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學法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2-07-04 21:49:3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文言文教學法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文言文教學法論文

篇(1)

 

詩歌教學如何實現課程標準提出的“培養和強化學員的人文精神,提高學員的審美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初步掌握文學作品鑒賞的步驟和方法,領悟千百年來形成的民族文化精髓,自覺地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以提高學員的綜合素質”等培養目標?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探索了“創作性朗誦”教學法。該教學法引導學員對詩歌進行口語、態勢語技巧等方面的藝術處理,不僅能使學員更深刻地把握詩歌作品的內涵,還能提升美感、涵養語感、培養戰斗精神,提高學員的口語表達能力及人文素養。

一、概念詮釋

“創作性朗誦”教學法,即師生依據自身對詩歌作品的認識和理解,對詩歌作品進行口語、態勢語技巧方面的藝術加工處理之后的朗誦,即再創造式的誦讀練習的方法。

二、教學目的

使學員全方位理解把握詩歌的內涵、情感、結構特點,深入體驗詩歌作品的語言美、節奏美、情感美、意蘊美,全面提高學員的口語表達能力,并達素質的培育和滋養。

三、教學過程

第一步:引導學員在初步領會詩歌作品內容的基礎上,悉心揣摩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再根據自身的認識、理解,對詩歌作品進行口語技巧的處理和標注,即將個人選擇的情感基調、語音的輕重、語速的快慢、語調的抑揚頓挫、語氣的明暗、虛實、連斷等標注在詩文當中,然后反復練習,使學員讀出節奏,讀出語氣語文教學論文,讀出情感。這一步是創作性朗誦的初級階段,學員已初步融入了自身的理解、思想和情感。

第二步:對詩文進行態勢語技巧方面的處理,即對重點詞、句所需要運用的眼神、面部表情、手勢動作等進行設計。比如:朗誦“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這句詩時,視線是長、是短、還是中等距離,是虛的,還是實的;面部表情是剛強、堅毅,還是豪爽、豪邁;手勢是用掌還是用拳,是用雙手還是單手;劈刺的動作是在上區、中區還是下區,是橫劈、直劈還是斜劈等,然后反復練習,為下一階段上臺表演做準備。這一步是創作性朗誦的中級階段,學員在作品中更深地融入了自己的理解、思想和情感。

第三步:上臺表演。即以登臺表演的方式,將經過自己二度創作,亦即經過藝術加工處理后的詩歌朗誦,以舞臺表演的形式向全體學員進行展示。這一步,是創作性朗誦的高級階段。這時學員對作品的理解感悟、情感抒發和各種口語、態勢語表達技巧已渾然一體,學員與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已物我合一,從而創造出我“這一個”的詩歌朗誦作品。

四、優勢特點

㈠可更深刻地把握詩歌作品內涵。讀,是詩歌教學之魂龍源期刊。[1]由于朗讀是腦、眼、口、耳并用的一種學習方法,是入于眼,出于口、聞于耳、記于腦、化于心,使紙上的詩變為學員心中的詩的過程,是把訴諸視覺的文學語言轉化為訴諸聽覺的有聲語言的活動,因而作品豐厚的內涵是在朗誦的過程中逐漸體會、品味出來的。朗讀的遍數越多,與作者交流就越深,理解課文的內容就更透徹。[2] “創作性朗誦”教學法就是通過牽引學員的眼、口、耳、心,在有聲語言再造文學語言中的藝術形象的過程中,激發學員全部的注意力與創造力,使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一次次地建立起情感的互動、溝通和共鳴,讓學員走進文本、靠近作者,在與文本、作者零距離的接觸中,達成對文學作品獨特而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㈡提升美感。文學作品為學員提供了審美對象,而美感的產生還需要學員在實踐中獲得。創作性朗誦這一實踐活動是對精神產品的再生產活動,是人文與個性結合的再創造過程。由于詩歌音調和諧,注重押韻,本來就富有音樂感,[3]而“讀”使詩歌的精華潤物無聲地滲入到學生的心靈中,使學生變得“多情”、變得“愛美”、變得“樂善”,[4] 所以正是在這種“創作性朗誦”的過程中,學員不知不覺進入到詩歌的意境中,進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感受到他的情感和思想,體會到作品不同風格的美語文教學論文,進而感受到詩的美,使審美能力得到提高。[5]

㈢涵養語感。培養語感、訓練語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是提高語文素質的重要手段之一,[6] 而訓練語感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感情朗讀。“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有感情的朗讀有喚起形象、表達感情、加強理解、訓練思維等多種功能,即通過有聲語言再現作品的藝術形象,使學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從而激起內心感情的共鳴,這對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7]古人就是通過誦讀培養語感的。“創作性朗誦”教學法即很好地傳承了這一做法,使培養學員語感之目的得以完成。

㈣培育戰斗精神。“創作性朗誦”強調進入、交融、共鳴,強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強調再創造。因而,當學員雙眼放射著豪邁的光芒,口吟“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揮手做出抽刀取劍、劈刺的動作時,當他們伴著“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詩句,將右手高高舉過頭頂,做出由外向內歸攏的手勢時,當他們雙手抱拳,目光炯炯,仰視蒼天,高誦“待重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的詩句時,學員與作者已融為一體,“我”就是渴望戍邊殺敵、建功立業的李白,“我”就是胸懷大志的曹操,“我”就是氣壯山河的岳飛,……學員的戰斗精神即在這一過程中得以體現。

㈤提高學員的綜合能力素質。陳丹老師說:“朗誦是把文字作品轉化為有聲語言的創作活動,它具有很強的表演性。”[8]正是這樣,學員在把握詩歌的思想內涵、情感基調、語音輕重、語速快慢、語調的抑揚頓挫、語氣的明暗、虛實、連斷等口語表達技巧和眼神、面部表情、手勢動作等態勢語言技巧的過程中受到了全方位的鍛煉。在這一過程中,學員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作品思想內涵及情感態度,并將自身認識和情感體驗融入作品,在物我交融的過程中進行創造,從而提高解讀、建構作品的能力和審美能力;在登臺表演的過程中又很好地鍛煉了心理素質、形象氣質等,從多方面培養了學員的能力素質。

