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溝通學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2-03-02 04:42:0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醫學溝通學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醫學溝通學論文

篇(1)

  【摘要】語文教學中教師的教育力結構、教材的召喚結構、學生的接受力結構相對應或相耦合時,教學效果會倍增。這是語文教學的最佳狀態,如果達到這種狀態,語文教學對于教師、對于學生都將不再是單調的、重復的、高耗低效的勞作,而是一種充滿靈性的、愉快的、主動的輸出與接受。 中學語文教學實踐不斷地向教學法理論提出這樣的命題,即“自覺地選擇耗費力量最少而能夠獲得最大最持久的成果的斗爭手段、方式和方法”。[1]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以后,對中學生進行素質教育成為中學教育界的共識,中學語文教學“減負增效”越來越迫切,教學法領域里一些學者提出了許多新的教學原則和教改方案,推動了中學語文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

中學語文教學過程的本質,是學生在教師的教導下獲得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在中學語文教學領域,涉及三個方面的問題,即教師、教材、學生。“辯證的系統方法,是研究選擇最優教育方案理論的方法論基礎,這種方法需要分析教育過程的各個組成部分及其有規律的相互聯系。”[2]在優秀的教學組織過程中,教師、教材、學生這三部分不是孤立地、單獨地存在著,而是以其他兩個部分作為自己存在的參照物。許多教育家在論著中都論述了語文教師、語文教材、學生構成一個教學過程完整的鏈,揭示了語文教學的相關因素是普遍聯系著的這一規律。在此理論的起點上,我們發現這樣一種現象,即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學過程呈現出教師的教育力結構、教材的召喚結構、學生的接受力結構之間的“共振”現象。也就是說,在語文教學中,一旦教師的教育力結構、教材的召喚結構、學生的接受力結構相對應或相耦合時,教學效果會倍增。我們把這種教學現象稱之為中學語文教學中的“異質同構”[3]現象。許多語文教師都曾有這樣的教學體驗。教學中教師的教育力結構、教材的召喚結構、學生接受力結構同構共振應該是中學教師追求的教學境界。“異質同構”是中學語文教學的最佳狀態,如果達到這種狀態,語文教學對教師、對學生都將不再是單調的、重復的、高耗低效的勞作,而是一種充滿靈性的、愉快的、主動的輸出與接受。因此,研究中學語文教學中的異質同構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語文教師的教育力結構課堂教學是中學語文教育的基本組織形式,是實現教育教學目的、任務的重要途徑。它是教師依據教學大綱和教材有目的有計劃地傳授系統的語文基礎知識和訓練語文基本能力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起主導作用。我們提出中學語文教師教育力結構這個概念,是想與教師素質結構相區別。關于中學教師的素質及素質結構,教育理論界有許多研究成果,認為教師應具備思想政治素質、職業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能力素質、教育技能素質、教育科研素質、教師風度儀表、教師體魄等,并對每項素質作了細化。教師的教育力結構是指達到一定教學目的的一種知識與能力因素的最優組合。這種組合是建立在素質基礎上相關素質因素的積極整合,是一種有明確指向的能力結構。教師的教育力結構由顯性教育力和隱性教育力兩部分構成。顯性教育力指教師的語文專業知識、技能及對教材的理解程度。隱性教育力包括行為動機、教學態度、思考力、判斷力、表現力。隱性教育力是顯性教育力的倍增器。語文教師的教育行為由課堂教學、語文實踐活動、自身語言文字示范等一系列活動組成。這些活動是培養學生語文能力即相關又相對獨立的教育環節。在每一個特定的教育活動中,都要求教師整合自身的相關素質因素,形成教育力。就課堂教學而言,教師以教材為依托,對學生進行語文知識與能力的教育,應具有以下能力組合:教材理解力、教育預見能力、教學傳導能力、教學過程控制能力,這四種力組合形成合力,共同作用于課堂教學。當然,合力并不是四種力平均算術相加,而是在不同的教學情況下各自權重不同的組合。教材理解力是指對教材中各個知識點、能力訓練點及他們之間關系的認識、分析、抽象、演繹的能力。對教材的理解力,是以盡可能多地擁有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教學預見能力指在課堂教學活動之前對教材中教育因素的認識,對教學對象心理認知結構的把握,對教學過程中各種可能因素的作用的估計。教師只有對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對教學對象,對教學效果有一個客觀的估計,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教學計劃和教育目的。教學傳導能力指教師將經過思維整合過的教育信息傳達出去,高效地作用學生的感受和認知。信息傳導在課堂教學中主要是語言表達,包括口頭語言、板書語言和體態語言。教學過程的控制能力,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主導因素的發揮,對教學實踐過程、教學目的的控制,涉及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設置最佳教學情境。我們認為,教育力相關因素的組合及應用是一個動態過程。教師已經具有的從教的各項素質,并不等于能把各種教育因素最優地作用于教育對象。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對作文教學、閱讀教學、聽說教學、語文知識教學,教師都應從最優化的原則出發整合自己的素質因素,形成不同的教育力結構,以對應教材的召喚結構和學生的認知結構。

教材的召喚結構中學語文教材,是根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實現對中學生語文素質教育的目的而編寫的。教材把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協同起來。有學者認為,教材在中學語文課程中處于核心的地位。[4]2000年秋季開始使用的調整后的中學語文教材淡化了技術操作的訓練,改變了某些純工具性的作法,著眼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在選編課文時注重思想性、審美情趣和文化內涵,這是語文教學大綱(修訂版)的具體體現,是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是培養和提高中學生語文能力,培養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感情,培養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品質,培養創新精神、審美情趣和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礎材料。新編中學語文教材中,基本體現了“文道統一”的原則,體現了語文知識學習與語文能力訓練的統一,形成了一個有鮮明學科特色,循序漸進的系統的教學結構。中學語文教材的編寫者依據大綱的要求,將語文知識結構和語文能力結構進行了科學的分解,將其化為蘊含在課文中的知識點和能力訓練點,然后按照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循序漸進的序列,編排在各冊、各單元、各篇課文之中,由點及線,由線及面構成一個多層次對外開放的系統。[5]這是問題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也給中學語文教師和學生,特別是給語文教師提出這樣一個任務,是否能夠從教材中抽象、提煉出實現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要求的,中學生應該掌握的語文知識結構體系和語文能力訓練結構體系,并把這種結構內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這是全部問題的關鍵。筆者在《論初中語文教材基本結構的教學》一文中,論述了初中語文教材蘊含的基本結構及其基本結構的各個層面,即每篇課文、每個教學單元、每冊課本、全套教材都存在著教學內容結構和形式結構。并進而認為結構化、整體化、簡化、格式化是教師掌握教材的鑰匙和通道。[6]中學語文教材中的知識結構和能力訓練結構是一個有待學生實現的召喚結構。在這個召喚結構中,語文知識結構和能力訓練結構是顯性的,思想教育結構、審美教育結構、創造力教育結構是隱性的。教材中顯性的召喚結構是有限的,易于把握的,與教學大綱要求的學生應知應會的共性聯系在一起。比如中學語文知識的教學,是獨立于聽、說、讀、寫能力教學之外自成體系的部分,是語文能力培養和智力發展的基礎,貫穿在語文教學的各個階段。從初一到高三語文教材中循序地安排了語文知識內容,從讀寫知識、語法知識、邏輯知識、文學知識到文言文知識。這些知識在教材中呈現出顯性的結構,既有系統性,各類知識之間又有內在的聯系。語文教材中這些知識系統不是集中編在一起的,而是分散在各冊之中,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對教材要有結構的概念,要整體把握,對語文知識教學的進程、 目的有全面的考慮。語文教材中隱性召喚結構具有無限的、開放的、與學生個性發展聯系在一起的特征。對教材中隱性的審美召喚結構、創造力培養召喚結構、思想教育召喚結構的把握最能體現教師的功力。教育部制訂的試用修訂版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和試驗修訂版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中都在教學目的中明確提出要“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這是語文教學一個鮮明的任務,然而教材中并沒有專門列出哪篇是培養審美情趣的教材,審美因素是什么,在第幾章第幾段。從2000年秋季開始使用的教材,注重選文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內涵。教材中的選文,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精華,每篇文章都蘊含著美的鮮艷與深刻,幾乎涉及了美的各個領域和層面。如自然山水、自然現象的壯麗秀美,人的社會實踐的本質力量,人內心的品格等,這些美都是以語言文字為信息載體的。教材中審美的因素和語文能力教育的因素互為依存。不是教材缺少美,而是缺少對美的發現和挖掘。教材中審美召喚結構有自己的特殊性,不同于一般對視覺藝術品的欣賞。這種特殊性質在于教材中審美召喚結構更多地依靠學生接受力結構中的審美想像去實現。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學生的審美認知心理結構是由審美期待、審美感知、審美想像、審美理解等要素以一定的方式組合成的體驗系統。實現教材中的審美召喚結構,要靠教師體驗、想像去感悟、發現。教師發掘教材的審美召喚結構,必須以學生能體驗的以及可能體驗的為原則,采用多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情感記憶和想像性思維,去感知語文教材中隱含的情感、形象、審美趣味及審美理想,進入審美境界。“當教師更多地懂得了美的素質怎樣進入人的生活,當他們能夠有意識地來完善、擴展這種美的體驗的方法時,他們也就踏上了教學藝術之路。”[7]

中學生的接受力結構在教學中教師所面對的,只能是某特定學校定年級的特定學生,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強調的:“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8]沒有對

篇(2)

(二)運用好暗示性語言暗示性語言也是語言藝術的一種,在與學生進行溝通對話之時,高校輔導員應當運用好一些積極的暗示性語言,以此來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大學生的心理活動,讓他們主動進行自我反思,漸漸改變一些不良的行為意識。比如說,輔導員在查課時如果看到某些平時比較沉迷于網絡游戲、經常逃課上網的學生時,便可以這樣對他們用暗示性的語言說:“看你最近精神氣色不錯,肯定是晚上不怎么上網了。”這樣學生就會覺得輔導員對自己很關心、對自己寄予了很高的厚望,因此便會漸漸自覺地減少上網行為,形成自我約束。

