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練方案匯總十篇

時間:2022-08-29 03:34:2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訓練方案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一、軍訓目標

通過軍事素質強化訓練、以及調整定型,逐步建立起路政人員軍事化特色的長效機制,將學到的動作和軍事素質,自覺運用到日常生活和值勤巡查等工作中,促進素質提高和隊伍建設。

二、時間安排

軍訓時間:2014年4月15日至4月22日,具體時間另行通知;

三、訓練地點

路政中隊全體路政員統一在聞合建管處管理處院內軍訓。

四、訓練內容

1、稍息、立正、軍姿、跨立、停止間轉法、敬禮、禮畢、解散、集合、整隊、報數

2、三大步法的行進與停止及分解動作;

3、內務整理;

4、交通指揮手勢;

五、其他安排

1、路政及治超人員在軍訓期間一律不得請假,無故缺訓人員扣發當月考核工資;

2、執勤、巡查人員值班期間全部正常巡查、執勤,不上班人員參加集體軍訓;

附:軍訓大綱

軍訓科目規范

篇(2)

  競技體育的好壞直接體現其體育成績上,國家體育機構對體育運動的重視,以及是否采取了科學化的體育運動訓練計劃,都是決定運動員成績高低的關鍵性因素。運動員在賽事中取得成績需要長期的努力以及系統的訓練。為了幫助運動員更快速地提升自己的成績,無數體育工作者在背后默默地貢獻著自己的力量,總結出了一套完善的運動員訓練計劃方案。

  本文主要研究了我國當前的運動員訓練水平,探討科學的訓練計劃如何才能盡快提升運動員的成績。

  一、科學制定高效的訓練控制計劃

  (一)制定系統的訓練計劃

  運動員的訓練與成績提高是一個系統的過程,需要一個系統化程度較高的計劃才能逐步提高運動員的訓練水平。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首先應當制定一個完整的訓練計劃,建立起科學的訓練目標,分階段來完成整個訓練計劃。

  根據目標的進程和各階段要達到的效果,可以將訓練計劃分成年度、季度、月度、周計劃等幾個不同的階段,確保運動員有足夠的精力來貫徹這些訓練計劃。

  長時間的訓練計劃,例如幾年與年度訓練計劃,可以適當的將訓練安排一些耗時長、長期的訓練項目。對于時間跨度較小的訓練計劃,例如月度、周計劃等,可以適當細化訓練的內容,并根據運動員自身情況進行靈活地變動,制定一個有彈性的訓練方案。同時完善體育科研保障體系,廣泛運用現代科技成果,采用科學的訓練方法與手段,對運動訓練的全過程實施最佳化控制,以取得最佳的訓練效果和創造最優異運動成績的過程。

  (二)反饋訓練計劃中出現的問題

  為了更好的加強訓練質量,運動員在訓練的過程中將自己容易出現的問題記錄下來進行系統性的反饋,從而最終得到良好的效果。發現問題的過程,也是運動員建立起對自己更深層次的了解過程。

  在這樣的訓練思維的指導下,教練員要了解自己執教的運動員,在開始訓練之前就掌握其所有的數據。通過對比運動員現有狀態與理想狀態之間的差距來規劃訓練內容,這樣的執教過程是十分重要的;其次,教練員要制定出有針對性方向性的訓練方式,讓運動員接受最適合自己的訓練計劃。

  二、訓練計劃中突出心理訓練和心理調控

  一名高水平運動員,生理與心理水平都要十分過硬,不僅要在身體上超越大部分的競爭對手,還要在心理上能適應賽場帶來的種種壓力。

  所以說,運動員之間相互的競爭是多樣化,多方面的。在現代復雜的社會環境下,運動員的訓練方式大同小異,但是對待訓練的態度卻能大大的提升運動訓練效果。

  因此,日常的訓練不能忽視對運動員心理調節能力的強化。運動員的心理承受力與心理素質水平要如何才能有效提升呢?很多教練聯系了心理學家,分析運動員在賽場上的心理狀況因素,研究并設計出了一套廣泛適用的心理暗示法。在大多賽事上都能幫助運動員有效的調節心理,從而創造出更好的運動成績。

  三“、大負荷”運動訓練計劃

  日常訓練時提高訓練的負荷,并不是每次訓練都要在運動員所能承受的極限負荷之上,加大訓練強度進行提高,而是要確保負荷被控制在運動員所能承受的最大負荷之內,避免造成運動損傷。

  整個訓練計劃應當系統進行,保持循序漸進原則,完成一個訓練周期的目標之后再去完成另一個訓練階段任務,在所能承受范圍之內不斷地提升負荷,不斷提升運動員自身對高強度負荷的適應能力,讓身體適應更高強度的負荷,進而提升運動員自身的競技水平。

  運動員提升到一定強度的負荷之后,先維持在該強度下的訓練計劃不變,讓運動員充分適應該強度,然后再逐漸提升運動負荷水平,通過階梯狀訓練方式逐步完成整個訓練計劃周期。然而在高強度的訓練之后,運動員也要重視自身體能與身體狀態恢復工作,在營養攝取環節要跟上訓練消耗的節奏,調節好身體機能的增長與恢復之間的關系,建立起科學有效的訓練體系。

  四、運動訓練計劃的基本內容

  (一)準備部分的內容

  內容主要包括:對運動員身體機能、運動能力、恢復能力的現狀診斷結果;對診斷結果進行科學分析之后,所建立的適合于本時期跨度訓練過程并能夠完成的訓練目標。

  以上兩項內容,不僅是訓練計劃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決定訓練計劃是否具備科學性意義的理論基礎,同時還體現著訓練計劃的先導性作用。

  在實際訓練過程中,在制定多年計劃、年度計劃和階段計劃的時候,都會考慮到對運員進行現狀診斷定一環節,也都能夠提出相應的指標;但在制定周計劃和單次計劃的時候,卻常常忽視了這兩項工作,常以主觀估計來代替客觀診斷,必然會大大增加訓練的盲目性。

  (二)指導及實踐部分內容

  在訓練計劃的總體概念中,所謂指導部分的內容,是指對計劃的全局性分布和設置尤其對時間跨度大的訓練計劃而言,它的意義與訓練目標一樣,是具有戰略意義的重要內容。它主要包括訓練階段的劃分、各階段訓練任務的確立、比賽序列的安排等內容。

  通過指導部分的工作,對訓練計劃進行總體設想,勾畫出訓練過程的基本輪廓。然后進一步規劃出訓練負荷動態變化的基本趨勢,完成對訓練過程的整體配置。實踐部分主要涉及訓練的具體過程,其內容包括訓練過程中具體訓練手段的選用和安排、各種訓練手段所載負荷量度大小的配置、恢復措施的設計與選用。在實際訓練過程中,教練員還必須周密地考慮恢復訓練措施如何安排,這是現代系統科學訓練理論的基本要求。

  五、合理運用運動訓練方法

  運動員日常訓練離不開教練員的指導與幫助,只有運動員與教練員建立起良好關系,才能使訓練效果更好。同時科研人員要對教練員日常訓練目標、訓練計劃、訓練方法、訓練手段等方面進行深入透徹分析,并且了解教練員的執教風格及其執教習慣,培養訓練中與教練員的默契,建立共同認識,使教練員了解彼此之間所起到的作用,從中得到幫助,更好地組織安排訓練工作。訓練方法五花八門,雖然各自起到了不同的作用,訓練了不同方面的身體機能,但是最終目的都是提升運動員的比賽成績,所以任何訓練方法都有一定的意義。教練員需清楚認識到這一點,通過靈活多樣的訓練方法,實現運動員競技水平的全面提升。

