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09 08:39:0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村莊調查報告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在外地工作、戶籍在外地,但父母在家或已去世,但家中老宅仍在未收回,如果收回意見較大,他們想保留一套住房。
2、近幾年有部分農戶已蓋了新樓房,按照增減掛鉤改革,需賠償數額較多,部分群眾有較大意見。部分群眾認為他們騰出土地太少,而賠償價格較高。
3、如果新型社區建設能順利進行,與“三權分置”相結合,可以很清晰的把農村集體農戶成員與其他人員享受權利分開。
二、大部分群眾通過宣傳引導,已經轉變了思想觀念,采取“走出去,引進來”的方法,群眾對此較為認可,但仍有個別群眾思想扭轉較為困難。
三、在推進宅基地“三權分置”時采取了以下措施:
1、廣泛宣傳“三權分置”這項政策,讓群眾充分了解到這是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和生活水平的一項好政策。
2、宅基地“三權分置”也是統籌推進農業現代化、新型城鎮化的必由之路,更是增加農民經濟收入的可行途徑。
3、針對“三權分置”政策,我鎮專門成立工作組,入戶進行宣講、做工作,使廣大群眾普遍了解到該政策的好處。
四、在推進宅基地“三權分置”工作中與遇到的問題和困難:
1、由于外出務工青壯勞力太多,在確認階段戶口本和農戶雙方身份證收取較為困難。
(一)婦女成為經營綠色農業、發展農村經濟的“排頭兵”,是農村改革和經濟建設的主力軍。為了引導、幫助廣大農村婦女不斷學習掌握農業科技新知識,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縣婦聯與時俱進,建立了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訓機制。依托縣職業中專和縣委黨校,每年培訓婦女學員1萬人,逐步建立起文化、實用技術、新技術、綠色證書、農民技術員5個層次的培訓體系。組織了“百萬農家女百項新技術”培訓,開展了“科技服務百千萬”行動,科技服務大篷車、直通車,組織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講座、咨詢,組織農科專家講師團,把農科技術送到田間地頭,建立了農技專家—農家女聯系卡,為農村婦女與農科專家結對子牽線搭橋。近15余萬農家女直接接受了培訓,并有6000多名農家女與200多名專家、農技員結成了科技服務對子;100%的村婦代會主任經過了“綠色證書”培訓;接近3000名婦女獲取了初級農民技術員資格。同時縣婦聯在廣大農村婦女中深入開展“十萬農家女爭創致富戶”、“爭當致富能手,爭當致富帶頭戶”的“雙爭”活動、“信貸援巾幗致富助推新農村建設”、“機關婦女受教育,農村婦女得實惠”城鄉婦女結對互助、“百崗聯百村建農家女書屋”等活動,促進城鄉婦女共同發展。對農業科技知識的掌握、城鄉婦女的交流溝通開闊了農村婦女的視野,大大地解放了生產力,農村婦女的勞動熱情空前高漲,農業女能手、女標兵、女農民企業家層出不窮,女種養大戶、加工大戶、流通大戶不斷上規模、上檔次,涌現了一批批集農工貿和科研于一體的高科技龍頭企業,也成長了一批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巾幗科技種養大戶和農民女企業家,有力地推動了我縣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同時有許多外出務工的婦女回鄉創業,辦企業,上項目,成為帶動一方致富的女能人,實現了“輸出勞動力,帶回生產力”的良好循環。全縣涌現出年收入過萬元的農村婦女13多萬人,女廠長、女經理、女企業家89名,219名婦女獲市以上榮譽稱號。蘇村鎮姚家官莊村婦代會主任李洪美,通過培訓學到了奶牛養殖知識,辦起了養殖場,并創辦了奶牛養殖合作社,示范帶動群眾發展奶牛養殖,目前全鎮奶牛養殖戶達217戶,奶牛存欄570多頭。廣大農村婦女以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時代精神,創造了自己的新生活,贏得社會的尊重和認可。
(二)婦女成為管理村級事務、建設農村民主政治的的積極參與者。各級婦女組織通過舉辦巾幗文明隊風采展、巾幗展風采文藝匯演、演講比賽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向社會展示婦女在三個文明建設中的突出成就、展示女性為推動社會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多種新聞媒體的輿論導向作用,多形式、多渠道宣傳婦女觀和《婦女權益保障法》、宣傳男女平等基本國策,宣傳女性參政的意義,在全社會營造了尊重婦女、保護婦女權益的濃厚氛圍。組織廣大婦女認真學法、普法、用法,廣大婦女的參政議政意識明顯增強,參與基層民主政治的積極性有了進一步提高。同時縣婦聯深入開展“黨建帶婦建”工作,抓住村級班子換屆的契機,爭取各級級黨委、組織部門的支持通過出臺鋼性政策、嚴把選舉方案、暢通選人渠道、專題進行考核等措施大力推進農村婦女進村兩委。目前我縣600個行政村有507名婦女進入村兩委,占行政村總數的84.5%。她們積極參與村級事務管理、反映婦女訴求,帶動群眾致富,展示了良好的形象。岸堤鎮格拉山后村民大組負責人張昌云上任僅兩年的時間,先后清理了三角債,籌資12萬元建起100立方米的蓄水池1座,打大口井1眼,引水上山發展經濟林150畝,發展大棚蔬菜100畝,中藥材160畝,把昔日又窮又亂的小山村,建設成為一個民富村安文明向上的先進村,2007年,張昌云被市婦聯表彰為“十大魅力女村官”。女村官們不讓須眉,帶動廣大婦女積極參與村級事務管理,為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
