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清明節的來歷匯總十篇

時間:2022-05-29 08:30:0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關于清明節的來歷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關于清明節的來歷

篇(1)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后來,由于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小學生關于清明節來歷的作文范文二清明,在遙遠的周代已經流行。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日,歷代的詩人詞家都有關于清明盛況的描寫,自古以來人們在清明節留下了很多習俗。

清明掃墓,追祀祖先,由來已久,相沿成習。掃墓,又叫墓祭、祭掃、上墳。清明掃墓是因為驚蟄、春分已過,冰消雪化,草木萌生,人們想到了自己的祖先墳瑩,有沒有狐兔穿穴打洞,會不會因雨季來臨而塌陷,所以到墳上一方面清除雜草,整修樹枝,給墳上添幾锨土;另一方面準備一些祭品,燒幾張紙錢,給樹枝上掛些紙條,舉行個簡單的祭掃儀式,以表示對死者的懷念。

古代二月,三月三有踏青之俗。“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肝聞吹笙”、“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記述的就是唐人踏青盛景。古代每逢這一天,人們聚親約友,扶老攜幼,乘大好春光到郊外踏青,然后圍坐野宴,抵暮而歸。

人們在掃墓和踏青返家的路上,都愿采幾朵野花戴在頭上,順手折幾根柳條插在房前屋后。據說這種風俗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民祖師——神農氏。后來逐漸發展成為紀念和希望長壽的愿望。戴柳習俗被淘汰,插柳卻盛行起來,成為我國人民春季造林的植樹節。 清明前后還流傳著很多傳統的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如拔河、蕩秋千、放風箏、打馬球、斗雞等活動。清明節的習俗豐富多彩,歷代的記載十分浩繁。詩人懷清明之作更是爭艷奪彩,不可勝記。從這些意義上講,清明既是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的節日。

篇(2)

1、 活動時間:__年 4 月 11 日

2、 活動對象:我班全體同學

3、 活動形式:利用 PPT,口頭講述,全體互動等多種形式,組織全班同學 回憶以往過清明節的情形, 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充分向學生介紹清明節的由 來,習俗,體育活動,美味及各名族清明節特色等。

4、活動要求:在舉行班會活動之前要求學生上網查找關于清明節文化等情況。

篇(3)

2020清明節祭英雄手抄報

有關清明祭英烈的作文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到了,按照老師的要求,我在網上搜集了許多關于清明節的資料,對清明節的來歷和習俗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認識。原來清明節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不僅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更是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清明節這天下起了小雨,我央求媽媽帶我去烈士陵園掃墓。媽媽告訴我現在有一種更文明更環保的掃墓儀式,問我想不想嘗試一下。我當然想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卻見媽媽打開了電腦,難道媽媽要上一會兒網嗎?我著急地催促著媽媽,只見媽媽很快打開了一個網頁,“網上祭英烈”這五個大字醒目的標在網頁上。這時媽媽對我說:“你看現在有許多網上祭英烈的網絡平臺,可以讓我們足不出戶就實現我們的愿望,而且這種方式更符合當今環保、低碳、文明、健康的社會新風尚。”聽了媽媽的話,我大吃一驚,竟然在網上也可以祭拜英雄烈士,真是太酷了。

我迫不及待地要試一試了,媽媽讓我先不要急,讓我們一起看看儀式的內容吧。其實祭奠儀式的內容很簡單,就是鞠躬、獻花和留言,網上的主頁被裝飾的莊嚴肅穆,背景是藍天白云下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和革命英雄群雕。上面有一段話:清明節到了。我們今天過上了好日子,這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清明節里,讓我們一起緬懷他們,為他們掃墓吧!我和媽媽懷著崇敬的心情為英雄們鞠了躬,獻了花,最后該留言了,我想了很久終于想了一段話:“革命英雄永垂不朽,你們用鮮血換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們用雙手創造美好的明天。”

相關文章:

1.清明祭英烈手抄報簡單好看精選5篇

2.清明節烈士手抄報最新圖片大全

篇(4)

清明踏青的來歷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掃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題。

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晉文公把寒食節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榆社縣等地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垣曲縣還講究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前二天為小寒食。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一般是在公歷4月5號前后,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

《歷書》:“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點豆”之說。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20_年5月20日,中國文化部申報的清明節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明節為什么要踏青?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清明通常在農歷三月前后,恰是大地春回的時節。經歷了一個漫長寒冬之后,人們紛紛走出居室,來到戶外探尋春天的氣息――或在田野踏青,或在郊外放風,這些郊游活動便被稱為“踏青”。踏青,又叫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

傳說,在很早以前就有清明踏青這一活動了。據《舊唐書》記載:“大歷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見,踏青春游的習俗早已流行。杜甫有“江邊踏青罷,回首見旌旗”的詩句。到了宋代,踏青之風盛行。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就極其生動地描繪出以汴京外汴河為中心的清明時節的熱鬧情景。

由于全國各地春天到來的時間不一,因而踏青節也就有先有后。農歷二月二為福建一帶的踏青節,三月三為陜西一帶的踏青節。北京、東北由于春來得特別遲,到了五月初五才開始踏青。由于踏青是一項有意義的習俗,因此代代流傳。

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之說。

關于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后,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愿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然后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梁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像有什么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于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后,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后,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此后,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面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懷念。

清明節踏青注意事項1.提前觀察天氣

當發現墻縫有滲水、天氣悶熱異常、濕度明顯加大,這種情況說明兩三天內一定有大暴雨,避免外出。

2.量力而行

春游踏青以近郊為好,最多不超過兩天的路程。過遠春游,舟車之累,身心疲憊,既不利于健康,也減少了興趣。另外,要補充各種營養不能樂而忘返,造成過度疲勞。如果出現心悸、乏力多汗、頭暈眼花等癥狀,應盡早休息,切忌勉強。

3.穿戴適當

春天氣候多變,乍暖還寒,要帶足衣服,以防感冒。鞋子應選用輕便、無跟防滑和高彈性的運動鞋,大小要合適,以免影響血液流通,防止腳趾擠傷和腳底麻木不適。同時可準備戴防風鏡和墨鏡。

4.注意飲食保健

踏春時,體力消耗較大,身體內所需的能量和各種營養物質較多,所以踏青中的飲食是保健的重點。

5.注意場所選擇

踏春宜在田野、湖畔、公園、林區、山區等場所,以攝取較多的“空氣維生素”———負離子,起到健腦驅勞、振奮精神的作用。

6.防止昆蟲叮咬

春天是各種昆蟲滋生的季節,如果你不慎被昆蟲叮咬,切不可搔抓,而應立即涂擦風油精或皮炎平等糖皮質制劑,被松毛蟲、蜘蛛、蜜蜂、蝎子等叮傷后應冷敷處理。

7.防止意外事故

踏春時,應盡量避免走陡峻的小路,不要獨自攀登山林石壁。同時,凡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要隨身帶好常用的急救藥品。

8.預防花粉過敏

春天百花爭艷,要注意預防花粉過敏。首先要找準過敏源,最好先到醫院進行檢查,查出自己的過敏源,如果沒有進行過徹底的脫敏治療,在選擇的春游地點,應盡量回避有花之處。出游前可事先口服撲爾敏或安其敏等抗過敏藥物,戶外活動時不要近距離“拈花惹草”,不要在草地上睡覺,不要用口唇、鼻子及面部直接與花朵或樹葉接觸,以免過敏現象發生。

9.熱水洗腳

踏春時腳部肌肉不停地進行收縮運動,易引起局部肌肉酸痛。熱水洗腳可使毛細血管擴張,促進足部血液循環,還可使皮脂腺的分泌和毛孔散熱作用恢復正常。

篇(5)

