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08 09:06:2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大學生機械實訓報告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在科技迅速發展、綜合國力競爭十分激烈的當今時代,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已愈來愈成為時代的要求。改革開放以來,機械工業取得了穩定、快速的發展,同時對機械工程類專業教育提出嚴峻的挑戰。根據本院制定的創辦“優勢突出、特色鮮明、水平較高,位居省內外同類院校先進行列的地方性、教學型、綜合性大學”的辦學定位和培養“素質高、基礎好、知識廣、能力強、有個性、會創新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的培養目標。結合邵陽學院機械工程類人才培養的實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作為邵陽學院大學生的重要培養目標之一,針對機械工程類創新型人才的專業特點,邵陽學院機械工程類專業探索出一條科學、完善的機械工程類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路子。本文從創新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實踐創新體系等方面構建機械工程類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使邵陽學院能培養出具備素質高、能力強、會創新的應用型高級機械工程專業人才。
一、機械工程類創新人才培養的意義
科學制訂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對培養什么類型的人才有很大的作用。過去機械工程類專業的課程體系過度注重基礎課和專業課,而忽視了學生興趣愛好、個性特長方面的課程。教學內容則往往過分依賴教材,著重強調基礎知識、基礎理論傳授。對于科學技術的發展前沿,教材往往相對滯后。對學生往往采取“填鴨”式的教學,學生注重死記硬背,拼命忙于應付考試,培養出來的學生高分低能,缺少靈活性,缺少創新精神。所以,制訂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時,始終堅持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觀,堅持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科學文化和身體心理等素質的全面發展,注重知識、能力與素質的協調發展。
二、構建機械工程類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
創新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主要是由人文素養和科學態度相結合的通識教育平臺、多學科綜合交叉構成寬厚的學科基礎教育平臺、精深的專業知識和淵博的文化修養并重的課程模塊所構成。
通識教育課程平臺包括自然科學基礎知識、人文社科基礎知識、文體藝術修養知識、應用科學技術知識與基本技能等有機結合,改變過去教學內容偏窄、知識結構單一的格局。主要課程有中國近代史綱要、形式與政策、品德與法律、體育、健康教育、大學英語、大學語文、高等數學、大學物理、計算機基礎、演講與口才、技術經濟學、企業管理等。主要培養學生適應社會與進入社會后發展需要的通識教育知識,培養學生對時代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正確認識,提高學生的道德情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發展觀,培養學生的經濟意識與政治意識,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隨著現代工業化進程的飛速發展,現代工程逐漸凸顯創造性、綜合性、社會性、復雜性等特征,未來工程師在“非工程”方面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大。工科大學生在業務素質方面要加強與民族意識、工程意識、經濟意識的融合,并處理好人與社會、人與自然、自身發展與社會協調發展的關系。因而,必須進行多學科綜合交叉學科基礎教育平臺,即涵蓋機、電、液知識、檢測技術、控制技術、制造技術與經濟管理技術的寬厚的基礎課程體系。主要課程有機械制圖、理論力學、材料力學、金屬工藝學、計算機接口與應用、機械制造工藝、電工電子技術、熱工原理、液壓與氣動技術、控制工程基礎、工程檢測技術、汽車工程學、企業管理等。旨在加強學科基礎教育,拓寬專業口徑,培養學生對未來工作的適應性,增強自我發展的能力。
根據學生的興趣、專長、發展方向和社會需求,按專業大類招生,分專業方向培養。基于精深的專業知識和淵博的文化修養并重的原則,對專業課程學時減少的同時,課程內容進行精煉,突出應用廣、水平高、效果好的特點,對現代制造技術、機電一體化、熱能工程、模具設計制造、汽車與內燃機、制冷與空調6個專業方向的專業課程模塊結構進行優化,在每個專業方向均設置特色課程和探索性課程,針對發展學生個性和增強學生就業競爭性開設部分選學課。
高素質的機械工程類專業創新型人才不但要具備從事工業產品的設計制造、科技開發、應用研究、運行管理和經營銷售等方面工作的創新型、應用型人才的能力,同時還要具備一定的管理協調能力。因而,構建創新系列課程模塊要基于工程實際,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設計能力。結合機械工程學科發展前沿、創新理論與方法的學術前沿,著眼于整個機械系統,開設課程有機械原理與機械設計、產品技術創新、現代設計方法、CAD技術、機電系統動態仿真、機械優化設計、有限元分析、機械系統創新設計、工業機器人等課程,涵蓋了創造學、創新設計的基本理論與方法。一方面為學生提供夯實的理論知識,另一方面用現代機械設計理論與技術通過大量工程設計去實踐,為以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奠定扎實的基礎。
三、構建工程類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實踐創新體系
實踐環節是機械工程專業教學中的一個重要教學環節,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單靠理論教學是不能內化成學生創新能力。在教學中要與生產相結合,將科研活動引入教學,加強工程實訓和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使學生知識來源渠道多樣化,能力培養多元化。注重學生的競爭意識、創新意識、社會責任感和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不斷完善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提高工程實踐能力、工程設計能力和創新精神為主要目標的工程實踐教學新體系。
實踐基地已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實踐教學管理、崗位聘任及培訓等制度。在此基礎上,順利實現了人事改革,通過競聘上崗,擁有實驗專職技術人員9人,其中高級職稱3人,中級職稱5人,初級職稱1人;教學儀器設備852臺(套),總值達901.36萬元。按照工程模式進行實踐基地的設計與規劃,重視學生的工程能力、應用能力及創新能力的培養。按照省級示范建設實驗室、省級重點實驗室的建設標準來進行規劃和設置。整個實踐基地分成三大塊:動力機械實訓基地、基礎實訓基地、動力機械創新實訓基地和專業實驗場地。
動力機械實訓基地包括金工實習基地和動力機械拆裝實訓基地。機械實習工廠基地以數控設備為主,每年能承擔實驗教學任務達16000人次,除了承擔正常的實驗教學任務外,還承擔數控操作的認證培訓工作,學生在數控課程、數控實習的基礎上通過考試可獲得資質證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及就業競爭力;動力機械拆裝實訓基地包括機械產品拆裝、機電產品拆裝、模具拆裝、制冷設備拆裝、內燃機拆裝以及拆裝準備間,每年可承擔拆裝實訓教學任務達2000多人次。
動力機械基礎實訓基地包括工程力學模塊(理論力學、材料力學)、金屬材料及熱處理模塊(互換性及測量技術、金屬材料熱處理)、傳動與控制工程模塊(控制工程基礎、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液壓與氣壓傳動、機電傳動控制、PLC等)和熱工基礎實驗模塊(工程熱力學、傳熱學、流體力學、工程測試技術、能源與環境)。每年可承擔實驗教學任務達32000人次。并對實踐內容進行重組,實踐手段和內容體現了先進性、綜合性及設計性。
