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14 16:15:0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龍蝦養殖技術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S966.1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 1007-5739(2011)03-0327-02
小龍蝦也稱為淡水小龍蝦,學名克氏原螯蝦,屬于外來入侵物種,20世紀80年代初在長江中下游地區開始廣泛分布,因其對環境極強的適應能力,逐漸成為野外的優勢種群。在小龍蝦沒有形成被普遍認可的經濟價值之前,人們在水產養殖上是將其作為敵害生物加以清除?,F在,小龍蝦已是被大眾廣泛接受的美食,并因對蝦殼的綜合利用,成為重要的出口創匯產品。隨著天然野生資源的銳減,小龍蝦的人工養殖日益受到重視,規模不斷擴大,成為繼河蟹之后的又一個亮點。但在養殖過程中也出現了小龍蝦品質下降的問題,如個小、殼厚、生長速度減慢、抗病能力減弱等。結合區域養殖的現狀和實踐經驗,現對小龍蝦的健康養殖技術進行總結,以供養殖戶參考。
1蝦池準備
小龍蝦對池塘沒有特殊要求,可因地制宜對舊魚池、有水源的荒灘荒地或稻田進行改造。面積以3 000~6 670 m2為宜,池塘坡度在1∶3左右,保證注水后有足夠的淺水灘,作為小龍蝦今后的棲息覓食之所,也可以防止小龍蝦在堤岸上打洞。還可以在池底設置一定數量的瓦片網架,或設置竹筒、塑料筒等人工洞穴,作為龍蝦的隱蔽場所,從而減少龍蝦打洞的機會。池塘中間搭建幾條泥埂,埂長約為池長的4/5,兩頭不要和堤岸相連,埂寬1 m以上,埂高出水面5~10 cm,為小龍蝦創造打洞穴居的場所。在池底的中部挖1條水溝或在池塘坡底四周開挖1條溝,以便于水質管理和收蝦時操作。在蝦苗放養前要將池塘進行清淤整理,曬3~5 d,然后用生石灰1 500 kg/hm2消毒。此外,還要徹底清除池塘中的鰍、鯰、黑魚和蛇、鼠等敵害生物。水源要方便安全,避免污染。進排水口一高一低,用篩網過濾,最好呈對角線設置,以便于換水。10月上旬,將水位控制在80 cm左右,在池塘泥埂和沒被水淹處種植豌豆和黑麥草。翌年開春后水溫逐漸上升,在池塘移植苦草、輪葉黑藻、水花生、水葫蘆等水草,及茭白、慈菇等水生蔬菜,面積要達到池塘的60%以上,至高溫季節再慢慢將水位調節至1.5 m左右。水草叢是小龍蝦隱蔽、棲息、覓食的理想場所,也是蝦蛻皮的良好場所,飼料不足時還可以作為餌料補充。在水草豐富的池塘養蝦,成活率和產量比較高[1]。在蝦池四周要埋設聚乙烯密網片,地面上露出約50 cm,頂上用塑料薄膜做成倒檐,寬約40 cm,成45°左右夾角。
2苗種放養
蝦苗的選擇對養殖成敗非常關鍵[2]。有的地方會考慮選擇投放抱仔親蝦自繁,其弊端是出苗不規則不同步,管理上也不能保證出苗率,并且自繁蝦苗容易形成近親繁殖,造成品質退化,因此苗種宜選擇采購有信譽、有實力的專業公司人工繁育的優質蝦苗。10月中旬左右,結合自身養殖水平,投放2.5 cm左右的蝦苗15萬尾/hm2,蝦苗投放之前不要立即下塘,要先淋水2~3次,以適應池水溫度,然后均勻投放在靠近水面的堤岸上,讓蝦苗自由爬行,進入池塘,這樣可以提高成活率。在池中適當混養其他魚類,投放白鰱1 500尾/hm2,花鰱600尾/hm2,可以起到調控水質的作用,并且充分利用水體資源,取得更高的經濟收益。
3水質管理
人們常認為小龍蝦適應能力極強,在臭水溝里也能生存,似乎水越肥越爛才好,其實不然。在野外小龍蝦生命力頑強,隨處可見,但其也是經過了大自然的優勝劣汰,密度是有限的;在人工養殖模式下,人們追求的是高質高產,密集生活的小龍蝦對水質一樣有要求,只是小龍蝦在缺氧或水質惡化時可以爬上水草或堤岸,呼吸空氣中的氧氣,避免了大量的死亡。一般情況下蝦塘溶解氧最好在3.5 mg/L以上,pH值保持為7.0~8.5,透明度在40 cm左右。因此,在小龍蝦的養殖過程中要特別注意水色的培養和維持[3]。培育及維持良好的水色,其做法:一是防止蝦塘滲漏,水深要達到1 m以上,保持水體的相對穩定。池水太淺會使陽光直射到底,引起底棲植物的大量繁殖,消耗水體營養元素,使水質寡瘦。二是施肥。在初始階段應施撒一定量的有機肥,如雞糞150~375 kg/hm2,或10∶1混以無機化肥。養殖中、后期,水體中的殘餌、排泄物及其他代謝物相對穩定,不需要再施肥。三是水色的生長也有周期,如果在養殖過程中變成黑褐色、醬油色、暗黃色等,就要換水??梢栽谌章淝斑M行,換掉1/3的池水,并施以2 mg/kg的漂白粉,同時針對具體情況開動增氧機。
4科學投飼
小龍蝦為雜食性,偏好動物性飼料。在投餌上要盡量定時定點,定質定量,同時勤于觀察小龍蝦吃食情況,靈活調整。通常每天可投喂2次,以傍晚日落前后1次為主,投喂量占全天投喂量的70%左右。平時主要投喂米糠、麥麩、豆餅以及嫩的青綠飼料、南瓜、山芋、瓜皮等,輔以動物性餌料如雜魚、螺蚌肉、蠶蛹、蚯蚓、屠宰場下腳料或配合飼料等。嚴把餌料質量關,減少小龍蝦發病和攜帶病原菌的機會。小龍蝦蛻殼是其生長的特點和重要標志,通過投餌、換水等措施,可以促進小龍蝦大批量蛻殼,這樣可以有效降低因蛻殼不同步引起的同類相殘。在大批龍蝦蛻殼時,要減少投餌,避免人為干擾,創造一個相對安靜的環境,促進龍蝦順利蛻殼。大批龍蝦蛻殼后,要及時投飼優質餌料,嚴防因餌料不足而引發相互殘殺。
5日常管理
實踐證明,小龍蝦要獲得高產,日常管理非常關鍵[4]。巡塘主要是做日常的清理、觀察工作。休整堤岸,拔除枯枝雜草,清除敵害生物;蛻殼蝦的管理;溶解氧,pH值;投飼情況,小龍蝦健康狀況,藥物防治等,都是日常需要維護的地方。小龍蝦抗病力強,在粗放模式下基本無病害發生。在高密度精養蝦塘中,其病害的防治,要以防為主,綜合防治。在平時要加強日常管理,主要是注意調控水質,投喂優質餌料,及時清除病死蝦,在養殖過程中盡量避免使用藥物。
6捕撈上市
翌年6月針對市場情況,開始用地籠、蝦籠捕撈,捕大留小。在捕撈過程中要注意操作得當,盡量減少損傷,有損傷的不能繼續留在蝦池,要及時清除,以免感染發病,造成傳染。
7參考文獻
[1] 曹麗麗,周祖波.淺談淡水小龍蝦養殖中生態環境的營造和設置[J].科學養魚,2010(10):27.
