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匯總十篇

時間:2022-09-24 00:19:4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

篇(1)

1遼寧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發展的優勢

1.1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需求日益增長

農業是遼寧的主要產業之一,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已經成為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使得人們利用周末時間進行休閑旅游已成為一種趨勢。可以針對不同年齡層次的需求進行市場的定位:針對年輕人,可定位于農業學習的基地;針對中年人,這部分群體對子女的消費行為具有主要的影響作用,對于他們的子女可定位休閑農業與教育相結合,體驗鄉村生活,起到校外實踐課堂研學的作用,培養實際動手的能力;針對退休群體,可定位于田園生態型集農業種植、養生、農家樂的休閑農業旅游。

1.2農業和民俗文化遺產

遼寧擁有三個中國重要的農業文化遺產:盤錦的稻蟹共生系統,鞍山南果梨栽培系統,寬甸柱參傳統栽培體系,都已成為全國休閑農業旅游發展的亮點。還擁有豐富的民俗文化遺產,例如遼東的滿族村落,充分發揮農民的創新能力向游客展示奔放的舞蹈、鮮明特色的婚禮習俗、獨特的風味飲食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飾,擴大了就業,又增加農民的收入。這些都已經成為開發鄉村旅游的重要內涵。

1.3農業基礎的多樣化

擁有蘋果之鄉的大連瓦房店東馬屯、梗冠牌的盤錦優質大米、鮮美的丹東草莓、火紅的北票西紅柿都是遼寧省農產品品牌。依托現有的農業品牌,利用互聯網技術,通過科技創新,與教育、文化領域融合在一起發展具有地域優勢的新產品。

2遼寧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如下:

2.1產品形式枯燥單一,與高端市場需求脫節

目前,遼寧的休閑農業經營服務性項目局限于單純依靠農業自然資源基礎上,多數以采摘、垂釣為主,節慶活動沒有特色,與休閑農業沒有過多的聯系;農業景觀只有一個季節,傳統手工藝體驗活動和農耕文化、民俗資源等內涵挖掘不深,使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特色不鮮明,檔次不高。影響游客的體驗,旅游者重游率極低。另外農家樂這種淺層次的產品,僅僅是農家飯,不能區分高、中、低端消費者,留不住游客,不能滿足游客的需求。

2.2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產品同質化嚴重

不少休閑農業經營者目光短淺,市場定位不準確,各自為營,往往都是單打獨斗,沒有品牌的基本意識,盲目復制,缺乏創意,休閑農業經營實體同質性較強,特色不鮮明。有時形成爭奪客源的惡性競爭,導致休閑農業形象敗壞,消費需求與供給脫節,失去了鄉村旅游自身的優勢特色,沒有考慮到鄉村旅游規劃,不利于遼寧休閑農業的發展。

2.3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在規劃方面存在一些城市化傾向

鄉村旅游建設破壞了傳統的鄉村風貌。部分地區一味的去生搬硬造,丟失泥土的氣息,缺乏整體的鄉村規劃。設計缺少創意,空間布局不合理,特色不足。許多地區盲目追求城鎮化。與周圍的環境格格不入,比如一些景區景觀的設計、建筑的風格、鄉村道路等方面,大多是借鑒城市的規劃方案,傳統的建筑風貌在淡化,失去了旅游者的農家味、農家情體驗,缺乏對游客的吸引力。

2.4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盲目開發問題嚴重

大多數休閑農業實體企業缺乏職業道德,開發沒有針對性,往往會對鄉村自然資源造成一定破壞和開發,踐踏農田,破壞原生態環境,存在不符合標準的建筑。有的企業甚至為了迎合游客的高標準要求,急功近利,一味的追求經濟效益,興建山寨版高檔娛樂設施。

2.5農民參與度低

一部分經濟落后的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的較多,農村留不住人才;有文化,能力強,懂技術的離開家鄉,外出打工,提高收入,甚至在城市買房定居。留守的群體年齡偏大,缺少相應的專業技能,導致在自己的家鄉建設中不積極主動參與,從業人員一般都是沒有經過專業的培訓直接上崗,素質較低,不利于鄉村旅游的發展。

3遼寧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的對策

3.1加強品牌推廣與產業升級

農戶可以按照現代農業市場需求,種植高收益經濟作物,從無公害食品、有機食品概念出發,發展配套認養、采摘、收獲的特色農產品項目,與會員制等形式相結合,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形成休閑農業的特色產品。特色農產品專業村與城鎮消費者對接,產生規模經濟效應,面向中高端市場,提高利潤水平促進農民增收。發展藝術品農業可以滿足城市消費者的需求,園區規劃者應在初始規劃時選擇適宜種植品種和方式,植物雕塑,現代立體水培系統,觀賞盆栽等吸引更多的游客。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的產品要保留原材料的鄉土性、本土化的特色,不要融入太多的商業化背景,從而掩蓋產品的特色。

3.2農業旅游相關行業資源的整合

農業旅游的發展要注重對傳統的文化,民俗遺產的橫向、縱向多維發展的重視。結合品牌創意策劃,為擴大影響力,可利用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電商直播間等新媒體推動項目的推廣。使農業與教育、文化、科技、創意相結合,形成特色鮮明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通過產業合作的方式,打破原先互不干涉的現象,共享配套的鄉村旅游資源,這樣可以把幾個鄉村旅游經營戶合力成一個緊密聯系的整體,成為鄉村旅游經營合作社。避免了單打獨斗的惡性競爭,豐富游客的體驗,拓展遼寧的休閑農業市場。

3.3打造特色建筑景觀風貌

為滿足農業休閑旅游發展的景觀要求,構建多層次旅游大道,交通路線形成網絡,主干道與景觀銜接,在各大景點之間建設藝術化廊道與指示路牌和景點標牌;在游客觀賞途中適當配置休息場所和公共設施,景區內合理設置藝術小品、園林植物景觀,要考慮藝術化設計和統一裝飾風格,形成景區整體景觀和特色地域文化。對于原有的建筑物,不要一刀切拆除,在尊重當地歷史和文化的基礎上,為傳統的建筑賦予新的實用功能,將古建筑與自然結合,保留原有的地域文化,打造獨具特色的建筑風貌。

3.4保護特色自然遺產,防止破壞性開發建設

政府機關相關部門應充分發揮引導、調控、指導、協調的職能,結合實際情況,對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民俗、名屋、古鎮、古建筑、古樹名木等資源進行統記、保護,為做好鄉村規劃奠定一定的基礎。然后才能有針對性的制定符合地域特色的產業發展規劃。

3.5提升農民參與度,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篇(2)

目前,國內外對休閑農業資源與鄉村旅游資源并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筆者認為,休閑農業資源可分為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兩大類,其主要是應用于休閑活動上的各類農業資源,不論是傳統農業生產,還是農村環境、農村生產生活方式、農耕文化、農業設施等都可作為休閑農業資源被開發。鄉村旅游資源也可分為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兩大類,是城郊或鄉村地區能被旅游活動所利用吸引旅游者前來的旅游資源,主要包括鄉村自然生態景觀、鄉村田園景觀、鄉村遺產和建筑景觀、鄉村人文活動和民俗文化、鄉村旅游商品以及鄉村意境景觀。可見,休閑農業資源與鄉村旅游資源有著密切的關系,它們相互滲透,相輔相成。休閑農業資源中農民生活特色資源、農村生活環境資源、農村生態環境資源等資源中具有旅游開發價值的部分可作為鄉村旅游資源,而鄉村旅游資源中,鄉村自然生態景觀、鄉村田園景觀、鄉村人文活動與民俗文化及鄉村景觀意境等資源中與農業相關的部分又可作為可休閑農業資源進行開發。由此,筆者將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資源分類進行整合作為統一資源進行分類,主要分為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自然資源包括鄉村生物景觀資源和鄉村生活環境資源。人文資源包括農民生活特色資源以及旅游商品資源。具體詳細分類如下表所示。

騰沖縣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優勢、劣勢

1、發展的優勢

騰沖縣發證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區位、資源、市場和生態環境四個方面。騰沖縣位于中國旅游圈與東南亞旅游圈、南亞旅游圈結合部,是連接東南亞、南亞的重要橋梁紐帶,使得騰沖縣在構建中國-東盟旅游圈、中國—南亞旅游圈中有巨大的銜接作用。同時,騰沖縣有著豐富、齊全的資源。不僅擁有自然生態景觀、鄉村田園景觀、鄉村遺產與建筑景觀、鄉村人文活動與民俗文化、鄉村景觀意境等鄉村旅游資源,還擁有獨特的騰越文化,火山、熱海等著名的旅游資源。近年來,騰沖縣的旅游得到了快速發展,大力加強了旅游景區點開發建設,旅游接待設施逐步增加,城市環境條件日益改善,逐漸具備一定的旅游供給條件和能力,騰沖旅游知名度和旅游形象不斷提升,接待海內外游客日益增多。同時,騰沖旅游地處于騰沖、龍陵、瑞麗熱點旅游線路上,距離龍陵、瑞麗較勁,隨著該線路成為海內外游客的重要旅游線路,以及每年接待海內外游客上千萬人次的市場發展態勢,為騰沖縣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市場開拓提供了巨大的發展潛力。再者,騰沖縣最低海報535米,常年均溫在16℃,縣域內森林覆蓋率達到72%,適宜居住休閑,為附近的城市旅游者在忙綠之余來此體味農家生活、放松身心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

2、發展的劣勢

騰沖縣在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存在許多不容忽視的劣勢。騰沖縣旅游的快速發展為其帶來了巨大的客源市場,但同時也對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產生了形象屏蔽。騰沖縣火山、熱海、古鎮在游客感知度和形象宣傳上,遠遠超過對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資源的認知度,這就使得游客在旅游前的信息搜集和旅游過程中忽略騰沖的優美田園風光和良好的生態環境,進而屏蔽掉很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品。同時,騰沖縣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品單一、差異化不明顯,鄉村旅游接待設施薄弱且產業體系不完善,服務水平低且整體旅游氛圍不高也使其缺乏市場競爭力。

