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工作匯總十篇

時間:2022-08-07 15:54:5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工作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工作

篇(1)

(一)困難學生的個人情況

在建立健全學生資助管理中心的檔案體系時,需要對學生的基本情況進行深入了解,其中包括學生的身體狀況,家庭情況,家庭收入以及經濟來源渠道等等。學生們首先應該提交準確的證明材料,校方經過核實之后,最終確立資助檔案。

(二)申請審批材料

審批材料的內容包含的非常廣,除了家庭經濟狀況之外,還包括相應的公示情況,學校以及教育部門的審批認定書等等。可見,審批材料具有預定的權威性。

(三)困難學生資助情況

學生資助檔案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員需要在第一時間內對學生的自主材料以及上交的其他書面形式的材料進行收集和整理,同時保證材料的完整性,還應該對其準確性進行核實。只有這樣才能夠及時地了解學生的資助情況。這種做法也是為了對資助體系進行完善,同時還能夠有效的減少資助工作中的遺漏問題。

(四)困難學生個人的成長經歷

在學生資助管理中心的檔案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工作依據就是被資助學生每個學期的總體成績,在社會實踐中所獲得的參賽證書以及社會實踐情況。

二、困難學生資助檔案建立與完善策略

(一)明確學生資助檔案材料,保證其真實性和應用價值

在具體的實踐中,對于困難學生進行適當的補助是必要的,不僅可以讓學生們感受到教育的公平和平等,還能夠為學生自身減少負擔,使其能夠積極投身到學習和實踐中去。但是,資助檔案管理中心工作人員的工作內容就是對學生所提交的信息進行核實,在保證材料的真實性以及時效性的基礎上,對其采取補助措施。如果材料存在著一定的失真現象,檔案管理的工作力度就會受到嚴重的損害,而且也會威脅到其他學生的自身利益。所以說,檔案管理工作人員需要對這些檔案信息進行整理和更新,時刻掌握學生的動態信息,提升檔案管理工作和服務的高效性。進而提升檔案資料的整體作用。

(二)及時整理和分析困難學生資助檔案信息

為了對學生資助管理中心的檔案信息進行完善,同時將工作進一步貫徹和落實,需要將這些貧困學生的檔案進行分析和整理。由于學生的家庭情況不同,所以,資助的力度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所以,在具體的工作中,應該在建立健全完善的資助檔案管理體系的前提下,將學生的基本信息進行分類管理,其中包括孤兒家庭、單親家庭以及患重病家庭等等。同時,還應該根據家庭收入的實際情況來采取科學合理的資助行為。可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檔案信息的利用和服務體系的建立為具體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逐漸實現了資助工作高效性和多樣化的工作目標。

(三)遵循信息化原則,實現文本檔案與電子檔案同步

電子檔案作為一種新的載體便于使用和管理,并且最大的特點是能夠考慮到學生檔案信息變動處理的特殊性對學生信息的更改變動處理靈活方便對學生各種情況調用簡單快捷,所以經濟困難學生檔案管理應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網絡登記、實時更改、信息等功能集于一體的信息網絡系統實現文本檔案與電子檔案的同步發展。

(四)遵循保障性原則,提高管理人員素質

目前由于經濟困難學生資助覆蓋面的不斷加大,從事資助工作的人員一般都身兼多職,而對經濟困難學生檔案的收集和管理往往有所忽視并且缺乏系統的檔案理論培訓和業務能力訓練。這就使很多檔案材料無法得到及時更新,只是束之高閣不再二次利用和研究。學生資助檔案工作者要加強理論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檔案做到系統、規范。使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檔案為開展好學生資助工作提供捷徑管理者根據學生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檔案,可以對學生的家庭經濟困難情況有一個全方面、相對真實的了解和認識,針對性地管理好、用好各級各類學生資助資金使,把有限資助資金真正用在最需要獲助的學生身上。這不僅對學生、資助中心的管理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五)完善資助檔案

篇(2)

二、工作思路與工作重點:

1、圍繞學校工作中心及涉及團委的相關任務,開展各項主題教育活動,同時創造性地開展各項活動,不斷豐富校園文化和同學們的課余生活。

2、加強組織建設,提高組織能力,完善“團委——年級團總支(學生會)——團支部(班級)”的管理體系,認真抓好團的常規工作,通過團干部將各項工作落實到班級團支部。督促、指導支部開展工作、活動,加大對團員的管理力度,夯實支部發展的基礎,保證團委工作能有序有效的進行。

3、配合年級組搞好學生管理工作,繼續完善學生自主管理制度,強化學生會干部的培訓工作,提升學生會干部的各方面的工作能力,加強學生的自我檢查,自我管理,及時向年級組公布檢查結果,反饋存在的問題,努力提高學生的素養,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

4、搞好孤兒、特困生、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基本情況調查,為資助行動提供可靠依據。

5、搞好國家助學金以及校內助學金工作的安排,發放,及統計工作。

6、按照學校資助檔案建設的要求,及時準確地將資助檔案歸檔,并且做好學生資助信息管理系統中的貧困生信息錄入工作。

7、協調團委與校內外各個方面的關系,力爭為家庭困難的貧困生爭取的社會資助。

三、具體工作安排:

九月份:收集各年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助學申請表,了解經濟困難學生基本情況。

2、宣傳國家助學金以及校內助學金的相關政策。

3、舉行高一年級學生會干部競選活動,組建高一年級團總支、學生會。

4、召開團支部書記及團干部、學生會干部工作會議,布置本學期各項工作。

5、開展國旗下的演講活動,加強對學生愛國主義、紀律、學品德等方面的教育

十月份按照相關程序,認真落實國家助學金的個人申請、班級評選和公示、年級初審、學校審核各個環節工作。

2、完成國家助學金的發放,向教育局集中上報貧困生信息及統計數據。

3、舉辦各種相關主題的演講比賽、征文、主題黑板報評比等系列活動。

十一月份完成校內助學金的評選和發放工作。

2、配合學校組織宣傳好校秋季運動會及搞好運動會期間志愿服務工作。

3、召開各年級學生自主管理委員會的工作會議,了解前期檢查評比情況。

十二月份完成國家助學金、校內助學金檔案歸檔及資助信息錄入工作。

2、組織“資助政策 助我成才”活動。

篇(3)

2規范程序,“陽光”招聘

在學院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和基礎醫學部領導下,中心成立了“5人招聘小組”。根據勤工助學有關規定,本著“公開、公平、公正”原則,勤工助學工作崗位應聘學生在指定的時間、地點手持崗位申請表和身份證入場,缺席者視為自動放棄。在招聘小組全體成員和應聘學生雙方全部到場的情況下進行“陽光”招聘。

3競爭上崗,特困優先

由于申請中心勤工助學學生主要為大一學生,而且申請人數多,崗位少,通常為7~8∶1。在招聘時,首先由招聘小組人員宣讀學院有關勤工助學規定,并就中心勤工助學的工作性質、工作任務、工作強度和運作方式作以說明。然后,應聘學生逐個就自己的家庭成員、經濟來源和收入情況以及致困因素作2~3分鐘陳述。最后,應聘學生全部離場,招聘小組對每位應聘學生的家庭狀況和致困因素逐一進行對比、篩選,而后擬定崗位候選人(另確定一人作為候補),經中心招聘小組成員簽字后報學院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公示。無異議者由中心通知到崗報到。在招聘過程中,招聘小組集體把關,杜絕各種人情關系,把崗位定給那些品學兼優的特困生,尤其是在同等條件下優先考慮來自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邊遠地區、貧困地區和重災區學生。

4責任到人,強化考核

中心本著育人為本的原則,把勤工助學作為一個培養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平臺。在勤工助學工作中采取的具體措施有:

(1)責任到人。中心對每個教學實驗室的儀器設備維護和安全、衛生管理有比較明確、具體的工作要求,并將工作任務和包干區責任到人,但盡量避免讓學生從事具有危險性的工作(如攀高、接觸有害試劑、搬重等作業)。另外,由他們自己推選一位小組長,負責召集、領班,并與中心教師保持工作聯系。

(2)嚴格考勤和考核制度。學生每次來中心工作都有記錄,每周工作兩次,每次兩小時左右。組長持有實驗室鑰匙,學生可根據學習情況自定業余時間來中心工作。

(3)中心教師對勤工助學工作經常進行檢查指導,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對其所做的工作給予充分肯定。中心在年底評出一名工作成績較突出的學生,由學院學生資助管理中心給予表彰和獎勵。

(4)中心在勤工助學活動中注重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崗位意識、服務意識、責任意識、安全意識和團隊協作精神。

5平等交流,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到中心勤工助學的學生大多來自農村或城鎮貧困家庭,他們工作勤奮,但多少帶有自卑感。中心注重培養他們“立志自強”的精神,具體做法有:

(1)中心給組長配有實驗室鑰匙,每周勤工助學時間由他們根據業余時間自定,增加了師生之間的信任度,有利于調動他們對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中心的儀器室、標本陳列室、實驗準備室和辦公室均由教師自己維護管理,未給學生增加工作負擔,在工作中建立起一種平等、互動、互信、和諧的師生關系。

(3)中心教師注重與學生保持溝通,除工作之外還經常關心他們的學習、生活和家庭等狀況,及時幫助他們解決相關問題;而且也盡量讓他們參加中心的集體活動,通過平等的互動交流增加師生之間的感情,使勤工助學學生把自己當作中心的一員,從內心深處認為,那是“我們中心”。

6在勤工助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的體會

在勤工助學活動中,作為用工部門,不僅要為學生解決生活困難,更重要的是體現社會的關愛,把“育人成才”作為首要任務。因此,中心始終把勤工助學活動作為培養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和育人的舞臺,并取得了較滿意的效果。

(1)由于招聘過程規范、透明、公正,其公信度和滿意度都很好,既為學生今后參與社會競爭提供了一次模擬訓練的機會,更重要的是為學生上了一堂生動的社會實踐課。

(2)幾乎所有的應聘學生都有一個共識:把勤工助學作為鍛煉自己社會實踐能力的平臺。應聘時學生不僅介紹了自己家庭的經濟狀況和致困因素,有的學生還介紹了自己在校外勤工儉學的感人經歷,有些應聘學生當場就主動提出放棄,把崗位讓給更困難的學生,其場面震撼人心,使在場的每個人都深受教育。

(3)在勤工助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崗位意識、責任意識、服務意識、安全意識和團隊協作精神,為他們今后走向社會、服務社會、奉獻社會奠定了思想基礎。

篇(4)

出臺相關規定,鼓勵學生從事創新創業活動

燕山大學科技園既是服務社會的平臺,也是在校學生學習實踐的創新創業平臺。早在2000年,燕山大學就出臺了《關于促進科研成果轉化和鼓勵我校教師、科技人員、在校學生進入“燕山大學科技園”創業的若干規定》。按照規定,學校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可以持屬于學校無形資產的成果與技術申請保留學籍休學到科技園創業,經所在院、系和學校學籍部門批準,簽訂“保留學籍入園創業協議”并辦理休學手續后即可入園創辦企業。申請保留學籍期限不得超過兩年。兩年內,入園創業學生可根據本人意愿選擇離校創業或回校復學。對于入園創業的學生,創業期間學校為其保留學分。學校鼓勵學生的科研選題與入園企業技術創新相結合;鼓勵入園企業為在校學生提供科研和實習條件,有條件的入園企業可以與學院、科研機構聯合培養研究生。學校出臺的政策,為燕山大學科技園不斷強化面向在校生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功能創造了良好的制度環境。燕山大學科技園在園內眾多的研究中心、研究院和有限公司為燕山大學專業對應的學院對口設立了學生學習實踐基地,在校學生可以按培養計劃到這些學習實踐基地進行學習實踐、進修,完成畢業設計,從事創新創業活動。燕山大學科技園還為在校生開設了創業實踐課題,設立了創新創業種子基金,鼓勵和支持在校生到科技園從事創新創業活動。

