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16 09:21:1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大學生全面發展路徑探討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人類社會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歷史的必然,符合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也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客觀必然要求。
一、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
實現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核心內容,是基于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得出的必然結論。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具有極為豐富而深刻的理論內涵,在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過程實現中國化時代化的新成果,形成了新時代中國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理論遵循。
(一)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核心思想
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人自由而的全面發展的理論是在揚棄前人思想基礎上的科學論述,馬克思基于“現實的人”這一歷史性的概念研究主體的人的全面發展,從人的勞動能力的全面發展延展研究人的需要的發展和社會關系的全面發展,進而研究人的個性的全面發展,形成相輔相成、相互關聯的體系,理論內容非常豐富?!豆伯a黨宣言》明確指出,資產階級必然地為其他新的社會形態所代替,而“代替那存在著的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2]。思想中包含著馬克思對未來社會的規律把握,同樣包含著對社會主體發展的科學預見。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消滅階級、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他們所設想的共產主義社會要達到的基本目標。要想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就必須將人看作社會的主體、歷史的創造者,充分發揮人的主體作用,要實現人的解放,克服人對人的依賴以及人對物的依賴是基礎。馬克思的早期著作《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最先把人類解放和消滅階級聯系在一起。之后,馬克思恩格斯基于歷史唯物主義的前提提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需要經過三個途徑、跨越三個歷史階段。三個途徑包括依靠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提供必要條件;依靠改變社會生產關系,才能實現人類真正的解放;依靠生產力推動生產關系的協調發展。三個歷史階段包括社會生產力比較落后的人的依賴關系、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但是還沒有擺脫束縛的以物為依賴關系、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的個人解放的階段時實現了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馬克思主義認為,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其核心和目的是關于人的解放和發展。關于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奠定了理論基礎,基于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開展大學生素質教育工作,可以從理論維度尋找培養大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支撐。
(二)人的全面發展思想中國化的理論發展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在革命和建設實踐中不斷豐富發展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并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化的階段性成果。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理論成果,毛澤東關于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繼承馬克思主義理論,同時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聚焦到如何培養人的實踐中,毛澤東強調“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思想,認為的德智體及個性各方面的全面發展是一個相互統一的有機整體,“我們所主張的全面發展,是要使學生得到比較完全的和比較廣博的知識,發展健全的身體,發展共產主義的道德”[3]。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過程中,毛澤東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展現出對教育事業的指導意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和建設過程中,鄧小平充分地認識到我國民眾素質教育發展明顯滯后問題,保守而落后的一些傳統觀念亟須解放,提出了許多重要的新論斷,將“又紅又?!比瞬沤逃枷脒M一步具體化,指出了中國要想盡快實現社會主義科學技術教育就先必須做到有真才和實學,提出培養新時期的人才標準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4]。同時為了真正抓好人才教育與培養還號召學校開展“五講四美三熱愛”等教育系列活動。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奔小康的路上繼續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把一切工作著眼于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江澤民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出要繼續把關于人的全面發展思想體系牢牢置于一個黨工作的全部最高和最低政治綱領之中,發展完善了馬克思主義政黨關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的講話中,江澤民指出:“這是馬克思主義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盵5]胡錦濤提出科學發展觀,接續探索人的全面發展創新的理論,堅持“以人為本”,將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發展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從毛澤東的“三育并舉”的全面發展,到鄧小平培養社會主義“四有”新人,再到江澤民的“三個代表”、胡錦濤的“以人為本”,彰顯中國共產黨的歷屆領導人在不同時期階段對馬克思主義人全面發展理論的豐富和發展,為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奠定了理論基礎。
