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財務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2-05-06 08:25:5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上市公司財務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上市公司財務論文

篇(1)

    8.應收帳款周轉率。期內營業總額除以年初與期末應收帳款的平均值。反映公司的收帳快慢程度。周轉率高表示資金周轉一次所需時間少,過低則為資金尚未充分運用,相比看上市公司財務報告閱讀商標權論文。效率高。但過高則表示太多的負債經營,表示資金周轉快,反映公司財務不健全狀況。

    7.凈資產周轉率。期內營業總額除以期初與期末凈資產的平均值。我不知道要義。反映公司自有資本的運用效率。該比率高,須另籌措資金,說明公司的固定資產不足于抵押長期負債,對長期債權的保障也愈強。若該比率小于1,論文。比率愈大,你知道要義。說明公司的固定資產可作長期負債的擔保,或是固定資產過度膨脹。相比看商標權的保護期限為。

    6.固定資產與長期負債率。等于固定資產除以長期負債。若該比率大于1,反映公司或是資本不足,我不知道公司財務。表示固定資產中有部分為負債購置,其實商標權出資。若該比率小于100%,也會造成資金投資浪費。

    5.凈值與固定資產比率。等于凈值除以固定資產。侵犯商標權罪。它檢測公司的固定資產是否過度擴充,要義。但若過高,反映公司長期償債能力越強,全部債務可以償還。該比率愈高,我不知道商標權保護期限。說明凈值高于負債總額,若大于1,其資本結構越健全。

篇(2)

【論文關鍵詞】行為股利理論;現金股利;股權分置改革

一、行為股利理論的理論綜述

行為股利學派從行為科學角度研究股利政策,改變了傳統理論的思維方法和分析方法,極大地拓展了財務學家的研究視野,使得對‘骰利之謎”的闡釋進入一個全新的領域。由于行為股利學派是行為財務學在公司股利決策領域的延伸,所以行為股利理論的很多分析方法都來源于行為財務學。

(一)國外行為股利理論文獻回顧

Lintner(1956)提出股利行為模型,根據公司公平的觀點,即把盈利中的多少返還給投資者是公平的,設定了一個股利支付的目標比率。由于公司管理者認為穩定支付現金紅利的公司將受投資者歡迎,存在現金紅利溢價,投資者對公司增加和減少現金紅利的態度具有不對稱性。因此,公司盡可能穩定現金紅利支付水平不輕易提高或降低。Shefrin和Statman(1984)在投資者自我控制問題、期望理論和后悔厭惡(regretaversion)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解釋投資者為何偏好現金股利的模型?,F金紅利可以使投資者克服自我控制問題。同時,公司支付現金紅利有利于投資者從心理上容易區分公司盈利狀況,避免遺憾心理,增加投資者的主觀效用。這一理論可以說明公司支付現金紅利實際上是迎合投資者偏好。Baker和Wurgler(2002)通過放松MM股利無關論的有效市場假定,構建了股利‘‘迎合理論”(cateirngtheoryofdividendso)該理論認為由于投資者通常對公司進行分類,支付現金紅利的公司和不支付現金紅利的公司被視為兩類。投資者對這兩類公司的興趣及紅利政策偏好時常變化,進而對股票價格產生影響。公司管理者通常迎合投資者偏好制定紅利政策,迎合的最終目的在于獲得股票溢價(dividendpremium)。即當投資者對支付現金紅利的股票給予溢價時,管理者就支付現金紅利;當投資者偏好股票股利,對發放股票股利的股票給予溢價時,管理者就改為發放股票紅利。

(二)國內行為股利理論回顧

近年來,國內學者也開始運用行為股利理論,討論了我國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形成機理。陳煒(2003)采用超額收益率的事件研究法,利用深市1995~2002年數據,提出中國上市公司股利支付政策的制定與公司管理層迎合市場和投資者需求有關,某時期市場對某種股利政策感興趣,則投資者傾向于該種股利政策。黃果和陳收(20o4)運用Baker和Wurgler的投合理論研究認為,中國上市公司管理層根據股票價格所反映出來的投資者的需求,投其所好制定出相應的股利政策以實現公司價值最大化的經營目標。饒育蕾和馬吉慶(2004)研究認為,我國證券市場的投資者對現金股利存在心理值域,一旦派現超越這一值域,不僅使企業流出大量現金,而且可能物極必反,引起投資者對惡意派現的猜忌。由于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并存,也有學者提出上市公司發放股利并沒有真正考慮流通股股東的利益。沈藝峰、黃娟娟(2007)認為,在一個中小股東法律保護較弱的市場中,對于股權相對集中的上市公司,大股東存在利用股利剝削中小股東的動機,作為股利供給方的上市公司所制訂的股利政策往往只迎合了大股東的股利需要,而忽視了中小投資者的股利需要。

(三)本文思路

由于我國特殊的經濟體制、客觀環境以及股權分置導致的流通股東與非流通股股東的目標函數不一致,形成了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支付水平偏低、分配動機復雜和政策穩定性較差三大特征。股權分置改革之前,國內股票市場中大量國有股和法人股非流通,這使得中國股票市場長期處于供不應求的買方市場狀態,造成股市過度投機,短線投資者遠多于長線投資者。他們絕大多數對上市公司派現不感興趣,而是更為關注二級市場上股票價格的漲跌。同時,上市公司的流通股股東持股數量約占總股數的l/3,流通股股東很難對上市公司的股利決策產生影響。而Baker和wurgler的股利迎合理論以及所進行的兩個檢驗的樣本都是基于股權相對分散、中小投資者法律保護較好的美國證券市場,他們并沒有考慮到類似于在中國等股權相對集中、而中小投資者法律保護又較差的國家里股權結構對上市公司股利政策所產生的影響。目前,股權分置改革已基本完成,在股權分置改革的特殊背景下,運用行為股利理論探討上市公司現金股利政策據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二、現金股利實證分析

(一)模型建立和樣本選取

本文選取中國所有上市公司2002~2007年的年度股利分配政策作為研究樣本,剔除了下列上市公司:①含有B股或H股上市公司的樣本;②上市公司處于特殊處理(ST或PT)的樣本;③在2007年l2月31日之前未完成股權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④金融或公共事業行業上市公司的樣本;⑤上市公司總資產或凈利潤小于0的樣本;⑥所需變量數據缺失的樣本。本文選取每股現金股利作為被解釋變量,股權分置改革從根本上對股權結構產生了影響,國內外很多學者在股利政策的研究都表明股權結構是影響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重要因素,所以本文將股權結構作為解釋變量。為了量化股權結構,本文取了股權結構的兩個重要表現形式作為解釋變量:流通股比例和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因此,建立以下模型:CDPS=a+bLTBL+cH1+dEPS+eRI+Ⅱ£PC+gDA+hSIZE+8其中:a為常數項;b—h為回歸系數;£為殘差項。

考慮到各公司經營狀況差異較大以及不同年份各影響因素對現金股利政策的不同影響,因此,該模型適合本文分析的需要,即通過分別計量股權分置改革前后股利政策與第一大股東持股、流通股比例、盈利能力、現金充裕度等因素之間的關聯性并對關聯性作縱向比較,來考察股改前后對上市公司股利政策是否有影響。為股權分置改革對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影響的理論解釋提供進一步的經驗證據,控制變量包括每股收益(EPS)、業務收入增長率(RI)、每股現金凈流量(EPC)、資產負債率(D/A)企業規模(Size)。

(二)現金股利實證結果分析

1.股改前2002~2005年數據回歸分析結果(表1)。

表1顯示:(~)AdjustedR—squared達到了0.304,說明模型的擬合度較好;F值較大,說明模型的整體顯著性水平也很好。Durbin—Watson值接近2,反映自變量并沒有自相關現象。②常數項、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HI)、每股收益(EPS)、企業規模(Size)的t統計值都大于2,且在5%的置信水平上顯著。③流通股比例(LTBL)、業務收入增長率(RI)、每股現金凈流量(EPC)的t統計值小于2,說明參數非顯著可取。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推出股權分置改革前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每股收益和企業規模對每股現金股利都有影響,呈現正相關關系,其中每股收益和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對每股現金股利的影響較大。值得注意的是,流通股比例與每股現金股利呈正相關關系,但不顯著。由此推斷:股改前,流通股比例對每股現金股利的影響甚微,上市公司在發放現金股利時幾乎并沒有考慮流通股股東這一因素。

2.股改后2006~2007年數據回歸分析結果(表2)

