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29 18:47:4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新型玻璃教學設計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興趣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頗有趣味的作業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去完成。前置性作業的趣味性要體現出題型多樣、方式新穎、內容有創造性。如口頭的、書面的、繪畫的、表演的,讓學生感受到作業內容和形式的豐富多彩,使之情緒高昂,樂于思考,從而感受到作業的樂趣。
如在學習《新型玻璃》之前,教師先介紹了憎水玻璃、自潔玻璃、天線玻璃等,學生一聽,興趣來了。這時,教師才布置前置性學習內容:文中介紹了哪幾種新型玻璃?它們的特點和作用是什么?你還能找到更多的新型玻璃嗎?用上文中的表達方式當推銷員介紹自己發明的新型玻璃。這樣,學生在教師的調動下,興趣盎然,都認真查找了新型玻璃方面的相關知識,對課文也了解得更深入。
又如在學習《牧場之國》這篇課文時,可布置這樣的前置性學習內容:1.搜集有關荷蘭的圖片及文字資料。2.作者為什么四次講到“這就是真正的荷蘭”?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學生非常感興趣。有些孩子自制課件圖配畫,有些暢談自己的感受想法,圖文并茂展示自己的研究結果,看到孩子們那激動的眼神時,教師異常興奮,師生雙方的學習積極性都被調動起來了,前置性學習內容吸引了孩子們,他們從中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
二、咬定青山不放松――根本
前置性作業的布置應該成為下一課時教學設計內容的導航,是為新課作預備、作鋪墊、作指引的。在作業中應體現下一節課老師上課的思路,它可以是下節課重點、難點的直接或間接展示;也可以拋磚引玉,引領學生走入下一節課。教師在布置前置作業前,一定要精心備課,熟悉、找準教材的重難點,抓住知識的“根”,使學生通過前置作業能夠完成大部分的知識點。
如在教學精讀課文《鄉下人家》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這樣3個方面的前置性學習內容。1.熟讀課文,自學生字詞,查出不理解詞語的意思。2.再讀課文,想想課文主要講了什么?3.想一想,課文寫了幾處景,你認為哪一處景物寫得最好,為什么?用筆畫下來,并寫下批注。
三、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低入
布置前置性作業,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按優、中、差三個學生層次來精心設計或選編練習。設計布置作業,要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用適合自己難度的練習來鞏固和發展原有知識,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信心,讓每個學生都能有收獲,不斷提高學習能力。設計的作業難度要適中,要照顧全體,保證每個人都能發現一點,體味發現的快樂。比如在學習《為人民服務》一文時,教師布置這樣的實踐作業“有的人死了,卻像司馬遷說的‘重于泰山’,你能列舉幾句表示死得其所的詩句嗎?”這樣的作業,誰都能做到,只是發現多和少、認識的深與淺的問題,每個人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都能有所收獲,再通過課堂上的相互補充,相信學生的記憶一定非常深刻。
四、百花齊放春滿園――開放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生理、心理以及語言能力的發展具有階段性特征,不同內容的教學也有各自的規律,應該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和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合適的教學策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兒童天生就是一個發現者、探究者。因此,首先只有教師的教學設計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才能激發他們探究的欲望,他們才能積極主動地投入文本的學習中。例如,學生對科普性說明文都有濃厚的興趣,但許多教師都不喜歡教,原因之一就是教師按照成人的認知規律,進行非常理性的教學設計:這種事物有什么特點?作者是按照怎樣的順序表達的?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等等。這樣的設計,學生學得索然無味,自然,教師也就無法體驗到教學的成就感。久而久之,這類文章的教學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課前學生喜歡,學著學著就開始討厭了。那么,如何才能調動學生探究的熱情呢?
其實,只要在教學中充分認識學生的心理認知特點,賦予學生一定的角色,讓他們在角色體驗中完成學習,就完全可以避免這種教學的尷尬,使得學生學得有趣,教師教得有成就感,課堂生命激揚,靈性流動。例如,人教版第九冊第三單元選用了四篇科普說明文,結合不同的文本特點與學生的心理特點,教師可讓學生在不同的角色體驗中學習這幾篇文章?!缎滦筒AА返慕虒W,可以賦予學生“發明家”的角色,設計“發明家”召開新聞會的情境,介紹自己的“發明”。這樣的教學,學生興趣盎然,上臺的“發明家”個個熱情高漲,把新型玻璃介紹得準確全面。臺下的學生也當起了鑒定者和新聞記者,用書本卷成“長槍短炮”錄音錄像?!饿L》的教學可以賦予學生海底探險家的角色,暢游海底,與鯨魚對話,了解鯨的特點和生活習性。《松鼠》的教學,可以賦予學生攝影家的角色,品讀文章語言文字的同時,就像用手中的攝影機拍攝一張張富有生氣的照片,與攝影師不同的是,學生是用語言來描述他們拍攝的照片,激發興趣與發展語言兩不誤?!都偃鐩]有灰塵》則可以賦予學生太空宇航員的角色進行太空調查,把寫調查報告融入課堂,讀寫同時發展。
二、教學實施注重關注學生課堂生成
教學準備工作只是有效課堂教學的基礎,教師能駕馭課堂,把預設變成精彩的呈現,是課堂有效的關鍵所在。課堂教學是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是有預設的。然而,課堂教學又是動態流動的,生成的,是有意外的。如果只是按照預定的設計進行教學實施,忽略課堂的動態生成,那么就是對學生主體的忽略,是對學生創造性的忽視和不尊重。許多教師教學主張與教學表現不一致,主張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在實際教學實施中又是回到教師本位上。課堂完全不關注學生的表現,只顧自說自話,從教學設計的流程出發,讓課堂簡單的線性滑行。教師預設圈套,討論中只要學生一陷入老師的埋伏圈,達到設定的標準答案,教師即讓討論戛然而止。有時,甚至是教師強行把學生的思路扭到預設的思路上來,毫無教學機智可言,完全漠視學生。生成性資源是在課堂教學情境中通過積極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共同思考與共同發展中產生的超出教師教案設計的新問題、新情況,即表現在言語、行為、情緒方式表達中出現的“節外生枝”的情況。它具有動態性,是稍縱即逝的。準確、及時地捕捉到這些生成性資源并對其加以合理利用,將使課堂不斷涌現精彩、鮮活的畫卷。
在一節續編《龜兔賽跑》的作文課上,有學生提出,可以改為比倒著跑。這是一個思維閃亮點,照這種思路編出來的故事肯定與眾不同。但教師并沒有滿足于一個學生的一種創新思路,而是順勢而導,及時點撥,將其提煉升華,深掘內涵,層層深入地拓展全體學生的思維、想象和創新的空間:
師:看啊,××同學只是將比賽規則做了小小的更改,就改出了新意。那么,還可以對比賽規則做怎樣的變動呢?