騰沖縣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對策

(一)加強接待設施建設,提高服務水平

加強接待設施建設,首先政府及相關部門需進一步加大決“三農”問題的力度,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整治“臟、亂、差”的農村環境,在示范村、特色村中加強公共設施建設,為居民、游客提供一個干凈衛生美觀的環境。解決好“三農”問題,能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改善農民生活環境。使農民思想認識提高,有經濟能力、有環境條件參與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從農民主觀能動性出發,加強接待設施建設,提高服務水平。農民在參與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良性發展中,經濟條件能得到進一步改善,又能使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同時,鼓勵當地企業,尤其是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旅游企業投入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使企業起到帶頭作用,在政府的引導下以企業較為集中的力量加強接待設施建設,提高接待服務水平。服務水平的提高除了需要經濟力量的支持,也需要服務人員本身素質的提高。針對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在騰沖縣的具體發展情況,對無緣人員進行相應培訓,組織經營者到其他示范地參觀考察學習。

(二)豐富產品種類,加強體驗型產品開發,留住“回頭客”

騰沖縣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游客來源主要以附近城市及省內其他城市為主,一般集中于周末及節假日期間,維護游客資源,留住“回頭客”是其能長遠發展的必要條件。參與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經營的企業及個人應當借鑒成功經驗,豐富旅游產品,尤其要大力發展體驗型產品,擺脫火山、熱海等著名旅游景點帶來的屏蔽影響。轉變單一的以吃、住為主的農家樂形式,合理、高效利用當地資源,構建集田園觀光、休閑度假養生、民俗風情體驗、戶外運動、美食購物、科普教育為一體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體系。因地制宜,建設農業基地觀光體驗、自駕車營地、果園采摘、鄉村溫泉、古鎮休閑、景觀農業、山地運動、生態美食等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品;同時提升現有產品檔次,改善農家樂衛生環境,提高服務質量,將粗放型產品逐步轉變為高品質、有特色的產品。加大對當地特色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開發成為旅游商品、紀念品,完善購物體系,使騰沖縣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品牌不僅能被游客在當地體驗,還能被游客帶走,達到宣傳目的。

(三)準確定位客源市場,打造、提升自有品牌

騰沖縣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客源市場主要以附近城市及省內個城市游客為主,向周邊各省輻射。要想提高競爭力,在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的市場中后來居上,良性發展,就必須根據顧客的切身需求,自造自身品牌,形成品牌效應,吸引更多的游客。政府應加大其產品、形象在媒體的宣傳力度,并引導企業及個體經營者依托騰沖縣秀美的休閑農業自然資源,深厚的文化底蘊,眾多的鄉村歷史文化古跡和特色建筑,獨具魅力的民族風情等旅游資源,進一步挖掘旅游文化內涵,整合旅游文化資源,加強旅游文化產品開發,建立統一的旅游文化整體形象,打造旅游文化精品名牌,提升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特色和品牌形象,擴大和提升騰沖旅游知名度和影響力。實行差異化戰略,利用騰沖縣特有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大力發展有特色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品,形成自有品牌,提高核心競爭力。

(四)保護生態環境,尋求綠色發展

篇(3)

1.1.1類型通過資料查閱對比,可將其分為4個類型。(1)度假休閑型。以休閑度假為主,入住到當地幾日,體驗當地民俗,同時對當地的傳統生活和技藝進行了解,此類型大多分布在自然風景旅游區周圍。如東泉的陽光溫泉度假村。(2)古鎮游覽型。游客主要通過步行對當地特色建筑、鄉村聚落形態、民俗陳列和傳統設施進行游覽,進而感受本地的民俗文化精髓。如豐盛古鎮。(3)民俗文化型。當地居民因其獨特的樸實的民風和獨特的民俗,在勞動和生活中創造并傳承了許多優良傳統、民間藝術與農耕文化,有的會通過文化藝術節的形式展現出來。如知青文化節。(4)風情體驗型。即在當地傳統的民俗氛圍中,與當地人一同交流、體驗、學習諸如裁剪雕刻、生產技藝等手藝。如東泉露天洗浴民俗體驗。

1.1.2分布主要分布在巴南城區和遠郊區,近郊區較少且相對分散,未形成規模產業;就各鎮(街道)分布來看,城區主要集中在魚洞街道、南泉街道、花溪街道和一品街道,而遠郊區分布在豐盛鎮、東泉鎮以、姜家鎮及接龍鎮,其他地區分布較少;就民俗內涵來看,主要是農村勞動人民在鄉村生活中隨時間一起積累的的智慧的實踐,是頗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見圖3)。

1.2生態“三養”度假休閑早在2013年巴南區就探索出旅游休閑新模式,提出生態“三養”旅游,伴隨著城市化水平高速增長而出現的各種“城市病”,城市居民渴望回歸自然和鄉村田園,因而以健康、休閑、娛樂為特點的度假村逐漸興起。以云篆山、圣燈山、南湖等為代表的生態休閑旅游資源得到大力開發。

1.2.1類型巴南區生態生態“三養”度假休閑的主要類型有3種。(1)生態養生度假休閑類:以翠湖國際生態城、南湖旅游度假區為典型。主要以優質的自然生態風景區為基礎,建設以康樂、休閑、娛樂為主的度假區,可讓游客遠離城市喧囂,調養身心。(2)生態養老度假休閑類:以羊鹿山常青國際養生園、南溫泉工人療養院為典型。為彌補主城休閑養老這一塊的不足,依托生態良好、安靜的自然環境建造一系列養老院和療養中心,為需要的老人提供優質服務。(3)生態養心度假休閑類:以圣燈山宗教養心度假區、天星寺養心度假基地為典型,主要針對有信仰游客,以宗教色彩為主體的養心度假,讓游客洗滌心靈,得到放松。

1.2.2分布目前,巴南區共建設約176個休閑度假村,其中城區63個,占35.80%;近郊區60個,占34.09%;遠郊區53個,占30.11%(見圖1)。從地理位置分布來看,全區的休閑度假村主要分布在自然環境優良的山地或景區周圍;從行政區劃來看,則主要分布在魚洞街道、南泉街道、東泉鎮和跳石鎮,且與休閑觀光農園互相吸引、聚集(見圖2)。

2巴南區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發展布局

通過分析,可把巴南區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區域可劃分為3個圈層,即城區圈、近郊圈和遠郊圈。

2.1城區圈主要指“巴南旅游休閑集散中心”(一心)和“內環山城都市旅游休閑帶”(一帶)以內的旅游區域,主要包括魚洞街道、李家沱街道、南泉街道、龍洲灣街道、界石鎮、一品街道、花溪街、道等7個鎮街,是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山水都市旅游區”,發展方向在于提升重慶主城旅游產業的發展主題、功能與形象。這里交通便捷,最接近城市消費群體,客源市場大,旅游項目以休閑娛樂、健康養生生態森林為主。

2.2近郊圈主要位于一二環之間,主要分布在二環近郊鄉村旅游休閑帶內,由北向南依次包括木洞鎮、二圣鎮、惠民街道、南彭街道、跳石鎮、安瀾鎮共6個鎮街,農業資源相對城區較為豐富,農業景觀明顯,可以利用特殊的環城游憩帶區位優勢把都市農業的觀光農業和體驗式農耕農業融入其中,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園、瓜果采摘農園等休閑觀光、農耕體驗項目,也可利用近郊的自然生態景觀發展休閑娛樂、生態度假等。

2.3遠郊圈主要位于二環以外的區域,由北向南包括麻柳鎮、雙河口鎮、豐盛鎮、東泉鎮、姜家鎮、天星寺鎮、接龍鎮、石龍鎮、石灘鎮等9個鎮,這些區域因區位、經濟等多個原因會長期保留原始鄉村形態,把自然、歷史、人文等多種資源貫通融合可形成獨特的鄉村資源景觀。此圈發展鄉村旅游不僅可以推動邊緣村鎮美麗新農村的建設,還可以促進產業升級,幫助農民致富。

3巴南區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發展優勢與不足

3.1優勢

3.1.1自然優勢巴南區以“依山、靠林、傍泉、臨湖、環島、沿江”六大自然資源類型著稱,擁有銅鑼山、明月山、桃子凼山和東溫泉山四條背斜三脈,南北向縱貫全區;五布河、花溪河和箭灘河3條水系大體呈東西向貫穿全境,地處亞熱帶,四季分明,動植物資源豐富;巴南區還是千年歷史名邑巴縣的前身,文化底蘊深厚,這對游客的旅游決策有重要影響,而且巴南區隸屬重慶主城九區之一,近1/3的幅員面積在“重慶一小時”經濟圈核心層內,兩環(內環、二環)兩射(渝黔、渝湘)高速路和三條輕軌線均貫穿巴南區;同時,巴南區地處重慶市“一圈兩翼”旅游格局中,是“一圈(以西安、成都、重慶為核心的西三角旅游產業圈)一帶(川渝湘世界遺產民俗風情旅游經濟帶)”重要旅游節點,綜上所述,巴南區在地理位置、交通、以及旅游區位上優勢明顯。

3.1.2社會優勢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產業結構的調整,中國的旅游業獲得較快地發展,在重視城市旅游和風景區旅游的同時,積極推動鄉村旅游和農業旅游的發展。據有關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國內旅游市場規模居世界第一,人均GDP超6000美元、節假日時間增加、交通條件便利等帶來的國內消費轉型和旅游需求“井噴式”增長。在大眾化旅游休閑時代的背景下,巴南區的鄉村旅游已逐漸成為全區旅游的重要支撐點。在統籌城鄉發展、新農村建設以及“三農”問題的大背景下,巴南區立足巴南區旅游資源休閑性、地理區位近郊性以及客源市場便利性的特點,以滿足以城市居民為主的旅游消費者日益增長的旅游休閑需求為出發點,大力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