動力機械創新實訓基地包括機械創新模塊(機械原理、機械設計、機械創新設計)、機械工程軟件實訓模塊(AutoCAD、Pro-E、UG、Cimetron等)、虛擬實驗模塊。以前實驗要求給學生提供詳細的指導書,讓學生機械地去驗證。這樣,驗證性實驗極大地束縛了學生的手腳,使學生的思路打不開,也造成一部分學生的依賴思想。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提供了各種虛擬傳動零件、機構及各種仿真軟件,為學生自行設計和組合創新機構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不向學生具體提出要求,只提出需實現的功能,學生通過各種虛擬實驗機構驗證創新實踐成果,并通過機械工具制作出產品模型。整個實訓過程學生獨立做出,自己編寫和總結實驗報告。這種實驗方式以設計為主線,注重創新設計能力培養,提高學生方案設計創新能力和綜合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摘要】為充分體現全國大學生機械類專業系列大賽“以賽促學,以賽促教”,全面培養大學生的綜合工程素質、創新意識及團隊協作精神。本文將各類國家級機械類專業大賽有機的進行融合,充分利用各類大賽的競賽培養模式、競賽師資力量、競賽優秀學生團隊、競賽優秀成果,探索出一種良好的將系列大賽資源及成果進行教學轉化的機制,從而實現大賽為教學服務、大賽提高教學質量、鍛煉學生綜合工程能力、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創新創造意識及課堂活力的目的。
關鍵詞 國家級大學生大賽;機械類專業;教學轉化;實踐教學;自主學習
0引言
目前一些國家級精品大學生機械類專業系列大賽主要有: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全國機械創新設計大賽慧魚組競賽、全國大學生工程訓練綜合技能競賽、全國大學生先進成圖技術與創新大賽、全國三維數字化創新設計大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科技作品設計大賽等。這些大賽大多受到國家及省級重點支持,涉及到機械類專業的一些重點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及實踐實習課程。這些大賽的宗旨都有一些共同的特點:注重大學生的創新設計能力、綜合設計能力與協作精神的培養;加強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和工程實踐的訓練;提高學生針對實際需求進行機械創新、設計、制作的綜合工程能力培養;提升大學生工程創新意識。
總的思想是既注重基礎能力又強調專業素養,即重視個人能力又強調團隊協作,理論與實踐并重,尤其強調實踐動手能力與創新能力的提升與培養,這對培養現代機械專業人才在教育教學理念上是一次重大的變革,為實現我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邁出了堅實而有力的一大步。
1競賽成果教學轉化機制研究現狀
目前國內在大力推進課程建設與大學生能力培養的過程中,將學科競賽機制納入培養計劃中,使學科競賽與常規教學環節相結合,在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和學風建設等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從人才培養角度出發,研究學科競賽。陳永剛提出了理順學科競賽與培養目標之間的相互關系,依托學科競賽模式培養專業創新人才[1];趙瑞軍提出了基于學科競賽平臺的構建實現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2];萬敏提出了構建以學科競賽為契機的大學生能力培養模式,從創新教育教學模式出發,研究學科競賽[3];牛薌潔以學科競賽為載體,探索了“3+1”實踐教學新模式[4];于保華提出了基于學科競賽的機械工程實踐教學改革與研究的思考。從學風建設出發,研究學科競賽[5];史寧探討了學科競賽與高校學風建設之間的關系[6];袁建萍闡述了學科競賽在學風建設中的作用,從學科競賽本身出發,研究學科競賽[7];劉長宏提出了校、市、省、國家4層次和基本技能、綜合能力、創新能力3維度學科競賽體制[8];陳偉探討了高校多層次學科競賽機制的構建[9];藺紹江以學科競賽活動為有效載體,構建了基于質量工程的學科競賽結構體系[10]。
然而,各類學科競賽的競賽成果如果不能全面、系統地融入到高校的教學實踐建設中,那么這些活動就不能穩定地、可持續地發展。因此有必要理順各類學科競賽與教學轉化之間的相互關系,選擇恰當的轉化機制,促進教學質量的大幅提高。
2競賽成果教學轉化的目標與總體規劃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擬創建“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中心”,各類大賽之間融合后形成團隊間、年級間、專業間“傳幫帶”的優良協同創新學習平臺;擬建立集創意、設計、繪圖、工藝分析、加工制造、試驗示范一體化的小型“創意工程坊”或“機械創新實踐基地”,成為機械專業精品資源開放基地;研究將系列大賽資源及最新案例成果進行教學轉化的機制,實現充分利用各類大賽的優良成果為教學服務、提高教學質量、鍛煉學生綜合工程能力、激發課堂活力的目的;組織青年教師或高年級優秀學生、大賽獲獎標兵、學生社團開設機械專業相關指導課,如各類三維軟件模塊教學課程,創新設計制造方法等課程。
3競賽成果教學轉化的具體實施方案
具體的研究內容及思路主要分四個層面:
①學生層面
針對各類大賽由指導教師鼓勵并指導學生建立各種社團,作為學生課余對本專業各方面各層次學習與交流的重要平臺,社團的骨干力量為參加各類全國大賽的優秀學生團隊。對本專業的在校學生通過一些講座、培訓以及組織一些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及對所學專業的學習興趣,將參與大賽時的培養、學習模式、學習經歷經驗以及一些重難點知識點進行有益的推廣,起到良好的“傳幫帶”作用。
各類大賽參賽的學生團隊要互相溝通協作,不能單獨割裂開來。各類大賽所涉及的專業課程有廣泛的交集,如機械制圖、機械原理及設計、公差與配合、機制工藝、金屬材料、金工實習以及各類二維、三維軟件應用等,只是側重點有所差別。目前出現的一些典型問題是因各類大賽參賽團隊的相對獨立,造成了學生能力培養上出現了一些偏頗,如參加成圖技術大賽的學生強調制圖,對零部件設計制造工藝缺乏認識,參加機械創新設計大賽的學生強調創意與設計,學生制圖及制造工藝能力的強調不足,對于這種現象,亟待探索一種各類參賽團隊學生的融合機制,共享競賽的培訓資源,提高學生的綜合工程能力。
每年各類大賽參賽的每個學生都應寫出參賽的總結報告,結合各類課程分析參賽的重難點、得與失,分析各類課程在本專業中的作用與地位,在學校公開展示,對廣大學生以啟示。
②教師層面
前述各類大賽所涉及的專業課程有廣泛的交集,應當組織協調好教授各類課程的優秀指導教師,教師之間要相互融合,形成一個強大的教師指導團隊,既有利于提高各類大賽的指導水平,又便于各類課程指導教師將各類大賽的成果帶回課堂,為現有的教學設計提供鮮活的素材。
③資料收集
對全國各類大賽學生優秀作品(電子資料、紙質資料、實物資料等)進行廣泛收集,并提供給各專業課程教師,作為良好的教學素材加以充分利用,啟發學生創新意識,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對全國各類大賽參賽學生的不良及較差作品、培訓過程中出現的典型錯誤也應廣泛收集,作為反面案例用于課堂教學,給學生以啟示。
如何將這么多豐富的素材展示給學生,并巧妙運用到各課程教學過程中,還亟待進一步探索研究。
④教學設計
各類大賽所涉及的各類課程指導教師在賽后要站在本門課程的角度總結培訓的重難點、出現的問題,解決的策略,大賽的得與失,比賽經驗與啟發,并寫出總結報告分發給所有課程教師,一方面加強了教師之間的教學溝通,為提高本專業課堂教學質量帶來有益效果,另一方面將進一步提高本專業各類大賽的培訓水平。
本專業各類課程的實踐環節如機械制圖(測繪實訓)課程大作業、機械原理及設計課程設計、工程實訓零部件制作等,其實訓、實驗、課設指導書每年應將各類大賽的優秀作品引入進來,一個作品應包含有各類課程的知識點,讓學生從制圖實踐到分析其原理、設計、工藝到最后在實習工廠通過金工實習制作出來。這樣既能鍛煉學生的綜合工程能力又能改變原來課程設計等實踐環節“千人一面”的弊端,從而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如何篩選各類大賽優秀作品,并進行綜合歸納,如何將這些作品融入到各類實踐課程中并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非常值得廣大機械類專業教師探索實踐。
4總結
近年來,國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舉辦各類創新大賽,主要就是想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新創造能力、實踐動手能力。將國家級大學生機械類專業系列大賽融合后形成的優良協同創新學習平臺可以讓學生從原來的“不愿學、學不會”到“喜歡學、學得好”發生巨大的轉變。“學生看到的、聽到的東西可能很快就忘記了,但實際動手做出來的東西印象極為深刻,甚至可能會銘記一生”。所以本文提出的機械專業各類大賽的融合與教學轉化研究,強調實踐教學、自主學習為指導思想,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學習積極性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
參考文獻
[1]陳永剛,湯孟平,王懿祥,等.依托階梯式學科競賽模式培養GIS專業創新人才的實踐與思考[J].河南農業,2010(7):6-7.