五、注意事項

㈠從理念上要舍得花時間讓學員讀。學詩當然要從讀詩開始,作為語文教員務必要傳承這一理念、重視這一環節。其道理在于,“在詩歌教學中,熟讀成誦是基于漢語的特點而形成的我國傳統的語文學習方法,數千年一以貫之語文教學論文,自有其獨到的價值。宋學家朱熹指出:“學者觀書,先須讀得正文,記得注解,成誦精讀,注中訓釋之意、事物名義、發明經指相穿紐處,一一認得,如自己做出來的一般,方能玩味反復,向上有透處。”詩歌教學尤其是這樣,只有熟讀背誦,才能仔細品味詩句的意蘊,體悟作者的情感與操行,繼而咀嚼其中的語文味道。[9]還在于:“詩歌作品的精華都在字句之中,字句之中有聲情、有氣韻、有見識、有抱負。不讀,這些精華是不會自動顯露出來,而只能是緞子上的文字符號,那是“死”的,要把“死”的變成“活”的,只有通過讀,而且要出聲地多讀、細讀,才能讓它在你的嘴里“活”起來,然后才能在你的心里活起來,最終起到舉一反三的效果。[10]

㈡教員須加以指導。教員應通過各種方式、手段對學員加以教導、提示。“可用體態語進行提示,用目光激發學生誦讀的情緒,用面部表情表達喜怒哀樂的情感,用手勢表示誦讀聲音的高低、語意的輕重、節奏的快慢……以此來激發學員的誦讀情緒,引導學員產生相應的情感體驗。”[11]只有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龍源期刊。

㈢采用多種形式進行訓練。在運用“創作性朗誦”教學法時,可穿插采取教員范讀、學員領讀;按班次、座次,或排、列輪讀;單讀,齊讀,接龍讀,分角色讀;小聲讀、大聲讀、輕聲讀、喊著讀,快速讀、緩慢地讀;模仿播音、錄音、錄像朗讀;配上音樂、畫面朗讀,欣賞(錄音、錄像)性朗讀等方法,“讓學生觀其畫、吟其詞、入其境、悟其情,教學效果就會事半而功倍。”[12] 這樣的訓練可使學員始終保持高昂的情緒和興趣。

㈣大力倡導吟唱古詩詞。教學實踐證明,“音樂更容易讓學生進入詩境”。[13]彭士強先生認為,吟唱古詩詞對提高學生傳統文化傳承的自覺性,熏陶情操,健全人格,升華藝術趣味都是有積極影響的。[14]以曲配詞誦讀,既符合詞的特點,又能引發學生朗讀的興趣。讓學生融在其中,樂在其中。彭先生說:“曼吟、輕誦、放歌詩詞語文教學論文,有助于充分發揮民族語言的魅力,有助于學生興味盎然地投入古詩詞的懷抱,有助于人文底蘊的增厚、精神的升華!何樂而不為?”[15]我們可以選用彭士強先生編著的《古詩詞吟誦唱鑒賞》教材,也可選用勞在鳴先生編著的《古典詩詞吟唱曲譜》[16],還可選用葉至善先生編撰的《古詩詞新唱》增訂本(開明出版社1998版)。這本古詩詞歌曲集創意極為新奇,是由150首由中外經典名曲與我國經典古詩詞配合而成。其經典+經典的配合,使演唱者收獲的是雙份經典,雙份享受。這里熱心推薦邵燕祥在文匯報上“跟葉至善一起唱古詩詞”的文章,[17]讀后,《古詩詞新唱》的精妙之處就了然于心了。

㈤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朗讀之后要有足夠的時間進行評議,而且評價要言之有物,好在哪里教師或學員要進行歸納、提煉、升華,錯在何處,教師或學員應針對性指出,并提出訂正建議,使學員獲得朗讀方法的正確導向。[18]

“創作性朗誦”教學法的效果如何?在對本院2006級44名學員的調查問卷中(有效問卷41份),認為本教學方法不好的無,一般的4人,較好的11人,很好的26人,達63.4%。認為該方法所產生的效果達到20%的1人,40%的1人,60%的6人,80%的24人,100%的9人,其中認為效果達到80%以上的學員達到80.5%。

參考文獻:

[1]龍泉明.讀——詩歌教學之魂[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1(9):4.

[2]馬素娟.語文教學應重視朗讀和背誦[J].文學教育,2006,(4,上):48.

[3]魏建主編.文學教育[M].山東:中國石油大學出版社,2007,30、31.

[4]馮晨辰.古詩閱讀教學方法趣談[J].文學教育,2006,(4,上):44.

[5]江亞平.美讀學古詩[J].文學教育,2008,(7,上):45.

[6]李麗萍.通過有效朗讀培養學生語感[J].文學教育,2007,(11,下):126.

[7]龍平.語感培養的途徑[J].文學教育,2009,(1,下):52.

[8]陳丹.古體詩的朗誦技巧[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5,(10):71.

[9]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教學文摘,《詩歌教學需重視“讀”》,(粵教版高二必修)2009-06-08

[10]劉榮.閱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文學教育,2008,(11,上):36.

[11]黃群芳.誦讀法在文言文教學中的運用[J]文學教育,2009,(3,下):85.

[12]王躍琳.例談詩歌的誦讀教學法[J]文學教育,2006,(4,上):39.

[13]張守敏.古詩詞教學的一些嘗試[J]文學教育,2007,(5,上):31.

[14]何郁.且吟且唱學語文——彭士強先生訪談錄[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5,(9):54.

[15]何郁.且吟且唱學語文——彭士強先生訪談錄[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5,(9):54.

[16]勞在鳴.古典詩詞吟唱曲譜[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17]邵燕祥.跟葉至善一起唱古詩詞[N].文匯報,2009-7-6,11.

