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技術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2-07-03 21:25:1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管理技術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管理技術論文

篇(1)

銀杏又叫白果,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孑遺植物之一。銀杏樹壽命長,樹干挺拔,材質優良,果實營養豐富,兼有藥用價值,發展果材兼用銀杏,可以幫助農民致富。據預測,21世紀初國際銀杏市場白果的總需求量約為6萬噸,而目前產量僅為需求量的10%;銀杏葉的總需求量約為10萬噸,而目前產量僅為需求量的20%。可以斷言,銀杏果、葉產品在今后較長一段時間內仍有較大的市場潛力。筆者根據多年來對銀杏栽培技術的觀察和實踐,現將其豐產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1品種選擇

目前,主推品種有洞庭佛手、大園鈴、大佛指、扁佛指、大金墜、大馬鈴、七星果、龍潭皇等。

2育苗

2.1種子處理

銀杏于10月份采收果實,采收后種子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后熟發育才能發芽。通常采用沙藏的方法,雌雄種子分開沙藏,一般雌核圓形,具二棱;雄核尖頭,且具三棱。將去除外種皮的白果用清水洗凈,將手握成團、手松即散的河沙按果沙體積l∶3混合,置于陰燥處,沙藏期間要防止高溫和沙過干或過濕。3月底篩出種子洗凈后催芽,方法是用30~35℃的溫水浸泡2~3d,每天換1次水,然后將種子均勻地攤放在席子上,約5cm厚,種子上面蓋上麻袋片;每天早晚揭開麻袋片,用溫水對種子淋浴l次,室內溫度保持30℃左右,48h左右種子可全部發芽。

2.2育苗移栽

育苗地宜選擇排水良好、土質疏松、肥沃的砂壤土,施腐熟渣肥30t/hm2,適量混入磷肥和尿素,深翻整地,鋤碎耙平;做成高畦,畦寬1.2m,寬窄行點播,寬行40cm,窄行20cm,株距15cm,溝深3cm。播種時將種子側放于溝底,使胚根向下,胚軸向上生長。覆土3~4cm厚,壓實,然后蓋草保溫。苗期加強肥水管理、中耕除草和病蟲防治。為培育成優質砧苗,一至二年生苗木可于秋季落葉后進行移栽。移栽時剪斷主根,以促發側根。經2~3年,根頸直徑粗度約1cm以上時可作嫁接砧木用。

3定植管理

3.1定植

定植一般在秋季落葉后到翌春萌芽前均可進行。矮密早果園株行距為2m×4m,按5%配植授粉樹;矮密早葉園株行距為0.5m×0.8m。每定植穴施入腐熟廄肥或堆肥與過磷酸鈣或餅肥混合堆漚的復合肥20kg,與底土混拌均勻,上蓋細土10cm厚。然后將嫁接苗主根留20cm左右切斷,修理過長的細根,栽入穴內,使根系舒展,回土壓實,澆透定根水,再覆細土稍高于原地面。

3.2土肥水管理

由于本地土壤屬比較黏,所以定植后前3~4年要做好松土、除草、施肥等工作,一般于4月上旬、9月下旬至10月上中旬各深翻1次,深15~20cm,可提高土溫,有利于根系生長。在每年7月中旬以前最好能做到15~30d施1次肥,前期以氮肥為主,后期適量配合磷、鉀肥,促進枝梢老熟(最好施用腐熟的人畜肥),施肥要結合灌水。銀杏根系不耐澇,春夏雨水多要提前準備清溝排漬。夏秋干旱要注意灌水。在定植后的第3年,6月中旬以后要開始控制肥水,特別要控制氮肥,以利于形成花芽,為翌年進入豐產期奠定基礎。4病蟲害防治

4.1銀杏葉枯病

加強肥水管理,促使生長健壯,提高抗病能力,如7月份前多施鋅肥或硼、錳、鋅等微量元素混合液(1∶500)潑澆銀杏根基附近地面,能有效控制該病的發生。此外,在發病初期,對苗木或幼樹噴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50%退菌特800~10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800倍液進行防治,視發病輕重隔15~20d噴1次,連噴2~3次。

4.2銀杏早期黃化病

該病主要由土壤水分不足或地下害蟲危害,或土地積水、缺鋅等引起,發病后易感染葉枯病而早期落葉。發病時期多在6月中旬出現,7月上旬黃化增多。防治上要找準病因,注意干旱灌水、積水排濕;如缺鋅應施鋅肥,如硫酸鋅或多效鋅等。

4.3霉爛病

在貯藏期危害銀杏種仁,在溫度25℃左右、濕度較大的條件下蔓延致病,未成熟或破碎種子發病較多。種子必須充分成熟后采收,同時避免損傷種皮。貯藏前要充分晾干,揀去碎種、病種,貯藏室要保持低溫,并注意通風。貯藏前用0.5%高錳酸鉀溶液浸種30min,或用40%甲醛稀釋10倍噴灑消毒。

4.4銀杏超小卷葉蛾

成蟲羽化盛期前用2.5%溴氰菊酯2500倍液進行防治。幼蟲孵化初期用80%敵敵畏乳油800倍液噴灑被害枝。用油霧劑噴灑樹干,防治已蛀入樹皮的幼蟲。用涂白劑涂刷樹干,防治羽化成蟲。

4.5銀杏大蠶蛾

8~9月用黑光燈誘殺成蟲。在幼蟲3齡前摘除群集為害的葉片。發生嚴重時,在低齡幼蟲期噴灑2.5%溴氰菊酯2500倍液或90%敵百蟲1500~2000倍液。

5采收

5.1白果采收及處理

銀杏的適宜采收期是以自然落種始期為主要指標,黃河以北白果采收期大約在10月上旬,黃河以南至長江流域一帶大約是在9月下旬。銀杏果實充分成熟后,外果皮橙黃色,較松軟,果面現白霜,此時即可采收,我地時間約在10月中下旬,密植果園宜人工采摘。銀杏采收后,可采用傳統堆漚的方法至外種皮腐爛有臭味,然后反復揉搓除掉外種皮,用清水漂洗干凈。注意此過程中,人體不要與銀杏有直接接觸。洗凈后的白果應立即進行漂白,方法是:將0.5kg漂白粉用適量溫水化開,過濾去渣,再用清水稀釋,約50kg溶液,不要用鐵容器。一般1kg漂白粉可漂白100kg白果,漂白時間5~6min。撈出后,用清水沖洗至果面不留藥跡藥味,攤放在通風處陰干,干后可自行分級或直接出售。如需貯藏,量少時可用麻袋裝好置于陰涼通風處,貯藏時間不宜過長;量多時可放入地窖或冷庫中,溫度維持在2~5℃、濕度應低于50%,并注意檢查,防止過干、過濕。

5.2銀杏葉的采收及處理

為了不影響銀杏葉的藥用成分,保證銀杏樹的正常生長,銀杏葉的采收標準應是藥典規定的黃綠色,這個時間與白果采收基本一致,甚至略有提前。采收方法以人工采摘為主,如是秋末一次性采收,不能將葉片采光,應保留枝梢先端的葉片,采葉量為葉片數的70%~80%。葉片采摘后應攤開晾干,厚度不要超過10cm,嚴禁太陽曝曬,注意經常翻動,干至用手抓起能脆碎為好,然后打包貯藏或銷售。

參考文獻

篇(2)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城市建設水平的提高,大樹也被越來越多地應用于各類園林綠地中,特別是重點工程,往往要在較短的時間內體現綠化美化的效果,這就需要種植一定數量的大樹。大樹移植需要投入較多人力、機械設備和資金,同時,大樹的再生能力較幼青年樹明顯減弱,難以成活。因此,新植大樹的養護管理顯得尤其重要。

新植大樹的養護管理應重點抓好以下兩大方面的工作:

一、保持樹體水分代謝平衡

大樹,特別是未經移植或斷根處理的大樹,在移植過程中,根系會受到較大的損傷,吸水能力大大降低。樹體常常因供水不足,水分代謝失去平衡而枯萎,甚至死亡。因此,保持樹體水分代謝平衡是新植大樹養護管理、提高移植成活率的關鍵。為此,我們具體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地上部分保濕:

