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25 04:30:1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數學課程總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教師,肩負教書育人的職責,行為上要為人師表,業務上要精益求精。一方面,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和政治理論水平;另一方面,認真學習新課改理論,努力提高業務能力。通過學習,不斷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知識和見識、為自己更好的教學實踐作好準備。
二、求實創新,認真開展教學工作。
教學的最終目標是要提高教學質量,而其關鍵就是上好課。能把知識點落實到位,為了上好課,我做了以下工作:
1、在課前精心備課、挖掘教材,把握教材重難點;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精心制作多媒體課件。
2、在課堂上,組織好課堂教學,關注全體學生,注意信息反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課堂上講練結合,布置好家庭作業,作業少而精,減輕學生的負擔。
3、在課后,認真及時批改作業,及時做好后進學生的思想工作及課后輔導工作;狠抓后進生的轉化和優生的培養;同時,進行階段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把課堂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學習。”這是新課標課堂教學的主攻方向。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引導他們自主學習。課堂上教師務必要選擇那西能夠能使學生在獲取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同時,促使學生學習策略的形成與發現的方法形成。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重視處理好“主導”與“主體”的關系,抑制教師的自我中心意識,控制教師課堂講授的時間,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教學過程變成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自學為主的學習過程。放手讓學生自主地去嘗試、探究、歸納、總結,自己去發現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教師則著重在“導”字上下功夫:在連接處導,在關鍵處導,在疑惑處導,在求導處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自主探究的精神,在激活思維的深度上下功夫,在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廣度上下功夫,使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地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去探究發現、在過程中體驗成功的樂趣與失敗的反思。努力營造師生共同合作探究知識的過程。
多讓空間給學生去思考的理念指導下吧一堂課的時間原則上按3∶1∶1分配。內容按學生自主研究基礎素材――問題引導生生合作――通過師生共同合作進行探究以形成共識進行安排。這種模式由始至終貫穿的一條主線是學生自主意識的培養與自學能力的鍛煉。布魯納認為:探索是數學教學的生命線。倡導積極主動、勇于探索的學習方式,力求通過各種不同形式的自主學習和探究活動,讓學生體驗數學發現和創造的歷程,這是高中《新課程標準》提出的重要理念之一。學生既是教育對象,又是學習、認識和發展主體,一切教育的影響作為外部客觀的東西,只有通過學生主體活動才內化為主體的素質。因此數學教學應發揚教學民主,積極創設“活”的課堂氛圍,要讓學生“動”起來,讓學生在“動”中去思維、去體驗,在“動”中獲真知。由此看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時老師要立體化多方位去思考教學設計。選擇較為開放的問題讓學生自己去選擇解決問題的方案。
二、對改革數學課堂教學模式中學生自主學習的再認識
自主學習絕對不是放任自流,不是一種沒有教師的學習。自主學習只是對教師與學生的作用有了新的定位,教師在幫助學生走向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導向作用。教師只有通過有效的方法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有效的監控,才能逐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參自主學習是就學習過程的內在品質而言的,它相對的是被動學習、機械學習和他主的學習;合作學習相對的是個體的學習、獨自的學習,是一種學習的組織形式;探究學習是就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而言的,它相對的是接受學習。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概念的表象是多方面的、能否要讓學生在建構過程中對知識有一個發現的過程、并且在這個過程中去體會方法、形成認知技能、這一點非常重要。它不僅是新課程理念所倡導的、而且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高品質的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一定是自主學習。并不是所有的學習領域與學習主題都要通過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
三、新課改數學課堂教學模式中師生雙邊活動應注意的事項
教學過程是師生雙邊活動的過程,學生的主體性并不妨礙老師的主導作用,學生做和用都是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的,課堂教學是教育、教學的主渠道,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大膽想,大膽實踐,大膽交流,鼓勵學生發表不同意見,營造一個思維活躍,氣氛民主,秩序井然,緊張愉快的教學環境。在高中數學課堂中,讓學生“動”起來,符合新課改的理念,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們在教學實踐中發現,讓學生在數學課堂中充分“動”起來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必須有一個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這有賴于教師的人格魅力,如豐富的教學功底、面帶微笑、和藹可親、語言藝術等;還有賴于有效的問題情境引入,激起學生的興趣、樂于思考。
2.應該是一個互動型的課堂,有學生感興趣樂參與的活動(包括思維活動)。要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效率,學生參與課堂的形式要避免單調死板,應多樣化。可以是個體自學、小組學習、全班學生優化組合相結合,還可以讓學生眼、口、手、耳等多種感官參與活動。要非常重視各教學環節的精心設計,要讓學生自然地動起來。
3.應該是一個以學習能力培養為主,基礎知識習得為載體的課堂。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目中有人”,把自己視為教學的指導者、促進者和幫助者,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應“帶著學生走向知識”,而不是“帶著知識走向學生”,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二、學校工作
我嚴格要求自己,工作實干,并能完成學校給予的各項任務。擔任學校的農遠管理員以來,工作兢兢業業,做好資源的下載與以及農遠設備的使用與維護,為全校教師的教學服務。除此之外,還主要完成了學校學生機房電腦及其它設備的維護;全校多媒體設備及教師筆記本電腦的日常維護;協助教導處完成了全校學生電子學籍錄入、相片采集及數據上報;學校班級論壇的用戶注冊及電子圖書館內電子圖書的上傳等工作;并完成了學校領導安排的所有任務。
三、考勤方面
我在做好各項教育教學工作的同時,嚴格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處理好學校工作與個人之間的關系,做到了不遲到,不早退。準時參加學校各項會議、校本培訓。
四、教學成績
組建了學校機器人興趣小組,并在宣城市首屆機器人大賽中獲得小學機器人滅火團體一等獎,個人第一名、第四名及第六名;小學機器人足球個人第四名。并代表宣城市參加了安徽省“訊飛杯”第十屆機器人大賽。
五、教研成績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30-0136-02
一、引言
