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體育教學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2-01-27 21:42:1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社會體育教學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社會體育教學論文

篇(1)

簡單來說學校體育是體育與教育相結合的產物,它是學校對學生進行全面教育所不可缺少的內容,是為社會培養出合格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學校體育教育學生懂得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必要性幫助學生樹立終身體育鍛煉觀。

社會體育也稱“群眾體育”、““大眾體育”。是與學校體育,競技體育對應的概念。由企、事業單位職工,以及城鎮居民與農民,為達到健身、健心、健美、娛樂、醫療等目的而進行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身體鍛煉活動。社會體育是指在閑暇時間里,居民自愿參加以增強體質,增進健康,增添情趣,增加交往,增長技能為主要目的的自主性體育活動。它既能夠體現人的全面發展,又能夠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社會體育最明顯的特點是具有公益性和社會性。它是促進國民素質提高,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是我國體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之間的關系

(一)學校體育“社會化”

體育是一種以人為實踐對象的實踐學科,它所涉及的任何理論與模式都必須付諸實踐才能夠得到檢驗。通過系統性、層次性和動態性的思維方式,從體育活動主體、體育活動條件和體育活動形式這三個方面來對學校體育認識是符合社會學、文化學、體育學和邏輯學的有關原則的。

學校存在于社會之中,因此學校體育對于社會體育具有輻射作用和服務功能。學校體育在謀求自身發展的同時,必須注意尋求與社會體育的有效結合點,讓學校體育能夠在健康第一、終身體育思想的指導下逐漸成為社會體育發展的基礎。同時學校體育社會化也是市場經濟的規律所決定的,也因此學校體育必須打破圍墻,主動拓寬空間,以社會體育發展為動力,來激發出學校體育活力,同時還能夠使學校體育能夠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來開發出社會體育的潛在市場,從而為學校體育的發展開拓出新的空間。

長期以來學校被傳統的組織管理和制度從社會中隔離出來成為一個封閉的系統,這使得學校體育不能夠夠與社會體育進行良好的互動,發揮作用時不能夠很好的進行互動。因此,學校體育逐漸的開始習慣于穩定、規范和單一的封閉式管理體系,與社區體育不能夠很好地進行很好的銜接,這就導致了學校體育和社區體育在目標、內容、形式上存在著諸多不同,因此出現了體育人力資源等的閑置、浪費。原有的學校體育教學內容也多為競技體育項目,教學內容大都“難、繁、偏、舊”,這使得很多學生生對體育課失去興趣,最后當他們走出校門的時候就會中斷體育鍛煉。為了能夠適應體育事業的發展,學校體育必須要樹立起全民健身的觀念,改變學校體育在社會體育中的傳統角色,由客體變為主體,由被動變為主動,樹立為社會服務的觀念,建立起有效的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互動模式。這樣可以使得學校體育由封閉轉向開放,逐漸的將自身納入到活躍、合作和多元性的社區體育空間之中。這樣做雖然在會在一定的時間內對徐誒奧體育以及學生帶來各種沖擊與影響,但是卻能夠給學生提供多視覺多方位的觀察、接觸對象與事物的機會,同時也為學生全面、準確地思考與判斷事物提供了事實依據,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觀念和意識。

(二)社會體育的“學校化”

這里的社會體育“學校化,并不是指的將社會體育納入學校體育的范疇。它主要指的是以下的一些方面。

社會體育的發展必須與學習兼容。社會的快速進步使得社會體育的發展十分的快速,其中很多發展都與學校體育有關,對于學校已有的場地設施社區不應重建和重購,而應該將主要精力放在要發展那些學校沒有的、學校和社區都急需的體育設施上。在必要的時候甚至可以將社區用來發展的資金融入到學校體育事業發展的規劃中;當學校在規劃新建體育場館的時候,社區可以提供計劃用地給學校,共建共用。

社區能夠主動的爭取到學校對體育活動的指導。學校的體育力量是現成的,同時學校體育也擁有著十分雄厚的實力,完全有能力對社區體育活動的開展進行指導。因此,社會體育“學校化”要求社區體育活動的開展應盡可能借用學校體育力量進行培訓、組織和指導,使得社區體育活動能夠朝著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同學校的指導,可以使得社區體育活動取得有益于身體鍛煉的價值,并能夠活躍活動氣氛,激發群眾進行體體育鍛煉的興趣,達到吸引群眾參與體育活動的目的。

社區能夠積極的參與到學校所組織的體育活動中去。學校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因此其組織的各種體育活動項目較多,社區可以多和學習進行聯系,并積極的組織織項目愛好者參與到學校的體育運動之中,例如學校組織的運動會,可組織專項運動隊與師生進行比賽等,這樣不僅可以起到活躍氣氛、增進居民與師生之間的友誼,而且會推動社會體育運動的發展速度。而學校所組織的各種活動,社區在參與時,應該給予經費上的一些支持,或者是提供一些必要的獎品。

(三)終生體育是兩者之間的接口

終身體育源于終身教育,是指一個人終生接受體育教育,始終進行體育參與的一種身體教育過程。即一個人從誕生到生命結束,都要適應環境與個體發展需要,進行體育鍛煉,獲得生活和學習的物質基礎和條件。終身體育在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的聯系中,充當紐帶作用,相聯于二者,相融于二者。

首先,在學校體育課程改革中,終身體育已經作為一個基本改革理開始念貫穿于體育教學課程改革全過程中。《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校體育是終身體育的基礎,運動興趣和習慣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終身堅持體育鍛煉的前提。學校體育有著嚴格的規范,它是一個規范的體育教育過程,可以起到培養身心全面健康的人這一目的。在這個過程中,通過激發和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力爭使每個學生在中學教育結束后,掌握一到二種體育技能,增強體育鍛煉能力,養好良好體育習慣,形成終身體育信念。

第二.終身體育在社會體育學的學科結構中,充當體育參與角色。利用參與這一角色作用,整合諸如參與主體、時空,以及財物等必要因素,形成相對完整的社會體育運行體系。體現以健身、娛樂為主的社會體育功能,實現其社會價值。