1、包干:用草繩、蒲包、苔蘚等材料嚴密包裹樹干和比較粗壯的分枝。上述包扎物具有一定的保濕性和保溫性。經包干處理后,一可避免強光直射和干風吹襲,減少樹干、樹枝的水分蒸發;二可貯存一定量的水分,使枝干經常保持濕潤;三可調節枝干溫度,減少高溫和低溫對枝干的傷害,效果較好。目前,有些地方采用塑料薄膜包干,此法在樹體休眠階段效果是好的,但在樹體萌芽前應及時撤換。因為,塑料薄膜透氣性能差,不利于被包裹枝干的呼吸作用,尤其是高溫季節,內部熱量難以及時散發會引起高溫,灼傷枝干、嫩芽或隱芽,對樹體造成傷害。

2、噴水:樹體地上部分(特別是葉面)因蒸騰作用而易失水,必須及時噴水保濕。噴水要求細而均勻,噴及地上各個部位和周圍空間,為樹體提供濕潤的小氣候環境。可采用高壓水槍噴霧,或將供水管安裝在樹冠上方,根據樹冠大小安裝一個或若干個細孔噴頭進行噴霧,效果較好,但較費工費料。有人采取"吊鹽水"的方法,即在樹枝上掛上若干個裝滿清水的鹽水瓶,運用吊鹽水的原理,讓瓶內的水慢慢滴在樹體上,并定期加水,既省工又節省投資。但噴水不夠均勻,水量較難控制。一般用于去冠移植的樹體,在抽枝發葉后,仍需噴水保濕。

3、遮蔭:大樹移植初期或高溫干燥季節,要搭制蔭棚遮蔭,以降低棚內溫度,減少樹體的水分蒸發。在成行、成片種植,密度較大的區域,宜搭制大棚,省材又方便管理,孤植樹宜按株搭制。要求全冠遮蔭,蔭棚上方及四周與樹冠保持50厘米左右距離,以保證棚內有一定的空氣流動空間,防止樹冠日灼危害。遮蔭度為70%左右,讓樹體接受一定的散射光,以保證樹體光合作用的進行。以后視樹木生長情況和季節變化,逐步去掉遮蔭物。(二)促發新根:

1、控水:新移植大樹,根系吸水功能減弱,對土壤水分需求量較小。因此,只要保持土壤適當濕潤即可。土壤含水量過大,反而會影響土壤的透氣性能,抑制根系的呼吸,對發根不利,嚴重的會導致爛根死亡。為此,一方面,我們要嚴格控制土壤澆水量。移植時第一次澆透水,以后應視天氣情況、土壤質地,檢查分析,謹慎澆水。同時要慎防噴水時過多水滴進入根系區域。第二方面,要防止樹池積水。種植時留下的澆水穴,在第一次澆透水后即應填平或略高于周圍地面,以防下雨或澆水時積水。同時,在地勢低洼易積水處,要開排水溝,保證雨天能及時排水。第三方面,要保持適宜的地下水位高度(一般要求-1.5米以下)。在地下水位較高處,要做網溝排水,汛期水位上漲時,可在根系挖深井,用水泵將地下水排至場外,嚴防淹根。

2、保護新芽:新芽萌發,是新植大樹進行生理活動的標志,是大樹成活的希望。更重要的是,樹體地上部分的萌發,對根系具有自然而有效的刺激作用,能促進根系的萌發。因此,在移植初期,特別是移植時進行重修剪的樹體所萌發的芽要加以保護,讓其抽枝發葉,待樹體成活后再行修剪整形。同時,在樹體萌芽后,要特別加強噴水、遮蔭、防病治蟲等養護工作,保證嫩芽與嫩梢的正常生長。

3、土壤通氣:保持土壤良好的透氣性能有利于根系萌發。為此,一方面,我們要做好中耕松土工作,以防土壤板結。另一方面,要經常檢查土壤通氣設施(通氣管或竹籠)。發現通氣設施堵塞或積水的,要及時清除,以經常保持良好的通氣性能。

二、樹體保護

新移植大樹,抗性減弱,易受自然災害、病蟲害、人為的和禽畜危害,必須嚴加防范。

1、支撐:樹大招風。大樹種植后應即支撐固定,慎防傾倒。正三角樁最利于樹體穩定,支撐點以樹體高2/3處左右為好,并加墊保護層,以防傷皮。

2、防病治蟲:堅持以防為主,根據樹種特性和病蟲害發生發展規律,勤檢查,做好防范工作。一旦發生病情,要對癥下藥,及時防治。

3、施肥:施肥有利于恢復樹勢。大樹移植初期,根系吸肥力低,宜采用根外追肥,一般半個月左右一次。用尿素、硫酸銨、磷酸二氫鉀等速效性肥料配制成濃度為0.5%至1%的肥液,選早晚或陰天進行葉面噴灑,遇降雨應重噴一次。根系萌發后,可進行土壤施肥,要求薄肥勤施,慎防傷根。

篇(3)

峽江縣屬贛江中下游低山丘陵地形,丘陵面積8.4萬公頃,占林地面積的98%,土壤多為土層深厚的紅黃壤,呈酸性或微酸性,是楊梅生長最為適宜的立地條件。峽江縣林業局從2005年開始實施萬畝楊梅基地項目,推廣優質高效楊梅良種(東魁、荸薺),推行果業標準化、無公害生產,創建生態無公害果園。2006年3月,峽江縣玉笥山林場1998年種植的133.3hm2楊梅生產基地被江西省農業廳認定為“江西省無公害農產品產地”,所生產的“玉林”牌東魁楊梅經農業部認證獲得無公害農產品標識,并獲得國家綠色食品標識。該縣在開展楊梅種植管理技術創新進行無公害標準化生產上采取的主要措施如下。

1嚴格楊梅種植培育技術

1.1制定技術操作規程

依照無公害果品生產標準(NY5201-2004、NY/T391-2000、GB3095、GB4285、GB5084、GB8321.1-6、GB15618),制定了《峽江縣無公害楊梅生產技術操作規程》,并印發至各種植戶,統一實行標準化管理。

1.2基地選址

選擇森林生態環境良好,生物多樣性保持較好,森林茂密,空氣清新,濕度適宜,方圓3km森林覆蓋率達60%以上,土壤、空氣、水質環境均達到國家標準規定的一級(類)標準(要求)的區域,離公路干線500m以上,遠離城鎮居民區、工礦企業、廢棄物和廢舊物資堆放地及城市生活垃圾污染源,沒有或不受污染源影響,并具有可持續發展的生產區域,同時對土壤、空氣、灌溉水質進行綜合監測。

1.3合理的施肥管理

使用無公害農產品允許的有機肥、生物肥、專用復合肥,適當配合使用無機肥。在生產過程中施肥以有機肥為主,復合肥為補;基肥為主,追肥為補。幼樹期施肥以促春、夏梢,爭取實現早出梢,迅速擴大樹冠為目的,一年中施基肥1次,追肥2~3次,基肥以有機肥為主,如腐熟廄肥、餅肥等,追肥通常使用尿素和三元復合肥。成年結果樹每年施2~3次肥,分別為花前肥(1月下旬至2月下旬)、壯果肥(4月下旬至5月上旬)、采后肥(6月下旬至7月上旬)。花前肥以鉀肥為主,配合適量氮肥。一般株施焦泥灰15~20kg或硫酸鉀0.5~1.0kg,如花量多,可在上年11月施下,以遲效肥為主,株施草木灰或堆肥或腐熟欄肥15~20kg,加硫酸鉀0.5~1.0kg。樹勢弱的加施適量尿素。采后肥以有機肥為主,配合少量速效肥料,株施草木灰或堆肥或腐熟欄肥或餅肥2kg加焦泥灰10kg,樹勢強的,結果少的,可不施采后肥。壯果肥要看樹施,掛果較多的,可株施硫酸鉀1kg;對樹勢弱可根外追肥,用于快速補肥或補給微量元素,噴施時間宜選擇陰天或傍晚。一般選用噴施寶,高效復合稀土液肥等,采前40d禁止噴施任何葉面肥。

