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文化基礎匯總十篇

時間:2022-03-28 05:51:4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計算機文化基礎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計算機文化基礎

篇(1)

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是高等學校非計算機專業學生接受計算機基礎教育的入門課程,也是公共基礎必修課程。開設該課程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大學生的信息素養,使學生掌握計算機應用的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能,能夠把計算機作為一種有效的工具,應用到各自的專業中。如何開展好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考試方式是我們應該重新思考的問題。

《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教學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學生水平參差不齊對于剛入校的新生來說,由于地域和家庭環境等方面的差異,他們在計算機方面的知識水平差別很大。這就明顯地加大了教學難度,基礎好的學生對課堂內容已掌握,對上課毫無興趣,覺得在浪費時間;相反,對于基礎差的學生,課堂內容不僅是新知識,而且要掌握還存在一定的困難,教師必須要有一定的耐心。這使教師無法準確把握教學進度和教學內容,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

教學形式多樣,方法呆板目前,在許多高校《計算機文化基礎》課大都采用形式多樣的授課手段,既有黑板、投影儀,又可以板書與多媒體演示相結合,極大地豐富了教學內容,使講解的內容更加直觀形象。但是教學方法仍顯呆板。首先,教學方法沒有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忽視了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師生缺少交流,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其次,有些多媒體課件只是把黑板的內容搬到了大屏幕上,使多媒體教學成為顯示在屏幕上的教科書,多媒體教學的特點沒有真正體現出來。

理論教學與實踐脫節,實驗效果差《計算機文化基礎》的性質決定它是一門以實踐操作為主、理論教學為輔的基礎課程。現在《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普遍將課堂講授與機房實驗分開。一般上完一次或數次理論課后才上一次實驗課,理論課時比實驗課時多,比例不合理,教學效果不理想。另外,在實驗時,一個實驗指導教師有時要同時指導一兩個班,影響了實驗教學的效果與學生動手操作的積極性。

考試形式單一,成績評定方法不科學《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實行教考分離,全校統考的考核方式,考試形式以筆試為主,對于開卷筆試、實踐操作考試、演示考試及筆試和面試相結合等考試形式較少采用。總評成績主要以平時成績和筆試成績相結合進行考核。但從卷面成績上不能反映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的真實水平,理論成績比例過重,因此總評成績體現不出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教學改革的方法與建議

改進教學模式,采用分級教學針對新入校學生的計算機知識與能力參差不齊的現狀,建議進行分級教學,即根據學生入學時計算機基礎水平的差異分不同的教學班進行教學。如可在新生入學時進行《計算機文化基礎》的摸底考試,根據考試結果對學生進行分級,甚至部分學生可免修。同時開設相應的選修課,如《辦公自動化》、《網頁制作》、《計算機網絡基礎》等,使免修學生能多學一些新知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在分級教學中,可根據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的規定使學生共同達到一定的要求,還可因材施教,使優秀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學的更多、更深。

改進教學方法,強化實踐環節,提高教學效果目前,《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教學,雖已采用了多媒體電子教學方式,但還是采用教師講、學生聽,課后做作業的灌輸式教學方式。學生的個性受到束縛。計算機教學的重點應從“教”轉向“學”,有步驟、有計劃地過渡到“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還可以把理論和實踐合二為一,全部在機房授課。這樣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和網絡技術,邊講授、邊練習、邊指導,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教學效果。

改革考試方式與成績評定方法《計算機文化基礎》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學生都學會使用計算機,掌握計算機的一些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所以《計算機文化基礎》的最佳考試方式就是無紙化考試。無紙化考試不僅能夠測試學生對計算機知識的掌握程度,而且還能考查學生操作計算機和使用計算機辦公自動化軟件的能力,考試過程就是計算機知識的具體應用。通過無紙化考試,做到讓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避免學生死記硬背,能夠考核學生的真實水平,有效地杜絕高分低能的現象。同時會增加學生對計算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從而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設計能力、綜合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成績評定除了百分制外,可以采用等級評分制、模糊評分制、激勵評分制。避免學生只注重結果而不注重過程,只注重分數而不注重實際操作的現象。

利用網絡設施,補充教學資源在《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教學中,利用網絡資源作為補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網絡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突破了地域上和時間上的限制,為學生提供更深、更廣的教學內容,從而有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拓寬知識面。

通過分級教學、新的考試方式與成績評定方法等具體措施的試驗與實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學習該課程的目的更明確了,實踐操作能力明顯增強。當然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涉及課程體系、教學計劃、教學方法、考試方式等一系列的內容。只有通過積極地研究、實踐探索與完善,總結出一套適應于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教學與考核體系,才能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篇(2)

自1946年第一臺計算機問世以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飛速發展大大推動了社會、經濟和科技的發展,并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如今計算機已深入應用到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能掌握計算機的基本操作顯得特別重要。

目前,計算機文化基礎課是各高等院校非計算機專業學生所學的第一門計算機課程,教學目的就是要學生掌握計算機基本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培養學生的計算機文化意識,并使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和探索方法。學好這門課,可以激發學生對計算機的興趣,為學習后續課程打好基礎。怎樣才能達到這一教學目的呢?我結合自己幾年來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的教學經驗,提出自己的觀點與大家探討,希望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促進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教學方法的提高。

1.講好第一堂課

第一堂課是展示課程內容的最重要的一節課,我認為第一堂課不宜講太多內容,而且最好不要講解概念。我的觀點是第一節課多和學生聊一下計算機的發展過程和計算機在生活中的應用。首先是計算機發展史,不要闡述概念,簡單說一下計算機的出現過程,重點是現在生活中出現的計算機方面的新聞,尤其是有娛樂性的新聞和學生一起聊一聊,當然,聊的內容要提前準備好,最好是結合課本內容,把要聊的內容按章節部分串聯起來,現在的學生接觸計算機的機會很多,本身對計算機有一定了解,只要你精心準備,相信你聊的內容很多學生接觸過或聽說過,具體的原理不要著急解釋,可以留下一句話:“具體原理我們具體講,到時再給大家具體解釋。”這樣,既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可以后講解埋下伏筆,讓學生想去上下面的課。另外就是計算機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講解現在具體生活中計算機的應用,尤其是辦公中的應用,讓學生了解以后工作中可能用到的計算機工具,這樣能讓學生了解到計算機在實際工作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加學生對學好計算機基礎知識的渴望。

2.整合教學內容

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的教學內容一般包括計算機基礎知識、Windows操作系統、Office應用軟件及網絡基礎與應用等幾大部分內容。其中教學內容非常多,而且知識點分散,但是往往每學期總課時并不多,比如我們學校一學期為72學時左右,其中還要有一半為實驗課,完整的講解理論知識是不可能的,而且理論課多為概念術語,直接講解就會枯燥乏味,學生難免會對這部分知識產生厭煩心理。因此,我們應該對理論知識進行整理和調整。首先,在不影響理解和操作的情況下,一些內容讓學生利用業余時間自學。另外在授課順序上作調整,把需要動手操作的課程內容提前,而把計算機基礎知識放在最后,學生在前面上機實驗的過程中也會對一些基本知識有所了解或產生疑問,比如文件屬性和磁盤管理部分遇到的“字節”的概念等,帶著問題學習計算機基礎知識,這樣能提高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效果,同時又不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