[2]趙瑞軍,溫曉娣,李紅球.基于學科競賽平臺構建的創新人才培養[J].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10(3):13-15.
[3]萬敏.構建以學科競賽為契機的大學生能力培養模式[J].西昌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25(1):145-147.
[4]牛薌潔.專業學科競賽與計算機實踐教學模式探索[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4(3):109-110.
[5]于保華,徐澤源,姚培鋒,等.基于學科競賽的機械工程實踐教學改革與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1(20):158-159.
[6]史寧,陳芳.簡論學科競賽與高校學風建設之關系[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1,28(2):28-30.
[7]袁建萍,周藝紅.學科競賽在高職學風建設中的作用[J].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1):14-16.
[8]劉長宏,戚向陽,薛猛,等.“四層次、三維度”學科競賽體制的改革研究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30(1):109-111.
一、引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教育國際化及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中國要和平崛起,躋身于世界強國之列,整個國家就離不開創新精神,整個社會就離不開創新型人才。目前,每年畢業的大學生數量越來越多,社會的就業壓力愈來愈重,但是整個社會急切需要的專業創新型人才缺口也不小,如何將數量眾多的大學生培養成為社會急需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是社會和高校必須面對和解決的現實問題。2007年,教育部提出當代大學生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創新型人才。2012年,教育部按照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決定在“十二五”期間實施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旨在挖掘大學生的發展潛力,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內容包括創新訓練項目、創業訓練項目和創業實踐項目三類,本文僅涉及探討其中創新訓練項目對機制專業人才教育和培養的影響。
二、創新實訓平臺實施的現狀分析
創新訓練項目主要大學生團隊,在導師指導下,自主完成創新性研究項目設計、研究條件準備和項目實施、研究報告撰寫、成果(學術)交流等工作。建立大學生創新實訓平臺旨在整合校內師資力量、實訓資源,打造服務學生的實訓平臺,充分挖掘學生創新潛能,鍛煉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將專業知識學以致用。
1.創新實訓平臺對機制專業的必要性。
機械工程主要涉及兩個方面,首先是設計、生產和制造出種類眾多的各式基礎的零件;其次是將這些零件按照規定的工藝要求裝配組成一個完整系統。要獲得完整機械產品,如汽車、飛機、輪船等,還需要添加電器控制、液壓傳動等其他輔部件。因應各式不同的需求會對零件的結構、形狀、精密度、強度有不同要求,按要求制造出合格的零件就離不開機制專業。事實上,大學本科中的機械制造專業稱為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學習的內容主要包含三大塊:機械設計、機械制造和機械自動化,簡稱為機設、機制和機電。本文中機制專業是指大學本科階段的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而不作特別的細分。
設置制造專業目標在于培養具備機械設計制造基礎知識與應用能力,能在工業生產第一線從事機械制造領域內的設計制造、科技開發、應用研究、運行管理和經營銷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機制專業的學生應該清醒地意識到單純坐在課堂里是不可能掌握生產第一線的知識的,學生必須走出課堂,進入生產實踐環節之中,才能深刻理解自己需要學什么,應該怎么做。大學生創新實訓平臺應運而生,及時滿足了大學生的急切需求。搭建好的面向機制專業的大學生創新實訓平臺運行多年來,取得了顯著成績,鍛煉了眾多機制專業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訓練了自主學習能力,端正了學習處事心態。
2.創新實訓平臺對本專業學生學習創新能力的影響。
(1)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增多,自主學習能力獲得提高。
按照創新訓練項目的要求,學生必須學會在指導老師的引導下,解決生產實際中面臨的各式問題。學生取得相應課題后,首先需要自己設計、規劃實驗方案,探討和論證實驗方案的可行性,然后實施實驗方案,撰寫科學報告和進行學術探討等內容。為了督促學生全身心投入到創新實訓項目中,要求學生獲得項目后,自行登錄“江蘇省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項目平臺”,按照要求定期填報季度進展報告和年度結題報告。在規定的時間節點下,學生需要自我設計實驗進度,學會自我管理,避免辦事拖拉和敷衍了事,進而使得學生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培養管控能力。創新實訓這一過程教會了學生如何做科研,如何在實踐中發現科學問題和解決科學問題,全方位鍛煉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2)學生的團隊意識增強,交流協作能力獲得提高。
面向學生搭建的創新實訓平臺,提供給學生組成團隊進行合作交流的機會,增強學生的團隊意識。鼓勵參與項目的學生借助實訓平臺進行創新,并支持學生帶著創新成果參加校內外學術會議,為學生創新提供交流經驗、展示成果、共享資源的機會。
(3)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習創新獲得增強。
學生參與大學生創新實訓平臺時,大多抱有自我追求新知識的強烈訴求,因為受到書本上基礎理論知識的限制,使得其創新能力得不到很好展示,但是通過參加實訓平臺,學生將會獲得極佳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華。學生將課堂理論知識和工程實際應用相結合,使得枯燥無味的課堂學習變得更加生動,更加充滿實際意義。此外,因為有著扎實的理論基礎,學生的創新不再是無源之水,憑空想象,而是更加切實可行。
(4)學生規范化操作的意識增強,安全意識獲得強化。
目前,在校學生大部分時間是用于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很難有接觸社會實踐的機會。少量安排了工廠實習,大多走馬觀花,根本無法滿足所有學生接觸到真實的工廠生產實際狀況,大多數學生對工廠還存在一些神秘感,對工廠生產的規章制度、操作流程等內容并不了解,甚至有學生覺得這些內容并不重要。學生在實訓平臺參與實習的過程,近似于學生參與工廠生產的過程,工廠相應的規章制度和安全生產要求,學生在實訓平臺內都要嚴格遵守,只有樹立高度的規范化意識和安全意識,才能培養出合格的機械工程師。
3.創新實訓平臺對本專業教師的教研科研能力的提高。
(1)推動教師教學方式的改革與創新,激勵教師在教研上追求更大的突破。
教師的教學方式既不是課堂上照本宣科,又不是簡單的知識點重復,更不是填鴨式講課。教學應該和工程實際問題相結合,不斷在課堂上增加新知識以開闊學生眼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此外,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創新實訓項目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許多意料之外的問題,因此,為了能夠順利指導學生完成項目,教師就必須通過不斷學習進修充實自我,完善自我,突破自我。“要給學生一杯水,老師要有一桶水”,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創新實訓項目時,就不只是簡單地注滿一杯水,而是點燃一把火,徹底燃燒學生擁有創意的小宇宙。
(2)促進教師同行之間的交流,鼓勵教師深入企業學習。
教師引導學生走出課堂進入實訓平臺的過程,就是模擬將學生推向一線生產工廠的過程,讓學生充分體驗不一樣的校園生活。在此過程中,教師必須事先深入企業,與企業導師進行深入交流學習,以便對未來設計的創新實訓課題項目有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將企業課題帶回學校后還需要與同行專家進行交流、評估和科學處理,使得大學生能夠應用所學知識,并在學習少許課外知識后就能夠順利完成這些項目,畢竟大學生的課堂學習任務也不能耽擱。
三、對于創新實訓平臺發展的思考
1.同一樣的平臺,不同樣的任務。