  六、結語

  綜上所述,在我國競技體育事業發展的過程中,運動員綜合訓練水平的提升是一個長期并且需要系統性規劃的項目。在完善的訓練理論,先進的訓練理念的支持下,用科學和完善的訓練方法,再加上運動員與教練員之間默契的配合,一定能逐步提升田徑運動員的體育競技成績,為我國建立體育強國貢獻一份力量。

  2022年精選最新訓練方案

  訓練要點

  (1)形成時間緊迫感讓孩子養成做事有計劃的習慣,首先要讓他形成時間的緊迫感,不能吊兒郎當,總覺得還有明天,21天訓練方案。我國古代有一首非常著名的《明日歌》:“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落。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時間不會留戀什么。如果現在不珍惜時間,不抓住時間的分分秒秒,它只會一去不復返。孩子越有時間緊迫感,越能珍惜生命,越不會虛度年華。

  (2)合理安排,重點突出同樣的事情因為不同的安排,可能會產生不同的結果。比如說,有的孩子放學回家先寫作業再復習功課,有的孩子卻恰好相反。哪種方法好呢?一天學下來的功課,沒有消化就急急忙忙寫作業,看起來好像節省了時間,實際上做作業的時候可能會遇到很多障礙,導致錯誤百出。而反過來先復習再寫作業,把一天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后,再用作業的形式檢查學習效果,最能發現學習上存在的漏洞。這樣做作業,既是總結,也是查漏補缺。這樣,哪種方法更好就很清楚了。所以,做計劃時一定要找到合理的順序,才能起到最好的效果。當然,光順序合理是不夠的,還要找到重點。還要教孩子學會根據自己的情況確定重點所在。同樣以孩子的學習過程為例,預習、上課、作業、復習等環節都是不可缺少的,那是不是就一定要平均分配精力呢?不是的。平均用力就失去了重點,有的孩子上課時接受速度較慢,可能跟不上老師的節奏,那就需要在預習上多花點時間;有的孩子學得快忘得也快,就要在復習的環節下工夫。

  (3)勞逸結合,有張有弛一口吃不成個胖子,做好一件事情也需要一步一步地來。一個好的計劃,應該是勞逸結合、有張有弛的。時間安排得太滿,會使孩子長時間處于緊張狀態,得不到放松,久了只會積蓄壓力。時間安排得太松,又會使人懶散。張弛有度的節奏能幫助孩子更有效率地達到目標。所以幫助孩子制定計劃的時候,不能太心急,一定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確立節奏,如果在實施的過程中覺得不是很妥當,還可以根據實際的進程進行調整。

  方法和步驟

篇(3)

深入貫徹“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進一步落實小學質量為何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的目標,切實提高小學生體育運動水平,培育體育后備人才,持續改進課余訓練的方法,在上級支持下持續發展小學體育工作,有效開展體育課余訓練。

二、訓練目的

課余訓練是體訓隊的關鍵時期,有充分的時間保障,能夠系統化的訓練為2020年全縣中小學田徑運動會打基礎。

三、組織機構

組長:劉召召 教練員:李燦文,黃婷

四、具體訓練工作

1、高度重視,加強領導。深刻認識到這項工作的重要性,統一指揮,明確分工,落實工作責任制,工作到位,責任到人,解決訓練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2、加強訓練,嚴格管理。充分利用時間,加大力度,強度,系統的進行訓練。建立嚴格訓練考勤制度,對每次訓練情況進行登記,定期召開訓練情況分析會。對訓練強度,進度,效果進行反饋,調整訓練計劃。

3、精心組織,做好訓練的后勤保障工作。保證提供正常的訓練時間,注意運動員訓練的交通安全,提高運動員的安全意識。

4、樹立信心,爭取出好成績。不定期召開運動隊會議,貫徹指導思想,落實訓練計劃,鼓勵運動員。開展心理講座,提高運動員心里素質。樹立運動員信心,努力訓練,爭取在全縣中小學田徑運動會上發揮最佳運動水平,賽出好成績,為學校爭光。

五、訓練要求

1、教練員要全面關心運動員訓練,隨時注意運動員的健康狀況。

2、持續提高訓練質量,并和家長多進行溝通,注意學生因天氣而引起的心理變化。

3、教練員要進行科學訓練,及時總結并做好記錄。

4、訓練工作中注意安全、衛生,積極預防與運動損傷的發生。

六、訓練時間

每天課外活動根據天氣情況可適當調節訓練時間。

七、訓練內容

1、一般訓練:包括跑、跳、投等各種運動項目的訓練,還包括各種活動性游戲,提高學生常規及身體素質。

篇(4)

選拔階段一般在高一階段,可以以音體美三科社團的形式,根據每個人的興趣報名,組織體育社團,在社團內教一些球類運動,或者田徑項目的教學,目的是培養興趣,把一些身體形態好,爆發力好,靈敏性好的學生作為高三體育特長生的后備人才來準備。一般身體過胖的和身材較矮的學生不要,體重男生控制在130斤以內,女生控制在110斤以內,身材高度男生控制在1.65米以上,女生控制1.55米以上,過于矮的學生除非爆發力特別好可以考慮外,其他都得淘汰,同時運動員內不能有特異體質學生出現,如:先天性心臟病,癲癇等疾病,不然后患無窮。運動員選拔后,每位體育教師一般帶20人左右為宜,超過30人在訓練時看管不過來,人數過少沒有氣氛,同時要選拔隊長,樹立隊規等。

二、打基礎階段訓練方案

篇(5)

1.啦啦操的發展歷史

最開始啦啦操是早期的部落社會為了鼓舞出外征戰或獵取食物的戰士,而號召所有族人一起手舞足蹈地表演,這是一種希望他們勝利歸來的意思。而隨著古希臘奧運會的出現,有組織的啦啦操才作為一種為運動員加油助威的形式發展起來,直到1898年后逐漸在美國、歐洲等一些國家發展起來,變得更加有組織性。也正是由于啦啦操的發展是為了參賽者的比賽助威的意義,因而,啦啦操的評價上更需要注重其表現力與渲染氣氛的能力。

2.影響啦啦操表現力的因素

2.1人體形態及身體素質

啦啦操的表演者需要擁有健美的身體形態,無理論男女,只有體型健美,曲線協調才能給人以積極向上,輕快明朗的印象。而擁有好的身體素質才是訓練的基本前提條件。在啦啦操的發展中,逐漸追求其在動作上的難度,因而,只有擁良好的身體素質,才能協調身體各項技能,在運動中完美地配合,給人以積極、美的享受。

2.2節奏感及動作熟練性

動感而激昂的音樂是啦啦操的基礎。這種音樂所發出的號召力,伴隨著旋律的優美,豐富的感染力、動感的節奏,融入運動員嫻熟的動作中才能給人以情感的共鳴,享受到美的誘惑。為了配合音樂則必須重視動作的熟練性。動作是表現力展現的載體,只有動作技術嫻熟自然時,運動員才能有更多的時間去傾聽領會氤氳中的靈魂,并把動作融入音樂,抒發出對生命、對希望、對運動的熱愛,才能更好的感染觀眾。如果動作不夠嫻熟的話,運動員的心思更多地會放在回憶每個動作是否做完上面,同時還會因此感到焦躁和緊張,這種情況都很容易造成啦啦操表演過程中出錯,或是無法表達出應有的感彩。

2.3運動員舞蹈技能

舞蹈本身是一門綜合了音樂以及運動員表現力來反映情感的藝術。因而,啦啦操的運動員需要擁有完善的舞蹈技能,以及良好的身體素質,只有兩者相輔相成,才能通過舞蹈動作來增強運動員的表現力。因而,培養運動員不僅僅要從身體素質形態入手,其舞蹈所帶來的內在氣質的豐富,也會很大程度上影響啦啦操的表現力。