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和社會趨于多元化的背景下,偽造、篡改和抄襲、剽竊等學術不端事件屢見報端,造成很多還處于科研新兵階段的大學生和研究生對待科學的態度不夠端正,甚至有些學生在各類評獎和科技活動中,以身試“法”。這種行為的產生一方面是學生對學術規范并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是由學生自我控制力差,不能抵抗誘惑和道德缺失引起的。在當前學術規范制度不夠完善、監督體制不夠健全、懲罰制度不夠嚴格的條件下,老師對學生的正確引導作用顯得十分重要[1]。
有鑒于此,重慶交通大學于2012年開設了24學時的“科技活動與學術規范”的課程,課程內容包含科技活動與學術規范兩部分內容。科技活動包括文獻的檢索、科研選題、撰寫及發表科技論文、專利申請與保護、學位論文及答辯等;學術規范包括學術引用的規范、學術注釋的規范,學術成果傳播規范、學術評價規范、與學術規范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文件等內容[2]。本文結合作者在授課實踐,以及在校生的問卷調查的結果,就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方面,進行了總結,以期待對“科技活動與學術規范”課程的教學提供參考。
二、教學過程中應遵循的一般性規律
“科技活動與學術規范”與其他課程相比既有共性也有其特殊性。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應站在更高的起點上,力求不在已有的教學研究上浪費時間[3]。通過幾年的授課實踐,在本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應遵循的一般性規律總結如下。
1.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結合。學生個體知識的獲取有兩種途徑[4],一是間接經驗,即由書本、課堂和他人那里得來的知識;二是直接經驗,指通過親身實踐得來的知識。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既可以獲得直接經驗知識,又可以獲得間接經驗。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重視學生間接經驗的掌握,還要重視學生對直接經驗的掌握,并盡力做到將兩者有機結合。要積極鼓勵學生結合課堂所得的知識,進行一些適合自己的科技創新活動,其中包括專利申請以及科技論文方面的寫作等,著力于培養學生的興趣并提高他們的自信心。
2.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統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其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最大程度上激發學生主體參與教學的能動性,并充分了解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
3.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相統一。雖然知識并不等于智能,但兩者互相聯系,教師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自覺地掌握知識,就能促進學生智能的發展。
掌握知識和發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進。要防止單純抓知識或只重視智力發展的片面傾向。
4.傳統知識與學術道德相統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主動將知識教學與學術道德教育進行有機地結合,既注意挖掘教學內容的思想因素,避免只教書不育人的傾向;又要防止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的形式主義,要寓德育于教學之中,做到教書育人。
教學過程既是傳授和學習系統的文化科學知識的過程,又是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接受思想品德教育過程。
5.了解學生興趣和需求。理論上,得知學生對這門課程的興趣和需求的最簡單快捷的方式是通過調查問卷。但如何才能得到學生最真實可靠的答案?
經課后調查發現,一半以上的學生認為,只有在保證自己的隱私不被泄露且問卷訴求能得到相應的解決時,他們才愿意認真地去回答這份問卷。剩下的學生則認為問卷本身貼合學生心理需求采用詼諧幽默的網絡語言使整個問卷輕松、自然、風趣才會更讓人有認真作答的欲望。
三、合理利用課堂時間
課堂時間價值曲線規律[5]指出:在45分鐘內,學生的生理心理分為五個時區,呈波谷―波峰―波谷―波峰―波谷的起伏發展規律,起始時區為5分鐘,興奮區的15分鐘是第一個黃金時區,學生的興奮點已轉移到主題上,教師必須不失時機地把學生的思維引入最佳境界,并盡可能延長興奮時間,教學的密度、力度、難度,都應達到最大限度。接下來的五分鐘調試時區是心理過渡期,是波谷。第四個時區是回歸時區得15分鐘,及第二個黃金時區,最后五分鐘是終極時區。課堂時間價值曲線大致如圖1[6]所示:
通過調查發現,實際上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學生往往在課堂一開始就能夠集中注意力,卻在中間時間段容易產生困意,從而影響課堂效率,并且在中間時間段并不會出現回歸時區,這并不是說教學價值曲線是不合理的,只是在回歸時區,需要有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出現,從而抓住這個時間段,打破學生的倦意。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按照價值曲線教學雖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存在其局限性。比如,興奮時區完全是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與方式進行縮短或者延長的,或者說,任意時段的時間長度和所處時刻位置都是可以變化的。其變化的關鍵在于教學目標是否明確,內容講訴是否準確,教學方法是否得當,教師感情是否真切,媒體輔助能否恰當。教師只有在了解這些的基礎上,盡量縮短調試時區,才能對教學有比較大的幫助,而這個時區的位置和長短的變化都是很難把握的。所以建議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把握如下幾個要點來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1.將重要教學內容放在一節課的前面時間段,視教學內容(可用媒體恰當輔助提高興趣點,如播放近期焦點新聞的視頻)和同學上課狀態對重點教學時間進行合理有效的控制,盡可能提起同學興趣,并縮短調試時區。
2.在效率相對較低下的時區內,老師可以要求同學進行當堂討論,或由同學自己在課前查找翻閱學術失德實例,并結合實例分析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及對應的解決辦法,最主要的是談談自己可能在什么情況下會犯這類錯誤,從而給自己敲響警鐘。
3.教師應對學生觀點進行總結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學生的思想,作為教學的突破點。只有在教師對學生的思想有足夠了解的前提下,教學任務才可能得以高效地完成。
四、在學術規范引導下開展科技活動
一次成功的課外活動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并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創新來源于科技活動,動手實踐則是靈感的來源。對學生來說,創新是十分必要的,國家需要創新人才,需要有生命力的創新精神。而對于學術規范的學習則能在人才培養的根源上起到一個正確的引導作用,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學術操守和專業素養。
通過調查發現,大約百分之九十的人選擇在科技活動中進行分組,余下的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學生選擇自己一個人動手,并認為這樣更能激發潛能。選擇分組討論的人大部分都是認為團隊協作具有更高的效率,少數則是認為這種方式比較輕松,可以“偷懶”。
為了培養團結協作的精神并激發學生的潛能,同時也考慮到不同學生的需求及避免學生“偷懶”,科技活動的最終考核成績應包括小組作品和個人作品。
五、考試成績的確定
考試最終成績應該盡量體現學生的綜合素質。其中包括了期末考試的卷面分、創新作品(科技論文)得分和對學術失德實例的論述這三部分。
六、結語
在高等教育中,學生的學術道德觀還不完善的條件下,科技活動與學術規范的學習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學術操守,而且在學生以后的職業生涯中能起到正確的引領作用。教師應當把握教學規律,合理利用課堂時間,進行高效教學。在學生思想多元化的背景下,應當了解學生的興趣與需求的前提下,視教學要求,對教學內容及方式進行及時合理的調整。只有在以上兩者相互協調統一的情況下,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學術道德合格的創新人才。
參考文獻:
[1]郭穎.教育學的學術規范與建設:現狀與展望[J].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2006,22(4):9-14.
