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干部學法用法匯總十篇

時間:2022-02-04 00:53:2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鄉鎮干部學法用法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一是找準定位。為了進一步明確“法律進農村”的工作思路,使農村普法工作有的放矢,目標明確。我們先后深入到7個鄉鎮14個村,開展了專題調研。最終確定了以提高農民法律素質,推進農村民主法治化建設,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法律支撐的工作思路和目標。二是專項推進。在健全完善市、鄉(鎮)、村三級普法網絡的基礎上,實行了專項推進的“法律進鄉村”工作機制。在局機關選派了一名在鄉鎮工作過,有農村實際工作經驗的人員,專門負責“法律進鄉村”活動的指導和監督。三是跟蹤問效。我們將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納入了各鄉(鎮)全年工作目標考核之中,各鄉(鎮)也把各村屯“法律進鄉村”工作納入到對各村屯的目標管理之中,實行跟蹤問效,兌現獎懲。

二、突出重點,在普法對象和內容上抓關鍵

篇(2)

桓仁滿族自治縣地處遼寧東部邊陲,面積3547平方公里,人口30萬,下轄12個鄉鎮,一個礦區管理委員會,109個行政村。多年來,隨著農村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公民民主意識的增強。自1999年以來,縣政府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的決定》和市政府關于推進依法行政的工作部署,始終把加強鄉鎮政府依法行政工作列入縣政府的重要工作議程。真抓實干,務求實效,依法行政取得了明顯效果。他們的主要做法是:

1 基本做法

該縣在推進鄉鎮依法行政工作中采取的主要作法是:

(1)以建設法治政府為目標,將推進鄉鎮依法行政作為縣政府重要工作來抓。

鄉鎮人民政府是我國政權體系中最基層的政權單位,是政府依法行政的最前沿陣地,同人民群眾的聯系最經常,最廣泛,最直接。其依法行政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國家法律、法規在農村的貫徹和執行,直接決定著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推動鄉鎮政府依法行政,是建設縣級法治政府的重要基礎。為加強對鄉鎮政府依法行政的領導,該縣政府成立了由縣長任組長的依法行政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縣政府法制辦公室,由法制辦具體負責制定方案、組織協調、監督檢查、評議考核工作。根據國務院的決定,縣政府制定了全縣依法行政工作方案,方案中明確了鄉鎮政府依法行政的指導思想和工作目標,提出了工作措施、方法、步驟和具體要求。并要求鄉鎮政府制定符合本鄉鎮實際情況的依法行政工作方案,在工作中把依法行政擺到了重要位置上,使全縣鄉鎮依法行政工作有組織、有系統地開展起來之后。縣政府又了《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工作的決定》,對依法行政工作進行了全面安排部署,要求各鄉鎮政府、縣直各部門必須認真貫徹落實。決定中明確以全面推進民主法制建設為根本目標,以三個有利于為行政執法的根本標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建立健全立法、執法、監督、保障四個工作機制。

(2)規范鄉鎮政府行政行為,將鄉鎮整體工作納入依法辦事軌道。

縣政府首先抓了先學法再辦事和堅持依法定程序辦事兩件事。要求各鄉鎮政府在開展各項工作前,要先研究法律,搞清執法程序,然后依法制定具體的工作措施和方法。

嚴格依法辦事,維護集體經濟組織和承包人的合法權益。有的鄉鎮為了依法合理地解決復雜疑難問題,找到縣有關部門幫助研究、解決疑難問題。鄉鎮主動依法行政,有關方面支持鄉鎮依法行政,從而提高了鄉鎮處理實際問題的合法性,鄉鎮依法處理實際問題的水平在不斷提高。縣政府法制辦起草了縣政府依法行政程序規范,編制了規范性文件,制定、行政處罰、行政復議等程序及程序圖,發給鄉鎮政府,供他們參照運用。縣直有關部門結合各自工作,幫助鄉鎮站、辦、所健全了執法制度和程序。從而實現了行政管理法制化,執法活動程序化。鄉鎮政府按縣政府的要求在執法部門中建立了行政執法公示制,將法律賦予本部門的職責權限、負責人、承辦人、工作程序、收費標準、違規責任等通過公示板、廣告牌向社會公示,增強行政機關工作透明度。經過幾年的努力,現在全縣各鄉鎮隨意行政的現象已基本杜絕,為民服務,文明執法蔚然成風,政府與老百姓魚水關系逐漸加深,政府形象有很大提高。

(3)長期堅持法律學習、宣傳,提高鄉鎮干部依法行政和公民守法維權的自覺性。

法制宣傳教育是一項關系增強人們的法律意識、熟悉法律規范、創造依法行政氛圍的基礎工作,縣政府非常重視這項工作。縣政府認真按市政府的要求,注重自身法律知識的積累,認真學習法律知識,明確規定在每次會議上學習一部法律,現已形成制度。各鄉鎮政府也普遍建立了每周一次的學法制度。

為了使農民學法懂法,更好地監督鄉鎮政府依法行政,縣政府給全縣每戶農民免費贈送了《常用法律匯編》和《農村科技知識》兩本書。農民通過學習,法律意識提高的很快,常常拿著《常用法律匯編》與行政執法人員討論,乃至上訪論理,自我維權意識大大增強。縣政府還利用縣報、電視等新聞媒體宣傳鄉鎮政府依法行政工作。縣報長期開辟法制園地欄目,選載法律條文、法律解釋和有關文章。縣報全縣每個農民一份,由縣財政出資免費贈閱,真正達到了家喻戶曉。縣有線電視臺每周制作一期渾江夜話節目,對執法熱點問題進行報道評點,還對重點、熱點問題進行宣傳報道。各鄉鎮政府將學習、培訓形成一種制度,一種風氣。鄉(鎮)、村組開展了培養法律明白人活動,加強普法力度,提高公民素質。有的鄉鎮、村組、學校開展了以家庭為單位的知識競賽。有的學校搞了小法官模擬法庭演示活動。通過各種各樣的宣傳活動,使全縣干部群眾的法律意識日益提高,營造了一個執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為依法行政工作奠定了良好的法律意識基礎。

加強對全縣鄉鎮行政執法隊伍的培訓工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起器。縣政府全面實施以憲法為核心,以公用法律和專業法律為重點的法制宣傳教育規劃,把法制教育和依法行政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將提高鄉鎮執法人員的法律素質和水平列為加強鄉鎮政府依法行政的重頭戲,加強了對其培訓的工作力度。縣委、縣政府每年都舉辦鄉鎮領導干部輪訓班,對鄉鎮法制干部進行培訓。

(4)健全鄉鎮法制機構,充分發揮其參謀和助手作用。

為加強對鄉鎮政府依法行政工作的領導,保證依法行政工作取得實效,該縣各鄉鎮政府都建立健全了法制機構,組建了一支30余人的法制工作隊伍。從而使全縣鄉鎮政府依法行政工作形成了一個相互聯系、相互協調、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組織領導體系,做到了宏觀有人管、微觀有人抓。為了提高鄉鎮法制干部地位,有效當好政府的參謀助手,縣政府明確規定,縣政府法律制辦主任列席政府常務會議,并要求鄉鎮政府也要這樣做,所有政府文件必須經法制機構審核,政府的重大社會經濟決策,要認真聽取法制部門意見,充分發揮法制機構的參謀和助手作用。他們要求全縣法制機構和行政執法機構為縣域經濟的發展創造優良環境,提供優質服務。

2 幾點啟示與建議

該縣在鄉鎮依法行政工作中,積累了一些很好的經驗和作法,這些經驗和作法能給予我們一定的啟示。

(1)加強鄉鎮依法行政,鄉鎮領導班子的法律觀念要增強,認識要到位。認識問題不解決,依法行政工作就無法開展。基層政府的行政理念要從計劃經濟下的行政管理方式上轉變過來。要從過去重管理輕服務轉變到側重服務上來。要寓管理于服務中,不斷強化政府的服務職能。

篇(3)

桓仁滿族自治縣地處遼寧東部邊陲,面積3547平方公里,人口30萬,下轄12個鄉鎮,一個礦區管理委員會,109個行政村。多年來,隨著農村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公民民主意識的增強。自1999年以來,縣政府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的決定》和市政府關于推進依法行政的工作部署,始終把加強鄉鎮政府依法行政工作列入縣政府的重要工作議程。真抓實干,務求實效,依法行政取得了明顯效果。他們的主要做法是:

1 基本做法

該縣在推進鄉鎮依法行政工作中采取的主要作法是:

(1)以建設法治政府為目標,將推進鄉鎮依法行政作為縣政府重要工作來抓。

鄉鎮人民政府是我國政權體系中最基層的政權單位,是政府依法行政的最前沿陣地,同人民群眾的聯系最經常,最廣泛,最直接。其依法行政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國家法律、法規在農村的貫徹和執行,直接決定著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推動鄉鎮政府依法行政,是建設縣級法治政府的重要基礎。為加強對鄉鎮政府依法行政的領導,該縣政府成立了由縣長任組長的依法行政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縣政府法制辦公室,由法制辦具體負責制定方案、組織協調、監督檢查、評議考核工作。根據國務院的決定,縣政府制定了全縣依法行政工作方案,方案中明確了鄉鎮政府依法行政的指導思想和工作目標,提出了工作措施、方法、步驟和具體要求。并要求鄉鎮政府制定符合本鄉鎮實際情況的依法行政工作方案,在工作中把依法行政擺到了重要位置上,使全縣鄉鎮依法行政工作有組織、有系統地開展起來之后。縣政府又了《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工作的決定》,對依法行政工作進行了全面安排部署,要求各鄉鎮政府、縣直各部門必須認真貫徹落實。決定中明確以全面推進民主法制建設為根本目標,以三個有利于為行政執法的根本標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建立健全立法、執法、監督、保障四個工作機制。

(2)規范鄉鎮政府行政行為,將鄉鎮整體工作納入依法辦事軌道。

縣政府首先抓了先學法再辦事和堅持依法定程序辦事兩件事。要求各鄉鎮政府在開展各項工作前,要先研究法律,搞清執法程序,然后依法制定具體的工作措施和方法。

嚴格依法辦事,維護集體經濟組織和承包人的合法權益。有的鄉鎮為了依法合理地解決復雜疑難問題,找到縣有關部門幫助研究、解決疑難問題。鄉鎮主動依法行政,有關方面支持鄉鎮依法行政,從而提高了鄉鎮處理實際問題的合法性,鄉鎮依法處理實際問題的水平在不斷提高。縣政府法制辦起草了縣政府依法行政程序規范,編制了規范性文件,制定、行政處罰、行政復議等程序及程序圖,發給鄉鎮政府,供他們參照運用。縣直有關部門結合各自工作,幫助鄉鎮站、辦、所健全了執法制度和程序。從而實現了行政管理法制化,執法活動程序化。鄉鎮政府按縣政府的要求在執法部門中建立了行政執法公示制,將法律賦予本部門的職責權限、負責人、承辦人、工作程序、收費標準、違規責任等通過公示板、廣告牌向社會公示,增強行政機關工作透明度。經過幾年的努力,現在全縣各鄉鎮隨意行政的現象已基本杜絕,為民服務,文明執法蔚然成風,政府與老百姓魚水關系逐漸加深,政府形象有很大提高。

(3)長期堅持法律學習、宣傳,提高鄉鎮干部依法行政和公民守法維權的自覺性。

法制宣傳教育是一項關系增強人們的法律意識、熟悉法律規范、創造依法行政氛圍的基礎工作,縣政府非常重視這項工作。縣政府認真按市政府的要求,注重自身法律知識的積累,認真學習法律知識,明確規定在每次會議上學習一部法律,現已形成制度。各鄉鎮政府也普遍建立了每周一次的學法制度。

