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15 09:01:3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鄉村文化振興的現實困境及對策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鄉村振興是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之后,黨站在新的歷史方位上為進一步解決我國“三農”問題所提出的重大戰略舉措。2018年1月2日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指出,鄉村振興需要兩只手發力,既要抓好物質文明,又要托起精神文明,重塑農民的精神風貌,培育良好的鄉風、家風、民風[2]。基于此,準確把握振興鄉村文化的意義,探尋有效破解當下鄉村文化發展困境的現實路徑,對于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雙重意義。
一、鄉村文化振興的價值意蘊
(一)推進鄉村文化振興是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精神文化生活的必然要求隨著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脫貧攻堅戰取得歷史性勝利。農村的物質貧困問題已經基本得到解決,廣大農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困擾農村社會普遍性問題已經由“農民日益增強的物質需要”轉換為“農民日益增強的精神文化需要”。“圖書、報紙、電視、廣播”等內容單調、形式單一的文娛活動已明顯無法滿足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農民群體向往層次多樣、形式豐富、內容新穎的文化活動,然而,當前鄉村文化發展狀況與農民群體對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之間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具體而言,鄉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不足、鄉村文明建設程度不夠、鄉村文化發展空間式微等因素成為阻滯鄉村文化發展的短板。鄉村文化振興的內容包括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觀念文化等方面,這些都與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息息相通。從物質文化層面來看,打造美麗宜居鄉村山水風貌、鄉村建筑、鄉村聚落,能夠滿足農民日益增強的生態環境需要;從行為文化層面來看,通過豐富民風民俗活動、倡導傳統節日、復興民間藝術等方式,能夠增強農民群體對精神文化生活的實踐感知,提升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從制度文化層面來看,健全法律法規、鄉俗鄉約能夠有效維護和規范鄉村社會秩序,形成風清氣正的良好的社會風氣,保障農民的美好生活;從觀念文化層面來看,農民價值觀念的樹立、道德修養的提升、科學文化素質的培養,都能夠從內生動力向度解決農民群眾精神貧瘠問題。因此,改變鄉村文化落后的局面,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迫切需要鄉村文化振興戰略的支撐。
(二)推進鄉村文化振興是維護鄉村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基石我國鄉村人口數量眾多,截至2021年5月11日,鄉村居住人口達到50979萬人,占全國人口的36.11%。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離不開鄉村社會的和諧安定、鄉村人口的安居樂業。費孝通先生從文化的功能主義層面出發,認為文化同時擁有“人為”和“為人”的雙重屬性,即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的,又能服務于人[3]。鄉村文化是鄉民在農業生產與生活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同時又具有涵養化育、浸染教化鄉民的特殊作用和功能。當前,我國農村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變革,鄉村經濟模式、生產方式發生巨大變動,鄉村社會發展出現諸多新問題、新情況。例如,農民思想道德、農村生態環境、留守群體處境等問題成為影響鄉村社會和諧的不穩定因素。而出現這些問題的根本動因在于鄉村文化日漸衰弱。優秀鄉村文化是傳統文化的根,鄉村文化所蘊含的崇德向善、明禮誠信、以和為貴、厚德載物、無私奉獻、孝老愛親等精髓內核,涉及倫理道德、處事態度、行為規范、價值追求等方面,具有調節社會關系、調和社會矛盾、約束人們行為、凈化人們心靈的重要作用,是鄉村社會得以良性運轉的潤滑劑,是維護鄉村社會和諧的穩定劑。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就是要充分吸收鄉村文化的思想精髓,發揮鄉村文化凝聚人民、教化民眾、淳化民風的現實功能,從而減輕或消除我國農村的現存問題,維護我國鄉村社會的和諧穩定。