[2]葉四橋,鄭丹,王宗建,廖曉軍,王林峰.研究生科研活動與學術規范[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4.
[3]江新華,呂良珊.論大學學術道德失范的主要危害[J].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5,22(3):56-58.
1.制定福州市普通高中信息技術學科課程設置和選課指導意見
為貫徹落實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和《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實驗)》,穩步推進我市普通高中信息技術新課程的實施,結合省市有關高中新課程實施的指導意見精神及我市高中信息技術學科教學實際情況,2006年制定如下福州市普通高中信息技術學科課程設置和選課指導意見。
其中:(1)信息技術學科以學生修滿4學分為取得高中畢業資格的最低要求,其中必修2學分,選修2學分。
信息技術必修模塊:信息技術基礎每位學生必選。
信息技術選修模塊:綜合考慮目前大部分學校的設備條件以及師資力量,建議選修模塊4(數據管理技術)或模塊l(算法與程序設計)
(2)高中學生個體差異較大,教師要正確指導學生綜合考慮自身條件和興趣愛好合理選擇選修模塊,有條件的學校應盡量開設多門選修課程供學生選擇,
2.開展多樣化的教學研究活動以推進福州市高中新課程實驗的實施
宏觀指導對新課程的順利實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而教師教學觀念的更新,是新課程能有效實施的重要保障。三年來我們多次組織全市高中信息技術教師進行新課程培訓,聘請國家、省市有關專家、一線骨干教師進行專題講座和研討交流。通過多種形式的培訓,使廣大高中信息技術教師理解新課程實驗目的,掌握《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理解新課程的教學耳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三年來,我們根據課標理念,開展案例研討、同課異構等教研活動,提供新教材的處理建議,幫助教師理解新課程的教學特點。構建網絡教研平臺和QQ群,拓展教師問交流的時空,共享教學資源,與教師們及時溝通,促進先進教學經驗的推廣。為了進一步提高福州市高中信息技術教學質量,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多次舉辦全市性的教學技能評比,如說課、教學設計、教學課件等。
二、高中信息技術新課程實施的課堂教學情況
為了科學、客觀地對福州市高中信息技術新課程實施的教學情況進行總結,本學期初我們就新課程實施過程中的一些共性問題,進行了專項調研,共收到20多所學校的高中信息技術新課程實施情況小結,并在全市范圍內開展教師、學生兩個層面的抽樣問卷調查工作,抽樣學校包含各類達標校及私立校(如圖1),共返回教師問卷94份,學生問卷3430份。
調查數據顯示,在教學環境上,機房硬件條件市區學校教學設備良好,能夠滿足正常的信息技術課教學任務,而一些薄弱校和農村校機房設備相對較差。主要存在的問題,一是機子老舊,經常出故障,對于多媒體信息的加工與表達等教學內容就無法完整實現其功能;二是學校連接的教育網速度較慢,部分課程內容所需支持的網絡操作難以實現。
高中信息技術師資方面,從專業構成(如圖2)上來看,計算機及相關專業占65.9%,教育技術專業的占24.4%,大本學歷的占92.5%,教齡在10年以下的年輕老師占58.40%。大多數高中校信息技術教師都已具備實施新課程的專業和學歷要求。
根據調研反饋材料及調查問卷統計數據,各校基本按市指導意見開設課程,即高一上學期共2個學段完成,每周2課時。高一下學期開設一個選修模塊,共2個學段完成,每周2課時,以保證學生獲得畢業所必須的學分,高二年段根據《福州市普通高中新課程學科課程設置和選課指導意見》。學校安排通用技術課程,各校基本無課時開設信息技術第二選修。因此80.8%的學校只能開設一門必選的選修課,各校開設選修模塊的比例情況如下表:
實施過程中,第一學期必修模塊課時能滿足大部分學校教學要求,第二學期因有會考任務,且大部分學生沒有基礎,若僅按會考要求的內容進行教學,課時基本滿足,但教學內容無法深化和拓展,學生學習缺乏系統性。
1.高中信息技術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的認識
從問卷調查數據來看(如圖3),大部分信息技術教師對新課程理念還是認同的。老師們基本都能了解《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實驗)》的基本內容,并選擇多種指導性文本作為教學依據(如圖4),改變以往就教材教教材或完全無綱的教學情況。
但在對本次課程改革的理念與目標是否能實現的問題上,30.8%的老師認為暫時不能實現,64.8%的老師認為基本可以實現,說明教師們對達成新課程的目標還存在一些疑慮。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師自身的教學能力有待深化;另一方面,目前的評價制度仍然是制約課程進步的主要因素。
2.教師教學方式及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
新課程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學方式上主要轉變為以學生為主,教師起引導作用的模式,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積極主動探究,并且培養小組合作的習慣。經過三年的新課程實驗,教師教學方式已經有了一定的變化(如圖5)
根據學生問卷數據,90.20%的學生反饋老師會采用自主、協作探究的方式進行教學,完成學習任務。
調研反饋材料及調查問卷統計數據顯示,盡管教師嘗試用任務驅動法、問題支架法、演示法、網絡環境下自主學習等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及協作學習能力的方式來展開教學。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57.4%的教師最常用的教學方式仍是教師先講,學生再練的傳統技能課教學方式,學生反饋教師在課堂講授時間一般在20-30分鐘的占78.40%,調查顯示(如圖6),49.40%的學生最喜歡的學習方式是自主探究學習。但從多數學校反饋材料來看,學生學習效果并不太好,課堂中只有少部分學生能做到自主探究,大部分學生還是以聽老師講授,同學之間協作為主。