為了在校園里營造更加濃厚的創新創業氛圍,鼓勵和支持更多的在校生從事創新創業活動,從2002年開始。燕山大學科技園與燕山大學團委合作每年舉辦一次“燕山大學‘科技園杯’創業計劃大賽”,到2008年底,已舉辦了7屆。共有300多個創業團隊參加了“科技園杯”創業計劃大賽,有86個創業項目獲得獎勵。

2004年8月,為給在校學生提供更加寬松的創新創業環境,進一步完善和細化科技園的孵化功能,燕山大學科技園又專門成立了“燕山大學師生創業中心”。師生創業中心有550平方米的孵化面積,具備科技項目研究、開發、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化等管理服務功能。學生創新項目只要符合條件,就可以享受科技園提供的各種優惠政策進入師生創業中心這個初級孵化器進行孵化,使其盡快轉化為生產力。以燕山大學電氣工程學院2004級學生為主體創辦的“秦皇島校園互動網絡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是較早進入燕山大學科技園學生創業中心進行孵化的企業。該公司是秦皇島大學生的門戶傳媒和人性化的服務機構,旗下網站包括秦皇島學子網、流年工作室、秦皇島燕山大學家教博客網、秦皇島艾可英語學習網。在孵化階段,該公司為秦皇島企事業單位提供了網站建設、網站維護、網頁設計,產品多媒體展示制作。企業形象設計、企業廣告設計、企業標志設計,網站安全等服務;該公司還為廣大師生提供了英語培訓咨詢與網絡學習平臺、勤工儉學、兼職招聘、旅游咨詢、網絡雜志、原創文學、跳蚤市場、房屋租賃等服務,其中以網站建設、英語學習、勤工儉學為核心。良好的制度環境和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對于引導廣大學生在濃厚的創新創業氛圍中勤奮學習、刻苦鉆研,走與實踐相結合的成才之路產生了非常積極的作用。目前。燕山大學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學生走出象牙塔,關注國家經濟建設主戰場,面向世界高科技前沿,走與實踐相結合的成才之路,并涌現出一批有所作為的創新創業的拔尖人才。燕山大學科技園在服務于培養創新型人才這個學校的中心工作目標的同時,也為科技園培養新的經濟增長點、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奠定了基礎。

制定管理細則,完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功能

2008年12月,面對高校畢業生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為認真貫徹落實教育部、人事部、勞動保障部關于鼓勵和支持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實施“高校畢業生創業行動”,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大力倡導創業精神,培養創業能力,推動高校畢業生創業基地建設的有關政策,進一步調動學生自主創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學生的創新型思維和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和實踐能力,充分利用學校教學、科研的資源,營造燕山大學校園創業的氛圍,燕山大學科技園出臺了《燕山大學科技園學生創業管理細則》,同時成立了有兩位專職管理人員的“燕山大學科技園學生創業管理中心”,負責學生創業工作的日常管理。根據《燕山大學科技園學生創業管理細則》,燕山大學科技園與全校18個學院合作建立“燕山大學學生創業基地”。凡是燕山大學在校的本科生、研究生借助學校品牌的項目,可獨立運作的專業類項目。利于對外合作的項目,小型多樣的經營項目、服務類項目,經過學生創業管理中心的初審和評審專家的審查評價合格后即可立項并得到資助。獲得立項和資助資格的學生必須在指導教師幫助下確定創業項目并成立各類專業虛擬子公司。學生創業虛擬子公司需按照國家工商管理局規定的公司注冊程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企業名稱登記管理實施辦法》、《公司注冊資本登記管理規定》、《企業經營范圍登記管理規定》的要求,向學生創業管理中心提供詳細的公司材料,經審核后成立學生創業虛擬子公司。學生創業虛擬子公司需向學生創業管理中心登記,登記事項包括名稱、住所、法定代表人、注冊資本、企業類型、經營范圍、經營期限、有限責任公司股東或股份有限公司發起人的姓名或者名稱。《燕山大學科技園學生創業管理細則》還就虛擬子公司的管理做出了明確規定:創業項目必須有指導教師,指導教師應具有講師以上職稱或碩士及以上學位的教師擔任,對于教學科研基礎較好的學院,原則上指導教師應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職稱或博士學位的教師擔任,由指導教師對學生立項成果的真實性負責;對于已經開始的創業項目實行項目跟蹤管理;項目完成后,項目負責人應向學生創業管理中心提交《創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書》、市場調查、成果實物等;項目經批準立項后,項目負責人應按項目申請書規定的時間和內容啟動虛擬公司建設工作。確保項目按期完成,項目完成時間一般在一年內,特殊情況經申請最長不得超過二年;學生創業虛擬子公司初具規模并具有面向市場的潛力后,可直接進入燕山大學科技園按正式公司運營,所有正式公司的合法手續由學生創業管理中心負責辦理。

篇(5)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28-0005-02

一、前言

生源地貸款是指國家開發銀行等金融機構向符合條件的家庭經濟困難的普通高校學生發放的、在其入學前戶籍所在地辦理的信用助學貸款。生源地貸款屬于信用貸款,學生和家長作為共同借款人,共同承擔還款責任。作為國家的一項民生工程,生源地貸款政策近幾年在全國的普遍實施,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廣大寒門學子和家長的后顧之憂,幫助了許多家庭困難的學生順利圓了自己的大學夢。但是,在實施過程中,全國許多地方都面臨著諸多的困難和問題。本文針對生源地貸款工作普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當前需要做好的幾項工作。

二、生源地貸款的現狀與問題

與國家助學貸款相比,生源地貸款雖有借款人為“生源地”的優勢,但覆蓋面廣、貸款對象多、期限較長,從近幾年政策執行的情況來看,普遍存在的問題有以下五個方面。

1.許多地方的經辦銀行缺乏動力,積極性不高。生源地貸款不同于傳統的商業貸款,政策上只能執行基準利率,貸款對象大多是低收入或貧困家庭,收益比較低,潛在風險大,一旦借款人畢業后沒有找到理想的工作或收入不穩定,就不能按時還款,甚至會形成呆帳或壞帳。雖然政府引入了風險補償金制度,但相關金融機構認為此項業務不劃算,因而積極性不高。一些地方曾出現惜貸、恐貸現象,而許多地方的經辦銀行迫于政策壓力,人為限制名額,最終無法保證符合條件且有貸款需求的學生都能獲得貸款。

2.偽貧困生擠占公共資源現象時有發生。由于獲得生源地貸款的學生在校期間不支付利息,因此部分學生及家長存在“不貸白不貸”的心理,哪怕本來負擔得起學費,也會想方設法找關系、鉆空子申請貸款,甚至有的家長為了從事其他經營而偽造各種貧困證明騙取貸款。在貧困認定較難深入開展和貸款名額有限的現實背景下,導致一些家庭經濟情況比較好的學生(即偽貧困生)擠占了公共資源,而很多家庭經濟確實困難的學生未能真正享受到這一惠民政策。

3.部分學生及家長在認識上存在誤區。這些誤區主要表現在:部分學生及家長受傳統觀念影響,怕丟面子,寧可變賣家產或向親朋好友借錢也不愿意申請貸款;部分學生家庭對自己未來的還款能力沒有信心,不敢去申請貸款;有的家長對政府抱有較強的依賴心理,寧愿拖欠學費也不積極尋求解決辦法;一些貧困學生只想得到助學金,而不選擇申請助學貸款;部分貧困學生及家長對生源地貸款政策不了解,錯失了貸款機會。這些認識上的誤區和對政策的不了解導致部分真正需要的學生最終未能獲得貸款。

4.貸前調查困難。實施生源地貸款政策,從貧困生認定到貸后管理大都由縣級資助中心負責。因申請貸款的學生多、分布廣、工作量大,在人員編制少、經費緊缺的情況下,縣級資助中心在貧困生認定方面很難做到入戶調查、核實學生家庭經濟情況,在實際操作中往往只根據學生提供的家庭貧困證明材料進行資格審核。同時,一些地方的縣(區)、鄉鎮(街道辦事處)、村(社區)相關人員責任心不強,沒有做好細致的調查工作,出具的困難證明可信度低,導致縣級資助中心因無法證實而把名額給了一些“偽貧困生”。

5.貸后管理難度大。縣級資助中心除了要開展生源地貸款宣傳和貸款資格審查外,還承擔著催還貸款的任務;還需要建立各類臺賬,經常進行數據維護等,貸后管理任務繁重。同時,由于大部分高校、學生就業單位與縣級資助中心和經辦銀行溝通不便,信息不對稱,致使對學生學籍異動、就業單位變動、聯系電話變更等涉及信貸風險的信息難以及時掌握。這些情況導致縣級資助中心和經辦銀行開展貸后管理的難度加大。

三、完善生源地貸款工作的措施

針對存在的主要問題,目前需要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各級各類學校要加大生源地貸款的宣傳力度。普通高中、職高、中專、技校等要積極配合縣級資助中心及經辦銀行做好應屆畢業生生源地貸款的宣傳工作,向學生講清政策,幫助學生及家長消除認識上的誤區。同時,相關學校也要做好學生預報名、初步審查和數據上報等工作,更好地幫助縣級資助中心做好需求調研。

每年暑假前夕,各高校要通過宣講會等方式開展生源地貸款宣傳和誠信教育,主動配合經辦銀行做好畢業生信息確認,完善貸款學生個人信息,要及時提醒獲貸學生按時還款,共同推進生源地貸款工作的順利實施。

2.政府要確保財政貼息資金和風險補償金及時到位。根據相關規定,獲貸學生在校期間的利息由財政部門全額補貼,只是在畢業后才需按年度向銀行歸還本金和利息。同時,國家設立的生源地貸款風險補償金主要用于因各種原因無法追回貸款而造成的損失;對確實難以收回的呆賬、壞賬,經辦銀行可按有關政策自主核銷。如果財政貼息資金和風險補償金不能及時足額撥付到位,必會增加經辦銀行的業務風險,挫傷其辦理生源地貸款的積極性。只有確保財政貼息資金和風險補償金及時撥付到位,才能確保生源地貸款政策的有效落實。

3.要建立健全相應的監督制約機制。一方面,政府和銀監部門要制定相應的制度,落實相關金融部門的社會責任,加強對經辦銀行和縣級資助中心的監督考核,從根本上杜絕限制名額、故意設置門檻等現象發生,使真正貧困的學生“應貸盡貸”。另一方面,經辦銀行要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家庭、高校和就業單位的信息共享機制,加強對獲貸學生的動態跟蹤。同時,政府相關部門要建立起舉報和責任追究等制度,一旦發現有循私舞弊、違規審核的情況,經核實后可對相關人員進行問責或處理;對于通過各種手段騙取到貸款的,經調查核實,除及時追回貸款外,可通過相關媒體進行暴光。只有建立健全相應的監督制約機制,才能保障生源地貸款工作的健康發展。

4.要認真做好貸款需求調研和資格預審工作。為做好生源地貸款工作,縣級資助中心必須做好貸款需求調研。每年上半年,可通過相關學校掌握應屆高中(職高)、中專、技校畢業生的貸款需求。同時,通過多種途徑掌握已獲貨款在校大學生的復貸需求。在此基礎上完成每年的貸款需求統計,建立和完善相關的信息數據庫。

