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11 01:54:0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新聞專業教學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教學過程包括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部分,在加強教學理念的同時,學生對學習傳播學的思想認識同樣重要。許多廣播電視新聞專業的學生對于《傳播學》課程的學習認識不夠,不太重視,完全區分傳播學與新聞學,認為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本身操作性、實踐性特別強,應該加強與廣播電視切合緊密的課程如《新聞學》、《節目制作》、《電視攝像》、《電視節目策劃》等課程的學習,完全沒有必要學習《傳播學》那些既枯燥又無用的理論知識。沒有充分認識到傳播學的理論知識對新聞傳播的指導作用。所以許多同學知道媒體傳播的一些傳播現象,卻并沒有將其進行歸納總結,上升到規律和理論的層面,從傳播學的角度進行思考。寧樹藩教授早在1994年就曾談到他的一個想法:“新聞學可以分為兩類:一是以新聞傳播為研究對象而形成的,這可說是本來意義上的新聞學;一是以報紙等新聞媒介的活動為研究對象而形成起來的,無以名之。姑稱之為廣義新聞學。”而且指出:前者是核心,是基礎,失去前者就不成其為新聞學了。1998年,李良榮教授與李曉林也曾撰文呼吁:“新聞學需要轉向大眾傳播學”;“新聞學轉向大眾傳播學是必然趨勢,也是必由之路”;“新聞學轉向大眾傳播學是對傳統新聞學的一次改革”。
上述學者的觀點非常明確指出了新聞學與傳播學的關系。學生們在學習傳播學的過程中,首先要認清傳播學與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之間的緊密關系,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學生們的學習態度,進而才有學習的激情和動力。
二、切合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特點優化整合教學內容
傳播學教學模式既有普遍性,也有不同專業的特殊性。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的傳播學教學更要切合該專業特點進行教學內容的優化整合。不僅要用傳播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分析媒體傳播現象,更要用傳播學的理論進行新聞傳播的實踐指導。依據專業特點優化整合教學內容才能真正達到學有所用,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
據調查了解,目前,我國廣播電視新聞學的本科教學中,使用的傳播學理論教材有很大的相似性,基本上涉及到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等傳播類型研究,主要包括傳播者、傳播受眾、傳播媒介、傳播內容以及效果研究等內容,而傳播效果又著重介紹四大宏觀社會效果,即議程設置、培養理論、知識溝假說及沉默的螺旋理論。這種安排基本上將西方傳播學主要是美國的經驗學派的研究成果介紹給中國學生,它為中國新聞傳播學類本科教學普遍采用。然而。教學過程中,只向學生純粹的介紹這些源于西方的傳播學理論,肯定得不到學生的歡迎,傳播學的知識體系往往游離于專業之外,并沒有和專業緊密地結合。傳播理論教學要以一般原理介紹作為重點,再結合實踐。使學生學有所用,學以致用。教學過程中,注意將抽象的傳播學理論與具體的新聞傳播現象結合,使抽象問題具體化、感性化。比如,在講解議程設置時,在學生們了解了它的本質是占統治地位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勢力對輿論進行操作和控制的過程之后,結合新聞實例進行講解。例如,美國轟炸伊拉克之前,大肆渲染后者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其本質也是利用媒體進行議程設置,擾亂視聽,推行其霸權政策。在講解人際傳播時。通過觀看記者和采訪對象的電視節目錄像進行探討分析,使同學們真正理解傳、受雙方之間的認知互動、情感互動,從而指導將來的新聞采訪工作,做出有創意和深度的新聞作品。
傳播學教學,就是要讓學生在體驗中理解、掌握,以及運用所學的知識,解釋新聞傳播現象,提高新聞傳播實踐能力。教學過程應該將新聞傳播現象與傳播理論緊密結合,從一般到特殊,從理論到實踐,充分優化整合教學內容,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三、豐富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激情
傳播學本身理論性較強,多開于專業學習的較低年級,學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比較有限,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的采用對于教學效果的體現是很有益的。傳播學教學必須要跳出理論型課程單向教學的傳統模式。不僅要將傳播學理論研究成果清晰的介紹給學生,還必須充分尊重傳播學自身學科性質,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們參與思維,進行主動學習,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經調查,教學內容枯燥、抽象、難于理解,是學生們對傳播學學習的普遍印象,所以在教學中可運用多媒體技術。提供多元化的學習情境,產生多樣性的外部刺激,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中,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是方法之一。運用多媒體技術將一些抽象的過程、微觀的現象進行模擬,瞬間的現象進行定格,是教學內容變得具體、直觀、生動而易于理解。另外,多媒體系統的超文本功能,可以把諸多的教學信息,由不同媒體形式進行有機組合,將與某一教學內容相關的不同層面的資訊系統集成在一起,實現課堂教學信息組織表達的最優化。對于廣播電視新聞專業的同學來說,影像資料特別豐富,可以最大程度的發揮優勢,使抽象的教學內容形象化、簡單化。如,在講授人類傳播的符號和意義的內容時,播放對話、訪談類節目,借用影視的直接誘導,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使他們進入教學內容情境之中。通過這類節目的主持人、嘉賓的非語言符號,如面部神態特寫鏡頭,肢體動作細節描寫來反映其心理活動,并通過討論使學生掌握基本的知識點,同時對著名主持人的采訪技巧也有了直觀的認識。例如,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播放了湖南臺魯豫主持的欄目《說出你的故事》中的《白巖松約會電視》這期節目,因為主持人和嘉賓都是明星主持人,同學們參與熱情非常高,討論非常熱烈,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要想提高同學的參與熱情,還可以采取情境教學的方式,讓學生親身模擬,直接感受教學內容,加深體會和理解。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將同學從枯燥的被動接受的教學中解脫出來,同時可將理論直接付諸實踐,使同學們學得輕松,接受愉快。如講解傳播技巧和傳播效果的內容時,筆者讓同學上講臺模擬了“訴諸理性”和“訴諸感情”以及“警鐘效果”,使課堂氣氛變得輕松活潑,同學們對教學內容記憶深刻。大眾傳播的教學中,針對傳播熱點話題,組織學生跟蹤大眾傳媒的報道,要求學生對所收集到的材料進行整理、分析,再利用課堂時間進行討論。這樣的互動安排,充分考慮到教學目的和學生的興趣,鼓勵學生學習積極性,一般都能達到預期效果。如筆者組織同學們就“3·14拉薩事件”從傳播學的角度進行了討論分析,效果很好。
由此可見,只要教師將傳播學的教學進行適當的處理,使之與新聞時事緊密結合,使同學深入教學內容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傳播學教學過程就會變得輕松愉快,教學效果就會明顯提升。
四、與時俱進的探討新問題,培養學生思考分析能力
人類傳播的發展過程,是一部人類在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中不斷擴展自身的傳播能力、不斷發展和創造新的傳播媒介、不斷使社會信息傳播系統走向發達和完善的歷史??v觀人類傳播發展歷程,先后經歷了口語傳播時代、文字傳播時代、印刷傳播時代、大眾傳播時代和網絡傳播時代。加拿大學者馬歇爾·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這本書中,提出了著名的論斷:“媒介即是訊息”,指出了媒介的決定性作用,特別是在電子化時代,媒介具有前所未有的積極的能動作用。媒介引起了人間事物的尺度變化和模式變化,媒介改變、塑造和控制人的組合方式和形態。20世紀80年代,社會形態、經濟結構的巨大變化使得人類社會出現全球化、信息化趨勢。網絡傳播已經成為信息社會傳播的基本形態。它突破了大眾傳播時代大眾化、非目標性、單向、區域傳播的障礙,使得傳播走向個人化、目標化、雙向和全球網絡傳播。