第三.終生體育是學校體育的直接目標,是學校體育的始終追求。除此之外,終身體育在社會體育體系中,保持著參與主體的恒久性,包容著參與形式的多樣性,整合著參與客體的資源性,維系著社會體育發展的動力性。

三、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之間的相互作用

(一)學校體育肩負著培養社會體育指導員的重大使命

社會體育指導員是指在競技體育、學校體育、部隊體育以及群眾性體育中從事技能傳授、鍛煉指導和組織管理的工作人員,他們是發展我國體育事業與增進公民身心健康、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加強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力量之一。他們對推進社會體育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社會體育指導員可以分為健身健美類、醫療保健類、競技運動類、休閑娛樂類這幾類。這四類指導員都需要經過專門的培訓才能夠對社會體育事業起到良好的推進作用。而高校則可以系統的培養出這些專業人才,促進社會體育事業的發展。

(二)學校體育是社會體育的能源補充

學校體育的普及性和基礎性這兩大特點,使其教學活動不僅僅是培養競技體育人才,同時還可以促進社會體育人才的培養。我國傳統的教育方針中體育一直都排在德育和智育的后面,這并不標明體育比這兩項所占的分量要小。相反要求學生在校期間必須按照一定課時數接受體育教育。如果沒有一個號的體魄又如何能夠發展其德與智。眾所周知學校教育教學的對象主要是兒童和青少年,這一部分在全國總人口中所占得比例十分巨大,這也就使得體育能夠盡最大可能的被普及,這些都是任何群體都無法企及的。同時由于學校體育的系統性與規范化,可以對人的身心素質發展形成一個良好的促進作用,對學生養成鍛煉習慣有著無法估量的作用。通過學校教育使其掌握一定的終身受用的體育技能與健身方法,也有利于提高我國居民整體運動技術水平。因此我們說學校體育是社會體育的能源補充。

(三)社會體育對學校體育進行了延伸

社會體育活動穿插在居民的工作學習、生產勞動、甚至家務勞作之余,它是在居民自由支配的時間里可以從事的一種或幾種健身活動,不具有任何強制性,且活動內容自選,形式也多樣靈活,不僅僅非常符合廣大青少年的心理特點,同時也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通過社會體育活動有利于培養廣大青少年的對體育活動的終身意識。促進社區體育的發展,逐步形成學校、家庭、社區融合狀態下強健學生身心健康的新局面。另外,那些走出學校步入社會的人,社區體育為他們提供了健身、娛樂的場所,使得他們繼續了學校體育的延伸,實現了終身體育。

(四)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互相影響

學校體育資源豐富,能夠為社區體育提供支援,改進管理方法并進行適當的投資,不影響學校正常教學活動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體育設施支持社區體育活動的開展,這樣做不僅能夠解決社區體育場地設施緊缺的問題,也能為學校帶來一些經濟效益。作為學校體育延伸的社會體育,它的發展使學校體育能朝著教育社會一體化方向發展,以優勢彌補不足,有針對性地改革教學模式與教學內容。通過社區體育,促進學校體育更加貼近生活,反過來也利于社區體育的開展。

(五)兩者結合能夠為兩者帶來不可想象的作用

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進行契合對學校體育的轉型有著明顯的促進作用。學校體育可以引入社會體育的思想,使得學校體育能開發出新的教訓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將會更加的注重對學生的個性的發展,能夠學生更多的自由活動的空間,給他們提供一個健康、活躍的氛圍。同時還能夠促進學校體育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改革。能夠使得學校的師資力量得到充分的合理的利用。還能夠促進學校體育的管理水平不斷的提高。

篇(2)

大學生面對包括學習、身體、守紀、就業、經濟、生活等多方面的壓力,心理狀態出現越來越多的問題。傳統的學校體育觀強調通過身體活動增強體質,促進身體健康,卻忽略了體育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的影響。隨著人們對體育的深入了解,人們對體育的社會化功能有了新的認識。體育不僅能促進人的身體健康,而且還可以達到理想的健心效果,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學校體育是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在高等教育社會化進程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學校體育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學校體育不僅僅是在物質層面、知識層面和觀念層面的社會化,更重要的是通過學校體育實現學生體育鍛煉價值的內控化、學生體質健康發展的可控化、學生心理素質發展的良性化、學生綜合發展的社會化。因此,學校體育成為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載體,能夠充分發揮學校體育所具有的育人功能和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作用,為大學生提供社會生活所需要的行為能力、行為方式與行為規范,加速大學生的社會化進程,有效緩釋大學生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心理困擾,促進個性形成和完善個性發展,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學校體育在育人過程中的作用。然而,傳統體育教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之間卻缺乏有機結合,未能起到理想的健心效果,對學生在體育學習中的知、情、意發展的關注還未達到應有的高度。對體育教學和體育活動中心理健康的學習目標還未明確。

目前我國學校體育與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許多研究是僅停留在理論認識、現象分析、經驗總結的表層意義上的“見物不見人”的研究。各高校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和利用體育教育解決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程度存在差距,如果不能充分發揮學校體育在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學生將不能很好地得到教育援助,那么當這些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步入社會后就可能會遭遇到更為嚴重的社會排斥。部分學校體育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針對性和科學性不強。當前我國高校體育運動項目眾多,包括公共體育課、選修課、體育俱樂部、軍事技能訓練、運動會等。各項目特點和表現形式又不一樣,其內在機制的可變性很大,部分學校體育教學和體育活動缺乏針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內容,還沒有能夠根據不同的運動項目、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并運用、實施不同的方法,以達到學生心理健康和社會性發展的效果和目標[2]。

學校體育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途徑和方法

學校體育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學校體育應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宗旨[3]。現階段,在學校體育教學過程中,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時代賦予學校的一項重要任務。所以,高校體育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針,以社會全面發展和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為基礎,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學校體育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有效措施和良好機制,構建體育教育科學化體系,才能使大學生全面發展,成長、成才。