實訓平臺是由多樣化的生產設備構成的系統平臺,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和興趣,設計多樣化的任務,而不是簡單局限于傳統的機械設計和機械制造專業,可以是跨學科的、跨專業的任務,例如超精密制造中的化學機械拋光方法。具體設計化學機械拋光相關的訓練任務時,指導老師可以通過傳統的金屬表面拋光案例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實現晶體表面的鏡面加工,這個看似簡單的制造工藝中可以引申出若干機械的、物理和化學的科學問題,通過綜合應用所學科學知識,解決實際生產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當然,涉及交叉學科的任務有很多,比如機械制造過程中的節能環保、綠色生產問題,機械制造工藝中的云數據平臺建立問題,機械制造過程中的質量管控問題,等等,這些都要求學生既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又有開闊的視野,勇于創新,敢于面對問題,善于學習思考,解決面臨的各式難題。
2.創新必須是源于真實的生產需求。
建立實訓平臺的核心目標是促進創新,然而創新并不是脫離實際的閉門造車。如果沒有相關生產實踐,不少學生就會為應付期末考試,獲得畢業學分而學習,這樣的學習目標勢必導致部分學生對大學生活期望值下降,學習變得枯燥無味。大學生創新實訓平臺帶來了企業的需求,企業的需要就是實訓的目標。通過實訓可以培養學生敬業負責的工作態度,經由企業獲得相關毛坯材料,指導學生加工出合格的成品,整個制作工藝過程來不得半點虛假,避免實訓中敷衍了事的現象的發生。在嚴格的實訓過程中,要求學生明白如何實現學以致用,凡事所作所為能解釋清楚為什么這么做,理由是什么。實訓內容源于生產實際,實訓過程中產生的創意將應用到生產實際中,這樣創新才能成為“有源之活水”。
四、結語
一方面,大學生通過參與創新實訓平臺接觸生產實際、了解技術創新,進而提高創新研究能力,成為社會需要的應用型、復合型與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高校通過創新實訓平臺提升本專業教師的教研科研能力,充分發揮高校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三大職能優勢,立足本土,服務地方發展和產業升級。
參考文獻:
[1]楊雄,周思柱,徐小兵.機械工程創新實訓平臺建設與實踐[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4:332-333.
[2]楊雄,徐小兵,周思柱,張錦洲.開展創新實訓培養創新意識[J].科教文匯(上旬刊),2009,10:217+229.
[3]陳長生.開設創新實訓課程,切實提高學生機械創新設計能力[J].機械職業教育,2014,06:17-19.
[4]肖細梅.創新實訓教學模式提升人才培養層次[J].成人教育,2011,05:92-93.
[5]李耀富.實施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對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探索[J].中國職工教育,2013,18:22-24.
[6]徐小兵,楊雄,王本德.多層次模塊化機械工程實訓教學體系的研究[J].科教文匯(上旬刊),2009,11:33-34.
[7]王帥.特種加工創新實訓教學改革[J].電子制作,2013,16:165.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24-0095-02
一、前言
《高等教育法》中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所以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應該成為高校培養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CDIO工程教育模式為現行的高等工科教育和創新型工程人才培養提供了的有效途徑。
CDIO是以產品研發到運行的生命周期為載體,讓學生以主動的、實踐的、課程間緊密聯系的一種學習過程。高校大學生的科技項目和科技競賽均是按照CDIO工程教育模式進行的。學生結合自己的興趣與特長,參加大學生科技項目、實踐活動、科技競賽等來確定自己的發展方向。高校通過完善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管理,促進工程教育模式改革,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
二、基于CDIO工程教育構建的基礎平臺
(一)創新實踐硬件平臺
近年來,機械工程學院以CDIO工程教育理念打造大學生科技創新孵化器,搭建創新實踐平臺,建立機器人創新實驗室、機械基礎實驗室。表1為近三年機器人創新實驗室購置的主要設備。
創新實踐硬件平臺以機電綜合控制實驗為主,發展以單片機、微機、工控機、PLC為代表的機電控制技術,以信息的采集、處理、反饋以及接口技術為主線,在機、電、液、氣等多種系統中進行綜合創新平臺建設,取得長足、快速的發展,形成“設計、制造、控制、檢測”四位一體互相支持的一個完整實踐教學體系,完成實踐教學、實踐課程、理論課程的實驗、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等教學任務。
(二)校企合作平臺
密切聯系行業和企業,建立了穩定的校外實訓基地,加強和推進了校外頂崗實習的力度。同時,建立健全了長效機制,完善管理制度和考核辦法,使企業、學校、學生三方受益,使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
為推進CDIO工程教育和“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開展與實施,在多年的產學研合作的基礎上,2010年我校依托經緯紡織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工程實踐教育中心,2012年獲批國家級建設單位。2013年天津工業大學一經緯紡機股份有限公司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正式掛牌,標志著我院在校企合作方面邁出了更加堅實的一步。多年來企業為提升我校我院學生的工程素養,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工程設計能力和工程創新能力作出了卓越貢獻。
(三)科技創新實際課題
機械工程學院基于CDIO工程教育吸引學生參與教師科研、學科競賽、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等科技活動,結合國家大學生創新課題、學校創新課題、學院創新課題以及自擬(教師給定或自己選定)實驗項目,最后以實物或者論文形式提交實驗報告。以精心設計的課題、優質的管理、良好的儀器設備吸引教師、研究人員和學生參與。配備有經驗豐富的教師作指導將專業理論知識以趣味性、科學性、實用性和挑戰性形式傳授給學生,使得學生在此創新空間內充分發揮想象力與創造力,最大限度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考核依據是學生是否獲獎、發表科技論文、申請專利、各類挑戰杯獲獎等。
開展的課程主要設計實驗、課程設計、畢業設計,以及學校的“啟智夏令營項目”培訓課程;機械學院參加的大學生科技競賽項目主要有“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競賽”、“中國機器人大賽暨RoboCup公開賽”、“全國大學生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全國三維數字化創新設計大賽”、“華北五省(市、自治區)大學生機器人大賽”等國內高水平競賽項目。每年參加全國、天津市、學校的科技競賽200余項,800余人次。每年學生參加的大學生競賽,獲得省部級及以上競賽獎項,獲省部級以上獎500人次。
三、基于CDIO模式實踐教學的體會
(一)實踐教學方法的建設
機械工程學院CDIO工程教育是將“培養和提高學生造型能力和模型制作樣機生產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確立為實踐教學培養目標。把建設“多層次、體系化、多樣化”的實驗教學體系確立為實踐教學發展目標。通過深化改革,全面開放實驗中心,完善資源共享機制,提高儀器設備的利用率和投資效益,將實驗中心建成貫穿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全過程,集設計、實驗、制作、制造、控制為一體的服務于多層次設計實踐教學活動和科技創新活動的實踐教學基地。
建立以學生為中心,實現以學生自我訓練為主的競賽教學模式。通過CDIO工程理念具體開展了圍繞專業核心課程建設多層次、系列化的學生競賽項目,學生能夠更多地進入實驗室進行科技創新活動。對本科生培養以創新性實踐和實訓為核心,以基礎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環節、學術講座為支撐,構建創新型人才能力訓練體系。主要有科學研究方法的訓練、創新思維和創新方法的訓練、大學生創新實驗計劃和創業訓練等三個層次,以培養“高素質的工程技術人才”為根本目標,以“引導和深化理論教學,培養學生工程意識、工程能力和創新精神”為實踐教學理念,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工程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工程技術人才,將我院發展成為面向天津市機械制造類本科生實施創新實踐教學基地,成為為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的人才培養基地和研究成果孵化基地。