淡水龍蝦是一種經濟型淡水蝦種,它具有6大特點:一是體大肥美;二是生長快、產量高;三是營養豐富、肉質細嫩;四是適應性強,能在惡劣天氣、環境中生存;五是食性雜,既能吃動物性飼料,也能吃人工配合飼料和腐殖質;六是經濟效益高。經磯灘鄉高樂村水產養殖場小面積試養,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并初步摸索了一些養殖經驗。
1養殖前的準備工作
1.1養殖環境與水質要求
選擇通風向陽、環境安靜、水源充足無污染、餌料來源豐富、植被茂盛、溶氧量充足、排灌方便、交通和供電便利的地方建養殖場,可利用江河、湖泊、水庫、池塘的水,井水和泉水也可使用,要求溶氧4mg/L以上,pH值6~8。
1.2蝦池環境
蝦塘面積大小不限,但以0.20~0.67hm2為好,要求長方形,長寬比為1∶3,水深0.7~1.5m,最好東西走向、向陽,池內四周略有坡度,池底平坦,向排水口一側略有傾斜,便于排干池水。池的四周必須是泥土護坡,主要讓龍蝦打洞棲息,使其安全過冬;池埂高出水面40~50cm,池埂寬度要達到60 cm,主要是防止龍蝦打洞濾水,如果池水面積超出0.2hm2,可在池中另建1~2條田埂,呈田、井、十字形均勻分布,主要讓龍蝦打洞棲息,產卵繁殖。淡水龍蝦有怕光的習性,可在塘底多放一些紋瓦、舊輪胎、PVC管、竹排、磚頭瓦片、舊筐等隱蔽物,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在池上適當搭設遮陽棚。幾種方法相結合,為龍蝦創造一個半陰半陽、安靜而舒適的棲息環境。
1.3防逃措施
龍蝦喜歡夜間活動,沿地爬行。防逃方法是:在水池埂外圍用石棉瓦、花綢布、塑料薄膜或鋼紗網等,用木樁作支架,建一高50cm的防逃墻,底部埋入土中約30cm封嚴,保證無龍蝦逃出即可。
1.4水池消毒
(1)生石灰。留5~10cm池水,將生石灰打碎均勻灑入池水內溶化,用量一般為600~750kg/hm2,第2天,用鐵耙攪動池底,使石灰漿和淤泥充分混合。
(2)漂白粉。排干池水,漂白粉用量7.5~15.0kg/hm2,未排水的池塘漂白粉用量22.5~37.5kg/hm2。使用時先將漂白粉放入木盆或鐵桶內,加水稀釋向池塘中潑灑。消毒后的水不要放走,繼續留在池里,第2天開始進水,達到飼養要求的水位即可。生石灰含鈣量在50%以上(理論值71.4%),因龍蝦生長過程中會蛻殼,須攝入足量鈣。
1.5水池培肥
達到飼養要求的水位后施有機肥,如施經過發酵后的豬、牛糞等動物性糞便2 250~3 750kg/hm2,使水深80~120 cm之間,3d后,如果池水不肥,可多次少量潑灑經過發酵的有機肥水,使池水逐漸轉化為適當的肥度。要求水的透明度25~35cm,以清綠色為宜,池中逐漸有浮游生物生成,消毒5d后即可放入種蝦。
2放苗
2.1放苗時間
一般是在4月至6月初,當春季水溫上升至16℃以上時即可放苗。放苗時水位要求0.8~1.0m以上,由于放苗季節氣溫變化較大,較深的水位有利于水溫保持相對穩定。如果是低溫采用充氧法運輸來的蝦苗,應先取出蝦苗,注意緩慢調整溫差,待袋內水溫與池水溫基本一致時,再放入池中。
2.2蝦苗選擇
選擇體表光潔亮麗、肢體完整健全、體質健康的苗種進行放養。
2.3放養密度
依蝦苗規格、養成要求、蝦池條件和飼養管理水平等因素而定。一般體長1.5~2.0cm以上的龍蝦苗,投放量7.5~9.0萬尾/hm2,成活率通常在70%~80%以上。每口蝦池投放苗要一次放足,且要在蝦池四周淺水處分散投放。
2.4混養魚類
池塘養殖淡水龍蝦不宜混養肉食性、雜食性魚類,但可適當放些鰱、鳙魚,一方面使水不至于太肥;另一方面這類魚對水中溶氧較為敏感,也能為池中缺氧起報警作用。
3投喂
3.1飼料的種類
(1)植物性飼料有黃豆、豆餅、小麥、玉米、山芋等。必須注意的是,如果選用豆類植物作飼料,一定要經過加溫處理,以去除抗胰蛋白酶,有利于對植物蛋白的吸收。龍蝦也會攝食一些鮮嫩的水草,可在池塘內淺水區或池邊種植適量的當地能生長且對龍蝦有利的水草。
(2)動物性飼料有魚粉、鮮雜魚、螺螄、河蚌肉、蚯蚓及畜禽內臟等。
(3)配合餌料。目前市面上尚無淡水龍蝦專用的配合飼料,可用對蝦、毛蟹配合飼料代替,也可自己配制。
3.2投餌量
日投餌量干料大體是小蝦體重8%~10%,中蝦體重5%,大蝦體重3%~4%;如果是投放鮮料投放量可適當高些。龍蝦攝食情況應視天氣、水溫、水質等狀況靈活掌握,及時合理進行調整。
3.3投餌方法
一般2次/d,分上午、傍晚投放,最好是日出前和日落后投餌,并以傍晚為主(占全天的80%),但也有人把下午投餌改在夜間10時左右,因為龍蝦有明顯的晝伏夜出的習性。投餌方法是“四定四看”,即定時、定點、定質、定量;看季節、看天氣、看水質、看龍蝦攝食情況,確定餌料投量的增減。主要在岸邊和淺水處多點均勻投喂,上午投餌應離灘遠些,傍晚投餌應近些。也可在蝦池四周增設餌料臺,以便觀察蝦只攝食情況。各階段投餌不同:體長1.5~5.0cm的幼蝦,投碎細餌料;5~10cm的中蝦,要把餌料加工成一定規格大小再喂;成蝦階段的餌料可稍粗些。蝦苗剛放進池時,要以動物性餌料為主,植物性餌料為輔;中期應逐漸轉向投喂植物性餌料為主,動物性餌料為輔;后期多投喂動物性餌料,做到“兩頭精,中間青”。
4飼養管理
蝦池水質要求保持清新、含氧量高,不受污染。前期以肥水為主,透明度25cm左右。中后期勤換水和加水,最好15d左右加換1次,透明度為30~40cm。做好增氧活水,保持良好的池塘環境,促進食欲和生長,有條件的可采用微流水養殖。中后期每15d使用1次生石灰用量300~375g/hm2(水深1m),間或全池潑灑底質改良劑,以調節水質。如有條件可在餌料里摻入0.1%的蛻殼素或喂蝦蟹用的顆粒飼料。
5日常管理
(1)經常巡塘。早上主要是檢查有無殘餌,以便調整當天的餌料;中午主要是測水溫,觀察池水變化;傍晚或夜間主要是觀察了解龍蝦活動及攝食情況。