清明節什么時候被定為法定節假日清明節,20xx年被正式確立為法定節假日。20xx年的4月4日——第一個“清明節”法定假日。

20xx年12月14日,國務院正式《關于更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第二次修訂),規定自20xx年1月1日起將清明、端午、中秋定為法定假日,清明、端午、中秋當日放假一天。

清明節時間怎么算的1 地球公轉一周為黃經360度,當地球到達黃經零度時定為春分,而后每運行15度有一個節氣,共有廿四節氣。因此,節氣在陽歷上的日期是固定的,由于閏年的原因,最多相差兩天。農歷是反映物候變化、指導農時的陰陽歷,它還結合了陰歷--月相29.5天的周期(一次滿月到下一次滿月的時間間隔)。一年12個月,每月卻是以30為基本天數,這就必然會差異。

按陽歷計算,清明可以固定在4月5日或4日(以當年二月平或29日而差異)。從天文角度說,4月5日或6日視太陽(視太陽就是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到達黃經15度的時候,這時就可以定為清明。

2 陰歷是太陰歷,是以月相的周期來計時的,一次滿月到下一次滿月的時間間隔為一個月,并不是陰間的陰,古代漢語中陰指月亮,陽指太陽。陽歷又叫太陽歷,以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為一年。

清明節的來歷和習俗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篇(6)

清明節手抄報內容的圖片2

清明節手抄報內容的圖片3

清明節手抄報內容的資料:清明節由來相信大家對清明節也非常熟悉,但是關于清明節的來歷,淵源,意義很少有人能說清楚。下面就為大家解釋一番,希望大家能夠不忘我國的傳統文化,能夠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并且也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古代人們根據節氣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以來安排農事活動。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清明節也是一個紀念祖先的節日。主要的紀念儀式是掃墓,掃墓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基于上述意義,清明節因此成為華人的重要節日。

清明節是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掃墓活動通常是在清明節的前10天或后10天。有些籍貫人士的掃墓活動長達一個月。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清明節手抄報內容的資料:清明節意義清明節是緬懷先祖及革命烈士的日子。但是我發現今天的清明節卻沒有了當初的意義。

清明節這一天,我和爸爸媽媽先去了奶奶的墳墓去祭奠。當我看到紙灰飛向四處,仿佛又聽到“當火熄滅,大地冷去。蒲公英飛向天空,人類重新面對一切”這句話。逝者已逝,后人緬懷,人類的生命長河如接力棒,代代相傳。

篇(7)

清明節是一個紀念祖先的節日。主要的紀念儀式是掃墓,掃墓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基于上述意義,清明節因此成為華人的重要節日。

清明節是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掃墓活動通常是在清明節的前10天或后10天。有些地區的掃墓活動長達一個月。

清明節紀念祖先有多種形式:掃墓是清明節最早的一種習俗,這種習俗延續到今天,已隨著社會的進步而逐漸簡化。掃墓當天,子孫們先將先人的墳墓及周圍的雜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鮮花等。由于火化遺體越來越普遍,其結果是,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漸取代掃墓的習俗。

不論以何種形式紀念,清明節最基本的儀式是到墳前、骨灰放置處或靈位前追念祖先。為了使紀念祖先的儀式更有意義,我們應讓年輕一代的家庭成員了解先人過去的奮斗歷史。

清明節掃墓常識——清明掃墓禁忌一、掃墓時不得嘻笑怒罵、相互打鬧

因為墓地是先人陰靈的安居之所,故不可跨過墳墓及供品,大聲喧嘩、嘻笑怒罵,污言穢語,亂跑亂碰,隨處小便,這樣做不單只對自己的先人不尊敬,更且對附近的靈體構成滋擾。更不能踐踏別家墳墓或對墓穴設計評頭品足,會被視之為褻瀆,遇到不好的氣場,那便惹到一身麻煩回家。