3.改變教學方法

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包括理論和實驗兩部分,兩部分內容應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首先是理論課,理論課的教學最忌“照本宣科”,這種原始的教學方法會大大降低學生學習的興趣,現代的教學一定要把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結合,和實際生活結合。比如講到軟硬件的概念,教師可以讓學生列舉平時接觸過的各種軟硬件,由教師進行糾正和補充,講到軟件分類時也由學生提出,教師講解,這樣既能增加課堂互動,活躍課堂氣氛,又能讓常用電腦的學生有答對問題的滿足感,讓接觸電腦較少的學生有發現不足而渴望知識的急促感。實驗課是對理論知識的驗證和實際動手能力的鍛煉,所以更加重要,但是也更難掌握。學生的計算機水平層次不一樣,而且往往差距很大,有的學生本身感興趣而且接觸計算機機會多,所以很多知識他們已經大致掌握,但是這部分學生往往容易產生自滿情緒,對這門課的重視程度不夠,在教師講課時就不容易集中精神聽講,而另外一部分學生平時接觸計算機很少,對計算機有一種特別神秘的感覺,容易產生畏難情緒,甚至不敢動手操作。這樣就需要我們區別對待不同水平的學生,在這里我的經驗是對學生進行分組。我通過與學生交流和出幾道測試題測試了解學生的水平檔次,然后進行分組,根據水平較高人數分成若干小組,每組人數平均,每組有至少1個水平較高的,最多有2―3個水平很差的,這樣以后上機實驗課就分組進行。課程內容設置采取任務驅動方式,也就是根據考試和實用需要,每次課布置相應題目,由學生先做,在第一次做之前,我先告訴大家:“計算機的各種設計都是人性化的,大家要敢于去猜操作,猜每一個操作會出現在什么菜單,什么位置。”具體開始以后,水平較高的要去使用多種辦法實現,水平較差的則盡量先自己摸索著實現,實在不會則先在組內討論,仍不能解決則向老師提問,在此期間教師應多轉轉,了解所有學生的處理情況。等所有學生基本實現所有操作在進行綜合講解,這時就不需要具體每一步都講了,只需把學生感覺較難和沒用到但很實用的操作講解一下即可。這樣,既能增強學生之間的合作觀念,又能增強學生的成就感,而且有助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和興趣,培養其獨立求知與思維的習慣與能力。

4.合理使用教學設備

現在的教學設備越來越先進了,由最早的黑板寫板書到使用幻燈片,現在大多數學校已經開始使用“教師機”類型軟件,這樣教師就可以使用教師機進行幻燈片講解理論知識,牽涉到具體操作可以直接演示,進行試驗時,可以設計好題目,直接通過教師機發送到每臺學生機上,這樣既方便操作,又能讓學生有最直觀的感覺,可以把感性和理性理想的結合起來。

以上就是我個人通過實際教學總結出來的一些教學方法,在實際教學中效果不錯,教學質量明顯得到提高。不當之處希望各位同仁指正,有更好的辦法也希望各位指出,一起討論進步,讓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得到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篇(3)

(一)根據測試水平,自選修讀方式

在計算機基礎能力上,往往是參差不齊。這無疑添加了教學難度。若教師采取同一教學模式,則難以調動每位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不利于學生知識的獲得與能力的形成。因此,這對這一問題,高等院校可創設計算機基礎水平的測試題庫,讓學生于開課之前向院校提出申請,以測試自己的計算機基礎水平。測試合格的學生,可依據實際情況來選修讀方式:測試后,已把握計算機基礎知識,會基本操作的學生,可免修理計算機論課與上機課;測試后,對基礎知識較為了解,而不熟練計算機基本操作的學生,可免修計算機理論課;對那些測試不合格的學生,則需詳細地學習整門課程。

(二)拓展教學內容,豐富學生知識

在有些軟件的基本操作上,學生已經有所接觸,因而,在大學計算機教學中,教師不能照本宣科,對知識逐項講解,而應突破書本。由于計算機技術處于不斷發展變化中,因而計算機文化基礎也應不斷更新,讓學生通過對某一軟件的學習,而繁衍至有關軟件與流行軟件的把握上,以培養學生的新技術思想,提高學生對新知識與技能的理解能力、自學能力。如Windows操作系統講解時,教師不但要講解Windows操作系統的一些基本功能與基本操作,還可添加其他操作系統知識,如Unix、Linux操作系統等。又如Word文字處理軟件的教學時,教師可基于學生對這一知識的把握上,讓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可以把握多個版本的Word處理軟件、WPS文字處理軟件以及Office系列軟件的一些基本功能與操作。另外,教師還可聯系書本知識,添設學生所喜聞樂見的內容,如智能機器人的發展與使用;計算機病毒的最新防治與發展;多媒體技術的多種應用等等。

(三)任務驅動教學,培養創新能力

計算機文化基礎,是一門較強應用性的課程,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而任務驅動式教學,將學習活動與相關問題或任務有機結合,以問題或任務來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喚起學生學習求知欲,讓學生在任務實現的過程中,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提高問題分析與解決能力。如學習Office系列軟件后,老師可事先編擬題目,有目的、有針對地設計教學內容,設置格式要求以及相關問題,要求學生利用過有關軟件,根據任務要求,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任務。通過具有綜合性知識與設計性的任務,能夠啟發學生思維,讓他們積極思考,同時通過網上資料查閱、相互交流等方式,設計出獨具個性的作品。同時,在知識總結與學習過程中,培養了學生創新思維、動手操作以及自學能力。

(四)強化實踐訓練,提高教學效率

大學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有著較強的實踐性與應用性,學生只有通過上機操作練習,才可發現問題,才可鞏固所學知識。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有些學生卻不重視上機課,在上機課上一般玩游戲、看網頁、聊QQ,亦或簡單操作。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采取一堂一練的方法,提出學習目標以及完成任務的方法,以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在每一堂理論課之后,教師可精設有關的計算機實驗內容。同時,沒實驗均有其對應的實驗內容、實驗目的、操作提示以及實驗步驟等等。在課堂上,讓學生根據進度來完成任務,然后以郵箱形式提交實驗成果以及實驗小結。此外,老師還可將全部的實驗內容整理其上機指導手冊,以便教學需要。這樣通過實踐訓練,不但將學生知識學習與知識運用相銜接,還提高教學效率。

(五)多樣化考核形式,重視能力檢測

以往考核方式通常是以理論為主,導致學生計算機操作能力不高。學生往往是對理論知識加以死記硬背理,單憑學習成績難以反映他們的真實應用水平。所以,為了增強與考核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院校可采取如下方式。第一、構建考試試題庫。其內容覆蓋書本內容,題型除了填空題、選擇題之外,更應包含實際操作題。同時,這一試題庫為同學全開放,讓他們可在網上操作練習。第二、通過網絡考試系統加以考核,隨機生成試卷。第三、總評成績考核可以將平時實驗成績(占總值的20%)、網絡系統測試成績(占總值的60%)、綜合性的設計實驗成績(占總值的20%)相結合。這樣,通過多樣化的考核成績,有利于學生加深計算機基礎知識的理解,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使其在實際操作中把握知識,提高能力。

篇(4)

1.1 對實驗教學的重要性認識不夠

目前很多教師都沒有認識到實驗教學的重要性,在教學中依然以理論知識為主,將大量的課堂時間都用在理論知識的教學之中,留給學生??驗的機會和實踐都非常少[1]。同時一些教師在進行實驗教學的過程中教學內容比較淺顯,導致課程內容的難度較低,很多內容學生在其他階段就已經學習過了,因此很難吸引學生的興趣,在實驗課上往往敷衍了事。教師面對沒有積極性的學生也不愿意去努力備課,最終形成惡性循環,嚴重影響了“計算機文化基礎”實驗課的教學效果。

1.2 實驗內容單一

現階段大多數計算機實驗課中都是以驗證型實驗為主,就是將教材上的一些理論知識或一些題目通過實驗去證明。這種實驗模式導致試驗內容非常單一,也會讓課堂變得非常的枯燥乏味。并且在這樣的論證實驗中學生只能按照教材的步驟和教師的講解進行實驗,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對于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的培養也十分不利。

1.3 實驗順序完全依照教材

很多高校的實驗課程都是按照教材的順序進行安排的,但實際上教材為了保持知識的系統性,會將知識進行歸類并放置在相同的章節。而實驗課則是根據不同章節的內容安排一些相關的實驗。有些實驗內容難度較大,但是可能被安排在知識點比較簡單的章節讓學生完成,這樣一來學生還沒有完全理解知識點就要進行實驗,會使實驗教學的效果大打折扣。同時有些實驗需要反復操作才能讓學生對操作更熟練,進而真正掌握這項技能。但由于實驗要按照教材內容的系統性來分類,限定了實驗的順序,影響了實驗教學的效果。

1.4 實驗室軟硬件環境有待改善

大多數的學校現有的計算機設備已經使用了很長的時間,很多計算機都存在系統老舊、版本太低、零件破損的現象,甚至有些計算機經常死機或者根本無法使用[2]。這使得計算機課上經常出現很多學生共用一臺計算機的現象,再加上高校學生的數量越來越多,因此學生能夠上機實踐的機會很少。同時計算機課程安排的時間很滿,平時機房又不對外開放,導致很多學生想要利用業余時間進行實驗都沒有相應的機會。這些因素都影響了“計算機文化基礎”實驗教學課程的教學效果。