(二)以科學嚴格的管理機制和激勵機制做保障
建立嚴格的管理與長期開放的機制,制定實踐教學管理文件。包括創新實踐中心管理制度、教師職責、活動小組管理制度、實驗室安全條例、實驗室開放管理制度、實驗室儀器設備借還登記管理制度。
以大三、大四高年級本科生為競賽活動選拔對象,由平時實踐課堂選拔一批參加夏令營培訓再擇優選取一定人員進行加強培訓,準備賽事。由指導教師統一管理、指導競賽,研究生輔助指導、配合工作,低年級本科生觀摩學習,以作為儲備力量培養,對參加競賽的學生要求賽后經驗總結,召開經驗交流會談,由高年級搭配低年級本科生攜手競賽,保證賽事經驗的傳承,對學生參加科技競賽提供一定的經費支持,對教師指導學生競賽給予獎勵等一系列在制度上給予保證。
(三)CDIO工程教育在機器人實踐中心的具體應用
針對不同學習階段和層次的學生特點及專業教學的需求,以機器人對象為載體,提供創新工程訓練的教學和實驗平臺。
在實踐教學的基礎上利用各種教學資源拓展學生知識面和提高動手能力,對學生的學習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都有很重要的幫助,使學生的綜合能力進一步提高。
(1)網絡學習資源網絡
學習資源的日益豐富給學生創造了隨時學習和提供專業知識的平臺,作為對實習教學內容的補充和完善,專題技術學習網站的建立對學生的學習有著很好的補充和促進作用。其可以彌補時間和空間上的學習距離,多方位多角度對相關知識點進行較全面的說明。機械制造工程訓練學習資源可按照各加工工種制作成各種專題學習網站,用深入淺出、易于理解的表現形式對機械加工原理、工藝、操作進行說明。例如“數控銑床學習網站”,就按照教學大綱和實習內容的要求通過文字、圖片和加工視頻、編程舉例及動畫演示、虛擬操作、測試等模塊給學生提供針對工程訓練實訓過程的學習內容,并將知識點作適當的延伸,應對不同學生的學習要求,以針對性強為出發點,對學生實習遇到的實際情況多角度地從工藝、操作和加工方面進行分析,使學生的學習涵蓋了課前、課中和課后,其操作的準確性和對加工時問題的判斷及處理能力將有很大的提高,加工和工藝的運用也更趨合理。因此,網絡學習資源的使用將成為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有益補充。
(2)實驗室開放
高校實驗室設備種類多,性能良好,教師有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為學生的學習和自我提高,提供了非常好的技術支持。通過實驗室開放,不少學生再次回到實驗室對學習中的問題進行驗證,機械零件的加工已不僅僅局限于以前簡單的類型,復雜程度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實驗室開放可以更高效地利用教學資源,也可以使學生將自己的設計創意進行實際檢驗,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技術試驗平臺。通過教師的指導,加工工藝的運用更趨合理,經過一段時間的機床操作和零件加工的經驗積累,學生基本可以使用多種設備完成零件加工,加工技能有顯著提升。
(3)考取專業資格等級證書
一、以賽促學,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激勵學生創新欲望
獨立學院的學生整體素質與重點高校相比有較大的差距,與省屬本科院校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厭學情緒較大,部分學習較主動的學生也容易被大環境同化。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總是處于被動狀態,很難發揮主觀能動性,學習興趣提不起來。為了更好將大賽融入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中,以賽促學,我們進行了如下舉措:
(一)成立機械創新協會當今大學生對學習興趣不濃厚,但對社團活動卻情有獨鐘。在機械創新設計大賽組織實施過程中,學院利用學生心理作用于2008年成立了機械創新協會,吸引了一批對機械創新有興趣的學生,在課余時間以科研興趣小組為單位開展課外實踐活動,包括創新課題討論、校外實習基地參觀、小產品制作、基本加工技能培訓、學術報告等。實踐活動中,教師以創新理念引導學生,為學生提供了足夠的思維發展空間,放手讓學生大膽嘗試,充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自學能力和動手能力。學生通過課外實踐活動,加強了團隊合作意識,拓寬了機械創新基礎知識面。
(二)建立專用實驗室固定的實驗場所是順利開展課外實踐活動的基本保障。江西理工大學應用科學學院在實驗樓建立專門實驗室供學生使用。此實驗室由機械創新協會管理,配備專門指導教師和常用加工工具如老虎鉗、扳手、電鋸、小型鉆床等,并與學院實訓中心建立聯系,利用實訓中心現有設備進行機械零部件加工并完成創新小產品的制作。這樣學生可以充分利用課余時間,有計劃地開展實踐活動,避免了受常規實踐教學的干擾,提高了學生參與課外實踐活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三)定期開展學術報告和專業講座針對機械愛好者定期開設系列講座如:機械設計與創新能力培養、機械制造技術現狀與發展趨勢、傳感檢測技術在機電產品中的應用、單片機技術應用現狀與發展趨勢等,涉及設計方法、先進制造技術、測試技術、控制理論等專業技術方面知識。通過啟發式、討論式等多種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思考,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還有一類報告是由學生自己主持的,由已畢業返校的校友和參加過往屆比賽的學生講述自己的經驗,并對學弟學妹提出期望和告誡。系列講座和學術報告的開設,拓寬了學生的基礎,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激勵了學生的創新欲望。
二、以賽促教,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教師是培養學生的關鍵,優秀的指導教師不僅應有較高的理論水平,更需具備較強的動手能力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江西理工大學應用科學學院是2001年組建的獨立學院,師資隊伍結構不太合理,年輕教師居多,這些教師大多是畢業后直接進入學校參加教學和管理工作,動手能力和實踐經驗都有欠缺。機械創新設計比賽周期很長,從項目創意、立項、方案設計、具體零部件設計、加工制作、試驗調試到參賽答辯準備等工作,需要指導教師長時間關注指導項目,并對指導教師的綜合能力提出較高的要求。針對以上問題,學院在教師培養和提高教師綜合素質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一)加強教師培訓江西理工大學歷來重視對青年教師的培訓工作,通過多種途徑來提高教師的水平。針對機械創新設計大賽,安排《機械設計》《機械加工工藝》《機電傳動控制》《液壓傳動》等課程教師參加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舉辦的高校教師網絡培訓,通過學習先進教學理念和教學技法,借鑒其他院校的教學經驗來改變教學觀念,提高教學水平。鑒于青年教師實踐經驗欠缺、動手能力較差等因素,每年利用寒暑假時間,聯系實習單位,送教師到工廠和企業進行實地培訓,專門針對加工工藝、數控加工等專業操作進行培訓。另外,還與本地的多家機械加工企業建立校企合作,定期派教師到生產一線去進行實踐,并在合作單位與工人師傅共同指導完成《機械加工工藝課程設計》等實踐環節。
(二)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創新實驗教學現如今大學教育還是以課堂教學為主的教育模式,因此課堂教學水平的高低反映了學校的建設水平。江西理工大學應用科學學院針對機械創新設計大賽,豐富《機械原理》《機械設計》等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6-7]。利用校內實訓基地、功能實驗室和機械創新設計大賽,形成有較強工程背景的教學環境,使直觀式教學、現場式教學方式的采用如魚得水。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通過一系列以機械產品為對象的實訓項目,以及采用大量的源于生活、源于生產一線的案例,使教學內容注入更多的工程因素,達到基本知識、基本理論與工程實際緊密結合的目的。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設計能力,在課程建設中對實驗室進行擴充,在原有傳統機械零件模型和機構模型基礎上,進行機構創新、軸系創新、機械系統創意組合和慧魚創新設備的購進,在試驗內容上,增加機構創意設計、組合式軸系結構設計、機械傳動綜合實驗等。