二、多加了解當地風俗習慣

中華民族傳承已久,各地都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民俗民風,因此要多向老輩人咨詢了解一些本地的風俗,雖然有些事情可能看起來有些怪異,但我們要知道,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既然存在了很久,就一定有其道理。我們可以在借鑒或遵照實施的同時,將這些風俗習慣牢記并傳承下去。

辭別時,首先要注意防火安全,待香燭點完后可離開。離開時要決然離開,不能一步三回頭,以免將不吉帶回身上或引回家中。拜祭回家后,必要時可以進行凈身儀式,可除去因時運勢較低時,拜祭所招惹回來的氣場入宅。

清明節與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十月初一的寒衣節,并稱為中國三大著名“鬼節”,忌諱自然不少,其他忌諱主要有:忌諱探視朋友親人;忌諱選擇清明時期結婚;忌諱搬家入宅;忌諱喜慶類宴請;禁止修建房屋(只適宜修墳、包墳等);忌諱去別人祭掃比較多的山旅游;忌諱說不吉利的話,特別是對亡者不敬的話;忌諱晚上活動不謹慎等。盡信書不如無書,但人有一絲敬畏、多一些顧忌是有益的。

清明節掃墓常識——清明掃墓的通常程序按照習俗,祭掃的順序是首先要先掃墓,就是將墓園打掃干凈。

其次是祭祀,這一程序很關鍵,一是寄托哀思,二是與先人相感,因為山有靈而無主,先人有主而無靈,與先人相感可以更好得到山川的靈氣。

掃墓時,人們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修整墳墓,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他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后人,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此后圍坐聚餐飲酒;也可放風箏,甚至互相比賽,進行相關活動。婦女和小孩們還要就近折些楊柳枝,將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條穿起來。有的則把柳條編成籮圈狀,戴在頭上,謂“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

篇(8)

清明前后,正是采摘清明草的最好季節。人們在這個時候,以吃清明果的方式來祭奠先人。

古代寒食節的傳統食品有糯米酪、麥酪、杏仁酪揚,這些食品都可事前制就,供寒日節充饑,不必舉火為炊。現在,青團有的是采用青艾,有的以雀麥草汁和糯米粉搗制再以豆沙為餡而成,流傳百余年,仍舊一只老面孔。人們用它掃墓祭祖,但更多的是應令嘗新,青團作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

吃青團流行地區:浙江省、福建省小部分地區、江西、安徽部分地區。

青團的來歷傳說一

傳說有一年清明節,李秀成得力大將陳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農民上前幫忙,將陳太平化裝成農民模樣,與自己一起耕地。沒有抓到陳太平,清兵并未善罷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設崗,每一個出村人都要接受檢查,防止他們給陳太平帶吃的東西。

回家后,那位農民在思索帶什么東西給陳太平吃時,走出門,一腳踩在一叢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來時只見手上、膝蓋上都染上了綠瑩瑩的顏色。他頓時計上心頭,連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凈煮爛擠汁,揉進糯米粉內,做成一只只米團子。然后把青溜溜的團子放在青草里,混過村口的哨兵。

陳太平吃了青團,覺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繞過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營。后來,李秀成下令太平軍都要學會做青團以御敵自保。吃青團的習俗就此流傳開。

傳說二

關于清明節吃青?的習俗,《中國民間文學集成浙江省臺州地區椒江市故事卷》里記載著這樣一個傳說。

從前有個年輕人,名叫金蘭。父親亡故,靠母親在家紡紗織布度日。金蘭從小驕橫懶惰,還要打罵母親。但朝廷命令,田地拋荒要被處死,所以他只好硬著頭皮去自家祖田干活。

金蘭在野地里無意中看到母羊給小羊喂奶的情景,幡然醒悟,決心要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母親提著竹籃來送飯時,他主動迎上前去。母親誤以為自己送飯遲了,又要遭兒子打罵,一時想不開,投進水塘自盡。金蘭立刻跳進水塘,但只摸到一塊木板。他將木板拿回家中供奉在堂前。據說牌位就是這樣來的。

