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10 18:17:1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高校心理活動周總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摘 要】為了解廣東高校體驗式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開展情況,以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為例進行調查研究,通過發放自編問卷,進行無記名采樣調查,分析高校學生對于體驗式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滿意度,使用spss19.0進行數據定量定性分析比較。數據說明,大學生對以娛樂方式開展的體驗式心理健康活動、對在校的心理老師滿意度較高;而對傳統的心理課程滿意度較低。因此,高校應倡導或繼續開展體驗式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取代古老的“填鴨式”教學方式,讓學生在無束縛、無壓力的方式中潛移默化地獲取心理知識,提高心理素質。
關鍵詞 心理健康教育;體驗式;高校;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G4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5)14-0013-02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東省本科高校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我校開展體驗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調查研究”(課題編號:1262013020)的研究成果。
所謂“體驗式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能夠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不僅從課堂上普及心理健康知識,還能使學生在親歷過程中理解、構建知識、發展能力、產生情感、生成意義的一系列心理健康活動。例如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以下簡稱:該校)心理發展中心舉辦的一系列活動,以及學校的心理學選修課程,此類活動都是通過學生“觀察、參加、思考、實踐”,讓學生從中學會相關的心理知識,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研究對象的基本情況
該校自2008年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為重視,心理健康工作已成為高校工作重點之一。為了解該校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滿意度情況,并進一步推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本項目成員于2014年6月至9月,對該校在校生進行“關于體驗式心理健康教育滿意度”調查。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630份,收回有效問卷571份,有效施測率為90.63%。其中,男生102人,女生469人,男女比例1:4.59;2011級123人,2012級221人,2013級228人,年齡18到24歲;其中黨員(含預備黨員)128人,團員410人,群眾33人。
二、調查結果分析
1.活動總體參與度調查。對參加學校心理健康活動的總體情況進行調查,結果見表1。
如表1,關于參加學校心理健康活動中,參加過(54%)和感興趣但報不上名(33.57%)的選項人數共計近九成,說明該校學生參加學校心理健康活動的熱情較高,該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活動開展具有其實際意義。
2.各項活動的興趣度及滿意度調查。對校內開展的各類心理健康活動分別進行滿意度調查。其中,興趣度采用5點計分法,5分代表“非常感興趣”、1分代表“非常不感興趣”。各項活動的興趣度得分均值以及滿意度百分比情況,請見下表。
如表2中所示,興趣度分值最高的前四項心理健康活動分別是:班級素質拓展(4.94分)、破冰團體培訓(4.94分)、心理越野營(4.53分)、心理劇大賽(3.84分)。而興趣度分值最低的三項為:心理咨詢、心理課、心理知識展。排名前四項的活動形式都是團隊項目,而且是全程互動、全員參與的活動形式,學生在團體游戲中認識到團隊的重要性,也在其中學習了心理知識,增強了心理素質,這是學生們喜歡參加的原因。這說明以輕松娛樂的方式開展的活動更受學生青睞,相對而言,刻板守舊的“靜態”活動則無法博得高關注度。
3.心理健康工作滿意度調查。為探究該校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相關工作開展情況的滿意度,從而能夠針對性地改善心理健康工作的不足,對心理健康工作各方面進行滿意度調查,情況如下表。
如表3所示,學生們對“心理科普宣傳”評價為“滿意”及以上水平僅為37.31%,學校心理老師、心理教程教學情況和學校對心理健康重視程度分別為64.80%、55.00%和41.50%。學生們對該校心理科普宣傳效果的滿意度最低。另一方面,有4.46%的學生對學校的心理課程不滿意,是“不滿意”百分比排位最高的。一方面原因是由于學校心理課程開展數量少,另一方面,是體驗式教學方式對心理課程的滲透少。
4.活動的宣傳途徑及效果調查。心理活動的開展與心理活動的宣傳是息息相關的,有效的宣傳渠道能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開展更順利。關于該校的心理健康活動宣傳的途徑及效果調查,如表4所示,宣傳板及海報(87.57%)、學生的口口相傳(76.18%)以及輔導員的通知(71.28%)是宣傳主導。調查證實了多樣化、更具吸引力的輔助宣傳,能使心理健康活動宣傳更深入人心。
5.活動宣傳效果與開展效果相關分析。為了解心理健康活動的宣傳效果、開展滿意度與重視程度是否存在相關關系,運用利用SPSS19.0對其進行相關分析,數據分析如表5所示:
結果顯示,“學校對心理健康重視程度”與“心理活動宣傳效果”有明顯的高相關關系(r=0.613);“學校對心理健康重視程度”與“心理活動開展滿意度”有明顯的相關關系(r=0.565);而“心理活動宣傳效果”與“心理活動開展滿意度”也有明顯的高相關關系(r=0.664)。也就是說學校對心理健康重視程度影響著心理活動宣傳效果,宣傳效果就影響著學生對活動開展的滿意度。
三、高校體驗式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結與建議
該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活動開展具有其實際意義,應繼續在體驗式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方面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增加更多學生參與熱情,完善和創新各項的心理健康活動。從滿意度相關數據得知,學生更偏向于團隊活動和動手能力較強的活動。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應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和參與熱情,讓學生自行動手、親身體驗來獲取知識,而非古老的“填鴨式”心理教育。對于該高校的心理學課程,教學教師應該更加注重學生的學習體驗,增加課堂上的角色互換、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心理測試與分析等方式,通過體驗式形式,讓心理健康知識真正走進學生心里。而對于宣傳途徑方面,當代大學生對手機與網絡的依賴度較高,對此,心理健康活動的宣傳也應在網絡平臺上相應地加大宣傳力度。
目前,校園文化精彩紛呈,創新性成為活動受關注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校在健康活動方面做出了很好的創新實踐,體驗式類型活動就是其中之一。以班級為單位的班級素質拓展訓練、大學生案例分析大賽、校園心理劇大賽、有心理測試和角色扮演的心理課程、心理沙龍以及朋輩心理輔導培訓等,都是創新的突破。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讓學生在做中學、玩中學,更能突出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更高的好評。因此,體驗式心理健康教育應當獲得更多的重視,讓學生在無束縛、無壓力的方式中,潛移默化地獲取心理知識,提高心理素質。
參考文獻:
[1]溫嵐.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如何運用體驗式教學[J].考試周刊,2013,(42):151-153.
