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03 19:41:4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大學生誠信教育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當前,高校在德育上雖然給予了必要的重視和投入,但在德育實踐中普遍存在著教育模式陳舊、教育手段落后等問題,德育不僅過于簡單,而且缺少實效性,同社會發展相脫節。首先,在教育觀念上,即使開展了德育類的課程,但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沒有發自內心地認真對待德育,仍是將精力主要放在專業學習上,存在厚此薄彼的問題。其次,在教育內容上,將德育和政治教育畫等號,德育內容過于重視政治素質的培養,以致政治化和抽象化,缺乏實際應用效果,并且忽視了誠信教育的基礎性作用。再次,在教育方法上,當前高校仍然存在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方式,沒有啟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這種側重觀念性、理論性的灌輸,使一些誠信的案例仍然停留在“過去時”,與當代大學生的生活實際不相符合,不能引起共鳴,進而也就不能獲得大學生發自內心的認同。
2.從現行教育體制弊端角度看
在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影響因素中,教育體制起著直接的作用。由于我國傳統教育體制中過于重視應試教育,以分數來論英雄,導致德育評價一直被低估,進而造成誠信教育的效果被弱化。尤其是在高考制度沒有全面改革的前提下,現行的教育體制仍然會造成學校道德素質的培養目標不高等問題,進而導致德育和教學相分離。同時,德育考核標準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比如在對學生進行道德評語時,仍然側重于校規校紀、尊敬師長、樂于助人之類,這些套話根本無法真實反映學生的道德素質。此外,當前高校在學生考試作弊等問題上也沒有嚴格的規范措施,存在學生認錯就放一馬的態度;或即使有作弊等違紀處理相關規定,執行力度也不強不硬,治標不治本,致使誠信教育得不到充分重視,造成大學生誠信意識普遍不高。
3.從大學生自身素質缺陷角度看
受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當代大學生中的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在父母過分溺愛的環境中成長,整體上缺少吃苦耐勞的精神,并且心理脆弱,責任意識淡薄。在具體行為上,經常以自我為中心,對他人奉獻少、索取多,嚴以律人,寬于待己,特別是在利益和誠信之間,當二者出現矛盾時,不少大學生寧愿放棄誠信也要獲取利益。此外,不少大學生在面對具體問題時缺乏理性思考,不能對具體問題進行辯證分析,容易受到不正確價值觀的影響,進而動搖自己長期養成的誠信觀念,甚至放棄誠信原則。
二、加強誠信教育的重要意義
誠信是一個道德范疇,是公民的第二個“身份證”,是日常行為的誠實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稱。即待人處事真誠、老實、講信譽,言必信,行必果,一諾千金。“誠信”作為傳統的道德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是構建法治國家的精神基石,是現代民商法律的“王法條款”,也是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規范。誠信不僅是道德的基石、社會的法則,也應當是每個人最基本的人格力量,職業精神。在中華傳統美德中,誠信一直處于重要的地位,歷史上有關誠信的典故不勝枚舉。隨著時代的發展,誠信的內涵也相應地擴充,其基本內涵除了誠實、真誠外,還包括了誠懇、誠篤等,并且沒有絲毫功利傾向。“誠信”二字,“誠”體現了向善的心靈追求,不僅是一種道德規范,更是一種道德境界;而“信”則是一種具體的行為規范,體現了向真的心靈追求,主要表現為講信用等。“誠”和“信”的本質是相同的,都體現出言行一致的價值傾向,所謂言必行、行必果。誠信教育是以掌握誠信的內涵,認知誠信的基本要求,是對人守信,對事負責,勇于擔當培育的過程。感受誠信是每個人立足社會的通行證。誠信教育是培育大學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是大學生自我實現的必然途徑,通過培養學生觀察、思辨能力,為人處世與社會生活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引導學生踐約守信,誠實做人。誠信教育對大學生道德人格的養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高校而言,大學生誠信教育是高校德育的基石,切實有效的大學生誠信教育能凈化高校教學環境,助力和諧的校園文化建設;對社會而言,可為市場經濟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對于我國傳統道德來說,誠信的意義比較廣泛,大致可以歸為兩個方面:第一,從國家治理的角度來說,誠信不僅是天道,亦是人道,是國家治理中的最基本原則之一;第二,從人際交往的角度來說,人無信則不立,誠信是為人處世的基本規范。對于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來說,誠信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道德基礎。這在社會主義榮辱觀中就有明確的要求,開展大學生誠信教育是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組成部分。同時,誠信教育對于我國社會主義信用體系的建立也具有重要的意義。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誠實信用是市場秩序維持的保障,更是市場經濟的靈魂。因此,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強化誠信教育,對推進依法治國進程,促進現代化建設必將起到一定的推進作用。此外,誠信教育也與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相一致。為了貫徹落實《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精神,誠信教育必須被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點范疇內,以此實現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目標。
三、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對策思考
針對以上原因可以看出,造成當代大學生誠信缺失因素的復雜性和提升大學生誠信素質的緊迫性。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積極推進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背景下,結合新時期大學生誠信教育的目標,本文從讓誠信教育成為對大學生道德教育、法律教育的“牛鼻子”;讓誠信教育走進教學主陣地,塑造大學生的健全人格;讓誠信檔案發揮應有作用,健全誠信評價體系等三個方面來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
1.讓誠信教育成為對大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法律教育的“牛鼻子”
目前,高校在誠信教育中偏重道德層面、輕法律范疇,造成大學生不能全面、科學地理解誠信的含義。而相對道德范疇,法律范疇內的誠信教育更能起到一定的震懾作用。因此,高校應在誠信教育中有機融合道德含義和法律含義,促使學生可以深入全面地掌握誠信的內涵,使他們認識到誠信不單單是一種道德義務,更是一項神圣的法律義務。誠信是法治的本質。法治不僅具有保障、促進和維護誠信的要求,而且只有誠信才能建立起法治。如果只從道德角度看來闡明誠信含義,很可能導致誠信教育和傳統德育趨同,也就是絕對地看待利和義之間的關系,甚至在部分學生心中形成講誠信就不能追求利益的觀念。這種將利和義對立起來的教學思想,不僅會讓誠信教育陷入到死胡同,更會導致高校的誠信教育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沖突,不利于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的構建。這就需要發揮法律范疇教學的作用,國家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對于合法權益的追求是正當,只要不違背法律原則,就應當受到法律的保護。所以,高校必須結合誠信在法律角度上的含義,促使學生明白誠信和合法利益是不相沖突的,講究誠信也是在保護自己的合法利益。最后,應用這種教學方式,來達到法律的他律和道德的自律相結合的目的,二者一內一外,共同提升大學生的誠信素質。為了提高當代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實效性,可以在實際教學中開展法律旁聽、案例教學、課堂辯論等多種教學模式,促使學生認識到法律對于誠信者的保障,哪些失信行為會觸犯法律,法律后果是什么等。
2.讓誠信教育走進教學主陣地,塑造大學生的健全
人格首先,應當在日常工作的各個方面將誠信教育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的關鍵點,增強學生對誠信的全面深刻理解,鼓勵學生建立和諧穩定的人際關系,為社會信用體系建立奠定基礎。其次,教師要利用好課堂這個重要平臺,充分體現誠信理念。處理好道德教育和學生全面發展二者之間的關系,既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又促進理論學習和道德實踐之間的融合,如充分利用高校中的學生社團,開展誠信為主題的誠信活動,促使大學生在活動中形成新的道德認識,在寓教于樂中感悟誠信的重要價值。最后,不斷更新誠信教育內容和方法,既要保留傳統道德中有關誠信內容的精華,又要吸收現代誠信內涵中的法理內容,并且重視課堂教育中知、行、情、意的協調統一,塑造大學生誠信人格,讓誠信貫穿課內外、室內外、校內外。
第二,誠信教育的激勵機制不夠完善,甚至是缺失。雖說誠信是人的立足之本,是人社會生活的基本修養,但是在社會不良風氣日益向高校滲透的今天,大學生誠信缺失是社會影響的間接結果,但卻又是高校誠信教育迷茫的具體表現。
第三,網絡等新媒體不良信息在高校的滲透。信息化時代的今天,不良信息的傳播導致大學生信念動搖,立場不堅定。網絡等新媒體不良信息對大學生的影響是一種集群化影響。