(三)運用好指令性語言高校輔導員若想加強對大學生的校規教育、法制教育以及各項安全教育,就必須要學會正確運用好各項指令性語言。輔導員對學生的教育固然要多予以鼓勵和表揚,但其過程中也必然離不開批評和處分;輔導員對學生的批評和處分需要運用到一些指令性語言,而這些指令性語言的運用需要充分發揮出其權威性。批評和處分作為一種教育手段,它們與鼓勵和表揚并不應該是相互對立的關系,而應該是相輔相成的。高校輔導員應當針對不同性格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批評話語,例如對于性格外向的學生可以采用開門見山的方式進行嚴厲批評、對于性格內向的學生應當注意適度批評和點到為止、而對于性格暴躁的學生應當注意剛柔并濟。(四)避免使用傷害性語言避免使用傷害性語言也是高校輔導員與學生溝通時所需要注意的一大要素。大學生尚處在精力旺盛和易沖動的年紀,他們犯錯誤是很正常的事情,因此高校輔導員要多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對于犯錯誤的學生不能夠使用過激的語言來傷害他們,不能把他們列入“不可救藥”的行列,而應當多多采用積極的語言去與他們溝通,要充分利用感情因素來打動學生,讓學生進行自我反思與改正。

二、高校輔導員與學生溝通時要靈活運用好各種技巧

(一)運用好語氣語調高校輔導員在與學生溝通時要運用好語氣語調,也即是合理使用好各種強調詞、注意聲音的強度、說話的速度以及抑揚頓挫等。例如,輔導員在給學生說話時如果放低語氣、語調柔和,那么學生就會覺得輔導員這是在真心關心自己;而如果輔導員的語氣高亢、語調尖銳,那么學生就會覺得輔導員是在朝自己發泄不滿情緒。因此高校輔導員與學生溝通時必須要注意語氣和語調的使用。

(二)運用好眼神目光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它可以傳達感情,因此高校輔導員在與學生溝通時要運用好眼神目光。有經驗的輔導員往往能夠通過短促的目光接觸來體察到自己所說的內容是否為學生所接受,亦可以從學生的眼神中來正確判斷出其心理狀態。

篇(3)

目前國內醫學臨床專業的本科教育幾乎很少涉及到溝通能力或技巧方面的專業,缺乏專門的指導、教育、培訓等,也無從考核、評估這方面能力,因此無論是學校還是帶教老師,都缺乏這方面知識培養的重視。最后至醫學生畢業后走進工作崗位的那天,才發現自身缺乏溝通技巧和人際交往能力,造成日后醫患溝通障礙、關系緊張,這也是人們常說的“高分低能”現象。

1.2醫療現狀的不允許

由于患者的維權意識的增強,媒體對醫療歪曲報道等影響,臨床醫護為避免醫療糾紛,減少不必要的麻煩,許多病史的采集、知情同意等多方面的溝通都親力親為;且由于醫療資源分配不均及臨床任務繁重,使得部分醫務人員超負荷工作,沒有足夠的時間指導醫學實習生如何進行溝通,這些因素都大大減少了臨床實習生與患者溝通的機會,這也是國內培養臨床實習生時往往容易忽略的環節。

1.3實習生本身的因素

隨著醫學科學技術不斷進步,對醫療服務要求及醫療效果期望值不斷升高,甚至許多患者將醫療定義為服務的一種,要求醫院為其提供最優質的醫療服務,拒絕配合一線醫師及臨床實習生的診療工作。這種情況往往使學生產生恐懼心理,不愿意再與患者接觸、變得消極,對鍛煉自身溝通能力需求的積極性也受到影響,出現對溝通能力的培養的渴望不高的現象,甚至逃避鍛煉這方面的能力。

2應對策略

(1)建議增設關于溝通能力或技巧相關專業,或盡量多的開展這方面相關的講座、實踐培訓等,從理論方面、從學校及醫院方面加強對臨床醫學實習生溝通能力培養的重視。

(2)參考其他專業的培訓模式,如護理專業的溝通能力的培訓,注重溝通能力細節的訓練,學習從外表與衣著、動作與表情、語言與語氣、如何傾聽與表達等多方面建立與患者的溝通和信任,以提高自身的溝通能力,減少糾紛,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礎[5]。

(3)增強臨床醫學生的責任感,強化對待病患誠信、尊重、同情、耐心的責任意識,提高自身對患者的病情、檢查結果、治療方案等情況的分析能力,增強自信。鼓勵醫學生增加自行查房次數,加強對患者的熟悉,樹立醫學生理論扎實、技術精湛的形象,以取得患者更多的理解和信任,使溝通更容易、順暢。

(4)針對中西醫臨床實習生而言,宣傳中醫觀點,與患者溝通祖國中醫的精粹,注重患者的整體論治,從疾病、身心、精神等方面融匯中西醫精華治療疾病,不僅能取得患者的配合,還能提高治療的效果,從而提高自身的溝通能力和技巧。

篇(4)

【關鍵詞】實踐教學;主干課程;體系構建

實踐教學是會計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現會計本科教育目標、培養學生技能的系統工程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從我國目前情況來看,雖然各大高校對形式多樣的實踐教學都有采用,但在實踐教學的具體內容、范圍程度、時間安排、考核標準等方面均無統一標準,“各自為政”。筆者認為要加強實踐教學,首先要構建一個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在此基礎上才能更好地進一步加強每個具體實踐環節。我國的會計理論界對會計專業理論和方法的研究較多,對會計教學方法理論的研究較少;國外雖然對教學方法的研究起步較早,但目前尚無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的經驗可以借鑒。因此,本文試圖以會計本科教學的專業課程體系為核心,結合各主干課程的開設目的、內容特點、時間安排、學生在各階段的學習興趣及特點等,將多種實踐教學形式(如,同步實訓、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校內模擬實習、公司實習、實驗室綜合實習等)納入其中,構建一個與主干課程緊密聯系的實踐教學體系,以供參考與進一步探討。

一、以主干專業課程為基礎構建的實踐教學體系

圖1列示了會計專業主干課程體系,括號內標明了應采用的與該課程配套的實踐教學形式。圖中箭頭表示各課程間的遞進關系,如:在學習“中級財務會計”課程之前,必須完成對“會計學原理”課程的學習。括號內以斜體字列示的為建議采用的實踐教學方式,各學校可以根據自身的教學特點及對實踐教學的不同要求決定是否采用。

二、實踐教學體系的內涵及實施

(一)應開展配套實踐教學的課程

1.會計學原理

“會計學原理”是學生接觸的第一門專業課程,是學生學習后續專業課程的基礎。其教學目的在于使學生初步掌握建立和應用會計信息系統所應具備的一些基本知識,掌握會計核算的基本方法和程序,如設置賬戶、復式記賬、填制和審核憑證、登記賬簿、財產清查、編制財務報表等。

作為入門課程,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這門課程的講授過程中除了采用多媒體教學外,還應開展配套的實踐教學——同步實訓。同步實訓是指在完成課程某一單元教學內容后所進行的階段性實務訓練。它具有較強的針對性,使學生在學完一個內容后,對相關理論知識在實踐中的運用有個直觀了解,幫助學生及時、深刻地理解抽象的理論知識。

“會計學原理”的同步實訓內容應包括:原始憑證的填制和審核,記賬憑證的填制、審核和傳遞,會計賬簿的開設和登記,結賬和錯賬更正,簡單財務報表的編制等。通過實訓,學生直接接觸各類仿真或真實的憑證、賬簿及報表,既可以避免理論課的乏味,又可以使學生掌握會計的基本技能,加深對會計的理解。實訓資料可以自行開發,也可以直接選用相關的“會計學原理模擬實習”教材,分段選取使用。在時間的安排上可根據進度靈活處理,實訓成績應單獨考核。

該課程的實踐教學也可以根據教學需要選用角色扮演這種方式。例如,在講授采購人員預借差旅費的業務時,可以設定采購人員、審批領導、出納、會計人員等不同角色,讓學生在角色扮演中體會經濟業務的實質,了解會計憑證的傳遞、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等,令學生在“玩樂”中輕松地學習理論知識、增長實際技能。

2.中級財務會計

“中級財務會計”是會計專業重要的核心課程,其主要教學目的是使學生深入了解財務會計的基本理論框架和規范體系;掌握企業發生的各種經濟業務的具體處理方法以及財務報表的編制方法。該門課程實務性很強,涵蓋了從事會計核算工作所必需的主要理論和技能。因此,這門課程應特別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處理會計問題的實際工作能力,包括職業敏感性、職業判斷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等,為學生今后從事會計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該課程應開展的配套實踐教學形式為:

(1)同步實訓。相對于“會計學原理”課程,“中級財務會計”的學習對學生來講是有一定難度的。其同步實訓內容可以結合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實踐性強的問題展開設計,包括存貨計價、長期股權投資的核算、流轉稅稅務會計處理、股東權益的會計處理、收入的確認與計量、所得稅會計和現金流量表的編制等等。比如,對長期股權投資核算的同步實訓,可以設計、提供股權轉讓協議、資產評估報告、產權轉讓交割單、年度股東大會決議公告、公司年度財務報告等多項相關原始憑證和法定依據,讓學生接觸、分析、運用這些實務中真實記錄經濟業務發生的相關憑證,培養學生運用原始憑證進行職業判斷和會計處理的能力,貼近實務,增強真實感。學生在實際問題的解決中掌握了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和后續計量方法,給教學中的難點問題增加了趣味性,同時增加了學生的成就感。有條件的院校可以利用計算機將同步實訓項目開發成可供學生根據教學進程及個人學習情況自主選擇實驗內容的開放型實驗項目群,并配備多媒體實習指導課件及自動閱卷評分功能,使師生及時檢測教學效果。目前,“中級財務會計”的相關實訓資料基本上是各校自行開發的。在時間安排上應根據進度與課程同步,其實訓成績應單獨考核。