分析原因主要存在于以下兩方面,一是因不少學生初中階段沒能系統學習信息技術,基礎薄弱,再加學生主觀態度上主動獲取知識的愿望及能力弱,給自主學習帶來障礙:二是盡管學生喜歡自主學習,但在機房教學環境下不能很好地自覺控制自己的行為,當然這與老師本身的教學設計及實施能力有關。
3.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評價方式
新課程倡導通過靈活多樣的評價方式激勵和引導學生學習,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根據信息技術學科特點,怎樣的評價方式更能客觀公正的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并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是我們這次調查的主要內容之一。
從反饋信息來看,絕大部分教師嘗試采用過程性評價來及時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把握學生是否達成教師預設的教學目標。老師們常用的過程性評價方法主要有:調查、提問記錄、觀察法、學習過程記錄卡、電子檔案袋等,評價主體也注重多元化,有學生自評、小組互評及教師評價。但由于信息技術教師任教班級多,學生數較大。實施有效評價存在一定難度。因此建立、完
善評價機制,設計良好的評價平臺是下一階段教學研究的方向。
現有會考形式方面,必修模塊只采用筆試的形式,且只考選擇題,這種評價方式大部分教師認為不可取。老師們認為僅通過筆試來評價學習結果,無法真實體現學生的實際的信息技術水平,也讓不少學生散失了學習興趣,降低其學習積極性,這種方式無形中也降低了教學目標的要求。大部分學校反應新課改以來高中信息技術會考成績都不錯,合格率都在的99%以上,這樣的高合格率并不利于反饋學生的真實學習情況。而市質檢的考試情況比較好些,題目有一定難度,學生成績相對層次比較多,教師們建議采用作品+筆試的方式(如圖7)評價學生學習結果,這既可測試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又可測試實際操作水平。
學生方面(如圖8),最希望教師采用的評價學習成績的主要依據前三位的是: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獨立性和與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平時課堂表現、作業,平時成績+期末考試成績。學生最希望的會考形式,有75,7%的學生選擇“上機操作”,在這一點上學生的想法與教師的考慮有一定出入,原因之一是大部分學生仍然認為信息技術課即是學會相關軟件的操作即可,在形成自己的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思路,養成良好的信息素養方面,理解上有偏差。亦即學生了解的新課程理念與教師不同步。
三、高中信息技術新課程實施的問題
1.教材使用情況
2006年9月進入新課程實驗,新教材的一個明顯變化是它的彈性,從教學內容和活動選擇,應給教師一定自主伸縮的空間。
在教師問卷調查中就“能否較好地使用本學科目前所選用的教材”,調查數據反饋完全能使用好的僅占11.70%,學生問卷中關于“你看過高中信息技術教材嗎?”,從來沒有看過的占17%,偶爾看看消遣一下占32%。接近半數的學生認為目前使用的高中信息技術教材對其學習活動沒有實際幫助,從學生調查問卷數據也反映出學生對學科教學重視度不夠。
在調研過程中,各校反映目前使用必修模塊教材存在內容跟不上信息時展、缺乏學科知識體系、內容不夠嚴謹等問題。選修模塊教材使用情況比必修模塊情況稍好。但教師們反映某些教學章節順序并不適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另外由于教材提供的相關教學資料支持較少,學生在閱讀課本的過程中無法與他們學習生活有機的結合。
由此可見,目前的教材與實際課堂教學實施效果及教學規律還有一定的差距。
2.學生差異
學生差異一直是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比較突出的問題之一。到目前為止,很多學校對初中信息技術不重視的現象仍然存在,甚至小部分學校沒有開設初中信息技術課程。信息技術課堂上教師對學生放任自由,上課玩游戲,沒有正常的教學行為,或者教師無法讓學生真正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學生對初中階段信息技術課程內容缺乏系統性地學習,造成支撐高中非零起點教學的前知識和前技能不足。為了能順利實施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各校針對學生差異問題均采取一定的教學策略。
從調研反饋顯示,大部分教師采取的做法主要有三類;
(1)個別輔導;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采用集體或個別補課的方法幫助學生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消除他們對高中信息技術的畏懼感。增強其學習的信心。
(2)建立互助學習小組,采用異質分組的方法,變學生的個體差異為資源,讓學生在參與合作的過程中互相學習,協同完成學習任務。
(3)分層教學;制定多級教學目標,設計不同的任務要求,以多樣的學習方式,讓不同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選擇學習內容并達成教學目標。
3.信息技術教師隊伍建設
調研反饋信息技術教師在學校多數要承擔學科教學及學校信息設備維護、管理等工作。多重角色的身份,使教師們用于教學研究的時間相對減少,部分學校甚至要求信息技術老師把教學工作放在次要的位置,信息技術教師無法專心于教學,導致有的信息技術學科教師處于應付教學的狀態。因此,建議有關行政管理部門為學校增設相關技術管理崗位,讓信息技術教師能回歸教學,有效提升教育教學研究能力,促進其自身的專業成長。
四、高中信息技術新課程實施的建議
1.完善高中信息技術新課程實施的機制,提供有效的教學保障
建議教育行政部門制定、完善有關的管理與實施機制,為課程實施提供有力的課時、師資及設備等方面的教學保障,并為課程的良性發展提供導向。
2.以多元化的教研方式推進學科發展,提高教學質量
進一步規范學科常規課堂教學,加強教學研究,通過有效開展多元化的教研活動,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促進教師成長,帶動學科教學的深層發展,提高教學質量。
3.加強學科資源的建設,形成有一定輻射作用的教師交流溝通平臺。