2高校誠信教育困境的解決辦法
第一,重視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實踐教育的同步發展,簡言之就是既要使學生端正思想態度,在思想上認識誠信教育,了解誠信的本質意義,又要讓大學生在社會活動中切實做到誠信。使學生在思想和行動上同時誠信,不偏廢。思想誠信和行為誠信共同發展,相互影響,達到互補目的。最終使得誠信能深入人心,成為大學生生活、學習、工作的良性基因。
第二,鑒于當前誠信教育方式主要是集中在社會道德約束的層面上,集中在喊口號的階段,針對當前高校誠信教育模式不成熟,教育的理論研究不夠的局面,為了充分發揮誠信教育的社會功能,使誠信成為大學生日后社會生存的必要條件和重要基礎,就應該自上而下建立健全高校誠信教育模式,提升高校誠信教育的理論研究水平,提高誠信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增強誠信教育的實施力度。切實使高校誠信教育在橫向和縱向功能上都有延續。
第三,積極關注社會不良風氣對校園的影響。最大限度的控制不誠信向校園的滲透,最大限度的擴大校園誠信對外環境的積極影響。擴充高校環境對誠信教育的內涵解釋維度。
第四,擴充誠信教育的范圍,優化誠信教育的方式方法。確立誠信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強調誠信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明確誠信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功能。使學業誠信、資助誠信、就業誠信等誠信教育活動成為誠信教育的支撐手段。不斷夯實、擴大誠信教育成果,營造良好的誠信氛圍。
第五,分類引導、層次化教育、個別針對是高校誠信教育的工作方針,根據大學生的年級特點、家庭背景、個性特征等存在的差異,制定適合不同層次可以接受或應當接受的誠信教育內容。繼續深入優化誠信教育的積極作用,擴大誠信教育的接受范圍。
第六,堅持對不誠信行為的零容忍。把誠信教育擴展到上課、作業、實驗、實踐等大學生學習生涯中。做好高校誠信教育的引導工作,堅持適宜的高校誠信教育原則:不容忍不誠信,鼓勵誠信。努力使誠信成為大學生自我發展的內在需要。第七,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注重網絡等新媒體信息對大學生的影響,幫助大學生把握正確價值取向,建立大學生網絡誠信考評體系和相應的信譽檔案,檔案詳細記錄大學生的誠信軌跡。將新媒體平臺作為誠信教育的前沿陣地。
大學雖為高素質人才的搖籃,實踐過程中更重教育、研究專業知識,而對“道德”“素質”教育較為淡化,忽略職業道德、誠信程度的教育與培養。受就業壓力大及社會風氣等影響,大多數學生認為在高利潤、高回報、高壓力的“三高”社會環境下,只有通過提高專業能力水平,才能證明自己有價值,故而當前大學生教育亦重于培養掌握具體崗位技能的工作人員,鮮少提及誠信道德、職業道德。而大學生缺失職業道德與誠信又造成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逐年嚴峻,帶來更大就業壓力,導致惡性循環。校方過分注重專業知識的教學并不合理,沒有將大學生有關職業道德與誠實守信的教育很好地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學中去。
(二)會計專業大學生教育創新性的缺失
大多數高等院校的會計專業還是以基礎會計、成本會計,中、高級財務會計、管理會計、國際會計、審計、稅法為主要課程。本身較為嚴謹,嚴肅。有關職業道德與誠信的課程內容上課形式較為枯燥,考核方式較為單一。一本書,一枝筆,臨到期末交論文。這種枯燥的“填鴨”教育較易引起學生反感,沒有更好地引起學生對會計專業誠信道德問題的關注,使學生明確誠信道德問題的重要性、必要性。
二、高校會計專業大學生誠信缺失原因
(一)歷史遺留影響
長期以來,在我國文明發展過程中,雖然形成了“曾子殺豬”、“范仲淹封金不貪”等的誠信典故,但在長期的封建專制統治下,人們仍存在著一些扭曲的誠信意識。“逢人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等古語導致人們在潛意識中缺乏誠信意識。誠信的基本要素是“誠實”“信任”,即取信于人,同時給予他人信任。而這些格言古訓恰好違背了這些誠信的最基本要素。這也說明,歷史殘余觀念還在持續影響著當代年青人,當代大學生。
(二)家長、老師的教育因素
家庭與學校是學生成長的主要環境。父母、老師應該是誠信的模范。“言傳不如身教”,更充分說明了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父母、老師的言行是否誠實潛移默化地讓孩子養成誠實的品行。未及時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地批評教育或在承認錯誤時利用契機獎賞的各種做法,都容易導致孩子(學生)的誠信缺失。只有當父母與老師把孩子(學生)當成朋友,主動與孩子溝通,少進行大道理灌輸、說教,耐心傾聽,重視情感教育實踐教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能縮短彼此之間的心理距離,形成一個良好的誠信的氛圍。
(三)社會大環境誠信缺失的因素
社會誠信缺失,存在多方面原因。不僅有歷史層面的原因,也包含現實層面的原因;既有體制層面的原因,也不能忽略管理教育層面的原因;除去外部環境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個人自身的原因。會計從業人員做實賬、替企業納足稅,卻可能面臨失業、被穿小鞋風險。選擇口是心非、弄虛作假反而可能好處多多。久而久之,社會誠信就自然被破壞了。會計雖自產生之初就把誠信問題看得非常重要,但卻是一直局限在道德層面上,強調了要注重個人、企業地自覺、自省,卻并沒有投入相匹配的資源給不上市的公司,進行嚴格審查。同時對實踐層面、社會約束層面的要求與設計的不足,導致了誠信教育蒼白、無力,長期缺乏生命力。包括誠信教育在內的道德教育,很多時候也還是不甚深入的泛泛空談,流于形式,并且沒有實質內容,沒有針對性,更談不上有力、有效的措施。一些會計從業者出于或為企業脅迫,或拜金以及自我膨脹等方面的原因,為追求一己私利投向了弄虛作假的泥沼,并因此產生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與選擇違背倫理道德觀念的選擇,大大沖擊了社會誠信制度。
(四)學生自身因素
生活經歷地簡單,對社會現象的認識偏于感性,使大學生被自己所關注的社會現象所局限與牽制是責任感弱化的主要原因。獨立意識,自我膨脹主義的泛濫又使部分大學生形成自我為中心的意識,較少地站在別人的立場上,為他人、社會考慮,沒有做好本該擁有的擔當社會責任的準備。
三、高校會計專業大學生如何做誠信教育
(一)良好社會誠信體系地構建
想要構建良好的社會誠信體系,僅把問題納入道德領域,突出誠信問題需要進行專項教育及整治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必須將其歸入政府保障和提高民生質量的社會管理問題中去。同理,社會誠信的確立,也不單是社會誠信教育與相關制度建立健全的問題,我們更應注重政府權威和實效性等問題。如果制度本身不管用,缺乏權威,那么制定再多制度也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只有當政府有公信力,人們有堅定地信念、信仰,誠信的社會才會出現,人與人才沒有芥蒂。“上梁不正下梁歪”,只有當社會風氣轉正,假賬、漏稅行為減少,才能讓學生踏入有良好秩序的會計行業,才能更好地遵守會計從業基本道德準則。
(二)誠信教育實踐環境地優化
傳道授業,是教師工作之本。一般說來,“授業”是指,課堂上老師向學生傳授必要的科學文化知識,以培養學生一定的科學文化素養,從而開發學生的智能;“傳道”則是指,通過課內課外的教育教學活動,教師以自己的行為對學生進行一系列或顯性或隱性的德育工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目的是:要為社會挑選、培養不僅具備優良思想道德素質、個性心理品質,而且具有較高科學文化素養與會計技能的“德才兼備”的會計類人才。首先,教師要以身作則給學生作誠實守信的良好榜樣,不做學術造假,不為領導檢查突擊準備等,事事時時講誠信;其次,要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注重做好誠信教育。課堂是教師傳道授業的主要場所,一定要充分發揮課堂效果,增強其傳道的強大能力,落實誠信教育;最后,學生課外活動亦有其無可替代的重要性,應當充分發揮教師,特別是輔導員老師的主觀能動性。想要將書本理論知識真正轉化為實戰能力,必須讓大學生走出課堂,在接觸實際操作的過程中不斷感悟與提高技能。典型的實踐環境優化包括對典型場景參觀、對典型人物進行訪談和教育的過程。在一系列的實踐中,將感性認識抽象為理性認識。依靠各種學生自治組織通過開展各種有益的活動潛移默化使學生建立誠信思維。有益的文化活動不僅增強了學生的誠信道德修養,也促使教育者加強自身誠信教育。同時不妨考慮增加一些到對口單位實習、組織參加課堂講座等多種形式的環境優化,以加強會計專業大學生職業道德重視程度,在實踐中更好地認識誠信的重要性。
知行問題不僅是一個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問題,也是倫理學的問題,知行是對立統一的,知而不行的是空談,行而不知是盲動。社會的轉型,多元文化的沖擊,使得當前一些大學生的誠信存在知行背離,許多大學生在停留在道德層面,沒有形成強烈的道德情感和堅強的道德意志,很多大學生知而不行,他們雖然知道倫理規范的行為要求,但在現實生活中往往不愿意遵守誠信行為,以至于在物質誘惑面前,很容易失去自己的底線,難以堅持誠信道德標準。正如萬增奎在《道德同一性的心理學研究》中所說:“知而不行是我國道德生活中最為常見的一種現象。經過幾十年的道德教育,社會倡導的許多倫理規范為公眾所熟悉和了解甚至認同,但并未成為多數人的行為準則。”
(二)誠信教育虛化
人有別于動物不僅在于其社會性,而且也在于其思想性和精神性,因此,人除了具有物質需要外,還具有精神需要。道德作為人們認識世界和把握世界的一種實踐精神,不僅是社會有序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成員安身立命的需要。對于一名大學生來說,大學是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誠實守信之德是培養大學生價值觀必須學習的科學知識,是大學生追求人文知識之必須,《禮記•大學》有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尤其在一些理工科院校,人文氣息缺乏,比較注重社會本位工程,重技術,輕文化。學校對大學生的誠信教育虛化,教育方法手段單一、陳舊,缺乏多種方法、手段的配合,流于形式,只做表面文章,如開展誠信教育,誠信簽名,誠信宣誓等沒有內化于大學生內心的活動,甚至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誠信存在問題,言教與身教不相符,抄襲論文,學術腐敗,學術造假,既破壞了科學教育的嚴肅性,又給大學生樹立了不守誠信的“榜樣”。