媒介的變化發展,使得我們必須站在時代和學科的前沿,從歷史的、發展的角度,帶著前瞻性的眼光關注傳播環境的變化和發展,努力探求能適應新形勢、新環境的傳播學規律。網絡傳播過程的交互性、多媒體化以及媒介資源的豐富化、信息傳播的全球化等網絡媒體的許多打破傳統媒體的新的傳播特點,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不僅深刻改變了傳統的傳播學研究方法,同樣改變著傳播學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傳播學教學應該隨著傳播技術的發展,媒介環境的變化而與時俱進地樹立新觀念、賦予新內涵、整合新架構,不能永遠停留在吸收與借鑒的層次上。譬如,“沉默的螺旋”理論在網絡媒介是否依然適用?為什么?新媒介與傳統媒介的關系是互補還是排斥?新媒介的普及將使媒介的使用形態發生什么樣的變化?這些變化對傳統媒介的運作方式產生影響嗎?為什么?如何產生?網絡等新媒介對人類的社會生活帶來哪些變化?諸多問題需要傳播學教學過程中提出或者質疑。傳播學教學應該根據時代的變遷,環境的變化而提出相應問題,培養學生獨立的思想。批判的意識,客觀的判斷,并學會系統的分析。
我國高校雙語教學一般是指高校試圖通過大量運用外語(當前主要指英語)進行學科教學以達到培養雙語人才目標的教育。它以外語應用為目標,實現語言形式與學科內容統一,促進大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協調發展,推動我國高等教育盡快與國際接軌。目前國外流行的雙語教學模式有三種,浸潤式(immersion)、過渡式(transitionalbilingual)和維持式(maintenancebilingual)。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民族語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成功的雙語教學不但使學生掌握雙語,還連帶著使學生理解、認同和掌握兩種不同的文化。浸潤式(immersion)是在實施了特定的語言環境和條件下,讓學生完全沉浸在第二語言(或外語)的學習環境之中,完成學習任務;過渡式是一種將第二語言(或外語)作為教學媒介語逐步導入教學全過程,即學生進入學校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語,然后逐步轉變為只使用第二語言進行教學;維持式是指在將第二語言(或外語)作為教學語言的同時,繼續用母語來維持學生理解的一種教學模式。二、高校雙語教學的特點
我國的“雙語教學”與國外的“雙語教學”相對比在有著顯著的不同,主要體現在,①國外的雙語教學的目標是解決少數民族及移民通過學習第二種語言融入其主流社會,國內高校的雙語教學主要是以“加強英語,提高英語習得的效率”為出發點的;②語言環境不同,國外雙語教學都是在以英語為社會主流或官方語言的環境下進行的,而我國雙語教學基本和是在沒有語言環境情景下進行的;③師資配備不同,以美國為例,雙語教學基本上都由操本族語(母語)的教師授課,而漢語均由講漢語的華裔教師教授,華裔教師不僅能講兩種語言,更能同時用兩種語言的思維方式進行教學?;仡櫸覈碾p語教學歷程,在雙語教學過程中應當注重以下幾個問題:
1.層次性
由于我國高校數量及辦學規模差異性大,教育資源的配備、及地域等條件的制約,雙語教學無論從學生、教師、教學內容、教學媒體的選擇上都存在很大的差異。硬件上的差異可以在短時間內通過行政及市場手段得以解決,但軟件上(學生水平、師資水平等)的差異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解決的,我們必須正視這個問題,這樣有助于我們開展不同層次的雙語教學活動,從而保證教學效果。要在吸收國外成功雙語教育經驗的前提下,充分考慮我國的實際情況。課堂英語滲透力度因所處地區,學校財力,教師水平,學生水平,使用教材,學科要求和應試權重的不同而異。這既有人為的因素,也有客觀因素,應當容許滲透力度有大有小,在不同層次上展開。我國雙語教學的層次性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得到根本的改變。
2.多樣性
要正確認識我國的雙語教學,其內涵應當是雙語教育,實際上雙語教育是更加廣闊的一個概念。推行雙語教育,不僅僅是第二語言的習得,恐怕更是一種綜合文化素質的習得和人文底蘊的提高,雙語教育不僅僅局限在課堂教學之中,更應當貫穿在學生的課外學習之中。中國的外語教學在課堂上花費了太多的時間,從兒童時期持續到大學畢業,而效果并不理想,有很多是值得我們反思,并在雙語教育中注意解決的東西。中國以往的教育過多地注重了課堂教學及教師的主宰作用,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及教育觀念的更新,借助于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學校教育更加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雙語教學不能只局限于課堂,應當選擇不同的教學策略,不論是什么模式的“雙語教學”,能起到加強英語,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作用就行。
3.連續性
知識更新的加快,終生教育成為現實。隨著我國教育經費投入的不斷加大和改革的不斷深化,有些地方在小學、中學階段就已經開始雙語教學,這使雙語教學貫穿于學生的整個學校學習之中,雙語教學從時間上來看是連續進行的;學生進入大學后,特別是隨著近年來大學英語教學的改革,從大學英語到專業外語再到專業課程的雙語教學,從大學生的課程體系來看,大學英語、專業英語可以視為雙語教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大學的雙語教學也是一個連續的過程。
三、對新聞傳播專業雙語教學的思考
新聞教育領域開展雙語教學,最早的是在1978年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創辦的新聞系,由中國社科院、新華社、中國日報三家聯合設置英語新聞采編專業。從1978年到1989年,該專業為中國培養了一大批具有國際視野的新聞優秀人才。在高校的實踐起源于1983年,由、國家教委、新華社和廣播電影電視部聯合在復旦大學、上海外國語學院、中國新聞學院等高校開設雙學士學位的國際新聞專業。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過度到普及教育,各級、各類學校相繼開設了新聞學專業,由94年的66個急劇增加到2006年的661個,雙語教學也在各學校展開。新聞專業的雙語教學工作受到學校及教師的高度關注,高校新聞專業的雙語首先要根據學校的總體目標和發展規模,辦學類型、層次、學科專業、服務面的向的定位,開展不同層次的雙語教學。只有定位準確,才能事實求實地運用現有資源,并積極創造條件,將雙語教學做實、做好,對雙語教學提出過高的,立竿見影的要求是不切實際的,也不符合中國的國情。鑒于師生外語水平的局限性和差異性,以及外文教材選用中的現實狀況,在教學要求、建設目標上應當注意結合實際,體現雙語教學的層次性;③其次,要認真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由于新聞學專業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更應當充分運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開展多樣化的雙語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新聞學專業的雙語教學應當根據各校的人才培養計劃,本著層次性、多樣性、連續性的原則展開,辦出自己的特色。
注釋
麥凱,西格恩:《雙語教育概論》[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年。
中圖分類號: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1)03-0133-02
新聞學專業英語是高等院校新聞學專業開設的一門課程,一般在第三學年作為選修課開設。該課程的設置,從語言學習角度講,旨在幫助學生擴大詞匯量,提高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從新聞學專業學習的角度講,通過對新聞英語獨特的詞匯特征、句式特征和語篇模式的學習,使學生逐步熟悉并掌握新聞英語的報道及寫作理念,把握西方新聞傳播規律,從而開拓跨文化視野,培養國際化新聞從業者所具備的素質與技能。