(2)經常檢查維修加固防逃設施,暴風雨時應特別做好防逃工作。
6敵、病害防治
稻田養殖龍蝦要選擇水源充足,不受旱災、洪災影響,水質清新、無污染,土壤肥沃、保水性能好,陽光充足的稻田。為便于生產管理和日常投餌,一般以排水渠間區域為一個養殖區塊。距四周邊埂內側0.6m處挖深0.5~0.6m、寬1.0~1.2m的環流緩沖溝,并把土全部翻到邊埂上,使邊埂高0.8~1.0m、頂寬0.6~0.8m。邊埂要夯實,內坡要平整,同時在埂頂內側用塑料薄膜圍起封閉式防護墻。圍欄地上高度0.4~0.5m,地下埋入0.1~0.2m。上、下進排水口要設立防逃網。
為便于水稻田淺灌、曬田、施化肥、農藥或捕撈,必須在養蝦稻田開挖蝦溝和集蝦池。蝦溝可在插秧后開挖,其開法應視田塊的形狀、面積大小和排水口的方向而定。如水稻田較小,可開成“田”字形;如是長且大的田塊,可開成內“井”或內“田”形,溝的寬和深分別以0.3~0.4m為宜。集蝦池可開在蝦溝的交叉處或田的四角,與蝦溝相通。集蝦池一般1.0m見方、深0.8~1.0m。
稻田養殖龍蝦要開好進、排水口,其地點應選擇在稻田相對兩角的土埂上,要求養殖過程中進排水時均可使整個稻田的水流暢。在進、排水口要設置攔柵,避免逃蝦。
二、蝦種投放
稻田養蝦以選擇3―4月投苗為宜,此時稻田已耕種,有利于淡水龍蝦適應環境,可避免耕地時損害苗種,提高蝦種的成活率。最適的苗種規格為60~120只/kg,放養密度為7.5萬~9.0萬只/hm2,每塊田放養盡量規格一致的苗種。放養的方法是:本地飼養的蝦苗運到后,稍作停留即可投放稻田;外地購進的苗種運到后,先適應10 min左右,方可把蝦苗分散投入稻田,使蝦苗適應水環境。
三、稻田管理
養蝦稻田的稻種應選擇耐肥力強、不易倒伏、產量高、病害少的單季稻種。追肥要做到少量多次,禁止施用氨水和碳銨。水稻發生病害時,藥物要噴施在葉面上,用藥后要及時換水。施肥與施藥都要避開淡水龍蝦蛻殼的高峰期。
四、飼養管理
1、投餌
主要是飼料的投喂。淡水龍蝦是雜食性動物,飼料品種有小雜魚、大米、玉米、西瓜皮、水花生、浮萍、豆餅、麩皮、動物下腳料等。蝦苗入田后即可投喂飼料,投喂也要做到定時、定點、定質、定量。一般投喂在傍晚進行,飼料投放在環形溝草叢中,做到多點、固定、均勻投喂。
2、清除敵害
稻田養蝦敵害較多,如水鳥、水蜈蚣、鱔魚、水老鼠等。在放蝦初期,稻株莖葉不茂,田間水面空隙較大,此時蝦個體也較小,活動能力較弱,逃避敵害的能力較差,容易被敵害侵襲。同時,龍蝦每隔一段時間需要蛻殼生長,在蛻殼或剛蛻殼時,最容易成為敵害的適口餌料。到了收獲時期,由于田水排淺,蝦有可能到處爬行,目標會更大,也易被敵害捕食。對此,要加強田間管理,并及時驅捕敵害。另外,當蝦放養后,還要禁止家養鴨子下田溝,避免損失。
五、水質管理
蝦田水位的深淺是人工養蝦不可忽略的一環,它關系到水質的好壞。為了保持田水常年清、爽、適的狀態,消毒、施肥、施藥后必須及時換水,并隨著季節和天氣的變化及時調整水位,保證淡水龍蝦適宜穩定的生活環境。苗種投放時,環形溝內水位保持在60 cm左右;隨著溫度增高,淡水龍蝦食欲增加而生長加快,這時蝦田水位應相對提高一點,保持在20 cm左右,同時不斷加注新鮮水體,增加水體溶解氧含量。夏季經常投放新鮮水草,以保持水體良好的生態環境。
六、日常管理
主要是進行巡塘檢查,每天巡塘要做到觀察淡水龍蝦活動狀態,了解淡水龍蝦每天攝食、蛻殼情況、活動規律,并根據淡水龍蝦的攝食和蛻殼情況制定當天的飼料投喂量;觀察水質變化,發現水源被污染則不能進水,若出現受驚后的淡水龍蝦不下水或下水后立即爬回岸及傍晚、清晨淡水龍蝦大量聚集在田埂旁等異常情況,說明水質較差,必須立即加注新水,同時用生石灰120 kg/hm2化漿全池均勻潑灑;觀察是否有敵害生物,同時做好防逃措施,鏟除田邊及埂外的花草,不讓敵害生物有隱藏之地,防止敵害入田;觀察防逃設施,出現防逃設施破損應及時修補,特別是氣候悶熱、水質變壞、暴冷暴熱、雷雨大風天氣更要加強巡塘檢查,注意進、排水口、田埂有無漏水、鼠洞等,發現問題及時處理。每天要由專人負責巡塘,做到早、中、晚各巡塘1次。
七、病害防治
淡水龍蝦一般不易生病,但在水質惡化、過肥、飼養管理不當等情況下容易發生疾病。為了提高淡水龍蝦的活力,增強體質,投喂的飼料要新鮮可口,精、粗飼料合理搭配,營養全面,發現污染物及殘餌立即撈除,不讓受污染的水進田,并定期改善水質,每隔20 d用生石灰120 kg/hm2化漿全池均勻潑灑,保證田水清鮮。此外,注意用藥量,消毒、追肥、噴藥過后立即排換田水。稻田追肥宜采用少量多次的投放方式,以防用藥不當而引起淡水龍蝦疾病的發生。
關鍵詞: 龍蝦;無公害;養殖技術
1苗種自然繁育
1.1親蝦選擇
可在上年9~10月或當年3~4月選擇親蝦,要求體重30~50g,附肢齊全,健康無病,活動力強,雌雄比例為2~3∶1。雌雄龍蝦在外形上特征明顯,容易區別。一是性成熟的龍蝦,雄性個體明顯大于雌性;二是雄性龍蝦足粗大,龍足兩端外側有一明亮的紅色軟疣,雌性龍足相對較小,大部分足上沒有紅色軟疣,即便有顏色也偏淡;三是雄性的生殖孔開口在第5對步足基部,雌性生殖孔則開口在第3對步足基部;四是性成熟的雌蝦腹部膨大,雄蝦腹部相對狹小。
1.2親蝦培育
親蝦池面積以0.13~0.33hm2左右為宜,底質以壤土為好,水深1m左右,池埂寬1.5m以上,有充足良好的水源。建好注、排水口,四周池埂用塑料薄膜或鈣塑板搭建防逃墻,放養前7~10d,池塘用1 125kg/hm2生石灰干塘消毒。消毒后經過濾(防野雜魚入池)注水深1m左右,施入腐熟畜禽糞7.5~12.0t/hm2培肥水質。池內放入供蝦攀緣棲息的隱蔽物,如樹枝、樹根、竹筒等,并移栽一些水草。