生:還可以改為負重越野、鐵人三項賽、花樣賽跑。
師:編童話故事要敢想敢創,想別人所不敢想。這樣,編出來的故事才能引人入勝。那么,除了可以更改比賽規則外,還可以從哪些方面進行創新?
生:還可以改變比賽路線,如改為水路、水陸路兼有……
生:還可以考慮比賽結果,如兔贏龜輸、龜贏兔輸、龜兔皆贏、龜兔皆輸、龜兔平手……
在《學奕》一文的教學中,有的學生發表了他們獨特的看法。
師:讀了這篇文言文有什么體會?
生:學習應該專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
生:我覺得第二個人應該去學習射箭,如果他去學習射箭,說不定還可以拿奧運會金牌呢。
師(有點吃驚):為什么?
生: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師:僅有興趣就夠嗎?
生(思考片刻):還應該像第一個人一樣專心致志地學習才行!
(全班響起雷鳴般的掌聲。)
教學設計模板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會寫......等字,會讀并理解...
...等字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課文主要內容。
過程與方法:通過...
...方式,提高...
...能力,體會...
...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產生...
...共鳴;培養...
...精神;陶冶...
...情操。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說明本課所必須解決的關鍵性問題,是教材中為了達到教學目的而著重指導學生必須熟練掌握的內容。
教學難點:本課學習時易產生困難和障礙的知識點,就是學生對教材中不易理解掌握的地方。
(重難點的確立一定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考慮)
三、教學過程
1.導入環節:依舊拓新、承上啟下、開門見山、設置疑問、引起懸念、直觀演示等。
2.講授新課——初讀
A.初讀:自主探究:默讀、輕讀
(1)字詞:讀正確、通順,弄清詞義
(2)內容: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3)情感:畫出感動的句子,記錄你的感受。
B.檢查反饋
(1)字詞關:
范讀朗讀:教師/名家
交流匯報:記憶方法,解決途徑
個別糾正:重點識記
指名朗讀:共同評價
(2)內容關:
思考文中講述了一個什么故事?
文章是按照什么順序寫的?
畫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說明理由。
3.講授新課——析讀
要求針對不同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包括如何提問、如何啟發、教師怎么教、學生怎么學、詳細步驟安排、需用時間等。
4.講授新課——品讀
文章寫的感人至深,你覺得是哪里寫的好呢?
品手法:比喻、對比、排比、首位照應、說明方法、感官等等
品情感:感人、啟發(聯系生活實際)
5.鞏固練習
要求練習設計精巧、有層次、有梯度、有密度,要考慮到進行的方式和所需時間。
討論主旨,聯系現實——改寫劇本,小組表演——分享經歷,代表匯報——拓展閱讀,對比感悟
6.歸納小結
要考慮怎樣進行,是教師還是學生歸納,以及所需時間。
7.作業安排
要考慮布置哪些內容,需不需要提示或解釋等。
學科內:
識字寫字——閱讀培養——口語交際——寫作練習
學科間:
語言——音樂美術——數學
8.板書設計
上課時準備寫在黑板上的內容。板書要求科學性、整體性、條理性。
文體知識
人物描寫萬能教學:
語言描寫:這句話你讀出了人物怎樣的心情?那你能帶著這種感情再來朗讀一遍嗎?
例:“阿曼達,我的兒子!”——《地震中的父與子》
動作描寫:這是人物在什么情況下發出的動作,在這個動作里你體會出人物怎樣的心情,那你能上臺來為大家模仿一下這個動作嗎?
例:她張開手指,蝴蝶撲閃著翅膀飛走了,安靜仰起頭來張望?!队|摸春天》
外貌描寫:這是刻畫人物的?(長相、穿著)你感受到人物怎樣的狀態?(精神狀態、身份、喜好)那你能試著用外貌描寫來介紹自己身邊的朋友或者親人嗎?
例:“老漢清瘦的臉上淌著雨水。他不說話,盯著亂哄哄的人們。他像一座山?!薄稑颉?/p>
例:他胖乎乎的身體,又圓又大的腦袋,短而黑的眉毛下鑲嵌著一對機靈的大眼睛,總讓人感到是那樣的機靈、俏皮、活潑。
心理描寫:這體現出人物怎樣的心情/性格?如果是你,你會怎么想?
例:看見慈祥的外祖父大發脾氣,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畫梅,有什么稀罕的呢?——《梅花魂》
神態描寫:這是人物在什么情況下做出的表情?他此時會是怎樣的心情?如果你在他的身邊,你會對他說些什么?
例:“小英猶豫了一會兒,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來。我們注意到,小英的眼圈兒紅了?!薄墩坡暋?/p>
寫景角度萬能教學:
色彩上:這句運用了哪些色彩上的詞語?你能造出類似的詞語嗎?(或深或淺、或明或暗、艷麗、鮮艷、亮麗)
例:粉紅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紅,再加上或濃或淡的新綠,眼前一片明艷?!队浗鹑A的雙龍洞》
遠近上:這是從什么角度寫的?能否刪掉這些標志性的詞語?
例:我站在天都峰腳下抬頭望/ 我奮力向峰頂爬去/終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頂——《爬天都峰》
感官上:聽覺(播放視頻)、視覺(播放圖片)
例: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在滾動。頓時,人聲鼎沸?!队^潮》
例:那條白線很快向前移動,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墻?!队^潮》
修辭萬能教學:
比喻:這是將什么比喻成了什么?你還能想出像什么?
例:那浪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队^潮》
排比:如此相同的句式有什么作用?(句式整齊,增強語勢,加強情感)你能造出相同的排比句嗎?
例: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
擬人:他們真的能發出這種行為嗎?你能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介紹下身邊的景物嗎?
例: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恫菰?/p>
例:頑皮的雨滴最愛在雨傘上盡情地跳舞。
對比:刪減法,我可否刪掉對比,直接展開事物的描寫?為什么?
例:我看見過波瀾壯闊的大海,玩賞過水平如鏡的西湖,卻從沒看見過漓江這樣的水?!豆鹆稚剿?/p>
夸張:這體現出人物怎樣的心情?你能帶著感情來朗讀一遍這一句嗎?
例:那聲音如千萬輛坦克同時開動,發出山崩地裂的響聲,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队^潮》
說明方法萬能教學:
舉例子:作者為什么要舉這個例子?我們能否刪掉?這是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有什么作用?(真實具體的說明了...