1.4整形修剪

楊梅的樹形以自然開心形為好,樹體高度控制在3m以內,主枝3~4個,主枝與主干的角度45°以上。主枝上配備不同方位的副枝3~4個,副主枝上培養結果枝群。結果枝以5~15cm的中短結果枝結果最好。以春梢和夏梢為主要結果母枝。根據這些特性,修剪分2次進行。第一次在采果后,即7月上、中旬進行,促發夏梢,控制晚秋梢,加快花芽的形成,以大枝修剪整形為主,不剪小枝,鋸除頂部直立枝、交叉枝、拖地枝、密生枝。7~10月不搞修剪,以控制晚秋梢。第二次修剪要看樹勢定時進行,對強樹早剪、弱樹遲剪,強樹在11月份剪,主要是促進枝梢老化粗壯,增強花芽發育,弱樹在翌年2月下旬到3月上旬剪,過早易受凍害,過遲影響開花,以小枝疏刪修剪為主。

1.5病蟲害防治

嚴禁使用高毒、高殘留、具有“三致”(致癌、致畸、致突變)作用以及影響楊梅質量的農藥。推廣使用防治病害的農藥主要有石硫合劑、多菌靈可濕性粉劑、“402”抗菌劑;防治蟲害的主要有殺滅酯乳劑、潛克可濕性粉劑、機油乳劑等低毒低殘農藥。病蟲防治1a不超過5次,少的1~2次。關鍵是病害預防在前,蟲害在初孵幼蟲盛期重點防治。根據森林食品的要求和楊梅無果皮的特性,禁止采前40d使用任何農藥及葉面肥,確保果品質量達到無公害農產品標準。

2產品質量管理

2.1采摘

篇(4)

油茶為常綠小喬木。葉厚革質,樹皮光滑,能起到防火作用;喜光但幼齡具有一定的耐蔭性;喜溫暖濕潤氣候,不耐嚴寒;壽命多在百年以上,盛果期一般60a左右。屬深根性樹種,主根發達,具有萌蘗性,再生能力強。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市場發展前景廣闊。

1立地選擇

油茶造林對土壤要求不嚴,一般選擇土層深厚、疏松肥沃的山地紅壤、黃紅壤地或pH值在5~6.5、微酸性的砂質壤土。海拔500m以下陽光充足的陽坡和半陽坡,坡向以南向、東向或東南向為好,坡度在25°以下的中下坡為宜,在山區谷地寬度不足50m的兩側山坡不宜造林。為便于經營管理,造林地宜相對集中。凡土壤含石灰質的地區,油茶生長不良,忌選為油茶造林地。

2整地

整地是油茶造林的重要環節。一般在栽植前1個多月進行,通過翻松土壤,改良土壤結構,提高通氣狀況,改善微生物活動條件,使土壤充分熟化,根據造林地的不同情況,可進行全墾整地、帶狀整地和塊狀整地,在平地采取全墾整地、陡坡上采取塊狀整地、緩坡上采取帶狀整地,整地后按40cm×40cm×50cm挖好栽植穴,施足底肥,因地制宜確定栽植密度,一般采用的密度為2.5m×2.5m、2m×2.5m和2m×3m。

3栽植

冬季和春季均可栽植。在立春至驚蟄之間的2~4月雨季的陰天或小雨天氣造林為宜,選擇一至二年生優良品種或優良無性系嫁接壯苗,要求頂芽飽滿、根系完整、無病蟲害。一年生苗高20cm以上,地徑0.15cm;二年生苗高35cm,地徑0.3cm以上。苗木應保持根系濕潤,切忌風吹日曬,起苗時多帶宿土,栽前適當修剪主根,栽植時先把整好的樹穴挖松,挖成與苗木根系大小深淺適度的穴,去除草根和石子,將油茶苗放入穴中使根系舒展,栽后踩實,做到“三埋二踩一提苗”,略為深栽,栽植深度比苗木根徑高1~3cm左右,栽后要注意澆透定根水,用松土將基莖部分堆成饅頭形,防止雨季穴土沉降水漬死苗。

4撫育管理

4.1幼林撫育管理

新栽油茶要通過撫育管理促進成活,造林的頭3a每年中耕除草2次,分別在春末夏初和秋季進行,主要是松土、除草、培土、擴穴,逐步連成帶;第三年后,每年秋季中耕除草1次,每3a墾復深挖1次,可進行農林間作,以中耕施肥代替撫育。當樹高70~80cm時,要進行幼樹整形修剪,幼林的修剪要輕,一般在采摘茶籽后或翌年3~4月進行,主要是剪去萌芽枝,控制徒長枝,選留數個生長強壯的主枝,適當修剪腳枝,以形成低矮的自然圓形冠形。4~5a以后,中、下部內膛枝可讓其著生適當果實,把上部花芽抹去。

4.2成林的撫育管理

一是墾復:墾復的方法有帶墾、穴墾和壕溝墾。分冬墾和夏墾,一般采取“三年一大墾,一年一中墾”的方法,深度15~25cm。二是施肥:肥料以有機肥料為主,化肥為輔,氮、磷、鉀要配合使用,才能對油茶每個生長發育階段起到協調作用,不同時期施用不同的肥料,幼林以施氮肥為主,成林以施磷、鉀肥為主,秋冬季以有機肥為主,春夏季以速效肥為主,采用溝施或穴施。三是修剪:因樹修剪,因枝作形,剪密留稀,去弱留強,保持單枝清腳亮心,大年輕剪,小年重剪,使林內通風透光,增大結果面而提高產量。陽坡宜輕剪,陰坡酌情多剪;冠下適當重剪,中上部不剪。總之,不能修剪過度,以免樹體失去平衡而導致枝條過多萌發,影響生長發育。同時,油茶一般是頂梢開花結實,所以只宜疏刪,不要短截。

5病蟲害防治

5.1油茶炭疽病

易發生于濕度大、溫度高條件下,4~5月發病,7~9月蔓延最快,落果也多,在整個生育期內病原菌反復多次侵染葉芽、枝梢、葉和果實。防治方法:一是結合營林措施,清除病源;二是3~4月用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800倍液、50%多菌靈500倍液噴2次,發病高峰期的7~9月,用20%的茶麩水15d噴1次,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5.2油茶煤煙病

在葉正面及枝條表面產生黑色煤塵狀物,并在枝葉表面形成覆蓋層,使光合作用受阻,病株衰弱至死。油茶煤圬病菌利用棉介殼蟲的分泌物為營養來源,并由介殼蟲來傳播,因此本病常和棉介殼蟲共同猖獗。3~6月和10~11月為發病盛期。防治方法:一是適當修枝疏伐,加強營林管理,改善林內通風透光條件;二是用50%三硫磷乳劑1500~2000倍液或50%敵敵畏乳劑500~1000倍液殺死介殼蟲。

5.3茶梢蛾

以幼蟲為害葉肉和蛀食春梢,危害率達10%~20%,嚴重的高達30%,造成植株死亡。防治方法:一是成蟲盛期,人工剪除被害葉、梢集中處理;二是藥劑防治,在嚴重為害林分病蟲轉移時期噴敵百蟲500~600倍液或殺螟松1000倍液,均可獲得較好的防治效果。

5.4茶籽象甲

篇(5)

使用靜態IP配置。檢測網絡中IP應用狀況,并將IP+MAC地址進行綁定,防止特殊IP地址被盜用。對計算機特別是服務器的訪問必須進行安全身份認證,非認證用戶無法進行訪問。

使用網絡管理軟件,掃描和繪制網絡拓撲結構,顯示路由器與子網、交換機與交換機、交換機與主機之間的連接關系,顯示交換機各端口、使用情況和流量信息,定期對客戶端流量、分支網絡帶寬流量進行分析,并進行數據包規則檢測,防止非法入侵、非法濫用網絡資源。加強接入管理,保證可信設備接入。對新增設備、移動設備和移動式存儲工具要做到先檢測后接入,做好網絡設備的物理信息的登記管理,如設備的名稱、設備樓層房間號、使用部門、使用人、聯系電話等。做到遇故障能及時準確地定位和排查。