為了使農民學法懂法,更好地監督鄉鎮政府依法行政,縣政府給全縣每戶農民免費贈送了《常用法律匯編》和《農村科技知識》兩本書。農民通過學習,法律意識提高的很快,常常拿著《常用法律匯編》與行政執法人員討論,乃至上訪論理,自我維權意識大大增強。縣政府還利用縣報、電視等新聞媒體宣傳鄉鎮政府依法行政工作。縣報長期開辟法制園地欄目,選載法律條文、法律解釋和有關文章。縣報全縣每個農民一份,由縣財政出資免費贈閱,真正達到了家喻戶曉。縣有線電視臺每周制作一期渾江夜話節目,對執法熱點問題進行報道評點,還對重點、熱點問題進行宣傳報道。各鄉鎮政府將學習、培訓形成一種制度,一種風氣。鄉(鎮)、村組開展了培養法律明白人活動,加強普法力度,提高公民素質。有的鄉鎮、村組、學校開展了以家庭為單位的知識競賽。有的學校搞了小法官模擬法庭演示活動。通過各種各樣的宣傳活動,使全縣干部群眾的法律意識日益提高,營造了一個執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為依法行政工作奠定了良好的法律意識基礎。

加強對全縣鄉鎮行政執法隊伍的培訓工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起器。縣政府全面實施以憲法為核心,以公用法律和專業法律為重點的法制宣傳教育規劃,把法制教育和依法行政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將提高鄉鎮執法人員的法律素質和水平列為加強鄉鎮政府依法行政的重頭戲,加強了對其培訓的工作力度。縣委、縣政府每年都舉辦鄉鎮領導干部輪訓班,對鄉鎮法制干部進行培訓。

(4)健全鄉鎮法制機構,充分發揮其參謀和助手作用。

為加強對鄉鎮政府依法行政工作的領導,保證依法行政工作取得實效,該縣各鄉鎮政府都建立健全了法制機構,組建了一支30余人的法制工作隊伍。從而使全縣鄉鎮政府依法行政工作形成了一個相互聯系、相互協調、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組織領導體系,做到了宏觀有人管、微觀有人抓。為了提高鄉鎮法制干部地位,有效當好政府的參謀助手,縣政府明確規定,縣政府法律制辦主任列席政府常務會議,并要求鄉鎮政府也要這樣做,所有政府文件必須經法制機構審核,政府的重大社會經濟決策,要認真聽取法制部門意見,充分發揮法制機構的參謀和助手作用。他們要求全縣法制機構和行政執法機構為縣域經濟的發展創造優良環境,提供優質服務。

2 幾點啟示與建議

該縣在鄉鎮依法行政工作中,積累了一些很好的經驗和作法,這些經驗和作法能給予我們一定的啟示。

(1)加強鄉鎮依法行政,鄉鎮領導班子的法律觀念要增強,認識要到位。認識問題不解決,依法行政工作就無法開展。基層政府的行政理念要從計劃經濟下的行政管理方式上轉變過來。要從過去重管理輕服務轉變到側重服務上來。要寓管理于服務中,不斷強化政府的服務職能。

篇(4)

一、總結成績,認清形勢,進一步增強做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從2001年起,我縣“四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先后經歷了準備、啟動和實施等幾個階段,在全縣各級各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較好成績。

一是建立健全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機制。各級各部門都成立了領導及辦事機構,制定了“四五”普法規劃及“十五”時期依法治理工作規劃,做到了“四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與“兩個文明”建設同布置、同檢查、同考核。

二是廣泛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活動。全縣各地通過多種形式廣泛開展法治宣傳活動,先后接待群眾咨詢5000余人次,發放宣傳資料近10萬份,培訓普法宣講員兩萬人次,對縣直鄉鎮干部、村兩委干部、黨團骨干、群眾代表共1.2萬人進行了法律法規知識培訓。高度重視青少年學生的法制宣傳教育,全縣所有學校均配備了法制副校長或法制輔導員,按照計劃、教材、課時、師資“四落實”的要求,基本保證了法制教育課的正常開展;同時,通過對學校周邊環境的整治,改善了學校周邊環境,依法治校工作邁入了正常化軌道。

三是依法行政、依法辦事的水平和能力不斷提高。各級領導干部法治意識明顯增強,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事務等各個領域的法治化進程不斷加快;“民主法治示范村”創建活動有計劃、有步驟開展,促進了基層民主自治和基層社會政治穩定。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四五”普法工作存在的一些問題:一是部分領導在思想認識上對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還缺乏足夠的認識,廣大干部群眾的法律素質還有待進一步提高。二是在實際工作中,少數地方和單位還沒有把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與“四五”普法的總體要求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三是各級各部門依法行政、依法辦事的水平和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這些問題要引起各級各部門的高度重視。

二、明確目標,扎實工作,努力做好今年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

今年是“四五”普法規劃實施的最后一年,也是“四五”普法依法治理考核驗收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十分關鍵。今年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重點是:服務縣委、縣政府中心工作,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努力提高全民法律素質,尤其是要增強國家公職人員的法制觀念和依法辦事能力;深化依法治理,提高全縣法治化管理水平,努力實現“兩個轉變、兩個提高”的工作目標,為我縣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一)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積極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首先,要大力宣傳憲法修正案,在全社會進一步樹立憲法意識,同時,大力開展《行政許可法》的宣傳教育,積極推進依法行政,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第二,要充分發揮法制宣傳在維護社會穩定中的教育引導作用,努力提高公民的防范意識、維權意識和與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的意識,為實現我縣社會治安局面的明顯好轉創造良好法制環境。第三,要加強全社會誠信建設的法制宣傳教育,通過開展不同形式的專題宣傳,不斷提高消費者、市場主體和市場監督者的依法消費意識、依法經營意識、依法維權意識、依法管理意識,努力營造誠信守法的信用環境。第四,要將普法依法治理與招商引資工作相結合,增強“四五”普法的實效性。要采取有效措施,用法律規范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公民的行為,切實保障投資者、經營者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進一步優化我縣投資環境。第五,要結合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認真總結“法德結合”、“文明理家”等工作經驗,推進精神文明建設,造就良好的社會道德環境。

(二)切實抓好全民普法教育,提高全民法制素質。

一是要認真抓好領導干部的學法用法工作。法制學習要納入各級黨委(黨組)中心學習組的學習內容,各級領導干部要自覺學法用法,為廣大干部群眾當好表率。二是要認真抓好公務員學法用法工作。人事部門要將這項工作納入公務員管理范疇,作為公務員年度考核、晉級的重要依據;宣傳部門要加強宣傳報道,各級普法依法治理辦公室要切實履行好組織、指導、協調職能,制定好學習計劃,抓好學習內容的落實,組織好考試考核。三是要高度重視青少年學生的“四五”普法學習。教育、法制等部門要給合中小學教育教學規律,通過聘請法制副校長、建立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落實法制教育計劃、課時、師資和教材等途徑方法,精心組織好在校學生的法制教育。四是要進一步加大對企業經營管理人員的普法教育力度。重點抓好企業經營管理者對wto法律制度和我國市場經濟法律法規知識的培訓工作。在認真抓好重點對象普法教育的同時,各地要認真做好廣大農村普法對象和外來人員的普法教育工作,提高全體公民的法律素質,力爭使普法工作不留空白。

(三)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推進依法治縣進程。

一是要進一步促進行業依法治理工作。要按照從嚴執政的要求,明確執法主體,完善行政執法程序,規范行政執法行為,保證行政執法公平、公正、公開,堅決糾正違法和不合理的行政行為,建立和完善執法過錯責任追究制,落實行政賠償制度,從源頭上、制度上防止和消除行政執法中的腐敗現象。二是要進一步推進基層依法治理。認真組織基層干部及廣大群眾學習與生產、工作、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提高他們的民主法制意識,引導他們正確行使民利,自覺履行義務。在農村,要以深入宣傳《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深入推進村民自治為突破口,圍繞“四民主”(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兩公開”(村務公開、財務公開),指導、幫助村民依法制定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規民約,依法制定涉及農村生產、生活方面的各項管理制度,努力提高農村干部依法辦事、民主管理的能力和自覺性,促進農村各項事務納入法治化管理軌道。在街道社區,要以提高街道社區成員的法律素質為核心,促進街道社區發展的規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提高社區成員的法制觀念和社區工作人員的依法管理水平,促進社區穩定和精神文明建設。

(四)認真做好“四五”普法總結驗收工作。

今年是“四五”普法考核驗收年,省、市要求各縣市(區)務必在六月底完成各項準備工作,七月中旬市里組織考核驗收。現在距考核驗收只有一個多月時間,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高,我們務必要高度重視,迅速行動,認真做好迎檢的各項準備工作。

一是要組織好自檢自查。各鄉鎮、縣直各部門、各單位要對照總結驗收考核標準,對“四五”普法規劃實施近五年來的工作進行一次全面總結回顧。對查找出的不足和薄弱環節,要及時整改,確保完成“四五”普法規劃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確保順利通過驗收。各地、各部門在自檢自查的基礎上,認為達到要求的,及時向縣依法治縣辦公室提交書面申請報告和“四五”普法工作總結,縣里將在六月中旬開始對全縣各地、各部門進行總結驗收。

二是要切實做好試點工作。按照驗收考核標準,縣、鄉兩級和縣直部門要辦好“一個鄉鎮、一個機關單位、一個村、一所學校、一個企業”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試點,縣一中、建陶公司、黃商集團、電信局、質量技術監督局、柳林鄉、黃梅鎮、小池鎮、老鋪、西河、中列村等單位作為全縣試點單位,由依法治縣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落實包保責任,6月5日前要全面完成試點工作任務。

三是要積極做好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社會各界人士的視察、檢查、督辦和評估工作。縣人大、政協6月初將組織對全縣“四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進行視察、督辦,各鄉鎮、各部門在總結驗收之前,也要系統地組織檢查、督辦和評估,廣泛征求各方面意見,做好詳細記錄,不斷改進工作。

篇(5)

一、當前農村社會矛盾糾紛的主要種類

(一)干群之間的矛盾糾紛

1、干部作風問題導致群眾對基層組織缺乏信任。由于農村教育水平普遍不高,加之近年來青壯年都外出打工,基層人才的外流造成村領導班子成員素質整體不高成為不爭的實事。素質的參差不齊又使農村干部出于理解不同或者個人的私心,在政策執行上時常出現偏差。工作方法簡單粗暴,對待群眾缺乏耐心細致的說服教育,對村民反映的問題敷衍塞責,推諉拖拉,對正當要求置若罔聞,對發現的矛盾糾紛不及時調處,或者采用高壓政策或“一言堂”,以人治代替法治、從而使小糾紛激化成大矛盾。簡單粗暴的工作方式引起了雙方的對立,基層群眾把對個別干部的埋怨轉化成對政策的不理解和對村委會的不信任。而群眾的上訪也讓村委會把其劃為“刁民”,干群關系十分緊張。

2、管理職能與體制問題導致行政效率低下,難以為群眾提供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基層組織網絡建設不健全,各項工作條塊分割、機構龐大、冗員過多、加之工作人員人浮于事、職責不清、推諉扯皮等現象時有發生,部門聯動協調工作機制作用、群防群治作用發揮不好。一些村社綜治網絡、人民調解網絡不健全,培訓機制、激勵機制、考核機制的不健全導致基層工作網絡作用發揮不好,對因宅基地、土地、婚姻、鄰里關系等引發的民事糾紛不能及時妥善化解處理。矛盾長期得不到化解,基層群眾對村委會的不滿與日俱增。

3、基層管理存在“一言堂”導致群眾民利受到損害。當前,農民的民主法制意識逐步增強,然而少數村干部在村級集體事務管理中,沒有真正貫徹“一事一議”,最多是形式上做到了村務、財務公開,但對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項,就開小會個別干部拍板決定,侵犯了村民的利益從而引發村民不滿。村務管理缺乏有效的監督,群眾對干部多心、不放心,有意見,反映村干部吃喝貪占和財務混亂的越級上訪問題仍居高不下。

(二)基層群眾之間的矛盾糾紛。

由于歷史原因,基層法治觀念薄弱,村民還沒有養成 “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意識,從而導致鄰里之間及家庭內部矛盾不斷加深。這些糾紛既影響著村內的和諧、民風的純樸,也使干群關系更一步惡化,群眾間的糾紛主要表現為:

1、因宅基地、林地等引起的物權糾紛。近年來國家始終對“三農”問題高度重視,隨著“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力度的加大,各項惠農政策和保障民生舉措的相繼出臺,土地作為一種稀缺資源,作為農民賴以生產和生活的物質基礎,自古以來被農民視為安身立命的根本。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對土地的依賴性越來越強,土地和土地所承載的利益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更讓人眼紅。補償款兌付、林權糾紛、宅基地糾紛正呈逐年增多之勢。只要涉及土地權屬糾紛往往調處難度都特別大,處理稍有不慎極易引發,激發人民內部矛盾的升級。