篇(2)

又如有些學生把“小軍在電話中對我說:‘下個月我一定到你那兒玩。’鍺改為:小軍在電話中對我說,下個月他一定到我那兒玩。”我便叫這些同學上臺表演打電話及轉述電話內容的游戲,他們很快便發現了自己的錯誤,把“那兒”訂正為“這兒”。

采用這種直觀形象的游戲形式,寓教于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易為學生所接受,收到了令人滿意的效果。

直接引用和間接轉述的變換

白春平(石城縣小松鎮羅源小學)

小學五年級學習了直接引用和間接轉述的變換。學生往往在進行這兩種句式的轉換中,對人稱代詞的變化束手無策。我在幾年的教學過程中發現了一些規律。

直接引用變成間接轉述,除了要去掉冒號和引號,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是人稱的變化。因為是對第三人稱轉述,所以原話中出現的“你”、“我”、“他”會變成“我”、“他”而沒有了“你”。而間接轉述則相反,具體怎么改要因說話人和聽話人是誰而定。

我們可以把這些句子分成三類:

①××對我說……

②我對××說……

③××對××說……

再看下圖示:

附圖{圖}

注:直接引用的“他”改后仍是“他”;間接引用中的“他”改后可能是“他”或“我”。

附圖{圖}

篇(3)

2.管理學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學生對管理學課程的定位不明確,缺乏學習的動力

科學的管理理論和方法在現代各行各業都是不可或缺的,但在教學過程中卻存在很多問題。管理學屬于公共專業課程,一般都是在大一年級開設。而大一學生剛剛經歷從高中的學習方法到大學的過度,不管從心理上還是思想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適應過程。在沒有很好地掌握大學的學習模式的前提下,對管理學課程的學習缺乏自主性和積極性,管理學的特點決定了越是具有成熟的思維模式和價值理念,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思路才更能勝任該課程的理解。它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不是單純的知識點掌握。而且,大多數同學在主觀上認為管理和自身現狀的差距太大,甚至認為學管理將來就是要從事管理者的工作的,這對很多同學來說是不敢想象的事情。如果只是將管理學定位在學了以后就是要做管理者的,那就大錯特錯了。管理是一切社會活動都必須遵行的規范和方法。而大一學生往往無法理解和感悟到管理的重要意義,因此在學習上沒有動力,學習效果自然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2.2教學方法偏重理論,缺乏特色和創新

傳統的教學方法基本上是教師講授。雖然現在有了一定的改進,但由于任課教師大多缺乏管理經驗和實踐,難免存在照本宣科之嫌。這樣的教學模式無疑只能偏重理論內容而缺乏實踐指導。學生在接受新的知識的同時無法激發其對管理的興趣,不僅教師認為講授的過程枯燥無味,學生被動學習的過程也難以產生興趣,這極大地影響了學生的積極性。另有部分教師認為教學改革就是把板書換成多媒體的應用,顯然這個觀點也是錯誤的。現代教育呼吁的是在教學內容、方式、思路的綜合改變而不是流于形式。也有教師采用案例教學法,但由于管理學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案例的選擇、分析、討論不是可以信手拈來的。再加之教師對案例教學也沒有深入的研究,即使課堂增加了案例的內容,但也是含糊不清,重點不明,這樣的課堂效果顯然沒有特色。

2.3教學實踐環節設計不夠合理,實踐應用能力難以加強

管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學習過程中,單純講授理論是難以讓學生真正意義上掌握什么是管理,如何懂得去應用管理方法的。而現有的管理課程在設置上,仍然是以課堂的理論教學為主,見多集中在理論教學結束后安排固定的時間讓學生到實踐場所參觀學習,這樣流于形式的實踐活動效果甚微。對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始終得不到鍛煉和提高,尤其是針對現場處理和動手實踐更是少之又少。學生沒有鍛煉的平臺和機會,想要靠課堂掌握必須在實踐中才能收獲的東西顯然是不現實的。

2.4理論學習相對滯后于實踐,對管理學教學增加了難度

目前大多管理學教材仍以基本原理、基本理論為主。學生如果完全自學,課本是可以看明白的。但這個明白僅局限于知道,在學習中大多學生的困惑是不知道這些原理和方法在遇到實際問題的時候怎么運用。想要做到知識的融會貫通是學習該課程最大的問題。而隨著現在知識爆炸,信息化、網絡化的時代的到來,學生通過各種渠道獲取的信息很多時候不亞于教師。如果教師的講授跟不上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的步伐,就會出現教滯后于學的現象。另外,現代管理的實踐也在不斷更新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如果理論教學無法跟上時代的步伐,無法做到與時俱進,那無疑學生的課堂學習和實踐活動都是滯后于實際生活中的管理的應用的。倘若學生學的都是陳舊的理論和過時的方法,又如何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呢。

3.情景模擬實驗教學法在管理學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情景模擬實驗教學法是以項目活動形式開展,針對管理學中的某一個問題,收集相應素材,將管理的實踐、案例、討論等內容形成教學指導資料,在課堂模擬管理實踐活動。讓學生在這個模擬的過程中體驗各種管理角色,在親驗式的教學中學習體會對管理理論的理解和應用,從而將理論和實際相結合,以此來提高學生的決策能力、組織能力、控制能力、與人溝通的能力等等。這種教學方法對于有很強的社會實踐性的課程有著積極的應用指導作用。不僅能做到教學相長,改變理論與實踐分離的單純理論講授的弊端,更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整個教學場景的設計以學生為主,從傳統的知識信息的單向傳輸到師生角色的轉變,信息的多向傳遞,學生參與教學,成為教學的主體和主導,這不僅大大提高了學生對管理學課程的學習積極性和濃厚的興趣,也真正實現了以學生為主的課堂教學方式。

4.從ERP系統到情景模擬實驗教學平臺

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企業資源計劃系統,是指建立在信息技術基礎上,以系統化的管理思想,為企業決策層及員工提供決策運行手段的管理平臺。

5.基于ERP系統的情景模擬實驗教學法在管理學教學中的應用

5.1教學思路和教學目標的設計

ERP仿真實驗平臺是一個開放的實驗環境。它是借助多媒體技術和信息操作,將教室課堂講授的理論問題,以事實、情景的形式一一展現。整個提問、思考、分析、解決的過程都由學生親自體驗,自己動手完成。將管理學教學中的問題加以設置場景,通過虛擬的手段和計算機操作平臺實現對其的應用。這種引入式、引導式的學習顯然更能啟迪學生的思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新意識,這種教學模式是一種開放式教學,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實現了互動,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但是,要實現這種教學,單純依靠虛擬實驗是不夠的,實驗設計的完成,要求學生同樣具備對各種科學方法的應用。對問題的觀察思考,調研訪談、對數據的整理分析,對文獻的學習參考等等。

