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歷史下知識點總結匯總十篇

時間:2022-11-19 11:52:4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八歷史下知識點總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八歷史下知識點總結

篇(1)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17―0120―01

初中歷史課是一門需要記憶大量知識點的課程。由于初中學生學習負擔比較重,能花在記憶歷史基礎知識的時間是有限的,因此,為了提升學生的記憶效果,幫助學生尋求科學的記憶方法,筆者對其進行了實踐與探索。現將有效提升學生記憶效果的方法小結于下:

一、理解記憶,及時復習

理解記憶的效果要好于機械記憶。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但要向學生傳授知識,更要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比如,在向學生講解“日本1868年的明治維新”時,可先向學生分析明治維新的背景及原因,當學生理解后,他們就很容易記住主要內容。

從心理學方面來說,及時復習是鞏固記憶的有效方法。因此,在學生學習完知識點后,教師要幫助學生及時復習鞏固。當然,復習可以是將知識點分配在不同的時段進行“零星式”的記憶,也可以是集中的復習。

二、 羅列知識點進行記憶

初中課本當中的許多知識點是比較零碎的,如果讓學生直接記憶這些知識點,一方面就會增加學生的記憶量,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將一些知識點忽略掉,記憶的效果反而不好。因此,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將一些知識點羅列起來進行記憶。例如,有一些要求學生記憶重要歷史人物的地方,教師就可以將與人物相關的重要年份以及所發生的重大事件羅列出來讓學生進行記憶,其他的內容則可以一筆帶過。而對于一些復雜的歷史事件則可以總結成為幾個字進行記憶,例如,日本大化改新的內容可以用“廢、行、改”三個字來概括:“廢”就是廢除貴族對土地和部民的私有制;“行”就是推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調制”;“改”就是改革行政制度,實行中央集權,這樣學生就很容易將大化改新的內容記住。

三、 運用歸類記憶法

當學習完一個單元后,或者在期末總復習時,教師就可以將大致相同的內容或者性質相同的知識點歸納到一起,這樣就可以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便于學生記憶。例如,在復習中國古代史時,教師就可以幫助學生按歷史事件性質分類進行復習記憶,如將相關知識點歸結為經濟、政治、少數民族、農民戰爭、中外關系、科技發展等不同方面,這樣學生的記憶效果明顯好于單節或單章記憶。

四、 運用聯想記憶法

聯想記憶法就是由一個事件聯想到另一個事件的記憶方法。歷史課中許多知識點可以從原點衍生出其他的知識點,例如,由日本大化改新中推行的聯想到推行“班田收授法”,再可將“班田收授法”作為一個名詞解釋讓學生進行記憶,這種記憶法可以將所學的知識系統化地呈現于學生面前。

五、 運用比較記憶法

在學習完一個主題的內容后,教師可以將不同的知識點進行總結,并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幫助學生進行比較記憶,這樣可以降低學生記憶知識點的難度。例如,在學習完了的相關內容后,可將國共兩黨在抗戰方面的政策、重大戰役、重大事件進行對比,并找出相同點與不同點,這樣學生記起來相對就容易多了。

六、 運用歌謠記憶法

歌謠記憶法就是找出關鍵點或諧音相同的地方并將其編成順口溜的方法來記憶,如,把某一歷史現象經過濃縮以歌謠的形式表現出來。這種記憶法既能使學生抓住重點,又能降低記憶的難度,更能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教師在讓學生記憶朝代時,編成這樣的朝代歌: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后延;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再如,將《》的內容總結為:遼、臺、澎湖兩億兩,沙、重、蘇杭開工廠等。

七、 運用諧音記憶法

篇(2)

有些同學認為上課聽不聽無所謂,反正課文內容都看得懂,只要考試前去背背,同樣可以應付,這種想法是十分錯誤的。盡管有些簡單內容可以死記硬背,但復雜一些的內容光靠死記是不行的,有許多歷史知識必須弄明白它是什么,為什么會是這樣,意義何在,有什么影響等等。所以一定要抓住歷史現象的因果關系和來龍去脈;如果上課不專心聽老師分析講解,自己也不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幻想考試前去突擊硬背,臨場時必然會顛三倒四或張冠李戴,有的則束手無策,不知所云。