2、因婚姻家庭、鄰里關系引起的糾紛。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婚姻家庭觀念發生了轉變,近年來農村離婚率逐年上升,婚姻矛盾逐年升級。伴隨“打工潮”青壯后村民紛紛外務工,身處“花花世界”長期兩地分居,造成婚姻基礎動搖。因離婚、解除同居或贍養、繼承、財產分割引起的婚姻家庭糾紛,因雞毛蒜皮的引發的人身損害賠償糾紛、相鄰關系糾紛大量涌現。

二、農村社會矛盾糾紛的主要特征

1、矛盾糾紛的多元化。矛盾主體增多,矛盾關系廣泛、復雜,往往是國家、集體、個體和多種經濟組織的矛盾交織在一起,矛盾糾紛呈現多元化。

2、矛盾糾紛復雜化。因農村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差異性和有關機關的行政行為和辦事程序的隨意性,導致了社會矛盾糾紛復雜化。農村矛盾糾紛由從前 “一因一果”向“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和“多因多果”轉化。現在農村矛盾糾紛不確定性與以前相比大為加強,一個簡單的糾紛往往牽扯幾人或一個群體的利益,矛盾糾紛的復雜性大大的增加了調處的難度。

3、矛盾糾紛呈現群體化。隨著農村法治進程的推進,基層群眾民主法制意識越來越強,加之農村矛盾糾紛與群眾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涉及面廣加上血緣宗親等因素,極易發展成群體行為,若處理方式不當,或者調處不及時,極易引發。

4、矛盾糾紛的季節性。農村矛盾糾紛常常伴隨著春耕大忙,外出務工人員返鄉等時節集中暴發,呈現明顯的季節性。

5、解決方式激烈化、網絡化呈現對抗性。矛盾之初,村民大多通過向村社或者鄉鎮干部反映問題,希望能解決糾紛維護自身權益,這時大多簡單糾紛都能及時化解。但一些重大、復雜、疑難糾紛的解決耗時過久,加之一些基層干部工作方法簡單,對待群眾缺乏耐心細致的說服教育,對村民反映的問題敷衍塞責,推諉拖拉,對正當要求置若罔聞。致使當事人失去耐心,認為自己的問題靠正常程序反映根本解決不了,“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不鬧不解決”只有把事情鬧大了才能得到根本解決,故動輒就大鬧。另外,個別基層群眾片面追求個人利益,為謀取利益最大化,不顧法律、道德約束,通過網絡把歪曲的事實發表在網上,希望通過網絡不斷給政府施加壓力。這些都造成了干群關系的緊張,當事雙方的對立。一些政府部門對待非正常上訪事件,頂不住壓力片面強調“和諧穩定”,在處理過程中不嚴格按照法律政策規定,做出過多的妥協讓步又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人民群眾不信法的惡劣影響,助長了不按正常渠道合法表達合理訴求的歪風邪氣。

三、處理農村矛盾糾紛的對策

矛盾糾紛的發生是不可避免的,積極預防和及時化解基層矛盾對經濟社會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依法、及時、有效地化解各類社會矛盾,需要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調處機制,從實際需要來看,當前應在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1、充分發揮法制

宣傳、教育疏導功能,促使群眾學法、守法、用法。一是加強對農村重點普法對象的法制宣傳教育,加大對村社普法宣傳工作的指導力度,將普法宣傳工作貫穿于各項工作的各個環節。二是積極探索法制宣傳教育方式方法。把普法工作與黨委政府中心工作、新農村建設等結合起來,創新“法律七進”活動形式,提高法制宣傳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系統性和社,!會參與性。采取群眾喜聞樂見的宣傳方式,開展送法下鄉、法律咨詢、法制講座等活動。完善普法平臺建設,深入開展“法律七進”、“法律明白人工程”等活動,充分利用“網絡普法”、以案說法等形式,增強普法宣傳的互動性和趣味性。通過培訓學法骨干,達到以點帶片,以片帶面的學法、懂法、用法的良好社會氛圍,提高廣大農民群眾遵守法律的自覺性和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主動性。從而形成了“政府牽頭,部門聯動,全民參與,共促法治”的“大普法”格局。三是要把農村法治教育與德育教育相結合。將依法調解貫穿于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的全過程,在調解過程中加強法律宣傳工作,全面提高廣大群眾的法律意識,形成依法表達訴求和維權的氛圍,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還要將“寬以待人”的傳統文化貫穿于調處矛盾糾紛具體案件的全過程。主動營造仁和禮讓的調解氛圍,以傳統倫理道德文化和民間諺語、典型案例等說服、教育當事人,引導雙方當事人在調處過程中冷靜分析,寬容,促使糾紛當事人互諒互讓,積極引導當事人思想觀念轉變,實現了調處結果、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高度統一,最終達到握手言和。2、健全制度, 強化指導,確保矛盾糾紛調處工作實效。基層政府應當充分發揮指導作用,結合相關法律、法規、政策,幫助村級自治組織健全村務管理制度, 著力提升基層各項事務的法治化管理水平,做到決策民主、內容合法,程序規范,形成了村級工作運作有序、村干部行為規范,村級制度較為完善的工作局面。同時鄉鎮政府要把矛盾糾紛調處工作納入年度目標考核,建立科學、合理考核考核體系,把矛盾糾紛調處工作與新農村建設、“依法治理”等相關考核結合起來,制定相關獎勵政策,建立起一整套的獎懲體系,為矛盾糾紛調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3、扎實開展依法治理工作、減少基層矛盾糾紛的發生。要以“會前學法”制度為抓手,繼續堅持領導干部法制講座、學法考試等制度不放松,全面提升領導干部依法行政意識和法律素養,推動“法律七進”、“依法治理示范鄉鎮”創建等各項工作高效開展,確保黨政機關工作人員廉潔自律、依法行政、不損群眾利益。要加強對村主要干部培訓工作,規范黨務、村務行為,加快基層民主化進程,從根本上減少或杜絕了因村務管理混亂而引發矛盾糾紛。

4、深化社會管理創新,構建化解矛盾糾紛的長效機制

(1)提高認識,深化社會管理創新,努力把大調解工作向縱深推進。要深刻認識到大調解工作是為“第一要務”服務這一本質,站在發展的高度認識大調解工作,緊緊圍繞發展這一中心任務做好矛盾糾紛調處工作;要深刻認識到大調解工作是維護廣大人民群眾合法權益的有效手段。牢固確立“以人為本”、“為民服務”的工作理念,千方百計提高調處成功率,努力為基層群眾解決實際問題,維護基層群眾的合法權益 ;要深刻認識到大調解工作是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大調解制度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法律制度,我們必須積極適應國家法治化進程的需要,有力地提升大調解工作社會效果,增強矛盾糾紛調處工作的實效性。

(2)著力構建 “大調解”矛盾糾紛調處機制,在健全組織網絡的基礎上,整合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三種資源,形成上下聯動,立體防控的工作格局。進一步健全完善矛盾糾紛的預防、排查、調處機制,定期對各類矛盾糾紛、安全隱患和突出問題進行全面細致排查,及時掌握人民群眾訴求和矛盾糾紛產生的成因,分析研判各類不穩定因素,建立化解工作預案,健全快速反應機制。通過加大部門間配合力度,創新大調解工作格局。探索調解工作向專業化、行業化發展。創新調解新模式,推動調解隊伍專業化、社會化建設。構建以人民調解為基礎,人民調解、司法調解、行政調解相銜接的大調解格局,逐漸形成以人民調解為基礎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倡導和支持一般民間糾紛向非訴訟解決渠道分流。切實建立起高效、便捷、成本低廉的防范、化解社會矛盾的新機制,努力將各類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消除在萌芽狀態,牢牢把握調解工作的主動權。

(3)建立協調機制,實現三大調解的有效銜接。充分發揮鄉(鎮)村兩級調解組織在矛盾糾紛預警、控制、調處方面的獨特作用,通過信息員建立全方位的預防機制。著重“抓早、抓小、抓苗頭”,做到早預防、早介入、早教育、早調解,達到早消化、早控制、早轉化、早結案,把可能發生的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和萌芽狀態,把可能轉化成巨大影響事件的矛盾糾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效控制矛盾糾紛。對排查出的重大、疑難、復雜糾紛實行“領導包案制”落實責任人,避免矛盾糾紛激化擴大,對化解糾紛工作不力致使矛盾激化,糾紛擴大的責任人追究責任。還要定期組織相關職能部門深入開展矛盾糾紛 “大調解”五進活動 ,通過現場調解以案釋法等形式,加大普法宣傳力度,不斷增強廣大群眾的守法意識和明辨是非能力,從源頭上預防矛盾糾紛發生。逐步規范,加強三大調解的聯動機制建設,規范調處程序,加強訴調對接、人民調解司法確認,打好“組合拳”,確保三大調解密切配合,有機銜接,建立健全長效機制,把調解工作的效果最大限度地發揮好、實現好。

5、健全法律援助渠道。健全基層法律援助工作網絡暢通訴求渠道,建立健全法律援助制度,規范法律援助工作機制,拓展援助渠道,擴大農村法律援助案件的受援范圍,確保法律援助“應援盡援”,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

總之,隨著農村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矛盾糾紛成總體上升趨勢,對此我們要有充分的認識,對排查出來的各類矛盾糾紛,要進行認真地分析研判并妥善處置,發揮大調解“為政府分憂、為分流、為法院減負、為公安減壓、為群眾解難”的積極作用。要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和積累調處矛盾糾紛的經驗,積極有效化解各類矛盾糾紛,維持農村基層社會的和諧穩定,為不斷深化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強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篇(6)

從當前農村的現狀看,經過20多年大規模的普法教育和民主法治創建,廣大基層干部和農民學到了一些法律知識,法制觀念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農村各項事務逐步納入規范化、程序化、法制化的運行軌道,初步形成了一套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政務公開、財務公開的制度及工作機制。但是,我國農村人口多,地域廣,發展不平衡,一些地區農村干部群眾的法律素質還偏低、農村依法治理的能力還不強,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的進程,必須引起我們各級領導干部的高度重視。

當前,我們進行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在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形勢下提出的,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更加注重加強農村法治建設,以法律手段來規范、引導和保障農業和農村持續、穩定、協調發展,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實現依法治農、依法建農、依法促農。

(一)制定完善農村法律法規是新農村法治建設的前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先后制定了20多部調整農村各類社會關系的重要法律,50多部行政法規以及相關的地方規章,使農業領域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但是,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形勢下,農業、農村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而法治建設尚未完全適應急劇變革帶來的復雜局面,需要進一步制定、完善和落實相關涉農法律法規和政策。其一,根據新農村法治建設要求進一步完善農業法律法規。通過農業立法,在內容和結構上對國家保護、支持農業發展的產業政策做出全面而具體的制度安排。要完善我國農業投資法律制度,明確各級人民政府在農業投資方面的責任權限;要針對我國農業法中未對農業補貼做出任何規定的現狀,完善我國農業補貼方面的法律規定,防止政策在貫徹執行過程中的隨意性。為了強化法律監督明確責任,要增加農業法的“可訴性”。其二,完善保障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和基礎設施建設的相關法律。新農村的公共建設涉及到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水利設施、公共治安、道路交通、污染防治、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當前農村公共產品非常匱乏,無法滿足廣大農村社會公眾的實際需要,國家除了經濟上加大投入,還有必要通過立法予以保障,逐步改變村鎮發展缺乏規劃,農民住宅布局散亂、建設無序,村容村貌和群眾居住環境臟亂差等現象。其三,通過法律促進農村的醫療、教育體制改革。解決農村“看病難、上學貴、社會保障差”的問題,使廣大農民群眾享受基本的醫療保障,享受免費的義務教育。此外,要選擇事關農村長遠發展、農民增收和農村和諧穩定等方面的重大問題進行立法。同時,對已有的地方性法規、規章和各種村規民約進行清理,對不符合新農村建設發展要求的內容進行修訂。

