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12 09:27:5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數字經濟時代文旅融合發展策略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引言
(一)國家政策的推動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促進數字經濟發展,推動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2020年江蘇省數字經濟規模已超過4.4萬億元。2022年江蘇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10.5%左右,積極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
(二)數字經濟發展的需要發展數字經濟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江蘇省“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蘇政辦發〔2021〕44號)明確提出,到2025年,把江蘇省建設成為數字經濟強省,讓數字經濟成為江蘇省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三)文旅深度融合的趨勢文化賦予旅游更多的內涵和深度,有利于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旅游給文化提供了更廣闊的消費市場,有利于文化產業擴大經濟效益、保持競爭與活力文化和旅游在形態上相融、在產業上相通、在業態上相連、在功能上相關。具體表現在:文化發現價值,旅游體驗價值;文化創造價值,旅游實現價值;文化在時間上串聯古今,旅游在空間上縱橫天下。從旅游業誕生以來,旅游與文化從來就沒有分開過。文化使旅游有了靈魂,旅游使文化有了載體。
二、研究文獻綜述
(一)數字經濟研究1.國外數字經濟研究綜述國外對于數字經濟研究開始較早,研究內容較廣,研究數量較多。在國外,數字經濟通常被稱為新經濟、信息經濟或電子經濟。國外研究的數字經濟范圍更加廣闊,主要表現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網絡空間上的經濟活動;另一方面,是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和經濟活動中的廣泛應用。2.國內數字經濟研究綜述隨著國家政策的推進,國內學者越來越關注對于數字經濟的研究,近年來的研究成果也是越發豐碩。《數字中國指數報告(2021)》顯示,文旅產業正處于數字化轉型的初級階段和飛速增長階段。《2021數字江蘇建設發展報告》顯示:數字江蘇整體水平穩步提升、數字江蘇發展能力顯著增強、數字江蘇發展環境持續優化[1]。數字鄉村建設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制定出臺全國首個省級數字鄉村建設指南(試行),全國首創構建“數字鄉村服務資源池”,深入實施智慧江蘇重點工程,推動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蘇州市入選“國家智能社會治理綜合實驗基地”。
(二)文旅融合研究1.國外文旅融合研究綜述國外關于文旅融合的研究實踐開始較早,由于具有較強的文化旅游資源吸引力,所以國外文旅融合發展模式特色鮮明,發展成熟。TacgeyDebes以地中海地區的北塞浦路斯為研究對象,分析了文化元素在旅游發展中的重要性和旅游元素在文化傳承中的重要意義。ChiaraGarau深入分析了文化和旅游產業的發展歷程,在高新科技的新時代下,全新設計了文化旅游中的特色活動。2.國內文旅融合研究綜述國內關于文旅融合研究數量較多,在內容方面,主要集中在民族地區文旅融合、文旅融合模式、文旅融合對策等方面的研究。文旅部數據中心主任、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2020)從四個方面研究了數字時代文旅融合新格局的塑造與建構[2]。蔡尚偉和丁錦簫(2021)認為,數字經濟是文旅產業未來發展的生態環境[3]。徐翠蓉和趙玉宗(2020)從文化記憶的符號化、文化內容的敘事化和文化價值的體驗化等三個方面建構了旅游者國家認同的實踐路徑[4]。龍井然等人(2021)探究了文旅融合與鄉村振興的互饋機制,并基于文旅融合視角提煉了鄉村振興發展模式[5]。綜上,當前我國對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研究主要包括文旅融合路徑研究、文旅融合機理研究以及文旅融合模式研究。3.對江蘇文旅融合研究綜述江蘇省作為經濟發達的文化旅游大省,吸引了不少國內學者對江蘇文旅融合方面的研究。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大運河文化帶文旅融合發展模式和策略、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和文旅融合發展指標構建等方面。石燕和詹國輝(2021)研究發現,江蘇省文旅融合產業發展總體呈現顯著性遞增趨勢且內部差異較為明顯,個體收入、經濟發展和交通便利等方面顯著影響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指數[6]。張保偉(2021)通過提煉常州市四大核心旅游IP,提出了常州市文旅休閑明星城建設的策略和路徑[7]。
三、江蘇省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的成效