(三)婦女成為弘揚文明風尚、推動精神文明建設的領頭雁。各級婦女組織廣泛開展了以“平安家庭”創建活動為主要內容的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推動愛國衛生、科普宣傳、法制教育、全民健身、美德建設、安全知識六項活動進家庭。廣大婦女積極參與,在參與中提高了自身素質,傳播了文明新風,維護了社會穩定。隨著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入,“平安家庭”創建活動融入了以人為本的理念,內涵在不斷充實。“和諧型、學習型、創業型、廉潔型、環保型”等特色家庭的培植,使“平安家庭”從抽象的概念活化成了一個個生動的家庭形象,創建活動的價值取向更加明晰。全縣涌現出“學習型家庭”100個,“創業型家庭”100個,“綠色和諧家庭”100個,各級各類“平安家庭”10000多戶。為美化環境,廣大婦女自覺庭院播綠、社區護綠、廣場植綠、家庭評綠,圍繞“節能減排進社區,綠色和諧進家庭”活動,倡導了綠色、環保的生活新概念。2005年以來,全縣參加植綠護綠的農村婦女達13萬人次,義務植樹60多萬棵。同時,廣大婦女積極參與扶危濟困活動,積極參與實施“春蕾計劃”、“恒愛行動”、“愛心媽媽”。全縣近6萬名農村婦女積極參與實施“春蕾計劃”,300多名女性爭當孤殘兒童的“愛心媽媽”,捐款130多萬元,編織、捐贈衣物2萬多件。廣大婦女以強烈的責任感,維護社會穩定,幫助弱勢群體,弘揚時代精神,營造良好風氣,為促進社會的文明進步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有力地推動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二、農村婦女發展在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沂南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農村婦女的發展,把《婦女發展綱要》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加大力度推動農村婦女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但是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在農村婦女發展中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農村婦女的整體素質偏低。農村婦女的學歷水平、思想道德素質和科技致富能力都有待進一步提高。在發展新項目、面對新事物過程中存在有心無力、等待觀望、臨淵羨魚卻不動手“結網”的現象。而且素質偏低使農村婦女面對高速發展的生產技術表現出不適應的同時,也束縛了她們的思想和才能的發揮,成為影響婦女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農村婦女勞動力轉移工作有待規范。農村婦女勞動力輸出自發的、無序的多,有組織、規范的輸出的少,而且往往文化水平低,就業技能少,因此存在勞動密集型多、技術型人才少;基層多、管理層的少;短期工、季節工多,長期工、固定型工人少的問題。輸出人員集中在年輕人當中,一些中年婦女因為傳統觀念的影響寧愿在家閑坐也不愿外出打工,尤其是愿意從事家政服務的更是少之又少。
(三)農村婦女享有健康服務不夠,家庭暴力行為時有發生。在去年離婚案中,80%是由于家庭暴力引起。千百年來的封建思想影響,農村中部分男同志還充當封建式家長的角色,對妻子、孩子經常施以拳頭、棍棒,給婦女、兒童的身心造成了巨大的傷害,很多婦女因不能忍受家庭暴力,通過法律途徑,走出了不幸的婚姻,解放了自己。但是仍有部分婦女為了孩子,忍氣吞聲、委曲求全,生活在灰暗的家庭中。
(四)民主參與的程度尚嫌不夠。近年來,各級婦聯組織積極爭取黨委、政府的支持,采取各種傾斜措施加大培養選拔女干部工作的力度,農村女干部比例大幅提高。但是仍然存在副職多正職少的問題,與農村婦女勞動力占農村勞動力60%的狀況相比,女性參政比例偏低、增長緩慢是客觀存在的事實,這也影響到農村婦女積極性和作用的發揮,不利于農村的和諧和新農村建設。
三、婦女參與新農村建設的思考與對策
農村婦女是推動農業和農村發展的生力軍。能否有效地提高農村婦女的素質,調動農村婦女的積極性、參與性和創造性,直接關系到新農村建設的進程和小康目標的實現。組織婦女參與新農村建設,必須從解決農村婦女存在的問題入手,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管理民主”的要求,促進農村婦女的全面進步與發展,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農村婦女的生力軍作用,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一)加強多種形式的培訓提高農村婦女素質,努力培育新型女農民
當前,由于歷史和文化觀念上的原因,農村婦女接受繼續教育的機會偏少,缺乏知識和技能。因此,提高婦女素質,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女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迫切需要。要大規模開展農村婦女勞動力技能培訓。目前,全縣近24萬農村婦女勞動力僅有34%的接受高新技術培訓,10%的獲“綠色證書”、農民技術員職稱,這遠遠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因此,我們必須把提高婦女整體素質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引導廣大農村婦女加快由體力型向技能型、專業型、知識型轉變。要著眼于為農村婦女全面發展服務,下大力氣建立健全多渠道、多層次的農村婦女教育培訓網絡,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培養大批高素質的農村婦女勞動者,提高農村婦女科技致富能力。要緊貼農村婦女對農業技術培訓的新需求、新變化,擴大培訓范圍,豐富培訓內容,轉變培訓方式,抓好培訓的組織實施。在培訓內容上,不僅要繼續加強農業新技術、新知識的培訓,還要增加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黨的農業農村政策和現代化農業發展趨勢的教育、農業標準化生產知識和觀念的教育,使農村婦女在發展和投身新產業領域能夠了解政策,能有知識儲備,能夠大膽發展;在培訓方式上,要因地制宜分類施教,在依托農廣校、各級黨校等培訓陣地的同時,還要加大送科技下鄉的力度,通過發動組織農業專家和科技示范戶、巾幗科技志愿者隊伍采取“送科技下鄉”、專家講座、女能手巡回演講、圖片展等形式,把農業科技送到田間地頭,送到大棚雞舍,送到婦女手中,努力把農村婦女培養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女農民。