2.4肢體語言表現力

啦啦操是通過肢體語言來傳遞感情的,因而在啦啦操的表演中,一定要注意肢體語言的規范性、感染性。務必做到規范每一個動作,使每一個動作熟練而優雅,同時注意配合復合情景的表情,增進其表現力。

2.5細節問題

啦啦操的表演雖然一表演者和音樂作為主體,但是要想提高啦啦操整體的表現力水平,細節問題不可以忽略。比如服裝就是細節因素的重點。只有符合音樂分氛圍的服飾,配合運動員體態的服飾,才能使整個啦啦操的表現更加的完美。2.6個人風格和感染力

啦啦操舞蹈的編排不可避免地必須考慮到成員的個人風格,包括成員的氣、身形和長相。盡量做到發揮他們的長處,掩蓋自身的缺點。只有這樣才能由內而外地增加啦啦操的表現力。而且,啦啦操的重點在于讓人們振奮精神、鼓舞士氣。因而,不僅僅要注意到比賽的難度系數,更多地需要關心的是它是否可以感染觀眾的情緒,是否能給觀眾帶啦更多的振奮和激情。

3.啦啦操的訓練方案

3.1舞蹈及技術動作的訓練

啦啦操是在舞蹈的基礎上加入了力量動作的訓練。因而在訓練的過程中,舞蹈以及技術動作缺一不可。舞蹈會集中展現隊員的表現力,同時培養樂感,提升動作的優美性。在訓練的過程中,可以融入包括肚皮舞、芭蕾舞、拉丁舞、民族舞等多種舞種的訓練,使得身體各部位都可以充分發揮靈活性,更具有表現力。在舞蹈的訓練中,也可以根據運動員個人特質,選擇適合他們的舞蹈進行強化訓練,務必使運動員擁有舞蹈的表演意識,增強其感染力和表現力。

技術動作也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只有嫻熟和完美的技術,才能是有感染力的啦啦操的基礎。通過技術訓練,培養運動員對于技術的熟練度和感覺。訓練運動員將技術融入音樂節奏的能力。這一階段極為重要,一定要加大訓練的強度以及密度,這樣才能在臨場比賽中具備穩定發揮的能力。

3.2樂感的訓練

音樂是啦啦操呈現的靈魂,只有啦啦操的表現與音樂完美的融合,才能使整套動作更具備感染力。因而,一定要使運動員擁有對于不同節奏和風格的音樂熟悉,只有這種樂感的訓練,才能加強運動員對于音樂節奏的感覺,以及對于不同種類音樂的領悟,加強其啦啦操的表現力。

3.3心理與身體素質的訓練

啦啦操相對于舞蹈來講,對于運動員的速度、耐力和力量的要求要更高。因而,它要求運動員必須要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和協調性。因而,在平時的訓練中一定要注意對于力量、耐力以及柔韌性的訓練。其中中長跑、瑜伽等運動的穿插使用,不僅使運動員對于訓練有新鮮感,也可以很好的達到提高身體素質的目的。

與身體素質同樣重要但卻容易被忽略的就是心理素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對于運動員來講,無論平時訓練有多辛苦,技術有多熟練,臨場的表現才是檢驗能力的唯一標準。而心理對于生理有著暗示性地知道作用,因而為了展現積極向上的情感,啦啦操表演者的心理狀態必須是向上的,這樣才能更好地感染觀眾。所以,教練不應該只注重身體素質的訓練,更應該根據不同運動員的不同特性,為其制定合適的方法來提升他們的心理素質。

3.4外在條件的配合

除了對于運動員的正式以外,對于師資以及環境建設則應該加大投資。師資是運動水平的引導者,良好的師資才是運動員能力提升的基礎。此外,良好的設施環境,根據運動員的興趣愛好等需求來建設環境,可以給運動員正面地引導,培養運動員地自信心,提高訓練地效率。

參考文獻:

[1]柯樹芬.論啦啦操表現力的價值及培養策略[J].文體用品與科技.2012

[2]韋麗春.啦啦操中藝術表現力的影響因素及訓練方法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 2007

[3]鐘海明.啦啦操人才培養的探索[J].科技教育.2009

[4]張弘,鞠海濤.啦啦操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0

篇(6)

出生時小手的姿勢

寶寶出生后6周內,小手總捏成小拳頭,只在啼哭時才張開下。這與小寶寶的肌張力較高有關,1―2個月后這種現象才逐漸消退。

這個時期怎么訓練寶寶的雙手呢)你可以每天輕輕掰開寶寶的小手清洗幾次,你的撫摸和水的溫度會刺激寶寶手部皮膚的感覺,也能保持小手的清潔。

訓練小手益處多

感知認識的發展

通過手的動作,使寶寶進一步認識事物的各種屬性和聯系,使寶寶知覺的完整性和具體思維能力得到發展。因此,促進手的動作發展是早期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寶寶就是通過一雙小手來辨別事物,感受安逸與不適,從而感性地認知世界。

促進腦部發育

手的運動能讓寶寶切實體驗這個世界是如何運轉的,了解各種物質和各類事物發生的過程,以及對抽象概念做出有根據的判斷。

小手訓練分期進行

本能訓練

8周后,寶寶張開手的時間多了:3個月后,小手會有意識地張開,有了隨意的抓握。開始是大把地不準確地抓,以后是準確、五指分開地、手眼協調地抓握。

4~5個月的寶寶,能夠有意識地控制伸手,同時向物體伸出雙臂并用雙手抓住。寶寶常常會張開小手活動一下手指,進一步兩只手同時抓握,或相互交換手中的物體。從只能抓大的物體到拇食指相對的精細捏取,從無意識的松手到有意識的放下。這時,你可能會看到寶寶抓東西不如以前那樣有力而有些擔心,其實沒必要,寶寶是在學習新的技能呢,幾周后就運用自如了。

半歲以后,小手逐漸靈活了,能主動,隨心所欲地擺弄各種物品,主動地學習和創造各種活動,開始體現了手的工具作用。

輔助訓練

1、撿東西游戲促進手腦發育

對小寶寶來說,撿東西游戲是促進手部力量和靈活性、促進大腦發育的好方法。

寶寶四五個月大時,就可以開始訓練抓東西了。放一些顏色鮮艷的、比較好抓、比較大的、安全的玩具在寶寶面前,吸引他的注意力,嘗試讓他抓起來。剛開始,寶寶因為手眼不協調,可能做起來比較難,你要有耐心喲。

等寶寶完全“勝任”后,逐漸換越來越小,越來越光滑的東西讓寶寶抓,直到他能順利抓起小球、豆子等。經過逐步升級的訓練,小手會越來越有力,越來越靈活。

溫馨提醒:寶寶在進行撿東西的訓練時,要注意不要讓寶寶把抓取的小東西放入嘴里,發生意外。

2、訓練拇指:食指功能

8個月后,當寶寶學會用雙手握持物品時,就可以有意識地訓練小手做精細動作了。

精細動作能加強手指動作的靈活性和視覺一觸覺活動的協調性。你可以選擇小的,可以吃的東西,如米花、小餅干等,讓寶寶捏取。

3、學會用筷子

使用筷子,是協調腦和手活動、促進手部骨骼和肌肉發育,大腦發育的有效方法。專家認為,寶寶在2-3歲時就該學習使用筷子,而盡量避免用勺子。

有很多寶寶沒有學會正確使用筷子,原因主要有兩個:

1、筷子是最傳統的一種生活習慣,媽媽忽略了教寶寶使用筷子的步驟,寶寶模仿大人,又缺乏指導,很可能出現偏差,如夾取食物的動作千姿百態;

