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09 08:57:5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青年學生勞動教育理念探討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勞動是人類為了滿足基本需求,創造社會財富以及實現自身價值的唯一途徑。青年學生既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中堅力量,也是未來社會勞動崗位的直接參與者與踐行者,是接受勞動教育的重點對象,他們的綜合素質水平,尤其是勞動素質能力,不僅關乎自身能否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更關乎我國在這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能否占據未來國際發展的核心地位。因而,強化勞動教育不僅能夠幫助青年學生有效掌握勞動技能,更能幫助其提升勞動素養、堅定樹立馬克思主義勞動觀,這也完美契合了高校勞動教育致力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使命。近年來,為了推動高等教育結構優化改革、落實高校分類管理并加快構建現代化教育體系,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高校逐步向應用型高校轉型,旨在培養一線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以服務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針對應用型高校青年學生的勞動教育應具有其獨有屬性,這不僅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應有之義,更是高校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實干型”時代新人的新目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深刻把握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本質內涵和時代價值,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積極推進青年學生勞動教育的有效開展。
一、應用型高校青年學生勞動教育的內涵
應用型高校勞動教育是針對應用型高校學生所開展的特定教育活動,它要求在實際教育過程中,既要體現勞動教育的共性,又要根據應用型高校青年學生群體的特點展現特色,在針對此類學生群體的勞動教育中,應重視生產勞動實踐,強化新型服務性勞動,重點開展以下三方面的教育。
(一)勞動態度教育人們將自己對勞動的認知、情緒以及行為意向統稱為勞動態度,這是人的一種主觀評價和由之形成的行為偏向。高校在對青年學生開展勞動教育時,應有效引導學生主動勞動、熱愛勞動,并完善勞動態度教育[1],將勞模精神與工匠精神融入勞動態度教育的內涵建設,為應用型高校培育一批愛勞動、會創造、求卓越的高素質青年學生勞動者提供精神支柱。此外,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均為勞動態度教育的豐富內涵,為造就一批愛勞動、會創造、求卓越的高素質青年學生提供了精神支撐。因此,新時代對青年學生進行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培養也是勞動態度教育的題中之意。
(二)勞動價值觀教育勞動者內心對勞動的主觀價值評價即為勞動價值觀,這也是其在實際行動中的踐行準則。檀傳寶指出,有效促進青年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是社會主義勞動教育的關鍵所在。新時代背景下應用型高校勞動教育首先應引導學生堅定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核心價值觀[2],并讓學生能夠充分認識到勞動對于國家和個人發展的重要意義。其次,要讓學生能夠樹立勞動無貴賤的平等意識,尊重勞動者,珍惜每個勞動成果。最后,要倡導學生在勞動中創造美好生活,提升其幸福感、獲得感與成就感。
(三)勞動技能教育青年學生只有掌握專業的勞動技能,才能在未來走向工作崗位并對接職業工作上有著較好的銜接。因此,高校在將青年學生打造成為勞動后備軍的過程中,應注重提升學生的勞動技能水平。創新始終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而創新元素最廣泛的體現就是創造性勞動。應用型高校在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基礎上,更加應該開展學生創新創造能力培養,幫助學生熟練地運用新技術去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成為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高素質時代新人。
二、應用型高校青年學生勞動教育的價值意蘊
應用型高校是以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為依托,融合高等教育、職業技術教育以及繼續教育為一體的新型大學類型[3],也是新時代背景下,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與科技進步的產物,立足于國家技術技能科技創新,力爭實現區域內產學研協同發展。因此,應用型高校在對青年學生開展勞動教育的價值意蘊應體現在國家、社會以及個體層面的不同需求。
