代教學媒體可為新型教學模式的建構提供理想的教學環境 現代教育技術的教學設計理論可為新型教學模式的建構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
四、基于ME 命題的實踐探索
⒈ 語文“四結合”教學改革試驗研究
⒉ 運用“幾何畫板”革新數學教學的試驗研究
五、結束語
論現代教育技術與教育深化改革--關于ME命題的論證
何克抗北京師范大學 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
一、引言--ME命題的背景當前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知識經濟已見端倪,我們即將進入的21世紀,將面臨人類文明史上的又一次大飛躍棗由工業化社會進入到信息化社會。21世紀,既為我們帶來新的機遇,也為我們帶來新的挑戰棗世界各國將迎來更為激烈的國際競爭。21世紀的競爭,是經濟實力的競爭,科學技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取決于教育。為此,世界各國對當前教育的發展及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都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關注,都試圖在未來的信息社會中讓教育走在前列,以便在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教育部的新任領導清醒地認識到上述競爭態勢對教育的嚴重挑戰,并看到了現代教育技術在迎接這場挑戰中的關鍵作用,因此不失時機地提出,要把現代教育技術當作整個教育改革的“制高點”和“突破口”。陳至立部長在為《中國教育報》5月18日創辦的題為“制高點棗現代教育技術”專題新聞版撰寫的“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推動教育教學改革”的文章中強調指出:“要深刻認識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應用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充分認識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是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對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辈⑻栒佟案骷壐黝悓W校的教師要緊跟科學技術發展的步伐,努力掌握和應用現代教育技術,以提高自身素質,適應現代教育的要求”。呂福源副部長在多次講話中也強調要把現代教育技術與各學科的整合作為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眾所周知,“制高點”是“兵家必爭之地”,“突破口”則是使整個戰役獲勝、或是使艱巨而復雜問題迎刃而解的要害所在。顯然,教育部兩位新任部長的文章和講話精神實際上表達了同一個意思棗現代教育技術對于整個教育的深化改革有著決定性的重要意義。這個意思也可明確地表述為下列命題:現代教育技術是整個教育改革的制高點或突破口。
為了便于下面的論述,我們不妨把術語“現代教育技術”(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就用字母M表示,“教育深化改革”(Deepening Reformation of Education)則用字母E表示,這樣,兩位部長提出的上述命題就可簡稱之為“ME命題”。自新任部領導提出這個命題以來,在國內教育界已產生很大反響:不論是從教育部的部機關到各省市的教委,還是從教育理論界到實際教育工作者,或是從高等院校到廣大中小學,無不議論紛紛。贊成擁護者有之,懷疑觀望者有之,批評責難者有之,真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一個命題能引起如此眾多的人群為之關注(這個人群中包括教育界的資深專家、學者、名流,乃至前國家教委的一些著名領導),甚至為之激動,為之鼓舞或為之氣忿,不管這個命題的真偽性如何(這有待于科學的論證和冷靜的分析),至少說明這不是無關宏旨的一般性問題,而是關系到我國教育事業成敗、對我們子孫后代有著深遠影響的重大命題。因此對這一命題進行深入的討論、認真的探索,以便使絕大多數的領導和群眾取得共識,我看是非常必要、大有好處的。下面僅就本人對我國教育現狀的認識和多年來對現代教育技術的研究,試圖對這一命題作出比較全面的論證。
二、ME命題為真的哲學基礎如上所述,ME命題代表“現代教育技術是整個教育改革的制高點或突破口”這樣的命題。這里的“現代教育技術”是指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的運用。因此,為了論證ME命題為真(即論證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對于整個教育改革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我們可以先看看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對于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具有何等重要的作用。
⒈ 信息技術是導致人類社會實現第三次飛躍的決定性因素眾所周知,迄今為止,人類所利用的資源共有三種:物質、能量和信息。物質有形狀、有大小,人們可以切切實實地感覺到物質的存在,所以在上述三種資源中物質是最具體、最直觀的;信息剛好相反,它沒有形狀、大小,看不見、摸不著,只有借助其他媒體(如文字、聲音、圖象等),信息才能表現出來,所以在上述三種資源中信息是最抽象、最不直觀的;能量的抽象性則介于物質和信息之間:它也沒有一定的形狀、大小,但是人們卻可以切切實實地感覺到它的存在棗“熱能”可通過溫度變化感覺出來,“電能”可使人觸電直至電死,水位落差所具有的勢能可以使水車或水輪機轉動,……。總之,能量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是人們仍可直接感覺出它的存在,所以它和信息相比仍有一定的具體性,即其抽象程度要比信息低。
