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13 02:15:2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大學生就業總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本年度就業協會工作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一、加大了就業協會與各方的交流
招新后,為促進協會內部成員之間以及協會與就業服務部之間交流,組織了一次內部戶外活動。為加強學校與各學院就業服務部之間交流,08-09年度共舉行會議四場;為促進就業工作意見的反饋和建議的收集,每次會議各學院都會總結近段時間的工作情況;為加強協會與校社聯的交流,協會由專門負責人參加校社聯的會議,與校社聯進行溝通;為增進老師與學生的了解,邀請老師參加協會的會議、戶外活動、進行體育運動如打籃球賽、乒乓球、聚餐、唱歌等。
二、提高了創新意識、營造了創新氛圍、把創新作為協會本學期工作的重要發展方向
1、協會常規主題活動
主題活動,是一個對象為內部成員、主題明確、形式新穎、氣氛活躍、每兩周定期舉行的常規活動。本學期共舉行常規主題活動四場:由周靜主持的題為“團隊意識培養”:全體成員自由組成兩隊后,各團隊給自己的隊伍取名字、設計隊徽、擬建口號。每隊五分鐘成果現場展示時間,形式不限,之后兩隊相互點評與發問。第二場邀請朋輩學生組織為協會進行的題為“在活動中感受團隊力量”的活動,團隊訓練貫穿于三個游戲當中。第三場由熊文主持的主題為“怎樣在求職中游刃有余的應對考官”的討論會。增強了成員的口才與應變能力,為形成成員們敢于表達、善于思辨的作風提供了良好的氛圍,為本學期全體成員參加的湘潭市第三屆大學生求職大賽暨湖南科技的大學第五屆模擬招聘會做準備以及為以后應聘奠定了基礎。最后一場是由黃永慶主持的名為“成就領導才能”的討論會,幫助成員正確地認識自我、協助成員找準定位、為培養下一屆協會主要干部領導才能打下了重要的基礎,大家發散思維、積極獻策、協調氣氛、果斷決策的主人翁意識讓人欣慰。
2、創建“一幫一”式內部成員培訓模式
“一幫一”式內部成員培訓模式,是利用內部成員的特長以及所學專業的優勢,進行針對性的培訓。是對主講人口才、交流、策劃、駕馭能力的一種綜合鍛煉,是對參與者的業務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全方位提升。這樣協會成員在服務別人的同時,自身素質也得到不小的提高。
3、在繼承優良傳統的同時敢于創新。
如在湖南科技大學第二屆就業知識競賽中,設置情景劇環節,這樣一改以往相同活動形式不變的工作思路,證明了我們敢于創新、敢于啟用低年級有能力的學生,且又一次在實踐互動中鍛煉了成員的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為協會“開拓創新”的工作方向提供了典范。
三、加大宣傳力度、增加宣傳渠道、改變宣傳方式
1、為使宣傳形式更規范化,本學期制作固定的宣傳海報,使之成為協會的一種標志。而且紙質海報成本相對比較低,且可重復利用。在節約資金的基礎上又達到了宣傳的效果。
2、通過網絡宣傳這個渠道,擴大活動及協會的影響力。
協會在校內網上注冊“湖南科大就協”的賬號,在網上及時協會最近狀態、活動相關內容、并一些與就業有關的政策、招聘消息、招聘須知、與就業創業相關的信息。到目前為止,點擊率已達500次,好友376位,發表日志159 篇,上傳活動相關照片532張,共22個活動。考慮到校內網需要注冊才能進入和就業網內存不大的局限性,已與相關老師洽談,準備另開一個博客,且在就業網上做一個鏈接,增加點擊率。
3、到目前為止,2011-2012年度共發新聞稿件6篇,其中關于就業知識競賽的新聞稿點擊率為815,由熊文提供的新聞稿件《三一集團副總裁何真臨向科大學子傳授融入社會的“獨門秘笈”》點擊率高達24118,其他新聞稿件點擊率均在XX以上。
4、充分發動各學院的力量,每次大型活動都采取各學院同時宣傳的手段,如職業生涯規劃設計大賽,各學院均張貼以北森職業測評為主題的海報兩張,且在同一時間粘貼,高覆蓋率使得達到了空前的宣傳效果。就業知識競賽由進入決賽的學院各張貼兩張海報。這些工作既減輕了協會的工作量有使各學院積極地參與到活動中來。
四、變網絡為常規工具,使得工作開展更及時、有效
據最新統計數據,協會主要干部共收到與就業有關的郵件300多份,其中,謝晶晶收到190份,顏葉鋒收到127份。收到與就業有關的群郵件25份。2011-2012年度qq群共享共上傳文件次數達56次。
五、協會作為領頭羊,帶動各學院積極參加舉行的活動,讓活動真正進入科大的每個班級。如湖南科技大學大學生首屆職業生涯規劃設計大賽,每個班級都有舉行以“職業生涯”為主題的班會。湖南科技大學第二屆就業知識競賽,每個學院舉行了至少兩次跟就業相關的活動。
六、工作程序規范化、實行責任制
小型招聘會由黃永慶負責,由他在就業網上看到消息后,根據無課統計表與以往工作情況的安排人員,每次安排一個干部帶一個委員,提前半小時去巢老師辦公室拿批條,開了門后用ppt寫上“某某公司招聘現場”,會后提前通知巢老師看是否有其他安排,做到及時把消息傳到市場部。
七、為協會培養了一批肯吃苦、有能力的成員。如王麗潔累計值班次、曾白菊累計值班次、楊宏燁參加招聘場25場,尹力敏參加34場,蘇劍幾乎參與所有活動全過程,韓晶晶為就業知識競賽的事情聯系贊助商5個,花了 一兩個月。
目前就業協會在2011-2012年度有待改進的地方與協會的發展方向
一、 有待舉行一個完全由自己創新的活動,一些新的理念、新的構思、也沒有大膽的提出來。
二、 各主要負責人、各部門的職責應該更加明確。
三、 為增強業務能力,邀請相關老師做業務指導。
本學期,我們協會在學院領導的幫助下,成功舉辦了首屆”移動杯”大學生創業策劃大賽;大型校園招聘會;首屆”智遠杯”就業文化周。使得大學生就業與職業發展協會成為欽州學院最有影響力的社團之一。
二.開拓進取,面對現實