(三)推進鄉村文化振興是全面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應有之義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根脈,是人們最基本、最持久、最深沉的精神寄托。黨的十八大以來,鄉村文化不再是服務鄉村經濟發展的次要方面,而是逐漸成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鑄魂”工程。1.鄉村文化振興為鄉村振興奠定了“人”的基礎。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宏偉目標,其根本在于實現“人的現代化”。當前,鄉村文化呈現出衰落之勢,農民群眾對于鄉村文化的認同感漸弱,青壯年群體和精英人士逐漸脫離農村向城市轉移,鄉村振興困于缺乏人才的限制當中。因此,重振鄉村文化,能使先進文化武裝農民頭腦,凝聚農民的鄉土情結,提高農民的鄉土歸屬感與自豪感,鼓舞鄉村人才回報桑梓熱忱,為鄉村振興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2.鄉村文化振興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鄉村社會所蘊藏的豐富文化資源能為產業興旺提供強大的經濟價值,例如村落遺址文化、傳統技藝文化、特色美食文化等,都能發展為潛在的文化產業,為產業興旺注入新的經濟增長點;傳統鄉村農耕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倫理智慧,是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的寶貴文化資源;對于鄉風文明而言,鄉村文化飽含著“忠孝禮義廉恥”的優秀傳統美德,是推動構建淳樸民風、優良家風、文明鄉風的堅實文化土壤;以家訓、族規、鄉約為具體表現形式的鄉村德治文化,通過自我反思與社會輿論來調節社會矛盾,是約束農民行為的隱性準則,為鄉村社會實現“自治”提供了道德支撐;傳統鄉土文化所孕育的艱苦奮斗、勤儉節約、自強不息、銳意進取等文化精髓為實現農民生活富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總之,鄉村文化振興是實現鄉村綜合發展的文化引擎,是更好、更快、更高效推動鄉村全面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抓手。
二、鄉村文化振興的現實困境
(一)鄉村文化傳承主體缺位農民群眾是振興鄉村文化的生力軍。在城鄉二元結構發展格局的影響下,城鄉區域之間發展水平不平衡,城市發展模式展現出強大的吸引力,農民迫于生存和發展需要,逐漸向城市轉移。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我國農民工總量達到29251萬人,農民工的平均年齡為41.7歲,高中及以上學歷的農民工占比逐漸提高,達到29.6%,比上年提高0.7個百分點[4]。從年齡和受教育程度來看,這些農民工正是建設鄉村的中堅力量,但他們在城鄉勢能的驅動下長期流動于城市與鄉村之間。一方面,大量青壯年群體和精英人士離開鄉村向城市流動,不僅改變了他們的生存空間,還嚴重影響著他們的文化選擇。受城市異質文化的影響,他們對鄉村文化持否定和懷疑態度,鄉村文化建設參與意識淡薄。鄉村建設人才流失成為阻礙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制約因素。另一方面,留守鄉村的群體多為老人、婦女、兒童,但他們囿于年齡、性別、自身知識文化等水平的限制,鄉村文化傳承創新能力不足,缺乏參與鄉村文化活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難以擔負鄉村文化再生產的重任。人口流動導致鄉村文化建設的實踐主體缺位,僅依靠外部扶持和援助無法轉化為建設鄉村的內在力量。