2 “計算機文化基礎”實驗教學改革措施

2.1 提高教師對實驗教學重要性的認識

要提升“計算機文化基礎”實驗的教學效果,首先要提高教師對實驗教學重要性的認識,只有教師對實驗教學重要性的認識上去了,才能從根本上提升教學效果。首先學校可以在計算機教研會上討論實驗教學的教學方法,普及實驗教學的重要性,讓教師了解實驗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的能力,幫學生更好地理解理論知識,加深對理論知識的記憶,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學習興趣等,讓教師充分了解實驗教學的意義。并組織教師們探討實驗教學的方法,共同提高實驗教學的水平。也可以為學生增加額外的計算機實習課程,給學生專門的時間探究計算機實驗。同時也可以設置專門的計算機實驗考試,充分增加教師和學生對“計算機文化基礎”實驗教學的重視程度,為提高教學質量打下良好的基礎。

2.2 豐富實驗內容和形式

豐富實驗內容能夠增加學生對計算機實驗的興趣,改善課堂教學氛圍,提升實驗教學的效果。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普及,計算機系統的不斷更新,很多新的計算機理論和操作方法不斷產生。因此教師可以根據教材上的知識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實驗教學的內容進行豐富。也可以利用任務驅動教學法等學習方法對實驗的形式進行調整和創新,改善課堂氛圍,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例如教材上對一些實驗的主題沒有規定,教師也完全按照教材上的要求給學生布置,這樣的實驗往往就顯得比較枯燥,比如說生成一份目錄、在Word文檔中插入一個圖表,或制作一份幻燈片等,這種題目過于空泛,看起來給學生很大的選擇范圍,但實際上卻會影響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可以選取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內容,提升學生對實驗的興趣。比如說讓學生調查班級內同學的生活花費情況,對獲得的數據進行分析,并制成Word文檔報告,要求文章有目錄、并插入統計表和統計圖、注意排版。在實驗之前先給學生一段時間分析作業要求,再讓學生選取自己喜歡的調查方向進行調查,生成調查報告。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和Word相關的知識,也為學生提供了一次社會實踐的機會,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在教學形式上可以采用任務教學法,讓學生通過學習小組共同完成實驗任務。任務驅動教學法就是將計算機教學任務分成不同的小任務,讓學生按照自己的特長在組內承擔不同的工作,共同分析任務、探討任務,最終通過一起努力共同完成任務[3]。利用這種形式學生往往會被集體的氛圍帶動,組內學生的集思廣益也能讓學生在計算機方面學得更多的知識和技能。除了任務驅動法,還可以利用建構主義,幫助學生搭建學習支架,在實驗開始之前先讓學生掌握操作技巧,形成對于實驗的基本知識架構,也可以讓學生通過自己總結將學到的知識搭建學習支架,再用搭建的學習支架進行實驗操作,從而更好地掌握計算機操作技巧。

2.3 合理安排實驗順序

實驗的順序對實驗的效果和學生的掌握程度有著很大的影響,將實驗按照合適的順序進行排列,學生才能夠更好地接受實驗步驟,也有助于加深學生對實驗的理解。例如PPT制作中涉及很多的計算機技術的融合,也是計算機基礎中的重要內容,PPT制作涉及動畫、文字、圖片、鏈接等等很多內容,尤其是和Word中的很多內容結合得非常緊密。在講解Word的時候就可以把一些重難點的知識,先簡單提一下,再在PPT知識之中用實驗進行練習,這樣才能夠更好地發揮出實驗的效果。例如Word中的排版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知識,在學習和工作中也都發揮著十分巨大的作用。但是排版所涉及的并不是一個知識點,需要大量的練習學生才能掌握其中的一些技巧。如果單單通過一些枯燥的實驗去訓練排版中的某個具體知識點,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如果將這一知識點的實驗放在PPT中,就能獲得不一樣的效果。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PPT實驗,在實驗成果評比的時候教師讓大家以小組的形式,看哪一組的學生PPT上的文字更加美觀,這樣能夠讓學生充分考慮字體大小、顏色、段落間距、首字下沉、藝術字和項目符號等,讓自己的文字排版更加優美,從而實現訓練學生排版相關技能的目的。

2.4 積極改善實驗教學環境

要加大對計算機教學的資金投入,增加機房的數量,緩解學生數量不斷增加對機房需求更加迫切的壓力。其次是要更新機房設備,淘汰完全不能使用的設備,購置新的儀器設備,對一些有損害的設備進行維護和整修。同時完善修繕制度,定期對機房的計算機進行整修和保養,并定期更新計算機系統,對相關的軟件進行更新和升級。

2.5 構建機房使用平臺

篇(5)

《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是高職院校非計算機專業學生接受計算機基礎教育的入門課程,也是公共基礎必修課程。開設該課程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大學生的信息素養,使學生掌握計算機應用的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能,能夠把計算機作為一種有效的工具,應用到各自的專業中。但學生因各種因素對此門課程缺乏足夠的興趣和重視,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搞好《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是擺在我們任課老師面前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本人根據近6年來對此門課程的教學,淺談一下自己的觀點。

一、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

在計算機教學中,要注意教學方法的改進。計算機與其他學科相比,知識更新速度快,若計算機教學只注重知識的傳授,不注重學生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培養,則學生缺乏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因而計算機教學的重點應從“教”轉向“學”,也就是改變“教師授課為主,學生上機為輔”的傳統教學模式,而采用“教師精講,學生多練”的新模式,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教師應指導學生通過課堂教學和書本知識的學習,把學到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自覺應用到學習計算機新知識的過程中,從而提高學習質量,并具備一定的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當然,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把理論和實踐合二為一,全部在機房授課。這樣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和網絡技術,邊講授、邊練習、邊指導,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教學效果。同時還要進行開放性教學,開放性思維訓練。教師不但要善于提出問題進行啟發和引導,更要鼓勵學生提出問題,發表見解,提倡差異。培養學生想提問題、敢提問題和會提問題的能力。

二、認真備課

認真備課是搞好教學的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備課就是要備內容、備方法。

1.備內容就是“教什么”,教師首先應明確本次課所要教的內容是什么,然后結合教材內容和查閱大量的資料,明確本次課內容的重點是什么、難點是什么、學生學習完本次課應達到什么樣的效果。

2.備方法就是“怎么教”,對于剛入校的新生來說,由于地域和家庭環境等方面的差異,他們在計算機方面的知識水平差別很大。基礎好的學生對課堂內容已掌握,對上課毫無興趣,覺得在浪費時間;相反,對于基礎差的學生,課堂內容不僅是新知識,而且要掌握還存在一定的困難,這就明顯地加大了教學難度。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地結合新的發展和學生提出的問題認真地備好課,與此同時,還要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學習態度和興趣愛好、思維方式和困惑疑點、思想品德和性格特征。只有做到教材熟悉、領會深刻,課件精致、美觀大方,因人施教,使學生處于教師的關愛之中,學生才會逐漸意識到自己的主體地位,才能積極主動地和教師溝通,搞好學習。

三、制作精美生動的課件

一個好的教學課件往往是一節課成功的關鍵,教學課件的制作不僅要注意內容上的要點提示,還要注意聲音、圖片、動畫之間的相互結合,這樣才能夠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提高學生對本課程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解計算機發展過程和計算機系統組成時,若教師直接把這一部分所要講的內容以文字形式呈現在課件上,那這次課的教學質量肯定是大打折扣,因為這樣的課太枯燥乏味了,但若把這一部分的內容以圖片形式呈現在課件上,學生可以通過屏幕看到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ENIAC的圖片以及計算機組成各部分的圖片,比單純抽象講授理論知識要形象直觀得多,給學生以視覺上的享受,這樣學生愛看又愛學,充分激發了學生的感染力和觀察力,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醒一下,教師在多媒體教室上課時,千萬不要一直坐在電腦面前看著幻燈片講,而要根據情況教學,如有的內容需寫在黑板上才能講清楚的就要寫在黑板上,也可不時的提些問題與學生互動,同時也應該時而走下講臺去講,我想這樣才能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多采用任務驅動法