引言
競技運動比賽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而競賽心理在“不確定性”中占很重要一部分,競賽心理狀態是運動員在競技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特有的競爭心理,是運動員正常發揮技戰術及取得優異成績的重要條件,現代競技健美操的競爭日趨激烈,隨著競技科學化的推進,運動員技能水平越來越高,故運動員在競技中心理素質對競技成績有著重要影響。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參加河南省大學生運動會的河南大學、鄭州大學、河南理工大學、河南工業大學、鄭州大學體育學院健美操隊運動員。
2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共發表格80份,回收有效表格76份,有效率95%,采用統計方法進行歸納分析。
2文獻資料法通過多種途徑,查閱了大量相關資料,這些文獻為本研究提供了理論和實踐支持。
3訪問調查法通過日常訓練中的接觸以及在運動員比賽后進行調查、訪問。
2 結果與分析
對河南大學、鄭州大學、河南理工大學、河南工業大學、鄭州大學體育學院健美操隊運動員的比賽臨場心理應激狀態的基本特征進行調查和分析,相應統計結果見表1到表3。
1產生不良心理狀態的因素
1運動訓練特點
多數普通高校因為受經濟和客觀條件等因素的限制,不能長期系統訓練,只能根據比賽需要臨時組隊,訓練周期短,經常出現重技術、戰術及體能的訓練,輕心理訓練等〔1〕。學生平時以學習為主,在訓練和學習沖突時,大多數隊員會選擇學習而放棄訓練,造成訓練出勤率低,訓練計劃不能實施,特別是集體項目的配合會受到嚴重影響。使部分身體素質好的運動員精力分散,專項能力上不去。同時,他們平時比賽的機會少,運動員不能找到激烈比賽的心理感覺。
2與運動員自身的個性、氣質有關
運動員的個性決定著其本人的處世態度和行為方式,是心理活動穩定的動力特征。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征主要指心理過程強度、心理過程的速度和穩定性及心理活動的指向性等方面的特點〔2〕。個性心理和自身氣質良好的運動員,在比賽過程中抗干擾能力、頑強拼搏的精神以及自控能力都較強,受到以前比賽失敗經歷的影響較小,在每次比賽前都能夠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充滿自信,沉著冷靜地面對比賽。反之,一個運動員的個性心理和自身氣質較差的話,他在比賽中的抗干擾能力就會很差,容易受到比賽環境的影響,結果就不能很好地發揮自己的競技水平。
3與運動員以前的比賽經驗有關
多數普通高校的運動員在賽前沒有參加過正規的比賽,缺乏比賽的經驗,在第一次比賽的時候難免會出現緊張、害怕等不良心理〔3〕。也有一些運動員以前參加過比賽,但是這些運動員在以往的比賽中出現過緊張和焦慮等現象,所以到比賽時會產生恐懼感,出現了“比賽焦慮”,從而影響其比賽。
4與運動員的比賽動機有關
比賽動機是指由某種需要所引起的有意識或無意識的,通過努力可實現的行為傾向。比賽動機是一把雙刃劍,適宜的比賽動機可以激發運動員全力發揮自己的競技水平,從而創造好的比賽成績;反之,不好的比賽動機則會影響運動員的競技水平發揮,使比賽結果朝著自己意愿的反面發展。
5與運動員對比賽的期望值有關
大多數普通高校運動員在賽前對自身的期望值過高,沒有合理地分析自己的技能水平和對手實力,一心想著在比賽中取得好的成績,在比賽中總是擔心達不到自己的期望,心理壓力過大,比賽中遇到挫折就會產生緊張心理,出現焦躁情緒,不能冷靜地分析對手和對手的策略,結果導致自己的競技水平不能很好地發揮。
6與運動員平時的心理訓練和比賽環境有關
普通高校運動員的訓練特點制約了運動員的賽前心理訓練。普通高校運動員在日常的訓練過程中往往重技術輕心理。在平時訓練過程當中,周圍的觀眾少,氣氛單調,但是到了正式比賽,比賽規模的大小、比賽的激烈程度、場外的觀眾氣氛等因素都會對運動員的心理產生不良的影響,使運動員產生緊張、害怕、恐懼心理,有的運動員甚至會出現行為忙亂、煩躁易怒、尿頻、靈活性和協調性降低等不良心理反應。
此外,除了以上幾種因素之外,諸如比賽對手的實力、教練員在比賽中的戰術安排、運動員在比賽中的身體狀況、比賽時的氣候環境等都會對運動員的比賽心理產生影響,也值得注意。
2普通高校運動員心理狀態分類及行為特點
1正常型心理
這一類運動員在比賽前的心理狀態較好,情緒比較穩定,在比賽中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心理,不容易受到對手和外界環境的影響,能夠合理地處理比賽中的不良因素。這一類運動員在比賽中能夠很好地發揮自己的技戰術水平,取得理想的成績。
2非正常型
筆者從心理學原理分析認為,人對客觀現實的反映是在實踐的基礎上,在主觀和客觀的辯證關系中不斷深化和發展〔4〕。運動員在比賽中的心理變化非常復雜,比賽中的心理障礙也有多種表現,其中較為明顯的有以下幾種:
1緊張心理
緊張心理在普通運動員中最為普遍,甚至會出現在比賽前幾天。其行為特點表現為睡不著覺、吃飯沒胃口、做事無條理,在比賽過程中甚至會出現頭腦空白、肌肉緊張、動作變形,更嚴重者心率加速,尿頻尿急。
2恐懼心理
這種心態出現在對手實力水平過高,或者自身過分夸大對手實力時更容易出現。其行為特點表現為:不敢做熱身活動,不敢去看隊友比賽,心慌、面部發白、兩腿發軟,比賽中信心不足。
3自我懷疑
比賽來臨時,消極的語言多于積極的語言,認為自己不如對手,沒有信心去面對對手,或者是力求自己在技術等各方面做到完美才放心。其行為特點表現為:畏首畏尾,比賽一直處于自我抑制狀態,遇到場地、環境或是條件等不適,就會變得慌亂無助,左顧右盼,更有甚者在開局不利的情況下會從心理上放棄比賽,不愿再去拼斗,只想著比賽趕緊結束,自己逃離比賽。
4盲目自信
這種狀態一般出現在暫時領先或是把偶然的成功當成必然遷移到此次比賽中。在面對比自己弱的對手時,不以為意,甚至藐視對方,自己感覺比賽沒有意義。其行為特點表現為:防守能力下降,不想困難,不多考慮對策,集體配合項目中喜歡突出“個人主義”,不愿與隊友配合,最終導致自亂陣腳。
5焦慮
擔心自己的水平不能正常發揮,怕有負眾望,遇到身體稍有不適就覺得沒有指望了。抽簽編排在強組時覺得沒信心,安排在弱組時又怕發揮不出水平,顧慮重重〔5〕。行為特點:坐立不安或精神萎靡,思想紛亂,情緒變化大,運動意識表象模糊,注意力不集中,不知如何發揮自己的技術特長,甚至出現呼吸不勻、掌心出汗、不敢競爭、消極比賽。
6放棄自我
當對手的水平遠遠高于自己,認為反正拿不到名次了,把獲得健美操比賽名次看得高于發揮自己的最好水平,不再去爭取更好的結果,認為自己象征性地完成比賽即可。行為特點:比賽時懶懶散散,不愿同對手拼斗,盼望比賽快快結束,這是一種極為錯誤的心態。
3建議和對策
1發揮優勢、揚長避短
普通高校健美操運動員作為大學統招生,智商較高,思維敏捷,知識面較廣,分析和理解以及閱讀比賽的能力也比較強,必須充分利用他們的聰明才智,在日常的訓練過程中增加技戰術理論方面的學習和現場的自我分析,充分利用他們對健美操比賽的認知能力和適應能力,迅速轉化成健美操比賽的行為能力。
2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一名優秀的健美操運動員,要了解自己,能夠客觀地評價自己。同時,要能準確地實事求是地分析對手的能力,設法了解對方運動員尤其是對方教練的性格特點,以及慣用的戰術特點。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只有了解自己的對手,找到對手的弱點,在賽場上避其長而攻其短,才能夠戰勝對手。
3情感共鳴、靈犀自通
平時在訓練以及生活中要多與教練員做情感溝通和心理交流,建立同甘共苦、友善民主的師生關系,使隊員和教練員達到有心靈交流的共鳴感,這樣一來,教練每一個情感的變化和戰術思想就能讓運動員快速地心領神會以及引起強烈反應,從而達到心有靈犀一點通。
4共建目標、樹立信心
目標是心理定向的標桿。如果一名運動員不帶著自己的目標去參加比賽,那么他定然不會取得優異的成績。所以在比賽前,教練員一定要與運動員一起討論共同制定合理的比賽目標,建立自信心,相信一定可以實現自己的目標。
5模擬實戰、心理適應
現在很多的普通高校健美操運動員,并非他們的競技能力不夠,而是平時很少有實戰的機會,更沒有參加正式比賽的經驗,所以一到正式的比賽現場就會出現心理上的不適應,出現如緊張、心跳加快、頭腦空白等一系列現象,最終影響自己真實水平的發揮。所以在賽前的訓練過程中要針對比賽中有可能出現的問題來進行模擬實戰訓練,增強隊員的心理適應能力。
3小結
隨著競技體育運動的不斷發展以及競技水平的不斷提高,普通高校運動員在技術和身體素質方面的差距慢慢變小,一場比賽最終的結果,已經不僅僅取決于運動員的技術和身體素質,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運動員在比賽中的心理素質。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心理狀態,才能體現運動員的完美,在競技場上充分展現他們的魅力。通過系統的心理訓練,能夠使運動員有效地自我控制,戰勝比賽的不良干擾,形成最佳競技狀態,充分發揮技戰術水平。同時,心理素質訓練水平的提高,也能促進運動員技戰術水平的提高。實踐表明,心理因素已經成為現代普通高校運動員訓練和比賽的重要內因,培養運動員的心理品質和心理素質已經成為提高運動員成績、爭取比賽勝利的關鍵條件之一。
參考文獻
〔1〕莊容高校普通運動員比賽中不良心理狀態分析及對策〔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6(03):80-8
〔2〕楊定洲對比賽階段運動員不良心理的分析與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8,16(16):26-28
〔3〕王開永,章潔高水平田徑運動員臨場不良心理表現及調節方法〔J〕體育師友,2008(2):76-77
【關鍵詞】
心理學知識;思想政治;逆反心理;人格魅力
從以往的思想教育課的教學過程中,得出這么一條規律,就是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成敗決定于教學師生的心理狀態,與其密不可分,息息相關。教學師生的心理狀態正常或者良好,學校的思想政治教學就會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反之效果會很差。自覺地、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學在學校思想政治課中,會維護和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教學效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用。
1 心理學知識在學校思想政治課中的作用
興趣形成的決定性因素是需要,如果人沒有需要,就不會對任何特定的事物產生興趣。而興趣是學習的先導和條件,學生只有有了學習的興趣,才會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和高漲的學習熱情。心理學知識在學校思想政治課中的作用主要變現在三方面。