(三)建立教師工人相結合指導模式鑒于教師、學生動手能力較差,參賽模型或實物制作過程比較困難這一問題,結合江西理工大學實際情況,制定了教師工人相結合的指導模式。學院的目標是培養應用型人才,因此在實習環境的投入上比較大。學院有完整的金工實習工廠,其中包含了機加工的全部工種:鉗、車、焊、熱處理和數控機床加工,并配備經驗豐富的生產工人進行實習指導。利用學院現有優勢,在參賽初期的選題和方案設計階段由教師指導完成,在模型或樣機的加工制作階段,由教師和工人共同指導,學生具體操作完成零部件的加工和參賽樣機的裝配。
三、以賽促改,制定科學的教學計劃
機械創新設計大賽每兩年一次,不利于學校教學計劃的安排,難以保證每屆學生都有機會參加;比賽籌備時間太長,從題目的公布到參加地區預賽要一年多時間,容易與正常的課程教學相沖突;大賽沒有納入教學計劃,作品的設計、制作場地易與教學相沖突;大賽對學生知識面要求很廣,涉及的課程多,包括力學系列課程、機械設計基礎系列課程、電工電子、計算機控制、程序設計系列課程、機械加工工藝等,學生在低年級沒有掌握好大賽需要的一些基本知識和技能,為了完成比賽任務臨時抱佛腳,卻又耽誤了新課程的學習,高年級學生又忙于考研和找工作沒有充足的時間參加大賽。針對這一問題,楊叔子院士在《再論機械創新大賽很重要》的報告中已經提出“:這一大賽不是可有可無,建議納入個性化教學計劃,并從體制上加以保證。”鑒于此問題,江西理工大學應用科學學院進行了系列教學改革。
(一)優化課程體系針對機械創新設計大賽我們已完成省教改課題“培養高素質應用型機械專業人才的綜合課程設計改革”(課題編號:JXJG-06-84-1)和校級教改課題“以創新設計大賽為切入點的《機械原理》教學改革”的研究工作。通過兩課題的研究在原有教學計劃基礎上,針對機械創新設計大賽和綜合課程設計改革[8],將機械專業09級教學計劃中的機械原理課程設計、機械設計課程設計和專業課程設計分別改為機械創新設計(一)、(二)、(三),使之成為連續的實踐教學環節,并在課題的設置上,增加創新專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在課程設置上,增加了《機械創新設計》選修課程,開設互動式和討論式教學環節,通過參與課堂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掌握創新方法。在10級教學計劃中增加了為期一周的《機械創新實訓》實踐環節,該實訓是基于慧魚創意組合模型和機構創新組合平臺開展的,意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
2構建相適應的教學體系
2.1教研活動從單一、被動轉變為自主、合作和分享
教研研究往往以活動為中心,活動的質量和效益是教研工作的生命力之所在,也是教師必須始終關注的問題。以往的教研活動較為普遍的問題是:缺乏專題研究,滿足于茶館式的泛泛而談;缺乏整體規劃,基本是每門學科進行自己的教學研究,缺乏整個專業的群體意識。為此開展教研活動就注意以下幾點問題。
1)力求教研與科研相結合,使教研活動課題化和系列化。教學研究重在“研究”兩字,應確立教研與科研相結合的思路,在廣泛開展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確立每一階段研究的主題,針對學科研究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力求通過專題研究加以突破,并圍繞這些專題,開展一系列的教研活動加以深化,把小型的研討活動與大規模的匯報、交流、推廣活動結合起來。
2)構建資源共享的平臺。教師職業的一個很大特點是單兵作戰,而教師間的相互合作與學習是教師成長最直接的資源之一。教研活動就應該為教師間的合作、研討搭橋鋪路,所以教研活動就可以發揮教研組集體的力量,借助于現代教育技術,把一些優秀的案例放在公共的資源庫中,教師隨時可以瀏覽、調用,從而發揮資源共享的優勢,讓教師能主動、自覺地提升教學實踐中合理的成分。
3)開展專題報告。學院每年對不同年級的學生舉行專題報告,使學生掌握相關的農業機械化與自動化的最新知識,發展趨勢等。使用學生對學科有一定的認識、興趣,進一步加強學生的主動學習的意識。
2.2加強實踐教學
根據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專業的培養特點,以主干課程為重點,確定各門課程的教學范圍和具體內容,合理設置相應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環節,優化課程結構,整合實踐教學資源。確定實踐教學各環節的具體安排。實踐教學體系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和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保證。然而,實踐環節并不是零散的教學單元集合,只有將課程實驗、綜合實驗、畢業設計等各環節進行系統設計,構成與理論課程有機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才能達到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1)在課程設置中,理論學習時間占1/3,生產實踐占2/3,理論實踐交替進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實用性。學生在校期間,需要完成課程實驗、基本工程能力實習、基本專業設計能力實習等實踐內容。結合課程學習需要完成的實驗內容包括:物理實驗、機械原理實驗、電路測試實驗、電子線路設計測試實驗、微機原理實驗、機械設計實驗、汽車拖拉機測試實驗、機電一體化實驗、農業機械學實驗等。基本工程能力的實習內容包括:金工實習、電工實習等。基本專業設計能力的實習內容包括: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機械制造工藝課程設計、專業方向課程設計等。
2)企業聯合培養環節。在企業聯合培養環節,學生需要完成專業實習、企業實習與專題設計、工程實踐、學位論文等實踐內容。所有內容以企業聯合中的真實科研項目需求為背景,具有極強的實踐性和指導性。通過在企業的不同部門(如售后服務部門、測試部門、研發部門等)分別安排一定的實習時間并定期輪換部門完成實習。專題課程設計題目來自于企業技改項目,學生完成項目設計與試制,并測試技術指標,撰寫專題設計報告。
2.3教學評價
在農業機械專業“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中實行淘汰制培養,這就要求有恰當的培養效果評價體系。目前高校的評價體系中,形式過于單一,基本上采用閉卷筆試考試,注重應試指標,注重定量檢測,忽視定性評價或分析,這種單一片面的評價體系限制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動性的發揮,制約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培養,這種培養模式對拔尖創新人才尤為不利。因此必須根據“因材施教”的原則,建立靈活的、綜合的評價方式,以保證學生有更寬松的自我發展空間。
1)課程考核成績實行百分制,由平時考核成績和課終考核成績兩部分組成。應提高平時考核成績所占的比重,如核心骨干課程的平時考核成績可占60%以上。
2)理論課程平時考核成績由課程習題、課程論文、課程心得、課程討論、讀書報告、課外實踐等綜合考核成績組成,課帶實驗課程的平時考核成績還包括每次實驗的成績;單列實驗課的平時成績由每一次實驗的考核成績組成。
3)理論課程的課終考核包括閉卷、開卷、抽題答辯、案例分析、上機考核、口試、課程報告、課程論文等形式;單列實驗課程的課終考核包括閉卷考核、實驗設計、實驗操作、實驗報告、課程論文等形式。原則上,課終考核的理論部分以閉卷筆試或上機考核為主。
4)教學實習考核成績由實習周記、實習報告、實結、實習態度、任務完成情況、實習單位鑒定等方面的綜合考核成績組成。
3提高學生綜合實踐能力
3.1綜合實踐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隨著網絡的快速發展,學生可以通過網絡獲得各種信息,當對其有用的信息轉換為知識的時候,教師的作用就是教會學生獲取、加工、運用知識的能力,特別是創新能力。而綜合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有效途徑,合理開發和綜合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優化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綜合實踐活動是教師針對學生的綜合實踐活動的指導,調動學生的創造性的想象力,鼓勵學生以靈活多樣的、獨特的活動方式進行探究活動;綜合實踐活動既沒有規定的教材,也沒有規定活動場所。因此,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具有很大的靈活性,能給學生提供一定的創造空間。例如第六屆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2014年)的主題為“幻夢課堂”;內容為“教室用設備和教具的設計與制作”;整個比賽的題目貼近生活,都是同學們上課時要用到的工具。所以我們在組織學生參加比賽時,要求學生對日常課堂進行觀察,同時對未來課堂的教學環境和狀態進行想象,設計出使教學課堂更加豐富和實用的機械裝置。實踐性是綜合實踐活動最突出的特點;因為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要求提供完整的設計說明書和主要設計圖紙以及作品的實物樣機或放縮的實物樣機;這要求學生需要把平時學習到的機械制圖、機械原理、機械設計及制造工藝等多門課程知識進行理解,運用,最后轉換為實際加工的實物。整個過程強調學生通過觀察、調查、選題、學習、制作、反思等一系列的活動,得到體驗,使學生在現實生活和社會實踐的基礎上開發出課題,學生通過親身的實踐探求出問題的結論。