(2)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一種融合啟發式、互動式和探究式的實踐教學方法,其目標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潛能,著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對知識進行整合及綜合運用的能力;同時,在討論中拓寬了學生的思路與視野,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寫作能力,增強了團隊協作精神。

由于“中級財務會計”較強的務實性,其每章對應內容均應分析討論一至兩個相關案例。該課程的教學案例比較容易取得,有的教材自身就附有配套案例;也可以自行開發,或選用專門的案例分析教材。案例教學應該與課堂教學同步,成績可以單獨考核,也可以作為這門課程的平時成績進行考核。

(3)校內模擬實習。校內模擬實習是在校內進行的以企業的一個生產經營周期的基本業務及相關資料為基礎,通過編制一整套真實的會計憑證、賬簿、報表,模擬企業財會部門會計實務處理的實踐教學形式。“中級財務會計”詳細地闡述了企業發生的各種經濟業務的處理方法以及財務報表的編制方法,課程結束后學生已具備一定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通過完成一套模擬實習資料,進行會計業務模擬實務演練,使學生對會計工作的整個流程有清晰、直觀的了解,同時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校內模擬實習應該手工與電算化并行,結果進行相互驗證,使學生清楚各會計程序之間的相互聯系。該課程的模擬實習資料可以選用以上市公司為題材編寫的會計模擬實習教材(商品流通行業或服務行業均可)。時間應安排在“中級財務會計”課程結束后的下一個學期,成績應該單獨進行考核。

3.成本會計

“成本會計”是會計學科的一個重要分支。其主要教學目的是使學生熟悉企業成本計算的方法、成本計劃與控制、成本報表編制與分析、戰略成本管理等。

該課程應開展的配套實踐教學形式為:

(1)同步實訓。成本會計的同步實訓內容應包括:輔助生產費用的歸集和分配、制造費用的歸集和分配、生產費用在完工產品和在產品之間的分配、產品計算的品種法、分步法、分批法等。通過實訓,使學生接觸各種成本計算單據,了解成本核算流程,掌握各種費用的歸集和分配方法,并對不同成本核算方法進行應用,使其對工業企業會計核算的難點、重點及特點有個直觀了解。該課程相關實訓資料多為各院校自行開發,時間安排上可根據進度靈活處理。實訓成績應單獨考核。

(2)校內模擬實習。“成本會計”課程結束后,應安排學生完成一套工業企業模擬實習資料,以對全套成本核算流程進行完整演練。

該課程的模擬實習資料可以選用以工業企業為例編寫的會計模擬實習教材。時間安排在課程結束后的下一個學期,成績應該單獨進行考核。

(二)建議開展配套實踐教學的課程

以下課程的配套實踐教學形式各院校可以根據自身的教學要求決定是否采用。

“財務管理”課程通過案例分析可以使學生了解財務信息的收集、選擇、分析的過程,理解財務管理的基本理論,掌握財務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審計學”課程通過同步實訓、案例分析可以使學生熟悉和掌握審計程序和方法實際運用的過程。

“高級財務會計”課程通過同步實訓、案例分析可以使學生掌握特殊會計業務的處理方法,熟悉國際會計準則及運用國際會計慣例處理復雜會計業務的方法。

“國際會計”課程通過同步實訓、案例分析可以使學生了解世界主要國家的會計模式、國際會計領域中的一些前沿問題,以及財務報告披露的國際差異和跨國經營活動中的稅收問題等內容。

(三)應開展的、與課程無配套關系的實踐教學

1.公司實習

公司實習是指直接讓學生到實習單位或校外實習基地參加會計實務工作的實踐教學形式。公司實習在整個實踐教學環節中具有專業性和高度綜合性,可以使學生在真實的職業環境中了解、熟悉專業操作和工作流程,是其他各種實踐教學形式無法替代的。通過實習,學生可以直觀地感受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工作的意義,培養學生各種職業技能和綜合應用能力,為今后順利走上工作崗位打好基礎。

公司實習是與課程無配套關系的實踐教學方式,應在所有的專業課程結束后進行,一般安排在第七學期結束后的寒假或第六學期結束后的暑假進行。實習結束,要求學生完成實習報告,實習成績應結合報告內容及其在實習單位或實習基地的表現單獨進行考核。

2.實驗室綜合實習

實驗室綜合實習是指在校內的會計模擬實驗室完成的綜合性實習,一般可采用ERP模式模擬企業的財務核算、財務管理、供應鏈管理、生產制造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客戶關系管理等日常經營流程。與校內模擬實習相比,從深度上講,除了基本業務,還應涉及特殊業務和事項的會計處理,如租賃業務、債務重組業務、合并業務等;從廣度上講,不僅局限于會計專業知識,還應將審計學、財務管理、會計電算化、稅法等多門課程及學科的知識進行整合運用。實驗室綜合實習對實踐內容進行了拓展和提升,培養和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實驗室綜合實習應該在學生完成所有專業課程后進行,實習成績應該單獨考核。

除了上述幾種主要實踐形式,學校還可以根據自身需要采取社會調查、參觀等其他形式進行相關實踐教學活動。

構建科學、成熟的會計實踐教學體系是完善我國會計理論,保障會計本科教育目標實現,加速會計教育改革進程的重要問題,這還需要更多的理論及教育工作者的不斷探討和深入研究,以期盡早形成科學、權威的結論,對會計實踐教學進行統一規范和指導。

【參考文獻】

[1]王國付.普通高校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的思考與建議[J].財會研究,2008.12.

[2]張妙弟,江小明.大眾化教育背景下應用型大學教學體系的改革與建設[J].中國高教研究,2007.1.

篇(5)

文學作為一門語言藝術,是以言語為基本符號,以社會語境為中介,通過讀者與作者的心靈溝通而得以成全的話語系統,是一種社會權利關系纏繞的意識形態形式。哲學認為,“社會存在決定著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伴隨著現代化進程的飛速運轉,生產力的高度解放、發展,現代科技的快速升級換代,市場經濟的不斷壯大,以及人類征服自然能力的加強,由大自然的神秘而致的對大自然的那份敬畏,以及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族親”意識正日趨消減。這種消減首先表現為現代文明進程中科學話語、科學理性對大自然神秘感的“祛魅”。人類對自然界產生敬畏的諸多因素之一,是自然神秘感的存在,然而隨著現代社會理性色彩的日趨加強,許多原來不可知的現象得到了自然科學的解釋,于是,自然界的神秘性就消失了。“葉廣苓《長蟲二顫》中,在顫坪調研的中醫學院教師王安全,用中醫學的知識重述了殷姑娘用扁豆花下蠱的傳說,消解了山間巫蠱之術的神秘性”;“《老虎大福》中黑子撲朔迷離的野性背景,在二福從楊陵農學院獲得生物學知識后被終結,‘豹和犬是兩個科目,受基因限制,它們之間不可能有任何雜交成果,黑子……沒有任何野性背景’”①。科學話語的傳入,使自然的神秘性消解,人類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也由此淡化。其次,這種削減也表現為,市場經濟不斷壯大中商業話語對人類與非人類生命“族親”意識的淡漠。隨著市場經濟的引入,“族親”意識已成為一個遙不可及的神話,金錢成為衡量生命價值的一般等價物。出于金錢的考慮,利益誘惑產生了人對自然和其他非人類生命理直氣壯無所顧及的掠奪:“籠里的猴對村民來說都是錢,活的錢”(《猴子村長》)②,迫切的致富欲望和精明的物質利益計算,使村民對猴群進行了滅絕式捕殺。在商業話語系統中“錢”成為了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匯,人與大自然、與其他非人類生命之間的“族親”之愛被淡漠了。

由上可知,伴隨著現代文明而出現的科學話語、科學理性、商業話語使人對大自然的敬畏、人類與其他非人類生命的“族親”之愛消解了。然而,與現代文明的科學性、商業性相比,少數民族文學話語系統中保留了較強的生態倫理意義,處理了人與自然、人類與其他非人類生命之間的倫理關系。這一倫理體系的核心是人對自然及非人類生命的敬畏,以及“族親”之愛。

少數民族大多分布在云南、貴州、廣西、內蒙、新疆等邊緣地區,由于地勢原因經常處于青山、綠水、奇花、異草、野生動物等的環圍之中,因而在少數民族文學作品中,關于這些動植物的描述以及圍繞著它們展開的故事較多,基本上每個民族的民間故事集中都有關于動植物的描寫。仔細分析這些少數民族民間動植物故事,發現它們都摹寫出了人與自然、人類對其他非人類生命真誠相待的友愛圖景,這主要是通過兩種形式來進行呈現:一是正面書寫人出于天性的善良、淳樸對動物的友愛。如錫伯族民間故事《黃狗小巴兒》中,傻子老二好心收留黃狗小巴兒,在被嫂子趕出家門后仍和小巴兒相依相靠和諧生活,在黃狗小巴兒被嫂子棒打死后,如伙伴般將其安葬,經常上墳探望,表現出一份“族親”之愛。與此相類的故事還有錫伯族民間故事《鸚哥的故事》、滿族民間故事《扇子參》等。二是側面烘托人對動物的寬容友愛之情。如錫伯族民間故事《狗和人是怎樣交朋友》狗在分別與野兔、狼、熊的相處中每次都因自己的叫聲而被排擠,幾經選擇、幾經對比,最后轉向人類,人類沒有排擠它反而視它為朋友。在選擇與對比中,側面表現出了人對動物的友愛之情。另外,錫伯族民間故事《老虎、蛇、蚊子、燕子和人》、《狗和兔子》,瑤族民間故事《馬交朋友》等也都以同樣的形式側面表現了人對動物的友愛之情。