(一)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形成江蘇探索《江蘇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中六次提到“文旅融合”。江蘇省持續推動文旅融合發展從理念走向行動,用文化的理念發展旅游。此外,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在全國率先出臺了《關于促進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打造具有江蘇特色的文旅產業融合模式。截至“十三五”期末,江蘇省共有國家5A級旅游景區25家、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8家、國家級旅游度假區7家,數量均位居全國第一,江蘇文旅創建的成功經驗在全國推廣。
(二)全力打好文旅發展“主動仗”隨著政策舉措“組合拳”效應釋放,江蘇省文旅行業恢復發展呈現良好態勢,根據國內旅游抽樣調查數據,2021年,江蘇省接待境內外游客共7.07億人次,實現旅游業總收入高達11672.72億元,分別恢復到2019年的80.3%和81.5%。其中,國內旅游人次和國內旅游收入分別高出了全國23.3個百分點和28.5個百分點。
(三)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發展取得新進展2020年,江蘇省5家單位入選國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機構功能融合試點。全省新增6家國家一級博物館,16個項目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遺名錄,蘇州入選首批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創建名單。南京市和蘇州市成功入選首批15家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示范城市,常州市入選首批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試點城市,南京市秦淮區和揚州市入選全國旅游標準化示范單位。
(四)推進文旅融合走深走實取得新突破首先,江蘇省搭建了融合發展平臺載體,第二屆大運河文化旅游博覽會吸引近10萬人次走進現場,線上受眾突破2億人次。其次,用融合理念推進文旅創建。2020年,江蘇省新增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5家、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26個,全國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創建單位2家。最后,“水韻江蘇”文旅品牌影響力持續提升。
四、江蘇省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的對策
(一)搭建融合發展平臺載體1.著力優化產業發展格局牢牢抓住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以及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重大機遇,綜合利用向海發展和蘇北高鐵貫通的格局優勢,謀劃和推進沿大運河、沿江、沿海、沿湖地區文旅聯動發展,推進揚子江創意城市群、大運河特色文化產業帶、濱海旅游發展帶的建設,建設長三角文旅一體化先導實驗區,拓展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新空間。2.創新舉辦重大文旅活動實施戲曲百戲(昆山)盛典“新三年計劃”,進一步深挖文旅元素,緊緊圍繞江蘇經典劇目和戲曲絕活巡回展演,策劃并推出“看百戲、游江蘇”觀演賞景精品線路,以“白天看景、晚上看戲”實現賞戲曲文化與游水鄉古鎮相得益彰。立足大運河全域,持續舉辦大運河文化旅游博覽會,搭建大運河沿線城市文旅融合發展平臺、文旅精品推廣平臺和美好生活共享平臺。
(二)延伸文旅產業發展鏈條1.培育發展文旅融合業態加強文化旅游資源普查和挖掘,打造突出“水”和“文化”特色的優質文化旅游線路和項目,促進文化遺產旅游、演繹旅游、文化旅游的綜合開發和升級、主題公園和旅游民俗的提檔升級。推動文學、動畫、音樂、表演藝術、數字藝術、網絡文化和創意設計延伸到旅游內容領域。支持發展以區域文化知識產權為主導以及集文化創意、度假休閑于一體的文化旅游綜合體。2.推動文旅產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實施“文旅+”戰略,培育農業旅游、生態旅游、研學旅游、工業旅游、康養旅游、體育旅游等融合業態產品,發展“高鐵+酒店”“高鐵+景區門票”、自駕車旅居車旅游、郵輪游艇旅游等新型旅游業態,以融合發展延伸文旅產業鏈。3.發揮全域旅游帶動作用把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融入全域旅游示范創建,促進產業融合、景城融合、城鄉融合。以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為抓手,用文旅融合理念推進旅游景區、旅游度假區、旅游風情類特色小鎮、鄉村旅游重點村、非遺創意基地、非遺旅游體驗基地等的創建,創新舉辦無限定空間的非遺進景區活動,打造既有“顏值”又有“氣質”的文旅體驗新空間。
(三)優化文旅融合產品和服務1.推進文旅資源開發利用深入挖掘文化遺產價值內涵和文化元素,設計開發符合市場需求的文創產品和旅游商品。在加強文物保護基礎上,盤活用好各類文物資源,推動更多文化、文物資源納入旅游線路,融入景區景點,創立一批文化主題鮮明、文化要素完備的特色旅游目的地,形成一批體現文旅融合特色的“網紅”打卡地。加強革命文物和鄉村人文資源保護利用,推出一批具有文化內涵、深受群眾喜愛的紅色旅游和鄉村旅游產品,推動優質、特色的紅色旅游和鄉村旅游發展。厚植文化記憶,構筑旅游發展空間;發揮文化驅動,實現鄉村文旅創新;依托網絡技術,推動文旅特色發展[8]。2.打造運河文化和長江文化主題產品全面推進大運河遺產保護、傳承和利用,依托改善生態環境保護和沿線名城保護,修復美化大運河文化景觀,依托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打造有文化內涵的運河主題旅游產品,依托運河航運轉型提升完善運河旅游功能,助力打造高品位的文化長廊、高顏值的生態長廊、高水平的旅游長廊。