2)。表2顯示的是股改后流通股比例、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每股收益、業務收入增長率、每股現金凈流量、資產負債率、企業規模對每股現金股利的影響的回歸分析結果。表2顯示:①AdjustedR—squared達到了0.343,說明模型的擬合度較好;F值較大,說明模型的整體顯著性水平也很好,Durbin—Watson值接近2,反映自變量并沒有自相關現象。②除業務收入增長率、每股現金凈流量的t檢驗值小于2外,其余五個自變量連同常數項的t統計值都大于2,說明參數通過顯著性檢驗,參數顯著可取。③回歸結果顯示,股權分置改革后,流通股比例、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每股收益、資產負債率、企業規模對每股現金股利都有影響,其中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每股收益、企業規模與每股現金股利呈現正相關的關系;流通股比例、資產負債率和每股現金股利呈現負相關的關系。

三、結論及建議

(一)研究結論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股權分置改革前后,流通股比例與每股現金股利之間的關系發生了顯著的變化,由股改前的正相關轉為了股改后的負相關,同時參數估計值由股改前的非顯著可取變為顯著可取。換言之,股改前流通股比例對每股現金股利幾乎無影響;而股改后,流通股比例越高,每股現金股利越低,且參數估計值的絕對值增大了2倍,說明股改后流通股比例對每股現金股利的影響更大。股改前后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與每股現金股利以及現金股利發放率均呈現正相關的關系,這與先前一些學者提出的我國上市公司存在的大股東侵占中小股東利益和現金股利的‘隧道”效應是相吻合的。但從股改前后參數估計值的比較來看,股改后,參數估計值在減小,即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對每股現金股利的影響程度在降低。根據股利迎合理論,以往的股利政策僅僅為了迎合大股東的需要,而不考慮廣大中小股東利益的局面有所改觀,這說明股改的效應開始體現。

篇(3)

二、財務控制模式的選擇

其一,公司治理結構的合理安排。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合理的公司治理結構促使企業高效運轉,同時也是影響企業的財務控制有效性。其二,集權和分權模式的選擇。對于集團公司而言,財務控制就涉及到對于企業財務控制權力的分配,具體包括財務決策權、財務考核權、財務監督權、財務獎懲權等等,那么對于集權-分權模式的選擇和權力配置問題,是影響企業發展壯大的一個重要問題。其三,具體的控制方式和控制手段的選擇和實施。對于一個企業來說,確定了其財務控制在公司治理層面的模式以及集權-分權模式以后,就是要確定如何保證總體財務控制的實施了,那么具體保證財務總體控制實施的手段就包括預算控制、內部審計、財務風險控制等等。當然,具體的實施工作還會涉及到財務控制相關部門的人員配備情況。通過對人員的控制來保證具體控制手段和控制方法得到有效實施。比如:財務監事委派制-財務主管委派制等。其四,財務控制評價體系的建立。對于任何公司的財務控制模式,都不是一層不變的,隨著公司的發展、經營方式的改變以及外部環境的改變,財務控制也要做出適當的調整,因此就要建立財務控制評價體系并適時作出調整,形成有效的反饋,并及時對企業的財務控制進行調整。

三、我國上市公司財務控制存在的主要問題

就今天的市場環境而言,一個上市公司的要在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要有一個良好的財務管理做支撐,而財務控制是我們公司財務管理的核心。然而,當前我國的財務控制卻依然我國企業財務控處于發展完善階段,存在著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

(一)財務控制集權-分權模式兩極化嚴重,管理效率低下就目前而言,我國上市公司在財務控制權力分配模式選擇上,兩極化現象十分嚴重。部分企業十分重視權力控制問題,過度集權,他們把大的集團公司就當做是一個大企業管理,而下屬企業就當做是沒有法人地位的附屬工廠或車間,對于領導的財務權力過分集中、絕對化;還有部分企業,他們把大量財物控制權力甚至是核心財物權力都下放到下屬企業,放任其自由發展。而不論是權力的過分集中還是過分分化都是不適合企業發展的。對于一個企業,如果過分集權,下屬企業如果面財物問題就要走程序層層上報到集團總部,而總部又要層層下達決策來實施,對于核心關系到企業生死存亡的決策,這樣是有必要的;但是對于普通的市場決策,這樣不僅浪費人力物力,還很容易錯過市場商機。反之,如果公司擁有過大的財務決策權,對于關系到企業重大發展的決策未經過深思熟慮,有可能造成決策失誤,這將使企業蒙受巨大的損失,讓競爭對手有機可乘,妨礙企業進一步發展。因此,對于一個企業而言,財務控制模式要根據企業的特點以及市場情況而定,并且要靈活調整,保證財務控制的原則性與靈活性的有機統一。

(二)財務控制缺乏一體性企業按照所有者的意圖,結合企業自身的特點和經營需要以及國家相關的法律法規的要求,制定一系列的規章制度來規范企業與財務有關的經營活動。就我國現狀看來,上市公司的財務控制過分看重事后控制,而忽略了至關重要的事前預算和事中控制置。這就導致許多上市公司雖然有事前預算決策,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往往過分注重于年度利潤指標,特別是全年的銷售收入、成本費用、目標利潤等指標,而忽略了具體的季度、月度指標。最終導致,企業中期的經營業績與預算相比有較大差距,而未進行及時反饋,事中控制流于空談。而對于事后控制,雖然就事前和事中控制相比,得到了一定的重視,但是在事前和事中控制存在問題的前提下,即使得到會計資料的輔助而達到預定目標,但有其實質的有效性也讓人質疑。如若事前預算事中控制都缺乏效率,那么集團公司對于下屬公司的財務控制也就失效。另外,目前上市公司設置的內部財務考核指標過于單一,只注重與經濟利益明顯相關的指標考核,也影響企業的財務控制的有效性。

篇(4)

2新會計準則

新會計準則是用來規范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財務會計信息生產以及傳輸的權威標準,對于增強我國會計核算規則的順應性,提高財務信息的透明化程度,有著重要的意義?!皩嵸|性趨同”是新時期頒布的新會計準則和國際會計慣例實現的。

3上市公司財務舞弊的主要危害

在借鑒國際會計準則的基礎上孕育而生的新會計準則,較好地實現了準則的特點———趨同性。但是,任何準則的完善都是有弊端和缺陷的,不可能是盡善盡美的。對于上市公司的財務舞弊情況,新會計準則在一定程度上有抑制作用,但是這也會給財務舞弊提供機會,擴展了一些新的舞弊空間。

3.1限制上市公司的發展財務舞弊在管理層方面會導致相關管理事務不能被正確決策,在財務信息方面則是破壞了它的準確性,而且公司的運營風險也隨之增大。同時,財務舞弊通過所獲得的短期利潤會助長管理層的惰性,在一定程度上使管理層喪失工作斗志,相關員工沒有工作的熱情,上市公司內部的激勵體制也直接受到了影響。

3.2降低了證券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證券市場就是資金融通的重要場所之一。在資本市場上,評定投資的回報率以及安全性需要投資者通過上市公司披露的財務信息情況而定??梢姡鳛樽C券市場運行的關鍵因素之一,財務報告是至關重要的。證券市場規則的破壞是由財務舞弊所生成的財務報告引發的,會導致市場的波動,促使其應有價值與股價之間出現不合理的偏離。長此以往,證券市場該有的資源配置功能必將弱化,將危及證券市場的有序進行、正常發展。

3.3降低了會計行業的整體信用會計從業人員公正的形象會被上市公司財務舞弊的現象削弱,會計信息的公信力會被損害,會計行業的健康發展則會被其影響。如果在上市公司內部有財務舞弊,將會被看作短視行為,是不顧會計人員職業操守的行為。短期提高經濟效益則是運用非正常手段,一方面上市公司長期健康發展會受到影響,另一方面社會一定會對會計行業產生信任危機??梢?,會計行業的大忌是財務舞弊。

4審計上市公司財務預防舞弊的基本對策和措施

4.1優化上市公司高級管理層評價機制,建立上市公司管理層期權激勵體系上市公司之所以出現財務舞弊大多與業績評價有直接相關,特別是高級管理層的個人切身利益與業績高低呈現高度的正相關,一些高級管理人員為了實現個人利益,做出關聯交易、虛假投資、虛構業務等舞弊類事件也就成為一種必然。在新會計準則中,對上市公司高級管理層評價做出了定性的規范,指明了評價機制的優化和完善方向———要盡可能對高級管理層進行多種層次和多個角度的評價,要在評價機制中添加非財務的考核指標,要倡導高級管理層的利益與上市公司的長遠發展做到良好契合,這樣才能更為準確地對高級管理層進行全面而真實的評價,制止個別高級管理人員為了短期利益而進行財務舞弊的行為,將上市公司財務工作納入到新會計準則的有效調節之下。市場經濟鼓勵個人通過自身高附加值、專業性的勞動來實現自身利益和收益的提升,管理層是上市公司的中樞和核心,上市公司管理層績效的高低直接決定著上市公司的現實運行與長久發展,作為上市公司應該建立起針對管理層的激勵體系,以收入的增加、福利的提高來確保上市公司管理層的積極性和績效。上市公司可以利用股票這一手段對管理層進行激勵,當前較為常見的做法是對上市公司管理層進行股票類的期權激勵方法,即上市公司對管理層做出股票期權的承諾,這樣上市公司管理層可以通過對期權股票的獲得來取得自身的利益,而上市公司可以在管理層更為出色的工作下得到快速發展。由于這種激勵體系的關鍵在期權,這就會大大降低上市公司管理層的短時行為,同時也可以對上市公司管理層的財務舞弊現象起到根本上的遏制作用,這一做法不但符合市場經濟的規律,同時也能夠實現上市公司和管理層的共贏。