新聞英語作為專業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是一個教學難點。與作為公修課的英語課程相比,新聞英語在教學觀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方面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筆者對南陽師院2006級、2007級和2008級學生共300名學生的抽樣調查顯示,91%的學生對這門課程具有濃厚的興趣,但是78%的學生認為課程內容較難,51%的學生認為教學方法單一,73%的學生認為課程評價體系需要繼續改進。
認為課程內容較難的主要原因是新聞英語中大量的專有名詞和新詞以及錯綜復雜的新聞背景知識,使很多原本英語基礎不錯的學生感到這門課雖然有趣但難度過大;而認為教學方法單一主要是因為課堂教學主要采取了教師講授學生記筆記的傳統教學方式;學生認為課程評價體系需要繼續改進,是因為這門課程是考查課,考查方法停留在單一的傳統開卷考試的方式上,難以反映學生的真實學習情況。
基于這樣的教學實踐反饋,筆者經過認真探索新聞英語教學的規律,針對英語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就新聞英語教學活動中的教學觀念的更新,教學內容的界定,教學方法的優化、教學評價的改進和師資水平的提升提出了相關的思路和方法。
一、更新教學觀念、以學生為中心
據筆者不完全統計,為提高學生的英語技能,把握新聞英語的報道寫作理念以及西方新聞傳播規律,全國80%的新聞系都開設新聞英語課程,但多數學校直接把它作為選修課或是考查課,每周兩節課時,而且教學內容各不相同。這樣的課程設置,對于教師來說,難以在有限的教學課時中有效講解新聞英語所涉及的復雜語言和文化背景,于學生而言,本來就不重視選修課,再加上英語水平差距大,難以深層的理解和吸收相關知識點,從而失去對新聞英語的興趣和信心。
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新聞學專業的培養目標不僅僅是培養精通新聞業務的人才,更需要培養能夠應對傳播全球化的國際環境,具有國際眼光和傳播意識的新聞人才。根據新聞年鑒記載,早在1943年,重慶的中央政治學校新聞系就已將新聞英語設置為必修專業課。因此,要在觀念上重視新聞英語的教學和學習,本著以學生為中心,全力培養和提高學生素養的原則,把新聞英語設置為考試必修課,并適當增加課時,從學生入學第一年就根據其英語水平進行分班學習,依照各班不同的學習能力和年級的遞增設置不同的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因材施教,進行相關的新聞英語的聽力、閱讀、表達訓練,培養學生的專業意識,增強新聞敏感性,養成良好的新聞思維。
二、界定教學內容,規范課堂教學
目前的教學實踐中,各高校新聞英語教學內容各有不同,一部分高校注重英美報刊文章的閱讀,另一部分高校教學則以閱讀新聞學理論著作的英語版為主要授課內容。
無論哪種教學內容,都是新聞英語教學必不可少的。英美報刊文章的閱讀,可以讓學生了解和掌握新聞英語的結構、語法、詞匯等方面的特色,掌握政治、經濟、科技、文化、體育等英語新聞的專業術語,而引導學生閱讀英文版的新聞學理論著作,可以使學生在了解新聞專業知識的同時提高英語水平,為學生獨立閱讀專業外文資料,從事相關研究工作奠定良好基礎。因此,在教學內容設置上,從學生入學時即以大量時效性和現實性強的英語新聞作品作為切入點,循序漸進,由易到難講解新聞學專業知識,同時引領學生進行新聞英語的采訪、寫作和播報,具備一定的學習基礎之后,進而引導其閱讀英文版的新聞學理論著作。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新聞英語課程設置的連續性、完整性、科學性和實用性。
三、優化教學方法、豐富教學手段
傳統的新聞英語采用教師講授學生筆記的教學模式,就容易把詞匯和語法結構方面的知識作為授課重點,造成學生學習方式的單一和被動,而且傳統模式只注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缺乏聽、說、寫的訓練,難以使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得到全面發展。
實際教學實踐中,可以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方法,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強調教師與學生之間雙向溝通的教學方法。同時注重運用科技手段到教學中。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嘗試第一節課即通過調查問卷、代表發言、現場討論、角色互換等互動的方式將教學內容、教學大綱、教學方法、實踐試題等與學生一起討論,讓他們對這一課程提出自己想要的效果,拿出自己的建議,從而形成一個學生想要的課程架構,然后根據教師準備的課程體系整合。在隨后的課堂教學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書外,還積極利用其他課程資源,特別是廣播影視節目、錄音、錄像資料、直觀教具和實物,并且注重運用典型案例來進行分析、討論和研究。所需案例多從報刊、網絡獲取,同時利用多媒體設計圖、文、聲、像并茂的課件,根據課堂教學目標要求學生需要進行修改(漢譯英、英譯漢、改寫、加載字幕等)。而且利用多網絡的交互性,建立建立新聞英語上網教室和教師個人教學網站,與學生在課堂以外通過電子郵件、QQ、博客、微博等方式進行更多、更有效地溝通,使新聞英語課堂有效地延伸。
四、改進教學評價激發學生熱情
教學評價是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保教學目標能夠得到有效實施的重要手段。實施評價的目的是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由于教育觀念的偏差,目前實施教學評價時,往往把評價與考試等同起來,而且主要是筆試。這種只注重終結性評價的結果,忽視了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評價,教師不能及時掌握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適時調整自己的教學。而且只由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而忽視了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和學生對教師的教學的評價,忽視了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小組評價。因此,教師師要不斷更新評價理念,要實施科學的評價體系,采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形式,既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既關注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更要關注學生在實踐中表現出來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通過課堂提問、采訪模擬、播報練習,角色表演等方式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發現學生學習過程的的進步與不足,學中用,用中學,有針對性激發其揚長避短。
五、提升師資隊伍,培養復合型教師
一、抓住新聞傳播專業的主旨,融入時代主題,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眾所周知,我國的教育領域與新媒體背景已經完美地融合起來。中高職院校專業的教學實踐,逐漸與時代接軌,富有時代的特色,能夠牢牢地抓住專業的核心,把時代的主題展示出來,給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讓學生對不同的新聞發表不同的觀點,促使學生更加全面地學習新聞傳播專業。在實際的高職新聞傳播專業的教學中,一線教師根據教學實踐的變化規律,充分體現信息化的特色,把更多的信息引入到課堂中,豐富學生所學的內容,讓學生接觸到更多的新聞事件,加深學生對新聞知識的印象,清晰地呈現知識,為新聞傳播專業探索出一條全新的發展道路。例如,我國經濟發展歷程中的“一帶一路”這一新聞,為了讓學生對其詳細的發展情況進行了解,教師可以采用與學生進行交流的方式,讓學生自己去查閱和尋找,把以中國為中心的“絲綢之路”刻畫出來,從而展示新聞的時代性。[1]