2、媽媽認為筷子不如勺子,叉子之類的使用方便,索性不用,減少麻煩。

及早發現小手有異常

如果發現小手張力增加了,并出現以下兩種特殊表現時,需立即看醫生。

飛機手

篇(7)

二、訓練目標

1、樹立主動溝通的意識,學習有效團隊溝通技巧。

2、打破成規,重新審視自我,增強創意思維能力。

3、增進學員相互認知和理解,提高團隊的信任和寬容。

4、熔煉團隊精神,加強團隊凝聚力,樹立合力制勝的信念。

三、拓展訓練后規培人員的如下素質和意識將得到提高

1、積極主動的溝通精神。

2、雙贏思維、補位意識。

3、面對變化的正確管理方法。

4、對團隊具有高度的責任感。

5、富于創新精神、主動求變。

6、欣賞他人、鼓勵他人、贊美他人。

7、服從命令、團結協作精神。

8、競爭意識。

四、拓展訓練紀律要求

1、培訓時必須嚴格遵守培訓規則和有關紀律,嚴禁脫離團隊擅自行動。

2、參加培訓時盡量穿運動鞋,著裝簡潔適合運動,女士請不要穿裙子。

3、如患有不適于參加激烈運動疾病人員應事先通知培訓組織者,以作統一安排。

4、請保持訓練區域的整潔,產生的垃圾或廢物請隨身帶走,自覺保護環境衛生。

五、課程設計方案

篇(8)

腦卒中是導致當今世界人群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同時也是引起患者高致殘率、死亡率的極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據衛生部有關數據顯示,我國現有腦卒中患者700萬人,每年新發患者約為150萬人,年發病率219/10萬[1],致殘率86.5%[2]。

本文對88例腦卒中患者分別進行雙上肢訓練方案和康復護理,探討雙上肢訓練方案在腦卒中患者康復護理中的應用,以期為腦卒中患者術后的恢復提供更好的理論依據。現具體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88例腦卒中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觀察組44例,男23例,女21例;年齡63~89歲,平均(73.4±3.5)歲,對照組44例,男22例,女22例;年齡63~88歲,平均(73.5±3.6)歲。觀察組和對照組在性別、年齡、發病類型、次數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P>0.05),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的康復護理干預措施,例如心理護理干預、健康教育干預、用藥護理干預等,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雙上肢訓練方案。該方法的具體內容如下。

1.2.1關于上肢功能性訓練 具體包括伸手、抓取、放置物體等,同時進行訓練時能鍛煉兩側手指、腕、關節的功能,有助于上肢整體運動功能的恢復,與此同時,注重上肢功能的整體性、協調性。輕度偏癱的患者較為適合這種方案。

1.2.2關于單塊肌肉反復收縮訓練 具體為患者應協調有節奏的進行雙側手腕屈伸運動。相關專業的護士人員幫助患者把雙手掌固定于兩塊直立的形木板上。訓練裝置可使兩塊木板以相同速率和幅度(最大可為直角)實施行對稱或者非對稱手腕屈伸運動。雙手同時最大程度屈伸的同步模式即為對稱運動模式;健側手通過主動運動帶動患側手,患側手位置相對滯后的非同步模式為對稱運動。患者1h/d,可分階段完成,每階段時間應多于10min,運動的同時,要注意確保患者側手部肌肉得到休息,連續訓練4w。

1.3觀察指標 分析對比兩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CNS)、上肢功能(FMA)、日常生活活動能力(MBI)3方面的結果。

1.4療效判定 療效評判標準:患者肌力分為 0~5 級五個等級:①肌肉處于完全麻痹,觸診肌肉完全沒有收縮力為0 級;②有主動的收縮力,不能牽引關節活動為1級;③能夠牽引關節水平活動,不能對抗地心引力2級;④能對抗地心引力做主動關節活動,不能對抗阻力,可以克服地心吸收力,能抬離床面為3級;⑤能對抗較大的阻力,但比正常者弱為4級;正常肌力為5級。 神經功能缺損采用CNS,運動功能評價用FMA[1],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用改良MBI評價[3]。

1.5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組間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兩組患者經過相關干預措施后,觀察組在患者肌力在0~1級的比例低于對照組,且其中肌力為4~5級的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組,CNS明顯低于對照組,FMA及MBI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均具有顯著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日前,我國老齡化趨勢日益嚴重,腦卒中發患者數不斷攀升,雙上肢訓練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在腦卒中術后康復護理的過程中中發揮較為重要作用,從而達到提升患者的生存生活質量的目的。雙上肢訓練方案特別注重雙側上肢,同時訓練,改變了以往的較為傳統的訓練模式,尤其是在在改善上肢整體或者局部功能方面均有效果著十分顯著的效果。

本文對88例腦卒中患者分別進行雙上肢訓練方案和單純康復護理,經過相關干預措施后,觀察組在患者肌力在0~1級的比例低于對照組,且其中肌力為4~5級的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組,CNS明顯低于對照組,FMA及MBI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均具有顯著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針對腦卒中患者,在早期康復護理干預的基礎上,有效應用雙上肢訓練方案,能促進患者術后患肢力,顯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及應用。

參考文獻:

篇(9)

中圖分類號: G 808.1文章編號:1009783X(2016)04033308文獻標志碼: A

身體平衡是指維持人體重心處于支撐面內的能力,它分為靜態和動態2種平衡能力。平衡不僅是人類的基本運動技能,也是保持身體姿勢和進行各項活動的基礎[1]。從靜力學角度來看,人體平衡狀態與支撐面的大小、重心到支撐面的距離和重心垂線到支撐面邊緣的距離有關[2]。從生理學角度來看,保持人體平衡受視覺系統、前庭系統、本體感覺、觸覺、神經系統、關節的靈活性、肌肉力量和有效并能適應外界環境變化的肌張力共8種因素的影響[3]。提高平衡能力有賴于改善感覺輸入(前庭感覺、視覺和本體感覺)、中樞整合和肌肉力量對平衡的調整等環節。從運動解剖學角度來看,軀干支柱包括雙肩(shoulders)、軀干(torso)和髖部(hips)。軀干支柱力量(pillar strength)的水平對四肢動作穩定性具有決定作用,人體在運動時所需的動量主要是從軀干支柱發出的,并通過軀干傳遞和分配到四肢[4]。大量的訓練實踐證明,發展軀干支柱力量不僅能夠提高核心區域的穩定性,而且還能使近端的肌肉得到固定,進

而保證遠端肌肉產生良好的運動效果[5]。盡管目前軀干支柱力量訓練在競技體育、學校體育和群眾體育等領域得到一定程度的應用,各種軀干支柱力量訓練方法也是層出不窮;但是大多數教練員、體育教師、體育健身指導員和運動員對諸多練習方法的有效性及動力學原理知之甚少,少量的文獻報道也僅局限于一些理論推測,對于實驗研究成果極為罕見。基于此,本文在借鑒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采用實驗法研究和分析2種軀干支柱力量訓練方案對身體平衡能力的影響程度,以期能為科學確定軀干支柱力量練習方法提供實證依據,為豐富運動訓練理論與方法做出應有的貢獻。

1研究方法

1.1實驗對象

選取首都體育學院運動訓練專業大三年級田徑專項的24名男生作為研究對象。實驗對象隨機分成2組,每組12人,基本情況見表1。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