3.2不足

3.2.1缺乏科學規劃和專項管理鄉村旅游是巴南區探索的的休閑旅游新模式,處于積極擴張期,目前還未完善相關的鄉村旅游規劃和管理體系,缺乏專業人才,經營管理不規范,基本是鄉鎮企業或農民自主開發、建設和經營,因政府專項管理力度不大和缺乏整體認識與市場分析,一味追求利益最大化和成效快速化,在建設管理上盲目跟風,隨意模仿,功能雷同,導致各鎮街形成惡性競爭。

3.2.2旅游產品季節性強,農民增收乏力巴南區的鄉村旅游產品比較單一,季節差異明顯,特別是以溫泉旅游和山地避暑為特色的景區,游客主要集中在寒暑期和公共節假日等時間段,因而部分經營者只在特定時期營業,農民平均收益較低;同時旅游活動開發僅停留在滿足物質層面上,導致游客停留時間短、重游率低、消費結構不合理,對該區域的經濟刺激較小。

3.2.3整體發展規模較小,主題形象模糊目前,巴南區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多呈現出經營規模小、檔次水平低、產品結構單一等特點,如今市場的旅游休閑需求變動發展遠大于其結構供給量,因此部分經營者單純搞機械的旅游開發而忽視了當地的農業特色,大興流行的人文景觀建設,致使主題形象不鮮明。鄉村旅游片區大多位于經濟水平不夠發達的農村地區,公共設施服務相對落后,不能適應城市游客的需要。

3.2.4鄉村理念歪曲,意義不重大隨著全國大興鄉村旅游,鄉村旅游理念逐漸歪曲,作為重慶市休閑旅游的先行者,巴南區各大村鎮的鄉村旅游運動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為吸引游客不惜從農民手中大片征地來建造古村落的“克隆品”,打著各種特色旗號的商鋪紛紛入駐,游客增多的背后是生態環境的破壞和對部分原著居民生活的打擾,旅游理念不夠人性化。

4巴南區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建議

4.1建立完善相關政策法規巴南正處于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快速發展期,實施城鄉旅游一體化發展戰略,完善相關政策法規,制定一系列優惠政策,有利于提高農戶興辦鄉村旅游的積極性,同時完善旅游休閑產業管理體系,堅持科學發展觀,再旅游開發的同時重視生態保護,使得人與自然、各部門與人員之間協調、可持續發展。

4.2提高規劃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目前,巴南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經營主體主要是鄉鎮企業或農民,讓政府和經營主體都懂得合理規劃顯得尤為重要。加大宣傳力度,提高農民科學發展認識;出臺相關政策予以支持;提高規劃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適應農民的需求,減少盲目性發展。

篇(4)

中圖分類號 F32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20-0335-01

近年來,我國農業發展已進入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階段,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作為現代農業建設中的一個亮點,涌現出多樣化的發展態勢,農業觀光旅游對促進旅游業和農業的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重大意義。安徽省廣德縣歷史悠久,名勝眾多,氣候宜人,素有“七善之城”之美譽。其青山綠水、奇石怪洞和歷史古跡構成了多姿多彩的旅游資源,十分契合現代旅游者的多樣性需求,奠定了廣德旅游發展的良好基礎。一次創業使廣德開發了一批觀光旅游產品,有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4A級旅游景區和一批星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等。隨著休閑旅游時代的到來、安徽省“東向發展”戰略、農業產業化結構調整等諸多機遇,廣德縣委縣政府緊緊抓住機遇,強力調整產業結構,將休閑旅游業確定為廣德優先發展的重點產業之一,進行農業休閑旅游二次大創業,通過承接長三角經濟圈旅游產業轉移,給廣德帶來眾多旅游客源,實現廣德休閑旅游的發展與騰飛。

1 廣德縣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現狀

近年來,廣德縣委縣政府緊緊抓住機遇,依托良好的休閑資源優勢,加強對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為滿足城市人們對鄉村田園風光和寧靜生活回歸的需求,培育了一批以“休閑度假、觀光游樂、采摘垂釣、吃農家飯、住農家院”為主要內容,在經營上則表現為產、供、銷、服務等產業于一體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截至目前,廣德旅游景區中自然風景名勝主要有:國家首批4A級旅游區——太極洞,是華東地區最大的天然溶洞;富有濃郁祠山文化的橫山國家森林公園;風景秀麗的盧湖竹海;桃姑迷宮(天然溶洞)、古樸的天壽寺塔、雄偉壯觀的鼓角樓、四合鄉靈山大俠谷、響水灘瀑布、柏墊鎮茅田山風光等。全縣休閑農業觀光景點210多家,規模以上有80家,農業觀光園20家,旅游商品生產企業22家。全縣年接待游客180萬人次,其澳臺、國外有1萬人次,從事“農家樂”經營的農民已達10 210人,實現總收入8.2億元。近年來,廣德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業發展迅猛,先后被國家和省授予“中國最佳休閑旅游縣”、“中國生態旅游百強縣”、“旅游經濟強縣創建工作先進單位”、“全國綠化模范縣推薦單位”。2011年獲得全國“中部百強縣”、全省縣域經濟“綜合十強縣”、全省綠色食品十強縣,全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等稱號。

2 發展優勢

2.1 區位優勢

廣德素有“三省通衢”之美譽,位于蘇、浙、皖3省8縣交界處,東臨“杭嘉湖”,北倚“蘇錫常”,是安徽經濟東向接軌長三角的門戶。廣德交通便利,基本形成了便捷快速的交通網絡。

2.2 資源優勢

廣德青山秀水,氣候宜人,生態優越,植物覆蓋率高,榮獲中國竹子之鄉、中國板栗之鄉稱號。景點眾多,擁有國家4A級旅游景區太極洞和橫山國家森林公園、國家水利風景區盧湖、萬頃碧波的大竹海、源遠流長的祠山文化以及鄉風濃郁的“農家樂”等,獨具特色的風景風情吸引著四海賓朋。

2.3 政策優勢

一是旅游業被確定為廣德縣優先發展的重點產業之一,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快旅游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和《廣德縣促進旅游業發展優惠政策》等政策性文件,“合力興旅”的社會氛圍已開始形成。二是安徽省“東向發展”戰略的實施,為廣德旅游發展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3 發展目標

以太極洞、盧湖和祠山文化為核心,茅田山為新亮點,以山水觀光旅游、休閑度假旅游、文化生態旅游為三大產品體系的廣德旅游目的地建設,加速廣德旅游由觀光旅游向觀光、休閑度假旅游轉型,由過境旅游發展為目的地旅游;把廣德縣打造成旅游形象鮮明、綜合效益明顯的全國旅游強縣,成為國內有影響的綠色休閑度假和會議旅游目的地[3-4]。

4 廣德縣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存在的問題

4.1 旅游企業規模偏小,市場競爭力不強

廣德縣旅游企業市場競爭力較為薄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旅游飯店檔次不高,沒有國際著名品牌飯店。飯店結構不均衡,中高檔飯店偏少,與旅游發展的要求有差距。二是旅行社整體規模較小,實力較弱,缺少大型旅行社落戶,尚未形成良好的旅游中介機制。三是整體旅游服務水平不高,大多數旅游企業和旅游接待人員缺少與國際接軌的服務意識和職業技能。

4.2 旅游景點分散,縣域內旅游通達性較差

廣德縣地域廣大,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景點分布在各個鄉鎮,從縣城到各旅游景點,以及各旅游景點之間,基本沒有供游客觀光使用的公共旅游交通工具,以自駕游、團體游為主。

5 廣德縣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措施

充分發揮旅游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主動承接環太湖旅游圈輻射,以文化+景區+產品的大思路,發展大旅游,把旅游業培育和發展成為廣德社會經濟的支柱產業。

5.1 努力打造精品名牌

提升品牌質量,在做優做精的基礎上,培育若干具有知識產權、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旅游品牌,形成旅游整體競爭優勢。

5.2 致力提升文化內涵

旅游是文化型經濟產業,文化是旅游的靈魂。為了提升文化內涵,主要采取以下2個方面措施:一是重點突出祠山文化、太極文化和竹鄉文化,通過對這些優勢文化的時尚化、產品化、市場化重組,提升廣德旅游的本體價值和附加價值。二是通過全面的形象設計,樹立廣德旅游業鮮明的個性形象,提升旅游的品位和內涵。

5.3 整合資源,聯動發展

一是以整合整個城市資源為抓手,推動旅游與農業、工業、交通、商業等相關行業的聯動發展;二是和廣德周邊地區旅游聯動發展。建立與周邊地區的旅游合作機制,共同開發旅游市場、旅游線路對接等多層次全方位的區域旅游合作格局;三是積極參與長三角無障礙旅游區的建設,在長三角旅游開發與聯合的大格局內,實現自身的高速發展[1-2]。

6 參考文獻

[1] 陶海濱.全力建設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強市[J].農業工程技術:農產品加工業,2012(6):53-55.