與人對動物的寬容、友愛相聯系的是由它而衍生的動物對人的友愛的回報。少數民族民間故事中有一大部分故事都通過動物對人善行報答的形式,表現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主題,研究者將這一形式通稱為“動物報恩型”模式。如滿族民間故事《達布蘇與梅花鹿姑娘》通過達布蘇解救、悉心照料小鹿,之后小鹿幻化為一美麗姑娘與之成親的故事,表現出了人對動物友愛,動物對人進行善報的主題。在這里報恩的動物不僅限于溫順的鹿、蛙、兔等,甚至兇猛的動物也懂得報滴水之恩。當然,與之相反也有表現惡有惡報主題的作品,如滿族民間故事《薩滿捉參》中薩滿捉參的結果就是被海浪卷進江底淹死了;《棒槌孩》中小蘑菇頭他訥、他瑪捉棒槌精吃以求長生不老的結果便是被打個頭破血流。特定空間的倫理取向的提煉與凈化,顯現了話語系統中的生態倫理色彩。

總之,少數民族文學中人對動物的友善以及“動物報恩型”的模式都表現出了人與自然、人類與其他非人類生命之間深深的“族親”之愛,體現了強烈的生態倫理意義。與此同時,少數民族民間故事中保留的許多自然景觀的由來、形成背景也顯現了一種生態倫理意義。滿族民間故事中的風物傳說《湯池的來歷》,孝敬公婆的媳婦用手捧著火柴燒熱了結冰的水泡子,從而化作驅病除邪的湯池;《紅羅女》,美麗正直的紅羅女把昏憒的皇帝捉弄的丑態百出,最后幻演成鏡泊湖景觀之一。這些故事中演繹自然景觀的由來是跟人類的善行、善德聯系在一起的,表現出了人與自然、人類與其他非人類生命天人合一、和諧共處的愿望。

少數民族話語系統從人與自然、人類與其他非人類生命友善相待的“族親”之愛,以及人與自然、人類與其他非人類生命天人合一、和諧共處的愿望中體現了生態倫理意義,表現出了人對自然的敬畏,與非人類生命和諧、平等、共存的愿望。這不僅為近年伴隨著現代化進程飛速運轉帶來的日趨嚴峻的生態問題而產生的像于堅、賈平凹、張煒、遲子建等的生態創作,以及由之興起的生態環境美學奠定了基礎,同時也暗示出現代話語對原有空間倫理關系的沖擊與破壞,并隨之衍生出了更為復雜的價值立場和倫理體系,即在“現代”與“傳統”,“原始”與“文明”之間文學該如何為自己尋求合適和合理的支點。“現代”“文明”的進程在理論上本應是促進文學不斷進步的動力,然而文學的發展似乎并不與文明的進化相符相成。伴隨著現代文明的發展而文學一直恒久不變的東西是“人文精神”“人文關懷”,它們是文學得以生存的不竭動力。回顧百年文學,上世紀處以來,中國文學以不斷書寫對人的價值和權利尊重的人文精神追隨著“德先生”的指引。在少數民族文學中,少數民族作家們把人文精神中尊重的對象拓展到人之外的自然和其他非人類生命,實現了生態倫理與人文精神的對接,是人文精神發展至生態倫理精神,使自由、平等、博愛的理念由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調整惠及到自然和非人類,拓展了人文精神的理論內涵。我們在談論保持人類尊嚴的時候,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發展,保持人對動物的尊重,是保持人類尊嚴的一個重要部分。然而,“科學”“文明”和“民主”一樣,在一個世紀以來一直散發著激動人心的光華。現代科技在帶來舒適、方便和快捷的同時,漸漸也顯示了它在賦予人類征服自然能力之后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因而如何評價現代科技為文學敘事的一個重要維度。理性考究,其實現代科技本身并不具備善惡品質,區別在于如何使用,而關鍵點還在操控它的人類。我們在接受現代科技的同時,也要尊重傳統的生態倫理;破除封建傳說的同時,也要尊重其蘊含的生態倫理,只有這樣才能通過話語生態的重建來達到恢復和保護自然生態的目的。少數民族作家作品中的這種人與自然、人類與其他非人類生命的生態倫理意識,為文學處理現代與傳統、科學與人文關懷之間復雜的價值立場和倫理關系體系,尋求到了合適合理的平衡點。中國文學的敘事書寫既可以從中獲取一套生態話語系統,同時也能通過對現代科技的合理評價來搭建保護自然生態的橋梁,在這一點上少數民族文學給予中國文學予重大的啟示。 轉貼于

參考文獻

[1]李玫.空間生態倫理意義與話語形態[J].民族文學研究,2007,(4).

篇(6)

文學作為一門語言藝術,是以言語為基本符號,以社會語境為中介,通過讀者與作者的心靈溝通而得以成全的話語系統,是一種社會權利關系纏繞的意識形態形式。哲學認為,“社會存在決定著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伴隨著現代化進程的飛速運轉,生產力的高度解放、發展,現代科技的快速升級換代,市場經濟的不斷壯大,以及人類征服自然能力的加強,由大自然的神秘而致的對大自然的那份敬畏,以及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族親”意識正日趨消減。這種消減首先表現為現代文明進程中科學話語、科學理性對大自然神秘感的“祛魅”。人類對自然界產生敬畏的諸多因素之一,是自然神秘感的存在,然而隨著現代社會理性色彩的日趨加強,許多原來不可知的現象得到了自然科學的解釋,于是,自然界的神秘性就消失了。“葉廣苓《長蟲二顫》中,在顫坪調研的中醫學院教師王安全,用中醫學的知識重述了殷姑娘用扁豆花下蠱的傳說,消解了山間巫蠱之術的神秘性”;“《老虎大福》中黑子撲朔迷離的野性背景,在二福從楊陵農學院獲得生物學知識后被終結,‘豹和犬是兩個科目,受基因限制,它們之間不可能有任何雜交成果,黑子……沒有任何野性背景’”①。科學話語的傳入,使自然的神秘性消解,人類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也由此淡化。其次,這種削減也表現為,市場經濟不斷壯大中商業話語對人類與非人類生命“族親”意識的淡漠。隨著市場經濟的引入,“族親”意識已成為一個遙不可及的神話,金錢成為衡量生命價值的一般等價物。出于金錢的考慮,利益誘惑產生了人對自然和其他非人類生命理直氣壯無所顧及的掠奪:“籠里的猴對村民來說都是錢,活的錢”(《猴子村長》)②,迫切的致富欲望和精明的物質利益計算,使村民對猴群進行了滅絕式捕殺。在商業話語系統中“錢”成為了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匯,人與大自然、與其他非人類生命之間的“族親”之愛被淡漠了。

由上可知,伴隨著現代文明而出現的科學話語、科學理性、商業話語使人對大自然的敬畏、人類與其他非人類生命的“族親”之愛消解了。然而,與現代文明的科學性、商業性相比,少數民族文學話語系統中保留了較強的生態倫理意義,處理了人與自然、人類與其他非人類生命之間的倫理關系。這一倫理體系的核心是人對自然及非人類生命的敬畏,以及“族親”之愛。

少數民族大多分布在云南、貴州、廣西、內蒙、新疆等邊緣地區,由于地勢原因經常處于青山、綠水、奇花、異草、野生動物等的環圍之中,因而在少數民族文學作品中,關于這些動植物的描述以及圍繞著它們展開的故事較多,基本上每個民族的民間故事集中都有關于動植物的描寫。仔細分析這些少數民族民間動植物故事,發現它們都摹寫出了人與自然、人類對其他非人類生命真誠相待的友愛圖景,這主要是通過兩種形式來進行呈現:一是正面書寫人出于天性的善良、淳樸對動物的友愛。如錫伯族民間故事《黃狗小巴兒》中,傻子老二好心收留黃狗小巴兒,在被嫂子趕出家門后仍和小巴兒相依相靠和諧生活,在黃狗小巴兒被嫂子棒打死后,如伙伴般將其安葬,經常上墳探望,表現出一份“族親”之愛。與此相類的故事還有錫伯族民間故事《鸚哥的故事》、滿族民間故事《扇子參》等。二是側面烘托人對動物的寬容友愛之情。如錫伯族民間故事《狗和人是怎樣交朋友》狗在分別與野兔、狼、熊的相處中每次都因自己的叫聲而被排擠,幾經選擇、幾經對比,最后轉向人類,人類沒有排擠它反而視它為朋友。在選擇與對比中,側面表現出了人對動物的友愛之情。另外,錫伯族民間故事《老虎、蛇、蚊子、燕子和人》、《狗和兔子》,瑤族民間故事《馬交朋友》等也都以同樣的形式側面表現了人對動物的友愛之情。

與人對動物的寬容、友愛相聯系的是由它而衍生的動物對人的友愛的回報。少數民族民間故事中有一大部分故事都通過動物對人善行報答的形式,表現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主題,研究者將這一形式通稱為“動物報恩型”模式。如滿族民間故事《達布蘇與梅花鹿姑娘》通過達布蘇解救、悉心照料小鹿,之后小鹿幻化為一美麗姑娘與之成親的故事,表現出了人對動物友愛,動物對人進行善報的主題。在這里報恩的動物不僅限于溫順的鹿、蛙、兔等,甚至兇猛的動物也懂得報滴水之恩。當然,與之相反也有表現惡有惡報主題的作品,如滿族民間故事《薩滿捉參》中薩滿捉參的結果就是被海浪卷進江底淹死了;《棒槌孩》中小蘑菇頭他訥、他瑪捉棒槌精吃以求長生不老的結果便是被打個頭破血流。特定空間的倫理取向的提煉與凈化,顯現了話語系統中的生態倫理色彩。

總之,少數民族文學中人對動物的友善以及“動物報恩型”的模式都表現出了人與自然、人類與其他非人類生命之間深深的“族親”之愛,體現了強烈的生態倫理意義。與此同時,少數民族民間故事中保留的許多自然景觀的由來、形成背景也顯現了一種生態倫理意義。滿族民間故事中的風物傳說《湯池的來歷》,孝敬公婆的媳婦用手捧著火柴燒熱了結冰的水泡子,從而化作驅病除邪的湯池;《紅羅女》,美麗正直的紅羅女把昏憒的皇帝捉弄的丑態百出,最后幻演成鏡泊湖景觀之一。這些故事中演繹自然景觀的由來是跟人類的善行、善德聯系在一起的,表現出了人與自然、人類與其他非人類生命天人合一、和諧共處的愿望。