積極實施“陽光工程”和農村貧困婦女轉移培訓項目。推動婦女培訓列入“陽光工程”,以培訓促轉移,以轉移帶培訓,重點開展職業技能、家政服務、法律宣傳、安全就業和城市生活常識培訓。各級婦女組織要積極配合政府,采取外輸內轉、城鄉統籌、就業創業并舉、培訓維權齊抓等有效措施,幫助農村富余女勞力實現有序非農轉移。更重要的是各級婦女組織要整合資源,通過自辦、聯辦、協辦、民營、公司化運作等方式,多渠道多形式開展再就業培訓和職介服務,努力做到培訓與企業需要結合、培訓與就業結合、培訓與提素結合、培訓與資格證書結合,實行培訓、發證、上崗一條龍服務。通過舉辦女性勞務集市、婦聯勞務市場、與企業掛鉤定點招聘等形式,積極為農村婦女勞動力轉崗創業提供推介服務。大力培養巾幗創業帶頭人和致富帶頭人。各級婦聯要聯合農技部門、科技部門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建立農民創業指導基地,推進創業信息網建設,搭建農村婦女創業大平臺,落實農民創業扶持政策,解決農村婦女創業過程中的實際問題,引導、開發適合農村婦女創業的項目,提供項目選擇參考,培養更多的農村婦女創業帶頭人和致富領路人。要為務工婦女返鄉創業搞好服務。叫響“輸出勞動力,帶回生產力”的口號,為外出務工婦女返鄉創業搞好服務。外出務工婦女特別是年輕女性有一大部分掌握一技之長和擁有一定的資金積累,也有創業愿望。建議政府、勞動部門要進一步加強對這部分人員的培訓和引導,為她們創辦、領辦民營企業搞好資金、信息、土地、招工等各方面的服務,實現“輸出一個人、引回一企業”的良性循環,引導她們帶動更多的農村婦女謀發展、奔小康。
(二)建立保障婦女與新農村建設協調發展的機制,進行社會性別意義的評估和論證,激發農村婦女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科協組織要積極把握縣委、縣政府積極策應生態經濟區、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這一重大的歷史機遇,不等不靠,迎難而上,爭取各級黨委、政府對科普工作的關心和重視,喚起全社會對科普工作的支持,著力改善科協的工作條件,各級黨政領導要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在抓經濟建設的同時,不能忽視對全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即精神文明建設。要把科普工作與經濟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考核。加大財政對科普經費的投入,確保深入持久地開展科普工作,認真清理影視、書刊中的迷信、愚昧內容,把無神論宣傳作為各種傳播媒介的導向,用科學的理論全面占領思想文化陣地。加大與科普工作相適應的科普場館設施(如科技館、科普畫廊、科普櫥窗)的建設,拓展科普網絡,按照科普工作經常化、制度化、科學化、社會化的要求,健全各級科協組織,科普重點在農村一線,鄉鎮應建立基層科協組織,配備專兼職科協干部,使科普隊伍年輕化、知識化,爭取全社會的公眾、企業、學校、其他群眾團體等參與科普。
二、加強農村科普建設,突出科普示范村功能,建立和改善農村科普陣地條件。
1、投入工作與兼顧家庭的問題。村干部一頭挑起工作的重擔,另一頭它得承擔家庭的重負。村里無論大事小事,都得找到村干部來解決處理,許多情況下,他們面臨著工作與家庭勞動,無私奉獻與家庭經濟損失的兩難選擇,他們選擇了前者,就不得不放棄后者。
2、 高付出與低待遇的問題,由于村干部身份的特殊性,工作的繁雜性、艱巨性以及農村地域的分散性等特點,決定了村干部的工作是一種高付出的勞動。與此不相稱的是低待遇。首先是經濟待遇低,其次是政治待遇低,如果工作出色鄉鎮就發給一張什么優秀獎狀之類的,最多就是到區、市參加個表彰大會,有些辛苦工作了十幾年退下來的老村干部,逢年過節卻沒有上級領導來看望一下,因而,倍感人老茶涼。
3、 較真工作與遭受反對攻擊的的問題。村級工作不像上級那樣進行宏觀指導或者發號施令,督促檢查就行,而是些具體的,實際的直接的工作,必須較真去落實,否則,不但完不成工作任務,而且對不起黨和廣大群眾的信任。一些啃硬骨頭的工作,如計生工作、綜治工作必須來硬的,必須較真。這樣就必須會因觸及一些人的利益而得罪人,甚至遭到報復。雖然現在是法制社會,諸如毀壞村干部的莊稼、山林,毒死村干部的牲畜或對村干部實施暴力的現象不再時常發生,但惡語中傷,故意誹謗,讓村干部很難正常開展工作。加上村干部工作不是一輩子的事,幾年或十幾年后退下來,還得在村上生活,這些讓村干部感到有后顧之憂。
4、群眾求富心理與村干部領導能力的問題。隨著群眾求富的愿望越來越強烈。他們對村干部工作多年卻山河依舊,群眾還幾乎處于原地踏步的現狀十分不滿。他們埋怨村干部,有的甚至對村干部諷刺、挖苦、謾罵。其實,村干部們怎么不想為群眾多辦些實事,怎么不想改變山村的面貌呢?一來村干部手長衣袖短,二來部分村干部愛思想觀念、知識水平、開拓創新能力、地域的局限,村干部們面對群眾急切求富的心理,也深感無奈。
5、 興辦公益事業與集體經濟薄弱的問題。這也是讓村干部們感到最頭疼的事。諸如群眾強烈要求閃辦水利、路等公益帶來,一方面,由于村集體經濟的薄弱,甚至空白,許多事情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現如今是經濟時代,年輕力壯、有知識、技術的人都外出務工,剩下的是老弱病殘,誰愿意來為興辦公益事業盡義務勞動呢?必須發展集體經濟,有錢才能好辦事。
二、目前基層干部主要存在的問題
1、思想言行脫離群眾,干部之間明顯存在兩個距離一是感情距離,部分村干部黨性觀念淡薄、宗旨意識淡薄,一身老爺習氣,無群眾感情,工作作風浮躁,工作方法簡單,遇事缺乏周全考慮,遇急就用蠻辦法,結果把小事弄大,大事弄砸,尤其是在處理一些突發事件上訪問題等矛盾時,把群眾視為刁民、無賴,作為水火不容的對立面來對待,另有一些干部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把基層工作當提拔的中轉站,在工作中蒙瞞上級,糊弄群眾,隱瞞實情,一味應付了事。二是認識距離,部分干部只對上級負責,不對群眾負責,在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上,干部和群眾的出發和共同點越來越少。干部抓的大事主要繞著上級下達的責任指標,而群眾并不認可,群眾關心的事,現實中存在的焦點,熱點問題,有干部認為是小事,不屑一顧,有干部熱心立項目,出政績,群眾關心的是村里電視信號不清,道路不暢,水渠失修等涉及切身利益的事,對干部們喊破嗓子也解決不了,一肚子怨氣,有的人甚至說:干部讓往東,咱們偏向西。