5.2教學步驟與實施

步驟一設計實驗指導,提出教學任務教師根據教學計劃的安排,設計出實驗指導方案。按照方案的要求,將學生分組。每個組圍繞一個企業運作過程中的真實場景進行演練。在實施的過程中借助多媒體網絡教室的優勢,通過網絡實驗指導的要求和提示問題。步驟二接受任務,分析問題教師完成了任務的下達之后,學習的重心就落在了學生身上。當學生接受任務后,必然要考慮如何順利的完成。這里需要個人和團隊的共同思考。此時,教師要根據學生對任務的接受情況,權衡學生完成的困難程度,是否需要安排專題講座,是否需要提供不同程度的輔導提示,或者根據學生的個體對知識的接收能力和作出的反應,有針對性地網絡交流,明確問題的處理需要借助哪個專業知識。完成了這一步,接下來就是熟悉操作平臺,通過軟件使用和實際操作熟悉每個模塊的基本知識,為后續工作做好準備。步驟三執行任務,合作完成小組成員在設計好的虛擬市場環境下,開始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從管理者到財會、秘書、生產、營銷,每個角色承擔相應的分工。小組之間通過實驗平臺開始模擬對抗演習。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知識,展開實際業務操作。教師同樣要角色轉換,如專家顧問,客戶,市場監督員等等,把自己放在一個與學生平等的位置進行交流,學生可以發出求助,進行咨詢,這時,教學氛圍就變成了一個師生共同實踐的公平的業務平臺。步驟四總結評價,信息反饋通過一輪的訓練,學生大多對管理中的問題都有了親身的體驗,也思考了解決的辦法。通過對問題的正確分析,果斷決策,有的小組在運作過程中贏得市場,收獲頗豐,有的面臨較大的挑戰,處于困境。教學活動后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就是總結評價。反思在做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原因,找到解決的途徑。在教師的指導下,每個小組以自評和互評的形式,不強調成績,重在過程的參與配合和知識的演練。通過評價取長補短,相互學習,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及時彌補改進。以任務驅動實現教學質量的提高。而教師本身也要對學生給出合理適當的評價和建議。同時反思在實驗設計中存在的問題,不斷改進。如果說之間的步驟注重的是實操,那這個環節更多的是思維技能的訓練。培養學生縝密的思考,善于總結,客觀地評價,這在管理學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

篇(4)

問題教學法源遠流長,古希臘就有了問題教學法。20世紀初,杜威曾提倡過問題教學。五六十年代開始,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世界性課程改革運動的開展和思維心理學研究的深入,問題教學法受到廣泛關注,成為當代教學法中的一朵奇葩。那么,問題教學法核心是什么?中學歷史課堂教學能否引入這種方法?怎樣在中學歷史課中開展問題教學?本文試圖對此作一粗淺的探討。

一、問題教學法引入的必要性

首先,問題教學法的引入是培養新型人才的客觀要求。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未來社會對人的要求越來越高。研究者預言新時代所需要的新型人才應當是具有綜合素質的人。這種人才不但應具有良好的德、智、體、美、勞基礎,而且要有很強的創造和適應的能力。實踐表明,問題教學法對培養、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特別是創造性思維能力,是行之有效的。

其次,問題教學法的引入是適應高考歷史改革和中學歷史教學改革的必然之舉。近幾年的全國普通高校招生考試歷史試卷明顯加大改革力度。一個重要的表現就是大大提高了考查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題目在試卷中所占的比例。據比較權威的統計,1991-1992年此類題約占30%,到1995年,已達到80%左右。嚴峻的事實告訴我們:仍然使用舊的一套“注入式”,“填鴨式”的方法進行教學,把點點滴滴的歷史知識和教科書上現成的結論灌輸給學生,是無法適應形勢發展的。這就要求進一步加大教改力度,注重引入類似問題教學法一類的側重啟迪思維、培養能力的教學方法。

其三,問題教學法的引入也是落實《中學歷史教學大綱》要求,培養學生能力的有效途徑。“大綱”明確規定:中學歷史教學,要求學生掌握基礎的歷史知識,了解重要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逐步培養學生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以及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問題教學法的基本精神與“大綱”要求是一致的,就是旨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啟發引導學生主動獲取、探究知識和思考問題,從而使學生通過掌握知識提高能力、發展智力。

二、問題教學法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

問題教學法的核心是問題情境。它包括:(1)問題情境及其主要成份;(2)問題情境的分類;(3)問題情境的設置;(4)問題情境——診斷智力發展水平和評價教學效果的手段等基本內容。本文著重談歷史教學中問題情境設置的基本方式。問題教學法的創立者總結出一條作為主要的教學原理的問題情境的基本途徑:促使學生原有的知識與必須掌握的新知識發生激烈沖突,使學生意識中的矛盾激化,從而產生問題情境。依據這一基本途徑,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可通過下列方式設置問題情境。

1.通過對有關的趣味史實的敘述創設問題情境。在講授《唐朝的衰落》一章時,我向學生出示了一組唐朝人口增減資料:

A.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37,140,000人。

B.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年)41,419,712人。

C.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52,919,309人。

D.唐肅宗乾元三年(760年)16,990,309人。

E.唐穆宗長慶元年(821年)15,762,432人。然后,提出下列問題:(1)從A至C階段人口增長的原因是什么?(2)由于什么事件導致C至D階段人口急劇下降?該事件的原因及后果各是什么?(3)從D至E階段為何人口繼續下降?通過這些問題的設置,引發學生思考,進而通過分析使學生認識到唐玄宗前期由于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繁榮,人口增長;后期由于統治腐敗,導致安史之亂、藩鎮割據,使社會生產破壞、人民流離失所,人口銳減。可見,政治穩定是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的重要前提。

2.通過實物、圖片、模型展示等直觀手段創設問題情境。如講北京人的體質特征,我們可以把仿制的北京人的頭像模型帶入課堂,讓學生仔細觀察,并與現代人比較,學生就會很快回答并掌握“北京人的基本體質特征”這一問題。再如講埃及金字塔時,教師可引導學生觀察《建造金字塔》插圖,并適時提問從這幅圖你想到什么?學生從圖上具體形象,如230萬塊磨光的石塊、金字塔的精密度、監工手中的鞭子、奴隸的暴死等,就能認識到金字塔不僅是古埃及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跡,而且是奴隸和農民被殘酷奴役的歷史見證。

3.通過課文本身所包含的矛盾事實創設問題情境。《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一章,引言中提到“”結束以后,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課本講歷史意義時又說,“標志著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這兩者是否矛盾?通過組織學生開展討論,使大家明確:“”結束,的確使中國十年的動亂局面得到終結,使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步入新時期,但當時指導思想上的一些錯誤并沒有及時糾正,只有到,才作出把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偉大決策,可見,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此外,教師還可以對學生學習中產生的典型、普通的錯誤進行分析的基礎上,設置最有利于學生思維發展的問題情境,有時還可以通過當場試驗或演示的方法,設置問題情境。