二、尋找新聞傳播專業的契機,彰顯創新本質,提高學生的表達欲望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8-0071-02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法,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列舉和分析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社會上真實的案例,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研究,通過師生的互動,從而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其觀察能力、運用知識和邏輯推理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以提高。當前,在高等院校的新聞專業已開始引入了案例教學法,它和新聞專業強調的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理念相契合,成為了可行且必須應用的教學方式之一。但縱觀現今部分高等院校新聞學專業,在選取案例時,一是缺乏針對性和獨創性,二是將案例與舉例二者相混淆,這就致使案例教學沒有發揮其效用。為此,本文著重探討新聞專業教學中案例運用的策略。
一 教師所選取的案例要有針對性、典型性、爭議性和時新性
教師在選取和布置案例時,不是隨意選取,要符合以下幾點要求:(1)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有針對性地選取案例,要根據教學內容所涉及的知識、事件背景和處理問題的經驗,并要結合學生的自身特征、實際層次和接受能力,選擇適于學生接受且適于課堂教學的案例。(2)要選取有代表性、有價值的典型新聞事件,要能涵蓋所要教授的新聞理論和知識點,并使學生將學到的新聞知識和理論在實際生活中能起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作用。(3)要選取具有爭議性的新聞事件,能讓學生產生兩難情境的問題,使學生在不斷的產生沖突和爭議的過程中,最終透過新聞事件的表面現象發現其本質。(4)應選擇能夠反映新聞前沿,與教學內容相關且最新發生的新聞事件。過早或過晚的新聞事件都會直接影響教學的效果。同時,要求所選取的案例,能讓學生根據老師所創設的真實案例情境中去感受和思考問題,或以新聞工作者的身份思考事件,或是以記者的身份對新聞案例的現場報道、自己在新聞事件中的立場如何等進行深入的思考和判斷,最終通過相互討論最終解決問題。
二 課堂教學上教師的引導要恰到好處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課堂是“滿堂灌”,教師是主導者,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者,這完全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而將案例運用于新聞專業教學課堂,就要求教師將課堂交還給學生,讓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但這里所說的把課堂交還給學生,并不是指教師創設案例后,就放任自流,任學生自己經歷課堂的全過程,這就會導致案例教學流于形式。在新聞專業中運用案例,要求教師在課堂中要當好學生的引導者。當然,教師何時引導、何處引導,才能讓學生的思維產生碰撞,保證其討論問題得以順利完成,顯得尤為重要。如,當學生在課堂上將敏感的新聞事件聯系實際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去思考這個敏感新聞的來源、焦點、當事人的矛盾及受眾的兩難選擇等問題;當學生經過思考并初步得出結論時,應引導學生進行支撐材料的選取、同類新聞事件的歸納方式等;當學生經過討論和研究后試圖解決問題時,應引導學生要多嘗試用多元化的方式來處理新聞事件,同時要盡可能地預見處理后所可能產生的后果等。只有教師在課堂上的適時引導,才能在學生思維頓塞時為其啟迪,從而放飛學生思維的翅膀,最終通過不斷的摸索和研究,鍛煉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 教師要重視案例庫的編制和更新
案例是案例教學的核心,案例的類型、內容和特點,案例是否與教學目標、教學條件和學生自身情況相契合等,都會直接影響教學的成敗。因此,在課后,教師應編制一本有自身教學特色的案例庫,它也是教師進行案例教學的基礎。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工作和生活中要多看國際和國內的報紙雜志,然后根據教學需要編制案例;將平時搜集到的案例,去粗存精,將內容翔實、依據充分的資料用通俗易懂的文字編成案例,分門別類地整理成冊,用以輔助教學。同時,教學案例的更新很重要,生動鮮活、及時性強的案例對學生而言非常重要。因此,運用案例教學,教師就要不斷調整和更新自己的案例庫,保證學生能通過課堂教學了解到一線、最前沿的新聞信息。
四 教師總結分析案例時要深入透徹,且應對學生給予積極評價
教師“拋”出案例,學生經過分析、討論和交流后得出處理新聞事件的結論,最后的環節就是教師要總結分析案例的是與非等。在關鍵的環節,要求教師條理清楚、主次分明、思維清晰,切忌模棱兩可,含含糊糊。對于一些較為復雜的學生難以分析和處理的新聞事件,教師則要條理清楚地幫學生梳理出思路,要抓住案例當中所反映的問題本質,深入透徹地與學生進行分析,通過提出問題,進而分析和解決問題,引導學生從現象到本質進行了解。
同時,在這一環節中,由于學生自身特點和社會閱歷不足等原因,對新聞事件的判斷難免出現偏差,但無論如何,對學生都應給予積極的評價,充分肯定其長處,對其多鼓勵、少批評,以幫助學生逐步培養新聞敏感力,使其自主學習新聞知識、理論和技能的水平得以提升。
五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新聞專業教學上運用案例,可以將新聞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鍛煉學生觀察、分析、討論并處理新聞事件等各方面的能力。但當前新聞專業運用案例教學仍屬于一個新生現象,它仍待我們更多的新聞專業教學者和相關的教育專家們去關注和研究。期待在不久的將來,案例教學法可為更多的新聞專業教師們所運用,使之成為廣大傳媒學子們吸取新知、訓練思維和拓展能力的重要學習方法。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08-0135-02
在媒介融合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新聞專業教學中面臨的挑戰日益凸顯。新聞專業如何培養“上手快”,同時“后勁足”的專業人才?如何在現有教學資源的基礎上,把傳媒行業對于新聞人才的實際需求與專業教學的內容緊密聯系起來?案例教學將成為解決以上難題的一把鑰匙。
案例教學法又稱為拋錨式教學。所謂的“錨”是指一個與實際情境相關的案例,教師進行課堂內容的講授時,從現實的情境中尋找到一個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案例并且對其進行典型化處理,以達到教學目的。在確定了案例以后,教學內容和教學進程也就被確定了,就像輪船的“錨”一樣。這是一個將被動接收變為主動地去發現、思考和理解的學習過程。但是目前在我國的新聞專業運用案例法教學的過程中,對于案例的選取還存在著一些誤區,筆者總結了幾個誤區,以及案例有效選擇的三大策略。
一、案例教學法選擇的誤區
要充分發揮出案例教學法的教學優勢,就必須特別重視案例的選擇。教師能夠針對課堂的教學目標來選擇合適的案例是案例教學法的重中之重。但是,目前的新聞教學和研究中,因為某些教師和研究者對案例教學法的認識和理解存在著偏差導致他們在選擇教學案例的時候進入了兩個誤區。
(一)案例與事例的混淆
在案例教學法中的案例并不完全等同于事例。
在新聞教學中所指的事例一般是指在新聞媒體中的各類新聞報道,包括消息、專題、評論等體裁。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中,事例最主要的作用是教師用來解釋新聞原理,通過事例學生能夠體會到新聞原理在具體事件中的運用。有時候事例也會被充當補充說明的材料,學生通過教師對事例的分析從而進一步加深理論的掌握。因此,在新聞專業的教學中,事例基本是教學中運用的具有理論針對性的新聞報道。
案例區別于事例最突出的特征在于——案例注重的是過程而不是結果。案例涉及到相關事件的方方面面,其內容比事例要豐富,也更加詳實,這與事例的“易得性”是有明顯區別的。案例的實踐操作過程本身就是專業的教材模板,要將一則新聞報道所涉及的事件轉化為新聞課堂教學中的案例,需要涉及到該事件中各個層面的內容——比如需分析新聞事件發生的社會背景和大環境,以及新聞報道中前期的策劃、采訪,后期的寫作、編輯、合成、播出等各個技術環節。要想在新聞課堂中采用這個案例進行教學,必須包含這幾方面內容以及相關的分析。
案例的“情境性”是其區別于事例的又一個特征。新聞事件和它發生的情境背景是緊密聯系的,脫離開背景環境將新聞事件獨立出來,難免會犯斷章取義的錯誤。案例教學法中,由于案例本身的生動性,再加上教師通過提供的事件大背景及其情境分析,來和學生進行互動,可以提高他們的參與性。
