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05 04:42:2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教育性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任何一門獨立的學科之所以有別于其它學科,取決于它內在的質的規定性,即該學科的本質屬性,它不僅在理論上制約著該學科的研究對象、目的和任務,而且在實踐中也制約著該學科的教學原則、方法,以及最終的評估標準和評估結果。因此,任何一門學科的性質問題都是對該學科進行系統研究的首要問題。中小學語文學科也不例外,自1949年由“國文”、“國語”改稱“語文”而獨立設科以來,人們對語文學科性質的研究就隨之展開,但一直存有爭議。由此語文教學也走了一條并非坦直的路。在此,本人擬就語文學科性質作進一步探究。
首先,看一看語文的內涵:最早在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擬訂的《小學語文課程暫行標準》(草案)中明確地解釋為:“所謂語文,應是以北京音系為標準的普通話和照普通話寫出的語體文。”后來,有人從“語文”字面來解釋:“語”即語言;“文”則為“文字”、或“文章”、或“文學”幾說,對此,葉圣陶先生曾做過淺顯易懂的解釋:“什么叫語文,平常說的話叫口頭語言,寫到紙面上叫書面語言,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由此可見,這一解釋與最早界定的語文內涵是吻合的,也與我們現今的語文教學內容相一致,語文學科的主要內容是字、詞、句、篇,篇包括文章、文學,如語文課內選編的記敘文、詩歌、說明文、議論文、文學作品節選等。語文教學過程即以這些內容為媒介,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全面訓練。這里,聽說訓練落實了口頭語言的運用,讀寫訓練落實了書面語言的運用,聽說讀寫并重是語文教學的根本要求,聽說讀寫能力的全面培養,則是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因此,語文教學中,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不可割裂或偏廢,而且前者是后者的依據,后者帶動前者,二者相互制約、相互促進。
學科的內涵決定了學科教學的根本任務,而如何完成任務,完成質量如何,則首先取決于對學科性質的認識。
談到語文學科的性質,真可謂眾說紛紓有人曾統計,僅1980年-1989年間公開出版的《中小學語文教學法》專著中,對語文學科性質的表述竟有十二種之多。此后,仍有各種不同的說法,如:工具性、知識性、科學性、基礎性、技能性、實踐性、社會性、社會實踐性、社會應用性、思想性、文學性、藝術性,移情性、統一性、螺旋性、直線性等等。另外有人又進一步從本質屬性和一般屬性上加以區分和概括。到底哪種表達比較正確呢?首先要看它是否符合語文學科的質的規定性,其中“螺旋性”、“直線性”、“統一性”、“綜合性”、“知識性”、“科學性”等,顯然可以用以表述許多學科的特性,沒有將語文學科在“質”上與其它學科區分開來;其次從邏輯角度看,有人將“基礎性”和“工具性”、“綜合性”和“統一性”、“知識性”和“科學性”等并列用于一種表述中,而這些概念本身界限模糊,有的甚至是交叉和包含關系的概念,這里一并使用,在邏輯上是欠斟酌的;另外,“實踐性”、“技能性”都應歸之于語文教學操作原則與方法范疇,不是對語文學科的內質的界說。盡管如此,這些見解還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語文學科從內到外的縱橫關系,包括語文內部的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內容編排的前后關系,以及語文學科與其它學科、與學習主體的關系等。各種關系無疑都是我們進一步探究語文學科性質所必須觸及的立體界面。
我們以上探討的語文的內涵,主要是指中小學的語文,它是區別于數學、物理、化學、歷史、地理等其他學科的,同時也區別于高等學校教育中各類有關中國語言文學專業的一系列專業課程;另外,它還是區別于社會大范圍內應用的“大語文”的“小語文”。而且,后三者都以前者為基礎,而中小學教育本身總體上為基礎教育,那么,中小學語文就是基礎的基礎,這一地位決定了中小學語文必定是為人的各方面的發展打基礎。按照教育總目標的要求,結合語文學科的內涵,概括前人的語文研究成果,我們認為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是:工具性、教育性、審美性。
(一)工具性
關于工具性,絕大多數人一直持肯定意見。建國以來多次制定的中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中,從未否定過工具性。直到1992年審定的《中(小)學九年義務教育語文教學大綱》中,仍然堅持語文的工具性,肯定“語文是一種工具,但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工具,而是思想和感情的載體。”
其實,語文的工具性首先取決于語言的工具性,正如導師列寧所說:“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斯大林也說:“語言是工具、武器,人們利用它來互相交際、交流思想,達到相互了解”,這表明語言是交際、交流思想的工具;語言的工具性還表現在,它是思維的主要工具。因為人的思維活動,即形成概念、進行判斷與推理,都主要借助于詞來完成,而且人的語言清晰度與其思維清晰度是密切相關的。概括來說,就外部語言而言,主要是交際、交流思想的工具;就內部語言而言,主要是思維的工具。
反思我們的教改歷程,我們不能不對語文教學的取向重新進行評估、判斷和認識,為什么于漪、魏書生等先進教法在一窩蜂地普及或推廣之后難以見到滿園春色的景象?刻鵠不成反類騖的現象比比皆是?其原因就是追隨者忽視了個性建設,在模仿中喪失了自身特點,同時也脫離了學生這一教學主體的個性差異,那種不能透徹領會其先進教法之實質而亦步亦趨的“死學”是難以收到預期效果的,“一切的美與成功都建立在個性之上”這一點我們必須有足夠的認識。確立教育個性化理念,是打破僵化教學模式的有效手段。教育個性化,是指培養人的個性化,也就是要重視教育對發展完整的個性的作用。語文學科實施個性化教育,是素質教育觀所要求的目標之一,我們的目標是既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雙要發展學生個性二者是互相依存互相促進的關系,這種平衡的教學觀應該得到大力提倡,這是歷史和時代的雙重要求,也是我們不可推卻的責任。
語文學科實施個性教育,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語文對于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學,熱愛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感,培養對于祖國傳統文化的尊重,熱愛及擇優承傳的心理意識具有獨到的作用。課本中大量富有個性的作家寫出的富有個性特色的作品,必將對學生的個性產生深刻而持久的影響,我們相當多的因學偏愛某種風格的文學作品實質上也是這種影響打下的烙印,這個烙印甚至可以影響其生活情趣的取向及個性的形成,所謂潛移默化指的就是這個意思。再有,語文教師本身的個性色彩,也更直觀地給學生以直接的影響。
(二)發掘教材個性、展示教師個性、發展學生個性是語文個性教育的基本構架。
