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02 12:00:5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學前美術教育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兒童美術教育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一門專業必修課程,其目的是使學生初步掌握幼兒美術教育的理論知識、正確的教育方法和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具備一定的幼兒園美術教學的實際操作能力。中韓兩國學前兒童美術教育課程內容都具有各自的特點:
(1)中國學前兒童教育以學科取向形式呈現課程內容
中國學前兒童美術課程在活動內容設計上是偏重于技能訓練的,以美術學科的基礎知識、技能為主要依據來設計該課程。其優點是:能夠使幼兒相對系統地學習美術知識和技能,能夠使教育者有序地組織教學活動,使幼兒作品得到一定標準的評價。其缺點是:可能會導致幼兒創作興趣大跌,導致幼兒脫離自己的生活和經驗,過度技能的訓練還導致幼兒逐漸喪失藝術創造力。學科取向的不足現象已經被多數教育者所知曉,從而積極采取相應、有效的方法加以彌補?;旌先∠虻拿佬g教學活動是目前我國幼兒園美術教學活動中采用較多的一種取向,能夠取長補短。
(2)韓國學前兒童美術教育以兒童發展取向形式呈現課程內容
韓國學前兒童美術課程在內容設計上充分滿足幼兒創作的興趣,讓兒童成為創作的真正主人,主張把一定學科的知識轉化為兒童當下的生活經驗,使兒童獲得全方面的發展。但過分注重美術活動中的偶發創作,過分放縱幼兒,讓美術活動極具游戲性,其實會喪失兒童應有發展機會,造成有效資源的浪費。筆者在韓國走訪了多所幼兒園,跟韓國相關的教育者也進行了相應的研討,探究韓國學前兒童美術教育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特點:突出專業性質,專業課程集中細致;了解多元化教育的理念,強調授者的功能;強調學生制作手工作品,定期進行手工作品展示活動;課程設置突出心理教育,如美術欣賞與心理教育、游戲與心理指導。中韓兩國學前兒童美術課程內容上也有著諸多的相同點:一是兒童美術教育課程內容都具有理論和實踐兩大部分,在理論課程設置上都要求學生初步掌握基本理論與基本知識包括。如兒童美術及其教育、兒童美術的發展、教師與兒童美術教育、幼兒園美術活動的設計和實施、幼兒園美術教育評價等。二是在實踐課程設置上都包括作品欣賞和實踐操作兩個方面,實踐操作又分為繪畫和手工兩大類。中韓兩國在實踐課程方面是有很大區別的。首先,我國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兒童美術實踐課程內容,主要以技能訓練形式呈現課程內容,對教材的大量臨摹和再現,刻板的涂色等成為教學的主要內容,偏重于技能專業化教學。繪畫內容一般包括簡筆畫、水粉畫、版畫、國畫、裝飾畫等,手工包括泥工和紙工等。其中簡筆畫教學被稱作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基本功,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學生經過反復訓練,基本能夠達到應物象形,卻失去了美術的創造力;水粉畫教學,能夠使學生了解水粉基本的表現技法,但不能轉化到實際的幼兒美術教學中;版畫教學過于重視傳統知識和技能,沒能與幼兒實際能力相聯系;兒童水墨畫教學,注重本民族繪畫的傳播與訓練,這是值得肯定的,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裝飾畫教學,過于注重臨摹和再現,兒童創作力得不到體現。其次,韓國兒童美術實踐課程內容一般以主題的形式呈現課程內容。以貼近幼兒生活經驗和興趣愛好的主題呈現課程內容,把幼兒對美術活動的喜愛、對美好事物的初步感受和欣賞、對各種基本操作方法和表現技能的探索學習等方面的內容,根據課題的需要,自然地滲透到每一次具體的活動當中。手工操作的類型很多,如撕貼、剪貼、染紙、折紙、厚紙制作等紙工,以及泥工、綜合材料制作等手工類型。這樣,每一次美術活動都與他們的生活和興趣緊密相連,同時包含一定的美術技能。這些操作類型以及其中涉及的技能技巧按照由簡單到復雜、由易到難的順序,作循序漸進式安排。同時,根據主題活動的需要,同一類繪畫或手工類型的操作又可以在不同學期反復出現。幼兒在這種感受、創作的過程中,可以慢慢地積累相關知識,獲得有關技能,得到藝術感受和表達能力的提高。生活化和情感性貫穿于每一個主題中,激發兒童的創作欲望,保持兒童對美術活動的興趣。
三、中韓兩國學前兒童美術課程組織與實施比較
中韓兩國學前兒童美術課程都非常注重課程的組織與實施。在課程組織中都針對學生的實際水平,安排多樣的操作實踐,如加強兒童美術課程教案的編寫,安排學生去幼兒園熟悉幼兒園美術教學的過程,參觀幼兒園室內外環境布置等。首先中韓兩國幼兒園教育教學都非常重視教學計劃的制定。中國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和韓國《幼兒教育法》等都有所體現,各自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幼兒園的實際水平、教師的條件,制定出具體的行之有效的教學計劃。韓國學前兒童美術課程教學計劃分為半年計劃和課時計劃,有效保證了教師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地對幼兒進行美術教學,克服了美術教學工作的盲目性、隨意性和偶然性。其次,韓國非常重視兒童美術課程教案的編寫。課前教學設計的好壞,對一節課的成敗起到關鍵的作用。教案是教學活動設計的體現,是重要的教學準備。教案因人而異,但都應寫得明確、具體、實用。教案包括課程名稱、教學綱要、教學準備、教學過程這幾個方面。除此之外,韓國在兒童美術課程教學過程和課程評價方式上也有自己的特色,如在教學過程中組織學生到幼兒園參觀,了解幼兒園的節日裝飾和日常環境布置,熟悉幼兒園美術教學過程,增加學生對美術運用的感性認識。從而把課堂學習過程直接與就業上崗工作、學校課堂教育教學與幼兒園實際工作緊密聯系起來。在課程評價上采用多種評價形式,如學生自評、師生共評、作品展評、作業批改等,在這一點上與中國類似。
二、實施美術課堂有效教學模式的意義