高中數學具有綜合性強、知識復雜、概念抽象等特點,教學難度和學習難度都是比較大的,僅僅采用“你聽我說”的教學方式,學生很難做到真正理解和掌握。新課程教育理念的提出,明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改變了傳統、落后的教學方式,對改善高中數學教與學中存在的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及應用實踐能力,使學生做到對數學知識的熟練掌握和靈活運用,實現高中數學教學的最終目的。
1 新課程理念含義及對高中數學學習的影響
新課程理念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將學生放在核心地位,通過設置學習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并加強教學與生活的聯系,使學生能夠通過親身經歷,做到對所學知識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同時要發現學生的優點和特長,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和學習情況,采用針對性教學方法,使學生得到個性發展。
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高中數學原有學習方式比較單一,學習方法比較單一、落后,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缺乏自主性和創新型,自身思維能力、分析能力、應用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無法實現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基于新課程理念的提出,現階段高中數學教學中更加注重對學生實踐探索能力的培養,學習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學生擁有了更多的自由發揮空間,可以通過自主學習、交流學習、實踐學習等多種方式掌握數學知識,使自己的數學綜合素質得到提高,實現更加理想的學習效果。
2 當前高中數學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2.1缺乏濃厚的學習興趣
只有學生擁有濃厚的學習興趣,才能自覺、主動的學習數學知識,使數學綜合素質不斷提高。但是當前很多高中學校在開展數學教學的時候,仍然沿用灌輸式教學方法,按照教材大綱的固定步驟傳授學生數學知識,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導致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再加上學生的數學基礎參差不齊,這種教學方式無法保證每個學生都能有所收獲,學生數學成績兩極分化現象嚴重,基礎較差的學生逐漸喪失學習信心,失去了學習興趣。
2.2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
高中數學知識繁多,系統性較強,只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制定科學的學習計劃,從簡到難的逐步完成學習,才能打好基礎,熟練掌握更加全面的數學知識,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但是當前很多高中學生在學習數學時,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完全是按照老師安排的學習任務走,沒有進行課前預習,沒有做好課堂筆記,沒有對所學知識進行復習鞏固,也沒有進行拓展性的訓練,學習范圍僅僅局限于教材與課堂,所接觸、掌握的數學知識面較窄,數學知識體系不夠完善。
2.3缺乏高效的學習方法
高效的學習方法對于學好高中數學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簡化學習過程,減少無用、繁瑣的學習環節,既能幫助學生節約大量學習時間,也可以提高學習效率,進而使學生的數學綜合素質得到提高。部分學生雖然在學習中比較認真,但是卻缺乏高效的學習方法,在學習過程中沒有將數學知識進行系統性分類,導致解題思路不清晰,分不清不同知識點之間的主次邏輯關系,無法在短時間內找出問題的正確答案。對解題技巧掌握不足,在遇到復雜問題時,往往找不到問題的突破口,只能通過大量演算找出問題答案,花費的時間較差。
3 新課程理念下高中數學學習的有效方式
3.1課前自主預習
通過課前自主預習,能夠提前了解即將學習的知識,具備一定的基礎,并針對自己存在疑惑的地方提出問題,做上標記,在學習時思路就會變得更加清晰,同時學習目標也會更加明確。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做好正確引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能蚨懶⒆災韉耐瓿裳習,通過布置下節課程的預習任務,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意識,使學生在正式教學之前進行提前閱讀,并讓學生針對自己的預習結果發表自身觀點,然后由老師進行總結,糾正學生的錯誤思想。
3.2課堂交流合作
不同學生之間的學習能力、思維特點是有一定的差異的,學生在自主預習之后,針對同一個問題會存在不同的看法,此時便需要通過課堂交流,交換學生之間的觀點,使學生能夠在相互討論、合作中完成學習任務。老師可以將全班學生分為若干學習小組,每個小組成員在預習完新課程之后,將自己對新知識點的理解及困惑提出來,與小組內其他成員交換意見和看法,并通過討論進行總結,老師在班內進行巡視指導,最后每個小組派選一名代表,將小組的討論結果在班內進行共享,最后由老師對各個小組進行點評和總結。
3.3課后總結反思
通過課后總結反思,能夠對所學知識進行復習鞏固,對于深刻、全面的了解與掌握數學知識具有重要作用。在完成課堂學習之后,學生可以對課堂筆記進行整理,理清各個知識點之間的關系,并發現學習過程中自身的薄弱環節,進行針對性的加強訓練,同時還可以根據所學知識之間的關系產生聯想,促進知識的同化和遷移,發現新的數學知識。除此之外,學生在總結反思之后,還可以根據自身的學習能力,進行拓展性訓練,拓寬自己的視野,豐富數學知識,構建更加完善的知識體系。
4 結束語
在新課程教育改革持續推進背景下,高中數學要想實現更加理想的教學效果,就需要加強對學生的正確引導,改變學生原有的學習方式,使學生能夠做到課前自主預習、課堂交流合作、課后總結反思,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改善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高數學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