首先,滿足學生的好奇求知需要。學生主動觀察事物、進行創造性思維的內部動因是好奇心和求知欲。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標是使學生的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讓學生做學習的能動者和主動者,這就要求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到思想政治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并且巧設場景,揭示新事物,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利用這種好奇心抓住學生的心理,迫使他們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掌握和理解所學知識,并且使學生有意無意的接近了學習中的重點和難點,巧妙的化解他們對新知識的陌生感和畏懼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另一種樂趣。爭取做到掌握知識、發展智能、優化課堂教學實效的多重效果。
其次,滿足學生的好玩娛樂需要。人的天性就是好玩好動,尤其是孩子們,這也是他們接觸社會,認識世界的一種本能的學習。在思想政治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現代多媒體的教學手段,為思想政治課創設各種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將無形的思想政治知識用圖片、動畫、視頻等等表現出來,化靜為動。經過這樣的教學,學生不僅有了學習的興趣和求知的欲望,能主動進行積極地思考和探索,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更加全面深刻,同時也滿足了娛樂的要求。
最后,滿足學生渴望成功的需要。有奮斗的目標,才會有動力,才能走向成功。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或大或小或遠或近)的目標或者要達到的標準,只有有了渴望成功的需要,才能為了這個需要不懈的努力和堅持。我們從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中知道,人的最高層次的需要是自我實現。學生的表現得到老師的表揚,心理就會得到極大的滿足,然后會更加有信心和更加努力的去做事情。學校的教育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知識,還要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激發他們的興趣、提高學習的效率和效果。
2 心理學知識在學校思想政治課中的運用
2.1 增強教育的科學性和實效性
思想教育課與其它的理科教學存在很多的差異,它的教育性極強,并且存在著各種的矛盾,這些矛盾深層次體現在心理因素上如:認識、情感、意志、態度等等;淺層次體現了人們的不平衡心理。心理學著重研究的是人們的心理活動和其規律的科學性,但側重研究的是人的心理活動的一般規律和生理機制。將心理學引用到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長期實踐總結,形成了科學的、行之有效原則方法,例如:理論聯系實際、因材施教等等,并且很符合學生的心理活動。運用心理學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和實效性更強,更有發展前途。
2.2 運用心理學的個體差異性更有針對性
世界上不會存在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同樣也不會存在兩個完全的人,每個人或多或少會存在差異,尤其心理差異更是大不相同。人在自身的心理發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個性心理特征即為我們所說的個性心理差異。只有了解了學生的特性和心理特征,教師才能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一般最常用的是激勵法和暗示法,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發現性格內向、懦弱、害羞的學生的優點,不斷的給予激勵和肯定,從而發揮學生的潛能;針對那些性格外向、潑辣、自以為是的學生,暗示法可能比激勵法更有效果,教師通過不斷的暗示如:眼神、表情、姿勢等,對他們的心里造成影響,從而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素質。
2.3 預防和消除學生的逆反心理
人們在受教育過程中產生的與教育者愿望背道而馳的心理即為逆反心理。現在的學生自尊心都很強,他們也需要得到尊重和重視,教師需要注意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語言表達方式,要遵循事實基礎,實事求是,既不能夸大其詞也不能胡編亂說;講課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只照著課本宣讀,要講究藝術性,增強感召力;合理適當正確的引導學生的好奇心,既不能全盤否定也不能置之不理,這些方法都可以削弱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另外,學生教師之間應該相互溝通,互相尊重,人格上平等,爭取做到既是朋友可以談心,又是師生可以傳授知識。
2.4 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增強人格魅力
思想政治課比其他的課程教師的要求更高,尤其是在心理素質和人格魅力這方面,要有號召力和感召力,說出來的話使同學心服口服。教師的心理素質的優良直接影響教學的效果和學生接受的程度,所以學校務必加強教師的培訓,才能引導學生的良好發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加強自身修養,始終保持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塑造一個陽關的形象去感化和激勵學生。
3 結束語
當今這個世界競爭激烈,周邊的誘惑不斷,如何把握自己十分的重要。尤其是青少年很多思想還不是十分的成熟,極易走上偏路,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也就突顯。如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是關鍵,而運用心理學可以很好地輔助思想政治教學,使得教學效果顯而易見,使得學校師生的整體素質上升,為社會培育更多的優良人才。
【參考文獻】
[1]文冰.試論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心理學知識的運用[J].教學改革,2012,11(06):89-91
[2]王京軍.心理學知識在高校思想政治課中的運用[J].論教談學,2012,03(08):67-69
中圖分類號:G623.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4074(2011)05-0146-03
據2010年11月30日的《哈爾濱日報》中的文章報道:2010年7月以黑龍江省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導中心和“96311”哈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導熱線為平臺,由來自黑龍江省的10余名從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研究的專家,聯合完成了一項對全省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問題狀況及對策的調查研究。據調查數據反映,因學業負擔過重引發的心理問題咨詢人數最多,學習壓力導致厭學、情緒反應、失眠、焦慮等心理問題的有825人次,占咨詢總人次的38.8%。家庭教育不當導致心理問題位列熱點咨詢問題的第二位,其中青春期教育成為熱點話題。專家分析,忽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及未成年人自身心理健康知識缺乏是其產生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見,中小學生不僅需要學習與創造的空間,更需要心理的支持和心靈的溝通。許多中小學因此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運用電話咨詢、網絡聯系、板報宣傳等多種渠道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建立學生心理健康記錄檔案,進行心理輔導服務,舉辦心理健康活動月或活動周活動等,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許多學校在組織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中,卻存在著一些顯性的問題,怎樣改進是目前一個值得思考的熱點問題。
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的三個顯性問題
由于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開始的時間不長,還存在不少需要不斷改進的方面,其中有三個突出的顯性問題。
(一)課程開設存在隨意性
目前,許多學校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由于課時量少,課程與教材的開發不豐富,教師上課的方式較為松散,使課堂內容單調、乏味,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有的學校每周一節心理活動課還常常被其他活動替換。這些原因導致該課程的開設不能較好的起到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輔助學生形成健全人格的效果。
(二)任課教師存在非專業性