...)
例:夜深了,從一座陳列珍貴字畫的博物館里,突然傳出了急促的警報聲。警察馬上趕來,抓住了一個劃破玻璃企圖盜竊展品的罪(zuì)犯。你也許不會相信,報警的不是值夜班的看守,而是被劃破的玻璃!——《新型玻璃》
列數字:這里都運用了哪些數字?我們能否把數字換成...
...?這是什么說明方法,有什么作用?(科學準確的說明了)
例:我國發現過一頭近四萬公斤重的鯨,約十七米長,一條舌頭就有十幾頭大肥豬那么重。——《鯨》
例:我們發現過一頭鯨,很重也很長。
作比較:作者明明是為了寫...,為什么卻要提...?這是什么說明方法?有什么作用?(突出強調的說明了...
...)
例:我們看太陽,覺得它并不大,實際上它大得很,一百三十萬個地球才能抵得上一個太陽。——《太陽)
當前,在演繹、言說新課程語言的實踐中,存在著兩種弊端,一種是舊瓶裝新酒,換湯不換藥;一種是新瓶無酒,有湯無藥。前者是對新課程的歪曲,后者表現為對新課程的無作為,而這都源于沒有建立新的相應的教學方式、生活形態。據此,筆者在教學實踐活動中,力圖通過記錄教師課堂教學場景和案例的剖析研討,分析課程從獨立存在的知識轉化為個人經驗的歷程,追尋符合《課標》理念的有效教學行為,氤氳和諧、系統化、可持續發展的教學氛圍,以期收獲新課程的精彩。
一、目標與過程――共存期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那如何實現與文本的對話呢?該如何實施語文教學呢?對這兩個問題的預期,就是學習目標和過程。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的注釋,目標即想達到的境界或目的;過程即事情進行或事物發展所經過的程序。由此,教師應讀透文本,預制目標,提升課堂對話品質。筆者試以浙教版六年制第八冊《登山》兩次實踐案例進行闡述。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首先要解決的就是方向――教學目標的問題,嘗試一根據目標采用線型結構設計,表面上看,教學設計流暢,突出對語句的朗讀體會、揣摩和品讀,但 “情趣是認識的前提,教學過程離不開良好的情感的參與,否則不會取得好的學習效果”。嘗試一教學環節雖環環緊扣,但顯得機械,缺少應有的情趣和生命力。
嘗試二圍繞教學目標采用問題梳理來引導,在教學流程中突出兩點:一是引導學生品讀課文,借助課件探究小路的危險,誘發學生的生活體驗,感受山路之險;二是問題情境,通過探究“列寧第一次是怎么走過這條小路”和“第二次為什么還走小路”為話題展開辯論,同時借“寫”把列寧“毅然”走過的情景寫具體,落實“借助課文重點句子,學習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過,體悟列寧自覺鍛煉意志”的教學目標,“把學習理解、學習表達統一于語文學習的全過程”(王雷英)。
由此,我們可以說:清晰明確的教學目標將使課堂的過程顯得更為充分,同時課堂應該是目標與過程相互依存的落腳點,是實現語文情趣與扎實雙贏的大舞臺。
二、預設與生成――共棲綠洲
“凡事預則立,”預設是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有效落實的保障?!墩n程標準》要求我們的預設要關注生命體,適應各類學生的需求――做不止一種的預設,而這恰是有效生成的基礎。“誰不考慮嘗試錯誤,不允許學生犯錯誤,就將錯過最顯成效的學習時刻”(蓋耶)。筆者以《驚弓之鳥》兩則教例進行分析。
在A教師構思的教學預設中,突出的是如何使教學環節組合得環環相扣、無懈可擊。然而,嚴密設計的結果是學生急匆匆地跟著老師跑,幾乎沒有了自主學習的時空,生成也就沒有了時空。在B教師的教學預設中,體現的是如何讓“教”更好地適應“學”的需要,怎樣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教師以簡約的導入,以認識更羸為主線生發,留足隨機生成的時空,體現預設流程和生成需要。在學習“更羸是有名的射箭能手”中,教師緊扣“能手”的意思,在追問“能手”的“過程中”落實認識能手的“方法”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認同,達到課程標準提出的“既要感悟人文內涵,又要感悟語言規律”的要求。從某個角度講,充分的預設與精彩的生成從來就不是對立的。
三、本體與“綜合”――共性合作
“語言是語文學科的本體”,“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等語言的描述,道出了語文學科責無旁貸的任務是學習語言,主要途徑是語文實踐。在小學教材中有許多科普選文,在教學這類選文時,教師挖掘科普性文章綜合性特點的同時,應重點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凸現個性閱讀,構建“潛心會文,積極語言實踐”的“學習主題”。如果教學為突出“綜合”僅體現科學情意目標,忽視語言實踐,不僅是教學上的一種缺憾,而且也是對語文教材資源的一種浪費。如《新型玻璃》介紹幾種新型玻璃,文中“也許……不是……而是”、“即使……仍然”等字里行間顯現的各種形象和情感,是引導學生感悟生動、準確的語言,體悟情、理的好載體。故此筆者以共性整合的觀點進行如下設計:
1.教學目標:
(1)能正確地拼讀注音的生字和朗讀課文,理解企圖、安然無恙、藕斷絲連等詞在句子中的意思。
(2)對描寫新型玻璃的語言材料進行重組,在實踐的過程中掌握語言表達的規律,培養做生活的有心人。
2.教學流程:
(1)聯系生活導入――有境。
(2)熟讀文本感知――有效。
①讀正確:自由讀課文,把自己認為難讀的字、詞語劃出來,并試著解決它。
②讀流利:自由練讀,同桌互助,把自己認為難讀的字、詞語與同桌交流,并試著解決它。
③讀中悟:分組分段朗讀,課文介紹的這些新型玻璃分別有什么特點?
相機落實:詞句:企圖也許……不是……而是
安然無恙藕斷絲連即使……仍然(這種寫法叫新舊對比)
卻 盡管……還是消除
④讀中“解”:這些新型玻璃解決了普通玻璃存在哪些問題?
人們發現玻璃 _____,發明了_____,把它用_____。
(3)情節沖突再現――有法
(4)課后設計拓展――有度
語文課程不僅是文本的課程,還依賴教師對學科本體教學資源敏銳的發現、整合和運用,更是一種“共性體驗的課程”。
四、形式與“指向”――共情磁場
“課堂是一個多層面動態生成的師生交往場”,進行語文實踐離不開雙向互動的語言。因此,在課堂這一師生智慧演繹場中,教師對課堂信息指令理解、把握和處理,不但直接顯現教師的文化素養、教學觀念、教學基本功,而且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成效。現以《亡羊補牢》教學片段進行分析:
師導入:請同學再讀課文,找一找意思深刻的句子,小組討論你對那句話最有感受?