個性是一個人獨特的心理特征的總和。個性意味著獨特性,積極有益的美好的個性特征是創造性的內在依據,在同等條件下,個性越鮮明,創造力就越強,因此,個性教育是培養創造力的素質教育不可偏廢的必然內容之一。語文個性教育是指語文教育能夠突顯作者、教師、學生的個性并能有效培養受教育者個性的全部教學內容,包括教學方式、方法及藝術,甚至也包括教學結果及其評價。語文個性教育的主要環節一般表現在三個方面:課文展示的作者的個性,需要足夠的發掘;教師教學的個性,需要長久地錘煉;學生學習的個性,需要愛護地培育。課文多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它們千姿百態各具神韻風采,同時也是作者的獨特創造力的載體之一。如果說課本是展示精美作品的展臺,那么眾多文學作品便是一朵朵各具姿韻的奇葩。這是一個五彩繽紛的個性美的世界,不同作家就表現出不同的個性色彩,確是文如其人。魯迅語言的幽默、犀利、深刻,嘻笑怒罵皆成文章;朱自清的語言優美、清麗、雋永;老舍的語言精確、鮮明、風趣;茅盾的語言峻峭明快,剛鍵而柔婉;巴金的語言綺麗多情;楊朔的語言清新醇厚;劉白羽的語言熱情妙肖;趙樹理的語言樸實通俗。等等,都在一定意義上鮮明地顯示了作者的個性,常說“風格就是人”這就是對個性風采的實質性概括。所有這些,是個性培養的最生動也最具典范意義的教材。
教師的教學也是一種富于個性特征的創造性勞動。由于師出多門,相互各自生活于不同的歷煉環境等不同,教師的思想認識、氣質性格、知識結構,品質修養等必然不同,因而在教學中總會表現他自己的精神風貌,表現出他對教學內容、教育對象的獨特感受,認識和情感。有的巧于設疑;有的邏輯嚴密;有的風趣幽默;有的激情橫溢。個性不同的教師,即使教學內容相同,教學條件相似,他們的教學也會各具不同的特色。教師在教學上表現出鮮明的個性色彩是教學走向成熟的標志。個性化教學應該教如其人,教師應追求把自己的良好品質,廣博的知識展現于三尺講臺上。教師合乎教學現實的個性表現,會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這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對學生個性表現,會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這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對學生個性心理品質的發展,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只有個性才能塑造個性,只有性格才能培養出性格,在教學中教師應追求自己的風格,充分顯示自由創造力,潛心錘煉和展示自己的教學方法、風格、節奏。在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方式下,只能培養學生的被動人格;在機械復制的教育方式下,只能形成模式化標準化的人格;在分解主義教育方式下,只能培養出片面發展的人格。很難相信,個人一面、千口一詞、規范化、公式化、雷同化的東西能培養出千;姿百態豐富多彩的個性。
創新性教育與創新型教師
“創新教育”是根據創新的原理,培養學生具有一定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以及創新個性為主要目標的教育活動。重在引導學生牢固、系統地掌握學科知識的基礎,發展他們的創造力。創新教育相對傳統教育而言,是一種超越式的教育,它不以“重復過去”為己任,而是以追求未來理想與成功為價值的“明天的”教育價值觀;創新教育相對現實教育而言,是一種主體性教育,市場經濟和知識經濟要求每個公民都成為主宰自己命運的主體,這就決定創新教育必須將學生培養成為能在激烈的變革環境中,確定自己的位置,善于和他人合作,善于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創新教育”相對應試教育而言,是一種健全人格的教育,“應試教育”最大危害就是變相“奴化”學生的人格,而創新教育則努力提高人的生命質量,所以健全人格是創新教育的一大特征;創新教育相對素質教育而言,是高層次的素質教育,只有在人的素質全面發展的基礎上,才能形成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因此,向“創新教育”轉軌,首先要求我們廣大教師必須轉變舊的教育觀念,不斷提高自身素質。
創新性教育呼喚創新型教師,過去,人們普遍認為學校教育的職能就是培養學生升學,因而使學校教育出現扭曲現象:重知識、輕智能;重書本,輕實踐;重接受,輕創造;重灌輸,輕誘導;重記憶,輕思考;重講述,輕自學;重課內,輕課外;重個別,輕整體,這些重此輕彼的思想,與現代化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相脫節。要改變這種現象,學校必須由“應試教育”向“創新教育”轉軌,教師要樹立“創新教育”的教育觀。新“大綱”提出:“提高教學質量,關鍵在教師”。教師要實現角色轉換,由知識的傳授者變為創造性的開發者,現代創造教學觀認為,現成的結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得出結論的過程;現成的真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發現真理的方法;現成的認識成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類認識的自然發展過程。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人類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嚴峻,越來越復雜。如果教師還只是將人類社會長期積累的文化傳遞給下一代,那學生接受的永遠是過時的知識,當他們走向社會時,所學的東西將無法與新的現實相接,也不可能具備駕馭生活、創造未來的能力。為了適應社會發展,教師要充分認識由于教育結果的遲效性所帶來的教育過程的超前性,從而對學生實施前瞻性教育,創新教育要求教師要發揮創造性,針對教材實際和學生年齡特征,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開發學生創造潛能,鼓勵學生創造,找到適合培養學生創造性的方法加以指導。教學活動前,準備好開發創造性的條件,包括對培養創造性所需要的身體的、情緒的、社會的條件及有利智能開發的環境,教學中教學生把學到的技能運用到創造過程中,給學生提供豐富經驗知識時,多提供創造性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使他們具有學習能力,具有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隨時準備接受新的知識和事物。做到這些,首先要我們教師在教學目標、教學對象、教學方法、教學模式上要大幅度創新,轉變唯升學者是人才的人才觀,轉變基礎教育為升學的目標觀,轉變單純以分數衡量學生的質量觀,轉變只對少數尖子學生負責,只對學生升學負責的施教觀。