一些學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問題與思想品德問題歸入一個范疇,沒有深入思考和研究兩者的區別與聯系,甚至把心理問題當做思想品德問題來看待。把心理健康教育看做學校德育的一個組成部分,認為加強德育工作就是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于是沒有專門設立心理健康輔導課或心理健康活動課。一些學校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以前或現在就是擔任思想品德、社會等課程的老師,沒有機會和時間參加相關的專業培訓和指導,導致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的傾向比較明顯。很多學校已經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學校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教師仍然相當匱乏,有的甚至配置專兼職的心理教師都難以做到。心理老師兼任了心理健康教育課、心理輔導與咨詢、心理訓練等種種工作,人少任務多就不能充分滿足學校心理服務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對從教人員的專業性要求較高,既要具備扎實的心理學科專業知識,又要積累有教育教學實踐經驗。而在實際工作中,由于種種原因安排一些其他學科或不能勝任教學工作的老師來做心理健康教育專兼職教師,這些勉為其難的老師既缺少心理學理論的專業知識和心理咨詢的專業技術,又缺乏優質的教育教學方法,因此常常導致心理健康活動課效果欠佳和心理輔導沒有成效的窘境。
(三)心理輔導存在片面性
有些學校忽視大多數學生的需求,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點放在對個別學生心理問題的輔導和咨詢上,忽略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務;有些學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簡單理解為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放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把他們當做患者,不考慮問題的成因、涉及的心理深度和有針對性地改進目標;有的用不適合中小學生的心理疾病量表來測評學生,對一些國外的量表照搬照套,不進行科學合理的分析,草率得出存在偏差的結論,導致學生高度緊張,甚至引發害怕心理輔導的焦慮。近年來,許多學校為了評上示范學校,按照評選條件和要求,紛紛配備心理咨詢室,然而學校的心理咨詢室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三個顯性問題的對策
根據存在的上述三個顯性問題,解決的策略如下:
(一)強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科滲透性
要做好青少年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須要學習和掌握一定的相關理論,掌握必要的操作程序。每堂心理活動課都是以相關心理學理論基礎為背景知識的,針對中小學生而言這些知識并不需要以學科的直接結論和理論形態呈現出來,而是需要經過教師處理后以比較通俗化、生活化的闡釋形態出現,并滲透在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的始終。教師在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的基礎上,還必須掌握應用于實踐的方法,善于根據不同的對象和情境,精心設計心理輔導方案和心理干預措施,調適學生亞健康和不健康心理,矯正問題心理,增進學生心理健康。除此之外,還要重視心理活動課的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首先,做好課前的準備工作,了解學生和組織教學內容。任課教師可以采用談話法、問卷法、座談法等方式,通過與學生、教師及家長的交流和調研,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覺察學生群體中存在的身心發展、學習、適應等普遍性的困惑和煩惱,以便教師課前確定教學目標,課上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與疏通。其次,注重學生體驗活動的過程。教師以引導者、組織者和參與者的身份主持課堂活動,創設活動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感受同伴友愛、群體活力和團隊力量,促進形成健康人格,達到心理活動課的作用和目的。再次,課后適當留些思考。心理活動課需要喚起學生更多的感悟,在情感體驗和情緒釋放中,促進自身的心情調節和問題解決。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培養解決問題的意識,把課堂里悟出的道理進行正向遷移,處理好當前和其他的生活、學習困惑和問題。同時提倡學生把心理活動課后的所思所感寫成心得或日記,適當的時候在小組或班組中與同學或老師進行交流。這三個關鍵點突出了心理活動課重體驗、重感悟、重反饋的特點。
(二)增強專職教師培訓的科學性
抓好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和培訓是重中之重。從多個方面培養專職、兼職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是促進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對此,可以通過菜單式培訓的方式來滿足教師培訓的需求。首先是專業技能培訓。根據中小學心理活動課或心理咨詢服務的要求,制定科學的教學計劃,與高校聯合聘請經驗豐富的專業心理學專家、教授,將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知識與生動的教育實踐結合,對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同時可以同相關部門聯合測試,頒發學校心理咨詢師資格證,從而提高教師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規范學校心理咨詢工作。其次是研討式培訓。通過各類主題、各種類型的心理健康教育研討會,多角度、多方面的就當前心理健康教育問題進行廣泛的交流、研討,有利于學校之間和學科老師之間互相切磋、總結經驗、取長補短。再次是以評促教式培訓。以公開課、交流課或示范課的形式,讓教師們相互學習,課后由專家進行點評,從中交流教學理念、教學技能和教學藝術。第四是專題式培訓。針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某個方面的專題或問題,邀請富有經驗的專家或資深教師對專職或兼職的心理輔導教師進行講解、指導,并進行互動交流和提高。做好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對心理輔導教師是一個艱難的心路歷程。因個體差異,有的方法有效,有的未必湊效。所以,要做好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須要學習和掌握一定的相關理論,掌握必要的操作程序,并做到身體力行,內外和諧,心神專一,化解隔閡,達到與孩子的真正溝通和理解。對從事中小學心理健康輔導或開設心理活動課的老師進行專業培訓勢在必行,其專業性不容忽視。
(三)增強學校心理咨詢室的服務功能
學校心理咨詢室面向全校師生和家長提供心理咨詢、指導和服務。對來訪的師生和家長而言,學校心理咨詢室是他們獲取心理指導的場所,是心理咨詢教師與來訪者進行面對面的以真誠為前提交流、溝通和解困的地方。心理老師與來訪者就某一問題共同探討,共同嘗試,最終使來訪者自己進行正確選擇,從而達到促進來訪者獲得心理能量和健康發展的目的。
從實際和有效的角度來說,應該發揮好學校心理咨詢室的服務功能:首先,針對學生的常見心理障礙,為他們解決學校適應不良、輕微神經癥、常見的人格缺陷等心理問題,指導學生找到原因,進行自助,從而促進學生良好心理的形成;其次,提供學習心理輔導,對學習困難和有學習心理障礙的學生進行學業不良的類型和學業不良的成因診斷,幫助他們了解各自的學習心理特征,從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上進行改變和調適,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動機和興趣,提升學業水平;再次,發現心理問題較重的學生,采用個別輔導已無法幫助他們解決問題時,及時向家長或監護人溝通,不放棄,不離去,共同尋找突破口,制定心理長期輔導方案;第四,開展對學校校教學教輔人員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和咨詢工作,人人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學校常規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營造良好氛圍;第五,做好家庭心理咨詢服務工作,協助家長正確認識和對待孩子成長與發展所帶來的家庭關系、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方法、親子關系的調整、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配合等問題。
心理輔導教師任重道遠,在工作中既要認真耐心,又要善解人意,真正成為學生的“知心伙伴”,切實為學生排憂解難,為學生排除成長路上的心理障礙。心理輔導老師是學生的拐杖,心理咨詢和訓練要通過對學生的理解和幫助,從心理上增強他們自身的能量,讓他們調整和改善認知、情感、人格、人際交往等方面的困惑,幫助和引導他們心理健康發展,培養積極的人格,開發自身潛能,使學生個性得到完善與發展,生活和學習更加愉悅,使他們健康地成長。
The Evident Problems of the Mental Health for Student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and Targeted Strategies
WEI Pan-shi
二、分析影響研究生幸福觀的特殊因素。人人都向往和追求幸福,但并非人人都能獲得幸福。研究生與普通人一樣都在追求著幸福,研究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屬于大學生中的佼佼者,但在年齡、學習和生活方式上較之大學生又有著一定的差異,可能在幸福觀的形式上與大學生有著異曲同工之處,但是隨著環境和經歷等等因素的變化,影響研究生的幸福觀的因素又不同于大學生。
(一)環境因素。進入研究生階段,研究生的數量相對本科較少,對于研究生的培養大多是采取在各自導師指導下個別培養辦法,研究生的公共課程以及集體活動比較少,他們可以在課余的時間自由的活動,這也就導致了研究生的學習相對分散,生活相對封閉,加上研究生的人員結構相對復雜,有已婚和未婚的,有在職和不在職的,這就使學生之間的交流更加困難,而且研究生往往也被人們看成是成熟階段的象征,從而往往就忽視了對研究生思想和心理的調試。