人類認識客觀事物總是遵循由具體到抽象,由簡單到復雜的規律,在對資源的認識與利用上也不例外[1]。物質最具體,所以作為一種資源,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就被最先認識到并利用來制造生產工具。據考古發現,人類在200萬年前即能制造石刀、石斧與石錐等工具。這是“舊石器時代”。大約5萬年前,人類開始發明弓箭棗用竹子彎成弓,用牛筋作成弦,再用木棍和石錐作成箭,從而發明出一種能在一定距離內發射以捕殺野獸并保護自身安全的有效武器。這在當時來看,屬于相當復雜的發明創造(不亞于今天的火箭),是高度智慧的結晶。在以狩獵為主的原始社會里,弓箭的出現無疑使人類獵獲野獸的能力(即當時的“生產力”)大幅度提高,所以恩格斯對弓箭的發明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這是“新石器時代”。
據出土文物考證,在7000年前左右,黃河流域已有人種谷子,長江流域已有人種稻子。人類實際掌握種植能力肯定在此之前,估計應在1~2萬年前人類即開始由狩獵為主轉入以種植為主,這就是農業社會的初級形態。在6000年前左右人類開始掌握煉銅技術,使人類能利用青銅這種物質制造出比石器遠為強大的生產工具,從而由新石器時代轉入“青銅器時代”,這是農業社會的中級階段。到了3000~4000年前人類又進一步掌握了煉鐵技術,制造出諸如鋤頭、犁耙、鋼刀、鐵斧這類更加有效的工具,使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從而進入“鐵器時代”。這是農業社會的高級階段。
農業社會大約持續了一萬多年,直到18世紀瓦特發明了蒸汽機才開始轉入工業社會。嚴格說,瓦特不是發明蒸汽機而是改進了蒸汽機[2],因為第一臺原理性蒸汽機(能實現熱能--機械能的轉換,利用水加熱后的蒸汽推動連桿以完成某種機械操作)早在1705年就已實現,而瓦特是在此之后的半個世紀即1765年才研制出第一臺實用蒸汽機。瓦特的蒸汽機對原理性蒸汽機作了兩方面的重大改進:① 使蒸汽機能連續不停運轉,從而真正成為動力之源;② 大大提高了熱能棗機械能的轉換效率,從而使蒸汽機真正實用化。從這個意義上說瓦特發明了蒸汽機,也并不過份。有了蒸汽機就開始出現火車、輪船、紡織機械、印刷機械、采礦機械、冶煉機械……這類全新的生產工具,即實現了生產工具的機械化,從而使生產力與農業社會相比有了更大的發展,生產效率成十倍、成百倍地提高。以紡織為例,過去用手搖紡紗機,一人一臺效率很低,現在用蒸汽機帶動紡織機械,可由一位工人巡回看管幾十臺機器,而每臺機器的運轉速度更是大大加快,因此效率可以提高幾百倍。這是工業社會的初級階段。到了19世紀后半葉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定律,使人們認識到不僅熱能可利用來作為資源,而且電能也有這種可能,從而在法拉第定律基礎上發明了發電機和電動機,于是人類進入“電氣時代”。這是工業社會的中級階段。到了20世紀中葉,人們在認識原子奧秘的基礎上實現了對原子的“受控核反應”,使原子能的和平利用成為可能,從而進入“核子時代”。這是工業社會的高級階段。
利用物質作為資源,盡管經歷了“新石器青銅器鐵器”等不同時代,即對物質作為資源的不斷深化的認識過程,但是,只要是用物質作為資源,所制造的生產工具就只能是簡單的、沒有活力、沒有智能的“死工具”棗從石器時代的石刀、石斧、弓箭,到后來鐵器時代的犁、耙、鎬、锨皆屬此類。這是人類的第一代生產工具。
利用能量作為資源也經歷過“蒸汽電氣核子”等不同時代對能量作為資源的不斷深化的認識過程。要利用蒸汽的熱能,通過日常生活觀察水壺煮水現象即可發現有關規律,這是比較簡單的;要利用電能則要用磁鐵和線圈做電磁感應的科學試驗才有可能發現法拉第定律,并在此基礎上實現電能利用;要利用核能就更復雜,必須通過精密、微觀而深入的科學探索,在揭示原子核結構規律的基礎上,利用極為復雜的技術手段才能實現“受控核反應”即原子能的和平利用。不同時代對能量作為資源的不斷深化的認識,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每一次深化都帶來新一代的生產工具,都伴隨生產力的一次新的飛躍。但是,只要使用能量作為資源,所制作的生產工具就只能是沒有智能、但有活力的工具[1]。它和第一代沒有活力的“死工具”相比,有了很大改進,但仍不是最理想的工具,因為它們還沒有智能。這是人類的第二代生產工具。
只有到了20世紀后半葉,人類才開始認識到不僅物質、能量可以作為資源,而且信息也可以作為一種資源,甚至是更為重要的資源。這是因為信息和知識密切相關(信息通過分析、綜合、提煉、加工就可以成為知識),而知識的多寡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智慧的高低。因此利用信息作為資源就可制造出新一代既有活力又有智能的生產工具[1],而計算機則是這類生產工具的代表。利用計算機可以構成智能決策系統、智能指揮系統、智能信息處理系統、各類專家系統、各種智能卡以及機器人……。機器人的應用領域正日益擴大:潛水機器人可潛入人類無法進入的深海(人類不能承受深于50米的海水壓力),維護核電站的機器人能抵御任何強輻射,化工生產線上的機器人不怕各種污染和毒物的侵蝕,超微型機器人可送入人類血管中去當“清潔工”,幫助清除血管中的雜質乃至血栓,把人類從當今第一大“殺手”棗“心血管類”疾病的威脅下拯救出來。凡此種種,無不顯示出新一代智能生產工具強大而神奇的威力,從而使人類社會生產力獲得空前未有的大發展、大解放,也帶來人類物質文明的極大豐富與發展。這是人類的第三代生產工具,也是最理想、最完善的生產工具。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看到一條規律:人類對資源的認識和利用水平決定生產工具的制造水平,而生產工具的制造水平則決定生產力的發展水平[1]。
根據的哲學理論,上層建筑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經濟基礎的改變將導致上層建筑的變革。而經濟基礎則是指生產關系的總和。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這對矛盾中,生產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生產力的發展必將導致生產關系改變(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即導致經濟基礎改變,從而又引起上層建筑從政治、法律、經濟理論、文化教育到整個意識形態的徹底變革。人類社會是由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兩大部分組成的,一旦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整個社會就必然要飛躍到一個全新的階段?,F在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資源利用與人類社會發展之間的下列關系:
對物質作為資源的利用導致第一代生產工具(簡單的無活力、無智能的死工具)的誕生形成人類社會較低程度的生產力使人類脫離狩獵為主、開始進入以種植為主的農業社會。
對能量作為資源的利用導致第二代生產工具(無智能、有活力的機械工具)的誕生形成人類社會中等程度的生產力使人類由農業社會躍進到工業社會。
對信息作為資源的利用導致第三代生產工具(有智能、有活力的智能工具)的誕生形成高度發達的生產力使人類由工業社會躍進到信息社會。
可見,如何將信息作為一種資源而加以利用(即“信息技術”),決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技術問題,而是與人類文明的發展、與人類社會的飛躍密切相關的決定性因素。21世紀之所以對我們有極不平常的、至關重要的意義,就是因為在21世紀人類社會將要面臨又一次巨大的飛躍,而這樣的飛躍在迄今為止200多萬年的人類發展史上只發生過兩次(如上所述,第一次發生在一萬多年前棗躍入農業社會,第二次發生在18世紀棗躍入工業社會),現在將面臨的是第三次棗躍入信息社會。
⒉ 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運用是導致教育領域徹底變革的決定性因素按照的觀點,能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因素是最革命的因素。信息和信息技術(即如何把信息作為一種資源而加以利用的技術)由于能導致第三代生產工具(智能工具棗計算機)的誕生,使生產力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從而導致人類社會的新飛躍。可見,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是社會變革的動因,是人類社會躍進的杠桿,是推進人類文明與進步的革命因素。現代教育技術是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的運用,顯然,這決不能僅僅看作是一般的教育手段和教學方法的運用問題。既然信息技術的深入發展將導致整個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徹底變革,那么,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的全面應用,也必將導致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深刻變革,并最終導致教育思想、教學觀念、教與學的理論乃至整個教育體制的根本變革。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認為現代教育技術是整個教育改革的制高點或突破口,即ME命題為真。這是事物發展的必然,是由哲學的基本規律(即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規律)所決定的,這就是ME命題為真的哲學基礎。任何把現代教育技術僅僅看作是一種教學手段或教學方法的看法都是極端膚淺的、近視的。只有站在哲學的高度來認識ME命題和整個教育改革的形勢,才能做到高屋建瓴,才不致于迷失教育改革的方向。
三、ME命題為真的教育科學基礎任何教育改革的目的都是為了能更好地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的人材。ME命題之所以強調現代教育技術對于整個教育改革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也正是因為現代教育技術對于21世紀所需的新型人材的培養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們就從“21世紀對新型人才的需求特點”和“現代教育技術對新型人材培養的重大意義”等兩個方面對ME命題作進一步的論證。由于人材培養問題就是教育問題,對人材需求的特點就是對教育需求的特點,所以從人材需求與培養的角度對ME命題進行論證,也就是從教育科學的角度對ME命題進行論證。
當前人類社會即將進入21世紀。從全球范圍看,21世紀將是信息化社會,九十年代則是工業化社會向信息化社會過渡的開端。因此21世紀對人材需求的特點也就是信息社會對人材需求的特點,下面就是對這類特點的分析:
⒈ 21世紀對新型人材的需求特點(1) 信息社會的經濟發展對新型人材的知識結構與能力素質所提出的需求
一、教育技術的定義
1.教育技術的定義
1994年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協會(Association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AECT)從1989年開始,花了五年的時間,組織了上百名教育技術領域的著名專家進行調研,先后召開了12次教育技術會議,特別是教學設計領域的專家教授參加的高級研討會,對教育技術的定義及其研究領域、研究內容進行了深入的、專門研討。在此基礎上,由西爾斯(Seels)和里奇(Richey)將討論中達成的共識加以總結、整理、提高,并寫成專著《教育技術的定義和研究范圍》。該書由AECT審定通過后,于1994年以AECT的名義對教育技術作出了最簡潔、最全面的表述,提出了有關教育技術的新定義。(Seels,B.B.and Richey, R.C.1994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The definitionand domains of the field AECT)AECT 1994新定義的原文:Instructional technology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sign,development,utilization,management,andevaluation of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learning.