4.2加大對上市公司財務舞弊的處罰力度規范和處罰是保證上市公司財務工作正常開展的兩個重要途徑,規范是從日常的角度對上市公司財務進行控制,而處罰則是對上市公司財務舞弊的單位和個人進行必要的處理,處罰具有懲戒的作用。在新會計準則條件下,更應該加大對上市公司財務舞弊的處罰力度,要在整個社會范圍內形成對上市公司財務舞弊的高壓態勢,利用經濟制裁、刑事處罰和資格取締等措施,讓舞弊者付出慘痛的代價,以強制的手段制止上市公司財務舞弊問題的產生。應該根據新會計準則的精神,加大對上市公司財務舞弊的處罰金額,可以利用《會計法》中對處罰的規定,采用按比例處罰的方法,增加上市公司財務舞弊的違法成本,這有利于實現對舞弊的警示作用。同時,可以根據《會計法》的精神對上市公司財務舞弊的人員處以相關資格和資質的降低和取消處理,這對于上市公司財務人員和管理人員來講無疑具有重大的震懾作用。此外,要建立起整個社會對上市公司財務舞弊的正確輿論環境,通過輿論監督和環境誘導幫助上市公司財務人員建立起自覺抵制舞弊的思想,從內在與外部兩個環境建設中,做到對上市公司財務舞弊的防范。

4.3加強對上市公司財務相關人員素質培訓無論是上市公司財務的實際工作,還是新會計準則的執行都需要上市公司財務和管理人員具有專業的能力和素質,要根據會計工作的實際需要、實際情況,在結合上市公司財務工作特點的基礎上,對上市公司財務相關人員展開教育與培訓,建立固定的教育結構和特定的教育模式,聘請專業的講師,不光培訓專業的能力,更要培訓專業的財務素質和職業道德,建立考察機制,嚴格篩選,強化上市公司財務和管理人員的素質。從建立規范的制度開始,打好基石,使財務人員風氣清廉,為杜絕財務舞弊現象打下堅實的基礎。特別對于上市公司財務舞弊高發人群要做好職業道德和誠信思維的建設,以牢固的職業道德底線和過硬的財務專項素質來預防上市公司財務舞弊的發生。

篇(5)

企業生產力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收益,財務操作會使生產力高于其他同行公司,需要從總資產、固定資產和經營凈資產幾個方面對不同指標進行考慮,其中,對靜態指標范圍的規定值進行嚴格把控,一般情況下應大于零。經營凈資產=(資產總和-貨幣資金-短期投資)(-負債總和-短期借款-長期借款),這反映了公司經營力和風險,如果凈資產低于零,表明經營出現了風險,投資者會認為公司出現了困境,可判斷為財務異常。

(二)經常性銷售判定

經常性銷售指標出現異常,是公司操縱著經營環節的財務指標,財務操縱會由應收賬款表現出來,因為應收類賬戶是公司用來進行操縱的科目。所以,應對應收賬款、其他應收款和主營業務收入賬戶進行異常檢查。與此同時,要對財務指標和會計科目兩者的合并趨勢進行考察,對不完全反映的財務異常情況進行詳細分析。

(三)利潤指標

其他業務利潤在很多情況下是上市公司對財務進行操縱的手段,比如,經營收入很大程度上被計入了其他業務利潤科目中。財務異??梢酝ㄟ^非經常性業務指標進行識別,識別相對較為復雜:

(1)上市公司想要進行財務操縱,需要有利益者的支持;

(2)沒有嚴格的信息披露制度。

(四)資產質量指標

資產質量指標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比如虛擬資產,虛擬資產包括了:待攤費用和應收款項等。公司對財務進行操縱在一定程度上對上市公司的資產質量有很大的影響,大大降低了公司資產質量,增加了虛假資產。

二、上市公司財務異常的會計監管

(一)合理界定上市公司的財務操縱

財務操縱具有一定的財務欺詐性,財務欺詐主要是指公司高層對重大數據進行漏報錯報,誤導閱讀者改變決策判斷,在財務審計和財務報告等環節很大程度上有欺詐行為,導致財務數據不具有真實性。財務欺詐主要包括會計準則下的人為操縱和會計準則以外的人為操縱。為了保證投資者的利益不被損失,我國證監會嚴格要求了上市公司的財務質量,特別是凈利潤指標和凈資產的考核。上市公司如果進行了財務操縱行為,財務流程肯定違背了會計準則,致使財務信息失去真實性,使得財務信息在報送時出現了異常,公司管理層會在不違背會計準則內容要求的前提下,選擇有利于自身的準則。財務操縱致使財務異常,由此可以看出,財務指標的表現往往較為極端,不是偏高就是偏低。很大程度上,上市公司財務操縱會出現多種行為,這種異常行為能夠通過一些指標反映出來,使異常信息暴露出來,通這種異常信息為會計監管提供必要的監督管理的依據,證券監管機構對財務報告和各個財務環節進行必要的調查,以此對上市公司采取財務操縱的真實性進行確定。

(二)財務異常的會計信息監管

上市公司財務進行實施操縱往往是在日常經營活動中進行的,包括一些確認環節和政策的選擇環節中。在日常經營中,一些上市公司很多情況下通過不公平交易、虛構交易和一些非經常性經營活動等對日常經營進行財務操縱。公司在確認環節和會計記錄的環節中,很大程度上會對成本、收入和收入數據進行不真實記錄和不合理確認,以此來實施財務操縱。在會計政策環節中,上市公司會對政策進行更改,實現操縱利潤和資產質量的目的。上市公司的外部主要是由會計師事務所和證監會進行監管,對此,監管措施主要包括了一系幾個方面:

(1)通過監管部門對上市公司的會計監管進行加強。會計師事務所可以通過審計活動對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進行必要的質量審計,對異常情況提出審計意見;

(2)證券交易所監管。證券交易所監管部門必須要根據不同的上市公司采取不同的監管方式,對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進行定期監控和審核,如果對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有疑問,并拿出合理的證據,就可以把該公司確定為財務異常操縱懷疑對象,可對其進行實地審查;

(3)證監會監管。公司在申請上市的過程中,公司出具的財務報告需要進行嚴格的審查以確定報告數據的真實性和異常情況,最后確認待上市公司是否出現財務操縱行為。與此同時,如果證監會有合理的懷疑證據,質證公司有財務操縱行為,應當對其進行必要的深入調查,如果調查發現確實具有財務操縱的證據,證監會要根據具體細節對違規公司進行相應的處罰。另外,我國財政部和政府監管機構有權對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進行抽查。

篇(6)

上市公司所披露信息主要包括財務事項等經營信息和非財務事項信息,主要是指財務會計信息、法律事務、資產評估等三個方面的內容,其中財務會計信息是最根本的,它是公司各方面情況綜合作用的結果。

(二)上市公司財務信息披露的對象

1、公司信息披露的對象首先是公司的股東,包括國家股東、企業法人股東、社會個人股東和外商投資者。

2、公司信息披露的對象還包括公司的各種債權人,如銀行、原材料供應商、公司債券持有者等。

3、政府的有關管理部門也是公司信息披露的對象。代表政府的證券監管部門有必要通過各上市公司的定期或不定期報告,掌握各上市公司的經營情況,實現對證券市場的有效管理,保證證券市場朝著健康、積極的方向發展,維護公眾的投資利益。

4、證券市場上存在一些打算購買股票或債券的投資者,他們被稱為潛在的投資者。這些潛在的投資者也是公司信息的使用者。

5、公司信息的披露對象還包括公司職工。從自身利益出發,公司職工同樣希望公司能以公開的方式提供有關信息。

二、當前我國上市公司財務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國上市公司財務信息的披露在質和量兩方面取得了一定進步,與此同時當前上市公司財務信自披露仍然存在著可信度低、決策有用性不強和時效性差等幾方而的問題。