(一)匯聚力量以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教育要服務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是新時代黨賦予教育工作的重要使命。而勞動教育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更加應該將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自己的重任[4]。其一,有助于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當下,我國發展邁入深水區,經濟發展面臨著“人口紅利”趨于消失、資源和環境約束逐漸突顯、傳統發展動力不足等瓶頸,突破現階段發展瓶頸需要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和增長動力。面對這些階段性難題和挑戰,急需高校培養出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其二,有助于培養創新型人才。創新是經濟發展的源動力,也是民族進步的基礎,新時期社會的發展需要創新型人才[5]。因此,新時代應用型高校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四個服務”辦學方向,始終堅持培育肩負社會責任感、實踐創新精神、協同合作能力的高復合型人才。
(二)凝聚共識以構建勞動光榮價值體系勞動者積極性提升的關鍵在于社會對勞動行為的推崇和對勞動者的尊重。首先,需要形成勞動平等的社會風氣。勞動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高校開展勞動教育不僅能讓青年學生端正勞動思想,親近勞動人民,在全社會形成勞動無貴賤、珍惜勞動成果并尊重勞動者的共識,而且有利于弘揚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為了進一步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使社會成員形成勞動美麗、奮斗幸福、創造偉大的思想意識,就需要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鞏固精神文明建設,在全社會對先進典型進行宣傳與報道,有效地為群眾提供精神支柱。在新時代背景下,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營造也同樣需要高校勞動教育的參與,只有以“勞”促“全”,精準定位,才能在勞動教育中引導青年學生準確把握勞動價值觀。
(三)激發動能以推動青年學生全面發展勞動教育不僅是引導學生自由全面發展的關鍵,更是全面人才培養體系的一部分。一方面,有助于激發人的本質力量。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6]”生產勞動是建構社會關系的主要載體,而勞動教育能促使人的精神與物質同步發展,只有將勞動教育融入勞動過程,才能更好地發揮人在勞動上的主觀能動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完善人的素質結構。人的全面發展在我國具體表現為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素質的綜合提升。新時代應用型高校開展勞動教育不能僅以體力勞動為主,需要有效推動學生“手腦”聯動,充分彰顯勞動教育與智力教育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這也就復歸了馬克思提出的人的全面發展的本質內涵,從而在真正意義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三、應用型高校青年學生勞動教育的實踐路徑
勞動教育既是高等學校厚植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客觀需要,也是高等教育體系人才培養的核心內容。作為開展大學生勞動教育主陣地的高校,須直面勞動教育在高校落地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和瓶頸,進一步發揮勞動教育在青年成長成才中的重要作用,既要能引導學生強化理論學習,又要能培育學生勞動認知,提升勞動素養。因此,要發揮好高校的主導性作用,強化校園文化支撐功能,以勞動教育課程為依托來建構評價體系,不斷推進高校勞動教育的規范化與系統化,將高校的勞動育人功能落到實處并產生成效。
(一)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引領作用高校在對青年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與勞動教育時,應該在核心價值上互相滲透,前者應著重關注青年學生的價值觀念塑造與行為習慣表現,后者則應幫助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促使他們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熟練掌握勞動技能[7]。在對青年學生開展勞動教育的過程中,應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領作用,進一步營造崇尚勞動的良好氛圍。第一,將勞動教育內容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有機結合,充分利用高校意識形態教育的主陣地。將高校課程與社會崗位和實際需求相結合,以樹立職業理想與職業道德品質為重點,引導學生將個人理想與國家理想相統一,融入前沿的勞動科學技術來普及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擇業觀。第二,將勞動教育滲透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充分發揮高校意識形態教育主渠道。從新生入學至畢業生離校的不同階段,高校都應該通過日常浸潤式教育,幫助學生樹立勞動價值觀,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取向。第三,勞動教育應反哺于思想政治教育,將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深度緊密耦合起來。勞動教育的思政要求是在勞動教育活動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這不僅是勞動技能的傳授,更是培養青年學生價值評判能力與辨證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