(三)人的全面發展理論中國化時代化新成果
明確提到生產要素對提升人的全面發展實踐中存在的意義,符合科學社會主義發展目標和政治經濟學規律;四是提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方略,具體化了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育任務。
二、新時代大學生全面發展的現實需要
新時代高等教育使命光榮任務艱巨,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大學生是時代的必然要求,依托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基礎,需要解決教育教學過程中的現實問題和矛盾。
(一)大學生全面發展的主體內需
大學生正處在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學習實踐活動中自我鍛煉成長,校園生活不僅傳授知識和提升能力,而且可以錘煉品格和提升文化素養水平。亞里士多德說實踐的智慧是指“一種同人本身的善惡相關聯系的,合乎邏輯規律的、求真務實的本質”[6],由此可見“開展主體為主教育活動的重要意義”。高校既要為大學生提供實踐鍛煉的機會,也應該以大學生的個體社會化進程及精神需要為基礎建構教育體系,更要有針對性地營造個性化教育氛圍,實現學生的小我融入學校大環境中。關注大學生個體全面發展是教育主導的新任務,以往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實踐教學活動中往往處于被動參與的狀態,學生主體個性發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如文科類的大學生不懂自然科學常識,理科類的大學生文字表達能力不強,經濟類的大學生理論基礎不夠扎實,藝體類學生不重視文學素養,應用型專業在一定程度上忽視思想品德教育等。除此之外,通過主體參與性的創新性學習能力有短板,部分大學生對待新事物有著很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創新需求也很強烈,如何激發興趣和培養能力需要內外因素的協同。
(二)高等教育教學主導的必需
高校承擔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的責任,在以OBE教育理念的認證等評估導向中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質量,進一步發揮教育主導的作用,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培養大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因而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既要滿足學生對專業課基本知識的掌握,也要注重加強學生世界觀培養,還要體現學生個體自由和發展的因材施教。教師處于高校素質教育教學活動中很重要的位置,要從對象出發去優化教育教學的方式,屏蔽以往傳統的教學思維,使學生能夠真正參與到有針對性、實效性強的教學活動中。當下部分高校教師在對大學生進行教育過程中還存在需要加強和改進的地方:一是教書育人的投入需要加大,個別教師將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在了學術和科研上,難免產生重學術研究輕素質教育的分配不對等的教學現象;二是教學方法需要改進,結合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契機大力推進方法改革,改變理論灌輸教學模式使得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缺乏了平等交流和相互溝通的地位關系,需要建立起主導于主體協調互動的氛圍,有效地將立德樹人的理念貫穿于教育的全過程;三是教育環境和氛圍需要進一步營造,部分高校重硬件措施輕人文環境,沒有充分利用育人環境,校園文化活動缺乏多樣性、層次性,不能全方位多線條引導大學生進行道德情感教育,更難以形成系統完善且有效的科學育人體系。
(三)社會教育大環境營造的必要
青年是實現中國夢的堅定主力軍,他們共同的精神價值取向就決定影響了國家未來和社會大眾的共同期許。高校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時代新人的歷史使命,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積極主動地教育、引導在校大學生系好人生的“第一??圩印?,養成艱苦奮斗的精神品質、精益求精的專業素養,盡早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部分地區的高校長期以來在面對仍處于“拔節孕穗期”的大學生時只是在依照傳統的教育理念和要求去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沒有跟隨時代步伐與時俱進,在人生觀塑造、價值觀培養、專業素質養成、身心健康等方面存在滯后和偏差,可能會影響到新時代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
三、新時代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培育路徑
(一)激發內生動力引導大學生自我全面成長
新時代大學生需要全面發展,教育培養是一項艱巨且復雜的長期工作。需要從實踐中獲得的理論知識,才能使知識得以內化,做到知行合一。大學生要更加注重內因的作用,借助學校教育、社會導向及家風傳承等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外因,把握自身成長的節點和方向,不斷激發自身潛能來提高素質能力,主動融入校園教育和社會活動中,借助大環境自我培養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引導大學生要做好個人的成長規劃,既要注重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的積累,更要加強思想政治、文化素質的提升。二是要夯實與鞏固專業知識,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無論選定哪個領域和方向,都離不開專業知識能力的支撐,都需要積蓄力量、夯實專業基礎、構建合理的知識體系。三是要開拓自己的科學文化知識視域,應對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大學生需要有較為豐富的人文知識和儲備,不斷地拓展自己的知識面,在學習專業理論的基礎上延展參與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在自我學習中增強文化自信和素質能力。
(二)深化教學改革培養大學生能力素質全面發展