(三)誠信管理制度不健全
信用管理制度建設是學校實現誠信教育目標的重要手段之一,各個高校重視開展誠信教育活動而忽視了誠信管理制度的建設,制度建設是根本性的建設,雖然近幾年來高校在誠信制度建設方面狠下功夫,取得了較大的進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問題,許多高校的誠信管理制度要不沒有建立,要不就是流于形式,無人使用,無人執行,成為空架子。部分學校的規章制度甚至空泛,沒有操作性,往往是對教育部文件的稍加改變復制,沒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針對本校的實際情況,建立適合本校的誠信管理制度,一些制度簡單粗暴,單一。大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的形成與其生活環境有很大關系。墨子曾經以“素絲比喻人的品格,認為人的品格如同白絲一樣”,“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以此道理用于大學誠信問題,表明了大學生的誠信道德水平的高低與其生活的環境具有很大的關系。因此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不能僅僅停留在道德教育和理論灌輸的層面上,還需要建立一個維系誠信道德的社會環境。
二、大學生誠信教育制度建設的對策
(一)構建高校信用制度體系
制度作為環境結構狀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避免人為干擾,明確每個人的權利義務,禁止錯誤行為的重要制衡因素。所以加強大學生的誠信道德建設,需要完善高校的各項管理制度,使其合理化。1.建立和完善大學生的“個人誠信檔案”首先,建立和完善大學的“個人誠信檔案”。在高校學生入學之時就要建立,對他們的誠信行為進行跟蹤記錄,由班干部、輔導員以及學校的各個職能部門聯合,統一協調,對學生的誠信進行收集,及時記錄學生所受的獎勵與處罰信息。其次,要大學生的誠信檔案進行科學管理、定性評價以及公開化、透明化,學校要高度重視,不能讓誠信檔案流于形式,要與教育部門,社會中介組織和銀行等機構聯合,使得學生充分重視到誠信的重要性,使個人信用檔案真正成為學生的通行證。2.科學系統地完善學校誠信規章制度高校誠信制度體系是一個完善的體系,環環相扣,互相配合的,它包括考試管理制度、學術誠信制度、貸款制度、誠信監督制度等等。考試管理制度要加強對考試作弊行為類型的具體歸納與描述。更要對考試作弊形式細化以及作弊所受到的處分做出詳細的處罰措施,使得處分有所依據,規定合理。目前各個高校的學術誠信制度建設已經開始加速運行,但是大部分內容空泛、單調,缺乏可操作性,震懾性不大,學生造假行為比較突出,健全學術誠信規章,要建立相應的專門懲治學術腐敗的法律,使得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增強學術嚴密性和可操作性。這需要細化學術誠信制度的相關內容。對于違背學術誠信的大學生,要做出具體的處罰條例。完善貸款制度,國家出臺了很多政策支持貧困大學生上學,高校和地方政府也積極參與,幫助大學生貸款,使得其能夠順利完成學業,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大學生沒有養成誠信習慣或者故意不還貸款,導致大學生貸款誠信出了很多問題,高校在積極幫助大學生貸款的時候,完善貸款條件的審核,使真正的貧困學生能夠獲得資助,減少以致避免作假行為,細化貸款和還貸規定,大學生要恪守信用,對大學生貸款進行誠信方面的教育。
(二)營造良好的校園誠信文化
文化價值的選擇和價值導向決定著大學生誠信道德形成的方向,而大學校園是大學生主要接觸的地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校園誠信文化會對學生形成誠信道德壓力,不誠信的校園文化只會助長學生的不道德行為,大學生即是誠信文化建設的接受者,也是誠信校園文化的創造者。校園誠信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水滴石穿、日積月累,可以達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因此要建立誠信文化體系,一方面要體現在有形物質方面,加強校報、學校官方平臺,圖書館,學生活動中心等對誠信文化的宣傳活動,在教學區和學生宿舍等適當的位置設置誠信格言。另一方面要在廣泛開展誠信團學活動月,將誠信活動以日常化的形式落實在學生中。其次要開展隱性教育,以另一個看不見的手進行誠信教育。在校園誠信文化建設之中,開發隱性課程教育,以學生為本,充分考慮學生的需要,提高誠信道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誠信作為一種道德規范,它要求人們誠實無偽、言而有信。千百年來,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是道德建設的基礎與根本,也是社會賴以發展的基石,它對人際的協作與和諧產生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可是在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誠信道德規范普遍受損,學校這塊凈土也不例外,當前大學生的誠信狀況不容樂觀,誠信缺失尤為嚴重。在學生中做老實人吃虧,講信用無用,會作假是腦子活等觀念廣泛存在。從各高校每年組織的大學生思想狀況調查看,不講誠信成了比較突出的問題。因此重建大學生的誠信道德教育應引起高職院校的高度重視。
一、樹立誠信教育觀念,營造校園誠信氛圍
要改變高職學生誠信缺失現狀,需要學校創造條件積極營造校園誠信氛圍,需要全體教職員工樹立誠信教育觀念,形成誠信教育合力。在失信的環境下,是無法形成學生良好的誠信道德品質的。首先,學校領導可以通過與教師、學生和家長的交流,來確定應當怎樣實施誠信價值觀,并爭取他們的支持和參與到誠信教育計劃中。其次,借助校園網,創設教職員工、學生之間的誠信論壇,鼓勵他們表達對他人的誠實、守信行為的感激之情,并為學生創造了解他們所在的班級之外的學生和教職員工的誠實、守信的機會。再次充分利用學校大會來弘揚誠信價值觀念,切切實實把誠信教育與校風建設、校園文化建設等活動相結合,在各項活動中強化誠信要求,從而盡一切可能來營造良好的校園誠信氛圍。
二、提高教師誠信品質,發揮榜樣示范作用
教師的言行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乃至學生一生的成長,為人師表是教師在整個教育活動中應該體現的基本的道德要求。因此,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道德追求,不斷完善自身人格修養,全方位樹立教師的新形象,堅決杜絕各種有悖于教師職業道德的不良行為,用真誠感染學生,以言行引導學生。教師自身始終要以“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來要求自己,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自己首先要能夠做到。另外,學校也要不斷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誠信品質,給學生樹立誠信示范。
三、開展誠信活動教育,促進誠信品德形成
許多學生對誠實、正直、守信、履約等誠信道德基本范疇講起來頭頭是道,口若懸河,但在實際行動中,卻表現出公德意識比較差,尤其是對直接涉及自身利益的公德,其認知和社會對其要求相差甚遠。高職院校在進行誠信教育時,特別要教育學生言行一致,將道德規范體現在行動中,要求學生通過行動證明自己是講誠信的人。首先,高職院校要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處處提出誠信要求,要獨立完成作業,考試不作弊,借書要及時歸還。通過報紙、廣播、班會宣傳這些要求,強化誠信光榮,不誠信可恥的觀念,形成外在他律的道德約束機制。其次高職院校應充分利用宣傳陣地和各種娛樂活動,依靠學生社團組織,開展有意義的誠信活動和廣泛的思想交流活動。再次,高職院校可以通過適當減輕教學壓力、降低考試難度等來提升誠信道德問題的重要地位,使教師不忽略對學生誠信道德培養,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誠信品德。
四、拓展課堂教學理念,培養誠信思維能力
當前高職院校誠信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教育者“教”得多,“育”得少。“教”只是傳播知識,“育”則是要培養健全人格。我們的教育目標雖然對德育非常重視,但具體措施卻往往簡單化,忽視了個人道德的完善,片面追求及格率、就業率以及專業能力,以卷面成績的好壞評價學生的優良,重智輕德,重能力輕素質,使德育教育流于形式。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誠信教育的重心,應由傳授誠信教條轉向培養學生誠信道德判斷力、誠信道德敏感性和誠信行為能力。因此教育者要合理運用大學生社會活動和交往中真實的帶有沖突性的誠信情境,讓他們在處理現實的誠信問題過程中增加對誠信規則的認識和理解,并指導大學生在分析、比較與鑒別的基礎上,合理地選擇個人應確立的誠信品質;有目的地提高大學生的誠信道德判斷水平,從而促進大學生的誠信思維能力的發展。
五、加強誠信制度建設,構建評價考核體系
所謂誠信制度建設就是要完善規章制度,規范道德行為。一個社會要形成穩定的道德秩序,營造良好的社會風尚,就必須建立高效的道德制約機制。大學生誠信評價考核體系,一方面包括守信激勵機制,另一方面包括失信懲罰機制。首先建立大學生誠信檔案,學生畢業時誠信檔案隨人事檔案一并交用人單位,將學生的誠信記錄延伸到社會;其次,建立誠信獎懲制度,根據各高職院校的特點,學生的現狀,并在參考企業信用評級指標體系和征求廣大師生建議的基礎上,逐步建立起符合實際的誠信獎懲制度,對諸如考試作弊、貸款不還等誠信缺失行為,應有明確的規章制度對其約束和懲處,使他們為自己的失信行為承擔責任。通過制度可以強化對學生的信用監督,使學生在校園或步入社會后,都能領會到誠信的重要性。
高職學生的誠信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它需要學校、社會、家庭積極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學校教育是高職學生品德形成的關鍵,高職院校必須肩負起自已的使命,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創新,要切實提高學生的誠信品德。
參考文獻:
[1]陳磊 . 大學生誠信道德制度化問題研
究[Z].遼寧大學.