少數民族話語系統從人與自然、人類與其他非人類生命友善相待的“族親”之愛,以及人與自然、人類與其他非人類生命天人合一、和諧共處的愿望中體現了生態倫理意義,表現出了人對自然的敬畏,與非人類生命和諧、平等、共存的愿望。這不僅為近年伴隨著現代化進程飛速運轉帶來的日趨嚴峻的生態問題而產生的像于堅、賈平凹、張煒、遲子建等的生態創作,以及由之興起的生態環境美學奠定了基礎,同時也暗示出現代話語對原有空間倫理關系的沖擊與破壞,并隨之衍生出了更為復雜的價值立場和倫理體系,即在“現代”與“傳統”,“原始”與“文明”之間文學該如何為自己尋求合適和合理的支點。“現代”“文明”的進程在理論上本應是促進文學不斷進步的動力,然而文學的發展似乎并不與文明的進化相符相成。伴隨著現代文明的發展而文學一直恒久不變的東西是“人文精神”“人文關懷”,它們是文學得以生存的不竭動力。回顧百年文學,上世紀處以來,中國文學以不斷書寫對人的價值和權利尊重的人文精神追隨著“德先生”的指引。在少數民族文學中,少數民族作家們把人文精神中尊重的對象拓展到人之外的自然和其他非人類生命,實現了生態倫理與人文精神的對接,是人文精神發展至生態倫理精神,使自由、平等、博愛的理念由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調整惠及到自然和非人類,拓展了人文精神的理論內涵。我們在談論保持人類尊嚴的時候,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發展,保持人對動物的尊重,是保持人類尊嚴的一個重要部分。然而,“科學”“文明”和“民主”一樣,在一個世紀以來一直散發著激動人心的光華。現代科技在帶來舒適、方便和快捷的同時,漸漸也顯示了它在賦予人類征服自然能力之后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因而如何評價現代科技為文學敘事的一個重要維度。理性考究,其實現代科技本身并不具備善惡品質,區別在于如何使用,而關鍵點還在操控它的人類。我們在接受現代科技的同時,也要尊重傳統的生態倫理;破除封建傳說的同時,也要尊重其蘊含的生態倫理,只有這樣才能通過話語生態的重建來達到恢復和保護自然生態的目的。少數民族作家作品中的這種人與自然、人類與其他非人類生命的生態倫理意識,為文學處理現代與傳統、科學與人文關懷之間復雜的價值立場和倫理關系體系,尋求到了合適合理的平衡點。中國文學的敘事書寫既可以從中獲取一套生態話語系統,同時也能通過對現代科技的合理評價來搭建保護自然生態的橋梁,在這一點上少數民族文學給予中國文學予重大的啟示。

參考文獻:

[1]李玫.空間生態倫理意義與話語形態[J].民族文學研究,2007,(4).

篇(7)

[論文關鍵詞]醫學生 醫學院 醫患關系 認知教育

當今的醫學生,既有渴望成為“白衣天使”的喜悅,也難以回避頻發的醫患沖突所帶來的心理壓力和挑戰,從而對醫患關系產生一定的畏難、防御和恐懼心理,不同程度地影響地他們的大學學習、生活和擇業,因此對醫患關系的認知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一、醫學生醫患關系認知教育的內涵及現狀

1 醫學生醫患關系認知教育的內涵。在現實社會生活中,醫患關系是在醫學實踐活動中產生和發展,以醫療工作為基礎、道德為核心、法律為準繩的一種特殊的醫學人際關系。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醫患關系已不僅是局限于醫生和患者兩者之間的關系,已經發展為以醫生為中心的與醫療服務有關的醫者一方和以病人為中心的與病人健康利益有關的患者一方所構成的兩個群體之間的關系,是一種特殊的社會人際關系。這其中既包括醫務人員與患者在醫療診治過程中形成的醫學技術關系,又包括在技術使用過程中醫生和患者由于社會、心理、經濟等方面的因素所形成的道德關系、經濟關系、法律關系和文化關系等,我們稱之為非技術關系。

醫患關系認知教育是基于對醫患之間關系的本質和規律的深刻認知,通過醫學、法學、心理學、行為醫學、人際關系學、醫學倫理學、醫學社會學、醫患溝通學等多種學科知識的講授,使醫學生能夠深刻認識當前醫患關系的現狀以及醫患關系的性質,把握醫患交往的技巧,進一步提高處理醫患關系的能力,從而有效地發揮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作用。

2 醫學生醫患關系認知教育狀況。培養和引導醫學生認知醫患關系,繼而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已經成為擺在醫學教育面前的一項嚴峻而又刻不容緩的課題。通過對河北省5所本科醫學院校的調查發現,5所院校教學方案中均有涉及醫患關系認知的教育內容,包括醫學心理學、醫學倫理學、護理禮儀等相關課程,但是醫患關系教育課程要求學分偏低,遠不及總學分的1/15,且多為選修課,

通過對樣本數目為600份、有效回收589份的醫學學生的調查來看,學生對醫患關系相關知識主要來自選修課程、實習培訓等,占在校時期學習知識總量的3%以下。約有95.2%的醫學生表現出來對此類教育內容的興趣和關注,同時也有約88%的學生表示對此類知識了解不多。由此可見,醫患關系認知教育在各醫學院校醫學生教學方案中雖然有所涉及,但是并不能滿足醫學生需求和社會發展需求。

二、醫學生醫患關系認知教育的重要意義

1 醫患關系認知教育是現代醫學發展對醫學生素質的基本要求。隨著醫學模式由傳統的以病論病的“生物”醫學模式,向當前“生物一心理一社會”這一新的醫學模式轉變,醫學發展對醫務人員提出了“以病人為中心”的新要求。醫務人員不僅要了解疾病,還要通過與病人交流了解病人所面對的社會關系以及心理因素對其疾病的影響,只有通過與病人建立相互尊重和理解、相互支持和配合的和諧醫患關系,才能最終實現治療疾病、恢復健康的醫學目的。1995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五星級的醫生”(five star)應該是“保健提供者,交際家,決策者,健康教育家,社區領導者,服務管理者”。世界醫學峰會也對醫師提出了應具備交際能力的要求。可見醫學教育界很早就開始重視培養醫學生與病人的交往能力。因此提升醫學生對醫患關系的認知水平,掌握醫患交往的技巧和方法,是現代醫學發展對醫學生的必然要求。

另外醫患關系認知教育因其教育內容和教育目的決定了它對完成醫學目的的重要性。尤其在“生物一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要求下,醫患關系認知教育有效地補償了醫學專業教育不能完成的醫學生人文教育的缺乏。只有經過醫患關系教育,進一步培養新時代的醫學生樹立“以病人為中心”的觀念,提高醫學人文素養,始終牢記“安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詞,才能全心全意為患者的身心健康服務。

2 醫患關系認知教育是構建諧和醫患關系的基本要求,也是破解醫患關系難題的有效途徑。由于醫務人員具有醫學專業技術和經驗,因此在和諧醫患關系的構建中,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成為主導方面,而醫學生作為醫生的后備軍和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主力軍,提早開展醫患關系認知教育尤為重要,通過醫患關系的認知教育,正確理解醫患關系的實質,把握醫患交往技巧,為將來順利開展醫學工作以及構建我國和諧醫患關系打下堅實的基礎。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傳統的醫患關系出現很大的變化,醫患矛盾已經發展為醫學生今后難以逃避又亟待處置的難題。因此加強對醫學生醫患關系認知教育,使醫學生了解醫患關系的實質,正確看待醫患矛盾,注重與患者溝通能力和交往技巧,必將成為破解醫患關系難題的有效途徑。

三、醫學生醫患關系認知教育的內容

1 通過醫患關系認知教育使醫學生明確醫患關系的性質。由于缺乏醫患關系認知教育,現實中許多醫學生對醫患關系的實質存在錯誤解讀,如片面理解為消費關系、信托關系、契約關系等,對醫患關系性質的界定受時展的影響,但現實中醫學生對當前醫患關系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頗和片面性。雖然當前醫學工作的特殊性使得醫療行為帶有一定的商業色彩,但醫患之間的交往不能理解為純粹的商業行為,即使醫療活動采取商業化運作形式的西方國家,醫患關系也沒有停留在純粹的消費關系層面。把醫患關系理解為醫學服務產品的消費關系,看似是把醫療活動、醫患關系簡單化,但卻忽略了醫學的公益性和人道性,通過醫患關系認知教育,使醫學生明確當前醫患關系的真正實質。醫患之間的關系應該是一種以醫患雙方共同目標為基礎的、帶有一定契約性質的、具有深刻倫理內容的、以理性為前提的雙向性的信托關系。在醫患這種雙向的人際關系中,一般而言,醫者處于主導地位,起著主要的決定作用,決定著醫患關系的滿意程度,這主要是患者缺少醫學專門知識和技能,求助于醫者而言的。但是,醫患關系雙方的地位在現實中是可變的,有時在醫患矛盾的原因中,患者要負主要責任,不能把醫者在醫學技術方面的主導作用機械地照搬到醫患關系中來,對醫患之間的沖突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否則不利于醫患矛盾的解決。