美術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讓兒童了解美、感知美、創造美。教師在美術教學過程中,針對兒童的心理特征、年齡特征可建構有效的教學模式,進而逐漸培養他們對自然、社會中的美好事物的審美能力以及對藝術的熱愛,使得他們在追尋美的活動中能夠潛移默化地獲得美的感染,陶冶情操,從而逐步提升了自身的藝術素養水平。
1.建構有效的教學模式
有利于培養兒童的創造力美術教育是培養兒童創造能力的最佳途徑之一,美術教育的本質就是創造性的教育,這也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美術教學活動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兒童全面而個性化的發展,建構有效的教學模式,引導和挖掘出兒童的個性潛能,發現、保護、發展并強化他們的藝術個性。如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寫生、記憶、欣賞等方式來激發學生們的創造思維,培養學生們的創新能力,鼓勵他們要發揮自己的藝術個性,創造出真正屬于自己的作品。同時,教師建構有效的教學模式,也能夠鍛煉兒童的觀察力、感知力、想象力,培養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2.建構有效的教學模式
有利于培養兒童非智力因素的發展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除了智力因素之外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意志、求知欲、自信、獨立、自我意識等。傳統學科教學主要注重兒童智力因素的培養,而美術課堂教學,主要依據的是兒童的心理特征來建構有效的教學模式,進而可引導學生在欣賞美術作品時,能夠培養其求知欲和對藝術的興趣;在進行作品創作時,可通過讓學生完成一幅作品來培養其堅定的意志、耐心。建構有效的美術教學模式也有利于逐漸樹立起學生的自信心,通過對學生的作品進行展示和點評,來讓兒童樹立起良好的自信。
3.建構有效的教學模式
有利于培養兒童展現自我的能力美術教育主要是通過培養兒童一些美術技能,來讓他們學會欣賞美、發掘美,并將其以獨特的方式表現出來。建構有效的美術教學模式,教師可將自己的教學思想、課堂教學內容與兒童的認知特點有機地結合起來,為學生們創造一個活潑、輕松的課堂氛圍;通過各種鼓勵方式,讓學生們在美術學習和創作作品過程中,學會發現自我、認識自我、展現自我。
三、建構美術課堂有效教學模式的策略
美術教育主要有兩個層次的教學任務,一是形式層面,即通過教學活動讓學生們掌握各種美術技能和知識;二是內容層面,即通過學生們的自我創作來讓他們準確地表現出自我情感以及對美的認知。建構有效的美術教學模式恰恰就是依據美術新課程的標準巧妙地連接了兩者,喚醒了兒童的審美意識,來讓兒童主動建構自我的創造能力。
1.建構以訓練兒童想象力和創造力為主的有效模式
美術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與實現兒童創造力和創作能力的提升。在美術課堂教學過程中,只有通過教師引導學生們自我喚起其想象力和創造力,才能真正地發揮美術教育的價值,逐步培養學生們從不自覺創作轉變為自覺創作、熱愛創造的過程。首先,在美術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依據學生們所要表達的情感來進行大小畫交替的教學模式。教師可以讓學生畫較大物體時用小張紙來畫,而畫較小物體時用大張紙來畫,以幫助兒童提高其構圖能力。比如,在靜物的描繪課程中,教師可以將紙裁剪為不同形狀和不同尺寸的大小,來讓學生運用不同的構圖方法來畫同一事物,即先將畫紙尺寸逐漸縮減,之后再將畫紙尺寸逐漸放大,注意畫面主題要一致,以培養兒童對畫面的駕馭能力,這種教學模式對兒童創造力的培養大有裨益。其次,在美術課堂中,教師應采取讓學生畫想象畫與現實畫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教師要以現實畫為基礎向他們講授繪畫的基本技能,然后積極鼓勵孩子們“異想天開”地創造作品,這樣的教學模式,既可以讓兒童打牢基礎技能,又能夠鍛煉他們的思維想象力。在美術課堂教學中,美術教師要積極引導兒童體驗美、認識美,還要結合學前兒童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征、表現能力等實際情況,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靈活調控教材,并運用各學科知識,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兒童進行想象訓練,給學生搭建一個豐富的想象平臺。再次,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繪畫故事的教學模式,可選取一些詩歌、故事的情節或學生自己編寫故事,然后讓他們描繪連續的圖畫,以提升兒童思維的連貫有序,豐富兒童的表現能力、創新思維能力以及綜合分析能力。但采用繪畫故事的教學模式相對來說要比描繪單幅繪畫有難度的多,然而學生對自己所熟悉的詩歌、故事等內容興趣較大,在美術教師的引導下能夠很好地表達出自己的內心情感,進而提升兒童的創造能力。
2.建構以激發兒童興趣為主的有效模式
興趣是開啟美術教育的大門,因此,美術課堂教學應實施以激發興趣為主的教學模式,利用學前兒童的年齡和心理特征來安排和設置一些感興趣的活動。首先,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時創設一些小游戲,讓學生參與到游戲活動之中,以游戲為題材進行繪畫,以加強兒童的集體感和情感交流能力。比如,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設置“畫自己”的繪畫課程,繪畫完成之后,讓學生之間進行相互評價。其次,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運用多媒體手段來優化教學模式,以提高兒童的繪畫水平和欣賞水平。比如在課堂上可讓學生觀看一些優秀的故事片、美術片,其屏幕上美好的形象、絢麗的色彩可潛移默化地促進兒童的觀察力、想象力以及審美情感的形成,培養學生對美術的學習興趣。再次,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依據教學實際條件將教學課堂搬出教室。比如教師可以帶學生去參觀美術展覽,以開闊他們的視野,讓他們在觀賞的過程中產生豐富的想象和感悟,引發他們對美術創作的沖動和激情。同時,教師還可以帶學生到大自然中,體驗自然帶給我們的美,讓他們對不同季節的樹木、人物等進行描繪,使他們能熟悉美術的造型和色彩旋律。