(一)財務信息可信度低

當前我國上市公司財務信息披露不真實的表現歸納起來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1、會計政策與手段使用不當。有的上市公司不顧職業道德,配合莊家炒作進行利潤包裝,少計費用和損失,不恰當地提前確認或制造收入和收益;二是利用銷售調整增加本期利潤。為了突擊達到一定的利潤總額,如扭虧或達到凈資產收益率配股及格線,有的公司在報告前做一筆假銷售,再于報告后退貨,從而虛增本期利潤;三是將費用掃在“待攤費用”科目,采用推遲費用入帳時間的辦法降低本期費用。

2、違反有關證券和會計法規,編制虛假財務報表,誤導市場。

3、利用關聯交易操縱利潤。我國上市公司發生關聯交易的情況十分普遍。其主要手段有:①關聯購銷。上市公司與關聯公司之間通過低價購進,高價售出,應收帳款高額掛起,在不產生現金流的情況下,達到形成高額利潤的目的;②資產重組。由于我國對資產價值評估缺乏相應的理論體系及操作規范,加上地方政府刻意參與,使得上市公司常以集團公司及其下屬公司為依托進行系列資產重組、資產置換,達到將不良資產轉讓給關聯公司,將優良資產轉讓給上市公司,使上市公司短時間內經營業績有較大改善;③費用分攤。上市公司改制上市前,一般都將企業社會性的非生產性資產剝離出去,但股份公司上市后仍需要存續的關聯公司提供各方面的服務。這些服務涵蓋醫療、飲食、物業等多方面。各項服務收費的具體數量和分攤原則是否合理外界無法判斷,操作彈性大。當上市公司不理想時,通過調低收費價值和上市公司承擔比例,達到增加利潤目的。

(二)財務信息決策有用性不強

財務信息披露是會計決策的重要依據,也是投資者進行投資決策必須考慮的因素,然而當前我國上市公司的在非財務事項、預測性信息、和財務信息內容上的缺陷使得披露的財務信息決策的有用性不強。

1、非財務事項披露不夠

會計信息也是一種商品,相關性差不能適應會計信息的市場需求,特別是對于投機成份較濃的市場,投資者對相關性的需求有時甚至比可靠性還要高。相關性會隨著市場的變化而變化,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企業的社會責任、人力資源、經營背景等非財務信息、對投資者決策尤為需要。上市公司非經營信息的評價已成為證券市場投資選擇的重要環節,年報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也隨之發生變化,現行年度報告體系往往局限于財務數據及其相關說明,而沒有考慮用戶全面了解企業的機會與風險以及企業現狀與發展前景的需要,在非財務數據的披露方面,做得還遠遠不夠。

2、預測性信息披露不規范

我國上市公司預測性財務信息披露的隨意化主要表現在:①有關部門對企業披露預測性信息的要求太低。體現在:強制披露主體范圍過窄,僅限于上市公司上市時;要求披露的內容太少,僅要求披露盈利預測信息,其他重要的預測性財務信息則沒有要求;盈利預測的披露渠道主要局限于招股說明書和上市公告書。②沒有完善的預測性財務信息的外部監管機制,對企業約束不夠,新上市公司盈利預測的可靠性不高。③責任不清,沒有建立盈利預測保險制度。盈利預測存在重大偏差,誤導投資者造成重大損失時,由于責任不清,不知追究企業管理當局還是注冊會計師的責任,籠統歸結為宏觀環境的影響,推卸責任了事。

3、信息披露內容不規范

現行財務信息披露制度不系統,散見于各種規定之中,因此信息披露制度不穩定,不易執行。從內容上來看,也不夠規范,《公開發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實施細則》雖對公司收購的信息披露有所規定,但并沒有解決下列諸多的問題,如大股東應披露的會計信息包含的具體的內容;公眾吸收、消化信息的時間段;對公開披露信息的虛假性,嚴重誤導或重大遺漏方面,以及專業性中介機構公開披露文件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完整性,都沒有明確的界定。

(三)信息披露時效性差

現行財務報告模式是根據持續經營和會計分期假設,一般按年、月編制。《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第六章第57條規定,上市公司“在每個會計年度的前六個月結束后60日內提交中期報告,在每個會計年度結束后120日內提交經注冊會計師審計的年度報告”。這種定期報告在經濟生活較為穩定的前提下,對決策是有用的,信息使用者可以大致準確地頂測企業下一年甚至以后兒年的財務狀況。但面臨的現實是,知識經濟產品生命周期縮短,經營活動不確定性日益顯著,因而會計信息的決策有用期就大大縮短。

三、規范我國上市公司財務信息披露的必要性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各國經濟往來日益密切,規范我國上市公司財務信息披露不僅僅是國內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我國融入世界資本市場獲得更大發展空間的必然選擇。

(一)規范財務信息披露是我國引進外資,推進證券市場的國際化的必然要求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發展迅速,需要大量吸收外部資金。近幾年西方經濟持續衰退,大量資金未能找到適當的投向,資金使用成本很低,而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對海外資金產生了強大的吸引力。但目前我國公司吸引外資或在海外上市遇到的最大障礙是,國內公司按國際慣例充分披露信息的困難較大,而國外投資者對國內公司提供的信息也存在許多疑慮。外商投資者難以通過公司提供的信息準確地評價公司的投資價值。因此,按國際通行的方法規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增強信息的可比性,不但有利于吸引外資,更將進一步促進我國證券市場的規范化國際化建設。

(二)規范財務信息披露是防止信息壟斷、擴大投資的必然要求

股票市場是一個對信息極其敏感的市場。許多政治、經濟等外界因素以及公司的經營業績,重大事件都會引起股價的波動。一旦這些信息被少數人壟斷,他們就很可能利用這些信息在股市上興風作浪、牟取暴利,而大多數投資者則要蒙受損失。為了防止少數人壟斷信息,就必須使信息公開化,通過規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讓廣大投資者同等地獲得可能影響股價的信息,保證投資者獲得平等的競爭機會。只有建立清晰、明晰、及時、快捷的財務信息披露方法體系,提高投資者去偽存真,甄別好壞的能力,才能使廣大投資者的切身利益真正得到保障。

(三)規范財務信息披露是加強對上市公司的監督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國的股份制企業中,由國營企業和集體企業改組的約占85%,這些公司無論是內部管理機制還是在市場中的行為,多少都還帶有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色彩。通過規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使公司經常處于社會的監督之中,才能促進經營者改善經營管理,提高上市公司的素質。

四、規范我國上市公司財務信息披露的對策

事實證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違規破壞了上市公司的誠信形象,損害了廣大投資者的利益,為促進我國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為企業改革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必須規范我國上市公司財務信息披露。

(一)完善財務信息的市場環境

上市公司財務信息披露的不真實主要原因在與需求主體缺位,為此必須完善財務信息的市場環境,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結構,提高投資者素質。

1、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結構。加強股東等財務信息需求者參與監控的動機和能力首先必須完善公司產權制度。完善的產權制度是股東等市場主體根據真實財務報告進行交易活動的先決條件和基礎,只有完善的產權制度,才能使得股東追求資本收益的最大化,才能形成其與公司管理層之間經濟上的契約關系,進而形成真實財務報告的需求主體。為此有必要推行三級法人制度使投資主題明確化,落實股東權利使董事會受到股東大會的有效制約;其次必須完善上市公司的內控機制,完善公司章程,明確界定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及經理的權限,做到分工明確、責任落實,并盡量避免董事和經理交叉任職,從而確實建立起董事會和監事會對股東大會負責、經理對董事會負責的制衡機制。

2、提高投資者素質。提高投資者素質,使其具備一定的會計基礎知識,從而能根據自身決策需要,更好地閱讀、理解和分析所披露的會計信息。并善用股東權利,針對會計信息披露上存在的一些不足之處向公司董事及經理人員施加必要的壓力,使之得以改進。與此同時,廣大投資者還應增加法律意識。投資者應該學會利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身利益,針對會計信息披露上的一些違法行為提起民事訴訟,要求有關責任人士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3、完善相關制度建設。完善證券市場法規體系,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是證券市場健康發展的根本保證。建立以《證券法》為核心的證券制度規范,制定完善的會計準則和審計執業規范。

(二)完善公司財務信息披露內容,鼓勵自愿提供非財務信息

企業報告應考慮投資大眾的廣泛信息需求,滿足用戶全面了解企業的經營機遇和風險,以及企業現狀和發展前景的需求。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完整類型應包括以下幾方面:①企業管理部門對信息的分析說明。主要說明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業績、未來的發展趨勢;②財務和非財務信息。包括財務報表信息和經營狀況信息;③未來的預測信息。包括企業面臨的機遇和風險,企業的發展和開發投資計劃;④股東和管理人員信息,包括董事、大股東、管理人員的持股情況、酬金以及關聯交易方面的說明;⑤背景信息。包括企業的長期發展戰略目標,企業經營業務,資產的范圍、內容、規模,宏觀經濟政策對企業的影響等。