以下是筆者聆聽學生小組討論的課堂記錄:
小組長說:你想出來了沒有?快點說。
生1:我們先分段讀,2個人一起讀。
生2插嘴:要讀得生動。
生3:為什么要讀得生動?
生2:表情“怏怏”,跑到組長后面。
小組自由讀;
小組反饋讀:
生4:讀。
組員齊糾錯:“結結實實”讀錯了;“牢”讀錯了……
小組討論:
生5:這篇按照總寫;
生6插嘴:真笨,按照總分總順序寫的。
生7:這兩段讀起來好象一樣的。
這樣5分鐘自主合作學習的場景結束了。但我們應該思考:“語文課既然主要是技能課,上課的時候,就應該以學生的活動為主,老師的活動應該壓縮到最低限度?!贝私虒W片段整整5分鐘,教師期望將個體的學習體驗轉換為大家的學習資源。但我們發現,學生的討論不著邊際,效率低下不言而喻。故此,有必要指出: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高課堂指令指向的有效性需要進行適當的規范與訓練。因為,有了形式的保障,指向的節奏才會合拍,把學習的大部分時間交給學生自己“生產”知識,產生刻骨銘心的愛才有可能。
五、“經營”與“熏陶”――共筑“家園”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應該讓我們的學生在每一節課堂上,享受到熱烈的、沸騰的、多彩多姿的精神生活?!币驗橹挥羞@樣的課堂上,師生才是全身心投入,學生才能獲得多方面的滿足和發展,教師的勞動才會閃現出創造的光輝和人性的魅力。這樣家園似的課堂離不開教師的經營和教學環境的熏陶。筆者試以特級教師盧雁紅《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片斷來說明這種生命涌動和成長的課堂構建。
出示:他挖了8小時/12小時/……(改成一首詩)
師:到處都是血跡,從頭到腳,這就是父親。當你想到這些時,你就會問自己父親怎么會變成這樣,在這三十六小時會發生哪些觸目驚心的場面,請你閉上眼睛想一想,你看到什么?
生:他挖到瓦礫時,手會被扎破。
生:到處都是小孩的尸體。
師:當父親在挖出一具尸體的一剎那,他會想什么?
生:這會不會是我兒子呀?
師:他會怎樣?
生:渾身冰涼。
生:渾身發抖。
師:對,不是我的兒子,不是我的阿曼達,我的阿曼達還在等我,于是抹掉眼角的淚光繼續挖。這位父親就是這樣,不斷地在痛苦煎熬中繼續挖。你會怎樣讀?
生讀。他挖了8小時,12小時……
師:很好,我聽到你們有感覺了。我請一位同學來讀。
生讀。
師:讀得真好。這是飽含著血淚的情啊,我們已經感受到了這樣一份令人心痛的愛啊,我們一起來讀讀。
師生:他挖了8小時,12小時……
師:這位可憐的父親,左肩扛著肉體的傷痛,右肩扛著精神的壓力,是什么力量支持他這樣做?
生:是愛的力量。
師:講得好,還有嗎?
生:是他對兒子講的一句話。
師:什么話?
生:無論發生什么,我都會跟你在一起。
師:當父親看到漂亮的三層教學樓,悲痛欲絕的時候,支撐他的就是這句話。
生讀。(無論發生什么,我都會和你在一起)
師:當他一次一次想放棄的時候,回想在他耳邊的時候還是這句話。
生讀。(無論發生什么,我都會和你在一起)
師:當他傷痕累累就要倒下,給他力量的還是這句話。
生讀。(無論發生什么,我都會和你在一起)
師:這句話讓父親成為一座大山,這首詩也是大山的寫照,讓我們再次深情地朗讀這首詩
生讀:他挖了8小時,12小時……
盧老師抓住“他挖了8小時,12小時……”這個關鍵的畫面,營造故事發生的情境。通過引導語(“在這三十六小時會發生哪些觸目驚心的場面,請你閉上眼睛想一想,你看到什么?”)、追問語(“當父親在挖出一具尸體的一剎那,他會想什么?”)、烘托語和學生的想象共同經營課堂基調,打造“學習共同體”的熏陶氛圍,引導孩子進一步審視“是什么力量支持他這樣做?”,讓學生設身處地地體會人物的處境,補充了文本的空白,有效地拉近學生與課文的距離,解決學生生活實際與課文相距較遠的困難。父親的高大形象逐漸由學生的眼中,自然過渡到腦中,繼而鐫刻在學生的心中。
搖擺者,顧左盼右,非此即彼。在新名詞不斷沖擊我們眼球的時候,茫然或迷失語文的自我;和諧者,配合適當、協調,追尋生態。當我們熱鬧地討論語文的性質時,我們是否也應該思辯地關注教學理念到教學行為的轉化行動,錘煉教學“節點”的有效性,營造適當、協調的課堂雙邊互動,以促進語文教學改革邁向扎實、樸實、真實之路。
參考文獻:
在小學階段,學生年少幼稚,無意注意占優勢,在課堂教學中往往會出現“有心栽花花不開,無插柳柳成蔭”的現象。因此,在一堂課中要充分運用好直觀性原則,創設一個生動、具體、新穎、活潑的語言環境,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同學們有形可見、有話想說。
如在進行《再見了,親人》一文的教學過程中,先用幻燈機放出中朝兩國人民友好的圖像,然后進行與課文有關的背景介紹,讓學生在大腦中樹立直觀的形象: “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支援朝鮮戰爭中浴血奮戰,與朝鮮人民建立了濃厚的感情……本文展現的是中國人民志愿軍歸國時,在火車站和朝鮮人民告別時說的話。”既是“話別”,就不是一方的事,肯定有話別時的場景。這時,我趁機利用多媒體教學,放出真實場景:“朝鮮大娘、小金花、大嫂、志愿軍戰士等好多人,他們你擁我抱,痛哭流泣,依依不舍……”這樣就把學生的視線引到情境中,使他們身臨其境,有所感悟。
二、比較語句,強化語感訓練
語句比較是語感訓練中常用的表現手法。常言道:有所比較才有所鑒別、有所感悟。要用比較的方法,引導學生在閱讀教學中強化語感訓練。
著名作家老舍的《我們家的貓》中有一句:“說它老實吧,它的確有時很乖。”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們體會“乖”字好在哪兒,可采用先質疑啟發思維,再進行語句比較,從中感悟的教學思路。師:“乖”是什么意思?生:聽話。師:可不可以把“乖”替換成“聽話”?生:答案不一。我趁機投影句子:(1)說它老實吧,它的確有時很乖。(2)說它老實吧,它的確有時很聽話。究其原因,同學們可能吱吱唔唔說不出個所以然,這時不妨出示句子讓學生自己進行比較:“老師很聽領導的話,他們都很‘乖’?!蓖瑢W們看了這個句子不禁哈哈大笑。由此可見,通過以上幾個句子進行比較,同學們從中悟出了“乖”與“聽話”兩詞的適用環境。雖然教師并未深入解析,但是同學們憑借著對語句的比較、對語言文字特有的感覺,就能感悟出其中的道理??梢?,教學中對詞句與原句進行比較,可以讓學生揣摩出關鍵詞的含義或適用環境;同時也可以讓同學們感受到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從而使學生的語感得到強化訓練。
三、語言重組擴展,深化語感訓練
中圖分類號:G7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0-0085-02