3.建構以培養兒童造型感和色彩感為主的有效模式
美術教育對兒童造型和色彩的訓練主要以形象感覺為主。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運用了直觀圖模式對兒童的造型感和色彩感進行培養。比如,教師可以準備一組靜物,先讓學生對這組靜物進行觀察,然后迅速打亂靜物的擺放位置,之后讓他們對這些靜物進行重新擺放,這樣便可以培養兒童對事物的造型感。同時,教師還可以采用填色訓練的模式,用以測試和訓練兒童在色彩表現上的個性、情感,以強化兒童對色彩的了解,進而提升學生的色彩表現力水平以及對色彩的敏感度。比如,教師讓學生對一幅冬日的圖畫進行填色,有的學生會用偏冷的色彩,而有的學生則會選用較暖的色彩,之后教師要予以適當的點評,以便讓學生自己能夠感知不同色彩下的冬日主題,并有針對性的講解一些色彩知識。
二、完善的政策法規體系
早在1968年,美國就頒布了《援助障礙兒童早期教育法令》,針對學齡前特殊兒童特點,以法律的形式規定了早期教育的內容、方法、形式、經費等。而1975年11月頒布的《面向所有殘疾兒童教育法案》,更明確提出3~6歲的特殊幼兒均應接受恰當的、免費的教育及有關的特殊服務,有條件的州可再提前到0~3歲開始實施特殊教育。到了1986年,美國通過了《全體殘疾兒童教育法修正案》,要求各州逐步建立全州范圍的、綜合的、多學科和多部門合作的早期干預計劃,即“殘疾嬰幼兒早期干預計劃”,以滿足3歲以下殘疾嬰幼兒及其家庭的特殊需要。即1986年以后,從法律上來說美國對特殊嬰幼兒的教育已經覆蓋了整個早期發展階段。接下來的近20年間,美國多次對該法案進行了修訂,需要強調的是,所有修正案都保留了早期干預計劃的條款,而且越來越重視這一條款。
三、多元的經費投入體系
美國學前特殊教育的經費主要靠政府撥款。美國1975年頒布的《全體殘疾兒童教育法》中,提出了3~5歲殘疾幼兒“學前撥款計劃”,1986年頒布的《全體殘疾兒童教育法修正案》,又從根本上加強了“學前撥款計劃”。到1992年,美國所有的州都開始全面實施3~5歲殘疾幼兒的公費學前教育。美國學前特殊教育的經費投入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政府對學前教育機構進行直接經費投入;二是對大型學前教育項目進行直接經費投入或是直接購買服務;三是通過固定或特殊的項目直接補助學前特殊兒童的家庭。除了政府進行撥款之外,美國學前特殊教育的經費還會來源于各種基金會的支持,民間團體的捐贈以及學校的各項經營性收入等。這些靈活多元化的教育經費投入方式保障了美國學前特殊教育的質量,也擴大了美國學前特殊兒童的受益面。
四、嚴謹的兒童評估體系
在美國,特殊兒童的評估,是制定個別化教育計劃、確定教育安置形式及相關服務的主要依據。美國法律規定,相關機構在為特殊兒童提供教育與相關服務之前,必須對其進行完整、嚴謹的個別化評估。評估可由學校相關專家提出,也可由兒童家長提出,但是評估一定要征得家長的同意。而且每三年要對兒童進行一次重新評估,重新評估的目的在于確定兒童是否仍存在障礙及其是否需要調整目前的教育。評估的人員由語言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特殊教育教師等多學科專家以及特殊兒童的家長組成,他們通過合作共同為兒童實施評估。當家長對評估的結果存在異議時,還可以申請重新進行評估。這種嚴謹的做法,不僅保障了兒童受教育的科學性,而且使得家長能參與和監督評估的進行,更有利于促進兒童干預的效果。
五、融合取向的復合型師資培訓體系
美國是融合教育思想的發源地之一,因此在對學前特殊教育的師資進行職前培訓時,許多高等院校將具有融合教育的能力列為一個重要師資培養目標,以滿足不同兒童的特殊教育需要。在培養方式上,采取多專業整合的雙證制。例如,普通教育專業的學生或者非特殊教育專業的學生可以選修特殊教育作為第二專業,畢業時授予“教師資格證+特殊教育教師資格證”兩種資格證書。在課程設置方面,普通教師教育專業里會開設特殊教育或融合教育相關課程,特殊教育專業課程也注重對融合環境殊兒童教育策略的培養。在師資的職后培養上,普通幼兒園或普通學校的普通教師在進行培訓時,都有專門的特殊教育的內容,或是進行特殊教育的專項培訓。而且無論是職前還是職后培訓,都十分強調與他人合作共事能力的培養。
六、豐富的社會服務和支持體系
除了加強立法、不斷增加資金投入,美國非常鼓勵其他相關機構、民間組織和大眾的共同參與,一起合作關心支持學前特殊教育的發展。由于其博愛、民主思想的盛行,美國大眾對特殊兒童大都持接納的態度,具有良好的支持特殊教育發展的社會環境。除此之外,信息服務機構,為特殊兒童及家庭提供必要的信息咨詢;科研機構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供科學證據;志愿者服務機構無償、靈活的為家長和兒童提供志愿服務,等等。正是有了這么多豐富的社會支持和服務體系,整個美國的學前特殊教育才得以正常、順利的運轉。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當今學前教育專業美術教學中,教學方法使用不當會對美術教學效果產生負面的影響,甚至會影響到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以及對美術的認知。對此,筆者建議,應對教學方法進行深入改革。首先,在學前教育專業美術教學中,教師需要對學生的現有水平以及接受能力等進行全面的分析,根據個體差異性,對學生因材施教,更有效地將對學生的整體教學與個體教學進行結合,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及時解決個體學生的個別難題。其次,教師應采取引導式教學方法,將學生的主體性充分發揮出來,引導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認識美術、了解美術、學習美術以及積極地探索美術知識等,避免以往教學中存在的單向教學方式。教師要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教學,通過互動交流讓學生對美術重難點知識進行定位,這樣對于拉近師生關系,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有著重要的作用,從而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再次,應加強對學生的實踐教學。如,可以將一些影像資料、圖片等作為學生繪畫的精品模板,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將其作為參照物嘗試去畫,另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將自己對精品模板的觀點表述出來,并與其他同學進行分享,活躍課堂教學氛圍,這樣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