篇(3)

長期以來,我國教育事業都是以學校為主導,在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方面有所欠缺。隨著社會的發展,國家、社會和用人單位都對教育成果的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改變我國教育現狀,還需要從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面來考慮,積極尋求三方面教育成果的整合疊加。

一、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教育問題

1.三方面教育不協調、不銜接

三方面教育不協調是一個非常明顯的問題,學校教育關注的是知識教育,素質教育略有涉及;家庭教育關注的是一些為人處世的教育,并沒有嚴格的規劃,屬于家長的言傳身教;社會教育則是在道德教育、知識教育等方面都有所欠缺,發揮的教育作用不是太大。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教育分別獨立,缺乏彼此的關聯性,這就使得教育內容、教育成果無法形成良性互補,很難發揮應有的效力。

2.三方面教育功能滯后

學校的教育理念相對而言滯后性不是太大,不過從我國各級學校的教育成果、教育內容來看,明顯過多地關注應試教育成果、對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學習能力、知識應用能力等關注度依然有所欠缺,這也是我國教育體制普遍存在的問題。

從家庭來說,我國大部分家庭的教育處于初級階段,常規的教育是言傳身教,對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社會常識進行教導。此外就是遵從學校教育的主導性,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以督促學生好好學習考取良好的成績或獲得更好的升學前景為主要特征,以為孩子報名培訓班或請家教為主要表現。

從社會來講,社會教育的職能涉及面比較廣泛,素質教育、知識教育、興趣培養等均有所涉及。不過在各種各樣的教育機構、培訓部門中,絕大部分也是以學校教育為主導,以開設培訓班的形式進行各科目的培訓,或者針對某些考試項目進行培訓,注重的依然是學生的考試成績。對于學生的道德教育、素質教育等綜合能力方面的教育處于弱勢地位。

二、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教育的優化

1.學校教育的主導作用要重新調整

從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面教育的特色和功能來看,家庭以及社會都有遵從學校主導進行教育輔助的特點。從這一方面來講,要讓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面教育成果達到優化整合,首先需要讓學校的教育主導功能發生變化。要求學校專注知識教育的同時,關注學生的思想道德和素質教育,確保學生的全面發展。學校要結合國家人才發展戰略來制定新的發展策略,緊密跟隨教育部門的指導做出調整,全面抓好素質教育,提升學校教育導向的科學性,為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提供指導和帶動作用。

2.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支持與配合

學校永遠是教育的主體,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要緊密跟隨學校教育的導向進行輔助。家庭方面,家長要改變教育觀念,注重對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和培養。要配合學校對學生的思想觀念、道德觀念、心理心態等進行指導、監督,促進學校教育的有效轉變。

社會教育機構也要跟隨學校教育的主導方向,結合家庭教育的需求提供更加專業的教育輔助。比如在傳統美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興趣愛好培養方面,學校的教育資源分配無法針對個人來進行,而大多數家庭在時間、專業素質上的缺陷也難以滿足學生的教育需要,社會教育機構就能夠彌補這種不足,積極整合資源,開創百家爭鳴的教育格局。

學校、家庭和社會三結合的教育方式對于提升教育成果,促進人才的有效成長有重要的作用。學校、家庭、社會的結合,從管理和調控的有效性來說,還是要以學校教育為主導,從改革學校教育入手,推動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協同輔助,促進三方結合教育成果的提升。

篇(4)

社會課教學的首要目標是認知社會。學生對社會的認識,最佳境界是從鮮活的生活實踐中得到。但許多知識學生是不可能實踐的。因此,教師應恰當運用現代教育媒體,提供感性材料彌補學生感知的不足。

例如,教師在教《工業革命》一課,為了認識瓦特對工業革命作出的貢獻時,可出示三幅圖,即手工紡紗圖、手搖紡織機圖、瓦特發明的蒸汽機圖,這樣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感知材料,從而激活了學生對工業革命意義的探討。

二、對于情感目標,提供形象材料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社會課教學,包括生活常識、歷史、地理三大板塊。如果教師未考慮學生的情感,很容易從頭到尾“滿堂灌”,使學生成為接受知識的容器,那學生根本談不上有興趣。而心理學告訴我們,“興趣是思維的火花”,學習興趣決定著學習效果。因此,社會課教學的情感目標是不能忽視的。

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就要選擇好媒體,通過媒體來提供形象生動的材料。例如學習《第二次世界大戰》,教師照本宣科的講授根本提不起學生的興趣,不如節選一段《珍珠港》,讓學生在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震撼人心的影視效果中去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原因、經過、結果。

三、對于思維目標,設置問題以引發學生的思索。

社會教材中,有許多知識點并不需要教師的“灌”,而是學生可以通過思考得到的。教師應該本著尊重學生的觀點,凡是學生能夠探索得出的決不替代,凡是學生能夠獨立發現的決不暗示,來設置教學中的思維目標。要在社會教學中很好地實現思維目標,教師就可運用現代教育媒體,設計學生喜歡且愿意探討的問題以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

例如教《農業生產》一課時,為了讓學生認識農業生產的地區性這一特點,教師可用計算機設計一段蘋果和柑橘的對話,(蘋果對柑橘說——歡迎你來做客。柑橘回答——你那兒太冷,我受不了。)學生看后,教師提問:1、你聽了它們的對話,知道什么?2、你還知道哪些植物的生長習性?3、這個小故事說明什么?這樣學生通過思考得到自己的結論。

篇(5)

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過程中,品德與社會成為最為基礎的綜合性課程之一,同時也可以提高對學生的教育效果。而且這門課程是從學生的社會生活基礎出發,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促進學生實現社會性的發展,保證了道德教育的實效性。因此,可以說,品德與社會是對傳統德育的重構。