縣級資助中心對當年預報名的學生進行資格預審時,可以靈活采用入戶調查或電話采訪的形式,摸清有貸款需求的學生家庭經濟情況。有條件的縣(區),可在鄉鎮(街道辦事處)民政部門設立聯絡員,可通過他們深入鄉村開展實地調查,聽取村民的反映。

只有在做好貸款需求調研的基礎上,縣級資助中心編制上報的年度貸款需求計劃才能保證“應貸盡貸、滿足需求”政策的落實;只有通過資格預審,才能在辦理生源地貸款時對學生相關材料的真實性進行甄別,有效地避免“偽貧困生”擠占公共資源的現象發生,以更好地促進教育公平。

5.加強縣級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建設。目前許多地方縣級學生資助中心機構不全、人員編制少、經費投入不足等已經成為制約生源地貸款工作順利開展的瓶頸問題。因此,各級政府要深入研究,加強縣級學生資助中心的建設。一方面要加大人員配備,加強對縣級學生資助中心工作人員的培訓和指導,增強服務意識,提高風險管理水平和信息搜集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大辦公設備和工作經費的投入,提供必要的工作條件,進一步調動其工作積極性,提高工作效率。

6.進一步完善個人征信系統,加強相關法制建設。提高學生還貸率最有力的手段還是要將生源地貸款信息納入學生個人征信系統。只要出現惡意拖欠、不按時歸還等違約現象,就會影響到其今后在全國任何一家金融機構辦理信用卡、車貸、房貸等授信業務。盡管國家開發銀行已于2011年開始將生源地貸款數據分批次納入中國人民銀行征信系統,但我國個人征信系統仍需進一步完善。如果國家相關部門能夠建立起生源地貸款相關的法律法規,一定能從法律層面更好地制約獲貸學生的違約現象,減輕貸后管理壓力,有效降低生源地貸款的風險。

四、小結

開展生源地貸款,是落實國家助學貸款政策的重要舉措,是一項政策性強、涉及面廣的民生工程。各地只有在具體實施中認真總結經驗,分析和發現問題,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解決上學難的問題,才能使生源地貸款這一惠民政策發揮應有的社會效應。

參考文獻:

[1]高翔,鄧小紅.我國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現狀分析[J].南昌航空大學學報,2010,(2).

[2]李澤華.生源地助學貸款存在問題及其對策[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

篇(6)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1C-0078-02

隨著國家對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力度的不斷加大,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重要性和實際價值逐漸凸顯。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不僅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解決了經濟困難問題,而且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成長成才起到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并發揮著特殊的育人功能。但是,目前高校學生資助工作隊伍建設不盡如人意,不能適應新形勢下高校資助工作的需要,因而高校必須進一步加強學生資助工作隊伍建設,不斷提高資助育人水平。

一、目前高校資助工作隊伍存在的問題

(一)資助工作隊伍人員配置不足,工作任務繁重。根據《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學生資助工作機構建設的通知》要求,2006年秋季開學前,各高校必須成立專門的學生資助管理中心,由校級領導直接負責,原則上按學校全日制普通本專科生、研究生在校生規模1∶2500 的比例,在現有編制內調劑落實編制,并配備相應的專職工作人員。然而,各高校在執行過程中卻不盡如人意。據調查發現,部分綜合性大學、本科院校最多有2 位專門負責全校學生資助工作的專職人員,而這些高校在校生幾乎都是2~3萬人左右;一些新升本科院校、專科學校、高職院校、獨立學院或民辦高校基本上是1名負責全校資助工作的專職人員,個別高校甚至沒有專職從事資助工作的人員。院系的資助工作更是不容樂觀,基本上是由輔導員兼任,或是臨時指派學生干事兼任。大部分高校沒有建立“校―院系―班級”三級資助工作隊伍,隊伍人員缺位嚴重。此外,目前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瑣碎繁多,主要包括國家助學貸款受理、發放、貸后管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復查核實、貧困生檔案管理;各類獎助學金評選、發放、管理;勤工助學管理;特殊困難補助發放;學費減免,綠色通道,大學生征兵入伍、退役、復學補償,高校畢業生到邊遠艱苦地區就業學費和國家助學貸款代償等幾乎涉及學生資金的工作,有的高校把大學生參保、催收學費、一些日常學生工作等也都納入資助工作范疇,可見資助工作比較繁重。

(二)流動性大,隊伍不穩定。高校教育中主要向教學、科研傾斜,在進行各種人才招聘引進、進修培訓、福利待遇等方面政策都會優先考慮教學和科研人員,而像一般的行政人員如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人員在這些方面則往往無政策傾斜。許多高校認為行政人員工作簡單,技術性不強,誰都能勝任,更有部分高校認為學生資助工作就是簡單的獎助學金的評比、發放,而對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性質及重要性認識不足,因而對其隊伍建設缺乏應有的關注和重視。加上目前高校資助工作人員工作年限少、職稱( 職務)低,使得他們的收入福利待遇遠低于其他同級教師,影響了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和熱情,導致部分資助工作人員把資助工作作為跳板,有機會便換崗或調離崗位,從而影響了資助工作隊伍的穩定性。

(三)業務不精,創新意識不夠。由于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政策性較強,需要從事資助工作的人員要非常熟悉國家、省市區及學校有關的資助政策要求,還要熟悉并熟練掌握所有資助政策及操作流程,因此,工作人員不僅要學習資助政策法規及相關業務知識,而且要熟練掌握相關辦公軟件。然而,從目前高校資助工作的工作量來看,不但內容多而且非常煩瑣,并且由于我國高校目前資助工作機制基本上都隸屬于學生工作處,大部分高校資助工作人員除了負責全校的資助工作外,還要承擔學生工作處的其他事務性工作,例如學生檔案管理、學生日常工作管理等一些煩瑣的工作,這些工作耗費了他們大量時間和精力,很難再擠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認真鉆研業務,深入思考工作方法和工作思路,因此,資助工作隊伍在工作方法、方式上創新意識不夠,大部分工作還是停留在應付上級布置和落實中,工作積極主動性不高,嚴重影響了學生資助工作的深入開展。

(四)工作壓力大,崗位吸引力不足。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政策性強,剛性要求多,操作程序復雜,任務完成時間節點明確,要求必須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材料的收集、審核、匯總、公示、上報,而且還要保證材料的完整性和準確性,尤其是每項資助工作都關系到學生的切身經濟利益,影響面廣。資助工作人員備感壓力巨大,精神高度緊張。另外,由于資助工作任務繁重,內容瑣碎,基本上都是收集、審核、復查材料、數據錄入等重復性、機械性的工作周而復始,加上高校領導對資助工作缺乏必要的關注與重視,認為資助工作是一般事務性工作,誰都可以勝任,久而久之,工作人員的工作熱情被消耗殆盡,加上地位、待遇低,崗位難留住人,缺乏吸引力。

二、原因分析

(一)高校對資助工作隊伍建設的重視程度不夠。首先,高校對學生資助工作的定位有偏差。目前在高校中,所有工作都是為教學和科研服務。在高校管理層心中,教學和科研無疑是學校重中之重的中心工作。許多高校管理層存在一種不正確的思想,對資助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夠,認為學生資助工作不重要,學生資助工作就是簡單的評選、發放國家各類獎助學金,沒有任何技術含量和科技含量。其次,高校對學生資助工作人員角色的認知不準確。把學生資助工作看做一種短期或臨時職業,而不是可以讓人終生從事的職業。而許多資助工作人員因為學校不重視等各方面原因,一旦有好的崗位或去處便換崗或流向其他行業。上述因素制約了高校資助工作隊伍的職業化發展。

(二)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在高校從事資助崗位的一線工作人員基本是職稱( 職務)低、工作年限短的老師。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任務繁重,每一項內容都與學生利益有關,一旦工作出錯,將會影響到學生的切身利益。而高校對資助工作隊伍這方面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資助工作隊伍人員的待遇與工作量嚴重不符,甚至很多高校都沒有相應的政策,導致資助工作人員對職業的期望大大降低,發展空間上也沒有保障。

(三)資助隊伍建設缺乏長遠性、規范性、制度性。近年來,國家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力度的不斷加大,出臺了一系列相關的政策和措施。《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學生資助工作機構建設的通知》強調,各高校必須成立由校級領導直接負責的,思想政治素質高、政策業務水平和實際工作能力強的高水平的高校學生資助工作隊伍。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一些高校重視不夠,使高校學生資助工作隊伍建設缺乏長遠性、規范性、制度化。一些高校由于思想上不重視,對于要將高校學生資助工作隊伍建設成什么樣的隊伍,如何建設高校學生資助工作隊伍,如何保持高校學生資助工作隊伍的穩定、生機與活力,如何建立和完善高校學生資助工作隊伍建設的制度和機制等缺乏長遠的規劃,致使高校學生資助工作隊伍的素質、高校學生資助隊伍的穩定、高校學生資助工作隊伍的積極性等方面都出現不少問題。

三、對策

(一)加強領導,按要求配足資助隊伍人員。領導重視是學生資助工作隊伍建設的重要前提。高校學生資助工作關系到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公平接受教育的權利,關系到高校乃至社會穩定的大局,關系到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對維護教育公平、促進教育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大意義。進一步加強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機構的建設,是貫徹落實國家新資助政策體系中各系措施的提前和基礎,是保障高校資助工作順利開展的重要基礎。因此,高校管理層一定要充分認識學生資助工作的重要性,嚴格按照文件要求在校生規模1∶2500的比例配齊相應的專職工作人員,這是確保高校做好資助育人工作的前提保障。

(二)建立高校資助工作隊伍專業化、職業化。隊伍專業化是適應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新形勢的必然要求。隨著國家對高校資助力度的不斷加大,高校學生資助工作要求將會越來越嚴格,客觀上要求到進一步建立和完善高校資助隊伍專業化、職業化,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保證高校資助工作的順利展開,才能確保工作的實效性。高校學生資助工作隊伍的職業化,高校學生資助工作開展得是否順利,隊伍素質是關鍵因素。高校在對學生資助工作隊伍的選聘、使用、培養和提拔中,要挑選一批在學生工作中思想政治素質高、責任心強、業務精、善溝通、有愛心、能吃苦和有創新意識的優秀人才納入到資助隊伍中去,并注重資助工作隊伍人才的梯隊培養,為他們的成長營造良好的環境。

(三)完善培訓體系,提升專業素質。針對目前高校資助工作隊伍的業務知識欠缺、創新意識差的現狀,必須加強他們的政治理論和業務理論教育,積極參加上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的業務培訓,讓他們了解和掌握國家最新的相關政策、法律、法規及資助工作的業務知識。通過組織校內各學院系業務學習、座談等形式系統學習資助工作有關文件精神、操作方法等,從而使資助工作隊伍的知識面不斷得到拓寬,提高業務素質和管理水平,為高效完成資助工作提供保障。

(四)健全激勵機制,提高隊伍積極性。要提高高校資助隊伍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必須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勵機制。國家和高校應在資金、配套服務、社會地位等方面給予資助工作隊伍相應的激勵。應給予各高校更多的自主支配權,在保證資助額度與資助比例合理的前提下,可以根據各校實際情況制訂不同的資助標準;引入競爭機制,提取部分收益適當給予管理者和一線專職人員獎勵,以提高其對資助工作的積極性;同時,在分配制度和干部提拔任免方面也要充分考慮學生資助工作隊伍他們的工資待遇、晉級、評聘職稱等問題,消除他們的思想顧慮,提高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從制度上保證大學生資助工作順利開展,真正發揮這項工作的內在動力和感召力,從而更好地發揮資助育人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學生資助工作機構建設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公報,2006(12)