我們協會會員達到一百多人,這是我們相對其他社團的一大優勢。我思考著:究竟我們社團的魅力在哪呢?經過一個多學期的發展與進步,最終我能感覺到,協會里面的成員,每一位都是很用心,很認真的去做每一件事情,在遇到困苦的時,大家能站在同一戰線上,共同的去面對,很多事情,關鍵是要看我們怎么去面對。
三.豐富生活,展現風采
中圖分類號:F265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16-000-01
一、課題研究現狀
中國的酒店業自1991年以來,連續二十年開始保持高速增長,平均增長率為22.1%。到現在為止,以住宿和餐飲為經營項目的企業近320多萬家,年收入超過元,約占GDP的5%。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4年我國餐飲收入約為20542億元,同比增長 13.8%,從業人員約2200萬人。根據國家公安局登記的數據,2014 年我國的酒店行業數量已經超過3260萬家,同比增長8.9%;其銷售收入2025億元,同比增長25.3%;實現營業利潤1528億元,同比增長30%(節選自國家統計網數據)。據世界旅游組織預測,中國將在2015年底成為世界最大的旅游接待國和第四大旅游客源國,以及世界上最大的國內旅游市場。
二、課題研究原因
對酒店的發展前景的意識不夠隨著中國加入WTO,世界著名品牌的酒店管理集團紛紛登陸到中國酒店業市場,例如香格里拉(香港上市公司香格里拉亞洲有限公司的品牌)、喜來登(Sheraton)等世界著名的酒店管理集團,他們通過其強大的實力的美德、以及一流的管理和品牌,還有對人才本土化策略的實施,來逐步立足于中國市場,逐步做大做強。隨著這些集團的的經驗及實力的擴充,他們也開始從中國本土招賢納士、儲備人才。例如在在中國的北方 地區,有兩個城市的香格里拉酒店(長春和青島)的總經理由中國人來任職,而副總經理由外國人來擔任。這意味著,在經歷了酒店對管理人員綜合素質的要求轉型之后,中國酒店業的現代 結構發生質的變化。酒店的管理層結構過去的中專職業學校畢業生為主,轉變成了對高 等教育人才的迫切需求。據調查, “在酒店人力資源管理中,目前提高人才質量已經成為了最為迫切的問題,調查結果表明:“未接受過高校酒店管理專業教育的人員占當地酒店對外招聘總人數的72.3%以上”。 因此,當今的中國酒店需要高素質的人才,而事實上招收的大學生的留店率及晉升率明顯過于偏低。這表明,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與酒店行業的自身情況是存在聯系的。由于目前,社會普遍存在“酒店是伺候人的工作”、“在酒店工作低人一等”的概念。 在大學生們受其影響的同時,大部分的學生家長也反對他們的孩子到酒店工作。因此一 但又機會的話,他們都會想方設法讓自己的孩子離開酒店、去其他行業工作。
三、課題研究存在的問題
工資水平低 目前,相當多的大學畢業生和酒店員工中學的學生相比,中職生,工資水平幾乎沒有差異,使學生感到非常不均勻的,所以有機會,他們就必須要離開。而且很多酒店的 薪酬體系并不完善、酒店管理雇用學生采用對待“學徒”的形式,安排工作不僅缺乏靈 活性,但不具有挑戰性。作為最大的福利的員工培訓還提供較少,導致在酒店工作的許 多學生很快就失去了對其他行業。
四、課題研究目標、內容
在學校教育中注重培養學生對本行業的信心。培養學生正確的職業動機和職業心理。大學生應該來自基層建立,認識到工作的現 狀后進入酒店。意識到不從服務員開始,就沒有成功的管理層。在基層工作,為大學生的人才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大學生要克服心理恐懼,有耐心,避免急于推動不安的情緒,樹立文化從無到有的概念,從在校開始就注重工作作風,樹立良好的工作態度。大學生還應樹立起一個實事求是的概, 。不僅要考慮“我想做什么職業” ,“我愿意 做什么工作”,而且還要考慮“我能做什么職業”的思維方式,全面地審視自己。大學生要學會揚長避短,發揮自身優勢,積極抓住成功的機會。確定適當的期望值,協調個人志愿者和酒店行業的需求之間的關系,讓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得到合理的控制。從而才能得到業界的認可、順利實現就業。以一個務實的精神參與工作,從工作的成果中找到樂趣。
五、課題研究措施
科學制定任職資格。任職資格是對工作的一項重要保證,酒店的適用性原則,使得酒店更加主動合理確定度比、確定大學生的招聘需求,使學生的招聘和酒店業的相“匹配”。避免“人才高消費”,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六、課題研究步驟
1.課題研究準備階段:2015年7月
學習工程理論知識,制定研究計劃,撰寫開題報告。
2.課題研究階段:2015年8月――2016年8月
根據實際環境,實際狀況,研究酒店管理專業大學生流失問題的原因,采取的辦法及措施。總結經驗,匯總研究分析材料。
3.課題研究總結階段:2016年9月
撰寫結題報告,完成課題論文研究,總結經驗分析,推廣課題研究經驗。
七、課題研究結果
為了減少和防止大學生在酒店核心員工的流失,酒店管理必須應堅持以人為本的企管理念。堅持對相關人才的招聘,管理人員應尊重和鼓勵員工,切實構建起“系統留人,事 業留人,感情留人“的對內模式。只有這樣才能扭轉不利局面,從而更好地建立大學生 和酒店單位相互信任。
同時,為了解決酒店管理專業的員工流失的問題,酒店管理專業的大學生爺必須樹 立起正確的職業動機。從自我內心中建立了起一個從基層思想,發揚艱苦創業精神。高 等教育院校要更新教育模式,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原則,培養高素質的酒店管 理人才。只有把“酒店、高校、大學生”這三個方面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切實地 為酒店業的發展造福。在中國創造出一大批高素質酒店管理方面的技術及管理人員,從 而更好地促進酒店業的蓬勃發展,讓中國旅游強國的目標早日實現。
參考文獻:
[1]劉海齡.旅游職業學院酒店管理專業學生的職業認可度分析研究[J].職業學院學報,2009,11.