(二)強化高校校園文化支撐功能高校校園文化所蘊含的價值觀念、道德規范、學校傳統活動等多方面,是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和時代精神在高校的集中體現。校園文化作為隱性教育資源,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導向、教育、規范、激勵等作用,校園文化與勞動教育的結合,可以潛移默化地將正確的勞動價值觀滲透到大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第一,讓校史校訓成為價值引領。作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校史校訓發揮著重要的育人價值。在對青年學生開展相關教育時,可以將校史校訓等精神文化巧妙地融入勞動教育,這不僅能讓學生由衷產生愛校的感情,更能通過校史的歷史性、直觀性與原始性深刻領會勞動創造歷史、勞動開創未來的道理。第二,讓校園文化活動成為重要抓手。校園文化活動不僅要體現學校的特色,也要營造有利于開展勞動教育的濃厚氛圍。以勞動教育為主題的文化活動應該融入教育性,突出趣味性,寓教于樂,賦予大學生明確的奮斗目標。第三,讓校園制度文化成為保障。制度是高校進行精神引導的保證,也是學生完善自我的方式。校園制度文化應充分保障勞動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從而提高勞動教育的實效性。
(三)依托勞動教育課程建設高校應建立具有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針對性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這不僅是實施勞動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主要路徑之一。高校勞動教育要想真正落實到實處就需要將勞動教育課程有效融入高等學校人才培養體系,滲透到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各方面。一是在理論教學部分,高校要保障勞動教育相關理論必修課程的排課安排。多角度、多維度、多形式地幫助學生透徹理解勞動的創造價值以及勞動對于實現個人全面發展的重要作用,形成對勞動的系統認識,并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就業觀、創業觀。二是在實踐教學部分,高校在勞動實操教育中應加強勞動精神學習宣傳,引導學生把握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勞動精神的深刻內涵,培養學生“幸福是奮斗出來的”理念,使學生由衷地熱愛勞動。
(四)完善勞動教育評價體系高校不僅要幫助學生認識勞動內涵并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也需要構建與之相適應的勞動教育評價體系,這將是推進勞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核心,也是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關鍵。因此,在新時代背景下,提升高校勞動教育質量水平需要進一步完善高校的勞動教育評價體系。其一,建立學生、學校、家庭及社會相結合的四維聯動評價機制。高校雖然在青年學生勞動教育上發揮著主體作用,是勞動教育培養的關鍵點,但也不能忽視家庭在基礎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同時,也要考慮社會與學生個體的反饋,要充分把握高等教育發展規律進行科學研判,結合自身發展規劃和戰略目標,制定切實可行的勞動教育規劃,設定清晰明確的各項評價指標,并且這些評價指標要與學校整體發展規劃相適應并定期進行完善。其二,建立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的動態評價模式。高校勞動教育的價值體現不僅在培育結果上,也存在于培育過程中,其過程性評價主要包括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兩個方面。在理論教學過程方面,要將評價體系貫穿課前、課堂和課后三個階段,通過教育全過程來評價理論教學情況;在實踐教學過程方面,應在日常生活勞動實踐、生產勞動實踐和服務勞動實踐三個不同層面,根據勞動教育具體實施情況進行跟蹤監測,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真正發揮以評促改的效用,發揮評價體系的導向功能。同時,因為結果性評價是以結果檢測作為關鍵考評對象,可利用客觀的結果統計作為勞動價值的認知情況,以此來更好地促進高校勞動教育發揮成效。
參考文獻:
[1]肖紹明,扈中平.新時代勞動教育何以必要和可能[J].教育研究,2019(8).
[2]曲霞,劉向兵.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的內涵辨析與體系建構[J].中國高教研究,2019(2).
[3]陳星,張學敏.依附中超越:應用型高校深化產教融合改革探索[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7(1).
[4]李珂,曲霞.1949年以來勞動教育在黨的教育方針中的歷史演變與省思[J].教育學報,2018(5).
[5]佘正昊,高亞楠.經管類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教學研究[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9(7).
[6]高林遠.論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立場、論證方法和理論邏輯[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
[7]林克松,熊晴.走向跨界融合:新時代勞動教育課程建設的價值、認識與實踐[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20(2).
作者:李磊 佘正昊 李景怡 單位:無錫學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