一、情境的巧設,激發盲生自主學習的愿望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簡潔生動的導語配合相應導入新課的方法,像巨大的磁石,使盲生倍受吸引,讓盲生開啟思維的大門,使他們獲得首次深刻的感知。例如,在教學《新型玻璃》一課時,可用故事的形式導入:“同學們,在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夜晚,一個人影躥進了陳列著珍貴字畫的展覽館,準備劃破玻璃,偷里面的字畫。當他的玻璃刀剛剛觸及玻璃的時候,院子里便響起了急促的警報聲。警察迅速趕來,把小偷捉住了。”這樣,通過教師直觀、形象、生動的語言描述,同學們一定會疑云層層:這是什么玻璃呀?怎么一接觸就發出警報呢?教師精練的導語使學生對課文內容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他們渴求更深入地了解新型玻璃的欲望。
又如,筆者在課文《一路花香》中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在印度有一個挑水工,每天都要去小溪邊挑水,可是他挑水的水罐卻有著不同,你們知道是什么嗎?盲生回答以后,教師接著引導他們進行思考,為什么在故事的結尾,這位挑水工卻在感謝那只有裂縫的水罐?這究竟是什么緣故呢?答案就在課文中。請大家仔細閱讀課文,看看誰先把答案找到。再如,筆者在教學《月亮上的足跡》時,開頭就用古往今來,一輪明月往往會引起人們無數的遐想:那里曾有嫦娥奔月的美麗傳說;也有“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千古佳句。人們幻想著有一天能登上月球,去探索那無窮的奧秘。隨著時間的推移,終于在1969年7月21日這天,人類的夢想變成了現實,人類的足跡終于踏上了月球?,F在,讓我們跟隨航天英雄一起,去共同感受那驚心動魄的一刻來創設情境。
二、多邊的互動,創設盲生自主探索的空間
多邊的互動,形成以小組學習為主,盲生合作交往帶動師生合作的教學結構,教師以指導者或輔導者的身份與盲生共同參與教學過程,組織盲生的自主活動;盲生在教師或同伴的幫助下,獲得高于個體水平的能力,并通過合作活動內化為自己所具有的自主能力,提高每一個盲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例如,在學習《鯨》一課時,筆者采用了“凸現鮮明形象,促進學生自悟;落實自主閱讀,促進盲生自得”的方法,成功實施了旨在充分調動和發揮盲生主體性的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盲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能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在自主活動中、在積極思維中達到自悟自得。又如,教學《鳥的天堂》一課時,筆者緊扣“自主—探究—實踐”的學習方式,讓小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有所感悟,在積極探究中獲得思想啟迪。采用抓段落,談感悟;抓句子,談感受;抓品讀,促感悟的方法,給盲生時間讓其暢所欲言,各抒己見,說“喜歡”,講“原因”,揮灑自主學習之精妙。讓其反復閱讀,細品深味,再合作學習,討論交流,那美的韻律、美的語言、美的生命、美的行為、美的情感……回蕩在盲生心中。讓其自選自讀自悟,小組過關,班里競賽,顯現了自主與合作學習之功力。
再如,在教學《狐貍和烏鴉》一課時,筆者準備了烏鴉和狐貍的頭飾,先把全班分成兩個小組,讓他們分工協作,走上講臺,進行表演,學生積極性大增,人人躍躍欲試。學生自然由被動變為主動,他們抓住狐貍和烏鴉的言行,配以神態和動作表演,把烏鴉愛聽奉承話,狐貍的狡猾相,繪聲繪色地表演了出來。這樣,學生不僅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表演能力,提高了教學效果。因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培養他們學習的主動性。
三、合作交流,促進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
小組討論有利于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和調動所有盲生的思維積極性,激發盲生的學習動機,有利于培養盲生的學習興趣和展示學生的個性思維及不同見解。討論是一種學習過程,也是一種思辨的過程。通過討論可以使學生思維清晰化、條理化,也可以使他們的思維深化。小組討論的形式深化了師生、生生之間的合作交流。尊重盲生差異,發揮其已有知識,講究合作。
例如,在教學《雨中》一課時,筆者采用從解題入手,嘗試整體感知;嘗試研讀,感悟人物品質;點明中心,升華情感,精心設計每個環節,通過設問激疑、填空初知、巧導自學、合作交流、小組匯報、探究釋疑的方法,完成學習目標。
又如,在教學《春天來了》,在課前,布置自主性作業,讓盲生寫出有關春天的詞語或句子。這樣既尊重了盲生的差異,又體現了層次性,盲生有了自,課中小組交流,分層展示:“春暖花開”、“我喜歡五彩繽紛的春天”、“春天來了,小鳥飛來了,花朵開放了,小雨沙沙下,我笑了?!背晒Φ南矏偧な幤饘W生繼續探究的情趣和勇氣。
再如,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中,父親營救兒子時,兒子在干什么?父子相見后,家長、警察、救火隊長等,他們又是怎么說的,這兩個場面在文中是空白,通過教師的啟發、引導,使學生形成一個完整的認識。提出不同的意見,引發學生進行討論。在教學中,教師故意提出或者借助學生的問題,引發兩個或幾個不同的意見,讓觀點不同的學生,依據課文內容或已有的生活經驗展開辯論,最終達到自悟的學習。
總之,教師要有意識地從多方面培養盲生自主探索的愿望,積極創新的能力,研透《盲校語文課程標準》,理論聯系實際,積極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實踐能力,從而為盲生將來的終身學習奠定夯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初中物理;學習方案;設計
從學生、學習等角度來進行教學設計不知不覺成了方向。本文以初中物理《平面鏡》為例,來介紹學習方案的結構、內容設計和常態教學反思的處置辦法。
學習方案的標題一般設計為課題,內容則是經過切割后可以在正常的45分鐘內完成的學習內容。例如:“課題:3.4平面鏡1”,即蘇科版八年級第3章第4節第1課時。
學習方案把學習目標、學習重點、學習難點的設計整合在一起,避免重復。學習重點是在學習目標文字下方劃單劃線,學習難點則劃雙劃線或做其他標記以示區別。學習目標需要將三維教學目標先進行融合,然后再負載到具體學習任務之上。學生課前的準備也是以常態課課前,學生能做的準備為主。案例如下:
明確學習目標,關注學習重點,挑戰學習難點:
1.知道平面鏡的基本特點。
2.經歷探究過程,知道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要求課前完成的任務:
準備好文具、草稿紙,瀏覽教材和伴學單的內容,讓自己和學習小組成員安靜下來。
學習方案把學生在課堂上需要完成的學習任務和相關的問題、活動、反饋等內容梳理并排組好。學習任務以問題式并任務完成的主要方式設計?;顒有蛱栿w現章節和序次。如0341即第3章第4節第1個活動。學習活動前需要準備的器材不提倡集中序寫,而是根據方案設計用字框框出,提高教師設計方案的效率。案例如下:
要求課堂完成的任務:
學習任務一、梳理:生活中哪些界面可以看作平面鏡?