一、對課堂教學生活進行重建

隨著教育的不斷發展與改革,課程教育也開始將學生置于一個理性與封閉的空間中。這樣也就造成了課堂教育失去了對學生實際學習需求的關注,也難以讓學生可以主動參與其中。從品德與社會課程的任務上說,注重知識等方面的傳授,而從教育的層面上說,就是要讓學生可以快速地參與到社會中去,從而學習做人。因此,在實際中,教師就要從學生已有的知識與體等方面出發,延伸到學生的實際生活中,以此實現知識的遷移,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一)從生活化的層面出發

保證課堂教學環境的生活化已經成為教學組織的重要理念之一,其中也就包含了對課堂生活的重建。首先,要創建出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教師采取直觀的教學手段,增強學生在學習上的生活體驗。其次,營造出良好的心理狀態,呵護好學生的學習心態,保證師生心態上的自由與開放。最后,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學生準備足夠的想象與思維空間。

(二)讓課堂回歸到生活中去

對于德育來說,就是要從生活的層面出發,也可以說,道德教育就是一種生活。在品德培養中,一直遵循著生活上的邏輯,加之品德與自然、生活以及勞動等方面的綜合也就意味著品德與生活存在內在聯系。讓課堂回歸到生活中去,也就可以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在此基礎上構建出課程。

二、教學范式上的自主

從課程的特征上說,品德與社會教學就要從實現學生認知與道德情感的層面出發。因此,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有效實施就要堅持以學生的自主性為出發點,激發學生的學習活動動機,同時還要讓學生可以自主地參與其中,實現主動發展。但是通過調查可以看出,現階段還是存在學生自主學習泛化的現象,雖然學生進行了熱熱鬧鬧的學習,但是確實教師在掌控,這樣也就使得學生的自主發揮空間不足,學生的自主活動價值也不大。

在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想要實現真正的自主活動就要給予學生一定的自主活動權利,激發學生的自主活動動機,創建出科學有效的活動方式。且從實際上說,給學生一定的自主活動時間就是要給學生自,讓學生可以自己去支配。

三、學生生命的和諧發展

對于學生生命的和諧發展來說,其主要價值就是要向著有生命的課堂轉變。因此,想要促進學生的和諧發展,教師就要做好教學工作,自己也要全身心地參與其中。首先,要樹立整體教學的觀念。從實際上來說,整體教學是針對斷裂性的、分割為部分的教學來說的,且對于這種整體教學意識來說,可以讓學生置身于學習中,在課堂中也可以得到自身發展的信心。其次,要培養人文意識。教師要避免從科學理性的角度考查品德與社會教學,這樣很容易失去學生對自然生命的關注。所以在實際中就要不斷融入更多的人文情懷,讓學生進入到情感化的空間中去。

四、對課程教學資源進行創生

對于課程資源來說,已經成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的重點。對于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來說,注重實現課程改革的目標,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因此,在進行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就要不斷開發與利用好課程資源。從調查中可以看出,品德與社會課程資源是極為廣泛的與多樣的,所以教師就要從不同的角度出發來充實教學資源。其次,教師在教學中還要沖破傳統教材的束縛,讓學生可以更好地接觸到社會,同時還要因地制宜地利用好校內與校外資源。對于教學內容來說,就可以從書本上出發,融入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上。只有保證了充足的課程教學資源,才能讓學生更好地參與到學習中去。所以在實際中教師就要不斷深入挖掘出教學資源,利用好資源,以此獲得不同程度的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在對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進行重構的過程中,教師還要明確的是確保課程對生活的依賴,而這也就成為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發展的基礎。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就要利用好教學資源,不斷完善生活化課堂教學,增強課堂教學的活力,開展好課堂教學!

篇(6)

宿舍文化作為高校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指的是高校校園環境中,把學生作為主體,把宿舍及其周邊場所作為主要活動區域,把積極向上、健康的課外活動作為主要活動內容,把校園精神作為主要特征的一種學生共同創造和享受各種文化形態的群體文化。良好的宿舍文化對優良學風的養成起著積極地促進作用,與此同時,大學生集體主義精神的培養和教育也在宿舍文化的構建和完善中不斷地得以促進和發展。特別是在當前高校后勤社會化工作的逐漸深入,學生公寓制與社會化管理模式已經開始施行,學生宿舍越來越成為學生生活和學習的重要場所,高校大學生管理和大學生集體主義教育勢必要向學生宿舍轉移。

二、新時期加強大學生集體主義教育的必要性

(一)幫助大學生正確處理好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之間的關系

集體主義本身是對社會主義社會集體和個人之間關系的倫理關系、經濟關系的概括,反映了社會主義經濟關系的本質,它不但是社會主義勞動者個體行為的道德價值導向,同時也是社會主義集體行為的道德價值導向。在大學生群體中,每個個體來自不同的地域,受到過不同的教育和文化熏陶,因此,每個人在處理與他人、集體、社會的關系時,就會有著不同的價值取向。特別是在當前多元價值觀開放的年代,大學生對個人、集體和社會之間關系的處理有著自己獨特的思想認識和表達方式。大部分的思想認識和表達方式都是符合社會主義社會性質和發展方向的,但任然有少部分大學生對待集體和社會的態度已經超出了社會主義價值觀所倡導的范圍,甚至已經滑向個人主義、利己主義、拜金主義的深淵。這就要求高校應該及時地對大學生的精神追求做好積極的引導,教會他們如何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之間的關系,堅決杜絕學生個人利益至上的不良習氣,想方設法培養學生集體主義精神,在實際生活中養成集體主義至上的觀念。