2、 對新形勢認識把握不夠,存在三個不適,一是對當前變化的農村情況不適應,思維工作方法明顯滯后,隨著時代的民展,社會各個層面都發生了變化,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也作了很大調整,同時人的意識出現多元化,農民的素質不斷提高,而許多基層干部用老一套的框框和方法用簡單處理復雜問題,缺乏創新,缺乏思考孰不知以前的辦法行不通,也有干部覺得老辦法不管用,新辦法不會用,硬辦法不敢用,軟辦法不頂用。甚至流露出怨群眾難管的情緒;二是對市場經濟條件下用市場的方法引導群眾民展經濟不適應。群眾要科技、要信息、要服務,許多干部不知道怎么辦,自身不具備帶領群眾依靠科技發展經濟,增加收收的能力,沒有帶領群眾致富的門路,不受群眾歡迎。三是民主法制意識淡薄,對群眾日益提高的民主意識不適應,隨著各項法律的宣傳普及,用法律武器捍衛自己權利的農民越來越多,一些干部對這種新情況不適應,認為現在刁民增多,自覺不自覺地把自己放到群眾的對立面上和群眾的沖突屢有發生。
3、自身素質不高,缺乏四種精神。一是缺乏開拓創新的精神。部分村干部科學技術不懂,農業結構調整不敢,帶頭創業無方,富裕農民無路,抱定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不放,思想觀念,思維方式落后,缺乏與時俱進思想和創新意識,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束縛了農村經濟和農民邁向共同富裕的步伐。二是缺乏深入調查研究的精神。有些干部習慣坐在辦公室聽匯報,看材料,即使深入農村也心在外,蜻蜓點水走馬觀花地轉轉看看,對群眾所反映的焦點、難點、熱點問題,要么淡然視之,漠然處之,要么拍拍胸脯,拍拍腦袋,一副大包大攬的樣子,最后什么問題也解決不了,不僅傷害了群眾感情,也有損干部形象,更是失掉了民心,三是缺乏深入學習的精神。有些村干部學習不深入,政策法制不懂,業務知識不會,整天不讀書,不看報,不學文件,學習了也不深入執行起來又是另一套,甚至大搞上有政策下在對策,打擦邊球鉆政策子繞過國家政策辦事。四是缺乏長期發展精神。因體制改革上的一些原因,許多村干部存在短期思想,存在短期工作行為,只看當前,比較浮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缺少遠見卓識,缺乏長遠規劃,加上法制觀念淡薄等原因,常常在解決問題或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埋下隱患,留下包袱,為下任工作開展帶來陰礙和困難。
三、村級干部工作思路
如何當好村干部,如何做好聯系政府和群眾的紐帶,是每個村干部應該考慮的問題,大家認為要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在本次假期實踐調查中,我們應積極進行實踐調查有關情況,搜集整理資料,運用所學知識處理分析數據,以達到以下實習目的:
(1)運用本專業所學知識深入調查,對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從而達到鞏固所學知識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目的。
(2)通過實習對目前農村家庭收入的各方面的調查,更好的了解現在農村低收入家庭的現狀和特點,并深入分析農村貧困戶致貧原因,從而提出合理化建議,為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盡一份力量,同時我們也從中受到啟發與教育樹立強的自我意識和社會意識。
2、選題背景簡介:
三農問題仍然是社會熱點問題之一,農民成為社會關注的對象。國家號召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東營市正在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新的形勢對加強對低收入群體的保護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增加農民收入是當前農村工作的主線,為確保東營市全面實現小康,該是加大對農村落實群體的支持力度,多渠道增加貧困戶的收入增強農村低收入戶脫貧致富的信心。在這種形勢下進行農村低收入家庭情況的統計,并根據樣本進行分析。
二、實習內容
1、選題:農村低收入家庭生活保障狀況調查
2、選定總體: 東營市三縣兩區低收入戶
3、抽樣:選取東營市廣饒縣大王鎮韓莊村五戶低收入家庭為樣本
4、參考定義:
恩格爾系數:食品消費支出占家庭總支出的比例。
5、統計過程及分析
(1)收集數據
到東營市統計局進行有關數據的統計并到韓莊村村委會及此村有關低保戶家進行咨詢。
(2)整理數據
①運用觀察法及相關的專業知識將收集好的數據進行匯總、整理、分析。②建立多種形式的統計表。
表1: 東營市三縣兩區低收入戶戶數及低保標準一覽表
縣區
名稱
XX年末
XX年年末
低收入戶戶數(戶)
低收入戶人數(人)
低保標準(元)
低收入戶戶數(戶)
低收入戶人數(人)
低保標準(元)
東營區
2987
4150
1100
2900
4000
1150
廣饒縣
3111
5299
1300
3007
5000
1350
河口區
3020
4750
850
2930
4500
900
墾利縣
2800
4000
900
2720
3250
1000
利津縣
2750
4000
1000
2677
4020
1100
由表格可計算出本市農村平均低保為1100元。XX年年末農村低收入家庭比去年減少434戶,降低2.96%;低收入人口數比去年減少1429人,降低6.44%。東營市對農村低收入戶實施增收幫扶工作,低收入戶有所減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表2: 東營市廣饒縣大王鎮韓莊村低收入家庭抽樣統計