應該說,從新聞報道中的事例到案例教學法中的案例,這其間有一個轉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當考慮到案例與講授的新聞理論和實務中應有某種程度的關聯,案例能否緊密貼合課堂目標,能否與講授理論進行結合,能否創設合理的情境……這些問題直接決定了案例教學法是否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二)案例法與舉例法的混淆
目前,在新聞專業案例教學中還存在著這樣的誤區:有一些教師把理論教授時采用的案例和案例教學法混淆了。在課堂上,教師在講授了相關的新聞理論內容后,結合內容舉出典型案例并加以分析,讓學生深入理解這些理論……這種教學方法嚴格來講稱之為舉例法。而案例教學法是為了克服傳統新聞教育的種種弊端,創設獨特情境教學的一種方式。
案例并非對現實的簡單再現“我們把新聞編輯的某一階段工作經歷帶入課堂,是要讓學生扮演這位編輯的角色,感受他當時面臨的困境,做出自己獨立的判斷和選擇……我們要鼓勵學生尋求更多的、更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案,而不是簡單地學習或者重復這位編輯的做法。”
如果混淆了案例法和舉例法,教師會把舉例法中解釋新聞理論的事例當作案例教學法中的案例,而傳統的舉例法教學過程在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引導作用方面有所欠缺,且互動性不強,學生無法通過自身的理解分析發現蘊含在例子中的新聞理論。
而從操作層面上看,舉例法是教師個人為了便于解釋理論和原理所采取的教學行為,它注重的是“結果”,而案例教學法則是教師通過某個案例來創設一種“情境”,讓學生以案例為樣本,模擬職業記者進行實踐,在這個環節中教師作為引路人引導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是一種雙向互動的學習活動,更注重“過程”。二者在本質上是有區別的。
二、案例教學法的選擇策略
要讓案例真正在教學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關鍵問題是教師怎樣將典型的新聞事例經過選擇、加工、編寫,變成一則適合于專業教育的教學案例。在近幾年案例教學法的實踐過程中,筆者總結了以下幾個選擇策略可供參考。
(一)案例的選擇應具備針對性
在新聞專業的教學中,教師應根據課堂的教學目標有針對性地選擇案例,使案例與教材中的知識點有機融合。還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層次、接受理解能力,考慮案例的適用性。根據案例的相關學科知識、事件背景、處理問題的經驗等情況針對性地選取案例,有利于教師在課堂教學時的臨場發揮。
筆者根據近幾年的教學實踐經驗,摸索出一個尋找針對性案例的可行辦法——即對學生課堂實踐作業的講評方式進行改革,從學生的作業中尋找合適的、有針對性的案例進行教學。比如,在電視新聞采訪寫作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講評學生的作業是一項不可或缺的內容。傳統的講評方法是——由任課老師進行點評和分析。在這種講評的方式下,只要教師準備充分、評析到位,學生一般也會有所收獲。但是有沒有更加有效的辦法同時還能獲取案例呢?本人結合案例教學法的經驗,從實踐中摸索出一條將學生作業轉化為教學案例,來進行針對性教學的方式。就是在學生上交了作業以后,教師從學生的作業中精心挑選出優秀的典型案例出來,將案例的資料和背景通過電子郵件或紙質文本的方式事先發給每個學生,然后在課堂上安排一段時間,先由作者講述在此案例中他所遇到的問題、具體的解決操作方式、心得體會等內容,然后在實際的新聞“情境”中,由同學們去感受和思考案例,討論有沒有更好的操作方式,能否更好地去解決案例中的問題,再對作品“評頭品足”,最后由任課老師加以評析和小結。通過這種方式尋找到的案例既是學生們親身實踐的產物,同時對其他同學也更具有針對性和啟發性,還有心理上的接近性,他們更愿意認同和接受,因而會產生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案例的選擇應具備爭議性
在案例教學法中,案例的“情境性”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征,而其核心就是要設置一種兩難情境。
爭議性的案例相較于一般案例來說在課堂教學中更加充滿了挑戰性和趣味性。案例 “爭議性” 的標準是那些能夠引起學生新聞敏感的問題。學生在這樣的背景中,產生學習、研究和討論的需要,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自主性。教師充當引導者和激勵者的角色,引導他們以職業記者的視角去分析案例,想象自己身處新聞事件的現場。當學生聯系實際來對案例進行解讀的時候,師生共同分析案例的背景資料,新聞線索的來源、案例中的矛盾焦點所在、相關人物的層次、關系以及當事人的兩難選擇……等話題;經過層層推理分析得出初步結論時,教師可提示學生多角度地思考和提供同類新聞事件歸納的方式;當學生找到解決案例中各類問題的辦法時,教師可引導學生采用多元化處理新聞事件的方式,評估各種方式的成本和可行性,預測其后果,形成多元化的觀點并解決問題,找到新聞事件的本質。在案例的思辨性和爭議性中,學生們對結論的印象會更加深刻。
教師在選擇爭議性案例的同時,要細致考慮到兩方面的問題:第一,這個案例首先要符合課程的教學目標,其次還要涵蓋課堂中講授的理論和知識點,并且其爭議性能夠提供兩難的情境讓學生進行思辨和選擇;第二,學生在這個案例中學到的理論知識和應用技能,可以在實踐中起到舉一反三、 觸類旁通的作用,能夠應對實踐中的新聞事件,指導開展新聞實務、創新新聞理論。這兩方面的問題共同保證了案例教學法的效果。
(三)案例的選擇應具備時新性
新聞的本質決定了其時新性,所以在新聞專業的教學中,教師選取案例的時候,首先就應該考慮和講授的理論相關的最新案例。新鮮的案例比眾所周知的老套案例更具有吸引力,更能激發學生的思考。以這些案例為樣本,不僅能夠讓學生有新鮮感,而且可以讓學生獲知事件的最新變動,及時了解新聞界的前沿信息。但是在進行案例選擇時,還要綜合考量時新性和適用性的關系。案例的時新性是教學的基礎,而其適用性是更為重要的本質。教師要分析新案例的事態發展,預測其大致的結果,綜合考量,最終結合課堂目標和新聞理論內容來確定這個案例是否適合拿到課堂中作為教學案例,不可一味追求其時新性而忽略適用性。
因此,這樣看來,適合課堂教學的案例其內容既要能涵蓋所講授的新聞理論和知識點,又要具備時新性的特點,選擇到這種合適的案例是不容易的。這就是案例教學法對教師提出的更高要求:教師的精力不僅僅是花在課堂上,在課余時間需要教師花費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去儲備案例,對國內外發生的新聞事件要經常關注、分析,同時對自己教學的需求也要有一定的前瞻性。教師有必要在尋找案例,編寫案例等方面多加努力。案例的編寫,不要只注意案件的時新性,而更要注意從中抽象出新聞傳播原則,而不能只以案例說明一個理論或概念。像這樣做到知己知彼,才能不失時機地用好教學案例。
總之,案例教學法塑造了一個新型的新聞教學課堂,難怪有學者肯定地指出“案例教學法將成為新聞學教育改革的必然選擇”,因為它能夠“縮短學院教育與職業教育的差距,拉近新聞課堂與新聞實踐的距離”。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角色進行了轉換,從“教練”轉變為“陪練”,扮演著“引導者”和“學習伙伴”的角色,和學生們一起分析、思考、討論問題。而學生們在課堂上也更加開放、更加自由地發揮著創造力,展示著自信心。
參考文獻:
這種媒介融合的大趨勢,使新聞傳播活動的規則與形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對新聞從業人員的專業水準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國內外各高校新聞專業的教育專家也紛紛提出教學新舉措?!芭囵B跨媒體、全能型人才似乎是適應媒介融合趨勢的必然選擇。因此,美國許多新聞院系都在開設“媒介融合”專業,希望給予新聞業未來的從業者更全面的技能訓練?!睂Υ?,專家指出:這種思路當然沒有錯,但是,要讓每一個記者編輯都能精通所有類型的信息的采集、加工的工作,又是不現實的。要求技能的全面,也許是以犧牲技能的精通程度為代價的,是以降低報道的專業水準為代價的?!边@里透露出來的信息是,媒介融合的大趨勢對新聞傳播教育的理念和模式提出了挑戰,以培養傳統媒體的記者編輯為目標的新聞傳播專業轉而培養跨媒體全能型人才既正確又難辦。更值得重視的是,新聞機構為適應媒介融合大趨勢下的競爭,不能犧牲報道的專業水準和技能的精通程度,或許需要雇用大量粗通新聞傳播規律、但精通各類媒介技能的人員進行新聞報道的輔助工作,也或許需要作為專業內容提供者與其他粗通新聞傳播規律、但精通各類媒介技能的專業技術公司合作。在新聞業這種極其可能發生的變化趨勢里,存在著擅長技能教育的高職類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的發展空間一培養新聞技工。