二、關鍵詞記憶法

通過記住文字內容關鍵詞,學生可以理順記憶思路,展開聯想,想辦法恢復原有內容。例如:抗戰勝利的歷史意義可用“一勝二心奠基礎,重要組成主戰場;戰略配合大貢獻,國際地位得提高。”即“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反帝斗爭的完全勝利,增強了全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為民主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國的是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的抗戰,對世界反法西斯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三、專題記憶

我們可以把整個高中歷史分為以下幾個專題:第一專題世界民主政治的形成與發展;第二專題世界從分散走向整體;第三專題三農問題;第四專題堅持可持續發展,建立和諧社會;第五專題中國古代史專題復習――經濟史(農業);第六專題亞洲的崛起;第七專題改革開放;第八專題中國古代經濟――繁榮的經濟、領先的文明等進行復習。也可分為為政治史、經濟史和思想文化史三個專題。

四、分類比較記憶

篇(3)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6B-0039-01

板書就好像課文的精縮版“名片”,好的板書能夠直接呈現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難點,幫助學生掌握課文內容。在初中歷史課堂上,一般教師使用板書的情況如下:(1)課前,使用提綱挈領式板書,板書的脈絡清晰、要點明確,上課前書寫于黑板上,有助于學生在課始自讀課文時迅速把握重難點。(2)課中,使用娓娓道來式板書,教師邊講邊板書,與學生共同探索課文內容,變繁雜的課文為簡單的提綱,有助于學生直擊要點、深入課堂。(3)課即將結束,使用總結式板書,幫助學生從大量的信息中抓住最有效的內容,回歸課文本體,掌握主要內容,分清講授內容的主次。在此,筆者主要結合實例,談談如何進行歷史課堂板書設計。

一、數字框架式和大括弧式

數字框架式板書主要運用阿拉伯數字、中文數字、羅馬數字等,把課文分為大小不等的幾個層次,將單個分析與綜合總結相結合,適用于內容比較集中、單一且層次比較清晰的課文。如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3課《》的板書(見圖1),這樣的板書對學生理清課文的基本脈絡有較大的幫助,在課前預習、課中教學和最后總結時都可運用,是歷史課堂中比較常用的板書形式。

數字框架式板書與大括弧式板書有異曲同工之處,兩者都是把課文內容層次化,不同之處在于形式的差別。如《》的板書也可以設計成圖2的樣式。兩者相較,大括弧式板書的直觀性更強,能更多地體現知識點的遷移和交叉關系。

二、表格式

在歷史課堂上,表格式板書的運用相對較少,一般適用于內容較多且雜的課文,利用表格特有的分項特點進行設計,可以化繁為簡,由點到面,變凌亂為有條理,有利于學生整體感知知識。例如,教學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13課《海峽兩岸的交往》可運用表格式板書(見表1)。

表1

由于初中歷史課單位授課內容相對較少,而表格式板書囊括內容較多,所以表格式板書更適用于專題式復習。由于繪制表格所需時間較長,教師一般需要在課前提前準備。此外,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寫出美觀、清晰的板書,對教師的粉筆書寫要求較高。因此,很多教師把表格式板書與多媒體教學相結合,這樣,既能節省時間還可以保證板書效果,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三、線索式

線索式板書最常用的符號是線條和箭頭。線索式樣板書通常有兩種:一種是利用箭頭表現出課文內容的不同層次,是數字框架式板書的變形,但又比數字框架式板書更能夠表達出知識點間的內在聯系。另一種是利用箭頭的形狀表達出強烈的推進感,適合層層深入、內在聯系比較緊密的課文。例如,教學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10課《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就可以采用這樣的板書形式(見圖3)。

四、設計初中歷史課堂板書應注意的問題

篇(4)

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而思維能力的提高離不開概括能力的培養。近年來,高考歷史試題創設的“新材料、新情境”特別注重考查學生的概括能力。因此,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重視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可采取以下策略:

1.引導學生認真閱讀教材

教材是學生學習歷史的依據,對于紛繁復雜的史料和歷史現象來說,中學歷史教科書已作了高度概括,但要將教材的知識點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則需要對教材做進一步的概括。教師要培養學生養成閱讀教科書中的專題導語、課前提示、目錄、課題和子目錄的習慣,因為它們是對全書內容系統、高度的概括,能讓人很清晰且有重點地從宏觀上把握課本結構和知識的基本線索。教師應當組織學生根據導語、課前提示、標題,組織學生對課文進行不同層次的概括總結,并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比如人民版必修二中的第二課“民國時期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之后民族工業經歷了什么樣的曲折歷程,這就可以將本課的內容系統化,順著這樣的線索去學習。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教材,思索和歸納每個階段民族工業發展的原因、概況、結果,從而更好地提煉核心內容,理解知識點,這個過程就是培養學生概括能力的過程。此外,在閱讀教材中,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對圖文史料深入開發,合理利用“學習思考”“自我測評”欄目中的問題對知識點進行概括,這樣有利于學生抓住歷史現象的本質,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