這個定義有如下特點:
•明確提出了教育技術的研究對象是“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 ;
•明確提出了教育技術的研究內容包括“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的“設計”、“利用”、“管理”、和“評價” ;
•強調教育技術的研究要同時注重“理論”和“實踐”的研究。
2.教育技術的研究領域
教育技術的研究領域包括學習過程與學習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五個方面。
(1)設計主要針對教學系統中不同層次的教學設計,包括設計學習過程,教學軟件、教學環境和教學模式。
為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在設計之前,需要分析學習者的水平和特點,制定教學策略,然后再對教學系統與教學信息進行設計。
(2)開發是指將相關的理論和技術,尤其是新興的信息科學和技術加以整合和集成,用于教學系統和其他相關系統的開發研究,包括開發教學軟件、硬件、課程和教學模式。
(3)利用是指對各種信息資源的利用,尤其是對新興技術(包括新型媒體和各種最新的信息技術手段)的利用,如多功能教室,遠程教育及計算機網絡等。
(4)管理是指對所有學習資源和學習過程進行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主要包括教學系統管理、教學資源管理和教學研究項目管理等。
(5)評價是指對相關系統制定科學的評價標準并進行測量,給出定量和定性的判斷并及時反饋,以使相關系統達到最優化。
二、現代教育技術對教育產生的影響
由于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到教育和教學領域,使教育的觀念、內容、手段和管理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引起了人類思維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變革,對教育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具體表現在:
(1)使教與學的模式和教與學的方法發生變化:
(2)使學校的教學環境和教學手段發生變化;
(3)使教材的觀念和教材的形式發生變革;
(4)使教育超出了學校的范圍,帶動教育體制發生變化;
(5)使教育觀念、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發生變化。
1.對教育體制的影響
中國的教育體制目前分為四大塊,即普通教育、職業技術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深入,各部分將逐漸趨于融合,實現四大教育一體化。
2.對學校教育的影響
在現代教育技術中,計算機網絡的應用使學校之間的聯合變得非常容易,且不受地域的限制。一方面使具有優勢互補條件的學校加強聯合;另一方面進一步加強了學校之間的競爭,因為地域的影響已經不是主要的因素,更多的是取決于它能提供給學生的信息質量和數量。
3.對教師的影響
將現代教育技術應用到課堂教學之中,可以加速學生對事物的感知過程,促進認識的變化,加深理解、增強記憶和提高應用能力,使學生對學習的內容、時間、難度及進度的選擇都具有更大的自由度。此時,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或指導者。教師角色也從原來以教師為中心的“講解者”,轉化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指導者”和學生活動的“導演者”。
4.對學生的影響
現代教育技術提供的個別化、多媒體化以及網絡化的學習環境,可以使學牛根據自己的特點和水平選擇合適的學習進度,在輕松的環境中學習,實現真正的“教育平等”。學生也由原來單純聽講、接受灌輸的被動地位,轉化為有機會主動參與、發現及探究的大體地位。
5.對教學模式的影響
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由單一的課堂學習方式向多方式和多途徑方向發展。教材和教師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對象,通過多媒體與網絡技術,學生不僅可以在課堂上通過教師講授及多媒體計算機教學方式獲取知識,也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或信息網絡進行個別化學習。借助信息網絡學生不僅可以在課堂、實驗室及圖書館等場所學習,還可以在家中或其他場合學習。個別化學習將與集體學習有機地結合,以往單一的班級授課模式會被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取代。
6.對學習方式的影響
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使人類的學習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
(1)閱讀方式的變革
從文本閱讀到超文本閱讀。電子出版物向人們展示了全新而高效的超文本閱讀與檢索方式。
(2)寫作方式的變革從手寫走向鍵盤輸入、掃描輸入及語言輸入等;從單純的文宇寫作到圖文并茂、聲形并茂的多媒體方式。
(3)計算方式的變革
文字的數字化使計算機從語言上升為文化,并使讀、寫、算融為一體。圖像、聲音及影視的數字化使人類逐步進入了“虛擬現實”的計算機仿真世界。
7.對教學媒體的影響
將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到教育領域中,使教學媒體具有新的特點,表現在:
(1)教學信息顯示多媒體化;
(2)教學信息處理數字化;
(3)教學信息儲存光盤化;
(4)教學信息傳輸網絡化;
(5)教學過程智能化。