三、問題情境設置的基本原則

問題情境的設置方式盡管是多種多樣的,但都必須遵循三條基本原則。

1.必須有概括性的新穎的和未知的東西。這是問題情境的難度標志。要使問題具有新穎性,就不能簡單地根據答案直接提問,必須換個角度,換個方法,才能設計出新穎的問題。

未知的東西的最大特點是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在問題教學中,教師通過設置問題情境,組織學生對未知東西的探索,使學生有可能掌握比在一般教學中獲得更概括的知識。

篇(5)

首先,我利用課件出示一幅天安門的圖片,讓學生說說,并告訴學生這節課要認識的第一位新朋友就是復韻母an,如何記住an的形呢?我演示出兩個小朋友,分別手持a和n,從不同的方向走到一起,a和n一合并,就成了an。然后,我讓學生自由想像,自由發揮,說說怎樣記住an的形。學生們興趣盎然、議論紛紛。有的用小故事,如:小明和小紅是好朋友,他們拿著a和n來到天安門前唱歌跳舞,歌唱北京天安門;有的用兒歌,如:“小紅和小明,手拿a和n,來到天安門,成了好朋友”,等等。學生思維之活躍讓我贊嘆不已。

接著,教師邊演示課件邊敘述,小明和小紅離開了天安門,各自回家了。小明在回家的路上走著,突然,一只皮球滾到了眼前。教師接著問:這只皮球是什么形狀的呢?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回答:圓形。教師將一個寫有yu的半圓和另一個寫有an的半圓合并起來,組成了一個書寫著yuan的圓球。這種演示過程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篇(6)

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奧林匹克運動會,世界博覽會;眾多國際機構中都有中國的一席之地,無數事實證明中國定將成為未來的經濟強國。因此,中國的外語教學今后將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在經濟開放的同時,中國也迫切需要與為中國帶來經濟增長的外界進行交流。建立一種行之有效的外語學習體制十分必要。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學習法語:許多高校開設了法語專業,有越來越多的學生將法語作為第二外語,更多的人對法國文化產生了興趣(電影,藝術,音樂……)

傳統的法語教學方式己經難適應現展的需要。“全球化”、“一體化”、社會需求的多樣化等新時代的特點給法語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復合人才的培養和綜合素質教育勢在必行。因此在教學當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法語教學中要重視介紹文化背景知識

任何一個人,在學習或接受新事物時,總要用自己已有的觀念和知識來分析、評價新事物。學習法語也一樣,習慣用母語和與之相對應的文化系統來對法語及法國文化進行對比、篩選,這樣就難免造成語言上的錯誤或文化上的誤解,因此,文化背景知識的教學在法語教學中的重要性應該引起法語教師的高度重視,從而把語言的交際因素引進教學中來,在教學過程中揭示那些隱伏在語言背后的,易引起誤會和沖突的文化因素,使學生正確理解這些文化因素,自覺改變和調整自己固有的框框,以達到正確掌握、精通法語的目的。在法語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學習中的主要障礙就是文化因素。由于學生對法語語言文化背景知識缺乏必要的了解,其文化敏感性又較弱,因而常常忽視法、漢兩民族間的文化差異,并無意識地以漢文化為基礎理解和套用法語,這種文化遷移無疑給學生的法語學習帶來負面影響,造成理解偏誤和語用失誤。

大量事實證明,僅具備造出一些意義正確,合乎語法規則的句子的能力是不足以保證人們在實際情境中進行有效的交際,因為在所有可能造出的句子——語法和語義都正確的句子中,有一部分由于不合乎社會運用規則而被摒棄。必須懂得什么時候使用何種語體和語言形式,怎樣以適當的方式表示客氣或不客氣、友好或不友好等等,因此成功的法語教學還必須使學生具備語言的社會運用規則并能夠實際運用使他們具有社會文化能力。在法語教學實踐中,經過觀察、分析,我們認識到,中、法語言的差異及對法國社會文化背景知識缺少了解,會影響學生對法語的掌握與理解及交際能力,學生們在練習中往往將中國人平時打招呼的習慣照搬到法語練習中,例如:“你吃過飯了嗎?”“你去哪里?”“你干什么去?”等等,然而在法國人的日常生活中,這些語句是不會出現的。如果在交際中把漢語中的招呼表達成“Avez-vousmangé?”“Oùallez-vous?”,法國人聽了會產生誤解,以為是邀請自己吃飯,或者是在干涉他們的自由。由此可見,學生在學習外語過程中常常受本國文化因素的束縛,為自己的母語所左右,把漢民族的文化模式想當然地強加到法語文化模式中去,這樣就會產生對法語詞匯、法國文化的不確切甚至錯誤的理解。

2法語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更新教學內容

傳統的法語課堂教學,教師的板書和講解占去了大量的時間,學生聽起來被動、枯燥。而采用多媒體技術制作的課件教學,把枯燥的語言學習、語言運用和計算機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為學生創設形象、生動、有趣、地道的學習內容,有利于學生對法語語言的理解。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變知識傳遞的課程為知識操作與知識創造型的課程,不把課程看作是預先設定、凝固不變的東西,而是不斷變動、不斷更新的,學生需要學習的不僅有以課本為載體的信息,聲音、圖像等多元化的信息也都作為教學內容引入課堂。這種教學內容的更新,必將極大地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教師不再是“授之以魚”,而更多的是“授之以漁”。教材不再是唯一的知識傳遞內容,學生有了更廣闊的認知空間。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是現代外語教育的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為創造外語素質教育環境提供了比較理想的教學手段。通過多媒體技術開展法語教學,豐富了教學內容,多通道的信息輸入有利于學生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掌握課堂教學內容,并在實際的語言環境中去運用它,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多媒體技術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是現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重要載體,更是整個教育改革的“制高點”和“突破口”。

將多媒體技術應用于法語教學實踐,可以改變教師以“教”為中心的舊的、單一的教學模式,構建真正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為素質教育服務的新型教學模式。特別是在當今信息社會中,運用多媒體技術,能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實現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同時,運用多媒體技術實施教學對法語教師也是一種挑戰,教師必須熟練地掌握多媒體技術,及時把教學內容融入課件的設計和制作中去,并控制好課內外教與學的每一個環節,使學生更好地成為課堂的中心、學習的主人。但我們還應該看到,任何事物都不是萬能的,多媒體技術也不例外。只有最大限度地發揮多媒體與傳統教學優勢互補的作用,才能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3發揮英語在法語教學中的輔助作用