(二)幫助大學生提高現實交際能力的需要

新一代大學生普遍是獨生子女,從小幾乎都是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的,較為習慣“唯一”的生活狀態。進入大學之后,臥室由在家時的一人間變為了四人間或六人間,以前的屬于自己的私人區域變為四個人或六個人的私人區域。環境的突然改變沒有立即帶來大學生心理上的變化,當代獨身子女身上普遍存在的溝通障礙和個人主義思想在大學宿舍里面有所蔓延。其中,缺乏有效溝通更是成為了阻礙宿舍里、室友間深厚友誼養成和寢室良好學風形成最主要的因素。特別是當前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善于運用網絡獲取信息和知識,通過網絡來學習和生活。同時,當他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他們寧可選擇不相信寢室的室友,反而將這種情感的宣泄和釋放通過網絡來實現,從而使得本來應該屬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變成了人與機器的交往,嚴重淡化了學生的現實感,忽略了構建現實良好人際關系的生存守則,導致在現實生活中,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缺乏現實的溝通能力、協作能力和最基本的自我表達能力,進而導致不少大學生在踏入社會之后,長時間適應不了現實社會生活,存在嚴重的溝通障礙和社會融合力。對大學生進行集體主義精神教育,有助于大學生盡快適應學校群居生活,幫助大學生在集體中重新定位自己、發現自己的個人價值、集體價值和社會價值。

三、新時期大學生集體主義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大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淡薄

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在給人們帶來巨大經濟利益的同時,也在逐漸淡化著人們的集體主義精神。受西方價值觀的影響,大學生自我意識、成長意識不斷增強,這在一定程度上對青年價值觀的形成有積極的作用,但是正是由于大學生主體意識的增強,從而導致了利己主義、拜金主義。部分大學生過度強調個人價值的實現,而忽視了他人利益、集體利益的實現,在很多大學中都存在著大學生為得獎學金、評先進資格、入黨資格等進行明爭暗斗、撕破臉皮的現象,對學校的校風、學風產生了極為惡劣的影響,這值得引起社會和學校的廣泛重視。

(二)理論與現實的脫節容易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

目前,各大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普遍認為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非常困難。其原因就在于書本上的內容和現實的發展有時并不能做到完全同步,只要在現實生活中,同學們發現書本上闡釋的內容和實際生活是脫節的時候,老師在課堂上的所有努力都會白費。同時,任課教師與學生接觸的機會往往僅限于課堂,走出課堂后,很少有時間和機會關注學生的日常生活,在這種情況下,輔導員成了鞏固課堂教育成果最主要的人員。但是,一個輔導員往往要帶幾百個學生,不可能對每位學生的思想狀況都掌握得滴水不漏,而且現實狀況是大部分的輔導員常常忙于日常的工作瑣事,往往忽視掉對學生至關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集體主義精神的培養也僅體現在每年定期舉行的各種大型活動中,并沒有將這項工作細化到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就造成學生在形成集體主義意識的過程中,很容易就中途淡化、甚至完全喪失了這種思想認識。

四、宿舍文化建設對大學生集體主義教育的重要性

(一)加強寢室文化建設是培養大學生集體主義精神的有效途徑

一般來說,大學里的各個學院(系)相對比較獨立,學生群體主要有學生宿舍、班級、年級、學院(系)等四種群體組織。其中,宿舍是大學生四年中呆的時間最多的場所和活動區域,生活里的瑣事閑聊、學習中的奮進拼搏、情感中的歡樂悲傷,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同寢室的人。因此,加強寢室文化建設就成為了當前培養大學生集體主義精神的最為有效的途徑。充分利用寢室文化的構建,引導和教育大學生樹立集體主義的意識,努力增強他們的凝聚力。例如,舉辦寢室美化大賽、寢室才藝大比拼等活動,充分釋放和挖掘同學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他們在打造完美寢室的過程中,認識到集體的力量、感悟到集體的溫暖,讓大學生明白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辯證關系。只有這樣寓教育于活動中,把集體主義為原則的社會主義道德與自身的實踐統一起來,才能使集體主義教育更加形象化、具體化,才能更好地弘揚集體主義精神。

(二)加強寢室文化建設是檢驗大學生集體主義精神的試金石

當前,各高校對于集體主義精神的教育主要集中在課堂上,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和引導促進大學生集體主義精神的培養。但是,對于如何檢驗大學生集體主義精神的培養情況,還沒有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渠道來得出結果。目前,正值后勤改革的發展階段,探索寢室文化建設如何促進學風建設的方向正好賦予了寢室文化建設檢驗大學生集體主義精神培育情況的這一重要使命。寢室文化建設的優劣直接反映著這一寢室凝聚力的高低,體現著寢室個體最基本的集體主義意識和集體榮辱觀。一個寢室的文化氛圍營造的特別好的話,相對來說,該寢室在寢室之間的感召力、寢室成員之間的友愛度、成員個體內心的集體主義意識就要強得多;相反,該寢室各種反映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各項指標都是呈負增長的趨勢。同樣的,如果一個寢室成員之間的友愛度、成員個體內心的集體主義意識強的話,也會直接影響到整個寢室文化的構建。

五、宿舍文化建設對大學生集體主義教育的作用發揮

(一)構建良好的宿舍環境

良好的宿舍環境可以陶冶人的性情、熏陶人的心靈。構建良好的宿舍環境既要靠宿管工作人員打造好一個良好的物質環境,同時還需要大學生與宿管人員一起維護,將基本的物質環境盡量最優化,使得宿舍環境為學校的校風建設、學風建設提供最佳的教育環境。真正讓學生自己感受到在宿舍里邊住得舒心、住得放心、住得安心。這就要求,宿管人員要在衛生干凈整潔的基礎上進行科學的宿舍布局,將不同學院和專業劃定在不同的區域,這樣便于開展個性化宿舍建設評比活動;同時,根據以學院和專業為單位的寢室劃分,不同專業的同學根據他們的專業特色,從整體色調、墻貼內容、物品擺放、綠化美化等方面進行寢室風格的設計,力爭打造專業特色鮮明、格調品味高雅的宿舍文化,形成積極向上的文明風氣,弘揚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

(二)強化科學的宿舍管理

篇(7)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0 引言

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期,錯綜復雜的矛盾,新舊體制的摩擦,不同思想觀念的沖撞,利益格局的失衡,往往成為公眾關注的“社會熱點”。所謂社會熱點,是特定時期內備受人們關注、引起廣泛社會反響的國內外重大事件和問題,它可以是國內外經濟、政治、文化、軍事、外交等領域內發生的重大事件,也可以是突發性個體或通過不同途徑廣泛傳播后在社會上造成重大影響的現象。