任務驅動教學以學生為中心,從繁多的教學內容中“抽絲剝繭”形成精彩的案例,引起學生自己動手解決問題的欲望,課堂教學以案例為中心展開,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目的性都非常強。任務驅動教學的關鍵是教師在課前設計出科學、切實可行的“任務”,以此來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由于《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內容多,要讓學生掌握所學內容,我們教師不但每次上完課后要給學生布置一個小任務,而且還應該在每一章學習完后,針對本章所學內容,給學生布置一個綜合性任務,讓學生清楚這章學了什么,自己又學會了什么。例如,在學完計算機系統基本知識這章時,要求學生根據現在市場行情,配置一臺價值4000元的電腦,并把配置表寫出來;又如,在學生學完Word這章時,要求學生自己編輯排版一份自薦書;再如,在學完PowerPoint這章時,要求學生把自己家鄉的人文景觀、歷史景觀、自然景觀等集文字、圖片、聲音、動畫為一體,做一個能連續播放的精致美觀幻燈片;或者根據學生自己實際需要,做與本章內容相關的任務,這樣學生在任務的指引下,邊學邊練。精心設計的任務貫穿整個學期,與理論課教學進度相一致。學生在邊學邊練的過程中,始終處于主體地位。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充分發揮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不僅讓學生親身感受認知的過程,而且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意志。學生明確教學目標后首先想如何完成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將會遇到哪些不能解決的問題。這就調動了學生主動求知的欲望,學生為了完成任務,達到教學目標會想方設法讀教材,查資料,互相交流、互相合作,經過不斷修改和完善,既完成了學習任務,又在無形中學會了使用網絡、計算機等各種技術和設備,達到了掌握知識、提高能力的目的。

五、要與學生多交流、多溝通

現在高校教師由于科研任務重,事情多,所以很多教師都是上課時來,下課時走,一學期下來有的教師甚至連是不是自己這學期所教的學生都不知道,更別說與學生交流、溝通了。倘若教師與學生沒有交流、溝通,那教師必定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想怎么上就怎么上,全然不顧學生到底學得怎樣,這樣一來,就不會達到我們開設這門課程的目的。那教師怎樣與學生交流、溝通呢?

1.利用上課前、后的時間

我們教師在每次上課時都提前十分鐘到教室或者下課后在教室多呆一會兒,這樣就可以利用這個時間與學生多多交流,問問學生上次講課的內容有沒有理解、這次講課的內容有沒有聽懂,值得注意的是若教師每次都問這些效果肯定不佳,我們還可以與學生多聊一些其他的話題等。

2.利用每周晚輔導時間

若學校學生要上晚自習,那教師可以利用晚輔導的時間跟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因為這個時間多,在輔導學生的同時,順便就可問一下上課的快慢、內容的難易度對他們適不適合,學校生活習不習慣,等等,這樣又增加了與學生的交流、溝通。

3.充分利用網絡資源

現在是信息化的時代,我們教師也不可能隨時隨地地在學生身邊,那學生有問題問怎么辦,我們就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1)通過聊QQ,我們教師可以把自己的QQ號在第一次上課時就告訴學生,告訴他們若學習上或者是生活上有什么困難,需要老師幫助的,又或者是只是想跟老師聊聊的都可以通過QQ聊天的形式。值得注意的是,教師一定要正確地引導學生利用QQ這個工具。

(2)通過E-mail,這也是一個很好的與學生交流的平臺,不但可以解決學生提出的各方面問題,還可以讓學生更熟練的收發郵件,特別是以附件的形式。

(3)通過教師博客,我們教師可以把一些學習資料放在博客里,叫學生有時間可以去看看,有什么問題或者其它的事都可在老師的博客里留言,老師會及時回復的。

4.利用手機短信

現在手機是越來越普遍了,幾乎每個大學生都有手機,但不是每個學生都有電腦,所以學生不可能為了一點事情去上網的,那正好可以通過手機發信息與老師交流、溝通。

以上說了這么多與學生交流溝通的方式,但要想真正聽到學生的心聲,只單純的問及回答是不行的,我們要把學生當成朋友,要與學生平等相處,誠懇對待,使學生覺得你可親、可敬、可信賴,具有安全感、親近感和信賴感,這樣學生就會把你當朋友,并把他們成長過程中的苦惱、生活中的挫折、成功后的喜悅以及上這門課的感受隨時和你進行交流。我們教師就可在與學生的交談中總結經驗,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使學生能更好地學好《計算機文化基礎》這門課。

六、《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還需要重視以下幾個問題

1.教師的自我提高

計算機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也給教師帶來了緊迫感,教師若缺乏必要的培養和進修學習,缺乏對新知識、新技術的掌握,直接影響計算機教學的質量,因此教師要積極自我學習計算機新知識、新技術,并且積極參加科研工作,只有這樣才能了解這門學科的最新發展,了解國際上的最新技術,從而提高自身素質,進而提高教學質量。

2.多給學生講些小知識、小技巧

倘若教師一直按照《計算機文化基礎》書本上的內容給學生講課的話,很多同學聽了一會兒就不想聽了,為什么,因為吸引力不夠,所以我們教師在講本次課內容的同時,可適當給學生講一些與這次課內容有關,但又不是書本上的一些小知識或者小技巧。例如,在講完如何給Windows系統設置用戶名和登錄密碼后,反問學生,如果密碼忘記了怎么辦?這時學生的興趣來了,教師趁機給學生講解忘記密碼如何進系統。又如,在Word中講解公式編輯器時,教師又可以給學生講如何把公式編輯器添加到快捷菜單中,等等,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興趣。

3.多讓學生自己總結

在每章講完后,教師最好讓學生自己總結本章學了什么,學會了什么,在哪些地方可以用到我們所學知識,以此來讓學生掌握所學內容。

篇(6)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3)12-0088-03

1 引言

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是大學本科的必修課,它注重于培養學生的計算機文化意識和計算機的基本技能,在教學體系中既包括理論課程也包括實踐課程,而且實踐課程占相當大的比例。這門課程的教材內容包括:1)計算機基礎知識,主要包括計算機硬件、軟件系統,計算機的工作原理和計算機所使用的數制等;2)Windows操作系統和Internet的基礎知識;3)以Office為平臺,培養學生掌握和使用計算機常用軟件的能力。這門課程的主要特點為基礎性強、實踐性強。由于其實踐性較強,所以要求學生多上機操作、多實踐。傳統的授課方法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處于被動的狀態,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枯燥,沒有興趣。再加上這門課程的內容有的學生在高中的時候就學過了,所以更沒什么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

筆者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發現任務驅動法教學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方法,把這種方法應用到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中可以改善上面的情況,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同伴協作學習的能力。

上海杉達學院非計算機專業學生的計算機基礎教學應達到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掌握基本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和應用計算機的能力,跟上信息科技尤其是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適應信息化社會的需求,在教學上能適應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提出的計算機和信息技術學習“不斷線”的要求,并為后繼課程和專業課程的計算機應用奠定較好的基礎。以全國考綱為線組織教學,組織學生參加全國計算機等級一級考試(每年有兩次機會)。

對于非計算機專業來說,計算機基礎教育可分為3個層次,分別是計算機文化基礎、計算機技術基礎和計算機應用基礎。第一個層次是要求學生掌握在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中必須具備的計算機的一些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包括Internet的相關知識和技能,并培養學生的計算機文化意識;第二層次是要求學生掌握技術性的計算機知識,如多媒體技術、語言編程技術等;第三個層次則是要求學生能結合自己專業的需要,掌握計算機在本專業的應用。這三個層次中,第一個層次是后兩個層次的基礎。計算機文化基礎這門課程屬于第一個層次,在計算機教育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增強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效果對培養大學生有重要的意義。

2 “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意義

所謂“任務驅動”就是在學習信息技術的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緊緊圍繞一個共同的任務活動中心,在強烈的問題動機的驅動下,通過對學習資源的積極主動應用,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作的學習,并在完成既定任務的同時,引導學生產生一種學習實踐活動。“任務驅動”要求“任務”的目標性和教學情境的創建,使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在探索中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還會不斷地獲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個感知心智活動的良性循環,從而培養出獨立探索、勇于開拓進取的自學能力。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它將以往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傳統教學理念,轉變為以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為主的多維互動式的教學理念;將再現式教學轉變為探究式學習,使學生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每一位學生都能根據自己對當前問題的理解,運用共有的知識和自己特有的經驗提出方案、解決問題。筆者通過總結得出任務驅動法具有下面一些優勢。

2.1 采用任務驅動法有助于學生明確學習目標

任務驅動法中把學生的學習目標分解成一個個學習任務,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圍繞如何完成具體的任務而進行。在學習過程中,首先,教師帶動學生分析任務,理清思路;然后學生就可以明確任務的目的,自我構思完成任務的方法步驟;最后完成任務,同時掌握學習內容。

