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企業綠色化發展路徑與策略

時間:2023-05-12 09:23:5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物流企業綠色化發展路徑與策略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物流企業綠色化發展路徑與策略

長江經濟帶作為橫貫東西、暢通南北、連接陸海的黃金通道,承載著全國40%的人口和近一半的GDP,在我國經濟發展格局中處于至為關鍵的戰略地位。而物流作為支撐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產業,疫情期間遵循“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原則,將能源消耗、碳排放量等環境因素納入市場運作中,為長江經濟帶的經濟復蘇和綠色振興做出了重要貢獻。因此,探究物流企業綠色發展路徑策略,對數字經濟下長江經濟帶的高質量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價值。

1數字經濟下物流綠色化發展研究的理論基礎

1.1綠色物流與非綠色因素。綠色物流即為節能物流,是指物流企業以綠色化為核心思想,實行可持續的生態定位,在物品運輸流轉配送過程中,通過節能降污,一方面減少資源消耗,降低物流成本,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另一方面克服非綠色因素的影響,減輕對環境的危害,使物流環境得以凈化,最終實現物流業的綠色發展。由此可見,綠色物流作為一種新的物流形態,其目標是有效節約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同時減少污染排放,避免對環境造成破壞,為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但在運輸、包裝、儲存、加工、裝卸、搬運、配送、信息處理諸環節中,很多非綠色因素會增加資源消耗,污染自然環境,阻礙綠色物流的發展。比如交通運輸環節產生的廢棄物、包裝材料的大量使用和非綠色化、加工環節排出的廢氣廢物、裝卸不當造成的資源浪費、配送環節車輛配置不合理和配送路線不佳以及信息延誤導致的商品腐壞等。

1.2相關文獻綜述。針對數字經濟,蔣樹雷運用2010—2019年30個省市的面板數據建立固定效應模型,研究發現數字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物流產業向更優層次躍升[1];葛立宇綜合采取固定效應和系統GMM等模型,多角度證明數字經濟發展能夠有效促進我國城市和物流產業的碳減排[2]。針對長江經濟帶,楊傳明從動靜狀態、時空角度預測長江經濟帶物流產業效率,指出盡管長江經濟帶物流資源配置與技術能力總體高于全國水平,但是規模效率尚待進一步提升[3];洪濤運用非期望產出的三階段超效率SBM模型研究長江經濟帶物流業與制造業的耦合協調關系,得出制造業效率提升能顯著促進物流業的發展[4]。針對綠色物流,連捷認為綠色物流發展路徑包括: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構建綠色物流管理機制,加快物流供應鏈企業技術創新,促進綠色節能技術的廣泛應用[5];朱芳陽運用PAVR模型對2011—2019年30個省市的綠色物流水平進行測度分析,提出我國各地的產業結構升級、技術創新與綠色物流均存在自我加強機制[6]。

2長江經濟帶物流企業綠色化發展的實證分析

2.1指標設計。針對數字經濟下長江經濟帶物流企業的綠色化發展評價,一級指標主要是按照物流業務的核心環節來進行維度劃分,由于包裝、倉儲、運輸、配送四個環節在整個綠色物流運作流程中尤為重要,是數字經濟下物流企業綠色化發展的重點環節和決定因素,故而選其為一級指標;二級指標的選取原則是在四大核心環節的內涵和特征下,從“綠色+數字化”視角予以進一步細化,要求能夠體現綠色和智慧的理念或思維。故此,本文借鑒現有學者成熟的研究成果[7],同時結合綠色物流和數字經濟的特點,設計長江經濟帶物流企業綠色化發展水平的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其中,物流包裝環節包括包裝循環利用率、環保材料和電子面單的使用率,物流倉儲環節通過分揀設備智能化程度、庫存周轉率、倉儲貨物損壞率來表示,物流運輸環節涵蓋車輛路線優化水平、車輛尾氣排放達標率與能源消耗量,物流配送環節則從智能快遞終端普及率、營業網點布局覆蓋率、無人配送設備應用率來展現。這四個維度綜合反映出數字經濟下長江經濟帶物流企業綠色化發展的真實水平。

2.2實證分析。在此先運用問卷調查配合專家打分來采集相關指標數據,再運用層次分析法求出數字經濟下長江經濟帶物流企業綠色化發展的各項指標權重(見表1),然后結合模糊綜合評價法分別計算出長江經濟帶物流企業綠色化發展水平的總體評分及其包裝、倉儲、運輸、配送環節四個一級指標的具體得分,最后據此展開系統評價、分析與診斷。