[2]蔡磊.對大學生誠信教育的探討[J].教
書育人?高教論壇,2006,(9).
[作者簡介]黃月圓(1979- ),女,廣西昭平人,桂林醫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黨建;馬獻力(1978- ),男,河南葉縣人,桂林醫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陽榮華(1977- ),男,廣西桂林人,桂林醫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廣西 桂林 541004)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2年度廣西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廣西學生資助研究專項立項課題“物質與精神支持并舉,探索醫學生誠信與感恩教育新模式”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2ZZ006)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3)33-0063-02
黨的十報告把誠信列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之一,并強調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可見,誠信對于國家、社會、個人的發展,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大學生是我們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大學生的誠信教育不僅影響到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更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成敗。但傳統的大學生誠信教育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趨勢和要求,必須對傳統的誠信教育模式進行創新。項目化管理是當前管理學的一個研究熱點,其基本原則是以具體的項目帶動人力、物力的整合,優化資源配置、促進人員合作,受到廣泛應用。①將項目化管理理念應用到大學生誠信教育中,最大限度利用高校誠信教育資源,提高誠信教育效果,全面提升大學生誠信素質。
一、當前大學生誠信教育存在的問題
當前,高校普遍比較重視大學生誠信教育,把誠信教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來開展,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傳統的誠信教育模式仍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誠信教育效果不盡如人意。“當前高校包括誠信在內的道德教育,教育方法單一,以管代教,很多時候局限于泛泛而談流于形式,缺乏實質內容和針對性,缺少有效措施”②,大學生誠信缺失已經成為一個突出的問題,考試作弊,論文抄襲、故意欠費、偽造經歷,等等。其次,誠信教育缺乏長效機制。誠信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大學生的誠信意識,優秀的誠信素質,是大學生誠信知、情、意、行的高度協調與統一,素質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誠信教育的長效機制。最后,誠信教育沒有整合資源。除了課堂教學外,校園文化活動也是大學生誠信教育的重要載體。另外,當前大學生誠信教育的指導老師一般都是輔導員,指導起誠信教育來顯得精力不夠,辦法不多。事實上,全體教師都應該是大學生誠信教育的指導老師,誠信教育的師資資源才有保障。③因此,校園、社會、家庭的誠信資源都應整合起來,形成合力,共同推進大學生誠信教育。
二、項目化管理理念下的大學生誠信教育模式的具體做法
項目化管理理念下的大學生誠信教育模式,就是把項目化管理的原則、方法、手段等運用到大學生誠信教育中去,以具體的項目來帶動資源的配置、人員的協作、資金的使用等,增強誠信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的一種運行模式。項目化管理理念下的大學生誠信教育模式包含以下5個流程:誠信教育項目申報、項目立項、項目開展、項目驗收、項目推廣。把誠信教育理念貫穿于整個項目運行的全過程。具體做法如下:
1.項目申報。學生個人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專業特長來選定項目主題,并自由組成項目團隊,選出團隊領導者,邀請教師擔任項目指導老師。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己確定誠信教育項目主題,改變了過去誠信教育一言堂的傳統模式。同時,在申報項目時,要求學生如實、規范、認真填寫申報材料,不能弄虛作假,做到誠信申報。誠信教育項目申報內容可以是思想政治教育類的、調查研究類的或者社會實踐與社區服務等。
2.項目立項。首先,由學工處牽頭,邀請相關專家成立誠信教育項目評審委員會。評審委員會首先對項目申報書進行初審,對項目的現實意義、創新性、可行性等進行綜合評價。其次,通過初審的項目負責人進行項目答辯,就誠信教育項目的由來、研究現狀、項目計劃、項目已獲得的成果以及經費預算等方面進行介紹,并就評審委員會提出的問題進行回答。最后,評審團結合項目申報書和答辯表現,確定誠信教育立項項目。通過審批立項的項目在全校范圍內進行公示。公示無異議后,與項目負責人簽訂項目合同書。
3.項目開展。項目負責人根據制定的項目化考核標準,科學分工,合理調配資源,明確項目牽頭人和完成時限,使整個項目組成為一個配合默契,具有積極性和責任心的高效群體。④項目指導老師隨時對項目開展情況進行指導,幫助學生解決突況。項目負責人定期、主動向項目評審委員會匯報項目進展。項目管理委員會不定期檢查項目開展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及時指出錯漏。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按合約辦事,明確權利與義務,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誠信地開展項目各項活動。對學生項目開展的監督,事實上就是對大學生進行履約守信――重合同、守信用的守法意識教育,讓學生明確權利與義務的絕對性與相對性,更早更全面接觸契約經濟的規則,正確引導大學生的誠信守約行為。⑤
4.項目驗收。項目研究結束后,項目組及時遞交項目結題報告,項目管理委員會對項目完成情況、資金使用、成果價值、認可度等進行全面驗收,評比出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個檔次,并將項目驗收結果在全校范圍內進行公示。在這個過程,要求項目組客觀撰寫結題報告,認真總結項目開展的成功經驗、分析存在的問題。同時,項目管理委員會也要根據既定標準,把驗收工作做細做實,驗收工作不僅是對項目團隊的努力和實踐成果的一種檢驗,更要在整個驗收過程做出誠實守信的表率,因此,需要他們對項目進行公正、全面、客觀的評價。
5.項目推廣。項目管理委員會根據項目驗收的結果,對取得優秀成績的項目進行表彰、獎勵,并及時推廣他們的成功經驗和做法,例如召開優秀誠信教育項目表彰暨推廣大會。內容主要有:一是展示誠信教育優秀項目的研究成果,以更生動、活潑的形式加深大學生對誠信的認識和感受。二是展現先進個人或團隊的誠信事跡、誠信風采。讓優秀的項目負責人或者團隊和大學生分享誠信經歷和經驗,發揮同伴誠信教育的優勢,從而推動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同時,通過板報、廣播、網絡等渠道把優秀項目團隊的誠信事跡和風采向全校師生宣傳、推廣,進一步鞏固誠信教育的良好效果。傳統誠信教育模式,更多依賴于對失信的懲戒。項目管理理念下的誠信教育模式,更注重對誠信教育的正面宣傳,符合大學生心理特點和精神需求,因此效果也更好。
三、項目化管理在大學生誠信教育應用中的重要意義
項目化管理實現了以精品項目帶動學生、引導學生、影響學生,讓學生從項目活動中發現自我,提升自我,塑造自我,進一步拓寬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徑,搭建了大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平臺。⑥項目化管理理念應用于大學生誠信教育中有著重要意義,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加強了大學生的誠信意識。項目化管理理念下的大學生誠信教育模式,將誠信理念貫穿于整個項目活動的全過程,從項目申報到項目推廣,每一環節的順利開展都是以誠信為基礎的。因此,大學生的誠信意識、誠信責任感得到了切實加強,隨著項目的深入開展,大學生誠信觀“知、情、意、行”等在實踐中也得到了統一。這不僅改變了過去誠信教育時有時無的局面,同時也構建了誠信教育的長效機制。同時,還增強了大學生參與誠信教育的積極性與創造性。更難得的是,在項目開展的過程中的,大學生誠信自我教育也得到了強化。
2.營造了良好的誠信教育氛圍。項目化大學生誠信教育中,強調的是團隊協作與整體效益,教育是以彼此間誠信為前提的。整個過程中,營造了良好的誠信教育氛圍。大學生誠信教育項目,絕非任何一個個人可以完成的,所以要講誠信以及團隊合作。要學會誠信地與組內成員、指導老師、評審委員會老師、項目研究對象等人群和諧相處,恪守諾言。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我盡量讓每個兒童都懂得和感到,只有在集體中才能成為一個真正衛護善良的戰士,集體斗爭給人以極大的快樂,幫助人去感覺到自己的力量和自己的美。”⑦集體是完善個人品質,促進個人發展的手段。誠信教育的項目組里,評審委員老師、指導老師,項目負責人等都帶頭講誠信,做好誠信的表率。由項目組成員向全體師生宣傳誠信,等等,這些都有助于在全校范圍內營造濃厚的誠信氛圍。在項目化中,發揮集體的優勢和推動力來進行誠信教育,不僅改變了傳統誠信教育“老師講、學生聽”單向灌輸方式,也為人人講誠信、人人踐行誠信創設了廣闊的平臺。
3.整合了校內外誠信教育的資源。大學生誠信教育是個系統工程,要發揮各方優勢共同培養。項目化管理理念下的大學生誠信教育,強化了個體、同伴、集體的誠信教育,整合了家庭、學校、社會的誠信教育資源,有力推進了誠信教育的開展。首先,誠信教育項目的順利開展離不開家庭的支持和監督。在項目化管理中,家長通過對項目的關注和對項目順利完成的期待,進而加強對大學生誠信行為的監督。通過家長的誠信示范和言傳身教,使誠信教育能切合大學生的心理需要,誠信教育更容易入腦入心。其次,項目化誠信教育突破了班級的界限,使得誠信教育活動跨專業、跨年級、跨院系、跨校都成為可能;與此同時,項目化誠信教育使誠信教育的主體得到拓展,人人都可能成為誠信教育的主體。大學生由原來的誠信教育的客體,項目化后實現了誠信教育的主、客體的協調統一。最后,項目化誠信教育后,通過“請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方式,學校實現了社會誠信資源的充分利用。總之,通過項目化的誠信教育,有力地整合了學校、家庭、社會的誠信教育資源,使全社會都開始關心、支持大學生的誠信教育。
項目化管理理念下的大學生誠信教育模式,是緩解大學生誠信危機,提升大學生誠信素養的一種有益嘗試。通過項目化管理和運作,不僅調動了大學生誠信的積極性,整合了誠信教育的資源,還增強了誠信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使誠信教育成為加強大學生傳統的美德教育。
[注釋]
①王棟華,鄭曉健.項目化管理在高校輔導員工作中的應用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2011(8):27.