為了紀念母親,他將母親放飯籃的地方長出的野草綿青采回來,做成苦餅。故事還說,這一天是小伙子清醒明理的日子,所以就把這一天叫做清明。并且每年清明日都帶著苦餅到水塘附近的路邊祭拜。后世稱之為上墳。

因為糕餅一類的食物古時也叫“?”,所以后人就把金蘭用“青”做的這種餅叫青?。后來清明上墳吃青?變成了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為什么要過清明節首先,清明節是緬懷已逝生命,激發現有生命,紀念自己身邊的,自己親近的已逝的親人,感謝先人賜予我們生命的一個節日。如何通過我們現有的生命延續過去的生命,用過去的生命激發今天的生命呢。緬懷的意義不單純是對親人的思念,更該成為一種民族的風俗,成為一個種族的繁衍儀式。我們對自己親人每年一次的掃墓就是一個典禮,是敬祖報本觀念的延續。有專家曾提議,應該把這個典禮擴大開來,就是在每年的清明節對那些為國捐軀,為中華民族付出生命的人進行祭奠。每年的清明節在天安門廣場上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前舉行祭奠先烈的儀式。從先烈到先賢,先賢不僅是拋頭顱、灑熱血的人,我們歷史上有許許多多的杰出人物,都是值得我們紀念的。家鄉的賢人是家鄉歷史的靈魂,也是家鄉山川的靈魂,他們在家鄉都留下了足跡,大家可以到他們的故居、墓園、紀念碑去祭奠,這將是最貼近百姓的鄉土教育。

篇(9)

一、開展“網上祭英烈”活動。為引導未成年人緬懷先輩、學會感恩,學習歷史、傳承文化,銘記責任、向往未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學習,xx文明辦下發《關于運用重要時間節點深化“我的中國夢”主題教育實踐活動的通知》(仙委文明辦〔2017〕4 號)和《關于開展“網上祭英烈”清明主題活動的通知》,同時在xx文明網和“文明xx”微信公眾號上進行廣泛的發動和宣傳。積極組織全縣各中小學生登陸登陸福建文明風、莆田文明網、xx文明網等相關網站和福建日報客戶端“新福建”參與網上祭奠活動,在網上向先賢先烈鞠躬獻花,抒寫感言寄語,引導未成年人緬懷先烈,慎終追遠,珍惜今天幸福生活,樹立為實現中國夢努力奮斗的人生志向。

二、開展“網下祭掃”活動。清明節期間,組織各界人士就近就便到xx縣革命烈士陵園、于潔烈士展覽館、楓亭蔡襄陵園、革命戰爭紀念地、重大戰役發生地或烈士陵園、烈士墓地祭掃、獻花和宣誓。駐仙消防、武警部隊官兵、九仙溪公司、xx公路局分局、xx縣檢察院、xx縣公安局等單位及xx華僑中學、金石中學、xx實驗小學、鯉南中心小學、xx一中、xx二中、壩下中心小學等學校的中小學生前往xx革命烈士紀念碑敬獻花圈,參觀烈士事跡陳列館,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于潔小學組織學生到紫澤社區的“王于潔烈士紀念館”打掃衛生,楓亭中心小學、楓亭開發區中心小學到楓亭蔡襄陵園祭掃,園莊中心小學到龍后山烈士公墓,緬懷先烈。縣審計局黨支部組織青年黨員干部在麥斜巖革命老區遺址接受黨史教育、革命傳統與愛國主義教育,緬懷革命先烈。

篇(10)

[中圖分類號]F06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1)35-0169-02

2008年我國開始施行新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把清明節增設為國家法定節假日,放假1天。清明節旅游隨之而興,這對弘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起到了推動作用。

1 清明節的文化淵源

從文化淵源上來看,“清明”節氣、寒食節、上巳節三個日期接近的節日(氣)彼此之間的習俗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互相滲透、重疊,漸漸地不再有明顯的民俗活動區分,這就逐漸融合形成了現在的清明節。