查閱近10年來國內外的相關文獻資料,把握當前軀干支柱力量訓練的研究現狀,并為制定實驗方案提供參考依據。

1.2.2專家訪談法

通過專家訪談確定實驗方案、訓練方法、訓練手段和測試指標。

1.2.3實驗法

1.2.3.1實驗過程

經過1周的預實驗后再進行8周的正式實驗訓練,第10周再次進行測試。其中,實驗組采用非穩定狀態下軀干支柱力量訓練方法,對照組采用穩定狀態下軀干支柱力量訓練方法。所有受試者均從未接受特殊的平衡訓練,未使用影響平衡能力的藥物,身體機能狀態良好,了解實驗流程和風險,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了實驗知情同意書。

1.2.3.2實驗器材與測試儀器

實驗中使用到的器材主要包括迷你帶、瑞士球、重力球、懸吊帶、彈力帶、平衡盤、BOSU球、5 kg/10 kg杠鈴片、秒表、尺子等。測試儀器為Imoove FTM動態平衡測試儀。

1.2.3.3實驗時間與地點

實驗時間為2014年9月8日―11月14日(實驗時間共10周,其中第1周為預實驗,第10周進行測試,第2~9周進行正式實驗訓練)。每周安排訓練3次,每次訓練課時間90 min。實驗地點為首都體育學院身體運動功能訓練實驗中心。

1.2.3.4測試指標選取與要求

1) 動態平衡能力測試指標選取與分析。

實驗測試采用Imoove動態平衡能力測試儀,選取中等和極限2個難度等級分別對受試者進行動態平衡能力測試。其中,“綠色目標成績”是受試者通過拉動手柄控制藍色游標在綠色區域的有效次數,是評定受試者人體前庭系統、視覺系統、大腦平衡反射系統、小腦共濟協調系統及身體本體感覺系統的綜合指標;“協調性”是受試者肌肉、神經、感知覺3大系統協調配合,合理、準確、有效完成動作的能力體現,是評定身體控制能力的指標;“不平衡百分比”是評定受試者身體左右功能對稱性的指標;“穩定性”是評定受試者人體重心控制的整體情況的指標;“平衡分布”是評定受試者前后與左右平衡能力的對稱性的指標;“總分”是以上5個指標的均值,是整體動態平衡能力的直觀體現。

2)運動幅度測試指標選取。

Imoove動態平衡測評系統共有3個運動幅度,分別對應低等、中等、極限3個難度等級(見表2)。預實驗對受試者進行了3個難度等級測試,但測試結果顯示,低等級運動幅度測試時,絕大部分受試者的分值均接近滿分。參考相關專家建議,并結合受試者運動能力,本研究選取更具有研究意義的中等、極限2個難度等級用于正式實驗測試。

3)靜態平衡能力測試指標選取。

本實驗研究選取閉眼單足站立計時測試,作為靜態平衡能力測試指標。

4)動態平衡能力測試方法與要求。

受試者要充分了解儀器操作并充分做好熱身活動后開始測試。測試開始前,要求受試者雙足站在平臺指定位置,雙眼目視屏幕,雙手握住藍色彈力管的手柄,微屈髖屈膝,腹部、臀部收緊,身體保持穩定。測試開始時,受試者通過推拉彈力管盡量控制藍色游標在指定區域。測試時要求受試者盡力克服測試平臺帶來的晃動,盡力維持身體的穩定和平衡,同時通過雙手拉動機器上的彈力帶,盡量提高屏幕上的藍色游標在綠色區域的有效時間。測評系統共設有3個運動幅度,每個幅度持續測試1 min。測試指標共包括6個:綠色目標成績、協調性測試結果、不平衡百分比、穩定性測試結果、平衡分布、總分。

5)單足閉眼站立靜態平衡能力的測試方法與要求。

受試者直立,兩臂置于體側。測試開始后,閉上雙眼,抬起一側腳,要求抬起腳不能接觸支撐腿和支撐腳。支撐腳跳動、移動或者抬起腳觸地立即停止計時。

1.2.3.5訓練安排

正式實驗訓練總時間為8周,每周訓練2次,共16次。每次訓練1.5 h,分為動作準備、軀干支柱力量訓練、再生與恢復3個訓練模塊,見表3。

2組均由同一教練指導訓練并采用同樣的訓練方法或手段,兩者之間區別在于訓練刺激方式的差異,其中實驗組以非穩定狀態為主,對照組以穩定狀態為主。訓練過程分為2個階段:第1階段(前4周)為基礎適應階段(見表4);第2階段(后4周)為增強提高階段(見表5)。

每次訓練根據訓練的具體任務,將訓練手段設置為若干個訓練站,站點進行編號排序。將實驗組和對照組分別分成2個小組,共4組,各小組分別選擇不同站點按照既定順序和路線,依次完成每站訓練任務。

1.2.3.6訓練負荷

由于軀干支柱位于人體中樞處,強調全身各環節整體協調發力,而非單個關節或單塊肌肉的重復做功;另外,為維持機體穩定,參與工作的肌肉相當一部分是處于深層的小肌肉群,不能承受過大的負重刺激;所以,在安排軀干支柱力量訓練負荷時不適宜采用與發展四肢力量一樣的大負重,因而軀干支柱力量訓練負荷一般以克服自身體重或小器械、輕負重的訓練為主。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Excel 2010和SPSS 17.0統計分析軟件對測試結果進行了處理分析。主要采用數理統計方法相關性和差異性檢驗,用于比較實驗前后均值及提高幅度的差異顯著性。對比分析各項測試指標,研究和分析軀干支柱力量訓練方法對平衡能力的影響程度及組間和組內的差異程度。

2研究結果

2.1動態平衡能力測試結果

2.1.1中等難度動態平衡能力測試結果

測試結果顯示,在中等難度測試環境下,2組學生的動態平衡能力在整體(“總分”)上均有了明顯提高,見表6。其中:實驗組學生實驗前后的綠色目標成績、協調性、測試總分進行比較,差異均具有非常顯著性(P0.05)。

對照組學生實驗前后的綠色目標成績、協調性及總分進行比較,差異均具有顯著性(0.01

實驗前2組學生的動態平衡能力6項測試指標的分值經組間檢驗,均未見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8。8周實驗訓練后,2組學生的測試分值組間比較顯示:綠色目標成績、協調性的得分差異均具有顯著性(0.01

經過8周軀干支柱力量訓練后,雖然2組學生在中等難度測試環境下,動態平衡能力整體上都呈現增長,但是各項測試指標增長幅度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如圖1所示。實驗組綠色目標成績得分增長率達20.68%,協調性得分增長率達16.76%,不平衡百分比得分增長率達1.53%,穩定性得分增長率達2.33%,平衡分布得分增長率達0.97%,總分增長率達7.82%。對照組綠色目標成績得分增長率達19.80%,協調性得分增長率達12.60%,不平衡百分比得分增長率達0.67%,穩定性得分增長率達0.47%,平衡分布得分增長率達-4.48%,總分增長率達5.75%。

2.1.2極限難度動態平衡能力測試結果

在極限難度測試環境下,2組學生的動態平衡能力在整體上均出現了提高,見表9和表10。其中:實驗組學生實驗前后的綠色目標成績、協調性測試、不平衡百分比、穩定性得分進行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0.01

對照組實驗前后的綠色目標成績、協調性、不平衡百分比及總分得分進行比較,差異均具有顯著性(0.01

表11顯示,實驗前2組學生的動態平衡能力6項測試指標組間檢驗均沒有呈現顯著性差異(P>0.05)。8周實驗訓練后,組間檢驗結果顯示:2組學生的綠色目標成績得分、協調性、穩定性得分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0.01

從2組學生實驗訓練效果來看,經過8周軀干支柱力量訓練后,雖然2組學生在極限難度測試環境下,動態平衡能力整體都有增長,但是各項測試指標增長幅度之間存在差異,如圖2所示。其中,實驗組綠色目標成績得分增長率達19.90%,協調性得分增長率達21.94%,不平衡百分比得分增長率達1.87%,穩定性得分增長率達3.73%,平衡分布得分增長率達2.47%,總分增長率達9.82%。