二、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的培養目標一新聞技工
新聞技工一直是國內本科類新聞傳播專業刻意避免的辦學誤區。但筆者認為,這個人才類型恰恰應該是高職類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的培養目標。如前所述,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業可能會大量青睞粗通新聞傳播規律、又精通各類媒介技能的新聞技工。而且,在媒介融合的大勢驅動下,特別是近年數字高科技的迅猛發展,催生了許多以運用媒介傳播信息為主要經營方式的新興文化業態,如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所言:“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文化生產、傳播、消費的方式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文化的價值在人類創造文明歷史和實現人們各自追求的各項生活目標中凸顯出來。以文化價值為靈魂,以科學技術和現代傳播載體為支撐,由文化創意、文化產品制造、文化傳播、文化消費、文化服務、文化交流所構成的產業鏈已經形成?!?009年7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通過《文化產業振興規劃》該規劃強調的八項重點工作的第一項就是“加快發展文化創意、影視制作、出版發行、印刷復制、廣告、演藝娛樂、文化會展、數字內容和動漫等重點文化產業”,這些來自政府高層的表態給我們開拓高職類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的辦學思路提供了啟示:超越新聞主媒介,眺望社會大媒介。大媒介的范圍,包括了中國的出版業、報刊業、電影業、廣播電視業、音像業、印刷復制業、廣告業、會展業、數碼產品制作業、網絡傳播業等各類文化產業。
因此,高職類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可以坦然地拋開本科類新聞傳播專業通用的“培養新聞采編人員,學生畢業后主要從事記者、編輯職業,就業崗位主要是報社、雜志、電臺、電視臺等新聞傳媒機構”的培養目標,重新定位高職類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的培養目標:就業去向從文化事業單位拓展至文化產業各行;專業領域從新聞傳媒拓展至商業傳媒、企業傳媒、個人傳媒;職業崗位從新聞采編拓展至產品制作、廣告創意、公關策劃;人才類型從知識型拓展至技能型、操作型、應用型;學科視野從傳統媒介拓展至新媒介、融媒介、泛媒介、大媒介。簡而言之,以新聞技工為核心的培養目標,應該成為高職類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區別于本科類新聞傳播專業的辦學方向。
三、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的教學模式
面向大媒介的培養目標,決定了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的教學規劃應是“平臺+模塊”型的。所謂平臺由公共素質課和專業素質課構成,所謂模塊由專業技能課構成。特別是專業技能課,是直接支持學生就業、體現新聞技工特質的核心課程,如何設置尤為重要。
經過多年的探索實踐,我們分析覆蓋文化產業各行業的報紙、雜志、廣播、電視、電影、書籍、網絡、手機等主要媒介形態,從中選擇了社會用途廣且技術含量高的四種媒介作為教學方向,設計了報紙采編制作、電子雜志制作、電視節目制作、網站開發制作四個技能模塊。每個模塊由前期所設的一組技能課程群綜合而成,并集中安排教學時間。在教學實施中,每個模塊都分為前期和后期。前期學生進行該模塊技能課程群的“應知”式學習,教師分別講解相關課程教材的理論原理和知識要點;后期學生進行該模塊技能課程群的“應會”式學習,教師綜合指導學生完成相關技能課程群的綜合實訓任務。這種模塊式教學設計,糾正了原來把各項技能課程縱線式安排的松散和脫節,凸顯了模塊內課程群的互通和關聯,利于學生集中精力迅速掌握一組技能群,并逐年遞進地掌握各種媒介的專業技能。
這里需要說明我們在2009年6月調整教學計劃時新増的內容“電子雜志制作”模塊。因為在傳統的新聞傳播理念中,電子雜志不屬于獨立媒介,不能與報紙、電視、網絡等幾大媒介并稱。但我們注意到在近年媒介融合的新形勢下,體現多媒體視覺藝術的電子雜志異軍突起,“在電子雜志領域,專業化分工的結果是,在國內產生了XPUSPOOQZCCMebokVK等多家專業從事電子雜志制作與的平臺,他們所提供的技術,可以快速地生成豐富的多媒體雜志效果,而且,這些平臺也形成了與“報攤”相似的批發產品效應。同樣,傳統媒體則退化為純粹的內容提供者?!蔽覀冇媱澯诘?學期完成電子雜志制作的技能訓練,不但能讓學生滿足媒介融合形勢下社會對多媒體視覺藝術制作技術的需要,也能為學生后續學習電視模塊和網絡模塊培養影像思維和多媒體整合思維。另外,我們在第5學期設置了“網站開發制作”模塊,是基于網站目前是各種介質的媒介產品終端,也是最能體現媒介融合特征的所在,這一教學模塊發揮著引領學生與時俱進的重要作用。
由于這四個技能模塊的建構,本院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初步形成了“一專多能”的教學模式。學生在校就讀期間,可以養成一種專業新聞素養、熟悉多種媒介操作技能,有媒介偏好的學生也可以突出發展專項媒介技能。在學生走向社會謀職就業之時,這類“一專多能”的新聞技工就可能左右逢源,更靈活地適應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人才需求狀況。
四、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的教學特色一媒介產品
任何專業技能課的教學目的都是讓學生掌握某種業務技能,掌握任何一種業務技能的目的都是產出具體的產品,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技能課的教學目的就是讓學生做出報紙刊物、電視節目、網絡頁面等具體的產品。為此,針對四個技能模塊,我們設計了四種相應介質的媒介產品(見上圖)先鋒報、先鋒時空、先鋒電視、先鋒網,以此作為教學目標,引領教學方法的改革,以期使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技能課的教學方法既合乎學院的教學規律又合乎媒體的生產規律。
盡管這些作為教學目標的媒介產品是粗糙的、幼稚的、可能不符合社會媒介標準的,但它能提供仿真性模擬實踐的綜合實訓平臺,使學生置于職業崗位的開放性體驗中。這里的開放性主要是指職業崗位之間的相互開放,因為從事任何技能的職業崗位都有與其上游崗位、下游崗位、左右崗位的相關性與協作性,也決定了技能模塊內的各課不能相互割裂與封閉,必須相互融通與開放。比如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的采、寫、攝、編、排、制等各項專業技能,都不能獨立地產出最終產品,都必須依賴與其他崗位技能的合作,這就要求教學設計安排體現相互開放性的綜合實訓環節。我們幾年來的辦學實踐已經證明,教與學都在媒介產品這種仿真性模擬實踐的綜合實訓平臺上展開,不但有利于培養學生迅速掌握相關技能,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競爭能力與社會合作能力。
一、加強規范語言觀念
打造多方面發展的應用型人才是學校開設新聞傳媒專業的根本目標,大眾傳媒公司都要求從業人員有采集、編輯、主持三方面的綜合能力,所以普通傳媒工作者和主持人的區分開始變得不那么明顯。學習新聞傳媒專業的學生、高要求的播音主持、廣播電視新聞學,或者是以幕后工作為主的廣播電視編導,都必須要求有標準流暢的普通話表達能力。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給學生貫徹正確的理念,加強學生對于規范語言觀念的認識,對于新聞傳媒專業學生來說,普通話既是基礎也是發展鋪墊,以著名主持人白巖松、李詠為例,他們標準流利的普通話和本身所學的新聞傳媒專業有著重要的聯系,學習普通話要主動,以極強的準則要求自己。
二、凸顯傳媒專業特色
思維敏捷、活躍是新聞傳媒專業學生不同于其他專業學生的一個特點,然而普通話作為實踐比例較大的課程并不利于新聞傳媒專業學生去發散思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發掘出符合該專業學生特點的教學方式,幫助他們提高普通話水平。
1、增加課前說新聞實踐環節
開展課前說新聞的實踐環節是培養學生普通話表達能力的重要一步,每堂課開始之前請五六個學生上講臺上播報一條新聞,教師針對學生的語音、語氣、語法進行評價和打分,這可以作為期末總成績的一部分,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普通話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個過程中會不斷加深學生的新聞敏感度,在教師的點評下明白自身普通話的不足之處,極大的提升了口語表達水平。