三、小結
現代教育技術對教育產生的影響不僅僅表現在以上這些方面,按照教育技術的94定義,它還應表現在教育改革的深層次領域,如教育改革、學校管理和教學評價等多個方面。就教育改革而言,它將體現在下面幾個方面:
l.更新思想觀念,建立全民教育觀
教育不應只局限于學校內部。人類的學習應成為終身的學習形式;也就是說,學習要按照個人的需要和可能,貫穿于人的一生,并使每個人都有盡可能多的選擇機會。所有的教育機構和教育手段都將為終身學習提供條件和幫助。
2.課程結構和教學內容的改革
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了學科的不斷分化和整合,使新知識、新技術的更新速度明顯加快,因此要求學校的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不能以不變應萬變,應該不斷更新。
隨著學科和專業間的相互滲透以及逐漸普及深入,應該重新認識傳統學科的劃分和學科的系統性,使其調整到適應信息社會發展的需要。
3.尋求新的教育模式和傳播手段
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給教學帶來的方便條件,促進學校教學向個別化學習模式和培養能力方面轉化,使更多的人獲得學習的機會。
總之,建設以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現代化教學環境,培養一支熟練掌握信息技術的教師隊伍。加強教學信息資源中心的建設,大力發展網絡技術,把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于教學過程之中,是現代教育技術發展的基本內容。
參考文件
[1] Barbara B. Seels, Rita C. Richey,“ Instructionaltechnology: The definition and domains of the field”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Washington, DC
二、信息化美術教學,能夠有效突破傳統教學的“瓶頸”
在美術教育教學過程中,有些內容,傳統教學是無法充分表達與展示的。比如,動畫視頻的播放,其生動性與直觀性,使學生仿佛置身于大自然與動植物充分地交流接觸,從而激發學生分析其外形特點與內在結構的興趣,這一切都是幾張圖片所不能代替的。并且,在具體的美術繪畫技法的傳授中,信息化教學也有許許多多傳統教學無法比擬的地方。比如,教師在繪制示范時,可以將其教學過程制作成教學示范視頻,發到網上或QQ群中,與學生共享,從而極大地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如,在中國工筆繪畫教學中,由于制作過程繁復與有一定難度,教師可讓學生先觀看一段當代工筆畫制作過程的錄像,使學生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輕松掌握其制作方法。
三、靈活將傳統教學和現代化教育相結合
傳統教學是老師通過錄像資料和幻燈片為學生提供第一手素材,知識缺乏連貫性,通過互聯網和多媒體,我們可以把一些素材配以文字介紹進行相應點評,并加以形象配音,進行多媒體備課,也就是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以傳統的備課形式為基點,根據所涉及的美術教學內容,進行合理性生動的整合設計,如果需要還可加上適合的背景音樂以及相應的動畫演示過程,使其栩栩如生,達到聲色像形的有機統一。
四、合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創新“備課方式”
1.根據教學內容選擇相應的多媒體備課方式
在美術教學中,運用多媒體以及相關信息技術手段,可以將所涉及的美術教學內容進行充分有效的有機整合,將美術傳統平面式教學引向由“聲、光、電”等多種媒介的立體式教學氛圍,不同的課題可選擇不同的媒體,有的只需要圖片和音樂,而有的需要動畫或演示過程。
2.能夠對相關美術教學資料與素材進行充分整理
美術教學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尤其是在教學資料準備上,應以圖片、聲音、視頻、動畫和文字相結合為內容,教師者可將傳統的教學內容圖片,配上聲音、視頻、動畫與文字資料。實際上,將美術教學資料與素材的整理過程本身也是美術教育工作者熟悉信息化教育的一個過程。
那什么是現代教育技術呢?現代教育技術是把現代教育理論應用于教育、教學實踐的現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的體系。包括以下三個方面:(1)教育教學中應用的現代技術手段,即現代教育媒體;(2)運用現代教育媒體進行教育、教學活動的方法,即媒體教學法;(3)優化教育、教學過程的系統方法,即教學設計。
接下來我來談一談現代教育技術對教育教學的影響一些心得。
首先現代教育技術簡單來說就是多媒體教育手段。就是除了老師口頭書本教學的其他一切教學手段,比如網絡、投影、課件之類的科學技術教學。
教育技術是一種教育和教學的形式和手段。這樣不僅僅是對知識的一種學習,而更多的是以多媒體技術與網絡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并且對學習中也是從聲、像的立體學習。