[2]毛蘭.酒店管理專業心理壓力和預期的研究[J].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2,7.
[3]吳軍.思考和對應用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專業建設的探索――以江西藍天學院為例[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1,5.
丙方(學生):_________
為保證就業實習工作的順利進行,保護學校、用人單位及學生的合法權益,甲乙丙三方本著自愿合作的原則,經慎重協商,甲乙丙三方承認《_________大學大學生就業實習管理規定》對三方均有的約束力,并達成如下就業實習協議:
一、乙方要求甲方為其介紹丙方從事就業實習工作,其中
1.工作內容:_________
2.工作時間:_________
3.就業實習報酬和福利待遇:_________
二、在辦理實習信息登記時,乙方在就業實習報酬外應向甲方支付管理費用_________元(即按實際聘用人數,每人管理費_________元或按學生酬金的_________%計)。管理費用于為丙方購買人身保險等。
三、乙方在丙方實習期間,不得無故克扣丙方的勞動報酬。無論乙方辭退或丙方辭職,乙方均需付足學生自勞動開始之日至離開之日的全部報酬。乙方有權根據其用工需要而終止與丙方實習用工關系,乙方終止用工關系需提前10天通知甲方、丙方。如丙方因無故離職,或因表現不佳被辭退,學校將按考勤等校規處理。
四、乙方在_________日以前,將丙方的報酬付給甲方,統一由甲方發放,乙方不直接與丙方發生經濟關系。
五、丙方就業實習依法享受勞動保護,乙方不得安排丙方從事易對人體造成傷害或危險的特殊行業或專業的勞動及違法活動;乙方應對丙方的人身安全提供保障,不得損害或變相損害丙方在勞動保護方面的合法權益。否則,造成的后果由乙方負責。但是,甲方應為丙方提供相應的醫療保障,乙方對丙方的醫療不承擔責任。在工作期間,乙方對丙方的故意行為造成的自身人身傷害事故不負責任。有關勞動保護的其他內容參照勞動法的有關規定執行。
六、甲方是具體負責指導大學生就業實習的組織管理機構。在工作中甲方教育丙方遵紀守法,執行用人單位及學校的規章制度,履行就業實習協議中的各項義務,如乙方與丙方發生糾紛,甲方主持調解雙方的爭議。在調解前,乙方或丙方不可申請仲裁和訴訟。
七、乙方有權與丙方簽定有關知識產權、保密義務等協議。甲方督促丙方執行上述協議。
八、本協議發生的爭議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由甲方所在地法院管轄。
九、本協議一式三份,甲乙丙三方各執一份。
甲方(蓋章):_________乙方(蓋章):_________
負責人(簽字):_________ 負責人(簽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簽訂地點:_________簽訂地點:_________
丙方(簽字):_________
班級:_________
[3][4][6]施煒.普通高校本科畢業生就業能力提升對策的研究[D].徐州:中國礦業大學,2012.
[5]陳浩.人力資本與農村勞動力非農就業問題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07.
[7]鄭曉明.“就業能力”論[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2(3).
[8]賈利軍.大學生就業能力結構的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 2007:6-10.
[9]肖貽杰.高職學生就業能力結構及高職教育對就業能力影響的研究[J]. 職業技術教育,2010(13):70.
[10][16]張秀,莊西真.基于CareerEDGE模型的高職學生就業能力結構分析[J].教育與職業,2014(5):112-114.
[11]李穎,劉善仕,翁賽珠.大學生就業能力對就業質量的影響[J].高教探索,2005(02):91.
[12]金宏偉,李常香,杜才平.論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結構及與社會需求的差異[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04):98.
職業指導是幫助個人走上職業道路的各種措施體系的總稱,是為求職者就業、實現就業穩定、職業發展和用人單位合理用人以及提供咨詢、指導及幫助的過程。 職業指導在功能上,主要表現為在對勞動者個人和用人單位兩方面的影響,這種影響和作用揭示了職業指導對勞動者個人的重要意義,對用人單位的重要作用,也深刻反映了職業指導在就業服務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高質量的職業指導通過運用先進理念和方法,著力提高就業競爭力,將大大提升職業指導效果和效率。
一、職業指導在大學生就業中的重要意義
隨著國民經濟的大幅提升,高等教育事業也得到了快速發展。高等院校數量和人數的增加,使得大學生畢業數量也隨之增加,已呈現出“跳躍式”的猛增,大學生就業供需變得嚴重矛盾, 許多大學畢業生面臨著嚴重的就業問題甚至是就業危機。就業工作已經成為高校工作的重要內容和重點工作。大學生已經成為職業指導的重要服務對象。開展職業指導成為大學生就業服務機構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有效手段之一。職業指導幫能夠助大學生了解社會對不同職業角色的具體要求,有利于大學生社會化。職業指導有利于大學生樹立起正確的職業觀。職業指導能夠幫助大學生了解職業,了解自我,有利于做出明智的職業選擇。職業指導有利于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個性發展。
二、大學生就業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目前,以筆者所在單位為例,2010年本科畢業生共485名,就業率是94.43%。2011年本科畢業生共457名,就業率是95.80%。2012年本科畢業生共473名,就業率是96.83%。2013年本科畢業生共556名,就業率是86.87%。學校也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來鼓勵大學生就業,但受自身條件和外界因素影響,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形成了一些好的做法,但大學生就業還是存在不少問題。一方面,職業指導人員缺乏經驗,專業水平不高。雖然設置了就業指導部門,設立專門場地辦公室,配備專業人員,但仍存在管理制度不完善,組織機構不健全,人員配備不足等各種現象。兼任就業指導人員多數由輔導員老師擔任,很多輔導員老師沒有接受職業指導培訓就直接上崗。職業指導師資隊伍缺乏經驗,專業水平不高,難以勝任對大學生的職業指導,導致高校職業指導工作水平很難提高。職業指導工作主要內容是政策的宣傳,招聘信息以及一些就業日常管理工作,主要的方式是開設講座,課堂授課和舉辦招聘會。對于個性化指導很欠缺,除非個別學生會主動到就業指導中心尋求幫助,甚至有些學生畢業以后也不知道高校設置了就業指導中心部門,就業工作處于一個較為被動的狀態。一方面大學生在求職的過程中自我認識不清晰,缺少明確的職業目標。 許多大學生對自己的情況不夠了解,表現為“眼高手低”、“好高騖遠”。許多大學生對周圍的環境不能做出客觀的判斷。對沿海地區和中心城市比較熱衷,對公務員和國有企業比較熱衷。許多大學生對自己的將來沒有規劃。
三、高質量的職業指導促進大學生就業