篇(5)

奉化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起步較早。上世紀90年代,隨著城市居民對農村自然景觀、新鮮空氣、清澈水源、純天然食品的向往,加上奉化獨特的區域位置、環境條件以及政府積極引導扶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業發展勢頭良好。主要呈現四個特點:

發展分布區域化。奉化地域分屬浙北平原區、浙東丘陵區和東部港灣區,東南臨東海象山港,西北接四明山脈和天臺山脈,東北部及中心區域為平原以及河道水網,地貌大體為“六山一水三分田”。奉化市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發展,既充分得益于地域特色和資源優勢,又深度挖掘了不同的生態、人文、民俗和歷史文化內涵,分布發展呈現區域化特點,形成了東部象山港漁家風情休閑帶、西部山地生態體驗休閑帶、中部莊園風光觀光休閑帶和古村落文化探訪休閑帶等4條特色鄉村旅游休閑帶。

資源利用特色化。奉化市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資源豐寓,既有蔣氏故里、彌勒勝地、雪竇禪寺等人文資源,又有水蜜桃、芋艿、奉蚶、草莓等眾多名特優農業資源,還有水庫、溪流、河谷、山坡等自然地貌資源。首先在主要旅游景區周邊發展配套型鄉村旅游業,與民國文化旅游、彌勒文化旅游形成互補之勢。充分利用特色多樣的農業資源優勢,發展城郊田園、農業基地和山鄉人家,推出觀光、參與、體驗、娛樂于一體的多元化產品,與現代農業發展形成互動之勢。同時利用從山野到平原、從小溪到大海的自然生態差異,推出山地休閑、小溪漂流、海上項目組合等休閑與運動統一的項目,著力促進人與自然形成融合之勢。

經營主體多元化。農民是唱晌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這臺大戲的主角,但由于農民經濟實力以及社會資源有限,難以推進這一產業深入發展。為此,我們因勢利導,著力引導投資主體和經營主體的多元化。目前,奉化市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經營主體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村民單干型。個別具有較強經濟意識的農民敏銳地捕捉到市場信息,及時把握創業機遇,在風景名勝區周邊或自然風光與生態環境良好的郊區山村,開辟富有自然情趣的休閑娛樂場所,開設農家餐館,推出農事活動。二是集體主導型。就是村集體把建設新農村與發展農家樂有機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和開發當地自然、生態和人文等資源,打造一批特色比較鮮明的農家樂專業村。三是農戶聯合型。部分農民或民營企業主自發組織,積極投資,合作開發,合作經營,一般經營規模較大,經營活力較強。

經營服務綜合化。奉化市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從最初提供吃農家萊、住農家屋等簡單服務起步,近年來逐步向利用田園景觀、生態環境、鄉村文化,提供觀賞、采摘、垂釣、娛樂等體驗性休閑活動拓展,這些新亮點、新賣點,讓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生態功能、文化功能、休閑功能、教育功能得到進一步發揮。

互動提井

近年來,奉化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主要做法和成效可概括為“三個互動,三個提升”。

(一)農業產業休閑化和休閑農業產業化互動,實現賣商品與“賣風景”的統一,提升富民興農水平。

發展休閑農業,基礎在產業,特別是能夠吸引城市游客的特色產業基礎及特色農產品。奉化四季分明,農特產品豐富,早在90年代就先后獲得“中國水蜜桃之鄉”、 “中國芋艿頭之鄉”、 “中國花木之鄉”、 “中國草莓之鄉”、 “中國青梅之鄉”等稱號。奉化水蜜桃素有“瓊漿玉露、瑤池珍品”美譽,蜚聲海內外,也是奉化市最早踏上“休閑之路”的農產品。隨著假日旅游和休閑時代的到來,往日只有農民忙碌的桃園成了城市居民的休閑場所,人們不再僅限于坐享果實,還向往春天的花海、夏日的采摘。順應這種趨勢,奉化市著力推進水蜜桃產業休閑化,通過政策引導、技術指導,培氣指數持續提升,帶動農副產品增收1.2億元;江口現代農業示范園區500多畝葡萄全部通過采摘銷售一空,售價高于農貿市場二成以上,尚田一萬多畝草莓開展采摘游比傳統種植每畝增效6000元。

休閑農業在吸引農戶個體投資或合股投資經營的同時,鄉村集體經濟、農業龍頭企業、工商企業和個私經營戶也開始投資休閑農業。為推進休閑農業的健康發展,奉化市加強引導,強化產業規劃布局,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在項目招引上從原來的僅“為美麗尋找資本”到資源,資本、智慧和資訊四大旅游要素的全方位對接,強化農業生產、加工、銷售、休閑、觀光等多種功能一體發展,著力推進休閑農業產業化。隨著投入增長和設施的不斷完善,奉化市休閑農業規模不斷擴大,產業結構更加優化,目前已建成國家、省級農(林)業觀光示范園區7個,萬畝種養基地32個,十大主導農產品產值占農業總產值88%,被評為浙江省首批“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綜合強縣”。如省級農家樂特色點、省林業觀光示范園區――溪口商量崗就是奉化市大森林休閑觀光游的典型,四季皆有獨特風景,春賞花、夏避暑、秋觀景、冬滑雪。

(二)鄉村旅游和新農村建設互動,實現建新村與建新景的統一,提升城鄉一體水平。

奉化旅游資源豐富,有上等級的旅游資源單體525個,356個行政村近一半擁有優質旅游資源,鄉村旅游由來已久。上世紀90年代中期,滕頭人率先提出“用景觀的理念經營農業,用旅游的理念建設農村”,保護利用“全球500佳”的生態環境,協調發展一、二、三產,著力發展農家樂休閑旅游,走出了一條具有江南鄉村特色的新農村建設路子,先后被評為“世界十佳和諧鄉村”、“國家級農業旅游示范點”,并作為全球唯一鄉村案例入選上海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區。

在滕頭模式的啟發下,奉化市把發展農家樂休閑旅游納入新農村建設的整體規劃,因地制宜突出了生態旅游型、田園風光型、濱海風情型、文化特色型等四種類型的休閑旅游特色村建設,并加強分類指導,在有資源、有客源、有財源、有意愿的地方先行發展,在基礎條件好、經濟實力強、資源優勢強、適宜發展鄉村旅游的30多個省、寧波市全面小康村最先展開。同時,我們加快完善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發展餐飲、住宿、特色農產品商店,真正做到了“行有基礎、食有特色、住有條

件、游有內容”。目前,全市已有33個村形成較有特色的鄉村旅游,5個村和經營規模較大的7家農家樂分別被認定為省、寧波市農家樂特色村、點。

在鄉村旅游蓬勃發展的同時,我們加大力度推進新農村建設。先后實施“環境整治”、“鄉村康莊工程”、“千里清水河道”、垃圾集中清理、生活污水處理、“村村植綠”等工程,新建改建農村聯網公路150條280公里,23.4萬居民飲用水質量得到有效改善,森林覆蓋率由五年前的62%提高到66%。實現了村莊綠化、潔化、亮化和美化,營造了“景在村中,村在景中”的江南鄉村風情,為加快推進鄉村旅游提供了環境資源、人力資源、基礎設施支撐,吸引大批游客前往農村旅游休閑。農家樂休閑旅游的發展,擴大了農村開放程度,更新了農民思想觀念,促進了城鄉資源和文明的有機交融,同時為進一步建設新農村積累了財力。近年來,奉化市農民的賭博、迷信、斗毆等行為大大減少,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對周邊環境綜合治理成了農民的自覺行動,有效促進了農村的鄉風文明、管理民主,促進了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社會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加快了奉化市城鄉一體的“路網”、“水網”、“電網”、“通訊網”和“生態環保網”的形成。

(三)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和景區旅游互動,實現小旅游與大旅游的統一,提升整體發展水平。

奉化擁有“彌勒圣地、蔣氏故里、名山勝景、陽光海灣”四大旅游品牌,素有“長三角后花園”之稱。近年來,奉化市推進山水風光、人文景觀、海港勝景和佛教文化旅游有機交融,做深做精溪口旅游和佛教文化旅游,建成了國家AAAAA景區,海內外著名旅游城市建設取得了積極成效。但同時,由于地緣關系,留客難、過夜游客少也成為困擾奉化市旅游業發展的一大難題。

為了吸引更多游客到奉化休閑度假,奉化在著力提升溪口旅游接待服務水平的同時,把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納入大旅游發展規劃,實行全市整體規劃,統一規范管理,整體對外營銷,人員整體培訓,實現與大旅游有機融合,延長旅游時間鏈、產業鏈,開展全方位、各層面、廣角度的合作發展,著力促進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和景區旅游的互動發展。在全市旅游發展規劃的框架下,我們又編制了《農家樂休閑旅游發展規劃》,制定了專門的管理辦法和農家樂旅游地方標準,成立了農家樂行業協會和鄉村旅游聯盟等自律組織,開展星級評定,建立健全了衛生、安全、環保、消防等聯合監督管理機制,規范農家樂經營行為。

在規范發展的同時,奉化著力推進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轉型提升,推進旅游業從溪口旅游向全市旅游,從單一民國文化向彌勒文化、生態文化、海洋文化,從觀光向休閑度假,從門票收入向綜合收入,從旅游經濟向城市經濟轉變。各地充分結合當地旅游資源,推出了一批具有自己品牌特色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項目。目前,溪口休閑旅游即將成為首批寧波休閑旅游示范基地,黃賢森林公園爭創國家AAAA景區,三十六灣等村創建成三星級鄉村旅游點,全市基本形成了集觀光、休閑、度假于一體的旅游業發展框架,到溪口景區旅游的游客和鄉村休閑游客相互吸引,逐步形成“吸引來、留下來、還想來”態勢,旅游業呈現“規模擴大、結構優化、效益提升”的良好局面。

總體來看,奉化市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較快,效益較好,知名度較高,但還處于發展完善階段,存在著發展思路亟待升華、經營管理還需完善、服務項目有待豐富、服務水平還須提高等問題。

特色發展

“十二五”時期,我們將不斷豐富拓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功能和內涵,著力培育濱海度假、山野休閑、文化觀光、運動養生四大產業集群,加快海內外著名旅游城市和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勝地建設步伐。

以農為本,走特色化發展之路。堅持以奉化市農業特色主導產業為支撐,以農民為主體,以突出農耕文化為前提,緊緊圍繞農業生產過程、農民勞動生活和農村風情風貌,大力培育特色休閑農業產業,充分展示最富有特色魅力的農業景觀,最具吸引力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文化習俗,著力發展農業娛樂休閑文化、飲食文化、民俗文化、村落文化,形成鮮明的主題,保持“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人精我特”的地位,加快開發水蜜桃、草莓、桑果、有機筍、生物禽蛋、優質稻米等一批上檔次的農業旅游商品,著力打造高人氣、高品質、高附加值、高市場競爭力的休閑農業項目和產品。

篇(6)

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作為現代農業發展帶動下衍生的新產業,一經開發,便展現出其強大的發展空間和勢頭。我國作為農業大國,地域遼闊,資源豐碩,具備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優越自然條件。大力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在滿足消費者對旅游產品需求,豐富旅游產業內容的同時,更能對農村的現有產業結構進行合理調整,增加農村第三產業比重,充分整合農村剩余勞動力資源,實現農村整體經濟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一、實施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開發的重要意義