低收入家庭
家庭人口數
家庭勞動力數
家庭年收入
家庭人均收入
家庭一
4
2
5200
1300
家庭二
3
1
3300
1100
家庭三
1
1
800
800
家庭四
6
2
5100
850
家庭五
1
1
750
750
由表可看出低收入家庭中勞動力往往偏少,戶均勞動力為1.4,比全村戶均勞動力少1.31人,低收入戶每個勞動力負擔系數為2.14人,比全村每個勞動力負擔系數高出0.63人,低收入戶人均收入為960元。
附:本村共575戶,總人口2352人,勞動力有1560 人,戶均勞動力為2.71人,每個勞動力負擔系數為1.51人。全村恩格爾系數為0.312,村民人均年收入為5250元。本村共有低保戶20戶,五保戶四戶。
表3: 低收入家庭消費及恩格爾系數統計
低收入家庭
食品消費支出
其它支出
總消費
恩格爾系數
家庭一
2900
3420
5900
0.492
家庭二
2700
3200
5900
0.458
家庭三
600
500
1100
0.545
家庭四
4600
5000
9600
0.479
家庭五
600
700
1300
在我們調查的家庭中有70%的家庭的2/3家庭收入用于孩子的教育。絕大部分的家長非常希望孩子能上到大學。我依然清晰地記得鄉親們樸實的話語。搞調查時,他們總說:我的孩子能向你們一樣就好了,其實我們這么辛苦啥也不圖,就希望他們多學點東西,找一條好的出路。還記得有個老漢對我們說:俺孩子能上到哪。我供到哪,就算砸鍋賣鐵也得上。由此,我們轉過頭來想一想,一個地區是否重視教育單憑入學率或人口文化水平來衡量嗎?答案是否定的。對于農村來說,判斷讓人們重視教育程度的標準應是他們用于教育的開支所占家庭收入的比重。雖然農村地區經濟落后,但也正因為落后他們比城里人更渴望受到教育,更渴望個個都考上大學!當你看到大曲村的鄉親們省吃儉用供孩子們上大學的時候。你還會說他們不重視教育,還在扳著手指頭數有幾個失學兒童嗎?那么盲目的地給老少邊區扣上不重視教育,教育意識淡薄之類的帽子是不是過于武斷,是否含有某種歧視成分呢?不是因為我是一個農村的學生,我才說這樣的話,而這是我們調查的真實情況,而且在這一方面我有過親身的體驗。
從開始調查到調查結束。我的心情經歷過一次次的萬千感慨,一遍遍的心潮澎湃。在與鄉親們從接觸到磨合再到打成一片,鄉親們對我們關懷備至,待我們如親生兒女,我們體會到鄉親們淳樸的情懷,也感受到農村對知識的渴望,對富裕的渴望。面對這份慎重的情誼。我們都想盡自己的最大努力為大曲村的鄉親們做出貢獻。但是對于有一些想法的我只是想得到卻無能為力幫助他們。然而現今我們只能在宣傳大曲村成功的經驗同時,提一些不夠成熟的建議。
以前該村是連鄉村公路都沒有通。目前,村民們的收入主要是靠養豬和種糧食,公路通到村公所,這樣就為他們提供了更多的賺錢機會。比如,他們可以種更多的糧食,還可以養豬,養牛銷售出去。當然,這取得的一切成績離不開村領導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廣大村民的辛勤勞動,
具體應當做好四個方面的工作。
一、嚴格市場主體準入,加大對“黑中介”的打擊力度新頒布的《經紀人管理辦法》,對經紀人的管理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工商機關必須適應新形勢,加快職能調整,改變監管方式,將工作重點轉到全面開展經紀人的日常監管上來,為農村經紀人的健康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立足注冊登記、合同和商標等工商職能,積極引導農村經紀人走向組織化、規范化、規模化、信息化的發展道路,使管理工作逐步步入法制化、規范化的軌道。為確保經紀人和農戶的利益不受損害,得到法律保障,對農村從事經紀活動的經紀組織和經紀人要實行嚴格的注冊登記;對季節性從事經紀活動的經紀人,要進行季節性經營或臨時性經營登記。未辦理農村經紀人注冊登記的不得從事經紀活動。在現實情況下,一些不法人員暗地里從事經紀活動,見利忘義,擅自抬價壓價,不僅使有主體資格的經紀人的利益受到損害,還使一些生產農戶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對此,凡未辦理工商登記的人員從事經紀活動應視為“黑中介”,工商部門要按照《經紀人管理辦法》予以打擊、取締,維護正常的經紀秩序。
二、加強業務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農村經紀業作為一種特殊的行業,要求從業人員必須具備有較高素質以及相應的知識和能力。從目前農村經紀人隊伍的現狀看,普遍文化水平低,業務素質差,既不懂經紀活動知識,也缺乏經紀活動經驗,整體素質亟待提高。為有效提高農村經紀人的素質,規范他們的經紀活動,工商部門要加強對農村經紀人的法律、法規的教育和業務知識的培訓。要采取多種形式對農村經紀人進行《經紀人管理辦法》、《合同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規宣傳教育,不斷提高他們知法、守法經營的自覺性。與此同阿時,針對現有的廣大經紀人他們大多是自發成長起來的,多數沒有經過專業的學習,基本上是依靠經驗從事經紀活動,其經紀技巧很差的實際情況,為有效提高經紀人的業務水平,工商部門要積極以市場為導向,面對日益發展的新形勢,以培養特色經紀業為目標,既重視經紀業結構的提升,更重視經紀業結構的擴充,著力培育新型的農村經紀人。要分門別類地對各類農村經紀人進行相應的業務知識培訓,幫助農村經紀人改變傳統的購銷方式和服務方式,使他們向社會化、專業化、規范化方向發展。使農村經紀人在推進農業產業化、農村市場化和農業經濟的發展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三、搭建信息平臺,做好服務工作在調查中了解到,不少農村經紀人反映,由于農業生產宏觀指導不力,出現兩方面的問題,一是有的地方用行政手段直接控制生產過程,向農民規定作物品種、播種面積、生產數量,限時限量地要求達到某種生產目標,一些農產品的生產時常出現盲目發展狀態;二是不受強迫命令的一家一戶的農戶生產什么、生產多少胸中無數,只是憑感覺什么賺錢就做什么,從而導致一些農產品飽和,一些農產品供不應求。由此也跟經紀人的經紀活動帶來了很大的盲目性,經紀人和農戶的利益均得不到有效保障。