親蝦池可投放親蝦600~900kg/hm2,放養前用3%食鹽水浸浴10min,以殺滅病原體。為充分利用水體和調節水質,可混養鰱、鳙魚750~1 500尾/hm2。培育期間,可投喂新鮮水草、豆餅、麥麩或配合飼料,并添加一部分動物性飼料,如切碎的螺蚌肉、畜禽屠宰下腳料等。日投喂量:3月為親蝦體重的2%~3%,4月4%~5%,5月以后6%~8%,每天早、晚各投喂1次,以傍晚為主,占日餌量的70%。同時加強水質管理,每10~15d換新水1次,每次換水1/3;每20d用10~25mg/kg生石灰水潑灑1次,以保持良好水質,促進親蝦性腺發育。
1.3親蝦繁殖
4~5月,水溫20℃以上時,親蝦開始。受精卵在雌蝦腹中孵化為稚蝦,孵化時間為40~70d。稚蝦孵化后在母體保護下完成幼蝦階段的生長發育過程。稚蝦一離開母體,就能主動攝食,獨立生活。當發現繁殖池中有大量稚蝦出現時,應及時采苗,進行蝦苗培育。
1.4親蝦越冬
龍蝦的生存水溫最低值為5℃。但當水溫低于9℃時,3cm左右的蝦在越冬期間死亡率很高,成蝦雖能生存,但2~3個月后也會出現大量死亡。因此,搞好親蝦的越冬工作,也是整個繁殖工作的重要環節。
1.5育苗技術
龍蝦雖然抱卵量不大,但受精率在98%以上,孵比率達80%~85%。但龍蝦出苗后仔蝦生長蛻殼頻繁,極易受環境條件制約而影響育苗率。要提高育苗率,關鍵要做好如下幾點:
(1)水質要求。按照無公害水質標準要求,保持水體相對穩定,水質清新,pH值在6.5~8.0之間;防止晝夜水溫溫差過大;水中溶解氧應保持5.6mg/L以上。
(2)水體環境。水面一定要有水浮蓮(占1/3),水底最好有水草,并有隱蔽性的洞穴,增加蝦苗蛻殼附著物,也便于通過水浮蓮洗苗檢查掌握出苗時間及蝦的生長情況。進水口加柵欄和過濾網,防止敵害生物入池殘食蝦苗,避免青蛙入池產卵,同時防止親蝦攀附逃逸。
(3)加強檢查。堅持早晚檢查出苗情況,當仔蝦游離母體后,及時捕捉親蝦返回親蝦池再培育,盡量減少盤點過池,操作也要特別小心,避免對抱卵的親蝦和剛孵出的仔蝦造成影響。
(4)保證供飼。適時培養輪蟲等小型浮游動物供剛孵出的仔蝦攝食,出苗前3~5d,開始從飼料專用池捕撈少量小型浮游動物入蝦苗池,并用熟蛋黃、豆漿等及時補充仔、幼蝦所需的食料供應。
2龍蝦養殖技術
2.1投餌
龍蝦放苗3d后,要投1個月左右的小雜魚、下腳碎肉及配合飼料。待蝦苗長至6~7cm時,可全部投喂敲碎的螺螄、河蚌及適量的植物性飼料,2次/d,早晨和傍晚各1次。餌料應投放在池塘四周,并適當分散;每天投餌量為:小蝦一般按其體重的15%~20%投放,大蝦按其體重的5%~10%投放。具體可結合蝦的吃食情況酌情增減,一般以蝦吃飽、吃完、不剩殘餌為準。
2.2換水
龍蝦生長快、耗氧量大,故蝦池水質要保持清新,每周加水15~20cm,使水質新鮮潔爽,并有足夠的溶解氧,池水透明度控制在35cm深以上,當天氣過冷或過熱時,應適當加深池水,以穩定水溫,防止出現極限溫度。
2.3增氧
當水中溶氧低、水質老化或遇雷陣雨、悶熱、連綿陰雨天氣時,應減少投餌量或停餌,并注意觀察。若發現龍蝦反應遲鈍,游集岸邊,浮頭向岸上爬行,說明缺氧嚴重,應及時注水或開增氧機增氧。
2.4勤管
應勤檢查、勤巡塘,注意龍蝦的覓食、活動、生長和脫殼等情況,并及時采取措施。要不斷清除池中青苔,檢查進、排水口的過濾網,并要注意蝦病的防治,同時注意池中是否有敵害生物,如水老鼠、水蛇、水鳥及害魚等,如有應及時捕殺和驅趕。此外,還應隨時清除池中的浮萍、藻類、水草等有害生物。
3龍蝦養殖的幾點注意事項
3.1養殖龍蝦基礎設施很重要
龍蝦每年有幾次產卵期。1對雌雄龍蝦1次最多能繁育700只蝦苗,通常初春上市的龍蝦都是上年秋天繁育的蝦仔,而春天繁育的蝦仔只需養殖50多天,即可上市。龍蝦養殖戶第1年只要把大的整只龍蝦留住作種,到了秋天,龍蝦就會打窟進洞產仔,第2年就不用購買太多的龍蝦苗。因為龍蝦愛打洞,所以低埂高圍和內塘養龍蝦的圍埂最起碼要有5m寬,圍網也要下埋2m深,以防龍蝦逃跑。
3.2龍蝦飼料很重要
隨著各地小龍蝦熱的興起,小龍蝦消費需求不斷增加,市場供不應求,價格行情看好,因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從事小龍蝦養殖。小龍蝦養殖一般有池塘主養、蝦蟹混養、魚蝦混養、稻蝦連作等模式,其中稻蝦連作是近年發展起來的新的養殖模式,該模式主要是利用農田閑置期進行龍蝦養殖,充分利用農田資源增加單位生產效益,不僅有利于穩定糧食生產;同時還有利于農民增收,調動種糧農民的積極性,是一個雙贏的模式[1]。無為縣是水稻生產大縣,水稻種植面積達5.33萬hm2,該模式具有廣闊的應用推廣前景?,F將稻田龍蝦高效生態養殖技術作一總結,僅供參考。
1稻田選擇與改造
稻田養殖龍蝦最好選擇面積在6 666.67 m2以上的稻田,要求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質清新、無污染、土壤肥沃、保水性好、陽光充足[2]。面積小于6 666.67 m2的稻田可以直接在其四周開挖深0.8~1.2 m、寬1.0~1.5 m的水溝即可;面積大于6 666.67 m2的可視稻田形狀在四周開挖深0.8~1.2 m、寬1.0~1.5 m的水溝,還要在中間開挖出“十”字形的水溝,溝深0.5~0.8 m、寬0.5~0.8 m,所有的開溝都要留有一定的坡比,便于龍蝦活動攝食,且四周的邊埂要比中間稻田面高出0.5 m。平整溝渠,夯實邊埂,進排水口用網過濾,防止敵害進入以及龍蝦逃逸。用生石灰1 125 kg/hm2消毒,清除野雜魚等敵害生物。在四周溝內種植水花生、輪葉黑藻等供龍蝦攝食及隱蔽用。沿田埂四周用網片、石棉網、塑料薄膜或其他材料設置高40~50 cm的防護欄,防止龍蝦逃跑。
2蝦種放養
2.1一般放養模式