鼓勵支持上市公司對企業非經營性財務信息的披露,主要包括管理當局的短期和長期目標、發展規劃、增值表、環境保護報告等,既有對過去經濟事項的解釋,又有對現在情況的說明,還有對未來結果的預測。

(三)加大執法力度,建立獎懲機制

上市公司財務信息的違規披露一方面是其私利因素影響的,然而加大對上市公司財務信息披露的監督,建立有效的獎懲機制能夠有效的規范上市公司財務信息披露。

1、強化業務檢查。中注協應建立、健全對事務所的業務檢查制度,并加強對同業互查的組織與領導,有步驟地開展執業質量檢查工作。在上述業務檢查及調查的基礎上,針對所發現的會計信息披露違法行為,證監會應在其職權范圍內,對有關責任人予以嚴厲懲處,絕不姑息遷就,對于其中構成犯罪的應堅決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而在注冊會計師的懲處上,中注協應會同財政部門、審計署、證監會、司法部門等各方監督力量,盡快建立注冊會計師懲戒委員會,制定懲戒辦法,統一懲戒尺度,對違法亂紀的注冊會計師,及時予以嚴肅處理??傊?,各有關執法部門應強化執法意識,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打擊各種會計信息披露違法行為,真正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公正執法,鐵面無私,維護股票市場發展的正常秩序。

2、加大對違規財務信息的處罰力度。一方面要加大懲處面,除對有跡象顯示存在信息披露違規情況的上市公司進行針對性的查處以外,還應對上市公司年報建立正常的抽查復審制度;另一方面加大處罰力度,對信息披露中存在虛假或重大遺漏的上市公司,應給予嚴格的處罰,比如采用警告、沒收違法所得、摘牌等方式,嚴重的還應追究有關人員的刑事責任。

3、建立舉報違規獎勵基金。只有建立起有效的社會監督機制,形成高效嚴密的監督網絡,才能夠有效抑制上市公司違法違規上升的勢頭。因此,很有必要建立一個面向全國的舉報上市公司違規違法行為的獎勵基金。對于舉報者的舉報,經調查核實確有其事后,給舉報者以重獎。

結論

規范上市公司財務信息披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各方面的積極配合,在優化財務信息市場環境的同時,完善公司財務信息披露內容鼓勵提供非財務信息,加大監督和獎懲力度,促進我國上市公司財務信息披露的規范,有著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財政部注冊會計師考試委員會辦公室.經濟法[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9年.

[2]孟凡利,周經呂.會計信息論[M].北京:中國物價出版社,1996年.

[3]葛家澍.中級財務會計學[M].北京:中國人民人學出版社,1999年.

[4]齊萱,白默.關于構建上市公司財務信息披露評價指標體系的探討——基于中國證監會處罰公告的實證分析

[J].會計之友,2005,(7).

[5]曹夢菲,王平.上市公司財務信息披露問題探析[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5,(11).

[6]張波.我國上市公司財務信息披露現狀分析[J].財會研究,2002,(10).

[7]李全中,靳惠.我國上市公司財務信息披露現狀分析[J].中州審計,2001,(12).

[8]齊興利,周豐濱,石樹文.關于對上市公司財務信息披露問題的思考[J].商業研究,2001,(1).

[9]張霄雯,韓曉舟.上市公司財務信息披露若干問題分析[J].沈陽工業大學學報,2000,(1).

篇(7)

一、國外財務預警研究對我國的啟示

國外財務預警研究起步較早,通過學習和對比,可以大大開拓我們繼續進行這方面研究的思路。盡管到目前為止,財務比率在企業發生財務危機前的預測能力還沒有得到任何一個理論說明,但財務預警模型已經在國外得到了廣泛應用,對于我國在該領域的理論與實踐有著諸多啟示。1.選取與財務危機相關性較高的會計數據和財務比率。對比國外財務預警模型,我們不難發現它們有一個共同點,即在模型中均運用了會計數據和財務比率。國外以破產做為界定財務危機的標準,學者們紛紛選取那些在債務契約中經常用來限制管理人員行為的數據和比率,并把它們做為破產可能性的計量指標。他們普遍認為,違反契約并不必然導致破產,但那些數據和比率的惡化,將會導致債務人違約,債權人就有權迫使企業破產。因此我們在研究中,首先應當以適當的標準來衡量財務危機,同時應當選取那些與財務危機高度相關的會計數據和財務比率。2.單變量模型與多變量模型相結合。通過比較可以發現,單變量模型和多變量模型各有優勢。單變量模型簡便易操作,而且可以同時選取多個適當的指標進行分析。多變量模型則建立在統計學和數量經濟學基礎上,能較全面反映公司財務狀況。我們在研究和運用財務預警模型時,應把二者結合起來,這樣可以做到優勢互補,進而提升模型的使用效果。3.設計時應充分考慮中國實際。國外的預警模型是基于國外的證券市場和上市公司背景。我們在借鑒的同時,還應充分考慮國內上市公司的具體特點,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預警模型。到目前為止,在這一領域占據著核心地位的仍數國外最具權威的愛德華•奧特曼的Z模型。

二、建立和實施財務預警系統應注意的問題

從國內目前的情況看。為了保護與上市公司有關的各利益方的正當權益,上市公司建立和實施財務風險預警系統勢在必行。財務風險預警模型的建立和實施都不是一個獨立的工作過程,為了提高模型的預警效果,在建立和實施過程中必須同時注意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1.力求會計信息真實、完整和及時。財務預警是建立在對會計信息進行一系列處理和分析基礎上,會計信息的質量直接影響到企業財務預警系統的功能和質量。作為企業,首先必須嚴格遵守有關會計制度和會計法規,完善企業內部的各項財務制度,以確保會計信息的質量。2.確定合理的預測期間。由于企業的財務指標在破產前兩三年才開始發生變化,過早預測財務危機可能會影響到預測結果的準確程度。對此,應根據企業的需要和可能,選擇適當的財務危機預測期間,以保證預測結果的可靠性和相關性。3.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在財務預警分析中不應該缺少定量分析,但也不能過分強調其重要性。這是因為財務預警本質上是保守的。事實上,任何財務危機預警模型只是能提供一個關于企業財務危機發生可能性的線索,而并不確定財務危機是否真的會發生。而定性分析則是在財務報表分析的基礎上,結合專業分析人員的經驗判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定量分析的不足。定性分析的方法主要有專家調查法、四階段癥狀分析法、三個月資金周轉表分析法、流程圖分析法等。如當企業過度依賴貸款、過度依賴某家關聯公司、過度大規模擴張、總資產和收益急劇下降、企業股價急劇下降、財務預測在較長時間不準確等情況,則預示著企業存在著發生財務危機的潛在可能。為此,企業不但要通過定量分析對企業的發展趨勢進行準確把握,而且要結合定性分析作出專業判斷。4.正確認識和處理企業財務預警系統和其他管理系統的關系。(1)加強信息系統管理。財務預警系統要求強有力的信息管理向其提供全面、準確、及時的信息,因此在企業內部要建立起相對完善的信息管理組織機構。(2)協調各子系統之間的關系。企業是一個有機整體,財務預警系統應該與其他子系統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各子系統之間應實現數據共享。(3)完善內部控制制度。財務預警系統向內部控制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業必須不斷完善內部控制,以滿足財務預警的需求。

作者:張慧君單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

篇(8)

一、上市公司財務信息披露相關概念解析

(一)上市公司財務信息披露的內容

上市公司所披露信息主要包括財務事項等經營信息和非財務事項信息,主要是指財務會計信息、法律事務、資產評估等三個方面的內容,其中財務會計信息是最根本的,它是公司各方面情況綜合作用的結果。

(二)上市公司財務信息披露的對象

1、公司信息披露的對象首先是公司的股東,包括國家股東、企業法人股東、社會個人股東和外商投資者。

2、公司信息披露的對象還包括公司的各種債權人,如銀行、原材料供應商、公司債券持有者等。

3、政府的有關管理部門也是公司信息披露的對象。代表政府的證券監管部門有必要通過各上市公司的定期或不定期報告,掌握各上市公司的經營情況,實現對證券市場的有效管理,保證證券市場朝著健康、積極的方向發展,維護公眾的投資利益。