高質量的職業指導可以提升職業指導的效果和效率,進而實現就業穩定和職業生涯發展,如何對大學生實現高質量的職業指導已成為各高校普遍關心的問題。鑒于目前大學生就業現狀,筆者認為可以通過個性化的全程職業指導來實現大學生就業,而做到個性化的全程職業指導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首先,大學生就業指導機構的建立是實現對大學生個性化的全程職業指導的基礎。例如我校在現有校、院兩級大學生就業指導中心的基礎上,考慮建立系大學生職業指導中心,在班級配備大學生聯絡員,這樣就形成了大學生就業指導的四級布局。另外,根據大學生就業指導機構規范化建設的要求,在校院兩級就業機構設立職業咨詢室,為個性化的全程職業指導提供了可能。
其次,加強對各級職業指導人員的培訓是實現個性化全程職業指導的前提。提高職業指導人員從事個性化職業指導的素養,提高參與職業指導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和能力。 積極組織他們參加專業化的培訓,讓大學生職業指導人員學會與大學生溝通的技巧,能夠具備職業咨詢與指導技能,能夠懂得建立大學生檔案、能夠進行評估分析、能夠與用人單位交流、能夠完成跟蹤回訪等全程服務,幫助大學生提高求職和應聘技巧。
最后,對大學生就業的全程服務是個性化的全程職業指導的關鍵。大學生普遍文化水平高,知識面寬,有一定的技術和專業特長,但是,容易好高騖遠,過于自信,害怕挫折,容易氣餒。這就需要給予更多指導和幫助,而全程服務實現了這一點。
四、大學生就業個性化的全程職業指導的策略
(一)對大學生建立求職檔案數據庫
利用各級大學生就業指導機構將所有大學生根據姓名、性別、年齡、專業、生源地、求職意向、實習經驗等條件建立求職檔案數據庫,并對數據進行量化評估與分析,做好分類,因人制宜地制訂出有針對性的切實可行的就業指導方案。
(二)幫助大學生制定個性化的職業指導和培訓計劃
職業指導是雙向的,也是互動的,一方面要提高職業指導人員的素質,增強他們做好職業指導工作的能力,另一方面需要大學生的參與和配合,需要注重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只有大學生真正有個性化的追求時,大學生個性化職業指導才可能會實現。大學生通過個性化的職業指導來了解自身,來了解社會,來了解政策,來了解職業特點,從而進一步了解自我,增強自信,提高在求職和職業過程中的競爭力。主要形式有以下四點:
1、個性化就業學習訓練。關于大學生個性化的職業指導,不是僅限于理論知識的介紹,也不是單純強調特定指導技術的熟悉或者是運用,它非常注重大學生學習者對職業指導的主動參與,主動學習,要充分體現自己的個性,并且力求在參與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體會。因此,職業指導機構或大學生就業指導中心必須經常性地組織相關的個性化就業學習訓練,通過經常性的學習訓練,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克服大學生的容易受挫的心理,增強他們的信心,讓他們更深刻地了解就業,更加體會到通過就業給社會所帶來的價值。
2、個性化專題輔導講座。作為個性化專題輔導講座要從主講人、講座時間、活動形式和開展方式等四個方面有所突破。 在主講人的把握上,邀請身邊成功的大學生或者知名的專家學者或者是校友做現場講座,傾聽來自現場每個大學生個體的聲音;在時間選擇上,職業指導人員要根據自身的工作經驗,也可以通過問卷調查,充分了解大學生最想掌握的知識和技術,有針對性地輔導;在活動形式的把握上,個性化專題輔導講座不一定都要面對面的講授,還可以通過網絡、電視、錄像、視頻等多種形式進行分類培訓;在講解開展方式的把握上,主講人可以改變傳統的灌輸式,采取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討論方式以及互動方式等。
3、分類別參加技能培訓。職業指導培訓作為大學生個性化就業指導的方法,在一段時間后,應該要制定個人的職業指導方案。指導人員指導大學生參加技能培訓。一是就業指導培訓一定要有針對性,可根據大學生自身條件和當地的實際情況開展各種培訓科目。如開展計算機培訓班。二是就業指導培訓一定要有實用性,加強與市場銜接。既要以就業需求為出發點,依托社會資源舉辦各類短期培訓班,幫助大學生掌握工作技能,加強就業前培訓;又要以職業要求為落腳點,做好企業需求的大學生的培訓,提高大學生的工作適應能力。同時要以創業意識為關節點,加強創業培訓,鼓勵大學生參加自主創業培訓,提高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三是就業指導培訓一定要有實效性,提高大學生參加社會競爭的意識。培訓結束后,要按照培訓科目組織考核,將考核成績錄入求職檔案數據庫。
4、到用人單位實習。大學生就業指導中心應根據大學生個人意愿和技能培訓科目推薦到相應的用人單位進行實習,以增加工作經驗。待實習結束后,將實習結果錄入到求職檔案數據庫,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
(三)建立大學生個性化服務機制和支持系統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2)11-0228-01
引言
伴隨社會經濟的發展,政府相關部門對教育的重視,以及高等教育的普及。每年有越來越多的高校畢業生走出校門,面臨就業、擇業、創業等選擇。當下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已經成為政府、媒體、社會大眾所關注的重要問題。本文旨在探析總結當前大學畢業生就業遇到的各種原因,并從社會工作視角下進行分析,從而為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提出指導意見。
一、社會工作視角下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概念及意義
(一)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概念
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目的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主要內容包括:結合就業形勢,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指導大學生根據自身條件,進行職業規劃;對大學生進行求職技巧能力培訓,提供求職外語強化培訓等培訓課程;幫助大學生篩選就業信息,以幫助他們拓寬就業渠道。
(二)社會工作視角下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意義
大學生就業指導相關工作也是學校社會工作領域所重視的部分。可以從專業角度探析并總結當前大學畢業生就業遇到各種問題的原因,利用社會工作相關方法和理論指導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增強大學生就業信心的同時,也為學校社會工作的研究提供寶貴經驗。
二、目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現狀及原因初探
(一)大學生就業現狀
1.就業崗位與畢業生人數的不平衡。高校招生人數的擴大,社會就業崗位需求數量有限,從而造成社會上可提供的就業崗位與畢業生人數的不平衡。
2.就業扎堆現象嚴重。一類屬于專業扎堆的情況。熱門專業扎堆情況比較嚴重,會出現供過于求的現象。另一類屬于工作地區扎堆情況。大多畢業生都想在發達的大中城市找工作,由于大城市的工資、福利、就業機會等方面的優勢,吸引了大批畢業生前往大中城市擇業,但這種選擇從客觀上加劇了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的形勢。
(二)大學生就業現狀原因初探