(二)鄉村文化傳承載體衰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依附于一定的載體進行傳遞和表達。近年來,在現代文明的驅動下,鄉村文化被打上落后的烙印,一味地模仿城市文化發展模式,造成鄉村文化逐漸喪失了其鮮明特色和自身獨立性,困于缺乏傳承載體的桎梏中。一方面,承載鄉土記憶的文化坐標逐漸衰頹。據調查顯示,2002年我國村落為360萬個,到2012年已銳減到270萬個,平均每天就有247個村落消失[5]。一些鄉村片面追求城市化建筑模式,將承載鄉土記憶的民宅改造成整齊劃一的洋房別墅,不僅破壞了原有的鄉村文化生態風貌,還與鄉村獨特的文化胎記格格不入。同時,對文物古跡、文化景觀、宗堂寺廟等鄉村文化遺產進行不合理的改造,導致許多具有歷史文脈與鄉俗價值的傳統建筑風貌和器物形態遭到破壞,割裂了農民與鄉村文化之間的交流載體。另一方面,承載鄉土氣息的鄉風民俗日漸式微。例如,起源于農耕文明的傳統文化節日具有獨特的文化記憶功能,承載著典型物質記憶符號和文化習俗,是傳承鄉村文化的優質載體,但伴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推進,受到西方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影響,傳統的民俗、年俗、節慶活動等生存空間逐漸萎縮,傳統民間節日面臨斷層危險。鄉村文化傳承載體的衰落瓦解了鄉村文化賴以生存的土壤與環境,強化了農民與鄉村文化之間的疏離感,使鄉村文化陷于無處安放的危境當中。
(三)鄉村文化出現價值認同危機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推進,傳統以家庭為生產單位的小農經濟逐漸瓦解,鄉村經濟結構和農民的生活方式悄然發生改變,動搖了鄉村文化賴以生存的根基。人口流動和市場經濟的滲透,導致大量城市文化涌入鄉村,沖擊了傳統鄉村社會以血緣和地緣關系維持的親密社群,使鄉村逐漸由熟人社會向半熟人社會轉變,鄉村的禮俗秩序逐漸被邊緣化。過于強調工業化和城鎮化,使農民產生“城市=先進、鄉村=落后”的錯誤觀念,嚴重影響了農民的價值判斷和文化選擇。以是非、善惡、榮辱為標準的價值判斷被淡化和質疑,而市場化、工具化、物質化的文化取向成為個別農民孜孜不倦的價值追求。過于追求城市文化,導致部分鄉規民約、倫理道德、風俗習慣等逐漸喪失了對個體的約束力,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消費主義、個人主義等價值理念在鄉村社會肆意蔓延。農民的價值認知更加功利化和理性化,因利益沖突帶來的道德失范現象屢見不鮮,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淡漠和緊張。鄉村文化在異質現代文化的影響下逐漸失去優勢,農民對于鄉村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日益淡薄,鄉村文化價值體系面臨挑戰。當前,我國鄉村社會正處在轉型期,亟須構建適應新發展需要的鄉村文化價值體系。
三、鄉村文化振興的路徑選擇
(一)增強農民振興鄉村文化的主體意識農村群眾作為鄉村文化建設的主體,是振興鄉村文化的中堅力量。實現鄉村文化振興就是要激發農民群眾振興鄉村文化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活鄉村文化振興的內在動力。1.以提高農民的教育文化水平為著力點。教育是鄉村的支柱,提高農民的教育文化水平是培育農民主體意識的關鍵舉措。廣大鄉村要加強教育政策支持,加大資金和資源投入,優化鄉村教育環境,針對不同教育對象采取多樣化的教育內容和形式,提高農民的知識文化水平。對于青壯年農民而言,加強其鄉村從業能力培訓,例如,圍繞鄉村主導優勢文化產業,開展專家進村辦班教育培訓活動,強化農民的生產技能和相關知識水平,提高農民的生產能力和經營能力,為扎實推進鄉村文化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對于老人和婦女而言,喚醒他們參與公共文化活動的欲望。例如,利用農閑時間,開展文化交流講習所,聘選傳統技藝精湛的匠人,教他們學習一些如瓷刻、剪紙、織錦、刺繡等傳統民間手工和編織技藝,既幫助他們增加經濟收入,又能提高他們對鄉土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針對留守兒童,在學校課程設計上增強鄉土文化教育內容,開辦具有地域特色的本土文化興趣班,使學生在體悟鄉土文化中培養他們對鄉村文化的情感認知。同時,挖掘當地文化教育資源,建立鄉村文化教育實踐基地,使學生在學思踐悟中感受鄉村文化的價值魅力。2.以培育鄉賢文化為落腳點。農民既是鄉村文化的創造者,也是鄉村文化的傳承者和受益者,推動鄉村文化振興要建設一支講政治、有熱情、懂經營、愛農民的工作隊伍,以人才為引領不斷激發鄉村文化振興的內在潛能。一是挖掘古代先賢文化,加強對先賢故居、遺址的保護力度,宣傳先賢文化先進事跡,弘揚和傳承先賢精神。二是培養本地新鄉賢。地方政府應當加強政策支持,制定相關優惠政策,將返鄉精英、優秀基層干部、文化能人、大學生村官等愿意為家鄉作出貢獻的賢人志士組織起來成立“鄉賢會”,為鄉村文化建言獻策。培育鄉賢文化不僅可以充分調動鄉賢人士建設鄉村文化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能夠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感染村民投身鄉村建設。