隨著互聯網等新興媒體的迅猛發展,大大提高了大眾對社會熱點的關注程度,而大學生作為新興媒體的重要受眾,對社會熱點問題的關注程度尤其高。但由于多數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尚處于不成熟階段,對于事物的認識、判斷、分析能力還有所欠缺,再加上部分媒體的誤導,致使部分大學生對社會熱點問題的認識存在一些誤區。而這些誤區影響著大學生對國情的認識與理解,影響著大學生對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認識與理解,影響著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認同和接受程度,影響著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因此,我們必須將社會熱點問題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緊密結合起來,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

1 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引入社會熱點問題的必要性

1.1 豐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的需要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與社會熱點問題是緊密相關的。從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來看,社會熱點問題幾乎涉及到思想政治理論課尤其是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中的所有教學內容。每一個社會熱點問題基本上都可以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找到它的理論根源。例如:每年的社會熱點“兩會”,是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相關;是緊扣“祖國完全統一的構想”;反腐敗問題是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相聯系;等等。但長期以來,由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理論性較強,一些基本概念、原理比較抽象、枯燥,而且學生在中學時期由于高考的原因,死記硬背了大部分理論,導致了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不感興趣。理論與實際脫離,照本宣科地一味強調正面教育,對學生關心的重大問題,難以提供有力的說明,對學生思想中存在的實際問題,也難以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這樣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無法解決大學生們在現實生活中對社會熱點問題的困惑。久而久之,大學生們就會覺得課堂上講的內容與現實完全是兩碼事,覺得上思想政治理論課毫無用處。這樣的純粹理論性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無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得不到學生的認同。因此,將社會熱點問題引入思想政治理論課,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體性和創造性,有利于拓展學生的視野,增強理論的說服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理論教學的效果。

1.2 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標的需要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理論教育、社會主義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陣地。但其主要教學目標并不是對大學生填鴨式地灌輸的觀點和條文,而是要培養大學生以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正確思考社會問題,培養大學生正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當今的信息時代,大學生的社會認知和實踐領域不斷擴大,獲取信息的渠道也不斷增多,他們現在已不僅僅滿足課本上有限的理論知識,而且更加關注課本之外的現實世界。但是,由于多數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尚未成熟,對現實世界存在模糊或錯誤的認識,缺少歷史的、全面的、發展的思維方法,囿于實踐中觀察條件的制約和分析問題思辨程度的限制,因而有時他們在認識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時候欠缺科學和不全面,再加上某些傳媒的誤導,致使不少學生陷入欲求甚解而不得的盲目和苦惱中。

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引入社會熱點問題,能幫助大學生培養意識、情感和價值觀,培養大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進而全面提高大學生的整體素質,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標。

2 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引入社會熱點問題的途徑

篇(8)

一、本問題研究的重要意義

1.理論上,通過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這一命題的基本問題進行哲學研究和分析,有助于正確處理基本問題與其他問題之間的辯證關系;有助于構建并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基本理論構架體系。

2.實踐上,研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基本問題及其路徑選擇問題,有助于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大學生當中的培育和踐行,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的的實現和教學實效性的提高,有助于大學生健康成長。

3.學科建設方面,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發展的內在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宣傳和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進行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重要陣地,屬于理論二級學科范疇,研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基本問題及其路徑,有助于豐富理論二級學科建設的內容,從而也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提供強大的理論支持。

二、國內外關于本問題研究的現狀

本課題研究既需要梳理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面的研究成果,又要梳理國內外關于意識形態建設和意識形態教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這兩個方面的研究成果均能為本課題研究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1.關于意識形態教育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研究

國外學者不僅始終關注意識形態問題,而且也十分關注意識形態的教育問題,主要集中于德育課程理論和德育課程實踐的研究上。對如何把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作了一些研究,并有一批有影響力的成果,如杜威的《教育的道德原理》、查贊?巴里的《當代道德教育理論》等,基本觀點認為,把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是道德教育理論的核心,在教學方法上,反對灌輸,強調受教育者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繼而黨的十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概括為二十四個字,學術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的研究也隨之繁榮起來。國內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及其教育的研究成果十分豐碩。如韓震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研究》、周中之和石中臣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探索》等等。論文方面數以萬計,如陳力祥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研究的國外學術維度》、周中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研究》、韓振峰的《高校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基本途徑》,等等。研究的主要內容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實質和內容、必要性與可能性分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的經驗總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高校教育的路徑和方法等。

2、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研究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理論中,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研究成果也十分豐富。如周琪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三個轉向及實現》,劉崢《大學生認同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等,這些研究主要聚焦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意義、方法、對策以及路徑方面的研究。

(1)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思想政治理論課之關系研究

做這方面基本問題研究的成果還比較少,其中釗旭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關系研究》一文中做了初步的探討,他認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之間具有相當緊密的聯系,思想政治理論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是辯證統一的。[1]

(2)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難點及存在的問題研究

薛明珠、陳樹文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思考》一文中,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要難點進行了深入地思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增加了融入的難度;要根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與層次對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進行重新定位和梳理;教學方法陳舊、形式單一;教學效果評價困難。并提出了具體惡實施途徑:以實踐活動為載體,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化;拓展第二課堂進行核心價值觀教育;實行多元化評價方法。[2]

陳延斌、周 斌則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調查與思考》這篇文章中,分析了當前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信仰存在一定程度、范圍的弱化;實用主義增強與理想信念弱化交織;對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重要性的認識顯現出兩重性的傾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政治、理論素養有待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存在亟待改進的問題與環節,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對于實現有效融入具有極大的意義。