4、證券市場上存在一些打算購買股票或債券的投資者,他們被稱為潛在的投資者。這些潛在的投資者也是公司信息的使用者。

5、公司信息的披露對象還包括公司職工。從自身利益出發,公司職工同樣希望公司能以公開的方式提供有關信息。

二、當前我國上市公司財務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國上市公司財務信息的披露在質和量兩方面取得了一定進步,與此同時當前上市公司財務信自披露仍然存在著可信度低、決策有用性不強和時效性差等幾方而的問題。

(一)財務信息可信度低

當前我國上市公司財務信息披露不真實的表現歸納起來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1、會計政策與手段使用不當。有的上市公司不顧職業道德,配合莊家炒作進行利潤包裝,少計費用和損失,不恰當地提前確認或制造收入和收益;二是利用銷售調整增加本期利潤。為了突擊達到一定的利潤總額,如扭虧或達到凈資產收益率配股及格線,有的公司在報告前做一筆假銷售,再于報告后退貨,從而虛增本期利潤;三是將費用掃在“待攤費用”科目,采用推遲費用入帳時間的辦法降低本期費用。

2、違反有關證券和會計法規,編制虛假財務報表,誤導市場。

3、利用關聯交易操縱利潤。我國上市公司發生關聯交易的情況十分普遍。其主要手段有:①關聯購銷。上市公司與關聯公司之間通過低價購進,高價售出,應收帳款高額掛起,在不產生現金流的情況下,達到形成高額利潤的目的;②資產重組。由于我國對資產價值評估缺乏相應的理論體系及操作規范,加上地方政府刻意參與,使得上市公司常以集團公司及其下屬公司為依托進行系列資產重組、資產置換,達到將不良資產轉讓給關聯公司,將優良資產轉讓給上市公司,使上市公司短時間內經營業績有較大改善;③費用分攤。上市公司改制上市前,一般都將企業社會性的非生產性資產剝離出去,但股份公司上市后仍需要存續的關聯公司提供各方面的服務。這些服務涵蓋醫療、飲食、物業等多方面。各項服務收費的具體數量和分攤原則是否合理外界無法判斷,操作彈性大。當上市公司不理想時,通過調低收費價值和上市公司承擔比例,達到增加利潤目的。

(二)財務信息決策有用性不強

財務信息披露是會計決策的重要依據,也是投資者進行投資決策必須考慮的因素,然而當前我國上市公司的在非財務事項、預測性信息、和財務信息內容上的缺陷使得披露的財務信息決策的有用性不強。

1、非財務事項披露不夠

會計信息也是一種商品,相關性差不能適應會計信息的市場需求,特別是對于投機成份較濃的市場,投資者對相關性的需求有時甚至比可靠性還要高。相關性會隨著市場的變化而變化,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企業的社會責任、人力資源、經營背景等非財務信息、對投資者決策尤為需要。上市公司非經營信息的評價已成為證券市場投資選擇的重要環節,年報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也隨之發生變化,現行年度報告體系往往局限于財務數據及其相關說明,而沒有考慮用戶全面了解企業的機會與風險以及企業現狀與發展前景的需要,在非財務數據的披露方面,做得還遠遠不夠。

2、預測性信息披露不規范

我國上市公司預測性財務信息披露的隨意化主要表現在:①有關部門對企業披露預測性信息的要求太低。體現在:強制披露主體范圍過窄,僅限于上市公司上市時;要求披露的內容太少,僅要求披露盈利預測信息,其他重要的預測性財務信息則沒有要求;盈利預測的披露渠道主要局限于招股說明書和上市公告書。②沒有完善的預測性財務信息的外部監管機制,對企業約束不夠,新上市公司盈利預測的可靠性不高。③責任不清,沒有建立盈利預測保險制度。盈利預測存在重大偏差,誤導投資者造成重大損失時,由于責任不清,不知追究企業管理當局還是注冊會計師的責任,籠統歸結為宏觀環境的影響,推卸責任了事。

3、信息披露內容不規范

現行財務信息披露制度不系統,散見于各種規定之中,因此信息披露制度不穩定,不易執行。從內容上來看,也不夠規范,《公開發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實施細則》雖對公司收購的信息披露有所規定,但并沒有解決下列諸多的問題,如大股東應披露的會計信息包含的具體的內容;公眾吸收、消化信息的時間段;對公開披露信息的虛假性,嚴重誤導或重大遺漏方面,以及專業性中介機構公開披露文件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完整性,都沒有明確的界定。

(三)信息披露時效性差

現行財務報告模式是根據持續經營和會計分期假設,一般按年、月編制。《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第六章第57條規定,上市公司“在每個會計年度的前六個月結束后60日內提交中期報告,在每個會計年度結束后120日內提交經注冊會計師審計的年度報告”。這種定期報告在經濟生活較為穩定的前提下,對決策是有用的,信息使用者可以大致準確地頂測企業下一年甚至以后兒年的財務狀況。但面臨的現實是,知識經濟產品生命周期縮短,經營活動不確定性日益顯著,因而會計信息的決策有用期就大大縮短。

三、規范我國上市公司財務信息披露的必要性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各國經濟往來日益密切,規范我國上市公司財務信息披露不僅僅是國內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我國融入世界資本市場獲得更大發展空間的必然選擇。

(一)規范財務信息披露是我國引進外資,推進證券市場的國際化的必然要求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發展迅速,需要大量吸收外部資金。近幾年西方經濟持續衰退,大量資金未能找到適當的投向,資金使用成本很低,而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對海外資金產生了強大的吸引力。但目前我國公司吸引外資或在海外上市遇到的最大障礙是,國內公司按國際慣例充分披露信息的困難較大,而國外投資者對國內公司提供的信息也存在許多疑慮。外商投資者難以通過公司提供的信息準確地評價公司的投資價值。因此,按國際通行的方法規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增強信息的可比性,不但有利于吸引外資,更將進一步促進我國證券市場的規范化國際化建設。

(二)規范財務信息披露是防止信息壟斷、擴大投資的必然要求

股票市場是一個對信息極其敏感的市場。許多政治、經濟等外界因素以及公司的經營業績,重大事件都會引起股價的波動。一旦這些信息被少數人壟斷,他們就很可能利用這些信息在股市上興風作浪、牟取暴利,而大多數投資者則要蒙受損失。為了防止少數人壟斷信息,就必須使信息公開化,通過規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讓廣大投資者同等地獲得可能影響股價的信息,保證投資者獲得平等的競爭機會。只有建立清晰、明晰、及時、快捷的財務信息披露方法體系,提高投資者去偽存真,甄別好壞的能力,才能使廣大投資者的切身利益真正得到保障。

(三)規范財務信息披露是加強對上市公司的監督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國的股份制企業中,由國營企業和集體企業改組的約占85%,這些公司無論是內部管理機制還是在市場中的行為,多少都還帶有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色彩。通過規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使公司經常處于社會的監督之中,才能促進經營者改善經營管理,提高上市公司的素質。

四、規范我國上市公司財務信息披露的對策

事實證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違規破壞了上市公司的誠信形象,損害了廣大投資者的利益,為促進我國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為企業改革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必須規范我國上市公司財務信息披露。

(一)完善財務信息的市場環境

上市公司財務信息披露的不真實主要原因在與需求主體缺位,為此必須完善財務信息的市場環境,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結構,提高投資者素質。

1、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結構。加強股東等財務信息需求者參與監控的動機和能力首先必須完善公司產權制度。完善的產權制度是股東等市場主體根據真實財務報告進行交易活動的先決條件和基礎,只有完善的產權制度,才能使得股東追求資本收益的最大化,才能形成其與公司管理層之間經濟上的契約關系,進而形成真實財務報告的需求主體。為此有必要推行三級法人制度使投資主題明確化,落實股東權利使董事會受到股東大會的有效制約;其次必須完善上市公司的內控機制,完善公司章程,明確界定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及經理的權限,做到分工明確、責任落實,并盡量避免董事和經理交叉任職,從而確實建立起董事會和監事會對股東大會負責、經理對董事會負責的制衡機制。

2、提高投資者素質。提高投資者素質,使其具備一定的會計基礎知識,從而能根據自身決策需要,更好地閱讀、理解和分析所披露的會計信息。并善用股東權利,針對會計信息披露上存在的一些不足之處向公司董事及經理人員施加必要的壓力,使之得以改進。與此同時,廣大投資者還應增加法律意識。投資者應該學會利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身利益,針對會計信息披露上的一些違法行為提起民事訴訟,要求有關責任人士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3、完善相關制度建設。完善證券市場法規體系,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是證券市場健康發展的根本保證。建立以《證券法》為核心的證券制度規范,制定完善的會計準則和審計執業規范。