參考文獻:
陳衛和
今年是第四次教育部組織的高中新課改實驗省培訓,主要面向我國西部地區,參加的省市有西藏、貴州、甘肅、四川和重慶,青海后來加入。這項工作在教育部師范司的領導下,納入國培計劃由中央電教館組成項目組主持,具體仍由繼教網平臺運作。這次遠程培訓的專家團隊集中地點設在北京西郊鳳凰嶺實創西山科技培訓中心——2007年第一次遠程研修新思考網平臺也設在這里,期間平臺被黑客攻擊遭遇研修重創,這一“黑色記憶”今年又被喚起——這次遠程培訓開始兩天由于平臺技術問題登錄困難,后來調用去年平臺替換恢復正常。培訓時間從7月28日開始,8月6號團隊工作結束,8月7日至9日派出團隊三位專家網絡值班,繼續學員作業和班級簡報的評閱。
今年的遠程培訓工作盡管一開始遇到困難,但是在專家團隊與繼教網的齊心戮力下,迅速替換平臺轉移數據,發揮網絡研修的無窮魅力,仍然取得了極好的研修效果。在研修的平臺上學員紛紛轉錄首席專家尹少淳教授的留言:“網絡斷了思想不能斷,平臺塌了精神不能塌”,積極想辦法克服困難投身遠程培訓。在美術學科遠程研修課程簡報第九、第十期后面的跟帖中,好評如潮熱評不斷,“感謝專家”、“感謝平臺”、“從來沒有參加過這么好的培訓”、“希望保留平臺內容”、“希望常常回來學習”等等留言比比皆是,獲得超過預期的培訓效果。
以下是美術學科遠程研修培訓情況的全面總結。
一、研究的意義:
數據結構誕生于20世紀60年代末,形成于70年代中后期。而它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在國外從1968年開始設立。《數據結構》是計算機科學中的核心課程,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專業基礎課。《數據結構》的研究不僅涉及計算機硬件(特別是編碼理論、存儲裝置和存取方法等)的研究范圍,而且和計算機軟件的研究有著密切的聯系,無論是編譯程序還是操作系統,都涉及到數據元素在存儲器中的分配問題。在研究信息檢索時也必須考慮如何組織數據,以使查找和存取數據更為方便。可以認為《數據結構》是介于數學、計算機硬件和計算機軟件三者之間的一門核心課程。圖1表明了《數據結構》課程在計算機科學中所處的地位。
從2009年開始,計算機專業研究生入學考試中的專業課由以往的各高校自主命題改為全國統一命題,專業課涵《數據結構》、《計算機組成原理》、《操作系統》和《計算機網絡》四門課程的內容。《數據結構》部分在前三年的考試中分值均為30%,所占比重較大(平均應為25%)。
研究生入學考試公共課(英語、數學、政治)實行全國統考已有多年的歷史,針對研究生入學統考的公共課輔導班在全國各地有很多,每年都有新的考研資料推出。但專業課統考還是一個剛剛起步的新鮮事物,理工科電類專業中目前只有計算機專業的專業課在研究生入學考試中實行全國統考。專業課實行統考以來,我校報考計算機專業研究生的學生中,有很多人公共課成績合格,只因計算機專業課成績不合格而導致考研失敗,這是非常令人痛心的事。
面對《數據結構》課程改為研究生入學統考的新形勢,對現有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及如何提高學生綜合能力進行研究,不僅能夠提高教學質量,而且使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效果在統考中得到檢驗,使更多的學生有機會進入更高層次繼續深造。
綜上所述,對《數據結構》課程在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及教學隊伍建設等方面進行探索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二、現狀分析:
《數據結構》課程在計算機專業課程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課程建設在國內各高校計算機及相關專業中受到高度重視。
目前我院《數據結構》課程教學還存在以下問題:
(1)教學內容與考研要求脫節,目前我校《數據結構》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還是針對期末考試,教學內容隨機性強,系統性差。對于準備考研的學生來說,還有很大一部分內容需要自學,這無疑大大增加了考研學生的復習工作量,降低了復習效率;
(2)任課教師多,教案和課件不統一,教學內容的側重點也不一樣。我校《數據結構》課程的任課老師涉及計算機系、軟件系及辦公室幾個部門,沒有固定的時間來討論教學內容,各任課教師根據自己的理解確定課程的重點,教學內容有很大差別,所以急需組建課程組,在學思想、保證教學觀念一致的基礎上,綜合教學內容 ,使教師之間主動協商與溝通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3)《數據結構》課程的理論性強,在計算機專業課程體系中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時對于程序設計的能力要求高。部分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畏難情緒,班級的整體學習情況參差不齊,因而對我們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雖采取了一些方法,但是還需在個性化教學的措施上多動腦筋,多想辦法。
三、改革與研究實施方案
針對我院《數據結構》課程存在的以上問題,遵循“全面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宗旨,我們課題組老師決定對該課進行改革,希望通過對《數據結構》課程內容不斷更新來優化課程體系結構;同時以提高教學質量為中心, 選擇并研究經典教材, 不斷改進教學內容, 優化教師隊伍, 改善教學手段;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為使學生真正在教學改革中受益,我們制定了具體的改革方案,內容涵蓋從課上到課外各個環節。具體措施如下:
(1)對《數據結構》課程教學內容進行研討,結合考研大綱中的考點,適當調整教學內容,更多的引入研究生入學考試內容。
以往我們的教學內容主要是針對期末考試,考慮到我院學生整體素質不是太高,授課過程中遇到較難理解的內容,任課老師大多會一帶而過或只要求學生了解,這直接導致了近幾年在研究生入學考試中我院學生通過率極低的情況。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對《數據結構》課程講授內容的重點和比例做出適當調整,既照顧到全體學生應掌握的知識點和接受能力,同時兼顧考研中高水平內容的滲透,以期提高我校的考研通過率。