近年來,我國廣大農村地區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發展伴隨新農村建設步伐的整體推進,正朝著產業化、規模化的方向大步邁進。《2014年中國旅游產業投資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鄉村旅游接待的中外游客達到12億人次,占國內旅游接待總量的1/3,2014年鄉村旅游收入達3200億元,帶動了3300萬農民致富。全國有200萬家農家樂,10萬個以上特色村鎮。可以說,中國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已經成為農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大力開展農村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對于整體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現農村經濟社會“五位一體”的發展規劃,都具有十分現實而深遠的意義。

(一)實施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有利于提升發展現代農業的理念。發展現代農業,需要先進的發展理念。在大力開發農村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同時,促進了城鄉文化的交流體驗。先進的思想和發展理念,隨著旅游者的旅游活動,被傳播到廣大的農村地區,原有的農村封閉的思想意識領域被逐步打破。對于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的經營管理,無形中提高了廣大農村地區融合市場經濟的能力,提高了利用市場經濟的理論觀點管理農業發展的能力,從而全面提升了發展現代農業的先進理念。

(二)實施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有利于改善現代農村生產生活質量。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開發,重點以生態環境的建設作為吸引游客的亮點。農村地區在生態環境上的投入,在提升旅游品位的同時,使整個農村的生產生活質量有了巨大的改善,客觀上實現了旅游開發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在很多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開發上,已經實現了生產、生活、生態的有機結合,廣大農村地區在享受旅游產業開發帶來的經濟效益的同時,更多的體驗到生態建設帶來的生產生活質量的徹底轉變,這無疑體現了農村經濟發展力求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與統一。

(三)實施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有利于拉動農村市場消費。農村第三產業的發展比例偏低,導致農村整體的消費需求不足,對農村的消費市場無法實施有效的拉動。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農村的市場消費表現疲軟,農村整體消費不旺的問題表現突出。大力開發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對于刺激農村市場消費,拉動農村市場內需,效果是直接并且作用是明顯的[2]。連續幾年國內旅游業統計數據已經說明,農村旅游市場的空間巨大,已經成為廣大農民脫貧致富的新手段,并且效果已經開始顯現。進一步發揮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業在這方面的積極作用,通過農村旅游產業的發展來帶動地方經濟的格局已經形成,必將對我國實施的農村扶貧攻堅戰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四)實施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有利于提升我國旅游產業規模。我國旅游產業規模逐漸擴大,國家旅游局最新公布的預測顯示,截至2015年,我國國內旅游人數將達到33億人次,年均增長達10%。截至2020年,我國旅游產業規模、質量、效益將達到世界旅游強國的基本水平。大力開發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實現農村旅游產業規模的擴張,對于實現這一宏偉目標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隨著我國新農村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廣大農村地區迎來了更多的發展機遇和空間,而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是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有利條件,不斷發展的農村旅游市場對我國旅游產業規模的壯大必將起到積極的影響。

(五)實施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有利于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和勞動力資源。我國是農業大國,廣大農村地區產業結構的不合理一直是制約農村經濟快速發展難題。農村第三產業比例偏低,影響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造成整體農村經濟效益偏低。農村剩余勞動力資源的不合理分配更是形成了農村生產力資源的浪費。大力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必將帶動農村整個經濟發展各個環節相應產業的發展,實現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推動農村產業化進程,解放農村生產力,進一步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資源的重新配置,實現富余勞動力的二次就業,對農村經濟社會的整體協調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農村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產業的經營模式

縱觀我國各地開展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開發模式,在近幾年的發展中逐漸形成了比較系統、專業的格局。在實際的開發中,各種模式的構建均立足于當地自然的條件進行布局,但依據客觀地理條件,文化特色、地域風格又有不同的特色,相關的內容各有不同。比較我國各地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開發模式,具體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一)自然景觀型。這種類型是在現有的經營模式中比較多的,就是緊緊依托當地自然的資源,利用天然的地形地貌,凸顯原始的自然景觀,將回歸自然作為經營的亮點。自然景觀型的經營管理模式要求具備特定的自然環境,一切源于自然地原始狀態,而不是人為的進行構建,創造人與自然和諧的旅游景致,滿足人們回歸自然,體驗生態的心愿。

(二)休閑娛樂型。這種類型大部分位于城市的邊緣,遠離城市的喧囂,結合優美的自然風光,安靜舒適的環境,便捷的交通,便于人們假日的休閑,讓旅游者體驗脫離城市后,心理放松的一個短期的體驗。經營重點以休閑和娛樂為主,一般采取野外宿營或休閑營地的模式。

(三)田園體驗型。一是在城市的孩子假期被家長送到農村進行農業勞動體驗,培養青少年熱愛勞動,接觸農民生活,了解農村生產生活狀態的一種少年勵志成長體驗。二是發揮本地的特色農業優勢,采取各種活動方式,讓游客參與農業生產,親身體驗農業生產過程,享受豐收帶來的喜悅。三是農民將部分土地租賃給經營者,并代為耕種料理,租賃者在假日休閑時到田間親自參與農業耕作,并與朋友一起分享勞動果實,體驗勞動帶來的身心的樂趣。

(四)教育學習型。這種類型是將農業生產與現代的教育活動相結合,通過多種形式展示農產品的生產、加工等一些列過程,讓游客了解自身所熟悉的農業產品的整個生產環節以及所采用的工藝與技術手段。這種類型明顯的特點是全部以實物的展示出現,可以直觀的讓游客了解和體驗。在實際的經營管理模式中,經營者大多設計成農業博物館的形式進行陳列,以展示區的狀態再現當時的場景。加深游客對農業生產建設的了解同時,提高游客對我國農業發展建設的認識。

(五)文化特色型。這種類型一般是依據當地的民俗特色,進行深度的挖掘,民俗文化村模式是最典型的代表。在這里可以對當地的民俗文化做出歷史的還原,讓游客回味當時的歷史場景。還有就是根據特定的歷史時期的重大事件,結合當地的歷史沿革,對當時的歷史場景進行回放,比較有代表性的諸如北大荒特色、知青特色等等。這種類型滿足了游客歷史懷舊的情懷。上述幾種類型只是對我國目前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開發模式的簡單概括,在實際的經營管理模式中,大部分體現為綜合性、多樣性的經營開發模式,并且在發展中會不斷創新出更加適應本地區的開發經營模式。

三、農村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的經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農村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雖得到長足的發展,但作為新興的農村第三產業,在發展的過程中還存在諸多急需解決的問題,與之相配套的產業鏈條并不完整,還沒有形成系統的產業管理模式和經營管理體系。

(一)理論研究相對滯后,開發理念亟待創新。在對于整體產業的理論研究上,缺乏應有的廣度和深度,僅停留在淺層次的理解上,導致對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定位偏低。簡單的將這一產業定位與一般的小型的旅游項目,沒有進一步深入的研究。在開發理念上,過多的偏重于短期的、眼前的經濟利益,或者說直接的對當地經濟的影響,忽略了長遠的規劃以及今后帶來的社會效益的影響。

(二)監管機制相對缺失,管理行為亟待規范。作為地方行政管理部門,沒有制定相應的監督管理制度,沒有對這一產業的經營活動實行有效的監管。這就使得部分地區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處于長期脫管狀態,經營活動處于無序經營,廣大的游客也無法得到權力的保護。大多的旅游項目開發破壞了當地的生態,使產業的發展沒有長遠的發展周期,僅為一時的短期利益,阻礙了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三)項目質量相對偏低,總體規模亟待擴張。由于缺乏科學而有效的項目論證和評估,在旅游項目的產品開發上,沒有形成完整的可行性報告,大多為一哄而上,過度追求多而全,結果質量偏低。部分地方政府受觀念的束縛,并未將這一產業的開發納入當地的經濟建設規劃中,對項目的安排缺乏統一的部署和安排,資源沒有得到有效整合,各自為戰,單打獨斗的現象仍然存在。這種局面的形成,使整個項目的開發不能形成合力,無法打造地區的品牌,缺乏明顯的競爭能力,無法形成規模化經營。

(四)基礎建設相對不足,服務水平亟待提高。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經營和發展中,與之相配套的基礎設施必不可少。但就目前農村大部分的公共事業配套設施狀況來看,還無法滿足產業發展的需求,這從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進一步發展。而對于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的從業人員,大多為當地的農民,受個人素質的直接影響,并不具備專業的服務理念和服務技能,針對旅游的專業要求,明顯存在一定差距,對于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服務標準和服務水平亟待提高。

(五)經營模式相對單一,產品開發亟待擴容。目前,我國大部分農村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經營模式較為單一,缺乏對當地市場的深度開發,對于旅游產品的組合不盡人意,大部分的項目開發僅僅依靠當地的自然資源或者農業資源,不能有效的進行所有資源的重新組合和規劃。相對于部分旅游項目及產品大同小異,沒有創新,開發的渠道過于狹窄,產品開發上應有所延伸和拓展,應該進一步豐富產品內容,全面提升競爭力。

(六)專業人才相對匱乏,經營手段亟待提升。我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產業開發較晚,專業的管理和經營人才相對奇缺。大部分的地區的經營與管理人員都由當地的農民負責,和專業人才比較,他們缺乏系統的經營與管理的專業知識,缺乏相應的營銷與服務的管理手段,缺乏必要的服務與品牌意識,這與現代化的企業經營是格格不入的,直接會影響企業的良好發展,造成整個經營活動管理層次較低,生產效率不高,不能很好發揮企業的經營優勢,創造更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四、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管理經營的有效措施與對策

面對經營管理中出現的系列問題,必須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予以解決,促進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良性發展。

(一)科學嚴謹規劃,合理統籌布局。要堅持科學嚴謹的規劃,立足于當地優勢,因地制宜,合理統籌布局。要結合當地發展特點,整合各類資源,發揮資源優勢,在保持生態和兼顧市場的原則下進行科學的開發和建設。對于項目的形成,要嚴格進行科學的論證,制定相應的切實可行的長遠規劃,在保持成就發展動力的同時,更要注重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并行。