2、充分利用廣播、影視資料的相關素材
多媒體教學可以為學生提供有聲有色的學習資料,幫助學生學習普通話各方面的規范,相聲表演藝術家侯寶林的代表作《普通話與方言》就是很好的素材,幫助學生理解普通話和方言之間的區別;《新聞聯播》作為我國影響力最大的電視新聞欄目,其對普通話的要求是極高的,給學生分析主持人的語氣和語態,為其提供極佳的例證。CCTV每年的新年新詩會也可以作為教學素材播放給學生,為學生講解朗讀的技巧。
3、邀請傳媒從業人員為學生進行普通話實踐教學
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邀請有實踐經驗的主持人、播音員等傳媒從業人員為學生進行講解,讓學生了解普通話的重要性和實踐功能,同時看到傳媒從業人員極高的普通話表達水平,在這個交流溝通的過程中明白自身的不足,增加學習普通話的積極性,這是針對新聞傳媒專業學生的有效舉措之一。
三、理論教學緊貼普通話測試,強化說話訓練
在傳媒高速發展與高校急速擴招的雙重驅動下,我們反倒容易發現隱藏在繁榮發展背景之下的陰影。新聞教育如何走出困境,一直以來都是新聞教育界關注的話題。新聞實踐是新聞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亦是重要環節,不論新聞教育如何變遷,“學以致用”始終是新聞教育的首要目的。在新世紀,新聞教育要想走向深遠,必須在新聞教育實踐上下功夫。在我們的課題研究中,主要以高等院校新聞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旨在培養技能型專門人才,我們的培養目標將是一個新聞教育全新的改革方向,我們的授課計劃和實踐操作也將是前所未有的新事物。
一、新聞教育實踐訓練課程
1.創新型“大篷車”新聞實踐教學方式。
清華大學李希光教授曾在2005年創建“大篷車”教學方式,當時在全國范圍內引起巨大轟動??墒悄壳斑@種新聞實踐教學方式并不適應大多數高校實際情況,因為這種實踐教學要求校方提供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教師要帶著學生奔赴全國各地,大多數高校辦學經費緊張無法提供這樣的物質保障,再加上帶學生出去,教師將承擔巨大風險,所以大多數高校無法完成這樣的“壯舉”。所以我們在李希光教授已經成型的教學模式上進行革新,創建符合大多數高校實際情況的新型“大篷車”新聞實踐教學方式。
新聞采訪學、新聞寫作學、新聞攝影、廣告學等課程在實際授課中都有實踐、實訓課程,我們在這樣的實訓課程中全面灌注“大篷車”新聞實踐教學方式,學校既不需要因此開辟專門的新聞實踐實訓課,更改教學大綱,也不需要花費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我們在原有實訓課基礎上只需加上一步就可以完成“大篷車”新聞實踐教學改革。以往,好多實訓課教師為了省事都是安排在校內進行,有時甚至就在課堂上、微機室教學。我們的改革理念其實很簡單,就是教師帶著學生走出校園,在城市里完成我們的“大篷車”實踐教學。舉例來說,我們上新聞史課,教師總會講到一個城市的報業發展史,尤其是像上海這樣的大城市,《申報》《新聞報》的發展更是值得好好研究一番??墒侵蛔寣W生停留在課堂上,學生的記憶和研究是不會深刻的。我們可以把學生帶到報館,報館都有報紙博物館,讓報館的老記者、給學生講講一份報紙幾十年的發展變遷豈不是更好?就我們學校來說,我們就曾組織學生參觀過《黑龍江日報》和《哈爾濱日報》,看著一張張泛黃的老報紙,聽老報人講一份報紙幾十年的變遷史,學生獲益匪淺,教師也可以學到很多。
2.創新型“名記者研究”課程。
“名記者研究”課程就是以座談會形式邀請新聞界知名記者、編輯、主持人走進課堂,暢談他們從事新聞工作的經歷與經驗,創建一個“名記者”與學生面對面對話和交流的平臺。同時,在學校的支持下努力創建與知名學術研究機構和重要媒體的合作與交流活動,一方面把著名記者、編輯、主持人請進課堂傳經授道,另一方面把學生推薦到主流媒體學習、實踐。
在“名記者研究”課程中,我們的教學改革增加了一個內容,就是提前一段時間,讓學生整理某位即將站上講臺的“名記者”資料。舉例來說,我的大學同學李某,現任黑龍江電視臺文藝頻道某相親節目主持人,他獨特的主持風格在黑龍江電視熒屏上獨樹一幟。為了更好地研究他的主持風格,在他本人的配合下,我們搜集了十年間他的多檔節目視頻資料,通過畫面一幀楨的展示,讓學生看到一個成功的主持人十年間在臺前幕后經歷了怎樣的努力才有今天的成功。在正式邀請他來進行講座之前,我們還要求每個學生設立幾個問題,由老師模擬并代為回答,由此還可以事前篩選出有新聞性的好問題。這樣等到該名主持人真正來到學校進行講座,學生對他的了解就更深一層,而且提出的問題也都是經過精心準備的,具有一定水準。雖然這樣的課程需要花費大量精力,可是學生參與其中進行準備的時間非常多,所做的準備也多是自己細心思考過的,所以收效非常好。更關鍵的是,我們在“名記者研究”講座之后,還將繼續關注他的節目,讓我們得到的結論再次充分驗證。
3.黑龍江電視臺《嘿,大兄弟》節目組的新聞實踐傳幫帶。
2015年底,筆者接到黑龍江電視臺某制片人的邀請,派出10名學生參與黑龍江電視臺春節特別節目《嘿,大兄弟》的節目錄制。這樣的機會是非常難得的。經過近半個月的節目錄制,該節目順利完成,并在2016年春節期間在黑龍江衛視頻道播出。2016年3月開學后,我們組織多個年級的近百名學生觀看了這5期節目,并由派出的10名學生自己給同學講述實踐經歷。學生在觀看節目的同時,第一次聽到場外和幕后的工作經歷非常激動。2016年5月,我們又邀請劇組導演走進校園為學生們再次詳細講述這樣的真人秀節目,前期、中期、后期準備的全部過程。學生根據所學再進行提問,真正理解了一期節目制作的全部過程。
學生帶學生,是我們總結出的一個非常好的教學思路。以往我們的教學思路往往是教師根據所學對學生進行教育,這些所學不是從書本上看到的,就是幾十年前、十幾年前自己的經歷??墒切侣勈聵I發展迅速,這樣的內容含金量并不高,所以我們的改革思路放在了讓學生自己帶學生上。學生有了實踐經歷之后,經過自我反思、自我總結,在為同學講授的時候就會進行及時更正,第二批學生實踐歸來,可以繼續進行自我反思、自我總結,這樣進行下去,學生的從業經歷將日趨完美。今后我們還將繼續和電視臺合作并爭取這樣的實踐機會,讓學生真正在實踐中鍛煉成長。
4.獲得省內其他高校的支持與協作。
我項目組成員來自省內多所高校,所以我們有充分的人力資源保障項目在進行過程中充分展開。高校內的橫向交流是我們這個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在黑龍江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參觀了斥資近千萬打造的校園演播廳和校園廣播站,還參觀了新聞傳播學院和哈爾濱元申廣電合作設立的后期編輯中心。我們在哈爾濱師范大學參觀了校報的全部編發過程,并和哈爾濱師范大學的校園記者進行座談,充分交流采訪寫作心得。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New Undergraduate College Journalism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Research
LIN Jia, JIN Yangchun
(College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Sanming University, Sanming, Fujian 365004)
Abstract Journalism practice teaching is the deepening of news theoretical teaching mode, is the only way to develop in line with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The current practice of teaching college journalism new colleges are weak links exist unreasonable curriculum, teachers lack practical experience, a shortage of funds and equipment, the media, the lack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and other related issues. Only change the original teaching ideas, practice-based training of teachers, increase investment funds practice teaching, practice base expansion news, college news to push forward the new colleges teaching professional practice development.