當然,要成為創新型教師,首先,教師要熱愛本職工作,要塑造無私奉獻的師魂。愛因斯坦說過:“一個人的價值,應當看他奉獻了什么,而不應當看取得了什么。”身為人民教師不僅要忠誠黨的教育事業,而更重要的是獻身于黨的教育事業,教師的職業是一種特殊而繁重的腦力勞動,可概括為以下幾個特點:教師的勞動是一種富有創造性和長效性并存的勞動;是一種對知識廣博性和行為示范性要求嚴格的勞動;是一種具有較強藝術性和時代性的勞動,這就要求教師要有無私奉獻的精神,塑造無私奉獻的師魂。其次,教師要強化自己的道德修養,陶冶誠實正直的師德。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教師的人格,就是教師的一切”。教師要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品德示范作用,要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只有教師具備了良好的師德,才能陶冶學生的心靈,才能把學生培養成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脫離低級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一代新人。再次,教師要熱愛每一位學生,形成嚴謹求實的師風,教師的師風也是一種隱性課程,無聲的教育,具有導向功能、感化功能、模仿功能、培養功能,師風包括教師的思想作風、工作作風、生活作風等,其核心是愛,愛是教育之本,有學者說過,自由是創造的前提,愛是交流的基礎。從心理學角度講,愛是情感因素,情感是人類對客觀事物的態度和反映,如果教師在教育或教學中,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其中,熱愛學生,無論是“白天鵝”還是“丑小鴨”,都是一視同仁,都施以其愛,讓學生受到感染,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所以教師在教育學生過程中要平行施教,不以分數高低論學生,不以家庭貧富待學生,不以個人感情對學生,不以固定眼光看學生,在整個創新教育活動中,樹立“以人為本”、“師生平等”的教育觀念,關心、理解、信任每一位學生,培養“人人善問”的習慣,激發“人人求知”的欲望,提供“人人動手”的機會,給予“人人成功”的條件,創造寬松和諧的教育氛圍,形成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造能力的適宜的“氣候”和“土壤”,創新型教師時刻在為學生創造性的發揮創造條件,提供契機,拓寬空間,師生間親和、欣賞、興奮或沉思、質疑、爭論,教師隨時隨地給學生鼓勵,或一句贊揚的話,或豎起大拇指,學生不斷從教師那兒獲得動力,課堂訓練速度快,容量大,效果好,平等互動的師生關系,寬松自如的民主氣氛,讓學生在自主的教學實踐活動中培養創造能力,最后教師要努力提高文化修養,提高教書育人的師能,要想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教師必須提高自身多方面的能力,正如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教師知道的東西,就應當比他在課堂上講的東西多10倍,多20倍……。”所以要做到教書育人,僅僅囿于課本的知識是不夠的,滿足不了當今向“創新教育”轉軌的需要,必須加強學習,潛心鉆研教育學、心理學、邏輯學、教學法等知識,特別是加強對教育科學領域的新理論、新觀點、新方法的學習,學會創造性地獲取信息、加工信息和輸出信息的技能,用這些理論、方法、技能不斷深化教育和教學改革,才能培養出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業性人才和一大批拔尖的創新人才。(編輯:圓圓)
1.互換性思維與男女性別群體的互相理解互換性思維根本的特征在于要站在他人的立場角度設身處地為之著想,從而達到體諒他人、理解他人的目的。男女性別群體因彼此生理的先天差異限制、人與人之間因互為獨立個體而必然導致的思想的個體差異及社會文化的強大影響力等等,彼此間心理隔膜與誤解的存在是客觀具有的現實。正如曾暢銷一時的《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所言:“男女兩性之間,永遠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差異,這是一種客觀存在,沒有必要回避,只應勇敢面對。”但是,要“從消極走向積極,從挑剔走向包容,從誤解走向理解”,對于90后大學生群體來說,他們還尚未真正走進社會,對于性別關系的理解仍多處于觀念性認識或者戀愛關系這種較為淺顯階段。這個時候,對于他們性別觀念影響最大的仍是來自于他者所傳播的理念。在此情況下,古代文學教學內容就可以在對古代文化的傳播過程中從傳統智慧角度為90后大學生群體建立正確的性別關系提供一定的借鑒。
以古代作品中最常見的婚姻愛情題材為例。《氓》是《詩經》中最富盛名的作品之一。詩中追求愛情的女性最終以棄婦的形象宣告了愛情和婚姻的雙雙失敗。古代文學作品中如《氓》一類內容極多,在以往的教學中,由于意識形態因素的影響,解讀該類作品時一般多注目于男性的薄情和不公正社會性別制度所導致的女性普遍不幸命運的展示。然而,縱觀整個中國古代文學,愛情婚姻作品類型其實是極其豐富的。即以這種展示愛情婚姻失敗形象為例,男性其實也在一定情況下會成為遭受傷害的一方。如“三言”中的《蔣興哥重會珍珠衫》,這篇即展示了因女主人公難以抵制個體欲望而背叛婚姻的過程及對丈夫的傷害。但是,和《氓》的解讀形成對照的是,在以往的學術研究及課堂講授中,對于該篇的解讀卻多集中于此小說在藝術特征和反映時代文化思潮解放性方面的正面意義,對于女主人公對婚姻的不忠行為的意義的分析則較少關注。而也正因如此,在教學過程中就有學生提出了質疑。有些男大學生就表示“如今社會已經男女平等,男性遇到的薄情女也不少”,從而無法喚起他們對作品人物更深入的同情。實際上,這兩篇作品很典型地展示了男女兩性情感狀態的不同。《氓》中婚姻悲劇的形成,與“桑之落矣,其黃而隕”,其根源,在于“色衰而愛弛”,是女性因依附性社會地位而導致的一種普遍型社會悲劇的反映。《蔣興哥重會珍珠衫》中婚姻愛情的失敗則在于人的本能對于道德的沖擊,如男主人公蔣興哥所言“只為我貪著蠅頭微利,撇他少年守寡,弄出這場丑來”,是男性優勢社會地位在個體欲望沖擊之下失敗的表現。歸根結底,這兩種婚姻愛情悲劇的形成除了社會因素之外實則從不同側面展示了人性的復雜多變、喜好新奇可能對他者帶來的傷害。當作品的解讀把性別雙方均有可能給對方造成的傷害提示出來后,才能促使大學生群體站在他者的立場對于其他性別的感受進行認知,從而進一步正確看待自身現有性別群體的社會地位。
2.互換性思維與90后大學生個體化特性的磨合90后大學生群體多出自于少子女家庭,甚至有很多是獨生子女。傳統社會家庭結構的解構對他們的影響體現在個體行為方面多表現為個體化特征突出,體現在人際關系的構建方面則多表現為自我中心傾向明顯。這種情況使得90后大學生群體社會性別關系的建構出現了很多問題。其中很明顯的一個表現就是婚戀觀的過度開放,即過分強調個體感受,對他者的心理情感狀態常常不夠關注,常因單方面個體情感要求過度而造成性別之間的矛盾沖突。在這種情況下,互換性思維方式的強調、對他者感受的關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兩性關系能夠在互相理解的基礎上更為和諧。仍以上述《蔣興哥重會珍珠衫》為例。小說中對得知妻子背叛后的男主人公蔣興哥的心理狀態有一大段細致描述。他開始滿心憤恨,急匆匆趕回家鄉欲與出軌的妻子分辯,但“急急的趕到家鄉,望見了自家門首,不覺墮下淚來。想起:‘當初夫妻何等恩愛,只為我貪著蠅頭微利,撇他少年守寡,弄出這場丑來,如今悔之何及!’在路上性急,巴不得趕回。及至到了,心中又苦又恨,行一步,懶一步。”正是因對自身過錯進行了反省,蔣興哥對妻子最終還是采取了和緩的態度,用照顧對方心情尊嚴的方式處理了這一事件。蔣興哥的心理活動正體現了我國傳統文化中“以己度人”之思維方式在處理兩性關系時的有利一面。此小說產生在明代后期道德解放的潮流之下,其產生背景與今天社會有一定相似之處,正顯示了在一種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個體對待他人的另一種方式。在此類作品的解讀中,正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對他者感受的關注,從性別群體的互相理解出發,意識到個體追求與他人關系和諧化處理的關系。