1.就業能力與就業市場需求存在差距。近年政府不斷鼓勵高校擴招,大學生人數越來越多,畢業生的素質水平有高有低,一部分大學畢業生難以找到滿意的就業崗位,與此同時,企業又找不到符合要求的人才,近而造成就業難的現象。
2.高校教育方面的弊端。高校教育應注重學生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我國高校教育方面還存在以下問題:專業內容設置、培養模式等方面存在缺陷。個別專業設置錯位,人才培養結構與社會需求之間存在差異;高校的職業指導工作滯后。
三、社會工作視角下對大學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的幾點建議
(一)充分借鑒國內外成功經驗
美國創業教育在美國高校教育體系中很完善,已經取得許多優秀的成果,如戴爾、蘋果等知名企業就是美國創業教育的成功典范;法國高校則是人才定向培養,是有針對性的人才培養,具體實施是通過與企業簽訂合同的方式,這種人才培養模式,一方面提高了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另一方面也為企業培養了其所需的人才。這些成功的案例為我國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和借鑒。
(二)把學生分類,對不同類別學生分別針對性指導
1.針對就業學生指導。就業群體中的主要部分是選擇畢業就擇業的大學生,因此,對這類群體指導是高校學生就業指導工作中重點部分。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優勢,可以分兩部分:一類是學習各方面表現優秀的大學生,針對這類學生要重點加強擇業心理引導,指導他們設計適合自己的職業規劃,分析優勢準確定位;一類是綜合素質一般的學生,要重視心理輔導,增強面對社會,入職的勇氣,同時也要注重培養這類學生的溝通能力、組織能力。
2.針對創業學生指導。經濟的發展,市場細分空間的廣闊,對于思維活躍和組織能力強的學生,學校鼓勵學生創業。針對這部分學生,學校以鼓勵為主,并做好創業前相關知識、政策、風險準備的教育工作,搭建創業平臺,激發創業熱情,從而鼓勵更多的畢業生通過自主創業的方式解決就業難題。
(三)發揮學校社會工作者在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中的優勢
1.利用學校社會工作者的自身優勢,運用專業知識,發揮積極作用。學校社會工作者應不定期深入大學生中間獲得及時信息,同時又得到學生的信任,并且從社會工作專業角度進行專業化和職業化指導這類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就業做準備,實現順利就業。
2.積極融入學生,開展有針對性的個性輔導。處在第一線的學校社會工作者,能第一時間接觸學生,傾聽學生訴求,對學生的綜合素質、性格特質、思想動態有所掌握。學校社會工作者可以幫助學生制定好個性化的學業規劃和就業規劃,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幫助學生不斷提高大學生在面臨就業的整體競爭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思斌.社會工作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市場經濟縱深化以及大學生價值觀的多元化發展,大學生就業問題日益凸顯出來,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為社會和家庭廣泛關注的熱點話題,也是關乎國家發展穩定的大事。筆者在梳理了相關文獻的基礎上,發現這些論文的研究視角主要集中在就業概念的界定、就業現狀調查、就業難原因分析和就業對策建議等方面,具體綜述如下。
一、概念界定
“就業”是本研究需要界定的一個重要概念。關于“就業”,學者們有多種解釋。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的定義,就業是指一定年齡階段內人們所從事的為獲取報酬或為賺取利潤進行的活動。戚新總結就業主要概念為:就業指的是“處于受雇用或自我雇用(自己從事有收入的工作)”的狀態。就業是一個過程,它包括就業前的身體和知識與技能等方面的準備階段、勞動力的實際使用的直接就業階段、就業者就業能力的恢復和增強及企業雇用能力的再生及發展過程的就業后階段。
二、現狀調查
關于就業現狀研究主要是專業部門研究的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從不同層次、學科研究大學畢業生就業率的變化情況。
根據《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2009-2010)》統計報告,2009~2010年大學畢業生總體初次就業率分別為81.0%、85.4%。2010年博士、碩士、本科、專科初次就業率分別為88.2%、83.9%、86.4%和84.8%;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軍事學為70.8%、85.7%、76.4%、78.4%、82.6%、74.2%、80.5%、88.9%、79.8%、77.9%、86.1%、86.8%。
根據麥可思公司的《2012 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全國 2011 屆畢業生畢業半年后就業率(90.2%)比2010屆(89.6%)略有上升,就業率最高的專業門類是工學(92.5%),最低的是法學(86.8%),2011屆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比例達到1.6%,比2010屆(1.5%)略高0.1個百分點。
三、大學生就業難的因素分析
彭擁軍從多學科視角總結了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從教育學視角來看,大學生就業與高等教育質量本身存在內在關聯,切實保證高等教育質量是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根本辦法;從歷史學視角來看,大學生就業在精英高等教育、大眾高等教育等階段具有不可避免性,是偶然性與必然性的統一;從政治學視角來看,大學生就業狀態反映了社會中權力與權利的實現程度,以及政策的頒布實施情況;從社會學視角來看,個人的教育水平與其經濟社會地位等互為因果關系,大學生就業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不同社會階層對教育機會和社會機會的競爭;從經濟學角度來看,供求關系發生變化會產生滲漏效應或選擇性失業,大學生就業問題變成了投入與產出的回報性問題。
高等教育質量從多方面影響或者決定著大學生的就業率。邢志杰等認為,高校擴招的速度大大超過了經濟增長的速度以及市場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增長速度,結果導致總量失衡和結構失衡。肖文海等指出,高校專業調整力度不能適應產業結構升級,造成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張育廣強調,高校在大學生實習見習方面力度不夠,例如,就業實習機會較少、質量不高,創業見習少、指導性不強,“傳、幫、帶”的培訓指導環節比較薄弱。
大學生就業過程中政策法規的不健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的就業。王麗娟等強調,大學生就業權特殊保護嚴重不足,這一保護主要依政策而非法律,政策的不確定性導致大學生本應當享受的利益落空,同時還缺乏相應的失業保障機制。孟芳兵的研究表明,西部志愿者計劃有利于大學生就業,但優惠政策保障不足、跨省落實困難、配套設施不健全、優惠政策可操作性欠缺、普遍收入偏低、勞保制度不健全,導致多數人不遠繼續留在農村。