對照組綠色目標成績得分增長率達20.42%,協調性得分增長率達14.94%,不平衡百分比得分增長率達2.07%,“穩定性”得分增長率達0.91%,平衡分布得分增長率達1.02%,總分增長率達7.75%。

經過8周的軀干支柱力量訓練,實驗組和對照組在中等難度和極限難度2種測試環境下,動態平衡能力整體(即總分)都有了明顯提高。其中,實驗組提高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差異具有非常顯著性(P

2.2靜態平衡能力測試結果

本實驗選取閉眼單足站立計時測試作為靜態平衡能力測試指標。結果表明,實驗前2組閉眼單足站立測試成績組間比較,未見顯著性差異(P>0.05)。經過8周的軀干支柱力量訓練后,2組閉眼單足站立測試成績均有所提高,但實驗組的提升幅度更大一些。組內檢驗也顯示,實驗組學生實驗前后閉眼單足站立測試成績比較,差異具有非常顯著性(P

經過8周訓練后,2組學生的左右兩側測試成績都有了顯著增長,但是增長率不同。其中:實驗組左側平均成績提高了57.91 s,增長率達71.93%;右側平均分值提高了65.28 s,增長率達79.64%。對照組左側分值提高了18.89 s,增長率達23.09%;右側提高了23.40 s,增長率達28.92%。

3討論與分析

3.1對動態平衡能力影響的分析

維持身體動態平衡需要人體中樞神經系統對本體感覺、前庭和視覺系統所獲得的信息進行整合,實現對運動效應器的有效控制,表現為機體在運動或內外環境發生變化時,迅速準確地作出反應和調整,以維持身體的動態平衡[6]。在正常狀態下,本體感覺系統提供身體各部位的空間定位及肌肉狀態的信息。前庭系統提供加速度運動、瞬時直線加速運動及直線重力加速有關的頭部位置改變的信息。視覺系統提供周圍環境及身體運動和方向的信息。不同感受器通過換能作用將獲得的信息通過特定的傳入途徑投射到相應的中樞區域。

動態平衡能力是通過imoove動態平衡測試儀的中等和極限2種難度測試完成。受試者要克服平臺的旋轉、偏心和傾斜運動以維持身體平衡,這就需要激活人體前庭系統、視覺系統、本體感覺系統、大腦平衡反射系統、小腦共濟協調系統等,同時募集全身肌肉和關節快速做出準確反應。經過8周的軀干支柱力量訓練后,實驗組和對照組在中等難度和極限難度2種測試環境下,動態平衡能力總分都發生顯著性提高,分析其原因如下:

1)軀干支柱力量訓練強調全身各部位整合發力,包括穩定和非穩定2種狀態下的訓練刺激,它強調神經-肌肉系統的控制協調能力及肌肉和關節間的協作能力。

2)通過豐富的訓練器械和訓練手段提高人體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和信息整合分析能力,募集更多的肌纖維參與,實現對機體穩定的有效控制,從而表現出更好的平衡能力。

3)軀干支柱力量訓練建立多方向運動、多關節參與的訓練模式,使人體多處于三維空間內運動。不僅包括傳統力量訓練中的前鏈、后鏈練習(例如傳統仰臥起坐、俯臥撐等),還包括人體容易忽視的側鏈和螺旋鏈上肌群力量練習(例如重力球上拋、下砸和側拋)。

4)軀干支柱力量訓練很好地突出了練習動作的三維性,很好地發展了弱勢鏈肌群的力量,均衡了軀干核心區域的原動肌、對抗肌、固定肌和中和肌的張力,從而增加了軀干穩定性,也為全身動力鏈傳遞創造了一個穩定的平臺,提高了整體動態平衡能力。

在2種測試條件下,雖然2組學生的動態平衡能力總分都有明顯提高,但是提高幅度存在著明顯差異,其中實驗組測試總分實驗前后成績比較,差異具有非常顯著性(P

分析2組學生各項指標測試成績時發現,在2種測試條件下,無論實驗組還是對照組的學生,平衡分布指標測試成績提高幅度均未見顯著性差異(P>0.05),甚至對照組在中等難度測試時成績還出現了下降。平衡分布得分計算公式是:(左側/右側%+前側/后側%)/2,該指標反映了受試者整體平衡分布。而不平衡百分比指標反映了受試者身體功能的左右不對稱性。由此可以推斷:出現上述現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受試者從事的運動專項特點(全部為徑賽項目),導致身體左右側的運動功能對稱性較好;但前后運動功能的對稱性差,而本實驗訓練方案在設計時未能充分結合受試者的運動專項特點,即沒有安排相應的發展身體前后肌肉鏈對稱性的訓練手段。建議未來的研究者在進行軀干支柱力量訓練時,應盡量結合運動項目以便取得更好的實驗效果。

由上述研究結果可以看出,2組學生在中等難度和極限難度2種測試條件下,動態平衡能力整體上都有了明顯提高。其中,實驗組非穩定訓練提高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穩定訓練,表明軀干支柱力量訓練對提高動態平衡能力是有效的,尤其是非穩定條件下的訓練效果更好一些,而單純的穩定性訓練不足以滿足高難度的身體平衡需求。分析其可能性機制為:

1)軀干支柱力量訓練有助于建立多方向運動、多關節參與的訓練模式,均衡軀干各部位運動功能的對稱性發展,從而優化動態平衡能力。

2)非穩定狀態下的軀干支柱力量訓練可以有效提高本體感受器的敏感性,進而提高神經對肌肉控制的精確性。

3)非穩定狀態下的軀干支柱力量訓練可以募集更深層的穩定肌參與維持身體平衡,能夠較好地提高身體的穩定性和協調性。

3.2對靜態平衡能力影響的分析

靜態平衡能力是指機體在相對靜止狀態下,控制身體重心,以維持機體靜態穩定平衡。本研究選用閉眼單足站立計時評定靜態平衡能力,實驗結果表明經過8周軀干支柱力量訓練后,實驗組和對照組的靜態平衡能力都有了高度顯著性提高,但2組學生的提高幅度有所差異,表現為實驗組要明顯高于對照組,反映出非穩定軀干支柱力量訓練對靜態平衡能力的提高效果更好。分析其原因如下:

1)當單腿站立時,要維持人體穩定,需要踝、膝、髖關節和軀干的協調參與,將身體重心垂直控制在單足支撐面上,這時軀干肌群和下肢肌群要具備很好的肌力和張力。而軀干支柱力量訓練恰恰可以有效地增強髖關節、脊柱兩側和肩關節周圍的肌群力量,這就為較好地維持靜態平衡提供了基礎性保障。

2)人體平衡的維持需要依賴前庭感覺系統、本體感覺系統和視覺系統的信息傳入。而閉眼是控制視覺感受器的信息獲得。當一個人處于閉眼狀態時,人體平衡的維持需要依賴本體感覺系統和前庭感覺系統的代償來完成。如前文所述,非穩定訓練條件可以有效刺激本體感覺系統,這也是為什么通過8周的非穩定軀干支柱力量訓練,可以更有效提高靜態平衡能力的原因之一。

4結論

1)軀干支柱力量訓練可以有效提高人體的動態和靜態2種平衡能力,尤其是非穩定狀態下的訓練效果要優于穩定狀態的訓練效果,單純的穩定性訓練不足以滿足更高層次的平衡能力需求。

2)軀干支柱力量訓練可以顯著增強軀干核心部位肌群的力量,為維持靜態平衡提供基礎性的物質保障,而且多方向運動、多關節參與的訓練模式還可以均衡軀干各部位功能對稱性發展,提高動力鏈傳遞效率,避免出現代償動作,優化動作質量和提高身體穩定性。

3)非穩定狀態下的軀干支柱力量訓練可以提高本體感受器的敏感性,從而提高神經對肌肉控制的精確性;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募集更多和深層次的穩定肌參與運動;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靈活性,增強身體的協調性與穩定性。

參考文獻:

[1]YIMCHIPLIS P K,TALBOT L A.Defining and measuring balance in adults[J].Biological research for nursing,2000,1(4):321.