篇(7)

一、案例教學法的定義

案例教學法也叫實例教學法或個案教學法,它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組織學生進行學習、研究、鍛煉的方法。案例教學法最早在20世紀初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管理課程的教學中采用,我國于20世紀80年代開始引入并運用于經濟、管理等實踐性和應用性較強的學科教學。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推進和教學方法與教學理論研究的深入,案例教學法已在多學科的教學活動中得到了應用。案例教學法可以通過案例把經濟法課程中抽象的原理具體化,把其置于一定的實際情景之中,使學生可以清楚地認識到這些原理在實際生活中的用處、表現,在增進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的同時,也會使學生恰當地掌握這些原理所具有的特定含義和意義;案例教學法能創設一個良好的教學實踐情景,把真實、典型問題展現在學生面前,讓他們設身處地地去思考和分析,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面對困難的自信心,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極有益處。

二、案例教學法的作用

1.案例教學法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在案例討論中,知識、思想、經驗在師生之間雙向流動,并在學生之間互相交流。案例教學改變了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況,而是教師指導學生調動已有知識,進行交流總結、互相啟發、共同提高、合作學習。教師在教學中運用案例這一中介,使學生置身于具體的實踐活動中,因而學生的參與意識強,主動性和積極性都得到了極大的發揮。從而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參與、互動。這種方法不僅向學生闡明了基本理論,而且提高了學生在實踐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為主體,采用“滿堂灌”式的教學方法,教師一味地講授,學生被動地接受與存儲,沒能自覺地、主動地、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思維被限制在教材上;而案例教學法,是“互動式”的教學方法,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融入到學生群體中,強調師生、學生之間的討論對話,變被動學習為互動學習,在每個教學環節上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通過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和集體研討案例,使學生身臨其境,置身于“當事人”地位,積極發表自己的獨到見解,從而可培養、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2.案例教學法是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有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表達、與他人溝通的社交能力。首先,案例教學是教師本著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宗旨,將各種具體問題編寫成案例帶進教室,通過情景描述設置問題,再通過師生、學生之間的雙向和多向互動交流,平等對話和研討,對案例中的問題發表自己的觀點,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和措施,這一過程不僅深化了學生所學的知識,而且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其次,案例教學通過課堂討論與案例分析報告的撰寫,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辯能力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再次,通過案例教學,學生學會了如何互相點評,如何以建設性的方式向別人提出自己的建議,還學會了接受別人的批評意見,提高了與他人溝通的社交能力。3.案例教學法,有利于提高教師隊伍的素質和業務水平,起到教學相長的作用。首先,案例教學能推動教師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提高實踐能力。因為一個成功的案例,是教師通過各種手段采集案例材料,對案例材料進行加工、整理,使之成為適合教學需要的具有真實性、實用性、可讀性的教學案例;通過這些行為,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其次,教師要上好每一節課,必須精心準備,熟練掌握案例所涉及的法律法規和相關學科的知識,這樣才能在課堂上應用自如,才能引導學生的思維活動,對學生發表的見解進行及時正確地點評、歸納、總結。因此,案例教學法不僅有利于提高教師隊伍的素質和業務水平,更新教師的知識結構,而且還能起到教學相長的作用。

4.啟發性與自主學習相結合,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案例本身不是純理論性的內容,也不是簡單的事例,而是包含一定內容的問題。案例中的典型事例,都是為了說明具體問題而設立的。針對這些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挖掘、去體驗,學生在分析案例的過程中,開動腦筋,尋求真諦,找出問題的本質所在,從而提出建設性意見和解決的方法。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誘人深思,給學生留下較多的思維空間,教學效果非常顯著。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運用已掌握的知識結合生活實際,發揮主觀能動作用,增強運用知識和總結經驗的能力。

案例不是獨立的教學形式,只是講授教學的輔助手段。案例教學法可以且必須與傳統的系統講授法相結合,案例教學法不能替代系統的理論學習和講授。案例教學的優勢是明顯的,但也不是完美無缺的,反過來講,傳統教學雖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傳統教學連貫性強,這對于某些教學內容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其次,在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的講解中,傳統教學仍是必不可少的。培養學生素質,提高學生能力,增長學生知識的教學手段有很多,需要我們不斷探索,不斷完善,合理的運用方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閆燕:淺談案例教學法在經濟法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管理信息化,2006.2

[2]吳思嫣:財經類專業經濟法課程的案例教學法探討[J].商場現代化,2005.10

篇(8)

二、目標層面的教學理念———有效教學

憲法研討式教學有其教學目標,即實現有效教學。有效教學作為憲法研討式教學目標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豐富學生知識結構

知識結構是指一個人所儲備知識的結構體系,是一個人經過專門學習培訓后所擁有的知識體系的構成情況與結合方式。憲法研討式教學要求學生所達到的目標是既有憲法學專門知識,又有廣博的憲法學拓展知識。憲法研討式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起合理的知識結構,培養科學的思維方式。合理的知識結構是學生將來擔任現代社會職業崗位的必要條件,是人才成長的基礎。憲法研討式教學既注重憲法學基礎知識的教學,也注重相關知識的介紹,學生在掌握憲法學基礎知識基礎上,通過討論或辯論向外延伸和拓展相關知識。學生為了在完成教師布置的研討式教學的任務,必須查閱相關資料,拓展與憲法學相關的課外知識。因此,憲法研討式教學能夠幫助學生建立合理、豐富的知識結構。

(二)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通過憲法研討式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提高學生文獻檢索能力。教師布置憲法學研討式教學選題后,要求學生通過查找相關資料解決每個選題。學生通過查閱資料,文獻檢索能力提高了。第二、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憲法研討式教學要求每個學生在課堂上都發言,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提高了。第三、提高文字表達能力。憲法研討式教學要求學生對查閱資料,并對每個選題撰寫1000字左右的發言稿,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提高了。第四、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憲法學研討式教學不僅要求學生在課堂上發言,而且教師還要組織學生對不同的觀點進行討論或辯論,學生的思辨能力提高了。憲法研討式教學這種民主、和諧、開放式的教學,有助于解放學生的口,讓其去問、去說、去講、去辯,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增長才干;有助于建立“主—主”合作的新型師生關系,這種新型的師生關系無疑會對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產生重要影響。