0341⑴閱讀理解:平整且能反光的物體表面叫“平面鏡”。從平面鏡中可觀察到鏡前物體的“像”。
⑵實驗探究1:用力彎曲一塊平整的薄不銹鋼鋼皮并觀察它,確認鋼皮在____狀態時屬于平面鏡。
⑶實驗探究2:嘗試從提供的金屬勺(或平面鏡、凹面鏡、凸面鏡)觀察自己的像,并完成填空:
①你猜想---平面鏡中像的大小與形成像的物體大小____(可能/不可能)相等。
②你體驗---照平面鏡時,若你在舉左手、眨右眼時,鏡中的“你”在舉____手、眨____眼。
學習方案在每個學習任務之后設計有“實錄與反思”板塊。主要功能是真實記錄課堂教學活動中發現的教學準備備忘,課堂上生成的經典問題及處置策略等。教學反思不提倡集中在課后寫些不痛不癢的話,而是言之有物地針對教學實際進行建議或小結。案例如下:
實錄與反思:⑴不銹鋼鋼皮尺寸約20cm×25cm,學生實驗共需25塊,2人一組,預先要將邊緣毛刺和角落都磨掉,防止意外傷害到學生!⑵凹面鏡、凸面鏡、平面鏡各12塊,4人一組,加上教師的1塊共13套,也可用不銹鋼勺,勺頭的里面是凹面鏡,勺頭外面是凸面鏡,勺柄平面則是平面鏡?、且3终n堂良好的照度,用鉛筆做物體也很容易觀察它在3種面鏡中的成像區別!⑷課堂上需要用紀律和問題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學習方案的課外作業,應該在復習預習類作業、深化理解類作業、拓展學習類作業和探究創新類作業中做選擇。復習預習類作業是課堂學習行為的伸展與補充,是作業的重點。深化理解類作業主要是以一題多變、一變多問、一問多解的方式從思維方法的滲透和物理技能的培養方向來編撰。拓展學習類作業應該基于育德、閱讀、梳理、應用和實踐等功能進行設計。探究創新類作業則應從物理課程目標和學生實際出發,選編些開放型、趣味型、觀察型、探究型、創新型和綜合型的問題。案例如下:
要求課外完成的任務:
1.完成教材P69www第2、3、4題.。
2.兩人一組分站在無色窗玻璃里外,同學甲的手在玻璃前面運動,同學乙的手在玻璃后面同步、對稱運動,互換角色訓練到熟練為止,參考下列填空,把活動概要記下來:
⑴“手上有光時平面鏡中的像”比“鏡子上有光時平面鏡里的像”要____(亮/暗)。
⑵甲的手靠近玻璃鏡面運動時,乙的手要做____的運動;
⑶甲的手向上運動時,乙的手要向____運動;
⑷甲的手做順時針運動時,乙的手在甲看來要做____運動。
⑸小孔成像時,物體與像左右、上下的運動方向都相反。那么,平面鏡成像時,物體與像在左右、上下等方向上的運動方向____(相同/不同),轉動方向____(一致/不一致)。
3.嘗試用不同表述方法來總結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①像物連線與平面鏡____;像物大小____;像物到鏡面的距離____。
②像與物關于平面鏡____;像是____(實像/虛像)。
③若小孔成像特點描述為“倒立”、“u>v,縮小,u=v,等大,u<v,放大”、“實像”。
則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可描述為“___”、“____”、“____”。
4.嘗試并評價一下,用點燃的蠟燭、雙色棋子、F字架、發光二極管做的F字板來研究平面鏡成像規律,各有什么優缺點?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2)06-0060-01
《語文課程標準》關于“語文課程性質”是這樣表述的: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這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然而,在課程改革的浪潮中,有些語文教師道路走偏了,走遠了,甚至走彎了,使語文學科在課程特性上出現了異化、變質現象,具體表現在課堂教學內容的呈現上。有的課堂注重知識內容的任意拓展,而忽視了語文課的本體訓練;有的課堂唱歌、跳舞、繪畫等活動形式多樣,唯獨讀書不多,語文教學變成了藝術教學。
1.改變傳統教學方式
現代教學方式是一種傳統和現代結合的教學方式,它把很多科學技術應用到了教學中來。多媒體并不等于現代教學方式,也就是在教學中應用了多媒體并不就是現代教學了。小學語文教師首先應當樹立正確的現代教學觀念。一是學生是現代教學方式的主體,轉化學生的從屬地位,將學生的地位由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化為主動參與者??梢岳迷捦策@種手段現場采訪學生,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讓學生感受到現代教學方式。二是要注意多媒體不是教學的全部,它只是教學的輔助工具,學校的主體永遠是老師和學生,可以通過播放一些音頻和圖片,利用電教手段把抽象、空洞的條文化為具體、生動的畫面,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而且因為學生并沒有走出校園親自觀察的機會,經過剪輯后的錄像帶恰可解決這一問題,使之成為學生認知事物的幫手和學習的工具。
2.打破傳統思維定勢,培養思維靈活性
固定的思維方式是影響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最大障礙。為了避免這種弊端,我們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應該積極鼓勵學生發散思維、逆向思維,等等,力求求新求異,提倡讓學生嘗試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決同類型的問題,培養思維的靈活性。
2.1 鍛煉逆向思維。逆向思維是一種非常好的思維方式,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鍛煉這種思維方式,變因為果或者變果為因,從而訓練學生的逆向思維,優化學生的思維方式。
2.2 正確反推,求異思維。求異思維是一種思維方式,是創造性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沖破習慣思維的羈絆、不落窠臼、標新立異為主要特征。通俗地講,求異思維就是從全方位、多角度進行分析思考,以探求不同見解、不同結論的思維。它的目的在于求得對問題更全面、更正確、更深刻的認識。求異思維具有流暢性、變通性、獨特性三個層次。在語文教育過程中,我們可以用這種思維方式改變已經講解過的課文的某些條件,啟發他們從反面進行分析推理,找出事物的正反面,從不同的方面對同一事物進行思考,從而進一步弄清楚事物間的因果關系。