傳統的教學過程是由感知教材、理解教材、鞏固知識和運用知識幾個環節順序地組成的。教育技術把感知、理解、鞏固、運用融合為一體,并結合媒體運用的有形有色,不僅有較強的直觀性,而且能夠引導學生直接揭示事物的本質和內在的聯系,使學生容易理解和掌握事物本質,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和培養。通過教育技術,可以把過去許多不容易理解的新的新科技內容增加到教學內容中去,使教學內容現代化。由教育技術編制的教材軟件,把聲、像、文字結合在一起,增加了教材的藝術感染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現代教學過程由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媒體四個基本要素構成,教師通過教學媒體傳輸信息(教學內容),學生通過教學媒體接受信息(學習內容),四個要素之間有著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關系?,F代教育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運用,對教學過程中的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媒體四個要素都產生的深刻的影響。
1、轉變了教師的角色,使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在傳統教學中,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扮演的是家長式的講解者,相對于學生是知識的擁有者和傳道者,是權威的象征,以教師為中心,忽視了學生學習主體作用的發揮,使學生成為消極地被動地接受知識者?,F代教育技術進入課堂教學后,教師不再是學生獲得知識的唯一信息源,教師的角色從單純的講授知識轉變教學的設計者、學生活動的導演者、學生獲得知識的引導者。學生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一定的情景里,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知識、學會學習,主動地探索知識。當然,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授者、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和管理者,以及言傳身教作為學生的榜樣的角色得到了更好地發揮。同時,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應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使學生由消極的知識接受者逐漸轉變為積極的知識探索者和能力的進取者。
2、轉變了學生的地位,促進了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在傳統教學中,學生依靠教師組織、安排和要求進行學習,學生消極被動地聽取教師的知識傳授,始終處于接受灌輸的被動地位,學生只有依靠教師的講解才能掌握知識,依靠教師的考核才能知道自己的進步。現代教育技術進入課堂教學后,改變了學生對教師的依附,錄音帶、錄像帶、計算機軟件、光盤、多媒體技術,網絡等現代教學媒體以各自特有的優勢,為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外部刺激和豐富的學習資源,也為學生提供了多種參與機會,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有機會主動地參與、發現、探究知識。知識來源渠道多了,學習的時間、內容、進度可以自行掌握,使學生從被動的學習轉變為自主的學習,提高了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多方面能力,提高了學習的效果。當然,學生的自我學習和自我教育,必須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同時,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必須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文素質的教育。
3、轉變了教學媒體的作用,使教學媒體成為學生認知的工具。在傳統教學中,教學媒體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傳授知識的工具,現代教育技術進入課堂教學后,以豐富多彩的表現手段,具體形象再現各種事物、現象、情景、過程,不受時間、空間、運動狀態的限制,幫助學生充分感知知識,理解知識。同時,學生可以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的高度交互性進行自主學習,挑選名教師和專家的指導。但必須指出,任何一種教學媒體都有其優勢和局限性,在不同的場合下各有自己存在的價值,在教學中各種媒體應該是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的。
4、轉變教學內容的結構,重視培養學生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教學內容的更新和發展總是隨著社會進步和科技的發展而進行的,當前計算機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發展很快,以驚人的速度改變著人們的學習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信息技術已成為現代人必備的工具性學科,它是培養學生獲取和加工信息能力、保證學生主動學習和促進學生終生發展的工具性課程。閱讀、寫字、計算一直是基礎教育的重要教學內容,現代信息技術在這些領域發生了質的變化,閱讀從線型文本式走向多媒體電子讀物,由抽象的文字擴展為圖文并茂、聲形并茂的閱讀形式;書寫從一筆一劃地練習走向鍵盤輸入、鼠標輸入、掃描輸入、語言輸入等。因此,現代教育技術進入課堂教學,將帶來教學內容的變革,必須用現代科學技術的新知識充實和更新教學內容。
一、教育技術概述
1.教育技術的定義
教育技術是人類在教育活動中所采用的一切技術手段和方法的總和,它分為有形技術(物化形態)和無形技術(智能形態)兩大類。有形技術是指凝固和體現在有形物體中的科學知識,它包括從黑板、粉筆等傳統教具一直到計算機、網絡、衛星通訊等各種現代教育教學媒體。無形技術是指在解決教育、教學問題的過程中起作用的技巧、方法和理論等。