二、提高認識,規范行為,強化應用

網絡安全涉及到法律、道德、知識、管理、技術、策略等多方面的因素,是一個有機的結合體。因此,在做好技術防護和網絡管理的同時,要把樹立信息安全意識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并從環境、自身、產品和意識等方面出發,逐個解決存在的問題,把可能的危險排除在發生之前。對于校園網用戶來說,要進一步提高網絡信息安全意識,加強關于計算機信息安法律知識的學習,自覺規范操作行為,同時掌握一些有關信息安全技術和技能。來強化我們的應用能力。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建議在系統安裝時選擇最小化,而多數用戶采用默認安裝,實際上不少系統功能模塊不是必需的,要保證系統安全,需遵循最小化原則,可減少安全隱患。

及時對系統進行漏洞掃描、安裝補丁程序。為提高補丁程序的下載速度,可在校園網中部署微軟自動更新服務器來提供客戶端補丁自動分發。在安裝補丁程序前一定要仔細閱讀安裝說明書,做好數據備份等預防工作,以免導致系統無法啟動或破壞等情況。

操作系統安裝完成后,要對系統的安全策略進行必要的設置。如登錄用戶名和密碼。用戶權限的分配,共享目錄的開放與否、磁盤空間的限制、注冊表的安全配置、瀏覽器的安全等級等,使用系統默認的配置安全性較差。

使用個人防火墻,個人防火墻足抵御各類網絡攻擊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護操作系統信息不對外泄漏,也能監控個人電腦正在進行的網絡連接,把有害的數據拒絕于門外。

使用反病毒軟件,目前互聯網上的病毒非常猖獗,達幾萬種之多,傳播途徑也相當廣泛。可通過u盤、光盤、電子郵件和利用系統漏洞進行主動病毒傳播等,這就需要在用戶計算機上安裝防病毒軟件來控制病毒的傳播。在單機版的防病毒軟件使用中,必須要定期或及時升級防病毒軟件和病毒碼特征庫。

三、注意數據備份,提高網絡和系統容災能力

篇(6)

2數據來源及研究方法

科學研究產出包括發明、數據庫、專利、技術、專著以及發表的論文,其中科學期刊上發表的論文經過同行評議從而保證了最基本的質量及獨創性,從而發表的論文作為研究科學合作的載體以及一個體現個人學術價值的指標,是科學研究的重要產出形式之一。關于論文的統計數據來源有三種方法:其中之一是文獻計量和數據庫中所提取的已發表的論文。合作是指在科研項目中兩個或更多學者之間的密切交互,這種交互是帶有一個或更多目的的,如為獲取資源而合作等。Cumming提出了五種科研合作行為:責任劃分、資源共享、知識轉移、學術會議、交互技術,觀察Cumming論文中的相關系數矩陣發現五種合作行為與六種項目產出之間的相關系數矩陣中,知識轉移與項目產出之間的6個相關系數均高于其他四個合作行為。進而科研合作可以看作在公開發表物上的成對出現的地區名稱,所以對于本文所建立的數據庫而言,是在中國知網(以下簡稱CNKI)上發表的由NSFC項目資助下的共同發文的單位名稱。本文研究團隊于2013年7月5日-12日期間在CNKI個人數字圖書館中,按照期刊檢索條件為“支持基金”,并在該選項中輸入技術經濟及管理學科396名博導在1999-2012年間所獲475項NSFC項目的批準號進行摘要式檢索,共檢索到8156篇論文。采集檢索結果中的“作者”、“作者單位”、“年份”三項信息,所檢索出的信息逐一錄入“技術經濟及管理學科基礎研究項目數據庫”。Katz總結了影響科學合作的十類因素,其中第十種就是空間距離的縮短。他提出分析位于不同空間位置上的合作關系應包括三個步驟,參照Katz所提出的步驟,本文在第一步中構造了技術經濟及管理學科在NSFC項目資助下開展地區與地區之間的科研合作面板數據庫,同時對所使用的分析工具進行了擴展,如引入了引力模型開展靜態面板回歸和動態面板回歸。

3研究結論

3.1隨著距離的增加,合作是否會隨之梯級式減少

距離所造成的合作障礙因素包括文化的、語言的以及組織間的差異性,因此大部分的交流強度在本質上會隨著兩個交互主體之間的距離增加而削弱,同時因為科研項目的順利推進需要項目參與者頻繁地開展研討活動,從而處于相同或鄰近地域的學者之間開展科學合作的可能更高,更傾向于空間上的集聚。從空間上看是否是這樣呢?從圖1中展示的是1999-2013年期間8156篇論文中合作發文單位所在城市(同一城市內部的除外)對子,可以看出中國技術經濟及管理學科在NS-FC資助下開展科研合作的地理分布主要集中在經度23°117''''E至45°75''''E以及緯度104°067''''N至126°65''''N的不規則梯形區域里,這一區域的四個頂點分別為成都、廣州、上海、哈爾濱。另外,華東地區是七大地區的重要合作伙伴,這便引發了如下問題,即圖1中僅是展示的是城市之間的合作,若從地區層面來看,又呈現出怎樣的更為深入的現象和規律呢?Hoekman對2000-2007年期間的WOS數據庫中33個歐盟國家的313個地區的合作發文數據進行了統計,發現就總體而言,樣本的科學合作發文在顯著性水平為5%時,地區邊界效應要強于國家邊界效應,而后者又強于語言邊界效應,這三者的彈性系數依次為:-3.342、-1.645、-0.969,其研究結果表明合作發文具有地域性,且“遠程邏輯”與“地域邏輯”并存。本文對Hoekman的遠程邏輯進行細化,對應圖2中的地區③間合作以及地區內不同城市間合作,而地域邏輯對應圖2中的地區內相同城市不同學校間合作。圖2中三種合作占比在2003年以前呈振蕩態勢,以2004年為界地區間合作占比與地區內相同城市不同學校之間合作占比兩折線開始呈現明顯的交錯上升態勢,地區間合作占比的最低值為2009年的0.067,而地區內相同城市不同學校間合作占比的最低值出現在2005年為0.052,地區間不同城市間合作占比最高值于2012年達到0.051,這兩個占比的最低值均大于地區內不同城市間合作占比的最大值,且從2005年開始后者一直遠遠低于前兩者,說明技術經濟及管理學科的NSFC項目資助下在發文上呈現出的“同城”偏好④以及“跨區”偏好,并隨著時間的推進得到了加強。這兩個偏好的發現恰恰與Pan不謀而合。盡管當前交互工具有較快發展,但科研合作中的引力定律仍成立,意味著科研工作者更傾向于尋求與他們位于同一區位的合作伙伴。然而遠程合作卻并不少,且相互作用的強度呈指數衰減。由圖2發現假設1部分成立,即合作會減少,但不是梯級式的,而是發生了主體的躍遷,即跨區偏好和同城偏好之間的偏好躍遷。