(2)研究《數據結構》課程教學模式,在做好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的基礎上,針對參加考研的學生,開設考研輔導班,安排固定時間答疑。
考慮到《數據結構》課程安排在大二上半學期,而多數考研的同學真正開始復習專業課在大三下半學期,甚至是在大四上半學期,從學完這門課到考試要放置近兩年的時間,大部分的同學很難記住 的知識點和解題思路,所以我們很有必要在臨近考試前給專門考研的同學安排輔導課和答疑。
(3)對于重點章節,開展教師集體備課,案和授課內容;開展教學研究,加強教學經驗的交流,不斷提升教學團隊的整體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以現有講授《數據結構》課程的老師為主要成員組建一支愛崗敬業、樂于奉獻的高水平《數據結構》課程教學團隊。
我院講授過《數據結構》課程的老師有多名,雖然大家的授課內容都是按照教學大綱來組織,但各任課老師之間交流很少,基本都是各自按照自己的理解來講授,側重點并不統一,到期末很難整理出一份能考查所有任課老師講過的重點的試卷,所以對于重點章節,開展教師集體備課,案和授課內容是很有必要的。
《數據結構》課程在我院已經開設多年,有一批經驗豐富的教師,教學團隊成員均已擔任五年以上的教學工作,對教學事業傾注高度熱情,具有很高的教學水平和學術水平;團隊結構合理,有各個層次的教學骨干,其中有教授1名,副教授1名,講師5名,其中有博士學位的3人。團隊成員具有精誠合作精神,積極參與,肯于奉獻,一定能夠很好的完成此項教學改革課題。
(4)研究真題,對歷年研究生考試的《數據結構》試題進行命題分析研究,了解命題趨勢,掌握最新的考研動態。
(5)本項目組對要完成的任務進行詳細分解,在以學生為本的研究型教學、啟發式教學和互動式教學方面進行深入研究。
四、改革的具體目標
(1)不斷完善和優化《數據結構》課程內容和知識體系結構,貫徹“少而精”的教學原則,對教學內容進行精排和優化,做到精講多練,突出重點;
(2)搜集整理出一份題型全面、難度適中、知識點覆蓋較全的校內考研習題資料。
(3)改變本科教學內容與研究生入學考試要求脫節的現狀;
(4)提高學生全面掌握《數據結構》課程內容的能力。
(5)團隊負責人潛心研究教學規律,通過言傳身教,充分發揮帶頭人的領先、表率和指導作用,培養了一批中青年教學骨干教師;
[參考文獻]
[1]王森.數據結構教學改革的研究.辦公自動化雜志.2011,207:4-6
[2]嚴蔚敏,吳偉民.數據結構(C語言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1-10.
本課程教學目的: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物聯網技術將是現在網絡發展的趨向,是集網絡技術、電子信息技術、控制技術于一體的新興科學技術;掌握物聯網的組建、維護與應用等崗位需要職業技術能力。
1.教學情況分析:
(1)教學手段:本課程著重強調對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要求掌握物聯網的組建、維護與應用等技能。為了能更好的學以致用,需要將教材的內容,和現實生活的問題有效的結合起來,通過實訓使學生牢固掌握課本的內容。
(2)教學方法:在教學實踐中,要求課堂講授與實踐操作相結合,充分利用實際、實用的電路進行實訓,強化相關技能的訓練。開展項目教學,邊講邊練,即激發學生的興趣,又能加深對理論的理解,同時還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3)教學效果:課程考核以學生中心,通過考核正確、科學的評判學生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程度,因此考核的內容不能僅限于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而要從多方面進行考核。課程成績=平時成績50%+期末考核成績50%兩個班的平均綜合成績都已達到80分以上,及格率達到100%以上,總體教學效果良好。
2.存在問題與改進措施:
(1)由于設施、人員、經費等諸多原因,實訓條件欠缺,主要依靠案例分析,情境演練的方式進行實訓,這種情況有待改進。
(2)本課程的應用編程需要學生有較好的Java編程基礎,但實際達不到要求,所以建議修改專業培養方案,調整相應的前導后續課程。
二、《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總結
計算機技術日新月異,帶來計算機教學也日新月異,絢麗多彩,給計算機一線教學的老師帶來無限的壓力。計算機應用基礎是我校的公共基礎課,也是我每年的必上課程。
幾年來年來,經我教過《計算機應用基礎》的班級有幾十個,雖然這門課是基礎課且進行多次授課,但我從來不敢馬虎怠慢,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從編寫教學計劃、備課,到課堂教學、答疑、批改作業、成績考核、操作實驗,我都能踏踏實實地做好。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創新,能根據教學的需要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同學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如集體講授法、小組協作學習法、任務驅動法、案例教學法等。學生成績的取得,首先取決于學校機房的建設,計算機基礎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足夠的上機訓|練時間是教學考證的根本保證。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我始終把握一個大方向,就是以操作為中心。經過這幾年年的積累,我基本上能做到,只要學生想考證,就有把握讓他考得到相關的證書。
1.保證了良好的教學環境
計算機應用基礎這門]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要求上機時間達80%以上,我們學校有很多機房,保證了同學們有充分的上機時間。學校建立了網絡平臺,使我們經常能上網尋找教學資料。
2.因材施教,提高教學效果
由于計算機應用基礎是高考科目,在教學過程中,在教學要根據高考的需要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同學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1)采用多媒體上課,制作課件,提高他們對計算機學習的興趣。多媒體教學動靜結合,增加課堂氣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可以使老師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適當地介紹一些課外電腦知識,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大同學們的知識面。