蝦種放養一般有3種模式,即親蝦放養、抱卵蝦放養、幼蝦放養。第1種親蝦放養模式是在中稻收割前1~2個月(7—8月)或中稻收割后(9—10月),于稻田環形溝中放養親蝦300 kg/hm2,親蝦放養后以稻田中的有機碎屑、底棲生物、浮游生物、水生昆蟲、稻茬新芽和水草為食,待水稻收割后再采取秸稈還田并施有機糞肥,以培植餌料生物[3]。該養殖模式一般不需要投喂人工飼料,但是由于龍蝦的繁殖周期較長,蝦苗育成后還需經過3~4個月的越冬,蝦苗生長期較短,因此養成的商品蝦規格較小,產量也不高。第2種是抱卵蝦放養模式,即在水稻收割前1~2個月投放抱卵蝦225 kg/hm2,或在9—10月中稻收割后投放抱卵蝦進行孵幼和養殖,抱卵蝦放養前,應在稻田中設置一些人工蝦巢供抱卵蝦越冬用。放養抱卵蝦可縮短幼體孵化期,增加蝦苗和生長期,養成商品蝦規格相對整齊,其效果優于親蝦放養模式。第3種幼蝦放養模式,即每年7—10月放養幼蝦,幼蝦放養前先在稻田中設置人工蝦巢,并施肥培育餌料生物供蝦苗食用,一般放30萬尾/hm2左右,若管理得當,該模式養殖效果較理想。
2.2多輪放養模式
在水稻收割前1~2個月(7—8月)往四周溝內投放35 g以上親蝦300 kg/hm2,雌雄比約為2∶1,此時親蝦放養后以稻田中有機碎屑、水生動物、稻茬新芽、水草等為食,不需另外投喂。到9—10月水稻收割后,再投放1 cm蝦苗22.5萬尾/hm2,除施肥培育天然餌料外,還需適當配以人工飼料或廉價的植物性、動物性餌料,以提高養成規格和產量。翌年3—4月再補充投放3~4 cm的幼蝦450 kg/hm2。養殖期間應適時捕大留小,由于龍蝦生長速度不一,適時捕撈可減輕互殘且能降低密度,便于后期補放蝦苗。該模式可以充分挖掘生產潛力,最大發揮養殖效益,一般管理得當的情況下,翌年可收獲成蝦約1 800 kg/hm2,水稻6 000 kg/hm2,平均效益達3萬元/hm2以上。
3日常管理
堅持“四定”原則,同時視天氣、水溫、水質及龍蝦吃食情況靈活掌握投餌量。投喂的植物性餌料有馬鈴薯、山芋、玉米、水草等,動物性餌料有野雜魚、螺蚌肉、動物內臟等,也可投喂人工配合飼料[4]。養殖水質應保持清新,不受污染,不使用菊酯類或有機磷農藥,否則影響龍蝦蛻殼和生長。每隔20 d左右,用生石灰75~150 kg/hm2對水全田潑灑。養殖期間春季水位不低于30 cm,高溫季節和冬季水位不低于1 m,還要根據水質情況施肥,可施漚熟的農家肥(豬、牛、雞糞等)750~1 500 kg/hm2。養殖期間堅持每天巡視,檢查防逃網和進出水口是否完好,檢中稻草人是否完好等。由于稻田堤壩較低,雨天應尤其注意,要及時排水和修補防逃圍欄,防止龍蝦逃跑。
4捕撈
一般在田溝中設置地籠,以便長期捕撈、及時銷售。注意捕大留小,輪捕輪放。
5參考文獻
[1] 楊慧.稻田生態養殖小龍蝦[J].科學種養,2010(3):53.
近幾年來,淡水小龍蝦在市場上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追捧,也就導致在市場上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促進了大部分的人投入小龍蝦的養殖中。要合理的養殖小龍蝦,首先要掌握養殖的關鍵技術。
1 營造良好的池塘條件
一般來說,都要選擇通風好、向陽、水源沒有污染、土質可以保水的地方建起池塘。而且就池塘來說,要有暢通的給排水及完全的防盜設施,周圍要圍起防逃墻,材料可選用網紗、竹片等,高度一般為0.5m。水深一般在1.5m以上為好,池塘占地最好為5-10畝,底部平坦為沙泥,池壩比例為1:3-4。在池內種植大概 1/3占地面積的水生植物,如水葫蘆、水浮蓮等,產生浮游植物供龍蝦食用,并可以為龍蝦避蔭提供方便。設立一些以磚頭、石塊、輪胎、瓦礫等材料做成的蝦巢,作為小龍蝦的棲息地。
2 蝦苗的選取和放養
淡水小龍蝦一般都小怕大、強欺弱,所以,一個池塘的蝦苗規格一定要相同。在投放時間上,一般選取傍晚或者黎明,可以避免水溫差過大。在投放前應該先把少量的池水倒入運蝦容器中,等到容器里水溫和池水水溫相近時再倒入池塘。
2.1 清池,在對蝦種進行放養之前20到30天時,要做一些活動如把池塘的水排干,消毒暴曬,整理池埂,清除池塘中的淤泥可使用漂白粉等藥物,徹底的對池塘消毒。
2.2 施肥,在第一次施肥之后,要根據pH值、水色、透明度的變化等條件,追加化肥,保持池塘水的水色保持在淡綠色和茶褐色中,pH保持在7.5到8.5之間,透明度在20到30厘米之間。
2.3 種草,在蝦種放養之前要在池塘周圍和池底種植水草,面積在三分之一左右,多選用伊樂藻、苦草等,水草可作為食物和棲息場所,也可作為隱蔽、蛻殼的場所。
2.4 安裝過濾網和防鳥網,一般在進水口安裝過濾網,防止敵害生物混入,安裝防鳥網防止水禽侵害小龍蝦。
進行蝦種放養的時候,注意控制蝦種的數量,由于當前的蝦苗沒有達到產業化的程度,因此畝放在50-100公斤內,規格大約是100-200只每公斤,如果要放大種蝦的規格,那么畝放就要保持在80公斤左右,要合理的控制好蝦種放養的數量。
3 飼料的種類和投放
3.1 餌料的種類
在小龍蝦生長初期,在稚蝦階段,飼料多以輪蟲、橈足類、枝角類或者水生的昆蟲幼體為主。當稚蝦長到1.5至3厘米的幼蝦階段時,將魚肉等動物性餌料制成小顆粒,投碎細的飼料。當幼蝦漲到5到8厘米的中蝦階段時,把餌料加工到一定規格喂食即可。成蝦階段時,投喂的餌料可以粗制一些,總之投放餌料要做到“兩頭精,中間青”。
3.2 投喂的方法
餌料的投喂要按照體重來計算,根據天氣、蝦的活動和水質狀況適當的投喂,按照一定的比例來投喂干料餌料,是小蝦體重的7%-8%,中蝦體重的5%和大蝦體重的2%-3%。天氣良好可以多投喂餌料,天氣出現連續陰雨的狀況,可以少投喂。蝦發病季節少投喂,正常生長時多投喂。投喂餌料保證時間的規律性,在每天的上、下午投喂一次,下午投喂數量占主要成分,占總數的70%,注重投喂的定時、定量、定質性。
4 水質管理
4.1 水草種植