(二)維護農民合法權益是新農村法治建設的落腳點。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必須切實保障農民權益,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農民根本利益作為農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為此要進一步針對群眾關注的社會熱點、難點問題,深入開展專項治理活動,回應群眾的新期待,全力推進實施法治惠民工程。一是依法保護農民的經濟權益。經濟權益是農民安身立命和發展生產的基礎。依法保護農民的經濟權益,是貫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始終的重要問題。改革開放以來,為保護農民經濟權益,我國先后制定了《農業法》、《土地管理法》、《農村土地承包法》、《物權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規,并加大了法律法規貫徹執行的監督檢查力度,農民經濟權益保護取得了顯著成就,但存在的問題也不少。在新農村建設中必須依法保護農民經濟權益,堅持農村的基本經營制度不動搖,切實保障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對各種侵害農民經濟權益的行為,尤其是對濫征亂占耕地等侵害農民土地權益的行為,要嚴厲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進一步健全保護農民權益的法律法規。二是切實保障農民的民利。農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只有讓農民享受到實行法治給自己帶來的實惠,參與法治實踐才會成為他們的自覺追求。為此要進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實施還權于民,讓民主和法治精神在農村扎下根。“以民為本,還權于民”是農村基層民主法治建設的有效載體,是進一步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的有力保證,也是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體現。通過實施“還權于民”,切實提高農民的民主法治意識,增強農民的參政議政能力,培育農民的權利本位意識,提高廣大農村的法治化管理水平,依法解決農村存在的其他方面問題,這樣才能保證農村社會政治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同步和諧發展。村民自治是農村政治文明與法治建設的基礎,而完善和健全村民自治制度,則是促進農村政治文明與法治建設的重要途徑。要把“四民主、兩公開”作為村民自治的核心,切實融入到還權于民工程里。鎮村干部要以村民的呼聲作為農村工作的第一信號,把農民群眾滿意作為農村工作的第一目標,發揮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先鋒模范作用,變“官管民”為“民監官”,真正把村干部的評議權、監督權交給農民群眾,促使民主監督制度更趨完善、真實。要以村務大事民決制度為突破口,解決農村熱點、難點和涉農重大問題。要堅持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把農村的各項事務納入依法管理的軌道,不斷提高農村的法治化管理水平。同時需要理順村民自治與鄉鎮領導的關系,防止村民自治中的行政化傾向。三是切實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城市化和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走進城市,有的城市農民工占到城鎮人口的1/3,農民工訴求不斷在增加,但在現有的法律框架下,他們真正可以選擇的權利救濟渠道往往非常狹窄,以致經常發生農民工以各種極端方式、依靠私力救濟來實現自己的權利的現象。針對公力救濟不夠、法制不夠健全的狀況,應該改進公力救濟的途徑、機制和效率,暢通農民工利益矛盾的訴求渠道,出臺農民工權益保障法,以強化對這個群體的非凡保護。勞動、公安、檢察、法院、司法行政和工商等部門要加大工作力度,建立約束治理機制,幫助外出務工農民處理勞務糾紛。要建立農民工工資支付監控制度,創新正確處理各種利益關系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健全社會利益協調和社會糾紛調處機制,依法及時、合理地處理農民工反映的問題,切實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

(三)提高農村干部群眾的法律素質是新農村法治建設的思想基礎。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了“弘揚法治精神”的新概念,這一重要命題的提出和踐行,意味著依法治國方略的全面落實進入了新的階段,確立和實施十年之久的依法治國方略,正在從法律制度的層面深入到法治精神的內核,從法制體系的構建升華到法治文化的培育,為新時期法治建設工作提出了新的價值目標,指明了新的奮斗方向。加強農村法制建設,深入開展農村普法教育,增強農民的法制觀念,提高廣大農村干部和村民的素質是新農村法治建設的基礎。做好新農村的普法教育工作,首先,要明確新農村普法教育的重點。針對建設新農村的迫切需要和廣大農民的現實需求,確定一個時期的普法重點內容。要針對發展農村經濟、實現農村社會和諧、維護農民利益的要求,開展發展市場經濟、維護穩定、化解矛盾糾紛、維護合法權益等方面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使廣大農民不斷增強權利義務觀念和民主治理意識。其次,要擴大普法宣傳面。對一些經濟落后的農村,以及農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消息閉塞的地區,加大普法宣傳力度,增強群眾對涉農法律法規的認知度。第三,創新普法宣傳手段。要針對農村群眾急需的問題,采取貼近農村現實、適應農民需求,生動活潑、深入淺出、通俗易懂、靈活多樣的普法形式。比如可利用各種場所、媒體和平臺,采取戲曲、文藝、猜迷等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使文字化的法律轉化為法律意識,使廣大公民知法守法,樹立法治觀念,學會運用法律武器,保障合法的權益,在廣大農村大力倡導干部群眾學法辨是非,知法明榮辱,用法止紛爭,努力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維護權益靠法”的社會風尚。

同時,要根據農村發展和農民的需要,組織和指導法官、檢察官、公安干警、律師、公證員和農村基層法律服務人員,為農村干部群眾提供優質、高效的法律服務,為村委會的決策提供法律咨詢和建議,協助農村基層組織依法處理好本區域經濟和社會事務,幫助農村基層干部運用法律手段正確處理新時期的農村人民內部矛盾,幫助農民群眾同各種坑農害農和踐踏損害農民民利行為作斗爭。

為真正實現“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使法律的陽光灑遍農村每一個需要幫助的弱勢群體,各級政府還必須把法律援助作為政府為民辦實事的民心工程抓好落實,做到應援盡援,使之受到法律保護。

(四)提高鄉鎮政府的依法行政水平是新農村法治建設的關鍵所在。

執法環節對目前農村地區法治環境的形成有較大影響,目前普法與執法實踐脫節的問題在一些農村鄉鎮還不同程度的存在。只有從執法這個環節入手,才能盡快提高鄉村干部的法制觀念和執法水平,進而樹立起農民對實行法治的信心。雖然經過了長期普法,屢次培訓,但仍有一些鄉村干部法治觀念不強,有的對法治的理解常常偏于自上而下的“治”,更多地將“法”作為治理老百姓的手段,未能很好地維護農民應有的物質利益,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法律在農民心中的權威地位。為此要進一步加強對農村鄉鎮、村干部的法律培訓,并以此作為選拔和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據。要通過多種渠道公開政務,提高透明度,從依法辦事做起,建立起農民對鄉鎮干部的信賴,逐步樹立起法律的權威。要采取有力的手段教育和警醒少數鄉村干部,暢通監督渠道,從他們的一言一行開始來逐步改善鄉村的法治環境。要強化多方位的執法監督,加大對鄉鎮政府行政權力的制約,進一步規范鄉鎮一級的行政行為,糾正一些執法中的偏差,以改善干群關系、提高政府威信、取信于民。

(五)維護農村社會穩定是新農村法治建設的基本保障。

篇(7)

一、領導到位,措施落實

為了切實加強對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領導,*月*日晚局領導班子召開會議,成立了由局長任組長,黨支部書記任副組長的學習實踐活動領導小組,明確了領導小組職責;制定了《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實施方案》,確保學習實踐活動活動有計劃、有步驟,健康有序的開展。10日全體干部職工大會上傳達了縣上動員大會精神并安排了人口局學習實踐活動。12日又召開全體黨員和干部職工大會,邀請縣委聯系領導和第七督導組成員出席動員會并講話,對學習實踐活動進行全面安排部署。同時,確定了專門辦公室,制做了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專欄和學習園地,在“通渭人口信息網”上設置了“科學發展觀”板塊,給每個黨員干部配發了筆記本,發放了學習資料,購置了投影設備用于培訓工作。要求每個黨員抓好學習,做好筆記,寫出心得體會,由辦公室定期組織檢查,做到不圖形式、不走過場,確保取得實效。

在學習調階段采取“自學與集中學習相結合、學習與調查研究相結合、學習與剖析查擺問題相結合、學習與統籌兼顧當前業務工作相結合”的形式,組織集中學習12次;黨員結合工作加強自學,利用網絡、圖書等各種資料認真學習、深刻領會,開動腦筋、創新思維,大部分干部職工堅持白天下鄉,晚上寫筆記,每個干部職工學習筆記在2萬字以上,都撰寫了自己的心得體會;邀請縣委梁常委進行專題講座1次;局黨政主要領導結合工作專題輔導*次;全體黨員參加了縣上統一組織的“大宣講”活動;局學習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全體干部職工參加了科學發展觀理論測試;通過傳真和網上向各鄉鎮計生辦和縣直有關單位發放征求意見表80多份,廣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見建議,已收到意見建議22條,歸納起來主要反映在進一步加強計劃生育基層基礎建設、強化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及加強優質服務等*個方面,我們正在制定整改方案抓好整改工作。

二、立足發展、突出主題

縣人口局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結合單位實際,開展了以“堅持科學發展,統籌解決人口問題,構建和諧計生”為主題的實踐活動。

一是抓培訓,強素質。縣人口局從*月*日開始,緊密結合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利用20多天時間由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帶領局業務骨干,對全縣18個鄉鎮的400多名計生干部和**2名村專職主任進行了計劃生育業務規范化建設、流動人口管理與服務、依法行政和宣傳教育等方面的集中培訓,并采取縣鄉計生干部共同入戶查找問題,幫助分析解決問題的方式,進行“手把手”的培訓和指導,有力提高了全縣計生干部的業務素質和工作能力。

二是抓民生,促和諧。在人口計生工作中,我們始終堅持以人為本,著力為計劃生育家庭辦實事、辦好事,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并把讓廣大計劃生育家庭生活富裕、子女成才,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和政治上有地位,經濟上得實惠,生活上有保障作為開展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正在確定獎勵對象,將在4月下旬對帶頭實行計劃生育的農村“兩戶”按辦理1000元養老儲蓄,二女節育戶一次性獎勵*000元,當年出生當年節育的加獎雙缸洗衣機一臺,獨生子女領證戶,一次性獎勵1000元的標準集中給予獎勵。已經協調相關部門,整合社會資源,在年內各部門實施的項目中,落實農村“兩戶”優先優惠政策,其中在實施“少生快富”工程中為“兩戶”每戶提高標準落實*000-5000元,其它項目在戶均基礎上提高*0%以上。開展成才工程,對農村“兩戶”子女上學時高中(職專、中專)每生每學年補助400(600)元;專科每生一次性補助6000元,本科每生一次性補助8000元和初中考高中或職中享受加20分、高中考大學享受加10分的政策優惠。全面實施“安居工程”,年內對120戶農村貧困二女節育戶,每戶投入1.2萬元建一座房子,解決他們的住房困難問題。目前對上報的對象正在縣電視臺公示,公示后開工建設。堅持以維護群眾權益、解決群眾實際問題為突破口,高度重視群眾來信來訪工作。認真解決前多年遺留的2件案件,給群眾一個明白、還干部一個清白,為全縣人口計生工作平穩有序開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和積極的推動作用。

三是抓宣傳,轉觀念。縣計劃生育服務站充分利用計劃生育流動服務車,在各鄉鎮節日集會期間深入鄉鎮和部分村組開展育齡婦女健康檢查、咨詢服務和計劃生育法律法規等的宣傳;18個鄉鎮在節日集會期間利用廣播宣傳,并在政府所在地利用街道兩邊的墻壁,制作圖文并茂的人口文化宣傳長廊,長期懸掛宣傳橫幅或條幅2條以上,制作2塊(每塊長4米、寬2米)固定宣傳牌,**2個和組(社)制作1條的固定宣傳標語;縣、鄉干部進村入戶開展面對面宣傳等多渠道、多形式、多層面的宣傳,有力促進了廣大干部群眾婚育生育觀念的轉變。

四是抓調研,破難題。縣人口局確定了調研題目:①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機制創新研究、②探索人口計生工作如何關注和服務民生、③人口計生系統基層隊伍建設中的重點難點問題研究、④人口和計劃生育目標管理和考核方法創新初探、⑤探索流動人口計生服務和管理機制的建立完善、⑥切實加強人口和計劃生育隊伍建設和作風建設。每個黨員領導干部深入基層,開展調查研究,撰寫調研報告,提出工作對策,著力提高破解難題的能力和水平。并結合“深入解放思想,推動科學發展”、“我為通渭人口計生事業發展建言獻策”大討論活動,切實找準制約全縣人口計生工作發展的突出問題,著力破解制約全縣人口計生事業發展的“瓶頸”和難題,有力推動全縣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健康有序發展。