通常狀況下,社會公平和教育公平的觀念環境和制度環境可以緩解大學生就業難問題。鄭功成認為,在中國的就業市場上,90%以上的招聘均含有歧視性,包括性別、學歷、戶籍、經驗歧視等。宋真指出,高校、用人單位和高校畢業生這三個就業市場主體因信息不對稱導致用人單位人才高消費,同時也使供給的結構性失調和畢業生盲目擇業。
由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不強導致大學生很難就業。李星云指出,目前大部分學生及其家長思想觀念還停留在精英化教育時代,不能正確認識自己,期望值過高,表現在多個方面,如工作地點、工作崗位、工作薪資等。柳小玲認為,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意識不強,同時也沒有認識到個人理想及價值的實現必須與社會要求緊密結合起來。
四、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對策研究
1.社會方面的對策建議
王麗娟指出,需強化大學生就業權的特殊保護,多方面多視角予以幫助,例如,建立大學生失業救助和失業保險制度、面向市場改革我國人才培養模式、建立健全大學生就業權特殊保護的救濟機制、推動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和扶持的立法工作。王慶華提出東部沿海地區需加快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將勞動密集型和低附加值產業轉入內地,以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耿相魁認為,政府要負擔責任,完善大學生就業管理體制,出臺相應的就業政策,調整戶籍及人事管理等,通過宏觀調控來發展經濟,調整產業結構。龍必堯和陳峰跳出傳統的思維模式,提出利用競爭情報來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問題。
2.高校方面的對策建議
李海萍等提出大學應積極作為,區分不同類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堅持學術本位,促進工學結合,加強實踐環節的培養。田一認為,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程要著重提高學生在策劃、組織、領導、管理、溝通等方面的技巧,且就業創業指導應從三個階段進行,分別是專業理想與職業理想教育階段、職業生涯規劃階段、就業與創業政策及技巧指導階段。
3.勞動力需求方面的對策建議
李雄等認為,要不斷擴大用工需求,規范招工行為,改革供給體制,提升就業能力,完善就業供求匹配政策,加強就業服務。宋真提出,對于信息不對稱,用人單位在高校吸納人才時,可選用訂單式培養,全程參與。
4.大學生個人方面的對策建議
邊文霞提出大學生學習能力提升的五層遞進方案,即大學生的學習行動力、思維能力、表現力、“讀寫算”基礎學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淡華珍等認為,大學生應當樹立全方位、多渠道的新的就業觀。要既能當干部又能當工人,既可在國有企業就業又可在集體所有制企業、鄉鎮企業及民營企業就業,在就業地區上,既可城市,也可鄉村,既可內地,也可邊疆。
五、結論與建議
學者們對于大學生就業問題見仁見智地進行了多方位的探索和剖析,提出了許多新穎、有建設性的建議,對深化這一領域的理論和實證研究都有巨大的貢獻,但還有許多方面需要進一步探討。
第一,對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探索研究文獻很多,但多停留在表層研究,且發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文章很少,今后應加大對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研究力度和立項。
第二,從研究的成果形式來看,文獻較多,專著較少;從內容來看,大多集中在大學生就業的某一方面來談,系統性不強。
第三,實踐結合得不夠,大多數文獻只是進行了一定的理論剖析,未進行實證調查,也就不能抽象、概括地“深加工”,提升出能夠說明現實現象、解釋現實問題的可操作的方法、手段、程序等。
參考文獻
[1]張抗私.就業問題:理論與實際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2]戚新.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研究.東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5(5)
[3]全國高等學校學生信息咨詢與就業指導中心等.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2009-2010).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4]麥可思研究院.2012 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5]彭擁軍.多學科視角下的大學生就業問題.招生與就業,2009(5)
[6]邢志杰等.我國高校擴招對大學生就業影響的供需分析.理工高教研究,2004(1)
[7]肖文海等.千方百計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經濟管理,2004(5)
[8]張育廣.就業創業見習基地服務.中國青年研究,2010(8)
[9]王麗娟等.論大學生就業權的特殊法律保護.江蘇高教,2012(2)
[10]孟芳兵.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服務期滿志愿者就業對策研究.中國青年研究,2010
[11]鄭功成.大學生就業難與政府的政策取向.中國勞動,2006(4)
[12]宋真.信息不對稱視角下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研究——基于“校企合作”培養模式的思考.當代教育論壇,2011(1)
[13]李星云.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研究.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6(9)
[14]柳小玲.加大教學改革力度,培養符合市場要求的高質量人才.中國林業教育,2000(11)
[15]王慶華.基于“劉易斯拐點”的“用工荒”與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研究.改革與戰略,2012
[16]耿相魁.當前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原因及對策.探索與爭鳴,2007(12)
[17]龍必堯等.利用競爭情報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若干思考.圖書情報工作,2007(11)
[18]李海萍等.大學生就業困境中大學應如何積極作為.大學生就業與創業,2011(6)
[19]田一.求知、求實:創新就業與創業指導模式.遼寧教育研究,2008(4)
一、大學生就業壓力研究現狀
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壓力研究逐漸成為學界關注的熱點。當前,國內外有關大學生就業壓力的研究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基于壓力源分析的大學生就業壓力問卷編制與現狀調查研究