(二)把握鄉村文化特質,打造鄉村文化產業打造鄉村文化產業既是促進鄉村經濟發展的有效手段,也是保護鄉村文化的重要方式。鄉村文化振興要走出一條“以鄉村文化建設推動鄉村經濟發展,以鄉村經濟發展促進鄉村文化復興”的現代化文化產業發展道路。我國疆土遼闊,鄉村地域分布廣泛,鄉村文化呈現出“差異迥然、各美其美”的多樣形態。因此,應當根據鄉村地域特色和獨特的文化資源,對鄉村文化進行精準定位,結合市場經營狀況和產業經營模式,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文化產業。1.打造鄉村文化產業要挖掘當地物質文化遺產。挖掘蘊含厚重歷史底蘊和鄉村文化氣息的古鎮、古村落、古建筑、農業遺址、歷史古跡、特色小鎮、家族宗祠等物質文化遺產,在嚴格保護鄉村建筑原有風貌的基礎上,增強文化創意思維,促進鄉村文化與旅游、科技、研學教育、休閑娛樂、田園養生等產業相融合,堅持保護傳承與科學發展相統一的原則,使之成為既具有文化品質又具有經濟價值的文化創意產業,打造鄉村特色文化品牌,增強文化附加值。例如,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以紅嫂故居遺址為基礎而建成“沂蒙紅嫂紀念館”,既保留了鄉村風貌和文化底蘊,又為當地村民帶來就業崗位和經濟收入。2.打造鄉村文化產業要依托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依托民間藝術、民俗活動、戲曲曲藝、手工技藝、民族服飾等活態的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打造鄉村特色精品文化產業,重振鄉村歷史文化風姿。例如,山東泰安的“太陽部落文化旅游區”極具特色,景區以大汶口文化為主線,將史前文化與娛樂項目有機融合,在景區可以欣賞遠古文明的人文自然景觀,體驗糖畫、剪紙、泥塑、民間曲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感受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和民俗風情,不僅促進了當地文化產業的發展,還弘揚了鄉村優秀傳統文化。
(三)重塑農民價值觀念,培育農民文化自信推動鄉村文化振興關鍵是要重塑農民的價值觀念,提高農民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讓優秀鄉土文化成為農民的自覺認同和思想引領。1.傳承和弘揚鄉村優秀傳統文化。鄉村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古老農耕文明的思想精髓,蘊含著豐富哲學智慧是農民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的集中映射。重塑農民的價值觀念,強化農民的文化自信,必須深入挖掘鄉村文化的價值精粹加以傳承和弘揚,使農民體悟鄉村文化的厚重感、溫度感和情懷感,喚醒農民對鄉村文化的認同感。例如,建立鄉村文化宣傳隊,以宣傳欄、廣播站、文化墻等宣傳方式為載體開展多種多樣的文化宣傳活動,讓鄉村文化煥發出強大生命力。同時,借助微信、QQ、論壇、APP等社交窗口,搭建鄉村文化宣傳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鄉村文化網站等平臺,以線下集中宣傳、線上交流互動的方式,強化農民對自身文化的價值認同,重拾文化自信。2.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引領作用。基層黨組織的引領作用對于農民價值觀的塑造至關重要。鄉村基層黨組織是黨群之間聯系的重要橋梁,要充分激發鄉村基層黨組織思想政治工作的優勢和潛能,貫徹國家鄉村文化發展政策,關注農民的思想狀況和發展狀態,有效遏制鄉村社會不良風氣和丑惡現象,引領農民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發揮其凝心聚力的積極作用。同時,要重視鄉村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農村黨員是先進農民群眾的代表,其言行舉止對周圍村民起著潛移默化的引領示范作用。
參考文獻: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2018年1月2日)[N].人民日報,2018-02-05(1).
[3]費孝通全集:第17卷[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520.
[4]2021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N].中國信息報,2022-05-06(2).
[5]陳文勝.論城鎮化進程中的村莊發展[J].中國農村觀察,2014(3).
作者:蘇暢 任鳳琴 單位:山東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