(二)完善公司財務信息披露內容,鼓勵自愿提供非財務信息

企業報告應考慮投資大眾的廣泛信息需求,滿足用戶全面了解企業的經營機遇和風險,以及企業現狀和發展前景的需求。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完整類型應包括以下幾方面:①企業管理部門對信息的分析說明。主要說明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業績、未來的發展趨勢;②財務和非財務信息。包括財務報表信息和經營狀況信息;③未來的預測信息。包括企業面臨的機遇和風險,企業的發展和開發投資計劃;④股東和管理人員信息,包括董事、大股東、管理人員的持股情況、酬金以及關聯交易方面的說明;⑤背景信息。包括企業的長期發展戰略目標,企業經營業務,資產的范圍、內容、規模,宏觀經濟政策對企業的影響等。超級秘書網

鼓勵支持上市公司對企業非經營性財務信息的披露,主要包括管理當局的短期和長期目標、發展規劃、增值表、環境保護報告等,既有對過去經濟事項的解釋,又有對現在情況的說明,還有對未來結果的預測。

(三)加大執法力度,建立獎懲機制

上市公司財務信息的違規披露一方面是其私利因素影響的,然而加大對上市公司財務信息披露的監督,建立有效的獎懲機制能夠有效的規范上市公司財務信息披露。

1、強化業務檢查。中注協應建立、健全對事務所的業務檢查制度,并加強對同業互查的組織與領導,有步驟地開展執業質量檢查工作。在上述業務檢查及調查的基礎上,針對所發現的會計信息披露違法行為,證監會應在其職權范圍內,對有關責任人予以嚴厲懲處,絕不姑息遷就,對于其中構成犯罪的應堅決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而在注冊會計師的懲處上,中注協應會同財政部門、審計署、證監會、司法部門等各方監督力量,盡快建立注冊會計師懲戒委員會,制定懲戒辦法,統一懲戒尺度,對違法亂紀的注冊會計師,及時予以嚴肅處理??傊饔嘘P執法部門應強化執法意識,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打擊各種會計信息披露違法行為,真正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公正執法,鐵面無私,維護股票市場發展的正常秩序。

2、加大對違規財務信息的處罰力度。一方面要加大懲處面,除對有跡象顯示存在信息披露違規情況的上市公司進行針對性的查處以外,還應對上市公司年報建立正常的抽查復審制度;另一方面加大處罰力度,對信息披露中存在虛假或重大遺漏的上市公司,應給予嚴格的處罰,比如采用警告、沒收違法所得、摘牌等方式,嚴重的還應追究有關人員的刑事責任。

3、建立舉報違規獎勵基金。只有建立起有效的社會監督機制,形成高效嚴密的監督網絡,才能夠有效抑制上市公司違法違規上升的勢頭。因此,很有必要建立一個面向全國的舉報上市公司違規違法行為的獎勵基金。對于舉報者的舉報,經調查核實確有其事后,給舉報者以重獎。

結論

規范上市公司財務信息披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各方面的積極配合,在優化財務信息市場環境的同時,完善公司財務信息披露內容鼓勵提供非財務信息,加大監督和獎懲力度,促進我國上市公司財務信息披露的規范,有著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財政部注冊會計師考試委員會辦公室.經濟法[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9年.

[2]孟凡利,周經呂.會計信息論[M].北京:中國物價出版社,1996年.

[3]葛家澍.中級財務會計學[M].北京:中國人民人學出版社,1999年.

[4]齊萱,白默.關于構建上市公司財務信息披露評價指標體系的探討——基于中國證監會處罰公告的實證分析

[J].會計之友,2005,(7).

[5]曹夢菲,王平.上市公司財務信息披露問題探析[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5,(11).

[6]張波.我國上市公司財務信息披露現狀分析[J].財會研究,2002,(10).

篇(9)

2.企業進行違規擔保企業的財務風險的評估不僅僅要看速動比率,流動比率,資產負債率等財務指標,還要注意公司的擔保項目,因為如果被擔保的公司不能及時償還債務,公司就會被連累,公司需要對被擔保公司負責任。因此,在財務風險方面應該對公司的擔保方面進行調查。

二、降低我國民營上市公司財務風險的對策

(一)在公司治理方面,改善管理結構

改善民營上市公司的管理結構,要從建立新的董事制度入手。由于我國現有的董事制度屬于大股東說的算的制度,即使有獨立董事的存在,也會收到大股東的控制,主要是因為我國獨立董事獨立性不強;獨立董事的組織機構不健全;獨立董事的實際地位低下;獨立董事激勵機制與保護機制不健全。我們應對此加強改進。

(二)在財務管理方面,加強財務風險管理

1.構建財務風險管理組織機構我國的民營上市公司對財務風險不夠重視,應該在公司內部設置專門的財務風險管理的部門。財務風險管理部門可以分為最高管理層、中間管理層和具體操作層三個層面。在董事會下設最高層次的財務風險管理部門,其職責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負責財務風險管理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傳遞、報告和反饋等工作;二是負責捕捉和監視各種風險跡象,識別和發現各種風險,進行風險預警,履行財務風險管理預警職責;三是對風險動態進行跟蹤監督與控制,向董事會提出財務風險對策。企業各業務部門是財務風險的中間管理層和具體操作層,可以根據各部門業務特點和需要建立財務風險管理小組,對本部門所涉及的財務風險進行識別和監督,并向企業最高層次的風險管理部門進行報告。這樣做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使財務風險分級化,具體化,在企業經營活動中實現企業的財務風險管理。

2.強化企業人員財務風險意識我國的民營上市公司對財務風險的認知是不夠的,否則也不會出現融資結構不夠合理,違規進行擔保和盲目的投資的現象。為了降低公司的財務風險,應該讓管理層人員對財務風險重視起來,公司應該對管理層人員將加強培訓,增加他們的財務知識,使他們可以嚴密準確的對投資環境和投資項目進行分析評價,減少盲目投資,降低資金的流失,以便將資金投放于企業的核心產業,提高企業的利潤,減少盲目投資,降低財務風險。

篇(10)

現代證券市場是建立在信息披露制度之上的,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是證券市場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也是投資者作出合理投資決策的基本依據。在企業已出現跨行業、跨地區經營的全球性發展趨勢的當今,從總體上反映一個集團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總括情況的合并報表,雖然可以展示集團的全貌,但它的高度概括性必然帶來其無法披露細節信息的局限,合并報表掩蓋了集團內部各成員之間的差異,隱匿了集團中處在不同行業、不同地區的各個分部的盈利能力、發展速度、承受風險的能力和承受風險的程度等有用信息,致使財務報告用戶無法據以滿足其有效決策的需求。為彌補合并報表的先天不足,需要對合并信息進行分解披露,國際上通行的對合并信息進行分解披露的途徑之一便是編制分部財務報告。本課題擬就我國上市公司的分部財務報告作一些探討。

一、我國上市公司分部財務報告的現狀及國際比較

由于我國迄今尚未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會計準則體系,因此上市公司會計信息的披露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證券監管部門有關規定的影響,分部信息的披露即是如此。我國上市公司年度報告中分部信息的披露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1)完全的自愿披露階段(1994年以前)。在1994年以前,由于證監會沒有公布正式的定期報告內容和格式,因而是否披露分部信息完全取決于各上市公司。在披露分部信息的上市公司中,披露的程度和范圍存在很大的差異。(2)指導性的自愿披露階段(1994年—1995年)。1994年1月,中國證監會頒布了《公開發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內容和格式準則第二號———年度報告的內容與格式(試行)》(以下簡稱《準則第二號》),對公司的分部信息做了模糊的定性描述要求,但并未做出強制性披露的規定。在這一時期,已有一些上市公司利用分部信息來傳遞對它有利的信息。(3)半強制披露階段(1996年—1997年)。1995年12月,中國證監會了對《準則第二號》的第一次修訂稿,在以附件形式頒布的《財務報表附注指引》中規定了分地區、分行業資料的披露格式,要求公司按行業和地區分類提供前后兩年的主營業務收入、稅前利潤和凈資產信息,并且要求對集團內分部間的交易結果予以抵消。(4)1998年開始,強制披露階段。1997年12月,中國證監會了經再次修訂的《準則第二號》,對分部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只要求披露行業分部信息,不要求披露地區分部信息;二是披露的指標只規定了分部的營業收入、營業成本和營業毛利三項,不再要求披露分部稅前利潤和凈資產信息。1998年12月的《準則第二號》修訂稿對分部信息的披露要求未作改變。值得一提的是,1998年財政部頒布的《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會計科目和會計報表》也對股份有限公司提出了編報分部財務報告的要求,規定公司編制“利潤表”附表2“分部營業利潤和資產表”(年報),并要求公司在該附表中按行業和公司所在的地區披露營業收入、折扣與折讓、營業成本、稅金及附加、存貨跌價損失、營業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營業利潤或虧損、資產總額、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投資活動現金凈流量和籌資活動現金凈流量等十三項指標。但迄今為止,我國尚未制定和頒布專門規范分部信息披露的具體會計準則。