通過醫患關系認知教育,還應該使醫學生意識到,患者就醫之時,由于醫學知識和能力的缺乏,對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抱著極大的信任,他們不僅將自己的生命和健康交托給醫務人員和醫療機構,甚至把包括自己家族病史、用藥史等一些隱秘私事告知醫生或護士,促使醫務人員努力維護患者的健康,完成患者的信托。這種信托關系不同于商品關系中的陌生人倫理要求,它使病人擁有了許多正面的權利,同時使得醫務人員肩負了許多正面的義務和重大責任,使得醫生面對急需搶救的危重癥病人時不能簡單地從診療費用權利出發,而應以病人生命健康權利和對醫生的信托關系為重。同樣地,通過醫患關系認知教育,使醫學生進一步明確,醫患關系具有的更深刻的倫理內容。醫患關系不是簡單的合同契約關系,這可能使醫務人員忽視醫生的道德責任和道德追求,而只去考慮在短時間內不違約,造成醫務人員在一些有大的風險治療面前不作為,又可能使醫學人道主義的行業特征喪失。

篇(8)

關鍵詞

中西醫結合;人文教育

中西醫結合是中醫、西醫的取長補短、融會貫通,是認識論的互參,是方法論的互補。中西醫結合教育是指對受教育者進行中西醫結合醫學以及中醫和西醫所涉及的思維方式和理論體系的傳授和教育。廣義的中西醫結合教育是與社會文化相聯系的,是對中西醫學及兩種不同文化、精神的教化與培育。中西醫結合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與時俱進、符合時代需要和中國社會特點的醫學人才。但是,現在中西醫結合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還沒有形成成熟的體系,無論是從學科建設上還是培養人才模式上都需要積極探索和完善[1]。隨著科技的巨大進步和社會的高速發展,醫學模式的轉變更加注重人與環境和諧發展,充分體現了人文精神在醫學模式發展上的重要作用[2]。因此中西醫結合醫學教育亟需加強人文教育,呼喚人文精神的回歸。

1人文教育在中西醫結合教育中的重要性

人文教育又稱為人性教育,是對受教育者所進行的旨在促進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個人與社會價值實現的教育。人文教育的核心是涵養人文精神,其本身就是醫學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在國內醫患關系日益受到關注的今天,人文教育顯得尤為重要。中西醫結合是我國的特色醫學,尤其是中醫的尊重自然、天人合一思想,賦予了中西醫結合醫學特殊的人文精神。

1.1人文精神是中西醫結合醫學的特色之一

中醫是在人文文化的土壤中誕生成長的,這種人文文化決定了中醫理論是與自然、人文哲學分不開的。中醫崇尚整體觀念,強調“天人相應,形神合一”,人文從來都是中醫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由于中醫的歷史性和傳統性太明顯,反而使這種人文精神變得不容易理解傳承。西醫的人文精神很好地彌補了這一點。中西醫結合醫學充分吸收中醫和西醫的優勢,又互相彌補不足,在人文內涵上進行補充和結合,正切合了現代醫學模式即“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反映出個體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順應自然、尊重生命發展規律是中西醫結合人文精神的重要體現。以往對中西醫結合醫學的認識停留在對疾病的診治方面,卻沒有從人文精神的層面進行結合。其實,人文精神是體現中西醫結合特色的一個重要方面。比如雖然現代醫學對中醫扶正療法還有偏見和懷疑,但事實證明其對腫瘤化療患者的療效是值得肯定的,一方面歸功于中醫扶正療法的確切療效,另一方面扶正療法對腫瘤患者自信心的樹立有很重要的作用,是對腫瘤患者的人文關懷。這種中西醫結合治療,其人文意義和臨床意義同等重要,而且人文精神在其中發揮的作用是單純西醫無法實現的。再者,在中國的文化背景和社會環境中,中西醫結合本身就給患者帶來了對抗疾病的信念,其人文屬性是中西醫結合醫學在中國社會得以生存和發展的關鍵。西醫要用實驗去解釋并證實,從基因、細胞等微觀現象去推論人體、疾病等宏觀表現,這種思維的局限使西醫的發展擺脫不了現代技術的束縛,并且西醫把人文精神與醫德聯系起來,把它作為一種道德約束。而中醫理論恰恰相反,它以人為核心,把與人相關的自然、社會、環境、疾病都結合起來,辨證論治、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把人文屬性結合到中醫理論中,是人文精神更高層次的體現[3]。中西醫結合的過程就是一個取長補短的過程,是人文與科學融合走向科學人文主義的必然。因此,人文精神是中西醫結合醫學的重要特色,這一人文內涵符合人類社會對醫學的要求,是醫學進步和發展不可或缺的。

1.2人文教育是培養中西醫結合人才的重要內容

中西醫結合人才的培養是繼承和發展中西醫結合醫學的重要保障。長久以來,在中西醫結合教育中對專業知識的重視程度遠遠大于人文教育,人文教育被忽視。但是中西醫結合醫學與人文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人文教育應成為中西醫結合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一方面中西醫結合人才需要認識到中西醫結合的醫學人文屬性,理解和把握中西醫結合的內涵和外延,而不是簡單地在西醫基礎上加上中醫,也不是用現代醫學的技術手段去驗證中醫的真偽,而是將中西醫結合上升到人文思想理論層次,認可這門醫學學科的存在;另一方面在中西醫結合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加強人文課程設置,培養人文精神,使其在臨床實踐中能夠給患者提供身心上的幫助,使患者從疾病的煎熬中解放出來,提高生活質量,真正體現醫生的社會價值。

1.3滿足社會對中西結合醫學的需要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醫學模式的改變,社會對于醫學的要求不再局限于驅除疾病,而是更加關注生活質量的提高,更加需求人文主義的關懷[4]。根據中西醫結合醫學的特點,有的放矢地強化人文精神,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醫患之間的矛盾,改善醫療現狀。從“以疾病為中心”轉變為“以病人為中心”,在西醫冰冷的儀器檢查基礎上加上中醫的望聞問切,改變技術至上的診治模式,真正體現“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社會對中西醫結合醫學的需求要求診療過程的人性化,把人文精神貫穿在整個醫療過程中,充分體現中西醫結合醫學的特色,緩解醫患矛盾,是滿足社會對醫學需要的一個重要途徑。

2中西醫結合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現狀

2.1課程體系中人文課程設置不足

目前,中西醫結合的培養模式主要是“兩個基礎和一個臨床”或“兩個基礎和兩個臨床”這兩種模式,但無論哪種模式,都只是注重醫學基礎和臨床實踐,人文課程設置不足,人文精神教育被忽視或是缺失[5]。人文課程主要是指文學、史學、哲學等,各個院校課程稍有差異,如《中國傳統文化》、《中國歷史文化》、《詩詞欣賞》、《西方文化》、《中國古典名著賞析》、《公共關系學》、《醫患溝通學》、《醫學美學》、《醫學人文》、《儒家思想》、《老子思想》、《醫古文》、《周易》、《醫學與哲學》、《醫學與法律》、《醫學倫理學》等都是可選擇的人文課程。各個學校中西醫結合專業的課程設置中人文課程比重都比較小。河南中醫學院、內蒙古醫科大學該專業開設《醫古文》、《中國近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上海中醫藥該專業人文課程設置有《中國近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醫學倫理學》;北京中醫藥大學設有《醫古文》、《中醫古典醫籍》。總體而言,在我國醫學院校課程設置中,人文課程設置較少,學時較短,占總學時的比例大多數院校在7%-8%之間,平均約為7.45%[6],與國際水平相比嚴重偏低,如哈佛醫學院的人文課程占總學時20%以上[7]。這些課程的教育方式和效果也不容樂觀,長期以來我國醫學教育一直重視醫學知識的記憶,對人文素質培養方面不重視;在教育方式上,往往以說教為主,形式陳舊;教學內容與實際相脫節,一般無法應用到醫學實踐上;中西醫結合專業中、西醫學都要學習,學生們在沉重的專業學習壓力下,對醫學人文課程更是無暇顧及。醫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不僅是教育實踐活動,更是教育工作者的認識問題,涉及到教育主管部門、學校領導、教務處等對人文教育重要性和緊迫性的理解和認識,在學校發展規劃、重大決策、人事調配、課程設置、資金預算等方面對人文教育給予支持,才能使人文素質教育工作落到實處[8]。

2.2中國傳統人文教育意識薄弱

應盡量減少西醫學的思維模式對中醫思維模式的影響,加強中醫傳統文化的滲透,在中西醫結合本科教育的頭兩年強化中醫教育及古漢語教育,并把傳統中國文化如書法、國畫、國學等納入教學計劃中[9]。中國傳統優秀文化是中醫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石,是中醫科學價值的精髓,也是實現中西醫結合醫學人文精神的一個重要方面。但是在中西醫結合的教育中,西方的文化教育沖淡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片面追求應試教育和技能的提高。中西醫結合專業的學生中國傳統人文意識淡薄,導致不能很好地領悟人文精神在中西醫結合醫學中的真諦。這也是中西醫結合教育現狀中最易忽視卻又需要下大力氣解決的問題。

2.3臨床實習重業務輕人文

在中西醫結合專業的實習中,因為專業原因,可能一些慢性病、內科病的比例會更大,長期面對滿臉病容的患者,實習醫生已經變得麻木,只想如何提高診療技能,怎樣應付患者提問,忽視了應有的人文關懷。另一方面,現在的實習醫生都是85后或90后,在面對陌生患者的時候,不能表現出應有人文關懷,這不僅是中西醫結合教育的問題,更是社會教育的問題。

2.4中西醫結合專業教師的人文素養有待提高

雖然我國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已經越來越高,但是教師的人文素養依然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中西醫結合專業教師的人文素養也有待提高。醫學專業教育和人文教育兩者缺一不可,教師在傳道授業解惑的過程中,要為人師表,把人文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結合起來,言傳身教地去影響和教育學生。