高校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主陣地,通過改革解決教育主客體的矛盾,與時俱進地優化教書育人功能。為解決大學生全面發展與當前教育改革中提出的新要求還不相適應的矛盾,正視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育人體系與大學生有效融入的現實,需要高校中教育教學部門相互協調與合作,持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豐富全面育人的教學內容,切實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并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把握大學生全面發展的本質要求,營造出立德樹人的教育環境。學校作為培養大學生能力素質的主陣地,需要在潛移默化的校園文化氛圍中達成教育目標。一是要加強校園的軟文化建設,發揮校園文化建設的最大效用,使校園文化和教育理念深入學生的心中,學生在看到設置好的校園板報、教室長廊里懸掛著的名人格言時都會感受到如沐春風般的文化洗禮;二是制定嚴格的校風規章制度,護航大學生健康成長,高校的精神風貌是需要用嚴格的校風校紀來規范的,通過健全規章制度來約束和引導大學生全面發展;三是要加強校內網的文化建設,可以利用新媒體技術傳播形式營造整個校園的文化氛圍,正面向大學生傳遞能量,應該加強校園內網絡建設的安全維護,杜絕一切不良的負面信息和極端思想。古有孟母三遷擇鄰而居的典故,今有象牙塔寧靜致遠的踐行,彰顯出校園文化氛圍建設的重要性。優化大學生全面發展的環節,設置科學的課程體系。根據人才培養的OBE教育理念等專業建設發展需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優化和設置大學生教學環節。一是要加強思想品德教育,以思政課為主渠道向全員育人拓展,將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向縱深推進,形成全員協同育人大格局;二是要優化專業人才培養內容,專業要實時研判社會發展態勢,及時調整和優化課程體系和內容,為企事業單位輸送高質量人才;三是要開展豐富的校園文化體育活動,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創新型社會實踐活動,從形式各異的學術活動和藝體活動中提升大學生的精神文化素養;四是要增加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課程學分,利用校園內外的條件環境培養大學生勞動精神和意志品質,為迎接步入社會承擔重任奠定基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高校在設置課程的時候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和腳踏實地教學改革的態度,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力、物力資源,以多樣化的形式提升大學生的能力素質,豐富大學生在社會生活中的經驗,促進當代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完善社會輔助體系助力大學生素質全面提升
馬克思主義視域下人的全面發展是包括多方面需求、各方面關系及全方面能力的自由發展,需要健康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正確的社會價值導向和綠色健康的網絡文化環境來為大學生的素質培養提供社會條件支持。創造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保障大學生健康成長。高校坐落于城市的文化氛圍中,與社區形成必然互通的影響關系,既要發揮高校文化傳承的功能,更要借力政府和社會文化建設成果來培養大學生全面發展。充分發揮公共文化場所的育人功能。政府部門應建設積極向上的公共文化場所,高校利用當地的社會文化場館、博物館等公共場地的優勢,有組織地帶領大學生進入參觀、學習,使公共文化場所的文化效用最大化,對培養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積極的引導作用。充分發揮社區文化的宣傳功能。大學生可以參與拍攝社區周邊喜聞樂見的故事、記錄日常出現的美好生活瞬間活動、舉辦以“尊老愛幼”“誠信友善”“睦鄰友好”為主題的活動等,為大學生提供展現自己和表達觀點的機會,同時又能通過實際參與來近距離地感受社區文化的建設成就,形成更加深刻的文化理解。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大學生全面發展。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發展進程明顯加快,得益于我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的繼承和發展。同時要加強網絡環境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大學生要科學對待和使用網絡,在新媒體環境下,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和安全監控尤為重要,面向大學生群體用戶的監管迫在眉睫,社會和高校需要主動承擔和履行網絡環境建設的義務和責任,小到鈴聲、圖片,大到軍事、新聞都要執行標準和規范,保證信息的完整、準確和健康向上,建設一個綠色健康的網絡環境對大學生素質培養起到正確引導的作用,促進大學生順勢而為地全面發展。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對大學生能力素養的要求與日俱增,培養大學生全面發展不僅是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更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客觀需要。如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時代課題和歷史任務,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書育人的事業中不斷探索,遵循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基于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和高校人才培養的現實環境,與時俱進地思考并提出優化人才培養的有效路徑,為新時代高等教育拓展人才培養路徑提供參考,為培養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獻計助力。
參考文獻: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36.[3]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論教育[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54.
[4]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08.
[5]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4.
[6]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M].廖申白,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173.
作者:劉景軍 王柯宇 單位:齊齊哈爾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