國內研究一般認為大學生就業壓力源包括外因性壓力源(社會、家庭、學校的影響)和內因性壓力源(自我認知、職業期望、個體能力)兩個方面;國外研究則認為大學生壓力源主要有學習因素、社會因素和情緒因素。在大學生就業壓力測量及其現狀研究方面,國外學者主要有Christian等1992年編制的“大學生壓力問卷”、Blankstein等1991年編制的“大學生日常煩惱量表”等為工具展開研究;國內研究者則多以壓力源分析為基礎自編大學生就業壓力測評工具,并以此為調查工具對大學生就業壓力現狀展開研究,發現目前我國大學生整體就業壓力處于中等水平,亟待進一步緩解。
(二)大學生就業壓力影響因素研究
當前,大學生就業壓力影響因素研究已廣泛涉及到個人、社會、家庭、學校、政府等層面,其中家庭、社會、學校、政府層面的研究主要建立在理論思辨基礎上;而個人層面的研究則以實證研究居多,主要涉及社會支持、人格特點、職業成熟度、應對方式、就業觀念、自我概念、心理彈性等因素。研究者還發現專業性質、性別、年級、生源地、黨員與否、家庭經濟狀況、是否學生干部等也是大學生就業壓力的重要影響因素。
(三)大學生就業壓力應對(方式)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應對是個體為了處理被自己評價為超出自己能力資源范圍的特定內外環境要求,而做出的不斷變化的認知和行為努力;壓力應對方式則是一種處理問題的風格,是個體面對不同壓力時所采取的具有不同風格的認知調節和行為努力。目前,國內外學者主要采用肖計劃的應對方式問卷;姜乾金的特質應對方式問卷(TCSQ)、Lazarus & Folkman的應對方式問卷(WOCQ)、Bond(1983)的防御方式問卷(DSQ)等測量工具對大學生就業壓力應對展開研究,發現大學畢業生總體上趨向于選擇問題解決、求助等積極的應對方式,而不是自責、退避等消極的應對方式;除此之外,研究者還集中探討了自尊水平、氣質類型、人格特征、專業認同等變量對大學生就業壓力應對方式的影響。
(四)大學生就業壓力應對策略研究
不同研究者紛紛從國家政策調整,學校就業指導,高校就業指導、專業設置與實踐教學改革,個人觀念轉變、個人就業素質提升、大學生就業社會支持網絡的建立等方面提出了諸多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具體建議,對當前大學生就業壓力的緩解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二、當前大學生就業壓力研究中的不足
綜上所述,大學生就業壓力研究雖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但也存有諸多不足,需要在今后研究中進一步完善。
(一)缺乏積極心理學的研究視角。現有應對策略研究多致力于如何消除已客觀存在的就業壓力,而較少考慮如何挖掘大學生積極心理潛能,并以此來預防大學生就業壓力的形成,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就業壓力問題。
(二)應對策略研究過于籠統,缺乏深入研究,對實踐指導意義不大。研究者雖從個人、社會、家庭、學校、政府等方面提出了較為系統的應對策略,卻顯得相對宏觀抽象,缺乏某一方面的深入研究,所提出的策略也缺乏實踐上的可操作性,不利于推動研究成果向實踐應用轉化。
(三)缺少對應對策略有效性的考察。研究者雖提出了諸多應對策略,卻很少對其可行性和實效性進行實證考察,所得研究結論缺乏應有的說服力和可信度。
(四)缺少有效的大學生就業壓力應對策略測評工具。這也是當前研究難以對大學生就業壓力應對策略可行性和有效性進行實證檢驗的一個重要原因。
(五)影響因素研究研究相對分散,缺乏系統性。不同研究者只是選取自己感興趣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而很少系統考察這些因素對大學生就業壓力的整體影響,不利于揭示大學生就業壓力深層影響機制。
(六)缺乏實證的研究方法。這一點尤其體現在應對策略研究方面,其研究結論多是建立在理論思辨和經驗總結的基礎上,缺乏實證數據的支持,需進一步完善。上述所列的若干缺陷也正是今后有關大學生就業壓力研究應該注意完善的地方。
參考文獻
[1] 李勝強.大學生就業壓力的類型及分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1(2).
[2] 舒曉麗,湯福球.大學生就業壓力源結構構建[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7(52).
[3] Hilary,G & Brent,M. Social and Academic Adjust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retention.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1994.
[4] Rawson,H.E.,Bloomer,K.,Kendall,A.Stress, anxiety, depression and physical illness in college students [J]. 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1999,155(3).
[5] 陳宇紅.大學生就業壓力問卷的編制[J].廣州大學學報(社科版),2009(3).
[6] 李明.大學畢業生就業行為與心態調研分析[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04(2).
[7] 周東斌.大學生就業壓力與家庭關懷狀況調查[J].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
[8] 劉敏華.關于緩解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途徑的思考[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1).
[9] 唐本鈺.社會支持與應對方式在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中的作用[J].中國特殊教育,2010(12).
[10] Pinquart,M.Moderating effects of dispositional resilience on associations between hassles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J].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9,30,53-60.
[11] 陳俊.大學生應提早做好職業生涯規劃緩解就業壓力[J].科教文匯,2009(6).
[12] Lazarus R S,Folkman,S. Stress,appraisal and coping. New York: Springer, 1991 :22-54.
[13] Carver C S,Scheier M F.Weintraub J K.Assessing Coping Strategies:A theoretically--based approach.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9,1:345-378.
[14] 劉芳芳.不同類型高校大學生壓力源及應對策略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8).
[15] 岑延遠,鄭雪.大學生自尊水平與應對方式的相關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5(2).