二、性別教育與90后大學生個體價值的實現
對個體價值的強調是90后大學生非常突出的特點。但個體價值究竟是什么,該如何實現?這些卻存在爭議。結合教育“育人”的根本性目標,從性別教育“通過教育使所有女孩和婦女最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潛能,建立起有助于實現性別平等的社會文化環境”這一教育要求出發,古代文學課程中關于性別認知的內容,能夠從自我認識的角度,幫助學生認識人生的復雜性,促進其在心理上的成熟。
1.性別教育與90后大學生個體價值觀的確立性別平等觀念在當前社會思潮中愈來愈受重視,但同時,性別平等不僅意味著男女兩性在外在政治、社會權利等的表面平等,而在于對女性作為一種性別群體的尊嚴、價值等內在特性的真正承認。對于男性來說,這固然意味著要轉換思維,對于女性來說,更是要意識到,這種平等的實現,不僅意味著要與男性中心話語權進行抗爭,也需要與自身因長期以來被視為弱勢群體而產生的心理思維定式進行抗爭。這種心理上的弱勢表現在對自身判斷的不自信、對于自身價值的不確定,更重要的是,對作為獨立自尊的人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的不自信。在這種情況下,古代文學課程中的很多資源就有了極大價值。古代文學作品產生于性別嚴重不平等時代,那是女性承受社會壓力最重的時代,女性因這種社會壓力而付出的代價在作品中或隱或現地流露出來。以前述婚姻愛情題材作品為例。在這些題材中,女性角色常以富于情感性的悲劇角色出現,其總體特征,往往要么在缺乏關愛的家庭中默默消耗青春生命并在此過程中對自己的命運悲哀感嘆,呈現為被動承受型特征;要么表現為為追求自身情感自主的權利而與主流價值觀抗爭,然而這種抗爭往往因女性外在容貌這一女性在男性世界最高價值的逝去而流為引起后人警戒的反面例證。在以往對這些作品的解讀中,女性的命運情感是一大重點。但其目的卻往往在于一再重復“封建道德倫理的危害”或者簡單為“女性在男權社會人生的不幸和受到的壓迫”,或者更進一步,與當前現實相結合,提出女性古今命運的共同點:男女兩性在情感歷程中的地位仍在實質上處于不平等狀態。這些解讀都是有意義的。
但放在今天這種環境之下,面對已經在情感方面有一定需求且處于人生轉折期具備一定實現自我價值要求卻又對種種性別不平等有所認知但又尚未完全進入社會經歷過這一切的90后大學生來說,這種解讀其實還可以更深入一步。除了從與作品中“受害者”的角度的同一性別角度認識之外,還需要提醒學生以理智的眼光認識作品人物命運,思考女性在進入社會后所需要獨立面對人生、情感以及人性本身的復雜性,從而讓她們認識到自尊自由的取得所需付出的代價,培養她們獨立堅強的人生理念。一是可以通過這些作品讓女大學生對自身情感狀況的體察更為深入。作為特定的性別群體,生理狀況在一些時候確實決定女性不得不依賴他人,但這種依賴經過社會的特別放大就成為女性作為一種性別缺乏自立性的表現,由之甚至成為一種社會固定化認知而反向影響女性的自我認知和評價,在作品解讀這種情感和理性兼用的場合,可以借機讓女性對于自身的這種認知特征有所感受。其二,情感的失敗與女性在社會中的不利處境有本質關聯,這種不利處境的認知有可能讓部分女性產生自我的心理上的弱勢,從而產生一種對人性及他性的懷疑感和對婚姻愛情的不信任感。當前大學生群體中依附型的婚戀觀即與此有關。只有在充分認知自我處境的基礎上,才能“對女生進行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教育,強化女生的主體性意識,使她們主動拋棄依附思想,建立正面的自我形象,勇敢地進入與男子平等的主體角色,自覺地意識并履行她們的歷史使命、社會責任、人生義務。”因此,這種作品的解讀可以讓學生更深入思考尊嚴與價值的意義。這既可以開拓女性關于自我的意識,其實也為古代文學課程的改革提供了思路。
1交互形式的完整性
交互形式包括學習者與學習內容的交互,同伴交流和師生交流。學習者與學習內容的交互通常是指學習者閱讀、分析學習內容,并且網站能夠給予學習者關于學習內容的反饋信息的過程;同伴交流則主要是通過論壇討論來實現的;而師生交流往往是通過學習者與教師之間進行視頻交互、語音通話、文字交流等方式實現的。具有兩種交互形式的網站所占比例比較高,三種交互形式同時具備的課程網站卻較少,數據計算得出中學課程網站中沒有任何交互形式的占有1.7%。由此可以得出,除了個別課程網站在設計時沒有考慮到交互的形式外,其他的課程網站大都考慮得比較多,但是這些考慮并不完整。
2交互技術的豐富性
本次調研的交互工具手段包括咨詢同伴,咨詢教師,虛擬現實工具,鏈接外部資源,鏈接站內相關資源,實時數據收集和連接外部數據庫。咨詢同伴是指向其他學習者咨詢;咨詢教師是指向專家或教師咨詢;虛擬現實工具是指可以在網站里面的軟件虛擬環境中進行試驗操作的工具;鏈接外部資源理解為可以鏈接到其他與該課程有關的網站;鏈接站內相關資源理解為可以鏈接到站內其它支持該學習的資源;實時數據收集就是實時跟蹤和保存學習者的活動情況,當該學習者下次進入該網站的時候,可以查看自己以前的學習活動情況;連接外部數據庫指從外部網站導入數據,即將其他網站的數據導入到該網站的數據庫中,如可以將QQ空間中的照片導入到人人網中。小學課程網站中包含四種及四種以上交互工具手段的占16.3%,中學課程網站占32%,大學網絡課程占38.6%,成人課程網站占40%。其中,小學所占的比例最低,原因可能是設計者考慮到小學生對課程網站的教學技術掌握能力有限,無法很順暢地使用所有的教學技術。但是,小學階段的學習者往往對有限的教學技術容易產生疲憊感,因而失去對學習的興趣,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3內容呈現的多樣性
網絡教育平臺通過不同載體將教學信息作用于學習者,其呈現方式包括視音頻,純文本,圖文以及多媒體。多媒體教材是指結合了許多種類型的媒體元素,包括聲音、動畫、影片以及文字的教材。多樣的內容呈現方式能夠促進環境類要素與個體類要素以及環境類要素與行為類要素之間的交互,使得學習者在交互中更加快樂地學習。小學的課程網站中包含三種或四種內容呈現方式的網站僅占26%,中學占20.4%,大學占21%,成人占46%。很明顯,成人課程網站中的內容呈現方式相對于其他三個目標人群的網站來說更加豐富。而小學、中學和成人課程網站在內容呈現方式方面比較單一。
關鍵詞:語文教育、個性發展、對策
Abstrat
Studentscharactereducationhasbecometheworld''''shoteducationalresearch.Sincethe1980softhe20thcentury,withtheworld''''srapidtechnologicaldevelopmentofpersonality,theadventoftheinformationsocietywhippedupavigorouseducationreformmovement,nationaleducationexpertssaytheprimarygoalofeducationreformisthepersonalitydevelopmentofstudents.The"people-centered,student''''spersonalitydevelopment"ideologicaleducationisacceptinggraduallybyteachers.