②鐘華山.論誠實守信[J].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07(2):33.
③王曉峰.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對策[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10):141.
④夏陽,湯興荷,朱琰.高校黨建工作項目化管理的探索與實踐――以無錫科技職業學院為例[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4):40.
1.社會環境的負面影響
主要表現在:一是經濟生活中的假冒偽劣。市場經濟一方面極大地調動了人們的積極性、創造性,另一方面也誘發了人們的求利心理。一部分人迷失了良知,假冒偽劣產品充斥市場、服務質量低劣、坑蒙拐騙他人。二是政治上的腐敗問題。社會政治領域中的、權錢交易、貪污受賄、欺上瞞下、搞形式主義、浮夸虛報等,使得人們在認知中產生這樣一種錯覺,那就是不誠信已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一種生存手段,甚至是獲得利益的一個途徑。這必然極大地腐蝕著大學生的靈魂,使得正處于人生坐標十字路口的大學生產生困惑,無所適從。三是學術上的失范。當學術研究成為一種職業、一種謀生手段后,學術界的假冒偽劣也蔓延成風,假數據、假論文、假文憑、假職稱等等不一而足。四是宣傳上的偏頗。比如對一些所謂的改革者、企業家等人物的宣傳,“以成敗論英雄”“只問結果,不問過程”。一些似是而非的“提法”也大行其道,并且被罩上了“改革”的光環,被宣傳、被提倡,造成人們思想上認識上的混亂。如果大學生缺乏對這些不良現象的判別和抵制,就會受其影響,向不守誠信的方向發展。
2.學校教育失衡的影響
高校教育始終還存在重智輕德,一手硬一手軟的現象。普遍忽視對大學生進行有效的“誠信教育”。眾所周知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讓受教育者了解并掌握基本的為人處世之道。但長期以來雖然我國的教育體制對德育非常的重視,但在教育的過程中往往落于簡單化。只管“教”,不管“育”,結果容易忽視學生個人道德的完善。
3.家庭不良教育的潛移默化影響
家庭是大學生接觸最多的社會環境,家長的言行舉止,對子女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有的家長只要求孩子勤奮、多才多藝等,對子女偶爾發生的不規范行為,不但沒有及時制止,還起一定的教唆作用。甚至有些家長對子女的“越軌”行為不但不教育,反而表揚孩子有能耐。有的家長當著孩子的面弄虛作假,給孩子的身心健康和道德養成帶來不好的影響。應當看到,家庭的影響是導致個別大學生缺乏誠信的主要原因之一。
4.學生自身習慣惰性的影響
當代大學生絕大部分是獨生子女,他們在享受良好的教育的同時,無可否認地存在著艱苦奮斗不足,以自我為中心,只顧自己不顧他人的自私心態,在意識上能清楚地分辨是非,知道該做什么與不該做什么,他們在認識上是積極的和正確的,并且在努力追求內在品格的自我完善,但他們的自控能力又相對較弱,按道德要求來規范自己行為的自覺性往往又比較欠缺,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上的差距。一些人雖然祟尚誠實守信,卻又在追求名利中不知不覺地放棄了這一原則。
二、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1.強化大學生誠信教育是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要求
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是未來社會經濟生活的脊梁,其誠信素質的高低對社會的影響遠勝于一般的群體,其誠信品質如何,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決定著一個國家的興衰成敗,決定著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由此可見,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既是市場經濟完善的必備條件之一,也是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
2.強化大學生城信教育是推進社會信用體制建設的必然要求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信用體制的完善和實踐是要靠社會個體通過多種形式的努力來實現的,它需要一個良性發展的社會環境,這就意味著社會個體不僅要對誠信在觀念意識上認可,更需要的是行動中的參與認同。我們正走在信用中國的文明發展道路上,高等院校作為建設社會信用體制的主陣地,營造良好的校園誠信氛圍,塑造學生的誠信素質,將對社會誠信氛圍的養成起到積極的“示范”作用,進而促進社會信用體制建設的發展和完善。
3.強化大學生誠信教育是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的必然要求
大學生正處于各種觀念、態度、品質、習慣形成并逐漸定型的關鍵期,是人生觀、價值觀走向成熟的階段,更是培養誠信品德的良好契機。誠信與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社會價值觀,從學校獲取的知識和技能只能說明學術水平和工作能力可以達到何種程度,但它不能保證你是用來為社會創造財富還是用來危害社會的,如果品質方面有問題,能力越強,其危害往往也就越大。因此,讓大學生接受比較系統的傳統美德教育,特別是在德育中旗幟鮮明地充實誠信教育的內容,促使學生把道德基礎打得更扎實些,增強抵御各種風浪和誘惑的能力,是大學生得以健康地成長成才的基礎和根本。
三、大學生誠信教育機制的構建分析
誠信既是思想觀念的認知過程,又是行為習慣的養成和積累過程;既要求個人的內在自我修養和覺悟,又需要有很強的外在約束、規范以及良好的社會環境的熏陶。因此,筆者認為,要構建大學生誠信教育的機制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在理念、輿論、實踐上改變傳統教育的思路和方法
第一,以人為本,樹立大教育觀。打破以往以教育論教育,以道德談道德的空洞說教的教育觀念。改變以往過分注重德育課程的知識化和分數化,談化德育課程的人文精神,把德育變成一門普通課文化課的傾向,應把教育視點從原來的關注道德規范本身轉移到“人的全面發展”上來,著眼于人才的成長,以“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為出發點和歸宿點,注入人文精神,使之培養出的人才能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與時展同步。
第二,輿論公開化,營造誠信氛圍。完善輿論監督機制,要善于借助輿論的力量,弘揚真、善、美,鞭撻假、惡、丑,抨擊和處罰各種弄虛作假、不守信用的行為,并敢于將不誠信的行為公開化,樹立誠信的正確導向,營造“講誠信光榮,不講城信可恥;講誠信得益,不講誠信不得益”的校園氛圍,使恪守誠信者受到輿論的肯定、宣傳,獲得成功;讓不守信用者受到輿論的譴責、批判,難以立足。在這樣一種輿論力量的作用下,大學生的誠信自然有一股無形的力量在約束并規范著他們的行為,讓他們體會到誠信不僅是善的、美好的,而且也是符合自身利益的,促進大學生誠信品質從“他律”向“自律”轉變。
第三,加強管理。強調知、信、行一致化。學校要加強自身管理,樹立學校誠信形象,以誠信管理促進教育。通過誠信管理引導大學生對誠信由認識轉化為信念,由信念內化為行動,努力踐行知行合一。一是誠信教育要與師德教育相結合。二是學校活動,特別是與學生密切相關的一切活動,必須真正做到公平、公開、公正,不弄虛作假,不欺上瞞下,學校必須為學生樹立一面誠信的旗幟。
2.建立和完善誠信教育體系
第一,建立健全監督機制,加強制度的規范化、法制化建設。高校的紀檢部門負責定期檢查、核實相關職能部門對學生誠信品德的評價狀況,收集師生反映的情況匯報。針對違反信用以及欺騙、制假造假的行為,學校要制定和完善相關的條例和管理規定,要加大制度的執行力度,用法律手段促使學生培養一顆誠實善良之心,嚴格履行合同,促使學生維護就業協議、貸款協議的效力。要以《法律基礎》課為主要陣地,把民法的“誠實信用原則”作為重點加以講解,教育學生“知法守法”,樹立守信的意識,做一個誠信之人。
第二,建立誠信激勵機制。積極推進“無人監考”等制度,激發大學生的誠信意識;通過企業贊助等形式,設立大學生誠信基金會,每年組織大學生誠信狀況的評比,優秀者及時表彰。
第三,簽訂誠信承諾書。學生、家長、學校或院系三方簽訂《誠實守信承諾書》,承諾在大學四年中堅守“考試不作弊、不偷盜、不惡意貸款、不偽造證件、不篡改成績單”等誠信準則,承諾書一式三份,學生、家長、學校或院系各執一份,學校或院系每學期簽署意見并蓋章,平時列入學生考核標準,學生畢業時進入本人檔案。
第四,建立大學生誠信檔案。對大學生的誠信教育不能只停留在道德教化的教育層次上,還應當在實施教育的動態過程中,適時把握學生的誠信狀態,并根據大學生的信用情況建立起大學生個人信用檔案,也就是形成并完善一個有效的記錄機制。內容應包括:大學生本人承諾書、學生的個人基本情況、品行說明、學習成績、健康狀況、經濟狀況、信用記錄等。學生在拿到檔案的第一時間,就要在誠信大學生承諾書上簽字,樹立起誠信的觀念。
第五,健全誠信評價機制。一方面,將個人的誠信記錄與獎學金、評優選先、入黨、向用人單位推薦等事關學生切身利益的各項事宜緊密聯系,以形成促進大學生自覺實踐道德行為的激勵機制。另一方面,凡是違反誠信規定的,一經查實,嚴格按照制度處理,杜絕一切說情現象,從而形成強有力的約束機制,使學生在學校期間能形成較穩定持久的誠信理念。
3.構建社會、學校、家庭互動教育網絡,營造全員、全程、全方位的育人環境
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提出:“要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認真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集體主義為原則、誠實守信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報告中明確把“誠實守信”作為建立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的重點。大學生是中華民族的希望和未來,是社會建設的主力軍,也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大學生誠信是整個社會誠信的晴雨表和風向標,因此,用積極、理性的眼光去分析當前大學生誠信問題,并從大學生的成長成才這一層面出發,深入探討解決大學生誠信問題的可行之道,必將對整個社會的道德建設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一、誠信是大學生成才的品質基礎和保證