[2]高霞,劉振芳,張潔,等.腦卒中患者下肢運動功能、活動能力與站立穩定性的相關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1999,14(5):208.

[3]南登昆.康復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4748.

[4]尹軍.軀干支柱力量訓練與動力鏈的能量傳遞[J].中國體育教練員,2012(3):40.

[5]尹軍,袁守龍.身體運動功能訓練[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7.

[6]DAVLINPATER C.The effects of visual information and perceptual style on static and dynamic balance.[J].Motor Control,2010,14(3):362.

[7]GARDNERMORSE M G,STOKES I A.The effects of abdominal muscle co―activation on lumbar spine stability[J].Spine,1998,23(17):86.

[8]BEHM D G,LEONARD A M,YOUNG W B,et al.Trunk muscle electromyographic activity with unstable and unilateral exercises[J].Strength Cond.Res,2005,19(1):193.

[9]VERAGARCIA F J,GRENIER S G,MCGILL S M.Abdominal Muscle Response During Curlups on Both Stable and Labile Surfaces[J].Phys Ther,2000,80(6):564.

[10]張蘄,童萼塘,陳俊寧.國產電腦型人體平衡功能儀信度與效度檢驗[J].中國康復,1999,14(1):1.

[11]楊金帥.核心力量訓練對散打運動員平衡能力影響的研究[D].西安:西安體育學院,2013.

[12]陳海霞,寧寧.人體平衡功能評定研究的最新進展[J].現代護理,2006,12(33):2173.

[13]王紅梅,徐秀林.人體動靜態姿勢平衡能力測試的理論與應用[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10,14(43):8095.

[14]劉崇,任立峰,史建偉.人體平衡能力的評價系統[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9,13(2):363.

[15]金冬梅,燕鐵斌,曾海輝.Berg平衡量表的效度和信度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3,25(14):50.

[16]OLMSTED L C,CARCIA C R,HERTEL J,et al.Efficacy of the Star Excursion Balance Tests in Detecting Reach Deficits in Subjects With 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J].J Athl Train,2002,37(4):501.

[17]朱鏞連,張皓,何靜杰.神經康復學[M].2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0:98.

[18]GRAY C.動作:功能動作訓練體系[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1:28.

[19]王衛星.競技運動員的核心力量訓練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0(8):119.

[20]霍洪峰,趙煥彬.人體運動鏈的動力學規律研究進展[C].第14屆全國運動生物力學學術交流大會論文集,2010:379381.

[21]陳小平,黎涌明.核心穩定力量的訓練[J].體育科學,2007,27(9):99.

[22]黎涌明.不同負重下穩定和非穩定練習的肌電比較研究[D].北京:清華大學,2010.

[23]POPE M H,PANJABI M M.Biomechanical definitions of spinal instability[J].Spine,1985,10(3):255.

[24]PANJABI M M.The stabilizing system of the spine,part I Function,dysfunction,adaPtation,and enhancement[J].J Spinal Disord,1992,5(4):383.

[25]BEN KIBLER W,PRESS J,SCIASCIA A.The role of core stability in athletic function[J].Sports Med,2006,36(3):189.

[26]Telford R D.A simple method for the assessment of general fitness:the trilevel profile[J].Australian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in sport,1989,27(9):20.

[27]MARJORIE A K,MS,ATC.Pt University of Virginia Core stability:creating a foundation for functional rehabilitation[J].Athl Therapy Today,2000,11(3):6.

[28]POLLOCK A S,DURWARD B R,ROWE P J,et al.What is balance[J].Clinical rehabilitation.2000,14:402.

[29]全國體育院校教材委員會.運動解剖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51.

[30]劉敏娟,馬兆明.陜西省在校大學生身體平衡控制能力的實驗研究[J].問題探討,2009,11(2):119.

[31]肖春梅,李一,陳曉光.老年人平衡能力測試方法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25(2):201.

篇(10)

古希臘的哲人曾經說:“一個善于思考的人如果不擅于溝通,其實-就等于一個不擅于思考的人。”中國工業設計教育真正發展不過二十余年的時間,期間經濟發展、技術更新、社會發展,目前已經有多所學校開設了設計類專業,但設計教育體系并未緊緊跟隨發展步伐。

工業設計與其他學科門類的最大不同在于其教育過程中的個性及多元的特點。工業設計教育如何才能達到良好的“傳”與“達”?首先對教師提出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學生個體因勢利導,進行啟發,進行良好的設計溝通。其次,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創作,激發靈感將自己階段性的學習成果與老師溝通,在正確的指導下學習到設計方法、形成客觀的設計評價體系,得到及時有效的反饋。所以在設計教育中,設計溝通的成功與否成為設計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

21世紀要求培養的設計人才綜合素質包括“溝通與合作”,促其融合為團隊一員,專業的對待作品、評析作品并學習作品,學會“傾聽、表達、交流”,這樣的從業要求需要在課程中進行相關能力的強化與改革。通過實施立體構成課程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加入溝通能力的訓練實踐,對工業設計教育中的設計溝通模式進行了如下探討。

一、溝通與設計溝通

《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對溝通的定義分別出現在社會卷和心理卷中,社會卷中陳述:“溝通是人們相互之間傳遞、交流各種觀念、思想、情感,以建立和鞏固人際關系的過程。有的學者視溝通、互動、認知為社會交往結構的三個方面,從而把溝通、社會認知和人際互動并列為社會交往的一個因素。”心理卷中陳述:“通過符號手段進行信息交流的過程。是許多學科涉及的課題。例如計算機間的數據交換,生物發育過程中的基因表達,談話、謠言的傳播等都可看作是溝通的形式。心理學尤其是社會心理學研究人類行為的溝通過程,即人們通過各種言語和非言語的形式而交流信息(如思想、感情、知識等)的過程。”

通常意義上的溝通就是發送者憑借一定渠道(也可稱為媒介、通道),將信息發送給既定對象(接受者),尋求反饋以達到相互理解的過程。包含有如下涵義:1、溝通是信息的傳遞。2、溝通還需要對信息的理解3、有效溝通不以溝通雙方達成一致的意見為目的,而是相互對信息含義地準確理解。4、溝通是一個雙向、互動的反饋和理解過程。

設計教育中的設計溝通存在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形成溝通網絡。在有效的設計溝通中,教師能將自己的專業知識通過合適的媒介準確傳達給學生,學生有效的獲得設計信息,用自己的設計實踐進行反饋,教師再進行針對性的設計輔導。在整個過程中,還包括學生與學生之間溝通探討、相互交流設計方案、給與意見、評價、分析及反饋的階段。最終結果為學生掌握教師所教的知識點,將其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設計溝通,能互相取長補短,以達到共同進步。

在溝通過程中,存在一個漏斗理論——將溝通的過程比做一個漏斗,即一個逐漸將主要內容遺失的過程。假定一個人心里想的是100%,他嘴上說出的可能就是80%,別人聽到的就只剩60%了,而別人根據自己的文化背景真正聽懂的可能只有40%,等到別人按照自身的理解將其轉化為行動之后,只能殘余20%。如果對這一現象聽之任之、任其發生,那教師和學生都會認識到并不能達到自己所預先設定的目標:教師認為學生沒有達到既定目標,學生覺得同樣收獲有欠。這就對設計溝通的過程提出了要求,需要想方設法的減少遺漏的內容,反映在設計溝通模式上,就要多做探討和相關實踐來進行嘗試和檢驗。