五是抓基礎,建機制。堅持改革創新,重點完善優質服務機制、計生業務指導機制、考核評估機制和利益導向機制等,有力健全促進人口計生事業統籌、科學發展的導向。業務指導工作。健全完善管理檔案,落實“兩個合同”管理,抓好“兩個互考”,實行“一鄉一策”指導業務,認真開展入戶訪視,做到卡、冊、表、單、帳“四對口”“五統一”。考核評估工作。從“嚴、細、實”入手,真正建立起以“隨機抽取樣本點,滾動式月積分和兩嚴(現場調查考核嚴,考核結果匯總嚴)、四公開(考核方案公開、考核辦法公開、考核反饋公開,匯總結果公開)為主要內容的考核指導體系,將整體考核置于陽光下操作。利益導向工作。嚴格落實《關于進一步完善人口和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機制的實施意見》等文件精神,有力實施“三大工程”(即成才工程、小康工程、夕陽工程)、二女節育戶“安居工程”、“1+1”子女成才工程和計劃生育優先優惠政策、項目、資金、物資向農村“兩戶”落實力度。技術服務工作。縣鄉計劃生育技術服務人員通過開展“六個一”活動,即:讓一個座位、送一張笑臉、端一杯開水、免費的健康體檢,優質的技術服務,及時的回訪服務,努力提高為全縣廣大育齡群眾提供優質服務的能力和水平,爭創省級優質服務縣。

六是抓中心,顧大局。緊緊圍繞全縣各項中心工作任務,強化大局意識,較好的完成工作任務。上半年,全縣共落實四項手術1540例。其中:二女戶結扎158例,征收社會撫養費241.7萬元。四項手術比去年同期多158例,社會撫養費比去年同期多征12.6萬元,較好地完成了市上下達的各項指標。按照縣上舊城改造的總體要求,認真做好承包拆遷戶的思想說服動員和宣傳教育工作,*月26日已開始拆遷,近日完成拆遷任務。扎實開展了幫扶點雙壟溝播地膜覆蓋工作,并動員干部職工捐資捐物,先后捐資近10000元購買地膜和化肥,確保了幫扶點雙壟溝播地膜覆蓋任務的完成。

三、學以致用,促進工作

科學發展觀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性的發展觀,體現了我們黨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我們發展的目的是造福于人,發展的動力和最大資源也是人。要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就必須充分發揮好人力和人才資源的優勢。人口問題從本質上講是發展問題。人口的增長對社會的發展有影響作用,它促進或延緩社會的發展。我們在經濟、社會發展中遇到許多問題,諸如吃飯問題、就業問題、教育問題等等,都與人口基數大,增長快有著直接的關系。沒有對人口增長的合理控制,沒有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要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是很困難的。人口和計劃生育事業的根本目的是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從“小人口”到“大人口”,從“人口數量論”到“人口統籌論”,從“人口經濟發展論”到“人口科學發展論”,人口問題仍然是影響當前發展的主要問題,解決人口問題面臨難得的機遇和巨大的挑戰。我們按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立足大局,拓展思想,明確方向,抓住機遇,集中精力解決制約和影響人口計生工作發展的深層次的矛盾和突出問題,促進計劃生育工作持續健康穩定發展,做到了“兩不誤、兩促進、兩發展”。

1、促進了工作作風的轉變。縣人口局轉變工作職能,從管理全縣人口計生工作轉變為指導服務人口計生工作,堅持干部長年工作在一線,思路決策產生在一線,矛盾問題解決在一線,分類指導各鄉鎮黨委、政府在人口計生工作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并給縣委、縣政府科學決策全縣人口計生工作提供符合通渭實際的、確實可行的依據。并從自身做起,為基層計劃生育干部排憂解難,要求鄉村社干部抓的工作,縣人口局首先深入一線抓好,時刻與鄉村社干部一起盡力做好各項工作,并起到抓計劃生育工作的表率作用,用切實有效的工作與扎實努力的作風引導干部、教育干部,使縣鄉村社四級從事計劃生育工作的干部盡可能在理解、支持、關愛的良好氛圍中開展工作、促進工作。

2、從嚴落實工作責任制。進一步調整和靠實了副科級領導干部的工作職責,抽調業務骨干組成農村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督導工作組,制定了獎罰辦法,對不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干部與鄉鎮干部一起處罰,以教育引導干部能夠入百家戶、解百家事,系百家情,開展經常性工作。對城鎮干部的計劃生育管理做到慎而又慎,細而又細,工作中已將城鎮各單位包干到城鎮辦的每個干部身上,那個干部管理的單位出了問題,首先處理計生局的包單位干部,從而強力鞏固城鎮計劃生育工作的成果,維護農村計劃生育工作的公平與正義。

篇(8)

法治文化是法治建設的根本內驅力。當前,在我國加強法治文化建設,不僅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更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加強農村法治文化建設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必然要求。黨的大確立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偉大戰略目標。十多年來,我國在法治建設進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毋庸諱言,在農村現實生活中仍存在大量與法治社會相悖的現象,侵害農民合法權益的事情還時有發生。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沒有在全社會建立起深入人心的法治文化,則是最深層的、最根本的原因。可以說,離開了法治文化,一個國家的法治建設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13億人民有9億生活在農村,要加快依法治國進程,推進農村基層民主法治,加強農村法治文化建設已成為當務之急。

(二)加強農村法治文化建設是基于揚棄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現實需要。

產生于小農經濟基礎上的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從根本上來說是“人治”文化,是與現代法治觀念相悖的。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主要特點是:重禮輕法,重德輕刑;“人治”高于“法治”;重刑輕民,重義務,輕權利等等。這些傳統法律思想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強大的影響力,仍然在阻礙著我國法治的現代化進程,特別對農村基層民主法治建設產生著阻礙作用。要消除傳統法律文化的不良影響,就必須對中國傳統法律文化進行揚棄,并借鑒國外現代法治經驗和整個人類文明成果,努力建設有中國特色的農村法治文化。

(三)加強農村法治文化建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要求。

和諧社會,從本質上來說必然是法治社會,離開了法治的保障,和諧社會就不可能實現。農村法治文化作為和諧文化的組成部分,是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和內容。首先,法治文化與和諧社會的目標具有一致性。法律是一種行為規范,其價值和目的就在于裁判世間糾紛、懲罰違法犯罪、維護公平正義。和諧社會追求的也是矛盾、沖突得到有效化解,使社會歸于和平與安寧,所以兩者在目標上具有根本的一致性。其次,法治文化是和諧社會建設的推動力。法治文化有助于社會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的實現,有助于營造誠信友愛的社會氛圍,有助于保障充滿活力的新農村建設,有助于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二、當前農村法治文化建設的現狀

多年來,農村基層經過持續深入開展普法教育,法治觀念逐漸深入人心,運用法律手段解決矛盾紛爭,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正在成為更多農民的首選,農村的法治水平正在向建設較高層次現代法治文化的方向提升。但當前農村有的地方,受自然經濟長期形成的傳統觀念影響,法治文化的建設還相對滯后,農民的法治觀念依然比較淡漠,法律在調整和化解社會矛盾、維護公民合法權益方面還未能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社會法治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

當前,阻礙農村民主法治進程、影響現代法治文化建設的因素主要有:

(一)長期人治歷史造成了人們畏法息訟的心理和行為習慣。

由于我國傳統人治理念的根深蒂固,農村一些地區至今還缺乏現代商品社會所具有的那種民主政治的傳統,有一些農民的權利和平等競爭的意識比較淡漠,重傳統禮俗而輕法律規范。有的農民受封建社會“法即刑”觀念的影響,片面視法為懲罰的工具,視尋求司法訴訟為畏途,每遇糾紛和沖突,往往依憑“鄉下事鄉下了”的傳統,尋求“私了”或糾纏于行政解決的途徑,還不習慣也不善于通過法律途徑來維護自身的權益;有的基層干部在處理農村大量的復雜事務時,常漠視法律,依然習慣于用傳統的辦法息事寧人,一味以不擴大事態為目的,丟棄法治原則,法律調整社會關系的必要性和權威性尚未被人們所接受。

(二)落后的社會文化環境對法治文化建設產生消極影響。

農村地區的法治文化形態是整個社會文化形態的一個重要構成,兩者息息相關。作為鄉村文化活動中心的鄉鎮所在地,其社會文化環境對法治氛圍的影響十分明顯。局部農村地區由于經濟和社會文化事業發展相對滯后,造成鄉村文化生活貧乏蒼白。在一些社會文化環境較差的地方,文化設施還較為缺少,文化活動的品味不高,有的地方賭風盛行,迷信成風,不健康的書刊、音像泛濫,并處于無人過問的狀態,因而嚴重地毒害了社會空氣,戕害了青少年的心靈,導致有的青少年因此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三)少數地方政府的隨意行為造成農民對法律信仰的缺失。

有的農村地區,由于農民傳統上對地方行政長官的尊從,使得鄉鎮區域常常是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社會區域而存在的,這就使得鄉鎮執法主體的行為對區域內法治文化的狀態發生重要影響。在一些社會文化欠發達、法治環境較差的地方,有的鄉鎮干部因自身文化和法律水平的局限,未能依法正確有效地行使行政權力,有的甚至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區域內依然是傳統的人治氛圍;有的公款吃喝成風,參與賭博成癖;有的受地方勢力、家族利益所左右,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想方設法謀取私利;甚至有的干部自身違法亂紀,貪污受賄。其負面效應所及,污染了一方的社會空氣,致使部分農民對法律的信仰難以養成,對法律正義的期待難有信心。

三、加快農村法治文化建設的對策

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施城鄉一體化的實踐中,如何加強農村法治文化建設,以法律手段來規范、引導、保障農業和農村持續穩定協調發展,逐步把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納入法治化軌道,這是一項宏大的社會系統工程,是當前新農村建設中亟待解決的一個重大課題。

如何在新農村建設中同步加強農村法治文化建設,筆者認為可把以下幾方面作為工作的著力點:

(一)加強農村法治文化宣傳,營造依法辦事的社會氛圍。

“五五”普法規劃首次將農民列為普法的重點對象,為此要通過法制宣傳教育培育農民的現代法治意識,引導他們尊重法治的理念和價值取向,營造出崇尚法治的社會氛圍,使依法辦事成為人們思維和行為的自覺,使法律成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不可缺少的武器。法制宣傳教育所具有的增強公民法治觀念、提高法律素質的功能,在推進法治的過程中正是承擔著法治文化建設的重要職能。隨著新農村建設的全面啟動,在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村鎮規劃的土地征用、基礎設施建設的招標投標、城鄉流通體系有序構建、農民工權益的切實保障、社會治安的和諧穩定等,都與法律法規息息相關。因此,在開展“法律六進”活動中,要有效地整合社會資源,構建農村“大普法”的格局,結合當地農村的特色和實際,以“關注民生,普法惠農”為主題,開展形式多梓、豐富多彩的農村普法活動,把法律真正交給農民,使農民了解法律,使法律的公平正義原則深入人心,使法律能夠在廣大農村扎根開花。在普法過程中,首先要滿足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要求,從“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出發,樹立人文的普法理念,從法律對農民的思維、道德、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影響入手,通過法治文化的傳播提高農民的法律文化素質,從而形成一種依法辦事、循法而動的行為定勢。要以村級“兩委會”成員、黨員、村民代表為重點,有計劃分步驟地進行,注重選擇農民身邊需要的法律,開展普法互動活動,讓農民從被動接受向主動關注轉變,把事關農民切實利益的《合同法》、《婚姻法》、《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物權法》、《農業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擺在突出位置。要利用村級服務中心的農民法制學校、法律圖書角、法制宣傳欄、新聞媒體、法制文藝等平臺,大力宣傳傳統法律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并使之與現代法治精神相融合,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法治文化,讓農民對普法宣傳效果看得見、摸的著、記得住,并從中嘗到甜頭,得到“實惠”。

(二)完善農村民主制度,構筑安定有序的法治屏障。

要以貫徹實施新修訂的《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為契機,深化民主法治村(社區)創建,強化村民自治,實現從“人治”向“法治”、“制治”的轉變。要切實保障廣大農民群眾依法享有的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民利,扎實推進村級事務公開和財務公開,讓廣大農民真正成為農村社會管理的主人,成為民主制度的直接受益者,切實體現“以人為本”,從而不斷促進廣大農民群眾民主意識、法治意識的提高,實現農村社會的穩定與進步。做到“民選干部為人民、民選干部受監督”,同時要求村干部主動帶頭守法,使村級決策管理和財務活動真正走上規范化、制度化、公開化的軌道,還政于民,對村民負責,受村民監督。