2.2 采用任務驅動法有助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傳統的學生的學習是被動式的,采用任務驅動法以后學生變為主動地完成任務、探求知識。而且設計的任務都是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的,所以學生會感興趣,更有利于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2.3 采用任務驅動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

任務驅動法中學生的學習都是主動地去探究,在探究過程中他們可以有自己的思想,自己去設計,這樣就有利于他們展示自己的創新性。學習就應該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創意,讓他們多多動腦。

2.4 采用任務驅動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

在任務驅動法中,根據學習目標分定的任務可大可小,對于小的任務,一個學生可以自己完成;對于大的任務,教師就有必要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來完成。每個小組幾個學生在一起分析問題,分定子任務,大家共同協作完成。這種小組方式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以及團隊協作精神,這對他們將來走上工作崗位有很大的幫助。

3 任務驅動教學法在計算機文化基礎中的實現

在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中應用任務驅動教學法,首先教師要根據授課內容,再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任務的設計,然后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任務進行實施。在任務下達之后,教師可以帶著學生分析任務,主要分析完成任務需要哪些方法,運用哪些知識,準備哪些素材等。如果任務比較復雜,教師還要將學生分小組,每小組確定一個組長,共同來完成任務。最后,任務完成之后,學生要展示成果,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成果評價和交流。在評價中不能采用單一的評價方法,要注重評價多元化。

3.1 任務的設計

任務驅動教學中任務設計的好壞是教學成敗的關鍵因素。一個具體的任務,從設計到評價必須經過反復推敲后才能確定。因此,在設計任務的時候要考慮多方面因素。

1)學生個體的差異性。計算機文化基礎這門課程是面對剛入學的大一新生開設的,他們來自于全國不同的地區。由于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均衡,所以對計算機的普及程度也有較大的差異,導致大一新生的計算機水平參差不齊。那么在設計任務的時候要分等級,可分為入門級和提高級,基礎差的學生只需要完成入門級的就可以了,提高級的部分作為可選項。

2)任務的難易度。任務設計要根據學生的現有認知水平進行,要難易適中。太難,學生一下子上不了手,會削弱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太簡單,學生會輕易完成,也達不到教學大綱的要求。

3)任務要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任務的內容要能夠吸引學生,激發他們的學習欲望。如在文檔中繪制表格,在講解完表格的相關知識點后,提出與學生實際相結合的任務:繪制這學期的課程表,要求設計美觀,對于不同時間上的同一門課程可以設置相同的底紋顏色。再如在進行演示文稿制作的時候,選定主題為“我的大學生活”。

3.2 任務的實施

在設計好任務之后,學生就需要通過各種途徑方法去完成任務。建構主義認為知識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通過意義建構獲得的,是主動獲得的,并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從這個意義上而言,學生就需要主動地參與到整個學習活動中來,通過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進行知識的建構和任務的完成。自主學習是一種獨立的學習,對于簡單或單一的任務,學生可以采用自主學習獨立完成;但是對于綜合的、復雜的任務就需要進行小組協作學習。

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任務,制定計劃,其中包括任務的步驟分解、素材資料的收集、方式方法的應用、創意的設計等。例如,在制作學生課程表時,教師可指導學生先在紙上畫一個草圖,把課程表的大致輪廓畫出來,并把課程的上課時間標好;然后打開Word軟件,根據草圖上表格的行數和列數插入表格,再調整表格的行高和列寬;接著輸入課程信息,對于不同的課程用不同的底紋顏色進行區分,如“高等數學”用紅色底紋顯示,“大學英語”用藍色底紋顯示。經過這樣一些指導,學生就可以很快地上手操作了。再如在PPT制作中,主題是“我的大學生活”,那么教師要引導學生提出這樣一些問題:我的大學生活要分哪幾個部分進行闡述?選取何種背景音樂?收集哪些圖片素材?在具體制作過程中每一張幻燈片要采取何種版式?文字圖片采用哪種動畫?幻燈片與幻燈片之間選擇怎樣的切換方式?等等。經過這樣的分析之后,學生的思想變清晰了,任務的制作步驟也明確了。

其次,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還要積極地指導和檢查,以督促學生學習。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問題,所以在任務的實施中,教師要做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指導者和幫助者,給予及時的指導和幫助。

3.3 任務的評價

任務的評價是任務驅動法中非常重要的環節。評價方式不能太單一,要注重多元化,既要教師評,還要學生評;既要注重結果評價,也要注重過程評價。過程評價主要指學生的平時表現,比如平時的考勤、上課表現、參與任務的表現等。在結果評價過程中,可以組織學生形成評價委員會。評價委員會成員并不是固定的,可以每次評價前重新組成,這樣的話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當委員會成員,對別人的作品進行評價。在評價時,教師選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先由作者講述自己完成任務的思路和方法,然后由評委組成員進行點評打分,最后教師總結補充說明,指出該作品的優點和不足。通過這種方法,學生的積極性得到很大的提高,而且對知識也有了深刻的印象。對任務的評價是學生學習的反思,在評價過程中,教師要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參與到評價中,各抒己見。

4 小結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授之以漁而非魚。任務驅動法在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中較傳統教學模式顯示出較大的優越性,它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和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協作學習能力。但并不是每一堂課都適用任務驅動法,如鼠標鍵盤的操作、操作系統的安裝等就不適用。所以要應用任務驅動法,一定要設計好任務,考慮學生的現有學習水平,通過任務把新舊知識聯系好。在一個章節內容學習完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和反思。筆者認為,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這種以任務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將會受到更廣泛的應用。

參考文獻

篇(7)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09)25-7184-02

Discussion on the Reform of the "Basic Computer Culture" Course of Non-computer Majors 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RUAN Jian-Feng

(Technical Center for Modern Education, West Branch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Quzhou 32400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 the basci Computer Culture" course teaching reform,Proposed four kinds of teaching methods, including the classification of teaching, case teaching, task-driven teaching.

Key words: Non-computer Majors;Basic Computer Culture;Teaching Mode;Grade teaching;Case teaching;Task-driven teaching

《計算機文化基礎》是面向非計算機專業新生開設的一門計算機課程,其主要目標是使學生初步掌握計算機基礎知識,培養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培養學生利用計算機分析、解決問題的意識,并為學習本專業后續計算機類課程打下基礎,使學生能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在今后具有自行提高計算機應用水平的能力。隨著我國計算機教育的普及,原來作為高校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教育的部分教學內容,已經向中小學轉移,從而使高校計算機基礎教育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也面臨著新的挑戰。《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教學的現狀,已遠遠不能適應新形勢,必須與時俱進,進行教學改革,這在高校計算機基礎教育界已形成共識,成為高教研究的重要議題。

1 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1.1 入學新生計算機基礎水平差距較大

由于中學計算機及信息科學的教育不平衡,造成了大學新生的計算機基礎水平參差不齊。經濟發達地區的學生和邊遠地區的學生因為受到的計算機教育不同,計算機操作熟練程度也不同。有的學生的計算機基礎操作非常熟練,甚至還掌握了網頁制作、Photoshop 等軟件的使用,有的學生在入學第一學期就已經能夠通過省高校計算機一級考試。像以上的這種狀況將會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這種情況給課程教學組織帶來的極大的困難。對于這一點,筆者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也深有體會,授課內容過于容易,程度好的學生無心上課,覺得在浪費時間,授課內容過難,程度差的學生會跟不上進度。

1.2 課程學時縮減與授課內容增加的矛盾

在高校的教學改革中,給予學生更多的學習自已成為一種趨勢,其中的一條措施就是大量縮減課程的學時,包括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的課時。但是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及其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計算機課程教學內容都在不斷增加。這樣,授課內容的增加與學時的縮減造成了很多不適應的狀態。教師總感覺課程上不完,很多授課內容很難完整地講授出來;而學生方面,則又覺得老師講課講得太快,有些內容無法消化吸收。

1.3 課程教學大綱制定未與學生專業結合

由于信息技術已廣泛地滲透到各個學科領域,使得各學科自身也對計算機課程提出了各自的要求。但在目前,許多高校非計算機專業的計算機基礎教學仍舊都把側重點放在對計算機知識本身的學習和掌握上,未能做到與學生的專業結合起來制定,這樣做的結果必將使畢業生難以與行業需求相適應,在社會上缺乏競爭力。