二、課程背景

立體構成課程是設計的基礎訓練,按照一定的造型原理進行設計與策劃多種立體的視覺形式。構成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訓練、分析、實驗、最后通過這種思維方式的訓練、分析、實驗,培養一種創造觀念,通過作品進行表達。立體構成課程要求學生通過學習正確理解和掌握構成對象與范疇、設計程序和方法、了解立體構成的構成手段等。

通過課程學習,學生初步了解將造型元素按一定的原則創造新形態的方法。新形態以各單體組合關系在造型方法原理和色彩基本構成原理的幫助下實現,開拓和啟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使設計者對美的形態的創造有較深入的了解與把握。總而言之,本課程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觀察立體、把握立體、創造立體的方法,掌握觀察形體的基本規律,理解空間與形體的關系。

那么,如何來檢驗呢?過去我們一般分為兩種形式——1、作品呈現;2、設計說明,兩種方式都用一種相對靜態的形式來完成。實際上,這并不足夠。要創造立體,首先就是觀察立體、把握立體,“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這個門和道是要經過一次又一次的眼、手、腦的訓練才能夠摸得到,而溝通交流可以讓這種訓練的反饋變得更為直接和有效。學會交流,培養溝通的欲望,有效促進構成作品的生成以及創造。

三、課程改進內容與進行情況

1、對大綱進行修改:

大綱是教學的指導文件,認識到我們的課程中需要進行改革的內容,首先對其進行修訂和補充。主要集中在課程任務及教學方法的改進上。積極采用互動式教學以利于課程任務的達成。

2、營造教學環境中的溝通氣氛

學生是大學教育中的教學主體。傳統教學方式是學生聽教師講,教師不得不成為課堂主體,學生成為被動接納的對象,事實上倒置了教學重點。針對設計類專業大部分概念和設計方法都要通過圖形語言直接傳達給學生,傳統的教學方式無法做到這一點,積極推動利用多媒體教學來完成相關的視覺形式傳達,通過直觀呈現教學內容更易吸收晦澀難懂的設計概念。

在教學過程中營造交流式的教學環境,排除對立的灌輸與被灌輸,在平和的場景中用彼此的想法進行溝通,促成交流形成。對應討論題目,易于平等的加入討論氛圍。

3、口頭溝通環節設計:

(1)點名回答問題

這是傳統的教學手段,但在課程初始階段行之有效,學生被動的拉進到課程內容中,設定問題的難度層次由淺入深,吸引學生參與與互動。利用問題集聚點吸引注意力,激發學生興趣點。

(2)團隊傾聽與交互表達

在進行每個作業的創作初期,要求與座位臨近的同學臨時組成2—3人的小組,輪流將自己的作品創意與組中的人進行解釋與分享。另外要求聽眾能夠把他人的想法再翻譯成自己的語言進行復述。目的在于在有限時間內進行高效分享,訓練傾聽與表達的能力。

(3)輪講

對一個共同思考的話題,進行簡短的輪講,一股控制在30-90秒左右。例如對自己作品的闡述,對創作意圖的語言再現,另外對其它同學作品或者是呈放作品的理解。

輪講并不一定按照座位的順序進行,同時鼓勵學生對于課題主動發言,營造活躍氣氛,進行輪講環節前,一般會有幾種方式的隱性引導——以不同的角度對同一內容進行多種的解釋、解讀與分析評價,使學生能夠有專業的出發點,并能夠在此基礎上進行自我的拓展。

每位同學都知道自己需要掌握好時間,要求組織語言,邏輯清晰的呈現專業的創作說明。例如通過形式法則解析作品的表現形式,陳述材料選擇的理由,陳述創作思路,展現的設計形式,與相關的設計創作的對比等。通過這種方式,引導學生的評析有專業含量,使陳述與表達言之有物。

(4)辯論

對于作品的評析分歧組織簡短辯論:有時是關于自己的作品,有時是欣賞與引導的范例。對于辯論環節,學生能夠比較主動并自由的發揮,利于思路發散,使溝通能力得到良好鍛煉。

在整個口頭溝通中訓練如下目的——評析設計作品:要求邏輯清晰,思路明確,形式法則分析正確,有自己對作品的理解:陳述設計說明:能夠對自己的作品邏輯清晰的陳述創作意圖,對作品的歸屬有理解并能夠鮮明的應用,設計意圖傳達清楚明確,良好把握形式美法則進行說明;不管是評析他人作品或者陳述自己作品都能夠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展現專業氣質。

4、書面溝通環節設計

(1)以二維草圖進行設計溝通

相較于其他學科,設計基礎教育的最大特點為教學過程中穿插豐富的實踐環節。通常在教師完成講課的理論教學后,課堂上的實踐輔導環節成為學生能掌握良好構成技能的重要部分。在明確構成目的和設計內容后,學生進入創意階段,進行方案設計。要求學生簡單的運用速寫筆將設計想法快速表現,不僅單從一個角度,而要多角度進行作品構想的表現,包括各部分的大小尺寸、比例、色彩、材質等,通過充分的二維草圖表現,將創意信息完整的傳達給他人,然后根據其所傳達的設計信息進行客觀的評價和修正,從而達到“以圖達意”的有效設計溝通。

(2)“做”而非“畫”——以三維實體進行設計溝通

立體構成作品的創意方案進入后期,采用三維實體作為校驗形式,進一步驗證二維草圖,進行方案對比,直觀地進行設計溝通。利用一些易塑形的材料進行“做”設計,例如紙材、線材、粘土等,通過立體形態表達特定創意,以實體的點、線、面等元素不同程度表現創意思想,使創意轉化為視覺可看、觸覺可摸具有體量關系的設計呈現。運用簡單易制的材料制作草模,在制作過程中不斷修正、確定立體的整體感覺。草模成為良好的溝通媒介,學生和教師可直接對形體進行加減來完成溝通,避免了以往在進行二維設計的時候映在紙面角度良好,做出立體形態來卻不盡人意的狀況。

(3)文字的作品說明

通過文字形式組織合適的作品說明,對創意進行闡述。通過文字載體,不僅讓專業內部人員了解創意的出發點以及創意呈現方式,并且包容了大眾來評析作品,對作品有一個理解導向,建立一個更廣闊的溝通平臺。呈現的文字說明從剛開始的不知所言到滔滔不絕,再到合適、精煉、準確、專業,培養溝通能力,達到溝通能力的提升目的。

四、課程小結

通過課程開展,對“溝通能力”進行著重培養,就像是找到杠桿的著力點撬動了整個課堂教學。整體上在如下方面得到了良好改善:

1、課堂教學氣氛

對于課堂教學氣氛的改變非常明顯。作為一個課堂的組織者和知識的傳授者,有意識的改變教學形式并及時捕捉教學參與者的參與度,安排教學內容傳授、理解、回饋、練習等環節。課堂的氣氛輕松和諧。課堂參與程度提高,利于思維的碰撞以及對所接納知識的記憶與應用,利于教學雙方在愉悅氣氛中獲得知識和創意溝通。

上一篇: 化妝品店日常工作計劃 下一篇: 電商專科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高清无在码在线电影 | 亚洲综合在线另类色区奇米97 | 最精品中文字幕亚洲日本 | 亚洲人在线免费视频观看 | 日韩国产欧美丝袜在线 | 日本五月丁香有码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