(三)加強道德文化建設,構建和諧農村的精神支撐。

構建和諧法治新農村,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不僅要從法律制度上維護社會穩定、保障社會的公平正義,還要提供教育和引導,從道德文化上營造諒解寬容的和諧意識,提供和氣、和睦、和諧的精神支撐,為法治和諧農村奠定廣泛的群眾基礎和堅實的社會基礎,形成社會進步的凝聚力。要建立起以法律為核心的農村新道德體系,推動法律與道德走向統一。要強化《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和“八榮八恥”及新農村建設20字方針的宣傳教育,同時,還要依靠廣大農民群眾在農村開展禁毒、禁賭等專項斗爭,消除“黃賭毒”等社會丑惡現象,取締非法宗教活動和封建迷信活動,以凈化農村社會環境,促進農村形成學法律、講道德、樹新風的文化氛圍。

(四)加強涉農執法力度,打造依法行政的法治環境。

加強對農民的司法保護,依法切實維護農民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為此要合理設置基層公安派出所、司法所、法庭等機構,降低農民的訴訟成本。要建立高素質的農村司法隊伍和涉農執法隊伍,保證其獨立、公正,依法行使職權。要堅決打擊各種坑農、害農的犯罪活動。加強執法力度,嚴厲打擊制售假種子、假化肥、假農藥和非法吸收農民存款、集資詐騙、賭博等犯罪活動。要落實村“兩委會”干部職務犯罪預防。建立健全村組干部監督制度,推動村務財務公開。要落實農民群眾工作,妥善解決農民群眾反映的非訴類問題。強化執法監督,完備執法監督機制,嚴肅糾正和查處各種執法不嚴、執法違法行為,定期對執法、司法情況進行監督檢查,保證法律法規的正確有效實施,樹立法律的權威。

(五)健全利益協調制度,建立規范有效的法治機制。

建立和諧法治新農村,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必須注重建立健全規范有效的法治機制和利益協調制度。

一要建立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健全慈善救濟、優撫福利、社會幫扶相結合的救助機制,完善農村貧困家庭就業、就醫和子女就學資助制度,從源頭上減少生活利益驅動而形成的不穩定因素。

篇(9)

法治文化是法治建設的根本內驅力。當前,在我國加強法治文化建設,不僅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更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加強農村法治文化建設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必然要求。黨的十五大確立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偉大戰略目標。十多年來,我國在法治建設進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毋庸諱言,在農村現實生活中仍存在大量與法治社會相悖的現象,侵害農民合法權益的事情還時有發生。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沒有在全社會建立起深入人心的法治文化,則是最深層的、最根本的原因。可以說,離開了法治文化,一個國家的法治建設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13億人民有9億生活在農村,要加快依法治國進程,推進農村基層民主法治,加強農村法治文化建設已成為當務之急。

(二)加強農村法治文化建設是基于揚棄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現實需要。

產生于小農經濟基礎上的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從根本上來說是“人治”文化,是與現代法治觀念相悖的。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主要特點是:重禮輕法,重德輕刑;“人治”高于“法治”;重刑輕民,重義務,輕權利等等。這些傳統法律思想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強大的影響力,仍然在阻礙著我國法治的現代化進程,特別對農村基層民主法治建設產生著阻礙作用。要消除傳統法律文化的不良影響,就必須對中國傳統法律文化進行揚棄,并借鑒國外現代法治經驗和整個人類文明成果,努力建設有中國特色的農村法治文化。

(三)加強農村法治文化建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要求。

和諧社會,從本質上來說必然是法治社會,離開了法治的保障,和諧社會就不可能實現。農村法治文化作為和諧文化的組成部分,是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和內容。首先,法治文化與和諧社會的目標具有一致性。法律是一種行為規范,其價值和目的就在于裁判世間糾紛、懲罰違法犯罪、維護公平正義。和諧社會追求的也是矛盾、沖突得到有效化解,使社會歸于和平與安寧,所以兩者在目標上具有根本的一致性。其次,法治文化是和諧社會建設的推動力。法治文化有助于社會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的實現,有助于營造誠信友愛的社會氛圍,有助于保障充滿活力的新農村建設,有助于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二、當前農村法治文化建設的現狀

多年來,農村基層經過持續深入開展普法教育,法治觀念逐漸深入人心,運用法律手段解決矛盾紛爭,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正在成為更多農民的首選,農村的法治水平正在向建設較高層次現代法治文化的方向提升。但當前農村有的地方,受自然經濟長期形成的傳統觀念影響,法治文化的建設還相對滯后,農民的法治觀念依然比較淡漠,法律在調整和化解社會矛盾、維護公民合法權益方面還未能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社會法治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

當前,阻礙農村民主法治進程、影響現代法治文化建設的因素主要有:

(一)長期人治歷史造成了人們畏法息訟的心理和行為習慣。

由于我國傳統人治理念的根深蒂固,農村一些地區至今還缺乏現代商品社會所具有的那種民主政治的傳統,有一些農民的權利和平等競爭的意識比較淡漠,重傳統禮俗而輕法律規范。有的農民受封建社會“法即刑”觀念的影響,片面視法為懲罰的工具,視尋求司法訴訟為畏途,每遇糾紛和沖突,往往依憑“鄉下事鄉下了”的傳統,尋求“私了”或糾纏于行政解決的途徑,還不習慣也不善于通過法律途徑來維護自身的權益;有的基層干部在處理農村大量的復雜事務時,常漠視法律,依然習慣于用傳統的辦法息事寧人,一味以不擴大事態為目的,丟棄法治原則,法律調整社會關系的必要性和權威性尚未被人們所接受。

(二)落后的社會文化環境對法治文化建設產生消極影響。

農村地區的法治文化形態是整個社會文化形態的一個重要構成,兩者息息相關。作為鄉村文化活動中心的鄉鎮所在地,其社會文化環境對法治氛圍的影響十分明顯。局部農村地區由于經濟和社會文化事業發展相對滯后,造成鄉村文化生活貧乏蒼白。在一些社會文化環境較差的地方,文化設施還較為缺少,文化活動的品味不高,有的地方賭風盛行,迷信成風,不健康的書刊、音像泛濫,并處于無人過問的狀態,因而嚴重地毒害了社會空氣,戕害了青少年的心靈,導致有的青少年因此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三)少數地方政府的隨意行為造成農民對法律信仰的缺失。

有的農村地區,由于農民傳統上對地方行政長官的尊從,使得鄉鎮區域常常是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社會區域而存在的,這就使得鄉鎮執法主體的行為對區域內法治文化的狀態發生重要影響。在一些社會文化欠發達、法治環境較差的地方,有的鄉鎮干部因自身文化和法律水平的局限,未能依法正確有效地行使行政權力,有的甚至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區域內依然是傳統的人治氛圍;有的公款吃喝成風,參與賭博成癖;有的受地方勢力、家族利益所左右,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想方設法謀取私利;甚至有的干部自身違法亂紀,貪污受賄。其負面效應所及,污染了一方的社會空氣,致使部分農民對法律的信仰難以養成,對法律正義的期待難有信心。

三、加快農村法治文化建設的對策

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施城鄉一體化的實踐中,如何加強農村法治文化建設,以法律手段來規范、引導、保障農業和農村持續穩定協調發展,逐步把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納入法治化軌道,這是一項宏大的社會系統工程,是當前新農村建設中亟待解決的一個重大課題。如何在新農村建設中同步加強農村法治文化建設,筆者認為可把以下幾方面作為工作的著力點:

(一)加強農村法治文化宣傳,營造依法辦事的社會氛圍。

“五五”普法規劃首次將農民列為普法的重點對象,為此要通過法制宣傳教育培育農民的現代法治意識,引導他們尊重法治的理念和價值取向,營造出崇尚法治的社會氛圍,使依法辦事成為人們思維和行為的自覺,使法律成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不可缺少的武器。法制宣傳教育所具有的增強公民法治觀念、提高法律素質的功能,在推進法治的過程中正是承擔著法治文化建設的重要職能。隨著新農村建設的全面啟動,在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村鎮規劃的土地征用、基礎設施建設的招標投標、城鄉流通體系有序構建、農民工權益的切實保障、社會治安的和諧穩定等,都與法律法規息息相關。因此,在開展“法律六進”活動中,要有效地整合社會資源,構建農村“大普法”的格局,結合當地農村的特色和實際,以“關注民生,普法惠農”為主題,開展形式多梓、豐富多彩的農村普法活動,把法律真正交給農民,使農民了解法律,使法律的公平正義原則深入人心,使法律能夠在廣大農村扎根開花。在普法過程中,首先要滿足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要求,從“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出發,樹立人文的普法理念,從法律對農民的思維、道德、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影響入手,通過法治文化的傳播提高農民的法律文化素質,從而形成一種依法辦事、循法而動的行為定勢。要以村級“兩委會”成員、黨員、村民代表為重點,有計劃分步驟地進行,注重選擇農民身邊需要的法律,開展普法互動活動,讓農民從被動接受向主動關注轉變,把事關農民切實利益的《合同法》、《婚姻法》、《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物權法》、《農業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擺在突出位置。要利用村級服務中心的農民法制學校、法律圖書角、法制宣傳欄、新聞媒體、法制文藝等平臺,大力宣傳傳統法律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并使之與現代法治精神相融合,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法治文化,讓農民對普法宣傳效果看得見、摸的著、記得住,并從中嘗到甜頭,得到“實惠”。

(二)完善農村民主制度,構筑安定有序的法治屏障。

要以貫徹實施新修訂的《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為契機,深化民主法治村(社區)創建,強化村民自治,實現從“人治”向“法治”、“制治”的轉變。要切實保障廣大農民群眾依法享有的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民利,扎實推進村級事務公開和財務公開,讓廣大農民真正成為農村社會管理的主人,成為民主制度的直接受益者,切實體現“以人為本”,從而不斷促進廣大農民群眾民主意識、法治意識的提高,實現農村社會的穩定與進步。做到“民選干部為人民、民選干部受監督”,同時要求村干部主動帶頭守法,使村級決策管理和財務活動真正走上規范化、制度化、公開化的軌道,還政于民,對村民負責,受村民監督。

(三)加強道德文化建設,構建和諧農村的精神支撐。

構建和諧法治新農村,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不僅要從法律制度上維護社會穩定、保障社會的公平正義,還要提供教育和引導,從道德文化上營造諒解寬容的和諧意識,提供和氣、和睦、和諧的精神支撐,為法治和諧農村奠定廣泛的群眾基礎和堅實的社會基礎,形成社會進步的凝聚力。要建立起以法律為核心的農村新道德體系,推動法律與道德走向統一。要強化《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和“八榮八恥”及新農村建設20字方針的宣傳教育,同時,還要依靠廣大農民群眾在農村開展禁毒、禁賭等專項斗爭,消除“黃賭毒”等社會丑惡現象,取締非法宗教活動和封建迷信活動,以凈化農村社會環境,促進農村形成學法律、講道德、樹新風的文化氛圍。。

(四)加強涉農執法力度,打造依法行政的法治環境。

篇(10)

——主導產業加快發展。在保持糧油生產穩定的基礎上,深入推進中藥材、生姜產業兩個“__第一市”建設,傾力打造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強力抓好城郊商品蔬菜生產,奮力推進特色水果向“一村一品”發展,曾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__省糧食生產“豐收杯”獎,成功爭創__省現代農業建設重點縣,農業產業結構和經營效益明顯提升。2015年,糧食總產 萬噸,油料總產 萬噸,種植中藥材 萬畝,生姜 萬畝,建立城郊商品蔬菜基地 萬畝、場鎮商品蔬菜基地 萬畝,發展“一村一品”特色水果 萬畝;初步形成東北部低山區中藥材、生姜基地,東南部和西南部丘陵區優質糧油基地,中部淺丘區商品蔬菜和特色水果基地三大板塊;農產品品質不斷提升,累計通過“三品一標”認證種植業基地面積 萬畝。