(三)培養學生健全人格

人格是指人類心理特征的整合、統一體,是一個相對穩定的結構組織,是一個人與社會環境相互作用表現出的一種獨特的行為模式、思想模式和情緒反映的特征。人格包括兩部分:性格與氣質。憲法學研討式教學中學生之間互動、師生之間互動,這種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能夠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懂得尊重和合作,懂得如何面對課堂上所遇到的困難和挫折,有利于學生形成沉穩的性格和良好的氣質,培養學生健全人格。

三、操作層面的教學理念———自主、探究、合作、創新

憲法研討式教學操作層面的教學理念包括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和創新學習。

(一)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是與傳統的接受學習相對應的一種現代化學習方式。自主學習是以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通過學生獨立的分析、探索、實踐、質疑等方法來實現學習目標。自主學習具有自立性,即學習主體都是具有相對獨立性的人;自主學習具有自為性,即學習主體能夠進行自我學習和思考;自主學習具有自律性,即學習主體對自己學習的自我約束性和規范性。憲法學研討式教學強調學生自主學習,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布置課堂研討選題后,要求學生根據選題查找相關資料,對選題進行分析、思考。改變傳統教學中強調學生被動接受學習、死記硬背的現狀。憲法學研討式教學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探究學習

探究學習是在學生主動參與的前提下,根據自己的猜想或假設,在科學理論指導下,運用科學的方法對問題進行研究,在研究過程中獲得創新實踐能力、獲得思維發展,自主構建知識體系的一種學習方式。探究學習具有四個方面特點:第一、探究學習的主體是學生;第二、探究學習離不開教師指導;第三、探究學習從問題或任務出發;第四、探究學習必須遵循科學的研究方法。憲法學研討式教學強調學生探究學習,學生在對教師布置的選題進行深入探究式的研究,即對選題所涉及到的研究現狀、觀點進行總結,并在此基礎上要進行創新研究,在辯證分析基礎上提出自己新的觀點和看法。通過憲法學研討式教學的探究學習,學生不僅能獲得知識,更重要的還能培養他們的探究和創新能力,增加他們的情感體驗。在探究學習中,能力的培養和知識的獲得同樣重要。

(三)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為了完成共同的目標和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學習。合作學習是一種結構化的、系統的學習策略,通過分組方法,以合作和互助的方式從事學習活動,共同完成學習目標和任務。合作學習是一種取長補短、發揮各自優勢的學習策略。憲法學研討式教學通過分組討論對選題形成小組觀點,然后在教師組織、引導下進行課堂研討,通過課堂研討環節,完成教學目標和任務。憲法學研討式教學中的分組討論和課堂研討都是學生合作學習的方式。憲法學研討式教學屬于問題式合作學習。問題式合作學習是指教師和學生互相提問、互為解答、互作教師、既答疑解難友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一種合作學習形式。這種合作學習模式又可分為生問生答、生問師答、師問生答等方式。在憲法學合作學習中,能夠培養學生合作精神、交往能力、競爭意識。

篇(9)

1.小學生的情趣特點決定了在體育教學中應注重“教”與“玩”的結合。愛玩好動,是兒童的天性,在小學時期的學生,興趣廣泛,好奇心強,常常以直接興趣為動力,這就要求體育教學應從學生的情趣特點出發,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寓教于玩,這樣既能增強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又能在娛樂游戲中體現體育教學內容,達到體育教學目的。

2.小學生的身體素質決定了在體育教學中應注重“教”與“玩”的結合。小學生正處于身體發育階段,其骨骼硬度小,韌性大,易彎曲變形;肌肉力量小,耐力差;心率快,肺活量小,負氧能力差,易疲勞。這些都表明少年學生的運動負荷不能過大,運動時間不宜過長,否則,非但起不到通過上體育課來強身健體的作用,反而會給身體健康造成影響。因此,在體育教學中,把“教”與“玩”有機結合,使少年學生在上體育課過程中有張有弛,無疑是必要的。

3.小學生的接受能力決定了在體育教學中應注重“教”與“玩”的結合。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小學生,理解能力和應用能力都比較差,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我們常常會遇到教師講的頭頭是道,學生卻似懂非懂的情況,這就說明體育教學只強調“教”是不夠的,還必須同“玩”結合起來,通過做游戲等趣味活動來啟發學生理解教學內容,做到潛移默化。

4.小學生的成才需求決定了在體育教學中應注重“教”與“玩”的結合。體育教學的目的在于育人,即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人才,這就要求在體育教學中應體現出能夠開發學生智力、發展學生個性、增強學生體質和培養學生思想品德,要達到這一目的,需要教師的精心教導和學生的自我鍛煉,“教”,可以使學生明確體育課的目的、原則、方法。“玩”,則可以促進學生消化理解教學內容,增強實踐能力,同時,通過有目的的“玩”,還可以發揮學生的潛能,發展其個性,增強其創造能力。

二、“教”與“玩”結合的基本方法

1.集分結合。就是在體育課堂上,教師集中一段時間講授理論知識和練習規范,然后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以體育游戲形式進行應用。如,在講授身體平衡技能知識后,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進行單腿站立、單腿跳躍、單腿跳接力等比賽,把“教”與“玩”結合起來。

2.課間穿插。就是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適當穿插一些趣味游戲,以活躍體育課堂氣氛,刺激學生運動神經的活躍。如,在教授體操課時,可在課間放一段歡快的樂曲,讓學生們嘗試按著音樂節拍以舞蹈形式做體操;在隊列練習時,穿插一些花樣,等等。這些都能使枯燥、緊張的體育課變得生動、輕松,具有吸引力,提高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

3.命題發揮。就是在教授某種體育運動規范后,由教師統一命題,提出運動量和鍛煉目的,然后由學生自己設計體育活動項目,自己組織體育游戲活動。

4.內外聯系。就是把校內體育教學與校外學生體育活動聯系起來,讓學生在校外的“玩”按照一定的體育規范要求進行,實現校外“玩”為校內“教”服務。

三、“教”與“玩”結合的原則要求

1.服務中心。即為教學教改這個中心服務,把改善教學方法,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作為體育教學中“教”與“玩”結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2.寓教于“玩”。“玩”通常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單純的玩,即無要求無目的的憑興趣玩,一種是有要求要實現一定目的的“玩”,兩種玩雖都以身體的運動為主要形式,但實際意義則完全不同。在體育教學中,提出“教”與“玩”相結合,是把“玩”作為教的輔導手段,以“玩”助學,以“玩”促練,也就是在“玩”的過程中要體現教的意圖,實現教的目的。