[2]宋時全.高校學生資助工作隊伍面臨的困境及解困措施[J].江蘇科技信息,2013(3)

篇(7)

當前,高校教育科研課題來源有四類,一是國家級和省級教育科學規劃課題,二是教育部和各省教育廳的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三是各高等教育學會的教育科研項目,四是學校立項的校級教育教學改革項目。規劃課題以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為主攻方向,重視基礎研究,推動理論創新,加強應用研究,增強教育研究為教育改革與發展服務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促進開發研究,加強研究成果的轉化[ 4 ]。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著眼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特別注重加強實踐性教學,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方面的研究。各高等教育學會的教育科研項目,主要是憑借學會優勢,建立短周期的課題平臺,以本區(領)域的教育改革重點為主。校級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立足學校,以學校急需研究和重點解決的問題為主要研究內容。提高高等教育科學研究的質量,與研究機構對高等教育科研的組織和管理緊密相關。高等教育科研的組織和管理主要包括方向管理,機構與隊伍管理,選題與成果管理,信息與情報管理,學會管理,刊物管理,中外高教研究的比較、鑒別與借鑒等[5 ]。我國目前的教育科研管理機構主要包括教育部高教司,各省教育廳高教處,全國及各省的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各高等教育學會,各高校的科研處、教務處或高教所。以湖南農業大學的教育科研課題管理為例,湖南農業大學的各級各類教育科研課題管理歸學校教務處統一負責。除各高教學會立項的課題教務處不參與管理外,對于其它類別的課題主要有兩種管理方式:在規劃課題和省教育廳的教改課題的管理上,教務處主要是上級課題管理部門的協作者,負責文件的上傳下達,報送課題相關材料;在校級教改課題管理上,作為管理者,負責課題指南擬定、下文、組織評審、立項、開題、中期檢查、結題鑒定等全流程的管理。不論是作為協作者還是管理者,高校在整個教育科研課題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三個問題:

(一)課題成果轉化管理亟待加強

隨著高校教學質量工程的實施,各有關部門加強了對高校教育教學研究的投入,各級各類教育科研課題的立項數量有了很大的增長。為加強對這些課題的管理,許多高校都出臺了專門的文件。但這些管理制度不夠完善,尤其是課題成果轉化管理這一環節還存在很多問題。湖南農業大學早在 2000 年就制定了《湖南農業大學教學研究項目管理辦法》,并于 2006 年再次修訂,對各類教育研究項目的申報、評審、管理,結題與鑒定,經費管理辦法等作了進一步完善。這對于加強學校課題管理的規范性有著重要且有效的指導意義。但是,所修訂的《湖南農業大學教學研究項目管理辦法》中包含附則在內的 7 章共 30 條的管理條例里,沒有專門涉及課題成果應用與轉化的管理辦法。這就導致課題結題就基本上意味著研究的結束,后續研究和成果的推廣及應用較少,很多研究成果只是些文字材料,未真正轉化成現實的教育力。雖然教育科研項目在轉化成教育生產力上有較長的時滯性,且對教育政策環境也有一定的要求,但為研究成果尋求更多的轉化機會應該是課題主持人重點考慮的問題,為課題創造更好的轉化環境也是課題管理者應盡的義務。

(二)課題管理單位工作熱情不高

當前,各高校十分重視科研工作,將其視為學校聲譽和發展的中心工作之一。高校不僅成立專門的科學研究管理部門,而且制定了較為完善的科學研究管理制度。可以說,絕大多數高校對科學研究工作是積極主動的,但是對教育科研則另當別論。高校一般沒有將教育科研歸屬于科研管理部門管理,而是歸屬教務管理部門管理。教務管理部門的中心工作是教學管理,教育科研工作因此常常被邊緣化。目前《湖南農業大學教學研究項目管理辦法》第二十九條規定,學校教育科研項目管理工作由分管教學的副校長與學院分管教學的院長負責領導,教務處負責日常管理;省級規劃課題由省規劃辦管理,教務處協助;國家級課題由教育部或國家級相關單位管理,主要由課題主持人與所立項課題的管理單位直接聯系,教務處基本上只保存最后的材料;在省教育廳立項的課題管理上,開題與結題由教育廳統一組織,教務處只負責轉發文件,報送材料。因此,在國家級和省級教育科研課題管理上,教務處扮演的只是一個中間人的角色,成了發文單位、材料保管單位和組織評審單位。在校級教改課題管理上,教務處作為主要的管理單位,對于課題研究過程的檢查力度不夠,除一次中期檢查外,很少與分管教學和科研的副院長交流各院教改課題的進展情況以及各院對于教改課題的支持情況等。課題管理上的不主動導致做課題成了課題主持人一個人的事,使課題質量受到影響,于教學改革,于教師自身發展,于學科教學團隊的建設,于學校發展都不利。

(三)課題結題質量不易衡量

教育科研課題成果的表現形式特殊,最常見的形式是論文、著作,也有心得、建議、評論等,或是成果在教育制度、條例中體現。而且教育科學研究對象比較復雜,其研究成果未必能獲得揭示事物規律的結論,即使有結論,又因教育本身的遲效性,其社會效果的顯現也需要較長的時間,所以結題質量不易衡量。目前,教育科研課題的結題材料包括文字材料、音像材料、PPT課件和師生做課題期間的紀實材料(如學生所發表的論文,實地考察的紀實照片與記錄)等,形式越來越多樣化。文字材料中以課題主持人及參與者發表的論文為主,也有著作或論文集,還有少量調查報告形式的材料。各種結題材料裝訂成附件,厚厚的一本,但體現課題研究過程的材料很少,反映課題推廣效果的材料很少,尤其是反映學生對課題中所涉及的教學改革的反饋的材料很少。因此,一般來說,課題只要能通過中期檢查,結題前能發表一定數量論文,就基本上能過關,至于課題是不是對促進學校辦學或學科或某門課程的質量提高真正起到了作用,課題管理者和專家僅憑借的數量和級別,以及少量的反映實效的材料,難以客觀衡量結題質量。

二、改進高校教育科研課題管理的幾點建議

(一)加強課題管理部門的成果轉化職能

教育科研要同教育實踐相結合,教育科研成果必須轉化成現實的“教育力”,才是教育科研的真正目的和歸宿。第一,鼓勵、支持項目研究與外校的合作。從湖南農業大學2000 年以來教學改革課題參與人的單位可以看出,課題的完成人基本上以各院的教師為主,與外院或外校合作的極少。立足本校,聯合外校和外企一起開展教育科研活動,不僅能拓展教育研究的視野,而且更利于教育改革的創新和成果的推廣。第二,定期召開教育科研成果匯報會。成果匯報會分為院一級的和校一級的。院級的成果匯報會主要在校級成果獎評審前,由各院教務辦公室組織相關專家、學生和同行參加。這也是學校進行教學成果獎評審的前奏,既可以避免評審中專家因時間不允許而無法詳細閱讀上報材料影響最終成果的評定,又可以及時指出匯報成果中所出現的一些問題,為以后研究的開展指明方向,提高結題質量,同時還可以在無形中消減教師們對成果獎評審中的種種疑慮。校級的成果匯報會由教務處主辦,報告會時間可在每年度校級教學成果獎評審會后,請所有獲得一等獎的教學成果獎主持人或相關人員向全校師生匯報其成果。成果匯報會不僅是檢驗成果質量的重要手段,同時也為各院教師相互學習、改進教學提供了機會,有利于推動教育科研成果的應用。

(二)整合教學資源,加強教育科研課題合作

嚴格意義上來說,教學成果并不是一個單獨的教育科研課題,而是多個相關課題的整合,以更好地促進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三大職能的發揮,整體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增強教育科研的后續能量。湖南農業大學于 2009 年對 17 個實體性的二級學院下的一百多個基層學術組織進行了優化設計,將之前的“系、教研室、實驗室、研究所、研究中心、實驗中心、研究基地、實驗教學科研中心、專業(課程)小組、基地管理中心、實驗室管理中心”以專業或課程群為依據成立“系”,各院再另設一綜合性的實踐教學中心,并在《湖南農業大學教學基層組織工作條例》中明確規定各基層組織應根據專業與課程群特點,結合教學改革規劃,組織教師申報教學研究課題。基層組織的優化為促進各院各系之間的溝通、交流、合作,形成教學研究的合力提供了良好的基礎。為更好地整合教學資源,在課題申報前實行分塊申報。即在課題申報中,分教師個人申報課題和團體合作課題。在省級、國家級課題申報通知下來后,教務處應及時要求各院組織學科帶頭人進行會議討論,根據各院實際情況,向教務處告知其申報意向;教務處在匯總各院意向后,作出初步分析,再次召開各院院長,教學與科研工作的分管副院長會議,根據學校的具體情況,對申報項目進行整合,形成各院在教育科研上的互動合作。在校級教改課題的申報上,教務處應該結合教育部、省教育廳的立項指南,結合本校的發展制定符合本校實際的課題指南,正確引導課題的申報,調控好教改方向。校級校改課題分重大課題和一般課題兩類。重大課題以團隊名義或單位名義申報,一般課題以個人名義申報。重大課題依據實際需要加大資助力度,鼓勵跨學科、跨部門的合作研究,鼓勵教育理論工作者針對教育教學實踐工作存在的實際問題進行專業引領與智慧共享的“對話”,形成教育理論者與實踐者真正協作性的“研究共同體”,促進教育理論與實踐者的共同發展[ 4 ]。教育科研項目申報成功后,在整個課題研究過程中,團體合作申報項目的主持人所在的學院或領頭的學院應為參與課題研究的各院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負責。這種合作不僅是分管科研的院長們之間的合作,還要加強同一級學科下的科研合作,以學院老師的微觀研究為基礎,提升教育科研層次,最大程度上利用各研究成果,以提高教學改革實效。教改課題的管理不僅是教務處的事,同時也是各教研室的日常工作之一。教研室主任有責任重點掌握本教研室教師的教改情況以及粗略了解本院其他教研室教師的教改情況,為教師們的教育科研整合提供切實服務。

篇(8)

上海市慈善基金會十五年的發展歷程,大體上經歷了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從初創走向成長的階段,即從1994年到2003年。這是我國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型期,改革開放呼喚慈善事業,社會困難群眾企盼慈善事業,精神文明建設需要慈善事業。于是1994年5月,在市政協、市文明辦、市民政局的發起推動下,經過幾個月的籌備,上海市慈善基金會應運而生。

長期以來,“慈善”這個詞在我國是個“”。剛從計劃經濟中孕育出來的上海市慈善基金會,要創業慈善,必須沖破傳統觀念的束縛,澄清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需不需要慈善這個認識問題。在基金會籌備委員會和首屆理事會領導的努力下,通過大量的宣傳,及時、準確地回答了這個問題,為慈善正了名。同時,按照小平同志“摸著石頭過河”的理念,踏上了艱難創業并逐步成長的征程。

創業之初,基金會就提出了輿論先行、廣泛傳播慈善理念的指導思想。征集確定了會徽和慈善用語,創作了會歌;把媒體作為宣傳慈善的主渠道,很快建立了慈善記者隊伍并不斷鞏固擴大;宣傳內容從日常工作報道,發展到設立各種慈善專欄,從平面媒體延伸到電臺、電視臺、網站,形成了立體的宣傳網絡;宣傳的規模從每年200篇(平面媒體)左右增加到每年500余篇;1995年初開展了首次“藍天下的至愛”新年慈善系列活動,以后每年一次,內容不斷豐富,從2001年起新增了愛心大放送,電視臺全天播出,聲勢和影響不斷擴大,慈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按照會領導提出的“精簡、高效、廉潔、務實”的原則,加強了組織建設,逐步健全了秘書處的組織機構,1996年又建立了5個工作委員會;本著慈善事業必須向地區延伸的指導思想,按照“成熟一個,建立一個”的原則,1994年8月率先在長寧區設立了第一個辦事處,到2002年5月全市19個區縣全部建立了辦事處,逐步形成了社區的慈善工作網絡。