——新型主體快速成長。堅持走集約化、規模化、專業化發展道路,大力培育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到2015年底,全市農業龍頭企業達到 家,其中省級重點 家、__市級 家,產值過億元的 家,農民專合社 家,家庭農場 擁有各類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 個,帶動農戶 萬戶,聯結基地 萬畝;農產品初加工 以上,精深加工 以上。

——體制機制不斷創新。有序引導土地經營權流轉,大力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到2015年底,土地流轉面積達 萬畝,占承包耕地面積的 %。進一步完善合作經營機制,規范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到2012年底,全市經工商注冊的專業合作社達311家,注冊資本12.2億元,合作社入社農戶和帶動農戶占總家庭承包經營農戶的61.8%,成為組織生產和聯系市場的重要紐帶。積極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大力發展專業大戶,到2015年底,全市培育10—100畝以上規模種植大戶11560戶,其中種植100畝以上大戶達到586戶,種植面積9.1萬畝。

——農旅結合共融互動。古城周邊、__景區等鄉村旅游蓬勃發展。初步統計,全市發展農家樂 余家,其中星級農家樂達20多家,實現年產值8500萬元,銷售農產品1萬余噸;建立水果玉米、特色紅薯、彩色花生等農餐對接特色農產品基地1.25萬畝。

——基礎條件有效改善。農村公路、標準農田建設和耕地質量提升穩步推進。到2015年底,全市累計新(改)建農村公路 余公里,有效灌溉面積達 萬畝,占耕地面積的%,三級以上標準農田達到 萬畝,占耕地面積的 %,農業機械總動力達 萬千瓦,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 %,設施農業面積發展 畝,累計發展戶用沼氣 戶。

——服務體系初步構建。深入推進鄉鎮農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廣泛開展農業科技服務,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機具應用水平不斷提高。切實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農產品質量專項整治和植物疫病防控有序開展,農業標準化水平穩步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和農業生物災害得到有效防范。大力培育農業專業化服務組織,積極引導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參與生產經營服務,社會化服務體系逐步構建。

(一)現代農業發展思路還不夠清晰

部分鄉鎮干部、群眾對現代農業發展的理念還未真正形成,“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觀念還未真正確立,以致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相對較慢,“小而全”生產方式特征還很明顯,產業模式還未真正突破,農業的弱質產業地位還未真正改變。

(二)發展動力明顯減弱

農業發展面臨農產品價格國內外倒掛、“黃箱”政策接近上限兩個“天花板”擠壓,和資源短缺、生態環境約束趨緊兩道“緊箍咒”制約,原有發展動力明顯減弱。__人均耕地等資源低于全省水平,中低產田土高達60%以上,有效灌面只有40%左右;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嚴重威脅農業可持續發展。

(三)農產品品種特色、品質特色、品牌特色不夠突出,比較優勢不明顯,發展效益不凸顯

市場營銷體系不健全,基本上以農業經營主體在市場上自謀出路為主流,營銷方式單一、組織化程度不高,抗御市場風險能力不強。

(四)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比較薄弱

一是農業科技成果的應用水平不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還不強,科技成果供給不足,轉化率不高,支撐和引領作用未充分發揮。農業技術標準化工作推進不快,提高農產品科技含量、商品率和資源產出率的技術成果明顯不足;農業疫病防控技術和資源替代技術方面的研究與應用能力較弱,依靠科技振興農業、依靠科技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依靠科技增加農業附加值還未真正實現。二是農技推廣運行機制不完善。鄉鎮農技人員主要工作精力

未用于農技推廣服務。農技隊伍年齡偏大,專業結構和整體素質偏低,大多農技人員缺少農業新知識、新技術的培訓。三是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已有的農業社會服務機構承擔社會化服務能力還比較薄弱,服務農民作用有限,制約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五)農業發展面臨巨大人才缺口

農業科技人才數量不足,質量有待提高;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農村“空心化”,農村實用型人才“青黃不接”;農村基層干部隊伍年齡結構老化問題嚴重。

(六)龍頭組織帶動性輻射性不夠強

一是龍頭企業自我發展能力不強。農業龍頭企業2015年實際銷售收入總額不超過 億元,“億千”企業不多,企業盈利能力不強。大部分農業企業規模小、技術裝備落后,產品附加值低,缺乏有市場競爭力的品牌,科技創新和抵御市場風險能力不強,企業人才引進和內部管理機制不健全,現代管理能力不強。二是專業合作社組織化程度不高。已建立的專業合作社大部分規模小,服務層次比較低,部分專業合作社組織機構不健全,內部管理不到位,機制不靈活,與社員的利益關系不密切,存在無固定資產、無股份資金、無固定場所和無銷售市場等“四無”現象。三是示范帶動作用不明顯。農業企業發展產業化基地較少,與農戶利益聯結機制不夠完善,訂單質量不高,同時缺乏對下游農戶進行足夠的種植培訓、技術指導等服務,影響了生產過程中統一的技術標準和規范的生產經營管理模式的推廣應用,使農戶種養殖收益受到一定影響。專業合作組織由于自身發展局限,帶動農民增收的作用并不明顯。

(七)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水平不高

雖然逐年加大了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農業基礎設施得到明顯改善,但總體來看,一是規劃滯后。主要是傳統農業基礎設施與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存在差異,對現代農業規模化發展的適用性不強。二是設施薄弱。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還比較薄弱,抵御自然災害能力較差。三是管理缺失。土地不集中、種植不連片等問題造成渠道等農業公共基礎設施管理的責任主體不明確,加上部分群眾素質不高,“建而不管”、“建而不用”、“各自為政”等現象普遍存在,嚴重影響了農業基礎設施使用效率。

(一)指導思想

按照穩糧增收、提質增效、創新驅動的總要求,遵循高效生態、特色精品、安全放心、綠色發展的總體思路,堅持用統籌的理念規劃農業,用工業化的集約經營理念管理農業,用市場、質量、競爭的理念經營農業,以建設“中國生態休閑農業示范市”為目標,以糧食生產功能區和“__、__、__三大園區”建設為平臺,大力發展高效農業、生態農業、休閑農業、品牌農業,以保障糧食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推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提升現代農業科技水平、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因地制宜地推進不同區域農業的差別化發展為路徑,更加注重市場導向和政策支持、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和科技驅動、更加注重服務和法治保障,加快構建一二三產融合互動、種養加一體、農旅顯著結合的現代農業結構,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基本原則

一是堅持生態立農。走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路子,以構筑循環體系、推廣新型種養模式和生態循環農業技術集成應用為重點,建立完善產業布局生態、資源利用高效、生產清潔安全、環境持續改善的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體系,努力實現農藥化肥施用總量減少,農作物秸稈基本資源化利用,廢棄農藥包裝物與農膜基本有效回收的目標。二是堅持改革活農。以調動和發揮農業生產經營者積極性、主觀能動性和農村資源要素配置優化、最大利用為目標,以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為主線,以建立確權、賦權、活權、保權的要素市場為重點,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建立健全現代農業經營體系、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農村產權流轉體系,繼續保持農業經營體制先發優勢。三是堅持科技興農。立足需求和應用導向,完善農業科技研發推廣和農機農藝融合機制,大力推廣適合我市應用的先進農業技術,大力推進農業機器換人、設施增地,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堅持“大院名校”與“鄉土人才”并重,努力提高農業的科技貢獻率。四是堅持質量強農。堅持“產出來、管出來”兩手抓、兩手硬,以全國放心示范縣創建、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建設應用為載體,突出源頭治理、標本兼治、綜合施策,加快構建起生產經營規范、監管全程有力、質量安全優質的農產品質量建設體系,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力爭成為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縣。五是堅持多措惠農。綜合運用改革、政策、市場、科技、教育等手段,加大農業投資,倡導“萬眾創業、萬眾創新”,通過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穩步提高經營性收入;拓寬農村外部增收渠道,不斷增加工資性收入;落實支農政策,切實保障轉移性收入;盤活農村資源要素,持續增加財產性收入,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

六是堅持依法治農。加強農業法制建設,善于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來深化農村改革、推動農業發展、化解矛盾糾紛、維護農村穩定等各項工作,不斷提高農業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確保現代農業發展各項工作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在法治框架下活動,在法治保障中更健康、可持續前行。

(三)發展目標

——主要農產品供給目標。到2020年,我市糧食面積穩定在100萬畝以上;糧食總產達到40萬噸以上;油料總產達到4.0萬噸以上;中藥材、生姜、優質糧油、蔬菜、水果等5大產業整體發展實力明顯增強。

——耕地質量建設目標。到2020年,建設高標準農田10萬畝,項目區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達到90%以上,耕地地力提高l~2個等級,增強耕地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農產品品質優化目標。到2020年,國標三級以上優質稻面積穩定在80%以上,其中國際二級以上優質稻力爭達到40%;玉米專用優質率達到55%:優質專用薯類商品率達到65%;“雙低”油菜種植面積達到95%以上;柑桔優質果率提高到70%以上;精細蔬菜比例達到60%以上;重要農產品抽檢合格率達到99%以上,無公害農產品達到 個以上,綠色食品達到 個以上,有機食品達到 個以上,農產品地理標志品牌達到 個以上。

——農業支撐條件水平目標。2020年,全省優勢農產品標準化生產覆蓋率達到100%;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8%以上;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統防統治的覆蓋率提高到80%;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0%;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5%。

——農民收入與自我發展能力目標。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0%以上,到2020年,農村實用人才總量達到1萬人,新型職業農民培訓1.5萬人,農村實用技術培訓25萬人次,農民科學文化素質進一步提高。

——農業生態環境目標。到2020年,全市農村戶用沼氣普及率占適宜農戶的80%,基本普及農村戶用沼氣;規模化養殖場糞水沼氣化處理率達到80%,實現“糞便肥料化,糞水沼氣化”目標;以燒柴為主的農戶省柴節煤爐灶升級換代率達到90%;新農村農民集中居住區生活污水通過凈化沼氣池進行有效治理;全面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和生物農藥、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配方施肥使用面積達到80%以上,減少農業面源污染,不斷提高秸稈、人畜糞便處理利用率,土壤有機質提升項目區水稻秸稈還田率達到95%,全市秸稈綜合利用率達80%。

——生態休閑農業產業發展目標。到2020年,

全市生態休閑農業總收入在2015年的基礎上翻兩番,年營業收入500萬元以上的生態休閑農業農莊(企業)達到30戶。創建國家級生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創建國家級休閑農業示范點30個,發展規模以上“農家樂”200個,培育經營規模上千萬元的生態休閑農業省級龍頭企業2家,帶動發展一大批成長型的中小型生態休閑農業企業。(一)增強糧油生產能力

糧油播種面積持續穩定在120萬畝左右,糧油總產量保持穩定在40萬噸以上。規劃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結合實施國家千億斤增糧工程、鞏固退耕還林基本口糧田建設、土地整理、中低產田造等項目,到2020年努力,全市規劃建設30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整體達到年畝產噸糧或畝產值達到萬元的生產能力。一是藏糧于地。認真落實最嚴格的基本農田保護措施,集中連片建設10萬畝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新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5萬畝,灌溉保證率達到85%以上;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0%;耕地基礎地力提高0.5個等級,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0.5個百分點;有機肥資源利用率提高20個百分點,秸稈還田達到85%,化肥利用率提高10個百分點以上,農藥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用藥量減少30%以上,可控降解地膜推廣使用量占總使用量的30%以上,不可降解標準地膜回收率達到90%以上。二是藏糧于技。加快新品種推廣,大規模開展高產創建,大力推廣“千斤糧萬元錢”、“噸糧五千元”糧經復合型種植模式,建設糧經復合型產業基地10萬畝,集成推廣應用綜合技術,良種覆蓋率達到100%,病蟲害專業化防治率達到80%以上,綠色防控覆蓋面達到100%,農產品無公害率達到100%,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60%以上。三是藏糧于民。積極調動農民種糧儲糧積極性和提升農民素質,加大糧食生產政策支持力度,保證種糧農民合理收益;改善種糧農民的儲糧條件,減少糧食產后損失;培育3000戶種植100畝以上的糧油生產型家庭農場、50家種植500畝以上的專合社。