3.重視朗讀
3.1 在明確目的的基礎上讀熟文本。朗讀不能是隨意的讀,老師要給規定閱讀的目的,例如在《新型玻璃》時先規定學生要在朗讀中帶著以下問題去讀,新型玻璃包括哪幾種,每種玻璃有哪些特征等,朗讀帶著目的去讀,才不會盲目的讀,才能夠長知識。另外要做到熟讀,讀一遍不通順的話就讀第二遍甚至是更多遍,隨時準備著工具書對不認識的字,不懂的詞進行查閱,在朗讀中也增加了知識的儲備。
在朗讀中還要注重的一點就是要嚴謹,哪怕是標點符號、段落劃分對于全文的理解都是很有幫助的。只有按照這些要求,才有可能學好一門說話的語言。
3.2 讀懂文意,進而掌握屬于自己的閱讀技巧。在讀通順的基礎上,下一步就是理解文意,讀完之后不理解意思就等于白讀了。因此在閱讀過程中要帶著問題去讀,鼓勵學生進行預習,看著課后的問題自己先找到答案,然后和老師的講解進行對照,整個的思維過程就是一個去粗取精的過程,在反復的論證中,理解文章意思,進行深入的思考、揣摩,領會文章的結構布局,進而掌握文章寫作的規律,并以此指導自己以后的寫作。
4.構建和諧課堂
隨著初中化學新課程的不斷改革,對化學教學和學習的要求越來越高。初中化學是一門自然科學,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邏輯性和廣泛的應用性。只有在教學中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才能讓學生對化學學習更有興趣與熱情,也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化學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深入教學,不斷提高認識。我認為初中化學教學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創新教學設計,活化化學課堂
初中化學雖然只有兩冊書的內容,但每年都要求教師積極探討,有效地備課與上課。這勢必要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上不斷研究和創新。這里舉一個我平時創新教學設計的案例。
案例:《分子、原子》這一節的內容在滬教版九年級化學第三章《物質構成的奧秘》中,對比于前兩章的學習,其是很抽象的內容。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往往通過講授、練習、評講的方式對這一節內容進行教學與鞏固,但是在復習的時候,學生遺忘率比較高。分析評價下來,可以發現這種教學模式只能讓學生對于這塊知識強記,并沒有真正地理解與應用。所以在新一輪的教學中,我打破傳統思路進行創新,采用形象性的模型圖像對抽象的內容進行教學。
我先讓學生在學習這一節內容前預習,并在家裁剪10個紙質大圓和10個紙質小圓帶入課堂。在課堂中用水、氧氣、氫氣引入,如果大圓■■代表O,小圓■■代表H,先讓學生嘗試拼出一個水分子、一個氧分子和一個氫分子。學生很快可以拼
出:■■■,■■■,■■■,并嘗試說出一個水分子是由一個
氧原子和兩個氫原子構成,一個氧分子是由兩個氧原子構成,一個氫分子是由兩個氫原子構成。這樣學生對于分子和原子之間的關系有個初步印象:分子由原子構成。然后讓學生嘗試
擺出兩個水分子,學生很快可以擺出: ■■■■■■,再總結
如果無數個水分子在一起就會形成水,讓學生形成水由水分子構成的概念,總結得出分子可以構成物質,原子可以構成分子。
再讓學生嘗試用手上的圓圈擺出水分解的微觀示意圖,有
學生會很自然地擺成:■■■■■■■有學生會提出疑問:為
什么會多出一個氧原子?再讓學生想想辦法能不能讓氫氧原子在反應前后一樣?有的學生通過之前的預習和嘗試會
很快擺出:■■■■■■再接著提問:水分子中的氫原子和
氧原子是怎么到氫分子和氧分子中的?有的學生就會聯想到水分子的破裂,再進一步讓學生完善微觀示意圖,就會得到
■■■■■■■■■■■■■,學生很快可以說出水分解的
微觀過程:水分子破裂成氫原子和氧原子,兩個氧原子構成一個氧分子,兩個氫原子構成一個氫分子。再進一步總結化學變化的微觀本質:分子破裂,原子重組。
最后讓學生嘗試擺出水蒸發的微觀示意圖。學生通過之前的學習知道水蒸發是物理變化,只是分子間空隙變大,于是
很快可以擺出:■■■■■■■■■ ,總結水蒸發的微觀過程:
水分子不變,水分子間空隙改變,進一步總結物理變化的微觀本質:分子不變,分子間空隙改變。
通過這種拼圖式的形象化學習,學生記憶比較深刻,復習時只要通過進一步拼圖鞏固就可回憶,這種創新既省力又高效。
二、創新化學實驗,激趣化學課堂
實驗是化學學習的基礎,很多化學知識都是通過實驗得到的,學生如果對實驗印象深刻,對于這塊知識就會記憶猶新。所以創新化學實驗無疑成為提高化學課堂教學效率的又一重要法寶,這里我舉兩個簡單的例子。
案例1:學完酸堿鹽后復習時,我采用了“花開花謝”這一新型實驗,就是在一個大鐘罩的塞子中插入裝有濃鹽酸的針筒,針尖頂端放一團棉花,將鐘罩罩在插有事先用酚酞浸濕棉花的鐵樹上,然后再鐘罩中放入一小杯濃氨水,可以很快看到鐵樹上的棉花慢慢變紅,鐵樹開花了。一段時間后,再將針筒中的濃鹽酸打入棉花中,過一會兒可以看到棉花上的紅色漸漸褪去,鐵樹花謝了。學生對這樣的實驗很感興趣,對其中酸堿鹽和微粒運動原理的解釋竭盡全力地思考,很難忘記。
案例2:學完酸堿鹽后復習時,我還采用了一種微型實驗。在4根彎成V型的玻璃管中分別滴入少量紫色石蕊、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AgNO■溶液、濃氨水,在最左邊連上HCl氣體的發生裝置,最右邊連上針筒。當發生裝置中產生氣體時,從左邊管子開始依次看到溶液變紅、溶液退色、白色沉淀、白煙的現象,同時針筒中的活塞被沖開,現象很快很明顯,學生在感慨微型實驗神奇的同時,對其中酸堿鹽的反應也會進一步鞏固。
這樣的實驗在課本上是沒有的,都是通過平時教學過程中不斷地知識積累和創新,才研究出適合學生深入學習的新型實驗的,確實對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有一定的作用。
三、創新教學語言,生動化學課堂
語言是組織教學的靈魂,幽默風趣的語言往往會讓教學效果事半功倍,學生對這樣的語言也會記憶比較深刻。這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總結,靈光閃現。其中,口訣、繞口令、歌曲、諧音都可以嘗試創新,讓化學課堂充滿智慧,充滿歡聲笑語。
中國分類號:G623.5