3加強中西醫結合教育中人文教育的探討

3.1課程設置和教學方式的改革是提高人文教育的根本途徑

在課程設置上,增加與臨床實際緊密結合的課程,比如包含醫患溝通、醫護關懷和心理治療等在內的系列課程。課程設置要以臨床實際需求為指導,以解決病患需求為目的。在教育方式上,避免說教式的理論灌輸,注重教、學、用的實際效果,可采用諸如案例分析、小組討論和研討會等多樣化的方式。比如,在醫患溝通課程中,前期可以讓學生分組模擬臨床醫患溝通案例,嘗試與病患交流溝通,分析討論并給出報告,切實感受和學習處理過程;后期可在教學醫院中進行與真實病患及其家屬的溝通實踐。在學習中醫學的同時注重傳統中醫人文教育,學習諸如著名醫家事跡及其著作,樹立崇高的價值觀,塑造大醫精神。另外,人文課程在課時上也要適度增加,并以不同形式貫穿在各個學期中。

3.2在中醫與西醫結合過程中注重繼承和發揚中醫傳統人文教育

中醫傳統人文教育塑造了我國傳統醫學的靈魂,融于整個中醫學教育的全過程,因此,繼承和發揚中醫傳統人文教育也是中西醫結合人文教育的重要舉措,不僅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培養,還是深層次認識中醫學、實現中醫現代化的重要手段。

3.3臨床實習是加強人文教育的直接方式

臨床實習是中西醫結合人文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醫學生踐行人文關懷的直接機會。在實習中,感受醫者仁心,不僅學習專業知識,還要以高尚的人文精神嚴格要求自己。這就要求臨床實踐中醫務工作者言傳身教,樹立良好的表率。因此,教學醫院要提供良好的人文環境,這對學生的人文教育具有直接而現實的意義。在實習醫院定期開展系列人文教育活動,與理論教學相結合,包含從病人入院接待、了解病人情況和感受、與病人及其家屬溝通交流、與病人建立良好關系和臨終關懷等,到文化、隱私、倫理和法律問題等一系列人文教育課程和活動,這些都應作為醫學生的基本課程,讓學生切身體會并學習。在臨床實習中加大人文素質的考核力度,可以通過帶教老師打分和對患者進行問卷調查等形式對學生的人文素養做一個綜合評價。

3.4提高中西醫結合專業教師的人文素養

中西醫結合專業教師的人文素養因為職業的原因,需要進一步提高。通過各種方式加強中西醫結合專業教師的人文教育,如舉行人文素養培訓班和學術會議、增加人文素養課程設置、把發表與人文相關的學術論文作為晉級的考核指標之一、完善人才培養機制等[10],從思想方面對教師人文素養進行教育。同時國家應出臺相應的鼓勵政策,對人文素養高的從業人員給予物質和精神獎勵,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體現人文的力量。

作者:孫杰 于濤 宋丹 吳英杰 單位:大連醫科大學重大疾病基因工程模式動物研究所

參考文獻

[1]中西醫臨床醫學高等本科教育臨床培養模式的探討[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34(2):55-56.

[2]張偉.生物———心理———環境———人文醫學模式探討[J].醫學與社會,2011,24(3):62-64.

[3]邸宏杰,徐家華.科學人文主義與中西醫結合[J].衛生職業教育,2013,31(11):7-9.

[4]倪建俐,金立倫,閻秀菊.中醫教學與人文精神[J].西北醫學教育,2010,18(3):436-437.

[5]張玉龍,李一鳴.傳統醫學教育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對策[J].醫學與哲學,2002,23(4):10-13.

[6]李芳,李義庭,劉芳.醫學、醫學教育的本質與醫學人文精神的培養[J].醫學與哲學,2009,30(10):66-68.

[7]蕭婷,劉濤,汪愛勤.美國哈佛醫學院教學模式對我國醫學教育的啟示[J].醫學與社會,2012,25(5):91-93.

篇(9)

關鍵詞:醫學 人文素質 重要性

一、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重要性

1、醫學生是經濟社會發展和衛生事業改革與發展的重要人才資源

如何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基本要求,對醫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和培養是醫學院校面臨的一項重大的任務。加強和改進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提高他們的人文素質,把學生培養成為我國醫學衛生事業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對不斷深化醫療衛生事業改革和發展、促進社會進步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2、對醫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

人類社會正步入知識經濟時代,我國正在構建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這就要求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互融合,必須提高醫學生人文素養,把他們培養成為尊重人類、尊重生命、有愛心和高尚職業道德的人類健康的守護者。

3、對醫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是醫學教育遵循醫學自身發展規律、順應醫學模式轉變的必然要求

20世紀以來,特別是五、六十年代以后,人類疾病譜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社會因素、心理因素、環境因素及行為因素誘發的心腦血管病、精神疾病、腫瘤等非傳染疾病的發病率明顯增加,人類對健康的定義也發生了很大改變。醫學模式已由傳統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這就對醫藥衛生人才整體素質尤其是人文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醫學教育應順應醫學模式的轉變,加強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這也是醫學人文性復歸的客觀要求。

4、對醫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是提高未來醫務人員道德水平的客觀要求

高等醫學教育以培養德術兼備的醫學人才為己任,在醫療實踐中,醫德與醫療技能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在高新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整個醫療衛生的防治診療水平有了很大的進步,這對所有醫療衛生人員的職業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縱觀古今中外,醫德所要求的具體內容與人文素質教育的目標和內容也是一致的,這種現實的要求就迫使醫學教育從開始就要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打好職業道德的基礎。

二、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的方法探討

(一)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中主渠道作用

1、構建合理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

人文素質教育的課程內容主要包括:以學科構建的人文社會科學課程,主要有文、史、哲、音、美、心理學等。此類課程約占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二分之一,主要讓醫學生建立對人、社會、自然和自身的正確認識和正確態度,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培養道德情操和人文素養。由人文社會科學與醫學交叉產生的邊緣學科課程,主要有醫學哲學、醫學心理學、醫學倫理學、醫學社會學、醫學史、衛生法學、醫患溝通學等。此類課程主要讓醫學生能運用人文社會科學的理論方法,探討與醫學有關的若干問題,引導他們尊重生命及其發展規律,正確認識生命與健康的價值,同時尊重人和人的權利,正確認識和處理醫患關系。由多學科融合后形成的綜合課程,主要有社區衛生保健、醫院管理、人口學、運籌學等。此類課程主要是融人文素質培養于醫學實踐之中,提高醫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

以上三類課程相互聯系,根據學生所在年級的不同,分階段漸進,貫穿醫學生入學到畢業全過程。低年級學生以第一類課程為主要內容,輔之早期接觸病人,培養醫學生的職業認同和責任感;二、三年級學生以第二類課程為主,在此階段學生參加社區醫療實踐與健康調查,使學生提高社會責任感;高年級學生以第三類課程為主,結合臨床實習、論文答辯、畢業教育,在臨床實踐中理論聯系實踐,努力提高自身職業道德素質和整體素質。

人文社會醫學課程的教學方法應積極嘗試多種形式。如指導性自學、實踐性學習、研究性學習、交互式學習等。必須講求實效性,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在人文社會醫學課程的學習成績評價方法方面,應逐步推廣以撰寫論文、討論、社會調查等方式進行考核,側重培養醫學生綜合、分析及處理問題的能力。

2、在醫學專業課教學中融入醫學人文教育

醫學基礎課與專業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滲透人文精神,加強醫學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通。專業課教師應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把課堂教學不僅僅作為傳授醫技的渠道,更作為育人的渠道,將人文精神教育融匯于專業基礎和專業課程教學之中,有效地促進醫學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在專業課教學中應選用該專業發展史上里程碑事件、著名科學家的事跡等啟發學生;還應增加相應的倫理學、社會學、法律法規等方面的教學內容。醫學倫理學中的自主、知情同意、傷害、最優化的基本原則應貫穿到臨床各科教學中。

3、在見習、實習教學過程中融入人文素質教育

醫學教育具有實踐性強的特點。在醫學教育的見習、實習階段,尤其應注重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各見習、實習教學單位應結合醫學生見習、實習所接觸的典型病例、以及本單位曾發生的典型事例,進行醫學人文專題講座和案例分析,將醫學人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使學生學會從醫學、道德、法律、政治等不同角度去研究、解決醫療問題,使臨床實習階段不僅僅是對醫學知識技能的實習,也是對醫學人文知識運用能力的實習。

(二)充分發揮優秀校園文化在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中的載體作用

1、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環境的育人作用

物質——空間類環境以暗默的方式寓含著文化信息,積淀著歷史與現實的價值理念,學生在與物質情境的交融與對話中,不斷地解讀其中的價值寓意,給學生一種高尚的文化享受和催人奮進的感覺。

組織——制度類環境,負載著整個學校的組織方式、管理制度等方面的信息。組織制度極大地影響著學生的行為、性格發展。學校要營造民主、嚴謹、以人為本的制度環境,努力提高管理人員和職工的素質,尊重學生人格,鼓勵個性發展,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博愛、誠信、團結、互助的人際關系。

文化——心理類環境是最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深刻、穩定地體現著校園群體的共同價值、理想和情操,能使學生擁有歸屬感、自尊感和使命感。因此,應加強校訓、校風、校歌、校徽等象征著大學精神載體的教育功能;營造積極向上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氛圍,強化群體行為舉止對個體行為舉止的影響。

2、充分發揮校園科技文化活動的育人作用

校園文化科技活動是對醫學生進行人文教育的重要載體。應積極鼓勵、大力支持校園科技文化節、名家論壇等各種形式的校園科技文化活動,充分發揮大學生藝術團及各種以科技文化活動為宗旨的學生社團的自我教育作用,使學生在親歷的活動中修身養性、開拓視野、增長才干、增強科學人文素養。

3、充分發揮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育人作用

要創造各種機會,提供必要條件,積極引導和鼓勵學生深入基層、農村、社區、企事業單位,接觸社會、服務大眾,開展慰問走訪、體檢義診、導醫護工、科普宣傳、掃盲支教、社會調查及社區服務等多種活動,以此培育醫學生“關心、尊重、理解、盡責”的優秀品質和立志成才、服務社會的崇高追求。

(三)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基礎建設

1、加強醫學生人文學科和師資隊伍建設

篇(10)