2.對教學內容的改革
教學內容的不合理會對學前教育專業美術教學效率帶來直接的影響,因此,在課程改革背景下,應對教學內容進行改革。首先,應加強教學大綱的優化,合理修訂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程教學計劃,并在原計劃的基礎上分析美術課程教學規律,豐富教學內容,并引導學生自主完成教學內容探索,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將學生的主體性充分發揮出來。其次,應適當增加實踐教學內容,相比之下,實踐教學內容對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效果更佳,同時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也有著很大的作用,而美術本身對動手能力的要求較高。因此,作者建議在教學內容改革中,應多增加實踐教學內容,這樣才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另外,要適當調整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堂教學,尤其是在學前教育專業要求不斷提高的情況下,更要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訓練。因此,在學前教育專業美術教學中,應對課程進行合理設計,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在豐富教學內容的前提下,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另外,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多媒體設備的作用,將多媒體技術應用到學前教育專業的美術教學中,充分引入網絡資源庫中的教學案例,不斷豐富美術課堂教學內容,為提升美術教學效率提供支持,拓寬學生對美術的認知面。
3.對教學體系的改革
學前教育專業美術教學體系的改革,首先,應確定改革的方向,結合院校的實際發展情況以及實際教學情況等合理改革教學目標,打破以往大綱式的教學目標設置,注重對學生創新能力、專業能力、審美能力等方面的培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其次,應對教學專業課程設置進行改革,做到理論與實踐結合、課堂與生活結合等,主要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積極性等為目的,讓學生自主學習美術、探索美術知識,從而有效提升學前教育專業美術教學效果。再次,應注重教學評價方式的改革,打破以往問卷考試的評價形式,要從學生的實踐實習中進行評價。如,針對學生在幼兒園進行的試講,對學生開展實踐性評價,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并不斷改進。另外,要通過豐富教學評價的方式,從多種角度、多個方向對學生展開評價。如,以學生自評、生生互評、教師總結等方式提高教學評價的有效性,從而促進學前教育專業美術教學工作高質量完成。
二、伊頓12色相環的色彩原理及電腦繪制
筆者以學前大專班上的第一堂色彩基礎課程的授課內容與步驟為例,探討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電腦美術教學改革的方法。該教學內容如果按以往的教學模式,先講解然后手工繪制、填色需要4個課時,而借助電腦教學只需要2個課時就可以完成,可謂事半功倍。學生既學習了色彩知識,又掌握了電腦繪圖技能。學習色彩要從認識色相環開始,了解色彩形成的過程,即色彩是怎樣從三原色開始,經過不同的組合出現間色、復色,又是怎樣排列后形成色相環的,以及色相環對學習色彩具有哪些作用。認清這些問題,學生將會對色彩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1.伊頓12相環原理
約翰內斯•伊頓(JohannesItten)是一位瑞士畫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色彩大師,他設計的12色相環非常鮮明、直觀地展示了色彩規律,把本來十分復雜的色彩理論簡化得十分通俗,非常適合初學者學習。它的構成原理是由紅、黃、藍三原色開始,兩個原色相加出現三個間色,再由一個間色加一個原色出現三個復色,最后形成12相環。
一、利用多媒體優化課堂教學
1.激發興趣。在識字教學時,教師可借助多媒體課件創設生動的童話情境,把新授生字變成一個個生動的字寶寶,告訴學生,這些字寶寶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如果你能根據房間的門牌號碼(即生字的讀音)幫它找到家,你就能與這個字寶寶成為好朋友,字寶寶就會對你笑一笑。生動的情境,優美的音樂,激發學生主動識字的欲望,為快樂識字打下良好的基礎。
2.強化讀寫訓練。在課文教學時,可以讓學生模仿錄音朗讀,強化朗讀能力;在指導背誦時,第一遍,可播放課文錄像,配以輕聲的錄音;第二遍,錄音沒有了,在畫面旁有重點詞的提示,學生隨著畫面的變換輕聲復述課文;第三遍,學生依據畫面展示的內容輕聲背誦。采用這樣的方法,學生記得牢,背得快又準。
在寫字訓練時,由演示多媒體課件代替教師的講解、書寫,學生的學習效果要好得多。在藍天白云的底色上,田字格顯得格外顯眼,一支漂亮的筆為學生范寫著生字,甜美的解說伴著輕柔的音樂,讓學生一下子就愛上了寫字,寫出來的作業比平時漂亮了許多。
3.培養語言能力。在口語交際訓練中借助CAI課件,創造特定的情境,為學生營造一種接近生活實際的交際環境,能促使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如以“我們身邊的垃圾”為題進行口語交際訓練時,可以通過CAI課件將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垃圾及其來源、去向等展現出來,讓學生交流各自的發現、想法。還可將各自的想法進行設計,在電腦里畫出來,或制成模型,有價值的設想甚至向有關部門建議,使學生真正體會到自己成功的快樂。