3.2跨越不同邊界時,合作是否會呈現出不同規律

牛頓第三定律可用于揭示位于空間上不同點的主體之間的交互問題,利用引力模型分析影響區域網絡中科研合作的決定性因素,兩個地區之間的合作強度取決于兩個地區各自的發文量及兩地區之間的物理距離。分別借助靜態面板和動態面板展開進一步分析,可借助靜態面板對技術經濟及管理學科NSFC項目資助下所開展的科研合作進行分析,關于距離與科研合作相關關系的代表性文獻使用引力模型建立靜態面板的總結如表1所示。Montobbio總結了距離的四種測度:地理距離(包括三種計算方法:兩地區中人口最多的城市之間的經緯度距離,也可用兩地區的中心城市之間的經緯度距離,亦可用兩地區的最大城市之間加權的距離來衡量);考慮了交流成本的“時差”距離;文化歷史相關的距離;技術距離。由Montobbio的相關系數矩陣表發現第一種距離中的三種類型的距離在顯著性水平為5%下,三者兩兩之間的相關系數均為0.99,從而使用其中任何一種即可,同時結合表1的歸納,本文采用的是與Pan相同的測度形式,即以兩個地區中心城市之間的直線距離作為引力模型中的距離度量。根據技術經濟及管理博點的分布,參照全國城鎮體系規劃(2006-2020年)的劃分,中國七大地區的中心城市最終確定為⑥:沈陽(東北)、上海(華東)、武漢(華中)、廣州(華南)、重慶(西南)、和西安(西北),本文中地區之間的直線距離采用地區中心城市之間的直線距離作為度量。本文所使用的引力模型與表1中Hoekman以及Ponds的形式相同為:Cij=kPα1iPα2jdβij,據此建立計量模型如下:lnco.pubij=α0+α1lnpubi+α2lnpubj+α3lndisij+vit(1)式1中co.pubij為地區i(第一作者所屬單位為地區i)與其他地區j的合作發文量,pubi表示地區i在NSFC項目資助下在CNKI上的總發文量,pubj表示地區j在NSFC項目資助下在CNKI上的總發文量,disij用兩地直線距離⑦表示。α0表示截距項,誤差項為vit,i=1,…,7為橫截面下標,t=1,…,13為時間單元下標。經過LLC單位根檢驗,發現co.pub、pub、dis均不存在單位根,說明不存在偽回歸,可以使用OLS進行靜態面板回歸分析⑧,結果如表2所示。(1)地區合作的距離效應、自我效應、尋他效應與滯后效應空間上的鄰近性對于科研合作具有重要性,但在地區間的重要程度不同,一個地區的知識生產不僅受到其周邊地區的正向影響,而且與其所處的研究網絡中關系鄰近地區的影響,Scherngell研究發現兩個組織之間的距離每增加100km,兩者的合作會減少27.8%。表2對某個地區其他地區之間合作發文的計量模型進行了靜態面板回歸,發現七個地區的距離與合作發文量之間的相關系數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均為負值并介于-0.16至-0.31之間,即距離disij與雙邊合作co.pubij呈負相關關系又即存在“距離效應”。其中華南地區的距離系數最弱為-0.1615,說明短期內空間上的鄰近性對于該地區開展合作的意愿并不強烈。而華東地區的距離系數最強為-0.3017,表明在短期內空間距離仍是影響該地區開展科研合作的關鍵因素,意味著該地區開展區際間合作時地域空間的鄰近性顯得更為重要。地區i及其他地區j的合作發文量co.pubij與該地區自身發文量pubi之間呈正相關關系,其中在顯著性水平為1%時,華東地區自身發文量每增加100篇,其與其他六個地區的合作發文量便會增加64.83篇,在七個地區中“自我效應”最強。“自我效應”強即當對方合作發文量一定時,某地區自身發文量越多則其會吸引其他地區參與合作發文的意愿越強。西北地區的“自我效應”最弱,其相關系數雖也為正,但不顯著。自身發文量彈性系數低于0.3的地區有東北(0.2899)、華北(0.2998)、華南(0.2609),高于0.3的地區為華中和西南其系數值分別為0.3368和0.3442。地區i的合作伙伴j的發文量pubj也會對這兩個地區間合作發文量co.pubij產生影響,但卻呈現出正向和反向兩種情況:如華東地區合作伙伴發文量會對華東地區的合作發文量產生反向影響,相關系數為-0.0191(雖然并不顯著)。華南和西南的合作伙伴發文量雖然會對這兩個地區合作發文量產生正向影響即為正相關系數,但卻不顯著。東北和西北的合作伙伴發文量與這兩個地區合作發文量的彈性系數均高于0.3,在顯著性水平均為1%時分別為0.3270和0.4707,其中西北地區的“尋他效應”最強,即當該地區自身發文量一定時,其合作伙伴發文量越大,則西北地區尋求與合作伙伴共同發文的意愿越強。表2的分析均為技術經濟及管理學科基礎研究合作的短期規律,那么長期條件下又會呈現出怎樣的規律呢?借助動態面板開展進一步分析,引入co.pubij的滯后項,建立模型如下:lnco.pubij=α0+α1lnL.co.pubij+α2lnpubi+α3lnpubj+α4lndisij+vit(2)由于引入被解釋變量的滯后一期項,進而造成了估計的內生性問題,可采用由Blundell和Bond所提出的系統廣義矩估計(SYS-GMM)(由于其具有更好的有限樣本性質,減小了一階差分GMM估計量的偏誤而被廣泛應用)。本文利用了更多的樣本信息,可以控制某些解釋變量內生性問題的一步系統廣義矩估計SYS-GMM對式(2)進行參數估計,結果見表3所示。當引入滯后一期合作發文量作為解釋變量后,發現華南、華中、西南的Sargen值均低于0.05,分別為0.0000、0.0139、0.0049,表明未通過Sargen檢驗即存在工具變量的過度識別問題。表3中僅有東北、華北、華東、西北四個地區的動態面板估計結果具有穩健性。觀察表3發現東北地區的滯后一期合作發文量會對當期合作發文量在顯著性水平為5%的條件下存在正向影響,相關系數為0.3574,表明東北地區上一期與其他地區的合作文量每增加100篇,下一期的合作發文量便會增加35.74篇。可認為東北地區存在“滯后效應”即前一期的合作發文量L.co.pubij會對后一期的合作發文量co.pubij產生顯著性影響作用,這與Defazio以及Jonkers的研究結論相吻合。Defazio利用GMM模型對1990-2004年間歐盟項目資助的科研網絡中296位學者在基金資助下的科研合作進行了回歸分析,發現在資助期結束后,科研網絡中的合作對科研產出呈顯著正相關關系,且上一期的論文產出對后一期的論文產出在顯著性水平為1%下呈正相關關系,相關系數介于2.40-2.55之間。Jonkers在2009-2011年期間對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的CONICET科研機構124位受訪者所做的問卷調查所得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后,同時前期發文量與當年國際合作發文量之間在顯著性水平為5%下呈正相關關系,且相關系數為1.01。可以發現這兩項研究結果中的相關系數均高于本文表3中的相關系數值。華東地區、西北地區的滯后一期合作發文量對當期合作發文量的彈性系數在1%顯著性水平下分別為0.3310和0.2713。而華北地區的“滯后效應”不顯著,東北地區的滯后效應最強。另外,當解釋變量系統中引入滯后一期合作發文量后,其他解釋變量的彈性系數也相應發生了變化,四個地區中僅有華東地區的所有解釋變量的彈性系數不僅作用方向沒有改變且作用強度加大了,稱為華東模式:短期內華東地區的距離效應(顯著)、自主效應(顯著)均在長期內得到了強化,而短期內不顯著的負向尋他效應在長期內卻變得顯著了。這表明華東地區在當前及以后一段時期內仍是具有吸引力的合作伙伴,該地區作為技術經濟及管理學科基礎研究的重要知識基地,吸引其他地區與其合作的引力會更強。長期內距離效應變得不顯著的地區為華北、西北,表明短期內華北、西北兩個地區尋求合作伙伴的距離障礙在長期里卻會“消融”,這種現象也發生在5thEUFP項目的公共科研合作中,Scherngell認為主要原因可能是政府要求每個科研項目中必須有國際合作伙伴。由于本文的樣本數據為中國國內數據,基于此可以認為NSFC不僅應加強國際地區間合作,更應首要加強國內(地區)合作。但多長時間才能出現距離的消融卻是一個問題,部分取決于NSFC能否以及多大力度在項目資助政策上鼓勵合作研究,若是則距離消融的時長會大大縮短。Montobbio采集了1990-2004年間11個發展中國家與7個發達國家的USPTO專利申請者的14684項合作開發的專利,利用引力模型進行回歸分析發現:創新力越高、人口越多的國家的預期合作越多,越多的當地需求會降低空間距離對開展合作的影響,反映在相關系數上絕對值減小。這一原因也可用于解釋為何長期中西南、華東的距離障礙卻未消融,即西南和華東地區的技術經濟及管理學科在NSFC項目資助下開展科研合作的需求更多地集中在地區內部。長期內華北地區合作伙伴的發文量對華北地區合作發文量不會產生顯著影響,相關系數為-0.0994(不顯著),表明條件充分的時華北地區可能會向華東模式演進,而條件之一便可能是技術經濟及管理博導的時空遷徙,本文統計數據顯示在統計期內發生遷徙的博導中有16.7%的遷徙進入華北地區。而跨省合作的現象并不顯著,但對于技術經濟及管理學科而言其開展科研合作是否也如是呢,且又呈現出什么樣的細化特征?本文對20個技術經濟及管理博士點所在城市開展合作發文占比為前三四分位數的鄰省合作占比、同省合作占比以及不相鄰省域合作占比三個指標在圖3中進行了展示。發現圖3中大橢圓以及小橢圓所包括的點呈現出“剪刀差”走勢。城市內合作占總體合作的占比大于20.00%的為:哈爾濱40.98%,南京32.93%,長沙29.02%,合肥27.92%,北京26.65%,西安24.24%,天津23.08%,上海21.13%,武漢20.25%,成都20.00%。圖3中,對技術經濟及管理博士點所在的20個城市按照不相鄰省域合作占比值由高到低對三個指標同時進行了排序,發現福州、南昌、長春、杭州、哈爾濱、南京、北京、沈陽、長沙、成都這10個城市中的不相鄰神域合作占比折線與同省合作占比折線形成了一個大“剪刀差”趨勢,且由前至后開展鄰省合作的意愿和頻率均很低,說明隨著這10個城市的不相鄰省域合作意愿的減弱,同省合作的傾向卻得到了加強。相對而言,福州、南昌、長春三市的不相鄰省域合作傾向幾乎是占絕對主導的。而重慶、武漢、合肥、西安、太原這5個城市的不相鄰省域合作占比折線與鄰省合作占比的折線也形成了一個小“剪刀差”趨勢,且由前至后開展同省合作的意愿均很低,說明這五市開展鄰省及不相鄰省域合作的意愿及頻率均相對較強。綜上所述,研究結論顯示不論是從地區層面,還是省域層面,均發現假設2成立。