誠信,就是誠實守信,能夠履行承諾而取得他人信任。誠信是道德建設的根本,是一切道德賴以維系的前提。誠信,落實在大學生身上,就是誠實守信,努力做到恪守誠信,追求真理,對學習忠誠,對人忠誠。誠實信用,是大學生一切品質形成的基礎和保證,是社會發展對大學生提出的必然要求。只有這樣認識和實踐,大學生才可能成為一個坦坦蕩蕩的人,才可能在未來社會中有一個良好的發展前景,才可能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有所作為。
(1)誠信是大學生成才的必備素質。一個人要成才,應該在各方面都得到全面發展。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了在本世紀頭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明確把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全面小康社會的具體目標之一。誠信是人才思想道德素質的核心,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孔子曾講“民無信不立”,孟子曾說“思誠者,人之道也”。誠實守信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也是現代文明的基石,它關系著個人的生存和國家的發展。沒有一個不講信用的人能夠長久立足,沒有一個不講信用的企業能夠發展壯大,也沒有一個不講信用的國家能夠興旺發達。高校是培養人才的搖籃,理應把培育誠信精神作為教育創新的重要內容,為學校實現培養目標、造就高素質創新人才提供強大精神支撐。
(2)加強對大學生的誠信教育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成才的必然要求。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信用是市場經濟的基石。市場經濟愈發達,愈要求誠實守信,這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也是現代文明的基石與標志。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加速,誠信更加成為投資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甚至決定著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主力軍,作為未來WTO經濟的主要參與者更應該遵守誠信道德原則。當代大學生應當把誠信看成與生命一樣重要,視誠信為自身道德品質的生命,注重自身誠信意識的培養。否則,在社會上將難有立足之地,更談不上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事業。
(3)加強對大學生誠信道德教育是由高等教育的本質目的及其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所決定的。首先,高等教育的本質目的在于培養合乎社會發展、社會進步需要的人。只有那些具有真才實學的合格人才,才能夠促進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并反過來促進高等教育本身的發展,而不是那些無才無學的偽劣產品。因此,高等教育必須遵循誠信原則。其次,高等教育擔負著促進社會發展、民族進步的重任,它必須嚴格遵循誠信的原則,才能培養出具有高尚道德水準的合格人才。我國的高等教育從誕生至今,一直非常重視對大學生進行道德的教化和人格的塑造,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二、當代大學生的誠信品德狀況及原因分析
高校不是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負面環境對學生的消極影響是不可避免的。大學生的品德狀況從總體上來看是好的,但在部分大學生身上,誠信缺失卻是個不可忽視的現象:到圖書館借書,拖一兩個月不還;寫論文,上網下載幾段拼湊而成;做實驗,把實際數據調整成自己所需理想狀態的數據;考試經常作弊;助學貸款拖著不還;就業協議不去履行;履歷表做假等。這些現象產生的原因有:
(1)外部環境原因。首先,受歷史上封建思想的影響。在我國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諸如“言必行,行必果”“抱誠守真”等誠信的經典佳句,但是在封建社會長期的封建專制下,人們的誠信意識也存在著扭曲的一面,例如“逢人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見什么人說什么話”“愈誠信,人生之路愈不妙”等俗語古訓,導致人們在潛意識中誠信意識的缺失,而這些又具有“世襲”特點,使大學生從小就耳濡目染。其次,在現實生活中,由于社會的負面效應,不少領域都存在誠信缺失的現象,如假冒偽劣產品、坑蒙拐騙、貪污受賄等,這些使得正處于人生坐標十字路口的大學生有無所適從之勢,從而導致大學生誠信水平的滑坡。
(2)學校原因。首先,高等教育體制遠不能適應社會經濟體制的發展,大學生道德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要求仍有許多不相適應的地方,如道德教育的簡單化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復雜化,教書與育人分離、理論與實踐相背等。其次,高校中的諸多管理領域和部門存在諸多弊端和漏洞,特別是在一些與學生關系甚為密切的職能部門。從學生綜合測評的評比摻水到教師到處兼職上課而不求質量或是忙于自己的事情而疏忽教學,諸如此類的不誠信現象在高校中并不少見,客觀上助長了大學生誠信的缺失。最后,高校連年擴招,使高校的生源素質有所下降,人數大增也給高校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帶來極大的挑戰,而且就業市場競爭激烈,部分大學生為取勝不惜采取了“偽造簡歷”這樣不守誠信原則的做法。
(3)個體成長的自身原因。首先,自我意識的偏差。當代大學生大多數是20世90年代出生的獨生子女,他們在享受良好的教育的同時,也存在著艱苦奮斗不足,以自我為中心,只顧自己不顧他人的自私心態,在道德行為上的自我意識愈來愈強,個人主義的價值取向日益突出,在處理社會與他人的關系時,當涉及到自身利益,就常不惜犧牲誠信道德原則為代價。其次,大學生的道德心理還不夠成熟。從人的心理發展來看,大學生最一般的心理特點是正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沒有真正完全達到成熟。由于受許多誠信缺乏現象的不良影響,常常會引起心理矛盾的激烈沖突,造成心理發展中的失調和不平衡,因此,也易被社會上和身邊存在的許多不誠信現象誤導。
三、用誠信打造大學生的成才之路
大學生要以誠信為學習之根本、人生之根本。誠信應貫穿我們大學生活的始終,包括考試、借貸、就業、生活等方方面面,這樣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有用之才。目前,由于多種原因的影響,高等學校中間比較普遍地存在著大學生的誠信問題,但是大學生的可塑性是很大的,主觀的努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況且高校培養的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未來國家各個領域中間的骨干,大學生素質的提高有利于整個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也會對公民道德建設起到積極的推動、引領作用。因此,高校應加強大學生的誠信教育:
(1)著眼于人才的未來。首先要樹立大教育現,打破以往以教育論教育,以道德談道德的難以取得實效的空洞說教的教育觀念。應把教育視點從原來的關注道德規范本身轉移到“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容上來,著眼于人才的成長,以“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為出發點和歸宿點,注入人文精神,使之培養出的人才能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與時展同步。其次,必須著眼于終身化。思想品質教育必須立足于人的全面發展,著眼于人才的未來,要考慮到長期效應與近期效應的結合,在對大學生的誠信教育上,不僅要注重學生在校的現實表現,更應關注學生走向社會之后的長期效應,使學校的誠信教育具有跨越時空的效應,使學生在校就學會修身養性的方法、錘煉優良高尚的品性,終身受益。
(2)教育要生活化。首先,誠信教育要從具體事情入手,從他律引向自律。誠信教育是一個細水長流、潤物無聲的過程,其效果不能立竿見影。大量經驗表明,最好的方法是通過具體事情入手,把誠信教育生活化,將大學生的誠信思想體現在具體的生活細節之中,使大學生在大量的生活細節中培養誠信行為,鑄造誠信精神。其次,在實踐上必須強調一致化。課堂教育要和現實生活一致:一方面,要重視對大學生進行引導,使他們對誠信由認識轉化為信念,由信念內化為行動,努力踐行知行合一;另一方面,也要規范學校的活動,特別是與學生密切相關的,學校必須為學生樹立一面誠信的旗幟,真正做到公平、公開、公正,不弄虛作假、不欺上瞞下,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體驗到學校的自身行為和對學生的教育要求是統一的。
(3)教育要與時俱進。首先,教育內容要體現現代化。經濟全球化和教育國際化的發展進程要求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內容必須注入時代精神,走向現代化、國際化,特別是教育國際化發展進程在加快,標志著人才國際化趨勢越來越明顯,而“誠實守信”則是國際化人才的共同特征之一。因此,面對新形勢,大學生的誠信教育在理論的內涵與外延上要進一步深化、拓展、創新,不斷朝現代化、國際化邁進。其次,要把誠信意識和規則意識結合起來。規則和誠信是緊密聯系的,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意味著規則意識必須強化。規則意識淡薄,誠信意識必然失落,我們應當把誠信教育和規則教育結合起來,讓大學生懂得:規則是必須遵守的,不能違反的;規則面前人人平等。
(4)善于利用各種教育資源。首先,教育必須形成網絡化。要充分利用各種教育資源,發揮社會、學校、家庭等全方位教育效果。要不斷尋找新的教育載體,構建大學生誠信教育網絡,以在最大的范圍內實現最佳的大學生誠信教育效果。如引入現代的電腦多媒體網絡工具,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結合,互相補充,共同滲透。其次,要注重輿論的宣傳。高校要營造一種誠信的氛圍,完善輿論監督機制,要善于借助輿論的力量,弘揚真、善、美,鞭撻假、丑、惡,并敢于將不誠信的行為公開化,樹立誠信的正確導向,使恪守誠信者受到輿論的肯定、宣傳,獲得成功,讓不守信用者受到輿論的譴責、批判,難以立足。這樣,大學生的誠信自然有一股無形的力量在約束,并規范著他們的行為。