(二)經濟因素。研究生的學費一般都高于本科階段,一部分貧困的學生不愿意再花父母的錢,認為自己本應該是賺錢的人卻還要父母養活著,為了減少家里的負擔,他們會把大部分課余時間花在兼職上面,一個學生要做幾個兼職來賺得高額的學費和生活費用,對于已婚的研究生來說,上有老下有小,他們承擔的更多的經濟壓力,這樣在他們的心里會產生金錢至上的幸福觀,認為如果自己有很多錢就不會這么辛苦和煩惱,這使他們產生自卑,感到不幸福。
(三)學習因素。很多人都認為研究生比本科輕松,其實不然,研究生階段學習的任務逐漸轉化,培養目標要求也較高,要求去研究出真正屬于自己的東西,而不是人云亦云,因此在這階段要看大量的書籍去擴充自己的知識,同時還要應對有些學校規定的畢業之前必須發表一定數量和質量的論文,這比起本科時考完試就了之要難得多。同時學習成績、論文數量都是和獎學金掛鉤,這也使得學習的壓力更大。
(四)就業因素。研究生們一方面是面對著逐年的研究生擴招,研究生的隊伍越來越大,另一方面他們則要面對的是工作崗位和社會人才需求的緊缺,就業困難的問題,就目前的狀況,崗位的要求越來越高,在我剛上大學時,招聘大學的輔導員的要求是研究生,但當剛上研究生時,這一要求又提升到了博士,似乎我們努力的速度永遠趕不上崗位要求變化的速度。這也無疑不使研究生的幸福觀更多的轉移到找一份理想的工作上來。
(五)情感因素。對于部分未婚的研究生來說,戀愛甚至婚姻似乎都迫在眉睫,他們把找戀愛對象作為研究生階段的任務之一,但是現實中,由于研究生的社交活動范圍很窄,加上可選對象的范圍狹小,(一般研究生都不愿找本科生),這使得任務很難以完成,看著周圍戀愛的同學,在他們的內心中會產生一些孤獨感和壓抑感。
三、通過心理健康教育來培養研究生正確的幸福觀。中西方古代和近代有不少的思想家僅是從人生哲學和倫理學的角度對幸福進行研究的,缺乏從心理學的角度。自20世紀50至60年代,出現了從心理學出發,以心理學科的研究方法對幸福進行研究的幸福心理學。因此說心理健康教育與幸福觀的聯系是有一定的理論基礎的。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工作者通過多種途徑和運用多種手段,從學生心理實際出發,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學生心理的各個方面進行積極地教育和輔導,調節學生的心理功能,開發學生的心理潛能,促進學生的個性全面而和諧的發展,提高學生的生活質量,維護學生心理健康的系統工程。重視心理健康教育是現代教育思想的重要內容,也是高校教育面向現代化的必然趨勢,高校要高度重視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真正的納入研究生的教育教學活動的整個體系和整個過程中來。
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對學生正確幸福觀的培養。通過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我們了解到,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把系統的理論生搬硬套的灌輸給學生,而是在分析的基礎上,剖析學生形成如此觀念的深層心理問題,針對具體的問題采取具體的解決方法,因此可以總結出對大學生幸福觀的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步驟:首先可以通過溝通交流或者通過對學生的幸福感采用自陳量表的形式進行評估,分析出學生本身對幸福的認識,總結出學生出現錯誤幸福觀的結點,針對這一結點進行心理輔導,而一般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通過培養學生的認知來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幸福觀。具體來說,例如,培養研究生正確認識挫折和壓力的認知能力: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幫助研究生們給自己確立一個準確的定位,內心形成一個辨證的挫折、壓力觀。使他們在面對挫折和壓力時學會一定的心理暗示,要不斷想“這些不算什么,一切都會過去的”,明白負面事件后的正面意義,“有意義、有經驗的失敗”要比“簡單的成功”獲益更大,這些都有利于研究生們在面對壓力及挫折時取得優勢心理,提高感受幸福的能力,從而獲取信心,獲得幸福感。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5-0130-01
一、案情介紹――一個手機引發的憤怒
2012年4月中旬上午,某男生宿舍5個男生集體來辦公室,堅決要求調寢室。理由是他們都不能再忍受同宿舍李某的自私、偏執和強烈的報復心理,堅決不能和他再住在一個宿舍了。
這些帶有攻擊性的詞匯立刻刺痛了筆者的耳鼓。筆者靜靜的、不厭其煩的聽他們喋喋不休的控訴。四十分鐘后,問題輪廓逐漸清晰了,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他們共同認為:其一,李某性格孤僻,不合群;不v衛生;不知感恩。案發前的周日下午,李某把垃圾簍弄翻了,把崔某的衣服弄臟,崔某和他吵了幾句,然后就出去打籃球了。他新買的智能機(價值1600元)放在寢室里充電。等到晚上回到寢室,發現手機已被人在水盆里泡過,不能再用了。而整整一個下午,寢室里只有李某在洗衣服。于是崔某和其他四個學生都懷疑是李某破壞的。鑒于對這種“強烈的報復心”的懼怕,他們害怕有一天會遇到“另一個馬加爵”,所以態度堅決,集體要求調換寢室。
我感到事情的復雜性,略加思索,便安慰他們,并保證一定會盡快了解事情的前后情況,不偏不倚的解決這個問題。我說:“放心吧,通過這件事情,你們一定能和他共同成長的。”
二、過程分析――逐層深入,步步為營
憑直覺推斷:這是一個有一定心理問題的學生。
筆者決定用最拿手的“心理組合拳”理性思考,準確定位,重拳出擊。
初步確定方案如下:其一,解鈴還須系鈴人,要順藤摸瓜,從學生本人、學生家長和其他學生那里充分掌控李某的真實心理狀態;其二,實施針對性較強的心理輔導和心理干預;其三,尋找“和平”解決雙方矛盾的中間途徑;其四,最大限度發揮經驗效能,將該經驗以合適的途徑向全班推而廣之。
三、實施方案――心理“組合拳”的威力
1.出拳第一招:挖地三尺,不著痕跡
筆者馬上叫來涉事學生李某,從學習和生活談起,跟他聊天。談到寢室里面大家相處的情況,他很坦白的告訴我,崔某的手機最近在寢室里被水泡過。問及其他寢友的反應,他說:“也沒什么”。談話完畢,我發現學生思路清晰、語言簡潔,就是有點內向,比較害羞。
接著叫來班長和班里其他男生,以了解男生寢室狀況為由,“順便”問問李某的情況。但這次,除了“孤僻、不合群”外,我還聽到了“害羞”的中性詞匯和“善良”的褒義詞。
和李某家長通電話后了解到他在單親家庭生活中長大。
怎么辦?從調查心理健康狀況入手。把李某同寢室六個男生一起叫到辦公室,給他們統一做了SCL-90問卷。統計結果顯示,一切正常。
所有上述調查過程顯示,李某是一個勤奮上進,但性格孤僻,不善交際的學生。
2.出拳第二招:太極八卦,乾坤大挪移
接下去如何進行?決定以集體輔導為切入點,主動出擊,化解矛盾。
首先給全班學生做了一次《人際溝通技巧》的講座,,全班重點“嚴寒”地帶的氣候開始變溫發熱。
其次乘勝追擊。一周后,待上次講座的內容已被我推動、消化得完全融入學生的日常交往之后,在一個無課的下午,我和全班同學,在操場上做了一次主題為“溝通無限”的主題班會暨心理團體訓練。通過團體合作、沒有壓力的談話、兒時的游戲,讓他們有哭有笑、有喊有叫。活動結束后,大家久久不愿離去,同學們之間的感情空前融洽。
在這種溫暖、和諧的家庭氛圍中,所有的感情冰山都融化了。這個宿舍的空前團結、冰釋前嫌也成為上述活動的重要成果。室友們均和李某和好如初,他們主動要求不再調寢室,和諧、友愛的氣氛在他們之間蕩漾。
案例思考:
當前,高校教育工作的變化主要呈現以下兩個方面的特點:
一是從教育工作的環境來看, 由于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 教育工作外部環境更加復雜。市場經濟在極大地解放生產力的同時, 也給人們的生活領域和認知領域帶來一些負面影響; 比如離婚率的提高,會有更多的單親家庭的孩子,單親家庭孩子的教育問題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
二是從教育工作的對象來看,當代大學生同以前相比, 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思想活躍,他們獲取各種信息的渠道更復雜、信息量更大。但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處在形成時期,不夠成熟,極易受到不良思想、信息的影響。而應對這些變化,我認為在高校輔導員工作中應建立在用愛心、耐心和細心來了解學生真實情況的前期基礎工作上,以真誠和恰當的引導作為新時期高校大學生教育工作的重要切入點。
這一案例使我深深地體會到:要做好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輔導員深入學生心靈,多與學生接觸、多多了解學生有多么重要。輔導員只有在學生工作中仔細分析每一位學生的個案, 用心去體貼、感化自己的學生, 才能把學生工作做好。也才能用自己的愛心與學生一同成長。
要構建和諧校園,輔導員工作迫切需要積極探索新思路、新途徑、新方法。
一、體驗的內涵
體驗,從字典中解釋意思是“通過實踐來認識周圍的事物。”從解釋中可以看得出:首先,體驗是要做,要親身經歷,其次要能認識周圍的事物,認識事物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解釋一方面:對周圍事物的認知和識別;另一方面:人的頭腦對周圍客觀事物的反映,涉及到情感部分。
體驗的理論基礎主要來源于哲學方面、心理學方面、美學方面等。在哲學方面,對體驗研究比較多的主要是生命哲學部分,威廉?狄爾泰是關鍵人物,在生命哲學部分對體驗做了很詳細的定義:如何理解生命,狄爾泰認為“從生命本身去理解生命”,狄爾泰認為體驗是與生命范疇相通的,它是構成精神世界的基本細胞。生命的進程是不斷延伸的、不斷推進的“現在”,但“過去”會作為某種力量仍然對現在發生作用而并不喪失意義,因而具有統一性的生命的意義在“現在”所形成的一個單位,就是最小的單位,狄爾泰稱之為“體驗”。
在心理學方面,對體驗的研究也比較多,體驗作為一種心理活動與人的情感等心理因素有著密切的聯系,它是既有認知部分也有情感內容的統一體。代表人物馬斯洛強調了人的自我實現,在其“高峰體驗”中指出這種體驗是一種內在的心理狀態,“這種體驗是瞬間產生的、壓倒一切的敬畏情緒,也可能是轉眼即逝的極度強烈的幸福感,或甚至是欣喜若狂、如醉如癡、歡樂至極的感覺。”高峰體驗中不僅有認知還包含著情感,是兩者的統一。
在美學方面,體驗,也就是審美體驗,主要是創作者或欣賞者親自經歷一些場景、活動或事件,獲得深刻感悟,從而產生靈感,聯想和想象主導作用比較多,這種體驗既有過程也有結果,在美學中的體驗也比較抽象,伴隨著對美的一種欣賞。“體驗是讀者在觀賞和享受美時產生的深層的、活生生的、令人沉醉癡迷而難以言說的特殊的內心感受,伴隨著緊張、劇烈的內部活動,豐富活躍的想象,熱烈歡快的情感。”