二、巧妙借助多媒體網絡,培養學生能力
1.多媒體教育技術的發展為語文教學改革帶來了新的契機。21世紀是以網絡為基本特征的知識經濟時代,以計算機為代表的多媒體技術已逐漸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而教育作為知識經濟的一個重要產業也在這場革命中獲得了新的動力。多媒體技術為各種課堂教學模式提供了更易于實現和操作的物質基礎。尤其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育技術,是對傳統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以及學習方式的一種挑戰,是教學改革一次質的飛躍。因為它可從根本上激發教與學的興趣,將抽象化為具體、將枯燥變為生動,可極大地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多媒體教育技術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提供了物質保障,為教育教學改革帶來了新的契機。
2.多媒體技術利用多種媒體的介入,為學生學習提供全面的感性材料,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習興趣。我們結合教學內容,利用多媒體教育技術,在學生的感知階段創設情景,提供與所學課文和詞語有關的聲音、圖像,將抽象的文字敘述與逼真的情景結合起來,使學生身臨其景,多種感官同時參與,準確理解所學知識。例如,我們在講"咆哮"一詞時,就是利用圖像及錄音,讓學生一邊觀看昏天黑地、飛沙走石、狂風即將吹倒樹木的錄像,邊聽狂風怒吼的錄音,使學生真正體會到那就是狂風"咆哮",并能把這一詞語應用到相類似的場合中,不但使學生對詞語認識深刻,而且運用自如。
3.多媒體技術與網絡技術相結合,形成了一種全新的開放式學習方式。多媒體技術,特別是網絡媒體的介入,使語文閱讀實現了從文本閱讀到超文本閱讀的發展。這種全新的、開放的學習方式,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假如教育資源極其豐富、學生就能方便地查閱、獲取相關知識,滿足他們對知識的遷移學習與理解,體現了信息社會對個體創新能力發展的要求,更對我們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課題。語文教學該如何面對這種形式的改變,是關系到能否培養出適應未來社會需求的人才的關鍵。例如,我們在講《長城》一課時,利用多媒體技術,將與長城有關的圖片、歷史知識、與長城有關的音樂、課文朗讀、以及課本中重點的字、詞、句整合到課件中,教師和學生既可以從課件中領略到祖國山河的壯麗,又可以從歷史的源源長河中,領略到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勇敢,我們中華民族燦爛輝煌的歷史文明,使學生在歡快的背景音樂中,深刻理解課文的中心思想。這樣既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又使學生在學習中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將思想品德教育滲透到語文課堂教學之中。另外,我們還將此課件做到校園網的資料庫中,學生在閱讀課利用微機進行閱讀時,既可以復習課堂教學中講授的內容,又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瀏覽課件中其它的相關內容,既面向全體,又照顧個性發展的需要,將學生從傳統的死記硬背中徹底解放出來。
4.多媒體教育技術改變了語文教學的知識觀、數量觀。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不僅使教學的形式有了根本的變化,還使語文教學從單一傳授課本知識的桎梏中解脫出來,使教學的內容和數量更加多樣化、開放化。如我們在講《草船借箭》一文時,徹底改變了以往只要求學生掌握課本中的重點字、詞、句的傳統做法,將與故事情節相關的歷史人物如諸葛亮、曹操、劉備、周瑜等人物的介紹、性格描述、人物形象以及《草船借箭》的多個視頻片斷一起整合到課件中,使學生的認知面不再局限于課文中那些單調枯燥的文字上。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從多角度、多層面上理解文中的思想內容,在愉悅的體驗中感知知識、探究知識、接受知識。多媒體技術使學生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習更多、更全面的知識。
二.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育技術應注意的問題
在語文教學中要使多媒體技術發揮正確的作用,必須運用現代教育理論作指導下制作和使用課件,才能使語文課堂教學達到最優化。所以要注意以下幾點:
1、更新觀念,重新認識教育目的。教育是知識經濟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為基礎、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核心的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儲存、消費之上的經濟形式,這種經濟形式的發展動力,不再是土地、資本和勞動力,而是知識,是人的綜合素質。我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不僅是為了活躍課堂氣氛,更主要的是為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為在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中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為實現教育目的服務。