總之,誠信是每個大學生應該具備的基本道德素質,它與成才密切相關,因為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的棟梁,是社會發展的希望。所以,對大學生進行誠信教育是高校教育重要的一課,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參考文獻:
[1]邱偉光,張云.大學德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2]林均敬.精神家園――當代大學生啟示錄[M]北京:北京大學
出版社,1998.
[3]魏傳光,葛暢.淺談高校的誠信教育[J].理論與實踐,2003(2).
[4]魏勝.誠信教育是大學生道德建設的根本[J].樂山師范院學
誠信問題是歷史問題,也是現實問題。誠信道德是公民道德建設的核心要求,對當代高職生而言,誠信也是一種人格品質和信用資本。高職誠信道德建設,對提高高職生的道德水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要實現誠信教育的價值和效果,就必須重視誠信教育的價值選擇,科學的價值評價和價值選擇對于誠信教育的成敗具有重要的影響。高職院校只有把握了誠信教育價值選擇的規律和方向,才能使誠信教育的實踐產生出實效。高職誠信教育的價值目標是為了讓學生追求真善美,它的根本價值取向則是為了實現道德至上。在當前“誠信缺失”和“誠信危機”的社會形勢下,我們要求在價值選擇的過程中,能夠以優秀的傳統文化為指導、以和諧社會建設為平臺和目標和以科學發展觀為引領。
一、回歸傳統:以優秀的傳統文化指導誠信教育
在我國古老燦爛的文化中,誠信思想占據有重要的地位,誠信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在我國古代的各派學說中,有許多關于“誠信”的論述。關于“誠”,《大學》說:“所謂誠其意者,不自欺也。” “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中庸》曰:“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這是說,只有內心真誠才能達到明曉道理,這叫做人的天性。
關于“信”,孔子在《論語》中曾38次提到“信”,并將“信”與“仁、義、禮、智”并列,稱為“五倫”。“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信必行,行必果。”(《論語·子路》)“信近于義,言可復也。”(《論語·學而》)孟子要求“朋友有信”(《孟子·藤文公章句上》),《呂氏春秋》中說:“天行不信,不能成歲,地行不信,草木不大。”(《呂氏春秋·貴信》)
總之,古人對誠信觀及誠信教育是非常重視的。我們在誠信教育的價值選擇中,應提倡思想回歸傳統,批判性地繼承和弘揚古代的誠信思想,深入挖掘傳統的誠信資源,對于在高職生中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一,突破傳統教學模式,創新誠信教育手段,以傳統誠信思想滲透進當前誠信教育過程中。新的教育形勢,要求教育者在發揮傳統教育方法的基礎上,必須敢于創新,善于利用現代化的傳播媒介和現代化教育手段,著力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道德情感。高職院校在加強誠信教育過程中,可以建立專門的誠信教育網站,擴大誠信教育的影響力,可以開設網絡誠信教育課程,結合學生實際,對某些誠信缺失問題向學生做出解讀,還可以采用講座、問卷調查等形式收集誠信教育相關信息,進而采取針對性的措施改善教育狀況。
第二,構建高職院校誠信教育體系,通過“兩課”教育與誠信教育專門課程相結合的方式,營造誠信校園文化氛圍。高職教育工作者應該更多地關注學生的日常生活,關注學生的思想現狀,根據高職生的心理特點,解決學生在誠信認識中存在的問題,幫助他們走出誠信“誤區”。構建誠信教育體系,還必須充分利用學生的第二課堂,第二課堂是學生實現知行合一的重要途徑,是幫助學生在實踐中親身體驗誠信意義和價值的重要平臺。誠信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帶領學生參觀文化名勝、弘揚傳統文化活動等方式,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第三,加強對誠信教育者的傳統文化教育,樹立教育者的誠信形象。“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誠信教育者是推動誠信教育建設的主體和實施者,教育者的工作作風、精神面貌、傳統文化素養等,對誠信教育接受者具有示范效應。只有通過言傳身教的榜樣作用,才能實現并堅定高職生的誠信信念。
二、關注生活:以和諧社會為平臺建設誠信教育
和諧社會一直是人類憧憬和追求的美好理想和目標,和諧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價值觀念。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誠信友愛”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總目標之一,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念,它對高職生的誠信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們在高職生誠信教育的價值選擇過程中,應該基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念,以和諧社會建設為平臺,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和原則。“和諧社會”蘊含著人文、人本、人道等價值取向,以人為本,就是要充分尊重高職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價值,尊重他們的人格價值,尊重他們的合理需要,尊重他們的能動性、多樣性和創造力。誠信教育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堅決反對“管控壓”的教育方式,根據高職生的個性特點和思想特點,進行有針對性地教育,正確地引導他們誠信思想的發展,使其具備社會所需要的誠信品德和人格素質。
第二,建設和諧文明的校園文化環境。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建設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高職院校是對高職生進行誠信教育的主陣地,校園文化是校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職生誠信教育工作的實際載體,必須充分認識到校園文化的育人作用。和諧的校園文化對高職生誠信教育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必須在校園中營造“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道德氛圍,在和諧誠信的校園文化氛圍中,高職生更容易培養出和諧共處、講誠信的道德素質和道德觀念。
第三,培育高職生和諧的心理素質和人格品質。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念,包含了塑造“和諧人”的理念。任何教育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使符合社會需要的教育內容內化為個人的內在信念。和諧的心理是接受教育的基礎,誠信意識是形成理想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完善的人格心理又造就完善的誠信意識。誠信教育也必須重視在“和諧人”理念下,對高職生進行心理塑造和人格教育。
三、啟迪人生:以科學發展觀引領誠信教育
科學發展觀呼喚一個誠信、和諧和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環境。高職院校的誠信教育只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理解和正確把握科學發展觀的豐富內涵和基本要求,才能辯證地認識和處理當前誠信教育所遇到的危機。應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誠信教育應以科學發展觀為目標。科學發展觀有兩個基本的內涵:一是全面發展,二是可持續發展。一方面,科學發展觀強調社會的發展,這其中包括了科教文衛等各項事業的發展,也包含有社會秩序、社會保障、社會公正、社會和諧等方面。在全民中形成普遍的“誠信意識”,形成一種“誠信至上”的社會公德,誠信教育為社會和諧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另一方面,科學發展觀也包含了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是教育和社會發展的最高價值原則,人的發展不僅包含了人的活動及其能力的發展,也包含了人的社會關系的豐富和發展,還包括人的個性、素質、品德的全面發展。誠信教育以人的全面和諧的發展為目標,是建立和諧社會關系最基本的保證,也是提升道德觀念和道德品質的基本保障。
第二,誠信教育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誠信教育應該體現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按照科學發展觀的指導,首先,誠信教育要講究統籌協調。高職生誠信教育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僅要在高職院校這一主陣地中進行,還必須使教育融入到社會的各個領域,貫穿到教育的各個環節之中。因而不僅要統籌協調誠信教育與科學文化教育之間的關系,還要協調外在教育與自我教育的關系,還必須重視協調家庭、社會及學校在教育過程中的關系和作用。
其次,誠信教育還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觀。這要求在誠信教育過程中,必須使教育本身具有可持續發展性,必須使學生保持可持續發展性。要保證誠信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性,關鍵在于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隨著社會、經濟和文化的變化發展,根據社會的實際,不斷在誠信教育的理念和觀念上革故鼎新,在教育的方法、內容、機制和手段等方面不斷創新。總之,只有立足于高職生的全面和長遠發展,誠信教育才能適應社會和時展的要求。
參考文獻:
[1]孫偉平.論價值選擇的主體性和合理性[j].湘潭工學院學報,1999,(1).