ThispaperfirstlydescribestheChineselanguageeducationstudentspersonalizedattentiontothedevelopmentofatheoreticalfoundation,Chineselanguageeducationforthedevelopmentofthestudent''''spersonalityprovidetheoreticalsupport.FromtheanalysisofthethreeaspectsofChina''''slanguageeducationinthedevelopmentofpersonalitythere,thedevelopmentoflanguageeducationinthestudent''''spersonalityisstillsomedeficiencies.Thefinalarticleinthispaperispartofthefocusofourattentionpersonalizedlanguageeducationforthedevelopmentofcountermeasures,Countermeasuresincludetwomainparts:onedescribedthedevelopmentofthestudent''''spersonalityprocessshouldaddressseveralgroups;anotherpartofmypersonalityimportanceoflanguageeducationforthedevelopmentofcountermeasures.
Keywords:Chineseeducation,developmentofpersonality,suggest
目錄
中文摘要…………………………………………………………1
英文摘要…………………………………………………………2
一、前言…………………………………………………………4
二、語文教育重視個性發展的理論基礎………………………4
(一)人本主義:個性發展是人身發展的必然………………4
(二)素質教育:個性發展是素質教育的體現………………5
(三)創新教育:個性發展是個人創新的前提………………5
三、我國語文教育對學生個性發展的缺失分析………………6
(一)語文教育教育理念:從觀念上限制個性的培養………6
(二)語文教育教學模式:從行動上限制個性的培養………7
(三)語文教育評價方法:從成果上限制個性的培養………7
四、我國語文教育對學生個性發展的對策分析………………8
(一)語文教育發展學生個性應處理的幾組關系……………8
(二)語文教育發展學生個性的對策思考……………………10
五、結束語………………………………………………………12
參考文獻…………………………………………………………13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然而,多年來我們的語文教育評價主要標準是通過升學考試和教學過程中大大小小的模擬升學考試來衡量,將預定的目標作為評價的唯一標準,追求評價的客觀性和科學化,把所有精神現象都用簡單化的方法加以反映,對復雜的心理現象只看過程不看結果。其方式是采取限時的紙、筆測試的方法從而獲得量化的結果,并把量化的結果作為區分學生好壞和教師教學優劣的首要依據。這種教育評價雖然由一定的優勢,但它完全忽略了人的行為的主體性、創造性和不可預測性,忽略了語文教育過程本身的價值,它的最大缺陷是把人客體化了、簡單化了,它把方方面面都考慮周全了,唯獨忽略了人本身,從而在評價的過程當中完全忽視了人的個性培養,教育的評價完全忽視了人的個性評價。
例如,這是一道初中的語文試題。下列各句中加點的字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煙濤微茫信難求信:確實,實在B、阿母謝媒人謝:謝絕
C、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速:迅速D、少無適俗韻韻:個人氣質
像這種記憶性的題目涵蓋了試卷的所有范圍,而彰顯學生個性發揮的題目卻很少。根本不利于語文的個性發展的評價。
四、我國語文教育對學生個性發展的對策分析
現代教育從根本上講是一種主體性教育。語文教育作為現代教育的一個實踐領域也應該重視學生主體性的實現和發展。然而在教學實踐中,語文主體性教育的實施出現了偏重形式、忽視實質和內涵的傾向。為了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展,我國語文教育必須處理好相關的關系以及采取相應的措施,以學生為本,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
(一)語文教育發展學生個性應處理的幾組關系
語文教育在發展學生個性的當中會出現一定的矛盾和問題,必須要處理好相關的矛盾和問題,以便有利于個體將語文教育的影響內化為良好的個性品質、促進自身的和諧發展。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6]王紀人:文藝學與語文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7]章永生:教育心理學;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1.2階段性。教師在對教學任務進行設計的過程中,要根據專業的特點和教材內容中對語言能力、語言知識、情感態度、文化意識以及學習策略等多個方面的要求來對任務進行設計,讓每堂課、每個階段的任務目標單一、清晰并且與每一個單元的目標保持一致,確保課程總體的目標能夠實現。
1.3最近發展區。教師要以教育心理學為基礎,在進行對教學任務進行設計的過程中,任務的難度應當設置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也就是指在對任務進行設計時,需要讓學生感到有一定難度,具有挑戰性,還需要在學生的可努力范圍之內,讓學生感受到學會了新知識的樂趣,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1.4主體性。教師在設計教學任務的過程中,一定要突顯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要讓學生參與到任務的設計中,對整個過程進行評估,以此來加強學生之間的互動、協作與交流,對學生的合作學習習慣以及自主學習習慣進行培養。
1.5語言交際性。教師在設計任務的過程中要以意義的表述和信息的交流為核心,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能夠體會到語言的形式、語言的功能以及語言在使用時的語境之間的聯系,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
二、任務型英語教學模式的實施方法
我們在實施任務型英語教學的時候,可以根據英語課文的學習情況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課前階段、閱讀階段以及課后階段,以此來對教學任務進行設計。
2.1課前階段。課前階段是指對課堂學習進行準備的階段,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激活文本、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對課文進行導入,在這個階段,學生要以完成任務的模式來對課文相關的知識材料進行查找、記錄,要對課文的內容有一定的了解,為完成下一個階段的任務打下良好的基礎。