語文是語言和文字的綜合科,匯集了聽、說、讀、寫、編等多種語言文字能力和知識,自然而然成為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而語文作業的設計是為了幫助學生及時鞏固課堂所學成果。當前新課標一再強調,要注重學生多元化發展,培養學生學習興趣,作業設計也應如此,可圍繞多樣性、生活性、探究性及創新性方面對小學語文作業進行設計,以推動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發展。
一、設計多樣性作業,提高語文學習興趣
小學時期的學生處于好奇心萌發頻繁的階段,善于接受新鮮事物,但總是三分熱度。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布置語文作文時,抓住學生的興趣,以語文要求中的“聽、說、讀”為基礎,設計多樣性語文作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興趣。首先,在“讀”方面,就拿語文作文來說,作文需要大量的文字素材鋪墊,文字的來源都是課本和其他讀物。因此,在布置作文作業時應增大學生閱讀量,增強學習文字功力。教師在設計作文作業時可布置與閱讀相關的,教導學生在閱讀名著時與作家交流思想,或向對方闡述讀后感悟。既提高了學生鑒賞能力,又培養了學生高尚的情操。其次,在“說”方面,語言組織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中較為重要的一點,也是作文設計較難的一方面。說,顧名思義是將腦海中所想組織成語言傳達給他人,從說中提升語言組織能力和該如何構思。在作文中需要用縝密的思維來構建整篇作文的構架,教師在課堂中可利用文章內容讓學生來扮演其中的角色,大聲讀出其中的對白,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再次提高其語言能力。最后,在“聽”方面,聽,是聆聽他人的說話,是思考他人所說的話語,從中提煉出有用的價值內容為我所用。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尋找與課程相關的音、視頻資料,通過播放這些資料讓學生進入到學習情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學生更好地投入到學習當中。
二、設計生活性作業,培養語文實踐能力
任何知識都來源于生活,但有高于生活。這就要求在設計小學語文作業時應從生活實際出發,將語文作業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能夠在作業中感受生活及反思生活。加上小學生除了上課與教師在一起,課下都與父母在一起,常與父母出門購物、旅游等。在購物及旅游過程中,父母應讓孩子做一個有心人,可準備識字本,要求孩子在外面游玩遇到生字、生詞記錄下來,有問題時及時向父母請教,將字詞記錄在筆記本上。到學校上課時,可將所記錄的知識點拿出來與其他學生分享,讓教師評價誰是“識字大王”。通過這種教學方法,不僅能夠提高學生識字興趣,而且還能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
三、設計探究性作業,培養語文探究能力
首先,設計搜集性作業。搜集性作業指圍繞某一專題借用書刊或網絡渠道展開搜集,它是教材學習的延伸,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學會合作、主動求知及提高處理信息的能力。教師還可以借此機會督促學生做好讀書筆記,將書中經典的語言記錄下來,擴大閱讀量的同時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此方式用于作業設計中再合適不過,想要在作文中寫出優美的句子,沒有大量的積累是不可能實現的。為此,教師可利用每個單元的習作教學設計搜集優美段落和語句等作業,如寫關于人物的作文,可將作業設計為把自己看到的別人寫的最好的文章抄錄下來,并在課堂上分享給大家,與作者產生共鳴。
其次,設計觀察作業。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往往主動去做那些自己感興趣的作業,因此,教師可設計一些較高興趣的觀察作業。如:觀察蟬的變化過程;觀察金魚睡覺和游動的樣子。當好奇心被調動起來時,學生自然而然投入到觀察中,提筆也有話可說。
最后,設計實踐作業。任何學科知識的學習都是應用于實踐中,對于小學語文而言也不例外。在布置小學語文作業時應充分調動學生實踐積極性。教師可根據語文作業內容,深層次引領學生,激發學生向深層次思考,并有效培養其創造思維及多元智能。一個人光有感性知識是不能寫出情感豐富的作文,需要動手操作才能獲得記憶猶新的體驗效果。為此,教師可設計家務勞動作業,如洗衣服、疊被子、洗碗等,并與家長評價聯系起來,對學生勞動進行客觀評價。只有學生親身經歷,才能夠豐富寫作內容,在寫作時也就不會感到頭疼。
四、設計創新性作業,培養自我寫作能力
傳統作業較機械,且內容枯燥無味,根本無法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因此,應對作業內容進行創新,基于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前提上培養學生自我寫作的能力。如分層根據學生差異設計作業,每個人的個性特點都具有差異,學生更是如此。從實際教學中發現,大多數小學生在寫作過程中表現出一種恐懼及緊張的心理,甚至討厭上語文課,更是不愿做語文作業。久而久之,多數學生甚至對語文失去學習興趣。為此,教師可設計創新性作業,掌握學生自身特點,可設計富有想象力的作業,充分調動想象,進而提高寫作能力。如:可設計想象性作業,激活學生創新意識。在學習《新型玻璃》一文后,可讓學生自行設計一種玻璃,并將其寫成說明文,可自由發揮想象。這樣一來,學生就能夠將自己所想的新型玻璃寫下來,所設計的玻璃也就形態各異、色彩斑斕、功能非凡。在設計中既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又提高了學生寫作水平。
小學語文中脫離不了寫作作業,它是一個較為整體的概念,集合了許多語文知識,對思維和寫作能力都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在設計小學語文作業時應根據小學生自身特點,掌握身心發展規律。本文分別從多樣性作業、生活化作業、探究性作業及創新性作業幾方面進行詳細分析,旨在提高小學生學習語文興趣,激發做題潛能,培養語文知識應用實踐能力,更為重要的培養寫作能力,從而實現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