提出了“依靠社會辦慈善,辦好慈善為社會”的理念,動員全社會參與慈善,注意與社會各界的聯合。募捐形式從單一的接受單位、市民捐贈,發展到開展“萬人上街募捐”、“慈善一日捐”、“千店義賣”、設置慈善募捐箱以及各種形式的義拍、義賣、義賽、義演等,募集基金的數量從1994年的1500多萬元,逐年增加到2003年的近2億元。2000年6月又成立了上海慈善物資管理中心,開辟了新的慈善物資捐贈渠道。

按照“拾遺補缺”的原則,開展慈善救助。從成立初期的“111”慈善工程(建1個老人樂園、資助10個社會公益項目、救助100個困難家庭),到1995年的“四個1000”慈善實事(資助1000名困難學生、救助1000戶困難家庭、為1000戶社會孤老建立溫馨家庭、培訓1000名下崗失業人員),發展到1996年開始實施的“安老、扶幼、助學、濟困”實事項目。先后創辦了慈善教育培訓中心、眾仁老人樂園、眾仁老人公寓、金山眾仁護理院、傷殘兒童康復中心等慈善實體。按照“急政府所急,想群眾所想”,緊緊圍繞黨和政府各個時期的中心工作來設置救助項目的指導思想,1996年開始,為配合政府的再就業工程,實施了“慈善教育萬人培訓項目”;配合政府的教育制度改革,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助學活動;配合政府的幫困送溫暖,實施了大規模的助困活動。2000年,為配合政府的醫療制度改革,又實施了萬人慈善醫療項目。專項基金的數量也不斷增加,救助的人數從1994年的600余人逐年增加到2003年的8萬多人次。

建會之初,基金會就提出了與國際接軌和依法治會的理念,內部管理、建章立制年年出新招;聘請了常年法律顧問、會計顧問;成立了內審室、監事會;從1996年起每年通過媒體公布財務審計報告,增加透明度,自覺接受社會各界監督,社會公信度不斷提高。

有了第一階段的創業和發展,為基金會逐步走向成熟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階段是從成長逐步走向成熟的階段,即從2004年到現在。

在這5年中,我們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屆四中、五中、六中全會和黨的十七大以及市委、市政府對發展慈善事業的一系列指示,認真落實首屆中華慈善大會精神,推動各項工作從成長逐步走向成熟。

2004年7月,我會實施了國務院頒布的《基金會管理條例》,完成了理事會換屆,依法將第二屆理事會的251人精簡到第三屆的23人。使理事會的機構更加健全,更加精干。

將區縣辦事處改名為區縣分會,建立了分會會長聯席會議制度,并在街道(鎮)逐步建立了慈善工作機構。2006年又提出了“立足基層,聚焦區縣”的工作方針,加強了對區縣工作的調研和指導。推動了地區慈善工作的發展,使區縣募集基金的數量上升到占總量的半數以上。

募捐理念和方式不斷創新。將快樂慈善、娛樂慈善、消費慈善、明星慈善等新的理念注入慈善活動:開通了電話捐贈、短信捐贈、網上捐贈、信用卡捐贈等新的募捐渠道;增強了應對突發自然災害的募捐能力;2006年初,上海地方稅務局下發了“關于向上海市慈善基金會的捐贈所得稅前扣除問題的通知”,從政策上推動了募捐工作的開展。這5年中,募集基金的總量從2004年的2.7億元猛增到2008年的14.46億元(含抗震救災捐款),15年累計募集款物超過41億元。

救助工作按照1996年11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的“逐步建立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相銜接的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的要求,堅持“黨和政府最關心,社會困難群眾最需要”為出發點,凡政府已經做了的我們就退出,政府沒有做的我們做,努力與政府社會保障體系相銜接,不斷加大慈善救助力度。慈善專項基金累計增加到170余個,實施的救助項目增加到近百個,救助的資金從2004年的1.05億元猛增到2008年的11.07億元(含抗震救災款),15年累計出資近28億元,資助了各類困難群體160余萬人次。2008年又開始探索新的救助方式,嘗試慈善項目向全社會招標制度。購買政府服務實施救助項目的工作電有了突破。

按照“立足社區、方便群眾、合理布局、規范管理”的原則,推動經常性社會物資捐贈工作的開展,初步形成了普及全市的慈善捐贈網絡,在全市設立了經常性社會 捐贈接收點306個,慈善超市131家,累計募集物資價值7.06億元。

按照把慈善宣傳貫穿于慈善事業全過程的指導思想,不斷拓展慈善宣傳領域。2004年出版了中文版《至愛》雜志,2005年出版了英文版《至愛》雜志。2004年成立了上海慈善事業發展研究中心,舉辦了國際慈善論壇,每年舉行一次規模較大的慈善理論研討會,開展系統的慈善理論研究,探索中國特色慈善事業發展規律。2004年評選了第一屆“慈善之星”,以后每兩年評選一次。平面媒體報道的數量也激升到2008年的1500余篇。

重視慈善品牌建設,打造了“藍天下的至愛”、“點亮心愿”、“共享陽光”、閃電星感動等一批具有社會影響力和號召力的慈善品牌項目。

為了不斷擴大慈善服務領域,2005年初成立了上海慈善義工服務總隊,組織機構逐步健全,義工服務逐步活躍,義工管理規范有序。

針對上海是一個國際化大都市的特點,2005年成立了對外聯絡委員會和外聯部,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加強對外交流,吸納海外慈善資源。

注重機構的公信度建設,實施了救助項目的評估、公示制度;各項管理和資金收支情況更加公開透明,社會公信度大大提升;成立了盛太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確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和安全運作。

經過十五年發展的上海市慈善基金會,展現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個規范有序、富有活力、公信度很高的社會組織,在上海乃至全國的慈善機構中保持著領先的地位,為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作出了重要貢獻。在此期間,上海市慈善基金會也獲得了10余項榮譽稱號:

2005年國家民政部授予“全國先進民間組織”稱號:

2006-2007年榮獲“中華慈善事業突出貢獻獎”;

2007年被評為“上海市文明單位”;

2007年被評為“上海市志愿者活動先進集體”;

2008年被評為首批中國社會組織評估等級AAAAA級單位(最高級);

篇(9)

1前言

高校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國家科技創新發展的重要部分,是國家科技研究、學術交流、人才培養的高水平基地。相比于普通實驗室,具有平臺高、開放性強、儀器設備精密昂貴、地位相對獨立、管理模式獨特等特征。新時期下,城市化、信息化、多元化、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不斷推進,國家重點實驗室往往面臨著科研負荷重、人員流動快、廢棄物處理難度大、風險系數高等諸多挑戰。在這種背景下,更新理念、改變思路,建立一套科學有效、切實可行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安全管理體系,對于充分發揮國家重點實驗室在科研創新、人才培養、環境保護等方面具有積極作用,同時對實現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的戰略目標,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2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特點以及安全管理的現狀和問題

2.1安全意識淡薄

國家重點實驗室主要面向的是碩、博士等高端技術人才,人員流動頻繁,導致實驗室安全管理和教育斷層嚴重,工作人員通常只關注科研和教學成果,忽視了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近年來,高校實驗室安全事故頻發,暴露出當前高校實驗室的安全管理還處于“亡羊補牢”的補救階段,離“未雨綢繆”的預防階段還有一定的距離,工作人員的安全意識淡薄。

2.2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

安全意識淡薄,使得實驗室的安全管理制度發展落后,面對著眾多學科領域和大量的先進的實驗設備,使得實驗室的安全管理更加復雜,尤其是近年來科研任務加重、信息化進程加快,使得信息(如商業機密、科技成果等)安全管理成為實驗室一個極為重要的部分。然而,大部分現存的管理制度不能很好的適應高校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建設和發展情況,信息安全管理松散、安全管理制度落后、安全操作流程混亂、安全監督機制缺失等諸多問題依然存在。

2.3安全責任不明確

大部分高校對實驗室的安全管理工作不夠重視,沒有明確第一安全責任人和專職安全責任人的安全職責,也鮮有對安全責任人進行崗前培訓,明確安全責任人的責、權、義等問題。此外,很多高校實驗室存在多個部門交叉管理的問題,沒有統一的負責單位,導致安全管理制度不能落實,也不利于監管和考核。

2.4安全管理資金投入不足

由于主觀認識不到位以及客觀資金的限制等多方面原因,目前高校實驗室在安全設施方面的投入嚴重不足。大部分安全設施存在著老化以及配備不足等問題,例如:煙霧報警、消防噴淋、輻射防護等設施,實驗室使用的各種化學藥品以及高溫高壓設備等,使得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風險程度較普通實驗室高很多。

3加強國家重點實驗室安全管理的對策

3.1營造安全意識氛圍

缺乏安全防范意識,安全意識氛圍淡薄,安全管理制度松散等原因,使得高校實驗室的安全管理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堅持科學發展、長足發展、綠色發展,真正意識到實驗室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全面提升實驗人員的安全防范意識,將實驗室的安全管理強化到日常的學習和工作中,切實提高人員的安全素質,樹立預防為主的安全理念。

3.2完善精簡組織機構

3.2.1實驗室專屬安全管理機構

建議高校設立專門的實驗室安全管理機構,同時設立技術安全部門,對實驗室的安全進行系統性的管理。避免管理部門過多、體質松散、互相推諉的現象出現。很多高校實驗室的安全管理工作是由學校多個單位和部門進行交叉管理的,因共同管理的部門過多,使得管理的效率大大降低。

3.2.2實驗室專屬信息管理中心

信息安全(如商業機密、科技成果等)已經繼人、物、環境之后,成為實驗室一個極為重要的要素,然而以往對于實驗室信息安全的研究幾乎處于空白。建立實驗室專門的信息管理中心,從信息安全的角度出發,加強實驗室的信息安全管理。該中心工作人員必須經過嚴格的篩查并簽訂相應保密協議,才能從事相關工作。

3.2.3實驗室配備專業人員

高校實驗室應配備足夠的專業人員,如大學環境衛生與安全辦公室,主要工作人員由經過專業訓練、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和理論基礎的生物學家、化學家、衛生專家、工業衛生學者以及安全工程師組成,以便各院系有需要時,可以進行審查把關或者定期進行專項安全培訓以及演習等,杜絕或減少安全事故的發生。

3.3建立健全安全制度

3.3.1落實管理人員責任制度

完善安全管理體制,落實管理人員責任制度。由國家重點實驗室安全管理部門,對實驗室的安全進行全面管理,將安全責任落實到人、到崗。由各學院配合管理,共同承擔實驗室的安全工作。明確第一安全責任人的安全職責,簽訂安全責任書,明確各部門、崗位的安全工作內容和標準。以“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為工作指導方針,做到“誰主管誰負責、誰管理誰負責、誰使用誰負責”。將安全管理責任制落實到每一個實驗室和每一臺儀器,強化管理人員和工作人員的安全責任意識。

3.3.2推行操作人員準入制度

實行操作人員準入制度,利用網絡平臺進行管理,推行身份識別系統。實驗室安裝門禁系統,對實驗室進行權限管理。實驗操作人員需在網上平臺進行預約,辦理專門的智能卡,通過刷卡進入實驗室,預約前需完成預約實驗室相應的安全培訓課程。實驗室準入制度將根據實驗操作人員的職能進行類型的劃分,并將人員信息錄入數據庫,從技術上保證了實驗室的安全管理,同時也協助管理人員落實實驗室安全管理責任制度。