2.3結果評價及問題診斷。長江經濟帶物流企業綠色化發展水平整體得分66.28,中等水平,略顯不足,說明從全局來看,數字經濟下長江經濟帶物流企業綠色化發展水平基本能跟上國家戰略實施的節拍,物流效率按照長江經濟帶上、中、下游的空間順序依次增加,但同時也存在著物流包裝過度、疫情沖擊下倉儲閑置率波動較大、運輸耗能排污影響生態環境、配送尚不到位等諸多短板,再加上綠色物流意識尚不濃郁、綠色物流專業人才較為缺乏、物流標準化基礎相對薄弱,以致物流綠色生產率不高,技術創新還未成為物流企業綠色化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具體而言:一是物流包裝環節得分67.10,稍有欠缺,說明包裝循環利用率不高,包裝材料一般由消費者作為生活垃圾丟棄,而物流企業對這些包裝廢棄物幾乎沒采取逆向物流進行有效的回收處理;環保材料使用率也不盡人意,特別是隨著物流包裝的使用量和使用頻率急劇攀升,塑料包裝材料被大量丟棄,不僅對生態環境造成污染,而且資源也遭到嚴重浪費;至于電子面單,作為物流企業綠色發展的重要一環,在減少浪費、提升效率、保障消費者隱私安全上未能充分發揮效用,從而使得長江經濟帶發展綠色物流的難度系數加大。二是物流倉儲環節得分62.78,相對較低,說明長江經濟帶物流倉儲選址不當,布局不均衡;綠色倉儲設施較為落后,分揀設備智能化程度相對不足;庫存周轉率不夠水準,造成倉儲資源浪費、倉儲成本增加;再加上倉儲貨物保管不善,損壞率略高,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長江經濟帶綠色物流的低成本發展。三是物流運輸環節得分為70.53分,中等偏上,說明長江經濟帶疫情期間車輛運輸配置和路線優化水平尚可,但新能源綠色運輸車輛占比不高,普通車輛的尾氣排放(這是物流企業污染環境最重要的源頭)達標率有待加強,車輛的能源消耗作為物流企業綠色化發展的一大瓶頸,還有較大的下降空間。這些現實問題對長江經濟帶綠色物流的高質量發展構成了一定的障礙。四是物流配送環節得分59.41,尚不及格,說明長江經濟帶各地區的配送基礎設施不太完善,智能快遞終端普及率較低;營業網點布局覆蓋率也不理想,配送服務有點拖拉;無人配送設備應用率亟待提升,整體來看還未形成穩定、快捷的物流配送智能化體系。這對長江經濟帶綠色物流高質量發展極為不利。

3長江經濟帶物流企業綠色化發展路徑與策略

綜合以上分析,當前長江經濟帶物流企業應在數字經濟背景下,按照“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低碳化—低成本—生態化”的雙向路徑實行綠色化轉型與升級,具體的綠色化發展策略如圖1所示。(1)長江經濟帶不同地區需構建差異化的綠色物流發展環境,一是大力發展綠色環保產業來減少碳排放,二是采取高標準的生態政策限制物流企業的碳排放,三是通過讓物流企業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倒逼企業加大技術創新力度,開展綠色變革與生態晉級,提升全球競爭力。(2)發揮長江經濟帶下游地區優勢物流產業的輻射效應和引領作用,帶動中、上游地區的物流企業協同與綠色合作,在資源整合和信息共享的基礎之上,加強不同地區之間物流市場的互聯互通,藉此不斷完善長江經濟帶綠色物流產業布局,提升物流企業綠色發展效率。(3)完善綠色物流基礎設施,同時通過生物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手段來優化物流業務活動,加強低碳物流網絡建設,提高多式聯運銜接效率,實現長江經濟帶全區域的綠色物流一體化,最大程度地降低物流經營活動對環境的影響,節約物流資源,減少能源消耗。(4)實施綠色包裝設計,一方面進一步規范物流的包裝工作,避免過度包裝對資源的極大浪費和對環境的嚴重污染;另一方面鼓勵物流企業在滿足對產品的保護性、廣告性和說明性的同時,選擇綠色包裝材料,盡量使用具有可降解性能和可循環回收利用的包裝物質,全力降低包裝成本。(5)實行綠色智能化倉儲,一方面立足全局,從戰略高度協同長江經濟帶綠色倉儲的規劃、布局及運營管理;另一方面構建綠色倉儲信息管理系統,實時監測庫存容量與貨品的生鮮品質,盡量減少堆積,降低倉儲成本,同時在貨品的分揀和搬運上大力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提高倉儲運作效率。(6)從雙碳視角開展綠色運輸,一方面改善運輸管理體系,優化物流運輸流程,制定合理的運輸路線,節約運輸成本;另一方面提高新能源車輛的占比,盡量實現車輛的輕便化,降低能源損耗,同時對新能源車輛電池的使用與回收過程進行嚴格的把控,減少資源浪費。(7)加強綠色智能化配送,一方面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物流配送的標準化建設并確保在實際操作中可執行,可根據物流市場變化做出動態調整;另一方面政府、企業和高校聯手,培育掌握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等專業技術的物流人才,支撐長江經濟帶綠色物流配送向數字化和智能化發展。

參考文獻:

[1]蔣樹雷,張臻.數字經濟發展與物流業產業升級———基于創新機制的檢驗[J].商業經濟研究,2020(22):84-87.

[2]葛立宇,莫龍炯,黃念兵.數字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升級與城市碳排放[J].天津財經大學學報,2022(10):20-37.

[3]楊傳明,張莉莉,周笛.環境約束下長江經濟帶物流產業效率時空演變分析[J].管理現代化,2021(3):16-19.

[4]洪濤.長江經濟帶物流業與制造業耦合協調發展與效率提升探討[J].商業經濟研究,2022(15):159-162.

[5]連捷.基于供應鏈管理的綠色物流發展路徑探析[J].商業經濟研究,2021(9):94-96.

[6]朱芳陽,賴靚榮.產業結構升級、技術創新與綠色物流———基于PVAR模型的實證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22(3):40-50.

[7]董澤,錢慧敏.綠色智慧物流評價體系構建及實證研究[J].生產力研究,2019(10):104-106

作者:謝泗薪 薛冰欣 樊舒琪 單位:南通大學

上一篇: 自動化儀表課程思政探索 下一篇: 數字經濟時代文旅融合發展策略
相關文章
精選范文
友情鏈接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中国久久精品综合网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深田咏美 | 亚洲国产第一福利一区二区 | 在线视频亚洲一线 | 日韩女同在线二区三区 | 亚洲日本在线观看网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