二、成功體驗的概念
成功體驗是體驗教育中積極的一部分,在體驗教育中受教育者參加的學習活動可能會取得成功也可能會失敗,成功與失敗的感受都會在受教育者的心中留下非常深的印記,成功的體驗會更容易使受教育者的信心增強,對活動的興趣增加,更容易接受教育者的意見,所以我們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盡量讓每位受教育者都獲得成功的體驗。總的來說,成功體驗就是受教育者在學習或完成某項任務時獲得的自我滿足、信心認定和心情愉悅等感受,是受教育者對自己肯定的關鍵。
三、目前大學生就業問題分析
現在高校大學生是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環境下成長起來,由于所接受家庭或學校教育的不同、社會實踐的豐富、網絡文化的多樣化使得當代大學生對各種事物的認識、對社會的認識、對傳統文化的認識等有著不同的層次的理解,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已經從以往的單一化向多元化變遷。也由于受到現在網絡思潮的影響,大學生在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有著明顯的變化,有人生目標但不知道如何去追求,有自信心但不知道怎樣堅持,有理論知識但又缺乏實踐能力,容易接受新的事物但沒有掌握辨認的方法,強調個人能力忽視了團體的力量,有自立自強的意識但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也有一部分大學生缺乏挫折鍛煉。所存在這些問題導致學生在就業上存在以下幾方面不足:
1、自信心不足或過于自信
學生步入高校后由于家庭背景、受教育背景等因素的不同,一些學生會有地區優越感、環境優越感造成對自身的過于自信,一些學生因為家境貧困、以往受打擊較大等因素造成對自己的自信心不足,影響學生的校園生活及就業選擇。
2、缺乏團隊精神,會以自我為中心
目前高校大學生家庭因為計劃生育政策,很多家庭是獨生子女,在步入高校后過集體生活一些學生會感覺到不適應,在學習和生活中,學生容易缺乏團隊精神,認為自己可以完成某項工作任務,缺少對團隊力量的認識和認同。
3、社會責任感不強
學生的就業工作中發現,一些學生為了提高自己就業籌碼,在就業時提供的相關證明存在虛假嫌疑,面試時對自己能力的吹噓,影響用人單位選擇人才時的判斷,在工作崗位確定時造成工作崗位的不適應,影響有人單位對高校的信任。
四、成功體驗對大學生就業中的指導作用
將成功體驗教育與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相結合可以發揮大學生自身的潛能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鼓勵學生學習和積極生活,讓學生看到自己的改變和提升,可以激勵學生建立自己的積極心態,通過教育者創造成功的機會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特長,成功體驗中,教育者針對學生特點設計特定場景,確保教育的有效性。具體來說成功體驗對大學生就業指導作用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重新審視自己,提高對自己的認識
大學生對自己自信心表現上存在嚴重的偏差,在體驗教育中,學生通過對活動的參與,提高對自身的認知,成功體驗幫助學生在活動中獲得自信,這種自信是在完成一項學習任務或某項特定項目后的感受,是真實的感受,學生在活動中通過對自己潛能的挖掘認識到自己某方面的個人價值得到實現,從而樹立自信心,并不是盲目的自信,同時在活動后通過活動的總結與感悟回顧在活動中總結不足也能使學生看到自己某方面的不足,重新定位自己,從而提高高效完成此項活動的自信和能力。
2、拓展學生的創新思路,適應就業市場
現代大學生有著開拓創新的精神,但在多年的教育過程中也受到了習慣思維、定式思維的影響創新思路的拓展。在成功體驗活動中,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因為要達到某項活動目標,個人和團隊要從多方面思考問題,尋找解決的路徑,經過多次的活動參與可以訓練學生的思維更有綜合性,思維方向更加富有靈活性,從而拓展學生的創新思路。
3、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做好就業準備
在成長過程中,一些大學生的虛榮心、承壓能力等方面存在著缺失,而現在的社會要求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質才能勝任工作,只有知識也不能充分展現自己能力。在高校,讓學生多參與到成功體驗中,在活動中充實自己,認識社會、認識自然,充分給予大學生自我鍛煉的機會,讓大學生看到團隊的力量,在成功體驗時通過對自己心態的總結和把握,調節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正確的評估自己,樹立大學生健康心態。
基金項目:宿遷學院學生工作科研基金,項目編號2010shy03。
注:本文作者賀廣琰系中國礦業大學在職研究生。
參考文獻:
[1]李紅宇.狄爾泰的體驗概念[J].史學理論研究,2001,01.
[2](美)馬斯洛.林方,譯.人的潛能與價值[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366.
[3]王一川.審美體驗論[M].上海:百花文藝出版社,1992.125.
[4]辛繼湘.體驗教學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3,05.
中圖分類號:G25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4年3月17日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更新,生活在網絡環境下的讀者對圖書館的要求也隨之提高,這將給圖書館的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作為高校圖書館發展的后備軍的青年館員們,肩負著圖書館發展的重任,他們的素質問題直接關系到圖書館未來發展的質量問題。因此,高校圖書館的領導只有正確的對待和幫助青年館員提高自身素質,并健康地成長著,才能為圖書館事業的持續穩定地發展提供有力保障,更能使圖書館的地位在高校中不斷提高。由此可以看出,不斷提高高校圖書館青年館員素質至關重要。
一、青年館員心理分析
(一)心理焦慮問題。焦慮是一種心理活動,當人們遇到一件事和一件物體時,心理或多或少都受到一定的影響,從而產生一定的焦慮感。對于一些剛踏入工作崗位的青年館員,遇到陌生的環境和人,心理難免有些焦慮。再加上信息技術的改革,促使圖書館服務模式的改變,高校圖書館雖說是高校的輔助部門,但肩負著為教學和科研服務的職能,國家在大力改革高等教育的水平,因此圖書館也隨之改革,不斷引入的各種新型電子信息技術,對于剛踏入工作崗位的青年館員來說,面臨著這么大的挑戰,他們的思維模式還沒有高速到接受新技術并應用自如的階段,因此使得青年館員承受更大的信息壓力,盡管他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較強,但在短時間內還是難以適應這樣的信息壓力,從而心理焦慮由此而生。除此之外,大部分圖書館為了激勵館員,引入“競爭機制”,無形中給青年館員在思想施加了壓力,在此青年館員心理上也有一定的焦慮感,總是擔心做不好。總之,使青年館員心理產生焦慮感的因素很多,筆者在此就不一一列出。
(二)心理需求問題。所謂心理需求有很多層次,馬斯洛總結過需要層次理論,其中除了生理需求以外,還包括安全、愛與歸屬、被人尊重、自我實現,這都屬于心理需求。筆者在此主要講的是被人尊重和自我實現的心理需求問題。圖書館只是屬于高校的教輔部門,在表面上圖書館員一天到晚只進行簡單的借借還還,沒有什么技術含量。因此,一部分讀者對館員的工作表現輕視的態度,對館員不尊重。這無形中給青年館員當頭一棒,本來剛踏入工作崗位的青年館員,他們更渴望得到讀者的尊敬。受到讀者這樣的對待,一部分青年館員覺得在圖書館工作沒意思,就會有跳槽的念想,從而就使圖書館的人力資源流失。因此,青年館員渴望得到讀者尊敬的心理需求是至關重要的。自我實現的心理需求也相當重要,自我實現是人的需要層次中最高層次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指實現個人理想、抱負、發揮個人聰明才智的需要。因此,圖書館領導應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地給青年館員創造自我實現的機會,使他們快速地成長起來,為圖書館的事業發展做出貢獻。
總之,圖書館領導要時常了解青年館員的想法,幫助他們正確地面對自己的心理需求問題,只有這樣,青年館員才不會走彎路,才能更好地提高自身的素養,更好地為讀者服務。
二、影響青年館員素質提高的原因
以上闡述的心理問題同樣影響青年館員素質的提高,而工作環境問題也是一個主要因素。工作環境同樣影響青年館員素質的提高,如果一個圖書館的工作環境比較和諧,走到那里都會看見館員在認真地學習,并能和顏悅色地為讀者服務。作為一個青年館員也會耳濡目染,嚴格地要求自己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才能融入進去。倘若圖書館的管理出現問題,工作環境不好,館員不重視自己的工作,到處閑聊,工作環境不和諧,讓人總是感覺壓抑,可想而知,這樣的圖書館能培養出好的館員嗎?即使一個青年館員帶著對未來的憧憬來到這樣的圖書館,俗語說“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濕鞋”,同樣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意志堅定的就會想到跳槽,離開這樣的環境,意志不堅定的將會形成得過且過的態度,由此可以看出環境是造就人才的重要因素之一。
總之,影響青年館員素質的問題有內在的,也有外在的,要克服這樣的影響,除了靠自身的能力,也要靠外在的幫助。那么怎樣才能提高青年館員的素質呢?筆者將做以下討論:
三、提高青年館員素質的途徑
(一)采取老帶新的形式。“老帶新”這個詞已經不再是新鮮詞,在很多部門都在使用這種管理方式,從而提高自己的服務質量。高校圖書館同樣可以使用這樣的管理方式來提高青年館員的素質。采取老帶新的形式可以教會青年館員正視自己的心理問題,并以積極向上的態度去面對身邊的人和事,還能幫助他們根據實際情況為自己的職業規劃目標,因為只有設計好自己的職業規劃目標才有助于全面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才能避免學習的盲目性和被動性;可以使職業目標和實施策略了然于心中,并便于從宏觀上予以調整和掌控,能讓自己在職業探索和發展中少走彎路,節省時間和精力;同時,規劃職業目標還能對自身起到內在的激勵作用,使自己產生學習、實踐的動力,激發自己不斷為實現各階段目標和終極目標而進取。自身首先要認識到職業規劃的重要意義,由于職業生涯活動將伴隨我們的大半生,擁有成功的職業才能實現完美人生。青年館員也不例外,規劃好自身的職業目標,才能更好地提高自身的素質,并能更好地為讀者服務。