3.3.3儀器、設備和管理制度

建立儀器、設備的維護和管理制度,規范儀器的使用和操作規程,防止因為操作不規范而導致的安全事故。儀器的管理使用規章制度包括:儀器購買、儀器維護、儀器使用、操作規程等制度。保障儀器正常運轉、合理分配和合理使用,避免資源浪費、防止安全隱患。

3.3.4藥品、危險品的管理制度

規范藥品和危險品的管理,由專人負責并建立保管品的名錄清單。對藥品和危險品的使用進行登記,使用過后的進行會收,統一保管統一處理。例如,在裝有廢液的容器上粘貼明顯的標識,并注明廢液的名稱、類型、組成以及使用日期和使用人,使用完成后將廢液傾倒在指定回收地點并清理容器。對于高壓鋼瓶,要注意管路檢漏和鋼瓶的使用規范,及時將使用完成和有問題的鋼瓶返廠檢查和維修。

3.3.5數據、資料的歸檔和保密管理制度

完善資料和數據的保管制度,指定專人負責數據的安全和檔案資料的收集工作。資料的管理主要是對實驗室建設和管理相關的文件,以及實驗室每年的消耗品采購、設備維護、儀器說明、圖片報道等資料進行收集和歸檔,便于實驗室的管理和評估。此外,隨著數字化進程的加快,很多大型儀器都開始配套使用計算機軟件進行操作控制和數據處理。軟件的使用涉及知識產權和數據的穩定和安全問題,使用正版軟件可以保證儀器和數據處理運行穩定,同時可以防止他人非法盜用或刪除數據。

3.3.6安全考評和獎懲制度

由管理部門、學生導師、行業專家共同對實驗室的安全做出風險評估,并制定安全管理考評和獎懲制度。確保每年進行一次全面的安全大檢查,根據考評和獎懲制度對檢查結果進行獎懲、通報,并以書面形式報送安全管理部門備案。

3.4加大安全投入力度

3.4.1保證充足的安全資金

高校應重視起實驗室安全設施的建設,加大對實驗室管理的投入,包括力、物力和財力等。未雨綢繆地建立一套完整的實驗室設計、建造、使用、維護體系,保證實驗室配套設施的齊全,減少資金浪費。同時,高校應給予實驗室一筆專項安全經費,專門用于實驗室安全管理,包括安全設施的購買、更新,安全培訓、演習等。

3.4.2精細化配備安全設施

高校實驗室涉及眾多的學科領域,不同學科對實驗室的儀器的要求也不同,相應的基礎設施也會有不同規格的需求。因此,實驗室在建設前的設計和規劃尤為重要,可以避免在使用后期不斷進行改造和調整。對于專業特殊的實驗室,如化學、生物、醫藥等學科,要樹立“生命第一”的安全理念,配備必要的防護和急救設施。

4結語

新時期高校實驗室的安全管理是高校開展科研和教學的重要保障,是培養國家高素質人才的必要需求,是創建和諧平安校園的重要組成,是實現我國綠色科技發展的重要環節。高校應充分認識到安全環保工作的重要性,轉變管理理念,提高安全防范意識,幫助廣大師生牢固樹立“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思想,建立長效機制,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從當下做起,改變實驗室安全環保工作“說起來確實重要,忙起來可以不要,干起來往后靠靠,出事才知真重要”的被動局面,切實推進高校實驗室安全環保管理,為高校的發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莊越,葉一軍.我國國家重點實驗室與美國國家實驗室建設及管理的比較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3,24(12):21~24.

[2]莫寅斌.高校實驗室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1,09(6):175~176.

[3]魏鐘波,沈萱,裴大平.高校國家重點實驗室安全管理的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3,32(3):246~248.

[4]束羽,丁寅,徐錚.高校化學實驗室安全管理的強化與提升[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3,30(4):215~217.

[5]李陽春,闕斐.加強高校實驗室建設管理的實踐與思考[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5,34(4):236~238.

[6]鐘少穎,梁尚鵬,聶曉偉.美國國防部資助的國家實驗室管理模式研究[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6,31(11):1261~1270.

[7]龔競,徐水,侯勇,等.高校研究型學院開放實驗室管理模式與運行機制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10):137~140.

[8]周岱,劉紅玉,趙加強,等.國家實驗室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分析與建構[J].科研管理,2008,29(2):154~165.

[9]馮芝媛.高校實驗室管理之我見[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4(s2):103~104.

[10]曹蓓.高校實驗室建設與管理探索[J].中國高校科技,2013(3):30~31.

[11]任雪艷,孔慶軍,陳芳.實驗室管理體制改革探索[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0,08(3):174~176.

篇(10)

源遠流長的感恩文化詮釋著中華民族豐富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性美,熏陶著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然而,時代在變化,感恩的內涵也在變化,21世紀的今天,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感恩?把這一命題置于市場經濟狂飆突進和構建和諧社會的背景中,我們發現,這不僅是一個文化命題、社會命題,更是一個時代命題。

(執筆/黃菲)

讓感恩成為和諧社會的一種溫暖

黃菲

面臨危機的“感恩”

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從來不缺乏關于“感恩”的內容。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知恩圖報”均成為我們民族的口頭語言和文字中的訓誡。“啜菽飲水”、“銜環結草”、“投桃報李”、“一飯千金”……關于感恩的故事、箴言比比皆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感恩思想一直占著主流的地位。然而,和許多傳統的思想文化一樣,在時代大潮的沖擊下,感恩文化也面臨著巨大的危機。我們不能一言以蔽之說,我們生活在一個感恩匱乏的時代,然而某些時候感恩的缺席確實給我們帶來了深深的困惑、悲傷、憤怒和嘆息,值得我們重視和思考。

2007年8月中旬,湖北省襄樊市總工會、市女企業家協會聯合舉行的“金秋助學”活動中,主辦方宣布取消5名貧困大學生繼續受助的資格。原因是2006年8月資助這些貧困大學生時,該市總工會要求他們抽空給資助者寫封信,匯報學習生活情況。但一年多來許多受助大學生未給資助者寫信。所以部分女企業家表示“不愿再資助無情貧困生”。事件引發了一場爭議。一方認為受助大學生“不懂得感恩,應該付出代價”,而另一個聲音則是“既然主動資助別人,就不應圖回報,否則就不是慈善,而是施恩”。這樣的爭論注定不會有定論,這起本應皆大歡喜結果卻半途而廢不歡而散的助學事件,可以說是一個令人困惑的關于感恩的故事。

30年來,一對古道熱腸的夫婦李學林和沈玉珍,靠撿垃圾、當搬運、擺地攤,先后共收養棄嬰49個,他們陸續被人抱養。但至今沒有一個孩子回來看過恩人,沒有一個為90多歲、失去勞動能力和經濟來源的老夫婦提供一點幫助和回報。49個孩子無一回報,雖然善良的老夫婦再三說“不怪他們不怪他們”,但這確實是一曲愛的悲歌,李學林和沈玉珍把它唱到了極致。這是關于感恩的另一個故事,讓人備感悲傷。

37歲的著名歌手、“2005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叢飛,生前曾資助了100多位貧困學生。叢飛病重住院之后,有的受助者對他表示關心和慰問,有的受助者卻不聞不問。有一位受助者認為叢飛資助自己是另有所圖,稱自己太忙,沒有時間去看望叢飛,自己收入有限(月薪三四千元),沒有能力幫助叢飛;一位家長得知叢飛生病暫時沒有能力繼續支付他孩子的學費,沒有任何安慰的話語,而是問“他什么時候治好病出來掙錢”。這個關于感恩的故事,令人嘆息。

2006年4月1日,湖南衡山縣店門鎮九觀橋水庫游船駕駛員肖楚紅在九觀橋水庫的漩渦中救下了6名游客和一名船工,自己卻被吞沒于巨大的漩渦。肖楚紅以生命換取了別人的重生,生死一隔,受到恩惠的人卻轉瞬割斷恩義的臍帶,無聲無息消失于茫茫人海。獲救者無人來吊唁。甚至,為了逃避對于恩情的心理負擔,為了躲避對于死者親人可能的補償,有獲救者悍然否認被救的事實。這個故事帶給我們的,只有傷心和氣憤。

……

這樣的故事,已經發生得太多了。它們以一種讓我們心痛的方式提醒著,警示著:我們的“感恩”正在面臨巨大的危機,正在慢慢流失,而這種流失,對社會的危害是很大的。感恩心態缺失,善心和善舉被人誤解、忽略,甚至踐踏,甚至以怨報德,那人性中善的一面將會受到壓抑。

也許那些故事都太具有典型性,不是每個人都會遭遇到,然而日常生活中,我們也不難發現感恩的稀缺:你在公交車上讓座,很可能得不到對方的任何表示;你見義勇為擒盜賊,很可能得到保護的人并不領情;你恪守溫良恭儉讓的準則,很可能被稱為“傻瓜”兼“面瓜”。民工用辛苦的勞動支撐著城市的建設,城市人懂得感恩嗎?在有些城市人內心,正是民工破壞了城市的形象;改革開放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但有些先富起來的人們懂得感恩嗎?在某些人眼里,無論是本身貧窮還是出生于貧窮之地都是一種恥辱;前人栽樹后人乘涼,有些飛速發展的知名企業如今還感激當初創業者的功德嗎?

需要感恩的時候,沒有理由失語。不懂得感恩不是含蓄,更不是持重,只能是寡情薄義與違情悖禮。雖然對于施與者來說,應該出于悲天憫人的本心本性去施恩行惠,不圖回報,然而受助者如果完全忽略了施與者希望自己的善舉有所回應的感受,確實有悖于常理。我們需要生活在一個溫情脈脈的世界里,我們需要生活在一個有情有義的社會里,我們需要遠離冷漠、殘酷、薄情、無義,所以,感恩這一課,我們不能不學習。我們施恩不為圖報,但我們受人滴水之恩,則不能不以涌泉相報,因為這是恩義得以循環的人類之道。

危機的背后

感恩文化的危機,可以說是商業文明與傳統道德文明沖突的必然產物。我們的歷史從農耕文明發端,傳統的儒家文化講求知恩圖報,追求一種內斂的個人修養;商業文明則講求價值、利益的最大化,追求個性化的張揚。在經濟轉軌、社會結構轉型時期,兩種價值觀激烈碰撞,導致了感恩文化一定程度的缺失。

感恩文化危機的背后,我們更看到了中國社會契約精神的發育不良。從歷史上看,中國人的感恩意識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其一是對政治對權力的感恩,即“忠”;其二是對父母親人的感恩,即“孝”。然而,這兩種觀念在近現代中國都受到了激烈的批判。所以,從表面上看,今日中國感恩文化的缺失在于舊“恩情”被否定,而新的沒建立起來。然而,更深層的原因是,中國處于社會轉型之中,財富或機會上的公平仍然有違人們的預期,所以在許多人的內心產生一種“相對剝奪感”。在這種情況下,使一些人在接受社會或個人援助時,會產生一種“理所當然”、“受之無恩”的心理,認為他現在得到的,就是他“被剝奪的”,是他“本來就應該得到的”,“感恩之情”自然就無從談起。

我們承認慈善與救助是一種社會救濟,但是這并不意味著那些奉獻者需要“替人受過”。顯然,“得恩惠者”混淆了“得”與“失”,混淆了自己與他人、社會以及權力三者之間的契約關系。然而,正是因為這種“契約倒錯”,讓我們看到有家長在得知叢飛生病暫時沒有能力繼續支付他孩子的學費,不但沒有說出任何安慰的話,反而會責問“他什么時候治好病出來掙錢”。