淡水小龍蝦的養殖和河蟹的養殖一樣,需要注重池塘中水草的養殖,如果想養好蝦就一定要先種好水草。池塘中有豐富的水草,能夠維持池塘中良好的生態環境,提高小龍蝦養殖的成功率。池塘中的水草是小龍蝦的棲息和隱蔽的場所,能夠減少小龍蝦之間相互傷害的幾幾率,還可以凈化水質,為小龍蝦的生存提供新鮮干凈的餌料。平時在養殖過程中,要注意觀察,確保池塘中水草的資源量,隨時注意水草的添加和移栽,保持池塘中良好的生態環境,保證水草的合理數量,確保促進小龍蝦養殖的成功。
4.2 水質調控
水草的種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水質的好壞。雖然小龍蝦的適應和生存能力很強,但是如果水質過低,也會影響小龍蝦的產量,因此要去的高產量的小龍蝦,在養殖中一定要注意池塘水的質量。在夏季時天氣過熱,要適當的提高水位,穩定控制池塘中的水溫。在發現小龍蝦反應遲鈍時,要注意向池塘中注入氧氣,或者開動增氧機增氧。
5 病害防治
淡水小龍蝦雖然在抗病能力上比一般的青蝦河蟹等水產品強。但是人工養殖與自然生長畢竟還有很大的距離,故在病害的防治上一定不能掉以輕心。
5.1 爛鰓病
爛鰓病產生原因是由絲狀細菌引發的,是由于細菌吸附在小龍蝦的鰓上,之后大量的進行繁殖,就會嚴重的阻塞鰓部的血液流動,妨礙小龍蝦的呼吸,可使得小龍蝦的鰓絲變黑并且發霉腐爛。防治方法:使用水博士等物質在全池內潑灑,清理池塘中的病害。其次是要定期的清除池塘中的污染物和殘留的餌料,定時的注入新水,保持池塘的干凈和水體的環境,保持池塘的生態平衡,避免水質被污染,不利于小龍蝦的生長。
5.2 黑鰓病
黑鰓病產生的原因是真菌中的半知菌導致的,主要癥狀是下龍蝦的鰓絲逐漸由微紅色慢慢異成了淡褐色或者褐色,最后變成了黑色,嚴重的引發小龍蝦的鰓部萎縮,功能徹底的簡化,反映較遲鈍,最后嚴重的呼吸出現困難致死。防治方法:首先在放養蝦苗之前,要用生石灰等化學用品將池塘徹底清洗干凈,保證池塘中的溶氧充足,池水經常換,保持池水的清新,及時清除池底的雜物和殘餌。
6 捕撈
由于淡水小龍蝦生長速度很快,在本年就可以進行捕撈,一般有干捕和網捕兩種方式。將網在傍晚放于池邊的淺水處,第二天早晨就可以收網了,反復網捕后將池水放干,再利用抄網進行干捕。如果池內小龍蝦密度過高,還可以輔以撒網、拖網等工具捕撈,捕撈最好在夜里進行。
總之,隨著近幾年養殖小龍蝦事業的興旺,養殖小龍蝦的人數越來越多,這就使人們越來越重視小籠蝦養殖的關鍵技術,以創造更高的養殖利益。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S945.192.3+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 1007-5739(2009)11-0224-01
肥西縣進行稻田養殖龍蝦始于1993年,當時是一家一戶667~2 000m2的小規模生產,由于技術不成熟,走了一些彎路。特別是近年來龍蝦需求量的增加,單純的天然捕撈已經滿足不了消費市場的需求。肥西縣稻田養殖龍蝦經過10多年的發展,已初步形成規模化生產。2009年,肥西縣政府提出在肥西縣豐樂鎮發展266.67hm2連片稻田養殖龍蝦,加快了肥西縣龍蝦產業的發展?,F就肥西縣多年來發展稻田養殖龍蝦的心得體會加以歸納、總結,供同行參考。
1稻田選擇與改造
稻田養龍蝦要選擇只能種一季中稻,不能種夏糧、油菜的洼田,選擇水源充沛、排灌方便、不受旱澇、洪水影響、水質清新、無污染、土壤肥沃、最好以壤土為好,保水性能好,陽光充足的稻田。如計劃實行投餌精養必須要在田塊四周開挖2~4m寬的溝,對田塊大的稻田,要開挖“井”字溝,溝寬0.5~0.7m,溝深0.3~0.5m。1m深的蝦溝,四周筑埂,使稻田能保持水深0.3~0.7m。為了便于生產管理和日常投餌,一般以排水渠間區域為一個養殖區塊。距四周邊埂內側0.6m處挖深0.5~0.6m、寬1.0~1.2m的環流緩沖溝,并把土全部翻到邊埂上,使邊埂達到0.8~1.0m高、頂寬0.6~0.8m。邊埂要夯實,內坡要平整,同時在埂頂內側用塑料薄膜或尼龍密網圍起封閉式防護墻。圍欄地上高度為0.4~0.5m,地下埋入0.1~0.2m。上、下進排水口要設立防逃網。為了便于水稻田淺灌、曬田、施化肥、農藥或捕撈,必須在養蝦稻田開挖蝦溝和蝦潭。蝦溝可在插秧后開挖,其開法應視田塊的形狀、面積大小和排水口的方向而定。如水稻田較小,可開成“田”字形;如是長且大的田塊,可開成內“井”或內“田”形,溝的寬和深均以0.3~0.4m為宜。蝦潭可開在蝦溝的交叉處或田的四角,與蝦溝相通。蝦潭一般為長寬均為1.0m,深0.8~1.0m。稻田養蝦要開好進、排水口,其地點應選擇在稻田相對兩角的土埂上,養殖過程中進排水時均可使整個稻田的水流暢。在進、排水口要設置攔柵,避免逃蝦。
2蝦種放養
秋季中稻收割完畢,留茬高0.3~0.5m,灌水不得低于0.3m深,不論是放當年的蝦苗還是抱卵親蝦都應力爭一個“早”字,早放可延長蝦在稻田中的生長,能充分利用稻田天然餌料資源,常規放養時間在每年10月份。放秋季產龍蝦幼苗22.5~45.0萬尾/hm2,若投放抱卵蝦,投放300~450kg/hm2,放養密度要根據養殖水域條件、養殖方式、餌料來源等因素考慮,精養時要適度增加放種量。
3飼養管理
3.1飼料投喂
稻田養蝦也要定時、定位、定量、定質投餌。早期每天分上、下午各投喂1次;后期在傍晚6時左右投喂。龍蝦食性雜,葷、精、青飼料都吃,常用飼料葷的有螺、蜆、野雜魚蝦、動物血液、動物內臟、蠶蛹、畜禽下腳料等;青飼料包括水陸草類、瓜皮、蔬菜下腳料等;精飼料有大小麥、玉米、谷物。精養投餌時要合理搭配,一般每天投放2次,以下午及傍晚投喂為主。投喂量為蝦體重的3%~5%,平時要堅持檢查龍蝦吃食情況,當天投喂的餌料在2~3h內吃完,說明投餌不足,應適當增加投喂量,如第2天還有剩餌,投餌量要適當減少。
3.2清除敵害