創新開展長江文化保護傳承弘揚,推動長江歷史文化、山水文化與城鄉發展相融合,創作一批以長江為主題的文藝作品,設計一批以長江為主題的特色展覽和文化創意產品,推出一批具有長江文化內涵的旅游線路。3.深化文旅公共服務功能融合協同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和旅游公共服務、為居民服務和為游客服務,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服務網絡。統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管理和使用,建設和改造一批文旅綜合服務設施,提高公共服務覆蓋面、適用性。統籌公共服務機構功能設置,推動各類文博場館提升展覽和陳設水平、增加智慧導覽服務、創設互動體驗項目,巧妙增加旅游公共服務設施的文化展覽、讀書、文化娛樂活動等多種功能,在旅游景區和旅游度假區推廣公共文化服務,在旅游集聚區引進小劇場、電影院、書店等文化設施。
(四)大力推進數字文旅產業1.推動線上線下融合發展順應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發展趨勢,引導文化場館、娛樂場館、風景名勝區數字產品和服務的發展,推動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向現代生活的創造性轉化。推動數字文化與社交電商、網播、短視頻等新網絡經濟相結合,發展旅游直播、旅游商品等新型網絡內容制作模式。充分發揮線上溝通互動優勢,吸引聚集客戶,精準推送,引導線上用戶轉化為現場體驗和線下消費。2.打造數字技術應用場景大力發展和引導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新型技術在文化旅游領域的巧妙應用,文物單位、旅游景區要充分利用文化資源,科學開發沉浸式的旅游表演藝術和沉浸式的文化娛樂體驗產品,持續提高旅游表演藝術和線下娛樂的數字化水平。充分利用數字技術打造夜間文化旅游消費產品,通過數字重建促進江蘇夜間旅游經濟的智能增長。
(五)促進文旅消費擴容提質1.培育新型消費形態和模式順應業務轉型和消費升級趨勢,培育定制消費、智能消費、互動消費等新模式,發展云旅游、云表演、云娛樂、云直播等新的消費形式,推廣電子機票、云排隊等新方式,努力使文化旅游消費更加多樣化、動態化、便捷化,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動態平衡。2.激發文旅消費潛力各類電商平臺要積極參與文化旅游產品和服務開發,開展文化旅游消費活動。推進互聯網平臺企業與文物單位、景區以及度假村的合作,探索流量轉換、體驗支付、服務運營等新模式。江蘇省各地可以搭建節慶、匯演、展覽等文旅消費載體,推動旅游目的地建設小劇場、城市書房、文創空間等文旅消費場所。持續舉辦文化和旅游消費季活動,深入推進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建設,支持有條件的地區創建全國文化和旅游消費試點示范城市。
(六)推動文旅市場繁榮有序發展1.做大做強文旅市場主體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促進各類文旅資源要素合理流動、高效配置,文化機構和旅游企業要不斷加強合作。培育一批以文化旅游為主業、以綜合開發為特色、競爭力強的文化旅游骨干企業和大型文化旅游集團。引導中小文旅企業創新創業,走專業化、特色化、品牌化發展之路,提升發展活力和市場競爭力。2.繼續強化文旅市場監管深入推進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進一步規范市場秩序。加強對新主體新業態新群體的引導、管理和服務,加快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文旅市場新型監管機制。推進基于智慧文旅平臺的“互聯網+監管”,完善全省文旅場所線上巡查和實時調度機制,依托智慧監管提升監管效能,營造放心、安心消費的文旅市場環境。
(七)提升“水韻江蘇”文旅品牌影響力1.構建文旅融合品牌體系堅持以文化發展旅游,讓旅游更有“詩意”;以旅游傳承文化,讓文化走向“遠方”。依托江蘇文旅資源優勢,建設一批文化底蘊豐富的風景名勝區,建設江蘇具有鮮明文化特色的國家旅游休閑城市和街區,創建一批江蘇省具有深度體驗的經典文化旅游項目,推出一批江蘇省紅色旅游、鄉村旅游、旅游演藝、旅游民宿等體現融合理念的文旅精品。2.精準開展“水韻江蘇”文旅資源推介建立文旅市場大數據監測分析體系,科學研判發展趨勢,精準投放旅游廣告,提升旅游營銷成效。以“水韻江蘇、有你會更美”為主題,設計推出有針對性的文化旅游線路和項目,多渠道、多媒介開展宣傳推介,全方位、多領域推進文化和旅游國際交流合作,講好中國故事江蘇篇章,吸引更多人來到江蘇,感受江蘇風光、江蘇美味、江蘇人文、江蘇生活,收獲江蘇之美。
參考文獻:
[1]江蘇省發改委,等.2021數字江蘇建設發展報告[R].2021.
[2]戴斌.數字時代文旅融合新格局的塑造與建構[J].人民論壇,2020(Z1).
[3]蔡尚偉,丁錦簫.產業融合視閾下文旅產業與數字經濟融合發展現狀與對策———基于對成都的考察[J].廣西社會科學,2021(1).
[4]徐翠蓉,趙玉宗.文旅融合:建構旅游者國家認同的新路徑[J].旅游學刊,2020(11).
[5]龍井然,等.文旅融合導向下的鄉村振興發展機制與模式[J].經濟地理,2021(7).
[6]石燕,詹國輝.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的指數建構、影響因素與提升策略———以江蘇為例[J].南京社會科學,2021(7).
[7]張保偉.基于核心旅游IP的常州市文旅休閑明星城建設研究[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5).
[8]張祝平.以文旅融合理念推動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形成邏輯與路徑選擇[J].南京社會科學,2021(7).
作者:張保偉 單位:常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