美國對分部財務報告的質量要求和數量要求居世界領先地位。早在1939年,美國就已經鼓勵企業對國外經營分部作單獨的披露。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于1969年對在美國證交會登記的公司提出披露行業信息的要求。1976年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公布了第14號準則《企業分部的財務報告》,要求企業披露行業分部信息和地區分部信息。以后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又陸續了第18號準則(1977年)、第21號準則(1978年)和第24號準則(1978年)等一系列與分部財務報告有關的準則:第18號準則要求將編制合并財務報表所采用的會計原則和方法用于分部財務報告;第21號準則要求公眾持股的上市公司按行業、國外經營、主要客戶和出口銷售披露分部信息;第24號準則規定企業免于編報分部信息的幾種情形。這些準則的制定和實施,為美國企業分部財務報告的信息披露提供了指南。1991年4月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AICPA)理事會成立了財務報告特別委員會,經過三年的研究,該委員會完成了綜合報告《論改進企業報告》,有不少篇幅涉及分部財務報告的信息披露,該綜合報告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美國有關分部財務報告準則的發展和走向。

英國是最早提出分部財務報告要求的國家之一。1965年,英國的股票交易所率先要求上市公司編制分部財務報告,披露分行業的營業額和利潤額以及分地區的營業額;1967年,英國公司法首次作出公司應披露分部信息的法律規定;1990年,英國原會計準則委員會綜合當時的法律規定和股票交易所的要求,了標準會計實務說明書(SSAP)第25號《分部報告》,要求企業增加披露行業分部和地區分部的凈資產信息。

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于1981年了第14號國際會計準則《按分部報告財務信息》,要求證券公開上市的企業和其他經濟上重要的單位按行業和地區分部報告財務信息。而后,該項準則經修訂后于1997年公布,把提供分部信息的范圍限定在“權益或債務證券公開上市的企業,和在公開的證券市場上其權益或債務證券正處于發行階段的企業”。

其他許多國家和組織也有披露分部信息的要求或建議。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亞有類似于美國的關于分部財務報告的會計準則;歐盟國家有類似于英國公司法中關于分部財務報告要求的規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提出了披露分部信息的建議;聯合國國際會計和報告準則政府間專家工作組也對披露分部信息予以支持。

我國上市公司的經營規模和經營范圍已越來越大,呈現出跨行業、跨地區、甚至跨國家經營的趨勢,為分部財務報告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同時上市公司所有權與控制權的極大分離,使大量的財務報告用戶只能以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為其決策的基本依據,隨著投資者理性程度的提高,投資者和其他財務信息使用者對企業分部信息的關注程度日益提高。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對分部財務報告的研究滯后了。當務之急是制定和頒布一項關于分部財務報告的具體會計準則以規范上市公司和其他多元化企業或集團的分部信息披露。以助于提高上市公司會計信息的整體質量及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

二、對我國上市公司分部財務報告的幾點建議

(一)關于報告分部的劃分標準

分部財務報告是指企業集團對其內部按一定標準劃分的披露重要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分解信息的報告。分部的劃分和確定是分部財務報告的基礎。雖然分部的劃分可有行業、地區、客戶、組織結構、獨立核算單位、生產線、主要產品以及法律實體等多種標準,但由于按行業和地區提供的分部信息最能深入說明一個企業的機會和風險,因而行業和地區的分部信息最受用戶關注。

行業分部(“businesssegment”,譯為產業分部),是指一個企業內可以區分的、主要是對企業外部的客戶,分別提供不同的產品或勞務,或者不同類別的相關產品或勞務的各個組成部分。由于產業結構幾乎是影響所有企業機會和風險的關鍵因素,故此項信息特別有用。

地區分部(geographicalsegments),是指一個企業內可以區分的、在特定經濟環境中從事提品或勞務的組成部分,它承擔的風險和獲取的報酬不同于企業在其他經濟環境中經營的部門。由于不同地區的政治環境、社會環境、法律環境、經濟環境等等,會對企業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因而,按地區分部提供的信息,將有助于深入了解企業的機會和風險。

我國現行規定對報告分部的劃分偏重于行業分部標準?!稖蕜t第二號》只要求披露行業分部信息,不要求披露地區分部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規定的“分部營業利潤和資產表”附表格式則以行業分部為第一級分部,以地區分部為第二級分部。我們認為多數上市公司一般是按行業進行管理并編制內部財務報告的,其按行業提供的分部信息最能反映實際經營狀況,故以行業為標準劃分分部是恰當的。但也有一些從事多種經營的上市公司,并不按行業設計管理體制和報告體系,而是按地區來設計管理體制和報告體系,對這樣的公司要求其以行業為標準披露分部信息則并非最為恰當,因為這一做法會增加分部財務報告的會計工作量和編制成本,同時也不一定符合財務報告用戶的信息需求。我們的觀點是,當企業的內部財務報告體系是以地區為基礎劃分分部時,如果以地區為標準劃分分部能更好地反映一個公司面臨的機會和風險,公司應按地區分部對外提供分部信息。會計準則制定機構在制定分部財務報告準則時,應有一定的靈活性,對第一級分部的劃分,除規定行業分部標準外,還應增加地區分部標準,企業在編報分部財務報告時可根據其實際情況選擇確定第一級分部的適用基礎。

(二)關于應報告分部的確定

對財務報告用戶來說,只有具有重要性的信息才是有價值的信息,對不重要信息的披露,勢必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費,并給用戶造成“干擾”。因此,為突出重點和保證會計信息的重要度,企業只需對重要分部的信息予以單獨報告,其他分部則采用匯總報告。

關于分部的重要性判斷標準,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和許多國家都對此作出了類似的規定。如修訂后的國際會計準則第14號規定,應在分部報告中予以披露的分部是收入主要來自外部客戶且滿足下列條件之一的產業分部或地區分部:(1)其對外對內的銷售收入占企業總收入10%或以上;(2)其分部成果(利潤或虧損)占全部盈利部門或全部虧損部門的匯總成果10%或以上;(3)其資產占企業總資產10%或以上。又如,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公告第14號規定,符合下述三個條件之一的行業部門,應列為“應報告行業分部”:(1)該分部的營業收入占整個企業合并收入總數10%或以上;(2)該分部的營業利潤占企業所有未發生營業虧損的行業分部的合并營業利潤10%或以上,或者,該分部的營業虧損占企業所有發生營業虧損的行業分部的合并虧損數10%或以上;(3)該分部的可辨認資產占整個企業合并可辨認資產10%或以上。主要客戶信息,凡占企業經營收入10%或以上的單個客戶,應予以披露。國外經營和出口銷售的信息,凡銷售收入占合并收入總額的10%或以上,或者資產占合并資產總額10%或以上的國外分部(地區或國家)均需要進行披露。

此外為保證分部信息的充分披露,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和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均規定了“75%”的限制條件。如修訂后的國際會計準則第14號規定,如果把企業已報告的分部來自外部客戶的收入相加,其總額不到企業總收入的75%,企業應增加報告的分部,直到其來自客戶的收入總額達到75%止。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公告第14號則規定,所有應報告分部來自非相關客戶的合并營業收入,最低應占所有行業分部相應合并營業收入的75%。

在我國有關分部財務報告的現行規定中,除《準則第二號》提出了行業分部的重要性判斷標準之外(行業收入占主營業務收入10%或以上),對報告分部的確定無其他規定。我們認為,應報告分部的確定是分部財務報告的前提,我國的現行規定過于簡略,會計準則制定機構在制定分部財務報告具體準則時,應考慮提供更為詳細的指南。如,可借鑒國際會計準則和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公告的有關規定,采用“10%”的重要性標準和“75%”的限制條件,當某一分部的營業收入、損益和資產占企業合并后的經營收入、經營損益和資產總額的10%或以上時,該分部便作為應報告分部單獨披露;當應報告分部的外部總收入占合并或企業總收入的比重不足75%時,應確定另外的應報告分部,直至達到75%的水平。

(三)關于分部財務報告的內容

上一篇: 有關清明節的詩句 下一篇: 大學生問卷調查報告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九九色在线视频网站 | 香蕉在线一本大道 | 羞羞视频在线观看网页 | 日韩一区二区久久 | 天天爽夜夜爽人人爽一区二区 | 亚洲激情网五月婷婷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