篇(7)

大樹是指根干徑在10cm以上,高度在4m以上的大喬木。近幾年來,筆者連續給機關單位及學校進行大樹移植,通過幾年的親身操作,摸索出一套科學的大樹移植管理技術,現將其介紹如下。

1移植前準備

1.1栽植地要求

大樹栽植的地塊宜選擇排水較暢的地方,忌積水,如果是在規劃線上,地勢低洼,要進行人工營造高凸地面。

1.2移植樹的確定

根據綠化地的需要,合理安排好樹的大小及品種,并依據所購樹的大小挖好樹塘。樹塘的大小應根據樹品種及該樹根系情況區別對待,一般按所確定的樹種,依據樹的土球,不論土球大小所挖的樹塘再在四周加大40~50cm,深度加深20~30cm,如在規劃線內,挖的樹塘遇有磚瓦、石礫,要進行換土。確定好的樹品種、挖好的樹塘要進行編號,同時在起挖大樹前要標記好大樹的正南方向,栽植時要盡量保持與原方向一致。起挖大樹土球的大小,依據樹木胸徑大小確定土球的直徑和土球的高度,一般土球直徑為樹木胸徑的8~10倍,土球高度一般70~80cm,留底直徑為該土球的1/3。起挖土球時,要先鏟除樹干周圍的浮土,以樹干為中心,比所確定的土球大5cm劃一圈,并順此圓圈往外挖溝,溝寬70~80cm,深度以挖到土球所需高度為止,隨后逐步修整土球,修整后用草繩包裝好。

1.3移植的時間

大樹移植應在最適宜的移植季節進行。一般闊葉樹在春季移植,針葉樹既可在春季也可在秋季進行。無特殊情況下,大樹移植的最佳時間是早春,因為早春時大樹葉芽才剛剛萌動,根系還處于休眠狀態,此時移植大樹,在移植過程中損傷的根系容易愈合和再生,移植后隨著氣溫逐漸上升,新芽在移植之后萌動,根系在移植之后再生新根。移植時要選陰而無雨、晴而無風的天氣。

2吊運及運輸

吊運的好壞,直接影響樹木的成活及樹形美觀,因而要根據所確定樹木的大小,先進行1次平衡修剪,目的是保持樹木地下部分與地上部分的水分代謝平衡,從而減少樹冠水分蒸騰。對落葉樹和再生能力強的常綠闊葉樹(如桂花)可進行適當的樹冠修剪;對香樟樹,直接按照所需主干高度定干到位;而對常綠針葉樹和再生能力弱的常綠闊葉樹(如廣玉蘭)只可適當疏枝、打葉。修剪重點是將徒長枝、交叉枝、下爪枝、病蟲枝、枯枝、傷枝及過密枝去除,以盡量保持樹木原有樹形為原則,其他樹木待運到定植樹塘時再進行1次修剪,修剪可進行2次。進行2次修剪的目的是防第1次修剪后在運輸過程中損傷枝干,先修剪1次的目的是為了方便運輸。修剪后主干上的剪口用漆涂好,枝頭用塑料布扎好,防剪口流液及風吹失水。吊車的選用,一般樹木的胸徑15cm以內,可選用3t農用吊車,樹木胸徑15cm以上要選用8t汽車起重機。吊樹的繩子要盡量選用專用吊繩,不能用鋼絲繩,如果沒有專用繩,用粗麻繩替代。在起吊時,為防止勒壞土球,在繩與土球接觸處用木塊墊起,以確保起吊過程中土球不壞。起吊時將樹冠向著汽車尾部,土球靠近駕駛室,樹干包上柔軟材料放在“X”字型木架上,用軟繩扎牢固,樹冠也要用軟繩適當纏攏,土球下墊好襯墊,然后用木板將土球夾住或用繩子將土球縛緊在車廂兩側。吊運時視天氣做好遮陽、補水保濕,減少樹體水分蒸發工作,確保運輸安全。

3定植

運輸到位后,經過科學修剪后起吊時,土球離開車后,車子開走,人注意安全,并用手扶土球或樹干。將樹冠最豐滿面朝向主型觀賞方向,按事前標好的方向即樹木原生長地的朝向。扶正并調整好位置后,每1棵大樹用生根粉10~15袋,即100~150g,先用酒精溶解,再加水30~40kg對成藥液潑澆在土球上,填土壓實土球1/2時,在四周澆足水,待水滲入土中再填土壓實。

4定植后管理

4.1調整好植株,支好架

填土壓實后,為防止水分蒸騰過大,可用草繩將樹干包扎起來,用草繩圍樹干,高度為2.0~2.5m,目的是夏天噴水保濕,冬天抗寒保暖。支架時進一步扶正樹干,支架大小依據樹木胸徑大小選適合的毛頭。綁扎好后,要做到風大樹干不搖,雨大樹干不倒。

4.2澆足水,圍好堆

在土填實后,要再次澆足水,并以樹干為中心,推土圍成一個土堆,土堆的直徑一般是樹干胸徑的10倍。土堆上端略小,底部大,既便于排水,又防倒。

4.3上下齊攻,促活棵

移植后的大樹,前幾個月是管理的關鍵時期,如果缺水,會導致樹木死亡;水多會導致土壤通氣性差,根系呼吸困難而腐爛,因而同樣會造成大樹死亡。因此,澆水時期、澆水量和次數對樹木成活至關重要,要視具體情況而定,晴天要堅持對樹體進行噴水,移植前期每天要噴3~4次,以后根據天氣情況噴水次數酌情遞減,尤其6~7月要加大噴水量,增加噴水次數。根部土壤見干澆水。在澆1次生根劑藥液后,每隔30d連澆3~5次生根劑藥液,方法是在圍好的土堆上打眼淋澆。有條件的再在樹干上掛營養液,提高大樹成活率,促進生長勢。