Key words newly-built; undergraduate; news; practice
1 新聞專業實踐教學的問題
1.1 課程安排不合理
在專業課程設置上,美國大學一般一、二年級時不分專業,學生要完成占學分總數1/3的公共課的學習,一般到了大三學生才決定自己的專業。①中國新聞教育在不斷學習美國式的培養方式,通識教育開始成為教育界的共識,然而也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如三明學院新聞專業主要課程中,文學系列、語言系列、寫作系列等課程占到總課程50%以上,基本課程與其他中文專業差別不大,而在其新聞專業課上,專業課程安排不突出,專業課上課時間偏遲,導致專業課教學縮水,專業課程緊湊,學生學習壓力大等情況,不利于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
1.2 教師實踐經驗不足
一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新聞專業的教師,有些在課堂上已進行了多年的理論教育,而他們真正參加過新聞媒體行業實踐的幾乎沒有。并且有些新聞專業的教師可能不是新聞專業畢業的,對于新聞理論的研究亦不是很全面,而且這些教師一般也是身兼數門學科的教學,對于他們來說,新聞實踐更是無從談起。而新聞專業畢業的教師,也是從學校到學校,還沒到社會歷練過,對新聞實踐也是懵懵懂懂,教授新聞實踐也會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教師缺乏實踐經驗,成了實踐教學的一大障礙。
1.3 媒體資金及設備短缺
美國學者沃克溫1989年對86所大學的研究表明,與高校質量、水平和成功程度聯系最緊密的是政府提供經費的多少和學校規模的大小。這說明,學校各方面工作的開展是需要資金支持的。②新聞專業實踐教學離不開媒體設備,但由于教育經費不足,一些必要的實踐教學場所設施建設不全,尤其是需要大量經費投入的報紙編輯實驗室等,更是難以在短時間內擁有。
1.4 專業實習基地匱乏
據統計,1994年以前,全國新聞學類專業點共66個,到2005年底,新聞類專業點已發展到661個,其中2004年一年就增加了202個專業點。據專家推測,2007年中國的新聞學專業點已經超過了770個。③各院校新聞專業的學生都會尋找媒體單位實習,但媒體行業規?;痉€定下來,發展需求速度減緩,提供的崗位供不應求,往往會出現一批在辦公室倒茶打掃的實習學生,實習效果可想而知。
2 改善新聞專業實踐教學的措施
2.1 轉變教學思路
我國新聞實踐教學已開展多年,理應形成一套相對完善的教學模式,但學者李飛強經過調查發現,近幾年對實踐教學的總結很少提到具體的實踐教學模式。④這導致剛剛開始實行實踐教學的新建本科院校無例可循,無疑限制了其實踐教學的開展?,F在大部分教師教學的基本思路是“理論-事例-理論”的模式,先系統的講解相關的理論知識,再通過相應的例子來分析其理論,讓學生進一步了解這些理論,缺乏必要的實踐性。新聞專業的教學相比其他專業更講究實踐這一環節,要求學生對新聞傳播的實踐方法和技巧有所掌握以及對理論的體會,而不單單是停留在對理論知識的學習。⑤因此“實踐-理論-實踐”的教學模式,才是當今高校所應提倡并實施的,也是新建本科院校應當采用的教學方法。這樣就能把實踐真正融入新聞專業的教學中。同時針對專業課程安排不合理的情況,應該適時調整教學課程安排,將新聞專業課程提前教學,與其他基本課程交叉教學,改變原來大一大二沒有專業課程教學的傳統。也可以通過加開選修課,來彌補專業課上課時間不足的問題,教學時間分開,更利于學生課后對知識的吸收和應用。
2.2 培養實踐型師資隊伍
實踐型師資隊伍是指教師在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和較高的教學水平的同時,還應具有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與相對應專業的工作經驗。培養實踐型師資隊伍一方面可以派遣原有教師到媒體單位去實習外,還可以從相關媒體聘請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人士來進行教學。他們豐富的實踐經驗可以使教學由單純的理論知識學習,轉化為對實踐經驗的理解,能更好地進行實踐教學。調查顯示,在美國大學的新聞學院里,只有17%的教授沒有當過記者,37%的人認為新聞教育工作者需要有博士學位,大部分教授認為,新聞從業經驗 更是聘任新聞教育工作者的先決條件。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只有18%的教授或教員擁有博士學位,紐約州立大學新聞學院的老師更是以有經驗的新聞記者為主。⑥國外新聞專業的教師需要的是經驗,而不是學位,可見教師實踐經驗在新聞專業教學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我們應當依據自身情況,吸收國外先進經驗,不斷提高新聞教學的質量。
2.3 加大教學資金投入
正如前文所述,新聞專業實踐教學需要媒體設備的支持,面對媒體設備不足情況,教師想要開展實踐教學很難,一些新建本科院校新聞專業的學生基本上都是多人共用一臺設備,要是使用時間沒把握好,部分同學可能都沒機會接觸設備,這種客觀情況導致的教學困難是最不應該出現的。為解決這一問題,學校應該在保證其他方面經費充足的情況下,撥給新聞專業更多經費,讓其能夠添置必要的設備。同時還可以通過與媒體企業建立輸送橋梁,為企業提供其需要的人才,企業則可為學校提供資金設備的支持,這樣既可以讓學生有實踐的地方,又能填補實踐教學中的不足。
2.4 拓展新聞實踐基地
新聞專業教育存在經費不足,媒體設備短缺,媒體資源匱乏等困難,新聞實踐基地的建設,能很好地緩解以上的問題。首先,與企事業單位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以學習為依托,與媒體單位“合作共建”。媒體單位能為學生提供實踐教學環境、設備以及崗位,這樣學生就能在校內學習的同時,可接受新聞單位的培訓,這也解決學校與媒體需求脫節的問題。因此,新聞實踐基地的建設是學生進行新聞實踐的良好平臺。其次,也要重視校內實踐基地的建設,將校內刊物、廣播臺、電視臺、校內網等媒體資源整合起來,為學生創造短期的實踐機會。分散的資源很難對實踐教學產生幫助,因為資源的分散性而失去了更大的作用。
3 新聞專業開展實踐教學的現實意義
3.1 激發學生的主體性
在大部分教學中,學生一般處于被動吸收的地位,而實踐教學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實踐教學促使學生主動掌握知識、發展實踐能力,可以使他們在觀念上逐漸樹立起主體意識,學會自覺學習、自我約束、自主發展、自立創造、自強奮斗,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和實踐主體。實踐教學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再是以適應、順從為特征的被動生存的人,而是能獨立思考、自主選擇、追求真理、實事求是、勇于創新的主動生存的人。⑦
3.2 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需要
長期以來,大多數高校新聞專業對理論的傳授比重大于對實踐方法的傳授,這就導致了畢業生進入媒體單位后,對于一些實踐性的工作感到陌生,還需要媒體單位對其進行業務培訓。這樣的教學方式造成媒體單位在一定程度上排斥剛剛畢業的大學生,造成大學生就業困難。面對這一局面,實踐教學所培養出來的就是符合媒體單位需求的人才——應用型人才。新聞媒體單位不僅要求員工要學歷高、基礎知識扎實,更需要一個能馬上投入工作崗位的新人。所以,新聞專業開展實踐教學就能使學生做到進入工作后迅速上手,盡快適應工作崗位的需求。
3.3 提高新聞專業教學質量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任務。新聞專業實踐教學的開展,彌補了原有教學體系中實踐不足的情況,改變單一的理論教學,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轉變。同時,實踐教學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由“學”到“好學”到“樂學”的轉變。⑧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學生學習專業理論知識感到乏味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促使學生牢固地掌握知識。
4 結語
當今社會更注重的是應用型人才,需要有堅實的理論基礎的同時,還需要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人才。新聞專業長期以來偏重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因為種種原因難以開展。因此,新建本科院校新聞專業要在重視理論教學的同時重視實踐教學,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改變教學思路、拓展新聞實踐基地等方法,引導學生深入社會,在社會實踐中學會思考,在社會實踐中積累經驗,在社會實踐中使自己的綜合素質得到提升。
基金項目:三明學院2012年校級教改項目
注釋
①③楊雨丹.新聞教育的背離與回歸[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7).
② 黃錄良.廣播電視新聞學實踐教學存在問題的研究[J].網絡財富,2010(7).
④ 李飛強.我國新聞學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研究[D].江西:南昌大學人文學院新聞與傳播學系,2010(5).
⑤ 張明新.新聞傳播學專業案例教學的理念與實踐[J].東南傳播,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