(二)保持項目特色,突出文化內涵。要繼續保持項目產品的特色,更加突出項目產品的文化內涵。在產品的開發上,要保持原始資源的前提下,更深入的挖掘地區文化的深刻底蘊,保持旅游產品的活力。旅游產品的開發設計上要力求統籌兼顧,即滿足游客追求體驗快樂的同時,又能最大限度的宣傳地域人文景觀的特點,展示地方的旅游特色,達到開發旅游項目的最終目的。

(三)健全監管機制,實施規范管理。地方政府要積極制定相關的政策法規,對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實施有效的監管,使整體的經營活動在有序的框架下運行。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從多方面對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者的經營管理活動進行規范管理,徹底改變經營中的無序狀態。各級管理部門要把服務職能放在管理的首位,重點是規范、監督、引導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經營管理步入法制化、規范化的軌道。

(四)加大基礎投入,擴大產業規模。各級政府部門要站在發展農村第三產業建設的高度,加大對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投入,建立起完善基礎設施保障體系,促進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運用市場手段,按照市場化運作的要求,以政府為主導,吸引投資主體參與項目的開發與運作,積極開張招商引資工作,把優秀的企業吸引到廣大農村,參與到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項目中來,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共同參與項目的開發與經營。通過政府的積極參與,實現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經營管理多元化,既解決了項目開發經營的資金瓶頸問題,又形成了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多元化發展的格局,實現了農村第三產業的生產規模壯大。

(五)突出品牌效應,打造旅游精品。源于消費者需求的差異,旅游者對鄉村旅游的產品需求也各不相同。因此,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產品開發上更要突出品牌效應,打造旅游精品,以滿足市場的需求。鄉村旅游的開發重點就是原生態的競爭優勢,要力求做到原始的自然資源與現代的文化氣息相融合,深入挖掘當地特色的鄉村文化底蘊,打造旅游精品,積極創造人與自然的和諧,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政府部門要站在更高的起點,對本地的資源優勢大力宣傳,多方聯動合作,在提升地方整體形象的同時,實現農村第三產業的重新布局,以鄉村旅游產業帶動地方經濟快速健康發展。

總之,在全球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國作為農業大國,傳統的耕作生產方式已經不能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要求。致力于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開發,做好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管理和經營,對于進一步深化農村體制改革,改變農村生產生活方式,加速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具有長遠而深刻的歷史意義。

參考文獻

[1]郭煥成韓非,中國鄉村旅游發展綜述[J]地理科學進展,2010(12):1558-1605.

[2]陶玉霞,鄉村旅游需求機制與訴求異化實證研究[J].旅游學刊,2015(7):37-48.

篇(7)

中圖分類號: F327;F592.7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ki.jlny.2016.06.003

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結合,是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意見》、《關于進一步促進旅游投資和消費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的發展思路。農旅結合對于開發農業多種功能、促進農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但農旅結合的規劃因各地實際情況不同而各具特色,無法建立統一的建設模式。本文基于此,對農旅發展在基礎規劃方面的共性進行了總結。

1 準確把握當地惠農政策

了解當地政府的惠農政策,包括農耕改革、合作社扶持、生態農業、優特產業、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相關扶持政策,并從中著眼于補貼力度大、扶持力度強的產業。重點向當地農業管理部門、“三品一標”管理部門、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等部門咨詢,同時關注各大部委及省、市相關政策。特別要注意優選政府支持項目的同時,必須考慮自身狀況和當地特點,選擇適合的農業項目。在此期間,多與當地政府、專家溝通,并按要求及時提供相關材料。

2 理清當地的資源狀況和文化脈絡

主要從自然資源、社會資源和人文資源三個方面入手。

自然資源方面:了解當地的地理地貌、氣候特點、水源、植被等自然旅游資源,以及資源的承載能力,保護多元化的原生態植物群落。作為旅游開發項目,鄉村無污染的生態環境是都市所不具備的最優資源,結合現有的農業資源進行規劃,打造特色鄉村風情。在此基礎上,無論選擇何種經營模式(養殖業、種植業、種養結合等),都不得以破壞環境為代價。項目規劃需做到可持續發展、節能、高效并重。

社會資源方面:從旅游交通的空間尺度來看,主要可以分為3大類,即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之間的交通、旅游目的地與旅游景區的交通、旅游景區內的交通。

由于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交通體系具有公共交通屬性,難以按旅游要求進行變動(項目區位是受交通條件的影響而發生變化的),所以在旅游交通的設計中,主要考慮旅游原有道路與旅游景區的交通,尤其是旅游景區的旅行通道。

人文資源方面:重要考察當地的古鎮、舊居、村落特征、文化脈絡(地方民俗文化、傳統節慶文化、信仰文化、農耕文化、古文化及藝術等)。了解文化背景對現狀梳理、改造或再建都是非常重要的。農旅項目規劃中,這些因素常常用來構建項目的人文特色。比如河北太行山腹地的小龍窩村,至今還保留著明清時期的建筑風貌,石墻石瓦古樸大氣,穿梭其中,恍若隔世,曾被評為河北歷史文化名村和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從這點可以看出,以文化的傳承作為項目特色,其自身創造的價值是無法以經濟價值來衡量的。

3 做好項目區經營狀況調查

一是目標人群的調查。需考察資源優勢及項目特色主要吸引的目標人群,針對目標人群需求做市場調研,并制定各個單項的開發定位。

二是周圍同類項目的考察。包括經營模式、特色定位、商業推廣、規劃設計團隊等,科學定位自身特色,避免項目雷同產生的風險,也可從中進行參考和借鑒,提升項目的市場競爭力。

4 做好項目區民眾認可度調研及項目財務分析

與當地村民加強聯系,實現資源與效益共享,減少資產投入,避免利益沖突。通過共同開發,合理利用當地水系、溝渠、古井、水生動植物等營造生態環境的平衡和景觀美,既減少費用,又能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同時,要做好項目財務分析。要借助多樣化的融資渠道(包括招商引資和村民土地、房產入股等)分擔資金成本和運營風險。也可將傳統商業模式、服務業態和休閑農業結合起來,比如與企業培訓基地、寵物訓導中心、婚紗攝影基地、單位療養基地聯合開發,增強項目的造血功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5 結語

農旅項目的規劃和設計應本著嚴肅謹慎的態度,分析項目所在地區域價值、項目特點、市場發展趨勢以及其他制約因素,從而合理確定目標客戶群體,充分結合客戶群體的消費愿望和消費特征,滿足生活需求和心理需求,從而讓消費者從關注到參與,從消費到自覺維護,形成完整、高效、生態的產業鏈,提高項目競爭優勢,規避經營風險。

總之,要做好農旅項目開發,首先要做到深入、細致的市場調研,然后科學制訂項目規劃,才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取長期優勢。

參考文獻

篇(8)

近兩年來,在全國農旅系統的大力推動和市場的強勁拉動下,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事業蓬勃發展,實現了“數量提升、質量提檔、效益提高”的階段性成就。

一是產業規模日漸擴大。截止2012年底,全國有9萬個村開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活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經營單位達180萬家,其中農家樂150萬家,規模以上休閑農業園區超過3.3萬家,年接待游客接近8億人次,年營業收入超過2400億元,從業人員2800萬,占農村勞動力的6.9%。

二是發展內涵不斷提升。各地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注重創意策劃,不斷提升發展內涵。通過休閑農業的發展,把農業生產過程、自然生態、農村文化和農家生活等都賦予了商品屬性,不僅為消費者提供了休閑觀光、餐飲娛樂等服務,還促進了農業文化的傳承、農業知識的科普和農業技術的推廣,農業的多功能性得以全面體現。

三是發展類型逐步拓寬。各地在加快推進農家樂、休閑農莊、農業產業園區、民俗村等已有休閑農業類型的基礎上,不斷拓寬發展模式,豐富發展類型,加快發展休閑農業創意園區、農家樂專業村,以及一批農耕特色與自然山水、鄉村風貌融為一體的農事景觀。這些正成為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重要形式。

四是綜合效益初步顯現。休閑農業的發展拓展了農業功能,美化了廣闊鄉村,富裕了廣大農民,提高了農業綜合效益,推動了城鄉資源配置的優化和經濟文化的融合,正成為繁榮農業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就業增收,拉動國內消費,推動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的重要途徑。據我部典型調查的13.5萬家休閑農業經營主體信息分析,其土地產出率每畝接近12000元,是全國農業用地平均產出率的6.2倍;經營休閑農業的農民,人均產值5.41萬元,是同期全國農業勞動力人均產值的2.75倍;13.5萬個休閑農業經營主體中,農民占從業人員的92.4%;農產品銷售占休閑農業經營收入的40%以上。休閑農業成為提升產業層次、造福一方百姓的民生產業。

兩年來,農業系統和旅游系統順應城鄉居民休閑消費高漲需求,圍繞“加強規范管理、強化公共服務、提升發展內涵、營造社會氛圍”四項工作重點,創新工作機制,狠抓業務拓展,注重體系建設,打造服務平臺,強化多方配合,各項工作取得新突破。

一是注重部門合作,發揮多方合力。自兩部局簽訂《合作框架協議》以來,全國多個省級農業系統與旅游系統簽署了合作協議,有的省區市還將財政、發改等部門納入工作小組,形成了協調合作、聯合推動的工作局面。農業部和國家旅游局聯合開展的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示范點創建活動,得到各地的高度重視,采取多種措施積極創建,涌現了一大批示范典型,認定的111個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300個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正在成為帶動各地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提檔升級、集群發展的重要力量。湖南、江西、四川、甘肅和湖北等省以省政府名義出臺了推動休閑農業發展的意見,初步形成了“政府支持、多方協作、上下努力、共同推進”的工作格局。