2.2閱讀階段。整個教學過程的核心就是閱讀階段。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讓師生之間、學生之間進行活動,促進學生認知、技能以及情感的良好發展。這個階段中,學生主要的任務包含了:在對課文學習的過程中了解文章的具體內容,將其中心思想進行歸納;以課文為中心進行合作性學習,通過有意義或是具有良好交際性的活動來對所學到的語言知識進行鞏固。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前對課文進行預習,對本節課的詞匯和語法進行了解,并且安排幾個小組通過圖書館、互聯網對與課文有關的資料和信息進行搜集和整理,然后制作成課件,在上課的時候向全班進行匯報,并且以此為話題進行討論。在閱讀階段,采取閱讀課文相關的資料并進行討論等方式,來對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進行有效的鍛煉,同時,學生通過對本節課中遇到的詞匯和語法以及對重要的語言項目進行一定的演練和運用,提高了學生的語言使用能力和使用的準確性。在這個階段中,教師需要扮演組織者、激勵者、幫助者、調控者以及參與者等多個角色。教師需要對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存在的語言錯誤進行具體的分析和講解,要從正面來強化學生的知識和技能。
2.3課后階段。課后階段是英語學習的延伸,這個階段學習的目的就是要通過一定的合作活動來提升學生的知識基礎,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在這個階段學生主要的學習任務就是要以課文為中心進行討論、辯論以及角色扮演等多種活動,同時,進行寫作練習。課后階段的學習任務不僅與課文和教學主題有直接的聯系,同時能夠提供給學生更加廣闊的自我發揮空間,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特別是寫作能力提高的更為明顯。
(二)社區教育區域性專題網絡課程“河北終身學習在線”平臺自建課程即屬于區域性專題網絡課程,“社區教育課程中最具特色的是區域性專題,如區域性歷史、當地著名的歷史事件與人物、區域內各類博物館的珍貴文物、當地特有的動植物、不同社區學習共同體的多元文化、地方貿易和經濟資源、產業及職業特色等,所有專題都可以列入課程創編的范圍”。[12]基于此,我們借鑒李惟民的定義,將社區教育區域性專題網絡課程的概念表述如下:以實現社區教育目標為目的,以終身教育思想和現代教與學理論為指導,基于網絡設計的,支持自主學習、靈活學習和有效學習,體現特定區域特色的專題學習內容和組織學習進程的學習環境、學習資源的總和。
二、社區教育區域性專題網絡課程資源建設與應用分析
(一)社區教育區域性專題網絡課程資源建設實踐在“河北終身學習在線”平臺設計和創建階段,我們便充分考慮了學習者的學習需求,確立了特色化、本地化的課程資源建設原則,以便豐富資源類型。1.適應本地居民學習需求,開發鄉土特色課程在平臺創建階段,我們便充分考慮了學習者的學習需求,專門設計了“燕趙回眸”和“跟我學”兩個具有河北特色的欄目。“燕趙回眸”以河北人文、歷史內容為主,建設不同類型的網絡視頻課程10門。“跟我學”以河北地方特色的文化體育、養生益智、生活知識與技能等內容為主,建設網絡視頻課程9門。2.根據現有條件,開發多樣化課程本次自建課程,大部分為視頻課程。其中多為新錄制課程,“學唱地方戲”和“學剪紙”為從劇院和電臺搜集并改造的課程。“跟我學禮儀”為學校年輕教師編制的動畫式課程,該課程在2013年教育部“優秀網絡課程及資源征集活動”中通過了評審,經過重新改造后成為社區教育網絡課程。3.立足學校現實,探索課程建設機制據了解,目前全國電大系統中教學資源建設普遍存在著職責不清、主體不明的問題。很多省級電大設立了現代教育技術中心、資源建設處等資源制作部門,但是,由于人員缺乏,專業分工不健全,這些部門往往只能承擔管理職責,或作為技術主體,都難以獨立承擔資源建設任務。教學設計、組織策劃等工作要靠其他部門人員完成,部門之間協調存在著困難,扯皮現象經常出現。在本次自建課程試驗過程中,我們努力完善資源建設制度,積極進行以項目組為組織和運行模式的資源建設機制探索。雖然由于人手少,存在著多角色兼任現象,但是,我們在建設過程中十分注意強化參與者的角色意識、職責意識。
(二)社區教育區域性專題網絡課程資源應用分析我們運用內容分析法和Excel軟件,針對學習者發帖信息進行了初步分析。“河北終身學習在線”兩個欄目共制作19門課程,網站開通近一年以來,引起了很多學習者的興趣,我們對學習者的點擊和發帖信息進行了初步統計(見表1和表2)。1.點擊數分析從點擊數來看,“跟我學”欄目每門課程平均點擊數為1737人次,“燕趙回眸”為218人次。“跟我學”課程要遠高于“燕趙回眸”。表明公眾更喜歡休閑健身、文體娛樂類課程。“跟我學”課程形式多樣,內容與公眾生活相關度較高,容易受人青睞。“燕趙回眸”更多地具有正規學歷教育課程的色彩,通俗性、娛樂性成分較少,顯得曲高和寡。這說明公眾更喜歡通俗性、娛樂性和趣味性較高的課程,因此,課程資源建設時,一定要在這些方面狠下工夫,特別是歷史文化類課程更需格外注意。2.發帖情況分析(1)基本情況。“燕趙回眸”和“跟我學”兩個欄目課程共123個帖子,其中無效帖子7個,有效帖子為116個。跟我學93個,占80%,平均每門課程發帖10.3個;燕趙回眸23個,為20%,平均每門課程發帖2.3個(見圖1)。因為帖子數較少,這里的分析可能僅具有相對意義和參考價值。(2)帖子分類。根據內容可將帖子分成四類:a.評論類。包括對網站、欄目、課程以及主講人的評價。例如,學習了“商務禮儀”課程發帖“挺好的這個網站”。學習了“太極拳(4)”課程發帖“龐大明會長講得好,通俗易懂。”這類帖子反映了學習者學習需求、學習動機、學習興趣。b.提問類。包括針對講授內容的問題或與講授內容相關的問題。例如,學習了“攝影創作如何正確使用光圈”課程發帖“抓拍時,光圈和速度顧不上調,用P檔效果又不好是什么原因?”這類帖子反映了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學習深度。c.感觸類。包括學習完課程以后由課程內容引發的認識、感悟、感想、抒情等情緒性表達。例如,學習了“攝影構圖”課程發帖“我領悟到好的照片會說話。”學習了“河北古長城”課程發帖“長城的歷史太悠久了,我國的瑰寶啊!”這類帖子反映了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學習深度。d.其他類。包括難以劃分到上述三類中的帖子。例如,“個人禮儀”課程可能是一度看不到內容,有人發帖“怎么沒有內容啊?”還有人提示,“用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用兼容模式就可以看了。”學習了“特殊天氣攝影”課程發帖“見過特殊天氣———風、雨、霧霾、雪的好照片。推薦一個冰雹天的獲獎照片。”這類帖子也能反映學習者學習興趣、學習深度、協作學習等多方面情況。(3)數據分析。“燕趙回眸”欄目課程帖子數量太少,其中,感觸類、其他類和評論類帖子為10個、10個和3個,分別占43%、43%和13%。沒有提問類帖子,說明學習者學習深度不夠。“跟我學”欄目課程帖子數量相對較多,但極不平衡,且有明顯的集中傾向(見圖2)。從圖2可以看出,兩門改造課程“學唱地方戲”和“學剪紙”均為0個帖子。一方面,表明這兩門課程居民學習需求較低。在張燕農對北京東城區居民學習需求的調查中也有相同的趨勢,剪紙31.2%,戲曲25.6%。明顯低于攝影51.2%,文明禮儀58.4%,[13]可以與本研究相互印證。另一方面,對兩門課程還應具體分析。從制作形式來看,“學唱地方戲”是教學形式的課程,有教有學,而“學剪紙”是電視臺專題片改造而成,屬于欣賞類課程。結合點擊數來看,“學唱地方戲”和“學剪紙”分別為1372人次和464人次,雖然都低于“跟我學”欄目點擊平均數,但兩者相比較還是有明顯區別的。表明學習者更喜歡能夠給予學習過程指導的教學式課程。“學攝影”發帖數較高,占“跟我學”欄目的69%,其中,評論類和提問類帖子也比較多,分別占“跟我學”欄目的25%和16%(見圖3)。表明公民對攝影學習需求和學習興趣都較高。“學攝影”課程發帖率高還有一個原因,即主講人為石家莊市攝影家協會副主席,同時也是河北電大教職工。表明專家的身份特征對于學習者參與學習的深度和廣度有一定影響。