1.4 課程教學中存在應試教育的傾向

隨著就業市場對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的要求愈來愈高,許多用人單位都在通過看等級考試證書的辦法來衡量學生的計算機水平,因此部分學校或教師為追求過級率而采用了應試教育的辦法,忽略或削弱了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的培養。這樣教師在授課時始終圍繞著等級考試大綱進行教學,學校統一命題的期末考試也是靠近等級考試的題型。這樣,學生們為了應付考試就不惜花大量時間和精力強行記憶各種題型,明顯限制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2 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改革的一些思路

2.1 因材施教――實行分級教學

所謂分級教學,就是根據學生的基礎能力、學習興趣等方面的差異對學生進行分班,將層次相當的學生集中在一個教學班中組織教學,并結合學生的客觀實際,協調教學目的和教學要求,促使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以達到分級教學的目的。實行分級教學,需要學校先制定相關規定。在新生入學后,根據自愿的原則進行計算機基礎水平摸底考試,根據考試成績, ,可以分為初級班和中級班,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和興趣以及學校的相關規定進行選擇。初級班的學生可以繼續按照原來制定的教學大綱進行教學,它的教學目標是使得學生通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可以達到省高校計算機一級考試的水平。中級班則可以開設一些程序設計類的課程,比如VB、C、VFP等。

2.2 改革教學方法――采用案例教學法和任務驅動法

在教學中采用案例教學法,可解決課時少,內容多、實效差、與應用脫離等問題。案例教學法是一種運用對實證的描述引入情境,引起分析、演繹、推斷、歸納、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中,除基礎知識外,其余章節的內容操作性都很強,對這部分內容,選用適當的案例,可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講PowerPoint時,教師可不按照課本安排的教學內容和順序講授,而首先給學生展示一些用PowerPoint制作的優秀作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后通過分析作品的組成和實現方法,進而引出該案例中用到的知識點,再舉一反三,進一步討論、歸納。引出幻燈片背景、動畫效果、動作按鈕、放映操作等知識點,并對作品進行完善和擴展,最后達到知識的快速掌握和培養。

在教學中也可以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任務驅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符合計算機系統的層次性和實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層深入的學習途徑,便于學生循序漸進地掌握計算機的知識和技能,“任務驅動”是讓學生在“任務”驅動下展開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完成一系列“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用計算機處理信息的能力。比如在講授ACCESS數據庫管理軟件的時候,可以要求學生教科書上某個表在數據庫設計一個表并且在表中添加新的數據,通過整個過程使得學生掌握數據庫建表、添加數據的步驟。并且通過任務驅動引出建表字段類型選擇、字段大小選擇、主鍵的設置等知識點。

2.3 基于校園網的網上教學,改革教學手段

目前,高校《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理論教學大多在多媒體教室進行,但現在的多媒體教學還處在“演示”的初級階段,學生仍然是被動的聽、看,沒有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計算機水平的兩極分化,給本課程的教學帶來很大的困難。在高校已經普遍建立了校園網的今天,網絡為高校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教學模式和環境,作為計算機課程,《計算機文化基礎》完全可以走在網絡化教學的前列。應當充分整合學校的教學資源,研究開發《計算機文化基礎》網絡教學系統,由諸如課程指南、學習園地、教學指導、實驗指導、要點解析和測評系統等模塊,構建一個自主學習和培養創新能力的平臺。利用類似的網絡教學平臺,學生和教師可以通過網絡進行在線的交流和溝通,這樣可以使得學生針對自己的薄弱知識點進行答疑,也能通過在線的測試系統測試自己的是否掌握相應的知識點。

2.4 加強教學資源和師資隊伍建設

《計算機文化基礎》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很多內容都需通過實踐來掌握和鞏固,而現在的教學方式都是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分開,這樣產生的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是上課時知道怎么做,但等到上機時又忘記了,因此在機房做實踐操作時,授課教師可以利用機房電腦網絡的資源,對學生容易出錯或者犯難的操作在進行演示。在機房的機器上可以安裝極域電子教室之類的管理軟件,這樣在演示的時候可以控制學生機的界面,以免部分學生做其它事情。另外,也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教學和業務素質,穩定教師隊伍,提高教師責任心。加強培訓,定期舉辦教學研討會,實行集體備課,公開教學,加大聽課力度,提高教師的創新能力,進而可為教學實踐帶來豐富的案例。

3 總結

“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改革涉及到課程體系、教學計劃、教學方法、教材、考試方式等一系列的內容, 它是一項長期而繁重的工作, 也是各高校面臨的重大課題, 我們每一位從事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教師都應該不斷實踐, 總結教學經驗, 以積極的態度投身到這場教學改革中來, 為國家培養高素質的計算機應用人才多做貢獻。

參考文獻:

[1] 陳渝,黃賢英. 《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改革新探[J]. 重慶工學院學報,2004.

[2] 王潔. “任務驅動” 教學法在《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中的應用[J]. 教材與教法研究,2004.

[3] 李冬娥. 案例教學法在《計算機文化基礎》課教學中的應用[J]. 福建電腦,2004.

[4] 賴煉. 對我校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 廣西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

[5] 杜萍. 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J]. 職業教育研究,2007/02.

篇(8)

一、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意義

《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是高等學校非計算機專業學生接受計算機基礎教育的入門課程,也是公共基礎必修課程。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占全體學生數量的85%,高等學校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面對的主體就是非計算機專業學生,使其掌握計算機操作系統知識、應用軟件和網絡等相關知識,利用計算機知識解決自己生活、學習實際問題,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獨立院校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教學現狀分析

獨立學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申請者)與社會力量(合作者,包括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或個人和其他有合作能力的機構)合作舉辦的進行本科層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機構。獨立院校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層次,不僅耍培養理論性人才,要根據企業實際需求培養出既有理論有實踐能力的實用人才。獨立學院人才培養目標是本科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主要是適應地方和區域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特點,應該具有較強動手能力和應用技術能力。在教學上要體現應用性、創新性、開放性、適應性,重點培養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從學生的學習心理來看,獨立學院的學生不善于鉆研枯燥的理論知識,但是他們的社會活動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并不差。要服務、應用于社會,學生必須具有良好的綜合能力,能力的培養和提高要不斷積累知識,更需要在實踐中鍛煉,學校和教師一定要為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實踐機會。獨立學院的辦學目標和學生的素質等特點使得獨立院校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有著自身的特點。

(1)學生方面。獨立學院的學生與普通高校的學生相比,整體水平相對較差,自我控制能力較弱,自學能力差,缺少明確個人目標等特點,學習熱情相對不高,面對復雜的科目會消極對待,甚至自暴自棄,生活重心放在課外活動中。對計算機文化基礎初始熱情很高,但慢慢認為計算機知識太繁瑣、枯燥,漸漸失去學習興趣,更樂于練習打字、游戲等簡單的娛樂活動中。此外,對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重視不夠。許多有過計算機方面知識的同學認為計算機基礎知識過于簡單,忽視基礎知識的學習,以至于不求甚解,導致基礎不牢。于此對應,部分完全沒有計算機基礎知識的同學因為自卑、害羞的不敢積極提問,加上練習機會不多,以至于計算機應用能力提高程度不大,趕不上課程進度。

(2)教師方面。計算機文化基礎講解的是最基礎和最常用的計算機概念和操作,教師可以會想當然的認為學生已經知道了,沒有進行細致深入的講解,沒有督促檢查學生練習,可能有相當學生并沒有真正掌握。在以教科書為依據,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下,教師照本宣科,不注重與學生的互動,這樣就成了單方面的講述,學生參與不到課程中,自然慢慢失去學習的興趣,理論課實際意義也就失去了。

(3)教材方面。目前還沒有使用與獨立院校的統編教材,所用教材都是由教師挑選,選教材時教師習慣挑選更高層次學生使用的計算機教材,導致獨立院校的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在使用教材的時候出現聽不懂課,教師上課吃力的情況,影響理論課的教學質量。