二是注重規劃引導,強化公共服務。自我部《全國休閑農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以來,各地積極貫徹,將發展休閑農業與促進農民就業增收、擴大國內消費、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統籌城鄉發展結合起來綜合考慮,紛紛制定和實施本區域的休閑農業發展規劃,引導休閑農業科學發展。目前,全國已有12個省級休閑農業主管部門制定了本區域的休閑農業發展規劃。《江蘇省休閑農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提出了全省“一圈二區三帶”六大休閑農業產業集群目標,并要求涉及的市縣都要制定縣域休閑農業發展規劃。所有申報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也都專門編制了發展規劃。我部啟動休閑農業服務信息“進城入戶”工程后,服務平臺的功能不斷升級完善,數據庫信息日益豐富,網站點擊率屢創新高,目前,入庫的休閑農業經營主體信息已超過12萬家,日均瀏覽量超過10萬次,平臺的影響力不斷提升。一些經營主體在魅力城鄉網站上宣傳推薦后,客流量增幅超過30%。同時,圍繞農業功能拓展、創意策劃、經營管理等方面內容,農業部和省級主管部門多層次地開展了休閑農業管理人員和經營人員培訓,提升了從業人員素質,推動了行業的提檔升級。

三是注重政策爭取,營造發展環境。四川、湖南、江西省政府的推進休閑農業發展意見中,將休閑農業用電、用水按照農用水電價計算。南京市江寧區把休閑農業納入政府采購范疇,各委、辦、局年度公務接待支出至少要有30%在農家樂和休閑農莊中消費,如達不到標準,則調減該部門下年度的預算。2012年,江蘇省農委安排2445萬元專項資金,扶持了77個休閑農業項目建設,積極培育規模大、功能全、經營活、效益好的休閑農業經營主體。陜西省農業廳爭取2000萬財政專項,對符合條件的農家樂專業村進行補貼,主要用于基礎設施改造、特色產業打造、公共服務強化和宣傳推介活動舉辦等。湖北省從2009年開始,每年安排2500萬資金重點扶持100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名村建設,對達到規模的農家樂經營戶每個給予1萬元資金補貼,同時三年內免收各項行政事業性收費,按每戶每年8000元的標準扣減營業稅。海南省農業廳與省農發行聯合設立“農+旅”項目,對休閑農業示范基地建設和旅游線路整合項目給予支持。新疆調整鄉鎮企業貼息貸款使用范圍,將休閑農業項目作為重點扶持對象。江西省將多個休閑農業經營主體納入農業招商項目,幫助企業融資,緩解發展資金不足的難題。

四是注重機制創新,拓寬發展空間。中國最有魅力休閑鄉村推薦活動中,數百萬公眾參與網上投票,一批候選鄉村通過推薦過程,展示了魅力,擴大了影響,極大地激發了各地建設魅力休閑鄉村的積極性,被認定的30個最有魅力休閑鄉村正在成為各地學習的典范。通過實施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發掘工作,推動了我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挖掘、保護、傳承和利用,豐富了休閑農業的歷史文化資源和景觀資源,進一步弘揚了中華農業文化,增強了國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填補了我國遺產傳承保護工作在農業領域的空白。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星級認定工作穩步推進,一批服務質量優良、產業特色明顯、休閑功能齊全的農莊受到了社會公眾的高度認可。我部以“創意提升農業、休閑改變生活”為主題,創新性地組織開展了5次區域性和1次全國性休閑農業創意精品推介活動,共有11000余件創意作品進行了展示推介,創意精品現場銷售額累計超過5000萬元,投資簽約額累計超過6億元,達到了在全行業樹立創意理念,推動創意產業發展的目標。

五是注重宣傳推介,擴大行業影響。為營造休閑農業發展良好氛圍,我們在示范創建和中國最有魅力休閑鄉村推薦活動過程中,以培育品牌為重點,以營造氛圍為核心,聯合北京市、江蘇省共同舉辦了兩次中國最有魅力休閑鄉村活動,聯合四川省在汶川縣召開了現場會,在社會上產生了強烈反響。召開了中法休閑農業與可持續發展研討會,搭建了中法休閑農業交流合作的平臺。同時,圍繞各項重點工作的開展,我們都同期策劃開展了相關宣傳活動。這些活動的開展,達到了擴大行業影響,推介特色產品,培育知名品牌的目的。

以上工作僅是各級休閑農業主管部門和各有關部門工作成果的部分體現,除此之外,大家還做了大量艱苦卓絕的基礎性工作。所有這些工作的開展在全系統樹立了信心,鼓舞了士氣、凝聚了力量,為今后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這里我代表農業部鄉鎮企業局,向國家旅游局的領導和同志們給予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向全國各級休閑農業戰線同志們付出的艱辛努力表示誠摯的慰問!

二、明確思路、突出重點,全力做好2013年各項工作

當前,隨著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閑暇時間的增多和消費方式的轉變,休閑農業正成為城鄉居民休閑消費的理想場所和生活時尚。但從總體看,我國休閑農業的發展仍與城鄉居民的新期待,與破解“三農”難題的新要求,與休閑農業提檔升級的新趨勢,與繁榮農村文化事業、壯大農村文化產業的新任務有很大差距。整個產業在迎來重大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完善基礎設施,提高服務水平,強化策劃創意,推進提檔升級的新任務。這就要求我們要加大政策和規劃的引導力度,創新公共服務的方式,主動調整發展理念,為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為此,2013年的工作總體思路是:貫徹落實黨的十精神,抓住旅游消費向休閑消費過渡的機遇,以推進現代農業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目標,以促進農民就業增收和滿足城鄉居民休閑消費為核心,以建設美麗鄉村和推進生態文明為重點,以規范提升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為動力,繼續深化規劃管理,強化公共服務,加大政策調研,推動內涵提升,努力推進我國休閑農業又好又快發展。

(一)要繼續深化規范管理。從各地的實踐看,《全國休閑農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區域布局和重點工作,對各地理清發展思路、明確工作重點起到了很強的指引作用。下一步,各地要繼續把握規劃的精神,結合本地工作實際,進一步梳理思路,突出重點,打造產業特色,以滿足城鄉居民大眾化、特色化的休閑消費需求。要堅持以農為本的原則,進一步強化規范管理,杜絕侵害農民利益、違法占用耕地、破壞生態環境等行為。為進一步發揮示范帶動作用,農業部和國家旅游局將在總結前三年工作經驗的基礎上,繼續開展示范創建工作。各地要高度重視,按照示范創建與示范帶動相結合、政府引導與社會參與相結合、系統開發與突出特色相結合、設施改造與素質提升相結合的原則,創新創建機制,注重創建過程,拓寬工作思路,加強工作指導,切實提高創建活動的影響力。我部在現有農業產業標準的基礎上,研究制定休閑農業標準體系框架,指引各地制定一批符合當地特色產業發展、適應公眾休閑體驗要求的標準,逐步推進管理規范化和服務標準化。同時,我部從2013年起,在全國范圍內選擇一批特色鮮明的農家樂集聚村或休閑農業經營點,通過財政適當補助的方式,支持其開展公共設施和環保設備的改造,從業人員素質的提升,農耕文明和歷史文化資源的挖掘,以及農業科普知識的宣傳展示等工作,推進規范管理,提升發展水平。

(二)要繼續強化公共服務。全國休閑農業服務信息“進城入戶”工程建設已經取得顯著成績,并逐步被社會所認可。這是為解決休閑農業公共服務問題,而建設的供全系統共建共享的大平臺。該系統整合了網絡、電話等手段,開發了許多便捷功能,為各級主管部門和各類經營主體預留了網站域名,可以自動生成每個單位的網頁。各地沒有必要再層層建網站,全系統要充分利用這個平臺開展工作,可以將各級需要宣傳、推薦、的信息、知名景點、休閑線路等在平臺上及時。各地也要組織動員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經營主體,充分利用這個平臺信息和開展展示推薦活動,真正把這個公共服務平臺用好、用活。為加大宣傳推介的公共服務力度,我部今年與中央電視臺7頻道《美麗中國鄉村行》欄目和中國報道欄目組簽署了合作協議,開辟了全國統一宣傳的新渠道。各地要加強與這些單位的聯系,圍繞“培育品牌、宣傳典型、銜接供需”的目標,結合本地實際,突出宣傳各地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典型案例和成功經驗,加大農耕文明和地域風情特色的推介,在營造發展環境上下足功夫。要繼續加大人員培訓力度,豐富培訓內容,改進培訓方式,以滿足管理人員和從業人員的多樣化需求。

(三)要切實加強政策調研。研究出臺有效的政策,是推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的重要保障。近年來,農業部和國家旅游局高度重視政策研究,不斷加強對有關國家和地區扶持休閑農業政策的收集整理,并圍繞行業發展的關鍵問題進行實地調研,為研究出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指導意見提供了參考。同時,各地也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有利于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的政策意見和扶持項目。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加大調研力度,圍繞制約休閑農業發展的突出問題,在充分借鑒各地行之有效做法的基礎上,加強與相關部門溝通協調,爭取相關政策。各地要強化調查研究和相互借鑒學習,爭取更多的支持政策。

(四)要扎實做好農業文化遺產發掘工作。2012年9月收到各地的申報資料后,經過仔細審核和專家評審,我們認為部分申報項目歷史悠久,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生產與生態功能突出,能夠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存智慧,在活態性、適應性、復合性、戰略性、多功能性和瀕危性等方面具有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特征,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申報文本說明不詳、規劃簡單、后續管理跟不上等問題。為做好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發掘工作,我部將具有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特征的20個傳統農業系統列為候選項目,并提出充實申報資料、完善遺產保護規劃、制定專門管理措施等要求。目前,大部分候選項目都按要求補充了資料。這次會議結束后,我部即將組織專家對達到要求的候選項目進行實地考察,從中擇優認定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各地休閑農業主管部門要切實提高對于此項工作的認識,明確負責人員,加強工作指導,注重對本地農業文化遺產的調查摸底,做好項目儲備。