稻田養蝦敵害較多,如水蜈蚣、蛇、水鳥、鱔魚、水老鼠等。在放蝦初期,稻株莖葉不茂,田間水面空隙較大,此時蝦個體也較小,活動能力較弱,逃避敵害的能力較差,容易被敵害侵襲。同時,淡水龍蝦每隔一段時間需要蛻殼生長,在蛻殼或剛蛻殼時,最容易成為敵害的適口餌料。到了收獲時期,由于田水排淺,蝦有可能到處爬行,目標會更大,也易被鳥、獸捕食。對此,要加強田間管理,及時驅捕敵害。另外,當蝦放養后,還要禁止家養鴨子下田溝,避免損失。
3.3田溝管理
淡水龍蝦是一種經濟型淡水蝦種,它具有6大特點:一是體大肥美;二是生長快、產量高;三是營養豐富、肉質細嫩;四是適應性強,能在惡劣天氣、環境中生存;五是食性雜,既能吃動物性飼料,也能吃人工配合飼料和腐殖質;六是經濟效益高。經磯灘鄉高樂村水產養殖場小面積試養,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并初步摸索了一些養殖經驗。
1養殖前的準備工作
1.1養殖環境與水質要求
選擇通風向陽、環境安靜、水源充足無污染、餌料來源豐富、植被茂盛、溶氧量充足、排灌方便、交通和供電便利的地方建養殖場,可利用江河、湖泊、水庫、池塘的水,井水和泉水也可使用,要求溶氧4mg/L以上,pH值6~8。
1.2蝦池環境
蝦塘面積大小不限,但以0.20~0.67hm2為好,要求長方形,長寬比為1∶3,水深0.7~1.5m,最好東西走向、向陽,池內四周略有坡度,池底平坦,向排水口一側略有傾斜,便于排干池水。池的四周必須是泥土護坡,主要讓龍蝦打洞棲息,使其安全過冬;池埂高出水面40~50cm,池埂寬度要達到60cm,主要是防止龍蝦打洞濾水,如果池水面積超出0.2hm2,可在池中另建1~2條田埂,呈田、井、十字形均勻分布,主要讓龍蝦打洞棲息,產卵繁殖。淡水龍蝦有怕光的習性,可在塘底多放一些紋瓦、舊輪胎、PVC管、竹排、磚頭瓦片、舊筐等隱蔽物,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在池上適當搭設遮陽棚。幾種方法相結合,為龍蝦創造一個半陰半陽、安靜而舒適的棲息環境。
1.3防逃措施
龍蝦喜歡夜間活動,沿地爬行。防逃方法是:在水池埂用石棉瓦、花綢布、塑料薄膜或鋼紗網等,用木樁作支架,建一高50cm的防逃墻,底部埋入土中約30cm封嚴,保證無龍蝦逃出即可。
1.4水池消毒
(1)生石灰。留5~10cm池水,將生石灰打碎均勻灑入池水內溶化,用量一般為600~750kg/hm2,第2天,用鐵耙攪動池底,使石灰漿和淤泥充分混合。
(2)漂白粉。排干池水,漂白粉用量7.5~15.0kg/hm2,未排水的池塘漂白粉用量22.5~37.5kg/hm2。使用時先將漂白粉放入木盆或鐵桶內,加水稀釋向池塘中潑灑。消毒后的水不要放走,繼續留在池里,第2天開始進水,達到飼養要求的水位即可。生石灰含鈣量在50%以上(理論值71.4%),因龍蝦生長過程中會蛻殼,須攝入足量鈣。
1.5水池培肥
達到飼養要求的水位后施有機肥,如施經過發酵后的豬、牛糞等動物性糞便2250~3750kg/hm2,使水深80~120cm之間,3d后,如果池水不肥,可多次少量潑灑經過發酵的有機肥水,使池水逐漸轉化為適當的肥度。要求水的透明度25~35cm,以清綠色為宜,池中逐漸有浮游生物生成,消毒5d后即可放入種蝦。
2放苗
2.1放苗時間
一般是在4月至6月初,當春季水溫上升至16℃以上時即可放苗。放苗時水位要求0.8~1.0m以上,由于放苗季節氣溫變化較大,較深的水位有利于水溫保持相對穩定。如果是低溫采用充氧法運輸來的蝦苗,應先取出蝦苗,注意緩慢調整溫差,待袋內水溫與池水溫基本一致時,再放入池中。
2.2蝦苗選擇
選擇體表光潔亮麗、肢體完整健全、體質健康的苗種進行放養。
2.3放養密度
依蝦苗規格、養成要求、蝦池條件和飼養管理水平等因素而定。一般體長1.5~2.0cm以上的龍蝦苗,投放量7.5~9.0萬尾/hm2,成活率通常在70%~80%以上。每口蝦池投放苗要一次放足,且要在蝦池四周淺水處分散投放。
2.4混養魚類
池塘養殖淡水龍蝦不宜混養肉食性、雜食性魚類,但可適當放些鰱、鳙魚,一方面使水不至于太肥;另一方面這類魚對水中溶氧較為敏感,也能為池中缺氧起報警作用。
3投喂
3.1飼料的種類
(1)植物性飼料有黃豆、豆餅、小麥、玉米、山芋等。必須注意的是,如果選用豆類植物作飼料,一定要經過加溫處理,以去除抗胰蛋白酶,有利于對植物蛋白的吸收。龍蝦也會攝食一些鮮嫩的水草,可在池塘內淺水區或池邊種植適量的當地能生長且對龍蝦有利的水草。
(2)動物性飼料有魚粉、鮮雜魚、螺螄、河蚌肉、蚯蚓及畜禽內臟等。
(3)配合餌料。目前市面上尚無淡水龍蝦專用的配合飼料,可用對蝦、毛蟹配合飼料代替,也可自己配制。
3.2投餌量
日投餌量干料大體是小蝦體重8%~10%,中蝦體重5%,大蝦體重3%~4%;如果是投放鮮料投放量可適當高些。龍蝦攝食情況應視天氣、水溫、水質等狀況靈活掌握,及時合理進行調整。
3.3投餌方法
一般2次/d,分上午、傍晚投放,最好是日出前和日落后投餌,并以傍晚為主(占全天的80%),但也有人把下午投餌改在夜間10時左右,因為龍蝦有明顯的晝伏夜出的習性。投餌方法是“四定四看”,即定時、定點、定質、定量;看季節、看天氣、看水質、看龍蝦攝食情況,確定餌料投量的增減。主要在岸邊和淺水處多點均勻投喂,上午投餌應離灘遠些,傍晚投餌應近些。也可在蝦池四周增設餌料臺,以便觀察蝦只攝食情況。各階段投餌不同:體長1.5~5.0cm的幼蝦,投碎細餌料;5~10cm的中蝦,要把餌料加工成一定規格大小再喂;成蝦階段的餌料可稍粗些。蝦苗剛放進池時,要以動物性餌料為主,植物性餌料為輔;中期應逐漸轉向投喂植物性餌料為主,動物性餌料為輔;后期多投喂動物性餌料,做到“兩頭精,中間青”。
4飼養管理