2.構建歷史知識體系

歷史知識結構具有系統性和立體性等特點。從人類歷史活動的要素看,歷史由時間、空間、人物、事件構成;從橫向結構看,歷史知識由經濟、政治、軍事、民族、對外關系等構成;從縱向結構看,歷史現象都有一個開始、發展、和結束的過程,不同階段的特征也不相同;從聯系的角度看,歷史現象也都有其產生的前因后果、背景、條件和影響;從理論的角度看,歷史知識又由史實和觀點兩個方面構成,而觀點又包括性質、實質、意義、評價、經驗和教訓等。以上這些知識要素之間相互聯系,就構成了基本的知識網絡結構。在教學中,教師應當善于引導學生分析及運用這些結構。不僅要構建專題知識結構、單元知識結構、章節知識結構等,還要立足于整體,著眼于部分與整體、部分與部分之間的聯系,再回到整體,善于打破時間、空間、模塊及章節子目之間的界限。

3.加強習題訓練,提高寫作能力

在平時的習題訓練中,教師要選擇典型的有概括要求的多樣化的材料和習題,啟發學生對其深入分析和歸納以及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另外,要引導學生掌握和自我發現解題的規律和方法,培養做完習題之后對知識點進行總結的學習習慣。新課程習題呈現的都是“新材料、史料”,對歷史知識的概括離不開兩個基本原則和方法,即“論從史出”和“史論結合”,教師應引導學生掌握和運用這些原則和方法。概括能力的水平也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密切相關,所以,教師還要重視對學生歷史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培養。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采取課前試編教學提綱或學案的方式預習,課后記錄讀史札記、試寫歷史小論文、編寫歷史短劇等,這些方式都可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4.掌握思想理論,提升概括能力

引導學生從歷史學科思想理論的高度概括知識,有助于提高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這也是最高形式的概括。在教學中,要以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為指導,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學科的各種思想理論分析問題,諸如:社會發展規律的理論、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關系的理論、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理、階級斗爭的理論、人民群眾和個人在歷史中的作用的理論等等。

總之,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離不開對概括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并提供機會讓學生自己概括,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參考文獻:

篇(5)

對導學案在中考復習中發揮作用的研究與實踐作為深化中小學課程改革實驗的主要內容之一,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且,對高效課堂的實現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要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有效地將導學案應用到歷史復習課當中,以大幅度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效率。

一、什么是導學案

所謂導學案,是指用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案。在歷史復習課環節,導學案應該包括:復習目標、重難點、自主復習、小組交流、教師點撥、自主檢測、反思等環節。總的來說,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在自主復習的過程中掌握知識、鍛煉能力,進而,為提高歷史課的復習質量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導學案在中考歷史復習課中的作用

復習作為教學環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功能不僅有助于學生將零散的知識系統化,而且,還有助于訓練學生的技能,鞏固已掌握的知識,強化薄弱的環節等等,這些都是復習課的價值和作用。所以,在新課程改革下,教師要將導學案與歷史復習課結合起來,把學生的學和教師的導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的始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在自主思考、自主總結的過程中加深對知識點的印象,提高復習的效率。同時,學生的復習質量也會比教師領著串知識點的效果要好得多,而且,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如何將導學案應用到歷史復習課堂

在實際復習過程中,我們要立足于歷史教材,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在復習的過程中找到學習的樂趣,進而,幫助學生養成自主復習的良好習慣。如,以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列強的侵略與中國人民的抗爭》的導學案為例進行概述,以確保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

復習目標:

(1)識記基本的歷史知識。比如,各個戰爭開始的時間、侵略的國家、結果、影響等等。

(2)掌握左宗棠等基本史實。

(3)掌握的反侵略斗爭的史實。

……

復習方式:

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然后引導學生進行自主交流復習。

知識梳理:

(1)自主總結相關的知識點,梳理各個戰爭、各個條款的相關知識。以表格形式完成。

(2)自主梳理中國人民的抗爭事件

①林則徐的的過程

②運動

③左宗棠

(3)對中國近代社會產生的影響

……

引導學生按照上面的導學案進行自主復習,并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當然,除了上述的復習導學之外,我們還設計了測驗的環節,這是檢驗學生自主學習效果不可缺少的環節之一,也是鍛煉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環節。