2、恰當運用,找準使用的最佳切入點。多媒體是一種教育技術,一種傳播媒介,它是服務于我們教學活動的。教師能否遵循學生的認識過程,設計出優秀的課件,能否找準多媒體與學生理解語言的最佳結合點,在課堂恰當的時間展現給學生,是我們應用多媒體技術的關鍵。例如,我們在講《千里躍進大別山》一文時,若不能在"敵我形式分析"的基礎上讓學生觀看視頻片斷,不在恰當的時候展示"強渡汝河的戰斗"的場面,學生就很難理解"狹路相逢勇者勝"的真正含義,也就難以體會到文中的精髓。這里課件的展示時機就是學生認識的最佳結合點,是應用多媒體的關鍵。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117(2014)22-00-01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科技的高速發展,多媒體技術已經在課堂教學中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作為語文教師,既要看到運用多媒體的優勢,同時也要看到在運用多媒體手段時出現的問題。在運用多媒體實施語文教學中,應找準多媒體與語文課程的契合點,使多媒體技術更好的為語文教學服務,從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1 多媒體輔助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 盲目運用,喧賓奪主
運用現代化技術實施教學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輔助語文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打破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變抽象為形象,化煩瑣為簡潔,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重點、突破難點。而目前有很多教師走入了多媒體教學的誤區,將多媒體當成了課堂教學的主要方式,不從具體語文教學的實際出發,盲目運用多媒體技術,喧賓奪主,嚴重破壞了課堂結構;還有的語文教師所制作的多媒體課件,課題的背景非常復雜,采用了大量的動畫與音響效果,違背了簡潔高效的原則,也不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不僅淡化了課堂教學內容,也容易使學生產生視覺疲勞,反而不利于課堂效率的提高。
1.2 不分主次,越俎代庖
多媒體并不是狹義上的計算機,而是運用多種可用媒介幫助學生實現文本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良好互動,從而增強學生多元化交流的教學形式。但是經過調研發現,很多教師誤將多媒體等同于計算機,認為計算機可以代替教師做一切教學工作,不管是組織教學、課堂教授,還是課后作業、鞏固復習,統統都交給多媒體來完成,每一個教學環節都配以動畫和音效,甚至連解說都由多媒體來完成。比如,一些閱讀課原本是由學生閱讀思考的,現在變成了多媒體課件的展示,學生和書本的“對話”完全被多媒體課件所代替。這種做法完全違背了多媒體教學的初衷,造成了越俎代庖、主次不分的不良教學現象,最終導致學生和教師的思維被束縛起來,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
1.3 費力傷神,扼殺靈感
語文教學注重的是“語言”與“文字”,而不是光彩琉璃的圖形與畫面,教師要擺正學科位置,堅持閱讀語文文本這一主體任務,然后利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切忌主客不分、淡化重點。但是實際教學中卻存在這樣的教師,他們沉浸于對多媒體畫面的賞析,束縛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
2 正確運用多媒體輔助語文教學的建議
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多媒體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被很多教師所接受,但是只有很少的教師能夠科學地運用它,下面就如何正確運用多媒體談幾點建議。
2.1 以全新的教學理念,構建全新的教學結構
現在教育的改革,實質上是對教育思想的更新與變革,要想實現新的教學形式,就必須采用全新的教學理念。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在實際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盡管多媒體教學是一種先進的教學手段,但是它自身也存在缺陷。因此,作為語文教師,要不斷更新自身的教學理念,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根據課堂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運用多媒體技術,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2 合理安排整合教學,把握最佳使用時機
在語文學習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對課本語言文字的閱讀理解來感悟作者思想,通過對生動形象的語言文字的學習來啟發學生思維。教師要使學生在語文課堂學習中認真體會文章蘊涵的意義、仔細揣摩作者的用意,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在多媒體教學中,教師要科學、合理地運用多媒體,展示圖像或視頻時要為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同時要保留一定的語言文字。教師要善于把握利用多媒體技術的最佳時機,緊密圍繞教學內容開展教學活動,利用多媒體激發學生興趣,導入新課,同時引導學生認真品味文本閱讀,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體驗。
2.3 多媒體與傳統教學結合,實現二者優勢互補