3.循序漸進。從引導、誘導的角度,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在漸進過程中使“教”與“玩”的形式、內容在結合上日益緊密,使學生一步一步地按照體育教學的要求有目的地進行各種“玩”的活動,如在低年級學生中練習躲閃能力可組織開展比較簡單的“老鷹捉小雞”游戲活動。到了高年級,則應組織帶球躲人等難度大的躲閃游戲活動。

4.活而不亂。“玩”是助“教”的一種手段。因此,體育教學中應用“教”與“玩”結合的方法必須注意分寸,把握尺度,要按照教學大綱要求和教學實際需要組織必要的“玩”,防止“玩”偏問題的發生。

四、“教”與“玩”結合的實踐效果

1.增強了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興趣。“教”與“玩”的結合,豐富了體育教學形式和體育教學內容,滿足了學生的情趣特點和心理需求,實現了教者與學者在感情上的融合和在情趣上的共鳴。因此,在體育課堂上,學生精神飽滿,興高采烈,自覺、主動地參加各種體育活動。

2.強化了學生的體能鍛煉。在體育教學中,由于穿插了一些體育游戲,吸引了學生積極參加體育活動,使學生的運動量增加,達到了運動負荷。通過“玩”達到了學生運動量,促進了體能的增強。

3.加快了學生的個性發展。“教”與“玩”的結合,為體育教學營造了一個比較自由、民主的寬松環境,賦予了學生一些獨立自主的權力,使學生可以根據主觀愿望,運用獲得的基本知識和技能選擇與個人愛好和體能實際相適應的體育活動,在活動中培養健康的情趣,鍛煉堅強的意志,促進了學生個人性格、氣質的發展。

篇(10)

成人“專升本”學員是一部分具有積極上進心,屬于“奮發型”的工作者,他們有較高的自我要求,清楚地認識到知識對提高自身素質、工作地位和生活價值的重要。相比于夜大專科生,他們的學習熱情和動力高于后者,表現為學員到課率高,學習態度較認真,課堂氣氛好,課間能主動與教師作一些交流和探討,學習自覺性較強,學習積極性較高。

1.2學員有較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和邏輯思維能力

成人“專升本”學員已具備一定的“三基”能力,有豐富的感性知識及臨床工作經驗,具有“學員”和“專業工作者”的雙重特征。雖然他們年齡大多接近中年,機械記憶能力下降,但他們的理解、分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強于青少年。更由于他們對學習不再是僅憑興趣,而有內在的學習動機,有一定的事業心、責任感,所以能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

1.3教學內容、教學方式需根據其特點重組和變換

從教學內容來講,一些醫學基礎課如生理學,學員在以前不同層次的學歷教育中已數次涉及。在本科學習中,若僅僅是為了體現學科的系統性和漸進性再從頭細述一遍實無必要,但有一部分專科畢業時間已久,年齡偏大的學生對以往所學內容業已淡忘,溫故才能知新,深入的學習只有在扎實的基礎知識平臺上才能進行,這是勿庸置疑的。新舊知識如何銜接?基礎知識如何復習?教材內容如何取舍?如何與實際結合?這些是教師在教學中需認真研究和處理的。

從教學方式來看,傳統的授課方式已不能滿足學員的實際需要,所以教師還要探索一些教學效果好,有利于培養理論聯系實際,學用結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實用型人才的教學方法,如傳統的灌注式多轉變為與學生討論的雙向性教學方式,啟發式和研討式等教學方式常被采用。

2選擇適宜于成人“專升本”授課的教學方法

2.1提綱式教學法

提綱式教學法,幫助學員再現、復習以往的知識點。溫故知新中對已學過的課程基礎知識,教師可帶領學員作一回顧性復習,運用統攝思維法,提綱挈領,概括思維,形成框架、注意提示其中重點,區別易混淆的有關概念,為下一步的深化學習打好基礎。

2.2講授分析法

講授分析法,用于教學中的基礎知識、難點和新進展的介紹。如生理學中的細胞的生物電,細胞的跨膜信號轉導等可用講授法,但要避免單向灌輸式,注意啟發和調動學員的邏輯思維能力,理解性記憶能力,講思路、講方法、強調重點、講清難點。缺什么,補什么,著重于知識更新,反映實用性和科學發展的需要,讓學生學有所獲。教師和學生之間也要加強信息溝通和交流,因為學員同時也是一名有豐富工作經驗的專業工作者,重視學員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通過師生間的互動,教學相長。

2.3問題教學法

問題教學法較適用于已具備一定知識和專業基礎的“專升本”學員,教師要盡可能把講授內容組織為能啟迪學生思維的一系列問題,根據學員已有的臨床工作經驗,提出某一問題為線索,將其深入到理論知識。通過學生思維網絡化訓練,來掌握教材中的內容,同時該問題又包含了一定的臨床學科知識,用于指導臨床工作。如在生理課程學習中提出問題:某人行全胃切除后,可能發生哪些類型的貧血?為什么?臨床治療的生理學基礎是什么?又:人久蹲位突然變直立位時會有何癥狀出現?為什么?癥狀很快又消失的原因又是什么?聯系臨床上對久病臥床的病人要注意什么?等等。在醫學教學中,提高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培養學員的科學思維能力,有助于對疾病的正確認識,使學生有良好的知識基礎和素質結構。

2.4歸納比較法

歸納比較法,有利于學員牢固掌握知識。鑒于“專升本”學員的學習特征,教材中部分知識可在教師引導下,由學員歸納整理,總結比較后獲得。教師只要給出題目及思考引導點,點撥啟迪,以“導”引“悟”。如問題:說出動作電位與局部反應有何不同?引導點主要有:概念;刺激強度;鈉通道開放數量;特點進行相類比較。由于這種方法以學員為主體,所以易懂易記。

2.5自學輔導法

自學輔導法,提高自學能力。為了進一步提高成人學員的自學能力,也為了緩解成教班學時少,教材中知識信息量多的矛盾,教師可布置淺易章節內容及相應思考題讓學生自學,其中的疑問通過集體輔導或個別輔導解決。

上一篇: 項目管理經驗 下一篇: 小學教師個人師德總結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午夜福利免费区久久 |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中文 | 亚洲欧美中文字幕专区 | 日韩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婷婷丁香亚洲综合国产 | 中文字幕一本在线无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