蝦池水質要求保持清新、含氧量高,不受污染。前期以肥水為主,透明度25cm左右。中后期勤換水和加水,最好15d左右加換1次,透明度為30~40cm。做好增氧活水,保持良好的池塘環境,促進食欲和生長,有條件的可采用微流水養殖。中后期每15d使用1次生石灰用量300~375g/hm2(水深1m),間或全池潑灑底質改良劑,以調節水質。如有條件可在餌料里摻入0.1%的蛻殼素或喂蝦蟹用的顆粒飼料。
5日常管理
(1)經常巡塘。早上主要是檢查有無殘餌,以便調整當天的餌料;中午主要是測水溫,觀察池水變化;傍晚或夜間主要是觀察了解龍蝦活動及攝食情況。
(2)經常檢查維修加固防逃設施,暴風雨時應特別做好防逃工作。
6敵、病害防治
選擇在圩內堤邊的低洼地帶,底質為沙壤土,面積0.5公頃。水體流動相對穩定,經加高加固塘埂后,有效蓄水1.2米。進出水口分開。
放蝦苗前清除塘內野生雜草,干池曝曬2周,然后用塊狀石灰兌水潑灑,用量為每667平方米150公斤,以殺死池塘中的野雜魚、病菌等。清除野生雜草后,人工移栽優良水草,如水花生、伊樂藻、金魚藻等,這些水草再生能力強,非常適合龍蝦生活棲息。
龍蝦的逃逸能力不亞于河蟹,在人工養殖條件下,生活環境惡劣時,極易逃逸。采取埂上用鈣塑板,埂中間用塑料彩條布埋設,進出水口用密眼網扎牢以防逃,同時要定期檢查防逃設施。
在放蝦苗前1周,用漚熟的糞肥肥水,方法與魚苗下塘前肥水一樣,讓蝦苗下塘有豐富的餌料。初次注新水不宜太深,以50厘米左右為宜,隨著蝦苗的生長,可逐步加水。
2.苗種放養
每年3月份從市場和周邊塘口收購鮮活的蝦苗。分別于3月5日放養2.5厘米蝦苗10公斤,3月10日放養3厘米蝦苗15公斤,3月15日放養3.5厘米蝦苗222公斤,3月18日放養大于4厘米蝦苗365公斤。由于蝦苗就近運輸,下塘前剔除死苗和軟殼蝦苗后用40克/升食鹽水消毒10分鐘,殺滅體表細菌和寄生蟲。
3.飼養管理
3月中旬開始投餌,初期主要投喂鮮豆渣、米糠。5~9月,投喂冰鮮魚、南瓜、青菜葉等。確保龍蝦吃飽吃好,投喂量為體重的5%~10%,具體視龍蝦吃食及活動情況靈活掌握。冰鮮魚要剁成小塊狀投喂,南瓜切成絲狀,以利于小龍蝦攝取。殘餌要及時撈除,防止惡化水質。
養龍蝦的水質要“肥、活、嫩、爽”。前期要肥,水色以黃綠色、茶褐色為主,透明度30厘米左右。透明度過小應加大投水量,每半月換水1次。夏季透明度保持在40厘米左右。水位保持在1.2米,水草覆蓋率在50%,pH值控制在7.5~8。
病害防治要做到以防為主,定期換水。在整個養殖過程中,潑撒生石灰2次,在夏季投喂大蒜頭6次,未見明顯病害發生。
在養殖期間,堅持每日巡塘,觀察龍蝦的攝食、活動、生長情況,進排水口與防逃設施等,發現問題及時處理。龍蝦的掘洞能力極強,一定要在池埂外側巡查。
二、基本設施
沿稻田四周距田埂3米左右的內緣開挖環形溝,溝寬3~5米、深1~1.5米。面積較大的田塊,還要在田中間開挖“十”字形或“井”字形田間溝,溝寬1~2米、深0.8米,坡比1∶1.5。環形溝和田間溝占稻田面積15%左右。利用挖溝挖出的泥土加寬、加高、加固田埂,確保田埂不滲漏、不被雨水沖垮。田埂應高于田面0.8米,埂頂寬2米以上,埂內坡比1∶2.5。進水渠建在稻田一端的田埂上,進水口用20目長型網袋過濾進水;排水口建在稻田另一端環形溝的低處,用密眼鐵絲網扎緊封好。沿田埂四周用塑料網布建防逃墻,下部埋入土下20厘米,上部高出田埂50厘米,每隔1.5米用木樁或竹竿支撐固定,網布上部內側縫上寬30厘米鈣塑板形成倒掛,以防小龍蝦逃逸。
三、消毒肥水
放養前15天清溝消毒,消除環形溝和田間溝中的浮土,修整垮塌的溝壁,在田溝中潑灑生石灰消毒,每667平方米(1畝)用量為75~100千克。消毒后向溝中注水0.6~0.8米深,施入腐熟農家肥(牛糞、雞糞、豬糞)培育餌料生物,每667平方米施用量300千克。
四、種草投螺
消毒藥物毒性消失后,在環形溝和田間溝內移栽輪葉黑藻、馬來眼子菜、水花生等水生植物,栽種面積占田溝面積的30%左右。清明前后向溝內投入田螺,每平方米投放8~10個,讓其自然繁殖,為小龍蝦提供動物性餌料。
五、蝦苗放養
7月底至8月,在中稻收割前往稻田的環形溝和田間溝中投放規格30~50克的親蝦,雌雄比3∶1,每667平方米放養30~35千克,讓其自然繁殖,提供苗種。第2年采取免耕法種植水稻,或在9~10月中稻收割后,稻田立即灌水,投放規格1厘米以上的蝦苗,每667平方米放養1.5萬~2.5萬尾。
六、飼料投喂
7~9月以投喂菜粕、麥麩、水陸草、瓜皮、蔬菜等植物性飼料為主,10~12月多投喂一些動物性飼料,日投喂量為蝦體重的6%~8%,每天早、晚各投喂1次,晚上投喂日餌量的70%。冬季每3~5天投喂1次,于日落前后進行,投喂量為蝦體重的1%~2%。從翌年3月中旬開始,逐步增加投飼量,堅持“四定”投喂,確保小龍蝦吃飽、吃好。
七、田間管理
1.稻苗選擇。選擇莖稈堅韌、不易倒伏、耐肥力強、抗病蟲害、產量較高的一季稻品種。2.秧苗移栽。秧苗在6月中旬開始移植,采用淺水、寬行、株密的方法栽插。3.施肥。插秧前施足基肥。追肥應少量多次,最好是半邊田先施、半邊田后施。一般每667平方米每次追施尿素5千克、復合肥10千克或腐熟農家肥30~50千克,切勿追施氨水和碳酸氫銨等對小龍蝦有害的化肥。4.用藥。稻田用藥要選用高效低毒農藥,避免使用含菊酯類殺蟲劑。施藥時要嚴格把握安全使用濃度,將藥噴灑在水稻莖葉上,盡量不噴入水中。施藥前田間加水20厘米,噴藥后及時換水,以免農藥對蝦體造成危害。5.曬田。稻田宜輕曬,水位降低至田面露出即可,而且時間要短。6.水位調控。3月,稻田水位控制在30厘米;4月中旬以后,水位逐漸提高到50~60厘米;6月插秧后至水稻收割前,根據水稻生長要求調節稻田水位;10~11月,稻田水位控制在30厘米,使稻蔸露出水面10厘米左右;越冬期間水位控制在40~50厘米。7.稻田巡查。堅持每日早晚巡查,巡察溝內水色水質變化和蝦活動、攝食、生長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