3.2以學生綜合實踐活動為平臺,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
學生科技創新活必須有相應的場地、設備等物質條件,也需要一定的資金支持。否則,學生科技創新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我校每年開展“科研興趣小組”和“創新實訓項目”兩項活動。通過學生的組隊,基于自身興趣,選擇和研究問題進行調研,完成申報書,學校組織相關專家教師的答辯,選擇具有創新性和實際性的項目,在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和教學輔助人員指導下,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學生在項目完成科研任務的過程中,撰寫論文,申請專利等,使學生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專業技能。同時通過這一系列的綜合實踐活動使學生獲得了自信心。
機械工程訓練實踐教學效果分析
通過幾年來的機械工程訓練實踐教學模式的實踐,金工實習教學方法的改革,將原來的“學習工藝知識,提高動手能力,轉變思想作風”教學理念進行了加到轉變,其轉變為:第一,由被動單一的實習方式轉變為學生主動、自擬制件的實習方式;第二,由以培養動手操作能力為主要目的轉變為以工程設計能力和創新能力、工程實踐能力為主要目的;第三,由思想作風轉變轉變為綜合素質的培養。在幾年機械工程訓練實踐教學模式實踐之后,通過對學生的問卷調查(見表1)發現,學生們對實習內容、安排和效果的滿意度都非常高。因此,機械工程訓練實踐教學模式的實施能有效擴充和保留實訓規模,增加了實習工種,能極大地滿足低年級學生實際動手訓練。同時,工程訓練實踐教學模式能有效促進學生的課程設計、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的進行,幫助學生們順利畢業,參加社會工作。工程訓練實踐模式制訂了管理制度,以接待學生的教學實踐活動。現在,每年都有大批學生利用中心的教學資源解決后續課程和設計中所遇到的工程實際問題,并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機械設計工程訓練實踐教學模式的實踐,其效果明顯。學生們大多感覺自己收獲頗豐,都認為實踐教學是其上大學以來印象最深、收獲最大的環節,通過此環節,學生們的知識面得以拓展,創新意識得以加強。許多大學生都主動要求到實驗室參加工作,踴躍報名參加大學生研究訓練項目和設計大獎賽等課外科技活動。機械設計工程訓練實踐教學模式的實踐有效促進了學生從科目分科學習向工程實際綜合、從知識積累向能力生成轉化,加強了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
二、確立“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理念
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為本,以工程實踐應用及創新培養為核心,具有設計制造、焊接結構控制與設計知識,能力和素質協調發展。堅持基本知識、實踐動手、能力創新相互促進的實踐教學觀念,統籌協調模具設計制造、焊接設計工藝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構筑適應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實踐教學體系,通過分階段(根據不同年級實踐教學內容不同)、多層次(根據不同學生能力水平劃分基礎性、綜合性、設計性、創新性實踐教學任務)、個性化(根據學生個人興趣愛好著重培養)的實踐教學發展階段培養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及創新精神[4-6]。在理論及實踐教學過程中,采用問卷、現場詢問、無記名尋求問題、教師間相互聽課、批評與自我批評、內部教學交流會以及學院間教研討論等方式,逐步完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內容,以學生自身為中心,以自愿學習為前提,以個人興趣為動力。樹立健康個性發展、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杜絕以教師為中心授課方式。培養學生勇于開拓和創新,加強實踐能力培養,以達到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
三、建設創新型“雙師”教學隊伍人才培養
建立人才引進和培訓提高機制。吸收優秀人才加入材料成型專業教學團隊,選派優秀教師到國內外重點大學進行培訓交流以及深造,并形成常規機制[7]。鼓勵年輕教師到企業一線掛職鍛煉,將企業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帶回學校進行技術攻關。“雙師”隊伍不僅僅體現在教師所具有的職業證書上,而是通過與企業、重點高校的交流、學習來強化自身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同時,強化教師科研工作,以科研提升教師綜合素質。專業教師在高鉻鑄鐵應用研究、非晶合金及其復合材料研究、輕金屬制備與力學性能研究、材料腐蝕與防護處理方面研究及焊接工藝與性能研究等5個方向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近年來50余篇,申請科研項目10余項,培養本科生100余人次,對提高專業辦學質量,培養專業學生應用創新能力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全面推行“導師制”。實行“導師制”,可以使新生入學后盡快熟悉和適應大學學習生活,了解學校情況,了解本專業研究領域和發展動態,培養專業興趣;可以隨時解答高年級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各種疑難問題,增長見識。鼓勵專業教師自覺投入大學生創新教育,促進師生之間課外互動,讓更多學生有機會參與科研活動。這種導師指導下的科研活動,在導師與學生之間搭接無障礙通道,學生通過參與導師科研項目構思、設計與實施,不僅提高了綜合運用知識能力和初步科研能力,也在學術、科技活動實踐中提高素質,獲得創新技能。
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是指大學生群體在國家相關機構和學校的組織和領導下,通過教師的指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開展的學術科技創新活動。科技創新活動的主要形式有兩類:一類是思想創新,如大學生職業規劃、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科技協會興趣小組活動等。另一類是實物、成果創新,比如機械創新設計大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三維數字建模大賽、職業技能大賽、開放性實驗室的科研活動等。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是推動教學改革、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是反映學生培養質量的重要依據。目前,盡管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取得了相當可喜的成績,并且受到了社會的高度關注,但仍然在實際運行中存在著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在:創新活動的形式多樣,但缺乏完善的制度建設;缺乏合理的激勵機制,老師和學生的積極性不能充分調動;學校對工程實踐的投入不足,工程型師資力量和教學硬件設施不全;科技創新的成果流于形式的多,轉化率較低。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更新創新的教育觀念和教育理念,加大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力度,在改革發展中解決問題。
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與大學生工程素質培養的內在聯系
1.科技創新活動是大學生知識轉化為能力的重要平臺
通過大學生參加科技創新活動,首先,能夠促進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深化;同時,學生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工程實踐,增強了實踐能力,進而縮短了課堂教學與工程實際的距離。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作為學生課堂知識轉化為工程實踐能力的平臺,真正體現了工程教育活動的內在規律和最終目的。
2.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是工程知識的繼承發展