(五)要持續提升休閑農業發展內涵。特色化經營、差異化發展、人文化創意是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持續發展的靈魂。去年開展的休閑農業創意精品推介活動取得了突出成效,社會反響良好。為了深入持續地做好這項工作,我部計劃在2014年繼續開展全國休閑農業創意精品推介活動。各地要總結去年的經驗,擴大征集范圍,加大推介力度,為明年的全國推介活動做好準備。要以開展創意精品推介活動為契機,進一步加大對創意產業工作的指導力度,注重創意人才的培養,加強創意產品的推薦宣傳和市場化運作,做大、做強一批創意產品品牌,推動創意產業的發展。同時,面對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同質同構的現象,各地要加強工作指導,立足本地資源優勢、人文特色和消費特點,按照資源產品化、產品鄉土化、市場差異化、運營規范化和服務組織化的理念,加大創意設計、節慶活動策劃、休閑產品開發,以及農耕文化挖掘的力度,在新、特、奇方面下功夫,實現資源文化優勢向產業經濟優勢的轉變。

三、講求方法,真抓實干,推進各項工作再上新臺階

我們一定要繼續堅持行之有效的好經驗、好做法,凝心聚力,真抓實干,開拓創新,不斷開創休閑農業工作新局面,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科學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級休閑農業主管部門要切實提高認識,加強組織領導,健全工作體系,把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作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帶動農民就業增收的重要任務,納入工作議程。要做到年初有安排部署,年中有檢查指導,年底有總結考核。要及時總結經驗,大膽創新思路,全力推動各項工作的開展。

篇(9)

通過對云南、四川兩省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的學習考察,我們開闊了眼界,振奮了精神,理清了思路。不僅目睹了青稞翠竹映襯下秀美怡人的田園風光、風格各異的別致農宅和鳥語花香、小路通幽的農村新景象,而且深深感受到了南方獨特的民族風情和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的深厚氛圍。實踐證明,云南和四川通過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改變了農村面貌,帶動了相關產業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增加了財政收入、解決了農民就業增收問題、壯大了農村集體經濟實力。現在兩省休閑旅游農業已成為改善城鄉二元結構,推動城鄉一體化建設的新載體。已成為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途徑。已成為實現縣域突破、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的新舉措。他們發展的主要經驗歸納為:因地制宜,準確定位,轉變方式,調整結構,政府引導,措施到位。

1.1因地制宜,科學定位 為了加快城市化進程,從根本上解決城鄉二元結構問題,四川省成都市在廣泛調研的情況下,創新思路,充分利用城市郊區花卉種植傳統優勢和地域優勢,因地制宜,圍繞城市反哺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思路,以提升農業產業和帶動農民就業增收為出發點,合力推介體驗式、休閑式等方式發展休閑農業,創造性地打造了以農居、菜地、荷花、、梅花為特征的“花鄉農居”、“江家菜地”、“荷塘月色”、“東蘺菊園”、“幸福梅林” ——“五朵金花”。通過“花鄉農居”體現鄉村四季百花爭艷、鳥語花香,儼然一處花枝招展的世外桃源。“花鄉農居”已經成為西南地區著名的花卉生產集散地,同時還是成都近郊最著名的休閑度假勝地之一;通過“江家菜地”設立水果、蔬菜等種植區,吸引市民既可以自主選擇地塊進行認種,體驗農耕樂趣,享受收獲喜悅,還可以在清靜閑適的鄉村酒店小住,感受農家淳樸生活,領略鄉土民情,放松身心,傾聽心靈同大自然和諧共鳴的聲音;通過“荷塘月色”引進知名畫家、藝術家,將濕地生態、荷花文化與藝術形式和諧統一在一起,打造景色獨特優美、藝術氣息濃郁的一個觀光休閑、體驗藝術魅力的理想場所;通過“東籬菊園”,體現四季風光迤邐,景色迷人的一處擁有絢麗豐富文化的鄉村旅游目的地,成為人們體現田園生活、回歸大自然界的絕佳去處;通過“幸福梅林”,利用幸福村的傳統梅花種植優勢,將梅花種植與“梅文化”有機結合起來,打造了以“梅文化”為主題定位的“幸福梅林”,成為人們觀賞梅花勝景、陶冶品格情操的鄉村休閑場所。

1.2景觀化打造,城市化建設 四川省成都市按照城市建設標準加快完善農村基礎設施,適度進行景觀打造,保持良好生態環境。一是農房改造景觀化。按照宜散則散、宜聚則聚的原則改造農房,對城市郊區農房以就地改造為主,采取“農戶出地出資、政府補貼引導”的方式進行,一幢幢賞心悅目的老成都民居和仿歐式建筑群成了一道道風景線。二是基礎設施城市化。按照整體規劃,以城市道路、污水處理、天然氣等生活設施標準,完善鄉村基礎建設,讓農民就地享有城市文明成果。三是配套設施現代化。農民戶戶通光纖,家家通有線電視,在全市農村建立了村衛生服務中心。四是景觀打造生態化。打造濕地,新建綠地,保護原生態植被,建成微水治旱工程、農業文明記憶館,舉辦梅花節、節、荷花節等。五是開發土地集約化。對土地硬化嚴格監管,整合農宅,拆除違建,減少農房占用耕地,盤活土地資源。幾年來,四川省成都市通過項目整合農宅,整理出20000多畝耕地,通過土地流轉增加梅花種植面積30000畝,種植面積40000畝,荷花種植面積20000畝,菜地70000畝。

篇(10)

一、我縣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現狀

我縣是一具有2200多年歷史的文明古縣,境內生態環境良好,田園風光十分優美,燦爛的人文景觀與秀麗的自然風光交相輝映,擁有豐富的農業與鄉村旅游資源,是我國發展休閑農業和開發鄉村旅游最早的地區之一。多年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工作,提出了“圍繞旅游抓休閑農業發展,抓好休閑農業促進鄉村旅游發展”的總體思路,充分發揮黟縣獨特厚重的文化和良好的生態優勢,加大農、旅結合的力度,大力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目前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備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品體系。以世界文化遺產西遞、宏村為代表的古村落觀光游已成為鄉村旅游的龍頭;以新農村建設示范村五里、深沖為代表的旅游專業村不斷發展;以木坑竹海、打鼓嶺等為代表的鄉村生態休閑游正在發展壯大;以龍池灣農耕文化園、竹海人家、秀里農莊等為代表的農家樂旅游效益日益明顯;以“豬欄酒吧”“南山堂”等為代表的度假體驗旅游新業態正引領古村落鄉村旅游轉型升級;以山地車、公路自行車、徒步、露營等為代表的鄉村體育休閑旅游發展勢頭強勁;以攝影、寫生、影視拍攝等為代表的文化、藝術創作專項旅游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目前,黟縣境內現有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景區景點22處(其中5A級景區2個、4A級景區2個、3A級景區2個、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2個);旅游專業村6個、省級農家樂旅游示范點4個、星級農家樂示范戶17家,遍及全縣8個鄉鎮;國家級旅游商品定點生產企業2家,省級1家;以木、竹等農副產品為原料的旅游商品個體私營作坊150多個,已形成四大類、1200多個品種的旅游商品系列,同時,發展了5個旅游商品購物市場和700多個購物攤點、門面。2010年黟縣被評為首批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之一,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已經成為我縣縣域經濟發展最具潛力的新的增長點,成為擴大開放的先導產業、結構調整的優勢產業、生態文明的綠色產業和改善民生的富民產業.全縣休閑農業發展呈現勃勃生機。

二、目前我縣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存在的問題

1、缺乏規模效應

目前全縣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還處在一個摸索階段,難以發揮積聚效應和規模效應。我縣擁有宏村、西遞世界文化遺產的品牌,但大部分還停留在觀光游的階段,景區經濟較為活躍,但對全縣輻射帶動能力不足,我縣大多數農民收入的主要構成還是以傳統農業和勞務收入為主,從旅游中收益比重很小。

2、特色不明顯,開發深度不夠.

黟縣農業旅游資源知名度低,特色不明顯,農業旅游資源開發的深度和廣度遠遠不夠,大多數游客還停留在鄉村旅游觀光、住農家樂、吃農家飯,游客的參與性不強,積極性不高,很難滿足游客多樣的旅游需求。許多鄉村旅游開發還存在一定盲目性,缺乏科學、合理的規劃指導,不少農村新建了現代樓房,與徽派建筑、田園風光為主的環境不相協調。

3、投入明顯不足,基礎設施不完善,產品檔次較低。

由于財力有限,對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投入明顯存在不足,農業旅游景區基礎設施特別是休閑農業配套設施薄弱;資源開發層次和整體管理服務水平較低,旅游商品缺乏地方特色,產品單一,檔次低,造成旅游客流和收入的季節性和淡旺季存在明顯差異,難以滿足游客需求。

4、市場競爭加劇

由于黟縣與周邊地區有著甚為相近的社會經濟背景和產業發展基礎,產業結構的雷同性相當強,甚至產業的成長演變過程也有著很強的相似性,客觀上造成市場競爭日益加劇,使得黟縣旅游業特別是休閑觀光農業的發展面臨嚴峻的挑戰。

5、經營人才缺乏,服務水平低下

我縣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大多在自然發展的基礎上形成,大多數經營者是農民,缺乏經營管理意識,很難適應旅游形勢發展的需要,在加上缺乏專業的培訓和指導,缺少對服務的管理和監督,服務意識和服務技能較差,影響了鄉村旅游經營和管理的水平,導致在接待服務等方面還存在許多不規范的因素。

三、促進黟縣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的建議

1、提高思想認識,加強組織領導

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是轉變農業增長方式,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增加農民收入的有力舉措。要進一步統一思想,轉變觀念,形成共識,加強領導,真正把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作為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突破口來抓。要進一步建立健全相應組織機構和工作機制,加強部門協調與合作,聯動有力、服務到位、工作高效;并加強宏觀指導,通過抓示范、樹樣板等形式,進一步擴大示范輻射效應,推動休閑農業的快速發展。

2、堅持規劃科學,布局合理

上一篇: 倉管員年終總結 下一篇: 企業制度管理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韩精品肥臀蜜桃一区二区自在线拍 | 午夜日本永久乱码免费播放片 | 四房婷婷婷婷丁香五月天 | 精品久久久久久午夜福利 | 最新日本一区二区免费 | 日本免费久久精品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