針對農村信息閉塞的特點,為確保經紀人的經紀活動正常、有效開展,工商部門應加強與相關職能部門間的協調配合,為廣大農民和農村經紀人搭建信息平臺,大力推進農產品信息,為農村經紀人無償提供信息咨詢服務,真正做到對農村經紀人的事前引導、事中指導,幫助其簽訂規范的經紀合同,通過積極幫助農村經紀人開拓市場,努力提高農產品的市場化程度,形成主要由市場配置農產品的新格局,有效地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四、落實監管措施,規范行業行為規范管理農村經紀人的經紀活動是工商部門的重要職責。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應做好三項工作:1.建立經紀戶口,經紀農產品具有很強的季節性,由此出現了大量未登記的農村經紀人,只有通過建立經紀戶口,準確掌握農村經紀人的分布狀況和經紀類別,才能實施有效監管;2.加大巡查力度,要通過工商所的網絡優勢和其他部門擁有的信息資源,真實、準確、全面掌握農村經紀人的現狀,及時發現和查處不法經紀行為;3.建立經紀人協會,工商部門應把扶持農村經紀人建立行業協會組織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內容,積極鼓勵、幫助農村經紀人建立地方性、專業性的各種形式的經紀人協會組織,加大經紀人互相之間的信息聯系和交流,充分發揮其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約束的功能。引導農村經紀人自覺遵守職業道德,增強法制意識,廣泛開展誠信守法和行業自律,不斷提高農村經紀人的執業水平,為市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作出貢獻。
由于部分農村經紀人疏于管理,在經紀人中存在諸多問題。鑒于此,建議工商部門對農村經紀人隊伍加強規范化管理,加強市場經濟知識、職業道德及工商法規等方面的教育,引導他們遵紀守法、文明辦事,樹立新時期經紀人的良好形象,為進一步搞好市場流通做出貢獻;相關職能部門進一步規范自身的行為,為農村經紀人經營活動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兒女外出打工,空巢老人成了家里的頂梁柱,不少老人不僅承擔繁重的農活,還負擔著照看孫輩的任務,他們多數無力輔導作業,加上孩子上網游戲自控力差,這讓老人極度擔心卻又無力監管。除了大部分子女逢年過節回家團圓,平時有些老人連電話交流都沒有,有的喪偶老人形單影只,倍感孤獨落漠。加之各種老年病的威脅,他們抱病在家得不到及時救助的情況時有發生。在承受生活壓力、經濟壓力和心理壓力的同時,普遍文化娛樂饋乏,精神世界空虛。另外,由于留守老人防范能力不強,他們已成為一些詐騙分子的青睞對象。
對于年幼的孩子來說,得不到來自父母的道德教化及其有效控制和幫助,就容易在健康、安全、心理、性格等方面產生問題。在營養方面,有的家庭管理粗放,造成兒童身體發育遲緩。在看病就醫方面,有的老年人往往用自己一直所信奉的土辦法而錯過最佳治療。在安全管護方面,爺爺奶奶疏于管理,容易出現兒童溺水、摔傷等安全隱患。在行為養成方面,隔代扶養孩子縱容溺愛,以物質消費彌補對孩子的親情關懷,極易形成兒童的功利和享樂觀。在社會認知方面,缺少父母的言傳身教,極易產生認識、價值觀念上的偏離。特別是現代傳媒對留守兒童幼小心靈的不良滲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心理偏差,如:自卑、抗拒、不服管教等性格問題,影響他們茁壯成長。
留守人群所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不僅涉及到具體的一戶,而且對整個地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建設新農村和構建和諧社會都產生著深刻的影響。為此,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改善農村留守人群的生活現狀,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落實老年人優待政策。我鎮有60歲以上老年人2900人,其中五保供養240人,70歲以上享受老年保健金2100人,將符合條件的老人優先納入低保,解決了他們的基本生活問題。
二是建立留守人群檔案。學校、村兩委會、民政辦開展調查摸底,建立0-6周歲、6-l4周歲留守兒童和70歲以上空巢老人信息臺帳,對留守人員登記建卡,做到底數清、情況明。
三是開展結對幫扶活動。組織干部、黨員、志愿者開展家長、尊老敬老等活動,采取4321結對幫扶方式,積極為留守人群辦實事解難題。
四是實施6+1春風行動。圍繞留守兒童和高齡空巢老人的基本生活、醫療衛生、文化娛樂、心理情感、權益保護、環境安全等方面,深化六項行動,開展每月一次的交流溝通、文化活動、情感連線、課外輔導、醫療服務、家訪六個一活動。逐步健全監護、教育、社會扶助、醫療保健、安保及維權網絡體系,建立社會共同關注關愛留守人群的長效機制。
留守人群是城鎮化過程中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而產生的社會問題,可能是好幾代外出務工家庭不得不承受的代價,需要基層政府在充分調動家庭養老主作用、大力張揚孝道文化的同時,承擔起管理和保護的責任。
一是建立健全村級老年組織。各村成立老年協會,在村活動室建設老年之家,達到有辦公場所、有坐班人員、有工作制度、有辦公及娛樂設施。結合村兩委活動室、老年活動中心、無職黨員設崗定責等平臺,組織老年人開展文化娛樂活動,引導他們互相幫助。以組或院落組建老年人互助組,達到一個牌子、一間房子、一部電話、一本登記冊,建立詳細的成員檔案,一年更新一次,讓空巢老人有歸屬感,單身老人每天的動向有人關心和過問。
二是建立留守兒童之家。在學校、村委會建立留守兒童之家,加強留守兒童德育和情商教育,定期講解法律知識、生活常識、遇險自救,培養他們處理事情能力和自我保護意識。組織家長、志愿者開展關愛活動、監護人專題講座及社會實踐活動。學校設俱樂部、愛心屋、親情視頻等,在保證正常學習之余,提供生活照料和情感關懷。
三是建立社會工作服務中心。隨著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問題多發凸現,社會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可以調動社會資源,幫助弱勢群體建立社會支持系統,發揮社會組織微觀層面的事務職能,在社會管理中成為社會矛盾的緩沖帶。