三、關于社區教育網絡課程建設的相關思考
通過本次社區教育區域性專題網絡課程資源建設實踐,我們取得了一定的建設與應用經驗,發現了許多問題,也引發了我們對社區教育網絡課程建設以及課程教學等問題的思考。
(一)社區教育網絡教學要不要開展,以及如何開展應該看到,目前“河北終身學習在線”課程教學功能還不夠完善,無交互教學,缺少教學支持服務環節;學習主體呈現散漫狀態,缺少組織與管理。因此,導致課程資源使用效果不甚理想。王林興等認為,社區教育是非正規教育的公民補償教育、公益性教育,其學習形式、學習內容只要方便公民、有利公民,不受任何制約。[14]我們認為,即便是非正規教育,也決不是教學無目的、辦學無計劃、質量無標準,它只是相對于正規教育的規范性而言。它的教學目的、內容更接近學習者工作和生活實際,并非無據可依,隨意而為。與正規教育相比,它更重視主觀能動性、責任意識、道德價值觀的培養,強調自主性和自愿性。再有,隨著社區教育機構的日益發展,其教育教學必然越來越規范化,在終身教育語境下的學歷繼續教育和非學歷繼續教育將打破既有界限,回歸教育的本真狀態,有支持的遠程教學理論也必然會引入社區教育領域。因此,一定的網絡交互教學是必要的,至少網絡課程不能處于完全無人照料狀態。那么,社區教育如何開展網絡教學活動呢?首先,借助實體教育機構提供學習支持。隨著社區教育體系的不斷完善,社區教育的教學能力將不斷增強,因此,社區教育教學可以通過網上網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充分借助社區教育機構的教學力量為學習者提供學習支持服務。其次,開展互助學習。教育機構應有意識地多組織學習者開展合作學習,促使學習者互相提供學習支持。
關鍵詞:語文教學;人文知識;教育特性;個性培養
語文是工具,因為語言文字是裝載思想的工具,但是語文畢竟不同于火車,火車是裝載旅客的工具,火車和旅客可分為二物,二者分開其本質不變,且能獨立存在,但語文這一工具卻不可能與所裝載的思想分開,“有誰見過沒有任何意義沒有任何思想內容的語文呢”?這說明語文不是一般的工具,它的特殊性在于內容與形式的密不可分。而且,不同的語言形式,孕含著不同的思想內容,不同的思想內容,給學習者以不同的影響。因此,我們在堅持語文的工具性的同時,必須認識到語文的另一屬性,那就是教育性。
一、注重傳輸人文知識
人文知識是人文素質中最基本的內容和層次。中學語文教材既是各種語文知識的載體,也是各種文化知識的載體,其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知識,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因此,語文教材既是學生學習漢語言文學的范本,又是了解和吸取中外社會、政治、歷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知識的教材。語文教師要善于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的實際,結合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介紹和講解相關的人文知識和信息,指導學生去了解、認識、思考、聯想,從而學習和借鑒。比如教材中的詩、詞、文、賦、小說、戲曲等中國古典文學中蘊含著傳統的審美文化,道德、風俗、禮儀文化、建筑、音樂、工藝文化等,內容十分廣泛。教學中,教師對這些內容稍加點化,讓學生從中接觸到傳統文化,了解其豐富和悠久,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認識其價值,從而自覺地接受優秀的文化傳統。特別是教材中那些包含著傳統的人生觀、價值觀,展現中華民族傳統的性格、精神品質的優秀篇章,更值得啟發學生去思考,引導他們從中感悟人的內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與假丑惡等;思考社會的變遷和發展及其規律;體認大自然和客觀物質世界的奧妙,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建立起初步的與人、社會和世界發展相一致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尤其要發掘和利用教材中弘揚的科學而正確的思想觀念和人文理想,糾正學生思想言行上存在的不良傾向和模糊認識,從而使科學的知識,科學的理念和正確的價值觀念、道德情愫、行為規范等轉化為學生的內在素質。
二、構建新的課堂教學觀
新課程理念是以“生命”為邏輯起點,其核心是:教育直面生命。前面列舉的諸多現象都源于沒有從尊重生命的高度來認識學生。中小學教育面對的是處于集中學習的生命活動時期的兒童和少年。這個時期,對于每個學生來說是十分重要、寶貴的,但他們自己卻并不完全認識其價值。他們缺乏生活體驗,各方面都處于形成狀態。這個時期,又是學生充滿活力和潛力的生命時期,他們有多方面發展的需要和可能。這段時期教育的影響力,超出現階段而擴展到學生的終身。因此,對學生的熱愛和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關注,是教育不容忽視的價值取向。正因為如此,新課程要求教師,要善于反思與創造,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重視課堂上師生的有效互動和教學過程中的動態生成;增強教學設計意識,重視教學情境的創設工作;要學會充分合理地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努力營造平等、和諧和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另外,教師還要指導學生善于開拓和利用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敢于質疑問題;積極參與知識的探究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嘗試將“書本世界”與“現實生活世界”緊密聯系起來。重新全面地認識課堂教學的功能,構建新的課堂教學觀,這是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三、挖掘蘊藏在課文中的育人因素