(3)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施路徑研究

胡綠葉、何菊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路徑探索》一文中提出三條路徑選擇:以提升教師素質櫧鸕悖展開理論研究;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現為主線,精選教學內;以大學生認知律為導向,創新教學方法。以校內外教學資液為載體,拓展教學途徑。邵 銀 、余 華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側重點》分別從四門思政課特點出發,提出了開展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側重點問題:“基礎”課重在幫助大學生厘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邏輯結構,領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統文化資源;“原理”課教學重在幫助大學生理解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基礎和方法指南;“綱要”課教學側重于講清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寬廣的歷史視野和深厚的歷史積淀 ;“概論”課教學重在講清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社會主義屬性,提高大學生對價值觀的鑒別和選擇能力。陳宗章在《社 會 主 義 核 心 價 值 觀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思考》一文中設計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實現路徑:規范化路徑,即合理規范設計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計劃大綱,作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本依據,使之成為總體教學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組織、有秩序地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實際效果,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效果要有制度化的考核評估機制;生活化路徑,即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要體現生活內容,在生活敘事中展開實踐活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成為大學生生活的新常態;社會化路徑,即搭建社會化的教學實踐平臺,展開廣泛的社會實踐調查研究,加強大學生面向社會的志愿者活動等。王占仁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研究》一文中,提出以下幾條途徑: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及內容體系,從根本上確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大學生所感知;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從手段上確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大學生所認同;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撐體系,從環境上確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大學生所接受。

三、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以上國內外關于意識形態基本范疇、意識形態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為開展本課題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和支持。但是已有的研究尚存在不足:

1、鮮有對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特點及局限進行研究。

2、主要集中于“融入的路徑和策略等方法論上”的研究,體現出一種急于求成的傾向,而對一些基本的理論維度和文化維度問題缺乏細致的思考和探索。

3、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有效性條件研究不足,對融入過程中存在的困難缺乏足夠的重視。

4、技術性路徑研究呈現出簡單重復的研究狀態,缺乏可操作性的創新。

5、缺乏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中存在誤區的思考。

篇(9)

一、博覽群書,研讀優秀體育教育教刊。我們在教學之余要博覽群書,廣泛涉獵各學科的知識,其目的在于豐富自己的知識,拓寬視野。博覽群書之外,作為一個教師,我們還要閱讀一些中外名家新的教育理論,如杜威的《反思性教學》、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以及魏書生、竇桂梅等教育專家的一些著作,這些著作會讓你受益匪淺,能夠及時開闊你的教育理念。除了閱讀中外名家的最新專著外,作為一個體育教師,我們更要關注一些國內體育教育大家如毛振明、賴天德等人的新著,了解他們對于學校體育教育最前沿的思考與探索,對一些重點章節更要反復讀,讀懂讀透。此外還要閱讀一些體育教學優秀刊物如《體育教學》、《中國學校體育》等,及時了解同行的體育教育觀、教學觀、教師觀、學生觀、改革觀,這些體育教學刊物能夠讓我們逐漸擺脫自己狹窄的視野,并會讓我們站在一個新的高度俯視自己的工作,審視自己的行為。

二、認真學習一些名師的課例。以體育學科名師的課例為突破口,通過對名師課例的研究與自己相同課例的比較研究,從而加速自己的成長。為了提高課例研究的實效性,不同年齡、不同層次的體育教師應有不同的要求。年輕教師有一定的理論知識,卻缺乏實踐經驗,研究目的應該是模仿、借鑒為主,因此研究重點應在具體的教學設計和方法方式上;中年骨干教師既有理論基礎又有一定實踐經驗,這時研究的目的不僅僅學習名師課例,更要進行比較分析,關注這些名師課例如何以身體鍛煉和技能教學為載體,把各項教學目標有效地結合起來,關注名師是如何處理體育課堂教學預設與生成的關系的,通過比較分析,使自己的體育教學素養更加深厚。而對于年齡較大的體育教師,課例學習主要是轉變觀念,改變傳統灌輸式、準軍事化的體育教學模式,重塑自己的角色定位,為體育課堂教學注入生機與活力。

三、利用計算機網絡學習。信息化社會為我們提供了很多新的學習機會,如通過計算機網絡學習。計算機網絡學習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而且教學資源非常豐富,內容更新快。只要我們所在的地方有電腦、可上網,我們就可以定期瀏覽一些體育教學專業網站,例如體育教師網(省略)、中國體育教師網(省略)等,通過計算機網絡提供的平臺,了解和學習最新的體育課改信息、體育教學案例、體育計劃總結,還可以下載最新的體育教學課件和體育課教案。另外,我們可在這些專業的體育網站或學校的校園網上建立自己的體育教育博客,將自己的教育故事、教學反思、教學心得、教學靈感、生活感悟等上傳到自己的體育教育博客上,在進行知識技能梳理、思考、學習和整理的同時,還可以將自己的所得所惑與其他教師交流,讓更多的教師參與研究討論,激發更多靈感,從而實現最大范圍內的相互交流、教學相長。

四、要廣聽、爭上公開課、評優課。聽課是獲取教改動態和教學經驗的又一種有效途徑。聽課比較隨機,形式多樣,可以是聽老教師的課、同齡人的課,也可以聽市級、省級甚至是國家級的公開課,聽課的級別越高,授課者的水平一般越高,在聽課的過程中學到的東西也就越有價值。在一些高級別的公開課上你還可能遇到許多平時難得一見的專家學者,他們簡單卻又是畫龍點睛的妙評,會讓自己一些教學中的困惑豁然開朗,會讓自己的業務水平再上一個臺階。所以遇到公開課、評優課評比等,每一個一線體育教師都要爭取機會參加去聽、去學習,另外我們聽課時最好帶上錄音筆、U盤等以適時錄音和拷貝,以便以后查詢。另外我們也要爭取機會讓自己多上一些公開課、評優課。因為這些課的背后,往往會有一大批教師在支持著你、幫助著你,課前的多次討論、反復修改、不斷充實、逐步提高都是一個很好的提高自身素質的過程。

篇(10)

目前,我國學校初中體育教學存在著較多的薄弱環節,如何適應21新世紀的體育教學改革發展要求,就必須逐步深化初中體育教學改革。下面針對當前初中學體育教學存在的問題作為切入點,分析體育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相應尋求解決的對策。