1.1 “清明”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和民眾在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氣候規律,比較適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物候、降雨等方面的變化,對人們依時安排農耕、蠶桑等活動有著不可或缺的指導意義。《淮南子》載:“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為清明。”到了清明,氣溫變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農諺有 “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所以,清明對于古代農業生產而言是一個重要的節氣。同時,清明時處早春,春光明媚,萬物復蘇,氣候宜人,是人們樂于到戶外郊游、嬉戲的好時光。

1.2 寒食節

寒食節在冬至后一百零五日,寒食節的重要習俗是禁火、寒食。關于寒食節習俗的來歷一般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源于周代的禁火之制,《周禮•秋官•司氏》中有記載:“掌以夫遂取明火于日,以鑒取明水于月,以共祭祀之明明燭,共明水。凡邦之大事,共墳燭庭燎。中春以木鐸修火禁于國中。”另一種說法是為了紀念和祭祀春秋時期的介子推,東漢的《新論•離事》載:“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雖有疾病緩急,猶不敢犯,為介子推故也。”

1.3 上巳節

上巳節形成于春秋末期,是指以二干支紀日歷法中三月的第一個巳日。“上巳”一詞最早見于漢代的文獻,《后漢書•禮儀志》引《韓詩》云:“鄭國之俗,三月上巳溱洧兩水之上,招魂續魄,秉蘭草祓除不祥。”,說明最初的上巳節巫術氣氛比較濃,節日的主要活動是在水上招魂續魄、祓除不祥。同時,《詩經•鄭風•出其東門》云“出其東門,有女如云”,說明這也是一個有關男女愛情的節日。魏晉之后上巳節逐漸演變為一個純粹郊游宴飲的節日,突出了節日的娛樂性質。

2 清明節旅游的文化價值

清明節氣、寒食節和上巳節在歷史長河中的不斷融合,構成了清明節豐富的文化價值。總體來看,清明節旅游的文化價值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游春文化價值

“一年之計在于春”,中國傳統文化中歌頌春天,其實是表達對生命的熱愛。這種穩定的內隱文化外顯在行為上,就是人們在自然界生機盎然、萬物復蘇的清明節氣踏青游春,走進自然、擁抱自然,使人心曠神怡,振奮精神,消除疲勞。《論語》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描述的就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在大自然中郊野縱情游樂愉悅的景象。它既是人經歷枯冬之后生命本能的沖動,也是人與自然關系和諧的體現。游春的文化價值彰顯的是對生命力量的熱愛和認同,是對壓力的心靈和禁忌的釋放和突破,這與傳統意義上的春游不可同日而語。

2.2 強烈的血緣文化價值

在中國,祖先崇拜與血緣關系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血緣關系成為祖先崇拜的基礎,祖先崇拜又是強化血緣關系的紐帶。家族本位在中國人的思想意識中根深蒂固,家是中國人心中生活的宇宙,具有超常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清明時節,中國人都會一把土在祖先的墳上,敬一炷香在祖宗的靈前。清明節成為他們對“認祖歸宗”的懷舊情結、“葉落歸根”般對家的認同的情感的寄托。

2.3 強烈的民族向心力文化價值

大而言之,中華民族統稱為炎黃子孫,中華民族本身就是一個血族集團。這種發端于上古,綿延數千年的炎黃觀念,成為一種反映共同民族感情的聯系紐帶,體現和包容了華夏多民族形成一個統一體的自我意識。附會于介子推寒食節起源以及清明節為革命烈士掃墓折射出中華民族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敬慕。每個清明節,來自祖國大陸和港澳臺海外的華人游客,熙熙攘攘畢恭畢敬的頂禮膜拜,反映了對我們整個民族祖先的認同。這種“血濃于水”的民族向心力指引著我們整個民族在歷史長河中不斷地團結奮進進取。