開展多媒體教學時切忌完全拋棄傳統教學方式,教師幽默風趣的教學語言,工整大方的板書設計,清晰流暢的文字書寫,再加上聲情并茂的講解論述,會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教學中有很多教學內容是不需要在課件中體現的,如課程教學目標、生詞及解釋等,這些在學生預習課文時就能夠完成;一些需要補充講解的文字與文化常識應該簡潔明了,方便學生記筆記,切忌在屏幕上展示大量的文字,因為受課時所限,只能一讀而過,學生辨認和判斷音效信息尚且比較費力,根本沒時間記筆記。只有把傳統教學與多媒體教學結合起來,才能做到優勢互補,相得益彰。將信息技術引入語文課堂是革新語文教學的重要途徑,只有做到科學合理地運用多媒體,才能真正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如果失去了多媒體技術,教學效果就會遜色不少,所以我們要充分認識到多媒體這把“雙刃劍”,將傳統課堂教學與多媒體輔助教學有機結合在一起,使兩者互相配合,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融合,努力改進存在于其中的不足之處,揚長避短,發揮多媒體技術的最大功效。
(山東省淄博市高青縣黑里寨鎮多星希望小學,山東 淄博 256306)
中國山水畫是一個古老畫種,它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盡管歷來繪畫美學思想也曾有過各持己見的觀點,譬如有的在藝術實踐上過分偏重于師承古人筆墨,強調繼承性而忽視結合生活實踐的創造性;有的過分強調抒情、寫意“神采為上”,而忽視性質、理法;有的過分強調毫發畢肖“謹毛失貌”。但是,優秀的傳統始終起著引導的作用。一個山水畫家必須懂得兩個法則:其一是古人之理法;其二是自然之理法。只有把客觀自然景物和主觀情感熔鑄于藝術形象之中,將狀物與抒情、摹景與運情相統一,才能達到“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境界。黃賓虹先生是近代山水畫史上一個集大成者,他貫通古今未來的秘訣為“于傳統溯求本源,與未來以求開放”,就是說要繼承傳統文化精華,大膽變革,要有“創新思維”,要注入“時代精神”。要學習傳統文化中最本真的東西,就是繼承有生命力的部分,剔除其過時的陳舊的糟粕部分,代之以新的內容,這就是發展。在教學中,如何使學生繼承、發揚優秀民族文化傳統,又具有創新精神,為以后創作打下堅實的基礎,臨摹和寫生辯證統一的訓練與運用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
由于學生對傳統繪畫接觸甚少,所以在山水畫教學中,如何使學生提高自身審美能力是十分重要的。WWw.133229.cOm學生必須“觀賞”歷代名畫,教師要通過對歷代作品的研究分析和現代信息技術教學,使學生了解山水畫的歷史概況、藝術特點和藝術成就。正確引導學生讀畫、臨畫、摹畫,先會“古人之心”,與古人對話、交心,從而揣摩優秀作品的意境、氣韻與筆法、墨法。在讀畫、臨畫、摹畫的同時,還要注意深入生活,觀察自然,這是山水畫教學的根本。
我們借鑒運用傳統技法,目的還是在于表現自己對現實的感受,反映“時代精神”,創作出有自我個性的作品來,因為技法的產生畢竟是認識對象和表現對象的結果。如何了解和學習古人作品中的傳統技法,是十分重要的。學習山水畫,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要深入觀察生活,觀察自然,這樣必然和當今時代繪畫美學思想、理論探討等問題聯系起來,從而創造出有時代精神的優秀作品。歷代有許多畫家在不斷研究傳統文化的同時,不斷深入生活,觀察自然。宋代郭熙力主“飽游飫覽”;元代趙孟力主“久知圖畫非兒戲,滿眼云山是吾師”;明代董其昌力主“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方可作畫”;清代石濤力主“搜盡奇峰打草稿”。又如近代畫家齊白石畫螃蟹,案頭養螃蟹為師,日夜觀察,方能畫出栩栩如生、姿態多變的螃蟹。他們在深入了解自然、了解生活的基礎之上,把握自然萬物之靈魂,從而創作出許多造詣頗高的作品。所以,一個成功的山水畫家,脫離不了“傳統文化”的支撐,脫離不了“自然造化”的支撐,脫離不了“創新思維”的支撐。在山水畫教學中,我們必須把握好,處理好這個基本原則。
一、課堂臨摹是掌握古人理法的重要途徑
在山水畫學習中,臨摹可以使學生對歷代優秀作品留下極深的印象,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眼光。在具體的學習中,對那些優秀作品的意境營造、構圖經營,以及皴、擦、點、染等技法的掌握,必須通過有計劃地臨摹研究,才能懂得何謂傳統,傳統涵蓋了哪些因素,才能科學地把握傳統,才能將自然觀察所得的深刻領悟重現于筆下。
臨摹分對臨、摹臨、背臨三種。在山水畫基礎訓練中,更注重于對臨、背臨,使學生對范畫作最大限度的再現。
在對臨教學中,“形似”易而“神似”難,所以教師必須啟發學生“先會古人之心”,教育學生“師古人之跡不如師古人之心”,要首先體會大師作畫時的背景和心境;其次用心揣摩其筆墨關系和用筆的力度、節奏。有時為了更清楚地了解古人筆意,可以將范畫某一個局部進行放大研究,去體會其用筆的抑揚、頓挫、徐疾、輕重、虛實和墨的焦、濃、淡等感覺,從而臨出范畫的精神內涵。黃賓虹說:“名家臨摹古人,得其筆墨大意,疏密參差,而位置不穩,位置妥帖,濃淡淆雜,而遠近不分。樹木有根株,或偶失其交互;泉流有曲折,或莫辨其去來。茍能瑕不掩瑜,論者猶寬小節。畫貴神似,不在貌求。”明代董其昌說:“妙在能合,神在能離?!迸R摹貴在把握范畫的精神內核,而不在一筆一勢。先要合古人,后要離古人。在具體對臨中,要求學生用筆有力度,筆在指間,指實掌虛,運用腕、肘、臂、肩,去體會平、圓、留、重、變的感覺,去體會筆筆見功夫、筆筆有通情、筆筆有醒透、筆筆有脫塵、筆筆有相生的主要感受,從而求得“形似”和“神似”的效果。
背臨,是在對臨的基礎之上,離開范畫從而進行臨摹,通過對范畫的深刻印象,而再現其風貌,使學生逐步穩定自己所學的各種技法,使學生的表現能力不斷得到鞏固和提高。
二、課外寫生是掌握自然理法的重要環節
在山水畫教學中,一要重臨摹,二要重寫生。
寫生,是觀察自然、觀察生活的繼續和深化。通過寫生,使學生在觀察自然、觀察生活的基礎之上,更加熟悉自然、熱愛自然,了解自然界風景佳勝、名山大川、城市園林、村野鄉居、舟橋樓宇、亭臺樓閣、山川煙嵐的規律。寫生不同于臨摹。臨摹,對象是靜止的范畫,它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寫生要受到環境、氣候、時間、空間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自然界山川、煙云,遠近不同色,早晚不同景。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有這樣的記述:“山,近看如此,遠數里看又如此,遠數十里看又如此,每看每異,所謂山形步步移也。”“山,正看如此,側看又如此,背看又如此。每看每異,所謂山形面面看也。”所以深入生活要深刻領悟自然界變化無窮的魅力,要了解遠山近山,正面山側面山的多樣變化。自然界的樹木、煙嵐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時節也不同。郭熙說:“春山煙云連綿人欣欣,夏山嘉木繁蔭人坦坦,秋山明凈搖落人蕭蕭,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薄坝麏Z其造化,則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飽游飫看,歷歷羅列于胸中,而目不見絹素,手不知筆墨,磊磊落落,杳杳漠漠,莫非吾畫?!边@是說,春夏秋冬,東西南北,一山百態,一樹百態,百山一理,百樹一理,有勢的把握,有質的探微,有景外之意,有意外之妙。組織學生深入生活,深入自然,將課堂教學和課外教學相結合,要講究先易后難,由淺入深,先簡后繁,由靜到動,從而循序漸進。