教育技術發展到現在,人們更傾向于用系統方法來定義教育技術。不同階段的教育技術中強調的技術著重點不同。教育技術概念的發展也體現著人類思維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即教育技術是為了促進學習,對學習的過程和資源進行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與實踐。
2.教育技術的研究內容和應用領域
教育技術學是一個理論和實踐并重的綜合性學科,它根據教與學的理論,以學習者為中心,借助技術手段和教學資源,運用系統方法解決教學問題。具體包括以下內容:
(1)教育技術基本理論的研究:如教育技術的概念;教育技術的研究目的、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教育技術在整個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技術學的理論基礎。
(2)教育技術和教育技術學的發展史;各國教育技術的比較研究。
(3)媒體理論與應用的研究:包括媒體的分類、媒體的性質、媒體的教學功能以及各種媒體的教學應用等研究。
(4)教學系統的設計和開發:包括以“學”為主的設計和以“教”為主的設計;教學系統開發的內容、方法、步驟等。
(5)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應用的新發展:包括網絡教育應用技術、人工智能教育應用技術、虛擬現實教育應用技術等。
(6)教學過程和教學資源的管理、測量與評價。
(7)教育系統最優化,教學環境的設計。
(8)遠距離學習的理論與實踐:包括遠程教育的模式與理論、網絡教育、遠程教育的質量保證體系。
教育技術的應用,也就是實踐領域常由程序化的模式和相關的理論來指導,以提高教育質量、教學效率,擴大教育規模和促進改革作用。教育技術總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但是由于教育對象不同,教學內容不同,采用的技術手段和操作方法也就不同,從而形成了課堂教學領域、遠程教學領域、企業員工培訓領域等三個主要的相對獨立的實踐領域。
二、藝術設計教學中現代教育技術環節需完善的地方
一支筆、一張紙、幾張范作加教案,這是我們最熟悉、最習慣的藝術設計教學方式。然而,隨著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技術進入教育領域已是大勢所趨,已不再是“點綴”了,而是教學活動中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
1.師資方面
在一些有傳統、有積累的藝術高校里,一些老教師,他們有很好的理論與實踐經歷,但他們對新的現代教育技術不夠了解,包括對電腦知識方面的運用。還有一些教設計的老師也往往是以一本教材為主,對網絡里的一些同類教學沒有進行比較、借鑒。而且一些相關的教師師資培訓還不夠,或有些師資培訓有些形式化。
2.學生方面
自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高校擴招以來,還有近些年出現的高考藝術熱。這都為我們的藝術設計院校輸送了大批學生。學生的綜合藝術素質與以前相比有了較大差距。學生的班級人數也由以前的10—15人發展到現在的30人左右。在一些專業性強的學校里,因校園內藝術氛圍好,學生的學習能動性還較好。但在一些綜合性院校里,特別是一些藝術專業剛開設不久的學校里,校園藝術氛圍不夠濃,學生的學習氛圍就總體偏弱。
3.配套設施方面
教室設施的多媒體化是一個大的趨勢,但這主要是針對一些大的教室,一些專業教室配置多媒體的可行性還不大。而藝術設計教學課堂中一開始會使用一些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后面的課堂階段會叫學生畫草圖、出方案等。這是現代教育技術的資源使用還存在矛盾的方面。
三、良性配合,充分運用
1.由于任何好的教育觀念、教育思想、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落腳點都在教師身上,所以要引導廣大教師積極參與各種各樣的教研活動,并進行信息傳播理論、教學理論、教學設計、優化組合理論、教學軟件的設計、編制、使用、選擇和評價等教育技術理論和實踐的培訓,提高應用教育技術的認識和能力,以促進教學改革,促進課堂教學過程的最優化,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從偏重傳授向課堂師生互動發展,從教師自身做起,教師還要把自己的教學通過網絡與一些相關內容,讓學生有學習的可選性、可比性。
2.學生的素質組合是多樣性的,特別是在一些生源綜合素質相對薄弱的院校,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動性就顯得至關重要了?,F代教育技術具有廣泛的表現能力,可以超越時空和宏觀、微觀的限制,向學生提供豐富的感知材料,把教學思路和教學環節充分體現在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明確的學習動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興趣和深厚的學習興趣,擴大學生的直接經驗范圍,形象具體地表達教學內容,反映事物的固有屬性,為學生的認知活動提供豐富的感性經驗和思維素材,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學生由于有了現代教育技術的支持,獲得了多渠道學習的機會與學習的自由性,即補償性、適應性的學習。此外,校方的積極領導也不可忽視。既要看到學生角色轉變的外在可能性,又不能忽視對學生學習的引導性,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起關鍵作用。