本章節的試題檢測如下:

(1)英國發動的根本目的是( )

A.要求清政府賠償鴉片的損失

B.開辟市場,推銷工業品,掠奪原料

C.為了向中國輸出資本

D.要求清政府承認鴉片貿易合法化

(2)《》與《》內容上最大的不同是( )

A.割占中國領土面積大

B.索取的賠款數額大

C.規定開放的通商口岸多

D.列強獲得在華投放資本的特權

篇(6)

新課程標準明確規定,對歷史知識的考查中,基礎知識占有相當大的比重。攀枝花市試題的難易比例為7∶2∶1,因此,在初三復習中,鞏固基礎知識的復習顯得特別重要。所以對復習的第一階段要重點夯實基礎,全方位對知識進行梳理,決不遺漏任何一個知識點。這個階段我是這樣做的:以單元為單位,引領學生一起逐一明確每一課的知識點,讓學生帶上筆,如有遺漏,復習時就可以再勾畫上,彌補上新課的遺漏,找準在教材的什么位置。然后給幾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去鞏固記憶,當堂復習、當堂檢測,或聽寫或“開火車”或讓一名學生上講臺模擬老師用提問的方式抽問等不同的形式,并且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實行嚴格的知識點人人、點點(知識點)過關。此外,有問題的學生記下,課下要么親自督促要么實行兵帶兵,(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酌情考慮他們掌握的情況)要實行勤查、多問、多反復的方式鞏固基礎知識。力爭通過第一輪的復習使學生系統掌握基礎知識,形成明晰的知識網絡和穩定的知識框架。

梳理知識時,以問題為主要形式,用設計問題法梳理課本知識點提高教學質量,課堂教學是關鍵,而梳理好每一課的知識點,讓學生明白這課主要講了幾個問題,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方面。

在這幾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引導學生學會自主設計學習問題,使每一課的知識點問題化。學生課后復習問題化,我覺得效果還不錯。現在直接問時間、地點、人物的題目已很少見,如果平時在復習中,對重要事件做深層次的分析,就不能只停留在原有的知識層面上,必須拓寬、深化。如,文藝復興興起于14世紀的意大利,提問時可深化:14世紀的意大利為什么首先興起文藝復興?達?芬奇的兩部代表作學生很容易記住,提問時可這樣提,達?芬奇的兩部代表作哪一部刻畫了人物的形象特征?哪一部刻畫了人物的內心世界?當然這需要我們熟悉教材,還需要能把握大綱。

二、重視專題復習,點線面體結合,縱橫聯系

專題復習是第二輪復習,歷史知識是一個整體,是由點、線、面、體串成的知識網絡。現代考試要求學生必須抓住知識范圍之內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如果只掌握零碎的知識,孤立地記憶幾個分散的知識點,不可能把歷史學好,而專題化整理,即由厚變薄,用一根根線索將眾多的知識聯系起來,這樣就可以清晰的掌握歷史的發展脈絡,從而達到綱舉目張的效果。在初三歷史復習時,專題復習是相當重要的。因此在第二輪復習時,打破單元復習的內容框架,按事件的內在聯系總結出專題,由此可設多個專題:三次科技革命、資本主義發展史、國際關系史(下設國別史、大國崛起、兩次世界大戰)、革命與改革、殖民地擴張與殖民地人民的抗爭、兩次世界大戰;二戰后資本主義的發展等七、八個專題。這些專題要落實到每個知識點,在專題復習基礎上,找出歷史發展線索,然后以線帶點,回歸課本,鞏固基礎知識點。通過縱橫聯系,點線面體結合,把大量分散的、相對孤立的歷史事實、歷史概念和歷史結論納入完整的學科體系之中。總之,歷史復習需要進行整體歸納、縱橫串聯,形成一個立體的復習交叉網。

三、強化訓練,提高應試能力

這是第三輪復習,訓練可以把一切落在實處,但訓練的效果又取決于訓練題的質量與數量。因此教師應學會研究試題,習題要選擇符合新課標中考試題考試的特點,并符合中考命題方向的試題。要選擇在題型設計、考查目標設計、試題的立意與情景設計上標新立異的代表性試題。尤其對中考題研究透,對中考的題型、命題思路、命題規律、命題方向都有前瞻性、預見性的試題要當經典試題操練,從而找到捷徑。做題寧精簡勿雜亂,從而做到事半功倍。