三、獨立院校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思路

(1)理論教學改革。目前教學中普遍采用將課堂教授和上機操作分開,一般是上完一次理論才上一次實驗課,對注重實踐操作能力的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實驗課時過少,比例不理想,教學效果不理想。如果教學環境允許的話,采用理論和實踐結合的方法,講述理論之后,給學生演示一下然后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生注意力,也能加深學生的記憶。針對學生計算機文化基礎參差不齊的情況,在講課之前把需要本次課的重點難點先演示。在講課前示例幾個有趣案例,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帶著疑問和好奇學習,以此提高教學效果。如此基礎好的學生注意到以前未留意的細節,沒有基礎的學生能夠在明確課程學習目的的前提下學習,從而達到兼顧兩面的學生。

(2)實踐教學改革。通過具體問題的提出,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制定解決問題來培養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一方面檢驗學生對專業理論和技巧的掌握程度,通過對他們知識和能力的綜合考察來讓學生切實感知到自身知識的欠缺和不足之處,從而使他們產生學習的推動力和學習過程中具體的目標,使學習更具有針對性;另一方面通過實踐性教學將學生置身于貼近實戰的環境中,面對具體而又現實的問題,迫使學生綜合以往所學的專業知識并自己學會探求和摸索新知識和技能來解決問題,在拓展學生思維的同時,也使學生更加靈活地掌握所學的專業知識,使學習質量達到新的高度,有利于培養獨立學院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在實驗教學中,實現教學分組,以組為單位進行教學,組中基礎好的同學幫助基礎差的學生。這樣基礎好的學生進一步加深課程知識,基礎差的學生又能很快入門,同時也減輕了任課老師的輔導壓力。實基礎好的因為上機操作起來的速度比較快,所以會把需要問的難點都提前一步問到,教師可以統一解答,然后讓其充當“小老師”,去幫助其他同學,既減輕了教師的壓力,又鍛煉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基礎較差的同學,教師能夠盡量多加輔導。針對計算機文化中OFFICE軟件操作部分(如WORD等)準備綜合案例,如畢業論文的格式調整等,讓學生脫離課本,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中,鞏固知識的同時對未來畢業論文的撰寫打好了基礎。同時進行班級內部的競賽,在相互競爭中提高學生學習和操作的熱情。為保證教學質量,教師要充分利用實驗室的軟件對學生進行局部或統一解答。上機課的時候可以對班級學生進行抽查,一則督促組長,二來檢查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可以對重復的錯誤或難點統一講解。

(3)網上教學。網絡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突破了地域上和時間上的限制。為學生提供更深、更廣的教學內容,從而有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拓寬知識面。建立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對應的網站,有詳盡的學習資料,包括視頻演示、課后習題解答、以及模擬試題等,讓學生自我檢測學習水平,發揮學習的自主性。

(4)科學考評改革。培養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是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主要目標,因此應該逐步淡化理論考試,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檢驗。在這種情況下,實施單一的理論考核形式,相當不合適。考試分數由平時考勤成績+上機操作成績+作業成績+考試成績組成,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成績的比重。對于獨立院校的學生,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參加認證考試,并作為考試成績的衡量標準。認證考試可以為就業添加砝碼,使自己的能力得到社會認可,使自身能力供給與社會需求接軌。教師應向學生講解認證考試的重要性,在教學中兼顧考試大綱的要求,學生應該學好計算機知識并接受社會的檢驗。如果學生參加計算機等級考試或全國計算機水平考試的計算機文化基礎考試成功過級的話,算通過期末考試。對于學校的實驗環境,希望開發對應的無紙化考試系統,強調該課程的實踐性。

(5)教材改革。編寫出適合獨立院校的計算機文化基礎教材。高校相同專業使用一樣的教材,談不上是因材施教了。教材的趨同化對各自的教學都有不利的一面。明確了教學目的,組織編委會,讓更多的一線老師加入到編寫教材中來,讓老師與出版社的策劃編輯密切配合,就能編寫出適合各自學校學生的教材。

參考文獻

篇(9)

一、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意義

《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是高等學校非計算機專業學生接受計算機基礎教育的入門課程,也是公共基礎必修課程。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占全體學生數量的85%,高等學校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面對的主體就是非計算機專業學生,使其掌握計算機操作系統知識、應用軟件和網絡等相關知識,利用計算機知識解決自己生活、學習實際問題,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獨立院校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教學現狀分析

獨立學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申請者)與社會力量(合作者,包括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或個人和其他有合作能力的機構)合作舉辦的進行本科層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機構。獨立院校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層次,不僅耍培養理論性人才,要根據企業實際需求培養出既有理論有實踐能力的實用人才。獨立學院人才培養目標是本科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主要是適應地方和區域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特點,應該具有較強動手能力和應用技術能力。在教學上要體現應用性、創新性、開放性、適應性,重點培養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從學生的學習心理來看,獨立學院的學生不善于鉆研枯燥的理論知識,但是他們的社會活動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并不差。要服務、應用于社會,學生必須具有良好的綜合能力,能力的培養和提高要不斷積累知識,更需要在實踐中鍛煉,學校和教師一定要為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實踐機會。獨立學院的辦學目標和學生的素質等特點使得獨立院校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有著自身的特點。

(1)學生方面。獨立學院的學生與普通高校的學生相比,整體水平相對較差,自我控制能力較弱,自學能力差,缺少明確個人目標等特點,學習熱情相對不高,面對復雜的科目會消極對待,甚至自暴自棄,生活重心放在課外活動中。對計算機文化基礎初始熱情很高,但慢慢認為計算機知識太繁瑣、枯燥,漸漸失去學習興趣,更樂于練習打字、游戲等簡單的娛樂活動中。此外,對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重視不夠。許多有過計算機方面知識的同學認為計算機基礎知識過于簡單,忽視基礎知識的學習,以至于不求甚解,導致基礎不牢。于此對應,部分完全沒有計算機基礎知識的同學因為自卑、害羞的不敢積極提問,加上練習機會不多,以至于計算機應用能力提高程度不大,趕不上課程進度。

(2)教師方面。計算機文化基礎講解的是最基礎和最常用的計算機概念和操作,教師可以會想當然的認為學生已經知道了,沒有進行細致深入的講解,沒有督促檢查學生練習,可能有相當學生并沒有真正掌握。在以教科書為依據,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下,教師照本宣科,不注重與學生的互動,這樣就成了單方面的講述,學生參與不到課程中,自然慢慢失去學習的興趣,理論課實際意義也就失去了。

(3)教材方面。目前還沒有使用與獨立院校的統編教材,所用教材都是由教師挑選,選教材時教師習慣挑選更高層次學生使用的計算機教材,導致獨立院校的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在使用教材的時候出現聽不懂課,教師上課吃力的情況,影響理論課的教學質量。

三、獨立院校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思路

(1)理論教學改革。目前教學中普遍采用將課堂教授和上機操作分開,一般是上完一次理論才上一次實驗課,對注重實踐操作能力的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實驗課時過少,比例不理想,教學效果不理想。如果教學環境允許的話,采用理論和實踐結合的方法,講述理論之后,給學生演示一下然后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生注意力,也能加深學生的記憶。針對學生計算機文化基礎參差不齊的情況,在講課之前把需要本次課的重點難點先演示。在講課前示例幾個有趣案例,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帶著疑問和好奇學習,以此提高教學效果。如此基礎好的學生注意到以前未留意的細節,沒有基礎的學生能夠在明確課程學習目的的前提下學習,從而達到兼顧兩面的學生。

(2)實踐教學改革。通過具體問題的提出,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制定解決問題來培養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一方面檢驗學生對專業理論和技巧的掌握程度,通過對他們知識和能力的綜合考察來讓學生切實感知到自身知識的欠缺和不足之處,從而使他們產生學習的推動力和學習過程中具體的目標,使學習更具有針對性;另一方面通過實踐性教學將學生置身于貼近實戰的環境中,面對具體而又現實的問題,迫使學生綜合以往所學的專業知識并自己學會探求和摸索新知識和技能來解決問題,在拓展學生思維的同時,也使學生更加靈活地掌握所學的專業知識,使學習質量達到新的高度,有利于培養獨立學院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在實驗教學中,實現教學分組,以組為單位進行教學,組中基礎好的同學幫助基礎差的學生。這樣基礎好的學生進一步加深課程知識,基礎差的學生又能很快入門,同時也減輕了任課老師的輔導壓力。實基礎好的因為上機操作起來的速度比較快,所以會把需要問的難點都提前一步問到,教師可以統一解答,然后讓其充當“小老師”,去幫助其他同學,既減輕了教師的壓力,又鍛煉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基礎較差的同學,教師能夠盡量多加輔導。針對計算機文化中OFFICE軟件操作部分(如WORD等)準備綜合案例,如畢業論文的格式調整等,讓學生脫離課本,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中,鞏固知識的同時對未來畢業論文的撰寫打好了基礎。同時進行班級內部的競賽,在相互競爭中提高學生學習和操作的熱情。為保證教學質量,教師要充分利用實驗室的軟件對學生進行局部或統一解答。上機課的時候可以對班級學生進行抽查,一則督促組長,二來檢查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可以對重復的錯誤或難點統一講解。