3 清明節旅游的文化傳承導向

3.1 從發展戰略上來講,清明節旅游應堅持“政府為主導、民間為主體”的發展戰略

政府具有強有力的宏觀調控功能,因此,在發展清明節旅游的過程中,應該加強政府的主導作用,充分利用政府的一切優勢來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資源,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營造一個強勢的外部環境。清明節旅游屬于一種傳統民俗節日文化旅游,清明節是人民大眾自發創造、滿足自己需求的一種生活文化。因此,在清明節旅游的發展過程中,發展的主體應該是民間。因為由民間挖掘開發出的清明節旅游文化遺產,可以豐富清明節旅游的內容和強化清明節旅游的文化內涵;可以把注意力從有限的商業利益轉移到無限的文化發展動機上來。

3.2 從文化內涵上來講,清明節旅游應充分體現莊嚴肅穆、祭祀緬懷的苦文化和體現輕松歡快、休閑踏青的樂文化

緬懷祖先,難免傷感。杜牧的《清明》寫道:“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些都是針對苦文化的描寫。因此,清明節旅游應充分體現莊嚴肅穆、祭祀緬懷的苦文化。清明祭祀墳墓的習俗普及民間,經歷二千余年而不衰,祭祀的參與者是全體國民。除了體現苦文化以外,還要充分發展其樂文化的內涵精華。南宋吳惟信的《蘇堤清明即事》中說的:“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就充分體現了清明節期間人們的歡樂之情。宋朝張擇端畫的《清明上河圖》也生動地反映了人們在清明節郊游回來的繁榮景象。因此,清明節旅游發展應該充分體現輕松歡快休閑踏青的樂文化,一來可以增進親朋好友之間的關系,二來也可以借此機會從平時忙碌的工作中解脫出來,緩解壓力,放松心情。

3.3 從文化形式上來講,清明節旅游應充分挖掘極具地方特色豐富多彩的清明節民俗文化

“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清明節旅游的開發就要充分的利用地方的民俗來開展民俗文化旅游活動,賦予清明節旅游以浪漫色彩,以豐富多彩的形式來充實清明節旅游內容。例如,中原地區有清明節戴柳插柳的習俗,“柳者,留也;”“鬼者,歸也。”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種民間習俗開展柳文化旅游活動,來表達對先人的思念和對大家吉祥如意的祝愿。此外,關于清明節還有放風箏、拔河、廟會、舞獅、踩高蹺、參與農事活動等習俗,可以有組織的開發這些民間習俗,豐富清明節旅游項目,與旅游者形成共鳴。

3.4 從行業運作上來講,清明節旅游應著力打造體現親情、友情、愛情的短線旅游產品

盡管旅游市場上已推出了各式各樣的清明節旅游線路,但大部分產品仍是以踏青為主題的常規旅游產品,缺乏清明節的人文特色。因此,在行業運作上,必須考慮更多的注入清明節的文化元素,依據清明節的文化淵源,主要針對家庭、親朋好友、戀人旅游市場,著力打造體現親情、友情、愛情的旅游產品,全面體現凝聚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的清明節旅游產品。

4 結 論

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豐富的民俗傳統節日是中國文化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每一個節日都有它的歷史淵源、美妙傳說、獨特情趣和深廣的群眾基礎,清明節也是如此。在旅游業高速發展的今天,清明節作為一種獨特的旅游資源融入到旅游發展當中,把握好清明節旅游的文化傳承導向,必將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以及旅游產品的豐富起到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黃濤.清明節的源流、內涵及其在現代社會的變遷[J].新華文摘,2005(3):115-117.

[2]張丑平.“清明”節氣上巳、寒食、清明節日民俗與文學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6,4-10.

[3]高洪興.中國鬼節與陰陽五行:從清明節和中元節說起[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132-140.

上一篇: 幼兒園新生家長會總結 下一篇: 求職申請書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熟女88 | 香蕉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亚洲 | 中文字字幕专区在线精品乱码 | 亚洲v天堂国产v | 在线不卡日本v一区v二区 | 日韩高清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