因此網上下載的試題不能沒有選擇性,基礎一般的學生應在重點內容上下工夫,提高知識遷移能力要求;基礎較差的學生則應立足學科基礎,提高知識掌握要求。只有這樣,既重視基礎知識,又注意能力的提高,才能增強的答題信心和體會,提高學習成績。

篇(7)

調查發現,教學時間控制在五分鐘到十分鐘,可以使學生一直保持在注意力相對集中地狀態,因此我們建議將每段微課視頻的播放時間設置在五分鐘到八分鐘左右的時長。由于微課的教學時間較短,因此在選材上要注意精簡、同時要能吸引學生興趣。通過在開始時播放微課視頻,開門見山導出主題和主要知識點,能夠讓學生盡快進入學習狀態,縮短傳統課堂的導入環節,提高課堂效率。而微課設置方式可以是一個題目或者是結合學過的相關知識點以及社會新聞、生活現象,當然也可以開門見山以名師講堂的方式直接進入知識點的展示。

(二)微課教學選材內容單一,沒有考慮不同層次學生需求

現在雖然教師們對于開展微課教學的熱情比較高漲,但是受備課條件和微課教學認知所限,教師通常只會準備一套微課內容,但是我們知道,對于不同基礎的學生,他們對于新知識點的接受程度是不同的,所以同一套教學內容并不適用于所有學生,對于學生整體的提升效果是比較小的,這就與我們實施微課課程的初衷相悖。

針對這一問題,教師需要在微課課程的選材上更加用心,需要針對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準備不同的微課素材,即使是同一個知識點的講解,受眾不同、他們對于舊知識的掌握度和新知識的接受度也是不同的,針對接受能力快的學生,教師應將重點放在調動學生興趣,重在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合作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因此微課設置要更加靈活、內容要更加豐富有趣;而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就需要教師在新課開始前先幫助學生梳理一遍以前的知識點,才能保證新知識學習的連貫性,那么在微課選材上就不能有過多新內容,要重在舊知識的鞏固和新知識的連貫上,教學進度也不能太快。

(三)教師對于微課教學的把握能力不足,忽視自身課堂定位

推行微課教學以來,我們發現了這樣一個現象,部分教師以名師錄制的微課課程來代替了自己在課堂上的角色,整個課堂都是由一連串的視頻貫穿下來,放映結束,一堂課45分鐘也全部過去了。而學生對于視頻內容的把握、對于課堂的參與度、以及教師在課堂上的角色都被模糊掉了,這很容易導致學生對于重點把握不清、甚至只是在瞧熱鬧,而學習能力并沒有得到鍛煉。那么針對以上現象,教師需要找準自己在課堂上的定位,不能被微課占據課堂;教師在微課教學中的作用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微課視頻的播放只能起到更好地呈現知識點和提高學生興趣的作用,因此,在微課引入歷史課堂后,教師在前期需要謹慎細致的選擇微課素材,課堂上也要在播放微課的同時做好引導工作,引導學生對微課中的知識點重難點有一個更加準確的把握,微課結束后,教師需要及時作好小結工作,幫助學生鞏固在微課中學到的內容,引導學生更加深入地思考、及時反饋和總結,完成對課程學習的鞏固和升華。

篇(8)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3)10-0205-01

就初中階段的歷史課程來說,不僅是學生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素質教育改革的重點科目之一。初中歷史課堂的有效構建,不僅是課程教育改革的客觀要求,同時也是提高初中歷史課程教學質量的必然途徑,結合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初中歷史課堂的有效構建,建議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從歷史角度出發,轉變教學觀念

傳統初中歷史的教學中,教師通常比較注重對學生進行知識點的灌輸,往往就某一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以及經過為主要的教學點,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只是作為歷史之外的旁觀者,對歷史事件并沒有深入的了解和體會。一味的跟從教師的教學思路,對相關歷史知識點進行死記硬背。新課程改革條件下,初中階段的歷史教學除了要求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歷史知識點之外,更多強調的是對學生進行歷史人文素質的教育,簡言之就是"以史明智"。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應轉變相應的教學理念,從歷史的角度對學生加以引導,將歷史進行還原,讓學生在觀察中得出自己的看法和觀點。比如就人教版初中歷史教材中第三單元活動課"秦始皇功過的辯論",在傳統歷史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節省課時,通常會直接為學生進行相關的總結,讓學生進行記錄即可,但歷史課堂的有效構建,就應通過這些活動課程進行教學理念的轉變,教師在展開教學之前,可以讓學生將之前學習過的知識進行復習,并同時要求學生去查閱相關資料,為自己一方的辯論提供有力的依據。在辯論開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自由發言,但要控制好秩序和時間,讓學生在這種較為自由的學習空間中掌握并鞏固相關歷史知識點,學會站在現在的位置,從歷史的角度去審視事件的來龍去脈,得出自己獨特的見解。