(二)圖書館應有計劃地采取培訓班、講座等方式,對青年館員進行培訓。還要激勵青年館員養成自學的習慣,從而幫助青年館員不斷提高業務素質。
(三)圖書館領導要重視青年館員。近年來,圖書館引進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他們帶著滿腔的熱情走進了圖書館這個大家庭,并給圖書館注入了許多新鮮的血液,使圖書館充滿生機與活力。他們有極強的表現欲望,極其渴望得到領導和同事的認可。因此,作為圖書館的領導者,掌握著圖書館的發展方向,要適當地給青年館員鍛煉的機會,讓他們從中不斷地學習,并且對他們的工作取得成就的應該給予肯定,對有問題的該否定就否定,明確表明態度,并且要及時幫助他們改正過來,向正確的方向發展,只有這樣,才能使青年館員的業務水平得到提高。
四、結束語
“服務”是圖書館館員的天職,館員素質的問題直接影響到服務的水平。作為圖書館后備軍的年輕館員們,更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素質,才能更好地為讀者服務。
主要參考文獻:
[1]彭冀曄,劉勐.高校圖書館青年館員心理焦慮成因分析及對策研究[J].甘肅科技,2010.12.
[2]http:///link.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9166(2009)05(c)-0110-02
當代大學生在經濟快速發展,社會急劇變革的大環境下,因各種因素影響,其身心也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主要表現為情緒不穩,自我約束力差,性格懦弱,經不起挫折等,時而導致發生一些極端事件,讓人扼腕。教育部在2006年7月的《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中指出,輔導員應“認真做好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及服務育人工作,加強學生班級建設和管理”,可見輔導員的工作主要包括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服務于學生以及培養學生成長成才,而心理健康教育是題中應有之義。高校輔導員作為學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力量,應當積極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創新研究工作,拓展工作思路,作好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引導者。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現狀及模式建構取向
關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現狀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政府方面。目前多數研究者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從政府政策層面給以保障,以使心理健康教育得以持續有效進行,但現在還沒有這方面的相關專題研究,多是引用教育部2005年《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二是社會方面。張耀燦從構建和諧社會的角度闡述了心理健康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基礎價值作用。納玲則從精神文明建設的角度,指出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僅是高校的主要任務,而且是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1]。三是高校方面。樊富珉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既體現高等教育的雙重價值,又與高校教學過程的本質特點密切相關,它是高等教育培養目標的內在要求。闡述了心理教育與德育、智育等教育因素的關系,明確指出德、智、體、美、勞等教育都離不開學生的心理活動[2]5-10。四是個體方面。部分學者從人的認知、情感發展以及自我實現與超越等角度,探討了心理教育的價值,指出健康的心理是人才的根本素質。[3]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構主要有三種取向:一是醫學模式取向,二是教育發展型模式取向,三是教育綜合型模式取向。我國早期心理咨詢基本屬于醫學模式取向,20世紀九十年代則屬于教育發展型模式取向,但隨著社會發展和研究的深入,人們逐步發現,有一定數量的大學生確實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這對大學生本人和周圍同學造成了較大的影響。因此,現在部分學者越來越趨向于以教育發展型為主,醫學型為輔,積極面向社會的教育綜合型模式。[4]
二、當前高校輔導員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處
高校輔導員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明顯的優勢,并且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基金項目:河南省教育廳青年項目:大學生創新意識培養與輔導員責任擔當仍存在著諸多問題。
首先,高校輔導員一般是剛從高校畢業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在實際操作中,往往缺乏工作經驗。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工作者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和較強的專業知識,包括盡可能豐富的人生閱歷和心理咨詢經驗,這種情況使剛踏上工作崗位的輔導員力不從心。其次,實際工作中輔導員在認識上還存在一定程度的誤區,對自己的工作職責不夠明確,不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最后,高校輔導員負責學生數量過多,精力容易分散,使得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大為減弱。
三、高校輔導員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創新研究的優勢
1、高校輔導員的特殊身份與角色。教育部明文規定,高校輔導員既是教師同時又是高校管理干部,既是師長又是朋友,這種多重身份與角色使之易于和大學生進行溝通交流。高校中大多數輔導員與大學生年齡相仿,其知識背景、生活閱歷等也和大學生較接近,這種狀況可以淡化教師與學生、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代溝,便于以“朋友”的身份展開交往,使輔導員容易走進大學生的心靈,這為高校輔導員參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并進行創新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礎。2、日常工作中,高校輔導員易于及時發現大學生的心理問題。高校輔導員是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等接觸較多的人物。輔導員長時間和大學生打交道,工作范圍涉及大學生的方方面面,從而為輔導員接近并深入了解其心理狀況提供了可能。一旦發現問題,及早進行研究,疏導解決問題,將其消滅在萌芽狀態。3、高校輔導員能夠保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創新研究的較好施行。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輔導員的工作之一,高校輔導員有責任、有義務將其做好。其次,高校輔導員是經專門選拔而擔任這個工作的,具備相關的專業知識背景與理論水平。能夠熟練運用心理學、教育學等知識對當代大學生在心理活動、意識形態、思維方式等方面進行了解和把握。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懂得如何使用專業知識,有的放矢地選擇相應的解決辦法。再次,高校輔導員的工作性質和實際情況,決定其與同學形成并保持密切的交往,對廣大同學的情況較為了解。最后,高校輔導員在和同學的交往中形成了特定的關系網,各項工作能夠得到傳達、反饋和認真落實。這種理論和工作實踐基礎,使輔導員對學生了如指掌,能夠較為充分地保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極其創新研究有效進行。
四、高校輔導員參與大學生心理健康創新教育的具體要求與方法
1、高校輔導員要進一步加強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專業知識的學習,做好知識儲備。高校輔導員要做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疏導者及創新研究的先行者,首先要對大學生群體各種心理方面的特征及表現有所了解。如,大學生心理特征、心理健康狀況等。其次,加強與專業心理咨詢輔導部門的溝通交流,不斷地掌握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不斷更新自身知識儲備與思想觀念。再次,作為高校輔導員,要不斷吸取教訓,總結經驗,彌補不足。這樣,在實際操作中,才能正確分析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從而成功地加以解決。2、加強師生間的溝通交流,加大感情投入以增強信賴。長期以來,高校輔導員采取“提綱挈領”的班級管理方法,即下大力氣培養班干部、樹立典型,以此來實現對班級的有效管理。這種方式有好的一面,但另一面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對大多數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關注。所以,輔導員應經常深入學生當中,積極采取有效措施,擴大與學生交流的覆蓋面和透射度,增強師生間的溝通,有效地預防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如利用宿舍訪談、節日慰問等形式與大學生進行多角度、全方位、寬領域的交流,達到增進感情的目的,增進彼此之間的友誼和信賴。