1、投入工作與兼顧家庭的問題。村干部一頭挑起工作的重擔,另一頭它得承擔家庭的重負。村里無論大事小事,都得找到村干部來解決處理,許多情況下,他們面臨著工作與家庭勞動,無私奉獻與家庭經濟損失的兩難選擇,他們選擇了前者,就不得不放棄后者。
2、 高付出與低待遇的問題,由于村干部身份的特殊性,工作的繁雜性、艱巨性以及農村地域的分散性等特點,決定了村干部的工作是一種高付出的勞動。與此不相稱的是低待遇。首先是經濟待遇低,其次是政治待遇低,如果工作出色鄉鎮就發給一張什么優秀獎狀之類的,最多就是到區、市參加個表彰大會,有些辛苦工作了十幾年退下來的老村干部,逢年過節卻沒有上級領導來看望一下,因而,倍感人老茶涼。
3、 較真工作與遭受反對攻擊的的問題。村級工作不像上級那樣進行宏觀指導或者發號施令,督促檢查就行,而是些具體的,實際的直接的工作,必須較真去落實,否則,不但完不成工作任務,而且對不起黨和廣大群眾的信任。一些啃硬骨頭的工作,如計生工作、綜治工作必須來硬的,必須較真。這樣就必須會因觸及一些人的利益而得罪人,甚至遭到報復。雖然現在是法制社會,諸如毀壞村干部的莊稼、山林,毒死村干部的牲畜或對村干部實施暴力的現象不再時常發生,但惡語中傷,故意誹謗,讓村干部很難正常開展工作。加上村干部工作不是一輩子的事,幾年或十幾年后退下來,還得在村上生活,這些讓村干部感到有后顧之憂。
4、群眾求富心理與村干部領導能力的問題。隨著群眾求富的愿望越來越強烈。他們對村干部工作多年卻山河依舊,群眾還幾乎處于原地踏步的現狀十分不滿。他們埋怨村干部,有的甚至對村干部諷刺、挖苦、謾罵。其實,村干部們怎么不想為群眾多辦些實事,怎么不想改變山村的面貌呢?一來村干部手長衣袖短,二來部分村干部愛思想觀念、知識水平、開拓創新能力、地域的局限,村干部們面對群眾急切求富的心理,也深感無奈。
5、 興辦公益事業與集體經濟薄弱的問題。這也是讓村干部們感到最頭疼的事。諸如群眾強烈要求閃辦水利、路等公益帶來,一方面,由于村集體經濟的薄弱,甚至空白,許多事情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現如今是經濟時代,年輕力壯、有知識、技術的人都外出務工,剩下的是老弱病殘,誰愿意來為興辦公益事業盡義務勞動呢?必須發展集體經濟,有錢才能好辦事。
二、目前基層干部主要存在的問題
1、思想言行脫離群眾,干部之間明顯存在兩個距離一是感情距離,部分村干部黨性觀念淡薄、宗旨意識淡薄,一身老爺習氣,無群眾感情,工作作風浮躁,工作方法簡單,遇事缺乏周全考慮,遇急就用蠻辦法,結果把小事弄大,大事弄砸,尤其是在處理一些突發事件上訪問題等矛盾時,把群眾視為刁民、無賴,作為水火不容的對立面來對待,另有一些干部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把基層工作當提拔的中轉站,在工作中蒙瞞上級,糊弄群眾,隱瞞實情,一味應付了事。二是認識距離,部分干部只對上級負責,不對群眾負責,在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上,干部和群眾的出發和共同點越來越少。干部抓的大事主要繞著上級下達的責任指標,而群眾并不認可,群眾關心的事,現實中存在的焦點,熱點問題,有干部認為是小事,不屑一顧,有干部熱心立項目,出政績,群眾關心的是村里電視信號不清,道路不暢,水渠失修等涉及切身利益的事,對干部們喊破嗓子也解決不了,一肚子怨氣,有的人甚至說:干部讓往東,咱們偏向西。
2、 對新形勢認識把握不夠,存在三個不適,一是對當前變化的農村情況不適應,思維工作方法明顯滯后,隨著時代的民展,社會各個層面都發生了變化,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也作了很大調整,同時人的意識出現多元化,農民的素質不斷提高,而許多基層干部用老一套的框框和方法用簡單處理復雜問題,缺乏創新,缺乏思考孰不知以前的辦法行不通,也有干部覺得老辦法不管用,新辦法不會用,硬辦法不敢用,軟辦法不頂用。甚至流露出怨群眾難管的情緒;二是對市場經濟條件下用市場的方法引導群眾民展經濟不適應。群眾要科技、要信息、要服務,許多干部不知道怎么辦,自身不具備帶領群眾依靠科技發展經濟,增加收收的能力,沒有帶領群眾致富的門路,不受群眾歡迎。三是民主法制意識淡薄,對群眾日益提高的民主意識不適應,隨著各項法律的宣傳普及,用法律武器捍衛自己權利的農民越來越多,一些干部對這種新情況不適應,認為現在刁民增多,自覺不自覺地把自己放到群眾的對立面上和群眾的沖突屢有發生。
3、自身素質不高,缺乏四種精神。一是缺乏開拓創新的精神。部分村干部科學技術不懂,農業結構調整不敢,帶頭創業無方,富裕農民無路,抱定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不放,思想觀念,思維方式落后,缺乏與時俱進思想和創新意識,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束縛了農村經濟和農民邁向共同富裕的步伐。二是缺乏深入調查研究的精神。有些干部習慣坐在辦公室聽匯報,看材料,即使深入農村也心在外,蜻蜓點水走馬觀花地轉轉看看,對群眾所反映的焦點、難點、熱點問題,要么淡然視之,漠然處之,要么拍拍胸脯,拍拍腦袋,一副大包大攬的樣子,最后什么問題也解決不了,不僅傷害了群眾感情,也有損干部形象,更是失掉了民心,三是缺乏深入學習的精神。有些村干部學習不深入,政策法制不懂,業務知識不會,整天不讀書,不看報,不學文件,學習了也不深入執行起來又是另一套,甚至大搞上有政策下在對策,打擦邊球鉆政策子繞過國家政策辦事。四是缺乏長期發展精神。因體制改革上的一些原因,許多村干部存在短期思想,存在短期工作行為,只看當前,比較浮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缺少遠見卓識,缺乏長遠規劃,加上法制觀念淡薄等原因,常常在解決問題或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埋下隱患,留下包袱,為下任工作開展帶來陰礙和困難。三、村級干部工作思路
如何當好村干部,如何做好聯系政府和群眾的紐帶,是每個村干部應該考慮的問題,大家認為要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二、面臨的問題