2.多媒體資源的有效利用,豐富課堂呈現方式

除了上文中講到的教學理念的轉變之外,初中歷史課堂的有效構建還離不開教學方式的靈活運用。就歷史課程本身而言,如果單從課程內容來看,有的歷史事件與現在的時代相去甚遠,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找不到相應的學習熱點,于是歷史課程也就成為了學生眼中枯燥的代名詞。針對這一現狀,歷史可側很難過教學有效性的提高,教師應充分利用相應的教學資源,為學生營造一個較為豐富立體的歷史課堂。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的普及,多媒體在教學過程中也得到了較為普遍的應用。在歷史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相應的教材內容,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不同的呈現。比如就八年級歷史教材第一單元""這一章節的教學,教師可以提前通過網絡信息平臺收集相關的資料或視頻,開展正式的教學之前,可以播放一遍讓學生進行觀看。在播放之前,教師應準備2~3道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避免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毫無重點。

與此同時,在初中的歷史課堂中,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合作學習,就一些較難的歷史討論題進行小組討論,讓學生在討論中各抒己見,最后進行小組意見的匯總,這樣不僅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還能最大限度的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3.總結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初中歷史高效課堂的有效構建,教師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不僅是整個教學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同時從某種程度來說,還是學生進行學習的對象。因此,除了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有效的組織之外,教師還應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為初中教育體系的改革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篇(9)

(一)教師通過解析教材、知識結構的教學方法,把知識條理化、系統化、整體化,使學生掌握教材知識點及其內在的邏輯聯系,從整體上把握學習內容,預先制定教學目標。

(二)在以上基礎上,使學生自己逐步掌握解析教材、知識結構的學習方法,通過教師指導閱讀,自己表解圖示所學內容知識結構,揭示其內在聯系,從整體上掌握學習內容,鞏固學習成果,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實現中學歷史教學的最優化。

(三)通過以上訓練,達到加強雙基、培養能力、發展智力、提高教學質量和歷史學科素質及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的目的。

二、實驗改革的初步設想

(一)通過以上目標的實現,學生在以后的歷史課學習中,能自覺搜索所學教材內容知識點,并努力揭示它們之間的聯系,形成一套科學的學習方法,并能遷移到其他學科,在整體上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智力水平。

(二)在實驗實踐過程中,編制一種配套輔助資料――《知識結果表解及測練》,其體例主要為響應教學內容的教學目標、落實教學目標的知識結構表解、覆蓋前兩者的檢測達標題,以及這些內容的產生過程說明和操作提示;同時還能形成一套配套媒體資料,如表解圖示的錄像、幻燈片,使多數歷史教師能夠使用這些資料,以便于大面積推廣該項實驗,提高教材的教學質量。

三、實驗的特點

(一)系統科學整體化原理認為,系統要素的結構化,可以提高系統的整體功能。“詳細的資料是靠表達他們的簡化方式保存在記憶里的”,“除非把一件事情放進構造得很好的模型里,否則很快就會忘記”。本實驗的最大特點在于它能使學習對象系統及其要素即所學知識簡明化、有序化、條理化、層次化、邏輯化、結構化、系統化、整體化,從而易于學習主體即學生掌握。

(二)以上“八化”的過程,既是教師對學生傳授“雙基”、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過程,又是學生學習“雙基”、形成能力、發展智力的過程。這為高度落實的教師為主導,以學生主體教學原則,提供了充分的空間,因此,本實驗可以而且必須充分利用這些手段、方法和原則。

(三)本實驗在表解結構內容的展示、整合過程中,在教師對學生閱讀指導的過程中,可以而且必須充分利用這些手段、方法和原則。

(四)本實驗適合中學歷史教材知識系統不同層次(節、章、單元、專題……)系統整體的教學和復習,從而易于學生從整體角度掌握這些不同層次系統的歷史知識,提高學科素質和學習能力。