(2)以練習主,邊講邊練、講練結合、精講多練,從學生實際出發,課堂以大部分學生為主進行講解,課外重點輔導優等生和差生。在課堂中有意識地發現一些尖子生 ,鼓勵他們多看些課外書,提高專業技能水平,培養他們自學能力。
(3)采用案例教學,發揮學生的主體精神和創新能力。所謂案例教學,是對于某一知識點,或多個知識點,以一個案例形式來描述,讓每一個學生主動地參加到課堂活動中,也讓學生找到不同的多個解決問題的方法。既活躍課堂氣氛,也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通過案例教學,將計算機應用基礎的知識點恰當地融入案例的分析和制作過程中,實踐、理論一體化,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但能掌握獨立的知識點,而且具備了綜合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采用一幫一或一幫多的教學方式,全面提高班的整體素質。差生往往學習成績差,自信也差。提.高差生成績,重點在于提高差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抓差生要雙管齊下,首先,要有給差生表現的機會,凡是差生有了一點小進步,就一定要宣揚,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第二,對差生,要有耐心。差生之所以差,或者不愛學習,時間用來干別的事,或者是腦子不好用,反應慢,總之,是學習時間不夠,我就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陪著他一起練習。 另外,還充分發揮學生中“小老師的作用,組成學習小組,讓同學們互相學習,共同進步。
(5)理論考試題加復習。
數學課程是對學校數學教育內容、標準和進度的總體安排和設計。它是聯結教師、學生的橋梁。教師按課程的規定,為學生獲得數學知識經驗、個性發展提供最有效的途徑與方法,學生則根據課程規定的數學內容、標準、進度進行學習。因此,數學課程反映著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一切數學學習活動。美國課程論專家泰勒認為,教育的本來課題,不是教授者完成某種活動,而是要在學生的行為中引起某種重要的變化。數學課程建設為教師達到這一目標提供基本方案和依據,因而它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質量、水平有著決定性意義。
制約數學課程建設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大致有社會因素、數學因素、學生因素、教師因素、教育理論因素、課程的發展史因素。如果從 數學教育的出發點與歸宿來看,數學課程建設是為了學生的個性發展,這種發展不是絕對自由的,而是在滿足社會需要前提下實現的。學生的個性發展源于成熟與學習。成熟多受遺傳的稟賦和潛能所支配,學習則是個體從環境中所獲得的變化,主要受個人的教養和境遇所影響。學校數學教育給學生提供了數學學習的環境,數學課程在這種環境中起著“中介”和“方案”作用。因此,在滿足社會需要的前提下,學生數學學習的實質、特點及所經歷的心理規律等等,成為影響數學課程建設因素中的最根本因素。數學課程改革,必須認真對待學生的數學學習問題。
一、數學課程改革的歷史教訓
20世紀的數學課程改革已接近尾聲,各國都在總結歷史,展望未來。本世紀的數學課程改革歷史表明,不管社會存在什么樣的需要,只有設計符合學生數學學習特點、規律的課程體系,才能取得預期效果。學問中心數學課程和人本主義數學課程的失敗就是佐證。世界范圍內流行的學問中心數學課程,是基于對學生數學學習這樣的認識建立的,即數學家的認識過程與學生的學習過程的邏輯是同質的,其間的差異只是程度的問題。數學家的研究邏輯與學生的數學學習邏輯被認為是:第一,數學家的認知方式與未成熟學生的數學認知方式所顯示的不同,不是種類上而僅僅是程度上的差異,兩者都經歷著探究――發現學習的過程;第二,智力活動在一切方面都是同一的。數學家的智力、興趣與追求,對于任何年齡階段的學生來說,都可以認為是適當的。于是,學問中心數學課程編制的基本準則是:依據數學科學的基本結構編制內容,體現數學的結構化、形成化、統一性和現代化。上述思想忽視了兒童思維方式的質與成人有差異。皮亞杰等人的研究成果表明,青少年心智成長是階段性發展的,在其成熟過程中,經驗起著質的變化。因此,學問中心數學課程注定是要失敗的。70年代,它受到抨擊,被認為使學生“非人性化”,妨礙了“完整人格”的實現。數學課程也隨大流,走向人本主義化,以學生能力的全域發展為目的。
人本主義數學課程的目標是將學生的數學認知發展和情意發展統一起來,數學課程采用知識課程與體驗課程或情意課程與體驗課程的多層結構。它以馬斯洛的理論為其心理學基礎,企圖將抽象的數學演繹過程轉變為經驗的歸納的學習過程。然而,這種理想化課程并沒有提高學校數學教育質量,過分強調尊重人的價值、忽視學生數學學習的規律,造成了學生學習能力低下。
數學課程必須符合學生數學學習的特點、心理規律,實際上是數學課程的學生適應性問題,它與數學課程的社會適應性共同決定著數學課程改革的成敗。如何使學生在數學學習中人格得以完善,又能兼顧社會的需要,看來“大眾數學”強調素質教育的思想是比較合理的。在這一思想指導下,90年代西方發達國家都建立了各自的數學課程體系,將數學課程的社會適切性與學生適切性置于核心地位,尤其是后者,可以說達到空前的地步。
二、從數學學習看數學課程標準
數學課程標準是對各個特定階段學生數學學習目標的規定,它體現著數學教育的目標。這些規定,必須考慮學生達到該學段時已有的數學知識經驗、數學認知發展水平、數學思維的發展水平與特點,以及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上方面可達到的水平。不同民族、不同環境下成長的學生,在思維發展順序上統一,但達到各階段的時間有差異。從數學概括能力、空間想像能力、數學命題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幾方面發展的研究表明,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開始由經驗型水平向理論型水平轉化,到高中二年級,這種轉化初步完成,已“初步定型”或成熟。數學課程標準的確定,必須考慮這些特點。
三、從數學學習看數學課程內容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