教育技術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所運用的一切輔助設施和技術。在英語教學中主要是指記錄、整理、加工、儲存和傳輸教學信息的設備及其使用技術。計算機技術集文字、圖片、聲音、圖像于一體,使教學生動直觀,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高漲,學習效果事半功倍,學生的聽、說、讀、寫、譯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一、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概況
目前,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已完全突破了傳統英語教學中錄音機、電視機的范圍,全新的信息處理技術、遠程通訊技術和計算機網絡技術已被廣泛地運用到教育領域中來,使教育技術發生了質的變化。
現代教育技術的網絡化:網絡是當代信息革命的產物,網絡技術給我們帶來全新的教育體制和教學模式。這種教育體制不受時間、空間和地域的限制,通過計算機網絡可把教育擴展至全社會的每一個角落,這是真正意義上的開放式教育。在這種教育體制下,每個人既是學生又是教師,不僅在不同的教學過程中可以一身兼二任,就是在同一教學過程中也可以既是學生又是教師,這是真正意義上的師生共同參與教學。網絡又把課堂和社會緊密地聯系起來,教學所需的信息、資料、教師和專家都是遠在天邊,但又近在眼前。通過信息高速公路,所有這些教學資源的獲取、傳送可以在瞬間完成。
現代教育技術人工智能化:根據對學生學習特點的分析、結合超媒體技術、實現兩者的性能互補所形成的智能超媒體教學系統不僅能夠創造理想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而且能夠自動了解、判定教學對象,因材施教,實施有針對性的指導。
二、現代教育技術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就是在相關理論的指導下,提高教育質量和教學效率,擴大教育規模和促進教學改革。在英語教學領域,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至少可以進行課堂教學、遠程教育和教師培訓?,F代教育技術輔助英語教學的范圍有:使用英語教學課件或軟件、使用網絡化教室和因特網輔助英語教學。
首先,利用教學課件或軟件輔助英語教學。利用教學課件或軟件輔助英語教學可以有多種用途。比如:操練和練習課件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個別指導課件是相對獨立的教學單元,用來教學生掌握概念和規則;語言游戲課件鍛煉學生的決策能力或者進行操練練習;問題解答課件給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工具、步驟和方法;輔助測驗課件用來幫助測驗學生的語言水平。
其次,利用網絡化教室輔助英語教學。建立網絡化教室,進行網絡化英語教學已經成了一種新的發展趨勢。可以在網絡教室中開展遠程學習、合作學習、個體學習和測試評估。
最后,利用因特網輔助英語教學。因特網與英語教學的關系可以說比任何其他學科都更為密切。對于學生來說,因特網可以為學生學習英語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使學生與學生間、教師與學生間進行跨時空交流;使學生能夠開展跨文化合作學習項目;方便學生在萬維網上電子信息,學習網上課程等。
三、多種教育資源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多媒體課件能為學生提供生動逼真的教學情境,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為學生營造一個色彩繽紛、聲像同步、能動能靜的教學情景,能促使學生手腦并用,思維集中,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有力地促進學生聽、說、讀寫等綜合運用能力的提高,從而全面提高學生聽、說、讀、寫以及綜合運用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質。
第一,多種教育資源在聽力教學中的應用。多媒體計算機集文字、圖像、聲音于一體,形象生動,所播放語音純正、地道,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彌補教師的不足。
第二,多種教育資源在口語教學中的應用,由于地域限制,大部分中學生很少有機會與外國人直接溝通,而通過國際互聯網,學生則可以和國外說英語的人士直接交談。這種網上交談與國際長途電話相比,費用低廉,而且可以根據各自的語言水平和愛好,選擇不同的交談內容和交談對象。
第三,多種教育資源在閱讀教學中的應用,利用網絡進行英語閱讀教學,可以有效地克服以往閱讀教學中閱讀題材狹窄、內容陳舊、訓練方法單一等問題。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在網上選擇集成文字、圖像、影像、聲音及動畫的英語閱讀材料。這些形象生動的材料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四、結語
目前,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在我國英語教育實踐中已經得到廣泛的重視,對促進英語教育事業的發展正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英語教學離不開現代化教學技術的支持。因此,在英語教學領域,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課堂教學,擴大教育規模和促進教學改革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