一、放療科實習中存在的問題

1.臨床基本功不扎實,知識綜合運用能力不佳。

廣西醫科大學七年制臨床醫學專業本碩生一直以來都是全校成績最優秀的學生群體。面對這個特殊的群體,基礎課授課教師普遍認為,七年制醫學生學習態度端正,思維活躍,善于思考,善于發現問題,聽課效果較五年制醫學生好。然而,從筆者臨床實習帶教的情況來看,很多學生對基礎和臨床課程知識的遺忘率較高。面對臨床具體病例時,很少有學生能將臨床知識和基礎知識結合起來進行分析,出現基礎理論和臨床實踐的脫節。對病例進行分析時,大部分學生能運用與病癥直接相關的臨床知識分析和解釋,但理解較片面,一些間接相關的臨床或基礎知識往往被忽略,因而,分析不夠全面透徹。基礎知識和臨床知識綜合運用于病例分析的能力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對于臨床實習,有調查研究顯示[2],大部分學生在實習前對臨床實習都有較高的期望,并對臨床實習表現出極大興趣,迫切希望能在臨床實習中學有所獲。但在進入臨床實習一段時間后,部分學生對臨床實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大大降低。在筆者與七年制臨床醫學生的日常交流中也發現類似情況。究其原因,認為可能與四方面因素有關:(1)學生對臨床實習的期望值過高,認為進入臨床實習后動手操作的機會多,但由于醫患關系緊張,實際操作機會較少,這與其他醫學院校的情況類似[3]。(2)部分學生臨床基本功不扎實,面對患者時缺乏信心,存在膽怯心理,學習主動性不足。(3)部分指導教師帶教積極性不高,責任心不強,學生收獲少,從而失去學習興趣。(4)醫患關系的日趨緊張和不良社會風氣的渲染,磨平了學生的銳氣,學生對未來職業生涯和前途感到迷茫。這些因素最終導致學生臨床基本功和基本技能的欠缺。具體表現在,如,病史收集資料不齊全;病歷書寫不規范;病程記錄不完整,未能突出放療特點;輔助檢查影像學結果分析不到位;初步診斷不準確;放療適應證和禁忌癥的掌握不扎實;對放療過程注意事項和并發癥的處理能力不足等。

2.醫患溝通能力較差。

醫患溝通是臨床醫師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良好的溝通能力可以幫助醫師在病史資料的采集過程中獲得最完整和最關鍵的信息;可以使醫師在臨床工作中更好的獲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實現醫療目的;可以減少醫患矛盾,防止醫療糾紛的產生。在放療科的實習帶教中,筆者發現許多七年制研究生的臨床溝通能力較差。如,很多學生在病史資料收集過程中,詢問病史不全面,患者配合度較差,資料收集不齊全;對病情和放療方案以及放療注意事項的告知不全面,未能充分消除患者及家屬的疑慮;與患者或家屬談話時,不能根據患者和家屬的心理變化去調整溝通技巧;人文關懷不足等。醫患溝通能力的欠缺,一方面是由于相關的理論教育較薄弱[4],學生掌握的溝通技能和方法有限,加之醫患關系的日趨緊張,學生鍛煉的機會也較少。另一方面,近幾年的七年制學生,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優越感較強,許多學生同情心和責任感較薄弱,在溝通過程中,難以從患者及其家庭的角度考慮問題。

3.科研能力不足。

七年制臨床醫學專業的培養目標之一是培養具有一定的臨床研究能力和積極的創新精神的高素質臨床醫師。因此,在實習過程中,除了完成基本的臨床工作之外,還應加強科研能力的訓練。七年制醫學生的科研水平不高是眾多醫學院校普遍存在的一個現象[1,3,5]。為提高七年制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廣西醫科大學實行了雙導師制,即在基礎課程學習階段,由基礎課教師擔任學生導師,指導學生學習和科研工作;在臨床學習階段,學生選定導師作為碩士學習階段的導師。盡管如此,在實習帶教過程中筆者發現,七年制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仍較差。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在基礎課程學習階段,學生學業壓力大,參與導師科研項目的時間少,鍛煉機會少。另一方面,七年制研究生臨床實踐時間短,加上指導教師臨床工作繁忙,無暇顧及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此外,部分學生沒有將精力投入到臨床研究工作中,錯誤的認為只要做好臨床工作,完成學位論文并達到畢業條件就萬事大吉。因此,在臨床實習中,教與學的雙方都未能達到和諧統一。學生很少參與或了解科室正在開展的科研項目,而指導教師更注重臨床能力的培養。

二、提高實習培養質量的體會和建議

1.強化臨床基本功和放療基本技能的培訓。

掌握扎實的醫學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備較強的臨床分析和實踐能力,是七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培養的主要目標。緊扣培養目標,在實習帶教過程中,指導教師應該把臨床基本功的培養放在首位,狠抓臨床基本技能的訓練。對于腫瘤學專業的七年制學生,還應加強放療基本技能的培訓。放療科與其他臨床科室相比有其特殊性。在臨床實習帶教中,教師應針對本科室常見臨床疾病特點,注重學生在局部解剖學、影像學、診斷學和物理學等方面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重視放療前準備、放療過程注意事項和放療并發癥處理等放療基本知識的培訓;強化常見靶區勾畫原則和放療計劃評估等放療專業知識和技能的訓練。具體而言,首先,帶教教師要通過言傳身教,使學生明確臨床基本功的重要性,明確學習目標,端正學習態度;其次,必須嚴格進行規范化教學,注重學生的規范操作訓練,增加學生動手訓練的機會;再次,應加強病例討論,定期組織實習生開展病例討論會,培養臨床分析能力和臨床思維。

2.完善實習帶教制度,嚴格出科考核管理。

制度的建立是保障,而制度的執行是靈魂。建立符合七年制臨床醫學研究生特點、切合科室實際和可操作性強的帶教管理和考核管理制度,并嚴格貫徹執行,是提高放療科實習教學質量的關鍵。而指導教師自身素質的高低是影響實習效果的重要因素。為此,應研究制定并完善《長學制臨床實習指導教師遴選和考核辦法》、《長學制實習生帶教管理規范》和《長學制實習生出科考核管理辦法》等管理制度,加強對指導教師的管理和考核,發揮高年資和高職稱教師在七年制臨床醫學生實習中的指導作用,加強對七年制實習生在放療科的實習指導,并指定專人負責實習管理事務。為了客觀的評價七年制研究生在放療科實習的效果,本科室研究制定了七年制研究生放療科輪轉實習臨床能力評價指標體系。該評價體系包括5個一級指標,10個二級指標和35個三級指標,內容涵蓋了對臨床基本功和放療科基本技能的評價。該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為七年制研究生放療科實習出科考核提供了標準。擬定的評價指標和權重值側重于臨床基本功、基本技能以及放療相關技能的考核評價,能較科學全面的評價實習生在放療科的臨床能力,符合七年制臨床醫學專業研究生放療科教學培養目標。在實習帶教過程中,指導教師對所建立的臨床能力評價指標應熟稔于心,落實于行,有針對性的進行帶教指導。實習結束后,采取交叉考核,即教考分離的方式進行考核評價。嚴格按照評價體系的指標和權重進行考核打分。對于考核不合格者,應延期出科,直至考核通過。

3.加強職業道德和醫患溝通能力培養。

醫者德為先。良好的職業道德是醫務工作者應具備的品質,是醫師從事臨床工作的基礎和基石。實習生是未來的臨床工作者,實習階段是實現從醫學生向醫生角色轉變,并逐漸形成臨床思維和良好職業道德的重要過程。在這一階段,指導教師良好的職業道德會對實習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7]。作為指導教師,應不斷加強自身道德修養,以德育德,以身作則,通過言傳身教,使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觀和正確的價值觀,使學生明白救死扶傷是醫務工作者的神圣職責,增強學生的使命感和道德感。此外,可以在定期進行的病例討論會中,通過典型案例的介紹,加強對研究生職業道德的培養。或采取布置作業的方式,讓學生收集醫師違反職業道德的相關案例,集中進行討論并讓學生談自己的體會,加深實習生對職業道德重要性的認識和理解。良好的職業道德不僅可以激發人的工作熱情,還可以減少醫療糾紛的產生。近年來,由于看病難,看病貴,以及部分別有用心的媒體惡意渲染等諸多原因,造成醫患關系日趨緊張,醫患矛盾已達到劍拔弩張的地步,惡意傷醫、殺醫事件頻發。醫患矛盾的加劇,給臨床實習教育帶來了巨大的挑戰。良好的醫患溝通能力和技巧,是改善醫患關系,減少醫患沖突,減少醫療糾紛的關鍵。放療科臨床面對的都是腫瘤患者。目前,臨床上能治愈的腫瘤為少數。大多數腫瘤患者及其家屬在治療過程中都要承受著可能人財兩空的巨大的心理壓力[4],因而患者或家屬隨時可能會對醫務工作者或實習生做出不理智的舉動。從2018年6月在廣西某醫院發生的患者惡意傷害實習生事件來看,暴力事件已經波及實習生。因此,加強臨床實習生尤其是七年制學生的醫患溝通能力教育和自我防范意識,在當前社會背景下顯得尤為重要。筆者認為,首先應該加強相關的理論教育,將《醫患溝通學》或《溝通技巧》等類似課程列為必修課程,在臨床實習前進行學習,在臨床實習培訓階段進一步強化。其次,要強化《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腫瘤患者心理學》等心理學方面的教育,使學生更好的了解患者及家屬心理,便于在醫患溝通的過程中及時做出應對。再次,醫院可以通過不定期舉辦講座的形式,邀請知名人士進行溝通能力和技巧的培訓,使實習生和指導教師都得到提升。

4.注重科研能力培養,提高臨床科研思維。

上一篇: 行政擔保書 下一篇: 地方專項計劃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久久精品亚洲国产AV | 在线观看亚洲午夜天堂 | 五月婷婷久亚洲有码中文字幕 | 亚洲男人的天堂1024 | 中文字幕免费的日本精品视频 |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