對于人文精神教育而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關注和體現這樣兩個字:感染。 首先,教師不能忘了文本的感染作用。語文教材中很多是思想性很強的優秀的文學作品,但也有些作品中的德育內容并不是很明顯,卻是客觀存在的,教師必須充分認識它們的潛藏性。在研究教材知識的同時,應細心領會、精心思考,才能挖掘出蘊藏在課文中的育人因素。
如《赤壁之戰》,這篇課文中就潛藏著多種教育因素,課文中出現的人物周瑜、諸葛亮、黃蓋、曹操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特點,讓學生從多角度理解,就會收到多方面的教育。 挖掘教材德育因素時,還應挖掘得準確,這主要在于細心閱讀、認真分析,尋找滲透德育的最佳結合點。有些教材德育內容是多方面的,必須找準重點。
例如《植物媽媽有辦法》這一課,一方面教育學生了解植物傳播種子的奇妙自然現象,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熱情;另一方面教育學生熱愛觀察,細心逐步觀察,繼而熱愛學習。根據文章的寫作目的,后者應該是德育滲透的最佳選擇。人文精神不是“水中之花”,它首先是以文本為載體的、以文本為依托的,學生在自主、獨立的閱讀中自然能體悟到其中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不能授予,只能體悟和感染,讓文本自身去感染學生。教師不能架空文本作出指向明確的分析、理解,學生基于個體的因素,對文本人文意義的解讀是多元的。其二,教師不能忘了教師的感染作用,教育者本人必須先具備人文精神的素養。一個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語文教師,他的課是洋溢著他民主、自由、寬容的思想和情懷的。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自然而然地感染到了這種人文精神。這樣的教師,他能容忍學生的“異端”,容忍、鼓勵甚至引導學生沖破思想的牢籠;他尊重學生獨立思考的權力,讓他們勇于質疑、追問和探索;他提倡學生“心口如一”,提倡“我思故我在”。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學生精神世界中本身潛藏的自由精神就被喚醒了,探索、思考、想象、創造的天性也被喚醒了。因此,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教育,并不是給學生什么思想和精神,而只是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尊重每一個學生的“與眾不同”,誘導他們心靈深處自由因子的復活,鼓勵他們張開思想的翅膀,讓他們看到一個獨一無二的我。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講的教師的人格魅力。
“德育是教育的靈魂”。教人要教心,育才先育德“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化學教學之中,以達到中學化學教學的目的。”因此,在化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是化學教師義不容辭的義務和責無旁貸的責任。
一、通過化學學習興趣的培養,使學生確立正確的學習目標
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的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動學生探求知識的動力,它會使學生產生學習的需要、樂于學習的情緒體驗。在初中化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是學生對化學這門學科的學習目標正確確立的前提條件。所以,如何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是我備課過程中非常重視的一個環節。總結多年的教學經驗,我所采用的激發學習化學興趣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創境激趣法。創設學習情境可以增強學習的針對性,有利于發揮情感在教學中的作用,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習更為有效。在創設學習情境時,應該力求真實、生動、直觀而又富于啟迪性。如在教二氧化碳性質時,我首先“變”了一個小魔術——“清水變牛奶”,即用一根玻璃管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氣,結果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了。這一小小的魔術把學生的學習興趣勾了出來,使他們產生了想要學習本節知識的強烈的愿望。
2、實驗激趣法。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如果一個教師在化學教學過程中,只是憑借一根粉筆一張嘴一本書的話,即使講得再深透,語言再動聽也不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凡是課本要求的學生實驗我一個不漏地讓學生動手做了,不僅如此,我還努力改進課本實驗,把一些演示實驗也改成了學生實驗,通過人人動手做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通過環境教學培養學生環保意識
隨著工農業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污染日益增加,保護環境、保護地球已成為人類共同的呼聲。把環境保護教育穿插在化學教學之中,對增強學生環保意識具有重大意義。教學中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挖掘化學教學內容,從學生身邊的學習和生活經驗出發,培養學生環保意識。比如在講到二氧化硫時,就可以滲透環保知識,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告訴學生二氧化硫是一種主要的大氣污染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成分,它能導致水質酸化,毀壞樹木、莊稼。
2、規范試驗操作。例如,進行化學實驗時,將藥品規定了用量和濃度,有些藥品取最小或采用微型實驗,既方便施教,又方便操作,更易讓學生觀察和記憶,從而培養學生嚴謹的實驗態度和科學的實驗方法,同時會節省藥品,減少污染,也能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3、改進實驗操作。將一些有毒物質參加或生成的實驗進行改進,使操作更合理有效,又能控制或避免排污量,增強學生環保意識。如銅與濃硫酸的反應是一個演示實驗,我們將實驗中的銅屑改為彎成螺旋狀的細銅絲,銅絲與濃硫酸接觸即反應,脫離即停止反應,可以讓學生輪流觀察或操作,使二氧化硫的產生降到最低限度。總之,改進實驗操作方法有多種,我們要根據學校實驗條件和教學實際,充分利用舊物質和廢物,將原有的實驗進行科學的分析改進,以達到更安全可靠、趣味新穎、快捷方便、可控制排污量、增強學生環保意識等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