3、迎難而上,創造性地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工作。輔導員要建議學校積極創造條件進一步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使學生的心理輔導或咨詢工作進一步常規化、制度化。充分利用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詢中心,通過心里普查、個別咨詢、團體輔導、電話咨詢等形式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同時還要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高質量的學術報告等,有針對性地向學生提供及時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導與服務,著重指導大學生講究心理衛生,保持良好心態,逐步達到人格的成熟與完善。[5]4、加強自我調節,養成科學生活方式,培養良好人格品質。自我調節心理健康的核心內容,包括調整認識結構、情緒狀態,鍛煉意志品質,改善適應能力等。輔導員在具體工作中要促使老師與同學之間在心理上實現相互認同、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只有集體成員之間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才有利于大學生達到學習上的滿足、達到情感上的滿足、達到道德自我實現的滿足,從而有利于學生日后的健康發展。此外還要增強輔導員對學生的生活輔導,以求培養良好的人格品質,主要包括情緒輔導和社交輔導兩類。情緒輔導就是要讓學生學會賞識自己,幫助其掌握調解情緒的方式,從而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使自我調節起到應有的作用。[6]5、輔導員應擯棄傳統的認識誤區,解放思想,創新機制,把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以學生的心理健康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礎。
總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系統性、長期性的工作。面對新形勢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出現的種種新問題,輔導員應積極采取相應對策,創新教育機制,拓展教育途徑,幫助大學生樹立健康心理意識,優化心理結構,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質,大學生健康成長才有可靠的內在條件;而高校輔導員進行的心理健康創新教育研究,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有利外在條件。
作者單位:信陽師范學院
作者簡介:韓志宏(1982-),男,漢,河南博愛人,信陽師范學院教師,在讀研究生,主要從事大學生就業指導及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參考文獻:
[1]納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高校精神文明建設[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1998(9):321-323
[2]樊富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3]申荷永.心理環境與環境心理分析關于可持續發展的心理學思考[J].學術研究,2005(11):5-8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與大學生接觸的過程中,我們不應該忘記,三年前云南大學的馬加爵“從容不迫”地親手殘殺了4名朝夕相處了幾年的同班同學,而事端的直接起因簡單地令人難以置信:僅僅是因一次打牌中同學說他作弊;四年前用濃硫酸潑熊的清華大學學生劉海洋、成都某名牌大學的學生用微波爐燒烤小鹿犬作為因失戀而報復女友的手段等等。每當想起這些發生在校園內、青年學生身上的一件件帶有極端、殘忍、無知、可恨的事情,心中總會涌起無以名狀的隱隱之痛。我們不禁要問:我們的教育怎么了?我們的學生管理怎么了?我們的學生怎么了?
學校作為教書育人的重要場所,出現了與教育目標相去甚遠、格格不入的行為著實應該引起每個教育工作者的充分重視和思索,而不能毫不負責地以一句“林子大了,什么鳥兒都有”的話而聽之任之。這些負面的事情反映出了在高校應該重視和發展心理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國家總督學、原教育部副部長柳斌在關于素質教育的思考中談到“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現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來、建功立業的重要條件,而心理健康的形成需要精心周到的培養和教育。在學生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黨和國家對學校教育的要求,也是學校和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任何事情的發生、發展都不是偶然的,偶然中存在著必然。心理學家的解釋是,正常個體的一切行為均受到其心理因素的支配和制約。即所謂發乎心而見于行。社會心理學家的研究結果同樣說明,社會行為是人們對社會刺激作出的回答或反應,它同樣受到社會環境、文化、人格等因素的制約。
人的成長必然經過家庭、學校和社會這三個基本環節。人的心理發育過程也是在這三個階段中逐漸完成和完善的。實踐證明,無論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均會影響一個人的行為,影響一個人對社會的貢獻及其自身發展。
作為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等與心理因素直接相關的觀念形成的重要階段——學校教育階段,教育者便責無旁貸地承擔起了從心理學及社會心理學角度正確引導、教育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科學的世界觀和高尚的價值觀的重要任務,同時,也應該對在上述方面出現了認識偏差和行為偏差的學生起到修正的作用。從某種程度上講,做到這一點更困難也更重要。
我們知道,在校大學生已經接近或已成為成人,他們面對著較中小學生所沒有的更大的就業和生存壓力。失戀、家庭出身背景及經濟狀況的差異、校園內外暴力以及社會不良風氣影響等問題,都會不同程度地浸和困擾著每一個學生。我們應該承認,現在在校的大學生,他們自身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頭腦聰明、精力旺盛、有的追求高遠、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很強等等,但他們自身的缺點也很明顯。由于他們幾乎是在中國改革開放以后出生的,在這個中國發生重大歷史變革的社會轉型期,他們盡情享受著改革開放帶來的物質實惠和置身于東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之中。他們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由于家庭教育中的溺愛、放縱等,使他們中有很多人時時處處以自我為中心,個性強,思考和處理問題帶有較大的片面性和極端性、簡單性,缺乏容忍、理解和合作,心理上也比較封閉。他們大多數沒有經歷人生的重大挫折和磨難,從心理健康、健全以及心理成熟方面來說,他們也是一個“弱勢群體”。有的學生陷入到計算機網絡中不能自拔,不愿意參與到集體中去,因而與人交往和與社會打交道的能力趨于消退;有的學生缺乏誠信觀念,責任意識和社會意識差等等。對于上述一系列問題和矛盾,如果他們不能正確地分析認識和處理,必然會使心理扭曲,出現認識偏差,而極易導致出現極端行為。
筆者在做2005級高職班學生輔導員期間,班中有一個男生因看見另外一個男生與其前女友交往而發生口角。我得到這個消息后,及時地與這個學生在男女生交往問題上進行了深層次的溝通。事隔多日后,這個學生主動找到我,說:“要不是那天老師找我談了話,我敢肯定,那天上午我會控制不住自己而殺了那個男生,那天,我已經做好了準備。”我聽后更是心有余悸:做學生的心理工作僅靠及時也是很可怕的,而應必須提前去做。
筆者認為,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能夠作到優化學生管理,盡可能地減少和避免重大事故的發生。
(一)高校應有意識的盡快培養造就一批懂心理學、善于研究學生心理行為發展規律的高素質的教職工隊伍。做到因材施教,從而為開展心理學工作奠定一個堅實的物質基礎。
(二)建立多層次、有深度和廣度、切合實際的心理咨詢,特別是近幾年新成立的高職院校,由于生源來源廣而復雜,更應注意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及時對學生的不良行為進行疏導,對可能出現的問題加以預防。
(三)從馬加爵的悲劇中可以看出,出身貧寒的他在和家庭條件優裕的學生相比之中,心里埋下了深深的自卑。如果在他本人無力解除這個陰影的情況之下,心理教育工作者能夠提早的或及時的幫他一把,事情或許不至于那么的不可挽回。擺在我們面前的事實是,在校大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來自貧困地區的學生,他們中由于心理自卑、愛慕虛榮等原因而出現問題的不在少數。
(四)高度重視學生自身及家庭之間的差異程度。如果差異程度較大,就應提前介入心理調查和心理疏導。通過筆者的了解總結發現,自身基本條件(如相貌、家庭背景、學習因素等)優越的學生可能會驕嬌逼人,但那些自身基本條件差一些的學生的問題可能會更多。這是我們應該注意并引起重視的一個突出問題。
(五)在高校內開設具有權威性的、含有最新研究成果的心理課程,以此為鑒,使每個學生能夠正確地了解和控制、調節自身的心理活動。
(六)建立學生心理檔案。筆者認為,心理檔案建立的越早越好,越細越好。譬如是否可以嘗試著自小學甚至幼兒園開始建立?這是需同仁們共同探討的有益課題。如果可以的話,即可通過研究每個學生的心理發展軌跡,為優化學生管理提供可以操作的具體依據。如通過真實記錄學生生活、學習中一系列重大事件,剖析其基本心理活動軌路,為正確引導學生的行為確定恰當的教育方式方法。從對劉海洋的經歷來看,他自小父母離異,遭受了更多的社會歧視,對社會的認識出現了偏差,才逐漸積累成這樣一系列在他看來“非常自然”的荒唐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