一、我國初中體育教學的現狀分析

長期以來,我國中學的體育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模式都比較過于陳舊,其重點往往只是運動技能的傳授,中學生自身的發展特點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教師的教學方式不夠新穎,教學目標也不是非常明確。這些現象普遍存在,嚴重阻礙了中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一方面讓學生對體育科目產生了厭倦情緒,另一方面也為體育教師達到預期教學目標的目的造成了巨大的消極影響。教師需要轉換教學模式,將新的體育教學理念向學生宣講,學生才會重新享受到運動的快樂,愛上體育課,學生的綜合素質也才能充分得到培養。

1 學校領導重視程度不夠,忽略體育教學

眾所周知,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與制約,我國中學教育以片面追求高質量水平的升學率為教學宗旨。一些學校隨意更改教學計劃,隨意縮減體育課時,體育課程完全得不到保證,學校領導對體育教學認識不夠。雖然制定了相應的教學規定,但是學校在執行力度上不夠,沒能全面貫徹實施國家的基礎教育課程,體育課讓位于語數外等文化課的現象十分普遍。一些學校畢業年級甚至沒有體育課,體育課被更改為其他學科教學課程,學生根本沒有了體育鍛煉的時間。

2 體育教學設備欠缺,器材運用率低

第一.體育器材欠缺,長久以來,由于傳統體育觀念對學校體育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體育經費投入不足,體育設備缺少維修。近年來,雖然我國對教育的投入上不斷增加,學習設備也是不斷更新,但我們可以看到的是這些經費一般都用于了多媒體設備的購買和維護,學校實際投入體育教學器材上的入幅度很小,僅有的一些補貼全部被用來買基本的球類等器件,而專業化的場地及大型的、專業的體育設備器材依然很體育器材設落后。

第二.由于體育設備管理不到位,對原有體育器材的維修也不是很到位,很多器材殘缺不全,球場和跑道坑洼不平。另一方面名貴稀有的器械閑置著不用,充當擺設品,造成器械老化浪費。這都不利于正常有效的體育活動的開展。

3 初中體育教學形式比較單一,缺乏多樣性

(一)體育教材形式過于單一。

初中體育的教學,由于校方重視程度不夠,體育教師也會產生敷衍心態。一般會出現兩種教學方式:第一種,在特殊天氣以及開學第一次課,體育教師一般會選擇室內課,此時會全部仰仗課本教材的講解,學生大都聽得不耐煩;第二種,體育教師在室外上課,先將學生集中在一起,交代幾句安全后就會讓學生自由活動,由于沒有教師的督管,很大一部分學生根本就沒有進行運動。而這兩種狀態是體育教學課堂效率最低的,對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有非常消極的影響,不利于新課程改革的進行。

(二)中考考核標準的缺乏平衡性。

針對中考考核標準的問題,學校對學生做了一份的問卷調查中得出結論:認為體育課考核能否全面反映本人真實能力的回答中,認為能真實反映的學生占40.6%”,6.2% 的學生“不確定”,其中53.2% 的學生認為“不能”真實反映。

另一方面針對教師的調查中發現,體育課考核基本上都是按照本校制定的標準進行,在體育考核內容方面,不僅包括技術考核和理論考核及相關體育課外鍛煉等,特別針對學生的學習進步幅度的評價方面甚少,僅僅采用終結性評價而不是多樣性評價。

二、充分改善中學體育教學的有效策略

要加強中學體育整個教學中的地位得到應有的發展,就要從多方面進行調整和改革,打破原有舊觀念的束縛,尋求教學新思路和方法,針對教育方式,教學內容和教學的課程設置等進行的綜合性調整,促使多方面能夠協調性發展,才能使體育專業的教學整體功能得到有效發揮,最終培養出適合社會主義需要的合格人才。

1 改變體育教育觀念,提高體育教學水平

加強學校領導對體育教學的重視,以“健康第一”為體育教學指導思想,在教學中不能過分強調考試成績做為評價學生的標準,應該重視學生個體差異與個性發展;淺化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性作用,重視學生接受體育知識、掌握體育技能的主體功能,讓學生在體育課堂練而有趣;中學體育教師應當不斷提高專業水平,進一步提高自己對現代體育教育理論、新世紀教育技術及新時代體育健身方式的掌握和運用能力。

2 提高中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趣味性

大多數中學體育仍以傳統教學模式,教學內容過于單一、枯燥。在初中的體育課上,學生們大多只是進行些許的簡單體育鍛煉,他們對體育課程的認識程度也僅局限于基本體育技能項目的鍛煉。事實上,體育教學的層面很廣,不僅包括體育競技項目,還包括體育心理等其他層面的知識,要讓學生對體育充滿興趣,首先就要轉變學生對體育的整體認知度必,其次就是要求教師要多種方法教學,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并且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僅讓他們喜歡課外的實踐運動,而且要讓他們愛上體育基本知識的學習。

3 加強體育教學師資力量

縱觀現在的各大初中校園,其體育教師的師資力量都是不夠雄厚的。中學里思想前衛活躍的青年體育教師較為缺乏,老教師經驗固然充足,卻很難順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面對這一現象,一方面我們積極鼓勵更多的對體育感興趣、想在體育方面進一步學習的初高中學生積極報考專業的體育院校,今后加入體育教學的大隊伍,為后備積蓄強大的體育教學力量貢獻一份力量。另一方面,對已經在學習體育教育的學生,高等院校要加強專業化,強化體育專業教師師資格培訓,努力提高體育教師業務能力,整體提高體育教師教學水平。此外,教育部門為吸引更多的青年教師投身于體育教育,在薪金方面也可以給予適當提升。

上一篇: 優秀班主任經驗分享 下一篇: 敬老院實踐報告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韩欧美在线导航亚洲都市 | 免费国产在线精品二区 | 亚洲最新网站在线 | 亚洲无线看国产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久 | 夜夜爽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