1.樹木寫生
學生初到自然界寫生,因不了解樹木形象特征及其結構,可先用鉛筆或鋼筆對樹的正面、側面、背面等各個角度進行寫生,使其了解樹的生長規律,然后再用毛筆,先由樹干下筆,注意用筆的筆勢、力度,在畫樹干的同時添枝加葉。這樣既能認識它的生長規律,又可兼顧造型練習。同時重視用色用墨的觀察、體會和寫生。在寫生樹木時,在深入觀察對象的基礎上,還要注意對復雜的自然現象要有所取舍。注意樹在四季的各種狀態、早晚的各種狀態、南方樹與北方樹的不同狀態、山林樹與平原樹的不同狀態、背光樹與受光樹的不同狀態……從而善于準確地捕捉自然中最美、最生動的素材入畫。在寫生中,還要注意到自然界包羅萬象、復雜多變的特點。如樹木枝葉美的穿插組合規律,不是自己能憑空想象的,而是要用對比、平衡、節奏、統籌這些形式美的法則去鍛煉構圖處理的。
2.云水寫生
潘天壽說:“山無水不靈,山無石不奇,山無樹不秀,山無水不活?!鄙剿乙扒嗌较疵?,白云為衣”,要了解大自然的煙云萬狀。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用毛筆或鉛筆對自然界云、水進行寫生表達,了解云、水在不同時節的變化特點。當直接用毛筆寫生時,注意水墨濃、淡、虛、實的變化,體會春夏云水和秋冬云水的不同,體會大山云水和平原云水的不同。用真心、真情去體味中國畫筆墨在表現自然云水時的無窮變化,力求學生胸有大千,囊括萬象,這樣才可創造出“畫中有龍蛇”“腕低有鬼神”的作品,才可營造出富有時代人文精神的新境界來。
3.山石寫生
山水畫以樹、石為骨肉,以云、水為靈魂。樹木、云水、山石是一幅山水畫的最基本要素。所以,畫好山石也是寫生練習中十分重要的內容之一。在寫生中同樣要求學生先運用鉛筆或鋼筆,具體而嚴謹地勾畫出山石外形,山石本質結構,使學生對山石在各種狀態下的豐富變化熟記于心,用心去體味自然山川的精神內核。然后用毛筆去尋找自己的感受,利用線條本身的粗細、長短、疏密、組合、交錯等去表現山石、山川形態的微妙變化,把握自然山川在潮汐陰晴風霜雨露中的千變萬化。用筆要有頓挫、剛柔、轉折、虛實。一張畫中只有線是統帥,是首要的,像建筑中的鋼架,沒有線,墨、色都是零散的、松垮的,要求學生力求中鋒用筆,線要遒勁,要毛,要沉著,不能草率;用線要追求毛、澀、辣、變,沉著入紙。龔半千談到用筆時曾說:“線忌草、忌梗,要遒勁?!辈荩褪擒浫?;梗,就是枯硬;遒勁,就是內在的,像崩著的弓,箭還沒有放出去,有內在的力。古人在山水畫中用筆力求“點如高山墜石,橫如萬里陣云,垂如萬歲枯藤。”也就是這個道理。在寫生中,在把握用筆用墨的同時,更要體味山川的精神,要用哲人的頭腦、詩人的情懷,去體味大千自然,用真情去感悟自然山石、山川。古人云:“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庇眯撵`與自然溝通,用思想與自然對話,以求“物我共化”的心境,從而給山石鑄入靈魂。
三、創新再生是藝術教學的精神內核
在山水畫教學中,通過臨摹、寫生教學的有機結合,還要使學生充分發揚個性,與時代合拍,使學生在提高審美水平的同時,對優秀傳統繪畫有一個深刻的認識,使其具有扎實的傳統筆墨功夫,集各家之長,結合自己對大自然的獨特感悟,從而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真正把握“古人之理法”和“自然之理法”,把傳統技法與自然感受加以“生化”,從而寫出“胸中之山”。潘天壽說:“學畫時,須懂得了古人理法,亦須懂得自然理法,作畫時須舍得了古人理法,亦須舍得了自然理法,即能出人頭地而為畫中龍矣。”山人曰:“于無心處寫魚,于無魚處求美。”就是說,繪畫不可照搬,而要注入人文內涵與畫家的思想情感。所以,山水畫本真的東西最終還是要“于無心處寫山,于無山處求美。”要信手拈來,妙然天成,純任自然,才為畫中龍矣。近年來,由于一些教師或打著課程改革的幌子,忽視傳統研究,宣稱“當隨時代”;或觀念陳舊,墨守成規,泥古不化,宣稱“弘揚傳統”,使得學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他們只注意把具象如實的稿子經過所謂的取舍加工再現于畫面,或把拍攝到的自然山水不加修飾地照抄過來;或讓學生無的放矢盲目尋找所謂的創新感覺,出來的作品表達什么,學生自己都說不清楚。這種簡單、刻板、幼稚的創作和教學觀念,對開發一個人表達自我感悟,對提高生活的認識、對提高藝術審美水平來說,都是一種無形的束縛。他們給學生想象力賦予的不是翅膀而是包袱。真正的繼承不是打上強心針使其延續,真正的繼承是“泥古而化之”,是“先合后離”,是“先過河,再拆橋”。創新不是“拔苗助長”,不是“信口開河”,而是像練武一樣,先練熟了“十八般武藝”之后,新招術自然“水到渠成”。這才是真正的突破、再生、發展、創新。所以,繼承和創新是不可分割的。身為美術創作前沿的教育者,必須追溯古人之法,體悟自然之法,探索創新之法。要引導學生用真情去感受傳統文化,不懂傳統文化的人,猶如沒有吃母奶的嬰兒,總是缺乏營養的滋補。所以,我們要以現代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去了解自然,了解生活,力求以自己的主觀精神和創造意識賦予山水新的品格,營造新的意境,尋找新的語言,表現新的感覺。只有深入挖掘和培養個人生活感受,由具象的形“生化”為意象的境,注入時代精神和人文內涵,才會開辟出一個新境界。所以,山水畫教學中不僅要訓練學生勾、皴、擦、點、染的筆頭功夫,更要通過欣賞、臨摹、寫生等靈活多變的方法,給學生以新方法、新思想、新理念、新感覺的傳導和開發。
參考文獻:
[1]《黃賓虹談藝錄》南羽河南美術出版社
[2]《畫禪室隨筆》明·董其昌上海遠東出版社
[3]《石濤與畫語錄研究》 韓林德江蘇美術出版社
[4]《黃賓虹論畫錄》趙志鈞浙江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