(五)本實驗易于操作,便于推廣。

四、實驗遵循的原則

(一)把學生置于教學過程核心地位的原則,即“學本論”原則。學生是教學對象,教育的最終產品,具有自我完成學習任務的潛在能力,本實驗把學生置于教學過程核心的地位,就是要最大限度地開發這種潛力。

(二)啟發式原則。在所學知識點的搜尋、知識結構的建立、展示、整合過程的關節點上,始終注意啟發式來推進教學過程。

(三)教師主導,學生主體有機結合的原則。在同上過程中,不斷地把教師的主導作用轉化為學生自我發展的需要,通過教師的主導作用,使學生成為推進實驗過程的主體。

(四)動力性原則。在同上過程中,不斷激發和保持學生的學習動力。

(五)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原則。在同上過程中,培養學生正確搜尋所學內容知識點,使它們之間建立聯系,形成結構,并能輸入記憶和形成正確表達的能力,以發展學生的智力。

(六)多媒體使用原則。在同上過程中,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以便更好實現教學目標。

五、實驗的組織、基本步驟和評價

(一)實驗的組織。我們把同一年級分為實驗班和對照班,前者用實驗課題教法,后者用傳統教法。

(二)實驗過程一般分為三個階段,每階段所用時間視具體情況而定。

1.第一階段,具體操作過程如下:

(1)教師將所教內容視為一個系統,對其要素及結構進行比較全面的、系統的、有層次的分析,根據學生實際,制定教學目標,達到教學目標的整體優化。

(2)根據教學目標,找出教學內容即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構建教學內容的最優結構,用表解形式簡潔明了地展示這種結構。

(3)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啟發式教學方法、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師生雙邊活動,使這種結構表解內容層層展開,揭示其內在聯系,通過系統科學聯系產生功能的原理,強化學習效果。

(4)通過課堂小結把它們整合為知識整體,再次強化,鞏固所學知識。

(5)用大標題對學生進行達標檢測(大標題以本節課教學目標和結構表解內容為依據,并盡可能分層次覆蓋它們),形成教學反饋,便于教學調控。

2.第二階段,培養自學階段,具體操作過程如下:

(1)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自擬結構表解內容,擬出導學題,通過導學題,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找出知識點,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根據前述“八化”原則,自擬結構表解內容。

(2)學生課堂分組討論自擬結構表解內容,肯定其中最佳者。

(3)結合教材和講解,對其進行講評、講解,原則仍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有條件時,也可讓作者主講。

(4)學生圍繞以上教學過程、內容質疑(這一步驟可取可舍,視具體情況而定。)

(5)做大標題并盡可能當堂評改。

(6)布置下堂課導學題。

3.第三階段,剩余時間,鞏固第二階段成果。在中學歷史教材知識體系里更高的系統層面上進行這一實驗,使其日臻完善、成熟。

(三)本實驗課題研究的檢測和評價,采取以下方式:

1.抽樣調查,每個班選出若干名學生分不同成績檔次進行問卷檢測。檢測內容包括知識檢測和知識整體化能力、等級檢測。

2.成績對比,實驗班和對照班成績對比;實驗班試驗前后成績對比。

3.實驗教師的工作總結。

篇(10)

探究式學習是近年來國內外教育理論和實踐領域提出的一個新課題。它指在教學中教師不直接把現成的結論告訴學生,而是學生自己在教師指導下采取類似科學探究的方法自主地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的一種學習方式。探究式學習對學生可持續發展,引導學生自主獲取知識或信息,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終生學習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思多德曾說:“要給予兒童真知,更要引導他們主動尋求真知。”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世界在發展,中國在發展,要適應時代的潮流,必須不斷地學習,而探究是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主要途徑,為此我在歷史教學中,注重運用探究式教學,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能力,本文結合自身教學實際就探究式學習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這一問題進行粗淺探討。

一、以多媒體創設歷史情境,培養探究意識。

“理論是灰色的,生活之樹常青”。要把書本上灰色的理論融入常青的生活中,離不開創設理論運用的情境,在情境中提出問題。這樣做,一方面能使我們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實現教學目標;另一方面有利于學生在情境中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提高學習的主動性。我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創設一定的情境,提高學生探究歷史史實的興趣。