4.4自始至終,攻成活

篇(8)

本院是隸屬于武威市的三級乙等腫瘤專科醫院,目前開放床位500余張,臨床護理單元12個,特殊護理單元11個,護理人員370人,其中本科學歷56人,大專202人,中專112人;副主任護師3人,主管護師29人,護師89人,護士249人。

1.2方法

1.2.1傳統紙質檔案管理

2010—2011年護理部將所有護士的畢業證、身份證、執業證、資格證復印件按科室裝訂成冊并定期更新,將榮譽證、進修結業證等復印件按類別分別裝訂成冊,并定期更新。

1.2.2電子技術檔案管理

2012—2014年護理部按來院時間為護理人員編寫檔案號,以護理人員的姓名及檔案號為名稱建立文件夾,將畢業證、身份證、執業證、資格證、榮譽證、進修結業證等各類證件的掃描件以子文件夾形式保存于其中;將護理人員基本情況登記表(包括護理人員的基本信息,學歷,職稱,家庭情況,獎懲記錄,科研及論文情況,每月護理部理論、操作抽考成績,進修情況等)存入文件夾內,形成電子技術檔案。護理部定期或不定期更新技術檔案并保留備份。

1.3評價指標

對比分析兩組管理方法更新、整理一次花費的時間,資料保存的完整性以及護理管理人員對兩種管理方法的滿意度。

1.4評價方法

工作人員分別記錄更新一次檔案所需時間,每月一次;每月統計科室、個人審核資料保存是否完整;采用自行設計的滿意度調查表,每季度對護理管理人員進行滿意度調查,并匯總結果。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1為差異有顯著性。

2討論

2.1節省時間,提高工作效率

在電子技術檔案中,可以通過計算機搜索功能,快速查找相關人員的資料,方便護理部對全院護理人員進行培訓、考核,同時還可以客觀了解護士繼續教育以及科研論文等情況。觀察組在更新、整理技術檔案時消耗的時間較對照組明顯減少(P<0.01)。通過電子技術檔案,護理管理人員可隨時了解護士個人的工作表現及晉升情況,動態掌握護理人員資料,改變了以往因人員資料繁多查詢困難的局面,節省了時間、人力、物力,提高了管理人員的工作效率。

2.2資料保存完整

紙質版檔案在辦公室搬遷、借閱、保存不當等情況下可能會遺失,而電子技術檔案管理充分利用了計算機的優點,彌補了紙質版檔案管理的諸多不足,使得資料保存更完整。觀察組資料保存較對照組明顯完整(P<0.01)。護理部對全院護理人員的電子技術檔案存有備份,要求科室管理人員對科室護理人員的技術檔案也存有備份,保證了資料的完整性,減少了資料遺漏、丟失等現象。

2.3提高管理人員工作滿意度

護理部存有全院護理人員的電子技術檔案信息,并由專職人員管理,負責完善基本情況登記表,各類證件掃描件的存儲,理論、操作考核成績的錄入,并負責定期更新;各護理站及特殊護理單元均有科室護理人員電子技術檔案,由護士長或護理組長負責。電子技術檔案的實施減少了管理人員整理、更新技術檔案的時間,且方便查閱,增加了管理人員與護士、患者溝通交流的時間,提高了護理管理人員工作滿意度。表3顯示,觀察組管理人員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

2.4體現人文關懷

護理人員家庭關系的建立便于緊急情況下護理管理人員查找其相關信息,了解護理人員的家庭背景,方便護理部主任、護士長與護士間的溝通,幫助護士解決生活中的困難。對護理人員的人文關懷,可激發護理人員工作積極性,提高護理質量。

2.5節約人力及資源

改變了以往各類證件復印件由各科室護理人員復印、上交護理部、護理部工作人員按類別順序排列的工作方式,電子技術檔案管理由護理人員將各類證件的掃描件通過QQ等方式傳至護理部,護理部按技術檔案號入冊,節省了護理人員復印、上交檔案所花費的時間,節約了護理部工作人員整理、更新技術檔案的時間,同時也降低了紙張的消耗,節約了人力及資源。

篇(9)

中華壽桃是新選育出的優質特晚熟桃品種,表現開花結果早、生長旺、喜光、抗旱、耐寒等特性。果樹專家認為,中華壽桃是國內晚熟桃中最優良的品系,宜在適合栽培的地區推廣種植。

1苗木繁育

中華壽桃屬北方桃品種,通過南方引種栽培,再加以苗木培育馴化,可增強其適應性和抗逆性,提高栽培的成功率。中華壽桃的苗木繁育主要采用嫁接育苗方法:選擇土層深厚肥沃、疏松透氣、排灌方便的地塊,用毛桃核在冬春季播種,培育實生苗。嫁接前注意做好苗地施肥、除草和防病工作,促進實生苗的健壯快長。嫁接時間一般在夏季5~7月或春季2月下旬至4月上旬。夏季采用單芽腹接,半個月成活后解綁、平茬。如果適當早接,加強管理,當年即可培育出合格大苗;春季枝接,多采用單芽切接或劈接方法,2a出圃,可培育出健壯大苗。

2選地建園

中華壽桃喜光、耐旱,根系需氧量大,適宜在土層深厚、排水性能好、日照充足的山丘地上建園,若在平原、灘地建園,要求地下水位在1m以下、不積水、不內澇的砂壤土地。在土壤粘重、地下水位高、澇洼、鹽堿地和山丘風口處則不宜建園。定植時期一般在春季發芽前,山丘地株行距以3m×4m、平地以4m×5m為宜。定植穴要求深度和寬度至少在80cm以上。將表土與腐熟有機肥混合填入穴內,上層為心土進行栽植。

3土肥水管理

中華壽桃栽培后1~2a,行間可套種一些豆類、菜類、塊根類、塊莖類經濟作物,以短養長,但不能間作高桿作物。在間作過程中及時中耕或利用化學藥劑防除雜草,使土壤保持疏松通氣,減少雜草對養分的爭奪。施肥上要根據樹齡、樹勢、產量、土壤肥力等綜合情況決定。對幼旺樹,應少施氮肥,多施復合肥,控制旺長;對結果大樹和土壤瘠薄的山地、灘地栽植的桃樹,應增加施肥量。一般每生產100kg果實,需氮、磷、鉀分別為250g、100g、350g。產量在37.5t/hm2的施肥量為基肥75t/hm2,追施純氮肥240~300kg/hm2,純磷180~225kg/hm2,純鉀375kg/hm2。

4整形修剪

中華壽桃生長勢強,樹姿直立,對修剪反應敏感,易抽生長枝。整形時,對主枝角度要注意適當開張,利用其長勢強的特點,對主枝延伸不要強制性控制,可迅速擴大樹冠;利用其短截發長枝多的特點,修剪宜輕,多疏少截,特別多疏長枝,適當短截內膛枝,調節內外長勢、光照,減少小枝自疏現象。生產上一般采用自然開心形,即定干高度60~70cm,選留3個主枝,主枝與主干垂直夾角約45°。每個主枝選配2~3個側枝,要互相平衡,避免上下交叉重疊;幼樹期修剪以輕為主,主側枝剪留長度70~80cm,充分利用二次枝,加速樹冠形成;結果期修剪要注意調節生長與結果的關系,維持樹勢,延長結果年限。

5花果管理

中華壽桃的自然座果率較高,花果管理上常采取“先保后疏、分期進行”的原則,先保花,再分次疏果。防止落花的措施是在開花盛期噴0.1%~0.2%硼砂,并及時摘心,減少旺長新梢的養分消耗。坐果后分次在5月中旬和6月中旬生理落果期,疏除多余果,留足生產果。為了減少病蟲和藥液為害,防止裂果,保持果實色澤美觀,提高果實品質和商品價值,應進行果實套袋,時間在第二次疏果定果結束時,對果實噴好殺菌劑,立即套袋。脫袋時間在10月中下旬果實成熟采摘前13~15d,脫袋后使果實轉色,達到商品外觀要求。