作者簡介:于忠臣(1975-),男,黑龍江大慶人,東北石油大學土木建筑工程學院,副教授;陳平(1979-),男,滿族,黑龍江大慶人,東北石油大學土木建筑工程學院,講師。(黑龍江 大慶 163318)
基金項目:本文系東北石油大學教學改革項目、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土建類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基于卓越計劃的市政環境類專業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編號:GBC1212012)、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項目編號:GBC1211024)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4)02-0015-01
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形式,本科人才培養是高等學校的中心工作之一,應試教育的種種弊端,在高校管理者、教師、學生中還留有深深的印記,嚴重沖擊和制約著人才培養質量,一大批高分低能的“人才”走出高校、進入社會后,無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這值得深刻反思,并切實加以改革。“導師制”不失為一種好的制度,應提到高校管理體制、育人體制改革突破口的高度,予以有效推進。
“導師制”是一種教育制度,與學分制、班建制同為三大教育模式。“導師制”的最大特點是師生關系密切。導師不僅要指導學生的學習,還要指導學生的生活,進行德育,以更好地貫徹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現代教育理念,培養學生自學、自立、自制、自信、誠信及科研能力。
一、“導師制”的實施
1.大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
大一新生經歷了重重選拔,走進大學校園,面對的都是新鮮事物,開始學習許多原來很少接觸的專業課,科目多、課程進度快,并且沒有中學階段常有的期中考試來督促學生及時鞏固學過的知識,另外多數新生也不會合理分配自己的學習時間。[1]中學時期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與大學完全不同,沒有承接性,讓大部分新生無所適從,此時就需要教師幫助他們改變角色與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自學能力是指在沒有教師和其他人幫助的情況下自我學習的能力。大學課堂以學時為基礎,每門課程有相應的教學任務和學時,在規定的學時講授相應的內容,則出現了知識量大、學生課堂理解吸收困難的問題,這就要求學生養成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的良好習慣,而不能單純依靠課堂上教師的講解,還要講究學習技巧,要自覺遵循學習規律,對學習的知識做到經常復習。通過不斷的反復的復習,在大腦中形成牢固的記憶。
2.大學生自立能力的培養
自立是一種人格特質,是我國傳統文化所重視的優良品質之一。自立人格包括個人自立和人際自立兩個方面,各自又分別包括獨立性、主動性、責任性、靈活性和開放性五種特質。[2]大學生的自立意識包含四個因素:抽象自立、經濟自立、心理自立和社會自立。大學生最看重的是經濟自立,其次是心理自立和社會自立,最不看重的抽象自立。[3]在小學、中學階段,學生的功課緊、時間少,對家庭依賴性高,而進入大學后,自由時間較多,同時校園環境和社會環境也為其提供了很多機會,諸如校園內的勤工儉學活動,社會上的各種兼職工作,都是大學生培養自立能力的良好途徑,這些經歷將是大學生步入社會的寶貴財富。
3.大學生自制能力的培養
自制力就是自我克制的能力。人的克制能力的強弱決定人的心理品位、健康狀況以及智能的發揮程度。大學生步入大學校園,迎來了一個全新的環境,家長距離遠了,教師管理的少了,社會上各種復雜的誘惑多了,此時堅強的自制力對大學生健康的學習、快樂的成長至關重要。網絡在當今社會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部分,老同學之間互相聯系,各類知識的解析與延伸,關注社會的變化及新氣象,網絡都起到了很好的幫助作用。但很多大學生尤其是剛入學的新生,將網絡作為打發時間的工具,整日沉迷于網絡游戲,全身心投入在虛擬世界里,進而無法自拔,荒廢了學業與青春,導致掛科、降級甚至退學現象屢屢發生。自制力的培養并不意味著封閉,而是為了能夠更好的自我實現和自我發展。
4.大學生自信能力的培養
自信心是指個體相信自己的能力和精力的一種主觀傾向,簡單地說,就是對自我的確信程度。一般而言,人們總會以一種或褒或貶的態度來看待自己,這種對自我的體驗和對自我的評價的高低就決定了人的自信水平。[4]大學生自信心不足有很多表現形式,導致大學生自信心不足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如歸因不當、家庭教育的誤導、個體過去經驗、對自己要求過高、消極的自我認知與評價等。[5]高校不同于小學和中學,大學生都是層層選拔的優秀學生,很多學生在進入大學前一直都是成績優異、名列前茅,進入大學后,所有人都在同一起跑線上,由于種種的不適應,導致部分學生各方面都落后,進而產生了自卑心理,意志消沉,與其他學生距離越來越遠。維護和培養大學生的自信心,需要做到:正視自卑;學會自我接受,認識自我價值;自己控制“自我形象”;修正消極的自我評價;修正理想的自我,改變不合理的觀念;看到自己的長處和力量;努力提高與發展自己;遭遇挫折時運用心理防衛機制;積極樂觀地與人相處。[6]
5.大學生誠信能力的培養
誠信既是市場經濟領域中的基礎,也是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個人相互關系的基礎性道德規范,還是現代文明的重要基礎和標志。大學生是中華民族的希望和未來,是社會建設的主力軍,也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大學生誠信是整個社會誠信的晴雨表和風向標。[7]培養大學生的誠信能力需要一個誠信的校園環境和社會環境,大學生們對發生在校園中的種種誠信缺失行為也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憂慮,在內心深處渴望擁有一個誠信的環境,但對于社會和學校開展誠信建設又缺乏信心。如今的市場經濟社會,各行各業爭先恐后發展,也將很多不誠信的因素引入了校園。電子科技的發展催生了高端作弊儀器,學生的懶惰催生了替課行業的出現,這種欺騙教師、同學、父母、自己的行為嚴重破壞了校園的誠信環境,因此高校在誠信教育中要努力健全誠信教育的三個體系、樹立誠信教育的大教育觀、嚴格懲戒引導、促使學生達到誠信道德內化。[8]
6.大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
大學生的科研能力是直接影響大學生科學研究活動的效率并確保大學生科研活動得以順利完成的特殊能力。主要表現為獲取信息并對信息加工處理的能力,獨立的分析判斷和決策能力,實踐動手能力,歸納總結、發明創造以及撰寫科研論文的能力等。[9]過硬的科研能力是一名合格大學生必備的能力。科研能力的培養應該從大學生進入校園就開始,“導師制”則為其提供了一個便利的平臺。指導教師應積極開發每個學生的興趣和潛力,并在此基礎上逐步融入指導教師的科研工作中,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教育部實施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實驗計劃就是為了鼓勵更多的大學生投入到科研中來,較早的進入角色、適應角色,為走向社會打下良好基礎。
二、總結
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需要教師的指導,針對目前高校輔導員與學生的比例關系,“導師制”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幫助,尤其是對于大一新生,為他們規劃符合自身的發展路線具有重要的意義。培養大學生的自學、自立、自制、自信、誠信及科研能力是“導師制”的核心所在。
參考文獻:
[1]任強,陳巖.論大學新生自學能力的培養[J].當代教育論壇,
2007,(10):77-78.
[2]王璐.大學生自信現狀的調查研究[J].才智,2012,(32).
[3]黃希庭,李嬡.大學生自立意識的探索性研究[J].心理科學,
2001,(24):389-392.
[4]劉敏嵐.論自信心的發展及影響因素[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
2002,(1):64-67.
[5]佟燕燕.論大學生自信心及其培養[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12):60-61.
[6]梁筱梅.大學生自信心現狀及對策[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27):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