[16] 鄧麗芳,王瑞,鄭日昌.大學生孤獨感、應對策略與氣質類型的關系[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7(2).
[17] 梁寶勇,郭倩玉.關于應付的一些思考與實證研究 Ⅲ應付方式與人格[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0(1).
[18] 李琦.大學生就業心理準備中影響其應對方式的相關因素的研究[J].中國夏威夷學科學,2004(2).
[19] 楊宜勇.我國社會就業壓力與大學生就業難題的破解[J].中國高等教育,2006(24).
大學生就業問題,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來幫助大學生實現就業,這樣才能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需要政府、高校、大學生三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妥善解決,結合近幾年的大學生就業問題,三方都在不斷改變思維和工作方式,目的都是為了讓大學生找到合適的工作,解決就業問題,本文站在大學生,政府和高校三個角度,去思考大學生就業問題。
一、大學生自身的改變
1.傳統大學生就業難問題。
在過去我們對于大學生就業的理解中,常常會覺得大學生就業難,這個難字主要表現在:供求總量失衡、結構矛盾突出,大學生的數量是在逐年增多,而社會的就業崗位其實并沒有隨著大學生數量的增加而增加,相反有些崗位的需求量是在逐年減少,這給大學生就業的競爭帶來了壓力;其次是高校的課程設置與社會就業需求不相符,一些大學的專業設置就是為了增加學校專業的全面性,師資力量不足,不考慮學生就業,而且課程設置老套,缺乏創新,只注重理論的講解,沒有實踐經驗;最后是大學生自身的問題,如就業期望值過高,沒有社會經驗,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同時缺乏就業技巧,就業信息渠道不足等等,都造成了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
2.大學生就業觀念轉變所帶來的思考。
結合今年和近幾年的大學生就業情況來看,傳統的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已經有所轉變,新聞中一個例子,日前,北京大學市場與媒介研究中心的一份調查顯示,今年新就業大學生的平均月薪只有2400元左右,呈逐年下降走勢;月薪的下降所反映的是大學生就業態度的轉變,不再出現有工作沒人做的現象,大部分大學生都能踏實的下基層工作,不再眼高手低,也原意接受一些新的就業崗位和新的就業形勢,這種轉變所反映出現的是:
(1)就業競爭壓力的問題讓大學生做出了改變,傳統大學生就業難是因為大學生期望過高,沒有認清社會嚴峻的就業形勢,在找不到理想就業的情況下陷入迷茫,采取觀望態度,不愿意在一些中小企業就業,而嚴峻的就業形勢讓大學生改變了就業認識。
(2)就業觀念的轉變。先就業,再擇業,先就業積累工作經驗,放低身段,一切從實際出發;這些就業觀念上的轉變讓近幾年的大學生就業率普遍有所提高,這其實反映出的是大學生就業已逐漸理智和科學,逐漸認清就業形勢并接受現實,踏實的為工作努力。
二、高校自身的改變
在幫助大學生解決就業的問題上,高校應該在其中扮演重要的推手作用,在日益嚴峻的就業問題面前,高校自身也應該做出改變,多開設對大學生步入社會就業有用活動,講知識理論聯系就業工作實際,以幫助大學生就業。
1.高校開展就業指導,但仍不夠深入。很多高校都為畢業生開設了就業指導課程,也有就業指導中心來決絕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很多院校的就業指導工作開展的都不夠深入,表現在就業指導課程往往流于形式,內容缺乏說服力,難以引起學生的共鳴,所以在就業指導上院校要緊跟時展需求,以最新的就業形勢來給大學生進行指導,必要時可以把就業指導的課堂移出在教室之外,給學生更大的實踐感受。
2.就業教育的對象往往都是大四即將畢業的學生,沒有及早為學生建立就業意識。很多大學生都有這種認識上的通病,那就是就業是大四的事情,而大一大二要么玩玩、樂樂,要么好好學習書本知識即可,等到了大四真正面臨就業問題時才發現,自己所需要學的、需要準備的東西有太多,這時才開始著手就業根本來不及;因此高校的就業思想教育應該從學生一入學就開始灌輸,從思想再到實踐中,建立就業意識和準備工作。
3.大學生所學的專業知識往往都只注重理論,而沒有實踐應用。很多大學生在畢業就業后都感覺四年所學的專業知識在實際的就業中用處不大,除了一些專業性較強且專業對口的學生還較好外,大部分的畢業生都感覺到自己四年所學的專業知識難以適應社會的就業需要,除了大學生自身要學會學習外,高校在課程的設置上應盡量聯系就業實踐,可以在假期開展實習活動,也可以將就業搬入校園,目的是盡快適應工作需求。
三、政府的努力
政府的積極努力是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重要方面之一,政府,教育,企業,應該加強聯系,政府應宏觀調控,加強培育就業市場,盡可能的給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環境,在拓寬就業渠道等方面要做大量有效工作,同時在政府和高校也要大力實施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的宏偉計劃,大學生村官等措施,不斷開拓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市場,給大學生走出校門后的就業方面提供更多的選擇。
教育部要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在教育的大方向上要讓高等教育成為幫助大學生就業的基礎,讓教育的知識和內容符合時代教育需求,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層層分解目標任務,把責任落實到高校、院系和職能部門,強化對工作薄弱地區和高校的分類指導要加強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服務體系建設,同時加強信息服務,要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完善政策,積極配合有關部門研究拓寬渠道、扶持創業、困難幫扶、征集入伍等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大力拓寬渠道,及時根據形勢變化,與有關部門聯合舉辦多場大型招聘活動。
最后政府要與企業加強聯系,鼓勵中小企業吸引大學生就業,加強對企業的支持,企業提供政策支持以保障大學生就業。
四、總結
大學生就業問題不僅關系到大學生自身的終身發展,還關系到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在如今社會重視教育投入的大前提下,大學生數量增加同時也面臨著非常嚴峻的問題,可喜的是,在政府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近幾年的大學生就業問題都得到了較好的解決,每年都有新增的就業崗位和多樣的就業形勢供大學生選擇,相信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大學生就業問題在將來還會有更完善的解決方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