6病蟲害防治

篇(10)

徐豆13號是江蘇省徐州農科所1993年用徐豆139號作母本,徐豆8618-4品系(徐豆7號×泗豆11)作父本進行有性雜交,雜交后代采用系譜法選育而成。2005年經全國農作物審定委員會審定。2006年渦陽縣引進該品種試驗示范,2007年大面積推廣。

1特征特性

該品種屬亞有限結莢習性。生育期102d,株高85cm,株型直立,主莖節數17節左右,有效分枝1~2個。葉片卵圓形、綠色,白花,棕毛。每莢粒數2粒,莢棕黃色,底莢高12cm左右。籽粒扁橢圓形,種皮黃色,有光澤,臍褐色,百粒重21.5g左右。

(1)產量高。在品比試驗中徐豆13號平均產量為2739kg/hm2,比徐豆10號增產7.8%,2007年在渦陽縣大面積種植,平均產量為2673kg/hm2,其中牌坊鎮333.3hm2種植基地,平均產量為2800.5kg/hm2,最高田塊達4288.5kg/hm2。

(2)抗性強。植株生長繁茂,開花早,花期長,抗旱耐澇性較強,落葉性好,不裂莢,高產穩產,較抗倒伏,抗大豆花葉毒病。

(3)品質優。蛋白質含量40%,脂肪含量21.3%,異黃酮含量4.66mg/g,為高蛋白兼高異黃酮品種。商品性好,籽粒整齊,完全粒98%以上。

(4)適用范圍。適宜皖蘇淮北地區、山東南部、河南等麥豆一年兩熟地區種植。要做好輪作換茬,避免夏大豆連作。

2高產栽培技術

2.1增施底肥

大豆是需肥較多的作物,每生產100kg大豆籽粒及相應的莖、葉、莢、殼等,需要吸收氮5.3~9.5kg,五氧化二磷1.0~2.6kg,氧化鉀1.3~4.9kg。大豆根系發達,并有根瘤,對土壤條件要求較高。實踐證明,大豆高產地塊的有機質含量大都在2%~4%以上,土壤結構良好,土質疏松,水、肥、氣、熱協調。要做到大豆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的均衡發展,保證前期有粗壯的營養體,在后期生長不過于繁茂、不徒長、不倒伏,花莢不脫落,結實率高,高產穩產,增施底肥顯得特別重要。底肥要施用充分腐熟的優質土雜肥,一般30~45t/hm2,標準氮105~150kg/hm2,過磷酸鈣300~450kg/hm2,氯化肥75~150kg/hm2,隨整地摻合入土。板茬播種豆田,用優質腐熟人畜糞肥加氮磷鉀單元肥或復合肥作種肥,做到種肥分離,也有很好效果。因農活緊張,不能給大豆施底肥的地方,可加大前茬作物的施肥量,使大豆利用殘肥,效果也較好。

2.2適期早播

夏播大豆短光性強、生育期短,如播種過晚,營養生長期短、生長差、發育快,不能充分利用當地有效生長期的溫度、光照和水分,同化率低、產量不高。

2.3足墑播種

夏大豆播種時期正值濕度高,水分蒸發量大,對土壤墑情差田塊,要灌溉造墑播種或遇雨搶種,以達足墑下種,一播全苗。對于比較平整的地塊,可板茬灌1次“跑馬水”;對地塊不平,可采用田灌、溝灌、噴灌,做到受水均勻,防止漏水和灌水過多,灌溉后及時整地搶種,播后耙平保墑。播種方式上可采用機械條播,進度快,而且播種均勻,深淺一致,有利于一播全苗。

2.4合理密植

“不可太稀,也不可太密”,要根據土壤肥力、栽培條件、播期早晚,確定適宜的種植密度,以充分利用地力,合理利用光能,發揮大豆增產潛力,提高大豆產量。據試驗徐豆13號,在6月上中旬適播期內最佳播量為75~90kg/hm2,行距40cm,株距12~14cm,密度18.0~19.5萬株/hm2,既能保證單株有足夠的營養面積增加單株結莢數、粒數和粒重;又能達到單位面積有足夠的株數,達到增產的目的。

2.5生育期的管理

(1)間苗。對大豆田間植株分布均勻度進行試驗,其產量增幅達7%~22%。大豆苗分布越均勻,產量越高。提高大豆田間植株分布均勻度一是適當加大播量,減少缺苗斷壟、確保全苗。二是實行人工間苗,大豆人工間苗可在齊苗后立即進行,宜早不宜遲,間苗株距按設定密度來確定,一般12~14cm。間苗時拔除弱苗、病苗、小苗、疙瘩苗,留壯苗、好苗,保證苗全、苗齊、苗勻、苗壯。

(2)追肥。開花鼓粒期是大豆的需肥高峰期,在分枝期追肥可以滿足大豆需肥高峰的養分需求。

大豆追施氮肥,應根據土壤肥沃程度、基肥中氮肥種類和數量、大豆生育階段及其長勢強弱綜合考慮是否追施。在高肥力土壤,前期肥料充足,大豆生長良好的情況下,不要追施氮肥。土壤基肥不足,大豆苗生長不良的豆田,在苗期追施氮素45~75kg/hm2。初花期一般用30~45t/hm2有機肥加三元復合肥150~225kg/hm2進行開溝追施。

(3)葉面噴肥。葉面噴肥可以減少肥料流失和土壤對肥料的固定,提高養分利用率。在大豆生長發育中后期可進行葉面噴肥。根據大豆生長情況和土壤養分狀況,在初花期至盛花期可用尿素7.5~15.0kg/hm2,磷酸二氫鉀1.5~4.5kg/hm2,鉬酸銨225~450kg/hm2,對水450~750kg噴施1次。在初花期和終花期噴施2次效果更好,也可加鋅、錳、硼肥噴施。

(4)生長調節劑。大豆栽培應用生長調節劑有增花、矮化、壯桿和促進早熟的作用,比打頂省工省時。如運用得當,增產效果明顯。當大豆盛花末期植株在60~65cm,生長仍然旺盛時,可使用多效唑、增產靈、矮壯素等大豆生長調節劑。如果田間生長特別旺盛,可在盛花期、結莢期噴灑2次。

(5)綜合防治病蟲草害。大豆病毒病、霜霉病、食心蟲、豆莢螟、蚜蟲、豆天蛾是大豆主要病蟲害,對大豆病蟲害防治必須采取合理輪作、栽培措施、生物防治、化學防治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技術。在化學防治上,要加強病蟲害預測預報,為科學用藥提供依據。可選用代森錳鋅、百菌清、三唑酮防治大豆病害,選用敵百蟲、樂果、吡蟲啉、菊酯類農藥防治大豆蟲害。也可在病蟲發生盛期多種病蟲總體防治,做到一藥兼治。

雜草對大豆生長影響較大,大豆生長期間是高溫高濕季節,田間雜草量大,萌發集中,生長迅速,若防除不力,易造成草荒。大豆田雜草發生具有種類多、密度大、防除困難的特點,防治上采用以農業防治為基礎,化學防除為重點,人工防除為輔助的綜合防除措施,達到經濟有效的控制大豆田草害的目的。適期使用安全、高效除草劑是除草的關鍵。可選用乙草胺、廣滅靈、惡草靈于大豆播后苗前均勻噴施土表進行土壤處理,也可于大豆苗后3片復葉前,雜草三至五葉期,選用禾草克、高效蓋草能、拿捕凈等防除以禾本科雜草為主的豆田雜草,選用雜草焚、虎威、苯達松等防除闊葉雜草。也可將2類藥低限量混用,防除禾本科雜草與闊葉雜草混生的豆田。

參考文獻

[1]馬金芳.大豆高產栽培技術[J].農村科技,2008(8):12-13.

上一篇: 城鄉教育差距調查報告 下一篇: 輔導員培訓心得體會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福利一二区 | 欧美一级视频在线看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五月婷 | 久久人人爽爽人人爽人人片AV | 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a | 亚洲另类综合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