感恩文化本質上應屬于自生自發秩序范疇。在一個社會不能提供自生自發秩序有效形成的土壤之時,良性的感恩文化也無從建立。即使這個社會曾經有過“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這樣的行為信條,但在現實生活中陷入失序困境的人會覺得這樣的古訓相當遙遠。為了強化施恩人的形象,我們常自覺或不自覺地要求受恩人不斷將感恩的心態重復呈現于別人的視線下進行“展覽”,這會對受恩人造成過分的心理負擔,從而降低了對施恩行為的評價,甚至產生冷漠心理。當“施恩”慢慢演變成軟暴力的時候,“受施”就成了一種負擔,“感恩”就成了一種自由的喪失。

所謂“感恩”,更多的是出于對人類共通的一種本性的感激之心,絕非“感謝恩賜”的意思。從人格上來說,感恩者和被感恩者是平等的,只不過出于各種原因前者產生某種匱缺需要后者的援助。然而目前社會各界在倡導感恩意識的時候,并沒有對兩者進行嚴格區分。一些領導教訓員工要學會“感恩”,否則予以開除。一些學校或社會機構在資助困難學生時,喜歡舉行各種儀式,這種“示眾型援助”讓受助者感到了自身的卑微,喚起了受助者的自憐感,非但無法激起反而可能摧毀受助者的感恩之心,因為他們接受援助已經付出了把自己最不愿為人所知的隱私展覽于眾人面前的代價。

感恩出現危機的背后,我們還看到了中國教育制度的不足。我們的教育過于功利性,過于側重功能性的學習。我們教育孩子學知識、學技能、學本領,但不大教育孩子學做人、學生活、學處事;我們教育孩子如何與人競爭,但不大教育孩子如何與人相處;我們重視孩子的智商,教他們如何做更聰明、做更成功的人,但我們不大重視孩子的情商,不習慣教他們如何擁有和表達自己的情感,做更受歡迎的人。感恩傳承本身就存在著文化斷層。十年“”期間,感恩文化得到極大的否定,而新的文化教育體系沒有很好地建立起來,教育傳承出現斷層。現代學校德育仍然存在誤區,教育內容普遍“大”而“虛”,現在再提“感恩”,是德育內容從“小”務“實”,是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的對接,也是人性的需要回歸。

重建感恩文化

廣東有一家企業,每年都拿出100萬元,設立“大學生助學金”。但被資助者必須簽《道義契約》,在經濟條件許可的情況下,返還助學金,加入助困行列。結果,第一批受助學生畢業后,半個月里,即有21人償還了16450元。

這樣的做法固然效果顯著,但當道義需要契約來約束,感恩需要條約來限定時,是否是我們這個有著扶危濟困、知恩圖報傳統的民族的悲哀?我們不應有狹隘的報恩文化,而需要真正的感恩文化和開放的慈善精神,施與者不應苛求回報,受助者也不應忘記回報社會,感恩不需要書面的契約來保障,每個人心中都應有一張無形的契約。

“人們不講道理、思想荒謬、自我中心/不管怎樣,總是要愛他們……你所做的善事明天就被遺忘/不管怎樣,總是要做善事……”在特里莎修女創辦的加爾各答“兒童之家希舒?巴滿”的墻上有這樣一首詩。由這首詩,聯想中國的感恩現實,我們不難發現中國感恩文化和慈善文化有著怎樣的捉襟見肘。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然而,中國的感恩文化還停留在封閉的“報恩文化”的層面上。這種封閉的“報恩文化”離真正的感恩文化和慈善文化還很遠。在感恩文化和慈善文化中,施恩者不以“圖報”為目的,不像“報恩文化”那樣具有交換性;受恩者“圖報”并非被動地指向原來的施恩者,因而具有開放性;受恩者是讓情義自由流動的“社會人”,而不是被情義“奴役”的“報恩人”。

人們常常談到中國的慈善事業與發達國家差距如何之大。比如,中國和美國人均收入相差38倍,而人均慈善捐款相差了7300多倍。慈善事業的發展,固然與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文化傳統、社會心理等密切相關,但更離不開“懂得感恩”的社會土壤,離不開完善的慈善制度支撐。現在看來,我們這兩者都大有差距。

慈善,應當是純粹而純潔的,不附加任何條件,不能讓受助者付出任何人格與尊嚴的成本。盡管慈善行為使個人受益,但慈善首先是一種社會救濟行為。即使受助者理當有感恩之心,也不適宜直接被要求“現世現報”。好好學習,努力工作,懷抱愛心,回報社會,當然更是一種感恩。如果從慈善制度安排上,我們能既讓受助者有表達自己感激的渠道,又不會因此背上沉重的精神壓力,他們的感恩之心是否會更快樂明朗?如果那些不愿意暴露自己生存狀況的受助者,既能得到經濟的援助,又能得到足夠的尊重,他們的感恩之情是否會更深摯綿長?

感恩是一種道德良性互動的劑。要讓感恩之情延續傳遞,受助者當然更需善待社會善意。心懷感恩,才能知道珍惜,珍惜來之不易的機會,珍惜別人患難相助的愛心。懂得感恩,也就懂得施恩。今天他們在別人的幫助下渡過難關,明天他們或許也會對別人施以援手。感恩能夠造就“愛心效應”。在慈善的鏈條上,感恩是道德良性互動的重要一環。當來自于他人和社會的關心和幫助,在受助者身上留下了感恩的種子,這種感恩意識會促使他去關心幫助更多的人,使愛心在感恩中傳遞,善行在感恩中接力。

和諧社會為感恩文化的重建,提供了一個必要的契機。我們提倡在平等的基礎上相互施恩與感恩――這一良性的互動對減少社會矛盾與沖突必然大有幫助。

感恩文化的重建應該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提煉、歸納、表揚那些歷史上動人的感恩故事和人物,對于凈化我們的心靈、開闊我們的思路是大有益處的。同時,以往的感恩文化中,存在著不自覺的奴化的成分,包含著上下之別的不平等觀念,充斥著施與者漫不經心的傲慢與偏見,這些感恩傳統中的糟粕應該用現代意識仔細鑒別,堅決剔除。

感恩文化的重建要從孩子著手。我們的德育課應該多一些“道德意識的日用品”,而不僅僅提供一些空洞的、不著邊際的說辭,家長也應該把感恩教育提到議事日程上來,培養一個知書達理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成功。今年華東師范大學首批免費師范生開學前收到了校長寫的親筆信,信的最后寫道:“一定不要忘記感謝父母和家人,不要忘記感謝老師。希望你懷著一顆感恩的心走出家門,懷著一顆自信的心走進校門。”這既是一個師者的諄諄教誨,也是一個長者的溫情叮囑,我們應該多一些這樣嚴肅而又親切的感恩教育。

感恩需要強者率先垂范。強者在我們的社會往往以一種施恩的姿態出現。其實,強者得到了更多的恩情,如果強者把自己取得的成功看作是跟任何旁人無關的事情,那就是極大的錯誤。如果強者懂得感恩,那對感恩文化的重建與流行,必然會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在我們習慣表彰施恩者的流行文化里,我們也應該表彰那些懂得感恩的人。我們還要特別強調,每一個施者同時也是受者,施恩與感恩是一枚錢幣的兩面,在這一社會互動與社會支援的過程中,我們都會從中獲益,成為共同的贏家。

我們祈禱,讓感恩像空氣和水一樣成為這世間最日常而又最溫暖的詞匯;我們祈禱,讓恩澤發出應有的璀璨光芒,受恩者與施恩者都在這樣溫柔無私的光芒里如坐春風;我們祈禱,讓情義如涓涓暖流,在這和諧的社會里生生不息,循環傳遞。

他們的感恩故事

那個受資助后杳無音信的人

葉雷讀大學的時候,因為窮,內心特別自卑,但他知道越自卑,就會越讓人看不起,所以他表現得特別堅強,從來沒有申請過任何資助。直到他媽媽患了食道癌,為了挽救媽媽的生命,葉雷在網上發了求救的帖子。后來他收到了江蘇一位徐姓退休教師200元的資助。葉雷拿著200元哭了一個晚上,許下了報恩的愿。可媽媽還是走了,接下來一段時間里他特別悲傷,既要讀書又要還債,壓力非常大,本想和徐老師聯系,但考慮再三他還是沒有聯系。現在,葉雷畢業留校任教了,按照原來的地址寫信,可信總是被退回來。但葉雷從來沒有忘記徐老師的恩情,所以對學生特別好。

在一般人眼中,受到資助說一聲“謝謝”也許非常容易。但貧困生由于特殊的生活環境,他們的心理世界和生活世界可能是分裂的,畢業后不和資助過自己的人聯系,原因也是復雜的,也許一句“謝謝”在貧困生心中是非常沉重的。他們或許不小心弄丟了恩人的聯系方式,或許認為還沒有到和恩人聯系的時候,或許心懷感激卻不知如何表達,或許事業不夠成功而無顏和恩人聯系,或許還沒有考慮好用什么方式回報恩人,或許他們正在用自己的行動傳播愛心,或許本著非常強烈的自尊心把一句“謝謝”永遠留在心底……

沒有理由不感恩

柳葉桃是在城里讀高中的。那時的他是一個自卑的孩子,身材矮小,成績一般,性格孤僻。第一次到城里,沒有朋友,沒有城里孩子的自信和優越,每次打電話回家,聽到媽媽親切的叮嚀聲,淚水便悄然滑落。怕母親擔心,他從來不對她說孤獨,語氣中卻不乏乖戾,小小的他也懂得用粗暴來掩飾對溫情的欲望。這樣的狀況一直持續到高二,柳葉桃遇上了一個好老師。老師姓程,親切、隨和,對同學一視同仁,他能看出每個學生的心事,用朋友的方式聽你傾訴,幫你解難。剛開始,柳葉桃并不信任程老師,在他希冀的眼光中,一次又一次地無動于衷,一次又一次讓程老師失望。那時的柳葉桃總是很極端地認為,自己是一個無藥可救的孩子,沒有人真的關心自己,但在心底他卻擔心老師會放棄自己。

有一天晚上,柳葉桃感冒了,發燒到39.4℃。當他買藥回來時,發現校門已經關了。站在街邊,他冷得發抖,第一時間想起了程老師。接到電話的程老師匆匆趕來了。看到老師心急如焚的樣子,柳葉桃哭了。那一刻他知道,即使在他已經放棄自己的時候,老師依然沒有放棄他。一直以來柳葉桃都想用最美麗的文字去描述這件畢生難忘的事,但每次都無從下筆,因為事情雖然簡單,卻異常溫暖。

人生最幸運的事,莫過于出生在一個幸福的家庭,上學時遇上一個好老師,工作時遇上一個好領導,有一兩個可以交心的朋友,當柳葉桃終于擺脫自卑的陰影,一步步成長起來時,發現身邊都是要感激的人,他發現,自己沒有理由不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