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為大學生創新能力全方位的提高提供了舞臺。如:參加機械創新設計大賽首先要認真選題,通過文獻檢索、市場調研等確定自己的競賽題目,然后設計方案,進行上機演練、調試、修改完善、產品制作,在這些實踐過程中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工程設計能力和實際動手能力;在完成產品期間,要和老師、同學、公司、專家以及實驗室的工作人員等打交道,學生通過與他人交談、交往、聯系,學習了待人接物的道理,鍛煉了個人處理好社會關系和人際關系的能力,同時也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團體合作能力和指揮協調管理能力。
架構基于大學生工程素質培養的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
1.積極營造創新氣氛和氛圍,激發大學生的創新積極性是前提
營造創新氛圍是辦好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前提。首先,要在輿論上大力宣傳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目的和意義,要通過學校的校報、學校校園網、廣播、黑板報、科技講座等多種形式來宣傳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其次,要鼓勵教師在課堂上、課外活動中都要向學生開展創新教育,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采取啟發式教學、討論式教學、案例式教學等,課外作業的布置要有針對性,有思考、有綜合,也有創新;考試形式應該多樣化,可以多出綜合性開放式的題目,讓學生有自由發揮創造的空間;對于有科研項目的教師要在科研活動中吸收學生,參與到課題的各個環節中。學校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多種形式的科技創新活動。
2.創新機制,完善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相關制度制度是保障
完善相關制度是做好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保障。要進一步明確組織實施、條件保障單位和部門的職責,成立學校層面的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領導小組,協調教務處、學工部、團委、實驗中心以及相關學院之間的相互配合,調動各方面的積極因素,形成合力。出臺相關政策,制訂一系列規章制度,從指導教師的配備和相關待遇、經費、工作場地及實驗儀器設備等方面要大力支持。對于指導學生參加各類創新活動的老師,要建立和完善在成果認定、職稱評定、評優評選、出外學習培訓等方面的激勵政策。對于學生,則從課外學分的認定、優秀畢業生推薦等方面制訂獎勵制度,從而為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提供有力支撐。
3.整合各類資源,構建科學的實踐教學體系是基礎
學校要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整合各類教學科研資源,提高實驗設備的使用頻率。特別是由二級學院分管的具有共享性質的大型加工設備、分析測試儀器,應該由學校統一管理。資源共享;配置充足的專項經費,加大對一些創新實驗室或者實習基地的支持力度;卓有成效地加強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特別是和專業比較密切相關的企業要舍得花精力和一些費用與企業建立長期穩固的產學研合作關系;以學科專業為單位,構建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從專業課程的設置論證到實施要嚴謹求實,每門課程應該培養學生的什么素質、培養哪種技能必須明確,能夠體現育人特色;在畢業設計(論文)方面,題目的形式可以多樣化,鼓勵學生結合實習企業情況自選題目,指導教師把關等。
4.分階段實施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是重點
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要持續開展必須要根據學生的知識結構分階段進行。大致可以分為初級階段、中級階段、較高級階段和高級階段。(1)初級階段。初級階段屬于啟蒙認識階段,適合于大一新生。剛入學的新生處于基礎學科學習時期,參加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還是比較缺乏,但大一的學生有熱情,精力旺盛。學校要下力氣,做好前期工作,營造創新人才培養的良好氛圍。積極鼓勵學生參加學術報告會、科技創新等活動來培養、激發大學生的學習熱情與創新興趣。九江學院的“濂溪講壇”從2006年至今已舉辦了101期,從開辦至今邀請了國內著名學者、外交官、社會知名人士來校講學,在弘揚九江的優秀傳統文化、開拓師生的學術和文化視野、啟迪人生智慧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學校一個重要的文化品牌。(2)中級階段。中級階段屬于認知階段,通過結合大二專業基礎課程實踐,從學生開設的實驗實踐課程入手,經常舉辦一些專業化、體現學校特色的、與學科設置相匹配的各類學科及技能競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思維。九江學院每年都舉辦全國3D大賽選拔賽、三維數字設計大賽和信息技術水平大賽、鉗工技能大賽等技能競賽,通過比綜合素質,加強課題理論與工程實踐的相結合,培養大學生自主學習專業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和實踐動手操作的能力,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團隊合作精神,進一步強化大學生的創新思維。(3)較高級階段。較高級階段屬于實踐階段,由學生個人或創新團隊在導師的指導下自主選題設計、獨立組織實施并進行信息分析處理和撰寫總結報告等工作,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科競賽作為發現人才、選拔人才、促進學生成才的有效手段和途徑,在高校人才培養、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7]由于九江學院積極參加江西省教育廳以及全國的學科競賽選拔賽,學校在師資力量、經費上給予大力支持,按照新制定的教學成果獎勵辦法,對于指導學生獲獎的教師,根據獲獎等級進行成果獎勵,以此來激發師生的工作熱情,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4)高級階段。高級階段屬于實踐提高階段。經過前三個階段的創新意識培養和熏陶,創新意識逐步成型。本科畢業設計(論文)作為大學生在校期間的最后一個實踐活動,是每一位學生必須參與的一項實踐教學活動。九江學院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研究興趣和個人的職業規劃及發展要求選擇畢業設計題目。從2010級開始,學校開展了課外學風的選修工作,要求本專科學生在完成必修學分后還應完成一定數量的課外學分,課外學分形式多樣,有畢業綜合技能測試、開放性實驗、參與課題研究、等等;另外,學校在申報成功江西省卓越人才培養計劃專業的基礎上,以此為依托,認認真真地選拔學生進入企業,進行為期一年的準工程師培養,在企業聘請高級工程師以上的人員擔任指導教師。每位指導教師最多指導2名學生,學生的畢業設計和大四的課程全部在企業完成。以工人的要求進行管理,以工程師的目標進行培養,力爭使參加卓越工程師計劃的學生一畢業就能夠順利進入崗位。
5.培養“雙師型”師資隊伍是關鍵
具備教師和工程師素質的高水平師資隊伍構建是提高工程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應用型工程類人才是面向工程實際的實用型人才,要求培養的過程必須注重實踐環節,這就要求老師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同時要擁有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九江學院機械與材料工程學院以校企合作、工學交替作為“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切入點,[8]通過將教師下企業鍛煉與企業骨干技術人員聘用相結合、內部培養與外部引進相結合,多渠道、多形式推動“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建立一支專兼結合、結構合理、素質高的教師隊伍。近年來,先后聘請中鐵集團大橋七處、昌河集團、6354所等企事業單位的高工作為我院的兼職教師,同時利用寒暑假選派部分教師分別進入企業學習、鍛煉。學院采取了相關考核和激勵措施,使教師到企業鍛煉制度化、常態化,這種“雙師型”隊伍在學生理論知識的儲備和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方面起到了源頭引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