(3)網上教學。網絡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突破了地域上和時間上的限制。為學生提供更深、更廣的教學內容,從而有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拓寬知識面。建立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對應的網站,有詳盡的學習資料,包括視頻演示、課后習題解答、以及模擬試題等,讓學生自我檢測學習水平,發揮學習的自主性。

(4)科學考評改革。培養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是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主要目標,因此應該逐步淡化理論考試,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檢驗。在這種情況下,實施單一的理論考核形式,相當不合適。考試分數由平時考勤成績+上機操作成績+作業成績+考試成績組成,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成績的比重。對于獨立院校的學生,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參加認證考試,并作為考試成績的衡量標準。認證考試可以為就業添加砝碼,使自己的能力得到社會認可,使自身能力供給與社會需求接軌。教師應向學生講解認證考試的重要性,在教學中兼顧考試大綱的要求,學生應該學好計算機知識并接受社會的檢驗。如果學生參加計算機等級考試或全國計算機水平考試的計算機文化基礎考試成功過級的話,算通過期末考試。對于學校的實驗環境,希望開發對應的無紙化考試系統,強調該課程的實踐性。

(5)教材改革。編寫出適合獨立院校的計算機文化基礎教材。高校相同專業使用一樣的教材,談不上是因材施教了。教材的趨同化對各自的教學都有不利的一面。明確了教學目的,組織編委會,讓更多的一線老師加入到編寫教材中來,讓老師與出版社的策劃編輯密切配合,就能編寫出適合各自學校學生的教材。

參考文獻

篇(10)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10)21-5867-02

The Suggestions of Teaching Computer Culture Basis

WEI Qing

(Heze University, Heze 274000, China)

Abstract: College computer culture basis as a computer, facing a new situation and task,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lass teaching, som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Keyword:C language teaching; Comparative teaching; gradual.

Key words: computer culture; basis teaching

計算機文化基礎是高等學校所有專業學生的公共必修課,該課程開設的主要目的是使大學生了解計算機的基礎知識,掌握操作計算機的基本技能,使學生在日后的生活和學習中能夠把計算機作為一種有效的工具。筆者一直從事這門課的教學,認為這門課的教學也出現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1 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特點

計算機文化基礎這門課程主要是為各類院校非計算機專業學生所設置的,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教師應讓學生掌握計算機知識的基本概念,能夠較熟練的使用計算機,并為以后的學習打下的基礎。

1) 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

計算機文化基礎這門課程主要包括2部分內容,即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

(1) 計算機基礎知識

這部分包括計算機文化概念、系統組成、基本工作原理和漢字輸入法以及介紹計算機網絡、多媒體技術、病毒等相關知識,

(2) 計算機基本操作技能

這部分包括操作系統安裝和基本操作以及文字處理軟件、電子表格,幻燈片制作軟件的使用。

2) 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教學要求

(1) 掌握計算機及其相關基本概念。

(2) 了解計算機系統組成和各部分的功能。

(3) 了解操作系統的作用,能夠熟練使用操作系統。

(4) 了解文字處理、電子表格、演示文稿軟件基本知識,掌握基本操作和應用。

(5) 了解計算機網絡的基本概念,掌握因特網的簡單應用。

2 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 教學內容落后,對學生缺乏吸引力

現在計算機及文化基礎的教材很多,但是內容都相對落后。比如windows xp操作系統都推廣使用了幾年了,現在windows 7都推出了,我們使用的教材還在介紹windows 2000;Office的組件我們都已經用了2007版了,我們使用的可悶還在介紹2000版的。這門課的內容遠遠落后于計算機的發展,當然對學生來來說缺乏了吸引力,這就導致有部分學生不愿意聽課甚至翹課。

2) 教學內容不切合學生層次

由于地域或教學水平的差異,有些地方計算機文化基礎這門課在中學就已經開設了,學生已經能熟練使用它,但有些地方的學生對他還很陌生,也就是說,高校新生對計算機的掌握程度不一樣,甚至可能差別很大。但是現在的教學方式還是以班級或以系為單位組織的,沒有分開層次,采用“一刀切”的教育方式,對所有的學生采用講述相同的教學內容,這樣不能體現“因材施教”的教學,達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3) 教學方式單一

傳統的教學采用板書教學法,比較枯燥,不適合這門課的教學,多媒體的出現給老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都帶來了很大的方便,課件圖形并茂,極大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多媒體教學也容易出現問題,教師用幻燈片給同學演示,講課的速度會很快,這就造成了學生只是上課看老師演示,可課后就忘了講了什麼。這樣學生對重點把握不清,聽課效果不好。

4) 考核方式不符合課程特點

傳統的考核方式是由學校計算機公共教研室統一命題,以筆試的形式考核學生對這門課的掌握程度。本人認為這不太符合這門課的特點,大學開設計算機文化基礎這門課,不僅是讓學生了解計算機的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使用計算機的操作技能,而筆試則側重于基本理論和知識的掌握,所以考核方式有待改善。

3 改進方法

1) 及時更新教材

針對本文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教師應及時了解計算機的最新發展動向,及時補充新知識,挑選最新的教材。

2) 建議分層次教學

針對學生層次不一的現象,計算機公共課教研組可以劃分為幾個小組,一部分是針對基礎不太好的學生,主要講解基礎知識。一部分針對基礎比較好的學生,注重深入的講解,教學中也可加入一些當前實用的軟件,如Photoshop、Flash等。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由選擇。

3) 實施多媒體與板書相結合的方式開展課堂教學

針對板書教學和多媒體教學的特點,可以采用板書和多媒體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把一些圖片和概念性的內容用多媒體給同學演示,而重點內容用板書,這樣學生既掌握了講課的重點,又不覺得枯燥。

4) 采用實物教學法,增強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計算機文化基礎的第一章,向學生介紹了計算機的基本組成,包括主機、顯示器、鼠標、鍵盤等等。學生對顯示器、鼠標、鍵盤都很熟悉,但是對主機及其內部的構件并不了解。教師可在實驗課上用一臺主機講解,這樣學生才能確確實實的認識到各部件。

在講解計算機是如何組裝時,教師既可以拿實物做演示計算機組裝的過程,為了節約資源,也可以把組裝的過程錄下來,以視頻的方式放到課件或網絡中,供學生學習。

5) 激發學習興趣,增開興趣小組

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2008級新生中,開展必修課的同時,我們成立了計算機組裝,計算機維護興趣小組。對計算機組裝小組,我們曾經給學生布置課外作業,讓他們對當前流行的機器的配置和配件的價格做市場調查,學生的熱情高漲,有的同學在網上查資料甚至到科技市場上做調查。對于計算機維護小組,我們采取讓同學們親自動手,拆分一些淘汰的機器,并讓學生認識主板,教學生動手制作水晶頭等實踐活動,學生對計算機使用過程中的問題都能解決。一些同學成了坐在系的小計算機專家,忙于用所學的知識為同學服務,得到了同學的認可,極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6) 改革考核方式,實現無紙化考試

結合計算機文化基礎這門課的特點,本人建議這門課的考核應當以上機操作為主。可以把理論性、概念性的問題整合到上級題中,這樣既考察了學生對計算機基本理論的掌握程度,又反映出操作計算機的基本技能。我們可以結合計算機等級考試一級試題,和兄弟院校合作建立考試題庫,實現無紙化考試,自動閱卷。這樣既全面考察了學生對這門課的掌握情況,又節約了考試資源。

4 結論

總之,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看似簡單,但是要取得好的教學效果,要求教師要不斷地調整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積極發揮教師的示范和引導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全面提高學生應用計算機的能力,為以后各科的學習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上一篇: 老師助理心得體會 下一篇: 汽修培訓總結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国产91高清 | 免费玖玖精品视频 | 中文字幕在线精品乱码高 | 亚洲人曰屄在线视频 | 日韩国产麻豆中文 | 亚洲欧美综合在线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