平凡人的平凡愛

彭秀是一個平凡的人,然而從小到大,她得到了無數的幫助和關懷,讓她覺得自己一直生活在溫暖的環境中,也讓她對社會一直懷著深深的感恩。小學三年級,彭秀開始遠離家鄉出外求學,在那段開始獨立生活的日子里,因為水土不服,她發著39℃的高燒,是她的老師得知情況后將她送到醫院,用微薄的工資給她買藥,讓她很快恢復了健康。高三那年,彭秀父親去世了,她的世界一下子陷入了傷痛,她開始變得敏感和脆弱。一個同學把她帶到了自己的家,與她蓋同一張被子,睡同一張床,分享各種零食,也分享寶貴的復習資料。就這樣,彭秀的心情慢慢地平靜了下來。大二那年,電腦還沒現在這么普及,彭秀的作業都是用手寫好了之后跑到機房去驗證對錯。彭秀的幾個已經是師兄師姐的老鄉為了她可以方便地學習,七拼八湊了電腦的零件,她在電腦城打工的同學幫她組裝了電腦。于是,她有了臺屬于自己的電腦,雖然配置很低,但學習起來方便多了。

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那些溫暖的幫助,在別人看來都是小事,但對于彭秀來說卻是那么的重要,不僅讓當時在困境中的她備感溫暖,更重要的是深刻地影響了她對待生活的心態,教她懂得了也要這樣善良地對待別人。對于這些曾幫助過自己的人,彭秀不但感激,而且有些愧疚,因為除了當初說的一句謝謝以及現在還放在心底的感激外,沒有對他們有任何的答謝,雖然他們在給予幫助的時候沒有想到要任何的回報。彭秀自認為是個很平凡的人,沒有很大能力為社會做什么貢獻,但她由衷地愿意像那些幫助過自己的人一樣,真心誠意地去幫助別人。雖然收入不高,但她參加了市團委組織的“一幫一”助學活動,資助一個山區學生每年的學費;單位每次組織賑災捐款,她捐的數目都會讓同事吃驚;任何時候遇到乞討者,她都會掏錢包……她不曾想要任何物質的回報,只希望人與人之間的愛能夠以這樣的一種方式一直傳遞下去。

一聲謝謝已經足夠溫暖

早年曾在和所在部隊服役的高健民,20多年來傾個人之力先后關懷資助過130多名學生,而這些受助的學生在畢業后,主動與他聯系并表示過感謝的,還不到10%。

高健民對自己所做的事情并不后悔,對那些學生有意無意的回避也表示理解,但他還是有些遺憾:如果有更多受助的學生對他哪怕說一聲“謝謝”,他都會感到很溫暖。

2003年,生長在西北革命老區的黎岳高分被東北某重點高校錄取,但因拿不出路費,其父服藥自殺。從報紙上看到這條消息,高健民當即決定幫助她。高健民病退后,每月只有1200元退休金,打針吃藥和日常開支要花掉一半的費用。剩下的錢他全部用來幫助那些素不相識的學生。像以往一樣,通過校方聯系到黎岳后,高健民帶著水果和糖去看望她,并一再叮嚀她:“有什么困難,或者缺錢了,隨時給我打電話。”

“她似乎不太喜歡我往她寢室打電話,她也從未主動來過電話。可能是不好意思。”2005年,黎岳讀大三了,中秋節那天,高健民拎著幾斤月餅照例前去探望。“接過月餅,她看都沒看,隨手就扔在了桌上。直到我走,她連聲‘謝謝’都沒說,一直神情木訥。”高健民的表情里,有點遺憾,也有點無奈。

現在讀初二的張強接受高健民的資助已有4年。高健民為張強買文具和衣服,逢年過節還給他家送大米、白面和豆油。“春節時,我心里惦記著這孩子,可他從來沒有打電話給我拜過年。”高健民有些遺憾,“拜個年也不過花他1分鐘的時間啊!”

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至今,高健民關心、資助過的學生已有130多名。“他們畢業后,給我打過電話的非常少,家長大部分也是這樣。”高健民說,“我只能這樣理解――他們不聯系我,是‘正常’的。雖然少數家長很熱情,讓我有種融化的感覺,但這是‘反常’的。”

謝學臺報恩

2007年2月26日,大年初九,在江蘇省海門市打工的安徽籍民工謝學臺從深達3米的冰冷的河水中救出三位因車禍落水的海門人,他的壯舉感動了海門,感動了江蘇,3月7日是海門市一年一度表彰見義勇為英雄的日子,謝學臺作為唯一的民工,唯一的外地人,被海門市評為“見義勇為英雄”。

“海門人以前救過我老婆。我一輩子都報答不了尹大姐,報答不了海門人的恩情。”謝學臺無意中道出了一段令人聞之動容、催人淚下的感恩故事。

2002年10月的一天,在海門市打工的安徽籍民工謝學臺的妻子遭遇一場車禍,被送往醫院搶救,醫院發出了病危通知書。可肇事司機付了一筆入院醫藥費后,便杳無音訊。老謝無力支付高昂的醫療費用,四處籌錢毫無結果,幾乎絕望了。

就在那時,鄰床來了一名探視者,這位海門大姐得知謝學臺的不幸遭遇后,深表同情,當即掏出身上僅有的500元錢讓老謝救急,并主動提出幫助老謝討要公道。

大姐聯系律師幫助老謝打官司,還替老謝墊支了全部醫藥費12000元。不久官司有了結果,肇事司機支付了兩萬多元賠償金。領到賠償金后,老謝幾經周折,才知道這位大姐叫尹紅梅,是海門強盛物業管理公司的一名普通員工,當他還錢謝恩時,大姐卻委婉地說:“錢不急著還,還是先留著妻子治病和孩子上學吧!”不輕易掉淚的安徽漢子,此時淚流滿面……

為了生計,謝學臺四處奔波,與尹紅梅一家人的聯系也少了很多,但對于尹紅梅給予的無私援助他一直銘記在心,感恩不已。

就在謝學臺成為見義勇為英雄時,他得知一個驚人消息:尹紅梅的丈夫施振彬身患尿毒癥,全家人正在變賣房產為其治病。謝學臺撥通了尹紅梅家電話,說:“大姐,你是我的恩人,你丈夫是什么血型,我想幫老施換腎!”電話那頭的尹紅梅激動萬分,她哭著回答:“你的心意我領了,可這萬萬不能啊!”就在謝學臺在接受頒獎的當天晚上,他帶著禮物來到了尹紅梅家。

用感恩回報關愛

6歲那年喻玨的父親因病去世,只剩下她和媽媽相依為命。不久,媽媽所在的紡織廠又因效益不好倒閉,家里就靠每月幾百元的下崗生活補貼費勉強度日。但紡織工會并沒有忘記她們這個貧困家庭,不僅每次開學送來助學金,還特意安排她們家和紡織集團副總裁朱勇結對助學。

剛開始結對助學時,看到家里突然來了陌生人,年少的喻玨還挺排斥。因為家里困難,她在學校里曾經被小朋友嘲笑,幼小的心靈經不起一點波動。

然而,結對助學后,紡織集團副總裁朱勇不論工作多繁忙,每逢春節、中秋、五一、十一等節假日,都會提著月餅、水果去看望她們。前兩年,喻玨參加高考時,朱勇很關心她填報志愿的情況,多次提出了填報專業的建議。正是在工會和朱勇年復一年真誠幫助下,歡笑才重新回到了她們家。喻玨每周一至周五住校,周末離校回家,她常會給朱叔叔打個電話,匯報一下學習、生活情況,同朱叔叔聊聊天,感覺很開心。

喻玨說,湖北幾個貧困大學生被取消受助資格,表明這些大學生在人格塑造上確實有所欠缺,中國有句古話“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參加捐助的叔叔阿姨肯定不指望有什么回報,但說聲謝謝、打個電話或者寫封信應該不算困難,為什么我們連這一點都做不到呢?

喻玨在填報高考志愿時,選擇了華東理工大學社會工作系,就是想在畢業后做一名社工,幫助更多困難群體,用感恩回報社會的關愛;在學校,她參加了學校志愿者服務總隊、學生會社團活動,另外,她還是紡織工會志愿者的一員,在今年5月份為高三學生提供填報志愿的咨詢和指導……

讓孩子從小心懷感恩

1999年,徐小華被查出患有食道癌,手術治療后本以為一切都在慢慢好轉,誰知幾年后,尿毒癥的陰影又一次籠罩在她身上。接連兩次來襲的病魔并沒有擊垮她,在家人的鼓勵和社會的關心下,她堅持治療,以頑強毅力抗擊命運。其間,她愛人患慢性肝炎也長期病假在家,兩人每月的病假工資加起來不過1000多元,但患尿毒癥血透,一年自付的醫療費就需2萬元。

前幾年,在閘北經貿公司的牽頭下,徐小華的兒子也幸運地成為結對助學對象。在捐助者的資助下,孩子今年順利考上了大學。作為長期接受社會幫助的困難家庭,徐小華和愛人一直教育兒子要心懷感恩。盡管他們平時同捐助者聯系不多,也不好意思多麻煩別人。但他們經常告訴兒子:“今后大學畢業了,家庭經濟好轉了,我們也要去幫助更多更困難的家庭。”徐小華想,這也是對曾經幫助過自己一家的好心人的一種回報吧。現在,兒子長大了,也越來越懂事了。每次放學回到家中,兒子總是很主動地做家務,給爸爸捶背,讓媽媽多休息;出去倒垃圾,會將鄰居門口的垃圾一起帶走;在公交車上,總是第一個站起來為老人、孕婦讓座……看到孩子能以自身行動報答社會、幫助其他人,徐小華感到特別高興。

七嘴八舌說感恩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在讀碩士周一游:現在感恩之心的缺乏與我們民族的傳統文化有關。美國人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有感恩的觀念和回饋社會的思想,西方還專門有一個感恩節。但中國的傳統文化,主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一條從道德修養到入世政治的人生路線軌跡,卻基本上沒有回饋社會、反哺社會的感恩意識。

長沙市某網絡游戲公司技術總監于季生:情人節與圣誕節在國內很受年輕一代追捧,而感恩節卻鮮有人提及。不是因為我們缺乏“火雞”,而是缺乏情愫。與不斷出現的“被救之人悄然離去”的個案相比,這種滲透到日常心靈里的感恩情愫稀缺更為可怕。

廈門市建發房地產公司市場部營銷人員劉永強:為什么感恩如此匱乏,一是因為不少人對感恩存在著錯誤的理解,他們把感恩當作是一種精神上的負債,不愿意承擔這樣的債務。而另一方面,確實也有人把施舍轉變為一種支配他人的權力,褻瀆了恩情。

著名時評家鄢烈山:不知感恩肯定是一種變態心理。從大的背景講,自然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被污染了,沒有真情只有利害,變成了利用與被利用、防范與被防范的關系。有些貧困生,小時候怨父母無能,長大后知道了一些制度性因素(如農民工受的戶籍限制),又會怨社會不公,將自己的一切不如意全歸咎他人,在幽怨心境中,將資助者個人的善意也視為自己不得不忍受的屈辱。這種心理應該說是一種社會病吧。

長沙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工作人員小周:感恩是最好的習慣。一個懂得感恩的人,必定會熱愛生命、關愛他人;學會感恩,才能收獲平和與快樂。感恩,說明一個人對自己與他人和社會的關系的正確認識。沒有人與人之間的感恩,很難想象一個社會能夠正常發展下去。

鹽城市月亮街某書店經理朱光明:感恩之心是一種自然的情感表達,只能由內心催生,逼是逼不出來的。有些受助者并非不懂得說謝謝,而是在受資助的道德壓力下,產生自卑乃至自暴自棄的情緒。所以,與其抱怨有些受助者缺乏感恩,不如營造一個寬容的慈善環境,使受助者可以自信地面對未來,將來有所成就,回報社會。這也才是最大的感恩。

上一篇: 九年級語文教學 下一篇: 高級邀請函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在线精品国产制服丝袜 | 中文字幕制服丝袜一区二区 | 久久久国产精品天天影视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洲日韩在线电影 | 在线中文字幕亚洲日韩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