如在講授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難忘九一八》這一課時,運用多媒體播放了一段歌曲視頻《松花江上》,凄愴的樂曲唱出了后東北人民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唱出了全國人民對日寇野蠻侵占我國東北的憤懣。這讓學生們很自然地就聯想到“九一八”那段讓國人痛心的屈辱歷史,同時利用多媒體介紹發生的部分背景資料,這時我提出 “”爆發后,以為首的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國內其他各方的態度如何,最后導致了怎樣的后果等問題,讓學生們各抒己見,熱烈討論,使學生學習熱情升溫,這既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又使學習積極性大大提高,使他們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激發了興趣。

二、再現歷史情景,激發探究欲望。

歷史課堂上,若只有教師的照本宣科空洞說教,其結果必然是一片死寂,學生不感興趣,如果教師精心設計一個個鮮活的歷史舞臺,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歷史,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如復習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時,首先播放了四段視頻――《林則徐》、《》、《甲午風云》、《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既真實地再現歷史情景,又讓學生對本單元形成一條清晰的線索:侵略與反抗。

再如講七年級上冊《三國鼎立》這一內容時,我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將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周瑜這樣神態各異、各具特點、又為學生所熟悉的歷史人物一一展現在屏幕上,同時在下方打上字幕并播放《三國演義》片頭曲:滾滾長江東逝水……學生邊看邊聽邊隨聲附和,如癡如醉。之后,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三顧茅廬》、《草船借箭》等具有趣味性、可視性的片斷,學生在觀賞中體驗歷史情感,學習歷史知識,自然進入探究角色,教學效果很好。

三、以問題巧設學習情境,點燃探究火化。

歷史課堂教學中,學生應當經過“意向――感知――理解――運用”的認知過程,這個過程應是師生互動的,在恰當的歷史情境中對有價值的歷史問題提出探究和解決。

例如,在學習“赤壁之戰”時,先引導學生提出幾個問題,如:戰爭背景、主戰派有哪些理由、利弊關系等等。先在網上搜尋這方面的內容,然后總結如下:主戰派理由是,第一,曹操本人能謀善斷,胸懷大志,又善于用人,身邊有很多謀士。第二,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就顯示了實力。第三,如果天下不統一,那戰爭就不會斷。所以曹操有愿望統一天下是好事,因為這順應歷史潮流。第四,曹操兵多,而且最近又攻克了荊州等地,士氣正旺。學生說,如果曹操能利用這些優勢,這仗定能打贏。反戰派則列舉了許多不利的因素:第一,劉備有諸葛亮等謀士,而曹操的謀士中沒有一個能抵得上諸葛亮。第二,孫權手下有許多有勇有謀的猛將。第三,孫權、劉備聯合,力量更大。第四,孫劉一方擁有長江天險,這對曹軍也是不利因素。第五,曹操的北方兵不習水性。第六,曹操軍隊長途跋涉,且水土不服。第七,曹操本人也開始驕傲輕敵,有時疑心病很重。學生的搜集、整理的過程,就是對這場戰爭的背景、利弊關系、戰爭勝負原因等的分析、思考及主動探究的過程,這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四、組織活動課,培養學習興趣,讓學生學會探究。

社會實踐形式是多樣的,對學生來講積極參與歷史活動課,進行探究,學生可拓寬知識面,擴大歷史視野,促進個性的形成和發展。

1、組織豐富多彩的歷史興趣小組,主要是組織對歷史有濃厚興趣的學生,讓他們運用已學過的歷史知識,親自動手做一些簡單可行的歷史小制作,以鞏固所學的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如講完隋朝大運河這一知識點后,讓學生動手做一幅圖,圖上標出運河的起止點、中心、分為幾段、全長等知識點,一目了然,學生很感興趣。

2、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組織學生開展第二歷史課堂,如觀看歷史影片,游覽歷史文化古跡,自編自演歷史小短劇。這些內容豐富的課外活動,寓教于樂,既培養學生的能力,又激發了興趣,且學生樂于參加,在快樂中學會探究。

在探究式學習中,學生是獨立的學習者,教師是咨詢的答疑者,是討論的組織者,是學生學習的輔導者,教師為學生提供自學的機會,使學生在一種既密切配合又嚴謹的學習氣氛中,運用所學的知識,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探索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通過提問、總結、辯證、歸納等探究活動,使每個學生的個性都得以充分地體現。

上一篇: 預算工作要點 下一篇: 上級領導建議書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新97碰碰新版国产 | 中文字幕国产原创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播放 | 制服丝袜国产日韩久久 | 中日高清字幕一区二区版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