(二)構建“三區四帶五群”發展格局

“三區”:即以__、__、__、__、__等5個鄉鎮(街道)15個村為核心,打造__農業農村綜合區;以__、__、__、__、__、__6鄉鎮40個村為核心,打造__現代農業園區;以__休閑農業園、____特色蔬菜示范園、____中藥材示范園、國道347線川明參生姜等特色產業為核心,打造__生態特色產業示范區。“四帶”。一是以__古城、__院景區、__河濕地、老觀古鎮、__片區歷史文化遺存和升鐘水庫等為依托,規劃建設3個主題農場、3個農業文化園、10個幸福美麗新村、10處景觀田園、50戶五星級農家樂為節點;進一步完善__休閑農業園,爭創中國最美休閑鄉村;加快中國農耕文化(__?耕心之旅)體驗園建設,打造集生產、加工、觀光、體驗、運動、住宿、餐飲、購物、養生為一體的4A級度假休閑運動景區;努力打響__博世葡萄節、__枇杷節、__柑橘節三大農業休閑采摘節慶品牌。構建__到__和__、__到__河濕地和老觀古鎮、__到__片區文物遺存和升鐘水庫為重點的生態休閑農業產業帶。二是以__、__園區為重點,建設4萬畝晚熟柑桔、獼猴桃、伏季水果等優質水果產業帶。三是以彭城萬畝蔬菜基地為重點,包括__、__、__、七里、彭城、__、__、__等鄉鎮,建設3萬畝城郊保障型商品蔬菜產業帶。四是從__到三廟建設5萬畝川明參、5萬畝生姜特色農業產業帶。“五群”。即以生態休閑農業、川明參、生姜、城郊保障型商品蔬菜、優質水果等五大特色效益農業產業群。

(三)推進一二三產融合互動

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推進龍頭企業集群集聚,拓展農業多功能,依托龍頭企業將產業鏈、價值鏈與現代產業發展理念和組織方式引入農業,延伸產業鏈、打造供應鏈、形成全產業鏈。到2020年,全市部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達到2家,省級以上達到10家,__市級重點龍頭企業達到20家,產值過億元以上龍頭企業達到15家,規范發展300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各類型家庭農場5000戶,農產品商品化處理率達到50%以上,品牌銷售率達到50%以上,產業化帶動農戶面達到70%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達到2.5:1。成功創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全市生態休閑農業總收入在2015年的基礎上翻兩番,年營業收入500萬元以上的生態休閑農業園區(企業)達到30戶。創建國家級休閑農業示范點30個,發展規模以上“農家樂”200個,培育經營規模上千萬元的生態休閑農業省級龍頭企業2家,帶動發展一大批成長型的中小型生態休閑農業企業。

(四)著力提高科技支撐能力

開展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機制示范和促進良種、良法、良壤、良灌、良制、良機配套,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基地。建設一批與產業發展相適應、與區域布局相協調、以集中育苗、育種為重點的良種繁育基地。積極實施10萬農民素質培訓工程、農村勞動力培訓“陽光工程”,推進農業技能培訓和學歷教育,促進新型農民培養。重點加強農作物優質高產栽培、農業節本增效控害、重大病蟲綜合防控、農產品質量安全和標準化、農產品貯運保鮮和精深加工、農業節能減排、農業信息化、農業抗災減災等領域的技術集成、示范與推廣。重點突破和熟化種子種苗、水稻機插、油菜機收、病蟲綠色防控、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核心技術。

(五)大力提升農產品質量

大力發展綠色、有機農業、特色農業和品牌農業,滿足居民消費結構升級需要。到2020年,國標三級以上優質稻面積穩定在80%以上,其中國際二級以上優質稻力爭達到40%,玉米專用優質率達到55%,優質專用薯類商品率達到65%,“雙低”油菜種植面積達到95%以上,水果優質果率提高到70%以上,精細蔬菜比例達到60%以上。進一步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建設,加快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強化源頭治理、過程管控和質量追溯,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大力推進標準化生產,全市標準化覆蓋率達到80%以上,通過認證的“三品一標”農產品50個以上,基地面積50萬畝以上,“三品一標”認證面積達到全市食用農產品生產面積60%以上,培育省級以上農產品品牌10個以上。

(六)積極發展生態循環農業

加強農業資源永續利用。堅持用地和養地相結合,確保數量不減少、質量不下降。大力推廣糧經輪作“千斤糧萬元錢”模式,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設施,實施糧食作物與蔬菜、瓜果、食用菌等經濟作物的間(復、套)種、水旱輪作、立體種植,大幅度提高糧田綜合經濟效益,實現穩糧與增收的有機統一。大力推廣應用種養結合的新型種養模式,形成“以農養牧、以牧促農、農牧共贏”的發展格局,實現種養平衡發展。大力創新和利用“資源-廢棄物-再生資源”的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積極推廣農作物秸稈作畜禽飼料、還田肥料、食用菌基料、沼氣能料利用,促進農業廢棄物從污染治理向資源化利用轉變。積極推廣應用農作物高效節水微灌、肥水同灌、鋼管大棚、避雨棚架等設施,著力減少農業資源消耗。深入實施農村沼氣工程,培育農村沼氣服務組織,健全沼氣服務網點,多渠道擴大“三沼”綜合利用。到2020年,農作物秸稈、農村清潔能源利用率分別達80%和80%以上。加快推行農業生態化。嚴格保護農業生態環境,防范工業和生活污染影響農業生產。深入實施測土配方施肥、農藥減量控害工程,加大有機肥、生物農藥推廣力度,降低化學農藥和化肥使用量,提高肥藥利用率,減少氮、磷等排放,推進農業薄膜等廢棄物的回收和資源化利用,減輕和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到2016年,測土配方施肥和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普及率均達到80%以上,化肥利用率比2015年提高5個百分點,化學農藥使用量比2015年減少10%。

(七)全面深化農村改革

抓緊抓實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實現土地占有、承包、經營、收益“四權分置”,積極推動集體委托和信托模式,優先發展合作社、家庭農場和種養大戶,實現“土地分散占有、集中連片經營”。加快培養新型職業農民,使其適應農業生產的分工細化,促進農業產業化,幫助農民立足農地發

展;推進農民工市民化進程,加強農民轉移就業培訓,扶持農民跳出農地從事非農產業。積極引導農民以土地經營權入股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發展休閑、觀光、旅游農業。鼓勵工商資本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流通和農業社會化服務。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探索農村集體所有制有效實現形式,創新農村集體經濟運行機制。(八)強化農業社會化服務

堅持主體多元化、服務專業化、運行市場化>!宣傳、電子商務等服務。穩定和加強鄉鎮農技推廣等公益機構,健全經費保障和激勵機制,改善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工作和生活條件,全面建立農技推廣、病蟲防控、農產品質量監管三位一體,覆蓋全程、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基層農業公共服務體系,鼓勵農業科技人員直接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社會化服務。發揮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在農技推廣中的作用。采取購買服務等方式,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公益,鼓勵組建農機、糧食、植保、沼氣等專業服務組織,鼓勵開展代耕代管代收、農資經營、農機作業、病蟲防治、產品營銷、沼氣服務等專業化服務。積極采取土地流轉、專業合作、社會化服務等途徑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支持土地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進一步構建營銷服務平臺,開展農產品產銷對接。力爭到2020年,全市土地流轉面積達到30萬畝,農機社會化服務水平達50%,病蟲害統防統治率達到80%。

(九)著力推進法治農業建設

一是切實樹立法治理念。做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帶頭尊法、敬畏法律,帶頭學法、掌握法律,帶頭守法、捍衛法治,帶頭用法、厲行法治,帶領廣大干部職工堅定法治信仰、堅守法治理念、堅持法治精神,強化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意識。增強憲法法律至上意識,始終保持對憲法和法律的敬畏之心,繃緊法律紅線不能碰、法律底線不能逾越這根弦。增強權力法定意識,堅持法無授權不可為,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都要遵循法律授權、法律規則和法律程序。增強權責一致意識,堅持法定職責必須為,堅決克服懶政怠政,堅決懲處失職瀆職,做到“心中有法、遇事找法、權不離法”。 二是切實加強隊伍建設。全力加強執法專業隊伍建設,配備與工作任務相適應的人員力量,不斷改善執法裝備,提高執法規范化水平。高度重視農業法制隊伍建設,加強法制機構設置,充實法律專業人員,促進農業法制隊伍規范化、專業化建設。注重法治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加強教育培訓和知識更新。三是堅定農業綜合執法方向,切實做到敢于執法、嚴格執法、秉公執法、文明執法。重點抓好生產經營執法監管,農業生產經營行為監管,農業投入品、農產品和農業社會化服務市場的監督檢查。

圍繞建設任務,以最急需、最關鍵、最薄弱的環節和領域為重點,組織實施一批重點建設項目,全面夯實現代農業發展的物質基礎。

(一)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

新建高標準農田10萬畝,完善田間灌排溝渠及機井、節水、小型集雨蓄水、積肥設施、機耕道路及橋涵、農田林網等方面的基礎設施。開展土地平整,落實土壤改良、地力培肥等措施,加快先進適用耕作技術推廣應用。

(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項目

鼓勵民間資本、工商資本投資建設生態高效家庭農場,推進種養結合、生態循環農業發展。開展示范性家庭農場創建活動,落實示范性家庭農場培育發展政策,力爭每年培育示范性家庭農場100個。加大農業龍頭企業培育力度,規范__市級龍頭企業管理,爭取新培育國家級、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各2家。規范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切實增強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合作組織和帶動能力。

(三)農村土地流轉項目

力爭全市每年新增土地流轉1.5萬畝以上;建好農村土地流轉交易平臺;制訂全市農村土地流轉工作考核激勵機制。

(四)生態休閑農業示范點建設項目

引導生產經營主體建設主題農場、農業文化園等,創建一批景觀田園、五星級農家樂。進一步完善__休閑農業園,爭創中國最美休閑鄉村1個;加快__博世葡萄莊園建設,爭創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星級)企業(園區)1個;以油菜、水稻等為載體,建設農業景觀1個以上;加快____休閑農業園區建設,舉辦農業休閑采摘節;力爭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授牌。

(五)智慧農業示范區建設項目

依托農業“三區”建設、主導產業發展和農業主體培育,引導工商、民間資本投入智慧農業發展,建設智慧農業示范區、孵化園、產業園。

(六)農業社會化服務項目

充分發揮鄉鎮、街道農業服務中心作用,提升農民綜合服務能力。鼓勵組建農機、糧食、植保、沼氣等專業服務組織,開展代耕代管代收、農機調度維修、沼氣服務等專業服務。

(七)設施裝備提升項目

加快農業領域“機器換人”、“設施增地”,大力發展多功能、高性能、經濟型農業機械以及鋼架大棚、玻璃溫室等設施農業,積極穩妥推廣農用無人機、秸稈資源化利用設備,深化農機農(牧)藝融合示范區建設,大力推進農機社會化服務,加快糧食生產和主導產業機械化進程。

(八)農產品電子商務項目

引導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加大電子商務發展力度,鼓勵發展一批以__名特產品為主的電商化主體,推進電子商務平臺建設。到2020年80%的涉農商家實現上網銷售,農產品網上銷售額達到2億元以上。組織涉農商家參加農博會、展銷會、“農批對接”、“農超對接”等活動,支持開拓農產品國(境)外市場。完善農業品牌發展激勵機制,推進區域公共品牌平臺建設。

(九)“菜籃子”建設項目

積極推動蔬菜生產區域化、規模化、專業化,完成2萬畝保障型城郊商品蔬菜基地建設任務。

(一)加強組織領導

發展現代農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處理好農業發展、農村繁榮和農民增收問題,營造現代農業發展的良好環境,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充分發揮政府的推動作用。完善黨領導“三農”工作的體制機制。強化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領導、農村工作綜合部門組織協調、有關部門各負其責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建立職能明確、權責一致、運轉協調的農業農村行政管理體制。切實加強鄉鎮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和農業服務中心建設,充分發揮其組織指導、服務協調作用。各鄉鎮要把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做到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全力抓。要充分調動各級各部門支持服務現代農業的積極性,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努力形

成“合力興農,合力扶農”的良好氛圍。(二)加大財政投入

上一篇: 物業總經理述職報告 下一篇: 數學學年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丝袜久久 |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欧美 | 中文有码亚洲视频精品一区 | 亚洲精品福利网站 | 亚州精品自在线拍视频播放 | 亚洲国产另类久久久精品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