一是直接影響農民增收,降低農民生活質量。外出務工收入一直是我縣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金融危機下農民工失業返鄉和就業不穩定,直接導致農民工資性收入明顯下降,影響了外出務工人員及其家庭的生活水平。
二是增加了就業壓力。失業返鄉人員增多,而我縣所能提供的就業崗位卻非常有限,這將使就業面臨的形勢更加嚴峻,特別是返鄉農民工中年齡偏大、無技術特長的人員再就業難度更大。
三是農民工子女教育受影響。返鄉農民工子女很多在外就讀,適應了務工所在地的學校環境、教學模式,因父母失業被迫返鄉,環境的改變、教學模式的不同,將使孩子的心理和受教育的質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處理不好,將導致孩子休學、輟學。
四是社會穩定存在隱患。很多農民工外出打工后,農村聯產承包的土地已轉包、出租,自己不可預期地提前返鄉已無地可種,無田可耕,造成生活、生產困難,特別是有些家庭,其收入幾乎全部來源于外出務工,失業后返鄉待業將使家庭收入銳減,生活陷入困境,可能會做出危害社會團結和諧的過激行為,同時有部分農民工因無所事事,極易聚眾賭博,滋事生非,將對社會治安造成一定危害。
五是帶來權益保障等社會公共服務問題。外出務工人員失業返鄉后,可能有土地、山林承包流轉權益,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住房建設等諸多權益訴求,給我縣公共服務提出了新的要求。
六是培訓條件有待改善。作為我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主要承擔者—**縣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其實訓場所面積僅3000平方米,目前只有電車、針織、鉗工等10個比較簡單的實訓室,技能要求高、設備投入要求硬的專業如數控、模具、機電一體化、機械加工等則因設備缺乏無法開展培訓工作。
三、應對返鄉農民工問題已采取的措施
一是成立了農民工返鄉就業服務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由政府分管領導和勞動保障、農工部、工業園管委會、農業、扶貧辦、財政、教育、就業、社保等有關職能部門的主要負責人組成,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縣人事勞動和社會保障局。領導小組全面指導協調我縣返鄉農民工就業工作,確保全縣就業形勢基本穩定。
二是制定并下發《**縣返鄉農民工就業工作實施方案》。實施方案于**年11月29日以縣政府名義下發至各有關單位,明確了具體領導職責、工作要求,工作內容及工作安排等,為切實做好我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三是建立農村勞動力資源臺帳。此項工作由村勞動保障協管員摸底調查,鄉鎮勞動保障事務所指定專人及時錄入信息系統,縣勞動就業局負責數據匯總及業務指導。臺帳數據做到半月一更新,便于及時了解掌握第一手有關農民工返鄉回流及再就業等情況,同時也給縣委、政府做出有關決策提供參考依據。
四是召開企業招工現場招聘會。**年1月31日,我縣在縣城街心公園廣場召開了**年返鄉農民工與工業園企業對接暨招聘大會,并積極組織各鄉鎮召開招聘大會分會場,至目前,**鎮已成功舉辦招聘大會分會場。據統計,通過招聘會,工業園區企業共新招錄用返鄉農民工1362人。
五是積極實施農民工小額貸款扶持政策。對符合條件的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的農民工最高提供5萬元擔保貸款,享受50%的利息。據統計,我縣**年共發放小額擔保貸款2583萬元,有力支持了返鄉農民工實現本地創業。
六是建立求職登記及用工需求檔案。縣就業局及時對有就業意愿的失業人員進行免費登記,并每月三次前往各個企業了解用工需求缺口,及時實現供需對接。
四、應對返鄉農民工問題下一步工作建議
1、建立返鄉農民工調查預警機制。
一是繼續做好返鄉農民工調查工作。準確掌握、全面統計失業返鄉農民工的數量、年齡結構、文化程度、職業技能、務工區域、務工行業、家庭狀況、就業意愿、參訓需求、心態變化、利益訴求以及生產生活困難等方面的情況,防止可能出現的各種不穩定隱患,重大情況及時向上報告。二是建立勞務輸入地與輸出地聯動機制。及時掌握農民工歇崗、待業、失業及返鄉等情況,準確了解用工地勞動力供求信息,準確把握農民工群體動向,互通情況,密切配合,共同做好農民工就業、權益保障等工作。三是建立應急處置機制。相關部門制定預案,及早部署,相互配合,上下聯動,確保不發生,確保社會穩定。
2、實施返鄉農民工就業幫扶行動。
一是積極開發公益性崗位,安置失業返鄉農民工就業。二是結合新農村建設工作,組織各單位黨員干部進村入戶,開展一對一幫扶工作。三是創建創業信息平臺,向返鄉創業者公布各項行政審批、核準、備案事宜及辦事指南,及時提供法律、法規、政策和各類市場信息。四是搭建用工信息平臺,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媒體用工信息,引導返鄉農民積極就業。五是定期或不定期在縣城、工業園、鄉鎮等地舉辦招聘大會。
3、加大資金投入,努力改善培訓條件。
一是加快興建我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公共實訓基地,爭取我縣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實訓大樓早日開工建設。二是千方百計籌措資金建設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宿舍,以解決農村勞動力培訓無學員宿舍的局面。三是全面完善培訓設備。有先進的實訓設備,才能有現代化的公共實訓基地。目前,我縣正在完善電工電子與自動化專業實訓設備。
4、積極開展就業培訓。
能否對外出返鄉務工人員進行有效的培訓,將是解決他們當前乃至今后就業的重要基礎。按照市場缺什么就培訓什么,農民工需要什么就培訓什么的要求,遵循就近、有針對性、分層次、與企業聯動等原則,把失業返鄉農民工全部納入政府公共培訓范疇,切實加大農民工的培訓力度,不斷增加農民工技能儲備,提高其就業能力。
5、鼓勵返鄉農民工自主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